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文章

请欣赏新春佳节文章(精选12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新春佳节文章1:故乡的老宅

文/谢庆德

新春佳节,我驱车回老家拜年,窗外的村村寨寨,时不时响起鞭炮声和村里女人叫娘的声音。这久违的乡音,激起我无限的思念。是啊,岁月无情,人生易老,少年的时光、青春的记忆早已铭刻在心里,如今的我已是年过半百,虽然在外亦文亦官了半辈子,却自觉未曾给家乡争得过光彩与荣耀,愧对了家乡的青山绿水和父老乡亲的殷殷期许。叶落归根之时,我甚至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心情来回望我的故乡与老宅!

走进村巷,石板路深,眼前的老宅,已是青草挡脚,凄然无声。父母离世十多年了,他们走了,只留下老宅的青砖瓦舍。父母亲昔日的音容早已不在,唯有门前那株苦难而孤独的梨树依然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默无声息地等待亲人的归来。

走近老宅,昔日早出晚归踩踏的路似乎不识游子的归来,露出了淡漠的容颜。忆往昔,屋外叫一声爸爸和阿姆,屋内就有应答的声音传出来。可是今天再叫一声,屋里再也无人应了,凄凉的大门紧锁着,再无人开门相迎,就连整齐的街巷也已绿草稀稀,风吹无语,再无人搭理从这个家走出去的人了。

我都老了,父母又离去多年,老宅能不孤独、能不哭泣、能不泪落成草吗?老宅默无声息,青砖瓦舍,青石门墩,大门紧锁。记得儿时,我们兄妹四人总坐在大门口的青石门墩上吃饭与玩耍,天热时从外边回来,总要抢占清凉的青石门墩,坐上去,背碰着大青石,汗水就会立刻消失,岁月久了,门墩和靠背石都光滑了,散发出一股汗味。

不,这才是生命的味道!

源头山,我的故乡!这个亲亲的名字,漂流在外的我,时刻也没有忘记过。元末明初谢氏三兄弟迁居至此,至清道光、同治年间建起了自己的祠堂、官厅、书院,还有街巷幽深的古村落群,于是有了七百年的谢氏古村、七百年的薪火相传与风雨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古村焕发生机,新房如雨后春笋,但古村落群破旧了,空心了,整齐划一的石板路长草了,过去金碧辉煌的老宅无人居住了,成了乡愁与故事。

官厅老屋,虽已十年没有走进过,但厅屋的照壁,火炉的饭板,供我们长大的鼎锅碗筷以及父母和奶奶慈祥的音容,却在记忆里真真切切。而今,父亲已离世十一年,母亲与奶奶离别我们已整整二十年……我走在老宅的街巷里,追思着逝去的光阴与记忆。

——我这算是回家吗?在外飘游了几十年,两手空空,没有买来半份礼品赠奉父母望眼欲穿的灵魂,难道这也叫回家?

孤独而又寂寞的老宅不知是否知道此刻游子的归来,一个离家时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现在却已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过去气派一时的官厅和花厅,没想到人去楼空多年,历经风雨岁月的吹打侵蚀也老了,连叹息的声音也弱不入耳……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孕育我、哺育我的老宅,像离去的父母亲一样艰辛了一辈子,能不老吗?我衷心希望老宅不塌,若是塌了,我的记忆与牵挂也就塌了,我的精神家园也就塌了!但愿老宅永远地撑立着,因为屋里永远有我的父亲、母亲,还有年迈慈祥的奶奶,有他们共同哺育我们兄妹四人的日子,有苦难与眼泪,有欢声和笑语……

新春佳节文章2:告诉你一个跑步的小秘密

文/张树金

新春佳节,难得休息几天。借着明媚阳光在昭示春天的到来,我晒晒自己一件糗事。

近些年来,几乎每年的冬季难逃一次伤寒,而且一年比一年来得早,持续时间长,并发症多,治疗方案复杂。2014年冬季的那场感冒,高烧不退,咽喉肿痛,通宵咳嗽全身抽搐,中西医结合治疗,二十多天才回过神来。猛然觉得身体功底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被蚕食的危机。

我开始重新做规划,试图找回青春。选择打篮球,大拇指被扭伤肿了好几次;踢足球,双脚总是找不到最佳着力点;打网球,双手握拍总是到不了位,练三个小时全身酸疼三天;几个热心的乒乓球高手调教,水平始终后三位!爬山,担心膝盖骨受损;游泳,场地有限太麻烦;冬泳,想想都寒战;练器械基础太差。最后定位最简单的健身项目——早晨跑步。

半年多来,体检指标有好转,颜值在提升。璧山今年冬季的气温基本维持在7℃左右,走过1℃最冷早晨,感觉自己真男人。就等着穿越重庆二十年一遇的冰雪天,一年一度的感冒公式就成功打破了。遗憾的是,还是没能走出身体平衡的怪圈,在最有信心最有准备的时候遭遇滑铁卢。

2016年1月23日那天清晨,天空漆黑一片,手伸出窗外感觉雨不大,温差大。早间新闻播报今晨最低气温零下3℃。老婆提醒我,五十岁的人了,就别逞能了。硬是犹豫了十分钟,相继换了三次厚度不一的衣服,在客厅转“圈圈”预热十分钟,第一次带上手套走向龙头寺公园。

公园大门口是用大理石铺就的路面遇水即滑,差点摔倒。从门口走下公园的环形步道需要经过500多米长的石梯,一个人影也没有!环道上也就见到三五个不怕冷的跑步人。借着路灯,我惊奇的发现亮晶晶的雪花密密麻麻借着风势斜插下去,触地即化,像刀劈的立面墙挡住我的视线。雪花和雨点打在脸上,挂在眼睫毛上,融化在头发里,与身体爆发出的热能在剧烈碰撞,北风在耳边呼啸而过,耳朵有疼痛感。衣服和鞋子上有雪花在沉淀。往日走进公园环道口就开始冒汗,今天已绕道近两圈,用手背触摸额头明显是冷的,头皮不断有雪花融化后的侵入感。我加快速度跑起来,一股热流终于从额头流下脸庞,头部也随之变得轻松些并伴有热气蒸发,体内的热能被完全调动起来。

天刚蒙蒙亮,一群农民工正在旁边“两江书画院”栽种花草。我拿起手机记录他们勤劳的身影。“花盆上没雪,你拍车顶”,两位正从货车上缷盆栽植物的工人很是诚恳。久违的积雪风采就这样映入眼帘。“我们五点从两路那边出发,雪太大差点没开下山。”声音爽朗而质朴,简直就是一道独特风景,个个都是风霜雨雪练就的身子骨。我情不自禁朗诵起毛泽东同志的几句诗词:“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随手一张自拍,手艺臭,却被朋友点赞:满脸通红,白里透红!

