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现代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现代文章1:家教
文/张学斌
论起现代的家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因为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所以,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尤为重视。高标准,严要求,望子成龙是家中的首要大事。当然,这里面动机有迥然不同。
指望子女日后谋取金饭碗有之;指望白屋出公卿者有之;指望出国留洋、谋取绿卡者有之;指望成为各大明星者有之;指望报效国家当科学家有之。当然,这些家长们培育英才,虽然动机各异,但似乎都懂得抱之木育于幼苗的道理。于是孩子们奶香未净,家长蓝图早已绘制好了,即刻实施。我和老伴在上海带孙子十多年了,对现代家庭的教育方式,目睹在心。我们的孙子刚上幼儿园时,家教日程之满令人吃惊:每天除上好幼儿园日程外,不是啊啊喔喔的拼声音;就是背诵英语单词,识汉字朗读声;今天这个叮叮当当的弹琴声;明天那个噼噼啪啪的游泳声。周六、周日还要接受学龄前“入学”的教育。
我们见状担忧孩子的身心受得了吗?可儿子儿媳却说,现在都是这样,你不学,人家在学,怎么办?有的家长为使孩子们入重点小学,中学,便举债硬拼“赞助”学校,或调动人脉,花钱搞定;有的索性租房或迁户口陪读,大费周章。可见家长们的用心良苦,由此可见一斑。有一次,我散步时,看到一幅恶补图,老子教育儿子的方式,粗暴至极,将儿子的书本掷于满地,一阵牢骚,训斥痛骂,儿子眼泪汪汪,哪有半点读书乐?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根独苗,望子女成龙成凤,是家中一切希望均寄于斯人,所以这种家教对其悉心珍爱也是人情之常。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的舐犊之情已经变为危险的宠溺。有的家长新富新贵,对孩子挥霍成性,非但不是约束,反而声色歌舞、言传身教。有的家教助成家长富而轻德,哪知是福是祸?有的则对孩子百依百顺、诺诺称奴。我在公交车上曾看到,爷爷奶奶们接送孙辈们上学放学时,主动让座于孩子,而孩子们却心安理得地坐稳也不肯给年迈的爷奶们让座,有的孩子还撒娇地责备爷奶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相反爷爷奶奶们一个劲地连连关爱着。这些孩子的任性娇惯,恰恰是家教不当所养成的?有的上高中,乃至上大学的大孩子,还依赖家长的照顾,吃饭穿衣都是问题。据说,有的家长送孩子上大学时,久久不肯离去,居然蜷缩在走廊,说要照料孩子的饮食起居。想想我们这些家长们的“爱举”心多么令人“敬意”?明智者会觉得悲哀。
文人吕坤在《呻吟语》中说:“雨泽过润,万物之灾也;恩宠过礼,臣妾之灾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这对某些家长来说,良好的家教尤为重要。家教的确是马虎不得,大意不得,宠溺不得。在当今社会里,但愿我们这些家长,不要做这样“情爱过义”的家教,终害于子孙。
现代文章2:窑红薯
文/蒋著椿
高节奏的现代生活总让我感觉身心俱疲,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本想好好休息一下,却碰上读幼儿园的儿子的户外亲子活动。在活动时,我主动跟其他几个家长承担了窑红薯的工作,看着窑里跳跃着的火苗,我的思绪也跳回了童年时代。
记忆中的窑红薯已是儿时的过家家了。那时农村生活条件差,我们的零食也限于一些野果和农副产品。到了秋冬,窑红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味的食物,还在那个娱乐条件匮乏的年代极大的充实了我们的童年生活。
对于红薯,民间有“一窑二焐三烤四蒸”之说,窑红薯是最美味的。秋冬季节,红薯已经收获了,我们几个小伙伴便经常跑到翻过的红薯地里窑红薯。
一个人负责把泥块刨开,挖一个坑,把四周整平,一人搬来大块风干的土块,两个人就开始垒窑。窑垒成金字塔形状,前面留一个缺口生火添柴用,其余人分两路分别负责拾柴和找未收尽的红薯。
垒好窑后开始生火,留一个人负责添柴,其他人继续拾柴和找红薯。等窑上的泥块被烧红透了,退出窑里的柴、掏出灰烬,在窑顶捅一小孔,把准备好的红薯放到窑里,放一层后捅几块烧红的土块覆盖,迅速地将一层红薯一层红土块包裹,直至红薯放完后将窑上烧红的土块全部覆盖,用硬的石块将土块敲碎,再把掏出的灰烬覆盖在上面,最后再用土把整个窑覆盖起来,边盖土边敲打,直到外层致密不让热气往外冒。
接下来就是等待着开窑了,一两个小时的等待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并不算漫长,因为我们会在这期间用不同的游戏方式来驱散对红薯垂涎欲滴的欲望,其中就包括“赶窑鬼”。记得第一次跟伙伴们去窑红薯的时候,我就被派去驱赶窑鬼,为了防止“窑鬼”来偷吃,我独自“驱赶”了很远,以致忘记了红薯的存在。当我想起来的时候,红薯早就被他们瓜分完了。
此后每次窑红薯,我都要守在窑旁,为的就是享受那拨开窑土时的惊喜。焦香的红薯味总能让我食欲大开,每每吃得饱嗝连连,饭都不用吃了。
老人说,红薯是养人的,小孩多吃有益。学医后我在《本草纲目》上了解到红薯具有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等作用,还有多本文献记载了红薯在不同方面对人体的有益功效。现代研究也证实,红薯不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有抗癌作用。只是现在食物丰富了,我们都忽略了这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美味。
在等待开窑期间,跟小孩互动的亲子游戏让我似乎又回到了孩童时代。在跟几个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很多都在为孩子食欲差发愁。然而当开窑的时候,一拨开窑土,大家都被红薯的香味吸引过来,并迫不及待地嚷着要吃。而很多家长们在给小朋友们剥皮的时候,都忍不住先咬上一口,惹得这些急切的小家伙们哇哇大叫。
这些年发现自己的舌尖对美食越来越挑剔,窑红薯的美味却一直留在我的舌尖上,在那个娱乐条件匮乏的年代,是这些窑红薯让我的童年过得有滋有味和充满精彩。
现代文章3:我的火车情结
文/闪健中
现代总是与速度相连,特别是那些用于拉客载人的交通工具,更是追求“越快越好”。
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出行是越来越方便了,坐上高铁,即使上千公里的路程几个小时也就到了。然而对于我这个对于“慢火车”有着特殊情结的人来说,高铁快则快矣,却少了那种“人在旅途”的特殊体验。
由于在中学任过地理课,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有着一种特别想亲近的向往。很想坐在“慢火车”上,透过火车的窗口,看着那些山脉、平原、河流从眼前缓缓地靠近,又慢慢地后退,即使没有到实地走过,也满足了自己一饱眼福的愿望。
