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过节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过节文章1:乡间美味
文/王太生
过节到乡下去,有个人在家里摆了桌子,请我吃饭,还讪讪地说:“呵呵,大老远地来,乡下没有什么好吃的。”
这个朋友,到屋后的围墙上去摘几根丝瓜。丝瓜碧绿碧绿的,叮叮当当,一根根挂着。摘丝瓜时,主人看见路边的一丛乱藤蔓上缀着一嘟噜、一嘟噜浅褐色的小圆果。一看,不知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山药豆,就一颗一颗地摘,摘回去,先煮了一道好喝的山药豆茶。
乡下没有什么好吃的。鸭屁股下刚丢下的两只蛋,淡青色,热乎乎的,在锅台上一磕一碰,打在一只花碗里,搅碎、入葱花,放在饭锅内蒸,涨熟的蛋,虚虚松松,一调羹送到嘴边,软嫩香鲜。
我在镇上见有人从船上搬来一口黝黑大锅,在河边支一个灶,舀入带有植物清香的河水,添入干柴穰草,站在那儿卖。锅盖捂得严严实实,猛火在锅底传热,水汽冲击,花藕在锅里“啪啪”乱响,让藕段和锅都微微颤动起来。
三伏天,长江边上进入了一年最热的季节。乡下人喜欢喝糁儿粥,大麦磨研的糁儿,粥在咕噜咕噜沸腾时,撒入锅中。煮开后,并不急于吃,而是置放在水中,让它慢慢地自然凉,待到冰冰凉时,喝糁儿粥就成为酷暑里的清凉享受。这时候,粥薄如水,清亮得能够照见人的脸,一边喝粥,一边看天。
下雨天,摘篱笆墙上的紫葛叶最妙。紫葛叶,绿莹莹的,筋络清晰,一寸一寸地掐,掐回去用清水一冲、爆炒,或者做紫葛叶豆腐汤,微漾的汤色,宛若翡翠白玉。在古代,紫葛叶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落葵。汉乐府诗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说的是紫葛叶。炎夏在乡下喝紫葛叶汤,似有清凉古意。
农人坐在天井里,一颗接一颗吮螺蛳。剪好的螺蛳,用花椒、八角,“哗啦、哗啦”喧响爆炒,入酱油、镇江香醋、绍兴黄酒,水煮。吮螺蛳是需要耐心的,他先要挺胸凸肚,运足中气,然后嘬起嘴,哧溜哧溜地吸,才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乡野美味。
有一次,在苏北水乡,见一根竹竿上,晃晃悠悠吊着半网兜麻虾。湿漉漉的水珠,吧嗒、吧嗒,往下滴,像钟摆一样缓慢,落在竹竿下一片树叶上,飒飒作响,与网兜里的活麻虾上下呼应,有丰子恺漫画神韵。
麻虾,芝麻大的虾,皮薄质软,几近透明。有个老头儿扛着一张网,慢悠悠地下河趟麻虾,捞了半网兜麻虾。做麻虾酱,要将水沥干,小麻虾用盐、酒腌,放坛密封,再放到阳光下晒。麻虾酱佐泡饭,其味鲜美。
遇到乡间的鲜,想到少年时,乡下姨妈家的酱鲜豆。每年秋后,姨妈将那些收获的黄豆放在竹匾里,摆太阳底下翻晒,最后将它们放在一只坛内闷酿,便做成了润黄的酱鲜豆。相比洋快餐大行其道,铺天盖地的添加,其鲜来自食物内部。
在徽州,一个名叫柿木肽的山上,旅途中的早餐,我是在山坡上一户人家悬空小楼上吃的。剁碎腌制的山辣椒有点咸,咸中有一丝辣,带出一道鲜,泉水煮的粥,一气吃了三碗。此时,抬头四顾,远山如眉,炊烟袅袅,风和景明。
乡下真没有什么好吃的,饭中吃出柴火味。
过节文章2:有一种孤单与孤单无关
一个人的城市,最害怕过节。走在喧哗的大街,看着结伴而行来来往往的男男女女,无数次质疑过自己,究竟为的是什么。冬至,平安夜,圣诞,元旦,都扯淡,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过不过节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没有太阳的白天,心情异常压抑。曾经试着敞开双臂,迎接别人所谓的幸福,一次次被现实伤的遍体鳞伤,更可悲的至今不知问题出现在哪。聊天中别人调侃“你怎么一点都不像曾经那个自信开朗的傻妞了”,一滴眼泪结束一段对话。时常想起那个六月份的誓言,却总以头痛结束,走的走的无路可走。
过节文章3:陪母亲一起过节
文/萧倩
母亲节这一天,朋友圈里各种祝福可谓铺天盖地,终于看到也有真诚的“另类”:“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你母亲知道吗?友情提醒:***妈在家,不在朋友圈……”