在公园大门口平台上,这位仁兄正在做热身运动,依然全套红色镶边的黑色运动装,显得沉稳而干练。但今天外加了一件毛背心。周末在公园里跑步一定能见到他,先做体操预热,然后在斜坡上一块平整石板练“金鸡独立”,连续15分钟纹丝不动。那架势,跟公园门口那块巨型石碑一样傲视群雄,迎来无数眼球。“倒立对改善人体血液循环有好处,特别对大脑供血不足的人”,今天相见,他一个劲推崇自己的健身方式,“我是搞体育工作的,今年就要退休了,但跟我战友们比年轻得多”,自豪感溢于言表。

我突然冷得一哆嗦。赶紧回家,迅速完成洗澡添衣吃早餐等规定动作。感觉思绪不那么自然清晰,额头上好像贴了一层薄膜。一种不详之感涌向心里。

大半天了,我躲进28℃空调房间,穿着厚厚的棉衣还感觉冷。放眼望去,往日尽收眼底的公园美景变得模糊了。北风裹卷着大雪如万马奔腾,又突然被西北方向的大风横扫似彩旗飘飘。靠近玻璃窗的雪花像鹅毛一样从楼下慢慢浮上来,异常温和,清晰度绝不亚于电影里的动漫效果,又好似弹花匠手里蹦出的小天使爬在窗台上,天真地望着我问候我。从早上八点开始关于雪的照片被一次次刷屏。重庆人对大雪的盼望溢于言表。我却面临伤寒感冒症状的再次大考。

祸不单行,牙疼病又犯了,只能喝点稀饭。经验告诉我,大冷之后必是高烧。医生这次开了两种中成药,让我当晚加大剂量吃下去,如若明天不见效,再考虑其他治疗方法。揪心。我加一床铺盖,早早上床睡觉,希望能同时依靠“发汗”来辅助治疗。

一觉醒来,居然没有出汗,也没有高烧,自测体温基本正常。牙齿疼痛感下降。谢天谢地,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第二天按疗程再服一天的药,吃饭睡觉基本恢复正常。晨跑的冲动油然而生。我直接走进秀湖公园——璧山城市中心占地1500亩的湿地公园,获得国家授牌后还没去走过。突然听见不远处传一、二、一的口号声,应该是一队人马跑来了。我加快步伐迎上去,却只见到一个人喊着口号领着一条小黄狗。有情调总让人心情愉快。不经意中一队人马擦身而过,从快速消失的视线里还是看见了“某某长跑协会‘’的字样。在天子桥的一侧,碰见一位青年母亲正训斥小学生模样的儿子:“跟上我。看你爸回来怎么收拾你”。冰冷的雪天能这样训练小孩的父母怕是不多见了,现代所谓“育儿经”似乎没能左右这家人的老传统。我为这样的年轻夫妇点赞。

好心情继续压制感冒副作用。望着眼前的缙云山脉,白雪皑皑,红云当头,天空一片湛蓝,雪后晴空更加绚丽。接到王先生发来一首赞美雪的诗词,我有感而发回敬几句:东山大雪留,憨睡冰棉中。滴水弃盔甲,迎风舞青松。秀湖公园行,森林精气送。

回想这次感冒的经历,五味杂陈,冷暖自知。童年时代跟小伙伴嬉闹疯癫,少年时代跟父母赛跑躲避“黄荆棍子”的鞭打,青年时代在学校体育场游泳馆搏击,中年时代在丛林公园留下豪迈足迹……没有理由,只有被迫和激情。身体的补偿是一年四季洗冷水澡吼声震天响,感冒很少吃药几天自动好了。在长条凳子上一躺就呼呼大睡,身上的肌肉被木板缝刻成通红迹印照样做着五彩斑斓的美梦……回家过年仍坚持晨跑,家乡的习俗免不了多喝酒,也再次发生感冒症状,但两天左右就基本恢复了,一粒药没吃。

我不懂医学,难以评估感冒病症快速好转的原因。但我敢肯定跟自己选择的锻炼方式有直接关系。在璧南河步道上,我遇到一位跟我年龄相仿的人,每天早晨跑步回家冷水洗澡。知情人调侃:“他呀,媳妇年轻,不加紧锻炼都不得行”。他鼓励我:早晨锻炼,慢跑或者快走最好。无独有偶。在龙头寺公园环道上,一位年轻妇女冲着自己的老公大声吼叫:“你跑两圈够了撒,今天红土地赶场,快去买菜。”气得他满脸怒气,眼球鼓得快溜出来了,嘴巴撸了好几次吐出两个字:“你呢?”“我还要跑三圈”。女的头发一甩跑开了。旁边有人议论,“看嘛,老牛吃嫩草就是吃亏”。想必他们都把晨练当成优质资源在占有和享受了。

晨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褒贬不一。能坚持冬天晨练的人也明显少于其他时段。但我认识的晨练人都很执着。有位老哥,我在璧南河上跑步认识他的时候,已跑过十五个春秋,每天起得比我还早,跑出汗水就把上衣脱得光光的扎在腰间继续,然后到南河公园做健身体操。他告诉我,偶尔风寒,第二天早上出出汗就没事了。“有什么科学道理没有?”我讨教。他摇头说不知道,只有实践,哪天不跑反而不舒服了。穿衣多少速度快慢自己感觉能承受就行,形成习惯,从不勉强。

