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文章

请欣赏办事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办事文章1:打鼠

文/苏湘红

那日柱子去县城办事。

走过西街大转盘时,忽然听到一群人大叫:“出来了!又出来了!”柱子立住脚步,正感奇怪,只见一只硕鼠晃着肥胖的身子正从街心花坛的花丛里探头探脑走出来,走走停停。一群人在前后左右边舞手臂边跺着脚大喊:“打、打、打!”却没有谁真正动手。

柱子甚觉好笑,不禁叽咕道:“吓唬罢了!”人群中立即闪出一青年反问:“那你为何不打?你看它多么肥,至少偷吃了几年的粮食呢!”

柱子一听,顿时气上心头,忿忿说:“那你还不快帮我捡块石头来!看我怎么收拾它!”

青年真的从街边捡来了半截火砖大的石头,递过来。老鼠却缩回花丛里去了。

柱子忿忿地放下石头,白了青年一眼,正欲赶路。一群人又喊:“出来了!又出来了!”“打!打!打!”

柱子回头,那硕鼠又从花丛里探头探脑走出来,左看右看向前悠然踱了几步后立在原地不动。

一群人边跺脚边舞手臂尖声大喊:“打!打!打!”却没有谁想真正动手打。

柱子笑笑,正欲抬腿走人,那青年又上来:“又出来了!你怎么还不打?胆小鬼!”

柱子一听,一股气又蹿上心头,忿忿地说:“你捡那石头来,看我怎么打死它!”

青年从地上又捡起那块半截火砖大的石头,递了过来。

柱子接过石头,掂了掂,向硕鼠瞄了瞄:“操***的,看你还糟踏粮食去!”就朝硕鼠狠狠砸去。

硕鼠“吱——”地一声叫,朝前一蹿,四肢抽搐乱瞪

……

“打得好!”“打得贼狠!”

“打得肠子都淌出来了!”

人群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赞着柱子。

柱子拍拍手,英雄似的。扬了扬手,转身欲走人。

这时,一位佩戴卫生执勤袖章的小伙子走过来,拉住了柱子:

“喂,兄弟,你怎么能这样子就走了啊?!”

“是啊,打死了怎么能就这么摊在大街上啊!”有人说。

“污染环境怎么办?”“传染疾病怎么办?”

柱子刚想辩解几句,想到什么,就闭嘴了。跟旁边的一位老人要了几张废报纸,欲包了拿到郊外荒地扔掉。

一农民模样的看出了他的意图,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小伙子,莫拿去乱扔呦。被那些农民看见了,你会被打个半死的。”

一股冷汗爬上了柱子的脊背。柱子又跟一个人要了两个塑料袋来,准备装了提到桥上扔下河去。

一退休干部模样的老头又从人群里冒了出来:“小伙子,扔到河里危害更大,污染水源,若发生鼠疫,可把你捉了坐牢呢!”

柱子又问:“哪里有煤油卖?”

旁边一饭店老板模样的立即跳出来阻止他:“想火烧啊?不行不行!你在这里烧了,臭气熏天的,谁还敢来我这里吃饭!”

众人围观着,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柱子憋得满脸通红,急得直跺脚,想哭。

这时人群中不知谁喊:“让他拿回家去,随便他怎么处理都行。”

柱子想想也是。可他捡拾好死老鼠刚想走开时,脚步却挪不动了:这大热天的提着只死老鼠搭车人家给他搭吗?要知道从县城到他那个卖点锅头碗筷再加上糖烟酒的家还有差不多一百公里的路呢!

提着只死老鼠站在摄氏35.6℃高温的大街上,柱子真的哭开了。

办事文章2:美妙的歌声

文/墨上夕颜

中去出去办事,运气不错,招手即来出租车。

司机是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妇人。声音甜美,告之目的地后,便开始认真地听起广播来。

我无心广播,随意地观看车窗外尚未有一丝新绿的景致,感叹冬去了,春仍未到来的凄凉。

行至不远,道路拥堵,的姐看看宛如长龙的车队,有点心急,还好我不是急着赶路,对她说:“不要紧,慢慢开吧。”

她伸手调了一个频道,马上一个甜美高昂的女声响起来,的姐一改愁颜,跟着节拍哼起歌来。看我面露微笑,停下,对我说:“这是***,我是歌手第一次就拿冠军了。”对于这个节目我也只是偶尔看一下,对于大多数歌手都不熟悉,我只能歉意地笑笑,表示不太了解。她一直用自己优美的嗓音把这首歌唱完了,我说:“您这歌唱得真好听。”

她说:“我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唱歌,经常去卡拉OK厅唱歌,现在年龄大了,有时间就会和儿子一起去唱。哎,我每次都点些老歌,像刚才这位歌手,还有BEYOND的歌,百听不腻,可惜儿子不懂啊,天天就知道 TFBOY。”

提到儿子,似乎找到了共同语言。我说:“我儿子他们班上的小朋友都喜欢TF呢”

接着,对老歌,新歌,你喜欢哪些歌手,我喜欢哪些歌手,不知不觉就聊到了下车地点。

的姐哼着愉快的歌,发动车子,离我远去。而她美妙的歌声似乎一直回响在我的耳畔。

办事文章3:古音乡韵

文/伏晓春

前不久,因要去办事回到故乡所在的县城——秦安。正值炎夏,一阵雷雨过后,水汽在远远的山腰凝成一团团轻纱似的薄雾,飘飘渺渺的荡来荡去,让这粗狂的黄土高原显出几分的妖娆妩媚。

