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春节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春节文章1:我的春节 —幺不倒台的“三幺台”
文/喻莉娟
“幺不倒台”,在务川四川的一些地方,意思是,了不得,厉害得很。“三幺台”是黔北的一些地方宴席的一种形式。春节,在县城是最有年味的。我生于贵阳,却长于务川,因此对于务川这个仡佬之乡的很多风俗习惯还记忆犹新。“三幺台”,其风味食品众多,饮食方式独特,体现了仡佬文化,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2014年,仡佬族三幺台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过年过节,远方之贵客临门,务川待客之礼,就是那充满地域文化风情的“三幺台”之宴了。 “幺台”,就是结束的意思,“三幺台”,就是说待客宴席非经三道程序,是不能结束的。
春节有机会又一次感受“三幺台“,那氛围,让整个春节的年味都浓浓的,至今留着。
正月初三,在务川出门拜年,到了老朋友家,拜年的吉利话还没有说完,老朋友就邀请就坐上宴席。只听着喊,“来了,来了,第一台,油茶点心”,我知道“三幺台”开始了。这是茶席,务川的油茶,用的是高山大叶茶,务川着名前辈,作家寿生先生有诗句,“合抱乌龙大叶茶,高山儿女会当家”,描写的就是这种茶叶。当地一般把这种茶叫老鹰茶。这种茶叶的型制,也有些近似于贵州其他地方的大叶苦丁茶,有一种苦凉清甜的味道。油茶每人一碗,接着就是9盘佐茶糕点。
佐茶点心,十分丰富讲究,一样样次第而上。 酥食,一种压制成各种动物花卉果实古代人物形状的,带寿字万字圆形的甜米糕。麻饼,实际上是加上大量芝麻花生核桃的一种米花糖。米花,用糯米蒸熟做成梅花、桃花形状,染上食物颜色,油炸脆。米叶,做法与米花完全一样,只是造型做成树叶的形状,脆皮,切成各种形状颜色的糍粑,放在热河沙里面炒,炒得皮脆里酥,嚼来香酥软糯。红帽子粑,一种包了馅,做成窝头形状里,面是肉末豆腐干和红豆沙两种。哈哈,还有红帽子粑,糯而不稀,干而软绵。 甜泡粑,蒸成一个圆圆的籼米发糕,上面一个小红点,如观音眉心的那颗字,显得格外精致。麻糖,就是贵阳的叮叮糖,砍成一块块的小三角,放在黄豆面里,一点也不粘手。 此外,就是花生核桃板栗之类干果了。
在每一种都尝一点,正准备再次进攻的时候,主人家小妹儿,上来三下两下地全收下去了。
“ 第二台,来了!”这是酒席。朋友告诉我,讲究的人家一定要是自己家酿的酒。佐酒冷盘9盘卤肉,腊肠,卤豆腐干、猪尾、脆耳、炸花生米之类,一定上满9盘之数。在第二台上,我有经验了,抓紧吃我最喜欢的,那就是卤猪尾巴,正好它就在我面前,慢慢享用。第二台,用不着每一种都吃,得慢慢品,象征性地喝点酒,有酒席热闹,我欣赏着他们的酒文化。
“ 第三台,来了!”这是正席,饭席。这一台全热菜,务川人称“9大腕”,肥腊肉,扣肉,夹沙肉,糯米珍珠肉丸子,炸酥肉,回锅肉,而最有特色的是务川的“墩子红烧肉”——务川人称为“樱桃肉”。而樱桃的“樱”字,务川读作“恩”,这与重庆四川相同。它一定讲究肥肉厚实,一块足有小碗大,没有吃肉的海量,就是这一块“墩子肉”,你已经撑得肚腹满胀了!吃肉是我的最爱,大胆地夹了一坨,发在碗里是很敦实,红彤彤亮晶晶的,色香味俱全,我是已经吃不下饭了,只在香香地品尝,这味道悠长的“墩子肉”。
“三幺台”之礼,如要尽兴,你在第一台就会吃撑,第二台就会胀倒,第三台,正是正宴,你早已望菜兴叹了!幸好我还是比较有经验的,每次都悠着点。 在务川,以“三幺台”接待贵宾,有讲究,那是上要上得齐,撤要撤得快。客人能够略略品尝到席面风味,即刻撤掉,绝不能让客人在第一、二台,就把肚子填满,第三台上的好吃的,客人没有肚子装,影响了主人家的盛情。
三幺台,幺不倒台,那浓浓的人情味,年味,使人感到那人性的美好,生活的和谐!
春节文章2:别样春节
文/王文静
辞旧迎新,合家欢乐。在众人的期待中,春节像风儿一样,轻轻地吹入我们的生活。礼花绚烂,五彩的颜色在天际划过一道道圆弧;爆竹声声,响亮的声音在耳边不断地回响。
今天是大年初一,父亲带我们去南通欢度春节。站在开往南通的轮船上,迎着清爽的风,注视着一望无垠的长江,平静的江面就像丝绸一般,让我不禁想伸手抚摸。
观赏长江之余,我看见船的西北角围了一群人,好奇心促使我去一探究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袋又一袋的乌龟。正当我仔细地观察乌龟之际,忽然有两个人,一人抓起袋子的一角,然后把袋子移到船的边缘,随着两人铿锵有力的号子:“一、二、三!”两人便将袋子里的乌龟全数倒入了长江。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在放生。抬头望着这两位好心人,岁月的沧桑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的痕迹,身上的衣服也洗得发白。但是对于放生,他们却显得那么慷慨,此时的我,真是自愧不如!望着重获自由的乌龟,想到它们的生命有了一个幸福的转折点,一种莫名的感动便涌上心头,甜滋滋的!
世间的所有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可现如今呢,虽是明白大量地捕杀、肆虐地破坏环境是错误的,但是金钱与利益遮住了人们的良知,使得他们只懂得谋取,而全然不顾及大自然正一天比一天虚弱!我们多需要冲破遮住良知的“布”,重新回到真诚啊!
这个特别的春节,让我感受到了世间尚有真情实意,让我明白面对现如今的大自然,若想挽救只有付诸行动!
