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文章

请欣赏立秋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立秋文章1:一个人的七夕

文/花清渊

已经立秋了。秋天已经来了五六日,却丝毫未感受到秋天带给我的凉意,或许地球变暖的节奏已然加快,夏天便悄悄的挤占了秋天的领地。今年的秋天,不是夏天,却胜似夏天。秋天是想表达她对人类的多一度热爱吧,在天地间尽情挥洒她的这份热情。

已经是秋天了,此时已经是秋天的傍晚了,天空里还挂着火红的大太阳,尽管它日暮西山,换了红颜,可她还是那么执着的散发着余光。阳光透过窗纱,照在办公室的地板上,墙壁上的温度计,涨得那么高。不过它是徒劳的,没人关心它有多少度。因为热腾腾的桌子,椅子和热得烘屁股的地板,告诉了这个世界是多么火热。

天气任然酷热地炙烤着屋檐下的花草以及我断断续续的思绪的溪流。曾几何时,在我的梦里总是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条荒弃的火车轨道,在茂密的杂草掩映下,早已布满铁锈的铁轨,影影绰绰的延伸远去。我踏着轻盈的脚步,沿着砧木,向荒芜的远方走去,偶尔回头张望,偶尔在一处美丽的风景下闲庭信步,偶尔匆忙向前赶着趟……我无法知晓,前方 等着我的是什么?或许在轨道的尽头,是个码头:海燕肆意翱翔,海滩一片金黄,海水清澈如阳光;或许,它的尽头是漫无边际的沙漠:沙尘飞扬,驼铃在远处"铛铛"作响;或许我想得太多,它的尽头,只是没有尽头。

梦里,是忧伤,还是快乐?那"铛铛"的驼铃梦里响起,我是否有勇气与苍鹰一起翱翔,或者,我只是胆怯的坐在沙滩上,掩面惆怅。就这样过去了吗?遥远的梦啊,我的梦想,理想,思想,该如何安放?火热的拳头伸出去,迎接它的是滚烫滚烫的岩浆。

今晚,平淡如水的一如既往,却又不失一如既往的平淡如水。今晚过后,不管你是默默无闻的路边野草,还是千姿百媚的庭院鲜花,都要迎接七夕的到来。或许,在这个世上,对万物真正平等的是时间,是岁月,是光阴。不管你在海上还是天上,不管你是猩猩还是藏羚羊,不管你是讨厌还是渴望。七夕,终究还是来了 .

每当七夕来临的时候,总想说点什么,不是附庸风雅,只是纯粹的心灵释然的冲动 ,语言的悸动。这种悸动,只有自己知道,只是夜深人静时对自个儿诉说。我常常执着与自己的神往与祈求。就像小时候遇到心动的贴画,宁愿忍饥挨饿也要将它买下;就像小时候偶然看到喜欢的电视剧《秦始皇与阿房女》,便逃课到邻居家蹭着电视看;就像小时候那"爱江山更爱美人"的音乐响起时,便已不能前行……我一直在努力的寻觅着,上山的路,横跨的河,在一片雾气氤氲中寻觅着那模糊的光和影。光和影是虚无缥缈的,只是不愿这样放弃。或许在不远处的出口,光和影就在那小小的角落里。也许,这就是我的神思与祈求。

邂逅是美好的。还记得第一次相见的夜晚:月光皎洁似水,星星闪亮如眼前的灯笼,花津湖是那一般的清澈。夜是静谧的,树是安详的,月亮是怡人的,星星是可爱的。而你是美丽的,如那晚的夜色般迷人,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邂逅是美丽的,在拥挤的人群里檫肩而过的回眸尽管一瞬间,迸发出的星光确实永恒的回忆。期盼是美好的,尽管渺茫,最远不过银河。但我相信,鹊桥未宿命安排的一次次美丽的思念之泉。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今晚的七夕是一个驿站;期盼下一个驿站,到达了下一个驿站,便是期盼最美丽的相见。这个七夕,一个人过,默默思念,淡然伤感。直待"柔情是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夜深了,晚安,七夕。

遥递相思 愿鹊寄霞

立秋文章2:立秋之后,茉莉花开

文/罗夫

立秋当天,哗哗下了一天大雨直到夜里才停下的光景。随着几天都是阴有阵雨,穿着夏裙拿着伞走在路上,冷的瑟瑟发抖,被风吹斜的雨水打在腿上,身影单薄……

看上去整个世界都灰暗而薄凉。

糟糕的是立秋隔天醒来感冒了,衰老的抵抗力没有被一瓶抗氧化的药重返青春,反而越来越变本加厉。如果这两天留在南京,或许可以约上好友去几个早就心仪的景点。而不是出门就怕被晒化在路边,有些初相见的情景被封印在记忆深处,怕丰满的体态变成干瘦的尸体,不忍挖掘。幻想与现实对比,往往波光粼粼到不切实际。

茶球在玻璃杯里翻滚,舒展开紧密包裹的针式绿茶,渐渐的看见两叶抱一芽的完整,倏得从中间开出一串茉莉花来,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瞬间茶香四溢,氤氲在整间办公室里。

茶色是清清淡淡的微绿,透过玻璃杯看得见扭曲的文件盒。窗外的风吹过,杯子里泛起细微的涟漪,杯壁放大了茶团,细细的棉线扎紧在绿茶中间,穿过一丛洋甘菊连着几朵怒放的茉莉花。从每朵茉莉的茎穿过花心,在最上头的花心系一个似花蕊的小结。原本几种不可能在一起的东西,就这样被一根棉线牵扯在一起。和谐到本该如此。

热气模糊了眼镜,先闻到香气,才尝到微苦的茶汤,带着浅浅的茉莉香气萦绕在口腔里,渐渐的苦去回甘。

茉莉仙子在我廉价的玻璃杯子里亭亭玉立,似乎不受任何一种元素的干扰。无论是杯子,还是绿茶,或是洋甘菊,对于她都是虚无,正因如此,她才能如此仙风道骨。

在这淡淡的茶汤里,我渐渐找到了自己。

附件:杂诗

繁复的懊恼被雨水淋湿,

湿湿的刘海耷在脑袋上,

短暂的耳鸣伴随着窒息的乌云压顶,

在立秋的夜晚,

乘着冰凉的夜风,

朦胧的你仿佛坐在我的床前,

伸着素手,

穿枫叶红的依云轻纱,

轻扶我忧伤而思念的脸,

一切都像极了真的,

只是醒来,

却只有窗外满山的枫叶真的在一夜之间红了……

……

红了的是梦里你的倩影,

翻飞着长长的披帛,

感染了一山的枫叶,

你穿着精绣的高台履悉索的走在庭院里,

晚桂飘香,

倏得惊醒在子时三更,

怕你踏云而去留下满园的萧条,

却只见到一院冷冷的月光,

……

立秋文章3:秋访仇池山

文/温小牛

七月初二,节已立秋,令在中伏,时值西和乞巧盛会,城乡异彩纷呈。久闻仇池之山,颇多传闻故事,然三进其县而不至。印象仇池形势,乃为绝塬之上一阔堡。适逢友人相陪,携妻造访,甚幸!