很羡慕与我同龄的朋友,他(她)们还有母亲可以一起共度。对我来说,与母亲过节,只能成为追忆。那次陪母亲一起过节的情景,仍清晰定格在脑海,我怎么也没有想到,那是最后一次陪母亲过节。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就一直病魔缠身。那时医疗并不发达,母亲每次胆囊炎发作,总以为是胃病。每次在疼得晕过去的时候,我什么都不能做,只能在一边惶恐与无措。后来,终于知道原来折磨着母亲身体是胆囊炎。尽管如此,母亲每当身体恢复的时候,她总是坚韧地撑起这个家。
母亲一直是坚强又善良的,她深爱着我们。对于母亲来说,最开心就是周末的到来。她会在前一天挨家挨户打电话,问问我们是不是明天可以带着孩子回家吃饭。然后,母亲会看着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地团聚一起,就心满意足。
后来,我发觉母亲在周末不再打电话来了,开始还不以为意。一周、两周,母亲依然这样。习惯一旦改变,就会觉得空落落的。不过,我们还是会打电话告诉母亲,我们会回家。由于母亲年纪大了,每次我们回家,都会捎上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动手。再后来,我发现,母亲看我们进门,她会笑着出来跟小孩说几句,然后又回自己的房间。那时,她会坐在窗前,自己一个人默默发呆。原本令她最开心的团聚,她也显得没有往日的热情。开始以为母亲有什么心事,就尽量逗她开心。但母亲的笑脸,很勉强。
我对哥哥说,怎么觉得母亲就像要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仿佛会在世上悄悄逝去一样。哥哥听后不以为然:别胡说八道,她还是和原来一样。我当即反驳,那是你没去注意。经我提醒之后,哥哥也发现这个状况。
之后的日子,母亲对什么事情都失去原来的热情,这种情况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后来,当季节转换时,母亲又恢复了原来的热情,整个人就像“满血复活”。
记得那年母亲节,我回到家里,对母亲说,今天是母亲节,我们到大超市去转转,今天超市买东西不用钱的。母亲听后半信半疑,不过显得很开心。当她下楼梯的时候,邻居跟她打招呼,她喜不自禁地告诉邻居:今天母亲节,女儿要带我出去。母亲说这话时那满足的笑容,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我俩坐着三轮车来到超市时,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一边推着小推车,一边对母亲说,您看上什么喜欢的就买,今天您选的都不用钱。此时商场上到处悬挂温馨的祝福标语,母亲信了。母亲慢慢挑着一些食用品。一边挑,一边还为父亲挑,她几乎每样都选上两份。然后会问我,会不会太多?我说不会,放胆挑吧,今天就是要让天下的母亲都开开心心的好日子。当看到进口的油桃,母亲说,要买一点好的回去供佛。她一看价格,觉得太贵,又放了下去。我怂恿母亲说,买吧!
看着小车已经堆满,母亲一个劲说,够了够了,我们回去。当我们来到收银台,母亲有点紧张地拽着我的手说,如果东西太多,我们就少拿点。我笑着对母亲说,放心,不用钱的,再多也不用钱,您如果还有想买的,还可以再回去拿。母亲坚决地说,不用了。就这样,我将银联卡递给收银员时,母亲一直盯着,当她确信我没有掏钱时,把手放了下来……
当我们将大袋小袋提到楼上,母亲开心地与父亲分享着节日的“礼品”。可以看出,母亲节这一天,她真的开心。
那时,我不知有“灵光反照”一说,以为母亲一切又恢复了正常的状态。岂知同年,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她走的时候,没有病痛。当我在整理母亲遗物,打开她的柜子,当时买给母亲的东西,除了水果,其它都原封不动地安放着。为抚养我们省吃俭用一辈子的母亲,尽管“骗她不用钱”的东西,她还是依然舍不得吃用……
陪母亲一起过节,如今只成为一种奢望。但值得庆幸,那时网络没有这么发达,我还能真心实意陪在母亲身边。今年这个母亲节,又有多少人能静静与母亲共度呢?
