关于父母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父母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父母的文章1:父母不应该干涉儿女的婚姻

文/向往

以前我经常在网上看到,由于儿女的年龄不小了,有很多父母就会催婚,让他们感到很为难、很尴尬!特别是过春节,有些父母催婚的厉害,有很多年轻人,就以各种借口,不回家过年,或者租个异性朋友回家过年。原来我在这方面体会的不深,自从我女儿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了,我认为也该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了,我才深有感触!

我的大宝宝自从参加工作,我跟她老爸就经常对她说:“工作也有了,有合适的也该处对象了!”一开始,女儿不吱声,可我们老这么说,她渐渐有了反感,再后来我们一提起婚姻这方面的事,她就气的够呛,也不爱理我们了。她老爸看她自己不找对象,就跟在石化总公司处室工作的一个要好同学说了,这个同学就把跟他一个处室的徒弟给介绍了,约定大礼拜见面,可女儿说啥也不去。我看她这样,顿时大发雷霆,说:“你为什么不去跟人家见面?这个男孩条件多好!不但是个坐办公室的,个也高,工作单位离你们公司又近,处成了以后上下班还能互相照顾,如果你能找着这样的对象,你就能住上大房子,开好车。现在能进石油系统工作,家庭就不一般啦,何况还个是在总公司坐办公室的,家庭一定有权有势!后来又有给介绍的,是国企的工人,本科毕业(现在本科毕业进国企都是当工人,因为本科生遍地都是),他父母都是干部,已经在抚顺最好的住宅小区购置了新房。尽管他的家庭条件挺好,可他本人是个工人哪,以后在一起生活也不会有共同语言,我不可能让女儿找个工人(呵呵,当初我就是工人坚决不找),何况女儿也不能找啊!

我跟女儿说:“在大城市工作的人,生活、工作压力都大,结婚晚还行!你上班也不累,干嘛还不找对象啊?”她说:“您觉得结婚幸福吗?您们亲属离婚的还少吗?”真是让我无语,女儿说的确实在理!我没觉得结婚幸福,特别是最近这几年,老公由于女儿09年高考失利,心情不好,经常跟我吵架。这些女儿都看在眼里,再者,亲属当中离婚的确实不少。她跟我说:“现在的人结婚了,都各花各的,谁也不给谁,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等几年之后,研究生同学再聚会,都会开着车来,同学大部分都在大城市大企业工作,年薪十多万,这还是刚上班,工作几年之后,有可能以后能达到年薪20多万,就我挣得少!”言语间流露出她回来就业不甘心!我发现她现在来往的同学都是读研的同学,她们是一个层次、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人,有共同的语言!我跟她说:“我在网上看到一份关于2015年在北上广高校上学的名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说只有50%的人留在了当地,有很多人都选择了上地市级就业,他们说,大城市人才济济,想要出人头地,不容易,还是地市级提升机会多。我说那么多的在北上广上学的名校毕业生都能上地市级就业,你还有啥委屈啊?说不定以后凭着你这个名校研究生学历能走上管理岗位哪,如果你上大城市工作也许只能当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再说了私企那么累”她说:“私企不都累,广州要我的那个公司,听说就不累!”

辽宁省结婚的平均年龄是27岁。现在28-30多岁没结婚的年轻人到处都是,越是在大城市,大男大女越多,因为现在国企太少,90%以上都是在私企打工,不但工作压力大,也没时间谈对象。网上调查:辽宁每三对结婚的,就有一对离婚的。所有这些,是促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步入婚姻殿堂的直接原因。我有时就在网上看婚姻这方面的信息,主要是想了解现在的年轻人都找什么样的对象。网上说:体制内的男女90%找对象都希望也找体制内的,因为在体制内工作的人,都是图生活安逸、稳定、生活有规律(国企倒班工人除外),不希望到处颠簸,当然就希望对方也如此了。调查显示:在体制内工作的男孩父母,90%以上也是希望自己未来的儿媳妇,是在体制内工作。他们说:“儿媳妇可以不漂亮,但不能没工作,因为经济来源决定生活的质量,过日子不能靠一个人挣钱,如果两个人都在体制内工作,歇大礼拜、有节假日,生活有规律,能过正常的生活,节假日还可以全家一起出去旅游!”调查还显示:如果家庭是上层、有身份、有地位的男孩父母,有很多都希望自己未来的儿媳妇是名校毕业!他们的理由是:“找个名校儿媳妇,我们有面子!”

有些人认为女孩只要长得漂亮就能找个好对象,这真是大错特错。有权有势的人,有好多都送子女出国留学,接受良好的教育,大多获得硕士学位,他们是不可能让自己的儿女找个学历低的对象,一是没有共同语言,再者他们也觉得没面子。举个例子,是我在网上看到的,有一个女孩说:“别人都说我长得漂亮,我也想嫁到豪宅,后来有人介绍个男朋友,是富二代,我们处的挺好,那时就开始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可有一天,男朋友把她俩的事跟未来的婆婆说了,未来婆婆一听就火了,对儿子说:‘现在的本科生到处都是,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你如果不找个研究生学历的,我们哪还有面子,除非她去读研!’男朋友说她们多恩爱,可***就是不同意,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男朋友妥协了!”那种有“女子无才便是德”、“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孩只要长得漂亮就行”的想法的人,是多么荒谬无论、无知透顶!像北大、清华毕业的女孩,她们找的另一半都不是普普通通、平庸的男人,而是全国最优秀的男儿!现在很多事实证明了:只有自己有优秀了,才能找到优秀的男儿!

下面我就说说当代年轻人男女找对象的标准:

1.先说说男孩:①如果男孩只是个普通的国企工人,对女孩的要求不高,他们有些人更注重外表,只要女孩长得好看就行,学历高低、有没有工作对他们来说无所谓!②如果男孩在体制内工作(国企工人除外),如果有人给他们介绍对象,他们第一个会问:“她是做什么工作的,是不是也是体制内的?”他们对外貌似乎不太感兴趣,只要是在体制内工作就行,学历高低也无所谓!大家都知道,在体制内工作的,都是有关系、有实力的!如果找个这样的对象,不但工作稳定,还能门当户对!③如果男孩家庭有背景、有身份、有地位,就要求女孩不但有学历(最好是名校毕业)还得长的漂亮!

2.再说说女孩:①如果女孩没工作,就希望找个有工作的工作,可男孩在体制内工作的,是不可能找她们的,除非国企工人,其实国企工人也想找个有稳定收入的女孩,但由于他们地位低下,有点困难,就只好找没有工作的,但要求得漂亮一些!②如果女孩在体制内工作的,就要求男孩也是体制内的。③如果女孩是名校毕业,长的又漂亮,找对象的标准就更高了,她们一般把眼光瞄向有权有势、有经济实力家庭的男孩身上!有句俗话说的好:40岁知识女性是第二青春期!女人的容颜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褪去,而气质的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美丽动人、有魅力!