晨八时许,车出汉源古镇,南向而行,溯漾水,经十里乡、洛峪镇,途皆峡谷。沉云低垂,间或有雨,时大时小,时阴时晴。忽见二巨峰锁道,嶙峋怪石,鹫岭也。鹫岭者,鹫之栖岭也。友人言,尝见秃鹫立石,黑岭黑鹫,如鬼门关。诚可谓“溪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

沿西汉水西南行,至大桥镇,远望仇池,耸竦嵯峨,狮崌云端,上下翠绿,中色褐紫,山体如筑。扶山带水,盘旋而上,路悬空间。愈高,见河谷村庄屋舍若烟盒,若棋子。及至山顶,豁然开朗,纵目群峰突兀,方见仇池面貌。

仇池之险,洛峪之河与西汉之水自东西向南相交,岷山与秦岭相汇,一头衔山,三面临水。大寨小寨,隔河相望,虎踞山脊,遥相呼应,望之皆若古堡,实则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矣。

仇池之峻,《水经注》云:“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若覆壶。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登顶峰,极目八峰崖,类若蒲叶,此古之百顷山矣。俯视仇池与八峰间,诸岭藏深涧,岭岭有脊道,条条如土龙,此前人攀仇池之路。临绝崖,两股颤颤,膝盖酥软,心惊肉跳,不可再观矣。

仇池之奇,《水经注》亦云:“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号。”《太平御览》曰:“上广百顷,地平如坻,其南北有山路,东西绝壁百仞。上有数万家。一人守道,万夫莫向。山势自然,有楼橹却敌之状。”仇池之山,形若船体,飘乎万千沟堑间,故有上、下码头之地名。今其上有千人,土里刨食,或耕田,或以果蔬为生。见夫妇老者,年岁七十,头戴柳枝,伏地挖芋。夫缺左腿,问其缘故,言碾场为碌碡致残截肢。重山阻道,无可想象,生命竟如此顽强。

仇池之异,有泉百眼,不降不溢。无根之水,号曰天池。俗语云,山有多高,水亦有多高。又见一瀑布,天地之灵气,于此山大彰矣。

仇池之灵,有圣人出,伏羲降生之地;有天将折,形天葬首之所。伏羲崖有伏羲庙,古今传有三目神。伏羲爷乃人宗,马王爷三只眼。是龙是马,难以说清。然龙马精神,民族之根也。伏羲崖类若麦积山,形如狮子蹲。崖上有庙,联曰“生于仇池,长于成纪,此山鉴人文肇始;俯则法地,仰则观天,八卦开宇宙光明。”横幅则为:“仇池之根,扶基华夏,护佑子孙。”亦见蜈蚣长五寸,周游岩上。又一道姑,不知高龄,自言已庵居三十余年。道姑养几只鸡,种几畦菜,于白云深处,信守一念,怡然自得,亦是一种生活态度。

游走仇池,身边山花烂漫,四野郁郁葱葱。白云朵朵飘于眼际,鸟鸣声声啼于耳边。赏景而生情,临境而怀古,真桃源一处也。

古来占山为王者多,以山名国者鲜。仇池之国,吾乡清水氐人,吾妻杨氏之姓。有腾、驹、千万、飞虎及诸子孙于此割据。凡立五国,历十八世,三十又三主,三百八十有六年。此魏晋南北朝之事也。五国者,前后仇池、武都、武兴、阴平国是也。立国之大峙,凭仇池势险,地域闭塞也。

人之大眼者多,以大眼命名者鲜。杨氏大眼,“少有胆气,骁捷,跳走如飞然。”此奇人“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无不惊叹。”武二打虎,盖酒壮英雄胆。“北淯郡常有虎害人,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其人力胆也。又传“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仇池之大倚,诸将之威名,武功之高强也。

地之偏者甚,因势而匪者必众。民国有匪酋马尚智者,仇池山下大桥镇马集村人氏。其人好色好烟好滑竿,劫财不害命,打富不济贫,不吃窝边草。人称三好三不马上治。马氏作恶半生,终吃耳门一斧,呜呼毙命。友人指山下伸于河水一舌形地言,此乃马氏故宅所在,拆除却是近年之事。

地之险者,向为负隅之依。民国末年,西和县长张氏孝友效法前人,故伎重演,退守仇池。终为人民政府招降起义。由是观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诚可信矣。吾观秦之剑戈,迄今锋芒仍露,然终不过于博物馆中供人观视尔。

看景思古,不觉大半天。友人中途致电妻弟,已备美餐。土鸡炖得正烂,面条擀得柔韧,佐以山野之菜肴,美酒相敬,甚为感动。兴致所至,心中不觉涌上老杜诗一首,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同访者,陇南高君,西和袁君,妻杨氏。

立秋文章4:卖黏玉米的小女孩

文/王悦刚

立秋后的一个早晨,天空飘着牛毛细雨,空气和路面都湿漉漉的。

在早市上一个不显眼的角落,摆着一堆黏玉米,被卖茄子、老黄瓜、长豆角的地摊夹在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站在那堆黏玉米旁边,嘴里不时喊一声:“卖黏玉米啦!”声音极小,要是不走近,很难听清她的吆喝。

我出于好奇,在离小女孩不远处停下来,看着她稚嫩的小脸和单薄瘦弱的身体,听着她叫卖声里那尚未退去的童音。她怯生生地站在那里,吸引着我的目光。

好半天也没人光顾她的生意,只是偶尔有一两个问价的。牛毛细雨让她的头发和睫毛都挂上了水珠,她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看着走过的每一个人。

这时,有一个衣着光鲜、牵着宠物狗的中年妇女走过来,向小女孩问价钱。小女孩告诉她,每穗玉米8角钱。中年妇女斜眼看了一下小女孩,又低头看向那堆黏玉米。她弯下身子,一双手把玉米翻了个底朝天,最后选出6穗玉米放在旁边,随即从兜里摸出5元钱递给小女孩。小女孩在兜里掏了半天,才找出两角钱,递给中年妇女。中年妇女却没有接这两角钱,而是嚷道:“你得找我5角钱,要不我就不买了!”小女孩没有说话,依然把那两角钱递给中年妇女。中年妇女此时挺直了腰板,脸色就像天空那极低的黑云,嘴里蛮横地抛出“不买了”。

