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重阳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重阳的文章1:珍贵的重阳糕
文/乐之
火车慢吞吞地向前方行驶着,硬座车厢里座无虚席,人满为患。站着的,蹲着的,大家摩肩接踵,时间如同静止了,我坐在靠窗的位置,心烦气躁地翻看着一本杂志。
今天是重阳节,我的心里生出一丝埋怨,很多天以前,母亲就千叮咛万嘱咐,让我重阳节一定要回家过节。
父母和我住在两个相邻的城市里,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我只能放下堆积如山的工作,坐上最早一趟火车回家和父母吃个团圆饭,又急匆匆地往回赶。票也不好买,才会在这硬座车厢里受这份罪。
工作的压力山大,旅途的劳累,真是让人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正当我胡思乱想之际,不知因为什么缘故,火车一个急刹车,旅客们颠来倒去,车厢内一片哗然。
也不知道是谁的提包在车子震动的时候,掉在了地上,里面的食品,洒落一地,被没能站稳的乘客踩得乱七八糟。
“谁的东西?”有人好奇地问,没有人回答。
过了一会儿,一位又黑又瘦的中年男人拨开人群,呆呆地看着地上的那一堆东西。“谁干的?谁干的?”他咆哮如雷,用一双仇恨的眼睛审视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没人回答,大家默不作声地给他腾出一小点空间,他蹲下身,把头埋得很低,拾起地上一颗一颗的枣。枣一看就是从乡下带回来的,洗洗还能吃,可是,那几个土里土气的重阳糕,已经被踩碎了,上面还带着黑黑的脚印。
这时,他的肩头不停地抽搐,然后呜呜地哭了起来。
“至于吗?一个大男人的,不就是几块重阳糕吗?”我被眼前的情景弄得有些莫名其妙。
“你们谁干的?俺刚上了趟厕所,就这样了?”他红着眼再一次问道。
“俺娘病了,得了肝癌,知道俺喜欢吃她做的重阳糕,一大早,硬撑着起来给俺做的,这也许是俺最后一次吃她做的重阳糕了!娘从小守寡将俺拉扯大,你们知道吗?知道吗?”中年人有些泣不成声。
原来,这是一个农民工,重阳节里赶回家和她的母亲团聚,又得赶回工地上挣钱,为他母亲筹医药费。
人群静得只听得见这个男人哭泣的声音,突然有人小心翼翼地说道:“这兄弟,对不起,刚刚我不小心踩到了,我赔!”又有些人附合说:“我也踩到了,我赔!”
中年人使劲摇头,再摇头,亲情无价,此刻,他要的不是钱!
有人默默的蹲下身去,帮助中年人将那踩碎的重阳糕拾进了一个袋子里。
不知什么时候,泪水从我的脸颊淆然而下。我突然明白了,母亲让我回家过节,是因为我刚结束长达三年的婚姻,母亲希望我明白,我还有一个家。我将手伸向旅行包,我的包里也有袋重阳糕,还泛着微微的温度。我拿起手机,给母亲发了条短信:“重阳糕很好吃,谢谢妈妈!”
关于重阳的文章2:重九谒李斯墓
文/桃源故人
10月13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又适逢周日,便怀了一颗虔诚的心,专程赴重阳节起源地千年古县上蔡,去拜谒李斯墓。
来到李斯故里--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在一位老者的指点下,穿过李斯楼往东,远远地望见一个高大的土丘静卧在秋日的阳光下,那就是李斯墓。
墓园的入口处树一方青石碑,上刻“李斯墓”三个大字,落款李铁梁书,李先生是上蔡籍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沿着数十级青灰台阶,来到土塚前,一代名相,长眠于此。
李斯墓坐东面西,高12米,径40米,围以2米高的白灰青砖墙。没有庄严的牌坊,没有巍峨的享堂,没有华美的石兽,唯有一掊黄土,一蓬衰草,几株苍柏,数通石碑。墓前碑高4米有余,阴刻隶书“秦丞相李斯之墓”.墓四周松柏掩映,封土上野树扶疎。两侧各有4通石碑,上刻着《谏逐客书》、《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峄山刻石》、《芝罘刻石》等李斯名作。可惜石碑被人漫手涂鸦,字迹几不可辨。有一通石碑的上半部完全断掉,另一通石碑只剩下碑座,碑身已不知去向。
伫立在李斯墓前,环顾周遭荒败的景象,心里不禁涌起阵阵悲凉。这就是那个策灭六国,书谏逐客,辅佐秦王兼并天下,建立强大帝国的李斯吗?这就是那个力主废分封,置郡县,确立皇权,制定典律,影响中国两千年政体的李斯吗?这就是那个建议书同文,车同轨,量同器,统一货币,修治驰道,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李斯吗?这就是那个小篆入神,大篆入妙,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世称“小篆之祖”的李斯吗?这就是那个焚书坑儒,矫诏废立,权倾朝野的李斯吗?这就是那个英雄末路血染咸市之时尚欲与爱子牵黄犬,出东门,逐狡兔的李斯吗?历史的云烟早已飘散消隐,煊赫与落寞,赞誉与毁伤,尽皆归于沉寂。
李斯墓向西约200米有一石碑,上刻“李斯跑马岗”.由此碑再西行约500米,又有一碑,刻着“李斯饮马涧”.据说,李斯青年时期经常在此处纵马驰骋,马渴了就在涧沟中饮马,后人便称此处为跑马岗和饮马涧。
就要登车离去了,再回首眺望李斯墓,惟见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李斯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功比周召,是千古一相;有人说他贪图名位,是势利小人。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虽说是时势造英雄,但假如我们生活在李斯的年代未必能成就像他一般的丰功伟业;都说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如果我们处在李斯那个微妙的位置,我们的人生选择也未必就比他更高尚。我们所能做的或许应是以之为鉴,思齐改过。
李斯是名人,但不是完人;李斯是伟人,但不是圣人。尘沙不能淹没珍珠的熠熠光辉,岁月也不会冲淡李斯的彪炳功业。
千秋功过一抔土,任凭后人自评说。
关于重阳的文章3:国庆黄金周邂逅重阳
文/王茂平
今年这么凑巧,国庆黄金周邂逅重阳。就在这双重的节日里,我们举家欢天喜地的。七叔不顾年迈,不顾舟车劳顿,携子挈孙由侄子任德陪伴从省城回归故里,我的大儿及儿媳也与亲家母一起从新会过来过节。
为了迎接亲眷,一向慵懒而又从不大讲究的我们,却做了一些筹备工作。先里里外外的打扫卫生,大有上头领导莅临检查指导工作之前那样做足的清扫工作,从地板的打扫拖抹到门窗的擦拭,从地板到天花的打扫拾掇,认真认真再认真,细致细致再细致。再是添置一些坐具,因为咱家家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大厅里只有一套上了年纪的木头沙发,一长两短,之外就是一些“散兵游勇”(凳子)。来了六七个人,那就无法安坐了。因此,我便添置了四张塑胶椅,两红两蓝。因为大厅名不副实,逼仄狭窄,急时端出来使用,平时可以叠起来,不碍处。三是询问他们的归期以及日程,为七叔一行预订下榻的宾馆。