女儿说:“现在都开车上班,她跟一起来的几个同事说好了,过完春节,就准备学开车”女儿挺要强的,刚上班不久,有一天在家在网上浏览到她们公司职员要进中级职称考试了,就跟我说,我要准备复习,进中级职称,后来再往下浏览,说研究生不用参加考试,研究生毕业上班就是中级职称!第二天她上班跟她们头说了,那个头说:“你真行,刚上班,就想着进职称!”现在靠男人靠不住,即使你找个有钱的,一旦离婚了,你什么也得不着,婚前财产是谁的就是谁的,假使你一旦失去了婚姻,还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才是最主要的!我跟她说:“只要你在有生育能力之前把孩子生了就行,女人离开男人能活,但不能没有自己的孩子!妈妈不像很多退休了的老年人,在家闲的够呛,就希望儿女能早点给她添个孙辈,以排遣寂寞,妈妈爱好广泛,每天都很忙!”

我认为女儿现在不愿意找对象结婚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1.她一共上了19年的学,可算现在不用学习了,有了资本,可以尽情的玩了,享受生活、享受快乐,可一旦结婚有了孩子,就不能玩了、不能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整天跟锅碗瓢盆打交道,还随时面临婆媳不和、夫妻不睦带来的争吵、烦恼!

2.女儿亲眼目睹了我们夫妻经常吵架,亲朋好友离婚的也多,离婚的人更加烦恼,还不如当初不结婚哪!

3.女儿现在处于事业起步的阶段,有很多事情要做。在她上研究生找完工作要毕业的那段日子里,她们同学在一起聊的最多的就是:毕业几年凭自己的能力能买上房子、能走上管理岗位、能挣更多的钱,她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这一切都在参加工作之后才能逐步实现,而一旦毕业了就结婚,男人还可以,女人一旦有了孩子,牵扯精力和时间,就难以实现了!

4.女儿还喜欢旅游,她们好多同事也喜欢旅游,每逢要到节假日她们就张罗上哪去玩。女儿跟我说:“有机会我还想出次国,去旅游!

5.女儿跟我说:“我刚上班没有资金,等一年以后有了点资金,我就想办法挣钱”我说:“你白天上班,还这么做多辛苦啊,再说了,你的工资收入也不算低,在当地也能过上中上等的生活,就行了!”她笑着说:“您以为我下班了出去挣钱啊,那能受得了吗,我是在家里、在网上,这是我以前读研究生的时候,跟她们学的,她们都这么做,光凭工资能行吗”我知道985学校的毕业生,在走上社会之后,都想出人头地、挣大钱、住豪宅、开好车,他们当初拼了命的学习,不就是想日后过上富裕的生活吗!我女儿身为985学校的毕业生,怎么能甘心落在别人的后边哪!

6.女儿自从毕业在家,过着饭来伸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其实她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的),水果白天我都给准备好,水也给倒好。有时候我跟她说:“你现在也毕业上班了,学做饭呗,省得以后结婚了不会做饭。”她说:“网上都有教程,结婚了现学都赶趟,俺们同学现在做饭都是在网上一边看教程一边做!”虽然女儿现在不用学习了,上班工作也不累,可以帮我干点家务活了,可我想她在外地上学了六年,把我想的够呛,尽管她有时提出要帮我涮碗、拖地,我也会拒绝,我根本不舍得用她,我想她这么大了,有合适的对象说结婚就结婚,在家好好享福吧。再说了女儿毕业进了一家央企,这家央企不是一般人都能进去的,让我很有面子,我累点也高兴,让我看到了希望、对未来生活又有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她老爸还说“你整天这么侍候她,她那么享福,还能愿意结婚吗!”我对老公说:“你以后别老催孩子找对象,结婚早的都是学历低的或者普通学校的,他们没什么追求。女儿是名牌大学研究生,想干一番事业,如果早早的结婚了,还能干吗,又不像男孩,结婚了也照样,让她趁着年轻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到老了才不会有遗憾,也省得我们以后落埋怨,她愿意啥时结婚就啥时结婚吧,现在年轻人找对象,年龄不算问题,只要女方条件好,即使大几岁,也无妨!”

通过我跟女儿这几个月的接触,我对她有了更深的了解,女儿不是一个碌碌无为、平庸之人,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之人!女儿既然有这么多的想法,我完全支持她!我不想让他像我这样去生活,我26岁就结婚了,可我过的并不幸福,全国幸福的婚姻也只占20%,既然幸福的婚姻概率那么小,为什么要结婚早哪?还是晚点结婚好,能多过几年自由自在、幸福的生活!我跟女儿说:“以后你愿意啥时找对象就啥时找,妈妈再不会催你了,你不管干什么妈都支持你,你的人生你做主、你的婚姻你做主,妈妈只是个技校毕业,学历低、目光短浅,看问题也是坐井观天,接触人也很普通!不像你视野广,你的那些研究生同学未来都是社会的精英,他们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你跟他们学没错,你既然当初能在众多的学子中脱颖而出,考上985学校的研究生(每年能考上985学校的学生,只占录取率的2%),妈妈相信你为自己规划的人生、未来不会错!”

在这里我也奉劝那些干涉儿女婚姻的人们,孩子的人生应该让他们自己规划!既然结婚了不一定幸福,那我们何必要逼他们早点结婚哪。他们不管结婚与否,只要他们过得幸福就行!趁他们年轻,让他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不给未来留下遗憾!其实,人生短暂,从走上社会到老也就五、六十年,不管怎样生活,只要过的幸福、快乐就行!

关于父母的文章2:为父母烧菜

又是一年寒冬,又是家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节,又是老家人猪肉粉条白菜土豆的日子。

每次电话问父母吃了什么,都是白菜土豆烩菜,没粉条,也没荤味,千百年来的饮食习惯影响着母亲,她不会做各种炒土豆丝,也不会去思考做个酸辣白菜或者回锅土豆,不如南方的精烹细制,也没有南方的一材多用。父母的饮食简单的无以复加,早上烩菜煮面或馒头,晚上烩菜和面或稀饭馒头,偶尔一顿米饭,也是烩菜。

有些感慨,谁让祖祖辈辈的黄土人都是寡油少水地吃着呢,谁让家家户户的婆姨都只会铲子一挥一锅乱炖呢?也有些心疼,多少的人间美味父母无缘享受啊!想让父母来我在的城市,带着他们一同品味各种美食,可父母暂无想法,让母亲多多研究多多做饭,可母亲笑着说怎么吃都一样,有些无奈,但是想让父母一品美味的心却从来没有停止。

记得那次深夜煮了方便面,白菜心切丝,火腿切丝,蛋花入味,简单的煮方便面却被父母极力称赞。

记得那次泡细粉,肉切末,辣椒切丝,炒了粉条炒肉,虽然开始被父亲训斥胡来,但最后却笑着吃完。

记得那次将母亲用来泡水的油麦菜炒了蒜蓉油麦菜,父母开始不吃,后来却也是夸赞。

……

好多次,在作料简单,调料不足的情况下DIY菜品,虽然父母开始多半反对,但最后都是赞扬与肯定。

心,暖暖的……

其实一直的努力都是为了让父母品尝更多的菜品和更多的美味,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自己租了房子,有了做饭的家具,慢慢地在尝试着做一些菜品,用心地学,仔细地做,想着过年过节回家可以给父母做饭,可以让他们品尝着自己女儿亲手下厨做的菜品,想他们必定高兴吧!