我看到这尴尬的场面,急忙走上前,从兜里掏出5角硬币,递给中年妇女。中年妇女欣然接过硬币,拎起挑好的黏玉米,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看着中年妇女的背影,又看看细雨中默默站立的小女孩,我的心里萌生出同这小女孩聊上几句的想法。

经过询问得知,小女孩今年12岁,上小学五年级,在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她和爷爷一起生活。爷爷今年72岁,身体不好,一到阴天下雨就犯气管炎,每个月吃药要花不少钱,爷孙俩的日子过得很紧巴。这不,园子里的黏玉米刚刚灌浆,正是又嫩又甜的时候。掰下来的黏玉米,她自己一穗也舍不得吃,一心想着拿到早市上换点钱,好给爷爷买药,让爷爷减轻咳嗽,晚上能多睡一会儿。

说到此处,小女孩的一双大眼睛里闪烁着泪光,扑簌簌的眼泪流过脸颊。她低下头,不再说话,一双手摆弄着刚才要找给中年妇女的两枚硬币。

正在此时,小女孩有生意光顾了。一位四十出头的男子走过来,没有多说什么,直接让小女孩把黏玉米查好数目,给他装进塑料袋里。小女孩仔细地数着黏玉米,一共20穗。男子掏出钱来递给小女孩,小女孩接过钱,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此时的牛毛细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小女孩的黏玉米卖完了,她很有礼貌地同我告别,然后转身走了。我站在那里,看着她的背影在雨中渐渐变小,最后消失了,只有那一丝笑容仿佛仍在眼前。

立秋文章5:立秋日,偶感

文/莲叶

周末,立秋日。

立秋了吗?

立秋了!

日头和往日一样辣辣地照着,可是一颗心分明有了淡淡的凉意了。这凉意从哪里来的呢?大约是在进入八月份的那一天开始,秋的感觉就或淡或浓地萦绕在心间了吧。

却是没有心思练字。懒懒的,倦倦的,只想坐着发呆,什么也不想。

终是不会发呆的。

翻阅胡兰成的《今生今世》。

他的第一篇是《韶华胜极》,里面展开一幅长的,民国时期的风情图,安静,怡然。让人不免生出许多悠悠之暇思。那些平常老百姓的日子,在他的笔下,以平常,平淡的笔调写来,却是有种藏不住的静美。

不知怎地,联想起蓝冰老师说我的文字格局要大一些就更好了。

胡兰成的文字格局不大,却是有着说不出的好。

其实,胡兰成的文字我读的不太多,读过的,心里都是极爱的那种。对于我来说,读书,写字,自己喜欢的就好。

散文难得的是真性情吧。我想,我是喜欢读那些敞开了心扉写的文字的。

关于胡兰成,自然是知道了张爱玲才知道的他。又因为他的薄情,长久以来在心里是拒绝读他的文字的。只是后来又知道他还是朱天心三姐妹的老师,朱家三姐妹的文字我也喜欢,张的文字我也喜欢,自然对胡的文采有了探究之心,如今想来,他薄情不薄情与我何干?大约女子的心思,是站在女子这一边。总觉得张爱玲这样好的才情,遇人不淑,真正可怜的。

再又想,张爱玲与胡兰成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吧。

张出生名门,而胡仅仅是乡野之家,他的原配死了之后,胡到处借钱,只为能让她体面地下葬。胡经历的生活的艰辛,大约是张无法体会的。

胡在张之后再爱的女人,都是无法和张相比较的。

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哪个更好呢?

爱情,总是磨人的刀吧!

总之,胡兰成的文字我是喜欢的。他的散文,平淡,素朴里,有一种简静之美。而说禅的文字,在寻常里自有真知。心里居然想,早该读的。嗨,莫非这就是相见恨晚之感?

立秋文章6:纸上乡愁生云烟

文/王文静

立秋以来,我的视觉,我的味觉,我的听觉,我的手感,无一例外,都与故乡有关。就连落到纸上的文字,都离不开故乡的风土人情,田园画卷。日日里的乡愁,牵着我,黄昏,蝉声鸣唱,伴我独坐书案,冥想苦思,然后,宛若一个水墨画家,捉一支竹管狼毫,游走水墨之间,在素白的纸上,不禁生起时浓时淡的云烟来。

此时,在城市郊外,我的文字视野,穿越林立楼宇,放眼我的冀中平原,一路十八桥。乡间俗语里的“桥上人家”。有桥无水,是十八个带桥字的姓氏村庄。村庄以外,尽是油绿的玉米庄稼。大块玉米地,偶尔还会看见坡地,道边,河道上,可耕种的小片的土地,或棉花,或高粱,或山药,或花生,或大豆,五谷杂粮,甚至还能看见黄灿灿成熟的油葵,在田野深处,把泼墨绿的主题,点缀得格外明亮显眼。

此时,我年过古稀的父母,依旧农民本色,不辞劳作,锄地,耕作,施肥,浇水,将庭院西墙月亮门外,方圆几分的小菜园,侍弄的瓜果飘香。立秋前后,想家的心思,抑制不住,工作生活牵扯着,实在回不去,就每日晨起,去离家附近的菜市场,转上一圈。专找那些郊区的农民样子的菜摊,水灵灵的小白菜,嫩嫩的香菜,品相不好的窄叶韭菜,还有胖冬瓜大南瓜丑倭瓜,顶花带刺的歪黄瓜,喜欢和父母一样的摊主,用冀中方言闲散地聊几句家常,就仿佛那些塞进篮筐的新鲜菜蔬,刚从爹娘的园子里拔来的一样。回家,择一择,洗一洗,切一切,凉拌素炒,饭桌上的味道,舌尖上的乡愁,直达心底。

在这座城市的街头拐角,闹市居民区,上下班的路上,常常不经意地就会发现,满满一车,胖胖的青玉米,一群城里人在那里挑着捡着。将自行车停在玉米车旁,拿起一个饱满的青玉米,放在鼻尖闭上眼,直觉身生双翼,落脚我故乡的玉米地里。倏忽,化作一条鱼,在绿色的庄稼地,摇头摆尾,掐一朵野牵牛,插在鬓发间,挑一个没长玉米的甜棒棒,掰了尖去掉根,一节节,像啃甜甘蔗,汁液微甜。还能手疾眼快,就像小时候,没多大功夫,就能逮着一大把蚂蚱,用根草茎穿起来,回家过油一炸,又是一道田间营养美味。

临近中秋时节,小片的花生、山药、青毛豆,慢慢地就上了餐桌。即使家里没种这些,也会有左右邻居,亲朋好友,拎着篮子,背着筐子,送进家门,没进大门前,就大声吆喝:“哎,快接我来,给你们家送好吃的来咧!也让你家孩子尝尝鲜,轮着吃,谁吃不是吃,不能撑着我饿着你的!”然后爹妈就从小菜园,摘上几根黄瓜,一把豆角,一捆香菜或韭菜,招呼着塞到人家的篮子或筐子里。于是在中午和晚上的食谱里,一小盆煮花生,几块蒸白薯烤山药,一碟煮毛豆。

