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缅怀的文章(精选7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缅怀的文章1:缅怀那一段不曾驻足的时光,童年
文/江湖寨
今天“六一儿童节”。这个被我不知遗忘多久的节日突然间让我感觉好亲切。怀念起小学里那种永远单纯宁静、没有喧嚣的氛围,深知那是世外桃源。想到校园里最常见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口号,想到操场边的大槐树,想到臭鸡蛋的囧事。在那岁月里一张张稚嫩的面孔绽放着灿烂如花的笑容,洋溢着童真的气息 。感谢有你(同学),让我有了彩色的六年。感谢有你(老师),让我有机会接受更多知识。
童年,像是断了线的风筝,飘啊飘啊,早已飘得无影无踪;童年,像是那艘远航的海船,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茫茫大海中;童年,像是老树上沉淀下来的年轮,看似清晰,却摸不出岁月的轮廓。童年,它已然远去!逝去!只余下一段又一段的回忆带来一次又一次的缅怀。这些年我几乎忘记了所有,只顾着长大,只顾着一味去追求梦想,原以为走出“象牙塔”就意味这一切都结束,但是等到我真正踏进社会后,我才意识到一股我前所未有的压力,向我正面袭来的是学习生活,学习为人处事,还有就业竞争等一系列新挑战,一下子都成了必然选择,我就连说放弃的资格都没有。离开家庭庇护的生活,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虽然此刻翱翔于蓝天,但稍不留神,就会面临摔得粉身碎骨的境地。
“越长大越孤单”这句歌词说的真贴切,回首这一路走来,曾经的良师益友都在为各自的梦想奋斗。我算了一下,有的同学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也许有的同学和我一样还在外面辛辛苦苦的打拼,整天为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而奋斗。唉,同行者愈来愈少。面对这些,我不得不去选择承认时间的力量是我无法去想象和揣摩的,似乎只要它愿意,都可以把任何一个谁变成另外一个谁。
回想曾经,我做过了太多的错事,走过了太多的弯路,我总在后悔,可我却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那个曾经纯真的年代,多么希望有一天突然惊醒,发现自己是在小学的一节课上睡着了,现在经历的一切都是一场梦,桌上满是我的口水。我可以这样地告诉旁边的人,说做了一个好长好长的梦,梦到了现在的一切一切。让他们骂我白痴,叫我好好听课。我还依旧可以看看窗外的风景,一切都那么熟悉,一切还充满希望,就像我们还可以“三国”一样……
有时候,我真的不确定我现在是否应该去想这些,似乎很遥远很遥远,而且是那样的触不可及,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自从我关心的话题从学习成绩转变到就业与生活上时,我的思绪就再也控制不住的去想。渐渐地,渐渐地,耳边听到的越来越多是关于就业前景如何,现在楼价的浮动,等等现实话题。岁月设下一重重的谜团,让前路变得迷惘,谜底或许很苍凉,或许悲怆,更或许……
以前,我因为无知而烦恼,现在是因为知道了太多而烦恼。以前,我总天真地认为,我可以有很多的选择,一切都可以变为现实,可是,我现在就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面对。长大了,烦恼的时候,我不再想去发牢骚,而是静静地听着,静静地看着,这个虚伪的却又现实的世界。
二十多年了,作为这场追梦游戏的主角,不再轻易地泪流满面,不再为一点挫折失败而说放弃。没有了儿时的轻狂,试着把遇到的挫折困难,都当成是人生的一种阅历,试着去包容试着去忍耐。也许,偶尔累得想过去放弃,深吸一口气,继续向前走,相信总会有一个可以停靠的彼岸,哪怕还很遥远。这一路走来,那些没心没肺的日子不再有,又何必去苦苦追寻?所谓的刻骨铭心,终究敌不过时间的流逝,是否已经在记忆中逐渐退去?或许,人生本来就像浮萍般,落地生根本来就是一个华丽的谎言,回首只会伤感了追忆,践踏了流年。谁记住了谁?谁又遗忘了谁?谁也不曾属于谁,谁也不曾欠谁。
不悔童年染指了一段岁月也苍老了这一段时光,岁月尘陌若烟,破碎了一段年华,回眸来时的路,弹指间已流走了二十多年的时光,这段时光,足够把当年懵懂的我养大成人,但长大毕竟是需要付出代价,我似乎丢失了脸上那个长挂的笑容和那漫无边界的天马行空,那些年,我总渴望着长达,总以为长大就能得到一切,长大就能把心中所想的一切都变成现实,孰不知,此刻的我卑微到看到别人的大笑,也觉得是一种幸福的羡慕!有时候想想,活着就是把空虚苍白变成充实的苍老年华,就算明天即将离去,也能含笑九泉。
岁月的风带走昨日美好的一切,伫足于每一个黄昏,我都要笑着轻吟,人生在世本来就很简单,其实也不过是两点一线,眨眼间便是一段不可悔改的岁月。
童年,在举不胜举的快乐里、纯真里。童年,本来就是一段不曾驻足的时光,它已然远去,童年,没有留给任何人后悔的时间。而我有的,只能是抽丝剥茧的回忆,回忆那曾经的美好和童真,回忆那曾经的峥嵘岁月。童年!
