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的文章

请欣赏夜读的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夜读的文章1:夜读凤凰公园

文/孔伟建

观察一处景点,角度非常重要。一如读书,读是一回事,怎样读又是另一回事。

那天晚上,我在办公室加完班,眼睛酸涩,想出去散散步。出单位大门西行,走着走着,不觉就到了凤凰公园。时值深秋,天气渐寒,路上车流人流依然不息。

老远,我就听见音乐声声,就看见不少景观灯,这些都与凤凰公园息息相关。光,一到夜晚,愈发霸道。光影、线条、音符、色彩,都与光有关,光有极大的包容性。有了这些光,我们就可以一次次地投身其中,感受那些感动的、闪烁的、想象的、确定的、自我的以及他人的存在。

修葺一新的凤凰公园,她恢弘大气的现代气息随处可见。

这公园,白天里,我无数次从她跟前路过,来去匆匆。黑夜里,我亲近她的机会却很少,算来,这还是我第一次跟她如此近距离接触。我错过了她的美丽,关于夜晚的,无数次。

我慢慢走,慢慢看。我在回廊上坐会,听会音乐。我在溪流边,伫立一会,感觉着扑面而来的水汽。我在假山旁看会,体味着园林工人的匠心独具。我在高大的白杨树下待会,跟它说会话。深秋了,它已开始落叶。我身边,还有很多四季常青的不知名的花草,这儿一片,那儿一片,在深秋的夜晚中默默吐露芳华。

我周围有很多人,这些人来自这座城市的不同角落,一到夜里,他们就同样被这公园吸引着,每晚都来赶赴与她的约会。他们来这里,散步、健身、聊天、散心、玩耍、交友、恋爱,每个人,在这里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

这些原本默默出入单位、菜市场抑或厨房的人,在公园里发现了另一个自己。有些事,原本只是觉得好玩,但因一份执着与坚守,结果成了让人惊喜感叹的风景。

我看着公园里的一切,突然觉得她迥异于白天。绿地、近水、远山,曲折幽深的回廊、功能齐备的健身器材、默默休憩的喷泉、堆叠有致的假山……一切设施,都在灯光之下添了一种神秘色彩。灯光,这儿一簇,那儿一簇。地灯、射灯、彩灯,这儿一盏,那儿一丛,各种各样,将偌大的广场划分为不可分割又互相独立的若干区域,那样和谐,那样幽邃。

公园,依然坐落于凤凰山下。她,跟山是一体的。你可在公园缓步,可拾级登山览胜。山上有亭,翘首飞檐,小巧玲珑,在夜灯映射下,更见别样风致。

夜晚的凤山,人流不断。灯光,将它变成了不夜山。我想登到山顶,站在高处、远处,看看夜晚的凤凰公园,我想看看,在陌生的高处,凤凰公园是怎样跟这座城市建立起联系的。

我沿着台阶,逐级而上,步步登高。我看着自己的身影被灯光越拉越长,我觉得夜晚的凤山,和夜晚的广场一样,不是那样直露,给人以更多想象。你不知道,一棵松树后面,隐藏着什么。不知道,一块山石后面,隐藏着什么。你不知道,山风从哪儿来,又吹向哪里。

我站在山上,看着下面的公园。再次感觉到,角度是多么重要。我站在高处,看到的公园,完全不同于身处其间的公园。我觉得,公园里的人群跟我一样渺小,我感到这公园是属于这座城市的,她已跟城市完全融为一体。仿佛,她的新生已默默等待了许久。她身边,是滚滚的车流,是不息的人流,是日渐耸起的建筑。

凤山之上,气势恢宏的凤凰阁,规模初具,正在加紧施工之中。夜色之中,工人依旧在忙碌。可以想见,她的面纱揭开之日,肯定会给我们带来不少惊艳。

生活,随处可见。人心思安,我们在公园上各行其是,没人扰乱我们。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是我们最大的追求。

在广场上散步、跑步,脚踏实地,你会感到自己的真实存在,你会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体重,你会意识到自己的年龄,你会碰见这样那样的人,你会遇见这样那样的风景,听到这样那样的故事,或许,这正是生活的味道。

夜读的文章2:冬日夜读

文/谈笑在指尖

冬日,天寒地冰,窗外风冷雨骤,灯光下,斜倚床头,操起一本书,心中那庸庸扰扰的浮躁静了下来,冬夜也不再寂寞,陶醉于书香中,是件再惬意不过的事了。当一个个字跳入眼帘时,往往有种深入灵魂的静穆,有股甘冽的醇香从心底而生。天籁之潇洒,远胜于外界之嚣喧,读吧,只管读,读到半夜,读到三更。恐怕也只有冬日夜读才能营造出淡泊的心境、独立于尘世之外的孤独,怕也只有冬日夜读才能够驱却烦恼忧愁、减缓对功名利禄的奢求。书中乾坤五彩缤纷,可以融化厚厚坚冰,可以抵御呼啸寒风,可以慰藉人在旅途的疲惫与忧伤。斜靠床头,拥被倚枕,便有了热乎乎、软绵绵的况味。再泡一杯热茶,浮生碌碌均在书里和茶中了,同时让冬夜里,有了一种体贴和憧憬。

灯影下,总觉得时空常常变幻着,有些年代已远的事,竟像在眼前所经历的一样,化成一种自身的经验,前尘影事,令人百感交集。

茫茫雪夜,《林冲奔夜》时的悲愤与慨叹,在耳边回响,只觉得“朔风阵阵透骨寒”,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伥,这是一种“满怀激情问苍天”的英雄末路的苍凉与无奈;巴金老人《讲真话的书》,那质朴的语言如棒敲打着我的心,检点一下自己小小人心的虚伪和丑陋,不禁脸红发热,坐卧不宁起来;《击鼓骂曹》那忘乎所以的颠狂,痛快淋漓的笑骂指点,又让人有种尽泄心中块垒的畅快;沈从文的《边城》,讲述着那个湘西古朴、美丽,令人神往的凤凰小镇,仿佛使我感受到了那里的乡风、乡俗、乡景、乡情;刘墉的《爱不厌诈》,叫人忍俊不禁之后,掩卷咀嚼:“爱”就简简单单一个字,但爱的艺术、爱的技巧却不简单,需要我们用智慧去经营,用真诚去培育,用真情去养护;鲁迅的散文最适合在冬夜里阅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在冬夜里读了一遍又一遍让人爱不释手;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深感诗人创造出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诗人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实在耐人寻味。冬季有书作伴,真是件幸福而又尽兴的美事哟。

