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散文

请欣赏年纪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年纪散文1:霉面风波

文/肖龙

父母年纪大了,就如小孩一般,所以我凡事都尽量顺着他们。可是,最近,我还是和母亲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

每次回家看望父母,烧菜做饭基本都是由我来掌勺。母亲太辛苦,偶尔回家一次看望他们二老,总想让她老人家多歇会。二姐在灶前添火,看看身边没人,突然神秘地对我说,你不知道,咱娘蒸的馍不能吃啊!我问为什么。她说,淘麦的时候麦囤里有几斤麦子都霉了,我让咱娘扔了,她不愿意。打面的时候人家都不给打,味道呛死人了,咱娘蒸的馍又黑又难吃,有毒!

二姐说话一向是快人快语,又总爱夸张地把事情往严重了说,但基本事实是在那里的。母亲的性格我也是清楚的,她一生节俭,不舍得丢一粒粮食,平时的剩菜剩饭,她都要反复加热,直到吃得一点不剩。所以我对二姐说,你别再说了,一会儿吃饭的时候我来问问。

很快饭菜弄好,一家十几口人围坐在桌子周围,开开心心吃起午饭。我掀开盖着发面馍的炊布一看,果然像二姐说的那样,馍黑黑的,咬上去很硬,一股浓浓的霉菌味直入喉咙。我慢慢咀嚼,但吃下不到一半,突然感觉一阵反胃,忍不住一口吐了出来。

这馍不能吃,扔了!我头也不抬,似乎带着一丝命令的语气。

咋不能吃,我看谁敢扔?本以为我的话会让母亲接受,但我错了,正在吃饭的母亲听了后立即反驳。

小妹附和我说,这面有毒,不能吃!

毒谁了?这几天我和你大(爸)天天吃,咋没毒死?母亲说。

是身体重要,还是这点面重要?我说。

身体重要,面也一样重要,就是不能扔!母亲毫不退让。

近五十年的母子,我深深知道母亲的个性。虽然二姐小妹配合我一起“声讨”,但母亲在家中的话语权是绝对不容侵犯的。一直以来,无论她对错与否,她必须是对的,事后她或许能承认自己错了,但在争执的当口,她必须是对的。

眼看争不出来个所以然,我也就暂时偃旗息鼓,准备徐徐进攻。

吃过饭,我们又旁敲侧击地给母亲贯彻“霉面不能吃”的理念。我说完二姐说,二姐说完小妹说,直说得母亲光皱眉。几轮下来,母亲好像突然意识到我们要表达什么意思了,声音低了下来,语气也缓和了很多。小妹看到后,立即给出建议:这样吧,霉面给俺几家分了吧,也不扔,一家吃一点,您这也留一点!

我才不给呢,给你们也是扔!母亲突然又提高了声音。二姐立即接过话说,都是白面,谁舍得扔?几家分了后一次少放点,慢慢就吃完了!你和俺大(爸)啥时候能吃完?我也赶紧凑上去说,就是,也给我分点吧!

或许是为了求证我们会不会欺骗她,母亲挨个看了看我们,之后就不再坚持,但依然将信将疑地跟着小妹,看她和二姐把霉面一分四份,我拎一份放到车上,这才走开。

等母亲进了房间,二姐小声对我和小妹说,面都给我吧,我蒸熟了喂鸡喂鸭子!

年纪散文2:母亲的梅花

文/邹娟娟

母亲爱花,年轻时如此,年纪大了,更甚。从各种太阳花、月季花到牡丹、芍药、雏菊、腊梅,一年四季,家里的小院都沉浸在花海里,旁人一进小院,就能嗅到各种芳香,院子里的人也沉浸在这股香气中。

“东风第一枝”是鲁迅笔下的腊梅,我母亲极爱这种清骨瘦削的花。五年前母亲到邻居家串门时一眼就看中了它,当即觅得一枝,插在枇杷树旁。那年,我们回老家送年礼时,母亲没有顾得上茶水和各种年货,只是拉着我去看她的腊梅。

拉开小门,一股浓香随着寒风浸入鼻腔。腊梅孤立在院子的北边过道,正是西北风吼吼直窜的时候,花香一阵一阵的,如一条条曲曲绕绕的香绸子。眼前的朵朵鹅黄正是这香气的源头,于冷风飕飕间,千朵万朵恣情怒放。在斑驳的阳光下,花朵晶莹剔透。几多薄瓣相偎,如仙子聚会;几丛鼓鼓花苞,黄珍珠般,又似纯真的婴儿酣睡枝头;也有轻启朱唇,微露贝齿的娇羞朵儿……无一片叶,只有枯瘦的枝干,横斜铺陈。一水缸置于一旁,因前一阵子下过雨,缸里满是清波。如果晚上看,这梅,不正应了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吗?想到这里,我不禁在脑中勾勒起梅园的倾城风姿。

我们正看得兴起时,母亲转身进了厨房,开始忙碌。我们也跟着进屋,母亲又递来几杯茶。热乎乎的茶水里也漾着小巧的鹅黄,那股香气攀着热乎劲蹭蹭直冒。“妈,啥时有这情调的?”我打趣。“这么香,怎能浪费了?”母亲又撩起围裙擦手,抓过一把葵花籽,散在桌上。然后,又一阵风似的钻进了厨房。一边是清冽梅,一边是勤劳母,中间隔着无所事事的我们。

我们晒太阳、喝茶、吃瓜子——安享在母亲的温馨打理中。于最深的缘起,此刻,一切回归到柔软和感性。此去经年,母亲从年轻貌美到白发斑斑、手脚皴裂,从日夜耕作到叹息抚田,从儿女绕膝到夜深孤零,她曾经无比强大、坚硬,被岁月锤炼成女汉子,又被韶华打回柔弱的原形。