人到中年必须至少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这是好多人的共识。我早上跑步基本没停过。一天,雨实在较大出不了门,我就在宿舍阳台上原地踏跑,结果第二天早上脚痛的差点下不了床,刚一抬腿就摔了一跤,反复几次才找到走路的感觉。后来逢雨天我先在房间跑“圈圈”,然后寻找机会补上。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场地的吸引,黎明时刻扑面而来的冷空气对全身感官刺激,晨练者之间的感染传导都是我的动力源泉。但获得感不断强化自信感,直到遭遇冲动的惩罚。

锻炼项目地点时间选择因人而异,就像营养学理论各取所需一样。饭前一小时饭后两小时吃水果最好,可不少人都是把水果和饭菜连着吃。主张多吃菜少吃肉少吃饭,可黄济人先生总是这样评论自己:“这把老骨头每天写作到深夜全靠每顿能吃两碗米饭,炒猪肝是自己的最爱”。给86岁的姑爷拜年,居然还能陪他喝二两白酒吃两块烧白,除了一只耳朵听力下降外,还能谈出“供给侧改革”这样的词汇。边走路边大声呼喊,说这样锻炼更有效果,于是有人天不亮就把大音响弄到公园里唱卡拉OK。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爱上晨跑,更懂得拿捏有度的珍贵。做事做人概莫例外。

新春佳节文章3:开放在春节的桃花

文/唐文胜

新春佳节的前几天,我就职的证券公司从花市里购买了一株桃花,摆放在宽敞明亮的散户大厅里。含苞待放的花蕾,勃勃向上的生机,像花雨伞一样自然伸展的枝条撑起一片红绿相间的天空,挂满枝干的福字红包与缀满枝头的嫩绿花蕾相映成趣,惹来股民们一片艳羡的目光和由衷的赞叹,也为新春佳节增添了一片喜庆。

不知从何时起,桃花作为一种幸运之花,从农村肥沃的土地之上,移植到了南粤新春佳节千家万户的温室里迎春接福,成为春节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其实在瑞气四溢,祝福满堂的新春佳节里,桃花不仅仅是迎春接福的吉祥物,还有另一层更深刻的含意,它象征着“桃花运”。因此,新春佳节期间,桃花也成了成年未婚男女喜闻乐见,亲密接触的幸运之花。但无论市民如何钟爱,未婚男女如何欣赏,乃至尽情赞美,精心呵护,桃花的开放周期在温室里注定是短暂的,是只开花不结果的。元宵节一过,这一株株仍然盛开的桃花就完成了它迎春接福的历史使命,被千家万户抛弃,成为垃圾堆里无人问津的废品,真是“花无百日红”。

短暂的开放终结了桃花“迎春接福,牵手爱情”的使命,开放在温室里的桃花注定在新春佳节的喜庆里夭折。从山坡到温室,从含苞待放到花满枝头,从真诚浇灌到无情抛弃,这一株株开放在温室里的桃花就注定了只有“瞬间的辉煌”,“人挪活,树挪死”再一次印证了桃花的这种归宿。桃花与生俱来只能盛开在乡村肥沃的土地之上,即使风吹雨打也不会中途夭折,而不能嫁接到新春佳节的枝头,开放在温暖如春的温室里,即使悉心照料也是“瞬间灿烂”。

新春佳节里开放的桃花,命运就是这样,即使人为地改写,也不能改变它在新春佳节里只能充当“花瓶”的宿命,这就像日常生活中,我们中的某些从乡村来到城市创业打拼的人,当自己的事业刚刚有些成绩,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从而萌生骄傲自满,沾沾自喜,醉生梦死,不思进取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这样注定会被城市淘汰,被一无所获地“打回原形”,从此一蹶不振,庸碌一生。由此可见,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不能做新春佳节里瞬间灿烂的桃花,而要像乡村里自然生长的那些桃花,既顽强生长,又开花结果,永远生机勃勃,昂扬向上,不甘平庸。

新春佳节文章4:电子鞭炮迎春接福

文/唐文胜

新春佳节前夕,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新春佳节里,我见证了年过七旬的新潮老妈用电子鞭炮迎春接福的新风尚,内心充满了欣慰和敬意。

在我的老家,一直都有过年用鞭炮、烟花除夕凌晨开财门、春节迎接亲朋好友拜年的习俗,为此除夕前一天我让进城的老妈买几十挂纸制鞭炮和一些烟花回来庆贺新年,可老妈却从超市里拎回了一盒包装精美的电子鞭炮。我大惑不解,满脸诧异地问老妈:“妈妈,我们这个县城又没有禁止燃放鞭炮和烟花,你怎么买回了这种洋玩意?像玩具。我要的纸制鞭炮和烟花呢?”老妈从精美纸盒里拿出一串长长的电子鞭炮说:“这就是鞭炮呀!今年过年,我们就用这种电子鞭炮迎春接福了。”“这样的鞭炮怎么迎亲接友呀?炸起来不仅不响亮,而且也制造不出过年的喜庆气氛,亲朋好友会笑话我们小气的。”我有些不满意地说。老妈乐呵呵地说:“你多心了,这种鞭炮放起来既不污染环境又安全卫生,而且也制作精美喜庆,比燃放传统鞭炮省钱多了,还可以无限期使用,亲朋好友不会说什么的。”没想到新潮老妈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节俭意识这么好,想想自己小时候过年因为燃放纸制鞭炮被炸伤手指,一次不小心还引发一场小火灾的如烟往事,以及鞭炮炸响后的满地纸屑和烟雾,每年过春节近500元的鞭炮费用,我顺从了老妈的意思,新年新风尚,这个春节就用电子鞭炮迎春接福。

于是从除夕到新春假期,我们家就用这种电子鞭炮迎亲送友。没想到的是,亲朋好友见了我们家使用的这种电子鞭炮后,都表现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表示来年新春佳节他们也改用这种电子鞭炮迎春接福。听到众亲友都这样说,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而新潮老妈也在一边偷着乐呢!