一个个的夜晚,我常会在感动中微笑着,在感动中落泪。那些糅进亲情、友情、爱情的句段篇章,交织着一份又一份最本真的挚爱和倾吐,如叮咚山泉,涓涓流水汇入心田,似空谷幽兰,浪漫玫瑰芬芳心房,像澎湃汹涌浪潮,不停地撞击着心灵深处……

窗外天冷风紧雨骤,有时还有雪花飘落。冬日的夜晚,我这里只有翻书之声,惬意!啜一盅酽茶,足藉以安抚胸中扰乱的烦燥之心。双目微闭,细想之,百丈红尘之中,我们虽都被衣食所牵,却有一些人刻意着为名利奔忙,一些人在被竞争者中所挤压着,心情凄惶。一晃,大半辈子就快过去,恍恍惚惚中,实际上哪来得半点闲适之趣?人生如寄,生命那么迅忽,就像浮沤的生灭,短得只好比作整个时间过程之外的东西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大多数人来说,过往的一切是不会在大自然中留下一点痕迹的。旧时王谢堂前燕,一转向就找不到归路了。苏东坡“吾不往而不乐”之句,有其深刻哲理,人生总是坎坎坷坷的,我想不管在什么境地下都应淡然的面对,让自己快乐,生命不管以什么方式存在,都要学会善待自己。

冬日读书,即使是天寒地冻,心底里也会有一片亮丽的天空。

书轻轻地合上,一丝倦意袭来,再看几页吧,还有两页没有读完,书却“啪”的一声掉在地上。不管它了,身子一歪,呼呼睡去,多美的滋味……

夜读的文章3:夜读时光

文/李笙清

多年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常常在一梦醒来,拧开台灯,偎在被窝里看书,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妻愤愤然,对我以颜真卿《劝学》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解释并不领情,说古人夜读是为了求取功名,你都人到中年了还凑什么热闹。一忍再忍,在多次强烈抗议后,将我“发配”到书房就寝。这样一来,我更是无所顾忌,夜深人静之际翻动书页,摇头晃脑,嘻笑怒骂,香茗相伴,书香绕室,自得其乐,不必担心扰人清梦。

我一般入眠较早,一天忙到晚,头一挨枕,就睡意朦胧鼾声四起。妻常笑我人到中年未老先衰,但积重难返,我行我素,就喜欢留恋被窝里读书的那种感觉。午夜挑灯,一杯清茶,氤氲中书香盈室,颇有几分清代诗人袁枚“寒夜读书忘却眠”的乐趣。柔和的灯光下,专心读书,情到深处,顿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深夜书”的惬意之乐。

弹簧床紧挨书架,白天收起来,晚上打开,想看什么书,伸手可得。我读书比较随意,没有古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那种感悟,也没有国画大师李苦禅“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的那种境地,但“书卷多情似故人”,可谓我的生活伴侣。夜深读书,静谧中思绪悠然,偶有所得,即闭目片刻,纸笔伺候,写成小文,放上一、二天,再拿出来修改润色,虽不是字字珠玑,和白天喧嚣之中搜索枯肠笔头艰涩之文相比,也觉得不失灵气。

深夜读书,喜欢断章觅句,随心所欲,没有“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拘束,古典、现代兼顾,全凭兴之所至。好书如茶,可以解渴;好书如酒,让人陶醉。有时闷热难耐,看经典散文,清心寡欲,心静自然凉;有时清风明月,星光灿烂,翻阅一篇爱情小说,情到浓处,自己也似乎深陷其境,与书中人物共进退了;有时风雨交加,信手拿过一本抒情诗集,聆听窗外淅沥雨声,捧读唯美文字,心绪随之跌宕起伏;有时读书到深处,窗外秋虫唧唧,月透窗棂,画意诗情,弥漫斗室,便忍不住关上台灯,于月光中阖上眼睑,小寐片时,常常有飘逸灵气之诗句从脑海中突然闪现,可谓夜读所得了。

当然,读书要眼清目明。每次夜深读书,我都会洗脸净手,漱口刷牙,唯恐对书有所亵渎。书房方寸地,弥漫淡淡书香,一颗心沉淀其中,可暂时忘却世事烦恼,达到书人合一的境界。也有看书入迷到情难自禁的时候,或潸然泪下,或心动莫名,或愤怒,或激动……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于字里行间,难得地宣泄自己的情感。

夜读时光,如流水般在静谧中流过指尖,颇有几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意境。读书到极致,忽闻敲门声,妻在门外呼:“天亮了。”乍然从书中出来,才看到窗外已是曙色熹微,案头杯中茶凉。

夜读的文章4:秋夜读石涛

文/坚利军

淅淅沥沥的秋雨驱散了夏日的燥热,细雨给灼热的大地披上了层薄纱,仙境般笼罩着每个角落。窗外,梧桐树下的草丛中传来丝丝秋鸣,音色悦耳,铿锵有力,似现代电子乐般的节奏,动人心弦,令人回味,秋天的触角就这样悄然延伸到了我的窗前,召唤着我感受自然的韵意。品着清茶,听着窗外沙沙的雨声,在初秋之夜,独赏这夜的沉静,顺手拿起了没有读完的《石涛画语录》,仔细品味。

石涛有言:古人写树,或三株、五株、九株、十株,令其反正阴阳,各自面目,参差高下,生动有致。吾写松柏古槐古桧之法,如三五株,其势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跹排宕。

