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散文

请欣赏他乡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他乡散文1:清香米果寄乡情

文/娄丽萍

久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惦念绵绵不绝,那些围绕着亲情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饭一食总会在不经意间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今年春节,我跟先生回到他的家乡,喝过了家乡的米酒,吃过了家乡的豆腐笋干馅儿汤圆,祭过了祖,串过了亲戚,在一个晴和的午后,先生兴致勃勃地带我和女儿去田野里。

南方的乡村,在冬季仍是满目春景。我们一路行来,远山如黛,绿水绕宅,大红、粉红的山茶花点缀着宅院,青竹翠柏环绕着村庄,行行茶树碧绿齐整。走在田埂上,女儿仔细地辨认着田间的各种果蔬草木,先生津津乐道于此情此景所勾起的儿时记忆,我则沉浸在乡野的清新空气、林梢的悠悠白云和这水村山郭的清丽景致中。

忽然,我发现了一种草,似曾相识,却说不出名字。先生说:“这是一种野菜,我们当地方言叫慈恩(音译),普通话不知叫什么,每到清明时节,我们这里有用它做米果的习俗。”一句话提醒了我,难道它是周作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黄花麦果,学名鼠曲草?

“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女儿用手机拍照,上网一查,发现它果然就是让周作人念念不忘的黄花麦果。如此一来,我和女儿就想尝尝清明米果了。回家跟婆婆一说,婆婆很高兴地答应做给我们吃。

离开家乡的前一天,二姐也来为我们送行。我们一行五人来到离家最近的一块地里,阳光和煦,大家一边说笑,一边摘野菜,如同游戏一般趣味盎然,欢快的氛围冲淡了离别的感伤,很快我们就摘了满满一篮子慈恩。

回到家里,大伙儿一齐动手,洗菜和粉,制馅儿做糕,然后把包好的米果放在模具中,印上一朵兰花,就可以上锅蒸了。经过如此一番忙碌,米果摆上了餐桌,绿色的米果带着野菜的芳香,趁热咬上一口:“嗯,清香软糯,好吃!”那一刻,亲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我和女儿乐滋滋地拍照、发朋友圈,把这温馨和乐的一刻定格在记忆中。

清香米果寄乡情,某段时光、某个场景、某种味道会熔铸进生命里,在似水流年中时时提醒你故乡的方向。时空隔不断游子的眷念、亲人的牵挂。

他乡散文2:他乡的春天

文/彦妮

渐近济南,山色愈加空蒙、绿树愈加繁密。看惯故乡的黄土山梁,到了泉城,人真如北雁南归,满眼皆景。

我们宿于山下“六号公寓”,俨然贵宾。四合院内,两棵柿子树,寓事事如意。竹林沐风,金银木繁花如雪,挨挨挤挤,好优雅所在。一餐饭毕,同学便如失散多年兄妹,竟携手照起相来。原本素不相识,分秒已成一家。没有顾忌,没有避讳,完全是小溪汇入江河,自然、坦荡。有人说:“写字人都不设防,容易敞开心扉。”也是,若我还负行囊,修路、盖楼、捞盐,即便与同伙厮守数月,也难如此交心。

黄昏来临,树影婆娑。槐花樱花争相绽放,唯恐我们不嗅其香。还有黄栌、合欢、青桐,虽新植不久,但叶片上挂满欢喜。长长的葡萄架走廊,皆用竹竿搭就,不比钢筋铁骨,硬邦邦,有拒人千里之感。斜阳,春光,一见如故。我们走近一湾浅湖,望粼粼波光,不时有绰绰鱼影,圈圈涟漪。同学便矫情,拍着巴掌连说:“看!看!”像地下室锁了数日之人,忽然望见霞光。

夜幕被蛙声拉开,悠扬清澈,缠绵激荡。月亮未满,可银光四射,黯淡了星星与灯火。远山轮廓宛如泼墨。芦苇菖蒲间一叶小舟,载不动同学缘。湖边有亭,亭间有凳。但没人坐,都站着。说月夜不可辜负,要来雅趣。便有人诵诗,有人跳舞,有人手机拍照。花香犹在、诗意朦胧。我只在心底说:莫失莫忘!莫失莫忘!

闻说山东大旱两月余,可清晨揭帘视之,居然春雨潇潇。檐下密密竹林,牵手相拥。合着鸟鸣节奏,我踩石板出院。烟雨朦胧,万木静立。树叶上积满了晶莹雨珠。四野空旷,远处高楼与车马喧声,似被隔于世外,而我们,便是这桃源求学之人。

雨停,太阳出,蜃气绵延。道旁有蜗牛蠕动,叫人不敢轻慢。有松直冲天,皆被修剪得文弱精瘦,宛如九零后孩子,只长个头不长骨骼。偶见古树,可双手抱。也有龙爪槐、苦楝树,树冠虽被截过,但新发枝桠繁密,近前观之,有逼迫感,沧桑感。

门外是生活,门内是文学。听着老师们真诚独到的演讲,我似乎理解了先生的那句名言:“无边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李一鸣说:要有慈悲心和怜悯心。要有家国情怀。好作品是混沌一片的。

彭学明说:文学的魅力其实就是语言的魅力。

马小淘说:不能把自己当做道德楷模,不能写公共经验。你的东西不能讨好所有人。

王秀云说:不要把编辑当做神。神坛的神是我们供起来的。

石耿立说:要拒绝合唱。要向“专制”和“范式”开火。

葛一敏说:不要端着架子去写,要有好题目,要有趣味。

叔本华说: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

七天时间,真的没听够。老师们的谆谆教导犹如密集的词语子弹,射穿了我日益僵化的惯性思维。我透过桃花源中的“小口”,隐隐发现了一处异样的天地。同时,那些易使我固步自封的久积病症也似乎得到了治疗。虽不是一针见血,但也戳痛了我的麻木和庸常。

七天时间,我们像一群放生的游鱼,在中国温暖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遨游。蒹霞苍苍白露为霜。万亩槐花林。万亩芦苇荡。都是我们的水系,都是我们的疗养所。我们无拘无束、憨态可掬,优雅地滑翔于辽阔的蓝空之下。盐碱地里星罗棋布的磕头机,让我惊异于地下资源的奇妙。它们昼夜不息转动着的车轮,似在讲述一代又一代石油工人的传奇。