春节文章3:春节记忆
文/隆如
关于春节的记忆,是种在心里的一棵树。在每年那些特定的日子里,这棵树便会生发出青翠的枝叶,绚烂的花果。红红绿绿,开了千年万年,总是这样恬静而又美好。
掸尘
春节前夕,父亲要完成一件很隆重的工作,那就是掸尘。父亲说:“掸尘就是掸去旧年的晦气,迎接新春的到来。”也就是说“掸尘”是除旧布新,是洗洗刷刷、扫扫擦擦过大年的序曲呀!
当父亲用长竹竿绑上稻草做成的掸子,对房屋进行全面的打扫时,我也跟着后面抢着要去掸房梁上的蜘蛛网,父亲总是把我轰得远远的。因为掸尘实在是一件又累又脏的活计,我们哪里懂得这些,心里只是觉得为过年而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充满了神圣意义的,那时候希望自己赶快长成春风里的少年,举着长长的掸子,神气活现地在房子里穿来走去,等待过年的心情,甜蜜而又饱满。
多年后,父亲老了,当我戴着草帽,扎了围裙,从头到脚全副武装掸尘的时候,在期盼过年的兴奋心情里,更添了一层对父亲的感恩。正是父亲一直以来默默的付出,我们狭小破旧的家,也有满满当当春天的幸福气息。
父亲掸尘时仰着身子,蓬头垢面的样子,一直烙印在我心底,那根稻草掸子,成了记忆里用来召唤春天的最美的标志。
挂红
如果说掸尘是春节这棵树上萌芽的期待,那么挂红就可以称之为孕育新春的蓓蕾了。
挂红是我们乡下的说法,在除夕那天的下午,大人们忙着贴春联,我们小孩子也不闲着,用大人裁好的红纸条,蘸上浆糊,给家里的柜子、橱子,米缸、水缸、咸菜坛子,以及门前屋后大大小小的花木都贴上红纸,这就是挂红了。
挂红是有吉祥寓意的。挂了红的柜子,置放衣服没有虫子蛀咬,米缸、水缸,丰盈满足,无有缺少,树木花草当然是常青常绿、繁花满枝了。这些虽然只是一些人们对新年的希冀,但却都是实实在在的,比起那些发财、升官的愿望,有衣服穿,有饭吃,家园四季常春、鸟语花香的心愿,是多么的单纯,而又叫人倍感温馨。
如今,人们的生活变了样,住进了新社区,过上了新生活,旧式家具、米缸水缸的踪影都很难寻觅了,我们再也不会拿着红纸条这里贴一张,那里裹一条了。难道春节挂红的习俗就此消失了吗?没有,你看那人家门头上点亮的红灯笼,窗户上张贴的红窗花,厅堂里悬挂的红红中国结,不都是我们为春天披红挂彩吗?
拜年
这里要说的拜年是很特别的。
大年初一,洗漱过后,早饭也不吃,我们一帮孩子穿了新衣新鞋,拎着准备好的袋子,一家一家去道恭喜,祝平安。村子里的每户人家,很早就把大门打开了,等待春风一般孩子们的到来,他们准备了糖果和红枣等食品,等我们一去,到了门口远远地就一声“恭喜你家大发财”。女主人便笑意盈盈地走上前来,将糖果塞满我们的掌心。
走在布满烟花爆竹细细碎碎纸片的路上,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雀跃,仿佛一切都是新的,人家门楣上的春联,条桌上神像前燃起的大红蜡烛,收录机里播放的歌曲戏剧,所有的一切都和春天有关。
记得村里一个叫小琴的女孩,在腊月里就对我们说,等到了过年的时候,她到人家去拜年,给大家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呀,有着冰雪一样纯净的心,在拜年这样一个春天的舞台上,她要放飞自己的梦想,展示自己春花一般的明媚。
如今再也看不到孩子们挨家挨户去拜年了,传统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消失了。在除夕夜的梦里,我经常会梦到那些花花绿绿透明的糖纸,我把它叠成蝴蝶的样子,春天就在我们的心里飞舞起来,我们把它蒙在眼睛上,世界一下子就花红柳绿,春意盎然起来了。
印象中的春节,有劳作的美,有寓意的美,有童真的美,以及许许多多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无限情韵的美。每一种美都是一朵花,千万种美,千万朵花长成了春天繁密的树,伫立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里,迎风绽放。
年是女孩头上一枝梅;是身上新衣服;是怀里的布娃娃;是嘴上的那串糖葫芦。
春节文章4:初春的痕
文/淡月扫花冢
今年的冬天很冷,直到春节气温还在零下几度。每日缩在空调房里,除了简单的三餐,基本不出来。
春节过后,腊梅的消息蓦然出现在各个聊天群里,有图有诗,让人瞬间想起关于梅花的种种传说。我也喜欢腊梅,崇尚着腊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傲然,奈何居于乡下,乡人庭院和乡间田野难以看到梅花的倩影。
诗社里,诗友们传上来很多梅花的篇章,显示着经济大潮之下人们内心深处对精神家园的建构。
然而,我却写不出一句。前几年为了应付,也写过几首梅花的诗词,可是,那毕竟不是我眼中的梅花,更不代表我对初春的情愫。文人墨客笔尖歌之咏之的迎春使者,初春形象的代表,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与我而言,苏北的初春还是那么冷。
广漠的原野上一望无际的仍然是浅浅的麦苗,公路两旁的杨树还是呈现灰黑的颜色,干瘦的枝条在空中犹如枯槁的老人徒然望着苍穹。树梢上的鸟巢稳稳地坐在枝杈间,更增添了苍凉和萧条。
这就是我眼中的初春,它和几个月来的冬天一样,空寂落寞。
当城市里的人在低吟浅咏腊梅迎春的消息时,我的乡间,春天何在?