为了孝,一直在努力,从来未停止,愿父母开心健康。

关于父母的文章3:点一盏灯

文/阿依灵

寒假回家,是与父母团聚的日子,春节是每个中国人的欢庆日,盼了一年,等了一年,年迈的父母终于看到了思念已久的儿女,只身在外的孩子们也终于有时间回家陪伴家里的老人了。春节,从小年开始,节日气氛便浓厚了起来,大扫除的大扫除,贴春联的贴春联,许多家庭要一起吃团年饭的也张罗了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

除夕那晚,和往年一样,和父亲一起去为已故的亲人点一盏灯!不知道这个习俗是从何时流传下来的,但自从我记事起,每年除夕夜,父亲都会带着我去给已故的爷爷奶奶、公公太太上灯。听大人们说,除夕夜我们团聚了,也要为他们送去一盏灯,照亮他们的世界,让他们也团聚。

走进那一片墓地,没有一丝恐惧,多的是一份亲切。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墓碑的,即使有也被时间的轮轴压平了,但就算如此,我也能一眼找到奶奶的安眠地,在那大大小小的坟头中间,不显眼,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奶奶去的时候我还很小,但模糊的记忆里依然有她的身影,她背着我走亲串友,她抱着我哄我逗我,她给我哼曲儿讲故事······奶奶的容颜已模糊不清了,但那份情却是深深烙在我的心坎儿上。为奶奶插上那朵莲花灯,让花芯的微光照亮奶奶安眠的那个世界,让她和我们一样与那个世界的亲人团聚。

我起身,望见那一片灯海,有莲花灯、宝塔灯、七彩灯,各式各样的,可我却更怀念以前的蜡烛。多年前,和父亲一起去上灯,父亲总是会提前做准备,自己将白纸糊成一个个灯罩,整整齐齐的叠好放好,自己劈开竹子修成细枝,做成支撑灯罩的架子,再挑选四支完整漂亮的红烛。上灯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轻轻的插好四支竹枝,慢慢地把白纸灯罩罩上一半,再点燃红烛,由于风的原因,总是要点好几次,最后再把红烛放进灯罩,将灯罩完全罩好。点完这样一盏灯,也许花了许多工序,但那样一盏灯浓缩了多少情啊!可是现在的人是越来越会想,商家们把这盏寄托思念的灯做成了各式各样,也许这一盏盏电池支撑的花灯可以亮几天几夜,也许这些花灯为人们节省了许多时间和工序,可是这些灯没有一盏比得上那一支红烛。因为红烛是有温度的,那样一盏温暖的灯才是我们最真心地祈祷!

点一盏灯,为纪念我们已故的亲人,让这一盏灯将我们的思念带到另一个世界,带到他们的身边!

常在想,这盏灯不仅是为他们点的,更是为我们自己点的。我们错过了忽略了许多盏灯,也许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细细想来,父亲每次晚归,母亲总是习惯性的点一盏灯,即便许多次母亲已入梦,但那盏灯也给了晚归的父亲家的温暖;以前自己总要早起上学,但从未在黑暗中摸索过,因为父亲总是会提前起床,为我点一盏灯,照亮我的一天;高三那年总是伏案到很晚,但无论多晚,每次在窗边抬头望去,父母房间的那盏灯总是亮的,那盏灯的光辉总能驱散我一身的疲惫和满心的紧张不安……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总有人为着某个人点着那盏灯,这盏灯是思念、是关心、是鼓励、是希望!

母亲问过我,多年以后,若是这些坟头都迁走了,每个去世的人都只能安睡在一个四方盒里时,应该就不会有人去上灯了吧?我没有回答母亲,因为我也不知道以后会怎样,但我不希望故事是那样发展的。点一盏灯,这盏灯承载了岁月的蹉跎,这盏灯包含了几代人的情缘,有那么一根线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而这根线包裹着一根灯芯,它需要一盏经久不衰的灯去燃烧它,让火热的温度与光来维系几代人的情缘!

除夕那晚,我做了个梦,梦里,许多年后,又是一年除夕傍晚,我站在坟头,那里依旧灯火阑珊……

关于父母的文章4:感恩与改变

文/杨艳波

父母是沙漠中给予我清凉的甘露,是沙漠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父母是挫折时的一阵春风,吹动我失落的心弦……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离不开父母的关心、疼爱。是父母把我带到人间,教会我在成长中如何走过沟沟坎坎,父母的爱如此伟大,却是不求回报的,父母的爱是一种无穷无尽的情感,是我奋斗中的一种动力。

小时候,我们总是在母亲温柔的手臂中倾听着娓娓动听的故事酣然入梦。当我饥饿的时候,总能吮吸到母亲甘甜的乳汁,吃到父亲一碗香甜的米粥。

长大了,父母把我们送进学校,让我们不断求知求学,他们教我做人的道理,教我诚实守信,教我严谨做人,诚恳做人。是父母让我们学会认识世界。父母对我的恩情,我虽不能回报,可我却懂得感恩。

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感谢老师给予我知识;感谢朋友给予我快乐;感谢……世上有太多的人需要我去感恩……

感谢有多种方式,一声小小的问候,一次简单的行为,一句亲切的祝福,一杯暖心的茶水。

当父母辛苦劳作回来时,你是否向他们说声:“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是否真诚地递上一杯水?是否为他们捶过背?是否为他们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

因此,我要改变,改变个人态度,改变个人心理,改变个人行为,改变个人方式。如果想法改变,态度就会改变;如果态度改变,行为就会改变;如果行为改变,习惯就会改变;如果习惯改变,人格就会改变;如果人格改变,命运就会改变;如果命运改变,人生就会改变。

大爱无言,感恩在于行动,行动在于改变,让我们用行动去感恩,去改变,去承担我们的责任吧!

关于父母的文章5:给父母压岁钱

文/佟才录

小时候,每年除夕夜,父母都会给我们兄弟姐妹压岁钱。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岁钱也跟着涨——一毛、两毛,一块、两块,五块、十块。父母把压岁钱用红纸包得熨熨帖帖,在我们入睡后放在每个人的枕头底下。第二天清晨,一觉醒来发现枕头底下的压岁钱,那种喜悦的心情至今萦绕脑海、无法言表。那时,我们曾幼稚地问父母:“为什么要给我们压岁钱?为什么要用红纸包着?”父母说:“压岁钱有辟邪的寓意,希望你们一年顺顺当当、平平安安。”

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一晃儿,我们兄弟姐妹皆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并都有了儿女。父母过年时又开始给孙辈们压岁钱了,这一给又是十几年。如今,孙辈们也都相继长大、工作挣钱了,不再对长辈的压岁钱充满期待和兴趣。而此时父母也已进入古稀之年。这时,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父母给我们压岁钱的祝福——健康平安。我萌生了过年给父母压岁钱的想法,同时也想借此提醒后辈要懂得对长辈感恩和回报。

我把给父母压岁钱的想法跟弟弟妹妹以及子女和甥侄们一说,大家都觉得非常好、有教育意义。就这样,从父母70岁那年开始,我们两代人每人每年除夕夜都会特地给两位老人家压岁钱,同样用大红纸包得熨熨帖帖,同样在父母入睡后悄悄地放在他们枕下。初一一大早,父母起床整理床铺时,看到枕头下躺着一个个红包,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惊讶和幸福,开心地笑起来,那笑容仿佛开在春天里的桃花般绚烂,有如三月春风那般惬意和恬适。看到父母快乐的样子,我们都感到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我们对父母说:“你们喜欢什么就买些什么,千万别不舍得花!”父亲嘴上“哦、哦”地爽快答应着,却并没有真的按我们的意思去做。父母把他们每年收到的压岁钱都积攒起来,妹妹下岗那年想开个小超市,父母支援了贰万元;弟弟买汽车跑运输,父母支援了贰万元;我女儿结婚那年,父母又拿出贰万元给孙女添置了嫁妆……

百善孝为先。给父母压岁钱,不仅代表着后辈对长辈的一片孝心,更是后辈对长辈的深深祝福和感恩。过年了!成年的你,在给孩子压岁钱同时,是否也给老人准备了压岁钱?让老人过个快乐幸福年!

