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的散文

请欣赏婆婆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婆婆的散文1:婆婆的灶台

文/张素燕

周末回老家看望公婆,他们乐得笑开了花。公公从地里割回了新鲜韭菜,婆婆则忙着活面,准备包包子。我给婆婆展示买来的礼物,婆婆嗔怪着说:“买那东西干啥,净瞎花钱。”婆婆边说边忙活着,手里一直不停闲。我要帮她忙,却被她摆着手撵开:“平时你们都忙得要命,好不容易放两天假,赶紧歇着去吧。”

大忙帮不上,小忙总可以吧。我端起饭锅接了半锅水蹲在火炉上,心想着婆婆一会儿蒸包子要用。可婆婆见了笑着对我说,不用火炉蒸。我一愣,不用火炉蒸,用啥?婆婆和蔼地笑着解释说:“这回我们来次纯天然的,用灶火蒸。你们吃火炉上蒸的东西吃腻了,用灶火蒸虽然麻烦些,但要好吃的多,而且还可以粘锅巴呢!”

我跟着婆婆来到东屋里长久不用的灶台前。这是一口镶在泥砖里的大铁锅,下面是一个长方形的灶口,用来往里放柴火。只见婆婆往大锅里倒了两盆清水,把锅刷干净,再把箅子放上,铺上粘布,把包好的包子贴着锅边放进去,盖上锅盖,再围上长布袋,然后就开始烧水了。柴火发出哧哧的响声,把锅底映得通红,一如新娘娇羞的脸庞。大约二十分钟后,锅盖已热气腾腾,婆婆不再添柴火,而是让已有的柴火继续烧着,直到柴火燃成灰烬。锅上的热气一层层冒着如白雾般弥漫氤氲,婆婆又开始去准备下一锅了。

眼前的场景是何等的亲切熟悉。记着小的时候,奶奶也用锅台做饭。奶奶的锅台没有这么高档,而是自制的简易灶台,俗称“地忙牛”。在平地上挖个坑儿,围着坑儿,排上两摞砖,再把锅架上去,这灶台就成了。奶奶用这灶台做的饭可好吃了,还记着柴火堆里还可以烧东西吃,放个红薯呀,玉米呀,鸡蛋呀,一顿饭的工夫就好了。

婆婆一锅接一锅地蒸着,汗水在皱纹纵横的脸上欢舞雀跃着。看着婆婆满头的白发,佝偻的身躯,蹒跚的脚步,我的眼泪出来了。我不顾婆婆的轰撵,执意要替婆婆烧火。

吃着大锅里的包子,幸福感涌遍全身。

婆婆的散文2:婆婆的古槐

文/林中红花

千好万好,不如自个的老家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这是婆婆在县城住了三年临走时说的一句话。想到这,不由想到了婆婆,想到了婆婆和古槐的故事!

三年前的那个九月,为了孩子的更好发展,我们思前虑后决定让孩子到县城上中学。又因为我和丈夫都在乡下工作,为了照顾孩子,我们便将年近古稀的婆婆从老家接了来。次年春季,县城为了美化环境,小区门外的大街两旁,不知从那儿移栽了许多古槐。古槐移栽后艰难发芽,最后绿树成阴。想到婆婆和古槐的相似命运,我便称呼那些古槐为婆婆的古槐。

那年九月份,孩子上学,我们接婆婆来。刚开始,腿脚不便的婆婆一度不适应坏境,看到我们那明晃晃的地板不敢迈大步走路,看到高高的楼层不敢私自一人上楼下楼。于是婆婆先反应是便秘,久久坐在那马桶上下不来,看的我们都很着急;而后是腰酸腿痛最后说是脚踩到地上像踏到棉花上一样。急的我们一下子乱了遭,到这个医院到那个检查来检查去只查出是过去的一个老毛病—风湿,一时没有更好的法子治疗。后来天冷了接公公来住了两个多月,在公公的侍奉和开导下,婆婆心里有了劲头,等待过年开春天气一天天暖起来,婆婆身体终于有了好转。第一个漫长的冬天算是熬过来了。

次年春季,那些古槐被移栽到小区门前的大街两旁。每到周末,我和儿子在栽有古槐的街道上晨练。我们看着那些古槐树一点一点的发芽了,还有好些树没有发芽。“那些树也许死了吧”孩子看到没有发芽的古槐说。我回答:“不可能,他们活着呢,你看,那些没发芽的树上不是都有滴瓶吗,哪是给树补给养料呢!一棵树,如果接受着滴瓶,接受着营养,说明它们都活着呢!”又过了一周,我们跑步时都要一个一个的观察,看看又有哪些古槐活过来了。一周又一周,从三月四月直到五月份,一棵棵古槐陆陆续续都发芽了,他们活过来了。想想这些古槐,不知从哪儿的穷乡僻壤挖来,移植到这里,只为了这里城市的坏境更美好!看着一棵棵古槐一天一天发出新芽,我暗暗惊叹这大自然物种生命力的顽强和旺盛了!

慢慢的,婆婆适应这里的坏境了。但婆婆每每给孩子做饭,由于饭菜颜色搭配不好,调料不很适当,于是孩子说他奶奶的饭他吃不下去。有时我见了,也一时难以下咽,我便教着婆婆,烧菜时颜色味道如何搭配,什么菜和什么菜搭配好,什么菜和什么菜搭配营养流失,婆婆在一旁细细听着,。婆婆烧菜进步很大,有时我都觉得可以;但有时也有失误,又惹来孩子的唠叨。我一方面劝说着孩子,一方面又提示着婆婆。

小区门口大街两旁的古槐,愈发愈结实了。其中有几棵没有成活的古槐,已经被挖去了。我心里不由难过起来,这些古槐本是在它生活的地方挺好的,也许它们可以活得更长久的,不料人为的选择,让它们永久的消失于大自然了。可回头看到那些成活的古槐生机勃勃,心里不免有一些多多少少的安慰了。这些本是素不相识的古槐,抛离故土,一个一个被聚集到了一起,美化着城市的明天。待到九月,那一树树的槐花竞相开放,婆婆也能下楼了,婆婆常常清扫着门口一棵古槐的花。我问婆婆要哪做什么,婆婆说,古槐花是一种药材,价值很高呢!