国庆节那天,妻子一大早就起来,烫鸡宰鸭,忙得不亦乐乎。我则去商场买回些酒水、饮料、水果,为他们接风洗尘。之后电话询问他们启程的时间。儿子说,他们为了回避高速高峰早上五点钟就启程,预计十一点多,至迟十二点回来吃中午饭。七叔说,他们早上六点多一点从广州出发,估计下午两点多就可以到达。下午在我家吃过饭,便到长岭荔枝根看望他94岁高龄的姐姐,我的姑母。因为第二天,适值重阳,除了到平太新屋看望他的十妹及妹夫外,还要回到故乡水蓊根走一趟,见一见村里的老人,并专程到松木岭祭扫一下他的父母,给他们的陵墓培一点土,以尽他们作为儿孙的一点心意。此外到文龙水尾与大部队汇合,祭拜十四世祖婆。
七叔他已经多年没回来了。堂弟海鹏已隔了整整二十年,祖父去世那年他回来尽孝。他出生省城,长大省城,是地地道道的广州人。对故乡,对父老兄弟,近似陌路。侄孙启誉从未返过故里,只是我们大儿新居入住时,他和他爷爷奶奶以及爸爸前来新会道贺,我们才见过一面。说来惭愧,因忙于生计,我们作为侄子侄媳的更少走动,很少抽空前往看望叔婶大人。本是一家子,但因天各一方,七叔他们仨千里迢迢回来,也算是座上宾了。为他们接接风洗洗尘,确乎情理中的事。
那天,时钟已至11点半,午饭已基本做好,就等大儿子夫妻及亲家母回来就餐。我们平时是11点吃中午饭,今天例外,国庆节一家子共进午餐那是久违了的事,饶为难得。小儿晓文在室内来回踱步,一如饥肠辘辘的人迫不及待。外孙家乐欢欣雀跃,喋喋不休地叨唠着大舅父大舅母,盼着他们给他带回的汉堡包或肯得基什么的。电话过去,儿媳锦嫦接了,她不时的长吁短叹,说:一味的塞车,塞车,还塞车,如今仍在路上待着,待着,还待着……十二点过去了,一点过去了,两点半过去了。电话接二连三的打过去,他们说,还是如此,路越来越挤,长龙越来越长,我们已吃了点东西,午饭不必等我们了。七叔那边,从广州一出来就塞车了,高速变低速了,他们不住的来电话,问晓韬前面的路况如何。看来,不到下午五点,是回不了那务的了。
等啊等的,一直等到下午四点半,晓韬他们才回来,但到的是化州,大姐为他们接风洗尘。晚上六点才回到家。八点钟光景,七叔回电话,说他们才回到茂名,粒米尚未落肚,他们已很疲劳,晚上唯有下榻茂名大酒店了。至于,那务宾馆预订的两间房,唯有让晓韬他们及晓韵母子仨“享受”了,反正住宿费已交,不住白不住,谁这么就让店小二白赚呢。
七叔他们这次返归故里,国庆节这天中午就餐我家,下午探望姑母的计划不得已被取消了,而一系列的行程就紧缩于第二天了,我真为他担心,一个这么大年纪的人能否吃得消。
王荣二叔来电叮嘱我,晚上不要电话打搅他们,让他们好好休息。
从茂名到那务有七十多公里,路况又差,至少也需一小时。我估计七叔他们奔波了一整天,起码要早上七点才能回到我这里。殊不知,他们六点半就回到了,晓韬他们尚在梦中。于是乎,我急催孩子们起床,与他们一起共进早餐。
尔后,我和任德便陪七叔他们直奔荔枝根。车子刚到姑母家。表兄庆彪见我们来了,看得出,他高兴极了。他忙着沏茶,让我们喝,说,姑母刚才还在家里,她过邻家玩去了。说完,便找人去了。不消一袋烟功夫,姑母她老人家回来了,表兄大声说:“阿妈,您看,谁来看您了?”我们走下阶梯,忙迎上前去。只见姑母神情慈祥,身板硬朗,腰不弯背不驼,他站在那里,两眼眯成一条缝,打量着我们。
七叔紧握着她的双手,问,“您认得我吗?”
姑母上下打量了一阵子,眼里溢出了泪花,高兴的说:“哦,这是七舅爹!是什么风把您吹来咱荔枝根了?”
“是春(亲)风把我们吹来了。二姐,我们好久没来看望您老人家了,您的眼睛还挺好!”七叔一边竖着大拇指称赞道,一边指着我,问:“这个,您认得吗?”
姑母笑道:“认得,认得!他是咱外侄茂平。他在中学教书,常来看我嘛。”
此时,七叔拉着儿子海鹏,孙子启誉,侄子任德逐一向她作介绍。
姑母听后十分高兴,尤其得知启誉就读于中山大学附中,是千里挑一的尖子。表兄庆彪让我们进屋,一边沏茶,一边介绍姑母的近况。他说姑母曾一度患了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可近段时间好些了。饮食起居一切如常,胃口蛮不错。
七叔笑问姑母:“您今年多少岁了?”
她说:“我今年96了。”
七叔问:“您属啥?”
她答道:“属鸡。”
堂弟海鹏掏出智能手机,百度一下,说:“属鸡,应该是98,何止96?”
表兄庆彪笑道:“哪有这么大的年龄?她老懵懂了。今年虚岁是94,属蛇。”
看着姑母身板硬朗,耳聪目明,并不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非常开心。我心里嘀咕道,按她如今的身体状况,过百岁是大有可能的了,加之她有长寿基因(其父,我的祖父享年98)。
可天不遂人愿,于11月5日,仅隔月余,她老人家却溘然逝去。她走得那么从容,那么轻松,早上好好的,说想吃水饺,表兄于是出圩给她卖。可表兄还未回来,她却猝然倒下,就再也起不来了。
噩耗传来,作为晚辈的我深表痛心。痛心之余,为他无疾而终而又暗自庆幸。痛心的是好端端的一个人默不作声的就走了,重阳节的这次重逢竟成为永别!以后,我们的姑母就再也不复存在了!庆幸的是:一是他走得从容,不拖累儿孙,比那些虽高寿而受病魔折磨的幸运多了;二是,其姐弟俩,不知是神推鬼使让他们重逢,见上最后一面。三是中秋节我和妻子曾抽空去看望过她,而重阳节又与七叔及堂弟、侄子们来探望她。
话还得说回来,这天适值重阳节,我们离开荔枝根,便驾车直奔家乡水蓊根。与吾妻儿、儿媳、外孙家乐汇合。一行九人,先给祖父祖母上坟。按村里规矩,要先到庙里给土地八公王二国老诸神烧香,到垌尾给土主磕头,然后才给祖先上坟,上完坟后又要回老屋厅祭拜。尽管时间紧,我们还是循规蹈矩不折不扣的做足了功课。七叔他们因为觅食在外,加之年龄关系,好多年没给先祖上坟了。不过,他还是个有心人,每年清明节,他都寄钱回来叮嘱我们代他为先祖多烧一炷香,多上一坯土。这次他老人家携儿挈孙回来走走,除了与亲人团聚外,就是到他的父母双亲墓前尽一份孝心,也让他出生于大都市的儿子、孙子知道水蓊根这条根,王家这支脉……
虽时值晚秋,但这天中午却骄阳似火,天气十分炎热。登上松木岭岭顶,大家已经浑身是汗了。幸得祖父祖母的陵墓都在这里。祖父的朝东,祖母的朝南,两人毗邻而“居”,仅两丈之遥,想必两老仍同生前那样过往甚密,恩爱笃加。来到两老的墓地,我们各就各位,铲芒的铲芒,培土的培土,砸坟头纸的砸坟头纸,点香的点香。七叔也不顾疲惫、给祖父祖母行跪拜礼。礼毕,便招呼大家给祖父、祖母(曾祖)跪拜磕头。最后还给我们讲述祖父、祖母的掌顾,缅怀他们生前艰苦创业,生儿育女的恩泽,教导我们这些儿孙辈要好好做人,为祖先争光。
之后,七叔还领儿孙看望了村里在家的两位老人:王华五叔,陈瑞华六婶。与他们亲切交谈,并送给他们一点心意儿。六婶一见到我七叔,便泪如泉涌,不免撩起她老伴过早离世的心酸事。我们唯有好言劝慰。因时间太紧,见面仅仅一阵子,我们便告别他们,驱车直奔平太新屋姑妈家。
