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的散文

请欣赏大年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大年的散文1:剃头洗澡过大年

文/韩国光

在我儿时,剃头多找溜街串巷的剃头师傅剃,快过年时,父亲总早早地和人家约好时间,生怕越到年关要剃头的人越多,而耽误了过年前的“剃头大事”。过去的人爱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这随处走的“剃头的”,走哪里都拎着一长方形的小包,里面装着剃头推子、长刀口剪子、挡刀布等理发工具;那折起的刮胡刀常常插在剃头师的中山装上衣口袋中。他们剃头的价钱比理发店、挑剃头担子的都低,而且,这种“剃头的”溜在哪家,尤其是到了年节,一站住脚,就可能连续剃上一家人的头发。那时候家里有三四个孩子的很多,有的“剃头的”还会剪女的头发,这样一家人就觉得更温暖了。我记得,我家那里有六七个扬州来的“剃头的”,他们平日走哪嘴里总以乡音喊着:“剃头了——剃头了——”但是,真快到过年时,这种吆喝声就听得少了,就是忽然听闻一句,你开了门去迎接“剃头的”,可不知他已进了哪户人家的房门。过年,谁不想剃了头发精神些?就是谁家再困难,也拿得出大人、小孩的剃头钱。古人将头发比作“三千烦恼丝”,哪个人不情愿在新年前来一次认真的剪除?

我家过年前,父亲最爱找那个白发往后梳的剃头爷爷,来给我们弟兄三个剃头。他到了后,习惯将小包挂在门前的小树杈上,掏出那块洗得如白云的围布,待我大哥坐下后,他熟练地一撒“白云”,就将大哥的腿和前襟都围了个严实,然后往后袄领里一塞布角,拿起剃头推子便冲家人笑着说:“剃个‘小分头’吧,马上过年了。”所谓“小分头”就是比“平头”顶发留得稍长一点,剃了这头型,不容易看出刚剃了头,过年期间,会少被别人拍几下头——“剃头不告讲,搂头三巴掌。”再则,过了新年开春暖和了,留个“小分头”梳得漂亮,也便于有个好心情上学去。

我们兄弟三个剃好了头,在院子里蹦蹦跳跳的,好像立马就跳进了新年一样,心里特别轻松快活。母亲这会就催促道,还不去洗澡?“都下午几点了,去洗‘酱油汤’?”我不想去便说:“这时能洗上就不错了,脏水不脏人。”父亲说着拿上换洗衣服,领着我们就去了大众澡堂,排队的人挤得走廊满满的,又去新华浴池、再去人民浴池……可我们几个孩子却喜欢到大众澡堂去洗澡,年前,那里经常有个来洗澡的聋哑人,喜欢在洗澡池里表演“水中变钱”的小节目。他“嘿嘿”地先拿十块钱向大家亮亮,嘴一撇将钱从池子的一角放入水底,然后再亮亮双手,滑稽地朝池子的另外某个角一指,他“嘿嘿”地就从水中走过去了,又出个怪样,随即右手臂往水下一伸,就“摸”出了刚才放入的十块钱……人们在说笑中洗去身心疲惫。

过年,我至今总觉得,就图个举国上下、家家户户热闹温暖,剃个头洗个澡,干干净净过大年,这是咱中国老百姓一贯的风俗和心愿。

大年的散文2:窗花的记忆

文/亮城之海

“过大年,贴窗花,窗花就是我的家,过家家,吹喇叭,腊月家家贴窗花……”依稀记得小的时候,和伙伴们在飘雪的腊月手拉着手围成一圈,在农家院里有过这样欢快的游戏。而那一刻,也正好是家长们爬在自家窗户上,踩着高凳贴窗花的时分呢。一到冬天,我们总会怀念雪花;一进腊月,我们也会很自然的想起窗花。

关与窗花的记忆由来已久。黄河两岸,秦晋之好,向来以河为界,划出信天游吟唱下的地道黄土风情以及别致的高原特色。窑洞上面的窗花便成了当地最具有过年特色的标志性写真。在金灿灿的黄土地上窗花以鲜红夺目的绚烂姿态润色着高原厚土的雄浑,装扮着晋西北大地的生灵,使的窗花在猎猎风沙中也用一种火红的姿色显影着苍生远古的容颜。滩上人家,瓦房居多;梁卯人家,窑洞居多,窗花却一视同仁以惯有的秉性几乎都张贴在擦拭干净的窗棱上,玻璃上,且,又多以红色剪纸为重,偶有粉色和绿色介入,混搭,煞是好看。纸质多为光亮如镜的电光纸(亦为有光纸),剪出的图案又多以动物作型,虎牛羊为数众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满满当当,都在树林里,花篮下的枝条藤蔓里隐约闪现着,害羞似的,又似跟人在玩捉迷藏的游戏,看上去,活力四射,令人叫绝称奇。陕北民间剪纸艺人众多,个个手艺了得,技术过硬。剪纸作品活灵活现,技巧娴熟,细腻,人物和动物刻画逼真立体,层次感、厚重感、形象感强烈,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喜鹊登梅”、“连年有余”又多为过年剪纸贴窗户的基调。随着岁月的沉淀,更替,发展形成了各种流派,自成一脉。在窗花上散发与体现着百姓对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美好祈愿的简单而又纯粹的守望。