回顾自己走过的大半生,坐火车出远门也就五六回。第一次坐火车是1987年农历腊月初八,到北京鲁迅文学院参加文学培训活动,记得那次在洛阳火车站坐上从重庆到北京的189次直快火车。晚上7点多坐上,第二天8点多到了北京。由于所乘火车大部分是在夜间行驶的,想看看黄河的愿望也落空了。农历腊月廿三返程时,坐的是北京到西安的火车,仍然是夜间的火车。虽然没能看到窗外的景色,却有了火车内的旅途见闻。火车乘务员推着装着零食的小推车穿梭,人们摇摇晃晃地去厕所、灌开水,看车窗外远处的点点灯火都有种“人在旅途”的享受。
后来,弟弟到兰州当兵,我亲自送他到兰州。从中原走向西部,车窗外那些村庄,树上挂着一丈多长的辣椒串,以及树木很少的黄土高原……至今这些情景仍历历在目。
去绵阳,要过秦岭。记得地理课本上说,在宝成铁路上火车如何在隧道里穿梭,火车经常是见首不见尾的。李白《蜀道难》里也有很形象的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路工人克服重重困难,硬是让火车穿越了“天堑”。那一次,我坚信“人定胜天”。
前段时间看了一位文学评论家写的民国时期文人们的火车情结,鲁迅、徐志摩、郁达夫、沈从文等,他们的作品里都有许多以火车为背景的文字。其实那也是时代的产物吧。放眼世界,19世纪那些世界文学大师也莫不如此,托尔斯泰、庞德、莫泊桑、狄更斯等这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他们的作品里也有许多以火车为载体的文学描述。
“人在旅途”是一种享受,“日行千里”也是一种惬意。在这个注重速度与效率的时代,火车速度的变化、人们出行的便捷,反映了祖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文章4:有一种果实,叫信任
现代人的友谊,很坚固又很脆弱。它是人间的宝藏,需我们珍爱。友谊的不可传递性,决定了它是一部孤本的书。我们可以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友谊,但我们不会和同一个人有不同的友谊。友谊是一条越掘越深的巷道,没有回头路可以走的,刻骨铭心的友谊也如仇恨一样,没齿难忘。
友情这棵树上只结一个果子,叫做信任。红苹果只留给灌溉果树的人品尝。别的人摘下来尝一口,很可能酸倒了牙。
友谊之链不可继承,不可转让,不可贴上封条保存起来而不腐烂,不可冷冻在冰箱里永远新鲜。
友谊需要滋养。有的人用钱,有的人用汗,还有的人用血。友谊是很贪婪的,绝不会满足于餐风饮露。友谊是最简朴同时也是最奢侈的营养,需要用时间去灌溉。友谊必须述说,友谊必须倾听,友谊必须交谈的时刻双目凝视,友谊必须倾听的时分全神贯注。友谊有的时候是那样脆弱,一句不经意的言辞,就会使大厦顷刻倒塌。友谊有的时候是那样容易变质,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就会让整盆牛奶变酸。这个世界日新月异。在什么都是越现代越好的年代里,唯有友谊,人们保持着古老的准则。朋友就像文物,越老越珍贵。
礼物分两种,一种是实用的,一种是象征性的。我喜欢送实用的礼物。不单是因为它可为朋友提供立等可取的服务功能,更因为我的利己考虑。此刻我们是朋友,十年以后不一定是朋友。
就算你耿耿忠心,对方也许早已淡忘。
速朽的礼物,既表达了我此时此刻的善意,又给予朋友可果腹可悦目可哈哈一笑或是凝神端详的价值,虽是一次性的,也留下美好的瞬间,我心足矣。象征久远意义的礼物,若是人家不珍惜这份友谊了,留着就是尴尬。或丢或毁,都是物件的悲哀,我的心在远处也会颤抖。
若是给自己的礼物,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好。比如一块石子一片树叶,在别人眼里那样普通,其中的美妙含义只有自己知晓。
电话簿是一个储存朋友的魔盒,假如我遇到困难,就要向他们发出求救信号。一种畏惧孤独的潜意识,像冬眠的虫子蛰伏在心灵的旮旯。人生一世,消失的是岁月,收获的是朋友。虽然我有时会几天不同任何朋友联络,但我知道自己牢牢地粘附于友谊网络之中。
利害关系这件事,实在是交友的大敌。我不相信有永久的利益,我更珍视患难与共的友谊。长留史册的,不是锱铢必较的利益,而是肝胆相照的情分,和朋友坦诚的交往,会使我们留存着对真情的敏感,会使我们的眼睛抹去云翳,心境重新开朗。
现代文章5:传统和现代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新的时代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而在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中那些传统,依旧被相关人士保留了下来,成了现在非遗。每一次的改革,新与旧的碰撞,总会产生一些火花,和矛盾。年轻人容易被新的思想所接受,而老一辈的人们,对于传统是非常的热衷。不过从五四运动开始,创新和传统,一直在磨合,不管如何,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都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现在的人从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的新的观念渐渐进入大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进入了新的方式,人们的三观也有所改变。现在有了不婚主义的,也有独立主义的,还有各种来自国外的新的生活观念。
现在这个网络发达和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是丰富了,可是内心变得空虚和无聊。手机和电脑充实了生活,没有手机也变得无聊。时代在进步,现代人的想法和过去不同了,可是表面上这样的,可是也有不少还活在过去,该解放还是没有解放,这就是我们的思想。
过去的东西并不所有都是不好的,也有值得保留的。比如建筑和精神。可怕是一些传统的观念,让现代人的生活,产生了不少的矛盾。就像结婚,本来是个件开心的事,可是现在闹婚,让结婚的仪式也变味了。结婚后,其实有没有孩子是没有关系的,只要夫妻之间感情好就好,可是现在的情况,就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结婚后只是为了个孩子的出生,不负责任的人们,感觉生活没有想像中的如意了,就如同过家家一样,想结就结,想分就分。对结婚就像游戏一样,无所谓了。有的人还不如一个人过算了。
现在的孩子不理解父母用心良苦,家长们也理解不了孩子的真正的想法了。新的和旧的想法,一直在时代中战争。
社会也不好,快餐的文化让社会变了质,也变了味。信任没有了,正能量也少了,奇葩也多了,好人也难做了。
传统的东西,不要让现代的取代,科技在进步,人的思想也要同时的。这才叫与时俱进。
也许这是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传统的精神和文化我们值得去传承,现代的科技我们也好好好地去利用。
希望在现代的社会也有传统的影子,社会进步的同时,不要让思想退步了。
五千年的文明,在传统和现代的冲撞中,因为 人们的努力中,让世界越来越美好!