一年一年的春去秋来,转眼,孩子即将中学毕业了。不久前一次孩子问我:这些古槐树什么时候叶子长这么大了?我一笑说:看看你,也是今年学习比较忙,整天行走在古槐的福分下,竟忘了观看这古槐的姿色了!看看这个,三年前你还说它活不了呢,如今怎么样?古话说树挪死人挪活,这个要改改了,应该是······孩子抢着说树挪活人挪什么?你说呢,孩子问我。我反问他。孩子想了想:人应该挪的更活!你看我奶奶现在,和这古槐一模一样!听罢,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原来孩子也在这么想着。

婆婆尽心尽责的为孩子做饭三年,想想婆婆为此也操尽了不少的心。有时接到老家兄长的电话,婆婆说,孩子六月份就毕业了,我在什么什么时候就回家了。婆婆要回老家了,我们劝说她再在这里享几年福。婆婆说:不了不了,孩子都毕业了,我呆在这里有啥用处,何况你伯(丈夫的父亲)还在呢,我们住老家更方面些;回到家里,不用上楼下楼,省的整天提心吊胆的,而且老家环境也不错,千好万好,不如自个的老家好啊!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想罢婆婆终是要回去的,有时散步在街上,看到到处呈现了生机勃勃的古槐,我便想到了婆婆,想到了和婆婆在一起的日子。千好万好,不如自个的老家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常常心里念叨着这句话,只为了提醒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婆婆的散文3:试问燕子何时归

文/袁道一

每到春天,五婆婆总是在早饭或者午饭后,心事重重地站在屋檐下,望着遥远的南天,喃喃自语:“燕子怎么还不来,该来了的,莫是出了么子事吧?”那神情就像惦记着远方的亲人。

当燕子从视野里翩跹而至,村庄里的喜庆气息随风荡漾。燕子飞回来了,在吐翠的柳梢上,在返青的麦田上,在芳草萋萋的土埂上,在炊烟袅袅的屋顶上,在细雨蒙蒙的春雨中,轻捷地飞来飞去。它们用清脆的燕语,传递着春的信息,用轻灵的身姿,描画着美好的春光。

如果说村庄是一幅美妙绝伦的国画,那么燕子就是其间最为灵动的点睛之笔。我常常这么想,也总是由衷地钦佩燕子。为了故土,它们脚步匆匆,穿花贴水;为了旧宅,可以徘徊顾恋,不离不弃。

和五婆婆一样, 我也喜欢燕子,总愿给燕子留门。每次出门,都不会忘记把堂屋的门敞开,好让燕子顺利地飞进飞出。而筑巢在我家堂屋房梁上的那对燕子极其恩爱,总是结伴而行,一起叼草衔泥。

有时候,我坐在青石门槛上,呆呆地看它们筑巢。难怪它们能给人类无比的好感,它们简直是勤劳的化身,整整一下午,它们一刻也没停歇,忙碌不已。不管怎么忙怎么累,它们依旧快乐地歌唱着,全然没有一丝的疲劳和懊恼,尽管一下午它们筑巢的面积小得可怜。可不出几天,它们的巢就大起来了,很结实,也一定很温暖,因为它们铺垫了不少的细茅草。

不久,燕窝里传来啾啾的叫声,呵呵,雏燕出来了。它们的父母争分夺秒出去觅食,然后衔回来喂小燕子。当燕妈妈飞回来,小燕子脖子伸得老长,张开橙黄黄的嘴,争先恐后地等燕妈妈把食物喂进去。燕妈妈心细如发,它不会让自己的每一个孩子挨饿。

燕子在村庄里是不容伤害的,我们这些小屁孩架楼梯掏麻雀,大人不仅不喝斥,还用眼光给几许赞许。但谁要是敢用竹竿捅燕窝,大人会毫不犹豫地凸起中指,给你一记“栗扣子”,遇上脾气不好的,一记耳光也说不定。

五婆婆看到我们这些调皮鬼,就告诫说:“孩子们,千万不要捅燕窝,谁捅燕窝,谁的脑壳就会生癞子。”我们听了,害怕不已,更加畏惧,就像怕夜晚用手指月亮烂耳朵一样。我们还勤快地担起打扫燕粪的任务,每天及时清扫,使堂屋保持清洁。

我特别喜欢燕子,还有着一个小小的秘密。在村庄,燕子是有地位、有影响的鸟,也有很多的女孩叫“燕子”。有一个叫燕子的女孩是我父亲战友的孩子,模样长得像燕子一样精巧,尤其是眼睛黑亮如燕,一看就让人喜欢。同住一村,我家和燕子家走得很勤。一次,两个大人喝酒,酒酣处打起了亲家。从此,村里人常常戏谑我。

燕子来来去去,我们在燕子的往返里长大。我也和燕子一起上学。初中未毕业,燕子去了南方。后来,我也像燕子一样飞离村庄,但飞得并不远,依然是村庄的候鸟。而燕子扎根南方,她成了南方一座繁华城市的留鸟。

什么时候燕子突然从湘西南的村庄消失了呢?这个谁也说不上来,只是燕子就像一些旧光阴一样渐渐走远,慢慢地只留下曾经熟稔的背影。

我最近回家,看到燕子的父亲,这些年,他还在不停地说,燕子很少回来。我无言以对,一个劲地劝他喝酒。酒酣过后,燕子父亲和我父亲还在东扯西扯一些往事,我突然有些心酸。走了出去,这个世界很多的东西在迅速地变迁,包括曾经那么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的燕子,可它们很大一部分也不再回来了?我四下寻觅,目光空空荡荡,犹如丰收过后的田野。

据鸟类专家说,燕子之所以稀少了,是因为多年来农民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毒死了燕子。我看到这,心里很是愧疚,居然是我们自己亲手杀死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朋友。

我多么希望如五婆婆临终前所说:“燕子只是暂时迷了路,它们总有一天会飞回来的。”五婆婆,这个呵护燕子一生的老人如今埋葬在村口的高岗上,她定然还在盼望燕子飞回来的那一天。而那一天是什么时候呢?