说实话,这些年随着对故乡的了解,我羞愧自己的浅薄,无论从人们代代相传的“羲里娲乡”,还是八千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大地湾的发掘推断,秦安曾经是气候宜人,水草丰美的人类繁衍生息的宝地,远古华夏文明就发祥于西北这片现在看来干旱贫瘠的大地上。

迎着雨后的阳光,空气中流动着一股夹杂着泥土、青草、瓜果的自然甜润气息。号称“瓜果之乡”的秦安,自古便有“天有王母蟠桃,地有秦安蜜桃”至于秦安苹果、秦安花椒更是享誉中外。近年由于大力发展各类经济作物,周遭原本光秃秃的山峦因绿意葱茏的果树而丰腴了许多、乡亲们的口袋也因累累的硕果而饱满了起来、我的内心也因家乡的富裕而日益骄傲。原来所谓的浅淡,缘是羞于提及的贫困、所谓的苍白缘于对她殷切的期望。

县城不大,最适合闲闲散散的随意行走,前后鼻音不分的嘤嘤秦语竟比父亲母亲平日所说要婉转柔和。父母亲在外几十年,虽乡音难改,因少了语言环境,多少还是走了些腔调。

秦安人自古擅经商,又深处内陆,语言变革较少,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古语,细听真是率直酣畅。遗憾的是秦安方言的流传主要用于交流和贸易,文字记录有限。更多的年轻人已说着流利的普通话,我在想,不知随着时间的流逝,秦安方言会不会面临失传的危机呢?

从所住宾馆大地湾印象不过三十分钟便到了上关明清一条街,阳光西斜,太阳的脸红彤彤的像涂了厚厚的胭脂,光芒依旧,却不再眩目,羞羞答答的宛如头顶红盖头的新娘。站在街口向里探望,此时整个老街在玫瑰色的光晕中古色古香。迎面扑来的一股古老、厚重、淳朴的气息。一条宽约七八米的青石板路蜿蜒而去,道路两旁林立着绛红色土木结构的各类商铺,货物五花八门,尽显生活百态。寻货、讨价、还价、拉家长……前开店后住宅的典型明清风格使整个古街嘈杂却无聒噪之感,不矫揉不造作的浓厚民俗情调让人不得不感叹着秦安商业的发达和人文环境的深厚与闲适惬意。

走惯了光滑的地板砖,如今踩在这灰色的石板路上,高跟鞋叩击石板的清脆响声能否惊醒沉睡百年的岁月呢?承载过历史的注定少不了呆板、保守。宽廊、飞檐、明柱、雕花、斗拱、石阶……这些明清风格的物什在简洁、明朗、清新的现代建筑面前有点拘束和黯然。拘谨、黯然中安然敦厚的沉淀着辉煌、苦难,任时光流转,它只管铭记,见证曾经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因为它早看清了前尘往事。

夕阳已完全西沉,古街因一片橘黄色光霭的笼罩而显神秘,余晖斑驳了墙上的字画和架上的坛坛罐罐,我的意识渐行渐远。店主略带沙哑的声音缓缓的撞击着我的耳膜,如陈旧苍老的留声机上转动着封存了太久的老唱片,针尖划过唱片的沙沙摩擦声让那些古音古韵浸入心灵。繁荣后的沉静清浅了时光的蹉跎,寂寞着岁月的孤独,也许恢宏与高贵只有孤独与寂寞才孕育得起吧。青白的炊烟从商铺后的屋顶袅袅升起,不一会儿,古街便荡漾着温暖纯朴的生活味道,古老也好,现代也罢,人民的生活在一代代的沉积中延续、传承。

办事文章4:最好的爱

文/苗君甫

和同事外出办事回来,我们的车被堵在距离单位50米的地方,于是就从车里下来去前方打探情况,问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户人家的迎亲车队,30辆宝马一字排列,霸占了整条道路的右侧,因为领头的婚车被人拦住要喜糖,车队耽误了一点儿时间。

明白事情原委后,看着宝马车队一溜烟儿地向前方驶去,我一个90后的同事一脸艳羡地说:“原来这是迎亲车队啊,新娘好幸福啊!想想看,30辆宝马,这得多大排场啊!如果不是因为爱,新郎会这么用心吗?真羡慕新娘!”

跟90后的同事谈爱情观,好像我的观念很老套。我无意揣测用了30辆宝马迎亲的新郎和新娘之间的爱情,我更没有权利否定别人奢华的爱情观,但我从来不认为这就是最好的爱,更从来不认为这就是最好的幸福。

想起我和老公当年的婚礼,俩人一穷二白,大学刚毕业,没有积蓄,更不想伸手跟家人要钱,我们只是出门旅游了一趟就算结婚了。没有奢华的婚礼,没有豪华的车队,也没有钻戒,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幸福指数在以后的日子中一点点增加。

结婚十年来,我和老公很少吵架,偶尔拌嘴也只是就事论事,从来不翻旧账,更不会因为冷战影响感情。他因为我的识大体一直对我很体贴,而我因为他的爱一直用心经营我们的小家庭。

这些年,我们一点点努力,从没有积蓄到慢慢买了车、买了房子、有了孩子,家的氛围让我越来越享受,也让我越来越珍惜。

从当年青涩的少年到渐渐成为撑起整个家庭的顶梁柱,我和老公在岁月的洗礼中更加从容自在。曾经懒散的我在他的潜移默化下,渐渐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并通过努力为自己的未来增加筹码;曾经不自信的我在他的积极鼓励下,渐渐找到让自己自信的方法,开始知道自信才是做事做人的基石;而他从家庭观念淡薄到成为顾家好男人,从不修边幅到明白“没有人愿意通过你邋遢的外表去了解你的内在”……这些年,我们互相影响,渐渐让对方成为自己心中理想的模样,也渐渐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从来不敢夸耀我的爱情,但我知道最好的爱其实和物质关系不大,和改造对方距离更远。最好的爱,只是彼此愿意携手走过一生,彼此愿意包容守候对方,一起在时光里慢慢成长,你抹去我的自卑懦弱,我改变你的邋遢青涩。我越来越自信,你越来越有担当,在携手相伴走过的岁月里,我们都成为更好的人。我想,这才是爱情的要义,这才是幸福的源头。

