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怀旧的散文(精选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怀旧的散文1:怀旧,寻一份坦然
文/梧桐月
不知不觉,不知时第几个年头,染上了感伤,恋上了怀旧,喜欢写怀旧的文字,听经典的老歌,看俗套过气的电影,拍黑白镜头的老照片,喜欢淡淡的花香,喜欢恬淡的季节,喜欢安静的山水,听禅鸣耳语,看雪花染白大地,漂白银灰色天空,漂白暗黄的心境,让心飘飞千树梨花,纯洁一片寂寞寒冬,感动平凡清淡的人生。
当我在一个闲暇的午后,恬淡精美的阳光洒落窗边,不经意间打开记忆尘封的书架,捧起一本年代久远的旧书,轻轻翻阅,细细品读,慢慢回味,细数那一段短暂而美好的时光;当深邃的双眸,触摸到文字的温热,逝去的记忆浮现脑海,念起童年时村头古树下解放退伍老人那一台黑白的电机,想起被时光遗望停放在角落里已布满灰尘的缝纫机,想起了那辆陪爷爷度过了一生的高脚自行车。爱上旧时光,爱上怀旧的文字,爱上了回忆,在远古的禅院里诵读爱的经书,心超然如素雅秋菊,丢掉忧伤,捡起快乐。
岁月的留声机播放着那些老土的故事,平淡的口吻,土里土气的辞藻,孕育着一份温馨的情感。如果你也听说那些可以穿越时光的老土的故事,请不要忘记想念,请不要忘记铭记,铭记那些我们共同走过的曾经,记住时光,记忆爱。老土的故事,穿透时光的繁花巷口,淌过湍急凶险的岁月暗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滑稽逗乐的桥段,只有令人潸然泪下的一字一句,爱一言一行,伴经典的国粹,传唱永恒的温存,续写一份独家的时光记忆。
时光阡陌是静美,岁月深处是成长。时光渡口,清风江上,千里澄江似练,万里晴空,青鹭翔飞,鱼翔浅底。怀旧的字里行间,抒写一路追寻长途,寻求一份力量;洋洋洒洒的人生,不断攀登高处,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向梦想的远山,一步一步靠近。于旧时光里,攫取一份经验,吸收一份营养,摘一朵希望,折一枝春,自信坦然走向无穷的未来。进步与成功,是不断付出努力与汗水的结果,用坚强与执着不断填充生命的空缺,让人生盈满人间最美四月天的芳香,便是一种会流泪与快乐的幸福。
一滴热泪,是一种获得成功认可的喜悦;一句坚信,是一份充实人生的动力;一次尝试,是一份勇敢跨越障碍的见证;一分耕耘,是一份持续奋斗的标注。汗与泪,洗礼了梦想;难与苦,筑就了我们追梦路上最坚固的堡垒。乘一缕清风,与夕阳斜照黄昏,与明月共婵娟。携一双拼搏的羽翼,与黄沙狂舞,与群山含晚籁;采一束阳光,别于心间,存一份希望,积蓄一份阅历,等待来年秋风起,麦子熟了,菊花开了,扬起微笑,与欣喜共赴竹溪佳处,度一悠闲恬淡人生。惜一寸光阴,怀一份懂得,灌溉那一段年少懵懂的年月。
岁月的老者,两袖清风,仙风道骨,从旧时光走过,胸怀翠竹,一腔超尘。大事已明,如丧考批,因为懂得人生,所以释然得失;目光放远,万事皆悲,因为懂得人生,所以不惊不悔。人活着必须要有意个最美的梦想,为之奋斗,为之付出,即使无果而终,后人也会为之动容。生命在宇宙万物面前,微不足道,而死亡也无足轻重,但人的一生需要一个不变不灭的目标,点燃生命的烟火,绽放绚丽的颜色。
时光,太老,太旧;生命,太脆弱,人生,太清瘦。千年落回,离别散落,人固有人一死,人一死,生前的百般辉煌万般荣耀都会化为虚无,但时光会细细刻录下他走过的旅途,记取他留下的足迹。
怀旧,寻一份坦然。无论是生活在繁华虚无的明媚里,还是于远山远水中淡然处世,我们都要为生命注入了属于自己的血液与灵魂,让人生的锋芒毕露。
愿风载尘,愿雨柔情。怀旧,寻一份坦然,碎碎念念的时光,偶尔糊涂,明知山路漫漫,水路迢迢,却偏执一念向前,上下求索,义无反顾全心沉入其中,随其哀乐而哀乐,伴起喜怒而喜怒;但也许就是人生的一个象征、一个缩影、一个说明,告诉我们,好好享受那些幸运与苦难,好好珍惜那一份超脱的坦然。
怀旧,寻一份坦然。时光,慈悲为怀,博爱无边,念情悠悠,爱长长,静静流淌在岁月的小河里,与清水合欢,与睡莲长眠。
怀旧的散文2:爱情与怀旧
文/何红雨
我想我是个十分怀旧的女子。
于爱情,亦是。
虽然岁月蹉跎了我的容颜,时光荏苒了我的秀发,但是,却总有一些情怀,未曾改变。
那就是,那就是于爱情的一份怀旧。
旧的,便是好的好的吧?