母亲每日仍在奔波中操劳,在辛劳中牵挂。妥协于衰老,销迹于纷扰。唯一坚持的,就是在万丈红尘中追寻着悦己的心。悦己何其难,母亲念着儿女,能供给成年儿女的就是地里的果蔬。于是,母亲开始苦心经营这方寸天地,越陌度阡,努力在田地间绣花。

一段欢喜的背后总有一份对人生的笃定。母亲致力于花草、果木、蔬菜劳作的境界超越常人,能将门前十来平方的菜地置办成艺术园。高矮错综,藤蔓支架,花木成行,一派旖旎春光。小院里的废盆也被改造成独特的花盆,喜阴爱阳的花花草草在她的巧手下,一半明媚,一半倔强。即使在凝霜结冰的逆境中,母亲也能将自己的欢喜绘成画卷,织成锦绣。

如今的腊梅正是其中的代表。腊梅,又称寒客,为百花之先。腊梅花凌寒而开,迎霜傲雪,香气浓郁。我的母亲饱经风霜,培养三个儿女,不曾屈服于任何人,就如同素心腊梅一般。

年纪散文3:渐行渐远的小炉匠

文/邓荣河

人一旦上了点年纪,便越发爱回忆过去的一些往事。在我的记忆中,总会显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瘦削的秃顶老头,满脸堆满了皱纹褶子,但整日里笑容满面,推着一辆破旧的独轮车,独轮车前面悬挂着一面小响锣,随着小响锣的叮当作响,老头嗓音极其洪亮地吆喝着——“还有锔箍漏锅的没有……”这,便是我记忆中那位渐行渐远的小炉匠。

家乡人管小炉匠称作锔漏锅的。其实,小炉匠不仅仅补锅,干的活很多。像什么锔盆子、锔碗、开旧锁、配新钥匙什么的,营生很多。贫穷是那个时代的代名词,于是,节俭几乎成了每家每户的好传统。因此,无论谁家的锅漏了,碗破了,盆裂了,都舍不得扔,都想修补一下再继续使用。每每听到小炉匠那清脆的响锣声,和那极富穿透力的吆喝声,家家户户便急急地倒腾出自家的破家什,排着队挨着号去小炉匠那儿修补。

记忆中秃顶的小炉匠手艺特高超,无论你那碗盆有多少裂痕,最终总修补得滴水不漏。小炉匠的钻头极为坚硬,据老人们说,那是金刚钻的。现在想想,也许是吧,“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另外,小炉匠修补用的锔子也特讲究,是闪着光亮的粗黄铜丝,修补之后既结实又美观。记得有一次我家一个花瓷碗让弟弟摔成了两半,听说小炉匠来了,母亲便吩咐我去修补。小炉匠三下五除二,不一会儿就修补完了,我兴冲冲地拿着回家。也许由于太兴奋了,我竟忘了看清脚下的路况,被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块绊倒,结果不言而喻——花瓷碗摔了个粉碎。多少年过去了,一想起这件事,老母亲总会数落我几句。

随着经济的发展,“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再者,由于万能胶等高科技粘合剂的闪亮登场,小炉匠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渐行渐远……

年纪散文4:跟自己较劲

文/郭志荣

“多大年纪了,还跟自己较劲!”这是我耳边经常听到的劝告,满满的都是关怀,我理解关爱却不能接受现状,因为“放下前”总需一番挣扎。“较劲”多么形象的表述,那种“违和”的感觉比“纠结”还要更深一层。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总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尽心竭力,久而久之如负重的赑屃,死心塌地驮着石碑,以为这就是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今,我是卸掉石碑的赑屃,总得寻着重物方不至于死去。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我已年过半百,去学我并不喜欢更不擅长的开车,不是较劲是什么?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瞬息万变的规则变迁,谁还敢,谁还能不再学习新的东西?除非你想被社会淘汰!不会ATM刷卡你不方便取自己的工资;不会滴滴打车,出租车擦肩而过不会为你停留;不会微信聊天,你便被甩在朋友圈外……我不想辛苦一辈子,却没能力享受新的生活。

学开车的过程中,我不怕辛苦,不怕流汗,但我受不了学不会记不住的难堪;我第一次体验到一个“差生”反复训练却没有效果的沮丧;品尝了比年轻人学得慢记不住而被教练忽视的落寞……我有过无数次放弃的念头,但我流过泪后告诉自己不能退缩。“倒库、侧方、坡道起步、曲道行驶、直角转弯”,每个项目我都反复练习,好不容易凭借个人努力拿下了“科二”,却又在“科三”路考时“出师未捷”。从早晨6点耗到中午1点,我终于坐在了科三的考试车上,头天雨中强化训练,加重了感冒,考试排在最前考在最后,筋疲力尽,原本就不熟练的路考,加上前一个人没过,更让我紧张无比,出错已是必然。

我没有搭乘高价黑车,独自走在回驾校的路上,并非只是怕挨宰,而是“跟自己较劲”。旁边呼啸而过的重型卡车,仿佛碾压着我的心脏,刺耳的喇叭声,加重内心的恐惧。这是一条下坡路,大车一辆接着一辆,忽然觉得,此刻这条下坡路就是我未来的人生之路,不管我愿不愿意下坡,我都得“往下出溜”。旁边是轰隆而过的车辆,前方是看不见底的路,头顶是布满阴云的天空,我恐惧而坚定地走着,走着……人只要活着,就得接受老之将至的恐慌,恐慌过后才会从容走到人生的尽头。学车的艰难过程,一次次打击着我,似乎真的在证明———我不行!许多人不会理解我为什么要坚持练车,因为“车”是我从小就恐惧的无法驾驭的“庞然大物”,学车对我来讲,就是“挑战不可能”;学车,还让我体验到许多人情事理,知道自己处在最“尴尬的年龄”,知道自己离开熟悉的环境,再没有得心应手的从容自信。

人生的下坡路啊,真的挺难走。

“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的尘埃之中。”不知何时,我那颗曾经年轻的心丢失了;不知何时,我时时提醒自己老了;然而,我越是退缩,内心越不快乐,身体也松松垮垮少了精气神儿。如今再去读塞缪尔·乌尔曼的《年轻》,突然有一种自我救赎的相遇。“在你我心灵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年轻是什么?就是还怀有梦想,还拥有激情,还热衷游戏,还喜欢漂亮,还要周游世界,还想活出人生意义。其实,驾照能不能最终拿到,我最终敢不敢开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表明我的生活态度:在学习中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在适应新生活中磨炼自己的心智;在改变心态中愉快接受新的生活。

如此“较劲”,不也挺好?