这就是苦瓜和尚石涛的得道之处,也是其画语录深奥难读之处。记得十几岁时,初读《芥子园画谱》时,其树篇中说树是山水之眉目,显然这是在强调树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学生时代的我对这些不明其理,更不用说读懂石涛的写树之法了。

《石涛画语录》是清代中国山水画巨匠石涛所着,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释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强调画家要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绘画思想影响重大,直至今日还为人所赞誉。

石涛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位奇才,他自幼出家为僧,对佛学及禅学有极其深厚的研究。在禅学思想的影响下,他的画风独树一帜,笔墨恣肆纵横,超凡脱俗,不拘一格,意境苍莽新奇,他提出“一画之法”旨在独抒性灵,我手写我,珍视自己的须眉。而在林木章节中为何提到写树三、五、九、十株,而不是一、二、四、六、七、八株,显然,这是寻求阴阳一体、正反和谐的一种方法,是苦瓜和尚的过人之处。由于石涛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并对禅学有着极高的悟性,因此他得以用禅学思想写出了划时代的论调,提出精辟的具有指导性的艺术见解。其实每棵树作为个体,都有其个性特征,其丰姿应凸显个性魅力,更重要的是几棵树合成一组树,不是杂乱无章的排列,也不是孤立无援的组合,而是充满了前呼后应,瞻前顾后的生命联系;树群之间更应是顾盼生情、息息相关,这才是写树的关键所在吧。石涛画语录中的写树要旨,也可以与“移情”联系起来,当西方人提出“移情”一说时,中国人早已把这东西熟练运用了。石涛虽非海归,但他的画论却遇到了异域的精神知音。石涛将其画理运用到创作的实践中,这让石涛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艺术成就。

《石涛画语录》以禅学思想为主导,通篇贯穿了他对禅的理解与领悟,其文章中充满了禅的内涵与玄机。若是有了禅学的基础,再读《石涛画语录》,便会感到其中奇妙,感叹其确为“千古绝唱之奇文”。借着秋雨清爽,跟着石涛游走山水间,确是惬事。

夜读的文章5:等待一场高考

文/钱永广

嚢萤夜读的高三学生,此刻他们正在等待着。

他们在等待什么呢?是高考试卷上的一道道习题,还是距离高考已不多的天数?是自己高考可能会得到的分数,还是即将送到手上的一张张录取通知书?

那老师的教鞭,黑板上的粉笔,没完没了的试卷,就快要没有了烦扰。那背不动的书包,就等着放在门后的角落。清晨香甜又诱人的梦,就快要不再为闹钟而惊醒。他们很快就可以放纵地睡一睡懒觉,或玩一玩游戏,这是多大多大的快乐!为此,他们的心里满是喜悦。

辛勤耕耘的高三老师,此刻他们正在等待着。从高一到高三,他们总是跟着班级走。高考是一座山啊,每隔三年,他们就要带着学生翻越一次。他们的担子多重啊!他们一边喘着气,一边盘算着,自己教过的学生有多少上了大学?又有多少学生离开了学校?去年学校高考升学率是多少?今年班上又将有多少学生升上大学?带完这届高三,下个学期又将从高一迈步重头越了,终于可以暂时到山脚下歇一歇了,耳根暂时也该清静了,这是多么多么的惬意!为此,他们的心里满是喜悦。

陪伴孩子学习的家长,此刻他们正在等待着。已有多少夜晚没看电视了,又有多少天不敢高声语了,在家里他们总是跟在孩子后面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可怜天下父母心呵,他们总是勒紧裤腰带,自己老胃病犯了,痛得伸不直腰,却连最贱价的“胃舒平”都舍不得买。可孩子一张口,他们就得为他买“脑灵通”和“脑白金”。掏了多少钱、舍弃了多少自己的夜晚,这陪考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他们一边掰着手指头倒着数,一边嘴里念叨着:“快了,快了,陪考的苦日子就要熬到头了,孩子就要上大学了!”这是多大多大的幸福!为此,他们的心里满是喜悦。

还有,我的儿子,这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他寄予了我今生最大的希望。自从他来到这个世界,我和妻子总是习惯了让他上最好的学校。这个时候,我们最挂忧他了:每天的每一刻,他在做什么,想什么?他是家里的中心,重点的重点。书本忘记带了,我立马飞奔给他送去;圆规丢了,妻子箭般下楼去买;资料需要买了,我们就在书店里左右徘徊。家里的学习资料堆得小山似的,各种试卷“漫山遍野”。我们有多少天没有看电视了?又有多少天没有逛马路了?想到就要到来的幸福,我们是多么多么的自在!为此,我和妻子的心里满是忐忑的喜悦。

还有我的一些朋友,一些同事,他们的孩子也在为高考而战。他们也该和我一样,很快就可以歇歇脚了。如果我们在送孩子去考试的路上不期而遇,如果守在考场外的我们一起谈论陪考的事,那又将是多么的相似。

夜读的文章6:我家的夜读时光

文/邓丽敏

最近在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人间有味是清欢》,跟着他的笔触,走进那些微不足道却似曾相识的场景……

那是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只要不是农忙季节,每天晚上,煤油灯点亮后,我家的夜读时光便开始了……昏黄摇曳的灯火照亮着并不算宽敞的屋子,微弱却温馨……

煤油灯右侧是借着灯光纺线的母亲。母亲坐在纺车前,右手转动纺车的轮柄,左手捻着棉筒,随着胳膊慢慢上扬,棉线也在不断延长。当左手伸展到不能再伸的高度,右手摇动轮柄的速度便慢了下来,拉线的左手开始往回收缩,将拉出的线缠绕在锭子上的缠筒上,如此循环往复……

灯的左侧,我的父亲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手中拿着一本厚厚的书,或是《三侠五义》,或是《薛刚反唐》,凑着那昏黄的灯光,为我和哥哥讲述着那书中的侠肝义胆、铁血柔情……