真的,最好的爱,其实只是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最好的爱,其实只是让彼此给对方爱的滋养;最好的爱,只是彼此在时光里一起慢慢成长,一起学会担当,一起面对风霜,一起实现理想。

办事文章5:给猫留个洞

文/陈金福

一次去办事,在罗田县一个离城镇很远的小山村里住了一晚。

我们住在一个老婆婆家里,她的子女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她在家带着5岁的孙子。正值隆冬,户外寒风料峭。我发现她家外屋的门角处有个小洞,北风一吹,屋内便袭来一股冷气,寒飕飕的。我们好心地从院子里找来几块砖头,想要帮她把洞堵上。老婆婆却制止我们,说这洞是给在外流浪的野猫准备的。冬天冷,流浪的野猫多,村里家家户户都自发地在门角处留个猫洞,放点儿吃的,免得流浪猫挨饿受冻。

流浪猫在村子每户人家里都得到过益处,每年都有许多猫跑到村里来避冬。全村人也是受益者,村里从来没闹过鼠灾。

现在静心再细想,给猫留个洞的村民是多么的善良!在别人有需要的情况下,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所能,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假若那样,善良的力量得有多大啊!是的,当一种善由成千上万人传递出来,个人的善就有了社会意义。

个人付出善良,收获的是一种高度,是社会意义上的精神高度。不知谁说过,“善良表面看来是一种单向的物质行为,其实它是一种精神行为。”很赞。善良的人,心态是无比愉悦的;善良的人,幸福指数是最高的。

真正的善就存在于生活中,像每天洗手洗脸一样自然,同样善良的人才会发现。给猫留个洞的善举是那样的简单、那样的朴素,朴素到他人不必留意,但谁留意到都会感动得掉泪。

办事文章6:半片口香糖

文/荣红娟

礼拜六下午,办事回来看到姑姑的女儿晗晗站在店内,于是没有着急进店而是直接去了女儿的幼儿园。

晗晗今年9岁,小学三年级,有双休。女儿所在的幼儿园礼拜六照常开放,因为年龄相仿,又因为周围同龄的太少,所以姑姑会选择双休日的时间送晗晗过来和女儿玩,以免形成孤单的性子。

女儿回来后开心地与晗晗一起玩耍。考虑到要准备晚饭,我便骑车去了附近的超市选购一些菜品,在超市看到现场做的南瓜饼。这可是只有冬天才会做的点心,去年吃过味道极好,于是便毫不犹豫地称了点,给孩子解解馋。

等我回到店里时姑姑已经来接晗晗了,我放下袋子拿出还热乎的南瓜饼分给大伙儿,女儿从柜台里边走了出来。“妈妈,给。”我一看,是半片口香糖。

“铮铮(女儿的名)对你还真不错,说妈妈没有了就特意留了一半呢。”姑姑笑着说。原来他们拆了一条口香糖,姑姑、晗晗、老公、儿子和女儿一人一片就全部瓜分了。女儿看没有我的那份了,就自己只吃一半,把剩下的一半包了起来,准备我回来时给我吃。

弯下腰身,张开嘴巴接过女儿已经剥开并递过来的半片口香糖,心里有一股暖流缓缓而过。“铮铮真好,谢谢哈。”

女儿今年6周岁,说起来也是不懂事的年龄,但是她给我的感动和温暖却不只是一点点。有时候老公会责备我偶尔的懒散,女儿就挺身而出。“你不能这样说妈妈,妈妈也需要休息的。”看见我在给她织衣服,她就在一旁说:“等我长大了也给妈妈织。”看到我给她买好吃的,她就说以后也买好吃的给我。虽然现在的她还不明白说这些的含义,但是在她的心里已经有了“因为妈妈对我好所以我也要对妈妈好”的意识,我很欣慰,女儿长大后定会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办事文章7:两位顾客

文/孙长乐

上个周末,我找一个朋友办事,便去了那朋友的手机店里。跟朋友商谈完事情,正要离去时,朋友说他有事要出去一下,叫我帮他看一会店。我只得答应下来,就把拎在手里的公文包搁在柜台上面,看到有顾客进来,就招呼一下。

一个微胖的中年男子来到店里,走近柜台,俯下身子在看柜台里的手机,我上前拿开我那公文包,以方便他挑选手机。他抬头冲我憨憨一笑:“谢谢。”我向他推荐了几款品牌手机,最后他也选中了一部,临走时,还满面春风地跟我道了个谢。

过了一阵,又有一位年轻人走了进来,站在柜台前看手机,我伸手把刚放在柜台上的公文包也拿开了,可他脸色一变,厉声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疑惑不解,不知他为何如此反应:“我也没说你什么,你这是怎么啦?”

他一脸恼怒,说道:“看我过来了,你就赶紧拿走了那个包,你这是防贼吧,你把我当成什么人啦!”