如上窗花也随了流年的更替,适时应景剪一些本命年的属相动物图。恰逢兔年,总会有“玉兔迎春”的剪纸窗花;虎年,便有“虎虎生威”,龙年便有“龙凤呈祥”等等。偌大的窗明几净的玻璃上并不贴满窗花,但布局总是那么精确合理,有浑然天成之意,里里外外看上去总是令人欣喜万分。若是恰有逢了家中办喜,那更是双喜临门,喜上加喜,门楹上,窗玻璃上,便总会多出大大的一个“喜喜”字来,尔后在这“喜喜”字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都还免不了贴几幅小一点的陪衬装扮的剪纸窗花,也多为“喜结连理”、“五子登科”、“幸福家庭”等一些带字带图连在一起的窗花剪纸,远远看去,那么喜气逼人,令所有人无不眉开眼笑,腊月在这一刻显得更加妖娆,多姿了。

有时,窗花更要随了个人的喜好贴在窗棱上,贴出“花中花”的细腻精巧来。左右窗户上面,窗花图案还不许雷同,窗花帖得位置也要左右一致,遥相呼应,形成规整的对应,彼此并不争相攀比,却彼此似乎都在尽情的怒放与盛开着,彼此辉映,彼此繁茂,映照烘托,托起一个烂漫的腊月,托出一个幸福的人家过活。窗花,在这一刻更是对过美好生活的总结与展望,更是透过窗花,从窗花里隐隐的表达出人们对于新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寄托。

朦胧的记忆中,后来有了一种彩色的窗花,已不再是单一的颜色剪纸窗花了,品种自然繁多起来,颜色也很艳丽,乍看凌乱,细观却很讲究。颜色以粉、红、绿三色为主色调,以印刷品的形式蜂拥而至,多出自天津杨柳青画坊里弄,要的就是一个“年”的味道与神韵。这些蜡染,手工印制的窗花一夜间占领了市场先机,却总感觉在内心深处给人一种不可挽回的缺失痛楚。每每此时,越是怀念那剪纸下的原生态窗花了。事实上,市场上后来还出现一类看上去粗枝大叶的窗花。这类窗花纸质并不看好,也属麻纸一类。也许这是窗花独到的性质所决定的用纸走向。窗花一块块剪下来,四四方方的贴在窗棱上面的方格里,尺寸几乎都是精心测量计算过似的,正好盖住方格窗棱,打了糨糊,把窗花先贴好,面朝外,背朝里,花色自然在院子里看着更是打眼,醒目。然后,还要在窗花的背面糊一层薄薄的糨糊,再拿整张的大幅麻纸贴一遍,这样才算大功告成。

每当这个时候,也多为忙碌一天到了晚上的华灯初上时分,暮色垂临之际,打亮屋内的灯火,站在院子里朝屋里看去,一副涣然一新喜迎新春的景象瞬间尽收眼底,顿觉神清气爽,好不痛快。

曾记得,西部作家郭文斌写过一篇短小唯美的散文《腊月,怀念一种花》,印象比较深刻,那其实也是对北方人民过大年,贴窗花最美好的抒情记叙。开篇就这样写道:“腊月,在故乡,曾经是一种花盛开的季节。”的确如此。每到冬天,一过腊月二十三,当灶马爷爷升天之后,有种花就开始悄然的登场,在家家户户的窗户上激情盛开,绚丽芬芳,过年的氛围也便在这花的衬托下越来越浓烈,越来越艳丽。年的味道一如鲁迅《祝福》里描写的那样,自是到了年关脚下,年味就浓了。年味浓了,明显之处首先便是觉得“有一种花”盛开的时分。这花,你说她没有生命,看上去,她却那么栩栩如生;你说她没有脉动,摸上去也是那么令你心潮澎湃。这花,不需要浇灌,也不需要裁剪,她自己生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也不继续生长,四季如一日,但也从不真正的枯萎。在民间这肥沃的土壤里,这花,一直被传承,一直被追认,也一直被看重,但这花,却在玻璃上呈现,在窗户上盛开,以各种喜人的姿态尽情绽放着,不骄不噪,不温不火,甚至,有点冷静旁观的神色,却在明亮的窗玻璃上默默盛开着,散发着她独有的气息和力量,昭示着人间的美好与喜悦。这,便是与过年紧密相连的窗花啊!

北方过年,腊月扫尘多在腊月二十三之后动手张罗。一般窗花重新贴好,窗户糊好,离除夕就更近了,年味也更浓了。爆竹也便开始零星的响了起来,有时候有了这样的带动,别处也跟着爆竹声声,渐次紧密,最后炸成一团,响作一片,人的心里却越加的掩饰不住过年的喜悦。

滩上窗花的追忆更多时候其实更是对作古多年的外婆的怀念;窑洞窗花的叙事,多半也为对奶奶剪纸手艺的深刻铭记。早年间,外婆也会剪纸,手艺却比不及奶奶。因此,每逢过年,外婆家窗户上面的窗花张贴得并不花团簇锦,却也掩饰不住窗花本身争奇斗艳的绚丽。那些窗花也多为乡邻剪纸能手们的手艺杰作;而奶奶家窗户上面的窗花皆是奶奶亲手所为。别人家的窗户上面也多为奶奶的杰作展示。也有刚过门的小媳妇迷上了奶奶的剪纸,对奶奶剪出的各种窗花甚是喜欢,主动张口索要,奶奶总是笑呵呵的大方相送,有求必应,若是手头没有,奶奶马上利索的下了地,翻箱倒柜找出剪刀和红纸盘腿坐在炕头麻利的剪了起来,你要什么她就给你剪什么,一剪,一刀,一剜,一扭,折叠好的红纸在奶奶手里也就一根烟的功夫,就变成了各种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奔跑的小鹿,卖菜的大嫂,温顺的绵羊,喜悦的小鸟,等等,都可以瞬间在奶奶的手里变得活灵活现,大有摊开手掌就可以奔跑或飞起来的劲头,看着真叫人爱不释手。