暮春四月,虽然树梢枝头尚未绽出团团簇簇的槐花,但是,我们还是被一阵浓似一阵的花香所袭击。五十年前,这里尚是一片荒滩,到处是废弃水域遗留的盐碱痕迹。而此刻,这里却是蔚为壮观的绿色海洋。听说将来这里还会被打造成温泉度假区、婚纱摄影区、拓展活动区、乡居生活区、科普游乐区等……听着都叫人神往。

尽管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看看,但是,内心还是被某些看不见的东西不时地蛰一下。那些充满着泥土气息的草编系列,做工精美、绿色环保,堪称自然一绝。看着白花花的菌类、惟妙惟肖的沙画和芦苇画,我像是在他乡听到了春天的又一种表达。

令人兴奋的是,我还第一次在此看到了大海!浩瀚、辽阔、博大的景象,一度碾碎了我藏在皮肤下的“小”。我张开双手,像一只笨雀伸展着翅膀,不知道要从哪里开始练飞。浪花、贝壳、打渔船,这些大海的附属物,以前仅在报刊、影视中才能目睹它们的真容,此刻,却真真切切地进入了我的视野……

我呼唤着东营的名字,我在大海边感慨。我在鸟鸣和花香中颤栗。军垦文化、石油文化、槐林文化、黄河文化的熏染,致使我这个西北汉子也有了东部大汉的自信和力量。

我常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幸福?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是村里的老会计?

他乡散文3:秋来芦花白

文/乔兆军

“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傍晚,在湖边散步。夕阳把湖面涂成了金橘色,芦苇在夕阳的背景中悠悠摇曳,簌簌喧响,美得令人心颤。流苏似的芦花,音符一般散落在水面、树顶和岸边。

想起了家乡的芦苇。初春,芦苇刚抽出淡黄色的新芽,母亲就会早早地掐回来,做成一盘可口的小菜,清凉败火。夏日,母亲砍回芦苇,一小把一小把地捆好,摆在门前晒。花絮可用来做枕芯,柔软舒适。苇秆用来编席子,或编成苇帘挂在门和窗上,既透风又挡蚊蝇飞虫。即使细小的苇秆也舍不得丢弃,可编成筲箕或扎成扫帚。

我们则抽了芦苇的叶子,做成芦笛,悠悠扬扬吹出许多热闹的曲调。或干脆折下一段来,模仿戏台上武生的马鞭挥舞。调皮的孩子在芦苇丛里捉迷藏,掏鸟蛋……芦苇给孩子们贫瘠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一株芦苇、一束飞扬的芦花也曾醉倒了许多文人墨客。《诗经·蒹葭》中就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唐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一诗中也说:“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南唐后主李煜的《望江南》中写道:“芦花深处泊孤舟。”一个“孤”字,几多沉痛、凄恻,尽在不言中……

深秋时节,我总喜欢一个人去看芦花。秋水清浅,清寒,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迷离的光泽。水岸边的芦苇,离水很高,裸露着纵横交错的根须。芦苇聚众而长,撑着一蓬蓬好看的芦花,洁白轻盈,像灿烂的微笑,摇动在秋天的酒杯里,优雅生动。

芦苇丛也是鸟儿的天堂。白鹭鸶、灰斑鸠、野鸭子、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鸟,经常在这儿落脚。箭一般地隐入芦苇深处,一声吆喝,又扑棱棱地腾空而起,直入云霄。这是一幅鲜活生动的画呀,散发着淳朴浓郁的乡村风韵,让人沉醉。

我轻轻拉过一株芦苇,芦叶掸着我的衣,发出窸窣的声响。芦花拂着我的脸,痒痒的。捋一捧芦花入手,细滑如缎,有一种暖暖的感觉也随之传来,就像母亲为我做的芦花鞋,样子像鸟窝,穿起来既透气又暖和。如今,芦花年年开放,母亲却已永远离去。那份伤感、怀想,在秋天里那么密,那么长。

芦苇纤弱,但它的骨子里却透着一种执著、坚韧、刚毅,给人力量。“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根能思想的芦苇。能守得住生命的本真,做一个正直的人,灵魂就会永远是站立的。

他乡散文4:异乡之风,他乡之月

文/夜深沉

当你不断开始 又要不断遗忘 难道你不知晓若非不断地出发 你就无法完成一次真正的回归

--题记

异乡之风他乡之月 几乎每晚我都会站在同一条路上驻足仰望着月亮的盈亏,星星的变动,青岛干裂的秋风不断地涌进我的风衣,我享受着它这种顽皮的感觉,总能抚平我紧蹙的额头,吹干我额角的汗滴,那种洒脱与自由总会让我不自由的闭上眼睛,张开双臂,风吹着大衣不遗余力的扯着,而我也在努力地嗅着他乡的月光,且温柔且刚强。靠着海边的夜晚真静,没有亮丽的霓虹,没有骚动的人流,没有世俗的浸染,月亮把月辉洒向起伏的的山头 黑黑的松树之影在远山婆娑,山间村庄的灯火在黑夜闪烁,我听到星星跟月亮的低语,我听到了农家打鼾的鼻声,闭着眼睛我依旧找到了回家的路,在梦里,在风中,在月光下……我坚强的笑着,努力在努力的踏遍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找着故乡的每一位亲人,不管他们在人间还是在天堂,我相信此时此刻我们都在同一个梦里,同一个空间里笑着……

二十二年真是一场纠情的征途,我们从呱呱落地时的啼哭到如今不会轻易展露的泪眼,我们从儿时搀扶的姗姗尓步到如矫健稳重的步伐,我们从亲情之爱羽翼下的呵护到如今依着丰满的翅膀勇敢地飞翔……

我们就这样奔着儿时长大的梦踏着家乡熟悉的土路一步步地走远,一步步的学会思念,一步步的学会体会感悟思考,一步步学会如何去承受孤独去爱,学会如何为人处世,我们慢慢的理解了母亲的唠叨,父亲的沉默,兄弟姐妹的微笑,家是永恒的港,它离我们那么近那么近 在那里没有遗忘只有回归

我们因为爱而变得勇敢,只是我们止不住年轻狂妄的心,我们想要征服一片天空,我们就那么义无反顾的做着浪子,梦想着有天可以满载成功的事业踏上回乡的路,我们知道人世的漂泊会很孤独很无助,远方的牵挂跟思念缕也缕不完,可这就是人生,需要不断的出发不断地回归,为了梦,为了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为此我们不断地相聚又不断地分离,时间就这样悄悄无声息的流逝着,我们从石缝中感慨着岁月的匆匆,我们从记忆中打理着关于他们的一切记忆……