过节文章4:家里来客
文/胡菲
每逢过年过节,家里都会来些客人,那是自然的。
今年也不例外,大年初六,刚吃早饭,外婆便带着九岁的表弟来了,一进门表弟便急着挣开外婆的手,一步一跳地跑到电脑前,差点没把外婆摔个踉跄,外婆只好扶着鞋柜,把手中的礼品放下来,喘了喘气,笑笑说:“这孩子,唉!”然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弯下身去换鞋子。正这时,小舅背着包大步大步地跨进来,笑着喊一句:“拜年了啊,年过得好吧。外婆也来了,快坐快坐。”便顺手把包放在沙发上,一只手去搀着外婆。外婆笑着眯起了眼睛,手在小舅手上拍着说:“好,好,有出息了。”
爸妈在旁边也笑了:“来了就是年啊,去看电视吧,两个孩子都在。”
随后,大舅带着舅妈来了,还有个小弟弟,才一岁多,可调皮了。穿着厚厚的鼓鼓的,系着个小围衣到处跑。这不,电视看得好好的,他跑过来一下子把电源关了,然后看着我们,可笑又可气的样子,拍拍手又笑了起来。就一跳一跳地跑到我房间去了,出来后一手抓着我的小熊玩偶,谁知跑太快了,一下子扑倒在地上,眼睛里的泪光闪烁着。舅妈走过来了,拉了起来,拍拍衣服说:“狗子,又乱跑,摔倒了吧!去,我们吃糖,不哭。”
听到吃糖,他马上就“咯咯”地笑了,一歪一倒地走到茶几边。我们在一边看着笑个不停。
之后,又来了叼着烟的表叔,挎着包、踩着高跟鞋的小姨,扎着牛角辫的还不知怎么称呼的客人。
整个家一下子就沸腾了。
家里来客可真是个又喜又恼的事。
过节文章5:今年过节不收礼
文/湘客
老书记要我打电话,请他老部下吃饭。这次,竟没有一个推辞或找借口不接受宴请的。
老书记今年75岁了,按他的话说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关键是脚使不了劲,走一二里路中途要停歇几次。但,凡是跟老书记共过事的人都非常尊重他——大家主要是尊重他用德高望重形容也不为过的人品。每逢过年过节时,大伙儿都会去看看他,给他送点礼,在职不在职都一样。
敲门、开门,老书记一一接过大伙儿送他的礼品,交待老伴清理、放好,那种亲切感如同父子。
回想起来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年正月初八,春节过完后的头一天上班,我送会议通知去书记家,只见屋子里摆满了礼品,每份礼品上贴有标签姓名,他和阿姨累得满头是汗。书记见我来了,笑吟吟地说:“正月十五之前这些礼都得还,我得到省里开几天人大会,这事就得麻烦你了。”
这一麻烦就是五年。
陌生人送礼,用金砖拍门也进不去,这是原则。老书记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但对烟酒的品质和价格一说一个准,他说还礼要对等,跟化学平方一样,把别人送来的物资东拼西揍就是一份完整的礼,你不弄清烟酒的价格胡编乱拼是不行的。
大伙儿到齐了,一桌大小范儿,有省级、厅级和县处级的,就我副处级官位最小。几个下海赚了点钱的喊着买单,被老书记一番鼓眼努睛,不敢再吱声了。现在餐桌大,20多个人围在一块不拥挤,一个个其乐融融地准备轮流跟老书记敬酒。
老书记挽着老伴的手站起来发话:“耽误大家的正事过意不去,年底了各项工作要检查结账。我邀大家来是要宣布一项决定:从今年起,你们不要再去我家跟我拜年送礼了,要拜年打个电话发条微信,硬要来也不反对,必须空手。我年纪大了没力气还礼了,还礼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立下的规矩,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接受别人的东西,必须报以同样的礼品。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坚持下去,来而不往非君子,收礼不还叫贪,你们懂的。”
大家听着,听得比以前都要认真,甚至有人眼圈圈红了。
“您把我们拒之于门外?”“空手来,欢迎!”
“我们都是你亲手提携培养的,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
“考察干部,使用干部是组织上的事,我是受组织的委托,怎么是我提携的呢?”
老书记对升职进步了的部属,总是给予鼓励,寄予厚望;对出了问题的干部总是责怪自己管理不严。原先有位副主任到了土管局当局长,由于对自身要求不严,“双规”后进入司法程序判了六年,他每年都去省劳改农场去看他,教育他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老书记很慎重地说:“我们做官当干部,不要和开发商搞那么火热,官商勾结了就害民,损害的是群众利益。前些年我只顾招商引资,放松了对老柴的思想教育,我是有责任的。在这一点上吴连副县长你也要注意点,群众有这方面的议论……”
老书记在职时,吴连是乡镇办公室的材料员,说的再重他也得接受。何况老书记是以一个长者的口吻在叮嘱部下。吴连站起来感谢老领导的教诲,表示一定牢记在心。这时手机响了,当他从室外接听电话回来,脸上无光,面如土色,神思恍惚,连招呼都来不及打便急忙离席。
“占,为占有,把别人拥有的变为己有;沾,为沾光,享受别人的果实或利益。你得了别人的好处是要加倍偿还的,天上哪会掉馅饼呢?平时和你八辈子不相往来的商人,突然跑来与你称兄道弟、送钱送物,他看中的是你手中权力;商场如战场,战场是血淋淋的刀光剑影,商场更为险恶。请你们记住陈毅元帅的那句话: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吴连接的这个电话,看来是凶多吉少啊!总而言之,从今天开始,如果你们仍然像以前一样关心我、敬重我,就不要送礼了。谁送,我就和谁断交!”老书记说得斩钉切铁,不禁使人望而生畏。
我们默默地听着,仿佛是在听老书记在上一堂深动的党课……
过节文章6:清秋小札
文/清秋124
2016.1.1 星期五 晴
回娘家。是过节的主要节目。有时想想,子女对父母的爱,不过如此。再怎样也不如父母于子女的爱。
看爸妈身体不错,过得充实,心里就高兴。真是这样,他们二老的幸福,就能轻易主宰我的心情。原来,家人间的关心,来不得半点虚伪,牵心牵肺的,筋骨相连呢。
晚上步行回来,也是走到将黑。因为小子不在娘家,我自然记挂着他,所以就急着回来了。爸妈爱我,我爱我的孩子。这种爱的循环,也是一种值得品味的美。
我要对爸妈好一点,更好一点,再好一点。我觉得当前国家有很多弊端,其实,孝是永恒的主题。每个家庭都有摩擦,大小之说。做子女的,应该多体谅才老人,多孝顺老人。这是不值得称道的本能,如果要靠表扬来弘扬,说明道德水准已然下滑了。
一年翻篇,心里都没做好准备。日子过得太快,有点害怕了。老之将至也!