新春佳节文章5:新年话“福”

新春佳节,许多人家都喜欢在门上贴个大红的“福”字,有的人家还把“福”字倒贴,取其谐音“福到了”之意。这一传统习俗,寄寓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个吉祥字。我国自有文学以来,就有“福”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福”字是“双手捧酒食奉于神主前”的样子,这是古代祭祀的形象写照,含义是敬拜上天,祈求神灵保佑,逢凶化吉。《说文》书中亦谓“福”从示声,“示”说明与鬼神和祭祀有关,即祈求远避灾祸,降临幸福。另外,从“福”字的结构来看,“福”字由“示、一、口、田”四个字组成,“示”表示有衣穿;右边上面“一”象征房屋的梁,表示有房住;中间“口”表示人口健康兴旺;下边“田”表示有田地耕作。一个人有田有地,吃穿不愁,岂不是有福?

古人对“福”字字义的解释有多种。“福者,备也。”这是《礼记·祭统》中郑玄的注解,意思是什么都齐备。《释名》则说:“福,富也。”《广雅》说:“福,盈也。”《韩非子·解老》说:“全寿富贵谓之福。”也是“备”的意思。《尚书》对“福”字说得更详细:“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很显然,一个人长寿、多财、健康平安,崇尚美德,其命善终,那就是他的福气、福分。

在现代,“福”又有新的含义。福是什么,我认为福是一种美的感受与体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境遇,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追求与向往。一个人面对不同的境遇,对福的感受也不尽相同。生活贫困的人,认为“富足是福”;经历过灾难的人,认为“平安是福”;身患疾病的人,认为“健康是福”;身陷囹圄的人,认为“自由是福”;乐善好施的人,认为“奉献是福”。

其实福不仅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修养。福喜欢与真、善、美为伍,它总是出现在正直、无私、善良、真诚的身边。幸福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欲壑难填,无休止地追求金钱、权势、美色,其结果,不但不能得到幸福,反而会福将成灾、祸将临头。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愿新的一年,幸福叩响每一个人的心扉!

新春佳节文章6:忆甜思苦

文/方圆

新春佳节,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的“忆苦思甜”。那个年代,在春节前几天,学校老师会主持召开班会,请一位“大人”给同学们讲述他或她在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赞美新社会的幸福生活。记得有一回学校还组织大家,一人吃一个不知是什么东西弄成的苦馒头。这些活动都称之为“忆苦思甜”。显然,这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老师就是通过这种“忆”与“思”,教育我们要珍惜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感恩今天的甜蜜生活,不要忘本。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忆苦思甜”不搞了,也许是生活越来越“甜”的缘故。确实,旧社会制度之苦,在新中国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甜”了。但是“甜日子”中也会有“苦”。随手捡一个看到的例子。春节前的一天,凌晨1点50分左右,镇江扬中市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女司机杨某驾驶丰田牌白色轿车,沿扬子东路往扬子中路方向由东向西行驶,当杨某沿路口弯道准备右拐时,突然看见扬子中路的左侧有来车,本想刹车减速,但错将刹车当油门,驾车飞速驶入左侧车道,与相对方向黄某驾驶的捷豹轿车发生猛烈碰撞。而经查双方当事人均酒后驾驶,两车损失达50余万元。对这两个家庭来说,肯定是要“吃苦”了。然而,这种自己“作”出来的“苦”,现实中不是个案。

半夜三更,开着私家车,其中一辆还是价值百万元的豪车,去喝老酒,算是过着“甜日子”的人了。但是他们珍惜生活之“甜”了吗?现在有些80后、90后过的生活,与他们的父母辈、爷奶辈可谓是天地之差。如果对这些年轻人说“忆苦思甜”,可能会给他们嘲笑为“傻逼”。那么,是否可以“忆甜思苦”呢?

“忆甜思苦”,就是想想“甜”的珍贵;问问“苦”从何来。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吸引了无数人集聚,却有雾霾太大环境污染多多之苦;私家车拥有量在节节攀升方便了出行,却有违规乱停车乱占道造成拥堵之苦;房子越住越大居住条件越来越好,却亲人之间或不孝或不爱或不忠之苦;吃的穿的用的不再需“定量”所限而敞开供应,却有假冒伪劣商品不断猖獗之苦;人的平均寿命逐年增长,却有看病难看病贵之苦……甜蜜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苦”?是否可以通过“忆甜思苦”找出答案?

不时听到有人“发牢骚”。只要不是恶意,实事求是,不夸大,不以偏赅全,“叹叹苦经”也无可厚非的。但“牢骚太盛防断肠”。“忆甜思苦”的目的,就是肯定今天的中国老百姓生活“甜”多于“苦”,同时要珍视并解决好那些人为“作”出来的“苦”。

春节过年的日子里,亲朋好友拜年作揖,大家恭祝“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这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不过,这离不开经常“忆甜思苦”。

新春佳节文章7:故乡的老宅

文/谢庆德

新春佳节,我驱车回老家拜年,窗外的村村寨寨,时不时响起鞭炮声和村里女人叫娘的声音。这久违的乡音,激起我无限的思念。是啊,岁月无情,人生易老,少年的时光、青春的记忆早已铭刻在心里,如今的我已是年过半百,虽然在外亦文亦官了半辈子,却自觉未曾给家乡争得过光彩与荣耀,愧对了家乡的青山绿水和父老乡亲的殷殷期许。叶落归根之时,我甚至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心情来回望我的故乡与老宅!