生命不可以重来,“穿越”都是假的。在今天,在六一,我致我那已逝去的童年!
缅怀的文章2:走近竹山缅怀邓仲铭
文/赵宇吉
旭日东升,竹山之上,站在三百平米的观景台,看晨曦温柔照耀江宁大地,金色的光线点亮黑暗的角落,一扇扇幸福生活的大门敞开怀抱,感恩这熠熠生辉的美好时代。
藏身于江宁万达商圈对面的竹山文化休闲公园,是一方难得的闹中取静,隔离尘嚣的净土,它宛如一位大隐于市的智者,没有逃避在自我营造的桃花源里放浪形骸,而是一脸云淡风轻地笑着与世俗坐而论道。
如果说竹山是城中的绿肺,那仲铭碑就称得上江宁的赤子之心了。古色古香的亭子仿佛是为英雄加冕的荣冠,洁如白雪的仲铭碑,向人们展示了英烈温暖纯良,崇高伟大的生命底色。作为抗战期间南京地区我党最高级别干部之一,无论是职位还是资格都远在普通战士之上,但邓仲铭却毅然决然选择最后一个乘船撤退,将生的希望让给了其他同志,用生命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高尚道德情操,用灵魂践行了一位党的高级干部无私奉献,顾全大局的政治素养和革命初心。
行至仲铭桥,水光潋滟,植被丰茂,苍劲茁壮的松树是这里当仁不让的主角。站在桥上,一边瞻仰高处的仲铭碑,一边细细回味起竹山周遭的美景,带着不解思悟感怀,期待找寻心中那片竹林。浩荡天地间,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从来不曾缺少,可宁折不弯,刚强正直的精神品质也暗藏在每个普通人的心中,英雄与普通人的距离既遥远又接近。想到这些,我的四周似乎冒出了一颗颗竹笋,不断拔节,慢慢地一大片遮天蔽日、苍翠挺拔的竹海呈现眼前,向着竹海深处望去,那些和邓仲铭一起陨落的热血忠魂,抗日英烈的传奇故事历历在目,他们的音容笑貌,幻灯片似的若隐若现。
缅怀的文章3:缅怀英雄,立志报国
文/童嘉怡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去了……”看着《抗日英雄王二小》这本书,我不由地哼起了这首熟悉的歌。
王二小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父母亲都是被日本侵略者杀害的,可怜的王二小11岁便成了一个孤儿,被八路军收留了。后来,王二小加入了儿童团并从八路军战士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和道理,立志要做八路军叔叔那样的人。
那天,王二小所在的村子又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放牛时被日本鬼子抓住,要他带路,机智的王二小假装听话的样子,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当四面八方响起枪声时,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刺死了王二小。年仅13岁的王二小就这样英勇地牺牲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想起上星期去医院拔牙齿的时候,当医生刚给我打了麻药,还未动刀,我就嚎啕大哭起来……和王二小相比,我觉得很惭愧。王二小非常机智勇敢,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临危不惧,从容应对;他不顾个人安危,将鬼子引进了八路军的包围圈,最后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要学习王二小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退缩、不害怕,努力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我还要学习王二小这种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护他人的精神,热爱我们的班集体,维护班级荣誉,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成为老师的合格小助手。