现代文章6:古老的周原与现代版的爱情
文/郑金侠
冬日的周原,在皑皑白雪的掩映下似与天齐,王家沟水库的水面是不容易结冰的,水底的热气温暖着鱼儿与蛤蟆,来年的春天,水边的石头底下又会产出一串串的小蝌蚪,待春暖花开的时候,一个个小蝌蚪游进水里找妈妈去了。
在每一个不平静的日子里,我都会来到这方水库边,看看阳光下金灿灿的水面,感受野鸡从草丛中惊起时那一身艳丽的羽毛,似惊魂一瞥。还有水鸟掠过水面的诗意,慢慢的,我爱上了周原。她是贫瘠的,原始的,却也有无限的田园诗意。从西安到周原,是一个现代化文明都市与偏僻山野乡村的区别,是我同事的女朋友不能接受的一个农村工作环境。她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外语系,与他从高中开始八年的恋情,在毕业后各奔东西的工作选择中结束了。
在周原博物馆,她与我的同事一起待了三天,那三天可能是我的同事人生中最幸福最美好的日子。我看到他在为她洗头,在周原镇上人们艳羡的目光里,我的同事用崭新的摩托车带着他的女朋友去镇上吃饭。她鲜艳的红马甲在周原的土地上显得特别耀眼,如一只火凤般飞过这片古老的村庄。我也曾嫉妒过她的幸福,包括她每天起床后的那一份慵懒,以及拖沓着拖鞋跑向厕所时的急迫。我想,他们应该很快就要结婚了吧?因为以前她来的时候,我的同事总是让她晚上与我住在一起,后来她总是无声地来,悄悄地离开。那时候,在我看来,一个女孩子只有在结婚后才可以和对象同居一室,而她对此事的开放使我未免惊诧。我曾打趣我的同事,不是说女人是老虎,你是怕老虎的么,现在怎么不怕了?我的同事总是不好意思地瞪着那双不大的眼睛,在眼镜片后闪闪烁烁地瞅瞅我,用不回答来回答我,或者说一句,我是柳下惠,是坐怀不乱的。尽管他这样说,眼里的骄傲与嘴角溢出的幸福是掩饰不住的。
伟大的爱情在现实面前总是显得如是之孱弱。在那三天里,几乎见证了他们所有的爱。在周原肥沃宽厚的土地上,在一条条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上、水库边,留下了他们爱的足迹。就像《廊桥遗梦》里主人公,在仅有的三天时间里,爱得那般缠绵悱恻,那般魂牵梦绕。之后,她走了,再没有来过。从此,我的同事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学习。一个月过去,人整个瘦下去了一圈,我们都看在眼里,再怎么劝说都无法使他释怀。半年后,我的同事考取了西安一所大学考古系的研究生。从此,他离开了周原。
日子还是这样的日子,我几乎每周回家一次。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我认识了上班后第一个可以称之为男朋友的他,我们的故事很轰动,整个小镇上几乎大家都知道。当然,有人说他好,也有人并不怎么看好我的选择。周原的人已经把我作为他们的女儿一般,给我介绍过诸多的选择对象,他们对我选男朋友也是一种家长审视女婿的架势。我感激周原淳朴善良的人们,感激他们在我最失落的时候给予我的温暖与帮助。
在周原,我体会了生活的艰辛,人情的美好。
现代文章7:“书痴”钱钟书
文/古滕客
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先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痴”。他读书之多、之深、之痴,在当代学人中堪称翘楚。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钱钟书认为,读书首先要博学,读书若是像吃饭一样挑肥拣瘦,久而久之,会造成心胸偏狭,识见不广,而博览群书则是对治良方。所以,无论是诗歌、小说、戏曲,还是“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书、百科全书”,他都拿来读。1939年秋,钱钟书和邹文海等人一起同行到湖南安化的国立师范学院。途中,钱钟书手不释卷,怡然自得。邹文海好奇,方知钱钟书看的是英文词典。邹文海觉得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一月,真是不可思议。钱钟书则告诉他:“字典是旅途的良伴。随翻随玩,遇到几个生冷的字,还可以多记几个字的用法。更好玩的是,前人所着字典,常常记载旧时口语,表现旧时之习俗,趣味之深,不足为外人道也。”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那里的图书概不外借,书上也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学生们去读书,只能携带笔记本和铅笔,边读边记。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觉得一本书读第二遍,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夫人杨绛说:“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半个多世纪以来,钱钟书始终是胸怀热心肠,坐定冷板凳,对于声名利禄,总是息影谢事,退避三舍,犹恐不及;对于黄卷青灯,却总是一往情深,夙兴以求,夜寐以思。正是这生知的天分和勤笃的苦修,成就了钱钟书其人,也成就了他的一家之学。对于他高深的学问,他常说,一个人只要多读书,多比较,多思索,就能有自己的见解。钱钟书到底读过多少书,根本无法统计。但是,仅《管锥编》一书的引文已逾万种,杜少陵所谓“读书破万卷”,钱钟书是最好的实践者。面对《管锥编》,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竟然把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是多么的不易!
钱钟书的书痴形象,堪称一代绝唱。他读书是最聪明的人下最笨的功夫;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和在一起。天下读书人何其多也,其中许多只可称之为“读书的人”,而非将读书当作事业的读书人,如钱钟书这样把读书做到极致的读书人,更是少而又少,所以,钱钟书值得后世敬仰!
现代文章8:皖西纪行
文/洪钟响箭
现代旅游重在愉悦身心,陶冶性情,放松自我;至于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素养,则似乎应退居其次。
这是日前和几位同事兼驴友假日皖西两地自驾游之后我所得到的感受和体会。它完全颠覆了我以前关于旅游的想法。也许,在人看来,这境界未免低俗,但我之俗人却觉得真实,实在,走心。虽然,此次旅游时间只有两天,景点也只游了两地,但我却觉得身心两轻,神清气爽,踌躇满志。
A 特别车队
说起这次旅游,让人觉得最刺激、最有趣、最难忘的,竟然不在胜地美景,不在游赏玩乐,反在我们的“特别车队”一一用我们领队C君的话说就是“风景在路上”!