逢了邻居小孩生日、满月、开锁,奶奶也会为别人家剪一些喜气的剪纸,贴在窗户上面,路人看了,不需要打招呼便可透过这些窗花得知主家办着什么样的喜事。剪纸,从来就没有人能难住奶奶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奶奶拒绝不给剪的时候,你推开奶奶的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时,奶奶保存的剪纸窗花也不少,发懒犯困的时分,知你要的件数不是很多,也会不紧不慢的从柜里取出一本厚厚的书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夹了厚厚的一沓她闲时剪下的窗花,随便拿一幅给你,你都喜不自禁,小心翼翼的收好,如获至宝,屁颠屁颠一晃三颤,小跑着带回家里去……这些都是我对窗花,对剪纸,对奶奶过往的追忆之景,想来,现在的我依然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息。

奶奶这些窗花从不拿来进行交易,更没有拿到市场上买卖之一说。曾有人也这样跟奶奶提示过将之作为商品拿到市场上买卖成交,奶奶从来都婉言相拒,并没有跟任何人说出为何不主张如是而为的观念转折,依然一年又一年默默剪下来,剪出一个又一个葳蕤烂漫的春天,剪出一片又一片明媚的时光,默默的将左邻右舍的交情在剪纸中绵延,在窗花里彰显,以馈赠的形式将本色的情谊静静传送。这份真挚的乡情,在窗花中性格鲜明的表达出奶奶与众乡邻相处甚好的最好见证。

后来过年回乡,发现很多传承古老文明的窑洞窗户却作了现代翻新似的改装。整个窗户上面已经难得一见过去木匠精心打制得窗棱了,几乎全换成了清一色的大块双层玻璃,免去了腊月扫尘撕窗户纸,再贴新窗花、新窗户纸的工序。看着省了很多的麻烦,却又觉得这样的改良采光是好了,家里亮堂了,但窗花却在这样的改良中丧失了它原生态的美感与地位,最起码,让我们的审美难以瞬间接受,想来,依然免不了连连叹息。而这些玻璃也多为带花纹的玻璃,也有的弄成了铝合金门窗和蓝色玻璃和茶玻璃,怎么看,怎么感受都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心理上总觉有些冲突与碰撞,但又无法去做真正的纠正与补救。也许,时代的发展注定要将昔日的美好的传统丢弃,但这样大刀阔斧的改良却让我很难从内心里真正接受。也许根深蒂固的对于窗花与窑洞的辉映也只能成为美好的记忆永远的留存于脑海了,除此,我又能做什么样的呼吁与坚持呢?

时光荏苒,随着岁月的交替,若干年后的今天,窗花貌似正在悄然的淡出生活的舞台,而逐渐成为了一种“非文化物质遗产”的收藏艺术品。在晋陕峡谷,黄河两岸等地,乃至在陕北信天游高歌的地方,窗花正以一种悄然走热的旅游商品和艺术品呈现着它独有的气息与风韵,传承着华夏文明的风骨,沿袭着黄河风情的韵律,同时,窗花也正以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扎根在璀璨的炎黄疆域,亮出一个浩然荡气的亘古与伟岸,彰显着古老文明一路走来的坚韧、厚重与博大!

哦,窗花,无限的追忆也难尽我心底的思念,粗略的手记也仅仅是我对你,对逝去岁月无尽的怀想。追忆窗花,追忆曾经的过往,让童年的时光在腊月的爆竹声里渐次盛开,随烟花一起璀璨,同岁月一起轻唱。

大年的散文3:欢欢喜喜过大年

文/鲍姗姗

春节是一个有着浓厚氛围的节日,有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如发压岁钱、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等。然而,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吃年夜饭。

“过年啰!过大年啰!”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我们迎来了喜气洋洋的马年,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贴春联,爷爷和奶奶则在厨房中切菜剁肉,家中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那天,我们一家人齐聚在一张大圆桌旁,围着一圈让人垂涎欲滴的饭菜有说有笑,可热闹了!桌上的菜可丰盛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大厨师老爸烧的酸菜鱼。酸菜鱼的垫底是泡酸菜,上面是青鱼片,酸菜酸酸的,鱼片白白嫩嫩的,上面再飘一层红油,红油上面飘着几个泡红椒,像一个个精灵,一上桌,就能闻到香味,让你味口大开,垂涎三尺,这也让我回味无穷,我直夸爸爸做的酸菜鱼真好吃,色香味俱全。接着,我拿起倒满橙汁的杯子,对爷爷和奶奶说:“爷爷、奶奶,我敬你们一杯,祝你们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峰。”爷爷奶奶听了笑容满面,温和地对我说:“姗姗,你真懂事!”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便说:“爷爷奶奶,以后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我会报答你们的!”奶奶听了便慈祥地抚摸我的头。之后,我又给爸爸、妈妈、大伯、大妈敬酒,祝他们平平安安、万事如意、马到成功、新年快乐。

屋外的烟花,有的像仙女散花纷纷落下;有的像可爱的小精灵从天而降;有的像天上轰隆隆的闪电;还有的像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儿,争奇斗艳。观望着绚丽灿烂的烟花,伴随着悦耳的笑声,大家度过了美好的一晚。

这就是我们的节日——春节!

