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月的文章

请欣赏关于明月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明月的文章1:明月家园

文/廖武荣

每次都是在暮色中远离家园,频频回首,褪尽阳光的浅青色天空下,家园愈显静谧,安详。家家户户的房顶上开始飘散缕缕炊烟。

淡灰的天空,袅袅随风的炊烟,绿绿的山坡,此起彼落的唤归声,母亲喊的是一个玩得忘记归来的淘气,牧童喊的是一头晚归的老牛。这一切几乎令我想折身回家。再等半个时辰,温暖的桔红灯下,能和最亲的人聚首晚餐,融洽、团圆、平安,这是我局促的一生中最丰足的场景,我不舍得丢掉一场。

炊烟让我领悟到敬畏,家园之中,我在、父亲在、爷爷在,是因为炊烟曾在蓬壁茅檐之上,在粉墙黛瓦之上,在飞檐画脊之上,家园年迈厚沉的土地上才会有无数坚实的足迹延续。

清明,我们去扫墓。稀散的树林里遍布坟墓,我的曾祖母也在那里,她近乎纵容地爱过我,就是这位年幼时给予我温暖怀抱的老人,而我却丢失了对她所有的记忆。家里存有一帧曾祖母的黑白画像,我仔细地长时间地注视,想从那帧远逝的容颜里,追忆幼年的星点经历,但如同冬日靠近一盆将近的炭火,愈近愈冷。

尘归尘,土归土,爱何以堪?低着头我们回家,褐色的土地上,绿色的野草争相掩盖去冬死亡的蓑草,新生与死亡同在几时?

家园的土地里,躺着我无数的先辈和亲人,他们是家园的根。在最深的地方倾听,我走近他们的脚步声,这些都是源自于根的抽芽、拔节生长的声音。

李白的《静夜思》是我的第一首诗。六岁时,我离开了父母,在外婆家里。我时常搬着小凳坐在窗前,坐在窗外透进来如水的月光里。

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在疯狂的想家。想翡翠一样的竹林,想赤足奔跑在阡陌交错的田野,想轻风微浪的湖水,想园子里的一棵树上青涩的桃子,想家里小几上树木的纹理。一个六岁的孩子不明白为什么总想流泪,也许是因为明月?因为窗前的那片月光?因为月光照着我的时候,也照着我的家园?

关于明月的文章2:明月

文/王凡

今晚,我努力想使自己圆满起来,像明月。坐在房间里的我,面对明月,心里一直闪烁着不可名状的想绪,那思绪就像稍纵即逝的流星,让你本以为天空中明明灭灭的星光,一抬眼竟仿佛是恍惚着的粒粒珍珠。当然,珍珠是没有的,半空中仅有一轮明月,它像一颗巨大的眼睛,隐藏着幽秘的光芒,让人在安静之中,有着说不出的惊悸,我的灵魂常常慑于这近乎强悍的光芒。

一位哲人说过,当一个人沉醉在一个幻像之中,他就会把这幻像的模糊的情味,当作真实的洒。一年前的我,在和今晚近乎一样幽秘的夜,就着一轮明月,我头差点被酒操纵着成为哲人所说中的境界。那次喝酒的人很多,我本来是作为一名凑热闹的,可不知是什么力量使我自己在那夜成为一名“随落的酒徒”。真的很奇怪,人往往原先的愿望是出于对娱乐的渴望,但最后却使它成为自己痛苦的一部分。那夜的月光很好,像一层轻纱罩在每一个红光满面的人的身上,我们好似都被一种神秘的力量驱动,自动成为酒的俘虏。如果说每一个人都想成为像李白那样的酒仙,斗酒入怀,对天狂吟,挥毫成诗,泼墨成篇,那是对酒的亵渎,也是对明月的不尊敬,虽然我自己也很爱写诗。但我们偏偏这样做了,当然,我与其它人的心境有所不同,别人喝酒是为了求醉,而我喝酒是为了要从别种的醉酒中清醒过来,当我的洒杯空了的时候,我就让它空着,但当它半满的时候,我却恨它半满。那夜的明月是否很圆,我已经忘了,在醉意朦胧中,我突然发觉那月光古老而有层次,“百物静观皆自得”,假如每个人都能凝神观照,对联物物类类也和你一样自有一番月光的情趣,你会觉得它们都没有不能圆满的愿望。我记得当时我时我说了一句:“给我明月,我将向黑夜挑战”,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醒来后头痛欲裂,从那以后,我对月光隐隐有了震慑之意,懊恼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但我想忘记是自由的一种形式,就像今夜当月落到心灵深处的时候,我就变得十分安静了,更何况,人在明月中总是爱自怜自艾的,特别是心情不好之人,更易犯错,“对影成三人”也罢,“起舞弄清影”也罢,都不需要装模做态,皆是心有感触而发。闭上双眼,唐人张若虚那华灿的《春江花月夜》总如潮头扑岸般涌至“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些湿润的诗句会沁入你干涩的心胸,让你感受自已淡忘了的激动,禁不住那心灵上一;一卷一卷涌来的微吟和那丝丝缕缕的迷惘惆怅。脱去了岁月沉重的外壳,你的心跳和月光中的诗的节奏重叠、撞击,你也许会像少年一样诘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人生代代无穷已,煤月年年只相似”,慨叹人生苦短,年年易逝,仿佛这世人不再关注的忧患话题又摆在你的面前,让你不禁要重复一遍又一遍这古老的疑惑,宇宙是什么,人生是什么?千万莫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世界进入了多彩的年代,时代前进的步伐一日千里,喧器纷乱中,明月仿佛也受到了沾染、不再像以前一样明亮。杜鹃啼血“不知归去,不如归去”但你却茫然不知走向何方,路归何处,可是,不管白天黑夜,谁的心灵不再流浪呢?但唯有这片月色还可让你醒着做一声梦,带着自己的手,牵着自己的魂,谛听自己,确认自己。时代的变迁也许使月光和诗篇都淹没在灯光华彩里,田园风光在陶渊明的世界里才能重现,也许明天注定来临,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却望不清天涯路。纵使你想“文化载道”,也是举步维艰,总也弥合不了语言的断裂,浸润不了思维的枯索。但我想,只要在明月里淘洗自身,在永久流动的时间里,逝去的只是灵魂的躯壳,留下纯洁的心灵,在明月下做一番小憩,明天的路,步子会迈得更稳更有力。

因为,在没有明月的日子里,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我们不能到达黎明。

关于明月的文章3:三匠传奇

文/李浅予

乡村,夜晚,铁匠铺。明月当空,照在铁匠铺旁的桃树上。在飘落的桃花中,一个青年正抡着锤子,敲打着通红的铁块。和着丁丁当当的敲击声,青年随口吟道:“天上清高月,知无好色心。夭桃今献媚,流盼情何深!”