“你误会了,”我哭笑不得,连忙解释,“我拿走东西,是为了方便你挑选手机。”

他撇撇嘴,瞪了我一眼,鼻子里重重地哼了一声,便摔门而去了。

后来细想这事,我认为这是个人的处世态度使然。显然,那个中年男子是个拥有阳光心态的人,面对一些事物,自然就展现出自己的阳光天性,也会以阳光的心态判断事物,因而,就会让人感到温暖和愉悦。反观那位年轻人,即便不能说他是心理阴暗之人,也应是个缺乏爱心和宽容心的人,以他的处世心态,恐怕平时都是以敌对的眼神看待事物,所看到的也都是灰色的,难免会怨天忧人,自己痛苦,也惹人不快。

办事文章8:拾掇路上的诗意

文/庙门口的人

去郊外办事,回转时经过一处山野,满眼金色的山菊花散散落落一路点缀。本想停留多看看,同行者说太阳就要落山,快走吧。没敢耽搁,只不经意地望了一眼西边天色,落日正好挂在树梢上。那天我只收获了“挂在树梢的落日”这句话。一直记着,感觉挺好。

很多的时候,我就是在路上收获着这些散散落落、自以为美的事物,或者说是散泛着温润光泽的印象;随手拾来装入囊中。有意思的是,近年来的阅读,也有了“常读常新”的感觉,仿佛一本书总是头一次打开,永远读不完。我知道这是记忆的原因,就是说很容易忘记上次的阅读,不过它还是令人愉悦,因为每一次的重新捧读,都会生发出新的感觉;可惜没有随手将它记下来,否则的话,可以成为很好的读书笔记。几天前一个秋雨淅沥的下午,我去一家机构商谈事情,顺路逛了一下书店,买了本黄永玉的散文《比我老的老头》。再去办事的地方才知道还没到上班的时间。于是,就在人家宽敞气派的屋檐下,信手翻开书的其中一页,映入眼帘的是写沈从文先生那篇中间的一段文字:“客观的颠簸虽然使他慌乱,主观上他倒是不停地在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且从不失人生的品位”。从那段开始,我一路读下去,直到人家上班与我打招呼。过去没有体会出“风吹那页读那页”的内心宁静。现在有了这份“翻到那页读那页”的随遇而安,觉得世上有许多诗意的体验多在过程中,就像一本好书,原来是可以从某一个段落,或者从某一页读起的。

这有点像日常家居般的放松。妻子习惯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而我难改散淡的习惯;感觉中居家应该是闲适与散淡的,有随手可取的书报、茶碗和吃食什么的,坐卧无拘无束、无形无态。我甚至认为,凌乱何尝不是生活的率真。一次,在与妻子的论战中,我拿出了一幅画给她看,是现代家居的画面,在那间整洁的客厅沙发上,一条红色的围巾被随意地放着,其中的一角拖到了地板上。这种柔和与协调的氛围凸显着家居的本质,它让我们关于对家居的认识渐渐地靠近了一点点。

生活的底色原本是自然拙朴的原色,快乐由此风生水起,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而被时尚的风推着跑,忙的有点不可开交。我做事的地方有位孩子的母亲,迷上了网上购物,后来,她说要给孩子也在网上买一只书包。我对她说,休息的时候带孩子上街去吧,让孩子在与母亲选书包的过程中享受孩童的快乐,那种经历将永远成为孩子温馨的回忆。

有些事情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人毕竟是活在实实在在的过程故事里,又总是尽可能地将这一故事演绎的流光溢彩有点嚼头,呈现出精神的光芒来,而并非全是结果的现实。比如说,安庆人喜欢将“生炉子”唤做“逗煤炉”,生动勾勒出从前家居生活的俗常闲适。前几年报章上就城市居民“逗煤炉”影响空气质量问题展开议论,当时我很为那些老人们难过。你想,一个老人闲闲的,拢拾几爿柴禾,一板一眼慢慢地“逗”着煤炉,那不就是一种生活的消弭吗?

很多事情是急不得的,一急的话,过程的情趣也就无从品味了。老父亲健在时,每每要在菊花盛开的日子里,约一二老友来家吃螃蟹。真正是一瓶老酒、三五只螃蟹,说着过往的岁月,慢慢悠悠,消磨了多少秋日好时光。老父亲对我说;“螃蟹是应该这样吃的。而现在的人们应酬时也忙着上螃蟹,一带而过,可惜了。”后来,我一直在回味着父亲所说的“可惜”,是指“时光”还是指做为时令佳肴的“螃蟹”?或兼而有之,物我两忘。但人生过程宛如赶路,就像我那天急着赶回城里一样,只一句“挂在树梢的落日”,就已让我对这个秋天充满了诗意般的想象。

办事文章9:小草

文/谢永帅

前天去外面办事,坐车回来,路阻停在路边,司机眼尖看见路边一光秃秃的大石头缝隙上,长出了几棵嫩嫩的小草,真是奇怪,小草芽是怎么来的,或是随风飘来,或是鸟儿叼过来的。而且在这么炎热的夏日是怎样挺过来的,在下面地上的小草有些都被烈日晒死了。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小草的生命力,几乎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都有小草的存在,它可以杂乱无章,游击方式的存在,也可以整整齐齐,正规部队一样的存在。它任凭风吹雨打,暴日烈晒,也任凭它人践踏,总是顽强的像个打不死的小强,在我的眼里它比小强还小强。

小草它朴素,一身绿装,尖尖瘦瘦,没有花儿妖艳多姿,没有大树参天高大,可它确非常的接地气,折腰后能顽强的站起来,大火过后能坚强的重新生长出来,它虽小,但是它同伴多、朋友多、兄弟多,它净化着空气,为人类和其它动物提供清鲜的空气和养料,也为有些动物提供美味的食材,简接为人类提供动物鲜美的肉汁,可以说小草真的很无私,思想也单纯,不管你理与不理,它总是在那里默默地存在,默默地做着贡献。