大年的散文4:买花草过大年

文/鲍海英

我是一个喜欢养花养草的 人。快过年了,我又从花市上搬回几盆花草回家。可我办公室里的那几个美女,她们却情愿大把花钱买衣服和口红。在我看来呢,我宁愿身上少一两件衣服,也要花钱买些花草装饰我家的小院子,我想用这种方式迎接新年。我这么做,不是说我不爱打扮,因为我觉得,过年了,买些花草装扮一下,我就会对新年充满无尽的遐想。

我爱花草,尤其是喜欢在过年这样的隆重节日,用花草装扮一下生活,改变一下心情,也算作是辞旧迎新。买些花草过新年,可我不在乎花草有多名贵。在我眼里每株花草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在阳台上种满了花花草草,有月季、菊花、茶花……每天清晨早起,我便为它们松土 、浇水,让这花草的清香充满我的肺腑。那些花草在我的注视下默默成长,它们在阳光照射下,花草们一天天欣欣向荣,阳光和风雨使它们更加坚强。当第一朵深红的月季在枝头绽放时,我觉得我的心灵正在走入到另一层境界,让心灵享受无拘无束的安宁,也有一种满足感,更有一种收获的喜悦。

买花草过大年,牵牛花是我必须要的。年就要到了,我家院子里的几朵怒放的花和几朵含苞待吐的花骨朵儿,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俯下身,只见那花瓣上还带着几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晨光的照耀下,闪着七彩光芒,等到日上枝头时牵牛花会悄悄凋零,但那也是一种美。

买花草过大年,仙人掌也是我所喜欢的。金黄的花儿,不论土壤,它在沙漠也能开放,是那么的坚强,展示出自己的魅力。当春天来临,仙人掌将会开放出花朵,看看它春天开花的样子,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而且可以说是一种对美的享受,让我对生活充满了想象。

还有其他一些花草,虽然它们不太名贵,但过年了,我买一些来装饰小院子,让它们以不同的姿态展示自己的美丽,过年就会有特别感受。当然,这些花草,有的喜阴,有的喜阳,它们不同的习性,不正像这世上不同性格的人吗?正是这姿百态点缀我们的生活,正是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我们才能慢慢长大,才让社会变得纷繁,让我们学会欣赏属于自己的风景,学会包容更多的人群。

其实,花草也和人生一样,一年四季各不相同。我就曾见过一种花,初开时是粉红的,然后是浅红、深红直至紫红,在它最红时凋谢。假如用花的着色来比喻从懵懂无知到饱经沧桑的人生,那从浅到深的花便是实例。在成长的岁月里,时间的流逝会改变我们的容颜,把乌黑的头发染成白色,脸上会抹上一条条的皱纹,把自己苍白的人生变得多姿多彩,你就会觉得生活更有意义。

爱花草爱到一定程度,你会觉得即使路边的野花野草,你也会认为是那般的迷人,即使石缝里的小草也是顽强的象征,它们是平凡的,它们不管是在逆境还是顺境,保持积极向上的情怀,便构造了心中美丽的花园。养花草,只是以最平常的心去满足自己爱花草的情意,有种,有收,无苦无累,让花开得美丽热闹,让草长得更葱郁茂盛,心情也就更加愉悦开朗,处在这种环境,人就会更加热爱生活,这样的年,才算过得更富有情趣和意义。

大年的散文5:过大年啦!

文/季俊宇

转眼间,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你瞧,大街两旁早已挂起了大红灯笼,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好了象征吉祥的春联,到处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我家也不例外,除夕一大早,全家总动员,一起营造过年的欢乐气氛。我和爸爸迫不及待地找来胶水,把春联一条一条仔细地贴上门;妈妈扶着梯子,哥哥三步并作两步,兴高采烈地把灯笼挂在屋檐下,红红的大灯笼随风摇荡,好像在向我们恭贺新喜。穿上这漂亮的节日盛装,我家顿时变得喜气洋洋。还有更喜庆的事呢,听,正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着美味的饺子,高高兴兴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时,外面突然响起了一阵阵响亮的烟花爆竹声,妈妈提议说:“我们也到楼下去放烟花吧!”我一听,开心地欢呼起来,赶快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烟花拉着爸爸往楼下跑。爸爸把烟花放在地上,我迅速过去点燃了导火线,转身就往回跑,只听“啪啪啪”的几声,几条像火龙似的白光冲向云霄,刹那间变成了几朵美丽的“花”。它们一会儿变成了红色、黄色;一会儿变成了绿色、青色;一会儿又变成了蓝色、紫色……正如百花争艳,竞相在夜空绽放,多么美丽,多么灿烂啊!

“爆竹声中一岁除”,旧的一年又过去了,新的一年又来了,生活在新时期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安康。我爱热闹非凡的春节,更爱这五彩斑斓的美好生活。

大年的散文6:春天要做的事

文/詹华

过完了大年,我们才有心情去欣赏春天的景致。面对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春色,是否有必要在春天里,为自己,也为这个春天做点什么?