年纪散文5:难忘的岁月

文/朱明爽

2000年,我5岁,正是稚嫩,美好的年纪,正是母亲将我捧在手心呵护的年纪。

那时,初春的早晨还有些冷,我总喜欢懒床,妈妈总会想些稀奇古怪的办法叫我起床。

那一年,她如往常一样把冰凉的手伸进被子里,冻得我大叫,然后她神秘地说:“外面下雪了。”我自然是不信,嘟哝了一句“妈妈骗人,都春天了,还下什么雪!”转过身继续睡。妈妈又扯扯被子,“真的,不信拉开窗帘看看”,我将信将疑地眯着眼睛拉开窗帘,果真看到一片片白色的雪花在风中飘舞,可是揉了揉眼睛后,才发现那是院子里的梨树开出的花朵,洁白似雪,花瓣被吹落下来。我不高兴地大喊:“妈妈骗人!妈妈是小狗!”妈妈笑了,说:“那你是狗宝宝!快起床,爸爸买了早点,等会就没你的份了。”我被这一闹,也没了睡意,遂从被子里出来,穿好衣服,“噔噔噔”地跑下楼,还把声音弄得特别大,生怕爸爸不知我起床,把早点吃光。

而今,十多年过去了,前几年被砍去的梨树,只剩下一个树桩,虽也长出新枝条,却再也落不下那似雪的花瓣。

那时爸爸有一辆自行车,后座坐着我,每天带着我上下班,大家都劝他找个保姆,这样不会太累,又要上班还要分心照顾我,当时爸爸只是说:“放给别人带她,我不放心。”于是每天都带着我穿梭在大街小巷。下晚班后,带着我去吃东西。我对爸爸颐指气使的,活像个被宠坏的小公主。坐在后座,让他带我去西边吃烧烤,再带我去东边吃饺子。

冬天的时候,我总被裹得严严实实的,像个粽子似的,我在后座迎着寒风大声说:“爸爸!我想吃饺子!”于是,爸爸说:“好咧,爸爸带小粽子去吃饺子去喽!”惹得我“咯咯”地大笑。寒风吹着,橘黄色的路灯透过薄雾,照在一辆飞驰的自行车上。我知道,那时的爸爸,一定觉得这冬夜一点也不冷。

如今那辆自行车不知在哪个角落里布满了厚厚的灰尘。斑锈的零件,也许还搭在一起。

突然听到脚步声,“***琢磨着你肯定偷懒了。于是和她上来看看,果然如此,小懒猫!下去吧,我和***收拾!”妈妈打了一下我的头对爸爸说:“都是大姑娘了,还这么惯着她,你呀!”我捂着头打算辩解,抬头突然看到爸爸耳鬓的白发和妈妈笑起时深深的鱼尾纹,直触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心里泛出一丝酸楚,逼得眼眶发胀。

我抬起头,企图将溢出来的泪水逼回眼眶,笑笑说:“我马上就好,你们在楼下等我,刚好也休息一会儿。”看着他们微微佝偻的背影,我悄悄地将划落眼角的泪水抹掉。

我已安然长大,岁月在他们生命里留下的痕迹也日渐增多。我还是一朵灿烂如夏的花朵,他们却在垂垂老去。

年纪散文6:寒假瘦身记

文/马珺仪

我爸爸年纪不大,体重却已超过了90公斤。原本这与我也没什么关系,这不,刚放寒假妈妈就把督促爸爸减肥的重任交给了我。

哎,这么胖该怎么减肥呢?还是智多星——妈妈的主意多,具体计划如下:每天早上不准睡懒觉,坚持晨练;吃饭不能沾一点荤,只能吃素;每天晚上坚持跳绳100个。

为了早日摆脱这个重担,我只能按计划行事。每天早上我都起得早早的,跟着爸爸去跑步。开始几天,爸爸跑不了几步,就累得气喘嘘嘘、上气不接下气。每当这时,我就推着他跑,并说一些激励他的话。于是,爸爸又尽力跑了起来。吃饭的时候,爸爸想到自己不能再吃荤食,所以连妈妈做的肉馅儿馄饨也不敢碰了,只能望“肉”兴叹。晚上呢?爸爸要在楼下“哼哧哼哧”地坚持跳绳100下,有时跳了不到四五十个,爸爸就坐在椅子上不想再起来。我说:“要不,咱不练了吧?”爸爸一摇头:“不行,继续练!”过了一段时间,爸爸的体重下降了不少,身材也苗条多了。我高兴极了,心想:终于可以脱掉这个重担子了!