小子令我感动,他要出去挣钱。他想帮我的心,也是想帮这个家。我们共同努力吧!我觉着,我在一点点依赖于他,把一些压力潜意识地给他了。我错了吗?我对了吗?
我们母子这些天总是夜里聊天,一聊就是下半夜,这家伙要把奢睡的我调理成夜猫子吗?心里偷笑。我愿意,为了亲情为了家,偶尔冷淡我的文字,因为,生活的最本真的内容,文字要给亲情让路。当然,也是有时有晌的,不是一直这样。
2016.1.3 星期日 晴
昨天添了液化汽。真不知这些看怎么糊弄过来的。羞杀我也!幸亏孩子胖呼呼的,证明我是亲娘,喂养有方。否则,还不得以为我是后妈呀。
今天上午和费硕见面,我们姐俩喝茶。绿竹姐让她采访我。有时,人生遇到的人,真是意外。绿竹姐对我的常识,对我本身是种很大的肯定,我愿意为了爱我的人赏识我的人,做得更完美。午后本来想请小子烧烤,结果这小子失约,害我白等两个多小时。然后我去华云买化妆品。女人有些不可少的,自然不可少。
到唐装专卖时,走进去,记得日前曾见有件红衣特别漂亮,结果,正好男主人在,与我相识,对我一直很友善,我试了后,倒是满意,可只一件,领口有点小毛病,于是没买。男主人送我挂历和他的书,与我闲聊一阵。临走的时候,男主人非要送我试过的那件唐装,说我穿得非常漂亮。早知如此,不来了。扔钱人家也不要。这多不好呀。以后领朋友来光顾他家好了。
照了两张照片,一六年的第一照,小子充当摄影师,他不肯好好照,总是把我丑化他才高兴,真烦。我要一个合格的摄影师,有没有?天上难道只掉馅饼吗?我要优秀的摄影师!
今晚的小楷,定不可免。还有点儿文字的债,估计够呛了。自己给自己减压,我这样的,还会有什么出息。但我本来也没想有什么出息。
韦才子给我做了一期的诗刊子曰,看着挺好看的。发现个问题,只要我不求的,命运全大方着给,只要我要的,命运全吝啬。怪了去了!
不管怎么说,挺开心的一天。心里有洁白的雪花盛开。皎皎其洁。
过节文章7:家里来客
文/胡菲
每逢过年过节,家里都会来些客人,那是自然的。
今年也不例外,大年初六,刚吃早饭,外婆便带着九岁的表弟来了,一进门表弟便急着挣开外婆的手,一步一跳地跑到电脑前,差点没把外婆摔个踉跄,外婆只好扶着鞋柜,把手中的礼品放下来,喘了喘气,笑笑说:“这孩子,唉!”然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弯下身去换鞋子。正这时,小舅背着包大步大步地跨进来,笑着喊一句:“拜年了啊,年过得好吧。外婆也来了,快坐快坐。”便顺手把包放在沙发上,一只手去搀着外婆。外婆笑着眯起了眼睛,手在小舅手上拍着说:“好,好,有出息了。”
爸妈在旁边也笑了:“来了就是年啊,去看电视吧,两个孩子都在。”
随后,大舅带着舅妈来了,还有个小弟弟,才一岁多,可调皮了。穿着厚厚的鼓鼓的,系着个小围衣到处跑。这不,电视看得好好的,他跑过来一下子把电源关了,然后看着我们,可笑又可气的样子,拍拍手又笑了起来。就一跳一跳地跑到我房间去了,出来后一手抓着我的小熊玩偶,谁知跑太快了,一下子扑倒在地上,眼睛里的泪光闪烁着。舅妈走过来了,拉了起来,拍拍衣服说:“狗子,又乱跑,摔倒了吧!去,我们吃糖,不哭。”
听到吃糖,他马上就“咯咯”地笑了,一歪一倒地走到茶几边。我们在一边看着笑个不停。
之后,又来了叼着烟的表叔,挎着包、踩着高跟鞋的小姨,扎着牛角辫的还不知怎么称呼的客人。
整个家一下子就沸腾了。
家里来客可真是个又喜又恼的事。
过节文章8:过年过节 防骗防偷
文/滴水萤光
随着春节一天天靠近,打工回家的人们像洪水一样一天天向家乡涌来,这股洪流也卷来了泥沙。前天县城一家,母子三人在家,母亲去买菜,把两个孩子锁在家中,就在她出门不久,两个孩子听到有人敲门,说:“奶奶来了,一起到外婆家去。”大孩子去开门,门被锁了,打不开。不久,母亲回家,大孩子对她说起刚才的事,她当即打电话给奶奶,奶奶说没有去县城。她又打电话问娘家,也说没有人去叫门。难道是骗子?如果真的是,所幸门打不开救了姐弟俩,要不然麻烦可就大了。