走进村巷,石板路深,眼前的老宅,已是青草挡脚,凄然无声。父母离世十多年了,他们走了,只留下老宅的青砖瓦舍。父母亲昔日的音容早已不在,唯有门前那株苦难而孤独的梨树依然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默无声息地等待亲人的归来。

走近老宅,昔日早出晚归踩踏的路似乎不识游子的归来,露出了淡漠的容颜。忆往昔,屋外叫一声爸爸和阿姆,屋内就有应答的声音传出来。可是今天再叫一声,屋里再也无人应了,凄凉的大门紧锁着,再无人开门相迎,就连整齐的街巷也已绿草稀稀,风吹无语,再无人搭理从这个家走出去的人了。

我都老了,父母又离去多年,老宅能不孤独、能不哭泣、能不泪落成草吗?老宅默无声息,青砖瓦舍,青石门墩,大门紧锁。记得儿时,我们兄妹四人总坐在大门口的青石门墩上吃饭与玩耍,天热时从外边回来,总要抢占清凉的青石门墩,坐上去,背碰着大青石,汗水就会立刻消失,岁月久了,门墩和靠背石都光滑了,散发出一股汗味。

不,这才是生命的味道!

源头山,我的故乡!这个亲亲的名字,漂流在外的我,时刻也没有忘记过。元末明初谢氏三兄弟迁居至此,至清道光、同治年间建起了自己的祠堂、官厅、书院,还有街巷幽深的古村落群,于是有了七百年的谢氏古村、七百年的薪火相传与风雨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古村焕发生机,新房如雨后春笋,但古村落群破旧了,空心了,整齐划一的石板路长草了,过去金碧辉煌的老宅无人居住了,成了乡愁与故事。

官厅老屋,虽已十年没有走进过,但厅屋的照壁,火炉的饭板,供我们长大的鼎锅碗筷以及父母和奶奶慈祥的音容,却在记忆里真真切切。而今,父亲已离世十一年,母亲与奶奶离别我们已整整二十年……我走在老宅的街巷里,追思着逝去的光阴与记忆。

——我这算是回家吗?在外飘游了几十年,两手空空,没有买来半份礼品赠奉父母望眼欲穿的灵魂,难道这也叫回家?

孤独而又寂寞的老宅不知是否知道此刻游子的归来,一个离家时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现在却已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过去气派一时的官厅和花厅,没想到人去楼空多年,历经风雨岁月的吹打侵蚀也老了,连叹息的声音也弱不入耳……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孕育我、哺育我的老宅,像离去的父母亲一样艰辛了一辈子,能不老吗?我衷心希望老宅不塌,若是塌了,我的记忆与牵挂也就塌了,我的精神家园也就塌了!但愿老宅永远地撑立着,因为屋里永远有我的父亲、母亲,还有年迈慈祥的奶奶,有他们共同哺育我们兄妹四人的日子,有苦难与眼泪,有欢声和笑语……

新春佳节文章8:我从哪里来

文/董俊

新春佳节,亲朋好友相聚少不了相互聊聊各自的境况,内容多为家庭、孩子、工作和收入,却鲜少谈及家族历史。偶然听到长辈讲到一鳞半爪不由兴趣盎然。原来自己生命的源头,竟然在千山万水之外,在未曾到过的陌生城市。我从哪里来?何处才是家的根?这个千百年来的话题,在传统春节团圆时刻暮然苏醒,于爆竹声中让人静思。浮躁的年代需要心灵的安抚,除了创业打拼,我们还需要比名利更重要的追求。比如听长辈复原生活足迹中的深深浅浅,讲述先辈奋斗历程的点点滴滴,回忆人情冷暖的坎坎坷坷,家国情怀背景下的悲欢离合。这让我对自己家族的来源产生了一种想要了解的焦渴,我想寻找我的故乡,查访我故乡的亲人。

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我们生活在自己非常熟悉的家里,甚至已经成了家长,却未必知道这个家的来历”。这个疑问,随着祖父祖母的辞世也成了不解之谜。因儿时由祖父祖母照看过,我的记忆中还有些许模糊的碎片。春节期间,我郑重其事地询问父亲好几次,试图将碎片进行拼图,复原家族历史的真相,但父亲却也知之甚少给不了什么答案,只知道我们的祖籍地在遥远的宁波,兵荒马乱的年代祖父祖母随着逃难的人一路南下迁徙来到湖南。在湘南一隅落地生根发叶,从此,整个家族就再未回过宁波,至今已有七十余年。

祖父约生于一个世纪前,正是清王朝被推翻的时候。家里以做豆腐卖豆腐为生,虽谈不上富裕,却也足以温饱,在那样的年代也不至于挨饿。祖父自小在江苏南京做学徒学机修和驾驶,这在当时是个非常洋气的行当,祖父做得很好,后来居然还有了自己的汽车。祖母是南京人,家族在当地还是小有名气的富商,经营着好几家茶馆,祖母是地道的富家小姐。祖父祖母的相识便是在祖母家的茶馆,听曲喝茶乃当时城里人的一大快事。记忆中,祖父总笑说他一眼就相中了我的祖母,温文尔雅,大家闺秀。怕祖母看不上他,便日日兜里放着好多个铜板,偶尔也用汽车螺丝钉零件凑数,光顾祖母家的茶馆,在茶馆“哐当哐当”地踱步。每每说到此,祖母总会羞涩地冲祖父笑笑,那个时代爱情的浪漫大概就是这样了。然而他们的相爱却没有遇上一个祥和安定的环境,日寇侵华烧杀掳虐、兵荒马乱、民生凋敝,国家内忧外患,金陵已容不下一处可以放置爱情和家庭的地方,祖母毅然随祖父逃离史书中月色清寒的古都南京,往南来到了长沙,后又辗转到了郴州,最后在耒阳停下了脚步并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时光。