我们的车队由6个家庭共17人分乘5辆小车组成。人员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群众有领导一一1号领导C君屈尊纡贵同我们一起出游实是出乎我们意料!
于是,我们公推C君为领队似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C君并未推辞,而是欣接受。他很快进入“队长”角色,首先将车辆编号,按车主及行车顺序依次为:1号C君,2号Z君,3号H(即本人),4号S君,5号P君。“队长”带队,“老手”圧阵,而新手我被安排在中间,这显然是出于安全考虑,却让我感动不已,佩服至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每辆车上都配有一部对讲机。这样我们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指挥联络、预警提醒、信息共享、娱乐助兴的组织机制;我甚至觉得,我们的车队是如此的有形,有势,融入其中,让人倍觉自信,自豪。
接着,C君要求5辆车尽量保持相同速度、相同间距、同一车道。于是,我们一线摆开,“循序渐进”,沿着高速公路向第一个目的地一一安庆市太湖县一一高歌猛进!
我们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我排在中间仿佛被巨大的磁力牵引着,又如同被威猛的双手推动着。我兴致勃勃又小心翼翼,倍感刺激又甚觉安全,总之出乎意料极其自然和谐地融入这快速行进的车流中……
“注意!前面过虚线朝安庆方向行驶,注意减速变道。”领队C君发出指令。
“2号收到。”
“3号收到。”
“4号收到。”
“5号收到。”
我们依次回答。那阵势分明就是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步调一致的战斗小分队。
然而,每次接到诸如此类的指令,除了觉得新奇有趣,我更为作为一个领导的细心、爱心以及责任心所深深感动!
还有一件让我特别感动的事。那就是我在接到进服务区休息的指令后没看清指示牌结果提前下了高速,圧阵的P君指示4号车跟上2号车后自己却变道跟上了我,并很快指示我跟在他的后面调头重新上高速。等到我俩赶到服务区与其它车会合才发现我们足足多跑了50公里而让其他人等了半个多小时。我向P君和其他等我的人表达歉意和谢意,不料C君却笑呵呵地说:“这正是我们故事的一部分一一这样的“故事”我们开始旅游时不知经历过多少回呢!”两句话便把我的顾虑、尴尬和愧疚之意冲得烟诮云散!
现代文章9:陪伴
文/臧宏周
现代人的生活真的很忙,上班、应酬,早出晚归,家人的沟通有所缺乏。令人讽刺的是,好不容易家庭聚会一次,稍有闲暇,大家又都在低头看手机。
父母被接到城里好几年了,但对我所在的城市依然陌生:出门不认路,不会坐公交车,不敢问路,不会和那些会跳广场舞的老头、老太太聊天,对我和爱人的工作一无所知……如果我们能坐下来花半天时间给他们讲讲工作趣事,能带他们去邻居家串个门,也许会比买一大堆东西更能让父母开心。
为了生活,每个人留给家人的时间都很少,陪伴父母、孩子、爱人的时间就很有限,以至于电视节目里的评判老师会发出“我们这代人不太会做人子女”的感慨。仔细想想,我们跟亲爱的人好好相处的时间,是不是被电视、电脑占据了?是不是缺乏安静的环境坐下来聊聊?现在的人很容易在电脑上跟不认识的人聊天,为什么不能跟自己的家人说说话呢?
生活不可能时时轻松自如,可是抽时间多陪陪那些我们爱的人、爱我们的人,才是一生的幸福!
现代文章10:漫 说 “歌 舞 厅”
文/慕尧
歌舞厅,现代的人们都很熟悉的地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上逐渐得到满足,继而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越发强烈。
富起来的国人便想到了歌舞厅,于是乎,一时间大城小市上马歌舞厅项目的蜂拥而起。一个并不发达的小镇,集镇人口不足三万,加上辖区农村七万人口,总数不足十万,小镇面积一百平方千米,集镇上竟有十一所歌舞厅,据说一段时间里,每个歌舞厅竟然都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开办歌舞厅和人们去歌舞厅消费,本无可厚非,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找个地方调节一下情绪、排泄生活中的苦闷、释放一下,这对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对构建和谐社会大有益处。
歌舞厅里,应该是这样的一些人:或工作节奏快的一群同事;或音乐爱好的同伴;或思想负担较大,心情压抑的一群人;或亲戚、朋友、夫妻、情人、恋人。他们相约歌厅: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舒展歌喉,排泄压抑的情绪,增进亲情、友情、恋情。歌舞厅搭建了一个平台,虽然盈利,但是善举;歌舞者利用了这个平台,既利于身心,又增进了解。
坦率滴说,我是去歌舞厅的,我去歌舞厅的目的就是想唱唱歌,我有音乐爱好,工作地点不能唱,如果唱歌,同事会疑你是精神病;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唱,如果唱歌,也会扰邻。所以,偶尔朋友约我,或我约几个朋友到歌舞厅里放松一下。
说实话,歌舞厅这地方,虽不像有人说的那样:乌烟瘴气、污秽不堪,也不像广告说的那样:贵宾满座、高尚典雅。来到这里,你肯定会见到人类原始本能的动物属性的场面,而这种场面往往是衣冠楚楚看似文明的人所为。我常纳闷:人猿揖别,文明伴生,众目睽睽之下,不堪入目之举,何以发生在现代文明的人群里?
于是乎,我想起了一句话:“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是的,歌舞厅是个染缸,你来这里就要具备防染能力。你是“清”的,“浊”染不了;你是“浊”的,何以怕染?