昨天晚上,某村一家门被撬坏,所幸没有撬开。这家人在外打工还没有回家。一定是夜深人静时去撬的。邻村,有家被偷去一些零钱。几个月前,有户人家也被人入室,通屋翻了一遍,据说偷去了一些东西。这户人长期在县城住,老家的房子多年空着,就是这样的房子也被小偷惦记着。
过节文章9:话三八,女人节
文/痴秋
昨三八,网上铺天盖地的过节话题。
我却对这节日没有一点感觉呢?
任何节日都免不了吃吃喝喝,没有爱人在身边,吃不上一顿团圆饭,过节的兴趣就减少了大半。
过年发红包,为了凑个吉祥数,我给人家发了个三个八。后来被指出三个八有“臭三八”的谐音,一八二八都能发,单这三八发不得,为这事很是后悔了一阵子,以后也就对三八这个数字没有那么喜欢了。
“妇女节”一叫人想到妇女,就会联想到劳动,联想到不修边幅,强壮有力,唠唠叨叨的中年怨女,这过节的兴趣又去了一大半。
时光的车轮不停止,年年岁岁单调无味的日子反复重复,有了节日的点缀,吃吃聚聚聊聊,推动朋友的交流,拉近亲人的关系,叫人忙起来,叫人动起来,叫人笑起来……盼团圆的,盼成长的,跟着这节日推算那日子近了,又近了……过日子就图个高兴,得有个希望,不然人还有啥盼头?
有节日过固然是好事,就是这名字不好听。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这节日的名字改一改,改成三七美人节也好,改成三九女人节也好,这样能让人联想到少女,美人,联想到香水口红,定会增添些色彩。
过节文章10:过节恐惧症
文/绿荫从中
身体越来越差,感觉越来越不爽,越是到了年关,身体越是状况百出,心情也无端受到影响。
近期天气不好,也就没进过草厦子,昨天晚上,因为要进去拿东西,偶然发现了他买的一大宗礼花,至少也是两千开外的。你说这东西放在草厦子里,就和定时炸弹一样,你少买几个意思意思也就罢了,买这么多,又没人和他一起放,就他自己在下面放有什么意思?污染了空气,又浪费了钱财。见不得他胡作非要的,一到年关就像不过了似的,该买的不该买的胡买一通,心里的不舒服,极大的影响了我的身体,而我这千疮百孔的身体受到影响,后遗症就会在身上强烈的体现。
自从没了婆婆,一到过年,凡事都要自己亲力亲为,导致我过年恐惧症日益严重,一想到全面收拾、全力购置,大范围的流水席我就会不自觉的头疼。真心希望,平平常常地去过好每一天就好。
虽说孩子们盼着过节,但大人们并不期待,且不说一年年过去,容颜在不经意中老去对自己小心灵的伤害。就说过年全家凑到一起吃吃喝喝就够累的。现在不比过去,物质溃乏,孩子们都盼着过年能吃很多好吃了。如今过节平常的吃喝已经与逢年过节的几乎无异,孩子也根本不渴望吃什么好吃的。所有的东西平常都可以吃到喝到。因而说的高尚点:过节是享受家人团聚,朋友聚会的好时机。
只是累了东道主,家人相聚或朋友在一起,七荤八素的一做再做。饭后还得进行大扫除才能恢复本色。
短短的几天年假,悄无声息的就过去了。非旦没让人休息好,反倒一天天的越来越累。
这段时间妈妈在,帮我做了很多家务,我也相对的轻松很多。心情也相对不错,等到天气好转,妈妈回家,我的这份轻松与惬意也就被打破了。所以非常盼着天气一直这么冷着,妈就不能着急回家了。
刚才一看日历,满打满算也就十天了,感觉好像什么都还没准备呢,这就要赶着过年了,心越发的慌了……
过节文章11: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福
文/林中红花
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福