青年名叫张仲炀,他出身贫寒,靠打铁维生。张铁匠爱作诗,他常常一边制作镰刀、锄头,一边吟诵自己的诗作,经过这诗意的粹炼,这些农具仿佛都变得有了诗意,并将诗意的种子播进了肥沃的土地里。

张仲炀成了远近闻名的铁匠诗人,小镇上的一位读书人听说他的故事后,来到铁匠铺,对他说:“年轻人,你若想诗有长进,必须投到高人门下,王湘绮先生今之大儒,你求教于他吧!”

王湘绮即湖湘学术巨匠王闿运,当时正主持昭潭书院。张铁匠熄灭炉火,立即启程。这时,天空飘起了雪花。张铁匠戴上斗笠,穿着破旧的衣服,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步行三十里,来到昭潭书院。

林冲雪夜上梁山,不幸遇上了王伦,张铁匠显然比林冲幸运。自入王门后,张仲炀整天跟着老师吟诗填词,诗艺日进。后来,他留学日本,归国后曾任教于明德、麓山诸校,后来做到了大学的教务长。

和张铁匠一样传奇的还有铜匠曾昭吉。曾昭吉靠为人修锁钉箱维生,他的工作具有流动性,机会自然比久居乡野的张铁匠要多。王闿运见他“性颖慧,理想绝高”,便主动将其招入门下。

曾昭吉是个做官的料,后来官至正五品。在那个时代,他无疑实现了一个读书人的“理想”。不过,他还有个让一般读书人无法理解的“绝高”理想:科学研究。

1904年,曾昭吉干了件在当时的人看来非常荒唐的事:制造空运大气球!试验了几次,气球都掉到水里去了,一时成为笑谈,虽然后来他终于制造出了热气球,并乘着气球上了天,但差点为此送了命。

除了是中国第一个制造热气球的人,在中国科技史上,曾昭吉还创造了好几个“第一”:第一个将电力引入湖南,第一个在湖南安装电灯,第一个发明辫子机,第一个仿造“外国的第一利器”升级版来复枪。

“王门三匠”中的最后一位是木匠。木匠喜欢画画,和铁匠张仲炀是朋友,经张仲炀介绍,拿着自己的习作去见王闿运。王闿运对木匠的作品大为赞赏。当时,许多人都想成为王闿运门生。张仲炀屡次劝木匠拜到王闿运门下,可木匠怕别人说他标榜,所以迟迟没有答应。

这个木匠的骨气让王闿运非常佩服,他常常对人说:“我手下有铜匠曾昭吉,铁匠张仲炀,还有一个木匠也是好学的,却始终不肯做我的门生。”这话传到了木匠的耳朵里,于是他赶紧来到王闿运那里,正式拜入王门。

这个木匠就是齐白石。1928年,64岁的齐白石做了北平艺术学院的教授,他感慨地说:“木匠当上了大学教授,跟19年以前铁匠张仲炀当上了湖南高等学堂的教务长一样,都算是我们手艺人出身的一种佳话了。”

关于明月的文章4:明月照流年

文/胖小雪人

午夜梦醒,看到房间的地面上静静的浮着一缕轻纱似的光影,三更半夜,会是谁家的灯光从窗帘的缝隙间溜了进来呢,出于好奇,睡眼朦胧的望了一眼相邻的楼舍,并没有发现那一扇窗户依然灯火通明,所有人家均已开启了安详的睡眠模式,但是那片乳白色的光影源自何方呢?抬头间,猛然看到,窗外夜深入海,皓月当空,银光倾城。

熟悉的月光,却又如此陌生,只因,有好久好久没有望过。

明月,自古就是一个充满寓意的符号,尤其是眼下这轮秋天的明月,虽然如今的人们,早已没有空闲对月抒怀,但是不可否认,一想到月亮,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泛起淡淡的乡愁,只是不知道,如今的人们,是否还记得月是故乡明呢?

如今,为了更好的生活,离家在外的人是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村庄,很多人丢下年幼的孩子、年迈的父母,远离家乡,在并不快乐的城市里,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当然,城市的表象总是繁华的。每当夜色来临,华灯初上,霓虹璀璨,斑斓的光影将城市装扮的如梦如幻,人们都痴痴地弥留在梦境里,即使头顶明月高悬,星河灿烂,也早已被渐渐醉生梦死的人们遗忘在遥远的天际。

与城市相对的,是村庄,村庄,常常沐浴着月光,静悄悄的,任时光变的古老,任记忆变得更长,一晃间,那些父母离开时尚不懂事的孩子,长大了。

留守故乡的孩童们,每天入睡的时候,总有月光常相伴床头,几个春秋,他们会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但是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对于人有悲欢离合,他们能不能感受到其中的那些无奈呢,总觉得,那些留守的孩子都是孤独的星星,我们能看得到她,却相隔万里,触不可及。

如今的明月,依然皎洁如当年,虽然人间早已不是当年,但是,和月的阴晴圆缺从未变过一样,人间的悲欢离合,也从未改过。

虽然,一张船票,可以横渡大洋到彼岸,一张机票,可以翻山越岭到邻国,远行,对于交通越来越神速的人们来说,是一件太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这种容易,却常常只是容易在出发,归程,似乎总是无期,多少人,不是一去就忘了曾经出发的地方?到头来,终究还是时间,左右了每一个人,左右了人间,也因此,对于常人总以为来日方长的一些事情,总常常以来不及做而匆匆收场。