现代文章11:现代散文“白马湖派”论要
文/朱惠民
(一)
白马湖散文作家非有意立派。白马湖派的得名,从根本上说,主要是这群人能够拔戟自成一队的创作实绩,并得到世人的推重所致。其最大的成绩,乃是现代散文的创作。在 20 世纪的 20 年代,以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为轴心的一班散文家,创造了一种独标高格的文学样式——“白马湖散文”,体现了现代散文的崇高境界,由于那些文字文格洁净、文味清淡如白马湖的湖水,加之以作家此时都在新文化运动的“驿亭”——浙东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又在宁波省立四中)劳作与生活,故被称为现代散文 “白马湖派”。
独特的风味或风格是维系流派生命的血脉,“味”重于“形”也应是适合白马湖派的(对待组织形态不甚严密的流派,“以味不以形”之变通,不失为一种研究之法)。这是因为风格特征是文学流派的本质,也是流派的生命所在。就散文白马湖派而言,究竟能否算是一个独立的文派,其关键在于对其整体创作风格的确认。而围绕流派风格的形成,就有时代思潮、地域人文,乃至作家的创作思想和审美情趣,甚或彼此相仿的人格类型等因素,其中流派风格当为主要基因。
(二)
白马湖散文的别有建树,是因为可与语丝派比肩。“白马湖之群”与“语丝之群”,两者有相承的一面。然它不是“语丝之群”的旁支别系,而是“别开门径”的一派,虽有联系,但当是“土生土长”的。1991 年发表的拙文《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对此作了专论。(1)当代散文家金梅在1992年(7月号)的《散文》上,发表《白马湖派散文家》与之呼应。文云:流派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产生和存在于特定时空和人际关系中。从这个意义上判别,白马湖派散文家可以包括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冯三昧、方光焘、刘薰宇等几家。叶圣陶虽不是春晖中学教员,但也曾在那里作过短期讲学,又与夏、丰、朱、刘等意气相契相合,后与夏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因此,也可以将其暂时(文学流派本是流动不居的)归入白马湖派散文家中。在这派散文家中,夏丏尊可以作为代表。他不但出生在白马湖边,在那里也生活得最久(象山下有他号称“平屋”的居室与书房);其人品、文品与文章风格也最典型。他的观点与拙文可谓不谋而合。在 1994 年出版的拙编《白马湖散文十三家》选编后记 ——《红树青山白马湖》中说:现代散文“白马湖之群”和“语丝之群”已成南北汇合(“语丝”之取名,便是从顾颉刚带去的宁波分会所办的《我们的七月》中找来的;语丝时期周作人又不脱浙东人的气质,赞赏浙东文化的飘逸与深刻,希望写出平水的山光,白马湖的水色),从而构建了二十年代散文鼎盛期以周作人为领袖的清淡小品散文的“一个很有权威的流派”。(2)这是从现代散文史宏观的维度审视所得的结论。这个很有权威的流派的领袖人物乃是周作人。这从周作人为俞平伯的《知燕草》所写的跋文中似可解说之。周作人曾称俞平伯“为近来的一派新散文的代表,说‘是最有文学意味的一种’。这种文章的特点是:不专说理叙事而以抒情分子为主的,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上,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谈,所以他的文词还得变化一点。…… 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3)他称赞俞平伯和废名的散文“涩如青果”,其实这也是他所追求的,那意思是说小品散文须有经得起咀嚼的回味的余味。就像他喜爱喝的苦茶,虽然清涩,却久留舌上,意远味长。可见,这一派新散文,实是周作人自己为“冠冕”的“一个很有权威的流派”。而它的构成基础,确凿地说,乃是“白马湖派”与“语丝派”。两群之中的串联之人则是俞平伯与顾颉刚(其中俞平伯,他既是语丝派,又是白马湖派。然无论怎么说,俞平伯总归是属于周作人这个流派的)。俞、顾交谊甚笃,1924 年顾曾抄存了与俞平伯的书信五通,钉成一册,题为《与平伯书》,其中 1924 年 5 月 15 日的一封信,连同1918年5月17日的信,俞平伯还发表在《我们的六月》上,而博得周作人的赞赏。1924 年 11 月 2 日,顾颉刚出席《语丝》刊名讨论会,他带去刚于 7月出版的《我们的七月》,当会上大家定名时,顾颉刚读着《我们的七月》里的张维祺的《小诗》第一首:“伊底凝视,/ 伊底哀泣,/ 伊底欢笑,/ 伊底长长的语丝,一切,伊的;/ 我将轻轻而淡淡地放过去了。”提议把“语丝”两字作为刊名,这就成了《语丝》的刊名。可见,语丝派的《语丝》与白马湖派的《我们》在内核和外在上的联系。然而,这两个流派还是彼此独立的。从理论上看,一个文学流派自立的程度,有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创作特征的共性的集体呈现。语丝的随意而谈的文体于自然中透出谐趣与诗趣。“白马湖派”的散文创作,台湾学者杨牧简要地指出,是“清澈通明,朴实无华,不做作矫揉,也不讳言伤感”。(4)基本上抓住了白马湖作家群体的散文风格,宛如白马湖清淡自然、隽永洁净的湖水,他们的散文实显露着趋同的意境。这一风格特征,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朱自清的《春晖的一月》、俞平伯的《忆白马湖宁波旧游 —— 朱佩弦兄遗念》、丰子恺的《山水间的生活》、朱光潜的《无言之美》洵可谓范本,对“白马湖风格”做出了最佳的诠释。对于“白马湖派”而言,纯粹是由于它是在形成散文创作的艺术共同风貌后得到研究者的推重,其内部并没有富于宗派或团体意识的文件,因而,关于白马湖派散文家阵容的测定,就显得特别为难。尽管他们的本意并不成就有什么派,而实际上师事或友朋的形式也约略概括白马湖派的形态特征。虽然其构成形态较为松散,这种松散性也呈现出一种生机,一种特色所在。这种特色是基于散文家文艺性格与文化理想之共同性而形成的作家群体。
(三)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文学流派,白马湖派散文家“自由地发表那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他们作品的题材、风格、语言,却实实在在地满熏着白马湖的浓郁的“土气”,它受着浙东那独特的“培养个性的土之力”的推动。从精神层面说,具有一种平民意识与人道关怀。他们能够把一种诗意融入清淡的文风中,也即兼具浙东土味的自然质性与白马湖风格的清淡隽永。这是浙东地域“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们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周作人语)的一种风格。
白马湖散文属于清淡隽永之体。我们说它淸隽平淡,是因为它充满诗意。诗出于情,情长、味远、意深。虽然,他们各人的创作风格各有自己的个性美,但皆内含着清隽淡泊的共同性的神韵风骨,一种清淡美。这是一种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清纯,与初日相映焕的清鲜,如天地所造就的自然,以及同朝气共氤氲的明爽的美。