婆婆的散文4:家有给力婆婆

文/盛国英

下班回来,一进门便听到公公和老公在抱怨婆婆又扔下全家人不管,排练她的交谊舞去了,他们快饿得不行了。我忙进厨房煮了一锅青菜虾仁面。等全家人吃罢,我将厨房收拾干净,婆婆才哼着歌,笑容满面地回来了。

公公一听,气不打一处来,酸溜溜地问:“你是打算不管我们了,跟你的舞伴过日子了吧?”婆婆也不生气,解释道:“我不跟你说了吗,再过一礼拜,我们舞蹈队要参加比赛了,当然得多加练习啊。再说,你这么大个人了,没我会饿死?”说完,便不再理会公公,径自回房洗澡去了。害得公公一个劲地唉声叹气。

晚上,我上微博玩,突然发现婆婆更新了条消息:老头子又对我有意见了,真是的,他也不想想上哪找我这么优秀的老伴。当然,这优秀是我自封的。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回复道:妈,过份谦虚就不可爱了。

是的,我家就有这么一位时尚、可爱、给力的婆婆。

婆婆几年前就已经退休了,可是,退休后的她却整日弄得比上班时还要忙。除了在家洗衣做饭、追韩剧,婆婆还参加了老年活动社的大部分活动,跳交谊舞、打乒乓球、爬山、剪纸、朗诵……只要是她会的,总会玩得不亦乐乎。最近,看电视里介绍了一支由五六十岁的阿姨们组成的街舞团,婆婆参加的那个舞蹈队也心动了,听说还要试试排练街舞呢。

婆婆还特别的时尚,赶潮流。年轻人爱玩什么,现在流行什么,她都要掺和一把。婆婆QQ就有两个,每个都开通了黄钻、农场、牧场等好玩的东西。Q友也是来者不拒,说这样才能扩大交友规模。

流行玩博客时,婆婆还注册了一个博客,不仅发点日常小感悟,还将家里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搬了上去。害得我们家的家庭生活在邻里朋友间一览无遗。最近,流行玩微博了,婆婆也顺应潮流开起了微博,时不时地就发两句话上去感慨一下,一点都让人瞧不出来是位退休家庭主妇发的。

婆婆还非常爱网购,前两天花了五十块钱给自己团了件连衣裙,又合身又实惠,到现在还在自夸呢。

虽然,公公对此颇有微辞,我却非常地支持婆婆。谁说退了休就只能过两点一线的生活?谁说家庭主妇就不能追求自己的乐趣?不管在什么年纪,我想我们都应该像我婆婆一样,保持一颗充满活力的心,与时俱进,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

婆婆的散文5:婆媳之间

文/一叶

邻居张姐的婆婆只生两男,她的丈夫和大哥,两兄弟跨县而居。公公婆婆跟张姐住得近。退休的公公领有退休金,也都公平地帮两个儿子出钱买房,所给金额相同。但大城市跟小城市的差距让购房条件难免不同。住在万州的张姐住的是32层电梯楼,但住重庆主城的大儿子只能住八层混砖楼。这让大儿媳愤愤不平,认为公婆偏心,应该给他们更多钱买电梯房。同样的钱,在重庆主城哪里买得到电梯房?公公婆婆已年迈,积蓄所剩不多,大儿媳一心想挖公公婆婆老本的举动让人不寒而栗。原本忠厚老实的大哥似乎也受到枕边人影响,积极看新房并要父亲给意见,幸好张姐的公公婆婆明智并未允诺。

公公是退伍军人,胼手胝足好不容易奠定经济基础,婆婆也是勤奋起家,两人年轻时是借贷过日。这些过程张姐丈夫两兄弟是看在眼里,好不容易公公婆婆两人熬到退休享清福的年纪,没想到还要受子媳的气,子女要求公平的同时谁来给两位老人公平?

因为要房子不成让大儿媳视张姐为眼中钉,逢年过节到兄弟家拜访时总是酸话连连,态度非常不友善。公公婆婆看在眼里心里也难过。婆婆说,大儿媳不只一次在她面前哭诉两老不公,就连张姐有工作且还没生小孩都成了罪状,还指责婆婆看到小儿媳时总是笑眯眯,哭诉自己从小没妈妈当然需要多一点爱,能从两老身上捞的就尽量捞,孙子学计算机、学舞、学琴、保险都是爷爷奶奶买单。婆婆说,金额已难算,年近四十的大儿媳仍像吵着要糖吃的孩子,行为让人无可奈何。

公公婆婆不久前上重庆帮孙子过生日,公公特地邀大儿媳小饮,希望纾解她心中的郁闷。没想到酒才刚下肚,大儿媳就开始大鸣大放,除了哭诉两老不公平还恶狠狠地拍桌示威,让两老涕泪纵横。这时,借酒装胆的大儿媳不仅视若无睹还恶狠狠地回呛,说两老的眼泪都是装模作样。姑且不论大逆不道,这样的行径似乎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懂,两老彻底寒了心,整夜难眠,隔天清晨便搭车返回万州。婆婆说,嫁给公公多年第一次看公公流下男儿泪,难道公公婆婆也欠媳妇的债?

回家之后公公索性不接大儿子的电话,直到婆婆苦劝,说儿子是自己生的,况且大媳妇的作为他并不知情,这才让公公勉强接受,恢复通话。不过公婆还是坚持不主动打电话,尽管想念儿孙,他也打定主意不再上重庆。

作为女性,都免不了要经过媳妇、婆婆的过程。我常在想,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媳妇?有没有可能有朝一日也变成这样的恶媳?我有办法瞒着先生对公婆使坏吗?那儿子站在父母与妻子之间该怎么平衡?我很佩服那些与公公婆婆情同亲子的媳妇们,怎么拿捏说话的尺寸?怎么自然地用心对待彼此?