我走上了平时常走的路。这是一条才修了一年的公路,路两边有绿化带,或许这里有梅花的消息?然而,放眼望去,没有那鲜亮的一抹惊颤,或许它会隐藏在冬青和桃枝之间?放慢脚步,我仔细审视着每一个枝条。忽然,枝条上的一个个凸起的芽苞似乎在酝酿着一股劲儿,彷佛立即就会绽开,那灰黑的芽苞的尖上,已经是绿色的了!然而,这是桃花呢。梅花虽不在,桃蕾切迎春。我的心中忽然诗意大发。无意间向田野远处望去,那戟似的杨树枝条上飘起了一层绿烟!原来,春天不仅只偏爱城市公园,它并未忘记乡村的田野。
“桃李虽未开,荑萼满其枝。”明天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了吧。
初春郊外闲步
闲步小村道,依然寂历郊。
草枯桃蕾闭,麦浅暖风寥。
矮屋隔荆道,疏杨支雀巢。
夕阳回首望,枝上绿烟飘。
春节文章5:年节蒸干粮
文/周会涛
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味也越来越浓,不知怎么就想起儿时年节蒸干粮的事情来了。
年节蒸干粮是我们当地的一种风俗。据说从大年初一到破五之前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这期间,就连平日里最勤劳的家庭主妇也要停下手中所有的活计,尽情地玩乐一番。现在想来,我觉得所谓风俗只是人们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而已,辛辛苦苦忙了一年,谁还在这大喜的日子了跟自己过不去呢?于是,年前把过年的干粮预备好便是理所应当的了。
年节准备的干粮与平时改善生活或红白事时蒸的干粮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相同之处是,无非是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东西拿出来吃;不同之处在于,年节的干粮比平日里花样更多,用料也更实在,最主要的,它还赋予了人们喜庆的气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先说花样多。除了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馍馍外,还有包子、团子(一种发酵的玉米面包馅的圆形干粮)、黏窝窝、枣花(把白面馍塑成莲花的形象,花瓣间镶上鲜红的枣子)等等,真是赏心悦目,令人食欲大开。单就包子而言,有菜包子,还有豆沙包;有月牙形的,还有褶子形的。包子馅更是五花八门了,有素馅的,有肉馅的;有白菜大葱馅的,有萝卜粉条馅的;有茴香陷的,还有韭菜馅的,更有散发着浓浓的泥土芬芳的野生马生菜馅的……再说黏窝窝,有窝头状的,有饼子状的(食用时放在油里炸一炸,外焦里嫩),还有供正月十五散灯用的圆柱灯形状的。而枣花的形状就更多了,有平面的,有立体的,还有放在佛像两边形似观音手的多瓣莲花,一看就透露着年节的喜庆气氛。总之,年节的干粮,林林总总,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来的。
再说用料实在。庄稼人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毫不吝啬地拿出来,就连最贫困的人家也绝不会去啃平日了的窝头,也会买上一两斤肥猪肉(那时的猪肉是以肥为上的)。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买上一些猪的板油,融化成白白的猪油,做馅的时候,把猪油渣和到里面,再浇上几勺融化的猪油,再加上年节包子特有的薄皮大馅,蒸熟后咬上一口,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菜汁随口水馋涎欲滴,真是鲜美无比。豆沙馅一定要选最饱满的豇豆和红枣,煮熟后捣得烂烂的,加上些许的红糖;做团子用的玉米面如果嫌粮粗,还会加上一些米面或山药干面,吃起来就更增加一些甜丝丝的味道了。
干粮蒸好后,就把它放到一个大菠萝里或者烧制的瓮里,在没有炉火的屋子里保存起来,如果保存得好,能吃到正月十五。我想,为什么小的时候那么盼望过年,除了有一颗童稚的心外,还有过年能够穿新衣,放鞭炮,再就是美美地吃上一段时间的年节干粮。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街上买的干粮比那时精致多了,样式比那时也更加花样翻新。一些善于经营的蒸馒头的小贩过年的时候,一直买到腊月二十八,刚过正月初几就又上市了,而且超市里随手都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食品,人们再也用不着年节期间储存大量的干粮了,但是,我总觉得,现在的干粮,没有我儿时年节的干粮好吃,过年也没有小时候过得有情趣。
春节文章6:年味浓,常味淡
文/章铜胜
这两年的春节,我借口自己搬了新房子,都是让父母来我家和我们一起过年的。父母已经年过六旬,我们回父母家过年,他们虽然会很开心,也够他们累的。与其如此,不如自己累点,让父母过个轻松快乐的年。
除夕的中午,父母来了。他们还带着烫好的米粉和做粑粑的馅料。进门,母亲就忙着做米粉粑粑。妻在上午就将年夜饭的菜准备得差不多了。家里的对联已经贴上,喝茶的点心也装好了盘。外面响起稀稀落落的鞭炮声,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年的味道就浓了。
年夜饭,算不上很丰盛,也不必特意赶早,一家人的团圆远比桌上饭菜的丰盛与否要重要得多。我喜欢这样的随意,即使是在过年这样隆重的节日里。全家人,团团坐着,开开心心,彼此之间送上最真诚的祝福,也在新的一年里相互鼓劲,共同期盼着明天的温馨和美好。团圆的新年就如此刻窗外逶迤而去的远山,圆润连绵,含黛凝翠,已经在孕育着春天的味道了,是浓浓的醇香。
在我的心中,年味就是这样浓浓的亲情和亲人之间深深的牵挂,在平时,也在过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
年味,是母亲在除夕那天亲手为我们做的米粉粑粑,是我最喜欢的味道;年味,是父亲在沙发上靠着,一边看电视,一边三言两句地问问我的工作,问问某个熟悉的人一样,很随意,也很随性,你不一定要认真地回答,你也不能一言不发,说与不说,说多与说少,他都不会跟你计较,说出来的话,也没有什么特定的意义,却有让人倍感温馨的东西在。
年味,是在除夕灯下的一圈晕黄,是围坐在灯下的亲人之间的欢声笑语,有扯不开,剥不离的亲情在。年味,是家的味道,只有在家里,压力才能够瞬间释放,心底才能涌起无限温暖,美好的心绪在浓浓的节日里,在家中深情地弥漫。
年味过于浓郁醇厚了。过了年,我们就要回到从前寻常的日子里,一切都会归于平淡。寻常的日子就该是淡的,淡才悠远,就像年,就应该是丰盛的一样,如果连年也变得寡淡了,那日子的盼头又在哪里呢?