朱自清散文清丽而细腻,此种“清幽”内蕴着白马湖的“士气”,他的为文虽有某些“造作”之处(“像《绿》《匆匆》等篇,辞藻多,渲染重,与平易、自然的风格大异其趣。这反映了“五四”时期一种流行的风格,并不是朱先生散文的本色”),(5)这是草创期作者文体意识强烈,过分经营“作法”,强调修辞所致,但从总体上看“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具有诗的情韵,诗的意境,诗的凝练,可说是颇具情致的散文诗。夏丏尊《平屋杂文》,表现为具象与情绪兼具,自由中体现精严的技巧、淡而有味的整体特色。此中平淡也有着白马湖的“土气”。丰子恺是独操散文一体的,他的散文自称“随笔”,多为理趣之文,即属于审智散文。其文体,既有传统笔记的风味,又亲炙西方随笔的格调,于中闪烁着智慧的辉光。当别人向着叙事抒情的纯文学方向走的时候,丰却直达智性,构建智趣,独守审智散文。他行文素淡、自然,犹如那袅袅的“香篆”。至于朱光潜、俞平伯、叶圣陶,他们的散文似乎也属平淡之体,其中不乏清顺自然之“土气”。这当中朱光潜羡慕的只是周作人的“清淡”,他推崇“清淡”,意在寻求生活的艺术。而俞平伯散文的发展,则经历了从繁缛到素朴的路。换言之,他的散文的“文学意味”,由秾丽到冲淡的变迁。他的追求“趣味”的洒脱的名士风,隐含着自然适意的“土气”,其由因恐怕是他的白马湖之旅。叶圣陶散文的内容上表现着宁静淡泊的精神,他只用和平的态度,隽永的意韵,极富情趣的笔调,作成精妙的佳构。然这趣味是根植于“泥土”的。(6)白马湖散文作家,各自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所内涵的共同性的风骨神韵,即成为白马湖派的底蕴与根基。
白马湖散文的隽永,其仪容所显示的秀,而内容则注重一个“味”字,平淡之为味,以原味取胜,文之本“味”无穷。唐代的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要“辨于味”。他把“味”放在诗的首位。不辨味,则不足以言诗。这种味,既不是酸味,也不是咸味,而是味在酸咸之外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其实白马湖派散文家何尝不是如此?他们或流连于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之间,或阐述着艺术化的生活,或书写自我的个性,皆使文章之“味”无穷。诚如台湾学者张堂錡所论及的,“以散文美学的艺术风格来论,平实隽永,真而有味,是他们创作的基调,魅力之所在”,(7)自然也是他们的作品的真味。这种味,好就好在:她给你的绝不是生理上的快感,而是心理上的美感。这种美感,妙就妙在:她使你的心里感到甜丝丝的、乐滋滋的,然而你却说不出来。这就是言近旨远、意味无穷的境界,也是隽永之味所追求的极致,以至于明心见性的流露,天然本色的自然呈现。白马湖散文有些篇什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调和优美的辞藻于一起,看似文字瑰丽,外形很美,然而我们感着的“内美”,也还是那样的自自然然,并非是人工的雕饰和涂绘。这是清淡和腴润的对立统一,清淡而不寡淡,腴润而不肥腻。不过是统一于腴润,因而这些篇什本质还是素朴,即所谓“腴厚从平淡出来”也。这是否与浙东人的嗜好与口味有关?浙东人性喜清淡而腴润,此谓浙东吃食知味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移之为文亦是这样。你看“不脱浙东人气质”的周作人,他的文章清淡而腴润。其《〈雨天的书〉自序一》,就是以极短之篇幅达到极淡之美的典范。平淡非枯槁,相反的倒是要腴润。周之作文崇尚的即是清淡和腴润统一之美。初读它会觉得很淡,他用那种平民风和你交谈,感情是淡淡平平的,让你会感着很是闲适,其实不然,细加体味,内含着腴厚的甘美。而白马湖散文的隽味、“土味”,恰是周作人小品散文之冲淡韵味(冲而不薄,淡而有味)的传承。不是吗?周作人的《苦雨》《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以至《乌篷船》《鸟声》多完成于 1924 年至1926 年间,此后仿者蜂起(如钟敬文散文是仿周氏的。王任叔说他从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里走出来的)。而朱自清、俞平伯、叶圣陶等白马湖派散文家其时日渐成熟,合二为一,便构成中国现代散文南(白马湖派)北(语丝派)回响与呼应的态势,尔后完成向“文学”提升的文体嬗变。
(四)
散文这种文学样式是“情种”的产物,可说是万变不离其情,不论是事、景、理为主要特征的散文,均应有情贯穿其中,情不贯,文不立。散文,极言之,可称为情文。白马湖散文,即是情文。作文者的名字简直与他们的情文篇名融于一体,难分难解。提起《背影》、《平屋杂文》、《缘缘堂随笔》、《未厌居习作》,人们顷刻会联想起将自己感情全部浸注其中的作者——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叶圣陶。白马湖派散文家十分重视感情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1924 年,朱自清针对宁波有人对《我们的七月》的评论,作了回答:小品散文之吸引人,“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并说,此“不可强为”。同年,他在宁波所作的《我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演讲中,又表明自己的创作态度:“觉得感情无谓者,宜节产”。夏丏尊也有类似的意见。他认为文学的特征一谓“具象”,第二是“情绪”,文学作品“只把客观的事实具象的写下来,使人自己对之发生一种情绪,取得其预期的效果”。丰子恺曾指出:“艺术的根本原则,是关切人生,近于人情”。叶圣陶认为“真的文艺品有一种特质,就是‘浓厚的感情’。我们若说这是文艺之魂,似乎也无不可”。感情的冲动,情绪的宣泄乃是白马湖派散文家创作的缘由,作为沟通人我决不可少的洋溢在文中的情感,要求作家由“情生文”“情至而文生”,读者读文才能引起共鸣。我们且不说朱自清读了父亲的来信,感情结郁于中,发之于外,遂成了不朽之作《背影》。即便以夏丏尊的《猫》和丰子恺的《白鹅》所写动物而论,也赋予人的感情,前者可谓一曲深情的挽歌,写的是猫,实为借猫写人,写人的感情;后者是怀着“好比为一个永诀的朋友立传、写照”的深情来写这篇散文。白马湖散文的独特处,就在于作者们把感情的冲动深深地掩埋在心里,谁也无法觉察;从表层看,他们只是平实地写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感兴,平淡之极,但平淡之中,蕴藉着深情。他们把真挚的情愫,包容在平常的生活场景中,以清疏平淡的文字出之,有几分动情就陈述几分,既不回避藏匿,也不强为渲染宣泄,故作多情。即使如此,我们读者读文,那细到像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像落叶的一声叹息,也能体察得出,且是他们的,不是旁的什么人的。这就是白马湖散文之所以特别令人动情之处。
散文之为情文,其创作上理所当然地重于作者感情世界的体验、性灵天地的反映,在抓住主观世界表现上,白马湖派散文家似有共通之处,他们都精确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将自己内心世界的体验和表现,置于真实的天平上;二是在这种体验和表现中,不懈地去追求思想的完善;三是在表达这种内心体验的语言形式上,力求美的升腾。白马湖散文就着那些散文家完整人格的根株,绽放出艺文的花朵,感情真,思相善,形式美,真善美浑如同一,这便生了完美的文格,完满了真善美的文艺世界。