今天,当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一定要记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缅怀的文章4:诗卷长留天地间——缅怀山东大学教授、诗人、诗评家吴开晋老师
文/王霁良
吴开晋老师走了,享年86岁,为送他一程,我提前一天赴京,去时大雾,能见度不足十米,列车过黄河铁路桥时,连钢铁栏杆都看不清,更看不见河面。我和王松、王展、黄秀峰等济南的文友因手头各有事务,是分头去的。一个人在列车上,一句话没有,想起吴老的音容,想起曾经的教诲,窗外沉沉的雾就像沉沉的哀思,心里甚觉哀痛。
在八宝山文德东厅的告别仪式上,见到了施战军等在京的一些作家,见到了吴钧大姐,还有吴锜等,济南的文学名流都送了花圈。他的不少弟子三鞠躬后,嚎啕大哭着跪了下来。见到吴老枯瘦的遗容,我也泪湿眼眶。——“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吴老,杜甫这诗,不正是写的您么?您就是这样的人啊!有人说,教育工作者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吴老,您这一生真不知摇动了多少树、推动了多少云、唤醒了多少灵魂!现在,您累了,静静躺下了,在这个属于您的必然降临的日子,这么多人来到您面前,向您告别……
一如挽联所写“声名存海内”,您一生有太多传奇色彩,当初的发奋和抱负,成就了自己,作为吉林大学和山东大学的教授,您桃李满天下;作为文学大家,您不仅著作等身,还培养带动了许多人,改善了济南甚而山东的文学生态,您的文集堪与省内知名作家的作品在书架上并列而毫无逊色。
现在,您驾鹤走了,还会关注这个扰攘的世界么?忘不了您在山东高校诗歌节热情洋溢的开场白,忘不了您在我第一本诗集研讨会上的讲话,忘不了您讲解的别样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忘不了您设饭局亲自打电话请上陈忠、路也、魏东建和我这等年轻的诗人……创刊于2005年的文学综合性期刊《华夏文坛》,迄今已刊印30多期,吴老一直是总顾问。2008年文友朱多锦和我、魏东建等成立济南七亩园文化沙龙,吴老是特邀嘉宾,参与过多次文学交流活动。我担任《华夏文坛》社长、主编后,有几期是请吴老撰写的刊首语,为此多次去他阳光舜城的家送刊并聆听教诲。每次去,他都亲自给沏茶,吩咐保姆小贾把洗好的水果端上来。后来,只要一听说他从北京儿子家回来,在济避暑小住,我就会前去拜望。今年秋天他生病住院,我到齐鲁医院去看他,声音如常,伸来的手还那么有力、那么温暖,离开时,当着比我年龄还大的儿子还说“谢谢你来看我”,让人觉得他看去并不消瘦,只是老年病复发,调养一下就好,不想后来手术,病重日甚一日,脸颊上的肉被病魔化掉了,终没能熬过这个新年。
吴老待人真诚,古道热肠,他比朱多锦大了11岁,交往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得知朱多锦上有老母,在《山东文学》是编外人员工资较低,原先所在学校的工资又顶了房贷,就每年春节前到朱多锦租住的寓所送去1000元过节费,后来年龄大了,就让弟子王松开车载他一块去。一个儒雅的老大哥每年给小兄弟送过节费,济南的文化圈不曾多见。我和他在一起,聆听教诲时,能感受到他精神的博大,有次谈论,他叹息不少作家、诗人的精神之轴变模糊了,变得乖巧懂事,没有担当精神,终日满足于吃吃喝喝、活得快活,对社会的诸多困境不管不问,所以不要指望这些潇洒的人会在文坛有所作为,就像鸡虽也生有翅膀,但只是用来拍出点动静造点声势而已。
走好,吴老!您对社会的担当和厚重的责任还在,我们会把它们继承下来,相信会有很多人像我这样怀念您,您高尚的灵魂站在生命所能达到的彼岸,像一盏灯,为后人照亮了生命和精神的深邃航道!