尽管在耒阳扎了根,可祖父祖母始终保持着江浙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精致讲究,不吃辣。我自小吃着祖母烹饪的美食,怕辣,好甜,至今我吃辣椒还不能称是纯正的湖南人。记忆中,年少时,除夕夜的家宴上总少不了自家做的美味蛋饺,这是一年才能吃得上一回的美味,每年春节前祖母就围炉一个一个地煎制留待家人享用。祖父给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衬衣的假领。祖父有好多个换洗着穿,即便冬天天气寒冷,衣物包裹的多,祖父也不忘穿戴好假领,如此,瞬间人就精神很多,即使年过七旬后,祖父的习惯依旧。祖母一生,就为祖父和七个孩子们活着,日夜操劳家务,家里的大事全由祖父做主,她甘当祖父背后的那个小女人,记忆中祖母没有别的讲究,倒是每日必用篦梳把发髻梳得油光发亮一丝不乱。

祖父祖母共养育儿女七人,因工作和婚姻的关系散居在天南海北,祖父祖母还在的时候,无论在哪里的子女都从四面八方赶回耒阳给老人拜年,一大家子其乐融融,颇有大家庭大团圆的热闹气氛,是孩童时期的我最为期盼的时刻。祖父在世时也曾想过带我们回老家回故乡看看,可惜一直未能成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祖父祖母先后辞世,回故乡这个愿望再也没能实现了。有人总盼着归乡,有人常盼着离乡,归乡是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离乡是为了子女创造另一个故乡。在漂泊与漂泊之间,祖父祖母给了我们一个家。令人唏嘘的是,在祖父祖母走了以后父亲家族中兄弟姊妹的来往就少了很多,特别到了我这一辈,兄弟姊妹情谊都显得生分了许多,互不知晓近况,平时也疏于联络,最多就是春节时父母亲就近给姑伯拜年时聊些家常。大家都有日子越来越好但过年氛围却今不如昔的感慨,因为祖父一走家族没了主心骨,也就没了凝聚力,没有凝聚力就没有了我所期盼的家族大团圆。

一家如此一国也亦然,我的家族史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有国才有家,有了国家才有了一切的可能,没有强大的国家、没有主心骨的领导和凝聚力,任何家庭团圆的愿景都是奢望。

新春佳节文章9:正月里拜年忙

文/施有民

在我的故乡,新春佳节期间,人们都有相互登门拜年问好的习俗,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一代接一代、从不间断。它秉承着中华传统美德,记载着乡间淳朴厚道的民风。

现在回忆起多年前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如同昨日发生的一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是那年除夕结的婚,农村人都说那天不用找阴阳先生看日子,也没有男双女不双(按年龄)之说,那天是抢“乱岁”,鸿运当头、鸿运冲天,是大喜的日子。直到现在,除夕结婚的帅哥靓女也不在少数。

那年初一,我忽被一阵阵脆响的鞭炮声惊醒,急忙揉揉眼看一下钟表,两点五十八分。赶紧催爱人起床,匆匆忙忙穿戴好衣帽、洗脸、刷牙后,便双双直奔父母房内。父母早已等待在大厅,看我俩到后,都站了起来。我说:“爹娘坐好,孩儿和儿媳给二老磕头了!”当时我记得地是用青砖铺的,我俩跪地时发出了“咚咚”的响声,磕头时屋地也发出了“当当”的声音。爹娘心疼地赶紧扶起我和爱人,娘眼里噙满了泪花,那是高兴的泪花:“儿子结婚了、儿子成人了。”爹却说:“孩子,今后你已成家,要对家庭负责,作为男人要勇于担当!”我听着爹的话深深地点了点头。

随后,我和自家的弟兄们、还有叔叔辈分的,首先,到自家的宗亲家向长辈拜年。因为是头一年,第一个“头”,叔、爷辈分的大都给我红包,一般是一至两块钱。在当时,那还是真不少啊!我激动得连连给长辈磕头作揖。有个叔叔半开玩笑说:“小羔儿,长大了,成人了,今后要多孝敬老子啊!”逗得大伙哄堂大笑。

然后,就到左邻右舍的长辈家拜年,见面互致问候,大都离不开这两句话:“今年起得早啊,今天天气不错啊!”我有俩邻居,平常因为一些小事闹得多半年不来往。一方的小弟也自知自己理亏一些,主动上邻居老兄家拜年,“长兄在上,受小弟一拜。”做为年长的邻居也即时作揖“事情早已过去,我们不记前嫌,新的一年开始了,一切向前看。”兄弟俩握手言和。

大年初二,一大早母亲准备好了礼品。说实在的,那个年代,也就是选上等的面粉,发酵好、和好面,蒸出又大又白的馍馍,还有用黏米面掺玉米面编好多种花样的油果,炸出后又鲜、又亮、又香、又脆,满满地装了两个竹篮,上面用绣花毛巾盖上。母亲千叮咛万嘱,到哪里?去八里外的岳父岳母家拜年。那时连自行车都很稀有,全靠步行。我和爱人一人提携一个竹篮,有说有笑,不到一个钟头,便已经到岳父岳母家了。因为母亲有交代,到后不能入座,第一件事先放下竹篮,随即向两位老人磕头。同样是“嘣嘣”响、“咚咚”音。乐得丈母娘合不拢嘴。

大年初三,同样的礼品,母亲早已准备妥当,我要去姥姥家拜年。这天要辛苦了,因为路程远,而且在山区,但我心里是甜滋滋的,因为我童年时代是在姥姥家度过的,姥姥非常疼爱我。接近中午时分,终于到达了。虽说是数九寒天,但我头上还是冒出了热气。姥姥见状,心疼地对我说:“快快坐下歇会儿。”我哪敢怠慢,双膝齐跪,“叭叭叭”向姥姥磕了三个响头。姥姥笑得前俯后仰,拍着手乐呵呵地说:“我的外孙也结婚了,也成大人了”。

大年初四,要到姑姑家拜年,因为在外县,我到邻居家借了辆自行车,带着礼品,乘着春风,心情格外惬意。姑姑见娘家人来自然十分高兴,先拿出花生还有水果让我吃,我牢记母亲的嘱咐,赶紧给姑姑磕头,姑姑急忙拉起我:“来了就好,来了就好!”

