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第一的散文(精选8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第一的散文1:人间第一香

文/赵之

有一首著名的中国民歌,不仅传遍华夏大地,也为世界多国人民所熟悉和喜爱,这就是曲调简单、歌词素朴的《茉莉花》。早在宋朝时候,诗人杨万里就写过一首诗吟咏茉莉花:“月在荔枝梢上,人行茉莉花间。但觉胸吞碧海,不知身落南蛮。”是啊,这种花朵小巧、香味清醇的花儿,可谓人见人爱的尤物。诗人所谓的“南蛮”,说的就是茉莉在中国最早引进种植的地方——福州。

根据汉朝的史书记载,茉莉花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汉朝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古波斯、天竺,到了印度后成为佛教圣花,之后随印度佛教传到福州。

茉莉花在唐朝时被认为是玉骨冰肌、淡泊名利的象征,代表士大夫的气节。人们认为,茉莉花一出,则百花不香,从那时候开始茉莉花就成为了“天香”,与菩提均作为佛家圣物。

宋朝时,中国兴起了把香入茶的热潮,因为香在古代是保健品,是药引,茶是药,能够解百毒。

福州茉莉花茶源于汉,中医的创新促进福州茉莉花茶的诞生。宋朝中医局方学派对香气和茶保健作用的充分认识,引发香茶热,诞生了数十种香茶。茉莉花茶,又叫茉莉香片,属于花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为福建福州,其茶香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有“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宋朝诗人戴复古就写过一首诗吟咏过茉莉花的芬香:“红叶槟榔唾,香薰茉莉球。樽前话畴昔,一笑不能休。”

在福州本土化中,茶和药都被叫做“dE”,导致香和茶合在一起。宋代时有几十种香料茶,经过时代变革,被淘汰掉多种花,只剩下五六种,茉莉花占比九成多,茉莉花茶由此兴盛。茉莉花茶最早是士大夫赏玩的香料茶,明朝末期开始商品化,清朝时期大量商品化。

一代代的传承,国人对茉莉愈来愈加喜爱。苏东坡谪海南儋耳时,见黎女子头上竟簪茉莉,因拈笔戏书几间,有“暗麝着人簪茉莉”之句。清朝的慈禧太后对茉莉花有特殊的偏爱,慈禧认为自己肤如凝脂、肌如皓雪,于是规定旁人均不可簪茉莉花,外国使节和其夫人到中国时,慈禧就经常将茉莉花茶作为礼品送给这些人,所以在慈禧掌权的几十年间,茉莉花一度被认为是“国花”。捎带说一句,也许是山高皇帝远的缘故,省尾国角的潮州妇女,才不管什么慈禧太后的“规定”呢,在发鬓髻间簪茉莉花,是习以为常的事儿,直到如今,还多少保存有这种做法。

1866年5月30日,英国快速帆船“羚羊”号与“塔平”号等5艘帆船同时从福州马尾出发,开展一场从福州到英国的茶叶运输竞赛,用99天时间到达英国的里程。“塔平”号仅以早到20分钟而赢得胜利,福州到欧洲的距离从270天缩短到100天,使新鲜优质的中国茶叶到欧洲成为可能。这也可说是有关“一带一路”的一段历史佳话。

说到茉莉花茶,多为手工窨制,是将茶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的茶叶。其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窨制而成的茉莉花茶,具有安神、解抑郁、健脾理气、抗衰老防辐射、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是一种健康饮品。龙团珠茉莉花茶、政和银针和茉莉银针茉莉花茶产于福建,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广西花茶(以广西横县所产茉莉花窨制,横县是中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基地,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茉莉之乡”),金华花茶、苏州茉莉花茶、四川花茶也是较为出名的品种。四川花茶,单听那名字就够有诗意的了:碧潭飘雪、茉莉大毫、三父子飘雪、金针兰雪、峨顶飘雪……美得让人心醉!如今,一说起品茶雅事,潮州人就会想起凤凰单枞和福建铁观音,须知道北京、福州等地的茶客,他们的首选就是茉莉花茶,一概昵称之为“香片”!