我时常会这样去想,于是,那份旧情怀,旧爱恋,便也会一再地被我追忆和眷念。
某时,正午或者黄昏,骑了单车,行进于光影花叶之间,耳畔有呼呼啦啦的清风,心里面却会是一直在牵念的那个人。
彼此并不在一处,然而,这些遥远的距离呀,并不能成为阻碍我们相爱的理由。爱情也依然还会一再地升温再升温。
即便,到了经年之后的某天,在我再次回头去看这段感情的时候,那些曾经漫卷袭击我美好韶华的爱之情感呀,也仍旧会清晰和美丽。亦芬香,更旖旎。
闲来无事,总喜欢百度或唯美或感伤的图片来消磨光阴。或者,于我,这样的一种所谓的消磨光阴,是更多意义上的一种享受,而并非浪掷。
也于是,在某个春日暖融融的午后,我看到了一张分外怀旧的图片。
图片上,是两个深爱的恋人。她们坐在一排椅子的后面,分外用情地,将要亲吻。而那刻的她们,只是眼眸深望于对方,鼻尖与鼻尖互相碰触,只差,只差双唇的紧贴了……整幅图片是晕黄的色调,亦有一面墙壁,以及依稀可能辨认的一点窗户呈现于画面。但这些,也只不过是种于爱恋,于怀旧的烘托罢了。
我不知道,这是谁人刻意的调色,还是,还是某个老电影中的片段。
但,纵使十分清楚地知道,也并无多大意义。
我所在乎的,只是,只是这张图片所带给我的感觉,以及十分甜蜜、馨香亦幸福的怀想罢了。
于是,那份最初爱恋的记忆,便也在不经意间,被悄悄然地翻起,再翻起。
想必,尘世中的我们,都会在某个时刻,十分地怀恋一些过往。而那其中的人或事,又或者可能会常常地来往于心间,而不会消失殆尽。
爱情的,更是怀旧的,泛着或粘稠或寡淡的香味,弥散翻涌过来,然后,袭击围裹起我们。
一直,又倘或是曾经。
怀旧的散文3:微风吹鬓总怀旧
文/察哈尔小草
温柔的阳光,和煦的微风,天地之间就像张合的双唇,轻轻一动,便吹皱了一池碧水,也吹乱了我的双鬓。
傍晚的温润,深邃的星空,一颗流星从头顶划过,闪烁的影子,留下千年的梦幻,打破了你我的思绪,便走向了另一种境界。
圆润的月色,斑斓的窗棂,孤独的依一把轮椅,摇动着瓢泼的灵魂,飞向遥远的天空,任你的充满无限的遐想。但,总会附于你的身体,回到喧闹的红尘。
晶莹的露珠,喧闹的清晨,漫步在乡野田埂,任你视野远望,看到的永远是美好的景致,别致的人生。
无论你怎么样调节你的心情,可在点点滴滴、影影绰绰中,童年的趣事,青年的幻想,无时不在你脑海里翻动。
无论你怎么样规划未来,可在凄凄迷迷、朦朦胧胧中,思念的情怀,牵挂的心灵,无时不在你的眉宇间晃动。
过去,就像影子,牵动着你的思绪与灵魂。
坐在树影下,你会想起当年这些大树是如何在戈壁滩上顽强的成活。走在街道旁,你会想起,先辈是如何把沙漠变成一块块绿洲。躺在被窝里,你会想起,妻子(丈夫)远行了很久,留下孤独的你总会回忆起在一起的温存。看到泪眼迷离的,双手挥动,总会想起亲人们离别的情景。拿起孩子小时候的小花裤,你总是会想起,孩子稚嫩的双唇呼喊第一声"妈妈,或爸爸"的情景,也许你还想起小时候自己穿的补丁裤……