可是,事情不像我想象得那么顺利。不久,奶奶就让我们回家住了。奶奶平时最疼我了,每次我回家,奶奶总忍不住烧上一大桌好菜,然而,每次吃得满嘴油的却是爸爸。这不,不出我所料,爸爸果然管不住他的嘴,天天大吃特吃,过了七八天,爸爸就又长胖了三四斤,哎,我的减肥计划失败了。

从这次减肥计划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只要做事坚持不懈,你就会和成功握手;如果你不坚持,那我的爸爸就是一个反面教材。

年纪散文7:淡淡的年纪,浓浓的悲欢

文/杨川北

年轮从不因为你的拖延而有半点延误,不偏不倚。一年就是一年,不长不短。疏密之间,那是你的经历。苦痛或悲喜。

年纪从不因为你的乞求而有片刻停顿,不早不晚。一年又一年,不快不慢。罅隙之间,那是你的光年。幸福或感伤。

生活中,你总该学会从容,是你的不要拒绝,不是你的不要去强求。取舍之间,彰显你应该有的那份成熟与执着。这人生路漫漫,无数抉择。舍弃拥有,遗忘隽永,随波逐流,激流勇进。这一切的一切,没有人会给你承担,也没有人能真正给你承担。因着人生是你的。

朋友说,人越长大,越愿意倾诉自我,强迫性,必须是你聆听。我感觉不应该是这样吧?我不愿说话,我只想听人们安静的诉说,或走在大街看着热闹的人群哄闹着。我感觉这一切与我无关。我只是在听,我在寻求内心那份安宁。

灵魂压抑的太久,迷失了出去的路口,我们像个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妈妈在等着孩子回家。你说是我们生活太投入,还是一直在人生门口徘徊?是自我迷失还是无知流浪?这个喧闹的社会需要清醒和冷静的自我思索和反省。了解内心的需索。

我们走过的人生路程就是一本启示录。看你怎么去看待你的过去。有些人大大咧咧的走过,从不回头看这沉重而陈旧的回忆,我想说你会很快迷失,因为你不懂得一次又一次的跌倒是为了什么。有些人战战兢兢抱着它,再也不敢前行半步,他熟知每一个过去,每一次的伤痛折磨,每一次的失魂落魄,太多的磨难使他失去了前进的信心,他不知道到底这些磨难是为了什么。有些人真正的了解了这本启示录,这意味着他将戴上生活的枷锁,承受着生活不能承受之轻之重孤独前行。那与他来说是非常平和的事情。了解了内心需索。这一切与他形同呼吸的氧气,感受到的光热与温暖。因为这必不可少的种种从过去到未来不会缺席你的人生。懂得,便会仁慈。对自己,对这生活。

窗外扬扬洒洒的雨,带来了久违的凉意。

这一刻已等了好久。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久违的心情也一点一滴沉溺厚重。

窗外的凄清冲煞着窗子里苦等的人心。

或许我们都等了好久,推开窗子还一个迟来的拥抱。

莫要再折煞匆匆岁月令往事倥偬。

不要再被流年往事所羁绊让生命苦短。

也别再痴痴于浮华而误了卿卿此生。

时间如此寂寞、天空如此辽远。

这一生我们已经俳徊许久。

很讨厌说教的语调,但同样我也很讨厌迂腐窠臼。虽然都是新世纪的人,可是还是活的和以往那些人一样。这些话都不适合我来说因为我的是我的,你们永远拿不走而你们的是属于你们的和我的不同。但我想说这个社会需要一阵猛烈的风激烈的雨,来洗涤这个城市太厚的灰尘。因为我们都想看见美丽彩虹和湛蓝天空。

年纪散文8:真情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真正的友情是不分年纪的,经过时间的考验,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只有危难中才可以见真情的。虽然有时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很难得的事,可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闺蜜,这是要经过多少的坎坷,才可以获得的友情呀!好朋友之间是不会去计较的太多的,也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闹矛盾,可以有话直说,可以直言不讳,可能因为一起学习,一起长大,所以说是知己知彼了,也不会耍小心机,这样才是真正的姐妹淘,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互相支持理解,互帮互助,时间久了,有了默契,性格上也有了互补的节奏。

好朋友一年两年并不稀奇,就怕一言不合,就拉黑对方,这就是常说的塑料姐妹花。真正的的情感,是经历过磨合,才可以在真诚的前提下,多一些理解,不只是一种物质和金钱上的,都说人和人之间要学会感恩,这样你怎样对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你,不要去责备别人的不是,万一是自己的原因呢?都说忠言逆耳,说坏话,能让对方改变,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沟通也是有方法的,再说了,也不能太主观,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不能去计较对方,有人不敢付出,就想得到想要的,这是要有代价的,因为老天爷是公平的,所以身边的人,谁是贵人,谁是小人,时间可以证明的!

真情,是无私的,关于友情这方面,只有真心的付出,才会有回报的。有时不能用钱去衡量,朋友之间靠的信任,如果总是一味的索取,自己不肯做为感恩,那么即使表面上是好姐妹,其实人家在内心早就厌恶你了,所以结果,就是不会和你畅所欲言了,当然了,感情自然就不存在了,学会感恩,是必须的功课。

想让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事,可是想让你喜欢的人喜欢你,这是靠自己的情商了,朋友之间的友情,除了多沟通,多见面,并不够的,还要用心去付出,这样一般都是有回报的,如果用利用的心态去相处,那就会被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

真心对待每个人,就会有好的人缘,人缘好了,人脉也广了,贵人就会出现,只有真心对真心,才会有真情。

一个人在世上是孤独的,可是有了好朋友,并不孤单,都说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之间也是靠经营的,好的友情可以好多年,这才是真的姐妹淘!

年纪散文9:此般年纪

文/秋枫断魂

岁月在不知不觉已然改变了我们的模样,行至此时,已然知晓,成长便是学会伪装,尝试着将种种不愿隐藏,小心翼翼的将话语斟酿,在套路与被套路之中劝慰着自己要更加的坚强。时而怀疑自己是否迷失在人心的漩涡之中,梦想已然败给了时光。或许我们并非是败给了时光,而是我们本在寰尘里踟蹰,留下了成长的足迹,留下遗憾的痕迹,当某个想法或者画面被定格在记忆深处,反而愈加探寻,越是感到哀伤。若过往是在葱茏岁月中徜徉,如今是迢遥荆棘中起步,那么今后或许便是氤氲云海中追寻与遗忘。

现实所带来的无形压力已经愈加沉重,你我皆是负重前行于苍茫人世。羡艳那些曾经吟诵旖旎风月的诗篇,忸怩幽婉的词章,那些曾经惊艳过我的时光之人,之物,之景,以及那是心中挥之不去的感触,或是潸然泪下的伤感,亦或是郁郁难言的情丝,更或者是震撼灵魂的兴喜,终归只是丹青留下的一缕痕迹。犹有迷离的意境还在心里回荡。然而那些美妙,如今已然在记忆的书签之中泛黄,是啊!昨时非是今时我,可是谁又知道,昔时的那个自己如此让人叹惋与羡艳,而今已然活成了大人该有的模样!