选择一个可以看得到蓝天白云的晴日,或自己,或与他人去郊外踏青。整个冬天糗在城市的盒子里,很难见到一块看起来顺眼的天空。从城市到郊外去踏青,好比是为自己更换一次血液,去污排浊,令细胞重生,让思想升华,哪怕只是一杯茶的时间吐纳,心胸也会豁然开朗,精神也会怡然百倍。

在远离工业污染的山间或地头,采挖一些野菜,然后回到家里择完洗净,炸一碗肉酱或鸡蛋酱,定能吃出清新的只属于春天的味道。如果采挖的野菜足够多,可以包一顿野菜馅饺子或包子,那个味道,绝不是普通蔬菜可比的。之所以山珍与海味相提并论,想必这野菜之味早已被大众所认知与肯定。在春天,能吃上一顿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还是自己采挖的野菜,那况味,不单单是从味蕾反馈来的滋味那么简单。

在春天,我会动手做一只风筝。风筝的造型可以很简单,可以很复杂,形状由心情来定,大小由风力来托,只要不是做得很离谱,在春天那爽快的风中,应该都可以飞上天空。每个人从小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飞翔梦,让心去飞翔,也希望事业能飞黄腾达,或许都不及看着自己做的风筝,在无所欲求的天空中飞翔来得更自由。手中攥着线去操纵风筝,和被生活攥着线操纵自己,我更愿意接受的当然是前者,那种感觉会令我更加自在,更加释然。

借着清明扫墓上山时,我还要在山上栽上一棵树苗。植树造林,不该只是群体的行为,不是非得组团才能完成的事情。一个人的力量虽小,可架不住年复一年地去做一件事。从一棵树开始栽植,十年必成行,百年必成林,此乃惠及子孙,福祉国家的得益之举,我愿欣然为之。

人与树木、与植物的关系惺惺相惜,交往甚密,与动物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我还想养上一两只小动物。我的小心脏还是柔软的,只能经受得起与小动物的沟通互动。以前在农村时,开春都要养上一二十只鸡、鸭、鹅雏,经过一年生长,便可以产蛋或吃肉。可我这人感情过于慈悲,忍不下心看着那些自己养大的家禽沦为刀俎之物,于是后来,我只养些不能吃的、不便吃的,比如金鱼或小鸟。在春天养上一两只小动物,经过细心呵护,见证它们由小不点变成半大和成年的样子,无疑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最主要的是,它们能陪我一起玩耍,消除我很多独处无语时的落寞。

在春天,一定要为自己喜爱或敬爱的某个女人过一个节日。这个女人可能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也可能是其他人,总之,她在心中具有无人替代的重要。虽然这一年到头节日众多,围绕身边的异性不少,但能够与之日久生情,日日牵挂的女人又有几个?在春天里的某一天,不管它是不是妇女节,我仍要为亲爱的你过一个节日,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感情,我们的世界,在每一个如诗如画的春天,都充满新绿,开满春花,并赋予我们无限瑰丽的憧憬。

大年的散文7:我的礼物,是一枝枯蓬

文/刘娜娜

大年初十,阳光明媚,外出赴约,却为不知带什么礼物犯愁。你是一个清雅之士,寻常的吃喝物什易伤了我们的君子之交,手做的礼物虽然温暖却多了一份粗糙……

正不知如何是好,忽然想起冬日采来的枯蓬。于是,用印有我拙文的报纸裹住长长的莲杆,系上一根红丝带,扎一个蝴蝶结,便美美地出门了。有路人问在哪里买到的,扬起头来自豪地说是自己特意摘的。

枯蓬并不易得,一般是夏天割下来垂吊着风干的,需有专业设备和工具方可为之。我夏天在都里湿地曾试着拽过,无奈茎上有刺,韧性又大,折断了也薅不下来。

手里仅有的几枝枯蓬是去年冬日在洹园的荷塘里摘的。平常的年份,洹园荷塘里的莲蓬也是不易采摘的,水深,湿滑,危险。去年冬天号称40年来最冷,荷塘里结了厚厚的冰。近处的莲蓬已被顽皮的孩子破坏了,一地残荷,如一地葬花。我小心翼翼地踏着冰,在荷塘深处觅得这几枝完好的莲蓬。经过暴晒、霜打和冰冻之后,稍一用力,莲杆便断了。本来想多采一些,可是冰层乍裂的声音时有传来,我只好快速退回到珪塘桥上。

端详这些枯蓬,莲房低垂,挂在长长的茎端,像一柄柄如意,又像一朵朵灵芝。饱满的莲子早已蹦落,偶有几粒秕的,一个个黑黑的圆孔洞张着,如好奇的眼睛。莲房外有一层薄霜,纵然岁月的印痕宛然,抵挡不住我对红尘的向往……

比起翠绿的莲蓬,黑褐色的枯蓬更多了几分意绪。陆游诗云:“吾生真是一枯蓬,行遍人间路未穷。”是啊,穷通前定,我虽此生飘泊,但是幸好还好有你,便觉得温暖而有所依恃,使我终不致成“枯蓬断草” “漂蓬断梗”……

据说,枯蓬也是一味中药,清水冲洗,撕成碎片,放到小煮锅内,便有淡淡的香味,也可以和金银花、冰糖或蜂蜜一起饮用,既可以瘦身,还有意想不到的奇效。

我知道,你会妥妥地把它置于案牍,身心劳顿之时,只一眼,便消渴了许多烦闷。哪怕你只随意地把它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有一天它也可以啜茗入口,就像我的无声陪伴……

春日的阳光正好,擎着这柄“如意”,端着这朵“灵芝”,我就像一个仙人,踏着祥云,雀跃前往。它寄寓着我对你的无限祝福,希望你如意在握岁美人和,希望你如琼珍灵芝吉祥安康,希望你好事连连蓬勃茂盛……

大年的散文8:开开心心过大年

文/那琰

腊月初八那天下班后,公司突然要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引起了不少人的议论。有的说:“这大冷天还不让咱们早点回家,冷不丁地开什么会呀!”还有的说:“无非是老一套,强调强调安全生产,各项经济指标呗!”