从离开家乡的第一天我就一直想当一位自由自在的流浪者,用我的双脚丈量着我的旅途,用我的双手书写着我的人生,然后可以有个人陪我一起从天涯走到海角,从人间走到天堂,我一直静静地期盼你的到来……不管我走过多少岁月,不管经历多少磨难,远方的你请放慢你的脚步,等等我,我就踏在你走过的路上……

—夜,深沉 2010年11月20日 青岛薛家岛

他乡散文5:一片菜畦入梦来

文/钟瑞华

旅居他乡的日子,那一片菜畦常常走进我的梦中来。

儿时,祖屋背后有一块遍地荆棘、杂草丛生的荒坡,在一个雨过天晴的下午,奶奶带领我们开垦了出来。在奶奶长期的精心照料下,山坡渐渐“脱胎换骨”,变成了瓜果飘香的菜园。

春暖花开,菠菜、白菜、韭菜,争相炫耀着各自的“新衣”。夏日炎炎,黄瓜、茄子、豆角、辣椒、向日葵,把菜园装扮成一片五彩斑斓的世界;蜻蜓、蝴蝶和蜜蜂,在翠绿的菜叶上翩翩起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自然少不了秋茄子、秋黄瓜和西红柿。到了冬天,菜园里仍然种着芹菜、萝卜、包菜。吃不完的瓜果蔬菜,奶奶便用大缸腌制酸菜、酸萝卜和酸黄瓜。还把眉豆、黄豆、刀豆、老虎豆等晒成干豆,用瓦罐装好储藏在阁楼里,等到来年“三荒五月”时慢慢享用。

晨曦初露,奶奶便叫醒我一起去摘菜。清晨的阳光在碧绿的菜叶上跳舞,透过缝隙洒落在含着露珠的花朵上,一闪一闪亮晶晶。蜜蜂在菜花周围盘旋,“嗡嗡嗡”地唱着欢快的歌。我伸手摘了一朵黄色喇叭状的花,凑到鼻前深深一吸,一股淡淡的清香瞬间钻入鼻孔。“奶奶,这是什么花?”奶奶直起身子,捶了捶后背:“这是南瓜花呀,中午奶奶做米粉蒸南瓜花给你吃,再过一段时间呀,咱们家的小馋猫就可以吃到清清脆脆的嫩南瓜了。”“噢耶,太好了!我很快就可以吃到嫩南瓜了!”我高兴地把南瓜花举到头顶,一边奔跑一边唱着儿歌:“豆角青青细又长,黄瓜身穿绿衣裳;茄子高高打灯笼,萝卜地下捉迷藏;辣椒长成尖尖嘴,南瓜越老皮越黄……”

日上竿头时,大姐在晒谷坪上扯开嗓子喊我们回家吃饭,奶奶便提着满满一菜篮的蔬菜,牵着我的小手,蹦蹦跳跳打道回府。

傍晚时分,肆虐了一天的太阳终于渐渐消停了,我也背着书包一路小跑回到了家。刚放下书包,奶奶便挑着水桶,拉上我一道去给蔬菜浇水和除草。奶奶说常浇水勤施肥,蔬菜才会越长越水灵。她教我把水浇在蔬菜的根部,我却经常在她转身的时候,偷偷给蔬菜来一场彻底的“淋浴”。待奶奶听到响声转过头来,我早已偷笑着跑到了菜园的那一头,并趁奶奶没留意,偷偷摘了一根全身还长满刺的嫩黄瓜。奶奶一看,心疼宝贝似的说:“哎呀,我的小祖宗,黄瓜还没成熟就被你摘了,多可惜呀!”说完,奶奶假装要打我,颠着小脚跑来追我,菜园上空顿时飘荡着祖孙俩欢快的笑声。田坎上一丛丛绿油油的狗尾巴草仿佛在向我招手,笑话我调皮和胆小呢!

岁月葱茏,而今,我离开家乡十多年了。往昔奶奶亲切的笑脸,已成为一段温馨而遥远的记忆。但祖屋背后那片瓜果飘香的菜畦,却如淡淡的花香,常在梦里沁入我的心脾。

他乡散文6:且从他乡说故乡

阿宇从巴黎发“朋友圈”,一组照片是私宅小花园,草地、水池。岸边有两张白色塑料靠背椅。她正坐在椅上,一副茶足饭饱的神情。其附言是:“体验一下巴黎留学生的美好生活,好想好想时光能倒流。如果年轻二十岁,我一定毫不犹豫地留下来。”

阿宇她爸是我的同事,在潮州府城我们两家是只隔一片天花板的邻居,她长大后到广州去,现已到知天命之年,一直思维活跃,不断有新追求,寻找好梦!她的工作是要经常在外地跑,常发“朋友圈”,有着文艺青年的情怀,我关注着,却少评论。这回,我就发去几句:“二十年前绝不会有此体会和决心,那时只能说如果年轻十岁,我会毫不犹豫地怎样怎样……”因为这近二十年,她在世界跑的地方多着呢,为何没有留下去的冲动?

我立即想到李白的《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此刻把兰陵看作故乡,一点没有身在他乡的感觉,源于主人美酒殷勤相待,这是很重要甚至是最根本的一条。天下美景何期多,哪怕我们是前去旅游,心情绝佳之时,也没有多少人会有留下的冲动,李白他把他乡当故乡,无非是诗人的夸张或对主人的讨好,说到底,他举头望明月时,低头还是思故乡,没有思兰陵,也没有思他看不厌的敬亭山。

阿宇此番在欧洲跑了二十几天,都为业务奔波,临末到了巴黎几位潮籍留学生宿地作客,受到青年乡亲热情接待,她是美景佳肴乡情的享受者,不用买菜做饭洗盘碗,正是李白产生他乡是故乡感觉的同一理由。

阿宇见我没点赞,回言说:“好的,就轻轻做个自己快乐的梦!”

是的,“诗和远方”毕竟是诗人的梦。

她去寻梦了。这时,以前我们共同的老邻居阿钟却参加进来了。他的评论是:“我想,如果年轻时在那里,我可能没感到是享受,而是自觉或被迫着奋斗。到年老时到那里,想奋斗已没能力,就只好享受了。”

这体会入骨!