缅怀的文章5:读书,追忆、缅怀
文/小草
无意中打开书橱,那本《古今台头营》好像有意蹦进我的眼帘。齐齐也好奇的问我这本书是描写什么的?我告诉她,这是一本地方日志性质的书籍,这个地方就是姥姥的老家,也是你太姥姥和太姥爷出生的地方。齐齐又问我这个、那个。我被问得不知所措后,就打开了。哈哈!里面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细看。今天我就读这本书了!里面还有好多方言和谚语呢,这是帮助齐齐学习语文的好素材。
这本书是2011年春天,我回老家探亲得到的,是二舅孙子送给我的,他告诉我说是当地政府送给家里的,因为里面有我大舅的英雄事迹。原来大舅被收入地方日志的名人录里面呢。
大舅本名王科,参军后因为工作需要改名王兴华,他是八路军情报总站站长,牺牲于1948年。作为后人,我感谢台头营乡政府为大舅留下了这个墓志铭。更感谢作者郭永春和周丙生先生。
当年得到这本书我没怎么细看,如今闲暇之余细细品读,真的是感慨万千。里面记录着家乡的山山水水,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天马山、麻姑营、长城、洋河水库、山海关、北戴河、秦皇岛等熟悉的名字再一次勾起我对故乡的怀恋。
也让我的思绪又一次回到了小时候的姥姥家。那里山水秀丽,但是交通不便。每每跟妈妈回姥姥家,都要走很多崎岖蜿蜒的山路,趟过好几条水流不深的小河。还骑过小毛驴。把我的小屁股咯得生疼。读书,追忆、缅怀……(心情散文)
如今二舅和二妗子,姨和姨夫、新民表哥和狗壮表哥,以及三舅母都已过世了,老一辈只有一个智商不算太高的三舅了。因为他是幼年得病致残,因此他的后代里,四个孩子都是蹦精蹦灵的。大女儿在秦皇岛市当干部,二女儿生活也不错,两个儿子生活都不错,最幸福的还真是俺这个三舅呢。他从柳江煤矿退休,享受劳保,每个月有不菲的退休金。前几年有个外孙女还考上了我们沈阳农大,本一。算是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有时候我就琢磨这人生啊,精明强人倒是早早去了,而享受到真正幸福的却是那些人们眼中的“弱者”。
父亲在世曾说过:“战争年代啊,死去的都是打头阵的英雄,活下来的基本是命大的,以及后勤部门的马夫做饭的等人员,享受到幸福的也是这些人”如今姥姥家的亲人们都在天堂里聚会了。我祝福他们!
缅怀的文章6:古村缅怀
文/吴孔文
每一座古村,都是一部编年史。
初冬时节,我到古村去,天空高旷,林木萧疏,老人们坐在墙根下负喧闲话。见有生人来,几条老狗站起来朝我吠声,然后就伏在主人的脚边,做乖巧、依存状。
古村,会让人想起地理上的一处坐标,经纬交织的某一点,烟火炙热,人声鼎沸,车喧马叫。中原北去的村子,有门楼,像村民递出的名片;江南的村口多植树,徽州宏村的村头就有三棵古树,村中人说,那是风水上的“牛角”。那些村中的老房子,中门紧闭,侧门虚掩,一进数重的偏厦间,有汉朝的犁、宋朝的磨、明朝的纺车、清朝的瓷。堂屋案头之上,几本泛黄残卷罗列数代兴衰,清风徐来、书页不起;一杯琥珀色的茶水,袅袅升着香气。院中的柿子树,是举办家宴的地方。小主人清早起来路过柿树,穿过堂屋去学堂,手中握着一枚热乎乎的鸡蛋。身后,站着目送他跨出大门的母亲。
古村藏古寺,梵音清唱,空谷回响,香客缓行在山道上,一个比一个虔诚;古村有古津渡,松风吹水,落日丹枫,野渡无人舟自横;古村有古祠堂,牌位峥嵘,高香微烟,荷锄归来的人们路过那里,会放慢脚步。我在古村的一个“农家乐”吃饭,店主人端出卤猪头、炒鸡蛋、野山笋、牛肝菌给我下酒,饭后奉上一杯山茶,并给我讲村子的人文掌故。这些掌故,是村子营养的一部分。
中年以后,我的心渐渐沉静,喜欢从一座村庄走向另一座村庄。春天孵出的小鸡,到了秋天已是成年。那些留守在村中的老头老太,没有高深的见识,没有担当天下的雄心,平淡安闲地过着碎日子。下雨天,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狐道仙,插科打诨,正是“雨窗话鬼灯先暗,酒事论仇剑忽鸣”,一声鸡鸣后,云开雾散,清气上扬,阳光如金,满地翻滚。
有资料说,中国的自然村庄,每天以一百个左右的速度消亡。前些年,我曾制定一个计划,一生中要去拜访一百座城市、一千座古村、一万名乡贤。而今统计,要实现这些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许多次夜里醒来,想到这个计划,我都会辗转反侧,轻声长叹。