今时剩下的便是怀念时的莞尔一笑,那时候怯弱在如今看来是如此滑稽,可为何这种滑稽却让人留恋。行走在名为孤寂的道路,夜幕低垂,小雨淅淅,凉风吹拂青丝,寒意不沾衣袂。孤影倾斜,感受着那种无奈的心绪,曾经嘻笑玩闹的伙伴已经各奔前程,再也无法听闻往昔岁月的小小烦忧,如今相聚总是缺少两三酒樽、数抹身影,言辞话语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沉重,品着微醺之意,回忆峥嵘岁月,聚少竟是离多,衣食住行全是未来的重担!

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乏味中蹉跎,在迷茫与醒悟中徘徊不定,渐渐将心中的抑郁累积,即便韶光荏苒,终归抵不住心中的压抑。有时候明明知晓结果,却是仍然选择顺其自然,殊不知顺其自然只不过是逃避的美称。在夜静阑珊处不断编织着万千理由,不过是寻得短暂的安心,即使依稀知晓种种借口代价便是未来,然对于自愿装睡、沉迷之人,又如何能够唤醒。

人生的悲哀在于存有遗憾,而人生的幸运却在于能有人使你遗憾,念起而缄默,念了并酸甜。我曾,写过千百诗词,却写不尽你的俏丽,捻过相思词句,却吟不出那抹痴迷。在无尽夜色里幻想着一段段重逢,演绎一幕幕相知,哪怕明知是自欺而已,依旧让痴心人沉溺,忘不了梦中喃呢。让孤寂渲染着的城市繁华,纵使车水马龙,霓虹璀璨,却也迷乱不了失落人的心绪!

未曾予卿描绘出清婉柔肠的纤纤红笺,未曾闲赏烟雨濛濛江南。依稀梦里存有一段故事,故事中另有一个人间!若有重来,愿寰尘有雨,雨中有你,翩跹身影,执伞而立!

就这样彳亍在红尘道路,静待花开时,馥郁人间,撷取一抹清香,留有一片净土,执初心不变,喧嚣不染。

附:
长相思·寄梦
风亦轻,雨亦轻,轻拂眉头步缓行。闲愁落木听。
泪盈盈,笑盈盈,笑泪相融滋味明。石阶油伞倾。

年纪散文10:物也有尊严

文/林少华

年纪不饶人。如今坐飞机,很少自己提旅行箱上上下下,而大多托运了事。这样,下了飞机,就要直奔U形或S形传送带那里等取行李,期待的心情大约仅次于当年在电影院等女朋友。但行李当然不同于女朋友,不会打扮得像模像样款款然施施然而来。喏,来了,但见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旅行箱在传送带上横躺竖卧人仰马翻,即使贴以高脚葡萄酒杯易碎标签也往往四脚朝天!幸运的,几道擦伤刮痕;倒霉的,提手不翼而飞。说夸张些,行李传送带俨然洪水过后的小镇街道或全线崩溃的海滨战场,抑或是散伙前的夫妻大战进行中的起居室场景。我暗自思忖,这活计既不是高科技又不是文学翻译,只要稍有一点责任心即可做好。为什么做不好?须知,不光人,物是不是也有尊严?我多么希望行李以保持尊严的姿势有模有样缓缓地移到自己跟前啊!

也许你说,人有尊严谁都晓得,物难道也有尊严?物的尊严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物的尊严就是其正确的存在状态。如上面说的旅行箱,它的正确存在状态是趴着或脚轮朝下立着,而决不会像懒猫晒太阳那样忽然来个侧滚翻或亮出肚皮。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散文,作者说他看见一棵拔掉的枯树被靠墙倒置,赶紧走过去矫正,使之树根朝下、树梢朝上,理由是为了树的尊严,即为了使树保持生前的正确存在状态。不知是不是受此暗示的关系——或者莫如说加重了我原本就有的某种心理倾向更为合适——即使花钱住宾馆,我也很注意“矫正”。例如墙上的画如果挂歪了,床头灯和台灯如果脖子歪了——偏巧,我住过的宾馆包括五星级宾馆,画大多挂歪,灯脖子也大多不正——我就非想方设法把它矫正过来不可,否则心里就不安宁。不是灯下看稿走神,就是躺下久久合不上眼。盖因物的不正确的存在状态使得我觉得自己存在于状态不正确的环境中。进一步说,在物有失尊严的环境中,人也似乎很难保持应有的尊严。换个说法,在某种情况下,人的尊严有赖于物的尊严,因此,当我偶尔听宾馆服务员抱怨说一位客人居然用毛巾擦皮鞋的时候,我不禁愕然:人怎么可以这样对待物呢?毛巾的正确存在状态是擦手擦脸而绝非擦鞋。这位损害物的尊严的客人,哪怕皮鞋擦得再亮,尊严感怕也无从谈起——在年轻女服务员鄙夷的目光中走出宾馆房间如果还能觉得有尊严,那可真无可救药了。同样,一个以正确状态把旅行箱轻轻放在传送带上的装卸工,一个气急败坏似的野蛮装卸的装卸工,你说哪一个更能从中体味工作的尊严感、人的尊严感?何况这里边还有对物的主人即旅行箱持有者的尊重或对其尊严的体察!

对待物的态度,实质上也是对待人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换言之,物的状态是人的心态的物化。由物构成的环境若没有尊严感,人的尊严也很难实现和保全。尤其在当下这个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是不是更应对物保持一分谦恭与怜惜之情?