乌鸦尚知反哺,羔羊亦知跪乳。何况我们身为万物灵长的人呢?只要一念孝心升起,用心体会对方的辛苦和需要,只要念念想着婆婆如何辛苦拉扯丈夫成人,只要想到自己将来也将为人婆婆或者岳母,我们做媳妇的就会多了一份尊敬、感恩和心疼……也许相互不要那么计较真的是帖良药,奉劝诸位人妻成为内外兼备的“可人儿”,莫成公公婆婆避之唯恐不及的“可恨儿”。

婆婆的散文6:大街婆婆

文/王建成

童年记忆中的人和事很多,大街婆婆,就是我一直很怀念的一个人。

那是1960年底,父亲作为县委农村工作组成员,长年派驻在乡村。当时的干部纪律很严,人也比较自觉,所以很少有空回来。产后身体一直不好的母亲带着1岁多的我和比我大1岁半的姐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弄不过来,于是家里就雇了一个保姆,这就是大街婆婆。

大街婆婆姓袁,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只知她家住在县城大街旁的一个院子里,大家都这样叫她。大街婆婆是江西人,口音很重,讲话声音很大,是属于那种心直口快的人。她当时约莫50多岁,脸膛圆圆透着红黑,身体健壮,粗手大脚,头上长年挽卷着一个发髻,一副当地劳动妇女的打扮。据母亲后来说,她丈夫姓李,早逝,留下一个男孩,孤儿寡妇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艰难。来我家做保姆时孩子已10岁了,家里走得开。

她家离我家只有二三百米,相隔很近,所以很方便。她手脚勤快,做事很利索,烧饭、洗衣、抱孩子、给我们洗澡,什么事都帮做。她讲话不顾忌,母亲那时年轻,很多事不懂,她看到都会说。一天晚上我发烧,母亲没带我去医院,她早上来抱我时一摸,马上就说我母亲:“孩子这么烧你怎么不带去看,孩子不像大人那样能挺!”说得母亲很不好意思,马上抱着我和大街婆婆一起上了医院。

记得1962年我3岁时,母亲外出看病,让大街婆婆在家看护我们。母亲去了约一个星期,大街婆婆每天住在我家,煮饭洗衣、,照护我和姐姐。白天她抱我到门口说去看***妈回来没有,晚上我想妈妈不肯睡,她一边哄着,一边说:“你睡着了,妈妈就回来。不睡,妈妈就不回来!”好多个晚上都是这样。

她有时会发脾气,我也很怕,但一会她就好过来。那时每天她还从家里菜地拔来她种的青菜炒给我们吃。记得她芋子煮得很好,我们很喜欢吃。每天她都会煮一碗,我和姐姐会一个个吃到光,到今天想起来我的口中似乎还有她那芋子的滋味。

一晚,院里人叫嚷着有小偷,我吓得大哭。只见大街婆婆一个翻身下了床,拿起一根擀面棍,站在门边:“不要怕,有婆婆在这里!”看她那威风凛凛的样子,我止住了哭,胆壮了很多。可是有一件事却改变了她在我心中的“巾帼英雄”形象。那天她带我在院子门口玩,我不小心,跑时一头碰在一位过路的妇女身上。那妇女个子矮小,但骂的话很粗,手还不停地向我脸上指来指去。当时我心想,依照大街婆婆平时的性格,一定会给她好看,不打她也要骂得她狗血喷头。

却没想到大街婆婆却咽得下这个气,上前争辩了几句就没作声,灰溜溜地抱着我回家来,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生闷气。以后很久,我从心里看不起大街婆婆,认为她外强中干,其实胆小得很。在我今天读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发现文中的“长妈妈”,经历与大街婆婆一样,好像就是写她一样。也是青年守寡,也是与人做保姆。鲁迅先生描写了她身上许多看似愚昧而又胆小的举止,却揭示了对人生对小辈钟爱的大道理。

读罢让我一下好似大醒大悟,重新认识了大街婆婆。我才知道,当年大街婆婆替人家带孩子,如果跟人吵架影响不好。也是因为我小,怕万一伤害到我,更有责任。而且是我碰到人家,原本就理亏,更不能跟人家吵。实际上这是她身上的一种美德,而我却错怪了她几十年,不由地从心里生出对她的愧疚和感激。

我上初中后,家搬到好几里外的地方去了,就很少看到她了。一天,我看到她的儿子臂上系着黑纱,我回去告诉母亲。母亲马上带我一起去她家问,果然,大街婆婆已经去世了好几天。

大街婆婆,是我年幼时一个亲近的人,也是陪我成长如母亲一样慈爱的人。是啊,今天虽然时间过去了几十年,大街婆婆和我的父母也相继作古,我也已进入生命的老年。但我心里无比留恋过往的人和事,依然怀念她——大街婆婆!

婆婆的散文7:拒绝诊疗的婆婆

文/爱玛胡

隔几天,都会遇到那种拒绝诊疗的病人,一般是老人。老太太居多:“我不要治疗,不要打针,不要吃药,我要回家。”更激烈的,甚至绝食断水,表示“但求一死”的决心。

医生当然要尊重病人的意愿,但见死不救也是不成的。所以有时候,家属不在旁边时,我也会问她们:“婆婆呀,孩子们把你送到医院里,就是想给你治病的。你不治,冷了孩子们的心。治好了再回家不好吗?”