傍晚之时,我喜欢站在村道上,看夕阳炊烟中的老村子,听院落间发出的声响,闻柴禾米饭的香味,看布衣陈履的老者缓慢地向屋舍深处走去……这一切的一切,是对逝去岁月的最好缅怀。
缅怀的文章7:最好的缅怀
文/谷润良
我人生中第一次面对死亡,是在读高三的那年冬天。
一个夜晚,我和母亲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积雪去看望姥爷。那天的雪真大啊,大得看不出哪里是路哪里是田野,宛如走在虚空混沌中。母亲一言不发,默默赶路,我紧紧地跟着。仿若走了一个世纪那么久,终于到姥爷家了,终于到姥爷的床边了。我叫了一声“姥爷”,姥爷不说话;我又叫了一声“姥爷”,姥爷还是不说话,一颗大大的泪珠从他的眼角滚落下来。那时,姥爷已经不能讲话了。我们坐在旁边,默默地陪了他一宿。
天亮的时候,姥爷突然开口了,虽口齿不清,但讲话的欲望非常强烈。母亲附在他的身旁,一字一句地向我转述。姥爷说,床褥子下藏了300块钱,等我考上大学后,给我做路费。
第二天中午,姥爷走了。那300块钱,我一直带在身上,带了许多年。我知道,这一生,姥爷都会在冥冥中眷顾我。我活得好好的,学习、工作,一天比一天进步,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母亲的首饰盒里,有一只翡翠手镯,印象中,她从未戴过,只在阳光和暖的午后,偶尔拿出来,把玩一番,然后再放回盒子里。我小时候,那个首饰盒总是被放在高高的衣橱上,颇添了一层神秘感。等我长大后,母亲才将背后的故事细细道来。
母亲小时候,曾有一段时间寄住在她姑妈家。姑妈没有子嗣,视母亲如己出。姑妈最喜欢给母亲扎辫子,变着法儿地扎,红头绳、绿头绳,买了一条又一条。那是她表达宠溺的最好方式。
母亲说,儿时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坐在院子里,姑妈给她扎辫子。她望着镜中的自己,咿咿呀呀地哼唱不知从哪儿学来的歌谣。不知何时,夕阳的余晖就洒了满地。
不觉间,母亲长成了十五六岁的大姑娘。一年春天,去姑妈家走亲戚,临别时刻,姑妈从抽屉里拿出一只手镯交与母亲,说,希望母亲嫁个好人家,一辈子吃穿不愁,万一哪天她不在了,就看看这镯子,记得要好好活着。
一晃,母亲今年已经五十五岁,她姑妈早已去世。五十五岁的母亲,没有了二十五岁的容颜,却依然有着二十五岁的精神头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任何事情都还有着“推倒重来”的勇气。母亲常常说,活着的人,怎么能让死去的人失望呢?
头段时间,写作圈内一位作者去世了,刚满三十二岁。她患了一种很复杂的病,治愈率非常低,一年中至少有大半年的时间要在医院度过……噩耗传来,作者群一片感慨,纷纷表达不舍之情。当然,最痛的,还是她的母亲——那个给了她生命又眼睁睁看她离去的女人。可是,她的母亲比大家想象的要坚强、达观。她专门注册了微博,记录女儿离世后自己的生活——宝贝女儿走的时候说,妈妈,不要哭。好,妈妈不哭。宝贝女儿,今天是情人节,妈妈第一次收到爸爸送的花,很开心……
最令人动容的是,业余时间,她母亲开始阅读、写作。用她的话说,要把女儿丢掉的笔重新捡起来,一笔一画,替女儿走未走的路。
史铁生的小说《奶奶的星星》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多了一颗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儿。你信吗?我信。逝去的故人,一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以另一种形式守护着我们。而我们,对他们最好的缅怀,就是认真生活,好好生活。
希望我们为故人流下的泪,除了寄托哀思,还有另一层意思——喜极而泣。看,今年的我,比去年,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今年的我,将去年的我,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亲爱的你,会在远方为我开心吗?
再见。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