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荷叶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荷叶文章1:荷叶飘香母爱浓
文/林金石
夏天,正是荷香季节。每年的这个季节,我总会想起母亲,想起她做的荷叶饭。
记得儿时,我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池塘,原本池塘一直闲置着,后来母亲说,不如拿来种莲藕吧,既可以供观赏,等到莲藕收获时节,又可以给餐桌增添一道佳肴。于是,父亲便从集市买回几斤藕种在了小池塘里。夏天来临,满池塘绿油油的,荷叶亭亭如盖,荷香阵阵弥散,看着闻着,好不惬意!
一天,母亲把老去了的荷叶一一割下来,洗净,然后放进锅里,再放上米,随后又放入一些腊肠、胡萝卜、瘦肉丁、鸡蛋、香菇等,再加入各种调料,然后盖上锅盖,烧火。我有些纳闷,问母亲说:“这是在煮什么呀?”母亲摸着我的头,微笑着说:“这呀,叫荷叶饭,可好吃了,保证你喜欢!”
不一会儿,水被烧开了,一缕缕蒸汽“噗突噗突”地把锅盖顶得咯咯响,那蒸汽瞬间盈满整个屋子。浓浓的香味直入鼻翼,闻着那香味,不禁让人惊叫:“好香呐!”半个小时后,掀开锅盖,轻轻装上一碗,细吞慢嚼,鲜滑柔软,唇齿留香。
其实,那时我正患有积食,胃口糟糕透了,总是这不想吃那不想吃。母亲为了让我多吃点,曾尝试过多种方法,但都不曾奏效。后来她从一本医书上看到了一个偏方,说荷叶可以治疗积食,于是母亲便想出了做荷叶饭的方法。果然,自从母亲做了荷叶饭后,我的胃口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也就是从那时起,每年的夏天,荷叶飘香时,母亲都会为我做荷叶饭。
后来,我去了远方读书,毕业后在一个遥远的城市工作,每年只有春节才有空回一趟家。每次回家,母亲总会惊喜地说:“可把你盼回来了。”一边说着一边从厨房的梁上拿出一捆干枯的荷叶,“这荷叶是去年夏天留下来的,想着等你回来时再煮,可是一直都不见你回来,如今回来了,可用得上咯!”说着,便拿着那捆荷叶去洗。看着母亲苍白的头发,瘦削的身子,还有那蹒跚的步伐,霎那间,我的心一阵抽搐:原来,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我多大年纪,在母亲心里,我永远是那个她念念不忘的孩子!
看着眼前业已苍老的母亲,我不禁含泪上前一把将她拉住:“妈,您歇一会儿吧,这回让我做一回荷叶饭给您吃!”母亲冲我一笑:“你是读书人,手脚嫩,这些粗活我来就好了!”说着不由分说地拿着荷叶去洗了。
待母亲把荷叶饭做好后,我足足吃了三大碗,那一刻,我发现,母亲做的荷叶饭是我吃过的最香最美味的食物——因为那里面,盛满了母亲最深沉的爱啊!
荷叶文章2:寻觅荷叶粽
文/台应新
又是一个旱涝不均的酷热夏天,又是一个争奇斗艳的荷花季节。
济南市第二十五届明湖荷花艺术节即第十二届龙舟大赛刚刚结束,遥墙镇正在举办的济南第三届“荷柳风情”文化节,也达到了高潮。遥墙梁家码头那千亩荷花园内有荷花品种达24个之多,最吸引游客的当属牡丹莲,花瓣一层又一层地向外铺展,非常引人入目。
荷,即有荷色,亦有荷香,可能还有令人向往的荷叶粽。
荷,究竟是一种什么颜色?诗人有诗人的舒情,画家有画家的描绘,国画大师张大千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千真万确,绿色,是荷叶的本色,也是荷叶生命的象征。如果俯下身来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那一片片碧绿摇戈的水面上,新长出的茎是淡淡的浅绿,犹如襁褓中不可触及的婴儿皮肤。顺叶柄、花梗延伸,浅绿渐渐地变成了翠绿、碧绿,到了叶的尖头儿,就有了深绿或淡蓝的颜色。“雨余无事倚阑干,媚水荷花粉未干。十万琼珠天不惜,绿盘擎出与人看。(王月浦《荷花》)”微风吹来,片片荷叶层层叠叠相互依偎拥抱,仿佛在诉说夏天里那些雷与雨、风与云、旱与涝的故事。
如果说绿色就是荷叶的生命,那么那些嵌生在花托穴内,盛开着的红的、白的、黄的或紫的,那些晨开暮闭的竞相开放的“红衣”,就应该是荷花的青春期。苏东坡在《荷花媚……荷花》中有这样的描述:“霞包霓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倩香深处住,看伊颜色。”从古至今,有哪位大画家在描绘荷叶的同时,不把朵朵花瓣点缀在最为显眼的位置?有哪位大诗人在吟诵“荷塘月色”的时候,不交口称赞荷花的美丽?