阿钟现在年已古稀。16岁那年被迫又自觉地到祖国最美丽的宝岛之一海南岛去当知青。海南岛有多美,现在不用我说了。是绝佳旅游胜地了。但阿钟和他那一群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是没有感受到蓝天碧水,茂林繁花,黎族姑娘的舞姿,五指山的云彩有多么令人流连,对天涯海角这个被寄予无限诗意的地方也只有离家万里的苦涩。这么个美似仙境的他乡,年轻的阿钟们为何不是毫不犹豫留下?而是被迫着自觉在奋斗,一朝有机会回故里(没机会也要创造条件)就毫不迟疑,载欢载奔呢?

阿钟老了,再到海南去,想奋斗也没能力了,就只好享受了。真的,他近年不止一次重回海南,受到当年兵团战友、现在的主人热情接待,大有李白在兰陵的感觉。

那晚与阿宇阿钟在朋友圈互动之前,我刚刚看完凤凰卫视一档节目《正月里》,是该台记者在福建采访泉州民俗活动。一位青年男记者来到位于晋江入海处的蟳埔渔村采访。蟳埔产蚝,那里民宅的墙体是用蚝壳建成的,特别具有渔村味道,而蟳埔女则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三大渔女,她们美丽的头饰、奇特的发型很有可观性,头上的簪花围,其长长花串可在头上盘七环,有头顶花园的美誉。蚝壳厝和蟳埔女成为旅游亮点,尤其是摄影家、画家、诗人们创作的绝佳素材。镜头所到之处,都是美不胜收,那些正在摄取蚝肉的渔妇,也戴好头饰、身着盛装。依我看,平时,尤其是生产劳动时,她们是不会这般穿戴的,完全为了供人参观,或者只为今日凤凰卫视来拍纪录片的着意安排。

在一只小小渔舟上,一位年轻渔女接受采访。我一看就估计她是一位在学的高中生或大学生,面容姣好,皮嫩肉白,一口标准普通话。与那些在撬蚝的渔女那深赤色皮肤相去甚远。她是为这场采访而被从学校临时召回来的吧?(但愿我的猜测是错的)

画面的确很美,一对青年男女对坐,微波细浪,渔舟轻荡。记者问:“你喜欢你的家乡吗?”渔女答:“不是很喜欢,但我无法选择。”答完反问记者:“你喜欢这里吗?”记者扬起头望向前方,毫不迟疑地说:“非常喜欢,这里民风淳朴,待客热情,尤其那些百年以上的蚝壳厝……”

这就是一个外来的欣赏者与一个本地奋斗者对同一所在的不同感受,很正常、很真实。我尤其欣赏渔女的回答。不是很喜欢,不是很不喜欢。她别无选择,父母制造了她,出产在这里,如果是不向他乡发展,她会在故乡奋斗下去,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命运,难说好坏。

《谁不说俺家乡好》这样的歌,我是认同的,是奋斗者的心声。当你欣赏并享受他乡,其好感往往产生于一时,看到其一面;而奋斗者要经历一世,认清全貌。我们常听一些长久在他乡奋斗的人称该地为第二故乡,的确表达了对他乡与故乡感情深度的不同。他乡美,往往看到新鲜,表层,而故乡或第二故乡,我们是奋斗者,生活的参与者,故乡的美中有我们的血汗,有我们自己的故事,你感到厚实,你心中充实。

他乡散文7:在他乡,想起故乡

文/席笛海

在他乡,岁末一年又一年,不留痕迹地消失殆尽。我想起故乡,想起那方养育我的摇篮,仿佛想到那些年漂泊的岁月。在南方,在远方,在心灵深处,我游子一样漂泊不定的情怀。如果说,他乡是一块磨刀的石头,那么,它劈过的岁月就是时光打磨出来的。

朱自清曾在《匆匆》里写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的。岁月不能重蹈。岁月也无法挽留。我们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也许只能留住逐渐老去的容颜和变瘦的年轮吧。

在他乡,想起故乡。作为一个南方人,岭南的汉子,在南方城市里度日着,思乡,有些许感到荒谬。可我在这座繁华的鹏城,似乎感到离故乡很遥远。我一年回一次家,母亲都说我不要她老人家了,父老乡亲也都说我成为“城里的人”了。还好,我有一位宽容大度的慈父。其实,我一直惦记着故乡,惦记着我的小摇篮。可城里的绊脚石太多,它就像一座小沙丘一样压着我。东流逝水,落英缤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匆匆消逝了。

蓦然回首,在乡下的日子,多么幸福啊。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到外婆家,我们看看大海,游游泳,抓抓螃蟹,划划船,唱着熟悉的经典老歌……我们到野地里捕捉田鼠,到小水库里钓鱼,到椰树林里偷椰子、掏鸟窝等等……即使念到高中,到县城读书,这些时光都是耐人寻味,无法忘怀的。

可现在。我除了在城市里为工作、生活忙忙碌碌外,还过着乌托邦的日子。但不管怎么样,我好似缺少了在乡下生活的激情和野性。是不是繁华的都市只能造就我们安于现状?或者说,它已经磨掉我们年少轻狂时的菱菱角角?也许,我这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根本就无法代表别人的青春岁月。

在他乡,日子,一年,一岁,渐渐接近,偷偷远离,豪不留情地越出我十指的缝隙。在他乡,我已意识到我的乌托邦有些许荒谬,有些许不可理喻。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即使碰到南墙,也要咬牙切齿地走下去。

在他乡,想起故乡。这是最好的镇定剂,也是最好的催化剂。如果任何人,任何事物,都不能使你麻木,都不能使你堕落,那你才是真正的铁汉子。

他乡散文8:家,在远方 心,系四方

文/孙康汐

“身在他乡,志在四方”,简单几个字道出多少游子心中的苦涩。如若问道,是什么力量支持一代又一代满腔热血的年轻人背起行囊,挥别故乡,到一个全新的地方默默奉献。我想,那便是来自梦想的召唤,家乡的支持和祖国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四年前,步入成年的我收拾好行囊,离开养育我十几年的故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启全新的大学生活。那时,年轻的胸腔中涌动着热血,人生的蓝图上满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期待。十八九岁的年纪,读不懂与父母分别时他们嘴角边的欲言又止,听不出电话那端反复叮咛的用心良苦。一心想的是如何用稚嫩的双手撑起一片天地,在掌声和目光中得到认可。但生活却又不会总是如人所愿,在前进的道路上被困难浇灭了热情,被挫折击退了勇气。曾经坚信的奋斗方向居然在泪光中变得模糊不清。

但无论是意气风发的我,还是灰心丧气的我,再回到故乡,她依旧闪烁着慈祥的目光,对我张开温暖的怀抱。在那强健的臂弯中,我积攒力量,凝聚勇气。而这时,我的故乡陪我一起成长,她用她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告诉我梦想在前方,扬帆再次起航。