姑丈、姑妈两老早有所闻,待在屋里专等我们的到来。他们也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表弟冯德因重阳从深圳赶回来祭扫祖坟,得知他七舅父到来,也在家等候。
时值下午一时许,我们到了姑妈家。姑丈、姑妈见了我们格外高兴。他们又端茶又递水的,忙得不亦乐乎,一显农人热情好客的禀性。他们时而七哥长七哥短的;时而拉着海鹏的手,摸着启誉的头,不时的亲热着;时而又对晓韬、锦嫦夫妻俩嘘寒问暖……不多时,王荣二叔从文龙那里来电催了,他们一干人马正在那里等候我们前往吃中午饭而去祭扫十四世祖婆呢。我们只好又急匆匆的告别了姑丈姑妈。看得出,姑妈很是过意不去,尤其是远在省城的稀客,不让他们尽一尽地主之谊而深感不安。可有什么办法呢?启誉的假期仅止三天。
二时多一点,我们风风火火的赶到了文龙。王惠大哥家里十分热闹,门口“泊”着七八辆锃亮的小汽车,堂屋挤满了人,老老少少五十余。头进院子里,火头军忙着烫鸡杀鸭,砍瓜切菜。那个煤气炉,炉火正旺,飘着蓝色的火苗,发出嘶嘶的鸣叫;铁锅上热气腾腾,不时飘出好闻的肉香……
我们因私来迟了,让大家尝了些许“等待”的滋味,确乎有点不好意思;不过,七叔他们这次是返乡遇上的集体活动,大伙也算“大人有大量”。因为我们毕竟是明尚公的后裔,不像一般人那么小家子气。
近二点半光景,我们吃了午饭。便随大伙赴水尾畔的铁屎嶂进发了。十四世祖婆她老人家不怕寂寞,居于铁屎嶂的半山腰。登山格外艰难,我们往往手足并用,拨开荆棘,攀援着藤萝或石头。好不容易才到达祖婆的墓地。幸得王惠大哥事先请人把坟整好了,否则,我们这一干人马衣冠楚楚的,要把坟整好也需颇费时间的。
大家七手八脚取出三牲、鲜花、水果,茶酒等祭品,砸好坟头纸,点燃香烛,齐集于拜台前。王容二叔充当主祭,他神情肃穆,好话说(祈祷)了一箩箩,大意是添丁发财,人才辈出一类的话。尔后,大家便给祖婆行跪拜礼,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祭毕,大家便燃烧冥纸,其中有金银珠宝、香车宝马,还有家用电器一大堆……
一会儿,一捆大爆竹,在铁屡嶂上开了花,顿时烟雾弥漫;一阵阵的噼里啪啦,响声震耳欲聋……
下午五时许,我们回到王惠大哥家欢聚一堂,大碗喝酒,大块朵颐,一味的沉浸于和睦融洽的氛围中……
今年,国庆黄金周邂逅重阳,尤其是重阳这一天,见证了我们这一家子浓浓的亲情,同时也见证了我们这一“大家族”拳拳的孝心,意义非凡。
是为记。
关于重阳的文章4:重阳风俗放风筝
文/常书侦
重阳时节,人们在登高的同时,还伴有放风筝的活动。此时的街头和旷野上,随处可见放飞的风筝:天上白云飘飘,风筝点点;地上笑语阵阵,菊花盏盏。好个重阳九月天!
按照当地民间的传统习俗,一年有两次集中放飞风筝。上半年在清明,下半年在重阳。清明时节地气上扬,是放风筝的好时机;而重阳时节金风送爽,天高云淡,视野开阔。人们纷纷借登高之机放风筝。此时,不少老者也加入到登高、放风筝之列,以健康的体格证明自己能够活到九十九。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纸张,因此只能用竹木制成。汉代,人们已经能够用牛皮制作风筝了。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人们便开始用纸制作风筝,出现了“纸鸢”和“纸鹰”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是在五代时期。唐以后,风筝在民间盛行,形状已经不局限于鹊、鸢等鸟类,还有仙女、龙、凤、蜜蜂、蝴蝶、虫、鱼等等,花样繁多,应有尽有。
放风筝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带有浓厚的地域民俗色彩,并与各地农时相关。在我的故乡,清明时节放的风筝各式各样,但以龙的造型和图案为主,传说自清明之后,龙的活动就越来越频繁;重阳时节,天空高远晴朗,经常可以看到翱翔的雄鹰,所以此时风筝的形状图案就以雄鹰为主。飞向高空的风筝,与登高的人群相呼应,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向往。
重阳节的前两天,我们这些半大孩子就开始自己动手扎风筝了。扎风筝的原料都是自己寻找的。骨架有的用劈开的竹条,有的用柳条。当然,柳条的效果不如竹条理想。扎好骨架后,用糊窗户的毛头纸将其糊上,再用毛笔蘸上染粗布用的颜料,在上面画上喜欢的图案,一架风筝就大功告成了。至于雄鹰风筝,我们是扎不了的。且不说制作难度大,单是所用材料,我们根本找不到。因此,我们都盼着村里会扎走马灯的猫爷来制作雄鹰风筝。他的雄鹰风筝,带着竹哨,放起来的时候,会发出好听的哨音。每年重阳节,他都会在乡亲们登高的土丘旁把雄鹰风筝放起来,引来乡亲们的称赞和喝彩。正是:重阳到来放风筝,互比高低戏秋风。眼界最是今日宽,菊花香中传笑声。
关于重阳的文章5:重阳,最忆您
文/大山的孩子
文 唐伟
重阳节又快了,我却想走近那座孤寂的坟。最近总在梦里看到你的身影,是我太过思念,还是你在远方把我挂牵。爷爷,您在远方好吗?重阳节最想您,想您和我走过的日子。
在雾蒙蒙的天里悄然回忆,回忆那些如秋叶飘零的流年。朦胧的天缀着一丝丝淡雅的雾,枯杂的树丛还窝着昨夜洒下的雨珠。人们还在熟睡中,龙潭的天似乎还笼罩在二月里。
我曾经生活在幸福的小村,有着莫言一般的成长环境。儿时有长辈们精彩的故事陪伴,还有那一段段我无法写尽的童年。
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行走在大山的怀抱,却永远走不出山的那头。在那张充满故事的脸上,更多的只有忧虑。他是一个老实人,虽说苦了一辈子但是心里却是甜的,说他苦是因为他一辈子为了家人和儿女没有一丝懈怠和休憩;说他甜是因为他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最难忘的是他那双粗大的手。每每被无情的树木划破,满是老茧的手就会被鲜血染红。我有些心疼爷爷,但是安慰的话语又说不出口。爷爷喜欢唱歌,特别是山歌。有些时候他就邀上自己的老伙伴们,乐呵呵地穿梭在高高低低的山谷间,边砍着柴,边对唱着山歌。虽然我那时不知道唱词的涵义,但是我知道那是歌颂美好的生活。最好的诠释就是那一句句简练的唱词和一段段古朴的歌声,那歌声就像深藏在山野里的蘑菇一样干净。我想将它紧紧抓在手心里,但却被风儿带走,或许它属于大山。
我喜欢爷爷的笑容,因为他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一个土家人具有的憨实和勤劳;我喜欢爷爷的大手,因为他的双手传达着无限的温暖和静默的爱;我更喜欢爷爷唱的山歌,因为那代表着土家人民淳朴的民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旧记得那年过节,我替爷爷穿袜子而他像个孩子痛哭;依旧能够想起家里挂着的那把爷爷的镰刀,爷爷用它割过无数了麦草和嫩草,爷爷用它割掉心中的愁闷和烦恼。每每靠近那把镰刀,用心抚摸妄想感受镰刀上爷爷的温度,然而冰凉的铁块让我的泪不禁落下。那把遗忘在岁月里的镰刀,也许很多人都不会想起,而我总会想起,因为那把镰刀上沾染过与我同样的的鲜血。