年过了,我们需要用一些淡的味道去冲淡年的醇厚,才能更好地回到、融入寻常味道的淡中。新年后,我喜欢熬一锅白米粥,清晨起来,闻到一点若隐若无的白米的清香,真是幸福。粥不稠不稀,水米交融,盛一碗捧在手里,暖手,闻一闻嗅一嗅,粥里的米香随热气钻入鼻孔里,那香是醉人的。啜上一口,暖胃暖心,那样熨帖舒坦,多好。
吃粥,我喜欢从父母家拿回一点腌的小萝卜,清炒,放点菜油,加少许辣椒面,略略翻炒,萝卜的金黄上有一点红红的辣椒面沾着,看着就喜庆。放凉了,佐米粥,极好。食得淡粥,嚼得咸菜,也就懂得常味的淡了。在平淡中,日子就会萌生出新的希望。
年味浓,常味淡。在日子的浓与淡中,我们才会珍惜,才会懂得。
春节文章7:忙趁春节好读书
文/邢红霞
空气中没有了浓烈的火药味儿,只有门上、墙上的春联闪烁着喜人的红。又是一年新春到!
炉上的汤噗嗤噗嗤喘着粗气,锅中的菜咕嘟咕嘟自言自语,一边照着爹娘的吩咐在厨房里手忙脚乱,一边撒娇念叨着早就想吃娘做的蒸菜了。一边和姐弟们看电视,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邻家的谁谁小时候脸上总是挂着一串鼻涕,谁谁怎么现在老成这个样子。专为节日量身定做的电视节目,逗得人忍俊不禁。不时有欢声笑语从门缝里挤出,并被大把抛向天空,随即开成一朵硕大的花儿。窗上,谁巧手剪出了喜鹊戏春图,几只喜鹊鬼怪精灵,呼之欲出,还有一头小牛正憨憨地盯着屋里的人。此情,此景,该是俗世间最朴素也最本真的幸福了吧!
新年,惟美食与团圆不可辜负。如若能在俗世幸福中渗入丝丝缕缕高雅的书香,于人而言,何尝不是另一种味道的饕餮大餐?
着名作家叶兆言和张炜都曾说过,春节正是读书好时节。叶兆言喜观帖,张炜则读古籍。观帖也好,读古籍也罢,都是在安静中享受心灵的慰藉,在休闲中安抚慌乱的心情。那份惬意,只想想就觉美妙。
名人都这样,我等俗人,自然更该策马加鞭,在享受安闲假期的同时,让自己的心灵拥有一次短暂而意味深长的停泊。
想起那年,年前的“兵荒马乱”之后,是年后的迎来送往。宴席上,觥筹交错;日日间,忆旧说新。这般情景,怎一个“闹”字了得!可夜深人静之际,心里却是一阵难言的“空”。
这“空”从何来?我一层一层,剥蚀着自己。终于在一个黎明时分,我恍然大悟。
后来的日子里,我静下心来,从书架上抽出了一本搁置已久的书。书的内容已然忘记了,可那种独特的感觉我还会时时忆起。
门上的对联把地上映得一片通红,我坐在这片红云里,手捧着一本书静静地读,像入定的老僧。随手翻开先前折起的那一页,犹喜听手指捻动纸张翻过一页的脆响,如天籁之音。眼光掠过一行又一行,那些灵动的文字像久违的好朋友跟我点头招呼,展露出灿烂的笑容。在这片天地里,我是御征亲驾的王者。
伴着空气中食物的香味,映着嫣红的对联,耳边还不时传过街上孩子们的欢笑声,我与文字贴心地交流对话,享受着文字带来的快感。那些已逝的、健在的思想者、诗人从书卷里走出来,带着词语的芳香、诗句的灿烂和我促膝而谈。有的与我一同吟诵诗词;有的与我畅谈苦涩的政治;有的手抚书卷一脸怅然,穿透历史的酸甜苦辣,如一池平静的水荡起如鸟飞临的涟漪,那是他在慨叹尘世的苦难与爱情的悲怆。我沉浸在自己营造的悲欢世界里。
像是一个青春期孩子的突悟,我记起了我曾经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只是柴米油盐、奶瓶尿布让我暂时忘却了而已。
想想,十岁左右的我,曾倒栽葱般趴在那个比我高不了多少的白碴儿箱子里,翻腾着一本本书。那是父亲上学时留下来的,大部分已破旧不堪。即使书中的文字有部分繁体字,也已被我连猜带蒙,读得差不多了,即使一知半解。就在那时,我知道了食物有美味,读书也会有。
本来就没有多少朋友可访的我,在那个假期,整整读了五本书,这几乎等同于我当时一年的读书量。因为这时,我不用跟那些“熊孩子”斗智斗勇,不用担心课备得好坏,不用理会时间的充裕与否。我是我自己的“王”。
“感觉”敏感,不见得是坏事。我当属此类。当初读书时的那种感觉,现在想起来,仍觉美妙无比。在每年的春节,我都会再次体会,以至于由点到线,成了一个习惯。每年,每天,每时,只要有空闲,我都会捧起一本书,静静地读。
眼下,春天的鼓点儿越敲越密,防疫形势依然很严峻。减少人员流动,少聚餐依然是防疫的关键。
作家周晓枫曾说:“世界辽阔,开卷有益。”那就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春节,捧起书本,在阅读中享受安静的假期吧!