如果要我们人类活成小草一样,那肯定不现实,毕竟人类是高级的群体,但小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有时我们人类自身因贪欲过多,犯了很多的错误,有些错误很多时候是不可逆,代价也沉痛。如果像小草一样能有自我修复能力,那也还是不错的,可我们往往没有这个能力,这时就要看我们的抗压能力,如果没这个能力,我们就会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好一根稻草。

夏日的脚步已渐渐的过去,秋日的脚步已悄悄的走来,被夏日晒黄的小草也逐渐变绿,小草的生命周期虽然短暂,但它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就像我们人类,承载着生命的顽强,带着希望永远的坚强地活了下去,活出了意义,活出了个性

办事文章10:简单的快乐

文/刘燕

那天,我从成都办事归来,坐在长途汽车上,车内十分安静。有的人在睡觉,有的人微闭双眼听着音乐,有的人斜视窗外,欣赏着路边的风景。也许面对陌生人大家都心存戒意,也不知从何说起,所以谁也不愿主动搭话,都沉默着,只有汽车发出不断的轰鸣声,让人感到烦闷之极。

车至一路口,不知从哪儿上来了一群农民工,每个人的身上都背着一个大背包,手里还提着不少的东西。他们皆衣着朴素,皮肤黝黑,双臂粗壮,手上长满了厚实的老茧,一看便知是从事重体力活的农民工。他们一上车,就肆无忌惮地说着,开怀地笑着。亲切的乡音,爽朗的欢笑飘满了全车,车内的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大家的目光也都聚在他们身上。

听他们言谈,知道他们原来是修建某大型水库的石匠,已经有半年没回家了。这几天适逢工地缺材料放假,他们就匆匆忙忙地赶回家,看看家中的老人和孩子,顺便帮着家里抢收成熟的稻谷。他们畅谈着自己的孩子,议论着今年庄稼的收成,不时发出一阵阵毫无掩饰的欢笑声,那单纯的欢笑完全发自心灵深处。他们明亮而璀璨的双眼充满了期待与希望。突然间我被他们的快乐感染了,完全忘怀了自己因事情没办成而带来的沮丧。

到了中午,汽车停靠在一家餐馆门前,大家纷纷下车吃饭。那几个农民工也下了车,但他们并没有跨进餐馆,而是从身边的口袋里掏出一瓶水,几个大饼,蹲在门口就啃了起来。换了是我一定为此而感动无地自容,可是他们却毫不在意,旁若无人似的,大口大口地嚼着。他们的表情是那么的淡定从容,捕捉不到一丝的无奈与痛苦。

我很奇怪,为什么一瓶矿泉水,两个大饼,一根劣质的香烟,他们就觉得那样的满足,那样的快乐。也许这正是源于一种简单的生活。

人有时就是这样,越是有了身份和地位,越是有了金钱与财富,就越是发现快乐难觅。就其原因,我们总是给自己定下一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与身边的人盲目地攀比、追逐。而人的欲望往往难以满足,于是烦恼随之而来,整日牢骚满腹,抱怨声声。

越是简单的人活得越快乐,越充实,就像文化低下的农民工。他们没有太高的人生追求,不会刻意地去追逐世俗名利。不会好高骛远,不着边际,奢望生活过多的赐予。也没有时间去多愁善感,抱怨生活。他们懂得知足常乐,脚踏实地,量力而为。

家有豪宅万千,夜寐仅需七尺,纵有良田千顷,日食不过三斗。我们又何必为这些东西而苦恼呢?一个人,如果肯将生活的眼光放低一些,也许就会坦然一些;如果知足一些,也许就会快乐一些;如果恬淡一些,也许就会幸福一些。

办事文章11:隔着玻璃的盆栽

文/魏天亮

陪朋友到一个地方办事。这里太忙了,来办事的人把我一会儿挤这边,一会儿挤到那边,最终被挤到了窗户边。窗台上有盆盆栽,已经枯萎,枝叶倾身扑向窗户,保留了生命最后时刻的努力。窗外,有它熟悉的生活空间,绿树掩映,微风摇曳。可惜,它的愿望注定难以实现,在努力挣扎中,它失去了生命的颜色。

我仔细观察着这盆盆栽,发现花盆里的土干裂、萎缩,完全与花盆剥离,留下一圈深深的沟壑,——这盆盆栽是因为干渴而亡。而让我惊奇的是,枯萎枝叶的下方有一线柔嫩的绿意,那是盆栽在失去了所有水分,绝望之际将自己体内仅有的养分集中,生长出的最后一根小苗。

所有枝叶的生命很快消亡,让这一线生命迅速生长,希望它能把株体的生命延续。这是生命的挣扎。其实,植物也和我们人类一样,希望自己生命能够长久,即使不能,也希望后代能够延续。

看着盆栽最后生长出的这一线嫩芽,我的心动了:应该给它一杯水。但是看着满屋子的人头攒动,我终于没有动手。我不是害怕找不到一个盛水的容器,也不是害羞端着水过来浇花的行为愚笨,我担心给了它一杯水,让它有了更强劲的生命,它需要的第二杯水在哪里?没有后续长期的浇灌,我的努力,注定不过是生命更长痛的挣扎。

此后几天,窗台上的盆栽一直在我脑海呈现向窗外欲扑之姿,让我有一种口渴的感觉。迷迷糊糊的夜晚,我忽然发现自己回到了那个房间,成了那盆盆栽。干渴难耐的我盼望上天会降下甘霖,忽然,阴云密布,一个雨滴从天而降。我喜悦又紧张,本能地缩紧身子,闭上眼睛,全力迎接从天而降的这一重重的小水滴,来了,来了,啪……