“爷爷,你在哪儿?我好想您!”每次在心里呼唤,每次在梦里看到您的笑容。爷爷,我……
爷爷是个好心肠,总会为村里人在河里搭上一跳窄窄的石板路。他的举动并不是人们心里的雷锋,反而引来别人的非议。还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时,常能看见他为人们搭石块。我站在河岸呆呆望着爷爷,他忍着冰凉的水,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着一块块笨重的石块。我会为爷爷竖一个大拇指,而爷爷却朝我会心一笑。我们儿孙的笑容印在淙淙的河面,久久地融进我的童年。
在我的心里,爷爷就是一个艺术家。他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才能创造着无形的音乐和精巧的石板路。他虽然很少接受知识的洗礼和熏陶,但是他却用纯朴的文字和独特的曲调创造出一首首激昂、慷慨的土家歌谣。每次回家祭拜爷爷的坟墓,跨过那条小河,爷爷的山歌就隐约在我的耳边响起。
爷爷,您虽然走了,但是您的山歌却永远如同我的血液流淌在我的心里。
关于重阳的文章6:今又重阳
文/王征桦
秋日天高,风轻云淡,似乎只有登高才不辜负这样的好时光。远处的山仿佛触手可及,几次想抽身前往,都因无关紧要的俗事羁绊而没有去成,因为登高远眺,需的是心无杂念,方能一身轻松。
那就等重阳那天吧。
中国人熟谙阴阳之道,连数字也有阴阳。“六”为阴,“九”为阳,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就是重阳。中国人还喜欢吉祥之类的谐音,九九同“久久”,暗寓长寿之意。民俗节气在农历中穿行,真的是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在我的印象里,重阳的风是从一本书里吹来的。《晋书·孟嘉传》载:孟嘉于九月九日随桓温游龙山,在龙山之顶,孟嘉眺望脚下秀美的河山,不觉沉醉。不料一阵风竟将他的帽子吹落,而孟嘉并不觉得。晋时,掉帽是一件尴尬的事,桓温命人写文章嘲笑他,孟嘉从容取笔作答,文辞超卓,四座叹服。
我很喜爱晋人流风余韵,敬佩那种不可言说的心灵自由。说实话,我是通过那阵吹落帽子的风,认识重阳的。后来,让我更深认识重阳的,还有菊花。
在《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中,池州太守杜牧敲碟而唱:“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这有点疏狂图一醉的味道,然而,我悄悄地问自己,他这种洒脱难道会输给晋人吗?
在小时候,乡村野径边,开满了野菊花。那些野菊花,仰着圆圆的脸,朝路人笑,而它们竟被我忽视了。而今,即使在城市的公园里,除了人工栽培的花卉处,很难找到这些快乐的野菊了。登山时,我想,在诗的余韵中,在一千多年后的土地上,也许还能看到它们吧?
我在翠微亭中坐下,这里是不是当年杜牧携壶酩酊之地呢?环顾四周,竟然在石林之中,看到了几株零星开着的野菊花。我想在唐朝时,这里的菊花应该是茂盛的。因为在杜牧的诗中,登高、饮酒、赏菊是缺一不可的主题事件,既是赏菊,菊花必须是大片大片地,有着追逐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
重阳登高,望的是一个“远”字。有感叹轻寒骤至,悲凉从何地而生的;有问一句人生迟暮,道阻且长的;有力求旷达,用山河大地之秀美快慰已心的。
池州东流镇曾有一人,在九九重阳节那天,既不登高,也不吹风,他一直在衰柳寒蝉中对前方眺望,望的也是一个“远”字。
那人正是陶渊明。南朝宋有个檀道鸾,他在《读晋阳秋》写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重阳节那天的陶渊明,在菊花丛中坐了半天,对官道望了半天,终于望来了一袭白衣,白衣人给他送来了一坛美酒。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少有大志,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然而十三年的仕宦生活,带给他的是不断失望、终至绝望。辞官回乡二十二年,陶渊明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但丝毫不减他固穷守节的志趣。他的晚年,难道不是重阳时节的天高云淡,野菊傲风的写照吗?
在重阳节,如果想自己有所感觉,想自己得到不滞于物的心境,那么,秋风、菊花、望远,一件也不能少。
关于重阳的文章7:重阳佳节 念父恩
文/申宗鹂
老父生于民国初年,他幼年失怙,十岁上在布庄当学徒,从扫地倒尿打杂干起,满师后,辗转奔波于京杭大运河,操持起布匹生意越做越红火,富甲一方后,于老城东北一隅择地起楼盖房,开枝散叶。父亲虽是位商人,但骨子里头始终流淌着读书人的血液,我家祖上世代书香,先祖申时行曾是嘉靖朝状元、万历朝首辅,他深谙“富不过三代”的道理,从不让子女过问生意,却一心培养孩子们读书。我大哥在国防部下属研究所搞科研;我二哥瑞士留学归来,在复旦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连身为女儿的二姐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父亲有一间独立书房,两个书架摆满了书,有《古文观止》、《史记》、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绝版的线装古籍,珍版的世界名著,父亲习惯半躺在藤椅上翻书,颇有鲁迅先生笔下“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意境。
我上初中时,文革开始,母亲在批斗中受惊病故,父亲携年幼的我下放到苏北阜宁一个贫瘠的农村,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依为命的日子。白天,父亲下地干农活,我负责洗衣做饭刷马桶,村民不止一次劝父亲:申大爷,找个婆娘给你焐焐脚哈。父亲婉言谢绝了,他抚摸着我的小脑袋,慈爱地说:有了后娘,就会有后爹。当时我尚年幼,还不能完全明白话中涵义,直至我做了父亲,方体悟父亲当年一片深切慈爱的护犊之心。