关于父母的文章6:白菜香

文/马卫巍

父母从乡下来到小城,给女儿捎来了晒干的小枣、炒熟的芝麻,还有精挑细选的一袋白菜。忙、累成了我和妻子一直难以回家的理由,父母的牵挂流淌在电话中、叮咛里,哪怕我有丁点儿时间,他们都会不辞辛劳的奔波于四十华里的路程上,为的就是短暂团圆的那种温暖。

三岁的女儿吃着小枣、嚼着芝麻,甜甜的、香香的,小脸蛋上荡漾着满足地神色。对于白菜,她只是不屑地看了几眼,甚至没有动手抚摸它们,便蹦蹦跳跳地走开了。味道永远是孩子最大的诱惑。这种青帮绿叶的小白菜,再普通不过,它所散发的味道,有泥土的气息、原野的芬芳还有家乡的辽阔,没有甜味,更没有香气,简单、朴素甚至有点丑陋,根本勾不起女儿的兴趣。

该怎样形容一棵白菜呢?美丽、醇厚、香美,抑或是无华、朴实、沉重?生长在泥土之上,筋脉里永远流淌着原野的味道。

碾碎土地的梦境,锄去肆虐的杂草,父母在烈日的阳光里播撒希望。在北方,白菜要在三伏天播种,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在夏天里的某个下午,天气依然闷热,蝉在无聊的高歌,父母肯定小心翼翼的播撒下那些细微地如同微尘般的种子,种子虽小,却是沉甸甸的未来。母亲顾不得撩开被汗水沁湿的头发,弓着身子,甚至跪在田垄里,将种子一粒粒地洒下。父亲光着膀子,黑黝黝的脊背在斜阳下散发出闪亮的光芒。手中的锄头轻轻扬起,慢慢落下,好像在原野中抒写一个个携永的文字。父亲佝偻的身躯如同缓慢爬行的蜗牛,站立在原野中,好像一尊雕塑。

那些嫩芽儿瘦弱的如同襁褓中的婴儿,淡绿中流露出一种成长的渴望。烈日炎炎,依旧奈何不了它们,倔强与生俱来,要么死亡,要不一步步走向成熟,这便是白菜的性格。平原中、原野上、田垄里,这些瘦小的生命伴随着父母殷切的目光,缓缓而生,茁壮成长。

有时候,父母相约来到地头,看着这些已经长出三四片叶子的白菜,有些期待,也有丝丝幸福涌上心头。菜地被他们打理的井井有条,没有大的土块,没有杂草,也没有病虫害。在年日的劳作中,父母逐渐老去,往日风采不再依旧,只有从他们怜爱的眼神里,才会流露出当年的影子。对待农家田地中的事情,他们有一些固执,甚至有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父亲会抓起砸碎的牛粪,顺着田垄,慢慢地撒在白菜的根部。他的手掌粗糙、有力,布满了一道道弯曲的裂痕,有点触目惊心,岁月在上面留下了永远去不掉的肉茧。母亲蹲在菜田之中,细心地轻翻着一片片菜叶,寻找一条条菜虫。她轻柔的动作,好像在给出嫁的女儿梳洗头发一般,慈祥而又坚毅。

白菜在这种期待与体贴中健康成长,不紧不慢、不急不燥,慢慢走向成熟。入了秋,放到了高粱、玉米,收完了棉花、谷子,原野变得空旷起来。北雁南飞,在大地上倒影出一道道诗行。野麻雀飞的极高,鸣叫委婉悦耳,是原野中最美丽的音乐。颗颗白菜,成了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绿的陶醉、青的耀眼、白的纯洁,三种亘古不变的颜色,衬出了原野、村庄、农人最为引以自豪的表情。在第一场寒霜到来之前,父母又一次收获希望,收获幸福。他们把这些有点清瘦、有点倔强,同时又有点芬芳的白菜连根拔起,整齐的摆列在家中的南墙之下,好像列兵,更像听话的儿子。

我一直不明白,父母为何固执的把它们挪来挪去,比如搬在南墙之下,在阳光下懒洋洋过上几天,然后,又会不厌其烦的搬到东屋里面,盖上玉米秸做的席子,趁着小雪未到,保证它们冻不坏,保持鲜美。这样来回倒腾几回,白菜们愈发的丰满了,好像风韵犹存的少妇一般,流露出迷人的风采。

在漫长而又无聊的冬季,白菜是百姓之家饭桌上面常见的蔬菜,亲切、朴实,最为贴近生活。生着可食,炒熟即吃,多种烹饪方法。谁说农人的生活没有诗意?这些白菜便是诗意的精华。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炒也可,凉拌亦可,没有任何讲究,充分体现出了憨厚淳朴的性格。年老的父亲盘膝在炕头,烫一壶老酒,听着梅尚程旬,陶醉在慢悠悠地时光里。母亲炒一盘老白菜,熬一锅玉米粥,满室生香,幸福的波纹便荡漾在了额头。他们相依而伴,默默无言,白菜的清气滋润了一天又一天的日子。

白菜,白菜,这两个字眼一直氤氲在心头,淡雅而又温馨。我轻轻地把它们摆放在厨房的一个角落,片片清白淡绿的叶子好像父母慈爱的眼睛,咀嚼中淡雅的清香充盈了每一天的生活,白菜相伴,冬天不再寂寞。

关于父母的文章7:午夜惊魂

文/童美淋

啊!趁着父母不在家,我打算今晚好好放松一下自己。看了一会儿电视,一不小心,时针已经指向十二点了。“哎,下次可得注意了。”我一边嘀咕,一边走向卧室。

打着写会儿作业再睡的主意,我坐在书桌前昏昏欲睡地看着题目,猛然听到一声响,我快速打开大灯,搜寻了一阵,什么也没有。关了大灯继续坐下,我心中缓缓浮起一个疑问,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过了一会儿,我又听到了那个奇怪的声响,我又立马打开大灯,当然这次依旧什么都没有。我深吸一口气,关上了大灯干脆不做题目了,就干坐那儿发呆。我打了一个哈欠,忽然发现房间的门正以极缓慢的速度打开,开了一道小缝隙后,它就不动了。我想去掩上门,可发现自己的脚就像被钉子钉在了地上一样,难以移步,而且背上冒出了一些冷汗,我调整呼吸,努力告诉自己什么也没有。我迅速关上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溜上床,忙将被子盖好。可内心的疑惑依旧促使我偷偷看着门边的动静。果然,过了一会门又开了一条缝隙,同时,一个生物探出了它那尖尖的脑袋,原来是小老鼠呀!这个家伙将我吓得不轻!