老太太拉着我的手,摇头:“姑娘呀,我心里明白,我治不好的。寿衣早买好了,每年都拿出来晒的。老头子,三十年前就走了,当时制好两口棺材,一口跟他入土,另一口还

摆在屋里,也该到时候了。”

我想说:“……”

她颤巍巍点头:“我晓得,现在都火葬,那我也要在棺材里躺一下,才安心的。你莫哄我,死了就进不了屋,就直接从医院拖火葬场了。我不要,我要死在屋里头,在我自己的棺材里睡倒。”

病情有轻重,人寿有长短,医生对病人的疾病也有判断。有时候,我觉得还可以抢救一下,就继续劝说:“婆婆呀,棺材放在那里也不会坏,多放几年也没事。治好了,你看外面太阳多好,晒晒太阳,吃点儿小菜,不晓得几写意。”有时候我就不劝了。也有些人,我劝了他们也不听。

总有人会继续留在医院里,也有人就回家去了,大部分人回去就不会再来。

看小说,西方社会好像是要医生开死亡证明的,但在中国,找居委会开就可以了,不用经过医院。所以,往往是他们的邻居或者熟人来住院,我才会知道:去年在这里住过、一定要出院的某某婆婆,已经去世了……

也许,婆婆真如她所愿:在自家,换上在生时就挑好的寿衣,是喜欢的大红色,上面还绣了大朵的牡丹花。她就在睡惯一生的床上,儿女的围绕间,安详去世。在停了三十年的棺材里,睡过三个晚上,最后才灰飞烟灭。

婆婆的散文8:如落叶般静美

文/雪梦

2015年10月8日20时40分,婆婆走了,永远地离开了她疼爱的以及疼爱她的亲人,是胆囊癌夺去了婆婆85岁的生命。我想,人生最大的痛莫过于失去至亲。公公刚刚走了两年,孩子们尚未从痛苦中完全解脱,婆婆又追随而去,这种生离死别,切肤掏心之痛,或许唯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完全体会吧!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刚得知婆婆癌症的事实时,真如晴天霹雳,万万未想到如此开朗乐观的婆婆会得这种病,更让我们无法接受的是婆婆自得病至去世才三个月。仅仅三个月啊,真像一场噩梦!

我由衷佩服婆婆料理事情的周全,病重期间,婆婆忍着身体的剧痛,依然不忘把家中事一一安排妥当,并一次次提醒我们:“我若真有个不好,你们不要怪医生、护士,他们都尽心尽力了”,每次医生、护士来病房巡诊换药,婆婆总是真诚地跟他们说些“受累”“费心”的感谢话。我每次去医院送饭,婆婆总是拉着我的手说:“孩子,你不要嫌烦,谁让咱是一家人呢,这些日子又给你添事、添乱了”。握着婆婆枯瘦的双手,望着婆婆游移的眼神,以及被病魔消磨得颤抖的躯体,我哽咽着泪如雨下,一种愧疚之情油然而生。作为儿媳,我做得太欠缺,偶尔不开心时跟婆婆说话很冲,犟嘴顶撞,婆婆却从未跟我计较,始终待我像女儿一样。我想,婆婆的为人处事态度,婆婆的善解人意,婆婆的涵养豁达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

天底下最真的爱是母爱,是不掺杂质的爱;天底下最难以割舍的情是亲情,是渗透彼此血液的情。婆婆弥留之际,我亲眼目睹了婆婆对孩子那不舍的眼神。那天我送饭刚踏进病房,就看到婆婆正抬起干瘪无力的双手,摩挲着我丈夫的面颊,噙着泪花,气若游丝,断断续续从牙缝挤出了四个字:“你……又……瘦了”。只见丈夫握住婆婆的双手放在自己胸口,俯下身子将自己的脸颊紧紧贴着婆婆的脸颊,泣不成声。母子就这样久久相依着,感受着彼此的温度。我想,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我们渐渐明白,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们如生命。处理完婆婆的后事回到家中,环顾四周,触景生情。望着婆婆睡过的床铺,盖过的被褥。望着婆婆坐过的沙发,用过的手机、杯子。望着婆婆吃过的一摞一摞的药,以及墙上婆婆的相片……总之,家中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散发着婆婆特有的温暖气息。回来那晚,丈夫一夜未眠,躺在床上一遍遍翻看着手机上储存的婆婆的照片,枕头湿了一片,又一片。

婆婆自年轻就是爱美的女子,80多岁了仍是一位气质优雅的老人,平时只要出门都要照镜子打扮梳洗一番。葬礼上,孩子们专门请了美容师为母亲清洗、消毒、打扮。婆婆表情安详,头戴红色礼帽,颈间一袭花色丝巾,身穿蓝青色羊绒大衣,脚蹬一双红色鞋底画有莲花(外甥女作画)的布鞋。婆婆静静地躺在榻上,高贵而典雅,如倦了的美人入眠,如深秋的落叶静美。婆婆离开那天正好是她的生日。据许多人讲,赶在自己生日这天逝去的人,会幻化为仙或佛。我向来不听信迷信,但我这次却愿意相信,我也确信,婆婆在另一个世界会涅磐重生,成佛成仙,与公公一起享受天堂之乐!

婆婆,一路走好!

婆婆的散文9:几厘米的爱

文/李佑伦

婆婆又往饭里盛汤。

我把筷子往桌上一放,一不小心声调走高,都讲了好多遍了,汤泡饭会加重脾胃负担。

婆婆怯怯地看我,不泡嚼起来费力嘛。

噢——我这才明白婆婆不听劝坚持汤泡饭的真正原因。

再煲饭,在平常的基础上,我特地多加了点水。

桌上,我留意婆婆的脸色,软硬合适?婆婆认真的嚼了几口,不住点头,合适,合适。

一扭头,我却发现了老公的异样。老公一脸的冷漠,不认识似地盯着手里的饭碗,极不情愿地小口小口地扒着饭。

我朝嘴里扒了几口饭,细细感触,太软,粘口,还真有点不习惯。

看着婆婆,再看老公,我不知该怎样做才好。

平常老公每顿都是三碗的量,这次,他勉强地吃了一碗。看着他,我的心在隐隐作痛。

又做饭。照顾婆婆,我比平时多加了些水,可想起老公端着“软”饭的那个表情,我又舀了些水出来。

正在我左右为难之际,老公来厨房,莫名其妙地瞪着我,弄明原委后,把瓢里的水呼地倒进电饭煲里。我正要发作,老公已经压下电饭煲盖子。

我苦笑,委屈你了。

老公眉毛一扬,她是我妈呀,能叫委屈?随即,宽慰我又像是安慰自己,多吃几回就习惯了。

我啧啧舌头,不再吭声。也就在这一瞬间,灵感来了,如果把电饭煲偏置,做出的饭不就是一边软一边硬么?