当时农村条件极为艰苦,我们父子住在一间冬凉夏暖、泥墙草顶的茅屋里,老鼠在被床头被脚窜上跳下。物质上的贫匮,精神上的空虚,对年少的我来说,那是一段迷惘的岁月,我看不到未来,不知自己是否会穷尽一生老死在这个穷乡僻壤。父亲深知儿子的心思,他抽出时间,硬凭记忆准确无误地默写下《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唐诗三百首》等古文名篇,夜间,父亲逐字逐句为我讲解,“肚子里多点墨水都没有坏处”,父亲这样对我说。他常以《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和《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里的诗文来鼓励安慰我,“安心读书,总会有出头之日”,温暖的话语使我在恶劣的环境中燃起了对生活和未来的憧憬。每当意识消沉、黯然伤神的时候,读一读王勃《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那高远的意境,深厚的禅意,使所有烦恼都一扫而空;我最喜爱的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一段话:“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发人警醒,令人振作,使人坚强它时刻提醒身处逆境的我仍要保持积极奋发的心态。在那个书荒的年代,父亲那一摞摞手抄本显得弥足珍贵,在昏暗的油灯下、在田间,一得空闲,我就捧着读,书籍填补了生活的空虚,也充盈着我苦闷的内心。
炙热的七月,一天正午,邻家小哥急匆匆跑到我家:快,快,你爹不行了!我丢下书本,飞奔到田头,看见父亲直挺挺躺在地上,在村民帮助下,才合力将父亲抬到阴凉的大树底下,我拼命打扇子,打得快虚脱了,父亲才缓缓睁开眼:我死不了,看见***了,***不让我去那里,她不放心你一个人留在乡下……
文革结束后,我们父子返城,原来的大宅院分住着“七十二家房客”,我们父子被分配在一小阁楼。我进了电表厂当操作工,不久,国家恢复高考,这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白天上班,夜间复习,父亲给我弄好夜宵,搬一张藤椅,坐在备弄里,一边摇扇子,一边等上夜班的女儿回到家后才放心进屋睡觉。阁楼逼仄闷热,邻里间吵嚷纷扰,素喜清净的父亲不堪烦扰,兼之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将他打熬得油尽灯枯,突发脑溢血,再一次倒下了,这次,却再也没有醒转过来。
我强忍着巨大的悲恸,匆匆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又一头扎进入书堆中,以“引锥刺股”的拼劲考上一所师范院校,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一刻,脑海里顿然浮现了父亲为我讲解诗文的身影,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也为我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惜乎,父亲陪儿子走过了最为晦涩难熬的岁月,却再也无法与儿子一同分享这份喜悦,思至此,不禁热泪盈眶。
毕业后,在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父亲在世时,常言“爹有娘有不如自有”、“家财万贯不如子女成材”,想来,父亲是颇具远见的,即便家财散尽,我们弟兄几个凭肚里的墨水,过得衣食无忧、蒸蒸日上,也潜移默化影响了下一代:我的侄儿在高考中夺得全省理科榜眼;侄女全额奖学金在美国读博;我的小女儿自少年起文字就屡屡发表于省级、国家级报刊、杂志……衷心祝愿在不久的将来,她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物质上,历经抄家,父亲几乎没留给我们什么,但在精神上,他留给我们子女的是一个取之不竭的宝矿。说来也奇,每逢生日、清明等特殊日子,我都会梦见老父,他老人家依旧清癯,每次见面都一语不发地看着我,似乎有很多话要对我说,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关于重阳的文章8:怀念祖母
文/小宝
九九重阳。我格外想念祖母,想念她的慈祥、智慧、坚忍还有严厉,想念她做的鱼以及为我炒的鸡蛋饭。
可是,如果此刻与她见面,我该说什么呢?我的无助、孤独与泪水,让我无地自容。不论我是否愿意,我已经不是孩子了。我有负她的教诲,至今一事无成。幸好还有安安,是的,除了安安,我真的找不出哪点让她欣慰。
我迷失了,一而再迷失。我究竟在何时忘记了祖母的话?想一想,15年前,她便看到了我的现在。
怀念祖母,怀念我的故乡与少年。怀念祖母,怀念那一段爱意浓浓的岁月。怀念祖母,怀念那不老的精神与永恒的信念。
祖母教育了父亲,也抚养了母亲。父亲与母亲的身上,都有着祖母的光辉。父亲母亲一样善良、坚毅、勤俭,这些都得益于祖母的教诲或遗传。不一样的地方是,似乎父亲注重道家修为,母亲更多的是儒家精神。
台湾学者傅佩荣这样解读儒与道的区别:"儒家从较为积极的态度看待人生,从真诚出发,找到做人处事的原则,达成修养的目的,对自己、对社会都有正面的贡献。道家所强调的不只是真诚而已,它更强调真实,亦即突破人类中心得格局,看到宇宙万物的整体性,从永恒和无限的层面观察世界,以无心的态度顺其自然。"
曾经一段时间,我觉得道家更了不起。可是,现在我越来越发现,幸福还是要靠儒家,因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鸡毛蒜皮的琐事之中,没有那么的逍遥自在。或者说,现在很多时候我分不清何为儒何为道。
"不争是慈悲,不辩是智慧。"这十个字让我无比诚服,我做不到,母亲做到了。从小到大,和母亲聚少离多。这两年,每年有八个多月和母亲住在一起,可是我未能好好照顾她,她比保姆还卑微。我对母亲的亏欠,用几辈子也偿还不完。
父亲用他的奋斗历程让我见识了"无为"的力量。可是,最近父亲陷入了一起纠纷之中,这个纠纷在我看来荒唐之至。"无为"有何用,还不如母亲的不争不辩。
父亲是无数人的偶像和榜样,也有很多人误解父亲,包括亲人朋友。我争过辩过,其实不必争不必辩。父亲不需要他人的理解,我理解他就足够了。
马上就是父亲的生日了。本来我准备带着安安和母亲一起回家,我都想像了他会有多么的高兴。在他这段最为烦心的时刻,在他最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回来了,没有什么礼物比回家更珍贵。可惜安安尚未完全康复,加上天气变化异常,这次还是回不去,只能期盼又一年。
父亲总是说,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希望他能想起他的母亲,想起他的母亲的教导。
怀念祖母,最好的方式是像祖母一样处世与生活。怀念祖母,请让我们及我们认识的人幸福健康平安。
怀念祖母,也梦到了祖父。
谨以此文献给父亲生日!
关于重阳的文章9:重阳重阳,双重力量
文/季诵华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意味着又一个老年节的到来。弹指一挥间,自己已经度过了两万多个日日夜夜,老之已至矣!自己却尚属不觉。但毕竟人已退休,发已花白,眼已老花,脸已不嫩,身已染病。想当初,幼年玩耍,少年无忧,青年奋发,中年忙碌,一一历历在目。如今,那“六一”,那“五四”等节日渐渐离我远去,却徘徊在“重阳”时节,难免感叹一番。不过,转念一想,人生总归要衰老,年龄难以逆转,何必作茧自缚?
