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五月之后,女儿所在的幼儿园,明显忙碌起来。每天下午,老师把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排练不同的舞蹈。之所以如此,就是期望孩子们在“六一”的那一天有精彩表现。女儿放学回家后,对照舞蹈视频,在家里反复练习。
不仅如此,妻子还在网上给女儿挑选各种漂亮的裙子、鞋子、袜子。母女俩网购时嘻嘻哈哈,不亦乐乎。我心生感慨:现在的孩子,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所需的一切伸手可及。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六一”。
上世纪80年代早期,我还不满10岁,在江汉平原农村生活。那时候,虽然农村已经包产到户,但是物资依然匮乏。1988年,父母凭着勤劳的双手种菜卖菜,家境有了些许改善。这一年我读六年级,即将在小学里度过最后的“六一”节。由于条件所限,学校里对于这个节日没有特殊安排,年年放假了事。而这一年有点特殊,临近“六一”还有十天时,学校突然宣布:“六一”当日,全校要进行文艺汇演,并且所有学生要穿白衬衣。当班主任公布这个消息时,我们惊呼起来,兴奋得像过年。
对于白衬衣,我一直都是向往的,因为我没有。我好期待母亲赶紧到镇上买布,然后找裁缝给我做一件。放学后,母亲和父亲也从菜园回来,他们满头大汗,浑身都是泥土,在地里忙活一天,累得够呛。我跟母亲说及此事,母亲只是嗯了两声,似乎没有太在意,而是赶紧喂猪、淘米、洗菜、做饭。对此,我闷闷不乐。
第二天上学时,同学们的话题无不围绕表演节目和白衬衣。有的同学非常得意,声称父母在周末带自己去买布找裁缝量尺寸。对此,我内心有点低落。晚上,我再次向母亲提及白衬衣。母亲依然是嗯了两声。我有些不满:“妈妈,你到底给不给我做白衬衣啊?”母亲一愣,看着我的眼睛,粗糙的双手捂着我那稚嫩的脸蛋,笑着说:“小乖乖,你连妈妈都不信啊?”
接下来几天,在老师的“导演”下,每天放学后,我们草草排演节目。演节目的名称我已经记不清,只记得我在情景剧中要扮演一个小老头。老师用毛笔在我的脸上画黑乎乎的胡子。说实在的,对演什么角色我不在乎,最关心的是白衬衣。回家后,我再次向母亲催要白衬衣。她说,一定给我一个惊喜。什么惊喜?我很好奇。我问母亲,她笑而不答。
眼看“六一”就要到了,白衬衣还是没有着落,我心急如焚,委屈地哭了。结果,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母亲从木箱子里拿出一件白衬衣。这不是做梦吧?我赶紧揉了揉眼睛。真是白衬衣,且是崭新的白衬衣!我马上开心地笑起来,尽管眼泪还挂在脸上。
“妈妈,这是什么时候做的白衬衣,我怎么一点都不知道?”我问。
“乖乖,一个月前,我们就给你准备了。”在一旁的父亲笑着说。
顿时,我对父亲母亲刮目相看,平常看着他们在地里忙忙碌碌的,似乎不在意我,原来我一直在他们的心中。
我迫不及待地拿过白衬衣,小心翼翼地穿起来。除了稍大一点外,我很满意。对照镜子,我得意地看着自己。
母亲说:“下半年,你就要上初中了,这原本是为你准备下半年穿的,没有想到儿童节就派上用途了。”母亲说这番话时,一股暖流在我的身体奔腾。
“六一”儿童节的那天,学校临时搭建了舞台,广播一遍一遍播放欢快的歌曲。各个班级的文艺节目轮番上演,校园内外热闹非凡。我骄傲地穿着崭新的白色衬衣,和同学们上台表演情景剧。
也许是天气太热,更重要的是我没有任何表演的经验,表演中,脸上冒出了一层层的细汗。一不小心,我抬起胳膊擦汗。这下糟糕了:汗水夹杂着黑墨,把白衬衣给弄脏了。
节目演完后,我的心情跌落到冰点。看着沾染墨迹的崭新白衬衣,我心里害怕。我不知道回家意味着什么?
天黑了,喧闹一天的校园重返安静,我依然不敢回家,蹲在校园的角落里,任凭蚊虫飞舞。
“小乖乖,快回家吃饭,你肯定饿坏了。”此时,传来母亲柔软的声音。
我微微抬头,内疚地看着母亲。她依然光着脚,裤腿上都是泥巴。她不以为然地说:“衬衣脏了就脏了,洗一洗再穿,不丢人的。”
我看着贴心的母亲,觉得她很了不起……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对此都难以忘怀。
刚满五岁的女儿,为了迎接“六一”,和我当年一样,天天在“精心谋划”着。我们如今为人父母,竭尽所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生怕孩子落人一步。比照自己的童年,我善意地提醒妻子,别看女儿年幼,而欲望和成人一样,同样是不可小觑的,不能由着女儿的性子行事。妻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表示认同。
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物质条件最好的时代,这是孩子们的幸福。与此同时,作为父母,依然要引导孩子们过朴素的生活。即便是孩子们最在乎的“六一”,也不能铺张浪费。我深信,朴素是一切美德养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