过节了,单位发了一些礼品,不由便想到了去送给父母。
前一段在小区门口,看到一农村老妇人,梳着短头发向人问路,我不由走进细看,差点怀疑是我的母亲来找我。一次在蔬菜市场买菜,见到一老妇卖葡萄,其神态相貌很像母亲,不由又多看了几眼。哎,自己该回家看看父母了……
一天晨练中遇到一个老人,年已70 多。推着自行车而来,将车子至于路边,自己一跛一颠的活动起来。我上前搭话,他显得很高兴。他说:今年78岁了,是个退休教师,前一段到河滩不小心摔了一跤,脚有些骨裂缝,多亏儿女们孝顺,在家被侍候了两个月,这几天刚好些,骑车出来活动活动。
他又说,他现在工资2000多元,很不错了,但教师生涯中有一次好机会失去了:他那时要到新疆教书,因为那样可以解决儿女户口问题。女儿在18岁以下,儿子却超了18岁。他造了个假被大队书记发现没有通过。他当时真想给书记送礼又怕作风问题没的送终是没去成新疆。其实当时如果送礼完全可以解决问题,事后他才知道。他还说,他要到新疆去,还因为大儿子在新疆一油田出事,留下儿媳孙女,他想带其他儿女去照顾他们,好歹一家人应在一起。
后来,他总想新疆的孙女能回来,但孙女随了***没在回过老家。几个儿女劝他:如今儿孙也不少,人家不回来就算了,别再牵挂了。但他始终是想着他们娘俩,牵挂着她们,希望中她们有一天回来看看。最后,他感慨的说:人这一辈子,不容易,酸甜苦辣都品尝了,不枉活一世。但活着,就得要为儿女们想想,减少他们的负担,给他们一点点用处·······
蓦然想到我那腿脚不便的婆家妈,一个人独居高楼,照看我在县城上学的儿子。她好多天不能下来转转,她何尝不想居住老家自由自在呢!还不是为了给我们一点点用处。
想想自己年已老迈的父母,两人都已70多了,还在自力更生,劳作在田地中,家里养着羊靠卖羊仔羊奶补贴着生计。母亲曾说:“你们日子都不宽裕,我和你大也帮不了你们什么忙,这几年我们攒了些钱,到我们不行了,你们用它看着把我们埋了······”听罢不觉心底发痛。年前兄长在家里盖房,父母是忙前忙后,母亲帮着嫂子做饭,父亲照看着工料。十几天下来,我看见父母已脸涨眼圈黑。年后,母亲不知怎么胃里不舒服,吃了一些药不见好转,母亲疑心她是不是和外婆一样得了胃癌,让兄长陪同到医院检查,结果是胃炎。母亲回来说:“是胃炎好说,我还可以干几年,如果是胃癌就不看了,咱不花那冤枉钱。”听后,我看着母亲,只想哭。我的父亲母亲呀,你们让儿女愧对呀!
曾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事情:一个母亲,屎一把尿一把将儿子拉扯大,供儿子读书。儿子终于工作在大城市,娶了媳妇有了孩子,小两口便接母亲来城里照看自己的儿子。后来,孙子上学了,农民母亲真正的难过来到了,儿媳看她不顺眼了,儿子也觉得母亲多余了,孙子每天学习玩耍很少来她身边了。彻底不管母亲,儿子过意不去,他们便一天天折磨着母亲,让母亲睡阳台吃剩饭,每天却做着繁重的家务。最后,母亲是这样离开人世的,她从高高的阳台跳了下来,一边是他身体的慢慢下落,一边是她拼命的喊声:是——我——自——己——要——死——的……这是何等的让人心酸!可怜的母亲,委屈的要死了,她还维护着儿子的面子……
想罢,中国的父母也真够可敬的,儿女待他们不好呢他们受委屈;儿女待他们稍微好点,他们更是卖力的劳作。他们以此为快乐,以此为欣慰。真是操劳了儿女又操心着孙子,一辈子劳不完的心,扯不断的情。
不知怎么,人到中年的我,见到一些老年人总觉很亲切。不由常常想见到自己的父母,每次回家看父母好好的,这才放心。等过了一阵子,又想念父母了。
哎,我们的父母,永远是儿女心中的牵挂。我们的父母活着,无不是为了我们的美好明天;我们的父母活着,是我们永远的幸福!
