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硬道理。作为"60后",虽然没有经历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没有真正尝过饿肚皮的滋味,但母亲为一家人吃饭问题操劳的情景,还是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记得"文化大革命"初期,城里很混乱,母亲带着我们到乡下外婆家躲避。尽管外公外婆十分疼爱我们,但是毕竟是靠挣工分换口粮度日,一下子多了这么张嘴,分到的那点口粮显然是难以支撑的。为此,母亲便用粮票到粮站买些粮食交给外婆,渡过动荡的一个多月。
在那个特殊的年月,母亲总是千方百计让一家人不致于吃了上顿愁下顿。在计划经济的特殊环境下,购粮证定量供应的粮食也是不够吃的,更何况还是粗粮细粮各一半搭配供应。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母亲到处找小工做,挣点辛苦钱,买些"黑市"粮,贴补一家人肚皮的"亏空".所谓"黑市"粮,乃偷偷摸摸暗地里买的粮食,是农村人从牙缝里抠出来,暗地里售卖,以换取点买盐巴打煤油的"小钱",一旦被"市管会"逮住,不但粮食没收,人还要送学习班"学习".故而卖的只能偷偷摸摸的,买的也不能光明正大。很多时候,面对米缸里那点粮食,母亲总是精打细算,以至于做玉米面窝头也要掺入一些细糠,勉强果腹。
记得1978年,我年满16岁,正是朝气蓬勃的年龄,当时在学校得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消息,还按学校的要求买了全会公报学习。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背诵着"老三篇"长大的,所以在学习公报时,也是作为"政治任务"来对待,但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说白了,不过是囫囵吞枣而已。后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班上有顶替父母参加工作的同学,当时被抽下乡开展农村工作,聚会时听他们谈起农村发生了一些不同于大集体时期的变化,我还将信将疑。直到当年麦子丰收后,农村的同学带着自家做的馒头到班上分食,听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我家有这样多的麦子!"这时才开始相信,农村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大二公""大锅饭"是旧体制被突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逐渐有了吃不完的粮食。
随后,街上卖菜的农村人多了起來,卖粮食的也不再是用小布袋装着,躲在市场的角落偷偷摸摸地卖了,捏着可怜的几毛钱,匆匆忙忙朝买盐摊子奔去,而是占据市场最显眼位置,用大麻袋盛着,翻卷着袋口,露出白花花的大米,显摆着金灿灿的玉米粒,理直气壮地同顾客讨价还价,成交后,数着"大团结",得意洋洋地朝着肉铺走去。还出现了"粮油议价公司",向人们出售不需要购粮证的"议价粮",白胖胖的大馒头也赫然摆在大街边,不需要粮票就可以随便购买。"议价粮"的出现,虽然价格略高于购粮证供应的,但粮食品质却高出了不少,最重要的是人们彻底告别了粮荒!
"小馒头!一块钱5个!"如今走在街头巷尾,类似这样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进入超市,琳琅满目的各类食品让人目不暇接,罐装的,袋装的,散称的,阵阵香味飘来,让人食欲陡增。"购粮证""粮票",成了90后、00后心中的"天方夜谭",人们的观念己经由吃得饱,升级到吃得健康的层面上了。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亲身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粮食问题有着深层次理解。他告诫人们:"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是啊!饿肚子的岁月不能忘,吃一顿饱饭可能很快会忘记,但饥饿留下的印象让人永生难忘!
七十年的光阴,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弹指一挥间,七十年的成就,却如此巨大,举世瞩目!我有幸见证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并以自己绵薄之力,参与了这场史诗般的进程。我坚信,将来我们不仅会吃得更好,还会吃得更健康,更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