如今在城里,立秋以后,每坐在书桌前,白天的蝉鸣,夜晚的蟋蟀,那声声鸣唱真像来自故乡。落笔写字,总也躲不开冀中平原,一路十八桥,我的秋日思念,净是家乡的田园村庄,水墨画一样,不知不觉地,纸上乡愁生云烟。

立秋文章7:境迁亦是时过

我在立秋后的夜晚呼啸的冷热风里,

读张悦然的书,听Leonard Cohen的歌。

此刻耳畔雷声滚滚,还有马路对过,绿皮火车的鸣笛。

记忆,海马回上的每一个凸起,甩都甩不掉。

仔细琢磨着话里的意思,

而又或许,

这些种种也只能等到很多年后

我去追忆这段这段往事的时候才有几分辩驳。

文档里还在写下雪的场景,

窗外却是秋天了,蝉鸣声已不是那么清晰。

以前我靠在路边的邮筒边,有些人会很诧异地看着我,

我却从不以为然。

也只是礼貌性笑笑罢了。

现在才觉得那种生活好惬意,好舒服。

我想现在

是一场极端的生活,

而这极端的生活应该早点结束,

似乎每一次,非要把自身那段扭曲的弹簧压到最深,

才会稍稍感觉到一点力气,那种很微弱的气息。

不过人们又常常会说,

否极泰来,乐极生悲,

也许命运本来就是极端的,

境过时迁本来就是自然的。

对,这已经是一种习惯。

一种时间过了,环境变了的习惯。

现在的我们,都变了。

境迁,是一切东西都在改变,

所有的东西经历一个从无到有在从有转无的过程。

就算以后再次出现也不再是以前那个原来的东西了,

这是一个过程, 回不到原来的起点。

境迁时过。

立秋文章8:秋雨情伤

立秋以来,这是最大的一场雨,雨一直下着,我多么希望与你共撑着一把伞,漫步在雨中,像一对恋人,像一首多情的小诗在心中摇曳着,而今只有我一人在雨中迷茫着,此刻我想起江南的雨季,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忧愁又寂寥的雨巷,一场梦中的希望随风飘逝,一段虚拟的情感如流水一样不知去向。

那时那刻,再次见到你是我意念中如约的期待,是心灵中的一种渴望,相视的瞬间,我读懂了你的夙愿,你在春天里有一个芬芳的记忆,所有的心事在这个秋季向你心仪的女孩敞开了,此时我只不过是你人生中的一个过客,我的语言在你的目光中显得是多余的,被遗弃在一个角落里,此刻是多么的伤心,自己在风中独舞,像失去灵魂的躯壳,变得麻木了,才体会到,深深爱过,才知道伤害的滋味,女人没有彼此相爱的人的时候,宁可放弃自己所爱的人,也不要放弃爱自己的人,那样你才会幸福的。

此刻我看到爱情在你的脸上已经是硕果累累,而我只能回顾春天里花开的时刻,用那瞬间的美丽驱赶我一生的情伤。这段伤感的叙述,你是最终的使者。今夜我来向你告别,就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划在心口上,疼痛被泪水打湿了秋天的夜晚,一场秋雨越来越大,站在秋的季节里,就像一片叶子和花朵一样,花开花落花无声,缘起缘落缘尽也,远看雄鹰飞高处,近看秋雨吹落花。

立秋文章9:立秋

文/闫超健

每年阳历八月七日前后,古语云:“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

立秋了,暑气渐消而凉意生,秋天即将来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相反,中国大多区域还一时暑气难消,可别小看了“秋老虎”的秋阳肆虐,甚至大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感觉。

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过后,一阵风习过,虽然依旧温热,但也不难察觉渐生的凉爽;起得早的人还会发现,大地上开始有了雾气;而树荫里感阴的寒蝉,声声凄切,仿佛是在与最后的光阴作别。

对于立秋最为敏感的就是梧桐。所谓“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听说宋时皇宫里必栽梧桐,立秋这天,太史官早早地守在殿内的梧桐树旁,等秋风扫下一片落叶,太史官便立即高声奏报:“秋来了!”然后整个宫城里的人们一声接一声地报秋。文武大臣和黎民百姓都知道,皇帝要准备去西郊狩猎了。

此时乡下的玉米地里,农民们正在秋忙。妇女、老人还有孩童,都手提竹篮排成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掰,只这样才不会遗漏。偶尔妇女会骂一句到处乱掰的儿子:“猴子搬玉米,搬一个撂一个。”

张家港的老百姓们,在这一天也有他们的习俗——“啃秋”,吃西瓜。老百姓们经历了一夏炎炎酷暑难熬,终于等到了立秋,一定要将它咬住,爽口消暑,真真是个好日子。据说,吃西瓜还能不生秋痱子。倘若不喜吃西瓜,还可以将七颗红赤豆就水吞下,同样可以驱恶疾,过立夏。农人“啃秋”,实际上是在表达立秋丰收的喜悦。

有许多因夏天燥热食欲下减逐渐消瘦的港城老百姓,过了立秋后,家人就会为其补充各种肉食,俗称“贴秋膘”。

立秋这天夜里,尚未生育的妇女,大多会在小姑子或邻家女伴的陪同下,到田地里摸瓜豆。她们相信摸到南瓜易生男,摸到扁豆易生女,如果摸到任何带有白色的瓜果,那更是个白头偕老的好兆头。而且按照风俗,田园瓜农这天不得责怪夜间的采摘人,这便是“摸秋”了。

当然,秋社祭祀土地神,对于厚道的农人来说更是一件大事。很多地方依然保留了食糕、饮酒、妇女归宁、敬社神、煮社粥之俗。

叶落知秋的时节,天地容平,趋避肃杀之气,宜收不宜散。

立秋文章10:立秋之后

文/卢旭红

节气已过立秋了,南方依旧是很热的。朋友傍晚时候来我家做客,给我送来一箱白兰瓜,一小袋面粉,两小捆面条。我请他坐下喝茶,听他聊一聊他的家乡。他是甘肃民勤人,我第一次听说民勤时跟他开玩笑说,难怪你如此勤快,你是民勤人嘛。他憨憨地说,老祖宗传下来的,勤劳致富。