从此做饭,我在电饭煲下垫上一本书。经过数次做饭时对书厚度的调整,发现书厚几厘米做出的饭最能兼顾婆婆和老公的口感;于是,我抽空带上三角板,撑着雨伞,去工地,找到了一块厚度适中的木板。

婆婆的散文10:婆婆的唠叨

文/周彩霞

星期天一大早,电话铃声骤然响起。“准又是婆婆的电话”,我睡眼朦胧地边嘟囔边抓起床头的电话,电话那头却传来嘟嘟的声音。这时我睡意全消,坐在床头回想刚才如同梦中的电话,蓦然惊觉,婆婆已经不在了。

婆婆是个地地道道的家庭妇女,虽然她没有多少文化,但却是我们家里的总指挥,只要回到家,无论大人孩子,一切都要听从她的派遣和唠叨。记得我生完孩子几天后,闲着无聊,边让老公找了一本书给我看,婆婆见后说道:“你这孩子,坐月子怎么能看书呢?现在你需要休息,静养,要不身体怎么恢复?等你上了年纪就会明白了……”边说边把我手中的书没收了。我休产假的日子里,婆婆和我唠叨的最多。她说我已经是做母亲的人了,以后做事情要有耐心。洗尿布要用肥皂,冲洗干净后还要用开水烫一次,然后晾在太阳底下晒,这样不刺激孩子皮肤,还卫生……我只好边笑边点头。后来孩子慢慢大点了,我们就搬回自己房子居住,听的婆婆的唠叨相对少了些,刚开始闲暇时,还真有点不习惯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婆婆的身体也不如从前了。腿有点不太灵便,她就拄着拐杖下来做家务,即使我们在家里做饭时,她也会看着当指挥:“你去炒菜,他去买馒头”“熬米饭需要放两勺米,再多再少的都不好吃,这样正好”……有时我们也会烦她的唠叨:“去屋里休息吧,你这样脑子会很累的。”她会不高兴地边进屋边说:“不是怕你们不知道怎么做吗?好了,我不管了。”我们边笑边小声嘀咕:“你看妈走了,过不了十分钟她又会回来。”说着说着,婆婆真的又回来了:“你们别忘了给孩子们炒西红柿鸡蛋!”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就这样我们在婆婆的唠叨声中快乐地生活着。

那年7月份,婆婆查出了胰腺肿瘤。尽管她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依然像从前一样替我们操心、唠叨,但我们的心情却非常沉重,强装笑颜去面对她的一言一行。婆婆在济南住院的日子里,我们带孩子去看她,她那消瘦的脸庞依然带着许多牵挂,叮嘱我在家里一定要照顾好孩子,等她病好了就出院回家。我不敢直视她的眼眸,那份期盼,那份关怀。

婆婆临终前,由于病情恶化,没能再说一句话。她累了,为我们操劳了一生,唠叨了一生,最后安详地走了。尽管婆婆离开我们已有十年,我仍然常常想起她的唠叨声。痛楚之余,我深刻体会到了“得到的微不足道,失去后才刻骨铭心“的含义。

婆婆的散文11:与婆婆做“闺蜜”

文/兰卓

“婆媳关系,几千年都没有处对过。”这是每一个儿媳由女孩变为女人的当口,都要被注射的一剂“预防针”。初为儿媳,小心翼翼地与婆婆接触时,也感受到了她与我相处的小心翼翼。三十年的媳妇熬成婆,我理解婆婆小心翼翼想和儿媳处好的心思。

自己也为人母后,我才真正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含义,为了孩子父母什么都舍得付出。我认为,人和人的关系中,父母和子女是最少功利的,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成为朋友,为何婆媳之间不能成为闺蜜呢?

婆婆一生为农,文化程度很低,能够认识一箩筐的字,但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完整,对读书人很是仰慕。她记忆力非常好,见过世面的人在她面前说了什么,她几乎过耳不忘,此后她都可以拿来“引经据典”。因此,她的谈吐,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知书达理,明显比一般的乡野村妇高一个层次。婆婆的子女多,与女婿儿媳相处时,她总是把自己放得很低,有时谦卑得让人难受,但是大家都非常尊敬她。这样的婆婆,我与她没有太多的隔阂与代沟。

公公过了七十大寿后,我们将二老接到城里。我与婆婆的最大兴趣点在做饭,在营养搭配和美味方面,没有看过任何食谱的婆婆有惊人的创造力。一同外出吃饭后,回到家里就一起研究那些美食的烹饪方法,我喜欢按图索骥,她喜欢凭吃到的口味来做,比我得心应手。一来二去地交流美食心得,我们竟有了同师姐妹般的情谊。

闲暇时,我还教婆婆炒股。她接受新事物很快,几个月后就成了真正的股民,可以在小区里和大妈们交流炒股心得了。慢慢地,我们之间无话不谈,就连进农贸市场都要一起,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是母女呢。

我与婆婆相处的心得是,婆媳之间要寻找共同的爱好,一般的家常小事,两人意见不一致时,顺从她的想法,不妨让她做主。发自内心地把婆婆当成自己的亲人,相处久了自然就成了“闺蜜”。

婆婆的散文12:爱的密码

文/张凤翔

婆婆清理完公公的遗物,颤巍巍把一摞存折交给我,含着泪说,里面有密码,别弄丢了。

接过沉甸甸的存折,我小心翼翼地打开。每个存折分别装在银行的专用塑料袋里,中间夹有一张写着密码的纸条。这些都是公公生前亲手写下的。让我震惊的是,密码竟然都是我和我儿子的生日!