看来,晚上在家可得乖乖听话,可不能侥幸偷懒,否则,自有“惩罚”到来。

关于父母的文章8:勇于向父母示爱

文/刘希

表妹最近更新了朋友圈,她说:“亲爱的妈咪,你真是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我一辈子爱您。”我问她:“在朋友圈这么大胆地向父母示爱,你不怕别人笑你吗?”她哈哈大笑起来:“这有啥,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呗。你没看我妈多高兴呀!”果然,舅妈在后面回了一长段话:“亲爱的宝贝,你也是妈妈最大的骄傲,妈妈这一生最大的骄傲就是有你,妈妈爱你。”

表妹说,她以前,总是羞于向父母表达感恩,从不懂得向父母示爱,以至于父母以为她就是个没心没肺的家伙。那一天,看到同学的母亲来学校看她,她和母亲拥抱分别的时候,同学大声地对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那一刻,老人兴奋和激动的神情以及同学幸福的表情,一直定格在表妹的脑海里,也打开了表妹一直紧闭的心扉。

表妹从小生活在农村,这样温情的场面,她哪里见过,向父母示爱,这在农村很稀奇,在他们家也是从未发生过的事。那天,她回到家,也想试试跟母亲表达爱,可就是怎么也说不出口。这才想到,父母加了她的微信,虽然彼此很少发信息联系,但是却对彼此都极其关注。于是,她在等车的途中,在朋友圈里发了第一条示爱的信息,感谢父母这二十年的哺育之恩。

令表妹意外的是,她的母亲马上就回了她的信息,识字不多的母亲,虽然只打了一连串的拥抱,但看得出非常的高兴。这之后,她经常在朋友圈表达对父母的爱,父母也渐渐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词语,譬如,我们也爱你,你是最棒的,我们一辈子喜欢你之类,她发现,因为她表达了爱,木讷的父母也学会了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还让父母渐渐有了学习的冲动,通过微信朋友圈评论,会写的字也越来越多,而且,父母比原来更快乐。

我们在朋友圈,向亲爱的朋友和爱人示爱,却很少有人向父母示爱。我们很多朋友,也总是羞于向父母表达爱,其实,向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直言,可以给父母写信,可以发短信,也可以利用朋友圈。在朋友圈里表达对父母的爱,没有人会取笑,只会得到朋友们的赞扬和认同,朋友圈这类广而告之的告白,也极能让父母接受,让他们更加骄傲和欢喜。

让亲情满满地在朋友圈里流淌,让爱充盈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忙碌而琐碎的日子,都将是幸福而快乐的,每一个平淡简单的日子,就将会变得精彩非凡。

关于父母的文章9:第一次做父母

文/殷芷涵

今天是神圣的一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班同学都当“爸爸、妈妈”了,蚕卵就是我们的小宝宝。

给大家发蚕卵之前,韩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蚕宝宝很弱小,大家千万要小心,不要让它们被风吹走了……”可是,要知道,我们等待这一刻已经很久了,实在是坐不住了。

终于,老师开始发蚕卵了。我们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老师手中的鹅毛笔。老师用鹅毛笔轻轻一拨,十几颗又黑又小的蚕卵就乖乖地被送到同学们的新家里。韩老师的动作熟练又轻柔,对待蚕卵就像是对待一件无价之宝一样。

拿到了蚕卵,我细细观察。一颗颗小小的蚕卵如同一颗颗“黑芝麻”,我想若不小心掉到地上,肯定是找不到的。我小心地将蚕宝宝们放进亲手制作的“新家”——用彩纸折成的纸盒,我用心在上面画上精美的图案,希望它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了能成功孵化这些蚕卵,我在网上查了许多资料。我知道了蚕卵在20~30℃的室温内只要一周时间就能正常孵化。孵化后,要用新鲜的嫩桑叶喂养。我会用心照料这些蚕宝宝的。

真希望蚕宝宝快快从蚕卵里出来呀!

关于父母的文章10: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福

文/林中红花

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福

过节了,单位发了一些礼品,不由便想到了去送给父母。

前一段在小区门口,看到一农村老妇人,梳着短头发向人问路,我不由走进细看,差点怀疑是我的母亲来找我。一次在蔬菜市场买菜,见到一老妇卖葡萄,其神态相貌很像母亲,不由又多看了几眼。哎,自己该回家看看父母了……

一天晨练中遇到一个老人,年已70 多。推着自行车而来,将车子至于路边,自己一跛一颠的活动起来。我上前搭话,他显得很高兴。他说:今年78岁了,是个退休教师,前一段到河滩不小心摔了一跤,脚有些骨裂缝,多亏儿女们孝顺,在家被侍候了两个月,这几天刚好些,骑车出来活动活动。

他又说,他现在工资2000多元,很不错了,但教师生涯中有一次好机会失去了:他那时要到新疆教书,因为那样可以解决儿女户口问题。女儿在18岁以下,儿子却超了18岁。他造了个假被大队书记发现没有通过。他当时真想给书记送礼又怕作风问题没的送终是没去成新疆。其实当时如果送礼完全可以解决问题,事后他才知道。他还说,他要到新疆去,还因为大儿子在新疆一油田出事,留下儿媳孙女,他想带其他儿女去照顾他们,好歹一家人应在一起。

后来,他总想新疆的孙女能回来,但孙女随了***没在回过老家。几个儿女劝他:如今儿孙也不少,人家不回来就算了,别再牵挂了。但他始终是想着他们娘俩,牵挂着她们,希望中她们有一天回来看看。最后,他感慨的说:人这一辈子,不容易,酸甜苦辣都品尝了,不枉活一世。但活着,就得要为儿女们想想,减少他们的负担,给他们一点点用处·······

蓦然想到我那腿脚不便的婆家妈,一个人独居高楼,照看我在县城上学的儿子。她好多天不能下来转转,她何尝不想居住老家自由自在呢!还不是为了给我们一点点用处。

想想自己年已老迈的父母,两人都已70多了,还在自力更生,劳作在田地中,家里养着羊靠卖羊仔羊奶补贴着生计。母亲曾说:“你们日子都不宽裕,我和你大也帮不了你们什么忙,这几年我们攒了些钱,到我们不行了,你们用它看着把我们埋了······”听罢不觉心底发痛。年前兄长在家里盖房,父母是忙前忙后,母亲帮着嫂子做饭,父亲照看着工料。十几天下来,我看见父母已脸涨眼圈黑。年后,母亲不知怎么胃里不舒服,吃了一些药不见好转,母亲疑心她是不是和外婆一样得了胃癌,让兄长陪同到医院检查,结果是胃炎。母亲回来说:“是胃炎好说,我还可以干几年,如果是胃癌就不看了,咱不花那冤枉钱。”听后,我看着母亲,只想哭。我的父亲母亲呀,你们让儿女愧对呀!