年纪散文11:年纪越大 胆子越小

文/马伯庸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不足以让人胆怯,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冒险、如何闯荡。美国二打伊拉克的时候,我正好在新西兰念书,有一天看了新闻,脑子一热,跑到当地旅行社去询问如何去伊拉克。

旅行社的人听了我的要求,受到不小的惊吓,问我为什么去。我解释说我没有任何政治目的,就是想亲自去体验一下真实战场的感觉。后来这事黄了,原因很简单,我负担不起从新西兰飞迪拜的机票。

回国以后,我跟我娘提了一句,结果被她结结实实训斥了一顿。我没敢还嘴,因为她训着训着就哭了,我赶紧安慰她这不是没去成嘛。她抹抹眼泪,说你以后不许干这种事听见没有,万一真出了事我和你爸可怎么办?我唯唯诺诺,心里却只当它是一种亲人的唠叨。

类似的事情还有那么几次,当然我没敢告诉我娘。总之那段时间,我每天都过得特别勇敢,脑子里根本没有危险这个概念,唯一的追求就是兴奋和刺激。用一位朋友的话说,那可真是一段傻到不可救药的青春。

之前,泸州一个年轻跑酷运动者从桥上跳下淹死在水里;复旦大学一名研究生被投毒而死;美国波士顿发生恐怖袭击,一名中国留学生身亡……

我第一个反应不是“这样的年轻人死得太可惜了”,而是“他们的父母听到这样的消息,该怎么办”。

我无法想像他们的父母听到噩耗有多悲痛,因为一想像就会无法抑制地代入到自己的情境里———如果我出了事,我的爹妈该是什么反应,他们得难过成什么样。心情会像跳水一样直线跌落,直到谷底。一想到老爹老娘要因此而受到打击,我的内心就惶恐不安。

我的一个朋友也有类似感觉。他告诉我,他现在很小心,过马路一定会先左右看,按时锻炼身体,尽量不熬夜。他说他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出事,老婆孩子还有两边的父母都会陷入困境。“我现在根本不敢死,死对我来说,太奢侈了。”他感慨。

所以,当你发现死亡不仅仅只与自己有关,还会对你的亲人产生巨大影响时,你就会变得胆小、谨慎、裹足不前,但这不该被称为懦弱。

年纪散文12:老妈做义工

文/董国宾

老妈年纪大了,但思想并不老,喜欢上网,对一些新潮的词儿和新潮的事,很是感兴趣,朋友们都说我有个时尚的老妈。

记得有一次,老妈曾问我,什么叫义工?这个新潮的词儿,是她在网上看到的。我随口告诉她说:“义工就是无偿地做好事的人。”谁想,老妈不仅要学新潮的词儿,还要做新潮的事。没多久,老妈就说要做一名义工,已经去慈善总会报名啦。

老妈常去附近一家敬老院,还煞有介事地叫上我一起,拿着我送的笔记本电脑,像是去办什么喜事,特精神。敬老院里,老妈与年迈的老人交谈说笑,把新潮的词儿和新潮的事,说给他们听。

“什么叫飙车”、“什么叫中国梦”、“外面还有哪些新鲜事”,老人们好奇又向往,问个不停。老妈一边作答,一边拿出笔记本电脑,把国内外新潮的事读给他们听,还找来一些风景图片让老人们看。庐山风光、三亚风景、美丽的青海湖、香港浅水湾以及现代城市风貌,老人们一个个瞧得喜不自禁,心驰神往。老妈还与天南地北的老人聊微信,一边聊,一边对身边老人们说:“这人是云南的,退休了还不闲着,自家办了个幼儿园……”“那人是福建的,年老了还组团骑自行车奔赴北京,宣传低碳环保呢……”“看看人家云南和福建的老人,我们也该想远些,不能服老呀……”老人们聚精会神地听着、看着,眼神也一个个亮起来,老妈的话题,也像奔跑的马驹,总是说的很远又有趣。

老妈三天两头往敬老院跑,天晚了就住下来。老人们见老妈来了,立刻围过来,兴奋地问这问那。老妈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做了一名慈善义工,向五保老人们说些新潮的词儿和新潮的事,偶尔还哼几句时尚的歌。老人们乐了,老妈也乐了,老人曾经过于沉静的生活,就这样被激活了。

老妈年纪大了,像一口锈迹斑斑的碗,可里面盛的是新鲜的奶,温润着自己,更滋养着别人!

年纪散文13:父母家的“钟点工”

文/姜红伟

自从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以后,家务活便成了他们的沉重负担。看着两位老人干活时累的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的样子,做为他们身边唯一的儿女,我和妻子急在眼里,疼在心上。为此,我俩经过商量,决定给父母“雇”一男一女两个钟点工。

这是两个身份特殊的钟点工,特殊之处在于男的是区委组织部的组织员,女的是区政府信访办副主任。他们并不是专业的“钟点工”,而是在各自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天利用一个小时的业余时间兼职做这份工作。

这是两个配合默契的钟点工,他们私下进行了协商,明确了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男的负责为老人收煤块、劈烧柴、扫院子、倒脏水,一边干活还一边哼着曲儿,一副愉悦的样子。女的负责为老人洗衣服、换被褥、擦地板、做饭菜,一边劳动还一边唱着歌儿,一副快乐的表情。在干活休息之余,两个钟点工还负责陪老人聊天,给他们讲逗乐的趣闻趣事,听他们讲过去的人生经历,使老人的家里其乐融融。

这是两个心态乐观的钟点工。自从上任后,他们经常高高兴兴并肩上班来,说说笑笑携手下班去。无论干的活多脏多累,他们始终微笑着完成,让老人满意。

这是两个不计报酬的钟点工,尽管他们起早贪黑地为两位老人忙碌着,但是,他们却从未收取任何工资和小费,完全是心甘情愿地免费上门服务。

看着这两个钟点工忙进忙出、勤勤恳恳的工作表现,有一天,父母家隔壁新搬来的邻居——一对年轻夫妇问母亲:大娘,您从哪里雇来的这么好的钟点工啊?