那一天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正是爬山登高的好天气。我和小儿子一起精神抖擞地向山上赶去。小儿子生怕我跑不动,在旁边不时地鼓励我。我对小儿子说,别看爸爸已经六十好几了,从小就养成“少坐车,多走路”的习惯,之前还登上泰山极顶。不过说归说,毕竟有些年纪了,还是要认真对待的。于是,我调匀呼吸,深深吸一口气,再深深呼出去,大量补充氧气,倒不觉得气喘。我利用学到的经验,就是上山时,不小跑步,而是采用“大步快走”的方法,保存实力,保留精力,留有后劲。身体微微前倾,调整重心,就不至于走得很累。小儿子到底年轻,又在武警部队里锻炼过,登山是家常便饭了,我在年轻人的旁边不服老,也就走得轻松。就这样,我们父子俩渐渐登上了山顶。
如今社区建设日新月异,新鲜事、感人事层出不穷,常常激励着我。热情油然而生,时时会为社区活动宣传宣传。我加入了党员志愿者的行列,被选为基层党支部委员。为社区做事,每天都似乎很“忙”。老乎老,自己觉得似乎不再老。妻子说我好像“后生家”一样。她弄不明白我哪来那么充沛的精力,那么大的动力,那么“忙工作”也不累。我笑笑,没有回答。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如今社会充满阳光,只要老年人自己开朗,重阳重阳,就变成双重的力量,夕阳也会像晨曦一样,大放光芒。
关于重阳的文章10:水利人的重阳情
文/李永明 冯小平
每逢重阳,总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等赞美老年生活的优美诗句,让我们感受到老年生活如燃烧的晚霞,在夜空中发光发热。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水利人的大家庭有的不只是一个。汉滨区水利局历来有着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该局主要相关领导十分关注“宝贝”们的退休生活,在主题党日或老年节到来之际,总要抽出时间精心安排,邀请老年同志,或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或举办系列活动为老年人过节。
就拿近几年来说吧!2017年,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参观了安康市历史博物馆,召开座谈会,听取老年人对水利发展的建议和意见,让退休干部为新时期的水利建设建言献策,还开展了象棋、跳棋、扑克牌比赛等文体活动。2018年,积极创建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在办公经费紧张的条件下,积极筹措资金建成了老干活动中心,购置了文化娱乐设施,让退休干部职工有了活动场所。重阳节时,该局党委给每位退休干部送去了慰问信,并组织退休干部在安康城堤进行了健步走活动,参观了汉滨防汛纪念馆。2019年,组织老干部参观了安康新机场建设进程和鲁家村发展情况,感受新农村的巨大变化。2020年,组织退休老干部参观了安康城乡建设和汉滨水利工程等。一年年的关怀,让老干部们倍感温暖。
一届接着一届干,老干工作不间断。2020年,该局退休老干部党支部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局评为全省先进集体。2021年重阳节又组织离退休老干部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给退休干部职工送去了米面油和慰问信,还组织观看了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一系列活动的举办,让汉滨水利老前辈们倍感自豪,该局领导对老同志的重视,让他们有了更高的生活激情,为水利事业建言献策的信心,走在外面能昂首挺胸。退休老干部王道元激动地说:“水利局党委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退休老干党支部各类活动的开展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退休不褪色,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
为了把老干工作搞得扎实有效、丰富多彩,提高干部职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积极性,汉滨区水利局举办了数次敬老爱老活动。2019年1月,该局机关党支部便带头开展了以“孝”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活动,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深刻共鸣和水利干部的热烈反响。同时也涌现出了汉滨人耳熟能详的水利孝子、该局办公室原副主任赵本玉。几年前,他的母亲因高血压导致了半身不遂,照顾母亲吃喝拉撒便成为他每天必需的功课。母亲生病后,为了方便照顾,他自己和母亲住一间房,妻子和20岁的儿子挤一间房。一年365天,基本上时间都是固定的。清晨6时,准时起床洗漱,搭锅热馒头、熬稀饭。进屋叫醒母亲,把身材较胖的母亲抱到轮椅上,梳头、擦脸,并叫醒妻子和儿子吃饭。早7时20分,妻子出门,去娘家照顾80岁高龄身体有恙的母亲。中午12时20分,回家把母亲推到院里晒太阳、做午饭,照顾母亲吃饭。中午1时30分,去单位上班。下午6时30分,回家做饭,陪母亲聊天。深夜11时,和妻子一起做完家务,帮母亲洗漱、擦洗、按摩,照顾母亲睡下……虽然日子艰苦,时间紧张,但这么多年来,他从没耽误工作,单位有事从不缺席,没叫过苦喊过累,用默默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位同事,单位同事每每听到他的故事,眼泛泪光。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院子里邻居竖起了大拇指。如今,赵本玉的先进事迹不仅为水利人孝老爱亲立下了标杆,也为广大社会群众树立了榜样。2016年,他被评为安康市汉滨区第二届道德模范暨身边最美汉滨人;2019年,被汉滨区教体局聘为石梯小学校外道德辅导员。如今,他虽然退休了,但仍担任老干党支部书记,继续在为老干工作热情地忙碌着。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博大精深,诚立身、孝当先,由此可见“孝”在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分量。在水利行业,老前辈们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修建黄石滩水库、建设防洪保安工程、安全饮水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为汉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真正做到了让水润万物、利民生。进入新时代,水利老一辈们虽然已经离休退休甚至离世,但水利人更加尊重健在的老一辈,让他们的智慧和经验继续为水利工作发光发热。如今,水利事业发展的春天来到了,水利部提出了“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对水利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用老一辈水利人留下的精神财富,积极践行新时代水利精神,再接再厉,勇攀高峰,有知无畏,再续水利辉煌,书写新的水利篇章。
关于重阳的文章11:柿香
文/郭华悦
重阳时节,最令人迷恋的,是空气中弥漫着的甜香。
这甜香,来自于柿子。重阳前后,走在乡间的路上,秋风拂过,带来了凉意,还有淡淡的柿子甜香。这香,深深吸一口,沁入心扉。
重阳到了,柿子熟了。
其实早在重阳前,柿子树下就开始闹腾了。这时的柿子,还不够熟,但摘下来后,可以用温水泡上一整天,去掉涩味,做成清脆可口的懒柿子。
可若想吃上甜甜软软的柿子,还得等到重阳时节。
还记得小的时候,一入秋,就天天盼着重阳的到来。对于重阳这个节日的意义,孩子们所知甚少。对于孩子们来说,重阳之所以令人期盼,是因为每年到了这个日子,就可以敞开肚皮,尽情地品尝甜柿子的美味。
那会儿总想着,若是能过上天天吃柿子的日子,那可真是太幸福了!
后来,这样的日子倒真是近在眼前了。生活好了,科技发达了,不用应季,也能吃上柿子。可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柿子却慢慢淡出了味蕾。
那些年,人在外头闯荡,心里还有嘴里,迷恋的都是浓烈的味道。朋友,习惯在酒桌上认识;味道,喜欢浓烈的,方觉得尽兴。柿子那种甜甜丝丝却略嫌单调的味道,已经和童年一样,被我扔在了旧时光里。
直至如今,却又重新迷恋上了柿子的味道。
每年的重阳前后,也是回乡间老家,最频繁的时候。尝着自家种的柿子,和那种甜甜丝丝一起回到心间的,还有儿时的单纯与知足。于是恍然惊觉,原来人是会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不同,而对同样的美食,有着不同的感受。
正如如今,柿子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生活。用一颗浮华过后的心,品尝柿子,领略的不仅是甜味,更是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也唯有在经历了喧嚣的华而不实后,人才会发现,原来生活如柿子,最简单最纯粹的味道,才能有返璞归真的快乐。
而这样的味道,越是如今,就越弥足珍贵。人在过了年少轻狂的年纪后,年岁渐长,一步步走向人生的重阳。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以前很多被自己忽略的美好,又被重拾起来,回到了心间。
柿味弥漫的重阳,不仅仅是节日,更是生活。
关于重阳的文章12:人生重阳亦柔软
文/郭华悦
人生一路走到重阳,如寒风瑟瑟,难免带着点凄冷的意味。可母亲的人生,走到了晚年,却让我领略了另一种人生中的重阳风景。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脾气一向都不怎么好。
母亲挺强势的。家里的重担,全都压在她一个人的肩上。久而久之,难免在风雨中,磨练出了风风火火的性格。在外是如此,在家里也不例外。孩子们犯了点错,往往会招来一顿打骂。
那会儿,只要挨了打骂,便对母亲心生怨怼。我常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像隔壁家的大哥一样,考上了大学,离开这个令我不快的地方。尽管我知道,母亲为了这个家付出了一切。但母亲的严厉,却无法让我对她生出亲近之感。
后来,愿望真的实现了,考上了大学,离开了这个家。再后来,在别处扎了根,可心里头,并没有像小时候所预期的那样,满是天高任鸟飞的逍遥畅快。相反,母亲所在的那个叫“家”的地方,越来越让我牵挂。
因为,此时的母亲,变得越来越不像我记忆中的那个人。
每次回家,我都能感觉到,母亲变了。再强硬的外壳,也敌不过岁月的磨砺,终归会在悠长的时光中被渐渐磨去棱角。母亲的脾气好了,也有了更多的耐心,以前没感受到的母爱,如今却蜂拥而来。
有一次闲聊,我问她,怎么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
母亲一脸无奈地说:我知道,你们都觉得我太严厉!可以前,忙里忙外,你们又调皮,我实在不知道除了严厉,我还能怎么让你们听话?在外头,我得装出一副强势的样子,才不至于让人欺负;到了家里,还得继续装。你们以为,我真的愿意这样呀?现在好了,你们一个个长大了,懂事了,不用我担心了,哪还需要我摆出一副凶巴巴的面孔?