只有声音,却没有水滴敲在身上的清凉。我睁开眼睛,水滴就在眼前,一滴,接着一滴,停在我眼前几毫米处。我拼命伸长身子、脖颈、胳膊、手臂,努力去接近那上天的恩赐,却最终发现那里有一层透明的欺骗与阻隔。玻璃,让我感觉到了水滴润泽的滋味,却不能真正接收雨水的浸润,为即将干枯的生命解渴。

雨滴继续敲打玻璃,一滴滴,渐渐汇成小水珠,再汇成细流,垂直而下,不知流向何处。我继续努力,继续挣扎,可惜玻璃仅仅把水的凉意传递,却不能把水分透过半滴。

在冰冷的隔层里,我迷茫、迷失,哀伤欲绝……

办事文章12:浮生半日

文/纪蕾娜

陪小姨去济南办事,刚好有半日的闲暇。于是决定去附近转转,打发下午的时光。

美团搜了一下周边游,距灵岩寺居然不远,喜出望外,姑且打了出租直奔而去。

知晓灵岩寺,是从摩顶松开始:唐玄奘西域取经前,住在灵岩寺。有一天,他用手抚摩寺院前的一颗柏树说:“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西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

果然,唐玄奘走了以后,那棵柏树的枝干每年往西长。直到十九年后,它忽然开始往东长,那一年,玄奘果真取经归来。

神奇古树的传说,自然有必要观摩一番。

想着,灵岩寺已到眼前。于大雄宝殿的后西侧,我见到了那棵千年古柏树。斜阳下,它正如一个迟暮的老人矗立在角落,树身已经半枯,粗糙的树皮如一道道皲裂的旧伤。正感叹流年似水,却又见新枝嫩翠,染绿了树冠,仿佛昭示它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古柏树树干弯曲,树头的方向,的确倔强地指向了东方。

大约是工作人员为表达对古树的虔敬,披红挂彩的为它缠上了绸带,并在旁边种了柿子树,喻“百(柏)事(柿)如意”之意。树下,有石砌的台基,台基东西两侧分别刻着“珠树莲台”和“名山胜水”。据说为明代嘉靖年间巡按御史张鹏所书。神奇的老树映衬着古老的建筑,更显岁月之苍桑辽远。

我好奇柏树为什么却被称为“摩顶松”。僧人告诉我,因“柏”与“悲”是谐音,过去有人忌讳这个“悲”字,于是将“柏”改为了“松”。陡然想,人都有避凶纳吉之心。庙宇乃祈福之地,这摩顶松饱尝战火而不毁,也多亏这片祥地了。

灵岩寺的主体建筑,当数千佛殿。殿内供奉有巨型的“三身佛”,三尊佛像结跏跌坐、仪容端庄。两侧分别是彩色泥塑的罗汉像。这些罗汉,或合掌、或柱杖、或闭眸沉思、或侧耳倾听,有的和善、有的愠怒……无不栩栩如生、细致入微。仿佛越是神圣之物,制作时越会分外虔诚,自然就摆脱不了一种匠人精神。这大约也是后来梁启超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的原因所在。

俗称“五步三泉”的卓锡泉、白鹤泉与双鹤泉,位于千佛殿东侧的崖壁下。泉水由石涧中冒出,洗了手,捧来一口品尝,果真是清冽甘甜。撩拨着冰凉的清泉水,喝了一口又一口,越发不舍离去,便用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瓶装满了一瓶。还是不舍,又拍了与泉水合影的照片,流连许久,恨不得将自己变成一条鱼,融身于这青山绿水中。恍然间,疑心那水是神话里什么人的流体,只为等我今日来与它窃窃私语,这倒为我登峰造极的自恋做了一个诠释。

又看过了钟鼓楼、壁支塔、墓塔林……择僻静处歇息,抬头忽见一老树生长在拱门上方的墙壁上,树根蜿蜒,像一道道的鹰爪盘踞于墙壁上。树枝向四面八方伸展开来,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虔诚的有心人,将祈福来的红布条系在它的枝桠上,那红绸在风中飘拂,如绽放的山茶花,开的奢华、热烈。可惜我并不能知晓这种树的品名,只疑惑没有泥土和水,是一种怎样的力量赋予了它灵性,生长至今日!好想请教一僧人,佛门弟子抬头凝望时,会是怎么一种彻悟?恐怕不仅是顽强二字所能涵盖的吧。

这让我想起了力克·胡哲。这个生下来就没手没脚的青年,不但生活可以自理,骑马、打鼓、游泳、足球样样皆能。并且能用臀部以下那只仅生了两个小指头的小“脚”打字,惊人的完成了“金融理财和地产”的双学士学位。电视里他幽默地调侃着自己。如今他已到过了35个国家和地区做演讲,用自己的励志故事,鼓励和他有类似经历的残疾人走出阴影、并要自强不息。

身残志坚的力克,傲然挺立的古树,虽是生命不同的体态,却似乎要以一种相同的力量告诉人们,有一种精神叫做——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出灵岩寺的时候,天近傍晚。想来虽是闲暇的半日,却不虚此行。迎着西天的红霞,一点没觉得累,不想打车,步子走得很稳。

办事文章13:自知之明

文/寒江穆

那天,出门办事回来,同事小刘一脸神秘地说:“韩哥,机会来了!局里要公开选拔干部,咱们处的副处长一直空着,符合条件的没几个人!”他边说边递给我一个文件。

“正科三年,从事相关业务工作两年,大学以上学历,荣立二等功的,任职年限可放宽至两年。”掐指一算,符合条件的只有三人,大周、李明和我。不过,和他俩不同,我属于“放宽”的那种。去年,自己立了个二等功,但我很清楚,这完全是风水轮流转,误打误撞地落到了我头上。

三个人竞争,我是最弱的一个。大周是处里的业务骨干,不管文字水平还是协调能力,我都自叹不如。李明正在基层挂职锻炼,据说他父亲和局长是莫逆之交,李明能到局里来,全靠这层关系,让他到基层锻炼,也是局长钦点的。

报名期限只有一天,我陷入了犹豫。如果报名,结果肯定是“陪太子读书”。如果不报,主动退出竞争,说不定还能给领导留下一个“讲政治”的好印象。权衡再三,我还是决定不报了!