春节文章8:一条背儿带
文/徐学练
又逢春节,从“三月不知肉味”到如今的满桌宴席,糖果似乎不甜了,饭菜似乎不香了,然而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生活条件如何优越,衣柜里的那一条背儿带却成了母亲、我和女儿妞妞这一生最难忘的物件之一。
女儿出生了,母亲没有带来漂亮衣服和漂亮背带,而是带来了自家养的土鸡和一条陈旧的背带。我跟妻子虽然表面不说,但内心多少有些不悦,医院里人来人往,觉得老土,丢人。
母亲似乎早已觉察我们的心思,趁小宝贝熟睡的时候跟我们讲起了这条背儿带的来历。
我出生那年,外婆来看我,那时家里很穷,连一条背儿带都买不上。回去后,外婆便每天不分白天黑夜的上山去挖老虎姜、打五倍子等山药材卖,加上平时省吃俭用省下的,终于凑了二十多元买了一条当时最好的背儿带送给我。那时,这些药材才几分钱一斤,也不知道外婆爬了多少个山头,走了多少里山路,吃了多少苦才挖到那些药材。
遗憾的是,在生活条件稍好的时候,外婆却突然病倒离我们而去。外婆先后生下舅舅、母亲兄妹六人,凭着她一双巧手和一颗慈爱的心把他们一一抚养成人,在那个时候,要把儿女们养大成人实属不易。况且,那时外公脾气不好,动不动就要打人,外婆心疼子女上前保护,外公会连外婆一起打。但是,外婆从不有过怨恨,总是教育子女要敬重自己的父亲,打他们是希望他们成才,将来成为一个有涵养、懂礼仪的人。
外婆去世的时候我只有6岁,但她那慈祥的面容我仍清晰记得。那时,每到夏天我都要吵着去外婆家,因为外婆在自家的园里里栽下了李子树,还有西瓜、香瓜,这些可是我们这些小馋猫的最爱呀!在外婆家每天吃过晚饭,外婆就会在院子里纳鞋底、做布鞋,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围在外婆身边听她唱儿歌、讲故事。
为了怀念外婆,这一条背儿带在背我和弟弟长大后,母亲一直把它珍藏起来,每每想起外婆的时候,她就拿出来看一看,仿佛外婆就站在她面前一般。
如今,母亲又拿它来背我的女儿,除了怀念外婆,让我们记住外婆的恩情,更是要我们懂得和传承外婆勤俭持家的家风呀。我突然觉得,那何止是一条背儿带,而是母爱的传承呀!外婆把它传给了母亲,母亲又把它传给我们,我们却误解母亲,我为自己的无知深感汗颜。也许只有真正做了父母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父母的不易,正所谓“养儿才知父母恩”。
虽然外婆去世二十四个年头了,她的乐观、她的善良、她的勤劳在我成长的路上一直影响着我,我也会教育女儿勤俭持家,自立自强,做一个像外婆和母亲一样的人。
今夜,我斟上杯桂酒相邀明月;
今夜,我在桂树下思念外婆。
春节文章9:骑着自行车去拜年
文/汪志
这几年的春节,我都要骑上自行车去给附近乡下的亲戚拜年,一路浪漫,好生乐趣。
我生活在一座小城,亲戚们虽然居住在乡村,但大都离得不远。早就想买辆私家车出行,尤其像过年给乡下的亲戚们拜年更加方便,但眼下私家车越来越多,城市交通堵塞严重,还污染空气,索性就不“掺合”了。记得,前几年给乡下亲戚拜年,几乎都是“打的”,或挤客运班车,但由于过年走亲访友拜年的人都扎堆出行,出租车价格比平时高了许多不说,还时时打不上,而客运班车更是人满为患。从大前年春节开始,我就骑着自行车低碳环保出行拜年,现如今乡村都是柏油马路,又赶上过年天气晴好,骑上自行车去乡村拜年真是别样的一道风景。
记得去年大年初二那天,我去5公里外的乡下岳父母家拜年,妻儿骑着电动车,我则骑着自行车,来往穿梭的公路上没见一个骑自行车的,路人不断朝我观看,顿生好奇心,此时我如若旁人,骑得更快了。来到岳父母家,妻子责怪说,骑着自行车拜年,路上人看笑话了吧,明天出去拜年别再骑了,真丢人,不行买辆私家车。我说,现在国家提倡绿色、低碳、环保出行,这过年拜年也一样,怎会丢人呢。
众所周知,自行车快捷方便,行动自如,眼下,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遇上堵车,那作用就显而易见了。前年的正月初五早上,我骑自行车去10公里外的乡下妻姐家拜年,而妻儿则坐乡村客运班车,等我骑着自行车一个多小时赶到亲戚家时,妻儿还没到,我忙打电话,说还在路上呢。先是出城拥堵,不久,几辆车发生小碰撞,交警又没有及时赶来处置,致使车辆越堵越多。我打趣道,还是骑自行车方便吧,不仅省了车钱,还能提前赶到。
其实,骑自行车去拜年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代步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自行车虽说用力蹬踏,但全身运动,利于健康,锻炼了身体。当我们外出沉迷车的配置、亦或是奔走了多少名山大川时,静下心,细细体会一蹬一踏时的快乐。有了自行车,路上也不再乏味,骑着车,心里暗暗地为不堵车窃喜,虽然满身的臭汗,但如果不骑车,那可是臭在身体里。
骑上自行车去拜年,一路春风拂面,鸟儿在欢唱。而身边的风景也在不断地变换,田野、小河、山峦尽收眼底。远处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像一幅凌空展开的美丽的画卷紧随身后,心里美滋滋的,想着下次,扎紧头盔,戴上手套,一次骑行又将开始……
春节文章10:春节,过年的幸福
文/王露露
即将告别马年,羊年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
中国人喜欢过节,大大小小的节日支撑起中华文明的庞大架构:清明,怀念先人;七夕,以古代神话讴歌爱情;中秋,凝聚起千万家庭的和睦;重阳,塑造着敬老的世道人心……
节日中最重要的是“年”,最深广的文化,是“年文化”。“年”,预示四季旧一轮农耕生产的结束,然后在“辞旧迎新”的爆竹声中重新点燃未来的希望。