大年初五,农村也称“破五”。这天把家里的垃圾送出去,换回“富土”,其实过去是和混煤掺和在一起的红粘土。从这天开始,人们一年新的劳作开始了。人勤春来早,家家备耕忙。

后来我参加工作,春节过后到岗,同事之间有单拜的,也有团拜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QQ、微信已成为现代拜年的工具和方式,大家与时俱进。通过美好的祝福,良好的祝愿,相互的包容,拜出了祥和万事兴,拜出了和谐的新天地,拜出了国泰民安,拜出了太平盛世!

新春佳节文章10:咏苍山雪

文/北雁

新春佳节之际,一场大雪把苍洱大地带入一派银装素裹的诗意境地。当然,大理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接合部位,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特点,下场雪自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凛凛的寒意和满目的苍白,却也带给人们不尽的快乐与迷醉。

入夜,我处于一种特别的亢奋情绪中,翻开几本古诗集,不过数行便已发现,雪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宠物,特别是神奇、美丽的苍山雪。

明代文学家李元阳曾赞美:“日丽苍山雪,瑶台十九峰。”因苍山海拔奇高,最高峰马龙峰高达4122米,于是巍巍的苍峰雪景壮观、宏阔,带给人不尽的诗意感慨。如闪应雷在《登绣岭望点苍山》中写的奇景:“垂垂银溜千峰雪,飒飒晴涛万壑松。”一幅宏大奇松雪景图,描绘的是一种开阔的意境。又如吴嗣仲在《过天井铺望点苍山口占》中描绘的那样:“经古雪压玉龙蟠,滇嶂无处此奇桥。”则又是一种壮阔无比的图卷和想象丰富的意境。当然,美丽的苍山雪不止远观,不少生活在点苍山间的人,就可以近距离地感受苍山雪景的美丽,就如明太祖朱元璋在《僧居点苍》中写的那样:“谷鸟迎僧春转巧,潭龙听法水生香。峰头积雪炎天厚,岩上深松盛腊长。”这便是身在苍山之中,聆听鸟鸣风吹和山僧说法,感受山光水色与雪景相融合的绝妙之美。

苍山雪景观,千年不断,有如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一般,身居大理,雄伟的苍山在举手投足之间悠然可见,每每心与物遇,无论春秋冬夏,始终给人一种旷达豪壮的情境之美。冬天的雪景,如钱谟在《苍山冬雪》中写到的:“三代冻云凝鹫岭,半空寒气逼龙城。”气势雄浑,漫山覆盖。春天的雪景,则似苏楫的《点苍春晓》中赞美的那样:“芙蓉削出插天青,晓色初分列画屏。”景致秀丽,色泽分明。炎炎盛夏,苍山雪景依旧闪耀峰巅,如僧情浚在《遥望点苍》中歌颂:“出岫流云春满涧,嵌空积雪夏盈巅。”就如逯昶在《点苍山》中说:“极目望点苍,芙蓉倚天阙。下有百尺松,上有千年雪。”美丽的雪景与山色,成就了大理“风花雪月”四绝中的独特景致,使得大理“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更使得苍山之巅的第四纪冰川,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内容。

苍山之雪,年年披白,四时不化,亘古不消。记得老一辈人常说,以往的三月街,常有人在双鹤桥头卖雪,大错和尚的四首《卖雪》诗读完,竟也让人感到别样的大理风情。

可不得不承认的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近年冬天,苍山雪景变得愈来愈稀缺了。虽然我们这个时代有空调,可以调整温度,夏季来了我们有更多更美味的冷饮,但若是没有苍山雪景,大理的“风花雪月”岂成名胜?可不能让子孙后代到古诗里品读“苍山雪”的美丽啊!

洱海的洁净、苍山的雄奇,造就了大理这一得天独厚的山水奇观,是世人为之向往的诗和远方。但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让美丽的苍山雪景永存天地之间。

新春佳节文章11:拿什么回报你?我的娘!

文/我本空灵

马上就是新春佳节了,在这归心似箭的日子里,我无语的情绪伴着无尽的忧伤,正徘徊在异乡跋涉的路上。

娘!你听到了吗?此时,大东北那冽冽的冷风,正伴着飞舞雪花和淡淡的乌云,以百无聊赖的姿势,吟诵着离家游子背井离乡的凄凉!我的脸上,挂满了岁月的风雨,还有默默的冰霜。那是一抹愧疚的泪水,流淌着故乡含笑而且甜蜜的脸庞。

那是你吗?站在年关的尽头和故乡的村口,已经把年复一年的思念,站成了心绪寂寥的凝望。而你深情的眸光,依旧顺着公路延伸思念的脚步,被寒风吹痛的脸颊,依旧流露出幸福的模样。

来来往往的汽车,在你的眼里,每一辆都是一次惊喜,每一辆都是失望。原本火热的太阳,此时此刻,也变得黯然无光。我知道,天色已经渐渐黑下来了,那悄然而至的寒夜和冷冷的天空中闪烁的星斗,正在抒写着你日积月累的忧伤!

我,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你深深爱着的孩子,如今都已经成家立业了。可是,自从我们的羽翼刚刚丰满那天的起,就展开了飞翔的翅膀,飞呀飞呀飞呀飞,飞离了你的视线和日夜的盼望。

如今的我们,还是天各一方,故乡那曾经熟悉的风景,已经在我们的眼里变得越来越模糊。包括我,竟想不起故里,哪里还是我们曾经停伫的草房!