这话里头的无奈,让我不由得眼眶一红。
到了那一刻,我才彻底明白了母亲。以前小,不懂事,无法体会母亲的苦心;如今,自己也为人父母了,才明白母亲的无奈。年轻的母亲,担子太重,时间太少,孩子太多,除了凶,她还能怎么办?
如今,年岁渐长,生活和子女都不再是负担,于是渐渐有了大把时间和闲情。在这样的时光里,母亲卸下了坚硬的外壳,承认自己需要爱,需要天伦之乐,也想着好好去爱身边的人。
人生到了晚年,如一年的时光走到了重阳。在别的老年人纷纷感慨时日无多的时候,母亲却卸下了肩头和心头的重担,换一种心情,好好面对人生,爱所爱的人,也为我们展示了人生走到重阳时节,原来还能如此美丽而柔软!
关于重阳的文章13:九九话重阳
文/蒋平
一直感觉,重阳是一个苍凉的节日。秋意正浓的重阳,一家人聚首,多少话要说,多少事想做,然而,这一切都似爱你在心口难开。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恰到好处地说出了这种心情:“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九九重阳,是一个敬老的传统日子。登高望远,喝菊花酒,遍插茱萸,望乡思亲,古往今来,一脉相承。延及如今,便成了“敬老节”。诗言情,歌咏志,诗歌里的“重阳”,多是岁月不老的壮志情怀。与老人而言,重阳节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病独登台”,也自然而然有了儿女们“父母在,不远游”的情结。重阳节,陪父母,成了他乡游子每年的心愿。
然而,不是每一个重阳节,都会迎来万家欢聚的时刻。中秋的团聚,一别匆匆。远在他乡的儿女,为人生、为事业打拼;老人们的重阳节,更多是在思念与孤独中度过。王维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传唱了千年,将重阳的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然而,重阳节绝不仅仅是悲秋的情调,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赋予了它的另一种含义:“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在伟人眼里,重阳是一个新的起点,人生处处有战场,挑战孤独,忘记别离,将有限的生命时光,用在最有意义的事业上去,才能不负重阳韶华。
与子女而言,重阳是一个最好的尽孝时节。通讯高度发达的如今,即使不在身边,一个问候电话,一声舒心的“爸”、“妈”,都是对老人最重要的安抚,最温馨的受用。而且这种安抚和受用的有效期是无限的,只要让老人内心感知到儿女无微不至的关爱,作为孝心的回赠,老人们会努力活出一种健康的心态,让儿女们放心打拼天涯。晋李密在《陈情表》中说:“尽节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对国家尽忠,是大爱的演绎;而对父母尽孝,是至爱的升华。在尽孝与尽忠之间,只消保持一腔勤奋、理解、包容和宽怀,也是可以左右逢源的。
人生最不能等的事就是尽孝,父母在变老,尽孝须趁早。重阳节里,愿天下父母,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愿所有的儿女,孝子当头,美德流芳。
关于重阳的文章14:妈妈的布鞋
文/韦秀琴
重阳了,总是会想起妈妈的布鞋。天气有些凉了,门边的鞋架上喜欢放上一双白底黑面的布鞋。布鞋每天安安静静地等候着。每每疲惫不堪地从外面回来,便迫不及待地穿上它,在房子里走来走去,非常舒适。那种疲惫渐渐消失,换来一身轻松。
在办公室里,总是要穿上锃亮的皮鞋,昂头挺胸,一副神气的样子。谁也不愿在别人面前掉面子。但长时间挺着夹脚的高跟鞋,脚被裹得生疼,弄不好还伤了脚。
于是,非常怀念那柔软温暖的布鞋,还有夹在鞋底的那层层温馨的母爱。
读书时候,家里有些穷,家里几张嘴巴嗷嗷待哺,父母风里来雨里去,勉勉强强糊口,别的东西都不敢提什么要求。特别是女孩子最羡慕的那些漂亮的衣服鞋子,更是想都不敢想。那些鞋子衣服总是姐妹轮着穿,真是缝缝补补又三年,穿烂了,实在穿不了,都还会用
作别的,不能浪费。
那是秋天快要来
临的时候,整天拖着一
双露出脚丫的凉鞋,感到有些难受。看到邻居小孩都穿上漂亮的白网鞋,心里非常羡慕,于是一有时间,便偷偷上邻居家里,用一两个红薯换穿两下子,稍稍满足好奇的心理。
即使秋天了,秋收过后,乡下的人家都有些清闲了,但父母仍不能松一口气,他们不能让地闲着,忙着整菜畦,种上冬天的萝卜青菜。
晚上父母匆匆忙忙从地里回来,吃完晚饭,准备睡觉了,洗脚时候,细心的母亲发现我们的小脚被磨得脱一层皮,心疼得抚摸着,嘴里喃喃自语。
不知睡到什么时候,自己迷迷糊糊醒来了,看见那昏黄的煤油灯还在亮着。母亲还没睡,正弯着腰,手中的线不断飞舞。投到墙上的影子,似乎母亲是在跳舞。
我躲在被窝里,睡眼朦胧,只看到母亲翻箱倒柜,找出家中的不能再穿旧衣服,还有那些破布,把它们拆下来,用浆糊把破旧的布片,加上旧的报纸,一块一块拼接起来,糊成硬硬的麻衬,摆在凳子边沿,等着明天太阳出来拿出去晒。
晒干了的麻衬更加坚硬,母亲拿在手里拍拍两下,就可以做鞋底。原来母亲趁着我们几个小孩睡着的时候,量了我们的脚。旁边的白硬纸上勾着我们一个个弯弯的小脚丫。母亲拿着其中的一张在用剪刀慢慢剪着,一个个弯弯的大大小小的脚型渐渐出来了。
要在剪好的鞋底上一针针地缝上麻绳,一针跟着一针,密密麻麻的。那针头挺大的,挺尖锐的。鞋底又硬,母亲的手常常不小心滑过去,被针扎破,隐隐透着血,但母亲咬咬牙,一声不吭,低着头继续纳着鞋底,一个秋天下来,母亲的手起泡,磨破,估计粗糙难看。
鞋底纳好后,母亲就开始做鞋面了:选上一两块结实较好的布,把这些布糊好,外一层内一层,中间一层加入一些旧布棉絮,层层压实;又把鞋面一针一针地缝制在鞋底上,鞋帮子黑得浓重,白市布裹边,黑白分明、精致大方,一双崭新的布鞋就做好了。
寒冷的冬天来了,一双脚丫包上软软的布鞋,暖暖的,没有一丝寒意,可以轻松舒适地走来走去。脚暖了,整个身体一天都是舒舒服服的,心情总是那样美好。
谁知道这结实的鞋底厚厚的鞋面凝聚多少温暖的母爱呢!