流年细如水,慢慢洗去风华,暮然间,青丝染了月光,眉梢覆了霜雪,回首窗外明月,明月照流年,发现一生所愿,竟是但愿人长久。

关于明月的文章5:最美中秋月

文/谢汝平

一轮明月静照,天下游子思归,这就是中秋,是达官贵人的中秋,也是平头百姓的中秋,是传承千年的中秋,也是岁岁年年不尽相同的中秋。中秋盼月,因为世上还有孤独;中秋赏月,只因人间尚存真情;中秋颂月,那是心中仍有牵挂。每个人心里的中秋都不一样,每个人眼中的明月也有所差别,但所有人心中的明月都是大大的圆圆的。只愿我的明月可以稍微暗一些,匀出些许光亮,去照亮远在千里外的故乡,去安抚倚门思念的亲人,去拥抱散落四海的朋友。只愿我的明月脚步稍微慢一些,不要摇了那棵桂花树,让满世界跟着慌张;不要打搅了嫦娥妹妹的清梦,她在梦中已回到中秋夜的故乡。中秋是最有诗情画意的节日,惆怅也好,欣慰也罢,那孤悬中天的明月,总会圆得让你无可挑剔。

也许,在你眼中,中秋明月就像一滴圆圆的泪,是你思念亲人的刻骨柔情。所有远在异乡的游子,远离母亲的怀抱,独自跋涉在人生征途,这些年酸甜苦辣的滋味全都尝遍,身后歪歪斜斜的脚印就是饱经风霜的人生印迹。中秋夜的明月与游子一样孤独,想起母亲想起亲人的时候,难免会怆然泪下。明月就像一本打开的回忆录,会让你想起点点滴滴的往事,想起母亲唱的摇篮曲,想起家乡门前的小河水,想起儿时追逐的蝴蝶与蜻蜓,想起学校里老师的训斥与勉励。但比明月幸运的是,你有那么多的思念和回忆,而明月却没有,你有那么多的亲人和朋友,明月也没有。

也许,在你眼中,中秋明月就像一杯香醇的酒,是久别重逢的喜悦。酒香随着月光弥漫,团聚的亲人举起杯,饮不尽的馨香与甜蜜。父亲的胡子白了,母亲的皱纹深了,但是掩不住他们内心的欢笑。小侄子已经满地跑,小外甥亲密地爬进你的怀抱,这些其乐融融的场景,早已让你忘记回家时奔波的辛劳。离家时栽下的那盆菊,等着你回来再开,那夸张扭曲的表情,正是多年心情的写照;当年刚满月的小黑狗,已经威武雄壮半人高,久别之后终于认出了你,对月狂吠难掩心中的激动和快慰。团圆的美酒不醉人,中秋的明月睡不着,你是不是也有满腹话语要对亲人倾诉要对故乡告白?别怕明月偷听,它在酒香的熏陶下,早已醉了。

中秋的明月是一块最香最甜的月饼,等着世人分享;中秋的明月是一粒最丰满的谷稻,等着人们收割;中秋的明月是一阕最完美的古词,等着世人吟诵;中秋的明月是最美的风景,一年只有一次,只要你倍加珍惜,便会像明月一样无缺无憾。

关于明月的文章6:月明中秋

文/曾陌儿

凉风惊醒明月,红叶染透青山。是谁,选择离开城市高楼拥挤的丛林,离开市井巷陌的攘攘冠盖,轻盈地推开中秋这个古老节日虚掩的门扉,独自在月下品尝文字的寂寞,轻叹唯有故园能识我。飘忽的思绪,穿过夜的帘幕,在无岸无渡的时空里回转;持以素往之心,捡拾明明灭灭的记忆,用丰盈的思绪将离乡路程频繁地丈量。不知归期的羁旅,一路风雨兼程,何时才能抵达停泊的港湾?

--曾陌儿

又逢中秋,这个中华传统的佳节,从风云的唐宋至烟雨的明清,一直流转到繁盛的今日。那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从远古到今朝,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从乡村到城市,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它沐浴过古人,又照耀着来者;它淌过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将明净无尘的灵韵赠与人间,依然以淡雅清绝的风姿摇挂在深邃的苍穹,接受世人千古不变的虔诚膜拜。

几缕清风推开浮云的遮掩,一轮明净如水的月,流淌着温婉,泼洒着浅淡的水墨,徐徐地舒展一轴无边的禅意画卷。不知何时移进了雕花窗棂,落在书案上,浸染那一卷诗句和杯盏里的佳酿,墨砚映着婵娟,也变得几分清凉;是谁,一束柔毫描月圆,增添愁绪,临窗飘溢着酣畅淋漓的墨香;又将一帘幽梦,抛向了枝头,隔着朱楼小榭,高唱满月的歌?

中秋月,一轮清澈;它流淌过江南的水乡,跋涉过塞北的烟尘,始终用祥和与宁静,留给芸芸众生,又盈满一波波风尘仆仆的思念,寄托着天涯旅人浓浓的乡愁;它拂过岁月的琴弦,远哼着无声古调,似清泉流溢出淡淡韵致;千年守候着人间万户,静看古今许多游子寻思,烛光摇红下慈母织补;也不知有多少回灯花挑尽不成眠,多少次高楼望断人不见。

华灯如昼的夜,宁可择一处山水灵逸之地而居,不问尘寰消长,似闲云野鹤般飘逸无尘,愿明月留步,以云为笠,风为蓑,独做一名清秋雅客,清樽取醉,糊涂于万物之间;尘埃岁月里感叹人生,一半是离,一半是合。

晶莹的霜露打湿远方匆匆的步履,那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是否又挤着拥挤的地铁或火车,归心似箭;还是连着那根窄窄的电话线,在耳边轻传着,无限解不了的思亲之愁?

月明中秋,四季诗卷里一页雅致的风景。古典的窗牖外,桂花香影弥漫,犹自满园芬芳;中天月白,风弄兰香陌;是谁,在这淌淌潺潺的日子里,拾起一枚禅寂的红叶,记载童年里青翠的记忆?每逢佳节倍思亲,隔江望,恨路迢迢,道不尽相思,咽泪如浇。漏夜清寒,任枕边垂泪,数不清多少次午夜梦回故乡。

梦若清莲,在桑梓的荷塘里淡愁含露,悄悄绽放;白色、紫色、红色、黄色,披着自然的彩衣,舒展着细致的朵儿,诉说着梦的呓语。雨露落在莲朵上,澄澈的水珠在荷盘里流溢晶莹的色调,像是江南女子多情的泪珠,剔透中渗着入股的清凉。荷塘边,柳条在风中轻舞,纤柔的身姿曼妙着翠绿的年华。木质的水车不知疲倦地吱呀转动,重复着远古的歌谣。低头望水,尘间沾染的浮躁归于沉静;拾一枚石子投入水中,看波光漫起一层层螺纹,久久地,直到,了无痕迹。

今夜,明月装饰了谁的窗,那位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又将落入谁的梦中?

