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笤帚匠

笔构网

2023-11-04文/山溪散文

笤帚匠,在川东北一带又叫笤把匠,也就是从事扎笤把手艺的匠人。

笤帚分两种,大笤帚和小笤帚。大笤帚是用斑竹苗或铁笤帚苗绑扎而成,主要用于夏秋收割季节清扫晒场内晾晒的粮食;小笤帚的原料是用收获后的红粱穗,一般用于扫屋里屋外卫生。

在所有乡村匠人中,笤帚匠的行头最为简单,一把弯刀,一把渡篾嘴。这门手艺,看似简单,实则工序繁杂,而且灰尘大,从艺时间长了容易得矽肺病。

那些年,川东北一带盛产红粱,人们把红粱又称着“高粱”,是酿白酒的主打粮食。收获后的红粱穗则成了扎小笤帚的天然原料,因为苗穗多,质地柔软,除尘效果好,苗棒硬度大份量轻,拿在手上扫地轻便,很受人们欢迎。

笤帚是扫地除尘的重要工具,所以家家必备。在乡村,会扎笤帚的人不多,绝大多数都是选在十冬腊月或正二、三月农闲时,请笤帚匠进屋扎个十把二十把的,付一天工钱,招呼三餐饭就可以了。

扎笤帚的红粱穗要晒干,必须把笤帚苗上残存的红粱清除干净,否则,扎好的笤帚会被老鼠光顾,咬断苗子不能使用。然后,将红粱穗十根左右绑扎成一小捆,用木锤将苗棒锤破,便于绑扎,一般扎一把笤帚要用三小捆红粱穗。

绑扎笤帚用篾条,选用一年内的嫩竹,划成条后,剖除黄篾,把青篾挽成圈,放在猪草锅里蒸煮20分钟左右,以此增强篾条的柔韧性。

一切准备就绪,笤帚匠将木搭钩拴在树上或房屋柱头上,把篾条一端套在搭钩上,另一端扎进红粱棒内起扎。篾条起扎的位置在红粱棒与红粱穗茎处,当笤帚匠双手用力转动红粱棒时,篾条随着红粱棒的转动捆扎,依次把另外两小捆红粱棒捆扎在一起。随后,每转动一寸篾条,就将红粱棒向下弯曲一根,如此弯曲捆扎十几根红梁棒后,形成了一个“蜂包”,实际上是笤帚的“茎”,也是笤帚笤地时受力最大的地方。如果此处捆扎不结实,不但扎好的笤帚用不了多久就会垮掉,而且在扫地时把子松软不受力。

蜂包扎好后,将篾条顺次用力捆扎,直至高粱棒顶部,形成单手能拿住的“把子”,用渡篾嘴刺穿红梁棒,把篾条从里面穿出,如此这般地把篾条又回穿到蜂包处,割去蜂包处多余的红梁棒,一把笤帚就基本成型了。但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固定笤帚穗。

将笤帚苗铺成扇型,用刀刮去多余的红粱壳,把从高粱棒上返穿回来的扎篾做成圈箍住,来回用篾条上下穿插绑扎紧,一把笤帚就真正完工了。

用斑竹苗捆扎大笤帚就要简单得多了。但扎笤帚的斑竹苗必须是一年以上的老苗子,否则,苗子嫩了容易折损,不耐用。割回来的苗子要堆集在一起,用煮沸的开水淋在苗子上,拿一块塑料薄膜盖上,让其“发汗”脱叶,然后才能捆扎笤帚。

把脱叶后的斑竹苗,用篾条捆成大小合适的把子,一般捆扎要用三道篾条,距离相等,将锄把粗细的木棒使劲插入捆扎牢固的斑竹苗内,就成了笤帚把。如果斑竹杆长,就不需要木棒把子了。加长笤帚把的目的,是让使用笤帚的人扫地时不弯腰,减少劳动量。

如果用铁笤帚苗(笤帚菜)扎笤帚,其工序和绑扎斑竹苗笤帚差不多,但笤帚菜扎的大笤帚,与斑竹苗扎的大笤帚相比,耐用程度就要差一些了,最大的弊病就是遇水后苗子粘连在一起,除尘扫物不方便。

土地承包下户后,一些精明的乡民,除种好自已一亩三分责任田地外,农闲时便从事起笤帚匠手艺来。他们走乡串户从农户家中买回红粱穗,通过精细加工后,几十、上百个地卖给本地乡村学校,企事业单位,虽然价格略低一些,但出货快,不愁难卖。有时挑上几十个,在乡场上一摆,吆喝着三块、五块地打零卖,赚取一定的劳务费和差价。

近些年,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红梁产量又低,种植的人越来越少,走遍三山五岭,已很难看见红红的高粱地了。加之,塑料品、粽树皮制作的笤帚,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红梁穗笤帚,所以,从事笤帚匠这门手艺的人也少了。

尽管如此,用红梁穗扎的笤帚是乡村农家清扫庭院的主要工具,需求量仍然很大。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这门手艺会消声匿迹,再难见到红粱穗笤帚的影子了,但乡村笤帚匠曾经的过往已定格成心中的永恒,总是挥之不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