尚需指出的是,白马湖派散文家的情文创作,受着周作人的影响与指导。周致函俞平伯,对于发表在《我的七月》上的顾颉刚的散文《不寐》和《信两通》极表赞赏之意:“我觉得最妙者,乃是颉刚自述初恋的文章,其通信亦佳,—— 何不劝其多发表,或找一点给《语丝》乎”。(8)这是因为顾写的全然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读来感觉亲切。周作人在此信里还对金溟若的小说《我来自东》提出尖锐的批评,“最无聊,亦可谓读之令人不快,因完全模仿 …… 我觉得凡仿都不佳,因即是假也。”(9)周作人把自己的意见函告俞平伯,即是希望《我们》乃至《语丝》多发表情文,尤要摈弃仿作,仿者即无真情可言。这是周一贯的创作原则,他在《个性的文学》里直言:一、创作不宜完全抹煞自己去模仿别人,二、个性的表达是自然的,三、个性是个人唯一的所有,而又与人类有根本上的共通点,四、个性就是在可以保存范围内的国粹,有个性的新文学便是这国民所有的真的国粹的文学。(10)这些就给了白马湖派散文家指示现代散文创作的重要路径 —— 散文必是情文,它最要紧的是应该抒发真情实感。
(五)
白马湖派散文家的中华文化接受中,有一个颇有特色的标记,即是他们与佛教的结缘,且有“儒说佛法会通之点给我们开示”。(11)故而,他们的散文的清淡风格似与佛缘有关联。——《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对此作过精准的阐论,时至今天仍内蕴并闪烁着尖新的学术创见(后述者皆据此以作伸论)。兹不赘。(12)现就白马湖文派的精神领袖夏丏尊的典型例证,再行厘析与描述。
夏丏尊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他译过《南传大藏经》,着有《本生经故事选》,然他的学佛似在心不在形,偶尔茹素,却不为僧。割不断忧国忧民之念,早期散文展现那种山一般的风骨。然而他的散文总归由清丽转向为恬淡。表现在创作上,佛禅意趣渗透于中,且用佛禅独特的思维方法。《白马湖之冬》即可豹见一斑。文是这样描绘平屋的风的:“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作者不记叙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是何许人,也不祥述自己的“幽邈的遐想”是什么?只是说“我于这种时候深感萧瑟的诗趣”。留下一片空白,好似丰子恺漫画里的“留白”,然后这种“留白”却比具体的描述更能增添读者的想象空间,这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给全文笼罩一种清净空灵的氛围。你看,这“诗趣”像清风徐来,山泉汩汩,它最能体现幽深清远、淡泊自然的美学境界。是倾心佛禅令作者在静默观照、沉思默想中感受到“萧瑟的诗趣”。这便是禅趣!这里,如用比、兴显然不行,而禅宗式的含糊玄妙、似是似非、亦此亦彼的表述,则恰恰适切。它朦胧、含蓄、蕴藉,显现了夏丏尊散文清空、淡远的禅境,“无言之美”,反倒把清丽与恬淡谐和地统一在一起。
这种“留白”,还由于作者接受弘一法师的“背光”,信奉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文学观。因为“不立文字”的禅宗到了非用文字不可的时候 ,才用极其简练的字句, 甚或“留白”,以便余出大量的空间,让人去揣摩、去思考,作者这样做,“余意”便是越加丰裕。作者省略了,读者则用想象为他补上了。“真境逼而神境生”,这就是夏丏尊散文禅趣和禅境的妙处。这就是夏丏尊散文禅趣和禅境的妙处。
夏丏尊写序跋也用记叙文,其写法别致得很。如《〈子恺漫画〉序》。序文欣赏丰子恺于佛教的虔诚,更折服弘一法师在清苦平淡生活中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进而领会佛家“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束缚,都还他一个本来的面目,如实观照领略”,由此而深感“这才是真解脱,真享受”。夏丏尊在这里是把解脱和享乐作为“艺术和宗教”的“同一的归趋”来体悟的,悟到了“生活的艺术化”的真谛。这篇《序》,意在展示丰子恺的漫画艺术受到弘一法师的熏染,它与《弘一法师之出家》等弘一题材的散文皆荡漾着佛禅的气氲,多为现代散文史上记人记事的珍品之作。
夏丏尊散文平淡风格的铸成,除本性质朴恬淡外,喜性日本文化中(如俳谐大师松尾芭蕉与小林一茶)的淡远、幽深的品味,且都以禅宗思想为内在灵魂,显然对于他的独操散文一体予以影响,他的为文清澈通明。比之那些刻意雕琢的文章来,自然更耐得起回味和启迪。他的有些作品文笔流转自如,无所羁绊,夹带佛禅的运思方式和启悟特征。用笔又有日本俳谐的诗风与表现手法的影响。《学斋随想录》、《文艺随笔》、《读书与冥想》等篇什显而易见。作品由沉思遐想的片断组合,少则数十字,多则百来字,撷英取华、亦剑亦箫,独立成篇。其警句式的建构,类似于佛经的“偈”或“伽陀”的飘逸与神思。这种禅宗瞬间顿悟而进入的“静虚”之境,实非佛禅情结而不能为。当然,夏是由读书偶感生发开去,由情入理地表现刹那间的人生感受。
综而言之,白马湖的散文的清淡风格,是这批散文家儒佛融通的高洁人格追求的袒露,他们身上所氤氲的虔诚心与恬淡感及其作品所流露的宁静、淡远的审美情趣,正是吴越文化最和谐的产物,自然也是白马湖散文最为显豁的艺术特征。
现代文章12:宠爱有家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现代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不管怎样饲养小动物,让小狗小猫成为家庭的成员,使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有滋有味。因为喜欢小动物,有养宠物狗的,也有流浪猫的,无论什么样的年纪,只要有爱心善心,就会不惜一切,全心投入到宠爱的小动物身上。他们这样的善举是有目共睹的,不过现在社会上也讲究文明养狗之类的措施,小动物们有所安居,是它们最大的幸福!
养过宠物的人们都知道,小动物的饲养,并不容易,要花精力和时间,有时它们生病了,还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所以饲养宠物是一件烧钱的事,有钱人有时也只是一只小狗或者一只小猫而已。上了年纪的人说,养这些小动物的人,都是一些无聊的人。其实并非如此,再无聊的人和生活,并不只是只有狗和猫,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可是说实话,能养小动物的人一定是有爱心的人。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流浪的小狗小猫才有了自己的家,宠爱才有了家。
现实中饲养小动物,的确要花时间和精力,但是小动物都是有灵性的,它们也是会感恩的。何况小动物也是人类的好朋友,为什么不去花时间善待它们呢?有时养得太多了,就怕在经济上承受不了,一只两只却是正常的不过的。不过也有人不停地在收留小狗小猫,宁可自己不吃不喝,也要为小动物们创造一个好环境。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心的呀!