四年后,我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民公仆。面向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我更清楚地意识到我的命运与人民群众的命运从此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心中不再执着于小小的一个我,而是千千万万的家。

谨遵习近平总书记“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青春无悔,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的教诲,二十出头的我再次背起行囊,告别至亲,开启了新的旅程。褪去稚嫩,转变角色,肩膀上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愈发沉重,却也坚定了我前进的步伐。

基层,是最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地方,是党和国家工作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一环,架起了直接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基层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政策方针的解读,工作中不敢有丝毫马虎,态度上更不敢有丝毫懈怠,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入职之初要求牢固树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工作更多了,担子更重了,时间更紧了,回家的次数也更少了。再拿起电话,是八十多岁的奶奶日复一日的期盼;再回到家里,是五十多岁双亲不知不觉间生出的丝丝华发。多少次想留下,与他们共享团聚之乐。但是父母却告诉我:不要担心,去你的工作岗位上奋斗,不要让无数贫困家庭失望,不要辜负党和国家的信任。回首故乡,她安然屹立在那里,告诉我:孩子,去吧,不管什么时候,家都在这里等你。

有人问我,于我而言,何为家乡?我想,她是激励,而非牵绊。从我咿呀学语开始,这座城市就用她的朴实教会我勤俭节约;用她的宽厚博爱教会我与人为善;用她的坚韧不拔教会我自强不息;更将她的无私奉献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帮助我在人生道路上实现了将人生价值从实现自我价值到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转化。更是她教导我,身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要牢固树立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奋斗终生的理想抱负。家,虽在远方,但勇者无畏,因为心,系着四方。

他乡散文9:母亲,我在他乡为您祈福

文/王芳

七十多岁的母亲,这几年,总被病魔纠缠,想到她每次犯病,我都不在她身边,就愧疚不安。总想能多请几天假,在她身边好好陪陪她,给她做饭、洗衣,给她洗澡、擦地,陪她说说话。

前年,孩子上了高中,走不开;今年,因单位工作忙,放不下,便一拖再拖。每每想到母亲躺在病床上,眼巴巴地盼着我回去,我就寝食难安,多想插上翅膀,飞到她的身边,给她端一杯茶,削个水果,尽我这个长女的孝道和责任,都因我远在他乡不能实现。

长夜无眠,听妹妹在电话里诉说着母亲在病中的情况,我眼泪止不住地流着。母亲,去年您手术,我守在您身边,看着您身上插满引流管子,恨不得那些管子,都插在我的身上,可是,我替不了您,只有眼睁睁看着您和病魔搏斗。那三天,我仿佛穿过生死隧道,一直等您。

母亲,也许您舍不得,我这个从小让您操心的女儿;也许您,牵挂我这个漂泊在外的女儿。两天后,您终于醒来,那一刻,我们姐妹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是您爱女的心,还是您一生的善良?上帝不忍心,毁了这份亲情。半月后,您又能下地,又能陪父亲散步,又能给我们包饺子了。“一亩地有块场,一百岁有个娘。”娘啊,有您在,我们多么幸福。

母亲,我知道,无论什么时刻,您都有一颗爱我们包容我们的心。小时候,您步行几十里卖粮食,换来花布,把我们姐妹装扮得个个像公主一样漂亮。再苦,您苦自己,从没有亏欠我们姐妹,父亲常年工作在外,都是您,拉扯我们姐妹风雨兼程。我们姐妹在您温馨的呵护下,长得亭亭玉立,读书、求学,走出了小乡村。

母亲,女儿何尝想离开您。可人生的变数很多,未来的岁月未必尽如我意,更无人能预知命运会有怎样的风刀霜剑。

我注定不是守在您身边的女儿,我是一个漂泊的人,天涯路,女儿心,从黄海到江南,母亲,哪一刻,女儿都不愿意离开您。

絮絮叨叨中,黎明来临,您抱紧我的棉袄,告诉我在路上,一定不要把棉袄忘记了,母亲,我怎知,您在棉袄的口袋里缝上了密密厚厚的爱,当我触到棉衣口袋里您积攒的养老钱时,泪水汹涌而下。母亲,你疼儿,儿知道哇!但我又怎么能要您的养老钱。

母亲,绿树临风舞动,那是女儿在远方为您祈福,在这个温馨的日子,我是一棵守望的绿树,把思念的枝桠伸向海边,心如青莲,盛开在母亲的心湖,在明月清风中,在群星灿烂时,在花开的日子,寄一段心语,送给我亲爱的母亲,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他乡散文10:已把他乡作故乡

文/汪秀玲

2月11日,农历腊月二十三,黄湖新村安阳村刘连高一家吃团年饭。这一天,家家户户烙面饼供“灶爷”,喝黄酒迎新春。

2月11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搬迁至团风县黄湖社区的郧县安阳镇龙门堂、余嘴、青龙三村的3721户南水北调工程移民的传统小年。

一大早,刘连高就吆喝老伴儿起来和面做面饼,晚上吃团年饭前放挂鞭炮用它送“灶爷”,这是打小就有的传统。

面发酵后,将其捏成一个圆圆的饼子,锅里浇上一点油,然后放在大灶上烙得焦黄,一般烙12个,如果那年闰月,就得烙13个。

刘连高的家收拾得十分干净,虽然不常用,他还是在厨房门口做了一口老家常用的大灶。老伴儿拿出电饼铛,开始烙面饼。顿时,伴随着“滋滋”的响声,油香四溢。

太阳慢慢西沉,老伴儿下厨做了8个荤菜,蔬菜、羊腿都是从外面买来的,厨房里,砂罐肉汤的香味也溢开了。

刘连高的女儿女婿依旧在郧县工作,但在团风县城买了房,生活倒也安逸。每年女儿女婿都回到黄湖新村陪父母过年。一进门,刘连高的外孙女孙亚文提着刚从街上买来的一摞大红色“福”字,欢快地跳进刘连高怀中。随后,女婿进来了,手里提着一壶超市买来的桶装油。

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什么都靠买,与以前自给自足的生活完全不同。生活改善的喜悦与压力同在,适应环境后的安心与挣扎杂糅。

晚上6点多,菜差不多上齐了,刘连高去大门口放鞭炮,小孙女跑前跑后,十分开心。此时,村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三世同堂的一家八口人围坐一桌,喝着自酿的黄酒,其乐融融。