过年,人们的衣食住行和言语举止,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人间的亲情、友情甚至爱情皆在此时大尺度蒸腾,一代代中国人营造出的年的环境与氛围,使年充满喜庆、情趣与魅力,构成厚重的年文化。
人们把世间最吉利的词汇堆砌成最美好的祝福,喜庆吉祥、平安团圆、恭喜发财、进禄长寿,全在年里进入百姓生活,让平凡的日子情谊润泽,爱意充盈。
过年,可以尽情地吃喝玩乐,把人间的美好生活推向极致。在乡下,杀猪宰羊,熏鱼腊肉,蒸包子煮馄饨,从腊月到正月十五,每家每户炊烟缭绕,食物飘香,人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让一年的劳顿在滋味加情调的美食中得以休整。
年龄跨度从50后到80后的人,都惊人一致地封存着儿时春节的记忆,那时的年,更多体现在物质贫乏引发的对美食的无限向往。中国人民大学蒋华芳教授说:“我记忆中最幸福的过年,是和爸妈年三十晚上包饺子和大年初一吃红烧肉和白米饭。”
在猪肉凭票供应的年代,人们对“年”最真切的记忆,就是有肉吃有新衣服穿,还有长辈包好的红包。
物质的极大丰富,过年礼物也随之变化,现在大人给孩子的压岁钱有的超过了四位数,有的还送翡翠或黄金,越来越贵重的礼物,却无法替代困窘的童年和父母兄弟姐妹走家串户、前呼后拥的种种热闹。
过年的餐桌相比80年代也发生了改变,今年,众多饭店推出春节素食套餐,以满足追求健康饮食方式、崇尚养生群体的饮食需求,曾经凭票购肉解馋的时代已成历史趣闻。
匆匆回家过年的各路人马拉开了国内春运大幕,也带来了属于“年”的无数感动:为保证农民摩托大军过年返乡的安全,南方一些城市用警车为他们开道护航,此种浩荡场景让千万国人动容,也高度体现着政府对农民工的人性化关怀。
与此同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赶回祖国过年的春运大潮也在悄然涌动,海外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也跟着爷奶和爸妈飞往中国老家,根在哪儿年就在哪儿,尽管国航、法航、日航等航空公司的春节票价飙升,却无法阻拦海外华人回家的脚步,北京首都机场抵达大厅,更是上演着无数久别重逢流泪相拥的人间喜剧。
春节也走向了世界,东南亚及北美许多城市已将春节纳入法定假日。北京外交学院法国外教让·皮埃尔告诉记者:“在法国没人不知道春节,春节都成了专有名词,直接说拼音大家都明白。”
他介绍,每年大年初一,巴黎华人在市政厅广场舞龙耍狮的游行表演,会吸引成千上万法国人围观喝彩,有的甚至从巴黎以外的省城开车特意赶来凑热闹。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年,跨越了疆界,又添加了国际文化的重量。
北京地铁站,一则春节广告很赞:一高一矮的背影,奶奶牵着孙女,身背盛满鲜花的竹篓,走向山外的村庄……广告词是:把春天带回家。
近日令外媒举棋不定、不知该用山羊还是绵羊来表述的中国羊年,在春意盎然中,来了……
春节文章11:岁末牛事
文/刘东华
临近春节,朋友山吧不得不放下手头繁忙的事务,回了趟千里之外的南方老家。除了看望年迈的父母,山吧这次返乡是经不住老人的再三催促,回来帮助老人做一个决断的。他是家中长子,家庭的重大事件,他有决策权。
——这次是卖牛。
水乡人家,家家养牛,这是传统。两亩地,一头牛,一直是乡下人最理想的殷实生活。山吧家的牛也养了许多年,小时候,他就是一个地道的放牛娃。现在父母老了,不能再从事繁重的农活,而早就在京城安家立业的山吧,也不可能再接过放牛的鞭子。这头牛的归宿,成了家人左右为难的大事。
父亲是不想卖牛的,而一头没有了耕地的牛,闲着总不是办法,还要每日喂养、伺候着。如果卖了牛,则意味着父母从此告别了农事,要依靠子女来养活了。想想,卖牛这事,颇为庄严。
在农人眼里,卖牛已经不是单纯的价值交换,这关系到一头牛是否有一个好的归宿。小时候,我也见过村里人卖牛,那户人家,因为家人看病急需用钱,便委托了同乡的经纪人。牛的去向无非有两种,一是仍卖给耕种的人家,牛只要换一家主人便是;二是卖给屠户,杀了牛,贩卖牛肉,这种结局实在血腥。把自家的耕牛卖给屠户,对主人来说,无益是剜了自己的心。
那户人家和经纪人谈好,一定要卖给耕种的人家,因为那是头正值壮年的牛,如不是无路可走,是不会卖牛的。至于价格,可以比给屠户低出一些。谁知道那个经纪人不讲信义,把牛以卖给耕种人家的低价格,反而高价转卖给了屠户,他从中渔了不小的利益。最终纸里是包不住火的,那家人知道后,全家悲痛不已,居然两天没动烟火,大小数口人,滴水未进,从此与那经纪人生出嫌隙,再无人情往来。
这次决定了卖牛,山吧是自己做了经纪人的。放出去口风,很快有了信息,买牛的是山吧的舅舅。父亲说,这牛少三千不能卖。而舅舅知道牛的状况,最多愿意给到两千七。尽管是亲戚,对牛的价格,还是不能马虎的,两家坚持自己的意见,没有退让的意思。
山吧是第一次做这样的经纪人,悄悄地掏出三百元来补给舅舅,这牛还是三千,这桩生意算是成交了,父亲和舅舅欣然接受。
等山吧急匆匆返回,已经是数日之后。此行,山吧自己清楚,在路途中花去的费用,还有耽误的收入,早就不是一头牛两头牛的价值能体现的了。不过,这就是人情世故,对于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人来说,牛事,从来就是大事。
春节文章12:阳台上的春韵
文/郁建民
春节长假已过,阳台与我生活的密切关系又开始恢复。现在我登上我家六楼的阳台,抬头看天,天空一碧如洗,几缕浮云,在蔚蓝的天空追逐,柔和似絮,轻匀如绢。忽然就感觉,春确实来了,阳台风景明朗,不觉眼前一亮,淡淡的芳香弥漫了我。
我发现道路旁柳枝泛出星星点点嫩黄,犹似千重淡绿的珠帘,在晨曦中悠闲地婀娜着;阳台上的迎春花缀满金星的长鞭,一串串地从阳台上垂挂下去,垂向池岸,那明黄的色彩,让人感觉到辉煌;阳台上的一切花草,都在苏醒。 叶落叶生,花开花谢,一年的生命轮回从春天开始了。几乎在一夜之间,阳台为我掀开了春天日历的第一页!