几百名职工到齐了,只听总经理放高嗓音说:“今天这个会特别短,说穿了,我只是向大家发个通知。”

他接着说:“今年春节,公司原打算给每个职工发1000元红包,后来经过我们反复研究,决定这1000元不发了。”听到这句话,大家不由自主地你瞅瞅我,我瞅瞅你,脸上都表露出失落和无奈。这时总经理扑哧一笑说:“为什么这1000元不发给各位手中呢?我们的目的是用这些钱为大家办年货,免得各位在双休日里到市场抢购而影响休息。我们集中采购,全是批发价,相应便宜多了,不仅大米、面粉、食用油、鱼、肉、蛋等这些必备的年货,样样齐全,就连鲜菜、葱、姜、蒜、味精等都列入了我们的采购清单。也就是说,从明天起,每个人下班就不要空手了,可天天把年货拿到家。当然,海鲜、鲜菜、水果等,只能在临近春节时再发放,免得大家吃不到新鲜的……”

总经理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笑着说:“领导想得可真周到,为的是让咱们!

自打那天起,我每天把年货拿到家后,家里人看了都说不仅是优质,而且标价比市场便宜多了……”街坊邻居们也很羡慕,时不时地对我说:“你天天能把年货带回家,真是既省心又省力呀!”

领导为了让我们开开心心过大年,做了这么多精细的工作,使广大职工深受鼓舞,工作起来的劲头更足了。

大年的散文9:扎个羊灯过大年

文/朱嘉翔

哈哈,我们要去南京工艺美术大厦跟着秦淮灯彩国家级传承人曹真荣爷爷学扎花灯——早想亲手扎个花灯过大年,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

曹爷爷戴着一顶羊绒贝雷帽,手指虽然又粗又糙,却很灵活,做起灯来仿佛在表演一场精彩的魔术。

今年是羊年,曹爷爷教我们扎小羊花灯。他介绍说,做灯笼共分四步:选材、扎架子、裱糊、装饰。为节省时间,曹爷爷提前用细铁丝扎好了灯笼骨架,我们只要裱糊和装饰就好。

我先学着曹爷爷的样子,用平头毛刷顺着灯笼骨架线刷牛奶一样的白乳胶,再把裁好的白色无纺布条裱糊上去,糊的时候要把布绷紧,否则羊身瘪了不好看。糊好头、身、角、尾,圆滚滚的小白羊灯的基本形状就出来了。曹爷爷笑着提醒说:“糊灯笼时,可不要把放蜡烛的上下两个口给糊上哦!”

然后开始装饰。曹爷爷说:“粘毛时,要顺着骨架边贴边转,一层一层从下往上贴,就像屋檐上的瓦片一样,一层盖一层。”记住这个诀窍,粘羊毛就很容易了。我先用弯弯翘翘的尖头剪刀在折叠好的红色皱纹纸条一边剪出毛茸茸的“羊毛”,接着用毛笔每隔5厘米涂点白胶,再粘上红色羊毛纸条,注意不能留白。

然后粘上眼睛,用黑蜡纸剪出山羊胡子和眉毛贴好,再用细细的黑蜡纸条横贴在羊角上做出羊角纹路,最后大功告成:一只可爱喜庆的红毛小肥羊花灯扎好了!曹爷爷夸我细心,说我的羊毛贴得细密,扎的花灯是最好的!

再看看其他小朋友做的羊灯:有的眉毛很粗像蜡笔小新,有的脸上贴着红色小爱心,有的睫毛细密像美羊羊,还有的长着满脸络腮胡……30个各种长相的直角山羊灯、弯角绵羊灯齐聚一堂,真是太热闹啦!

活动结束,我心满意足地提着自己亲手做的小羊灯笼,满载着美好的心情回家。今年正月十五,我就打着这个灯笼出门玩啦,好爽!

大年的散文10:表妹的“欧巴”上门了

文/崔文佳

大年初二,我随爸妈一起去了姥姥家。一进门,就看见大伙儿围着一位和我年纪相仿的小伙子正聊得开心。表妹赶忙拉那位小伙子起身并给我介绍:“哥,这是我的‘欧巴’,南权”。

“啥玩意儿?啥爸?”姥姥满脸疑惑地问。“你这老太太不懂了吧,这是朝鲜语里女孩对男孩的叫法。”大姨笑着解释道。表妹是同辈中唯一的女孩,从小受到全家人格外的宠爱。去年年底,她与这位朝鲜族男友订了婚,家人都为她高兴。我常年在外,这次过年回家,终于见到了准妹夫的庐山真面目。

我坐到南权身边,开玩笑地说:“来吧,自报一下家门,我看看是啥人把我妹妹给骗走了。”听我这么一说,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立马介绍,自己的老家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早些年全家一起去了韩国。目前,他学成归来,在一家整形医院工作。

谈笑间,饭菜已摆上了桌。小鸡炖蘑菇、酱炖查干湖胖头鱼、猪肉血肠炖酸菜、锅包肉、皮冻……个个都是地道的东北菜,而且由做了一辈子饭如今已光荣“退休”的姥姥亲自掌勺。落座之后,我问姥姥:“您不是都不做饭了嘛,今儿咋重出江湖了?”“今天是个大日子,南权第一次来咱家过年,必须得我亲自来。”姥姥笑着说。

“这是我第一次在汉族家庭过年,增加了不少新体验,娶这个媳妇赚大了!”南权举杯说着。听他介绍,朝鲜族人虽然也过春节,但在重视程度、风俗习惯上与汉族还是有些差别。比如,饺子不是标配,打糕、米肠、辣白菜等是必有的;拜年的时候,晚辈要向长辈行跪拜大礼,且反复三次,等等。“在咱吉林,朝鲜族与汉族混居。这俩孩子的姻缘,往小了说是两个家族的喜事,往大了说也算为民族团结作了点贡献。”老爸的话把大家逗笑了,老妈接着提议:“去年不是开通了那条东北最美高铁么,两个小时就能到延吉,等天气暖和了咱也去转转。”