王蒙《春之声》里有这样一句话,“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这是非常珍贵的。”原来我们母子在公公心里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我顿时泪流满面。

说实话,我一直对公公没多大好感,以为他脾气暴躁、小气吝啬,心里只装着他自己。我尊重他,仅仅因为他是丈夫的父亲。

记得第一次到他家做客,全家人满心欢喜,婆婆做了丰盛的午餐。不料,开饭的时候,二姑子因为动作慢了点,公公一声厉吼:“艳云,你死了?”边说边拿起凳子就要砸人。那凶神恶煞的样子,着实让我吓了一大跳。先生向我解释,父亲是个急性子,容不得家人怠慢了尊贵客人。

刚生下儿子,多么希望婆婆能帮我一把。公公好像知道了我的心事,直接找我谈话,开门见山地说:“俗话说,娶了儿媳卖了儿,生了孙儿卖老婆。你看着办!”我可不愿背着不孝的骂名,无奈之下,只好请个小保姆照看孩子。但当时心里非常不爽,认为父母为我们带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公公不让婆婆给我们带孩子就是太自私。

年轻时我们忙里忙外,每天过得像打仗一样。看到孩子吃饭慢吞吞的,觉得耽误时间,不如喂几口来得快,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不喂就不吃饭的坏毛病,公公见了阴着脸说:“一块肉要煮熟吃,这孩子宠得不像个样,只怕将来成了个废人。”我心里气鼓鼓的,觉得他们不但不给我带孩子,还要说风凉话。

有一次,因要参加晋升考试,为了集中精力复习,我把孩子送到乡下让公婆带一周。孩子因为离开了父母,又新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不免有些吵闹。看到我去接孩子,公公如释重负,说这一周把他吵死了,让我早点带走。

所以我一直认为公公连他孙子都不爱,他只知道爱自己。

最后一笔钱是2014年1月2日存的,存折上写的是我名字。还记得那次存钱是个周末,我和同事在家打麻将。正在兴头上,公公婆婆来到我家,婆婆怯怯地说,把你身份证给我用一下行吗?在银行存钱,每一万块钱,一年可以多得十元钱。我听了,很不耐烦地说,为了一年多出的十元钱,这么远跑一趟银行,值吗?万一走路时身子出了汗,把人搞病了,不是去了多的?但是,为了这十块钱,公公婆婆还是舍近求远,去了一趟银行。

先前我一直责怪公婆太抠门,甚至在惟一的孙子身上也舍不得花一分钱。原来,他们一分一厘的节省,是想积成大额到时一起交给我,也许能办成一件大事。望着这十多万元的存款,我再次泪流满面。

世间爱的密码有谁能诠释?母鸡护小鸡是一种爱,老鹰把小鹰推下悬崖,是为了适应生存的另一种爱。公公对我们的爱,正如鹰妈妈对小鹰的爱。

婆婆的散文13:婆婆和媳妇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是最大的问题,作为老公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成为了三夹板,其实只要老公对媳妇好,这样媳妇才会对婆婆好,如果把重心放错了,媳妇心里会不平衡,会吃婆婆的醋,看起来,老公对婆婆好,是一种孝顺,可是对老婆的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环境,都说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能好好地处理婆媳关系,也要看作为老公的情商,把老婆和老妈搞定,让家庭环境变得和谐,不光是媳妇的责任,也是作为丈夫的担当。

现在的人都是自私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会去退让,这样未必是好事,夫妻之间需要经营,双方都要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了孩子的家庭,更是媳妇成了主要的角色,除了养育小朋友,还要负担家务,所以全职妈妈是最辛苦的。老公在外面赚钱固然是辛苦的,可是到家了也不要做甩手爸爸,把一切都交给了妈妈,这样岂不是是一种丧偶式育儿了嘛!爸爸也有他的责任,所以做为婆婆也要多劝劝儿子,帮帮老婆,带孩子也是经营家庭的一部分。

不是有一句话,老妈只有一个,可是老婆可以再找!所以现在离婚太多了,婆婆比老婆来的重要,有时婆婆为了一些事情,也是在包庇儿子的,不管儿子做对还是做对,都是帮儿子说话的。感觉媳妇成了外人。就像女婿一样,看关键的时侯,到底是外人还是自己人。婆婆和媳妇的关系,可以像母女一样,也可以像敌人一样,有的看似紧张,有的就亲如姐妹,只要大家站在同一站线,关系就和谐了。

都说十年的媳妇熬成婆,婆婆也是媳妇转变的,每个家庭的风气不同,所以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好的婆婆成就一个好的媳妇。媳妇和婆婆没有血缘关系,却是家庭中的一员,搞好他们关系,儿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家庭关系,婆婆把媳妇当成女儿,就像女婿就是半个儿子,都是亲人。

现在的婚姻家庭,女儿和老公因为住房的缘故,和父母是住在一起的,对女婿来说有点寄人篱,内心有的就有些自卑了。可是大人总会生病的时侯,作为儿女去陪伴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如果女方的父母生病了,也不是需要女儿自己去陪护了呀!所以有时把心放大点,不要去计较太多的得失,夫妻老了,才是真的老伴了。

婆婆和媳妇,从古到今一直是很难处理的关系,不过只要有家庭和谐了,都学会了经营自己的家庭,这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再说了,都成家了,已经是大人了,有的还当父母了,是适合学会成为一个家庭的主人了!不能因为小孩子的脾气,来一个一哭二闹三上吊了,现在是行不通了。

学会成长,学会改变,这样的婆媳的关系,才是最终的目的!