大西北这时候已经开始转凉,小麦丰收,打成面粉,白兰瓜也成熟了。每一年这个时候,桂林甘肃商会的朋友们都会组织从家乡拉来一卡车家乡的瓜果,还会捎带着家乡的面粉,民勤的空心面。朋友告诉我,甘肃日照时间长,瓜果都特别甜,面特别筋道。言语中洋溢着自豪。这时候,“民勤”对我来说不再是一个地名,在地图上都要花好大功夫才能找到的一个小地方。它变得饱满,丰富,有滋味,是甘甜的瓜,是略带咸味的面……聊了好一会儿天,朋友停下来细细地品了一杯茶。他说:“这茶好香。”我告诉他,这是浙江余姚四明山的茶,我家乡的茶。

半个世纪前,爷爷奶奶从江南迁到广西,在这里为祖国的建设奋斗了大半辈子,在这里安家,直至老去。叶落,也未归根。从我记事起,每一年家乡的亲人都会给我们寄来家乡的新茶。每每喝到家乡的茶,都会有意无意地想起故乡——— 一个叫慈溪的小城镇,有杨梅、醉蟹、蛤,想起爷爷奶奶说软糯的吴语,奶奶偶尔用吴语哼小曲,小时候特别喜欢听,怎么也听不厌……

晚上我们喝着茶,尝白兰瓜,上弦月已经升得很高了。三岁的儿子跟着老人散步回来,也闹着要吃瓜。我让他背一首唐诗给客人听。他用稚嫩的童音读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很快就捧着瓜吃起来了。

今夜,上弦月。白兰瓜很甜,故乡,很近。

立秋文章11:秋思

文/孔明

立秋过后,看啥都是秋了。前日从大明宫牡丹园走过,一片月季红得像火,一位中年妇女指说:“看,那一片秋红!”听其言,我的心一惊,忍不住就若有所思了。那天偏巧路过太液池,又遇一老者向我打招呼:“你也来看秋荷?”这么说, 秋日开的花都是秋花了!以此类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那是秋日;一轮满月再明再亮,也是秋月。几乎一夜间,连风都转向了,早晚凉飕飕的,有人叫西风,那当然也是秋风。天边飘过一片云,依然美白,但那不是春云,是秋云。今晨是秋晨,耳边雨声淅沥,那是雨打树叶,雨是秋雨,声是秋声,叶也是秋叶。每逢这样的时刻,我就舍不得秋睡了,但也没心思秋读,宁愿望着窗外那一片秋林,欣赏林梢上那一抹水墨般的秋色秋韵了。秋思悠悠而深沉,不知不觉就陷入秋梦了。

也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只要逢秋,我便秋思,虽然淡淡的,却也甜甜的。我坦白,我的秋思,多半等同了秋游——就是23年前的那一次。北国已经十月下旬了,树叶多半黄落,草坡多半荒凉,秋后的蚂蚱多半蹦不动了。我们正年轻,秋游而兴致勃勃,肃杀的秋气难以抵消我们心头的喜悦,萧条的风景难以阻止我们前行的脚步。我们直奔蓝田辋川那棵王维手植银杏树,一树的金黄似在诉说一千年的沧桑岁月。那时候,我们不会发思古之幽情,因为我们的心里没有唐,也没有秋,只有憧憬、惬意和喜悦。拾一片落叶,她说:“当书签吧!”好,就夹在书里。天蓝云白,头顶秋日,脚踏秋草,亲近秋荫,闻声而寻一脉秋溪,渴饮她双手捧起的一掬秋泉,她的手像秋藕一般嫩润得让人想吻。蝉是秋蝉,鸣是秋鸣,真是个悦耳。山是秋山,枫是秋枫,一抹红是秋红,真是悦目。心里喜悦充盈,不让愁乘虚而入。自那日归去,似乎是不知不觉之间,思春变成了思秋,又变成了秋思——逢秋便相思了。思之美伴随思之醉,思之叹焉伴生思之怅然。叹岁月之无情,怅人生之无奈。当我度过五十秋的时候,我才真正解得秋思其实是一味禅:也感伤,也欢喜;也苦涩,也甘甜;也纠结,也释然。

我的秋思是这样的:一花知美,一叶知秋,五十知天命,更知心上那个人了。与她秋游的时节,眼里、心里哪有秋呢?秋游的心思尽在游,游的兴趣尽在人。那时候看见落花都想吻,不可能发出天问:秋去了会来,人去了呢?花落了会开,美去了呢?春心感知的世界,那就是个美!哪怕“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那也是美!可是——少年心里,哪有“可是”呢?哪里解得人生像梦、像虹、像天边那云卷云舒呢?少年心事当拿云,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是——怎么能不“可是”呢?来日方长,究竟多长?不过眨眼间,那一次秋游,不是梦,真像梦,终于是梦了,只能梦里重温了。一次次重温,不正是一次次秋思么?

我庆幸,为我,为我们。“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岁月看似无情,但那“无”的背后,是心灵深处的甜丝丝、美滋滋。岁月感不仅仅是伤感,还有美感、情感、陶醉感。人生既然是旅行来了,那就该留心沿途的风景。可遇不可求,遇了,即使赏心悦目,也不能带走,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用眼睛截屏、摄像,然后用心灵拷贝。与其诅咒岁月蹉跎,毋宁回味那共有的时光。在我,那次秋游之美,以及秋游之后曾经的回眸一笑与回嗔作喜,都足令我在秋思中感动、感激、感恩。那是一次心灵之旅,为游而游,身心之快一如凤凰涅盘后的浴火重生。一游之后,心池长出莲荷,始终亭亭玉立,总令我在秋思里咀嚼出清新、清香与别样的滋味。

或许秋思生悲,那是古人的事,他人的事。在我看来,人和树木花草一样的,到哪儿了,说哪儿的话,那才是正道。哭哭凄凄,有什么好?秋来了,能把春天哭来吗?且爱、且赏、且珍惜眼前这风景吧!树叶能黄在树上,然后被秋风吹落,那是造化,是幸运,是阅历。秋色也是一种美色,那满山的红叶不美吗?那遍野的金黄不美吗?那高亮而白的满月不美吗?秋风扫落叶,凄美也是美!秋风秋雨,雨打芭蕉,用心品味,那真是一种美之声呢!

秋思若禅,心生空灵。岁岁秋思,秋秋怀春,天天诗意盎然。

立秋文章12:秋雨为媒

文/邓斌

立秋的那夜,我正在案头的电脑上写作,怱听窗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响声,是雨在敲打着玻璃吗?好几月没有听见这样的声音了……我疾步走到窗边,抬头向外面望去,哇!不知什么时候天空已经“破”了一个洞,大雨像发了疯般倾盆而下,对面的小学校内的树木被淋得瑟瑟发抖,我家院子里的那两棵盆景花儿趁机一下喝了个饱。

丝丝凉风吹了进来,我心里顿觉得十分凉爽。突然,这大雨中又伴随着惊雷,道道闪电“噼里啪啦”划破了寂静的夜空。这雨声、风声,还有那雷声一齐并发出的声音,好像一位钢琴家在弹奏着的曲调!