至于荷香是一种什么味道,智者、诗人、画家自有褒扬,平民、愚者、食客也各有见解。现代诗人陈志岁在《咏荷》中曰:“身处污泥未染泥,白茎埋地没人知。生机红绿清澄里,不待风来香满池。”以笔者之见,荷叶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独特的味道应该是:淡雅的清香。清者,非浊也。我记得早年在济南街巷里买的灌汤包,都是用新鲜的荷叶包起来带回家里吃,进门后迫不及待地打开,迎面扑来的是肉馅的喷香和荷叶的雅香,每咬一口浓汤四溢的包子时,我都会用手托着荷叶来保护着衣服。用荷叶作为食品包装,应该是济南人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用现在的时尚语言表达,就是既环保又经济。以至于后来的荷叶鸡、荷叶饭、荷叶茶、荷叶粥等,除了食用后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等功效外,还有那种独特的苦辛微涩的味道,也深受食客们的喜爱。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曲》)”荷花可观赏、荷叶可入药、莲蓬可食用……,这么多的好处集荷花于一身,可谓是济南的“镇城之宝”。由此笔者突发奇想,既然南方流行鱼香荷叶粽、台湾兴吃荷叶肉粽,那么我们“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为什么不能推出用荷叶作为包装材料的“荷叶莲子粽”“荷叶八宝粽”……?试想,如果在炎热的夏天,或在举办“荷花文化节”的时候,隆重推出适合于冷藏后食用的各种口味的“冰镇荷叶粽”,再配上“冰镇莲子百合粥”“冰镇荷叶莲藕粥”等,形成我们济南自己的“荷花食品”品牌该有多好啊。
屈原在《离骚》中对荷花也有“突发奇想”的描写:“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来年端午节时,如果我们也把这些济南特产的“荷花食品”投入到汨罗江中,说不定屈原老先生也会数起大拇指说:济南的“荷叶粽”吃着“杠赛”来,我建议全国推广吧。
荷叶文章3:荷叶母亲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8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9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院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适应了花瑞4。”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倾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3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1蔽?
荷叶文章4:荷叶上的古镇
文/周光智
我曾去过威宁的苏草海,也看过赫章韭菜坪的云海,但是有一个地方是那么的令我神往,那是一座修建在一片飘浮的荷叶上,美丽而历史悠久的古镇——织金。据《贵州名胜古迹概说》介绍“织金县,以织金河名。”我是毕节市人,从小就听说织金是一座建在飘浮荷叶上的古镇,在我的想像中,织金城下面一片汪洋,古镇在水面随风淡淡,与波上下;清澈宽广的织金河,从高耸入云的凤凰山浩浩荡荡流来,像一条碧如蓝天的玉带,镶嵌在古镇中央,这里是仙山琼阁,这里是水的世界,这里荡漾着山魂水韵,这里人杰地灵。
这次徜徉于古镇七十二泉之间,浏览于“四阁”“八庙”之中,巧夺天工、美仑闰奂的建筑群落,让人目不暇接,丰富厚重的历史沉淀,深奥精微的文化元素,如排山倒海般涌来,在始建于清初,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重建,位于古镇中心的财神庙前,那木结构建筑,四重檐歇山顶,十八个翼角起翘,四层楼逐渐缩小为宝塔状,侧面构成三个重叠的三角形的奇异建筑,它所蕴含的宗教、历史、美学因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漫步古镇步行街,浸润在历史与现实的画图中,在淡淡的沁人心脾、似有若无的丝丝甜意的吸引下,我们一行人在地方文化学者吴勇的陪同下,来到九队街马家发粑店。这间小店,设备简陋,寒伧,不过皆是原生态的,除了架在正熊熊燃烧的炉火上的大铁锅是金属器具之外,木桶、木缸、木桌、木瓢、木凳、竹笼、竹屉、竹簸箕等工具,非木制即竹器,在回荡着丝丝甜意的幽香中,这些经过千百次洗涤的用具,泛着浅浅的白光,显露出岁月的沧桑。我们到时,一锅发粑正要出笼,小店前围满了顾客。旺旺的炉火上,端坐在大铁锅中的笼屉上弥漫着白雾一样的水蒸气,马家发粑的传人马大卫,先在店门前的木桌上放上一块大大的木案板,在案板上洒上一层炒熟的焦黄香酥的芝麻,然后走进蒸气中,娴熟地揭下围在竹簸箕周围的纱布,揭开竹簸箕,竹笼屉中的发粑像晶莹的羊脂玉,笼罩在雾状的蒸气中,喷出阵阵诱人的带着甜味的芬芳。马大卫待发粑冷却一会儿后,把发粑倒在门口的洒了薄薄一层芝麻的木案板上,在发粑上抹了一点熟菜油,把一锅发粑切成形状各异的小块,倾刻间被顾客抢购一空。