大年的散文11:爷爷回家过大年

文/张振平

小的时候,一年里我们跟爷爷见面的时间很少。那时爷爷是宣钢运输部的工人,有一个会修火车的爷爷,一直是我儿时最骄傲的事儿,虽然我那时并不知道火车是什么东西。

由于过去交通不方便,爷爷住单位的单身宿舍,每年只有在中秋春节两节期间放探亲假时,才回家和亲人团聚。小时候,我特别盼望过年,不仅是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很大的原因是一到过年,爷爷就会回来了。

爷爷每次回来总要给我们带乡下很难见到的礼物,四叔、我、两个弟弟,还有三个表弟表妹,我们人人有份儿。每次爷爷给我们的礼物都不一样,四叔年龄最大,他自己一个样,我和表妹2-1-7是女孩子,我俩的一样,两个弟弟和两个表弟的一个样。

在我记忆中,爷爷给我的第一件礼物是一本连环画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时我大约四五岁吧,但至今依然隐约记得书中孙悟空、猪八戒和白骨精的模样儿。后来爷爷又给我们买过皮花球,灯笼和纸娃娃。灯笼和纸娃娃都是可以折叠起来的,为了研究它们咋就能折叠起来,我当时颇费了一番脑筋。爷爷回来过年,还要给家里买一些城里的食品,奶奶会把爷爷买回来的好吃的分给我们姐弟一些,有时候是每人三四块糖块儿,有时候是一个苹果。我最喜欢那些糖块儿,都包着五颜六色的糖纸。

那时我铅笔盒里与众不同的糖纸可是同班女同学羡慕的宝贝。有一回,奶奶指着我跟客人说:“你看看那一摞糖纸,这孩子来了不知道吃了多少糖!”奶奶的话让我有口难言、羞愧难当。还是爷爷给我解了围。爷爷笑着说:“我就没看见她吃一块糖,只见她捡人家扔下的糖纸了。”爷爷确实没见过我吃糖,因为奶奶给的那几块糖我总是舍不得吃,会偷偷地保存好几个月,每次拿出来看看,或是剥开糖纸舔一舔,都会开心好久。

我盼爷爷回家,当然不只是盼着他的礼物,我更喜欢的是和蔼可亲的爷爷。虽然一年里只能看见爷爷那么几天,但是我们都跟爷爷特别亲。爷爷回家过年的大年初一,是我们最开心的日子。初一早上,我和弟弟们早早起来,穿上母亲给我们缝的新衣服,然后我就领着弟弟们去奶奶家拜年。说是去拜年,可是我们进了家门,看着爷爷奶奶只会羞怯地傻笑,连一个“过年好”也没说过。虽然在去的路上,我一次又一次下决心,不管怎么努力,到时候还是张不开嘴。不过即使我们不开口问好,爷爷总是笑呵呵地掏出三张新崭崭的五毛钱,分给我和弟弟们。

我们回家后,会把爷爷给的压岁钱交给母亲保存,这些钱我们要用来买本、买笔的,母亲说过长辈给的压岁钱买学习用品,可以学出好成绩。

多少年过去了,我亲爱的爷爷也早已离我们而去,可我却永远忘不了过去那些幸福快乐的时光。再过几天,又要过大年了,我不由得又想起了爷爷回家过年时带给我们的喜悦和温暖,想起了那血脉相连的亲情!

大年的散文12:全家福

过去这差不多20年来,每年的大年初二,我们全家人都要聚一聚;我母亲都要为全家人拍一张全家福。

在我成家之前,印象中我们很少拍全家福。记忆里比较清晰的第一张全家福应该是我8岁时春节期间所拍摄。照片中有我们姊妹四人以及我母亲。为什么没有我父亲?那时他因病在苏州疗养。我母亲为拍这张照片,还特地去理了发——这之前她是打辫子的,从此之后她就换成了一头短发。按照我现在的理解,也许从那时候起,她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人到中年了。当时她多大?应该在40岁上下。这个年纪,假如拿现在的标准看,应该还属于“青年”——当然是“青年”的尾声。

我们姊妹几个先后结婚,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感觉中,我母亲对拍全家福日益重视。拍摄的时间,一般说来都选择在大年初二。为什么选择这个日子?那是因为大年初二根据本地民俗,是姑娘们回娘家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家人最为齐全。并且,每次拍过全家福之后,我母亲一定会多洗几张,每家一张。至于我母亲的相册,历年的全家福则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在她的客厅里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的也是她认为拍得最得意的全家福。

现在,我母亲和我父亲身体相当不错。他们在我们姊妹四人先后成家之后,没有选择跟其中的任何一人同住,而是自立门户、独自生活。在我们这城市进行旧城改造大规模的拆迁的过程中,我们家祖居的院落也被拆除了,他们几经斟酌,最后选择在原址购房。他们的理由是,这样做,可以方便散落在外地的亲朋好友回到故乡之后寻找他们。当然,我能想象的理由还有一条,那就是他们对于这片我们家族生活了几代人上百年的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同时,这个小区又在我们姊妹四人各自住址的中心位置——我们分别居住在这个小城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眼下我们四姊妹也都已经是知天命的人了,我们的下一代多数已经成家,半数做了父母;与此同时,我们的下一代中的不少人选择了在外打拼与发展,他们的父母为减轻儿女的负担,承担起了为他们照顾下一代,也是自己的孙辈的责任。因此,整个家族如今要欢聚一堂,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因此,每年的大年初二这个特别的日子,我母亲对拍全家福之事更加重视。记得有一年的初二,大家在一家酒店聚会,我父亲忘了带照相机,众人都说这次就算了吧,等下次聚会再补拍一张;但我母亲非常固执的一定要回去拿照相机,最终我父亲只得做出让步,回去了一趟。