这种黄酒是用捣碎的“女红根”与小麦粉搅拌直至黏稠小块状作“大曲”,自家种的糯米做原材料,发酵后制成的黄酒,颜色黄澄透亮,初入口清冽略带苦味,细细回味却觉香甜异常。

“女人喝了养颜,男人喝了健身。”刘连高说。在黄湖新村,虽然气温、水质不一样,大多数村民依旧保留了做黄酒、喝黄酒的习惯。

守着传统习俗,他乡春节亦是春。一桥之隔的安阳村村民王磊家,院子里晾晒着刚刚腌好的腊鱼腊肉,年货已备齐,就等过大年了。吃完团年饭,他像往常一样到村部所在的广场散步。村部旁边,安阳村一村民开的“黄商农家乐”超市里,灯火通明,生意格外好。

晚上7点刚过,许多村民聚集在一起跳广场舞。小孩子们追逐奔跑,放着爆竹,烟花在夜空里划过一道道灿烂的微笑弧线。

郧阳村妇联主任李小琴说,这在老家村里是从没有过的。最初,几个村民学着团风县城里的居民跳广场舞,大家都不接受,如今跳的人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在李小琴看来,4年多时间过去了,自己的思想也慢慢变为“团风人”。也许她的上一辈乡土情结还在,但是她的下一代——12岁的儿子回家时不时和她飙几句“团风话”,在学校和本地孩子们也相处得十分愉快。

老家,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记忆。这里,已然成为自己的家。

他乡散文11:百鸟争鸣的窗台

文/谈同

远在他乡,最想念的是故乡百鸟争鸣的窗台。

家在西山脚下,植物茂密,一年四季都飞着各种鸟儿。鄂州被誉为“百湖之市”,城的南边是烟波浩渺的梁子湖,城的中心有清波荡漾的洋澜湖,城的东边有荷叶田田的花马湖……生态向好,湖上鸥鸟飞舞、野鸭浮游,山间鸟鸣啾啾、栖息林中,就连不少居民小区,也活动着多种的鸟儿。

小时候住在乡里,我常爬树去掏鸟窝。记得曾抓到过一只小八哥,捧回家小心喂养。它和我格外亲热,贴着我飞,歇在我的肩上。

一天,外出回家,竟然不见了我的小八哥,到处找寻,难过至极。后来邻居告诉我,八哥曾屋前屋后飞了好几圈,最后才离开。这只鸟儿在我心里留下了快乐的记忆,也留下了年少的伤感。

后来,我到城里读高中,假期时,总喜欢到爷爷的书房去翻看文史书籍。爷爷是个画家,他的书房向西处有个大的玻璃窗,窗外是四季常青的树林,林中有棵树更是贴近了爷爷的窗台,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摸到叶子,浓密的树叶里时不时传来小鸟的叫声。

鸟儿们的歌唱,好听得叫我着迷,有的像铜铃儿的敲碰声,有的如珠落玉盘,有的似琴弦轻拨。斑鸠叫得如同女中音节拍紧凑的演唱,画眉叫声尖亮清脆,它的每首歌都比别的鸟长。鸟们叫唱是语言的交流,它们飞来飞去是应自己同伴的叫声而动。林内“歌唱”此起彼伏,真有点交响乐的味道。

鸟儿们忙碌的中心是觅食。它们啄食果子,敏捷地发现、捕食枝叶上或飞或爬的各类小虫,甚至,还能倒挂在小枝上啄取叶儿反面藏着的虫子。它们很有爱心,有的衔食喂小鸟,我还见过小鸟反哺,那情景令人感动。

爷爷喜欢画鸟,也带着我品鉴山水鸟画。一次,爷爷带我欣赏黄冈市浠水县一位老画家的中国写意画《对话》,画的是窗边树枝上的一只小鸟,张开嘴对窗内一位拿着毛笔的人叫唤着,极为有趣。我忽然想起了爷爷家窗台上的鸟儿,它们也是这样,与绘画的爷爷亲热地相望。

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常有相亲相近的一面。窗外树林的鸟儿,成天叽叽喳喳,似乎试图与人套近乎,爷爷常去超市买来小米喂它们,跟它们讲话,久而久之,鸟儿感受到善意,也常来回访。我常看见有的鸟在树枝上对着窗户,观察一会儿后,又勇敢地跳到窗台上。我怕惊扰了它们,坐着一动不动,谁知它却忽地飞走,并不断地叫唤着“叽呀!叽呀!”像是在说:“干嘛不理我,你有什么了不起,了不起?”

爷爷看见了,笑着对我说:“鸟儿是来吃饭的。”他拿了小米或剩饭,放在窗台上,果然,小鸟们很快地飞来,享用着爷爷的赠予。

许多鸟儿双宿双飞,亲密得很,难怪黄梅戏中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有时候就算不是一对儿,它们之间也常互助。一次,看见一只褐色鸟忽然从枝头掉在地上,动弹几下后不动了,像是得病而亡。忽而,一只同类飞下枝头,不停地亲吻它,并以脚爪摇动它,如此这般好一阵子,千呼万唤,不忍舍弃,最后这只鸟苏醒过来,死而复生一般,重新飞上天空。想来,这是鸟与鸟的互助,它们的世界也充满了友爱与慈悲。

在爷爷的窗前观鸟,使我想起儿时上树掏鸟窝、养鸟的时光,虽然那时我自认为是喜欢鸟,其实却不懂,自私的爱是对它们的伤害。今夜,我在异乡的小床上,又想起曾经养过的八哥,不知它身在何处。祈愿世界上的每一只飞鸟,都被人类温柔以待,希望我八哥快快飞进梦乡来。

他乡散文12:流人的大地,他乡的故乡

文/温珏瑞

水一样的年华流走,犹如白驹过隙。折来折去的道路多么简单又无限崎岖。翻越不了的不是千山万水,而是我们的心。

秋风冷冽,我一边跑一边感觉到自己的颤抖,仰起头看见天空茫无际涯地保持着纯蓝色,听见风在耳边呼啸的声音,树叶碎裂的声音,心脏跳动的声音,我想只有在这奔跑的过程中我才是自由的。

1

九月的草儿不再颤动了,风儿正缓慢的吹,河水正缓慢地流淌。我徒步不停地走在田野的一隅,走在某座山上,远远的眺望着这个世界,这些白云。我攀登一座又一座山丘,对我来说,那些路途中的风景、那些走在路上的心情是无穷宝贵而会一直铭记于心中的,那些金灿灿的光亮与温暖让我不再有黑夜,那些金黄色的白桦树仿佛神话里的树木一般,那些不停变幻的朝晚霞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的心性和容颜。