报名那天,为了避免尴尬,我给小刘打电话,说自己感冒了,去医院拿点药再过去。可没想到刚过一会儿,处长就来电话了。“小韩,你给我抓紧回来!”说完就狠狠地挂了电话。

忐忑不安地到了处长办公室,他一脸严肃地问我:“你怎么不报名?”“我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报了也是白搭。”我如实相告。“什么白搭?你不报名才白搭呢!刚才局长找我了,说无论如何你都要报名!快去吧,还来得及!” 局长竟然亲自关心我的提拔问题,我不禁有些感动。

报了名,笔试、面试,感觉都不错,难道机会真的要从天而降?就在我喜滋滋地心怀幻想时,最后的结果却给了我当头一棒,就像我当初预料的那样,提拔的是李明!

接连几天,我都情绪低落。这时,处里的“前辈”老王主动请我喝酒。也好,借酒浇愁吧!三杯酒下肚,老王开口了:“小韩,别灰心,这事儿一开始你就没戏,就当是成人之美吧!”“什么意思?”我不解。“这个职位就是为李明安排的,但公开选拔是组织部门的要求,并且一个职位必须三个人竞争才有效。本来只有他和大周符合条件,局里才做工作放宽要求,把你拉了进来,如果你不去报名,这个职位就被取消了……”

办事文章14:靠在肩上的男人

文/陈文明

外出办事的时候,一不留意的瞬间,我的肩膀,竟然成了一个陌生男人的“依靠”!

上了公交车,我在靠后的位置找到一个座位坐下,接着手捧一本闲书,聚精会神地读着。不多一会儿,我隐约感觉一阵压迫感,似乎有什么东西在靠着我的臂膀。刚一开始,压迫的力度还算比较轻微,慢慢地就沉重地压了过来。

我扭头一看,原来是邻座的一名男子,此刻他竟然睡着了,而且睡得很沉。粗略一看,大概是个中年男人,那蓬乱的头发和满是褶皱的衣领,想必是出门的时候没来得及梳理。黝黑的皮肤,难掩满脸的倦容。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公交车如此轰鸣,车上人群如此嘈杂,他竟能安然入睡!我想,他一定是又累又困吧,不然不至如此。

犹豫片刻,我决意暂不打扰他,且在心中趣想:缘分使然,这辈子能靠在我肩膀上的男人没有几个,他算一个。如此想着,我便轻微调整了一下肩膀,以便让他更加舒适地依靠。接着,我把头转回来,再次将目光投向书本,若无其事地继续阅读。接连几站,他都这么靠着,虽然我的胳膊一度僵硬,并且发酸发麻,但我始终不忍把他唤醒,因为这过于残忍,瞧他睡得多香。

突然,公交车冷不丁一个急刹车,睡梦中的他猝不及防。眼看他整个人向前倒去,我连忙伸手挽住:“小心!”如此他这才醒来,睡眼惺忪地看着我,蛮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等坐定了,我看他睡意犹然,于是对他说:“大哥,要不再靠会儿吧,看你很困呢!”他这才明白过来,有些不好意思,憨笑着说:“谢谢,不困了。”说完,他又扭头看了看公交车行程表说:“前面,我就到了。”

没过一会儿,他就到站了,看他起身都是那般吃力,我似乎连目送他的勇气都没有了,但我最终还是定定地看他离去。下车之后的他,腿如灌铅,步伐蹒跚,缓慢前行。就这么左歪右斜地渐行渐远,留下一抹疲惫不堪的背影。

公交车启动之后,我心中不由默想:他怎会那般疲倦?一定是四处奔波所致,可能为了上大学的孩子,可能为了生病的老伴。又或许,他根本没有孩子和老伴,也没有家,只是孑然一身罢了。无论为了什么,他都不能停下脚步,都要疲于奔波,哪怕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为此,他夜不能寐,寐不能安,才会那么困乏,以至于困倒在了一个陌生男人的肩上。

此刻,我不禁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也在车上昏昏欲睡,但愿有人可以发此慈悲,借他的肩供我靠会儿。因为不同的生活,相同的奔波,我从他那疲惫的影子里,依稀看到了自己。

办事文章15:小千世界

文/耿艳菊

出门办事,耽搁在路上的光阴大概是最无聊的了。那天,我坐在车上,东瞅西望,只见路上车来人往,看得我恍惚迷蒙,顿生疲倦之心。这时,路边栅栏上的一簇花朵突然跃入我眼帘,它们绚烂开放的样子,像亲切的笑容把人拉回到有温度的人间。虽然对这些装扮路边的植物很熟悉了,依旧禁不住又惊又喜,像第一次见到一样,频频回头行注目礼。

曾经有一段时间上下班要经过一段很拥堵的路段,车走一步停两步,晃得人晕乎乎的,焦躁难受。好在那段路中间的隔离带里长长的网状型的栅栏上盛开着明黄的、粉红的、莹白的、大红的月季花,欣赏着花朵的明媚,堵车的烦躁竟冲淡了,心平气和地等车一点点往前走。急躁在这时一点用都没有,看看那些花,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汽车的轰鸣、排放的尾气、灰尘,生存环境可谓十分不理想了,可是它们似乎不在意这些,不瞻前顾后,不好高骛远,就站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淡定悠闲地开开落落。