曾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事情:一个母亲,屎一把尿一把将儿子拉扯大,供儿子读书。儿子终于工作在大城市,娶了媳妇有了孩子,小两口便接母亲来城里照看自己的儿子。后来,孙子上学了,农民母亲真正的难过来到了,儿媳看她不顺眼了,儿子也觉得母亲多余了,孙子每天学习玩耍很少来她身边了。彻底不管母亲,儿子过意不去,他们便一天天折磨着母亲,让母亲睡阳台吃剩饭,每天却做着繁重的家务。最后,母亲是这样离开人世的,她从高高的阳台跳了下来,一边是他身体的慢慢下落,一边是她拼命的喊声:是——我——自——己——要——死——的……这是何等的让人心酸!可怜的母亲,委屈的要死了,她还维护着儿子的面子……

想罢,中国的父母也真够可敬的,儿女待他们不好呢他们受委屈;儿女待他们稍微好点,他们更是卖力的劳作。他们以此为快乐,以此为欣慰。真是操劳了儿女又操心着孙子,一辈子劳不完的心,扯不断的情。

不知怎么,人到中年的我,见到一些老年人总觉很亲切。不由常常想见到自己的父母,每次回家看父母好好的,这才放心。等过了一阵子,又想念父母了。

哎,我们的父母,永远是儿女心中的牵挂。我们的父母活着,无不是为了我们的美好明天;我们的父母活着,是我们永远的幸福!

关于父母的文章11:感谢那些人

文/梦笔生花

感激父母,是他们给了自己生命,是他们把自己抚养长大,是他们给了自己温暖的生活,亲情如涓涓溪流无声无息,却永恒如初。亲情的力量,就是让人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永远不会是孤立无助的,无论自己走到哪里,无论有什么样的遭遇,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记得身后有亲情注视的目光,这目光中蕴含着太阳的光辉,给人春天般的温暖。

感激可以信任的朋友,友情有一个奇特的作用,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如果你把你的忧愁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剪掉一半忧愁。人的一生,能遇到可以真心以待的朋友不容易,无论多么华丽的诗句都不能代替那种亲密无间的友情。每个人都有失意的时候,都有需要被关怀的时候,听听那熟悉的声音,会它温暖你的心灵。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世界如何改变,都不要忘了朋友,有了这份情义,原本单调的生命历程会显得丰富多彩。

感激那个选择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人,要全心全意地去谢谢他的爱。因为有他,才让双方懂得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真爱。也许它是一个转身的瞬间,也许它是从生到死的过程,也许能在一起好好地活着,平淡地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永远,那就珍惜他吧,好好过吧,心在,爱在,还要奢求多少呢?

感激曾经误解过自己的人,是他让自己更了解人间世故,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常常遭遇别人的误解,有时候,人可以控制别人的行动,却无法控制别人的思想,被人误解了,随它去吧,如果解释不清楚,不如保持沉默吧,或者这是对他最有力的反击。另一方面,被人误解,反而可以磨练人的心志,使人越来越成熟。

感激曾经背叛过自己的人,如果没有当初的背叛,也许今天我们还是看不清楚这个世界,不会懂得生活原来是这个样子,除了甘甜,还有苦涩,除了阳光,还会有突如其来的暴风和骤雨。有时候它还可以是一种动力,让自己懂得努力,也懂得了坚强,让我们面对风浪时不再流泪、不再退缩。

感激曾经匆匆来又匆匆离开我的人,谢谢你曾经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人生路上的风景因有你的点缀才更优美,也给了我一份美好而精彩的回忆。即使擦身而过也好,无论时间的长与短,都将在人生的里程碑上写下一段恒久,当许多年以后的某个时间,微风细雨再次唤起心底的往事,会发现原来生命因你的到来而显得绚丽多彩,真的谢谢你曾来过。

感激自己曾经爱过的人,是他让自己更懂得爱,不管怎样,都微笑地祝福他,祝福他的生活是幸福和快乐的。忘不了春暖花开时林荫中一起漫步,也忘不了寒冬时节窗前月下一起谈心。只是当我们开始相遇相知的时候,分离却在向我们招手,不想忘也真的忘不了你,因此,一切可以成为过往,但是在生命中的那些成长的心情却是沉甸甸的,注定在岁月的年轮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在这个广阔无边的大世界里,据说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只有千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一,成了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大约是五十亿分之一,这是多么难得的机缘!如人所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还是心存感激吧,这样便少了一份怨和恨,多了一份淡定和从容。当用感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时,才能去发现这个世界上更多美好的东西。

所以我感激曾走进我生命里的人,同时也感激已经走出我生命的人,我将把这一切视为生命中宝贵的东西。谢谢你们让我有了人生路上的各种感受,爱过了,痛过了,笑过了,哭过了,得过了,失过了,傻过了,痴过了,盼过了,等过了,到最后才明白这才是真实的生活,也因此让那已奏响的人生乐章听起来才抑扬顿挫,婉转动人。

关于父母的文章12:与时俱进 只争朝夕

文/峥嵘

小时候靠父母挣钱养活,长大点了又靠父母挣钱上学,为的是将来找个好工作挣钱而美好幸福的生活。

毕业前我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毕业后我就步入社会去奋斗去挣钱。所以金钱,在我的世界里变得越来越重要。有人说金钱乃身外之物,不能把金钱看得太重要。身外之物不假,但这话只能说给出家人或圣人听,在大千世界里生存的各类人群和个体,起码在当今的现实社会(据说实现共产主义就不用挣钱了,因为那时货币就消失了,人们按需分配,劳动不仅仅是满足谋生的手段,而且变成了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是一种人生的乐趣)人们都要为了满足各类物质文化需求而去从事各种劳动和职业,挣钱而谋生。

所以金钱能不重要吗。就拿我来说,靠自己挣钱吃喝,又要买个属于自己的住房(当然靠自己得猴年马月,首付就得够我忙活几年,中国现状就这样,房子死贵,涨得死快,得靠父母帮助些,除非发横财,中彩票),还要娶妻生子,养活孩子供孩子上学。所以挣钱变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我终究要为了挣更多的钱而奋斗终生。

面对现实,生存在这个时代就要过这个时代赋予我们应有的或情愿或不情愿的生活。我们还是幸运的,想起战争时代的人们不得不为了结束战争而随时牺牲,他们又上哪说理去。

如果未来的共产主义能实现,那时的人们和我们比较,他们会认为自己更幸运了,因为据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劳动生产率将空前提高,科学技术极为发达,人们认识及改造自然的能力会超过已往任何时代,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

政府、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会完全消失,城乡差异和社会分工会完全消失,人类能够以低工作量去满足生存所需,所有的财产归全人类所有,产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权利,人们不再将劳动做为谋生的手段,劳动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人不会被分工所局限着,达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阶段。

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他们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人们都要受时代的局限性所限制,时代的局限性要求我们不得不与时俱进,只争朝夕。

关于父母的文章13:别样大哥

文/潇湘游子

父母生下四个子女,大哥排行老二,是长子。他个子中等,骨架不大,留着平头,眉眼俊朗,鼻梁高耸,笑起来有如春风和善。他是“70后”汉子,翻开他的人生履历,他鲜为人知的故事便会浮现眼前。

