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事

笔构网

2023-06-22文/赵瑜随笔

私下里我觉得,或许七夕节不属于农耕文明。因为,它看上去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异地恋,或许只有当下城市里有职业者,才撑得住异地恋的支出。

中国古诗里常写爱情,真正写到日常生活成本的诗句,并不多。我喜欢秦观《鹊桥仙》中的句子:"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诗感觉是有潜台词的,如果想长久,那我还得打份工挣点钱,好供养我们的爱情。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是务实的。比如春节,就是纪念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人要休养生息。吃喝成为春节的重要节目。清明节祭祀先祖,告知后人记住我们的来处,也是端庄的。端午节和中秋节,很大程度上是个美食促销节日,从冬至北方吃饺子,再到春节全家吃年夜饭,一年到头,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活动是吃吃喝喝,精神上的交流相对较少。

如果非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挑选比较务虚的,七夕算一个。因为大多数人不知道,七夕这个节日,吃什么啊?

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没有配套的吃食,看上去有点儿虚无和缥缈。近些年,七夕被国内商家重新包装,设计出很多商业的样子,这也是现代文明的一种演进吧,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内。我想说的是,七夕这样的节日,在中国不像春节中秋节被更多民众更深地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七夕更关注精神的愉悦。数千年来,农耕时代的中国,缺少的恰好是精神生活的愉悦能力。

牛郎兄,一个农村青年,被天上的织女看上了。看上就看上吧,还从天上下凡至人间,和他结婚生子。若不是玉帝(也有说法是王母娘娘)不同意,这个传说将有个非常好的结局。偏偏玉帝有很深的门第偏见,强行拆散了他们。

这个故事中,包含了很多美好的民间愿望,还有对忠厚老实底层人的褒赏。但这个故事不想遵从日常生活的逻辑和常识。从常识角度推测,仙女爱上普通农民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所以,这个故事只能在传说中出现。

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放在当下,也是很难实现的。然而,这件事发生在天上,数千年来老百姓讲述这个故事过程中,一直在有意添上些什么,或有意去掉些什么。数千年时间里,七夕就这样作为有虚幻色彩的节日保留了下来。

这一天,杜牧兄曾写诗:"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我怀疑,杜牧看星星或许是在北方山里。不然,七夕正值盛夏时分,温度应该不会低。杜牧在如水夜色里,看天空中两颗相思的星星,内心或许想起了某个令他留恋却触不可及的女子。七夕说到底是个更属于私人的节日,这个难眠的夜晚,在星空下,无法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孤独,那就说说天上的事儿罢。

在相当长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中,男女之爱,是无法启齿的隐私,而且,男女成婚须由父母说了算。民间对父母权力的反抗,多数没有效果。普通百姓眼看正面对抗没出路,只好迂回着说天上的事儿。虽然天上的事儿最终也要得到玉皇大帝的同意,但民众反抗起来就方便多了,毕竟反抗玉皇大帝,比反抗自家或他人的父母来得曲折委婉。

事实上,只要反抗的人多了,一定会有好结局的。牛郎织女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民众反对声浪中,在喜鹊的帮助下,牛郎织女终于被允许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权力向恋爱中的男女妥协,爱情未被卫道士谴责,这是鼓舞人心的正向的好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价值观念,可以打破时代的限制,不论过了多少年,故事中的人性依然是饱满让人同情的,故事中对种种约束人性的行为,有着明晰的批判意识,都是可以向全世界输出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闪烁着可以超越时代和偏见的人性光辉。

七夕的好,我最看重的是它的文化属性,这个节日属于年轻人,中年人一般不过七夕,因为养家糊口足以消磨掉他们的柔软。一个地域,或者一种文明,创造出一个独属于年轻人的、以爱的名义交流的节日,这本身就是人性的丰富和美丽,这本身就是一件极美好的事儿。

漫长农耕时代里,这天上的两颗星星,启发了如此多的痴情男女,诞生了数量不少的七夕诗词,咏尽天上人间之爱,也佐证了古典中国的浪漫,佐证了古典中国,依然有很多人能为爱情奋不顾身地投入。

一个有浪漫想象的民族,一个能有人为爱奋不顾身投入的民族,是值得世人忆念和赞美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