过节文章12:过节不打“口水仗”
文/周炳揆
年节已近,家家户户都有亲朋聚会,在美酒佳肴之余,有时也会不经意地打起“口水仗”,轻者影响聚会气氛,重者造成亲友龃龉,破坏节日和谐。
要避免“口水仗”,是否可以设定一个禁止涉及的话题清单呢?根本不可能!我们可以做到的仅仅是如何来感受别人的谈话和行为。
比如说,在饭局上遭遇别人的冷嘲热讽、评头品足,你肯定极为沮丧。不过,你可以尝试改变这种情况,当别人的谈话对你有所不恭时,你可以想象他(她)自己可能也有过被人评头品足的时候,他(她)可能和你一样感到沮丧,这样,原来要爆发的“口水仗”可能就偃旗息鼓了。
有时,你希望在阖家聚会时能和家人,特别是小辈作一些深入的沟通,但是事与愿违,饭桌上的话题可能都很浅薄、无趣。你不妨事先做一些功课,有意识地培养一些话题,比如说:你今年做的最勇敢的一件事,儿童时代的哪件事对你影响最大;你最喜欢的篮球运动员……最有效的提出问题的方式是先佯装对某事表示惊讶,再引出问题本身。我的体会是只要有人参与讨论,原先不准备发言的人也会在第二时间参与进来,听别人怎么讲会启发自己的思路。
有一种“准口水仗”,那就是你最钟爱的小辈、你曾经看着他(她)长大的人忽然就某个时政热点滔滔不绝,而你觉得他(她)讲得都不正确,那该怎么办?“不赞同,不争论”是最佳选择——因为争论无济于事,改变不了他(她)的想法,反而燃起“口水仗”。
经常旅游的人,往往在饭局上大谈其旅游的经历。但是过分炫耀会对同桌的其他人形成一种冒犯——并非每一个人都喜欢旅游,更有许多长者,因身体条件、经济原因等不参加旅游。我有一次亲身经历,某人大谈自己在阿根廷、智利的自助游,别人对他的谈话稍有不同的意见,他便声色俱厉,眼看一场“口水仗”迫在眉睫,我见机插进话题,要大家评论阿根廷足球队在俄罗斯“世界杯”的表现,饭桌上不乏足球迷,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那位“旅游迷”就安静了下来,埋头喝起了碗里已经快凉了的汤。
过节文章13:过节的仪式
文/李晓
端午节快来了,我妈就开始忙碌开了,一大堆杂乱的事情在那里堆着,我妈像拆打结的毛线团一样,等着她一团线一团线地去拆开,过后又有一种成就感满足的舒坦。
我妈端午要做的事情,比如用老家村子里的竹蒸笼蒸粽子,首先把放在偏房里的蒸笼拿出来洗净,准备糯米、红糖、红豆、枣子、花生……这些食材,我妈要老家村子里产的,粽叶也要老家侯家包院子里的芭蕉叶,这样蒸出来的粽子,才有当年老家那种最地道的味儿。
在端午那天一大早,妈就开始用传统古法蒸粽子。锅里水气腾腾,大蒸笼里盛满了饱满憨实的粽子。不过我爸我妈哪里能吃完,尤其是我爸,皱着眉,半闭着眼,一小口一小口如吃中药丸子一般模样。去年端午节,我妈蒸了一笼粽子,我爸连一个粽子也没吃完就翻了翻白眼。我妈说,老头子,你胃口大点嘛。我爸说,你以为我才五十岁啊。早些年,我爸可以一口气吃上六七个粽子,吃得饱嗝连天了,我妈还鼓动说,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直到我爸吃得几乎挪不动脚步了,瘫坐在那里,一副吃饱喝足后的疲惫之态。
粽子吃不完,我妈就忙乎着给小院里楼上楼
下的邻居送。我妈佝偻着身子,还陪着笑,挨家挨户敲响门,柔声问:“有人么?”那户人家探出头来,一看又是我妈来送粽子,客气地收下,还喊我妈进屋子里去坐坐。
当初进城,我妈特别不适应城里人一回家就“嘭”地一声关上门,那刺耳的声音仿佛把我妈狠狠地推了一个趔趄。我妈就用在老家村子里的古道热肠,把整个小院里人家起了一层厚茧的心,一颗一颗给焐热了。后来,小区楼上楼下人家关门的声音都变轻了,吃饭时,还常常敞开门,哪家有啥好吃的,端着菜碗送上一份分享一下。
这些年来,一些传统节日的味道,在城里似乎变得淡了,如一杯茶泡了又泡,却又舍不得倒掉杯子里浸泡已久的老茶叶。那些年在老家村子里,过节最大的奢望就是满足几顿口腹之欢,很多时候过节,就是对美味食物的念想与召唤。但而今对食物的守候,早已经没了那些年的热情,过节的憧憬也如昨夜星辰闪烁,天边的星子隐藏在云层里了。
我爸也常叹息,过节的气氛淡了。我妈就是不服气,质问我爸,哪里淡了嘛,是你人老糊涂了。前年端午节,我爸问我妈:“你晓得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么?”我妈从厨房出来,拍打着围腰说:“端午节就是端午,有个啥来历。”于是我爸的那点文化就派上用场了,他跟我妈讲了端午的来历,说就是为了纪念沉江自杀的屈原设立了端午节。我妈嗯嗯几声,也不知到底听进去没有。