我在阳台上种植有牡丹、金银花、桂花、栀子、文竹等二三十盆花卉。阳台地面上有,小圆桌上有,花架、花台、花篮上也有;有盆栽,也有水培;品种众多,知其名的,不知其名的,错落有致,四季可赏。置身其间,有枝吐翠,有花溢香,格外怡人!春节后的几个午间,我闲坐藤椅,手捧一书或伏桌写作,略生倦意时,观四面葱茏,吸满鼻芬芳,神清气爽,精气灵感油然而生。偶尔遇事不顺、心烦意乱之际,赏身旁绿肥红瘦、枝舒叶展,淡定豁朗之意立涌心头。
阳台上那盆牡丹,是我从花鸟市场买来的,当时只开一朵花,银白色的,买回来时含苞待放,不几日便香气扑鼻。听说牡丹对生存条件要求比较高,尤其对盆栽条件更为苛刻。我想试试,没有苦中试,哪有香满园呢?我想,经过一年的施肥、浇灌,一定会花满枝头,现在果然就开花了。尤其是那数盆茶花,开得最艳,在这个春天,我真有面朝花草,春暖花开的感觉,觉得平日,把花草从阳台搬进搬出、忙忙碌碌的日子,现在有了收获,真好啊,幸福从心底浮上来。
居此阳台,春花秋月之时,常有朋友来访,少不了在此缅怀旧情,畅议天下,沉浸于自得其乐之中,品尝自由闲适的生活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和陆游晚年时“花前骑竹强名马,阶下埋盆便作池”“狂放泥酒都忘老”“书犹能读足忘穷”的心境,吾愿足矣。春又来也,窗外景致依旧,阳台上的人却已增岁渐老,且存且珍惜。
小小阳台,就这样在花草中赋我无限的乐与情。
春节文章13:放烟火
文/董雨辰
每年过春节,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去爷爷奶奶家过年,今年也不例外。奶奶为馋嘴的我准备了丰盛的晚餐;爷爷特地到街上为贪玩的我买了好多烟火;叔叔和婶婶带着小妹妹也从无锡赶了回来。
面对丰盛的晚餐,我没心思品尝了,一心只想着赶紧放烟火。我选了“旋风炮”、“天女散花”、“美羊羊”。小妹妹也不示弱,捧了好多长长短短的烟火抱在怀里,缠着叔叔去院子里燃放。结果,大家也顾不上吃饭了,都跑到院子里。叔叔点了一个大的“天女散花”烟火,烟花儿带着呼啸声冲向夜空,散发出绚丽多彩的光芒,一波接着一波。这时,再看顽皮的小妹妹,两个小手紧紧捂着自己的耳朵,躲在婶婶的怀里,目不转睛地看夜空中盛开的烟花儿。
“天女散花”的硝烟还没散尽,爸爸已拿起一大卷鞭炮,沿着院子散发开来,鞭炮长得足足绕了院子一大圈。我壮着胆子去点鞭炮,可是还没点着,就已吓得把打火机一扔,跑得远远的。结果,爷爷比较胆大,用手中香烟点着了鞭炮的导火线。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持续了好久好久,红色的鞭炮纸屑铺满了整个院子,就像红地毯一样,为这个春节更添了一份喜庆的色彩。
婶婶也没闲着,她把烟火插满了院子,一排一排的,然后动员大家一起点火。结果大家都行动了起来,我也不例外。瞬时间,院子里变得灯火通明,我和妹妹在烟火组成的丛林中,跑来跑去,好不开心。
此时,爆竹声此起彼伏,夜空中闪耀着无数的烟花儿,一朵比一朵漂亮。我不禁感慨,烟花儿为人们奉献了短暂的生命,给人们带来了绚丽多彩的欢乐。这正如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
春节文章14:望春
文/阎建设
过完春节,春天的门扉便徐徐打开了,如同人们封闭许久的心灵,在一个苏醒的世界里,自由呼吸。
每天上班、下班,做点家务、看看孩子的作业,时光就是这样,在穿梭忙碌中平静地过去。即使春姑娘翩然到来,心亦如一口枯井,顽石砌就的光滑井沿上,连苔藓也不长了。对于我最爱的文字,不知为何也疏远了、淡然了。这样的变化,是好还是不好呢?
我每天准时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浏览一下曾经流连忘返的论坛,看看熟悉的名字和文章,或者留个脚印,或者悄悄地看了,悄悄地离开。窗外,春日的阳光暖融融的,透过玻璃窗洒在身上。俯视窗外的风景,每天都是新的,也是旧的,比如十字路口那些来来往往的车辆,多像清澈的河里游动的鱼群。川流不息的是时光之河,红色的、深绿的、银白的、橘黄的、淡蓝的大大小小的车辆,就好像是来自不同方向的鱼儿,往各自不同的方向游去,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
那些车里的人,还有奔波步行的人,他们在忙些什么呢?他们幸福吗?每天,我只看到他们沉默地从我眼底下“游”过,他们或从容或忙碌,他们会不会感受到春天的到来,会不会想到,在街边的某一栋高楼上,某一扇窗里,有一个人,正在看着他们……
办公室里有时是繁忙的,有时是悠闲的,隔一段时间有打印机的声音传过来。黑色沙发前的一张长条方桌上,有一盆仙客来,叶子是好看的心形,花朵五瓣向后合拢,如跃跃欲飞的蝴蝶。这是同事为装点办公环境特意买来的。
闲的时候,我喜欢坐在这盆花前,把枯黄的叶片和褪色的花朵一一掐掉,让这盆花一直像新开时的样子,生机勃勃。然而春节后花朵是越开越少了,即使褪色的花朵,我也不忍心再掐了。我把花盆挪到靠近阳光的桌面上,心中默默祈祷,希望那些失色的花瓣可以抬起头来,重新焕发娇艳。
如果不能,也不要伤感,就把目光投到窗外吧。仙客来的春天也许就是退隐,守望了整个冬天,她已经疲倦了。而窗外的世界正在春天中拉开帷幕,天地之间的舞台何其大,大自然中有那么多的花,正在积蓄力量,准备摆一场万紫千红的盛宴,有谁会拒绝赴约呢!
这个春天,丢掉俗务,甩掉包袱,让心情也随着百花一起绽放、一起美丽吧!