佛说,放生也是一种积德,饲养一只小动物,与其吃掉一只小动物,这往往是一种福报。都说善事做多了,来生就会有福报。小狗小猫有它们可爱之处,所以让人们带着怜爱之心,去收养它们。总比看到它们被人们吐进肚子的好,它们是有灵性的,所以它们也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我身边的朋友都是善良的人,所以他们的家里会有不少的小狗和小猫,他们把它们养得肥肥胖胖的。小狗们的警觉性,让人们有了倾诉的对像,或许使得陌生人不得入内,希望不要成为一种杂音,让四周的邻居认同,小狗小猫的可爱之处。它们也不是有钱和没钱人的区分的点,饲养小动物也不是一时冲动,不能喜欢一时就放弃了,这样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要爱就要爱到底,就像孩子一样的对待。
小动物的可爱就像孩子一样,它们虽然有时会调皮一点,可是最后它们也会陪伴我们到终老的。让我们宠爱有家,好好地爱我们的小动物,我们的小狗小猫们!
现代文章13:手机与生活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现代人的生活,缺不了的就是手机。手机除了打电话,发信息以外,还可以购物,看新闻,听音乐,参考,商务,图书,导航,工具,教育,财务,社交,游戏,旅游等等之炒类的。所以每个人,只要有个智能手机,那个个都是手机控。
以前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现代人,手机中不但可以赚钱,还可以看美女,更可以像个小电脑一样的,轻松搞定生活中的任何小事。手机果然是个好东西。
可是因为手机,人和人的距离,明明离的很近,偏偏却感觉好远。只不过是个一个手机的距离。
现在的孩子的童年,没有了手机,没有平板电脑,就是那么无聊。
手机让电商和微商的平台更是随时,无论你在哪里,只要有手机,订货收钱轻而易举。
现在人的生活,真的缺不了手机。没有手机,生活变得很无趣。没有手机,不但会失联,而且会人寸步难行。
手机让喜欢自拍的人,无论是在吃饭,还是在旅游,都会不自觉的来上几张,放上朋友圈。有晒吃的,有秀恩爱的,有推广的,还有帮忙点赞的。
不过现在的手机,因为有摄像的功能,可以把社会上的现实,一一记录在上面。
天眼真的无所不在!
手机有好也有坏,只要你利用的好,就是好东西 。如果利用的不当,网红或者头条就是你了!
现在的信息太发达了,随时可以发布信息,手机就是工具之一。
生活中需要手机,人们也缺不了手机。
这就是手机和生活的关系!
现代文章14:现代人的迷失
文/15893007299
每次读完史书,必要感叹一番,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当然这要摒弃战争的成分。或许我更喜欢男耕女织,陶醉山水之间,纵使别人说我迂腐,我倒也不以为然。我总觉得是我内心软弱,不敢正视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后来我竟惊奇的发现或许我是对冷漠的厌倦。
不得不说我是一个极感性的人,毫无藐视一切的霸气。我们随处可见大街上,书店里,充斥着大都是《性格决定命运》,《男人成功的几大素质》,《心灵的鸡汤》。鲁迅,林语堂,冰心,老舍,躲在角落里却无人问津,他们曾经是文学的巨人,在现在却成了雕像,我们躲在雕像的后面看着帮我们快速“成功”的书籍,多大的讽刺。
“成功”的书籍大都育人以无私,教人以忍耐,由于目的是成功,反倒弄巧成拙,无私变成了最大的自私,忍耐变成了抹杀人性,这倒显得荒诞可笑了。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句千古名言在我们遭遇打击,挫折的时候给了我们极大的勇气。这句话成为我们很多人的座右铭,但我们却未考究孟子所指的“大任”和“成功”的区别,孟子的“大任”是“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的善,而我们所标榜的“成功”却像极了披着羊皮的狼,不同与狼的是,狼知道掩饰,而我们则正大光明的在脸上贴着“金钱,地位,权利”大笑着称赞自己的理想抱负,看的出“金钱,权利,地位”的恶魔看着愚蠢的我们,也大笑不止。
前些时日,在医院偶然听到关于老人无人照养,一些老人都是找几个老人合租在一起,这样有了事可以互相照看一下,我很是吃惊,现在的人们都在拼命的挣钱,关于挣钱的辛苦遭遇的采访报道也层出不穷,关于成功后的早年经历也被频频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的教材,我完全不能理解这种极端的方法,很多人以为只要坚持,经历苦难就能成功,这种对成功的认识像一股瘟疫在疯传,肆无忌惮的咆哮。它让我们在困境的时候盲目的坚持,不能科学对待。我们难道不该反省自己吗?
作为即将面对毕业的大学生,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很充裕的时间,面对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整天沉迷于游戏,打发这无聊的时间,张口闭口之间都是工作,如果有人签了工作,更是一种刺激,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哪里有招聘会一窝蜂的蜂拥而上,找工作倒像是一个指定时间要完成的任务,我这么说的时候怕是会招来不少的攻击,毕竟我是还未工作过的学生,当然是无资格做这番议论的。姑且谈谈我对工作的认识吧!
因为要找工作,与人沟通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像别人请教一些找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项。但大都是以离家的远近,工作的待遇,前途的发展。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过于浮躁。工作和家庭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两个课题,工作保证了我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同时工作又必须满足个人的心里需要,让我们在工作上体现自己的价值,只有在物质上,和心理上获得双向满足,才算的上是一份满意的工作,这样的人无疑是辛运的。正如我说的那样,现在人们大都排除了心理上的满足,而仅仅把工作看成是一种生活手段。并且这种思想在现在看来已成为真理,我们无需质疑,任务清单写的清清楚楚,方可不为异己。有些有自己想法的人,出去一阶段之后,在聊得时候,就不免给予忠告“你还是太年轻了,社会是很现实的”我点头称是,有一种凄凉挥之不去。
独自一人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男女,手里拿着手机,一边走路一边玩,我在一旁呆呆的看着,我们真的过得比以前开心吗?以前大家欢聚一堂互相倜傥着,其乐融融,现在我们欢聚一堂,看到的却是边玩边吃,又或者出于礼节吃饭的时候不玩,但是吃饭的速度快了点。科技的发展让人与人之间说话的机会多了点,倒让我怀念起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