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记忆

笔构网

2023-10-31文/赵微情感

巷子在老北京叫胡同,在大上海叫弄堂,在"小北京"——榆林千百年来一直叫巷子,从来没有变过。

我出生在一个小村庄,后来父亲为了我和弟弟的教育把我们一家四口带到了榆林,买了两孔窑的地基,自己盖了独院。新房刚盖好的时候,有几天放学回家我总是会迷失在错综复杂的巷道里,兜兜转转几大圈才找到回家的巷子。后来渐渐熟悉了所有的巷道,颇有种条条巷道通我家的感觉。大巷的尽头有一家小卖部,那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父母经常打发我去买烟(盐),作为一个跑腿的,我每次都有小费可赚,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小卖部依然在。现在我去的很少了,因为工作原因我离家很远,一年回家最多也就两次。可小巷从来不缺人玩耍,每次带着孩子回娘家,他们带着舅舅家的两个弟弟能在巷子里耍一整天都不厌烦,也不知道巷子里有啥那么吸引孩子,你追我跑乐此不疲。

小时候家离学校比较远,大家都是骑着自行车上下学。那时候感觉巷子特别宽,小伙伴三五人并排骑都没有问题。要说不足之处,就是夏天巷子积水较深,污水较多,冬天的时候巷子里结冰严重。我们常骑自行车"溜冰",时不时就会摔得人仰车翻。好面子的年纪,摔倒后顾不上疼,站起来推着车子就跑了。后来巷子经过整改,家家户户通了下水,巷子里夏天不见了污水,冬天也没有"溜冰场",只是巷子却变"窄"了。巷子一侧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汽车,骑车上学的小朋友也不多了。条件好点的父母开车接送,差点的坐公交车上学。每天下班放学,巷子里的车争先恐后往家里赶,回来迟了就得把车停在离家很远的地方。

小时候最讨厌冬天,因为父母白天都要上班,放学回家就得捣碳烧暖气,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飘着浓浓的黑烟,院子里碳堆的像小山一样高。后半夜大人睡觉沉一点,有时炉子里的火熄灭了,冻得人直哆嗦,还有几乎每年都会听到有人因为烧碳炉子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讨厌冬天的另一个原因是下晚自习后,骑车在巷道里,黑漆漆的只能大体识个方向,一群人的时候还觉得没什么,但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心里直犯嘀咕,害怕遇到抢钱的小混混。

大概是上高中的时候,巷子又开始修整了,每条巷道都被挖的坑坑洼洼的,只能容许行人通过。一条条巨龙似的管道被埋进泥土里。我知道,自从"巨龙"进了巷道里,埋进泥土里,我再也没有在谁家院子里看到过碳,而是家家户户安装了天然气燃气灶、壁挂炉。大巷里间隔不远安设了路灯,主要路口还安装了监控。前段时间趁着放暑假带女儿回外婆家,可把女儿乐坏了,一路兴奋的不睡觉,一直在问两个弟弟在等她吗?回到外婆家又可以在巷子里玩耍了,外公专门会给我们弄一些沙子来玩,可好玩了。在那里我还认识了几个小朋友,不知道他们还记得我吗?自言自语的女儿一路上都在说同一件事情。回去后,巷子自然而然成了他们的"战场",不是玩躲猫猫的游戏,就是在玩泥巴。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到巷子里玩耍,十天的时间女儿又认识了好几个小朋友。小孩子的交流一点障碍都没有,两个弟弟和几个小朋友说的都是陕北话,她居然都能听懂,孩子的世界就是这么单纯。

小小的巷子没有像北京的胡同一样形成胡同文化,却也承载了三代人的情感。巷子配套设施越来越好了,却不知何时会被划入棚户改造区。多年后,孩子们还可以骑着自行车穿梭与各个巷道吗?或许他们更喜欢开着小汽车,驰骋在宽阔的马路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