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节时怀往事

笔构网

2023-07-29文/张新文随笔

现在的纸媒多有读书版面,大家分享读书体会,推荐新书亮点,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和谐社会,追梦时代,人们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思潮。

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图书的多样化和高品味,也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精神食粮,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书的问世,也为读书带来了全新感受和无上的便捷,今昔对比,我会时常想起读书时的陈年往事。

虽然身处农村,但是村子里的人们还是很支持孩子的学习的,每天早晨母亲会早早地喊醒我去学校早读,四季如此,如果是冬天,起来的时候天还未亮,我们小伙伴每人手里拿着用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灯,到学校划根火柴把灯点亮,然后打开书本朗读起来,没多久,教室里氤氲着油烟和浓浓的煤油味。读完早读回家洗脸的时候,鼻孔的煤油烟会把洁白的毛巾染黑。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按理莺飞草长,鸟鸣林幽的春天里,该是读书的最佳时光,可是有个孩子还是不愿读书,一大早到学校就躺在条凳子上睡觉,校长发现后,连凳子带人踢倒在地上,而且还被校长扇了两耳光。校长气得脸发白:“你要不是我侄子,我不会动手的,扇你耳光就是让你长长记性。混帐东西,不读书怎么去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个时代是落后的,特别是农村更落后,梦想就是点灯不用油,能打个电话就是天堂的日子。也别说,校长的侄子自那以后,每天早晨读书跟玩命似的,成绩直线上升,后来被名牌大学录取,最终,在城里娶娇妻安家生子,风光得很。每次回家,都是大包小包的礼物往他叔叔家送,感恩叔叔那时的两记耳光。村里有个读过私塾的老者,逢人就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叔叔的巴掌就是我们那个时候的戒尺,没有两记耳光,这小子今天能这么风光吗?”家长都说老私塾说得对,告诉校长要对我们严格要求,我们那时都是孩子,对老私塾很是有意见,一改过去亲热劲,都跟躲避瘟神似的远离着他……

校长严格,我们的语文老师更严格,该背的课文一定得会背,连每篇课文下面的小字,是注解部分也要背。不背可以,只要你考试能答对,钢板刻印的试题,他总会从那里出题目,如果不会就得到黑板前面罚站,虽是孩子耻辱感还是有的,所以,语文课本上的边边角角几乎都被我们背得滚瓜烂熟,到了初中仍是如此。正因如此,我们的语文学习几乎知道的知识很多,无形中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包括我后来的写作也得益于儿时的背书。巴金老人在《小时背书好处多》一文中讲到:(儿时)我有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脑子里面,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是有条理的……背得多,记得牢,自然就有写的冲动,下笔如有神那是迟早的事。

人的一生,大脑记忆最佳时间段应该是在小学至初中阶段,这一阶段对于经过岁月的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性诗篇和美文,无论懂的或是不懂的,只管下功夫背下来,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是不会错的,到一定阶段“懂的”会理解的更深刻;“不懂的”自然而然的会懂。

高中那会儿,学习上老师要求不是太多,学习靠的是自己,作为学生看起来自由了很多。吃过中午饭,我会去两个地方转一下,一个是街上的新华书店,离学校也就五百米之内;另一个就是邮局,在学校旁边。往往会从吃紧的生活费里挤出点钱来买书。像《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契科夫短篇小说集》都是那时花几元钱淘来的,至今置于案头都能闻到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墨香,心里滋生出无限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成了琼瑶迷。第一次从邮局买了一本她的《燃烧吧,火鸟》,她的小说把女孩子外在的美和内在的聪慧写到了极致,只要读了开头就很难停下来,以至于课桌上放着教科书,桌洞里放着《燃烧吧,火鸟》,一节课下来,老师讲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吴巧眉失明之后的命运将会怎样?这样的美女子还能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吗?她的爱情在哪?小说读完了,释怀了,为了高考,学习总得继续……于是,挑灯夜战,一场恶补,好歹成绩没有被落下。后来,断断续续又读了当时发行的几部琼瑶小说,要说读书心得的话,我最喜爱她小说里的排比句,至今获益匪浅。

往事如昨,历历在目,读书于我就是饕餮、就是微醺、就是品茗、就是抚琴、就是在无限的精神世界里,获取快乐和惬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