我们一边咀嚼着洁白如云朵、柔软如海棉、温润清香、甘甜爽口、回味悠长的发粑来到回龙潭。回龙潭围在高高的雕花石栏中,潭水碧蓝,贯城河从潭下流过。我曾读过一首描写回龙瀑的古诗,诗中写道:风雨来何骤,回龙涌碧波。银床铺古寺,素练卷新荷。云涌千层浪,涛鸣两岸河。滔流不尽,昼夜杂笙歌。
这是多么美丽的画卷——碧波荡漾的回龙潭水,流进贯城河,挟着风雨之声,形成雪白的飞瀑,盖着琉璃碧瓦的古寺的红墙,与亭台楼阁的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相映成趣,河潭绿水中新荷袅袅,锦鳞戏莲,杨柳依依,竹柏笼烟……
带着些许遗憾,我们信步来到双潭印月,眼前不觉一亮,两个宛如明镜的湖泊,像一对婀娜多姿的姊妹花,隔着一条马路窃窃私语。湖边撒落着郁郁葱葱的桃树、垂柳、修竹。亭台楼阁倒影水中。湖南面八角攒尖顶,盖着青色筒瓦,葫芦形宝顶刺向苍穹的文昌阁,庄严恪静地矗立在妩媚妖娆的湖光台榭绿树花竹之间,阳光下,波光粼粼的双潭,堆银叠玉。很惋惜,我们是白天游览,无缘一睹双潭印月“月白空潭静,天开月亦联。光留三峡满,浪涌一轮圆”的奇观,然而沉醉于这仙景似的湖光楼阁之中,真的感觉大地在悠悠的晃动,啊,古镇果然是建在漂浮的荷叶上。
荷叶文章5:荷叶伞
文/李广田
我从一座边远的古城,旅行到一座摩天的峰顶,摩天的峰顶住着我所系念的一个人。
路途是遥远的,又隔着重重山水,我一步一步跋涉而来,我又将一步一步跋涉而归,因为我不曾找到我所系念的人。──因为,那个人也许在更遥远的地方,也许在更高的峰顶,我怀着满怀空虚,行将离开这个圣地。但当我以至诚的心为那人祷告时,我已经得到了那人的恩惠,我的耳边又仿佛为柔风送来那人的言语:
“给你这个──一把伞。你应当满足,因为这个可以使你平安,可以为你蔽雨。”
于是,我手中就有一把伞了,而我的满足却使我洒下眼泪。
我细看我的伞,乃是一把荷叶伞,其大如荷叶,其色如荷叶,而且有败荷的香气。心想:方当秋后,众卉俱摧,惟有荷叶,还在水面停留,如今我打了我的荷叶伞,我正如作了一枝荷叶的柄,虽然觉得喜欢,却又实在是荒凉之至。我向着归路前进,我听到伞上的雨声。
天原是睛朗的。正如我首途前来时的心情,明白而澄清,是为了我的伞而来的雨吗,还是因为预卜必雨而才给我以伞呢?这时天地黑暗,云雾迷蒙,不见山川草木,但闻伞上面声。其初我还非常担心,我衣,我履,万一拖泥带水,将如何行得几千里路。但当我又一转念时,我乃寂寞的一笑了:哪有作为一枝荷叶梗而担心风雨的呢,白莲藕生长泥里,我的鞋子还怕什么露水。何况我的荷叶伞乃是神仙的赠品。
雨越下越大了,而我却越感觉不安,因为我这时才发现出我的伞的妙用:雨小时伞也小,雨大时伞也大,当时雨急,我的伞也就渐渐开展着,于是我乃重致我的谢意。
忽然,我觉得我的周围有变化了,路上已不止我一个行人,我仿佛看见许多人在昏暗中冒雨前进。而下得很急,他们均如孩子们在急流中放出的芦叶船儿,风吹雨打,颠翻漂没。我起始觉得不安了,我恨我的伞不能更大,大得像天幕;我希望我的伞能分做许多伞,如风埂中荷叶满江湖。我的念头使我无力,我的荷叶已不知于几时摧折了。
我醒来,窗外的风雨正急。
荷叶文章6:那一盘荷叶炒饭
文/张鑫
周末跟朋友去逛北国商城,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正午,大家边蹓跶边聊午饭吃什么,这时一个朋友提议,不如就近去北国六楼看看,这里的大排档环境不错,饭菜的种类也很多。于是大家决定午饭就在这里解决了。也就是那天,我遭遇了它,那盘很对我口味的“荷叶炒饭”。
可能是周末的缘故,六楼大排档的人很多,各种饭菜的香味混合在一起,肠胃也忍不住开始抗议。就在这众多的味道中,我的嗅觉还是被那股独特的香味深深地吸引了:那是各种时蔬混合着独特的培根香味,外面包裹着淡淡的荷叶清香。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
只见,一张巨大的铁板旁,一位胖胖的厨师双手持一对大铁铲,正在卖力地翻炒,培根肉在铁板上滋滋地冒着油光,在胡萝卜丝、包菜蒜薹等各种时蔬五颜六色的包裹下显得格外诱人,厨师熟练地将包裹着荷叶蒸熟的大米饭散落在铁板上,遇到爆热的油温它们开始欢呼雀跃,大师傅迅速地将这些材质混合在一起,上下翻炒,动作娴熟而有韵律。看到这情景忍不住让人连想到《羊城竹枝词》里的描写:“泮塘荷叶尽荷塘,姊妹朝来采摘忙。不摘荷花摘荷叶,饭包荷叶比花香。”