独坐楼台,夜葬阳光,一场场尘时旧梦,刻录下岁月的记忆,也储存了怀旧永恒。
尘世间每一次记忆,无论你是经意,还是不经意的,总是像汩汩流淌的泉水,时常在你脑海中涌动。
生活中每一次颤动,总是魂牵梦萦。
工作中每一次成就,总是释怀振奋。
怀旧,似残花滴落,又似春风再生。
怀旧的散文4:越来越怀旧
文/吴克成
朋友发来画家陈丹青与各色人等的对谈视频,林林总总有十几个,我快马加鞭地看下来,发现陈丹青一直在缅怀民国——民国在他心里真是玲珑剔透,没有一点瑕疵。听他的口气,如果没有众生的苦苦挽留,他恐怕早就“不食周粟”殉他的民国而去。
与朋友们闲谈,“从前……”“那时候……”之类的话听得也日益多起来。有位年纪大点的老先生,言必称从前,说到动情处,拐棍点地敲得地动山摇。住在他脚下的土地爷,日子一定不好过。
并不只是中老年人在缅怀过去,念叨“从前……”的年轻人也在增多,且年龄有越来越小的趋势。杨德昌的电影《一一》里,十岁的小男孩已在说自己老了,还回顾人生,并将生平感悟写成信,念给还没有起名字的婴儿听。怀旧的大军就这样日益壮大起来。
《红楼梦》里最怀旧的人是焦大。他每次喝醉了酒都要到宗庙里去哭太爷,他一直生活在太爷时代,从太爷死后他就慢慢固化在旧时候,不再融入新环境。
从表面看,“不食周粟”也好,哭太爷也罢,好像都是忠诚的表现,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怀旧除了对往事的怀想留恋,也隐含着对当下的不满足,它的实质是向岁月深处伸过手去,将往事捡拾起来,拿到当下,用它来敲打现实,弥补眼前的缺欠,并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满足。比如焦大,他自认为当年护主有功,贾府里的新主子们应该千秋万代地供着他。可惜世易时移,新主子们并不买他的账,他只有沉浸在回忆里,通过对现实的反叛,重拾往昔的荣耀尊严。
怀旧的最大特点是具有选择性——选取一点,不及其余。小时候妈妈在炉灰里闷熟的地瓜,或者二姨给的半个桔子,许多年后回想起来,依旧颊有余香,其实之所以余香在心,完全是因为当时好吃的东西太匮乏。我们在回忆时却会自动删除艰难时世,只念当时好。这样,怀旧不但有选择性,还起到了对往昔的美化作用,无论从前有多痛苦,可在回忆里,常常再痛也不觉得痛。
现实总不如我们希望的那么丰满,怀旧既然可以提供安慰聊补骨感,又不用花钱买,所以怀旧成了人类普遍采用的补偿心理之一。只是,抽离了背景,以昨日之长来比现下之短,哪里还有可比性?
《舌尖上的中国》大行其道,也是暗合了大众的怀旧心理。现下环境恶化,从市场买回的食材难以得人信赖。“舌尖”里的食材天然绿色,制作工艺又大都源自传统……这些都撩拨起大众的记忆。很多菜品,又属私房菜,“私房”一词,满足了人类的窥隐欲。再加上“食色”又是人的本性……一档节目,顺应本性、满足了窥隐欲、填补了人心的不满足……
这样的节目如果再不火,哪里还有天理?