去年居住在老家屋檐下那双恩爱的燕子,也回到了久别的南方,它们离开的时候,无意中衔走了你越来越无助的目光。你知道它们今年还会回来,只是不知道还要等待多少时光。

现在,只有越来越苍老的爸爸,还以坚守的姿势,每天陪伴在你的身旁。但不管怎么样,你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好像缺少了一份无言的温暖和几张灿烂的脸庞。

自家生产的最原始生态的新鲜粮食和蔬菜,没有半点污染,总是散发着幽香。可是,在你你的口中,却已经品不出团圆的芬芳。我知道那是因为这些没有血性的生物,缺乏一种亲情的营养。

站在城市迷离的夜色里,眺望远方那圆圆的月亮,许多无意但却感怀的情节,正以飞奔的速度,颤抖我越来越怅惘的心房。

那一年黑夜里的灯盏,依然在我的记忆中闪亮。坐在火炕上的你,伴着窗外呼啸的寒风,正在一针一线地给我们这些儿女,衲着温暖脚下的千层底布鞋,那结实而又保暖的鞋子,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丰富了我们经年跋涉的景象。

还记得,你每年都风雨无阻地为我们每人做一件厚厚的棉衣,你怕我们在外面挨冻,你怕我们在奔波中经受不住寒冷,不管我们需要不需要,你都义无反顾。尽管我们现在很少穿上那些厚重的辛劳,但每每想起你夜里的那份专心,一种怀念,总是无时不刻地温暖着我们的心房。

不知道,咱家的屋檐下,是否还挂着一串串红红的辣椒,这是我最喜欢吃的东西,每年你都要给我准备很多很多。只要我回到家里,高兴地看到你的付出,我的笑容定会灿烂你的脸庞。

如今,你的年纪越来越大了,大得总是时不时地犯些糊涂。有时候,不管我工作怎么繁忙,你都会不间断地打来电话,那漫无边际的唠叨,定会在电话那头润湿我的目光。

“还是那么忙吗?注意身体呀!“我的小孙子,是不是还在疯长?那沉甸甸的书包,是否又增加了很多重量?拍些照片回来吧,好久没有看到娇气的脸庞。要过年了,去年的压岁钱还没给呢,今年说啥也要补上!”你看,哪有一句是要紧的话?可是,最是无关紧要的话,最让我感到神伤。我知道你是盼着我们回家过年呀,没有什么可图的,只图一家老小,能够有片刻的团圆!

每次打来电话,你的话语,如同城市辉煌的灯盏,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刻,给我指引了不知归期的方向!

透过风雨烟尘和遥遥的路程,我看见,季节深处,你的身影,总是没日没夜地繁忙!背驼了,发白了,身骨也越来越瘦了!就连容颜,也挂满了岁月的风霜。还有那一盒盒的药片,每天都在你的嘴里,都在我的心里,以苦涩的滋味默默疗伤!

一想起你越来越多病的身体,我的心就隐隐作痛,可我除了物质上的给予,还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娘!我知道你需要的不是我们的回报,只是能经常看到我们渐渐成熟的脸庞!可是,就连这一点点的要求,我们都做不到,面对苍天,该如何用泪水把我们的心灯点亮?

不知道,前面的路还有多远。也许一天,也许一年,也许遥遥无期,也许随时改变。

而临近年关,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你的容颜。山坡上的花开了,田野里的谷熟了,一年一季的一曲蛙鸣,为我捎来憔悴的脸庞。我知道那悠远的眼神溢满慈爱,永远没有终点,永远没有失望!

只是,面对一抹抹沧桑,我拿什么回报你,那经世的柔肠?

娘!今年春节,我又不能回到你的身旁,听到这个消息,你的脸上是否挂满泪光?

娘老了!我知道,她的眼里,已经没有了泪水,有的,只是一抹经年的凝望!

那是故乡最美丽的风景啊!那是一种说不出的伤!

可是,我拿什么回报你?我的娘!

新春佳节文章12:古人过年喝年酒

文/张帮俊

每到新春佳节,酒是宴席上少不了的主角。“无酒不成席”“桌上有酒,越喝越有”,酒能助兴,更是感情的润滑剂。

酒,从字面上看,三点水一个“酉”字。“酉”,时辰,即下午五点到七点。古时官衙,下午五点关衙门,门口竖一块牌子,上书“酉”字,称为“酉牌”,意思是累了一天了,收工!该喝点什么去。喝什么?当然是酒了!所以,酒宴多在晚上五点到七点开始,即为“酉”意。

中国的酒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有各自不同的喝酒方式。在汉代,人们过年时喝的是椒柏酒。这是一种“保健酒”,即用椒花和柏叶浸泡的酒。北周诗人庾信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反映的就是时人过年饮酒的情景。到了魏晋时期,酒的品种中又增加了一种中药保健酒,即“屠苏酒”。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花椒、乌头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孙思邈着《备急千金要方》:“饮屠苏,岁旦辟疫气,不染瘟疫及伤寒”。

除了酒的品种不断变化之外,饮酒也有许多规矩讲究。汉代过年时,饮用年酒时要看时辰,一般是大年初一早上东方太阳微露时开始喝,其时鞭炮声开始响起。敬酒的次序不是先敬老长者,而是让家中年龄最小的孩子先喝。为什么会定这种规矩,给出的解释为:年纪小的孩子,过年了就长一岁,值得庆贺;而老年人过年了意谓着减岁,变老了,不值得庆贺,所以排到最后喝。

唐代,随着国力强大,饮酒的规模和档次都超过历代。过年时,皇宫会举行豪华酒席,还会有音乐歌舞、行酒令来助兴。不管是皇室贵族还是普通老百姓,过年饮酒已经不再是防疫治病,而增添了新的含义,图个热闹喜庆,酒也变成了助兴的道具。

北宋时,过年一般一天要喝两遍酒,除了晚上自家人团坐在一起喝酒守岁外,在白天,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邀请对饮,谓之“别岁”。除了喝酒,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馈送酒食,谓“馈岁”。

宋代之后,过年时,不光是喝酒助兴,还出现了许多创新的娱乐节目,最流行的是掷骰子。大人坐在一起喝酒,小孩则围在一起放鞭炮,放完鞭炮后,缠着大人要压岁钱。自清代之后,酒又变成了传递感情的使者,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年功能,过年时,提着好酒送礼拜年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