大约一袋烟功夫,一盘油汪透亮色香俱全的荷叶炒饭就被端上了桌。这香并不是浓郁的香,而是清清淡淡的香。以荷叶的清香包裹着本身就有稻谷清香的米,怡然入味。精选的培根肉和优质的腊味,包裹在荷叶里和饭里,腊味渗出来的油被荷叶和饭汲取了,只留下腊味香。厨师告诉我们,选用蒸荷叶饭的米也非常重要,普通大米即可,香米之类反而会“干扰”米本身对天然荷香的吸收,而优质的东北大米则再好不过。
摁住胃口的蠢蠢欲动。按照对角的形状将荷叶轻轻摊开,取些豉油和辣酱浇在饭上,拌着来吃,腊味的香韧加上米饭的粘糯,还掺着淡淡的荷香,愈加可口。咽下第一口荷叶炒饭的瞬间,我想我深深地爱上了它……随之,思绪开始飘飞,在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一个黑影偷偷在公园的荷花池边徘徊……吃货啊,就这点出息。呵呵,我邪恶地笑了。
荷叶文章7:莲花荷叶
文/林清玄
偶尔会到植物园看荷花,如果是白天,赏荷的人总是把荷花池围得非常拥挤,生怕荷花立即就要谢去。
还有一些人到荷花池畔来写生,有的用画笔,有的用相机,希望能找到自己心目中最美丽的一角,留下一个不会磨灭的影像,在荷花谢去之后,能回忆池畔夏日。
有一次遇见一群摄影协会的摄影爱好者,到了荷花池畔,训话一番,就地解散,然后我看见了胸前都背着几部相机的摄影爱好者,如着魔一般地对准池中的荷花猛按快门,有时还会传来一声吆喝,原来有一位摄影者发现一个好的角度,呼唤同伴来观看。霎时,十几位摄影的人全集中在那个角度,大雷雨一样地按下快门。
约摸半小时的时间,领队吹了一声哨子,摄影者才纷纷收起相机集合,每个人都对刚才的荷花摄影感到十分满意,脸上挂着微笑,移师到他们的下一站,再用镜头去侵蚀风景。
这时我吃惊地发现,池中的荷花如同经历一场恶梦,从恶梦中活转过来。就在刚才摄影者吵闹俗恶的摄影之时,荷花垂头低眉沉默不语地抗议,当摄影者离开后,荷花抬起头来,互相对话——谁说植物是无知无感的呢?如果我们能以微细的心去体会,就会知道植物的欢迎或忧伤。
真是这样的,白天人多的时候,我感到荷花的生命之美受到了抑制,躁乱的人声使它们沉默了。一到夜晚,尤其是深夜,大部分人都走光,只留下三两对情侣,这时独自静静地坐在荷花池畔,就能听见众荷从沉寂的夜中喧哗起来,使一个无人的荷花池,比有人的荷花池还要热闹。
尤其是几处开着睡莲的地方,白日舒放的花颜,因为游客的吵闹累着了,纷纷闭上眼睛,轻轻睡去。睡着的睡莲比未睡的仿佛还要安静,包含着一些没有人理解的寂寞。
在睡莲池边、在荷花池畔,不论白日黑夜都有情侣在谈心,他们是以赏荷为名来互相欣赏对方的荷花开放,有时我看见了,情侣自己的心里就开着一个荷花池,在温柔时沉静,在激情时喧哗,始知道,荷花是开在池中,也开在心里。如果看见情侣在池畔争吵,就让人感觉他们的荷花已经开到秋天,即将留得残荷听雨声了。
夏天荷花盛开时,是美的。荷花未开时,何尝不美呢?因为所有的落叶还带着嫩稚的青春。秋季的荷花,在落雨的风中,回忆自己一季的辉煌,也有沉静的美。到冬天的时候已经没有荷花,还看不看得见美呢?当然!冬天的冷肃,让我们有期待的心。期待使我们看到未来之美。
一切都是美的,多好!
最真实的是,不管如何开谢,我们总知道开谢的是同一池荷。
看荷花开谢,与看荷畔的人,我总会想起禅宗的一则公案。有一位禅者来问智门禅师:“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说:“莲花。”
禅者又问:“出水后如何?”
智门说:“荷叶。”
——如果找到荷花真实的心,荷花开不开又有什么要紧?我们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一池荷花,比会欣赏外面的荷花重要得多。
在无风的午后,在落霞的黄昏,在云深不知处,在树密波澄的林间,乃至在十字街头的破布鞋里,我们都可以找到荷花的心。同样的,如果我们无知,即使终日赏荷,也会失去荷花之心。
这就是当我们能反观到明净的自性,就能“竹密无妨水过,山高不碍云飞”,就能在山高的林间,听微风吹动幽微的松树,远听,近闻,都是那样的好!
荷叶文章8:芋头叶和荷叶
文/钱江昊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多姿多彩的,一件件趣事都是我们童年最宝贵的东西,为我们记录下了儿时的点点滴滴。
那年秋天,才5岁的我和妈妈去乡下探亲。
到了乡下,秋天的气息变得更浓郁了,田里干活的农民说说笑笑。我也被这乡村的气息感染了,在金灿灿的稻田里追追蝴蝶,捉捉蜻蜓。
突然,一丛新绿映入我的眼帘。我立即像看见宝贝似地跑了过去,打量这“不明”物体。我蹲下身摸摸它的茎,围着它左转右转,也不知是什么东西。只见它绿绿的茎,绿绿的叶子,像把伞似的……呀!这不是“荷叶”吗?“不好!完了!”我叫出声来,顺手拔下一个,发了疯似地跑回家,气喘吁吁地对妈妈说:“妈!大事不好啦!”妈妈吓了一跳,说:“什么事这么要紧?天也没塌下来啊!”我连忙说:“比天塌下来还要紧!你看!荷叶从水里搬到陆地上来了,它都因为营养不良,变瘦了!妈,你快帮帮它!”妈妈听了,又看了看我手中的“荷叶”,笑得前仰后合。我以为妈妈不想帮“荷叶”,生气地“哼”了一声,噘着嘴跑到大街上去了。