怀旧的散文5:《火星救援》其实是部怀旧片儿
文/小满乱弹
看《火星救援》时,我一直觉得有点不对劲。不是因为《纸牌屋》里的女记者变成了超级学霸程序猿,也不是因为奈德·斯塔克从《权力的游戏》穿越到未来让人跳戏,虽然不得不承认“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的香港普通话让我起了点鸡皮疙瘩,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症结是,这明明是一部未来电影,却让我感受到了太多复古的味道。
虽然影片假定的发生时间是距今十几年后,但显然其中的媒体环境停留在本世纪初,甚至更早:CNN和虚构的中国媒体CNA是公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关键时刻,人们会聚集在纽约时报广场,或是北京的某个地方,手牵手一起观看大屏幕上的电视直播……
这些场景,正如片中时常响起的70年代迪斯科金曲一样,总给我一种浓重的怀旧感。
因为现实确已大不一样了。比如说,片中那个在媒体和舆论面前表现得十分保守的美国政府机构,与现实生活中在社交网络上如鱼得水的NASA之间,大约就有4亿公里的距离。
NASA是当今世界上最善于使用社交媒体的专业机构,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NASA早就有自己的电视节目NASA TV,在官网上随时可以观看,甚至还在2009年斩获了美国电视届最高奖艾美奖的两个奖项。进入到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NASA则开始在社交媒体上遍地开花,其推特和脸谱的账号都拥有1300多万的粉丝量级,在Youtube,Instagram,Tumblr上也是颇有人气。
现实生活中的NASA,不会像《火星救援》里那样,因某人在电视直播上说错了一句话而如临深渊。他们完全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自主设置议题,引导舆论。他们有这个实力。今年9月底,NASA先在推特上发了一条预告:将公布关于火星的重大发现。吊足了网友胃口。一天后,他们宣布火星表面有水流动的推文被转发了4万7千次!
所以如果按照现在的游戏规则,马特·达蒙饰演的宇航员马克·瓦特尼的一举一动都会在社交网络上直播。即使是通过探路者号古老的通讯系统,想必NASA也有办法让全球网民看见他在火星上是如何坚持不懈,荒野求生。他一定会有自己专门的社交网络账号——去年起,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美国宇航员就开始在推特、脸谱上发工作照,持续至今——即便他没有或者没法继续使用,NASA也会给他建一个或者帮他更新,就像好奇号火星车一样;他写给NASA的“Are you f.....king kidding me?”大概会成为世界上转发最高的贴文;他的名字一定高居话题榜首,成为最热门的“#”;他那张姿势怪异的模糊照片可能成为很多人的账号头像;营救他的方案细节和解读文章会在各种社交网络上疯狂转发;各路名人都在晒自己穿着“#BringHimHome”T恤的照片(事实上,这个“#”现在是真实存在的,是《火星救援》的宣传语之一)。
真到了营救日的那天,估计全世界的人都在一刻不停地刷动手机,查看每一点新进展,而NASA估计会第一时间将他回到赫尔墨斯号后与队友团聚的照片在官方账号po出来……
但在《火星救援》里,这些都没有。《火星救援》是一个没有社交媒体的世界。这可能是有意为之。原小说的作者安迪·威尔在某次访谈中透露,他本意就是要写一个远离现代化的人,必须回到类似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日子,在火星“漂流”。而拍摄此片的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自己没有任何社交网络账号,估计更觉得没必要注意这些细节。何况这位78岁的老人,内心也未必认可这些“年轻人的玩意儿”。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这世界变化太快。2009年,威尔写这小说的时候,好奇号还没有登上火星,所以电影里,没有那个在社交媒体上特别会自拍卖萌的小家伙。制作方大概也更无法预见,在电影上映的几天前,NASA会发现火星表明有流动水(剧透:水是影片中一个重要桥段)。当然,2009年的我们估计也无法想象,今天社交媒体不仅改写了传播规律,也改变了你我的生活方式。
不过这样也挺好。没有社交媒体的《火星救援》才更能凸显科学的力量,而瓦特尼独自游走在广袤火星上的那份孤独才更加完整。坦白说,这部片子并没有如想象中那般给我惊喜,但我倒是有些怀念里面那个“复古”的世界,至少在那里,我辈媒体人不用为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惴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