雨越下越大了。一下子,我忘了雨在下,只管走进院子里,像小孩子一样尽情地享受着这场秋雨的洗礼,如此的惬意。啊,这秋天里的雨,一点都不像春天里的雨那样轻柔无声,也不像夏天里的雨那么酣畅淋漓,更不像冬天的雨那种令人冰冷刺骨寒心。

秋天的雨景真美,像一幅中国山水画,又像一首唐诗,还像一个又美丽又朦胧的梦……正当我完全陶醉在这美景时,突然,被这雷雨声吵醒的外孙哭了起来。我赶紧缩回房间来,把窗户关上,雨滴打在玻璃上面,渐渐地,窗户的玻璃上溅起了一层白蒙蒙的雾,宛如飘渺的素纱。

从我在日历本上的记录,大雨应该从8月7日立秋那天就开始,到了“七夕” 的8月17日,一直整整下了10天。徐闻今年的这场秋雨却下得别有一番风味,给人留下了一种“美” 的感觉。

我自己也说不清是何时喜爱上秋雨的!但孩时的我,总是像一条初入水塘里的自由自在的小鱼,喜欢穿梭在雨点中,任雨亲吻、任雨抚摸、任雨荡涤。

也许是天意吧,我两次的爱情都是秋雨牵线,秋雨为媒,撑起我人生的绿荫。曾记得,我第一次的爱情,是在1970年初秋,我跟她约定了编织一张草席。那一天,我到她家来取,刚要返回的时候,突然下了一场大雨。此时,为了不让我被雨淋着,她主动地递给我雨衣,并亲自帮我披上……也就是这次秋雨中的“送雨衣”,我俩开始了相知、相恋、相伴。我的第二次情缘也是来自于秋雨。那是爱妻去世后的2016年的一个秋天晚上,我孤零零一人在大街的人行道上散步,又是突然下起了一场大雨,我便走进旁边一间冷饮店避雨。当我找到一个座位坐下时,正巧与我同一张餐桌的对座是我原来的女同事。就这样,我俩在这个晚上足足聊了三个小时,她给了我安慰,给了我鼓励,后来给了我的人生续弦的活力。也许就是那两次的“雨下相遇”,以秋雨为媒的情缘,使我更对秋雨情有独钟了。

受着爱情的滋润,我把这场秋雨看作是上天赐予的甘露,觉得秋雨是甘甜的,尤其是徐闻秋天里的雨更是甜于蜂蜜。虽然,秋雨不像春雨那样“贵如油”,但它也不无身价和地位,有了它,果实才多了一份清新和靓丽,世界才多了一份空灵与温情。今年的这场秋雨下了整整10天,有人感到很厌烦,但我觉得秋雨并不恼人,在迷迷蒙蒙的雨帘后面,大地换上了一件清凉的外衣,植物吮吸了充分甘甜的营养,重新绽开一张张甜蜜的笑脸……

在那茫茫大雨中,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回到电脑前,伏案把这初秋里雨的丰姿、雨的神韵、雨的气息统统都记录下来。在这个季节里,曾经使我与她们相遇、相知、相恋、相伴、相思的,就是这个作为我“媒人”的多情的秋雨,温柔的秋雨,迷人的秋雨,缤纷的秋雨,诗意的秋雨。

立秋文章13:立秋

文/gao1036232253

八月的第一个星期是立秋,原本我并不关心节气,在我看来季节的更换无非就是今天炎热明天凉爽而已。收音机中女主播的声音很凉,她说下个星期一便是立秋了,夏天就是如此过去了。当然,我记得这件事的时间是8月6日 约莫傍晚。过就过罢,我对这些时间点总是那么麻木,总是过去了才又回想感叹。

时间到了当下,这两天偶有阴雨,天气也渐转凉,人也开始变得稍稍敏感起来,才想起了上个月的这件事。我今天换了长袖,又换了短袖,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这样单调的生活仅仅停留在了身体上的变化,该做什么便做什么,日子倒是踏实许多。所以啊,其实并不是我们不关心节气,而是我们变得成熟了,不会因为你的变化,我的变化发生一丝的情感波动,就连关心也是生物钟的一部分,到了某个时候就去做罢。相比起我们身边动物倒是小孩子气的多了,隔壁寝室的阿龟同学,这两天猛晒太阳,龟甲大了两圈,为着漫漫寒冬做起有氧运动。鱼缸里的鱼妈妈因为难产而死,好在孩子平安,她可能已预感这种事的发生,但是不可避免的是,这是应该交配的季节,她把这视为使命。

这些事情都是在某一天发生的,就像你在某一天突然有了不同的体悟,就会在当天对那些踌躇的事情有了自己的判断。我很喜欢一个故事,那是发生在万芳身上的事。初冬的台北是30摄氏度,东北仅仅2摄氏度,几个小时前的她还是仅遮羞足够,经过几小时的航行,现在却又裹得严严实实的,这让她忽然转变了心情,那应该是属于冬天的心情。一天季节的转变,那是多么难得的体验,人也会自然的改变,从快乐到悲伤,从躁动到平静。人是会跟着季节说的,夏天那凉冰冰的冰淇淋是“ice cream”,冬天这冰凉的冰淇淋叫“i scream”。开心我就会笑,不开心我便想哭,你看人是多么的敏感,一个动作,一语交流,15秒的话语可以重复哼吟变成撕心裂肺的歌曲,这些都是要多长时间的情感压抑才会让听者潸然泪下?

昨天的这个位置吹冷风清凉安逸,今天的空调却失了作用,可这温度刚好,秋天到了。

不是夏天漫长,而是你的离开我宁愿假装看不见,我害怕,日子会太好过,变化会太着急,时间就像超越了感觉,一切的改变都在消逝的昨天。

立秋文章14:立秋随想

文/听晓

01

八月上旬开始的时候,这座城市就迎来了传统节气里的立秋。立秋名字上是叫做秋,实际上与秋的凉爽,高远还相差很远,至少在气候上,城市还是一副燥热难耐的样子,热的白昼和寂静的夜晚依旧循环无度,似乎与这个节气的到来没有丝毫关系。

立秋节气给这座城市的改变没有多少,七点钟的强烈日光,九点钟的闷热暖风,还有十八点钟的极致晚霞仍是日复一日。以至于被炎热炙烤的我特别容易忘记,究竟是在什么时候,这座城市里的日光已经毒辣到让我避之不及的地步;而又是在什么时候,高温衬托下的天空,云朵,竟然可以展现出那么蔚蓝,洁白的颜色。

说来也正是有趣,盛夏来到的时间在每个年头的七八月份里总是突兀而至,猛烈地走,最后还要用一个叫做"三伏天"的名词做结,让本来该是凉意的秋天,搪塞出另一个叫做"秋老虎"的时候。炎热气候在南方因此被惯以常性,仿佛南方就是燥热的代名词,即便是到了冬天的时候,还是要在此之前加一个"暖"字。