“大家快来看!荷叶长土里去啦!谁来帮帮它们!”我着急地大喊大叫,可路人回给我的只有疑惑和嘲笑。正当我直跺脚,快哭出来时,妈妈追了上来,抱起我说:“哎呀,这可不是荷叶,这是芋头的叶子。”我听了急忙往田里跑去,看着我的背影,妈妈又笑了……
荷叶文章9:荷叶粥里母爱香
文/何旭
炎炎夏日,热气一浪一浪地涌来,于是深深地思念起母亲的荷叶粥来。
儿时,村子东边有个很大的池塘,有人在那里养鱼虾种莲藕,夏日里,美丽的荷塘便成了村里别致的风景。我在外求学多年,每年暑假就是在家呆得最长的时间。炎夏里,母亲常采摘荷叶给我们做荷叶粥。从田里干活回来,母亲顺便到荷塘里摘一片荷叶。采荷叶颇有讲究,那嫩叶不够味儿,老叶又嫌味苦,所以,必须采摘老嫩适中叶脉清晰圆润的荷叶。母亲先把荷叶洗干净了,等米淘好了,放好了水,直接将荷叶盖着,大火煮沸,小火熬着,蒸汽会熏着荷叶,房间里会轻轻弥漫起荷香,而荷叶也会从青色渐渐转为黄色,软塌下去。等粥煮好了,粥也悄没声地被染成黄绿。
母亲还会变换花样熬粥,先将一张荷叶填在锅底,放入淘洗好的米和清水后,再盖上一张荷叶,就好像把米和水包在两片荷叶中间,慢火将粥炖成后,或可放些冰糖。粥熬好了,盛到白色的细瓷碗里,荷叶粥颜色碧绿,有浓郁的荷叶清香,让人心旷神怡之余,更让人联想到荷塘里那出水很高,“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叶粥煮好后有股淡淡的清香,配着浅浅的绿色、微微的甘甜,喝下去感觉非常清凉。难怪清人有咏荷诗云,“荷叶绕门香胜花”,说的是夏天里漫步荷塘,荷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其实荷叶除了美且香,还“不论鲜干,均可药用”;若入馔,则“荷香盈齿,清热解暑,有益健康”。如此说来,荷叶还真是色、香、味俱佳。
现代营养学证明,荷叶含有荷叶碱、莲碱等成分,具有清泻解热、降脂减肥及良好的降压作用。另外,粥里还加了莲子进去,莲子加荷叶同煮粥能够达到清心除烦安眠的效果。因此,荷叶粥是夏天极佳的解暑食物。
在一碗碗清香可口的荷叶粥中,我们惬意地度过了一个个夏天。如今,都市的菜市里少见新鲜的荷叶。每次回老家,母亲都给我带一些荷叶,青青碧碧的绿,一进门便一屋子的凉意。我就用这些叶子做荷叶粥,成为夏日消暑的享受,一碗清清爽爽的荷叶粥,就如炎夏偶然飘落的细雨,将心头的燥热一扫而光。
繁星给人浪漫,雨露给人滋润,还有什么东西,能够给我们带来夏日的清凉?感谢荷叶,它让我在享受甜软糯香的同时,仿如体味着一份母爱的甘露。
荷叶文章10:做一次孤独的客
文/秋野居士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番霜。寂寞秋江上。”这是元人刘秉忠写的一首《干荷叶》诗。每次读至于此,便有异样的感觉袭来,脑海中浮现出暮秋枯莲图:一亩方塘间,昔日粉嫩妖冶的荷花凋谢无痕,空留梦影。枯干消瘦的荷茎形单影只,绘成了荷塘的一景。虽然落寞,却不减挺立的姿容,迎风不倒,遇霜不凋。无语中仿佛履行使命一般,那样执著。由此,不禁一叹,此种境遇不正是一种美吗?也许,孤独之美,才是美的极致。它包含了岁月的洗练,世事的折磨,万花般的赞誉或诋毁,才形成了草木零落后的一景,稳稳站立在淤泥中,做了一次孤独的客,使得如此耿介,如此瘦骨刚劲。
高处不胜寒,并不是畏惧风的摧残,环顾四周的沉默,才使得孤独更具有卓尔不群的韵味,那一幅清秋江寒的枯莲图早已黏贴在我记忆的墙壁上。或许,我们都遭受一场孤独的风雨侵蚀,但,谁又会倾颓,甚至绝望呢?至少历经春荣,夏盛的荷莲不会。
人呢?我环顾四周,目光投射在碧天一洗的苍穹,直到目光伤痛,直到迎风泪下的时分。
恍惚中,一位峨冠博带的人,长衫佩剑,形容枯槁,带着内心的悲痛,带着世人皆浊我独醒的绝望,走向汨罗江,任滔滔江水呜咽奔流。这份无人理解的孤独如巨石一样,轰然砸响飞溅的河水,但无法砸开昏昧的目光,僵硬的头颅,只得步履蹒跚,一步一趋,癫狂在时代的河畔上,走上了被时代唾弃的孤独之旅。或许,白昼属于人群,昏黄中,属于诗人,属于一颗滚烫的心灵。才使得孤独的夜空里,恣意飞扬着仰望。
恍惚中,飞驰而来的列车碾过,一颗璀璨的诗魂从此陨落,鲜血四溅,冰冷的铁轨从此炽热滚烫,一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绝唱,如飘飞的种子,在如此贫瘠的土壤扎下了坚毅的根,很深,很深,不断地向黑暗的深处汲吸。
恍惚中,我听到了西方的天空高喊着上帝死了,这一句振聋发聩,敲响了一个时代的丧钟,只是,人们的目光呆滞,神情诧异。
或许,我懂了,孤独总是和死亡联姻的,血肉不分。
或许,时代总是被孤独者开拓,即使眼前是如此昏聩如黛,即使拓荒之旅付出血淋淋的代价,但,那艰难的一锄仍高高扬起。
他们不正是一朵朵奇异的芙蓉花开吗?