爬山虎是很普通的植物,也具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它对外界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展现生命姿态的就是一面坚硬的墙壁。光听听它的名字,就已明白蕴含在它体内的能量了。坚硬的墙壁就是爬山虎伸展腾挪的小世界。爬山虎不开花,而它的绿叶子却比花还精彩,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愣生生把一面铜墙铁壁变得温柔和顺,养眼养心。

如果人生的某段光景很不顺,不妨去大街小巷溜溜转转,说不定某一户人家墙壁上的爬山虎突然就温柔了沉寂的心田,带来了好运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念头转过,人生又是天高水阔。

大千世界,多的是芸芸众生,普普通通,在一方小世界里挣扎出适宜绚烂的一生。

一切生命都如此,植物的一辈子如此,人的一辈子更如此,普通而丰富,都有一个迷人的小千世界。

比如最近遇到的两个普通人物,一个是卖西红柿的大姐,黑而瘦,话多热情,你挑西红柿,她就跟你聊天,顺带推荐下邻铺的甜枣。她每天凌晨3点起来去菜地采摘西红柿,却一点也不抱怨生活的艰辛,还心疼上班的,说争分夺秒赶公交的不易。另一个是胡同的保洁员大爷,他一边扫地,一边挎着小录音机听历史故事,十分悠闲自得。我那天看到他时,正讲到赵匡胤,他嫌录音机里人家讲得不好,自己噼里啪啦讲起来,栩栩如生。

处处藏龙卧虎,真是让人不可小觑。

办事文章16:灯

文/耿惠芳

前不久我回老家办事,看到沿村的水泥路边又竖起了一排水泥杆,几个电工正在杆子上装路灯,看着那笔齐的一排排路灯,我感慨万千:如今的家乡实在是日新月异了啊!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家有一盏用深褐色小药瓶做起来的小壁灯。它圆圆的肚,瓶口上拣片铅皮剪成一个与瓶口一样大的园盖,中间用剪子锥了个洞,洞口的铅皮还得微微翘起,不然灯芯会向下落的。然后取几根棉纱线搓成比瓶略略长一点点的粗线做灯芯,再去小店买一点火油(那时叫洋油,因为都是从国外进口,按计划供应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灯是不会点的)。天完全黑下来点着后,屋里闪现着昏黄的亮光,我喜欢用手指去拨掉那落在旁边没燃尽的火苗,因为怕我烫到,妈妈常一顿训斥。这灯不时飘起一缕缕黑烟,散发着一股股难闻的油味,庄稼人管这种灯叫“小壁灯”。后来,妈妈看到供销社有一种新式的煤油灯,比我家的壁灯略高点,肚子胖胖的,还有个像酒杯座一样的座子,上头除了不算太大的口,还有一个薄铁皮做成中间开口的半圆形盖头,铁皮旁边向上弯起了四个小脚,还有玻璃罩,小脚就是用来固定笼火的玻璃罩的。妈妈一狠心买了个回来。当年,我妈纺纱线,我和姐姐写作业都是在煤油灯下,趴在小饭桌上完成的。

当时谁家有这么一盏煤油灯就是人们眼中的有钱人家了。那时还有一种灯,我们都叫它“虾子灯”,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我也不得而知。反正就是可以提在手中走夜路的灯,它的结构又比煤油灯复杂些,个头也大许多,玻璃罩更大些,四面有铅丝网拦住玻璃罩,风雪是灭不了它的,在漫天的黑暗里即使是这一星半点的光亮也会增添你百倍前行的勇气的。

后来有好长一段时间,洋油停供,妈妈只能去找人家用过废弃了的柴油,柴油灯不仅呛人,而且点一会儿就是满鼻子黑灰,到处都飘散着柴油味。

后来,洋油没那么紧张了,大家都点起了洋油灯,这个可在外面用旋钮控制火大火小的洋油灯便进入了千家万户。

到了七十年代后,村里开始用电。记得当时电线杆非常紧俏,村干部没有途径买到,就找到我爸爸帮忙。他是1944年入党的老干部,当时在黄桥镇任职,我们村的第一批电线杆就是他托人从江北买回来的。那时用柴油机发电,常常会断电,所以洋油灯还是必备的,还有蜡烛。我倒是喜欢蜡烛闪烁的火苗,喜欢用笔将蜡烛芯挑正。为了节约,我还会将流到桌面的蜡烛重新挑起来放到顶部火焰旁。每次停电后一来电,人们就会奔走相告:来电了!来电了!尤其是如我一般大的孩子,那个兴奋劲就甭提了。

说实话,用上了电灯,老百姓真的像赶日寇打老蒋那么开心。刚开始,好多老人不会用开关,而且连15w的灯还嫌耀眼呢。

有了电,“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憧憬便指日可待了。

进入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我的家乡,国家加大了电力建设,加速了农网的改造,电压增高了,电灯更亮了,用电更安全了,家家户户换上了日光灯。

而如今每家每户敞亮的楼房上下全部是花样繁多的LED灯。那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完全是从前不敢想象的。

近些年,国家又连连出台倾向三农的方针政策,农村电力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跃,再也没有随时停电的隐忧。在照明上老百姓追求的不是单纯的亮化,而是品位更高,形式更多样。从过去昏暗的“洋油灯”到如今“村村银光闪,彩灯迎笑脸”的光的世界,折射出改革开放带给人民群众的幸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