煤油灯的后面是一个小角门,门的右侧靠墙放着一张小床,那便是我和哥哥的“栖身之所”。我和哥哥趴在床上的被窝里,双手捧着下巴,聚精会神地听着,直至听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束语。我俩总会不约而同地嚷嚷:“再读一章,再读一章……”父亲总会用宠溺的语气“威胁”我俩说:“听话儿,明天你们还要早起上学呢!不听话就没有下回分解啦!”两只小脑袋才恋恋不舍地缩进被窝里,满怀期待进入梦乡,续写书中的精彩……

这样的日子总是值得怀念的。那一天天的美好显得格外缓慢,正如母亲纺的线,在那昏黄的灯光下循环往复,随着我的童年慢慢拉长;亦如父亲那一次次的“且听下回分解”,次次相合,一片片地拼成我难以忘怀的童年拼图。30多年过去了,每忆及这个场景,幸福的感觉仍在……

夜读的文章7:夜阑书香

文/徐学平

一天繁忙后的夜读是我最惬意而安宁的时光,读书总能让我内心深处保留着一抹清凉,像春燕衔泥筑巢般筑建着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在波谲云诡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中,为疲惫的心灵提供了一处停泊和栖息之地。当一张张书页在我的指尖跳跃,我的心也随之律动。享受着与世隔绝般宁静休闲的阅读时光,仿佛也隔绝了车水马龙的喧嚣和霓虹闪烁的繁华。

泡一壶茶,放一段音乐,茶香袅袅,优美的旋律弥漫在书房的每一个角落。音乐如流水一般淌过思想的湖,又似一双温存的手拂过心情的弦,不事张扬,也不曾哀婉,只把那缭乱了一天的思绪慢慢整理,将我带入一片宁静祥和的幽谷。如果说音乐是一条涓涓的溪流,那么文字就该是一汪潺潺的清泉了吧?一样的清澈洁净,一样的静默无言,却总能让人体尝到一种灵性的汹涌,一种思想的澎湃。

灯下一页页书卷散发出缕缕墨香,随着《安娜卡列宁娜》、《基督山伯爵》、《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一一翻过,心随境移,情由心生,烦忧的日子短暂了,枯燥的生活润泽了。读一本好书,仿佛与一位沧桑的智者侃侃论道,品味那因沧桑磨砺而厚积薄发的智慧,又像和一位冰雪伶俐的女子倾心畅谈,体味那份思想澄澈的共鸣。思维在文字丛林跳跃、缠绕,合上书本之时必已深夜,双眼酸涩,内心却还有着几分不甘。

读书,让我眼界开阔,让我心灵柔软,让我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保持一种方向、一份热度,免于迷失,避免轻狂。文字,以她那独特的内涵,绽开了一朵朵清丽的花,描绘出一幅幅淡雅的画,又恰似开封了一坛经年的老酒,醉倒了一棵棵摇曳在风中的竹。不需要壮美的豪言,也不必刺骨的凄婉,淡淡的如一杯夏夜的香茗,让夜风里孤灯下多少年轻的梦多情的心沧桑的眼掩卷而思,凭栏唏嘘。

夜色深沉时,灯火阑珊处,一盏灯、一杯茶、一首老歌、一卷优美的文字,把长夜的孤寂和经年的怀想,装点得充实而完美,清丽如诗行。

夜读的文章8:波俏

文/吴海明

夜读张岱的《陶庵梦忆》,里面有一段写乡贤柳敬亭说书的:“柳麻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衣服恬静。”

在镇扬一带的方言中,“波俏”二字,是说女孩子长得好看。柳敬亭,江湖人称“柳麻子”,张岱说他“土木形骸”,又力挺他“波俏”,乍看这段文字,很是让人忍俊不禁。

我至今记得,若干年前跟随一个远房表舅,去一个小镇寻找什么人。那个小镇很偏僻,就在离海边滩涂不远的地方,轻叩小院木门,从里面应声闪出一个年轻的女子,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顾盼生辉。我至今不知道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话,但那女子的莞尔一笑,眼角生波,仍然留在记忆里。

波俏,是杨柳青、桃花坞木刻年画上,大头大眼睛的胖娃娃,藕段一样的胳膊、腿,怀抱一条大鲤鱼,目色清纯。波俏的女子,在戴望舒的《雨巷》中,有着丁香一样的愁结,撑着长柄油纸伞,消失在细细密密的幽静深处。这与混沌尘世是两种不同的颜色。京戏中的刀马旦,翻转腾挪,身轻如燕,但最勾人魂魄的,却是那眼角间的顾盼生辉。据说,以前剧团里的女孩子,常对着笼中跳腾的画眉、水里穿梭的小鱼练眼神,波俏的眼神,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

李清照还是少女时,有一天早晨起来,在院子里慵懒地荡秋千。见有人来,就只穿着袜子,顾不及趿上鞋,落荒而逃,等到喘息稍稍平定,眼角四顾打量,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波俏”,是装不来的,裙衫薄袖之间,尚未沾染世俗之气。所以,一回首,一嗔笑之间,是清晨草尖上的露珠。

在一个广告恣肆、包装精致的年代,有时会有这样的遐想:“波俏”,是九曲十八弯山峦间,漂来一只竹筏,竹筏上坐着的采茶女。明眸皓齿,是大山的女儿;回眸一笑是对乡土的眷恋,人与茶一样清新。

“波俏”是一种味道,清纯、古典的江南女儿气。

夜读的文章9:雪夜读画

文/屈绍龙

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一夜之间,整个乡村就被白茫茫的布幔笼罩。

单位放假,闲赋在家,一股无奈和无聊的情绪,在心头涌动翻滚,打开手机微信,浏览菏泽好友鲍增莎的工笔画,给我无限的精神慰藉。

不知不觉,我被她的工笔画所吸引,所折服,所感动。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能画出非常入神,非常灵动,非常出神入化的作品,真的罕见。按正常的思路,她该讲究服装,讲究保养,讲究美食,而她不是,她是一个实实在在潜心专研工笔画的人,稍微有一点绘画知识的人都知道,工笔画不同于国画,工笔画要的是真功夫。