苦读成才

听妈妈说: 大哥从小就喜欢读书,还在小学时,每当开学领到新书后,他就把家里仅有的几张报纸剪齐,包好新书,而后一本接一本地翻看。因为老师看到他好学,他那时就当上了班干部。

大哥属于早熟型男生,初中时就有着英雄崇拜情结。那个年代虽然物质匮乏,大街小巷却摆满了小人书书摊。每逢寒暑假,只要兜里有了一元钱,他就去小镇街上溜达,不是去买冰棍,而是去买小人书。到了书摊前,他挑的尽是英雄传奇,什么《薛丁山征西》,什么《穆桂英挂帅》,什么《岳飞抗金》呀……回到家里,躲进里屋,他就一头扎进小人书里,看得津津有味。每次看完一本,他就藏在书桌抽屉里。有一回,我乘他不在,偷偷地翻出一本《岳飞抗金》,当看到岳飞大败金兀术时,我不禁对岳元帅肃然起敬。

在学生时代,读小人书只是大哥的课余爱好,他读的更多的是课本和参考书。记得高中时他学习刻苦,每天早晨六点钟骑着大“二八”自行车去城里上学,夜晚九点钟沿着乡下机耕道摸黑骑回家里。洗漱完了,他还要挑灯夜战,看书写作业到十一点半。更记得那个冬天早晨,大雨滂沱,因为个子小,他在上学路上不小心,连人带车摔到泥水坑里,弄得一裤子是泥水,冷得浑身打哆嗦。无奈,他只好回家换衣服,妈妈连忙拿来衣服让他换上,紧接着他就咬牙登上自行车奔往学校。

古人说:“天道酬勤。”那一年,高考传来捷报: 大哥考取了省内一所高校——江西樟树农校,“鲤鱼跳龙门”,他吃上居民粮。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家乡的乡政府,当上乡镇干部,让村里父老羡慕不已。

亦兄亦友

我和大哥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读书,可谓“惺惺相惜”。

参加工作以来,大哥依然坚持读书。不管工作忙不忙,无论寒冬酷暑,他每天坚持看十页书。天长日久,他读的书就由薄到厚,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自然而然,他的见识也就日渐宽广。记得他说过:“既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在工作生活中,他也是这样做的。父母眼里,他是一个孝子;朋友眼里,他是一个热心肠;同事眼里,他是一个工作狂。

从小到大,我受大哥影响颇深。他身上有着一种读书人的特有气质——有涵养,耳濡目染之下,我身上也留下一个烙印——书卷气。这种书卷气流淌在我的人生长河里,经久不息,就连我的学生也说:“老师,您就像一个古代雅士。”的确,我爱读书,在卧室墙上还贴着一幅自题对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我读书多,许多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因为我读书多,亲人朋友喜欢我的文章。

当下人心浮躁,人们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在一次跟大哥聊天中,他却笑着对我说:“无论世事怎样变化,读书都会让你保持清醒。”我听后默记于心。

这样的大哥,岂不是亦师亦友吗?

长兄如父

俗话说:“长兄如父。”这句话恰是大哥的真实写照。

爸爸去世近两年,留下妈妈孤零零的。有句老话说: 人一老了,就怕孤单。的确,这话不假。对于妈妈这样没老伴的,孤独如影随形。为此,每逢周末大哥都从城里驱车10华里,赶回乡下老家探望妈妈,生怕老人家孤独无依。妈妈怕冷,他就带来一个电热水包;妈妈没米,他就扛来一包香米;妈妈没冬衣,他就捎来一件漂亮棉袄。大哥的细心照料打开了妈妈孤独的心扉,让她的晚年多了丝丝慰藉。

常言道:“兄弟如手足。”我们家兄弟三个中,大哥是懂事最早的,就连一向不好夸人的大姐都对他不时赞许。小时候家境贫寒,三兄弟挤在一张床上睡觉,一起抓蚂蚱捕蝉,一起在野地里烤红薯吃,一起在烈日下割稻子,相依为命,这让他深谙手足情珍贵。而今,他事业有成,经济较为宽裕,但他从不显摆,很有担当。

二哥当工人,手头较紧。逢年过节一家人在饭馆里吃团圆饭,大哥总是抢着买单,唯恐二哥多花钱。

我这个小弟在他乡当老师,在外奋斗。前年国庆节,因为疫情我没回家乡,待在湖南新屋里。过了几天,我收到了一份快递包裹,仔细一看,原来是大哥给我寄来了一套李宁运动服,让我喜出望外。拆开包裹后,我把新衣服洗干净,放在大太阳下晒干。第二天早上,新衣服晾干了,我立马就穿上,在镜子前左看右看,咦!这衣服还挺合身,红蓝色也时尚。于是,我拨通大哥电话,朗声笑道:“老哥,你老远寄来的运动衣我收到了,穿在身上很好看,要多少钱?”电话那头,他说:“不多,网购的,就380块。”我说:“我用微信转账给你钱。”他谢绝道:“不用!你还没讨老婆呢,人靠衣装,要穿好来,这套运动服送给你。”我一时盛情难却。不过,我是个大人,后来我回到家乡,还是把钱塞给了他,尽管他有点不愿意。

光阴荏苒,大哥历尽岁月洗礼,尝遍人生甘苦,换来今日成就,他的前半生就是一部有声有色的故事书,令我艳羡。

拥有这个别样的大哥,此生足矣!

写于 2022年元月18日

关于父母的文章14:给父母留一把钥匙

文/余平

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高科技企业,依靠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我终于当上了这家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前段日子我在市中心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新房子,而父母依然住在城郊的老房子里。

我每天都很忙,不但要做好公司的事情,还要经营好自己开的服装店。我没有时间休闲娱乐,没有时间常回家看看父母,有时候打电话给父母也没说几句话就挂了电话,“没时间”成了我与父母日渐疏远的借口。

我的新房交给装修公司装修,我基本上没怎么操心。住进新房后我心情很不错,还特意把父母接来小住了几天。父母很有成就感,说我在城里买了新房,为他们在老家人面前“长了脸”。可父母住在城里,总牵挂着老家田里的庄稼,猪舍里的母猪,院子里看家的黄狗,没住几天他们便闹着要回去,好在父母家离我家不算太远,我只好开车把两位老人送了回去。

前两天我在外地出差,正在跟一位客户谈一笔很重要的业务,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我一看是个陌生的电话号码,我怕影响工作,连忙把电话挂掉了。忙完了工作,出于礼貌,我回拨了那个电话。“我是你的邻居,你的父母来看你啦,他们在我身边,你什么时候回家?”电话那头说道。我只记得隔壁住的是一对中年夫妇,其他的一无所知,这个电话让我感到很诧异。“哦,谢谢您,您让我父母接电话好吗?”我客气地说。“儿子,你什么时候回家?我和***来看你啦。”电话里传来父亲熟悉的声音。“你们怎么不提前打电话告诉我啊?”我心里有点责怪的意思。“打了几次,你的手机不是关机就是不在服务区,要不就是无法接通,我们就直接来了,我们想你啦。”父亲不紧不慢地说。由于这次出差事关重大,我只好请求邻居“收留”父母几天,好心的邻居答应了我。五天后当我心急火燎赶到家的时候,父母已经回老家去了。