然而到底,南方的这种热度,大抵还是受南方人推崇,甚至说严格些,南方人其实在骨子里是习惯并接受这些每年都在创造着几十年不遇记录的狂热天气的。热量和热度大概就是南方的特点,这和北方的冷趣味相对,展现的也正是南方的魅力所在。

热浪袭城,全城鼓动,一个热字带来的可以是热销,热闹,热情等等无数个可能是特别精彩特别有意思的词语,不然为何是直到遇上很多人在一起的场景都要用到热潮一词。或许还要说的婉转一点,哪怕只是一个人,一群人在一起的景象都会吸引一阵又一阵的旁观者前去解答解密,弄得全民热议,轰动天下。

城市的热天和热天的城市,很多个样子都是仅以猜测做结的,因为热浪下的人少有走出家门到户外活动的情况。这个时候能够守在带有空调的室内,捧出消暑的水果,最好还要有一个万能的遥控器供翻转,是件惬意的事情。

02

我经历的盛夏也是从高温燥热的气氛中开始的,没有一点温热的提示,我好像只是由城市的南北穿梭了几回,最严峻的季节就开始了。

我所看到的最炎热天气是从城市江畔的晴川阁开始的,拦江路上有纷飞的白杨树,我像一个过客般怀揣着相机,疑惑又好奇地走过。天气的热度和城市街道的古老感觉让我欢喜又新奇。国棉二厂的苍老旧址,龟山北侧的吊塔远景,还有安逸的在南山小区老宿舍楼下貌似睡着了的白发老翁,都在我的相机里留下了复古和色彩对比强烈的影像。在走过那些让我很陌生的人群时,我第一次被一种阡陌的观望刺中,在他人的眼中,我的行走也是陌生的。

盛夏季节在拦江路上最明显的痕迹当属无边白杨树上的茂盛枝叶了,枝繁叶茂的植被,碧空如洗的蓝天,还有偶尔从蓝色天际和墨绿枝叶间飞行的鸟儿,为城市的一方土地添加了些许安静和温婉的氛围。深厚的大树影子,蜿蜒的军事禁区围墙,和沿路奔跑着的稀疏车辆,让我在一行一步间忘记了气候的热度。城市在这个角度里给我很陌生的感觉,是我奔跑的太过遥远,还是城市的视角充满多维尺度,我在寻思,也在回味。

与拦江路上的景色截然不同的是,立秋后的滨江大道,有限的高大梧桐树是我看到的为数不多的特别有意思的行道树。梧桐树在有序排列到距离大江上的某一座长桥之下的桥基路段时,间距突兀地放短,远处的树和飘扬的梧桐叶子在风中定格为一处画面,让看到风景的人遥想万千。

立秋雨后,大江涨水,夕阳晚照在江滩边上的景致是动人的,大概是晚秋的气候的确添凉了的缘故,欣赏秋景的人多了起来,毕竟三伏天里的秋雨还是十分难得。江滩边的人渐渐聚集,江滩边的晚霞也随之而来,一座城市的安宁夜幕姗姗就绪,抛去了燥热的人得到了暂时的安适光景。

立秋的天就这样来了,感悟此番风景的人自然多了起来。有从晚霞中来了又回的老人,表情被金色的光染印的凝重,有人赞他鹤发童颜,有人说他夕阳光景,他自己也深深赞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就是这样的景色,依然有深爱它的画家和年轻人,他们深吟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他们心里的画面比这江景更加漂亮。

03

我在立秋后的一天由城市的最北郊出发,要走的时间在黄昏,要到达的地点却是一片莫名。或许,我本来就没有目的地,我只是偶尔的出行。

我要去见一位故人,对于苍老的时光,我很庆幸我们都没有遗忘,相见因此变得犹豫不决。那个人自己都对我说了,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纠结的事情,可能犹豫到最后,还是会做出果断的决定。犹豫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我也不知道是在哪一天,习惯了思考。

立秋节气过去了几天,气候又变得温热异常,反复不定的气候让人不舒服。晚霞满天之后的一个小时,城市中心区域的街道上,又零落地下起雨来。在我将要下车的时候,大雨落下,我特别不情愿走出车门。公交车在进站停稳的三分钟里,我观望着上下的陌生人,他们仓促的表情和我的心情一样。

我被挤进了车厢,面对黑压压的人群,变得出奇的安静。这种有趣场面给人无限的闷热感,大的思考和小的热闹都变的无足轻重,每个人都用警戒的心理看待近在咫尺的人。我决定不下公交车,在哪一站上来,就回哪一站去。

立秋就是在这样变幻的天气里开始变得遥远,我终于也慢慢的适应了,一天又一天的清凉气候。凉的天空,黄的落叶,还有无数空旷异常的云朵,秋天来到的脚步有时候也是委婉的。

委婉的天气和不委婉的路人,长长的街道城市和矮矮的不知名私房土地,秋的景色会在这些地方变得浅淡真实。那么多的行人来来往往,随波逐流,思想肤浅,行迹很深。我很容易就会忽视一些人,忘掉一些人,然后又莫名其妙地记起另一些,可能是并不重要的人。

我的心里总是要装着一些人,我的思维里却在考虑着另一些事。我想过立秋节气里的往事如川,如流,我会想到什么,就会思索什么。

立秋文章15:立秋·品秋

文/艾里香

转眼间,立秋了。暑去秋来,两三场雨后,就把“秋老虎”给浇蔫了。它的高温已无力肆虐,特别这清凉的秋雨一降,把满天里的空气里里外外给洗了个遍。多日混浊的闷气,经这绵绵的秋雨轻轻一洗,整个苍穹下的空气中就像加了洗涤剂,一下子清新起来,吸到口中,咽到肚里,凉爽爽的,真是舒服极了。

黄叶是秋的使者,是秋带给我们的一份值得珍惜的礼物。当你漫步在洒满黄叶的混泥土路上时,你是否感受到秋的寥旷与苍凉?这片片黄叶给现代的都市增添了多少古典浪漫!碧云天,黄叶地,有如沉寂夜空里的一道闪电,照亮了多少无尽的才思和灵感!一片黄叶轻轻地拍一拍你的肩头,然后悠然落下,在地上发出一声声轻微的嚓嚓声,这是西风在向你亲切地招手。春也温馨,秋也迷人,眼过长空,风卷落叶,古道西风,小桥流水,都是秋天里一个个动人心弦的音符。

