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参加这次中华巴渠文化千里行“听马渡民歌,看乡村振兴”文学采风活动,是我第二次去宣汉马渡关。
去采风的前夜,我有些抑制不住地激动和兴奋,望着窗外星空下沉寂的凤凰山陷入无尽的怀想。那些沉入时光之河的记忆碎片,像被划亮的火柴,将我久远而模糊的马渡关印象映照得清晰起来。
马渡关,地处川东达州宣汉县东北部,自古为巴蜀取道中原的通衢要道,东汉即设“马渡关”,因传说三国猛将张飞跃马飞渡沙溪河而得名。那首被誉为“世界十大民歌”、我国第一首飞向太空的著名歌曲《康定情歌》的作者李依若的故乡就在马渡关。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距离第一次去马渡关,不觉已有三十多年。
记得那是个寒风凛冽的腊月天,当时我还是个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毛头小伙子,单位临时派我去宣汉马渡关镇出差。那个年代,交通还很落后,路况也差,我搭乘的长途班车从北郊车站出发,一路颠簸,在坑坑洼洼的公路上,摇摇晃晃,像个步态踉跄的醉汉。刺骨的风不断从缺损的车窗玻璃缝隙猛灌进来,抽打在脸上,鼻子都差点冻掉。车厢里很拥挤,过道和座位下都塞满了乘客随身携带的竹筐背篓和大包小包杂物,浑浊的空气中混杂着各种难闻的体液、叶子烟、酒精、家禽粪便和汽油的气味儿,让人昏昏欲睡,几乎窒息。
好在中午前到了宣汉县马渡关,事情办得很快也很顺利。
那个来车站接我的中年人老张,是土生土长的马渡关人。看上去他大概四十岁左右,瘦瘦的脸,蓄着八字胡,小小的眼睛却很有神。老张待人热情而耿直,干事利索,走路很快,看得出是个能干的勤快人。大概是见我大老远跑这一趟不容易,他先领我去一家小餐馆吃了面条,又领着我在乡场上的小街转了一圈。说是街,其实和城里的巷子差不多,古朴低矮的木板房,光溜溜的青石板,沿街开着各种小店,卖烟酒糖果盐巴、布匹煤油火柴,也摆着剃头挖耳、缝衣补鞋的小摊。那天似乎是个赶场天,很是热闹,村民们背的背、挑的挑,带来各自家里的农副产品和粮食蔬果,汇集在乡场上做买卖。从远处山坳里刮来的风,让我闻到一股夹杂着牛粪味的泥土气息。记不清有没有书店和电影院,有没有寄信汇款发电报寄包裹的邮电所。
离返程班车发车的时间尚早,热情的老张又领着我爬上附近的一座小山坡,他指着山脚下那一大片被树木杂草掩映的奇石怪岩,在冷嗖嗖的北风中,向我如数家珍地介绍那些三国古战场、白莲教遗址和荔枝古道的传说典故。临走时老张对我说说:“小曹,你都看到了,我们马渡就这条件,路不好走,又苦又穷。但我想只要勤劳肯干,一定会变好。到时欢迎你再来做客。”我当即答应老张一定会再来马渡。
老张说这话时两眼发光,显得异常兴奋。在冬日的阴郁天空下,他瘦削的脸颊上每一道粗砺的皱纹,都刻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这就是我第一次去马渡关的经过。
多年以后,我坐在电影院观看电演《芙蓉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时,在书店翻阅刘绍棠、周克芹、贾平凹等作家的乡土文学作品时,那些与马渡关相关的点滴记忆,总会被突然激活,甚至我似乎还从那些文字缝里嗅到一缕陌生而亲切的马渡关气息。
很遗憾,自从那次马渡关出差后,我就和一面之交的老张失去联系,彼此音讯全无。我曾向单位同事打听过,却因老张工作调动始终联系不上。
时光匆匆,人生若梦。在忙碌而平庸的日子里,偶尔,我也会想起马渡关,想起老张那双目光炯亮的小眼睛。
哦,三十年过去了,如果老张还健在,应该步入老年了。
记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的老师谭力创作了一部上下集电影剧本《跑马溜溜的山上》,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许雷执导,还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大一新生的蒋雯丽饰演李大姐。片子摄制完成后中央电视台播出。当我读完谭力老师的原创剧本时,才知道《康定情歌》这首著名的歌曲背后,原来还有作者李依若一段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