一直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期待着有一天可以仗剑走天涯,做个云游四海的大侠,并且声称流浪是值得终生奋斗的梦想。我知道惟有行走,让我的脚重新与大地衔接,这让我觉得安妥,让我觉得一切的事物都如昨日一般,流逝的年月不过是海市蜃楼,一无岁月的间隔。

小时候去外婆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独自攀登心中向往的那座山,那是我心愿不及的故乡。站在山腰,身后是满天火红的落霞,前面是映衬在变幻的天空中的山谷,在温暖的夕阳下,空中摇荡着一种巨大的幸福。对还是孩子的我来说,山在我看来是无穷遥远和原始的,山是多么美丽,多么神秘,多么宁静而遥远,山顶上弥漫着烟雾的松林,那里藏着我的灵魂,我要如何,如何才能找回她?

那个时候,一切都让我觉得神秘又美好,心能到的地方似乎很辽阔。

那是小时候的梦境,碧蓝而高远的天空,洁净而清澈,甚至看不见一丝云彩。我听见风带着无人知晓的故事,漫过蓝色的海面,漫过连绵的群岚,漫过村庄,漫过屋顶,漫过童年的砂石路…

然后漫过了我的记忆,掩盖了疼痛。

风漫过来,瓦蓝的天空变得更加瓦蓝,收割过的大地变得更加空旷,一切都在离去,我试着平静下来,哪怕守住或躲开此刻的忧伤。

风终于停了,一切都寂静下来,思绪却跟着风飘走了。

毫无来由的,心中突然涌动了许多的思绪,我站在旷野里,不知去向。或许,也不需要方向了,就让心自由的飞吧。

我想那片旷野存在于我的心中了,我看着太阳在西边沉落了,红艳艳的晚霞布满了天空。风吹起了浪花,路两边的树叶纷纷地飘了下来,我听见了沙沙的响声,我记起了五月。

我想戴上草帽,和阳光一起在门槛上流连,再慢慢老去。可是,我必须离开,趁着暖阳还未落去,依旧温暖。我希望在春天的旷野里虔诚的走一回,让心里从此就绿茵缤纷,春风浩荡。

他乡散文13:他乡的风景

文/寒崖

在外时间久了,故乡成了个温馨的词,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街一村,都成了梦中的牵挂。故乡四季分明,春有百花夏有瓜,秋有硕果冬有雪,四季有四季的风景,四季有四季的食物。心心念念着的故乡什么都是好的。

春天来了,窗外的两棵桃树就会开出粉色的花,桃花飘落,挂上小毛桃,房后杏花、梨花就会次第开放,房前的槐花、房后蔷薇就会露出灿烂芬芳的笑脸。

夏天地里的瓜、树上的果,开始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满山的绿色养生又养眼,清澈的河水,可洗衣服,可在水中嬉戏,捉小鱼、逮小虾。

秋天有果和五谷的收获,让人有说不出的喜悦,陶醉在金灿灿的秋色里。

冬天,即便是冰封大地,窗前的冰溜子也曾给我们带来过无尽的欢乐。如今,堆雪人、打雪仗更是成了我儿子念念不忘的期待。

在深圳生活了十年,市内市外的景点早看了个遍。加上上班早出晚归,好不容易碰上个节假日,就赖在床上不想动。孩子虽然小,但深圳值得玩的地方都带他去了,有的地方还去了多次。

“五一”有三天假,问孩子想去哪里,他想了半天,愣是没想到,因此,两天半连楼都没下。第三天中午,儿子闹着要吃蛋糕,蛋糕店在小区边,门朝外,对着马路,让他自己去,有点不放心,于是,我就陪他下了楼。

我一直呆在房间里,不知道外面的太阳那么毒,地下是水泥的板砖,头上是火辣辣的太阳,瞬间出了满身汗。快走几步,到了榕树下,一股凉爽袭来,也便进入到一个清凉世界。

买过蛋糕,我们从正门进入小区,大门边的三角梅开了。三角梅很是高大,枝条丰盈,满树繁花,很是美丽。前面是几株桂花。深圳桂花的花期很长,从春节前开到现在,微风徐来,带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再往前就是两排大榕树,榕树的干有的是独立的,有的则是多条相连,大概是早期榕树枝上的根须垂到地面,就逐渐长成了干,这样重叠反复,就成了一群树干。那些榕树枝叶茂盛,遮天蔽日,给小区营造一片清凉。

小区内有玉兰,有栀子,有棕榈,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花、树。小区的后面有连绵起伏的山,山上种满了荔枝树,荔枝成熟季节,漫山遍野碧绿的叶衬着红彤彤的果,很是美丽。

市内那些人为的景点,更是吸引了不少外地的游客。在我们上班的路上,能时常看到那些外地的游客开心地取景拍照。

小妹初来,经常到处乱拍,但她拍的照片却让我们赏心悦目。没想到那些日常见惯的路边花草,也美得让人心醉。

你若用心,他乡也有风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见秋毫之生,格致流年暗转,察一叶之茂,体味生机涌动,观一花之开,印证无上美丽。

他乡散文14:你在他乡还好吗

文/陈江南

年后上班,我又看到了那张小纸条。

那是小涛新生前,送给我的礼物。每当看到那张纸条,小涛那张稚气的脸,便在我眼前浮现。

初识小涛,是两年前的一次服刑人员运动会。当时我负责记录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作为运动员之一,小涛参加了田径项目的角逐。

比赛后,一脸汗水的小涛跑到我的工作台前,问他的比赛成绩。阳光下,那身宽大的运动衣显得他的身形格外瘦弱,一张稚气未脱的脸因为剧烈运动变得通红。

再后来,他又几次过来替队友问成绩。这期间,他告诉我,说自己性格不好,特别爱冲动,如果有一天,他想申请咨询的话,会不会被受理。

我告诉小涛,我们服刑指导中心老师欢迎每一位服刑人员申请咨询。他可以先报请监区,我们收到监区申请后,会尽快安排。

一月后,狱情分析会上传来了小涛打架闹事的消息。紧接着,监区为其申请了咨询,我当即赶往小涛所在监区,在劳动车间前的水泥地上,和小涛面谈。

“陈老师,我才犯了错误的。”看到我的一霎那,小涛面露一丝惭色。“在我心里,一直觉得您像我妈一样,特亲切……”“您第一次来,我就是这个样子,是不是让您很失望?……”