听了邻居的问话,母亲哈哈大笑,笑得邻居莫名其妙。过了片刻,母亲颇有些洋洋得意地回答:那哪是什么钟点工啊,那两个人一个是我老儿子,一个是我老儿媳妇啊!

父母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为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当了一辈子的钟点工。如今,他们老了,该轮到我们为父母服务了。

为父母服务,让他们的晚年少干一点活,少受一点苦,多休一点闲,多享一点福。让我们大家都为父母当一回尽职尽责的钟点工!

年纪散文14: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

文/雨中的海棠

人真的是年纪大了总会想起过去的事,那些本该不记得的故事,恍恍惚惚,影影绰绰中慢慢清晰浮现。

人 都说,骨血是无法割舍,是一种无法说明白的情感。小时候,大概只有三四岁吧,我记得我有一个老奶奶,我的记忆里,她似乎有一百岁那么老,在我的印象里,她 就像电影中看到的巫婆一样丑陋和苍老,指甲长而卷曲,黑黢黢的锋利,脸上的皱纹如沟壑一般深。屋子里不开窗,因为她怕风,所以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她住在离 我奶奶家似乎不算近的地方,因为每次我去给她送饭,好像都要走一段挺长的路。当然也许并不远,而我因为年龄小才觉得远,毕竟我们就住在一个村子里。别人都 不愿去她那里,怕她的样子,可我从来都不怕。我叫她老奶奶,每次去都要费力爬上土炕,就坐在她身边,她似乎也很喜欢我,会把别人给她的东西,拿给我吃,而 我从来都不嫌弃她的东西脏。虽然妈妈说过好多次不许我吃,我还是偷偷吃过可能变了质,可能很脏很奇怪的食物。村里人叫她老毛猴,都害怕她,可我每次都抢着 给她送饭,坐在她身边说话,那一幕幕很清晰。我看见光线透过破旧不堪的窗棂间的发黄的糊纸,照射在小屋里,灰尘浮在光影里,那就叫岁月吧,那张沧桑的脸在 灰尘光影里更觉恐怖。

人到了老年,真是可怕,身体会散发出一种腐败了的落叶的味道,那是一种从里面开始腐烂的味道,是生命在渐渐失去水 分,衰败腐朽的感觉,这是一种死亡的味道,恐怖而丑陋。前几日忽然想起我的老奶奶,这个形象慢慢出现在我脑海里,从模糊到清晰,我记录这个早已离去的人, 以此纪念。

我常常觉得生命就是春夏秋冬,就是一年四季,春是新生,夏是成长,秋是成熟,冬是衰亡。这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生命就在这四季中轮回。

所 以我想用我的方式回忆和记录我生命中走过的那些人,经历的那些事。那些记忆有彩色的,有黑白的,还有像古画一般的色彩,还有些记忆一触即破。记录也是生 活,我喜欢将这些逝去的记忆,书写出来。我的文字有的是外出途中的记录,有的是夜深时的灵感,还有的是夜半醒来时的梦中片段。我很少会坐下来书写,大多是 随想随记录,点点滴滴成小溪成为河流,然后恣意流淌……

就这样任思绪随意行走,而我的文字也像我这个人一样,随意随心随笔写着脑海中刹那间闪现的点点滴滴。

年纪散文15:童年的土灶

文/刘宏沛

人一上了年纪,就爱怀旧,尤其是儿时故乡的一草一木,田间的一稼一穑,总像是电影的蒙太奇一样,在梦中放映。用一句时髦的话,这就叫做记住乡愁。

近期,因参与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的工作,又回到阔别数十载的故园。乡亲的一颦一笑、乡里的祠堂公厅、农家的瓢盆炉灶,又徜徉在脑际。诚然,普查的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而那些牛栏、羊棚、猪圈、狗舍、鸡窝、鸭寮以及土坯的老屋、坑沟的鹅卵石,都不属调查的范畴。然而恰恰就是这些毫不起眼且微不足道的物事,却是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一缕缕乡愁。

采写的过程中,我在远房宗亲一间闲置了的土角砖筑成的老厝中,再见到了儿时所熟稔的土灶,勾起了对童年的记忆。

土灶出身卑微。很久以前,我们的先辈,将一堆以红土和上贝灰夯实成形的土坯或煅烧了的砖块,靠着泥土的黏合,垒砌成简朴的农家灶台,在其中再安放下一口黑铁锅(潮州人称之为鼎),土灶便诞生在厨房内或屋檐下。一捆捆稻秆,一抱抱柴草,燃起了一灶通红的炉火,烹调出可口的农家饭菜。一锅饭、一盆菜,过起了和和美美的农家日子。土灶,似庄户人家的乳娘,默默地相伴着日落日出,哺育着春夏秋冬。清代文士赵翼在其《恨海》中曾有记述:“东面墙脚下,打了一口土灶,树叶树枝,高粱秆子,铺满一地……”,可以看出自古以来就有土灶的倩影。土灶虽不绚烂,甚至杂芜,但却暖心暖胃,养人养家。

土灶的燃料是柴草,各种各类,兼容并“燃”。修剪柑林茶树砍下的枝蔓,秋风乍起落下的枯叶,树林冬春更新露出的朽木,收获稻麦时剩下的秸秆……皆可入灶。为不断炊,农民们稍有闲暇,便上山割草、砍柴、拾枝。满山遍野的茅草杂竹,镰刀挥舞,一捆捆背下山坡;干枯的树枝,斧头砍过,一段段扛落山坳;林间的败絮,耙子搂过,一筐筐挎出山谷……日积月累,那些陈年旧柴及当年新草,垛满厝前屋后,以备日常三餐之用。它展现出农家的辛勤,也昭示着那个年代农家的自力更生。

