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故乡之蜕变

笔构网

2023-11-06文/钱泽滨情感

老家位于苏中革命老区,是一个三百余户,一千多人口的大自然村。解放初,我就读小学,对家乡的印象是一个字:穷。“雨天路难行,煤油灯舍不得点,饮水无水井。”可算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家乡的土黏性大,小雨小泥泞,大雨大泥泞,一旦下雨,路上很难行走。夏季雨天还可赤脚走路,冬季雨雪天可就遭殃了。记得当时我家八口人,只有大小两双补了又补的矮筒胶鞋,雨雪天只能谁出门给谁穿,其他人只好待在家里。

说到照明,那就更寒酸了。家里有两盏煤油灯,一盏固定在灶台上,一盏可以移动,因缺钱买煤油,有时只好拿鸡蛋去换。为了节省煤油,晚上能不点灯就尽量不点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和我家一样,夜晚舍不得点灯,所以全村人晚饭吃得特别早,没等天黑就上床睡觉了。偌大一个村庄,夜晚除了几声狗吠外,竟悄无声息。

吃水那更是老大难。听老人讲,早年村里也曾请人找过几次水井,皆因选址不当,不出水,只能废弃。没有水井,村里人只能饮用河水。讲究的人家将水缸挑满水,投入少许明矾,待水中杂质沉淀后再饮用。而直接饮用河水的后果,是消化系统疾病成为村里人多发病、常见病。直到1956年春,村里来了地质勘探队,终于在专业人员指点下,村东西两头各打出一口出水量较大的水井,人称为东井和西井。自此全村人总算饮上了清澈的井水。然而,时隔两年,却引起一场风波。当年7月,大队将东井旁土地庙拆了,砖头拿去盖了猪舍。事也凑巧,当年八、九两月连续干旱无雨,东井眼看就要干涸。村民们开始埋怨起大队干部拆了土地庙,赶走土地爷,断了东井的水脉,并扬言要责打拆庙之人。多亏老天帮忙,不久连续下了三天雨,很快东井的出水量就恢复了常态,风波才得以平息。

一晃六七十年过去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近一二十年,在党的“三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家乡更是日新月异。去年春节期间,我回老家一趟,所见所闻令我难以置信,大有换了人间之感。

现如今,从县城到各乡、镇、村,都已通上了公路。从县城到我家老宅约二十公里的路程,我们只用了半个多小时,直接开到家门口。沿途都能见到村民房前停有小轿车,更令人惊喜的是,听说县里正在规划一条途经我们村的公交线路。

用电问题的变化,更是令人赞叹。多次改造升级后的农村电网,解决了村民停电之忧。也许是春节期间吧,一到夜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笑语欢声。请客吃饭的、串门聊天的、看电视的,还有吹拉弹唱的。与当年那种舍不得点灯,早就上床睡觉的夜晚,真有天壤之别。我侄儿家安装了空调,住房全部装上了铝合金和不锈钢门窗,并配有纱门纱窗,既可享受到开空调的舒适,又无需担心暖天苍蝇、蚊虫的骚扰。

饮水问题更是得到根本解决。除个别住得特别零散的村民还在取用井水外,绝大多数家庭都用上了自来水,水源来自长江,水价也相对较低。村民们十分清楚自来水的来之不易,人人都从内心深处感谢党和政府处处造福于民。在水质大幅提升的同时,村委会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每户补贴1500元,让村民改建了室内卫生间,安装了电热水器,一年四季都能在家洗到热水澡。

在老家期间,我还特意拜访了村里几位亲历过往昔艰辛的老人,他们面对眼前美好生活,无不充满幸福之感。我衷心祝福他们长寿,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