人和物总是在通向真理的道路上,寻找到共鸣的契机。
我懂了,孤独如暗流,奔泻在平静的江面,颠覆一艘艘慵懒陈旧的航船。如峭壁上斜生的松柏,孑然孤影,随时纵身一跃,测量万丈壑谷,让四野平地的矮草扬起羸弱的头。
但哂笑属于一个时代的呓语,粉嫩的语言总在碌碌无为中飞扬跋扈。我无语,如北国的寒雪,凝结成玲珑的雾凇,折射出微暖的阳光,七彩成诗,书写在冰冻的大地上,通向雪的尽头,留下孤独的身影。
只是,我没有成为雨的精灵,没有啼叫出带血的悲怆,在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驿站上,我固守着,如池塘的秋莲,披一身荣装,接纳扑面而来的赞誉;抖落满身的铅华,瘦骨嶙峋,也如笔直的禅丈,画一方地,目送人影散去,然后,冷峻成佛。
是的,坚韧的大地上,才蕴含大地上的孤独者,穿粗布短褐,高标不群。如颜回,贫穷不改其乐,如梭罗,在宁静的瓦尔登湖泊,用每一枚树叶,洗涤心灵。
于是,世界才有了奔腾不息的呐喊,如百川汇海,如雪崩海啸。
于是,才有了登楼忧叹的思怀,晓雾中蓝舟不移,念念不忘回首长叹。长安一望,不禁催人泪下。不是吗?恍惚中,滕王阁上,无路请缨的歌赋,和琴而歌,声震寰宇。
或许孤独之旅,没有酣睡的过客,唯有悲摧者对自我的折磨,唯有长空嘶叫的低低幽鸣。如山林的夜莺,如涧底的野兰。从生到死,从死至生,在轮回的颠簸中,完成了灵魂的修葺。
当我接纳白昼的目光相投的时刻,猛然间,我走进了轮回的胡同中,无法含笑回头,无法撑一把雨伞,走向雨的相思中,孤独成诗。只是,猛然抬头,寻觅一片蓝天中纷飞的倒影,寻找千年的乌龟,带着沉重的包袱,爬出火灾中的寺庙。
难道,孤独不仅仅是人格穷极圣人的最高点,更是一份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使命?我茫然无措,祈求大明湖水的洗濯。
我依旧行走在白昼中,对视着每一双白晶晶的眼,但绝不白眼斗鸡虫,不,绝不。就让岁月的镰刀割去我所有斜睨的穗,然后昂起沉甸甸的头颅,审视每一次风吹过后的稻浪:哪些苍白,哪些金黄;哪些残缺,哪些饱满。于是,我谨记了,这是岁月给与我们的使命。是孤独者,在田塍上孤独地行走。
让芸芸众生,收割心中的喜悦吧,我只拾掇田间遗忘的稻穗,颗颗饱满金黄。
如果我再次和秋莲对视,我想,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隅之地,绘一幅美丽的图景:图中,一锄,一箪,一衫。然后,高举银锄挥去……
荷叶文章11:擎一枝荷叶当伞
文/王太生
一年之中,人有两闲:冬闲与夏闲。冬闲是取暖,柴草生烟;夏闲是乘凉,中庸平和。虽然万物生长,植物们没有闲着,可是午后天气燠热,人又不能在烈日下到处瞎走,于是便睡,以静制动,消夏生凉。
“长夏少人事,官闲帘户深。”进入伏天,折腾的事少了,宜伏不宜动。
夏闲,文人怎样过?《晋书》中说陶渊明,“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在竹榻上、树荫下躺着,高枕无忧。
白居易诗中说,“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朝景枕簟清,乘凉一觉睡。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资身既给足,长物徒烦费。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在夏闲中,诗人粗茶淡饭,内心满足安静。换到现代,午睡醒了,或许还要翻翻手机。
梅雨天真闲,雨说下就下。遇雨,人在屋檐下躲雨,看檐口滴水。在别人的屋檐下,低着头,等雨停,人是闲的,可是雨并不闲。
落雨时,找几个朋友闲坐,喝茶聊天,望见窗外有一只鸟,在树叶子底下躲雨。下雨天,鸟也闲着。
吴琴木《夏日闲坐图》,有一人坐山谷凉亭之中,神色是闲、眉眼是闲、坐姿亦闲,山闲、水闲、云闲、石闲、亭子也闲,满纸是闲。
闲了,才能听得见山风、流泉、蝉鸣,闻得到花香,空气中有药草气息。
朱自清到燕京郊外的松堂小住了几日,“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消遣的。”看来,书是消夏的最好礼物。
夏闲,嘴也闲。汪曾祺吃西瓜,“将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西瓜这东西,是夏天的闲物。暑天倘若无此物,无聊死了。闲着的时候啃啃西瓜,清凉又解暑,还能打发闲暇时光。碧绿的虎皮花纹,黑籽红瓤,给多少孩子带来一份灵动而充满水分的想象。我坐树荫下,向一个躬身除草,弯腰摘西瓜的瓜农致敬。
除了西瓜,古人《千金月令》中提到,“是月可食乌梅酱止渴。方用乌梅捣烂,加蜜适中,调汤微煮饮之。水泻渴者,以梅加砂糖、姜米饮之,不渴。”我小时候没有吃过乌梅酱,却喝过酸梅汤。