梦回故宅,门前几株老树,是否因岁月的侵蚀落下满目疮痍的旧痕。给它增添了几许苍凉凝重的色调;是否许多事物都染上了沧桑郁迹。我涉水而去,叩响重门上生锈的铜环,踏入木质门槛,是否爹娘还在等待,再一次为我烘干被风露打湿的裙衫?

一曲《彩云追月》随着微寒的风,自悠长的小巷吹来,拨弄一池秋水,隐隐绕梦;月色故乡明,熟悉的伙伴是否被叫去高挂起了灯笼,满街通红;在清凉的院落里,焚香拜月,吃着新鲜的水果和团圆的月饼,与家人共赏秋色?

低红的桂花雨,轻浅的莲香风。梦境如开,醒来愁更凝重,有一种尘缘叫似水流年,有一种宿命叫客居他乡。是谁,乘一叶小舟,在明月如水的中秋,打捞匆匆流逝的华年,又是谁折一朵寂寞睡着的青莲,书写俊逸风流的诗章?叹月满,愁也满。

月明中秋,是一图清雅秀美的写意,是一笺沉默无暇的诗铭;不知承载多少悠悠往事,沉睡在古人笔下的诗卷中。在那飘蓬辗转他乡的杜甫里,月夜下,独听秋雁的哀声,遥忆舍弟;在那高楼乘风,起舞弄影的李白里,唱一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辞章。也在那海边望月怀远,愿天涯共此时的九龄诗卷中……

从古至今,来自天南地北的文人墨客,用浓淡各异的水墨将月亮点染得千姿百态,但旧时的明月太高太远,今人的目光无法企及。

莫道是美景良宵,眸眼难寻故相识;独倚窗棂,眷望长空心暗恻,叹千古绕愁之事,唯独情字。多情的,始终是那望月的人。

QQ:1197416909

关于明月的文章7:明月高挂

文/宁雨

姥姥常说,那晚的月亮太大、太圆、太亮了,蓝格盈盈的,晃得人睁不开眼睛,这一辈子也忘不掉。

76年前那个中秋,家里只有三个人:娘,姥姥,还有姥姥的婆母奶奶——八十多岁的“秀才婆”。姥爷当八路打鬼子去了。他离开家的时候,是1939年初夏,娘不满一岁,新麦刚刚下场,春玉米尚未高过胸口。

姥爷走了,离开家也并不遥远。因为我的故乡冀中平原就是抗日主战场。零零星星的枪声,震耳欲聋的炮火,都能让家人与姥爷联系在一起,似乎,那声音就是姥爷在给她们报告行踪,报告他的战斗和生活。那会儿,人人都是脑袋掖在裤腰上过日子,姥爷走了一段时间,姥姥的心里就不再那么吊得慌。头一天听到战事,第二天、第三天没有凶信儿,那就说明人还健在,还平安。

姥姥和村里的妇女、老人、儿童一起,作为留守者,她们以另外一种方式,跟日本人“打游击”。

“鬼子快进村了。”姥姥脸上擦了锅底灰,头发搓上掺着黄土的柴火屑,怀里抱着她的独养女儿,跟随乡亲们朝着相反的方向奔逃。

“鬼子撤了。”姥姥抱着孩子回到村里,跟妇救会的人一起,半宿半宿做军鞋、缝军袜。

可是,那个中秋,一条口信,却让姥姥后悔了多半生。村里的剃头匠老五跟姥姥说,早晨过队伍,他见到我姥爷了。队伍走过泊庄村北的枣林,枣子半红半青,正脆甜。年轻小伙子们的目光里就有点儿馋相,但他们谁也不肯伸手摘,他们有纪律。可巧,那枣林属于姥姥的娘家。女婿吃老丈人家的枣,天经地义。于是,姥爷热情地招呼大家:尽管摘脆枣儿吃吧,这是咱自个儿家的,吃多少都不犯纪律。

姥爷让老五捎话,给他做双鞋,天黑送到鲍墟。活儿要得太急。亲手为姥爷做一双鞋,根本来不及,姥姥粜了几升粮食,买了鞋,央求村里脚力好的壮汉给送去。

姥姥没有跟随送鞋人去鲍墟。前邻后舍,都骂她傻。我姥姥后来也悟出了自己的傻。我懂事以后,姥姥还多次讲起。“唉,我那时候怎么就那么傻呢。豁出去把孩子撇给老奶奶看着,赶他一宿夜路,也能走到鲍墟呀。”每次,她总是这么结束她的讲述,叹一声,又哧哧笑一下。“咳,谁知道他要到山西打鬼子,回不来了,还以为一直就在十里八村的,去去就回来呢。”

姥爷离开家的时候,是不辞而别。他托村里管事的,也是我们郭家的老族长把三百斤米票转给姥姥。三百斤米,是那时村里发给一个抗日青年家属的补助。那米票,也算是他给家里的一个口信。在队伍上,姥爷跟家人唯一的一次联络,也是一个口信,他想要一双家里做的鞋。

善良本分的姥姥,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相信,那样一个简单的口信,竟是她和姥爷的永诀。那个中秋,没有月饼,也没有供奉给月亮娘娘的鲜果,只有洒了一院子的幽蓝的月光。连一家人的心都不在院子里,它们正乘着月光,追随着那个为姥爷送鞋的人。

姥爷的队伍开走了,家里却来了另一个兵——八路军游击队的小交通员——娃子。踏着一地幽蓝的月光,娃子走进我家的小院儿。

娃子也就十三四岁,黑瘦的脸,高挑的个儿,星星一样的两只眼睛,一支战利品“王八盒子”,藏在左袖筒里。他的左臂挂花了,组织上安排他在我家养伤。说是在我家养伤,其实,我们老郭家合族几十户人家,几乎都是“堡垒户”,土坯房子排列于鱼骨刺形的街巷里,每一间房子都可以掩护娃子。

姥姥说,娃子是个见过世面的小大人儿,见面就管她叫嫂子,管秀才婆叫奶奶,跟着一块吃饭,一块干活儿,还帮她哄孩子。晚上,家里被子不够盖,就与奶奶打对脚。不知底细的,谁也不会猜着不是一家人。娃子伤好的时候,人们几乎忘记了他是个兵,似乎他原本就是我们家的一员,是我姥爷的亲兄弟。