关于重阳的文章15:佳节又重阳
文/韩振远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如果将几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做比较会发现,春节最喜庆,红红火火,张灯结彩,浑身上下都充满笑意。清明最哀伤,细雨蒙蒙,柳絮飞扬,带给人的是丝丝愁绪。端午最伤感,天渐热,树渐绿,悼先贤,带给人的是无尽的哀思。中秋最美满,天朗气清,皓月当空,团圆的日子带给人的是浅浅的笑意。重阳是最具个性的节日。紧随中秋而来,秋更深,天更凉,大地苍茫,黄花凝霜,晚烟笼细雨,新雁咽寒声,带给人的,有对秋的眷恋,对冬的畏惧,有怀乡之情,思亲之叹,更多的是随秋风飞扬的思绪。
其他节日没来之前,很早就被人惦记着,提前做出种种铺垫。重阳节总是悄悄来临,西风渐起,落叶飘零,重阳节就来了,脚步轻盈,无声无息,没人刻意准备,没人刻意装扮,大自然却将一切铺排得妥妥当当,茱萸新熟,菊花灿烂,山色翠微,四野飘香。人们只需陶醉在深秋的气氛中,头插茱萸,登高望远,赏秋菊之雅致,品美酒之醇香,抒胸中之块垒,解思乡之忧伤,这个节就过了。一切都平平常常,自自然然。
在我看来,重阳节是格调最高的一个节日。如果每个节日都有主色调,那么,春节是喜庆的大红,清明节是朦胧的新绿,端午节是浓郁的墨绿,中秋节是璀璨的金黄,重阳节呢?是淡淡的浅黄,带几分秋天况味,飘几丝薄薄云烟。菊花的高洁,落叶的沧桑,被诗人用愁绪交织,能吟成清新高雅的诗句,经画家用水墨调和,可描作浓淡相宜的画面。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用一种特定的美食铺排气氛,庆祝节日,又犒劳肠胃,节日气氛之间,就氤氲出几分烟火味。重阳节是与美食无关的节日,与中秋一样被称为素节。在秋风落叶、遍地黄花中,怀乡思亲,品味重阳之意趣,感受生命之轮回就足够了。
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每至重阳节,总会一遍遍地想,茱萸到底是什么样的植物,会有那么大的魅力,让文人们一次次寄托思乡怀亲之情,查相关资料才弄清:这是一种带有淡淡药香味,如春节的柏枝、端午的艾叶一样,可以驱病避邪的植物。《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这么说,茱萸还是一种节日饰品。惜乎明清迄今,这种带有红色果实的植物,已从重阳节消失。
没有了茱萸,重阳节还有菊花、美酒和满眼的秋色。在诗人们看来,菊花孤标亮节、高雅傲霜,代表着名士风流。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黄花,就成为文人清高傲世的标识。酒则象征着诗人的狂放,“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重阳节赏菊而无酒,不知少了多少雅兴。
有菊花美酒,诗人抒怀,重阳节才带上几分高洁,弥漫出几分酒意,飘浮着几分仙气。
诗人陶渊明超然尘外,将重阳节过得飘逸潇洒。这天,秋菊盈园,黄花灿烂,陶渊明在茅庐旁采得菊花,端坐良久,苦无酒饮,远远望见一位白衣人飘然而至,走近了,才知道是江州刺史王弘来送酒。有了酒,临菊启坛,醉卧黄花下。这场景不知羡煞多少文人墨客。苏轼一生历经坎坷,却挡不住豪放满怀,过重阳节也不例外。“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多么洒脱的意趣。
无论怎样的心境,怎样的诗句,有这么多诗人吟菊花、品美酒、咏重阳,古代的重阳佳节就格调高雅,诗意满满。
秋意已深,遍地洒金,重阳本身就是香醇的美酒,可催诗意,可抒情怀,过完后,诗人们仍意犹未尽,第二天,还要接着过,古人把这天称作“小重阳”。虽不算节日,对于诗人们来说,一样可以赏菊饮酒,品味秋的况味。李白曾有诗曰:“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似为菊花叹息,实发胸中快意。
明清迄今,文人笔下先没了三月三,接着少了九月九。菊花依然灿烂、美酒依然飘香,诗人颂重阳的雅兴却淡了。如今国家规定九九重阳为老人节,就将重阳节过成了老人节。
我住的小城,每到重阳节,附近的村子会连唱三天大戏,搭起戏台,请来名角,为老人的节日助兴。去年,我陪北京的一位客人住在附近宾馆,听得外面乐声悠扬,不知道怎么回事,赶过去看,只见戏台下坐满了皓首老者,突然想起,这天是重阳节,我忘了,老人们忙忙碌碌的儿女们也忘了。直到老人们相伴看戏时,才想起那天是九九重阳节。然而,菊花呢、茱萸呢、登高远眺呢,还有文人的吟咏唱和呢?
“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之意,即使只是老人节,重阳之日,与老人一起阖家出游,踏秋色,赏秋菊,品美酒,尽孝道之余,又何尝不是一种雅趣?
关于重阳的文章16:母亲的重阳糕
文/钱海
中秋一过,就进了深秋,深秋有着我一生最重要的日子——重阳。九九重阳是我的生日,也是母亲的受难日,每逢重阳佳节自然比常人更为思念亲人。思念着母亲,就想到了母亲的重阳糕。
时光总能在我的依恋中回到从前:
米粉有点糙,不是那种白白的细末,水是井水,煮开了还有点甜,当开水遇到米粉的时候,尽是那“噗噗”冒泡的兴奋劲,粉啊水啊黏糊在一起不愿意分开了。一双手伸过来一揉一按,那团黏糊糊很快就变成了面冬瓜。一双手也沾满了粉渍,然后稍用力就把那“冬瓜”掐了一段一段的,端个菜刀又拍成一方块一方块,像是豆腐,却比豆腐香,看了不小心就会流下哈喇子。再撒上些发酵粉,那是希望入锅后能蒸得壮些,让我们做孩子的看了喜欢,吃着也开心。
“豆腐”在竹架篓里排成几排,隔了水进了锅,一对丹凤大眼睛随着碎步声到了灶口,紧盯里头的火苗,几双小眼睛也挤了过来,灶后的墙上,映照出的身影,随着火苗的跳跃绘就一幅天伦永乐图。
水开始沸腾,催促着所有的小眼睛回到了灶前,却都盯住了锅盖四周不断冒出的白烟,还用手去抓。直到那白烟越来越多,多得用手怎么挥也挥不去的时候,就有笑声了,笑声之外,听得见呼吸声粗了,也急了。
大手终于揭开了锅盖子,稍事扇散那一笼笼冒不完的白烟,那一个个粉扑扑白嫩嫩待嫁的“姑娘”,就出现在眼前了,外衣缀点着一条条红红绿绿的绸丝,身上涂满了胭脂,被她们的娘一个快速给端了出来,齐齐整整坐在了灶台,等待着姑爷。
一只只黑乎乎的小手啊,伸向前去,却像被咬了一口似的,一只只又缩了回来。此刻看那“新娘子”,脸上已经印上了几个黑乎乎的小圈圈,却还是那么好看。
……
一切都逝去了,只是每年重阳,我还在等待母亲的那声叫唤:“吃重阳糕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