与她交流得知,她凭借着天赋和喜爱,从十岁就开始画工笔画,如今有近二十年的画龄了,就凭这一点,我佩服地五体投地。

灯火阑珊,围炉读画,这个世界顿时安静下来。慢慢地一幅一幅地点击浏览,好像是品读一首首山水田园诗,仿佛走进陶渊明、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清新雅致抵达心间。写意牡丹、富贵牡丹……色彩鲜明,层次有序。金鱼游动、葡萄诱人,睡狮静卧……一幅幅画接着地气活生生地跃然在眼前,花鸟鱼虫鲜活灵动,春夏秋冬轻舞飞扬,大自然盈满了浓浓诗意。心无旁鹜沉浸画里,诗书画印和谐优雅。

生动的笔墨在说话,清雅的色彩在漫舞。多元的人文素养在流淌,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艺术之美相交相融,画家鲍增莎,一个不到而立之年的美貌女子,面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波澜不惊沉潜于画中。忽然间,我感到,她需要多少静寂白日和幽静夜晚来积淀这艺术功底,才能有如此这般的高度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效果。

一个巧缘而又偶然的机会成为微信好友的,说实在话,至今,我也说不清是什么时候,成为好友的。就这样,每日欣赏她的工笔画,也就成了我生活调节剂。当然,也我欣赏美的一个课堂,一个场所,一个美丽花园。

雪光射进室内,光亮无限,照射在我的眼前,此时,我仿佛看到一个手持画笔的美丽女子,在室内精心作画,时而伸长手臂,时而弯曲手臂;手腕时而伸,时而曲;时而弯腰,时而探身。一个个更大更为宽广的山水长卷,在她的眼前,简直就是鲜活在世上的大自然,江南水乡、北国原野、西北大漠、东北森林在她的笔下,就能留给我一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一个“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美景,一个泰山日出的气势磅礴之美。

她,画牡丹,也画荷花,因为她的根在济宁,微山湖上的荷花之美,早就给她深深地打下家乡的烙印。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美感,也就深深地留在她的心头。无论是她的四尺荷花,还是六尺荷花,都是活灵活现,杨万里的笔下美景,跃然在鲍增莎的画笔之下。雨打荷叶的节奏,仿佛也在她的笔下,表现的有声有色。那含苞待放的新荷,让人想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青葱出浴,含羞送波;那晴雨后的兰草,让人想起幽静的青山,空灵幽远,耐人咀嚼。

我不懂画,在书画上,我是一个门外汉,但与书画家也有或多或少的交往,或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我就喜欢上了书画。腊梅、兰草、翠竹、傲菊在我的室内墙壁上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的书法,给我的居室增添色彩与雅致。美好的感觉,让人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与书画结友,就是与人文素养高人结交。在不知不觉间,自己的修养在潜移默化的日子里,得到提升,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欣赏一幅画,就像在美好的黄昏漫步,也好像是铺面迎来一缕初春的清香,又好似在温馨的夜间与有人品茗书香,唇齿间留下缕缕茶香。欣赏鲍增莎的工笔画,这种感觉,这种惬意,这种美好,就囊括其间,抑或,又像走进青青的牧场,光阴就在清新的草间流动,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世俗纷杂,所有的忧伤,所有的哀怨,顷刻间,化为一朵朵白云烟消云散了,人和日子都清净脱俗。

鲍增莎,虽说不是什么知名画家,但她对工笔画的孜孜追求,是十分可敬可佩的。一丛杂草,一棵老树,一种野花,一架火炉,在她的笔下,都变成可爱的风景,在她的眼中,也是她的创作素材。她的感情有着女性所具有的温柔、细腻,她的情怀有着男性所没有的宽广、大气,她是一个有着非凡潜力的年轻画家。而今,她在不停地播种,也在不停地收获。她的作品,有获奖,也有发表,她与人合作,举办画展影响非凡。英国哲人查尔斯·里德曾这样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现如今,她正一步一步走向收获的季节。

抬头仰望窗外的皑皑积雪,似乎没有一点消融的迹象,也似乎没有一点锐减的痕迹。其实,这正如鲍增莎的画,没有一点退却,只有无畏的进步。

读画如同读诗,诗情画意糅合出高远的意境,令人遐思无限。尤其在当下的中国,关乎于人,关乎于乡村,关乎于自然环境,关乎于乡愁的作品,难得少见。鲍增莎就以深邃的思想、淋漓的情感、独到的观察与精美而又充满个性的画笔,将乡村的草木、山水、日月以及季节的变化,再现与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动容,让人共鸣,让人铭记,甚至让人落泪与思索,这就是我在雪夜读鲍增莎工笔画所得到的感受和体会。

鲍增莎,一个有实力的工笔画家正在悄然成长,因为她年轻,因为她有一股不懈韧劲,因为她脚下的路更加漫长……

夜读的文章10:夜读

文/潘玉毅

我最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抱一本书,一个人坐在书房里,翻书做做笔记,有时写写文章。

不光是我,很多人都有夜读的习惯,因为相比于白天,晚上要安静许多。到了晚上,马路上的车流少了,院子里只有几只野猫偶尔出来活动一下。夜静了,心也更安静,可以通过书中的文字与作者更好地进行交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好,“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也罢,共鸣是读书的妙趣之一。当文字发笑时,我们多半也在笑着,当文字流泪时,我们估计也已掩面难忍了吧。

其实,夜里读书和白昼读书没有本质的差别,因为不管什么时候读,书中的文字不曾变化,读书的人也不曾变化。所谓的不同,无非是前者需借着灯光阅读而后者不必费电。

夜里读书,有时只为求一个痛快。白天,学生要上学,成人要上班,饭后或有片刻闲暇,但常常被一些琐事干扰。虽然忙里偷闲读书也是一件极有意思的事情,但遇着自己喜欢的书,总是被打断,难免会觉得不过瘾。如果将读书时间放在夜里,则可避免白昼的许多干扰。