若想人吃好,先让灶吃饱。烧火和做饭有个前因与后果的关系。火烧得好,饭菜才做得香。可掌握火候绝非易事,须要耐心与技巧。熬稀粥、炒青菜,需猛火;烹小鲜、煎鸡蛋,需慢火。母亲是煮饭炒菜的行家,看母亲的操持,就像观赏艺术家的表演。一条条柴一把把草送进灶膛,或猛烈或温柔地燃起红红的火焰。柴草燃烧的爆裂声,噼噼啪啪,锅铲撞击鼎墘的清脆响声,叮叮当当,合奏出美妙的乐章,让生活充满希望与期许。

土灶传承了土的厚道与包容,从不矫揉造作;农家人特别钟爱这一点,虽无山珍海味,但却倾其所有,煎炒烹炸蒸煮烙炖等各种烹饪技法,在土灶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变着花样满足家人的胃口。每当炊烟袅袅,锅盖响动,饭香弥漫,那便是一天中最舒心的时刻,诗意而温馨。每逢年节,饪鸡卤鹅蒸年糕,土灶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制作过节美食,是土灶的使命与荣耀,各式应时的食材,本是形孤影单的个体,经过灶与火的催化,在锅内搭配融合,变成色香具备滋味抢嘴的佳肴。如魔术般神奇,却又富于人情味,为农家营造年节和顺安乐的气氛。

记得儿时家中的灶台,在显要的位置,供奉着一位灶神爷。每逢晦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祖母便敬上三炷香,诚心诚意地顶礼膜拜,祈求灶神庇佑。(《抱朴子·微旨》中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最为隆重,相传为“送灶日”,或曰“辞灶日”。我们潮州人称之为“送灶”,也称“祀灶”、“过小年”,意为送灶神上天述职,故又称“神上天”。当地的习俗,于是日要备清水一缸,并以“奏疏”、“糖桃”、灯芯和纸马、纸鹤作为供品,举行送灶神上天的仪式。此中的“奏疏”是灶神上奏天庭的文本;“糖桃”则让灶神吃了嘴甜而多说好话;灯芯是让灶神点燃了好照明上路;纸马纸鹤是灶神往返天地的交通工具。到了翌年的正月初四日,一家人就早早起来,打扫庭院房屋,备清水一缸及稻草扎,再插上香烛于灶台,恭迎灶神返回人间,俗称“神落天”。

关于灶神,辞书中有记载:灶神,亦称灶君、灶王,供奉于灶头,是中国民俗信仰的神明,能掌管一家的祸福。灶神的原型是谁呢?据孔颖达疏载,“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礼记·礼器》曰:“燔柴于奥。夫奥者,老妇之祭也”。故祭拜灶神多为家中的老年妇女。灶神的穿着如何?《庄子·达生》云:“灶有髻”。据司马彪注:“髻,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在民间,大多数人家还在送神当日于灶头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大红对联。我上小学的那段时间,每年都帮着祖母粘贴对联。

又据《酉阳杂俎》记载:“灶神称司命帝君,姓张,名单,字子郭,状如美女……凡治灶于屋中央,口向西,灶四边令去釜九寸,以砖及细土构之,立亦勿令穿折,神灶之法也……四月丁巳日祭灶,主百事大吉之兆。”(见《搜神谱》)这是另一段关于灶神的传说。

土灶吃的是柴草,奉出的是美食。也许是出于对灶的感恩与敬畏,勤劳善良的村民,总在逢年过节时,将盛出的第一碗饭,虔诚地高高举起,敬天谢地,祷祝五谷丰登、家业殷实。而主妇们也分外珍视土灶,常把灶台洗刷得干干净净,使之不现出丝毫烟熏火燎的痕迹。灶上用具、灶前柴草,总是码放齐整。因为土灶也是农家的脸面,映衬着农家的生活品位。

我原来的工作单位,有位老家住东北的南下干部。他曾告诉我,北方的土灶大多连着土炕。灶上做着饭菜,灶火的余热从侧旁地下通道进入炕底,烧热了一床土炕。寒冷的冬天,全家人在炕上闲聊、安睡,很是惬意。灶里剩下的火炭,扒出来可放入火盆取暖;或用水浇灭,晒成木炭,老年人可作为火笼(手炉)的燃料;也可趁着灰烬的剩热,埋进几根玉米、几粒土豆、几个红薯、几片大蒜,顷刻间就能享受喷香的烧烤。这是农人的智慧,更是农人的福祉。十几年前,他返了趟老家,回潮州后对我说,他老家的土灶已湮灭了,代之以各种电气化的炉具。土炕也端掉了,最普通的人家也用上眠床,冬天铺一领电热毯,以备睡眠时取暖之用。较充裕的家庭,则用上冷热两用的空调机,夏凉冬暖。

我久居城市,远离了故乡的土灶,远离了烟火的味道,但对土灶烹出的美食的渴望却愈发深沉、浓烈。现如今各处农家乐所经营的农家菜,比比皆是,故而时不时寻家土灶餐馆,邀来三五好友傍着灶台,在丝丝的温暖与淡淡的烟香笼罩中,开怀畅饮;时而续上一节木柴一抔稻草,仿佛又面对童年的土灶。偶尔回乡,常静坐灶前,沉沉隐隐地为灶门添火,看年迈的母亲在灶台做出熟悉的家常美味。当是时也,忽然觉得漂泊的心有了依托,踏实而祥和,恍惚又找回了儿时在老家的感觉。

不久前搬进新的住宅小区,厨房里的燃气炉、电磁炉、微波炉、电饭煲一应俱全,所做出的饭菜也算美味爽口。可是久违了老厝的土灶、柴草、烟火及农家饭菜那极具画面感的生活场景,心中未免惆怅。每忆及此,心中便五味杂陈。因为那些往事是植根于心底的情愫。一座土灶,曾经燃起昔年红火的日子;而今,又燃起游子炽热的乡愁,永不熄灭。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