春节文章15:老家的春节
文/杨昊霖
马年春节,我回到了老家泰兴。和张家港相比,老家的春节氛围更浓一些。
贴春联、挂红灯,喜气洋洋的年味马上就有了。熏腊肉、蒸年糕、做馒头……家家户户好不热闹。除夕这天,全家人都在准备年夜饭,芹菜必须有,吃了会勤快;鲢鱼不能少,连年有余呀!尽管忙碌,一家人其乐融融,厨房里、客厅里,整个家里、院子里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
除夕夜,我们一家人有说有笑,吃着丰盛的年夜饭,看着精彩的春晚,连平常最先吃完饭后立即玩电脑的哥哥,这次也在一旁耐心等待,把电脑游戏抛在脑后了。今年的马年春晚简洁却不简单,幽默的小品让我捧腹大笑;美妙的音乐,让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摇摆;神秘莫测的魔术表演博得了全家人的掌声……新年倒计时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生怕错过这一美好时刻。“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很高兴,我又长一岁了。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礼花漫天飞舞,有的像仙女撒下的花瓣,有的像天空上盛开的花朵,有的如明亮的启明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给我送上了压岁钱,他们都祝我新年快乐,学习进步。我在心里默默加油,新的一年,我要龙马精神,不让亲人们失望。
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吃了泰兴风味的大汤圆,我知道小伙伴们在张家港吃的都是小团圆,虽然不一样,我都觉得很好吃。没错,不管在哪里过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都会觉得幸福美好,小伙伴们,你们说是吗?
春节文章16:香肠里的年味
文/张跃
进入腊月,预示着春节的脚步又临近了。在四川等地,家家户户都会在腊月间灌制麻辣味十足的香肠,这成为人们提早置办农历新年年货的重头戏。
灌制香肠,猪肉是最主要的原材料。2019年,各地老百姓都感受了一番猪肉价格有些“疯狂”的经历。不过,尽管猪肉价格与往年比起来偏高,但是传承多年的灌制香肠的美好习俗,大部分四川人还是不能放弃更不忍放弃的。于是我“狠下心”,决定像往年一样,自己制作香肠,只不过在猪肉采购的数量上做了些削减。
前些日子,我趁着回老家乡镇走亲戚的机会,且趁着猪肉价格已经回落一些的好时机,赶紧顺道着手操持了香肠灌制的大事。我们一家人一早就去市场采购了5公斤“前夹”部位肥瘦兼顾的猪肉,这个部位的肉,最适合做香肠用。待香肠可以食用的时候,这个部位的肉不光肉质“细嫩”,还不会塞牙。买肉的同时,我一并买上了灌制香肠需要的10余米长度的猪小肠。
随后,就由手脚利索的嫂子快速洗、切好猪肉待用。姐姐还拿出了珍藏的香肠制作配料秘方,方子上详细记录着辣椒、花椒、盐、冰糖、料酒、鸡精等若干种配料及其精准到具体克数的用量。照着姐姐的方子,我很快就在楼下的超市购齐了各种配料。
这里不妨透露一下我家的香肠秘方:制作麻辣味香肠时,按照每5公斤猪肉的量,大致配备食盐120至130克,冰糖50克,海椒面150克,花椒面50克,鸡精60克,味精20克,胡椒粉10克,醪糟水或料酒150毫升。如果是制作广味香肠,则去掉海椒、花椒两种配料,其余配料基本相当。
于是,按照配方,我们用家用电动粉碎机分别将辣椒、花椒等打碎成末,手工将冰糖研磨到细碎状态,再把所有配料与事先切好的猪肉混合搅拌。一番忙活之后,还需要静置片刻。稍后,肉与配料混合的独特香味就可以轻松嗅到了。
灌制香肠是四川老百姓乐于参与的一项置备年货的老习俗。小时候,巴不得腊月快点到来,因为到那时就可以看着父母或邻居欢欢喜喜地灌制香肠。儿时的我特别想凑上去帮忙,但多半是去添乱,因而被大人们呵斥一番,只得灰溜溜走开,然后默默地远远观望,但心中对即将过年的期盼和喜悦之情,却丝毫没有受影响。
颇为有意思的是,灌制香肠看上去似乎没啥技术含量,但其实这是一项精细的手艺活,特别需要制作者掌握好手上的力度,还需要考验制作者的耐心。切不可心急火燎莽撞行事,否则就会造成灌制香肠用的猪小肠频频破裂,导致数次返工,无端耗费时间,落得欲速则不达的尴尬境遇,这个是我的经验之谈。因为我是个急性子,所以把猪小肠弄破于我而言是时常发生之事。于是,今年我就在旁边给老伴打打下手,帮着递递剪刀、剪几段棉线之类,顺便观注进度,巴不得早点完工,见到最终的成品。
众人联手协作,在两个多小时的忙碌之后,相辅相成的5公斤猪肉和配料,以成段的香肠的形式呈现在眼前。请记住,此时还需要用温热水冲洗灌好的香肠表皮。最便捷的方法是打燃热水器,直接用热水冲洗,只是需要注意调节好水温,不宜太高,温热即可。这道工序又称为“收汗”,主要是冲洗掉沾染的油污、作料之类,也便于稍后表皮快速风干。之后,就用铁丝挂钩之类的小物件将香肠一串串地悬挂在晾衣杆上,等待漫长的风干期。年味,也在这一瞬间浓烈了起来。
时值腊月,站在高楼,行在乡野,家家户户门前、窗台上都晾晒着香肠。人们以这种世代沿袭的习俗,宣告着寒冬即将过去,新春就要到来。
接下来的日子,这些油亮鲜红的香肠们,将安静地接受寒风的吹拂和偶尔“露脸”的冬日暖阳的“洗礼”,并慢慢入味,慢慢风干,在急速流淌的腊月里,静静地迎候着农历新年的到来,迎候着在团圆的喜庆日子,被热气腾腾地煮熟、切片、上桌,被亲朋好友们喜笑颜开地品尝,品尝这份由祖上世代传承而来的四川味道,再相互举杯道贺,共祝新春快乐。
在香肠被辣椒的红色浸染一段时间之后,春节就真的到了。灶台上,一段香肠从锅里煮熟捞起再切开,被肠皮完美包裹起来的香肠片冒着热气,闪着红亮的光泽,散发着腌腊制品特有的香味。川味香肠,真是一道独特的美食,更是年年春节不可缺少的一份年味。
在农历新年的热闹之后,香肠的使命并未结束。因为,过完春节,远行的人们还会在行李中捎上几段麻辣的香肠,一同奔赴异乡。彼时彼刻,带走的,正是一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