婆婆的散文14:我向婆婆要红包

文/程俊霞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欢聚一堂吃年夜饭。四个孩子照例先给爷爷奶奶拜年,从大到小,音阶一样站着准备跪拜。三岁的小侄子豆豆怕弄脏了新衣服,拉着***妈要找个垫子才肯跪,大家趁机逗小家伙玩。

垫子铺好后,女儿和她哥哥姐姐都一本正经跪下磕头,有模有样地说着祝福的话。小豆豆跟在后面,鹦鹉学舌一般,把哥哥姐姐的话东一句西一句串联创新出祝福词,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小豆豆磕完头,拿了红包,转身拉过他爸爸也来磕头,不磕不行,婆婆怕小家伙闹,进屋给他取玩具。大哥说:豆豆不依不饶,孙子们都磕头了,咱儿子们也磕吧!

婆婆取玩具回来,见四个儿子从地上站起身,喊道:啊,你们眼里只有老爸啊,不给你老妈磕头呀!

大嫂赶紧打趣:来,他们当儿子的给老爸磕头,咱做媳妇的给老妈磕头。我边跪边笑着说:恭喜妈发财,红包要拿来!

婆婆一听乐了:好好好,先别跪,等我拿红包去。呵呵,儿子们没份,只给媳妇。

婆婆取来四个红包,笑呵呵坐在沙发上。四个儿媳嘻嘻哈哈跪在婆婆面前磕了头,又嘻嘻哈哈从婆婆手里接过红包。七十多岁的公婆日子并不宽裕,儿女虽多,但也都是紧巴巴地过日子,好在公婆身体健康,公公的退休工资也够老两口生活,儿女们落得省心又省钱。

笑过乐过之后,我们不约而同要把红包还给婆婆,让她留着备用。婆婆满脸皱纹笑成了菊花:给你们就拿着,钱不多图个吉利。儿孙满堂,十几口人团聚一起,我心里高兴。谁家有这么热闹的除夕?人家儿女有的忙花钱,有的忙挣钱,都不大在乎过年。我这儿子媳妇孙子孙女一个不缺,全回来了,这有多少钱都买不到啊!改天晨练说起这话题,你老妈准保又是老头老太们羡慕的对象!

我心中感叹:老人高兴和自豪的理由如此简单!看着婆婆脸上写满幸福,开心得像个孩子,我终于明白了“父母在,不远游”的道理,于是和嫂子弟媳约好,明年还向婆婆讨要红包,回头打扑克故意多输给婆婆一些就是了。

婆婆的散文15:婆婆的宝

文/王惠蓉

婆婆今年89岁,是一个精明强干又很有故事的老太太,岁月年轮的手在她脸上算是比较偏爱的拂过,没有留下太多沧桑,她见证过两个时代的新旧变化。

婆婆很会过日子,也非常节俭,平常没客人来,家里很少煮肉吃,每次婆婆总是把那时她认为最好的东西拿出去招待客人,自己留下的都是一些残汤剩饭。还总是不停劝别人多吃肉,走时总是给别人拿上两双大白镘头,俗称“捡干粮”。农村的习俗不能让别人拿了东西来,空着口袋回去。尽管在我12岁时,我们全家都搬到了广元城里,爸爸在外拼搏十多年,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婆婆爷爷也与我们一起到了城里,再不会为吃饱穿暖发愁,家里各种美食也应有尽有,但是每逢逢年过节,或有客来,婆婆依然一大早甚至前一天就开始煮腊肉,蒸馒头。客人坐上桌她总是不停给人家夹肉,为这事,我爸爸和我没少说她,而我婆婆依然当肉是她的“宝”。每次说她,心情好的时候她会说:“惜粮有粮吃,惜衣有衣穿,别见现在日子过好了,就忘了本,今天不知道明天的事,珍惜点。”惹生气了就骂:“享福的日子不要把讨口的日子忘记了,想当年我怎么把你们拉扯大的……”客人走时,她依然不忘记追老远把馒头给别人拿上,我一直没想明白婆婆怎么就不能与时俱进呢?现在好吃的东西数不甚数,馒头还有几家人喜欢吃呀?

爸爸前年回老家修了楼房,修通并硬化了多少辈人都靠肩扛脚量的山村道路。汽车可直通家门口,婆婆就天天念着回老家。

去年的中秋节前婆婆回我们老家了,乡亲们都挨着家家户户来招待,犹如欢迎荣归故里的游子。我每天打电话问询,她住得很开心,只是惋惜山上的老人都快“走完了”,这让她倍感伤心,唯有十村八乡屈指可数的几位老人,不管路途遥远都来看望她,陪她叙旧聊天,这时她精神格外好,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且操不完的心,吩咐我妈赶快蒸馒头,煮腊肉。可累苦我妈了,走时劝了这个劝那个,非要拿上她的“宝贝馒头”。

中秋节我带着孩子们也回老家过节了,走的时候,婆婆依然拼命劝我们多拿些馒头,我对她说,拿回去谁吃嘛,哪里买不到呀!婆婆哭了,她说:“有我在还能想着经常给你们做馒头,煮肉等着你们,我要走了,就没有人记得做这些了。”我突然说不出话来。是呀,有老人的地方才更有家的感觉和味道!婆婆老了,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在她的心里这些都是她的宝贝。肉是她那个时代的奢侈品,一年半载,她偶尔煮肉却几个时候自己吃过,那么多的孩子,那么多的客人。更何况在那个饥荒的年代,树皮野菜都没人能吃饱的,馒头可能就是她心里天天做梦都奢望能有的,自己在乎什么,什么才是最好的,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婆婆那时是怎么熬过来的,所以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只有她们那代人才能深深体会该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再多的山珍海味又怎么能吃出她那时梦寐以求的味道?

我现在好像突然理解婆婆平时为什么不允许任何人倒饭,吃不完留着她吃的原因。每逢过年,老家的人总会送腊肉,挂得满屋满阳台都是,整个屋里都是腊肉味道,她笑眯了眼。她摸摸这个,摸摸那个,比比大小,简直是她全屋的宝,我在心里祈祷,一定要让婆婆多活几十年。我带着祈祷和一口袋馒头回家了,路上告诉孩子们,回去少吃零食多吃镘头,这可是祖祖的“宝”。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