1942年,抗战到了最艰苦的关头,娃子他们的队伍坚守在冀中。我们的家,娃子常来常往,有时候昼伏夜出,有时候白天走了晚上又回来。有一天,姥姥抽出自己棉袄中的好棉絮,给娃子做成一双新棉鞋。娃子一边试鞋,一边掉眼泪。他说,他的家几乎跟我们家一样,有一个奶奶,有一个嫂子和一个小侄子,他和哥哥都是八路。可惜,哥哥刚当兵两三个月就牺牲了。

1944年,我的家乡先于抗战胜利一年解放了。娃子的队伍也开赴别处。

穿上姥姥做的新棉鞋的那个晚上,娃子干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年仅十五六岁的少年,只身干掉一个小名叫“獐”的恶霸汉奸。那家伙人高马大,瘦弱的娃子看上去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后来,娃子也挂过几次花,伤得不重,他根本不当事,照常没黑没白地跑着,根据组织的指示抗日锄奸。姥姥说,娃子锄奸,是抱了必死的心。

1947年,姥姥的婆母奶奶去世。无奈之下,老族长终于说出了1942年姥爷在山西战场牺牲的消息。这个消息,他迟报了整整五年。

姥爷,变成了政府颁发的一纸烈士证明书。那一年,娃子也没了下落。娃子,像一阵刮过我们家院子的风。风停了,一切如常。娃子走了,他姓甚名谁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没人知道。

左邻右舍短不了跟姥姥提起我的姥爷,提起娃子,提起打鬼子的艰难岁月。对我姥爷的事,姥姥别的不说啥,就是后悔没能亲自去给他送上一双鞋。关于娃子,她也永远是一句话:“人家娃子可是好孩子。多少仗等着他打呢。就盼他命大,结结实实地活着。”

多少年以后,姥姥已经是个八旬老妪。她严重的白内障青光眼,造成视力高残。不管有月亮还是没有月亮的晚上,她都看到满院子幽蓝的月光。在满院子的月光里,姥姥低语着:“结结实实活着吧,活着,一直活到现在,多好。”

关于明月的文章8:手持清风待明月,眉挑烟火过一生

文/谈笑在指尖

清风,拂去晚照;明月,带来清幽。晚照与清幽相随,清风伴明月相思。

在日月星辰的交替里,在奔波忙碌的日子中,不知不觉,自己就走过了大半生。清风明月,沧海桑田,岁月悠悠,流年婉转于指尖,留下抹不去的痕迹,时光之城掩埋了青春的影子。

不知清风,拂过了多少苍翠的绿洲;也不知岁月,留下了多少涩口的苦果。或许是走过太多的路,经历了太多的事,遇见过太多人的缘故,终于懂得了,红尘喧嚣,世事纷扰,需存一份安然浅笑,让心静默如初。

流年光阴中,曾经的少年渴望过生命的波澜壮阔,如今,尖锐的棱角早已被光阴磨平,喜爱上了一汀云水的清幽;霜染顾盼的眉睫中,淡漠了世事的纷扰,几经淘洗后,一颗素心已出;略带浑浊的眼眸里,藏有一份与世无争的神态;略显弯曲的心胸中,深埋着对他人的理解、欣赏、善待与包容。

一路走来,也曾执着,也曾深爱,也曾薄凉,也曾黯然,将经过的从前静静梳理,折叠,人生,漫漫长路,一路收获,一路感动。轻触时光,一些念,若尘,一些梦,幽幽,一双手,难握流沙,一双眼,留不住花落,我们祈求着一场圆满,可上天只给一个片段,时间的渡口,人人都是过客,如烟的时光,水做的梦。

淡然行走于尘世中,将所有的繁杂放下了,在平淡的日子中舒展思绪。心平气静的时候,最容易把生命中的真谛感悟,一直在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们还能把什么抓住?岁月一直如歌,我们总在激昂中振奋,在低回中消沉,一切总是在我们不经意的瞬间,悄悄逝去。任凭我们怎样千般呼唤,也不会回头。

旧事不知今日情,今日人生待笑颜!握住手心中的那份暖,低吟弦音一曲,浅酌浊酒一杯,将诸多的往事,诸多的欢喜,诸多的烦愁,放置于尘烟悠悠飘渺,迷离于深幽的静谧中。随月下清风,熏酣眠,踏水间,荡轻舟,与时光一道度风流。

如今,不喜欢喧闹了,是因为怕曲终人散更显凋零,因为每一次热闹的团聚后,就是无边的空茫与寂寞,谁知道下一次相聚又会在何时,又会在何处?

喜欢上静谧的夜晚,是因为它可让人的心情放飞;喜欢傻傻的仰望苍穹,是因为它能让人追寻到流星走过的行踪;喜欢在皎月下将倩影舞弄,是因为它能让我静赏到明月淡淡的清辉;喜欢独自在生活中行走,是因为它最能展现出真实自我的全部。

总以为,问心无愧地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就是做人的根本。其实,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还原出人的根本,这才是真正的处世为人。

虽然,每个人在选择走过生命的方式上有所不同,然,我喜欢,以坦率友爱为怀,以仁慈善良为本,任红尘滚滚,愿手持清风待明月,眉挑烟火过一生,粗茶淡饭,简简单单,不理红尘世俗,不问江湖纷争,红尘陌上,心怀几分淡泊,将平凡的日子,过成鸟语花香;把尘世中的过往,镶满云淡风轻。

静守流年,听一首云水逸,把自己安顿;沏一壶龙井,洗涤灵魂;写一段清新小字,携梦拥心共舞。俯仰之间,依然随意,依然洒脱,依然从容。

依着生命的暖香,向着阳光缓慢且优雅地行走,流年几何,不用去数,季节暗换,任由它去,许一份现世安稳,潋滟红尘,留一份清欢,醉于明月清风。

在一粥一饭中种上一份诗意,于静水流年里感受岁月给予的幸福,左手烟火,右手清欢,捡拾岁月中的快乐,击节而舞,直至白了头。

关于明月的文章9:千里相思共明月

文/天一尘

千里相思共明月,一夜清辉到天明。又是一年中秋,又是一轮明月高挂空中,人间多少团圆美景,多少相思牵挂,都在月光下诉说。

中秋之夜,秋凉渐生,微风徐徐,明月高悬。吃过晚餐,搬出桌椅坐于院中,手捧一杯香茗,静静地与月为伴。清浅的时光里,一位温婉的女子,携着一身淡淡的花香,微笑而来。

还记得那年中秋,我们在月下并肩而坐,吃着香甜的芋头和月饼,赏月赋诗,举杯痛饮,谈天说地,邀月同欢。后来,意犹未尽,我们又携手同行,来到街心公园。这里早已挤满了前来赏月的人,热闹非凡。我们坐在湖边,浅水疏影,相依相靠,看一轮明月斜挂空中,水天一色,映衬着你恬静温柔的脸。