仰望苍穹,清凉的空气越发显出天空的高远深邃,杨树光秃秃的枝桠清晰地印在天幕上,仿佛一幅挂在天空的淡雅素描。地上是厚厚的一层落叶,封藏着对远去的春夏的浓浓留恋。脚踩上去,软软的,是秋天给我们的抚摸,树枝上零星的几个树叶宛如几个跳动的音符,在风中唱出秋天的赞歌。

黄色是秋天的肤色,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怀旧与思乡情怀的颜色。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黄色是成熟的颜色。树叶由最初的鹅黄经过春夏的成长,变为朝气的嫩绿,蓬勃的墨绿;秋天,又变成成熟圆满的黄色,在冷气袭来时,它们毫不犹豫地飘落下来,堆积在母体的根部,用自己的身体为母体防寒遮雪,供给母体做来年的养分。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看似无情的树木却情深意重如人类,用这种人格化的自然现象,展示着秋天的伟大与深沉。

秋的气质是纯真的,自古以来,秋天的一切就是明净与纯洁的化身,人们往往把最美的东西赋予它秋天的特质,少女的明眸够多情够明亮的了,就叫它秋波,所谓“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根葱”,月亮与露水够可爱的了,但在秋天里,“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些多变的、给人错觉的精灵却把它们最美的一面在人们心目中定格成永恒。

秋天又是典雅的,她不同于春天的躁动,夏天的奔放,更不同于冬天的刻薄。她宛如一位典雅庄重的东方贵妇,让你在不经意间瞥见她的惊艳,让你在她的美丽中失魂落魄。一缕清风,一片红叶,几点寒星,几许秋香,都是那么具有摄人心魄的震撼力,而这一切,却是秋天里最自然、最普通的了。

欣赏秋天的美如同手捧一杯香茗,需要把盏临风的耐性与超脱,因为你面对的是一首意味深长的诗,又是一声荡气回肠的曲,更是一个捉摸不透的谜。

立秋文章16:秋声

文/钱红莉

立秋的第二夜,楼下草丛里就想起了虫鸣,潮水一样在月光下,一波波涌动……古人云:虫鸣醒耳。一点不浮夸,声声不息的吟唱让人格外清醒……躺在睡不着的夜里,真是感念,比起这些小生命对于天时节候的敏感来,人显然愚钝得多,尤其在面对四季轮换的时刻。不止秋虫,还有植物树木们,它们或许早就觉察到盛夏即将去了,提前把身上的叶子染黄,还时不时地借着风意抖一抖--窗前的一棵紫槐,比肩三楼,一身浓荫在立秋前就卸得差不多了。每有风来,紫槐的叶子簌簌而去,宛如名伶卸妆,残脂剩粉里都是一种高不及攀的磊落,偶尔似乎藏着那么一点点的寂寞。落叶离枝的景象向来孤漫无言,像一个困厄良久的人终于舒了一口长气。

这一年的盛夏有多么褥热,终于等到了秋天。石榴还挂在枝上,小灯笼一只只,红红的惹人爱;还有柿,青涩的小果子无忧地悬在秋风里,日渐一日地大起来,把枝条都压弯了也不罢休,像极了顽皮小儿,一边把双脚踩在琴键上,一边肆意地抖动着身体,既好气又好笑。

夏天的时候,清炒丝瓜异常可口,一旦立了秋,炒在锅里,明明青扑扑的,但一盛入碗碟,立即变了一张黑脸,仿佛气乎乎的,口感大不如前。有些蔬菜过了季,就不易入口了。惟有秋茄子、秋南瓜依然那么下饭,最好配一两只青椒,然后是一碗冬瓜汤--人在平常素菜的滋养下,一日日变得神清气爽。

秋天一到,一切都有了远意。盛夏的时候,像开水滚了又滚的蝉声,渐渐消下去,四周恢复了宁静。抬头看天,天也远了,也阔了,非常蓝,偶尔有一两朵白云飘过。这时才想起来怎么没有去看荷花呢?是尾声荷了吧,所有的花都谢尽,所有的莲蓬都被人摘了,袅袅婷婷了一整个夏天的荷叶,明显的有了疲态,它们正慢慢地枯萎下去。实则,枯萎配合着一塘秋水,也是一种气象。秋天的荷池,最值得一看,残了的叶子覆在水面,梗由青变黑,芒刺历历可现--所谓灵魂消逝了,场还在着。

人在秋天,心是静的,勤于思考,真切地感受着自己活在四季里,像墙根下的车前草,一年年的轮回,从青到黄,然后就是秋天,一些籽垂落,被几场雨水冲刷,没入地下,酣畅地睡一冬,来年初春,又是生机盎然一派。草,过的永远都是逍遥派的日子,不愁,不烦,从来都是想通想透了,不比人类,时不时地总要纠结那么几下--为何就不能像天鹅那么优雅呢,不论生活对我们怎样薄情寡意?

一到了秋天,小白菜籽就要下地,把稻草厚厚地覆着,每天黄昏,泼几瓢水,慢慢洇下去,清凉又滋润,到了夜里,也不孤单,有虫声相伴,不几日,就冒出头来了,再一棵棵分而栽之……在秋天有小白菜可栽的人,是有福的,他们默不作声,把小白菜秧移栽下去,用拇指、食指压紧根部,然后浇灌。过几日,也不闲着,用水把粪稀释,去描一下--我们乡下人就是这么说的:我去“大暮凹”描一下小菜秧去。无非像城里的女性描眉,淡淡扫一下;或者画家泼墨,到末了收笔的时候发现哪里不对,就又想起浅浅描几笔。最后总归是都妥贴了,无论城里妇女的眉,还是艺术家的画作。

真是一生都忘不了大暮凹,那里起伏着我家的菜地、稻田,哪里有几块地几分田,至今于心了然。人一忆及这些,就特别舒服。小时候也不觉得累,一遍遍往大暮凹跑,无非锄草,摘菜,刨地,挖山宇,割麦子……还有那些星罗棋布的坟包,我们那里作兴把南瓜藤牵到坟包上去,南瓜像天上的星宿一样不大轻易出来示人,总把自己藏在密密咂咂的叶子下。乡下的生活天然得很,人跟植物总爱打成一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交集,比如人死了,就把自己搁在坟包下,然后在上面长草,让南瓜藤覆上去,顺便撑个荫凉,也未尝不可的。

然而,一旦到了秋天,所有的南瓜都被摘回家,再去到菜地旁的坟包,就感到荒凉了,在心里有哭一场的寒凉,人活着,真是萧瑟啊,最后什么都要归于零。所以,人在秋天,把身体都收得格外紧,夜里裹着薄被,到了凌晨都会深感凉意,古人书信上所写:“夜凉如水,珍重加衣”应该发生在一个秋夜吧。

等草丛下的虫鸣越发清越,剑一样寒光闪闪时,那是秋天深了。

秋天深了,神的家里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海子这诗多么好,说尽了一个孤独的人的所有包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