为什么我母亲如此固执?现在想来,应该跟我母亲年事渐高,对于家人的感情,尤其是晚辈的感情越加深厚有关。我母亲如此,中国的母亲有几人不是如此?在他们的眼里,下一代、下下一代是家族血脉的延续,家族的兴旺和繁荣是他们的骄傲,子女的幸福和平安是他们的希望。全家福,不就是他们对家人感情的浓缩吗?也因此我想,我母亲在60开外的年龄学会了摄影,或许就与她内心这样的情结有关。或者说,每一个做母亲的都有自己爱子女、关心子女的方式,而到了我母亲我父亲这样的年龄——他们一个已经是86岁,一个已经是87岁,这就是他们爱子女与关心子女的方式。

大年的散文13:幸福过大年

文/朱叶熙

又是一个新年到,三十上午起,爸爸妈妈就忙开了,洗菜、烧饭、贴春联……家里充满着过年的喜气。

夜幕降临,年夜饭开桌了,拉开了过年的序幕。一家人聚在一起,团团圆圆,高高兴兴地吃着年夜饭。今天的菜肴真丰富:有代表年年有余的红烧鱼,有代表勤劳的芹菜,有代表如意的豆芽,还有代表团圆的汤圆……大家尽情地吃喝着,畅谈着,欢笑着。幸福的年味扑面而来。

不知什么时候,外面已经鞭炮声声,礼花闪闪。我们也开始放了,为年味更增加了喜庆的色彩。各种各样的礼花飞上了天空,像五彩缤纷的花朵,又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更像美丽的流星雨,看着一朵朵礼花在空中绽放,听着一声声爆竹在空中奏响,我们被浓浓的年味包围着,大家心里都很高兴。

八点整,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在大家的期盼中开始了。我们在家吃着水果,喝着饮料,看着春晚,其乐融融,不时发出阵阵欢笑声。

又是一年春来到,我在这快乐的日子里体会到人间最美的东西,真心祝福新的一年更加美好。

大年的散文14:炸茄盒,年的味道

文/守望2015

大年初四,睡眼睁时,日头爷已经老高,才知道自己睡了个好觉。昨天从外甥孙子那回来,已经过子时了。

今年是猴年,我不是本命年,却像猴子一样,窜上跳下地过了一个真正的猴年。

除夕夜便没在家过,接着便一路下来蹭年饭。带着孙女,一家三口,倒像个吃好喝好的,不带强买强卖的旅游团。

初三,是在大孙甥家过的。大外甥日子过得好,又是讲究人,晚上的年饭自然盛大。外甥孙子媳妇主厨,在厨间忙道。孙子媳妇,二十多岁,精明能干。

过油的东西不少,什么牛排,什么虾柳的,名目好听,有点西味的感觉。还说,明年还来,给你老做纯正的西餐。

几个小年青在帮忙,老的便自然成了看客,都很安静,一脸享受的样子。再小小些的,满屋堂喊串,洋溢着子孙满堂的欢乐气氛。其实,人活一世,活的不就是这些吗。大姐三个儿子,孙男孙女一大群,长孙有了媳妇,两个大的孙女也已经在念大学了。

我去厨间瞧望,烹炸的东西真不少,只是仍旧没有我想吃的炸茄盒土豆盒或罗卜丸子。其实,我根本就没想在这里能看得到吃得着,只是看看而已。

除夕那天,在二姐家吃团年饭。我说想吃炸茄盒,二担挑笑我,现在谁还吃那个,没预备。从那时起,我就断了今年吃炸茄盒的念想。

母亲在世时,每大年三十上午,便要炸一些茄盒土豆盒,还有罗卜丝丸,满满一盆,给我们孩子抓挠。下午要准备年团饭,没功夫搭理我们了。这一盆茄子土豆盒罗卜丝丸子便是我们的大年三十的间食,也有些取代玩具的意思。跑玩了一圈,便回来抓几年茄盒子吃,即使不饿。

每过年,母亲一定要炸一些茄盒罗卜丸子的,做年团圆饭的间餐,上饭时也算一道菜,多年沿袭,便成了习惯。

母亲炸的茄子盒,外焦里嫩,刚出锅,母亲便招呼我们吃。我们便小哦狼一样,扑上去大快朵颐。

在孩子的心目中,吃母亲炸的茄盒,便是过年。那茄盒散发的淡淡焦香,便是年的味道,而年的味道,便是母亲的味道。

母亲去世后,每年除夕年饭前,家里一定要炸些茄盒吃。那是年的味道,也是母亲味道。感觉的是,从心中往外散去的温馨。

我觉得,过年时,不炸这顿茄盒,这个年便少了味道,这年就不算圆满,甚至不算过年。就像不吃上几穗烧烤的青苞米,不吃上几个圆滚鲜脆的香瓜,就不算过了夏天一样。

发什么呆呢?今天得自己做饭了。你想吃啥?

老伴向我吼。

炸茄盒吧!我们还没过年呢。

我吃炸茄盒的欲望,顿时浓烈起来。

炸茄盒的味道,便是年的味道,更是母亲的味道。

此时,我只想吃炸茄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