夏闲的日子,《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泛舟,以荷叶为伞,沉睡不知光阴之须臾。”沈三白还说,“乡居院旷,夏日逼人,劳教其家,作活花屏法甚妙。每屏一扇,用木梢二枝约长四五寸作矮条凳式,虚其中,横四挡,宽一尺许,四角凿圆眼,插竹编方眼,屏约高六七尺,用砂盆种扁豆置屏中,盘延屏上,两人可移动。多编数屏,随意遮拦,恍如绿阴满窗,透风蔽日,纡回曲折,随时可更,故曰活花屏,有此一法,即一切藤本香草随地可用。此真乡居之良法也。”夏闲中,找些适宜的事情来做,也算是没有白白浪费光阴。
夏闲,有人晒衣,也有人晒肚皮。晒衣可亮出压箱底的多寡、殷实、贫富,晒肚皮的人,是在晒学问,自己笑笑自己。
我倒是喜欢沈复,擎一枝荷叶当伞,在碧碧的叶下沉睡。
荷叶文章12:枯莲
文/慈眉善目
一夜秋风吹折了最后一片荷叶。“荷尽已无擎雨盖”,悄无声息地结束了一季的碗莲。
我不称“残荷”。残荷里有物谢岁微的感叹,有怜香惜玉的哀怨。
去过三苏祠,其中一副楹联“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主荷花到处开”令人唏嘘不已。莲花被人寄托太多的情感与象征。
我的碗莲极平常。四月份浸种,四天后发芽。随着时日叶片渐多,盛夏里郁郁葱葱,繁茂如盖。置于窗台,烈日下自成一片葱绿。
没有开过花,显得平淡、宁静。
没有开过花,没有姹紫嫣红的曾经,没有洁身自好的象征,此刻也无“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悲凉。
顺应自然便是应时而生,应时而衰。放浪形骸的游离,争妍斗奇的强势,伤感落寞的哀叹不属于我。
我的碗莲繁茂,衰败都是一样的心情。远看,近看,翠绿,枯黄都是自然的颜色。
荷叶文章13:心的皈依,向前走---思索生活
荷叶托付起硕大的身躯,是一种孤寂美;池中水儿幽幽荡漾,是一种苍凉美;独处荷塘中,飘飘然的,是一种不可言喻的清瘦美。
雨珠闲然荡逸,一份安然,却隐匿不住心里的清瘦。
年轮的稍纵即逝无权去干涉,日久风靡的情愫无从去插手,淡然的心迹无从说起。只有在弹指间乖乖溜走的时间。
一次次的机会,每次失之交臂。何去何从,只有自己的心,徜徉在自己的世界中。可是那心的皈依,无法主宰,只有向前走的淡定与从容。
大学时光是最美好的,可是可是,在自知者认为,分时期的大学生活才是最美好的。
有时候,傻傻的呆着,思考一个问题,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到底在摸索什么?自己的心自己都读不懂。
是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辉煌的,是灿烂的,是与众不同的。想归想,做却是另外一件事。
二十一载岁月已悄然而逝,很多的人在眼前,在身边匆匆而过,偶尔会泛滥着几抹记忆。谁是谁的贵人,谁都不知道。
心,心,心,到底是什么,累的很,想着一些事,回忆着一些事,规划着一些事。
身体有所皈依,是心在做主。可心的皈依呢?
我淡然忘于纵情山水的豪情,也淡然忘于昔日友谊的滋润,淡然忘于此一时彼一时的快乐与愁苦。不懂得珍惜,是我此刻最大的遗憾。
没有珍惜,换言之,就是与机遇失之交臂。机会是女神,可我没有与女神交涉。
如今,眼泪对于我来说,真的很宝贵,大事小事,大难小难,只不过尔尔,没有,不可能有哭泣。认定的该是你的总会是你的,不是你的无论怎的,都不会是你的。我除了偶尔屈指可数的自残外,没有落过一滴眼泪。无论友情,感情,学业,工作,生活,没有什么可以阻碍我,没有什么可以改变我内心的坚强。
上上周找工作碰壁,我一笑而过,心里虽然也泛滥了一会儿瓦凉瓦凉的涟漪,那只是暂时。联系了辅导班,说的有些虚假,我坦言,那是万不得已,可一切天算不如人算,来的都那么突然。我承认,辅导班给我带来了一些收入来源,可放长线看大鱼,纵然在社会上跳槽也是如此如此。
这是第一次进入组织的工作,对不起了,步步高辅导中心。
生活其实本没有路,只要你敢走,到哪儿都是条条大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要不有损于别人的利益。堂堂正正做人,光明磊落做事。
这两周所发生的一切,我突然明白,做人做事不要想当然,要全盘考虑。该争取的要争取,该拒绝的要拒绝。活得自由自在,那才是硬道理。
即我所想,即我所为,新的皈依,在不定的世界中,到底该何去何从,还是踏步着前行。
前行,恩,喜欢的事很多很多,对自己规划过的事也很多很多,可是哪儿一件真正属于自己之最?
思来想去,下棋?篮球?写作?养生?跑步?……No no , 哪儿一个都不是之最。我的心,到底在被谁俘虏?到底在哪儿?