邻居把父母留下的包裹递给了我,里面有新鲜的土鸡蛋、带着泥土味的花生、火红的干辣椒、美味的红枣、醇香的芝麻油。父亲还给我留了一张便条:孩子,很不凑巧,你不在家的时候我们来了,你的邻居很热心地照顾我们,但我们也不好意思多打搅人家,只好先回去了。老家的大门坏了,我们换了把新锁,怕你回老家打不开门,留了一把钥匙给你,钥匙放在那袋红枣里,注意取出来……

这张便条,让我羞愧难当,当初接父母来住时,我为什么不记得给父母留一把钥匙呢?我的家和父母的家有什么区别呢?看着父母留下的钥匙,我终于再也止不住地泪如泉涌。

关于父母的文章15:父母宽厚的笑容

文/晓地

从2012年起的三年内,九旬高龄的父母亲先后离开了我们。在父母亲生命的最后阶段,我们做儿女的始终陪伴在旁,完成了为父母大人养老送终的愿望。

人生在世,终有一别,但情愫会常常泛起。日常生活里,时时会想起,陪伴父母最后阶段的点点滴滴。在每次思念中,总有一件事,让我们留下遗憾,那就是在服侍父母亲饮食中的一些过失。

父母亲身体虽然说不上强壮,但胃口一直不错,临近九十岁时,每顿仍可吃一碗米饭,开始时还盛得满满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盛得浅了。每次把饭端给父母亲时,我们总对他们说,多吃一点,你们不吃补品的,就靠这些饭了。母亲总是回答,是呀,人是铁饭是钢,你不吃,我要吭!

后来,父亲患上了失智症。后阶段,一日三餐需要我们喂他吃了。开始他吃得还很爽气,过了一段日子,给他喂饭就成了我们一项“艰巨”的任务了。

为了让他能把饭吃下去,保证他的营养。我们用尽了各种方法,有时哄、有时骗、有时还吓他,甚至拍桌子等。在我们的“软硬兼施”与“恐吓”中,父亲有时面呈恐惧,把饭吃了下去。过后,我们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有“办法”。

一次,在偶然中我们得知,失智症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吞咽功能会逐渐丧失。这时,如硬逼他吃饭,对他来说是很痛苦的,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意外。突然,我们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些“残忍”,由于无知,给父亲增加了痛苦。

我找了个机会,向父亲表示歉意。这时他已基本丧失了语言功能,听了我的话,他咿呀了半天,不住的摇头,脸上露出了宽厚的笑容。我知道,父亲已遗忘了吃饭时的“恐吓”,但看他的表情,可能已接受了我的歉意。

但我却不能原谅自己,看着父亲慈爱宽厚的笑容,我一阵阵揪心的痛!我在想,照顾父母,有时侯光有好的愿望是不够的。

父亲离开后,母亲在思念丈夫中又度过了三年。由于她牙齿逐步脱落,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吃松软的东西,主食以粥、烂糊面、馄饨为主。刚开始,每餐都能吃满满的一小碗,我们每天主要为她下饭的菜肴发愁,想尽办法给她烧营养、可口,她又吃的动的菜。

后来,母亲每餐吃的半流汁,从满满的一小碗变成了浅浅的一小碗,再后来又变成了半小碗。每次吃饭,我们都要给她做半天的“思想工作”,才能让母亲吃下去一点点东西。我们的情绪,也随着母亲的进食多少而变化。

一天,母亲上午吃不下牛奶,中午只吃了一点点菜泥。晚上我喂她喝薄粥,开始几匙吃的还可以,到后来只把粥汤咽下去,把捂在嘴里的饭粒全吐了出来。

我一整天已为母亲没吃什么而焦虑,一看到她吐出的饭粒,情绪一下子没控制住,脱口嚷道,阿姆你不能这样,你已一天没吃东西了,再不吃要没命的呀!母亲也回我,不要你管!你让我去好了!你让我去好了!还用手捶着床面。

实则,刚才话一出囗,我已经意识到自己情绪失控了。我平了平心,忙对母亲说,阿姆对不起,我不应对你这样。母亲开始不理我,过了一会,她平静下来,调整了情绪,又恢复了慈祥的表情。

她拉着我的手,柔柔地对我说,小弟,你不要急。不要紧的,我人一好,胃口就会开的。说着对我宽厚的笑了笑。我知道母亲是在安慰我,望着她慈爱的笑容,我的心里却在流泪,我为我失控的情绪而难过!

一位从事老年医学的朋友曾告诉我,有的老年人,进入生命最后阶段,吞咽功能会丧失。有时,她连一口汤,也难以下咽。这时,陪伴他们的亲人一定要了解老人生理功能的变化,要应势喂食,切忌强求,免得给他们造成更大的痛苦与伤害,更不应该无故斥责,让自己心中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如今,父母都已驾鹤西去,当你明白,再想表达,已无处可说了啊!

关于父母的文章16:父母手中的风筝

文/刘巍

周末,看见一对父子在公园里放风筝,孩子才两三岁的样子,年轻的父亲一手扶着幼小的儿子,一手拽着手中的线轱辘,父子俩一起欢快地奔跑,这一副甜美的画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

风筝飞,风儿吹。随着儿子的降生,我也终于明白我们永远逃不出父母的视线,每一个父母手中都有一根叫牵挂的线,让你飞翔,又让你去闯;让你依赖,也让你学会坚强。

小时候,每年的春季,脱下厚厚的冬衣,穿上轻薄靓丽的外套,暖暖的风吹拂着耳边的碎发,一蹦一跳的牵着爸爸的大手去江边放风筝。五彩的风筝在春风的包裹下摇摇曳曳地飞上了天,我还学着爸爸的模样,把一张小纸片剪一个洞,上面写上自己的小小愿望,然后贴在风筝上,让自己的心愿随着风筝飞上蓝天。

那时的愿望很天真,单纯地认为时间会很慢,爸妈永远都不会老去。一晃二十年过去了,远离父母,独自生活在异乡,又是一年春风劲,我总是怀念肆意环绕他们膝前撒娇的日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眼角的皱纹一丝一丝的爬了上来,又是什么时候,爸爸连胡子都有了几许白色;他们开始在看电视的时候窝在沙发上睡着;只会在我回家的日子里兴致勃勃做一桌子好菜;妈妈的眼睛越来越花,经常拽着我要我给她读手机上的消息;爸爸会偶尔想不起事情,在周末的清晨给我打一通电话,只为了问上次我给他买的衬衣放在哪里。爸妈老了,我却像风筝一样越飞越远。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时间的长河忠实地记录了父母与我们相伴的那些幸福日子,他们英姿不再,我们却像一棵小树苗长出了自己的林荫,继承了他们身上的许多优点,妈妈的善良爸爸的果断,他们牵着我们的小手,陪着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就算我们飞得再高走得再远,这一根线永远拽着我们,审视自己,不忘来路。

一圈圈旋出去的线是他们的一番无可言喻的苦心,他们给你足够的爱、雨露和阳光,用这细细的一根线牵着你,不让你受伤却更靠近天空,哪怕只是遥遥的眺望你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哪怕青丝变白发。可是,不管我们飞得多高,最后的那一圈线始终牢牢地拽在他们宽厚的大手中,温情脉脉,爱意无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