今年的中秋,你不在身边,只有我一个人。虽然有些寂寞,但是那种细细的思量,和那难忘的情怀,却有着一份与众不同的美妙。月明星稀,独自一人望着天上的孤月,我忽然想起了张九龄的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我一直在心中默默地念着,我相信,远方的你一定会有所感知,当我们抬头凝眸望月时,那轮圆月之中便有了我们彼此的身影和深情。

中秋月圆人未圆,短暂的离别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团圆的时光。只要我们的心在一起,天天都是团圆,天天都会幸福。不管距离多么遥远,只要心相系,情相牵,天涯也近在咫尺。

中秋之夜,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爱让一切成为永恒。

关于明月的文章10:当时明月在

文/若然如晴天

一直念念不忘的是宋代词人晏几道在《临江仙》里的传世佳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一轮明月孤傲地悬于深邃的夜空,该是多么纤尘不染的画境。

溶溶月光下,便是千回百转的相思。也许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肝肠寸断,也许,还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情人遥怨。

曾经的蜜语甜言,山盟海誓,在滟潋的春江水中涤荡,是否,依旧能负载得起千里相思的重量?

明月照彩云,时见故人归,只是,他的乡音还在不在,而我,看着那副饱经沧桑的容颜,是否还依然自信地对他们说:“曾有一个他,爱我如生命。”

爱也悠悠,恨也悠悠,即使你不着一字,我亦明白,过往的片段早已如落花流水,散落于胸。

今夜,我为你温起一壶浊酒,就着月光,看你微微上扬的下巴,爱的最初,任谁都回不去了。我左手流失的,是一段渐行渐远的青春;右手跌落的,是逝去的几千万公里的一次忘我的情奔。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是我们在孩童时代背得最多的诗句。可是,当时的我们,总是蹦蹦跳跳,把这首诗读得高高兴兴,直到长大后,回头来看它,才发现,其间有种难以言表的孤独与凄凉。

独在异乡,夜晚,看到如水的月光,便以为是故乡的灯光。抬头,是月亮,低头,是乡思,心不经意间有一丝丝微凉的痛楚。

月如霜,发如雪。一枕寒凉,迷梦千年。恍惚间,惊觉自己已经不再是难以成眠的一个人,而有无垢的月光相伴左右。难忘那抹明月光,飘飘忽忽,床前枕头斜倚,你捻须,低吟,梦里不知身是客。

庭院里满是风雨过后的落叶。雕花窗外,是乍暖还轻冷的天气,手中是一杯浅碧色的残酒,倒映出自己不再年轻的容颜,小酌一口,心中满溢着寂寞苍老的感慨。

凋零的花瓣在风中旋转,绝美,无奈,终归尘土。何处何人为之收艳骨?掩风流?

楼头凄厉的画角,凉意逼人的晚风,半醉半醒间,愁思更浓了,如一点晕染开的墨迹,不偏不倚地点在紧锁的眉头。

重门紧闭,一如内心难以言表的心事,只是没料到,那溶溶的月光,竟然穿越过厚厚的院墙,送来了隔壁秋千的影子。

在小轩窗前摆上一株梅花。

殷红的花朵,褐色的枝干,孤傲的气质,柔美的娇态……那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色锁住窗棂,笼罩住梅花,一切都写进了月的光辉中,景与物之间一片混沌,一团融合,一时间,竟找不出一丝的缝隙。掬一捧芬芳,待掌心开出浓烈的相思,再把自己投于其中,因为有梅,我不寂寞,因为想你,我存活。

我始终认为这是一幅暗藏禅机的画面,月是主角,梅为精魂。

《红楼梦》中的情痴贾宝玉访妙玉乞红梅,妙玉微略迟疑,最终还是折梅相赠,其实,她送的不只是一枝梅,还是一种莫名的心动,一段朦胧的期幻,以及,一缕作为“槛外人”的不平与不甘。

千江水有千江月,一样的月亮,普通的红梅,就算是无常人生中对自己的安慰吧。

“有人问我修行事,遥指天边月一轮”。

中国道家虚灵功的编创者叶芳扬大师,带着“坐看云起时”逍遥,淡淡吟诵。我想,他表面指月,实则指心,就是想告诫修行之人,如果只看到空中之月,却忽略了心中之月,终究是一场辛苦为谁忙。

真的很喜欢这种遥指明月所营造的色彩与气氛,既有“年年今夜,月华如练”的恒久与孤远,又有“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的淡然与闲逸。

二十年的苦心钻研,十三年的风雨兼程,终于,1998年,融道、佛、儒、医、武于一体的虚灵功被国家体育总局正式评审发证,列入首批全民健身优秀功法之一。只是,我不知道,叶芳扬-----这位道家的奇男子,当他回首来时路,是不是会有“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感叹?

关于明月的文章11:当时明月在,仍照彩云归

阳光明媚的下午,虽然北方的校园里依然只有松树舒展着他永不凋落的绿意,但此刻给人的感觉还是很像春天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去年的冬天风雪未寒,而今年的春天却始终未暖,雨雪交加。

这样的日子里,我终于忍不住逃到这片刻的温暖中,一晌贪欢。顾不得石阶上的尘土,便坐下来静静地若有所思。偶尔过往的同学会好奇地唤我的名字“明明,怎么不进去呀?”是啊,还有最后一次实验要做。忞尔一笑,芴自走了进去。

不知从何时起,便不再凝视月的光芒,因为倦怠或是其他什么缘由,总之不再迷恋这种清辉。正如此,也很久没有依恋昔日的旧友,剪烛夜话之事怕是早已入了尘,归了土的。

不是话不多,只是情太薄,不是情太薄,只是缘太潜,不是缘太潜,只是路太远。

我们的坚持终于败给了无尽的流年,我们的信仰终究迷丧于海角天涯。

人说两颗心相遇的时间便是樱花坠落的一瞬,秒速仅仅五厘米。

终于感觉到自己的懦弱,终于发现我的图画里始终没有未来的色——我把这种颜料弄丢了!