很喜欢那句经典名言,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怎么对他,他就怎么对你。
现在什么不是吧,朋友,同学,亲戚,对象,可有时,还是不能自己,付出不是没有回报,只是时机尚未成熟而已。
最后以一句诗结尾吧: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良田桎梏饥心,阳光普照,清瘦骨于汪洋。
荷叶文章14:荷叶残了
我以为它死了,原来没死,又冒出新芽了,又涌出一叶新荷。或许不该再去奢念什么,什么不都是去了又来,来又去,循环反复不停不息。总是想啊,想啊,什么时候生活有点改变,原来生活改变了,也改变不了人。那个根深蒂固的人,就在心里,谁也改变不了。看着那深夜,仿佛繁华,灯红酒绿,最后都还不是各自离去,各找各家。呆在家里久了,出去放一下反而觉得原来夜,也可以那么闲散,松弛。
总是会想啊想啊想啊,把自己逼死在想中,或许真的是谁去,才会停息。看看四周,有人在深夜里停车在路边,轻声低语,有一个人不想回家,独自在车里休息,有人三五成群在路边吃东西。是否吃的酒足饭饱,就会望去一切烦劳一切痛苦。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第二天我的肚子很痛,脸很肿,腿很肥。
总是太在乎是非对错,纠结不放,但是不放却又不甘心。电影演的很美,美得似梦境,让人重新充满对生活的美好,现实却很残酷。没有那么多的红酒,没有那么多的豪车,没有那么多的美女和帅哥。到底是电影骗了我们,还是我们骗了自己,即使知道那是电影,还是会陷入里面的情景。我也不会总是跟照片一样,不会跟电影一样,不会跟小说一样。我也会蓬头垢面,房间很乱,状况百出,丑态毕露。哦,这就是提醒我,这才是人生,实实在在的人生,要生,要死,要抱怨,要牢骚,要吃,要拉的人生。
好吧,如果哪天那个男人接受我最不好的缺点,我也接受他最不好缺点,那就是真爱了。
荷叶文章15:荷叶粽
文/邓迎雪
故乡那个偏僻的小乡村没有过端午的习俗,我第一次吃粽子还是读初中的时候。
上初二那年夏天,我趁周末跟父亲去县城卖瓜,见到大街上有卖粽子的,我看着稀罕,便多望了几眼。父亲看出我眼中的渴望,转身买了几个。我高兴地接过来,坐在大树下,剥开粽叶,美美地品尝。粘粘的糯米又软又香,里面豆沙裹着葡萄干,香甜可口,我连声夸赞说:“真好吃。”父亲吃得特别慢,他边吃边研究说:“这粽子做法也不复杂。”吃了一个粽子,父亲就不再吃了,说不喜欢太甜的味道。现在想来,父亲哪是不喜欢,只是为了让我多吃一些罢了。
回到家后,父亲便试着做起了粽子。没有粽叶,他用荷叶代替,没有粳米,他用自家稻田里种的普通大米,馅料放的是花生和豆沙。虽然吃起来少了些糯米的软糯,但是雪白的米里有荷叶的清香和甜甜的豆沙,味道也不错。父亲看我吃得很香,慈爱地说:“多吃些,过两天再给你做。”
直到现在,每年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我总还会想起父亲当年包粽子的情景,也愈加体会到他当年的舐犊深情。
荷叶文章16:七月午荷
文/檀香沙洲
七月的荷花又开了,荷叶田田,蛙声一片,绵绵细雨,薄雾弥漫。走在故乡的步行街上,行人三三两两,唯有盛放的荷花争奇斗艳。
这么热的季节,又赶上梅雨,杭城人多半躲在屋子里,或看电视或上网,百般无聊之中,频道来回切换,亦或是手中键盘敲打个不停,发个状态写个心情,不过是夏日的蝉鸣引发的聒噪情绪一分一秒的蔓延,以此来打发休闲时光。曾几何时,苏轼笔下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致还在,然而湖畔怎就少了几个雨中赏荷的文人雅士,或吟诗或作画,洋洋洒洒地将迷蒙的湖光山色跃然纸上呢?
我和表妹撑着绸伞,漫步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苏堤。耳畔传来远方飘渺的《回家》曲调,乐声款款,如清流潺潺。
《回家》。我一听,那种涌自肺腑的激动和澎湃在雨中火热地燃烧,我眼前的这莲叶接天,还有别样的午荷——娇羞的花骨朵,魅惑的盛荷,捎着枯枝败叶的残荷,在水天之际蔓延的景致,多少年不曾见了。
每当京城中细雨飘来,空气中泛起潮湿的青草味,花叶层林尽染,我便会想起故乡的荷,想起西湖的守望者,年复一年,扎根于此,千百年不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西子湖畔的游客连年增多,海内外的客流量与日俱增。然而杭城的人,竟是少了几分游湖的热情——泛舟,赏荷,品茶,都成了奢望。兄弟姐妹,叔侄婶姨们忙不迭地穿梭于闹市之中,何曾寻觅过杭城一隅的宁静,南宋孤独的温婉而深邃,西溪湿地的静谧与绵延。
我们累了,在一年三百六十日的奔波中,我们迷失了自己,忽然间不懂得什么叫人生。宇宙茫茫,人世间走一遭,短短百年,弹指一瞬。
花开花谢,又会是一年。杭城人总是去九寨,桂林探寻慢的足迹,却又何能领悟三五日旅游,走马观花,进一步疲惫了身子,美景还过目就忘。
小学五年级离开杭城后,特别思念故乡的气息。要是同学问起杭州的景致,西湖十景我可以脱口而出,但让我描述,我竟是根本答不上来,甚至都没去过。那时的我才倏地懂得,什么叫拥有,那些旅途中逝去的光景,再也寻不回来,原本以为一辈子都能触手可及的花草,你少看了一眼,等到错过的瞬间,连轮廓都不曾拥有。
七月的荷花又开了。又一个暑假,我回到故乡的湖畔赏荷,每一朵每一个姿态的婀娜或是衰败,都让我停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