白日里忙了一天,还甘愿拖着疲惫的身体将夜晚的时间交给书籍,这无疑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读书是很有意思的。书由人写就,藏着思想和智慧,所以对于读者来说,读书就是学习,是汲取营养的过程。倦了,累了,拿着书看上一眼,内心里无比满足。

读书又好像整容,能将人的眼界打开。未读书时,世界就只有平素的见闻一般大,而读了书,世界的疆域就拓宽了,增加了许多好玩的我们先前未知的东西。书读得愈多,我们的世界也就愈大。

夜读的文章11:雪夜读画

文/屈绍龙

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一夜之间,整个乡村就被白茫茫的布幔笼罩。

单位放假,闲赋在家,一股无奈和无聊的情绪,在心头涌动翻滚,打开手机微信,浏览菏泽好友鲍增莎的工笔画,给我无限的精神慰藉。

不知不觉,我被她的工笔画所吸引,所折服,所感动。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能画出非常入神,非常灵动,非常出神入化的作品,真的罕见。按正常的思路,她该讲究服装,讲究保养,讲究美食,而她不是,她是一个实实在在潜心专研工笔画的人,稍微有一点绘画知识的人都知道,工笔画不同于国画,工笔画要的是真功夫。

与她交流得知,她凭借着天赋和喜爱,从十岁就开始画工笔画,如今有近二十年的画龄了,就凭这一点,我佩服地五体投地。

灯火阑珊,围炉读画,这个世界顿时安静下来。慢慢地一幅一幅地点击浏览,好像是品读一首首山水田园诗,仿佛走进陶渊明、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清新雅致抵达心间。写意牡丹、富贵牡丹……色彩鲜明,层次有序。金鱼游动、葡萄诱人,睡狮静卧……一幅幅画接着地气活生生地跃然在眼前,花鸟鱼虫鲜活灵动,春夏秋冬轻舞飞扬,大自然盈满了浓浓诗意。心无旁鹜沉浸画里,诗书画印和谐优雅。

生动的笔墨在说话,清雅的色彩在漫舞。多元的人文素养在流淌,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艺术之美相交相融,画家鲍增莎,一个不到而立之年的美貌女子,面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波澜不惊沉潜于画中。忽然间,我感到,她需要多少静寂白日和幽静夜晚来积淀这艺术功底,才能有如此这般的高度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效果。

一个巧缘而又偶然的机会成为微信好友的,说实在话,至今,我也说不清是什么时候,成为好友的。就这样,每日欣赏她的工笔画,也就成了我生活调节剂。当然,也我欣赏美的一个课堂,一个场所,一个美丽花园。

雪光射进室内,光亮无限,照射在我的眼前,此时,我仿佛看到一个手持画笔的美丽女子,在室内精心作画,时而伸长手臂,时而弯曲手臂;手腕时而伸,时而曲;时而弯腰,时而探身。一个个更大更为宽广的山水长卷,在她的眼前,简直就是鲜活在世上的大自然,江南水乡、北国原野、西北大漠、东北森林在她的笔下,就能留给我一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一个“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美景,一个泰山日出的气势磅礴之美。

她,画牡丹,也画荷花,因为她的根在济宁,微山湖上的荷花之美,早就给她深深地打下家乡的烙印。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美感,也就深深地留在她的心头。无论是她的四尺荷花,还是六尺荷花,都是活灵活现,杨万里的笔下美景,跃然在鲍增莎的画笔之下。雨打荷叶的节奏,仿佛也在她的笔下,表现的有声有色。那含苞待放的新荷,让人想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青葱出浴,含羞送波;那晴雨后的兰草,让人想起幽静的青山,空灵幽远,耐人咀嚼。

我不懂画,在书画上,我是一个门外汉,但与书画家也有或多或少的交往,或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我就喜欢上了书画。腊梅、兰草、翠竹、傲菊在我的室内墙壁上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的书法,给我的居室增添色彩与雅致。美好的感觉,让人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与书画结友,就是与人文素养高人结交。在不知不觉间,自己的修养在潜移默化的日子里,得到提升,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欣赏一幅画,就像在美好的黄昏漫步,也好像是铺面迎来一缕初春的清香,又好似在温馨的夜间与有人品茗书香,唇齿间留下缕缕茶香。欣赏鲍增莎的工笔画,这种感觉,这种惬意,这种美好,就囊括其间,抑或,又像走进青青的牧场,光阴就在清新的草间流动,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世俗纷杂,所有的忧伤,所有的哀怨,顷刻间,化为一朵朵白云烟消云散了,人和日子都清净脱俗。

鲍增莎,虽说不是什么知名画家,但她对工笔画的孜孜追求,是十分可敬可佩的。一丛杂草,一棵老树,一种野花,一架火炉,在她的笔下,都变成可爱的风景,在她的眼中,也是她的创作素材。她的感情有着女性所具有的温柔、细腻,她的情怀有着男性所没有的宽广、大气,她是一个有着非凡潜力的年轻画家。而今,她在不停地播种,也在不停地收获。她的作品,有获奖,也有发表,她与人合作,举办画展影响非凡。英国哲人查尔斯·里德曾这样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现如今,她正一步一步走向收获的季节。

抬头仰望窗外的皑皑积雪,似乎没有一点消融的迹象,也似乎没有一点锐减的痕迹。其实,这正如鲍增莎的画,没有一点退却,只有无畏的进步。

读画如同读诗,诗情画意糅合出高远的意境,令人遐思无限。尤其在当下的中国,关乎于人,关乎于乡村,关乎于自然环境,关乎于乡愁的作品,难得少见。鲍增莎就以深邃的思想、淋漓的情感、独到的观察与精美而又充满个性的画笔,将乡村的草木、山水、日月以及季节的变化,再现与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动容,让人共鸣,让人铭记,甚至让人落泪与思索,这就是我在雪夜读鲍增莎工笔画所得到的感受和体会。

鲍增莎,一个有实力的工笔画家正在悄然成长,因为她年轻,因为她有一股不懈韧劲,因为她脚下的路更加漫长……

夜读的文章12:寻找你的真趣

文/黄凌

点灯夜读,沏一壶酽茶,任由心灵在万籁俱寂的沉沉深夜随书香遨游,尘世的浮躁与我没有一点儿纠缠,偌大的世界只剩下思想的潜行声,这是一种充满精神探索的惬意!