一句句像连珠炮一样,从小涛嘴里蹦出,特别是那句“像妈”,不禁令我哑然失笑。那年,小涛23岁。

通过交谈,我知道小涛家住恩施山区,是家中老幺,上有四个姐姐。父母虽宠他,但难以满足小涛经济需求。小涛便动起了歪脑筋,后因抢劫罪被判刑5年,余刑一年半。

“说我没大没小,说话冲,打小我就这样,怎么啦,敢挑我的毛病,我揍死他……”提起打架的事,小涛目光中仍有一丝愤怒。

我首先感谢小涛对我的信任。又分析小涛年轻、不世故,对同改虽然说话冲,但无恶意,小涛当即眼睛一亮,说确实是。接下来,我与小涛探讨,因为他是独子,在家最小,所以父母和姐姐事事都让着他。但也正因为如此,纵容了他很多坏毛病,才使他进了监狱,小涛咬了咬嘴唇,不做声。

接下来,我引导小涛换位思考,如果他的某一位同学,动不动就吼人或打人,你愿不愿意同他交往?小涛不假思索地否定。由此及彼,我告诉小涛,与他人相处,要学会相互尊重,不能想骂就骂,想打就打,到头来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小涛挠了挠光头,若有所思。

咨询结束时,小涛主动向我请教控制情绪的方法,我建议他采用“一、三、十”方法制怒(退后一步,深呼吸三下,从1数到10),小涛重复几遍之后,又要我的电话号码,我说服刑指导中心有规定,老师号码不能外传,他一脸地失望。

鼓励他走好今后的人生路后,我结束了此次咨询。半年后,一封感谢信飞到我的办公室。信是小涛写来的,在信中,他告诉我,说上次咨询后,他才知道,他“吃自己的亏吃得不浅”,还说“一、三、十”制怒法在他身上效果很明显,他现在已经有半年没违纪了。信的末尾,他说,一年后他就新生了,到时候,请我到他家做客。

一晃一年过去了,去年十月的一天下午,我下监区做咨询,途经一个监院时,突然听到旁边有人在喊。侧身一看,小涛瘦弱的身子趴在监院栏杆内侧,正热情地向我打招呼。

“陈老师您不认识我了?我是小涛啊,您给我做过咨询的。”见我转身,小涛那张稚气的脸庞一脸地阳光灿烂。

“你不是满刑了么,怎么又来了?”看到他的那一刻,一句话从我嘴里脱口而出。

“我还有六天,马上就出去了,六天!”小涛似乎并不介意,忙不迭地解释:“陈老师,我和您约过的,您今后一定要来看我啊!”

我这才意识到小涛所处监区正是出监监区,不由得为自己刚才的言语唐突感到懊悔。

四天后,再次经过出监监区时,大老远就看到了小涛在隔着监院栅栏在向我招手:“陈老师!我还有两天!两天!”

见我过来,小涛从怀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条,隔着栅栏递给我。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他的名字、地址和电话号码。“陈老师,您有工作纪律不要紧,我出去后,您就用这号码联系我,一定啊!”那扑面而来的热情,令我不忍拒绝,只能一再叮嘱他走好今后的人生路。

春节后上班,打开抽屉,我又看到了这张小纸条,它让我想起小涛那张充满稚气的脸。他在家乡还好吗?现在生活得怎样?年过得好不好?找到工作没有?……时至今日,我一直没有与小涛联系。我不知道,小涛会不会责怪我的食言。或许,他永远不会知道,作为监狱咨询老师,我只是不希望我的电话,勾起他狱中的回忆,希望他狱中的一页,将永远成为他的过去,希望他今后的人生,一如他现在的年龄那般美丽,如是而已。

他乡散文15:故乡与他乡

提要:梧桐树叶落下来的时候,正是上海九月的早晨,已经有点微凉。

梧桐树叶落下来的时候,正是上海九月的早晨,已经有点微凉。昨晚去弄堂口的烟杂店买饮料和零食,发现有小瓶装的盐津枣,又看见旁边的水果摊上已出现了青绿色的橘子,那是北方秋天常有的水果。

烟杂店总让我回忆起小时候,那时住在石库门弄堂里的外婆家,弄堂口的一家烟杂店经常喜欢去逛逛,在弄堂口的小店里买一毛钱一包的蜜饯或者两毛钱一瓶的正广和橘子水,就是儿时最大的快乐,也是关于上海这座城市最初的深刻印象。

记得小店的柜台上放着几个玻璃瓶子,瓶里有装着花花绿绿的水果硬糖,还有各式各样的蜜饯,比如橄榄、盐津枣;烟杂店的商品都能够拆零卖,信封可以一张张卖,粉笔也可以一支支卖。

后来随家人去了北方的小城,那城里路边种着一排排高大笔直的白杨,到了秋天,叶子也是如同梧桐树一般的金黄色,在风里被吹得哗哗响,随后又飘落一地。物资匮乏的年代,小孩子总还是玩儿得开心,田野里疯来疯去地跑,渠沟里玩水,果园里偷海棠果,打树上的雀儿,捉林子里的蜻蜓;小城市里没有什么零食可以吃,但是在秋天里水果倒是多的,葡萄西瓜橘子在秋天里陆续上市,吃到腻为止。冬天里老是吃土豆白菜的时候,开始怀念起来上海的蜜饯。那时候会想假期是不是能跟爸妈回“老家”玩儿。在那里,“老家”就是故乡,故乡就是上海。

很多年后,终于回来了上海生活,空气里的潮湿,大饼粢饭油条的香味,路两旁的梧桐树的浓绿,都令我觉得陌生又亲切。竟然有点故人近乡情怯。外婆的家老早搬到了新式公房,原来那条弄堂也拆了,再去寻烟杂店,虽然还有,已不似往日的模样。时间长了,有时竟有不喜欢,这儿没有北方的天高云淡,四季分明,冬天的潮湿阴冷让我怀念-37℃的打雪仗玩的日子,夏天的黏腻闷热,又让我想起北方凉快的夏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不如北地的干脆爽朗。且这里没有儿时一起长大的朋友,觉得是被连根拔起移植的植物,很是水土不服。

但若是长时间去外地出差回来后,飞机一落地,心里也是终于回家了的感觉。有时候你已不知,此地是他乡,还是故乡,抑或是故乡成了他乡,而他乡竟是曾经的故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