古人曾以明月寄托愁苦,而今我以明月寄托相思,悼念我那永不回头的青涩华年。

关于明月的文章12:明月千里寄相思

文/绿野星魂

"但愿人长久",在心里许下月圆时分的期盼,却引来一阵阵落寞。红尘作伴,诗酒年华的日子依稀如昨。挥挥手,走了,散了,那一年转身离开的你我,走出了彼此的世界,却走不出绵长的记忆。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悲欢离合,何以会和蟾宫有染?想来不外乎,月有阴晴圆缺。人世间的聚散,总是徒惹愁思。站在窗前,任游走在天边的思绪,黯淡了明月当空的夜。

相遇如花,为彼此倾尽繁华。凝眸一刹,流转的波光覆了落日黄沙。记忆里的微笑依然熟悉,蓦然回首,才懂得,你,早已是我此生,逃不掉的红尘羁绊。

青葱的心境在流年里慢慢老去泛黄,看星子成河,皓月当空,想起曾经浓情蜜意的往昔,想起遗失在岁月风尘里的你,不禁意乱情迷。

是否那月圆人团圆的故事,只存在于说书人的戏文里?

走过山山水水,尝遍悲欢离合。看不穿的是缘来很浅,情意太深。猜不透的是月色温柔,何以你却不入我的梦。想不明的是昨日的完美,为何会演绎成今日的残缺。

你是风,是雨,是月,是我的人间四月天。

明白忧伤或许是自己与生俱来的天性,在深夜里,吹一曲萧音,填一章愁词,跳动音符,熟悉旋律,世间种种,都糅合了太多的等待和孤独。我是那红尘惆怅客,做不成人间富贵花。

不敢去细数窗外的秋叶又飘零了几许,我知道,那些飞舞在晚风中的叶,承载着我的思念,我的心。一念起,相思天涯。一念落,和着泪水和悲伤。

素绾青丝妆如旧,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做不成皎洁的月,多想化作一湾清波里的星辰倒影,去装饰你溢满柔情的梦。

习惯于月色倾城的夜,执笔思绪飞扬。想念的你,在夜的那端。风不起,九月的秋叶未黄。心,寂寞着,惆怅着,为的只是那个,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的美丽错误。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恨不能化蝶,出入君怀抱。

常记初相遇,情不知所起,却无端的一往而深。有关于你,寥寥几笔,却春风旖旎。

那是一段烟波纵横的往事,是花开便相惜,花落不相离的美好期冀,是春天吹起发梢的风,是夏天降息燥热的雨,是秋天倾城的桂香,是冬天无瑕的雪,是梦,是幻,是不醒的童话。

你无声息的走进了我的世界,我知道阳光明媚的记忆,都是关于你。可如今你不在了,那青色的天空,看不到阳光的天空,是否再也看不到彩霞和虹霓。我知道天青色,是在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写一笔,明月千里寄相思,黯然笔落赋愁词。虚掷光阴,未觉夜已深沉。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不知道我想你的时候,你是否也在想我?一段如花似玉的情事,终归成追忆。

早已明了,那天涯两端的彼此,已不会在对方的世界里,泛起清波涟漪。然而这样暖的风,这样圆的月,这样静的夜,请许我,让隔世离空的你,在我的心里,在我的梦里,在无边的思忆里,深入浅出,深入浅出……

关于明月的文章13:月光下的七夕

文/路志宽

七夕的夜晚,一轮明月与我的目光和心灵对话。

如纱似雾,如梦如幻。今夜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了这爱情的传说,所以就连这月光也美得朦胧起来。对于那些美好的事物,我一直都坚信不疑。

暑气渐渐退去,像是被秋风打败了的士兵,也许此时的退却,并不是一蹶不振,我想他一定会来一次反败为胜的反攻。夜色中,披着银色的月光,循着乡间的小路,尽量放慢脚步,带着一份闲情逸致去悠然散步,去感受这月光下的村庄。

是寂静,是空旷,还是荒凉?玉米已经很高了,像是一排排列队整齐的士兵,守护着村庄的安宁与富裕。农家小院的葡萄架下,挂有已经紫红了的葡萄,一串串、一嘟噜,丰收的喜悦和果实的香味儿,在月光下飘荡。

我将目光望向夜空,银河两岸,那牛郎织女可曾相会?我想一定正在相会!不信,请听蟋蟀为他们的相会而唱响小夜曲,一声声爱,一声声情,一声声泪。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月光的温柔与通灵,和今夜的主题多么匹配,连今夜这月光都有了爱情的光芒。

再看一眼银河,织女星和牛郎星若有若无,时隐时现。我想,他们一定是躲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在悄悄说着情话。在他们的身旁,也一定有一个池塘、一个村庄,有一些虫子在为他们歌唱,有一些清风在为他们梳理心事。

月光如水,星光灿烂。今夜是七夕,今夜只盛开一种花,它的名字叫玫瑰;今夜只流行一种糖果,它的名字叫巧克力。于是,玫瑰花的香味儿和巧克力的甜味儿,将整个夜晚弄得充满诗情画意,充满了花前月下的浪漫氛围。

月光下的七夕,是一杯烈酒,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那种。有时,只是看一眼,便让人酩酊大醉了。

关于明月的文章14:笔尖下的回忆,又融化了多少相思?

明月如此凄清,透了谁的忧伤,淡淡的相思,淡淡的愁绪,

又是谁在湖畔,吹起了悠扬之笛?

思绪随风飘荡,不知在何处搁浅,也不曾在彼岸坠落,

而你匆忙而过,悄悄地拾起那份寂寞,

给我的已不再是冷漠,而是那份早已逝去的承诺。

可否?让我一路相随,成为你一生守侯,

纵然天荒地老,我依旧无悔,

只愿将你写进我人生最后的篇章,

那一页一页,永无止境的想念。-

岁月悠悠,爱亦幽幽,曾几何时,走过了多少风雨路,

看尽世事沧桑,却又不知为谁至今未能释怀,执笔而下,思绪不断,

不知从何开始,亦不知何时结尾,

是回忆的最彼端,还是岁月的末端?