不求山珍海味,不必呼朋唤友,一壶浊酒,悠悠独酌,自己跟自己干杯,或贺自己小有成就,或洗尘世烦忧,甚或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听由美酒轻浇胸中块垒,何其悠哉,这是—种沉浸感观的惬意!若无美酒,有月光也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虽寂寥,但有月光随影也是自我对话的一次旅行,叩问心声,是否满意人生中的种种,亦或是站在某个关口,暗自下定决心,该如何选择,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

春来花间走,碎石小径长,不沾一片叶,只嗅满园香;独钓秋江,听鱼儿咬钩的声音,虽无“万径人踪灭”的空寂,但“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满足感却可寻到;冬日严寒有红日朗照,躺在青青的草坪上,任阳光抚慰周身,那种暖洋洋的惬意,万金难求。惬意是一种心境,是一种笼罩我们心灵甜蜜蜜暖融融的体验,除掉矫揉造作,没有伪装,就像幸福,每个人的幸福虽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所想所求不同,而幸福就是得到自己想要并为之珍惜的,但幸福感却伪装不来,它需要眉眼俱笑的甘心情愿,也是安宁祥和的静默自信,只找到真趣后的沧海水,巫山云。

人生,或许有太多的欲望与失意。为衣食生计四处奔忙、为自己胸怀理想充满渴求、为追求爱而心力交瘁、为别人生活得比自己优越而艳羡、为琐碎小事忙忙碌碌,但这些又有何妨!只要用心去感知,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惬意。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演绎物竞天择的过程。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荣辱逆顺……倘若眼光促狭地只盯住这些,不能想象能拾到多少生活的真趣!生活不可能向每个人绽开充满鲜花与桂冠的笑靥,甚而穷其一生,仍捕捉不到一丝一缕,因为人生实在太短。没有时,殚精竭虑;拥有时,剖腹藏珠。人心何有穷期!

抛开滋长在心灵里过多的欲念,唯有我们自己来解开这把心造之锁。摆正心态、吹沙见珠,终能见到人生平凡的闪烁。只要人生信念不灭,细心体会,必会在人生中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惬意。

夜读的文章13:夜读

文/断柳

读了一夜的词,直读到晓色朦胧。

东风未至,峨眉低弦,枝杈勾不住滑落的月光只由她静幽幽的轻躺在晕黄的纸卷上,一筹莫展;风扇轻转,微风徐送,指尖夹不住如翼的薄纸只凭它急切切的踉跄在左去的半途上,一时难敌。我无心看笑,便一指将它推去,不想正遇纳兰词。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聊聊几字,一段酸楚,读着读着便读出了字里的情,情里的伤;"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浅浅数笔,一片痴情,念着念着又念出了心中的苦,苦中的楚。心碎了倒也罢了,却又洒了一地,连捡都捡拾不起。倘若不语,谁又能想到这位有着显赫身世、天生秉赋的男子会对富贵如此轻视,对仕途这般不削,反而只对世间的真情流连向往?他用他伤感的背影告诉后人,人世间最重要的唯有家与真情。我不忍伤情,垂目翻纸,奈何又见李煜词。

也似这如钩的月夜里,独自默默登上西楼的后主感慨着"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的愁苦,疏笔勾勒出的景象将心中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写的悲凉凄婉,叫人读之不免心生酸楚。可细细一想:为何这无限的江山,大好的山河非要等到"别时容易见时难"处才幡然醒悟而垂泪对宫娥呢?这又怎是一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可以释怀的呢?我暗自怜惜,闭目合卷,无心再读。

辗转反侧的不能入眠。忽想起《唐鉴》有记:"国之将兴,必用谏臣。国之将亡,必杀谏臣。"滚滚红尘,浩浩长河,任多少经明行修之士都没能阻挡往复更替的宿命。非谏者无言,非言者无理,不纳也。《论衡》亦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旧制不理,贤良不举,公序不端,良俗不正,到头来也只剩得个不堪回首月明中了。

举目望窗外,月渐东,晨星欲散,不觉晓色已朦胧。对镜望,睡眼惺忪,朦胧中只剩得个锦样的年华水样的流了。奈何?掬一捧水,洗尽残梦。问远方,何处能起平沙雁?

夜读的文章14:订婚

文/南泽仁

夜读《斜卡往事》,恍惚听得遥远处有吟咏六字真言的声音递来,内心开阔而柔软……“立汝贝,信奉原始苯教,敬畏万物,轻言细语是他们的特性。”“铁让,一种民间小神,它气量小,喜静,洁癖,穿一件绛红衣衫,看上去懵懂幼稚,但又非一般小孩,贫困人家供奉它,能满足其微小愿望。”羞惭!我的身体里原来一直隐藏着一个小神,只想即刻就放生它回到最初的那棵树里去。“立呐木是婚事,众亲自觉投入,没有物质相送,就是干柴几捆也要背到办婚事家中去,火塘的火旺了,才能照见喜庆。”手机设置了静音,三姑来电,显示屏像一颗闪烁在枕边的星星。她说,颖明天订婚,若空,请到家坐坐。