我妈弄不明白传统节日的来历,但清明、端午、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来临前,我妈无论在乡下,还是在城里,都要认认真真操办一次。清明,给先人烧冥钱,端午蒸粽子,中秋做老月饼,春节为了除夕晚上的团年宴,更是从腊月就开始忙得团团转了。这些节日,都少不了一大桌丰盛的家常菜,有时也用来款待像周老头这样的老友和邻居亲友。这桌飘香的饭菜,也是我打开一扇家门种下的密码,是灯海摇曳里接头的信号。
文友张五毛说,我们的生活是一块粗布,只用很少的一点来缝制欢喜幸福,其余都变成了对付生活残渣的抹布。灰尘滚滚的行走中,我停顿下来,望一望我妈在节日里磨盘一样缓缓转动的身影,我突然明白了,这些节日里的忙碌,对我妈来说,是一种不会停下来的仪式,这种仪式抚慰着她的心。因为我妈的心里啊,有一个嗷嗷待哺的黑洞,那黑洞里,有对孩子亲人们归来的殷殷等待,有对邻里人家表达和睦关系的真切心情。
过节文章14:和孩子们过节
文/黄荣霞
从小就听妈说,生我的那天是“六一”。18岁当了小学老师,且负责少先队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每年进5月,孩子们就开始盼“六一”,我这个“大儿童“更像盼过年,儿童节到了,我的生日也就到了。
儿童节是学校里的大事。节前我与孩子们又唱又跳排练节目,培训预备队员宣誓、呼号、敬礼,忙得热火朝天,但非常开心。“六一”那天早早到校,梳头、画腮红、画眉毛,排着队一拨一拨的,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个小脸儿都变了样。等节目按部就班上演,孩子们开开心心,我也顺便美美地过了生日。坐在台下就想,今年又是这么多人给我过生日。而且过生日的级别也很有趣,去年是市级的,前年是区级的,今年是校级的。有时候我就忍不住告诉孩子们:“今天也是老师的生日!”他们就特别惊喜:“真的呀!”一副副羡慕的表情让我很享受。
年年和孩子们过节,从18岁到退休起码要过37个“六一”,加上小时候的六七个,真得过半辈子的儿童节,顺便还过了生日,是不是不一样的儿童节?
过节文章15:母亲不过节
文/吴婷
晚上七点给老家打了个电话,铃声响了许久才接通。母亲边喘边问我,吃了吗?
我应了一声,问:你呢?
还没啊,刚从地里回来!母亲疲惫地说,正种棉花。
我不由得心疼起来。在城市,我早已吃过晚饭。可乡下,母亲却刚从田间劳作回来。昏暗的厨房,锅灶冰冷。我责备母亲,不要不分昼夜地忙活。
挂下电话,想起了故乡的秋天,成片棉地铺展开来,大朵大朵的棉花在枝头绽放。年迈的母亲,步履蹒跚地穿行在田沟里,将那些白灿灿的花朵轻轻摘放到腰间的布袋中。
小时候,我的学费都是从一棵棵棉树上积攒起来的。到了棉花采摘时节,每天一回家我便扔下书包,跟随母亲到地里帮忙。我在前,母亲在后。由于我身小轻便,那些开在枝腰的,或者垂落地下的花,我负责采。这样母亲就不用弯腰了。童年时期,我与母亲都这般搭档。
长大后,求学他乡,偶尔放假回家,母亲也不肯让我下地,怕耽误我的学业。而她自己依旧在那几块棉地里起早贪黑、俯首低腰地不放过一瓣花絮。
高二那年秋天,周日早晨,母亲吃过饭就匆匆系上布袋,到地里摘棉花。我在院子里写作业。直到中午十二点母亲还没回家,我跑到离家不远的棉地里喊母亲。在地埂上,我看见母亲垂头坐着,邻居李婶也在身旁。母亲中暑了,多亏李婶及时赶到。望着母亲苍白的脸,我胆战心惊,难过不已。
刚到省城读大学,我打电话回家告诉母亲,学校的棉被十分单薄,不暖和。母亲立即对我说,把今年摘的棉花,打床新被子,给你寄过去。半个月后,我从邮局领到了新棉被。几年大学的冬天,母亲的那床棉被一直温暖着我在异乡的漫长寒夜。
棉花,在贫瘠的乡村,是农家的衣食之源。我的母亲,在田埂地头,一棵一棵地栽种,而后除草剪枝,精心地等待。当一朵接一朵的白花绽开枝丫时,我那瘦弱矮小的母亲,又开始忙碌,日复一日地采摘。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劳动节、母亲节……乡下母亲从来不过,与一棵棵庄稼相依为命,从春分忙到冬至,日夜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