但愿就这样一直延续下去,写不尽,写不尽…

可终究还是化作尘埃殆尽,消逝在回忆里。

当过去成为回忆,往事亦如烟消散,

带不走的忧伤,埋藏在记忆深处,

带不走的眷恋,追随着你的身影一路相随。

只期盼着有一天,当你再次回眸时,

才明白那早已尘封了一生的回忆,

已不再为谁不舍,不再为谁憔悴,

而这一切,早已在命运的轮回中便已注定,

我的等待,依旧只为你而存在……-

朦胧的世界,谁还在孤独中不愿离去,

不尽的迷茫,谁还在眷恋一段永不出现的爱。

是不是?忘却了便可以不能再想起,

当我明白,一切都成为不可能的时候,

我终于明白,该放手了。

而如今,情深幽恋,你我却天各一方,

我的世界,你早已离去,匆忙而过,如此空荡荡的,

只剩残影犹在,回忆断了线,梦亦被敲碎。

而我,却宁愿就这样永远不再醒来,

至少不用再看到你迷茫,默默地选择了放弃。

曾有过多少次跌落了,

悄悄拾起那份失落,

可在乎的却再也不能忘却,

犹豫里,缠绵在从前,到最后,

却宁愿独自默默承受这一切。

远方的你,可曾看到,这些古老琐碎的文字,

又是怎样的深刻,那一道道深的、

浅的泪痕印在这片薄薄的纸上,

又融化了多少相思,笔尖下的回忆,

再次搁浅,沉思中,凝眸里,只这一残卷,

几张碎纸,都深深地寄予了一生的思念,

写不尽一生牵挂,亦写不尽一纸情缘……

关于明月的文章15:有情明月属故乡

文/王晓林

中秋节前的头天晚上,老家的堂兄来了电话,邀我全家第二天去参加侄儿的婚礼,我当即满口应允。

侄儿的婚礼是在故乡的小镇上举行的。

傍晚时分,街道两旁的路灯,因浓密树叶的遮挡,发出微弱的光,像瞌睡人的眼,迷迷糊糊的。酒席上,人们觥筹交错之间欢谈畅饮;舞台上,音箱震耳欲聋,使昔日宁静的夜晚变得热闹起来。这次婚礼,也为常年见不上几面的亲朋好友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人们说话口无遮拦,嗓门也高,少有城里人的做作。我也融入其中,与亲友故交聊起了家常。他们说得最多的是关于我父母生前的话题:父母如何乐于助人,如何勤俭持家,如何善待他人等等。父母留下的口碑,在亲友中流传,让我顿感双亲仿佛还在身边。

夜深人静,喧嚣的宴席落下帷幕,宾客各自星散。只见一轮银白的圆月悬挂天空,皎洁明亮。我起身向堂兄告辞,趁着月色,独自一人漫步在街头,身后是被月色拉得细长的身影,显得愈发孤寂。我找寻着过往的记忆,是啊,从小生活在山村野地,耳之所闻,少不了猪狗牛羊之声和一些鸟兽的歌唱。年少时只觉得那是浑然无调无腔之音,多年后再忆起,似乎很遥远了,这才忽然感觉到在闹市蜗居多年,岁月在鸟影和村歌俚谚间倏然无踪,不知不觉让人老去了许多。这一刻,我回到故乡,拥有一隅绿草芊芊的净土、一片小小的憩园,去听那淙淙的流水和鸟儿们啁啾的歌唱,让满身的疲累在故乡的山沟坡地稍得安歇。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通通抛至脑后,不加理会。

短短十余年间,故乡场镇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孩提时寥落的老街容颜不再,正淡出人们的记忆,而今街道两旁矗立起幢幢亮丽的楼宇,鳞次栉比,商铺林立,无不透露出商机的无限和街市的繁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党委政府充分挖掘古镇的文化内涵和悠久历史,本着返璞归真、修旧如旧的原则,注入特定的文化元素,全力打造时尚新街。你看,典雅的建筑,宽阔的广场,别致的街灯,微型版的东河里渔人划船逮鱼……好似把人们带进了如梦如幻的仙境。站在四合拱桥的护栏边,但见月光洒在河面,映照河底,流水潺潺。

忆起孩提时的光景,那时非但无暇顾及这月夜美景,反而有的是略带抱怨的心境。因为白天没干完的农活在月光照耀下要继续做,直至睡眼朦胧。难怪人们总说“只有农民才没有退休时间,除非生病扛不下去了”。我的父母不想让我像父辈那样永远定格在一亩三分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背着太阳过西山。他们坚信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只有读书才能离开乡村,走在城市的柏油马路上,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可仔细一想,现在有几个年轻人,愿意成天与泥巴打交道,就是在校的学生只要中学毕业,如果升学无望,就会与亲友一道背井离乡,外出挣钱。他们不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们正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出去打工、做生意,随便一种谋生的方式,都比呆在村子里侍弄土地要强得多。家中有老人的就把田土留给老人,或是转送给邻里亲友耕种,或者干脆任其荒芜。

当晚,我留宿在亲戚家。夜深了,我无法入睡。索性起身走到窗前,轻轻地拉开窗帘,推开窗户。夜半的风有些凉,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仰望星空,月正圆,挂在一片墨色的天幕上。久居城市,感觉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仿佛是被什么罩着让人喘不过气来。而故乡的月永远那样圆、那样明、那样美。小时候读李白的《静夜思》觉晦涩难懂,“月”有何可“望”?“乡”有何可“思”?直至后来离开故乡,有了思念的距离和牵绊,这才深切体会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份思念与真情,才会感受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那份孤独与寂寞,才会真正懂得“月是故乡明”。想想苏轼,他无眠可以邀约张怀民赏月同乐;李白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我,无酒、无杯,只有与明月默默对望。

故乡的中秋之夜,月华如洗,丹桂流香。童年时过中秋节的欢乐情景,在我脑海里就像过电影一样,越发清晰起来。父母,姊妹,阖家老小,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共享天伦。待到月升中天,一边赏月一边吃着糍粑,那种愉悦幸福的感觉,可谓人生一大乐事。明月依旧,人却几何?我一时百感交集,竟无语哽噎。

曾几何时,当我背起行囊,义无反顾地走向远方,历经千辛万苦,去寻找心中的乐土,去寻找理想的天堂。直到有一天蓦然回首,却发现“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天堂就在心中,乐土就是故乡。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漂泊回到故乡时,突然了悟——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