我真正知道宣汉县马渡关就是情歌王子李依若的家乡,却是若干年后的2001年。那时我还在东莞交警支队宣传科做编辑记者,偶然读到《达州日报·都市周末》刊登的一篇万字大稿:《张家溜溜的大哥,你在哪里》,作者署名为冯尧、于蛟和李伟铭三人。原来李依若的家乡就在马渡关。当时我很激动,又有些沾沾自喜。虽然我并不是马渡关人,但认识了老张,似乎就沾了点马渡关的光。放下报纸,我眼前立即闪现出马渡关老张的模样,想起分别时他曾邀请我再去马渡关的话。心里总想,要是还能再见到老张该有多好啊。
后来我从东莞回到成都,又从成都回到达州。人生一场梦,一觉醒来,我才蓦然发现自己也成了和老张年纪差不多的中年人,不免唏嘘。这些年,我曾多次到过宣汉,却几次与马渡关擦肩而过,错过去马渡关寻找老张的机会。其实,马渡关离我居住的达城并不很远,即使新修的宣达快速通道没有通车之前,车程也不到两小时。
可人世间的聚散离别,就像冥冥中注定的因缘。
非常感谢巴山文学院院长、著名诗人龙克策划组织了这次采风活动,让我终于有机会圆我与马渡关的重逢之缘。那天,我们采风团全体作家、诗人、文化研究者和艺术家一行80余人,在宣汉县唐甄唐瑜研究中心主任唐宜生和马渡关镇几位领导的陪同下,走进宣汉县马渡关镇采风,我惊喜地发现,如今的马渡关镇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旧模样,她已经被当地政府和勤劳的马渡关人打造成“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艺术文化之乡”“川东民歌之乡”,集观光、休闲、度假、康养于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我们置身于此,仿佛进入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人间仙境,哪里还能找到当年老张带我走过的乡场小街的痕迹?
在马渡关镇旅游中心的广场,我们先后观看“余门拳”武术表演、百米书法长卷唐甄《潜书》展示和诗歌朗诵等文艺节目,还实地领略了传说中的荔枝古道、三国文化景区“马渡关关楼”石林的秀美风光。大家不禁为马渡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啧啧称奇,更为马渡关在乡村振兴中发生的巨变而鼓掌喝彩。尤其在百丈村参观修缮中的情歌王子李依若故居时,当地的几位本土歌手为大家演唱了原生态马渡民歌,还特意弹着吉他,演唱了李依若那首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康定情歌》,展示出“川东民歌之乡”男女老少人人皆能随口而歌的独特魅力。只不过当年李依若的歌声唱的是旧时代的悲欢爱情,如今的马渡关人唱出的民歌,都是对脱贫致富奔小康幸福生活的由衷赞美,抒发的是新时代每一位中国农民对乡村振兴美好愿景的共同心声!
川东民歌400首,马渡关占200多首。马渡关同时还是中国四大民歌《苏二姐》的发源地。我想,乡村振兴,必先文化振兴。宣汉马渡关镇的决策者选择深度开发民歌资源、红色旅游资源,擦亮民歌名片,以文兴镇,推动文旅融合,绝对是睿智的,有远见的。事实上,也正因如此,马渡关镇才能成为川东大地众多乡镇明珠中最耀眼的一颗。如今,美丽富饶的马渡关就像一只涅槃重生的凤凰,在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上展翅飞翔。
采风结束的返程途中,望着车窗外夕阳下的马渡关,我为没能再次见到老张有些遗憾,却更为亲眼目睹老张的家乡马渡关的美丽蜕变感到非常欣慰。
老张,你还好吗?
这一刻,我觉得有一种柔软而温暖的东西在内心深处融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