忙完活路是午后,赶去三姑家,家中聚集着从故乡乃渠赶来的亲人,他们忙着摆设水果点心、擦拭银制酒杯,只等订婚的客人到来。见着我,有的问暖问寒,有几个表兄妹唤我阿姐,声音高高低低,面容个个俊秀。我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却能从他们的神态举止辨别出是哪个叔伯家的孩子。其间,门铃声持续响起,开门进来的是颖,接着从她身后跟进来一串喜盈盈的客人,他们被三姑和姑父请到了提前特设好的位置落座,家中的长辈们与他们相对而坐,我等小辈坐在最外层。待坐定后,屋内顿时安静下来,订婚仪式就此正式开始了。

故乡有俗语“天上雷公大,地上舅舅大”,说的是谈婚论嫁期间,舅舅的身份高于一切,今天这场合就要听由舅舅安排。颖的舅舅是舍楚甲玛(乃渠堡寨地主)唯一的子嗣,在故乡建立有自己的麻油合作社。他为人谦和厚道,被众亲推选为族长,充当着乃渠一带红白喜事的主持者。今天这场面并不算大,却是最慎重的一场,为此,他的语言方式显得尤其讲究:我们往这里一座,中间像隔着一条河,那么就让我们在河上搭起一座桥吧。颖,就由你先把亲人按辈分依次介绍给对面的客人。颖着装内敛,举止大方,她走到长者面前开始介绍:这是我舅舅,今天最尊贵的长辈;这是我的父亲母亲,这是从乃渠赶来的小姨……客人们嘴角上扬,随颖介绍频频点头领会。介绍完,客人们鼓掌,亲人们也随之。故乡订婚多是用欢笑声表示赞同和喜悦,此时的掌声或许是喜悦的庄重表达吧,我这么认为。这时,从客人中间站起一人来,他走到门边抱起一箱佳酿放在面前桌上,又从衣兜取出一条哈达搭在上面才开口说,订婚的礼节自己在藏区当兵时遇见过,所以略懂得。他是颖的对象祥,原是军人,难怪英姿飒爽,只是白净的脸颊一开始就挂着红晕。祥说,今晨4点,我们从雾蒙蒙的蓉城乘飞机朝康定飞,越是接近康定,天空越是干净,心也敞亮了。我的父亲母亲可能是心系着藏族媳妇,竟忘记了高原反应。众人皆笑,祥朝颖看去,颖低头坐在角落里。祥的至亲都是蓉城汉人,在蓉城做建材生意,祥为我们逐一绍他们时,他们都会起身合十双手在胸前,显出对订婚仪式的尊重和诚恳。

随着屋子里的气氛逐渐活跃起来,一脸庄重的舅舅也难掩喜悦之色,他清了嗓音继续说,早在孩子们口中大致了解了双方的家庭以及为人,今天这个场合,我们有必要再度深入了解。颖的小姨是有备而来的,她坐在颖的身旁,说话时就去牵过颖的手放在自己的掌心里护着,我先说说颖这方的情况吧,颖的父亲母亲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供养双方的父母和兄弟姊妹,他们一直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他们总忙于工作,颖自小多由爷爷奶奶照顾,性格娇惯些也是有的。与祥成家后,希望祥的父母待颖能够像待自己的女儿一样。我们的颖已具备一个媳妇应有的温和与孝顺。一席话,听得祥的父母喜上眉梢。三姑与姑父只安静倾听,并不参与说话,此时刻,他们就该这般自持,颖长大了,自此仪式后就是婚礼了,他们为颖欣喜,可那也是别离。祥的父亲头顶银丝,与祥的母亲始终恭敬端坐,生怕怠慢了这场仪式。小姨继续说着很长的话,她也是被自己的语境感染了吧,面颊的红润越来越深。小姨刚说完,祥的姐姐起身欲说,舅舅打开手掌,指尖朝向她的座位示意她坐下说话,姐姐就坐下来抿了一口茶水才开始说:“我和弟弟小的时候,爸妈每天都要早出晚归的挣钱养家。一晚,天黑了,他们还没回来,弟弟饿哭了,我就在厨房里找到一小把面条,煮了端给弟弟吃。弟弟又去拿出三个碗,将面条均匀的分成四份,说,爸爸妈妈该饿了,自己才开始吃那剩下的小半碗面条。我们就是在这么一个相互关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颖跟祥过日子,不会吃亏的。”姐姐说完,一双眸子明净而晶莹。

仪式最终是由祥的家人要派出代表,说一些如同承诺的话语赢得舅舅的信赖,乘此向舅舅敬酒,舅舅若是喝了酒就表示答应了这桩婚事。为了表明这个关键的环节以及自己作为舅舅的重要性,舅舅抛出了立汝藏族订婚要走的整个过程:真正的订婚仪式是男方要三次登门到女方家倒酒,第一次是试探,看这桩亲事有没有眉目;第二次是说亲,明确女方家有无意愿进一步和男方接触,再登门倒酒;最后一次才是今天这个仪式,订婚,订下婚期。祥的家人听后面面相觑,又都把虔诚的目光投向舅舅。舅舅见状,只好话锋一转:那是往事。好比我们之间相隔百里路程,你们并没有像从前那样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来订婚,而是一早乘飞机赶来了。但是……祥的小姑听出了舅舅的话外音,起身打开箱子里的佳酿,倒满银碗双手递到舅舅面前说,今天我们领略了舅舅主持的这场藏汉订婚仪式,心里敬仰得很,祥不仅要娶走颖,还要从舅舅这里学会说话和做人的本领。小姑身材娇美,皮肤白皙,一头卷发随温婉的话语抖动着波纹。舅舅的眼光从小姑的发梢上升到小姑身后一幅富贵花开的锦绣图上,再回到小姑脸上时,舅舅一声不响地接过小姑的敬酒,不忘玄妙地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蘸酒,朝头顶上方的神灵撒去三次后,一口饮尽了。屋子里再次响起了欢笑声合着掌声,坐在最外层的小辈们都说舅舅是中了美人计。《斜卡往事》里记载,此时舅舅应该与客人订下婚期才可喝下这敬酒,大家笑也是明了这订婚的规矩和步骤。

喜事总是从容,颖的婚事就这么定下了,婚期在八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