最后,我想以清人陈学洙的一首《茉莉》诗结束本文:“玉骨冰肌耐暑天,移根远自过江船。山塘日日花成市,田客家家雪满田”。

关于第一的散文2:引导

文/郭广华

“张平每次都考第一,性格温和,我觉得她当学习委员最有说服力。”李涛话音未落,台下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声音。

一种是支持李涛的,一种是坚决反对的。

支持者的理由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平学习好,是同学们最好的榜样。反对者的理由是张平虽然学习好,但太腼腆,和同学主动交流意识不强,他们认为学习委员不但要学习好,而且还要热心帮助同学。

持反对意见的学生说的没错,张平确实不善与人交流,我也单独找她谈过,让她尝试着多和同学交往,但效果一直不甚理想。

这次我在班会上让全班同学推举学习委员,也早料到会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声音。我是想让张平亲耳听到大家对她的看法,借集体的力量来改变她。

我从内心想让张平担任学习委员,想让她在班级工作中锻炼成长起来。没料到的是两种声音辩论如此激烈,整整十多分钟过去了还没停下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此时作为班主任的我又不能独断专行草草收场,我陷入了两难境地。

能不能有一种“一箭三雕”的方法,既让张平当上学习委员,遂了我和李涛等支持者的意,又能让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心甘情愿地接纳这个现实。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同学们,大家先不要争论,我送给你们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很快平静下来,睁大好奇的眼睛望着我,我咳了一声,有板有眼地讲了起来。

“从前,有一个叫艾子的人坐船,船停在江边。半夜时分,艾子听见江底下一片哭声。仔细一听,是一群水族在哭。艾子问:‘你们哭什么?’水族们说:‘龙王有令,水族中有尾巴的都应杀掉,我们都是有尾巴的,所以在这里哭。’艾子听了,深表同情。忽然他看到一只蛤蟆也在哭,就很奇怪地问:‘你哭什么呢?你又没有尾巴!’蛤蟆说:‘我怕龙王要追查起我当蝌蚪时候的事儿呀!’”

故事讲完,一片哄笑声过后教室里又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瞅准时机问道:“同意由张平同学担任学习委员的请举手。”全班五十二名同学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包括张平本人。

我心中一阵暗喜,提高了声调说道:“既然大家没什么意见,下面请张平同学讲几句好不好?”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张平一脸自信地迈上讲台,异常坚定地说:“谢谢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信任,从现在起‘看我的’……”

关于第一的散文3:招工记

文/张之沪

19岁那年,我遭遇人生第一道坎。

参军、招工,同在秦岭北麓小曲村插队的知青相继离开,集体户走得只剩我一个。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我独自坐在知青房门槛上,看着橘红色夕阳慢慢落下,心里充满凄凉……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积极行动——到县里打听招工消息。小曲村至县城往返近百里,不通班车。我公式着脸找队长,说要借自行车。小曲村是个穷村,自行车是稀罕物件,有车的人家轻易不外借。队长苦着脸勉强答应了。

进入县城街道,有谁远远招呼我:伙计,做啥去呀?我认出是外校知青,虽有一面之缘,却不知姓名。我说:没事干,来逛县城。

“伙计去了哪个单位?”

“唉,到现在还没着落。”

对方吃惊地说:伙计心大得很呀!全县知青走完了,你还有心思闲逛!我这才明白:只觉得县城街道上少了什么,原来已往满谷满坑、衣衫褴褛的知青都招工走了!我问他去了哪儿?对方没接话,反问:咸阳一家国营大厂来招工,想不想去?我一听,眼睛都亮了,连声道:想去,太想去了!你认得人?他拍拍胸脯说:跟咱走!

招工组设在县招待所,听了介绍,几个人将我从头打量到脚。我两颊瘦削,颧骨暴突,个子不高,其貌不扬。招工组似乎不中意。介绍人看出苗头,偷偷对我挤挤眼,说:跑了几十里路,屋里有脸盆毛巾,你洗一洗。招工数次被刷,让我学会踩着尾巴头会动。粗粝饮食,山区繁重劳动,使本人体格变得有些怪异:胳膊粗壮,胸肌鼓起,尺八腰围;两侧却大煞风景,根根肋骨清晰可辨,看上去相当悲惨。我脱去上衣,只穿背心,暗暗绷紧上身肌肉。介绍人适时发出惊叹:伙计身体美得很呀!拍拍三角肌,捏捏肱二头肌,嘴里啧啧有声,仿佛牲口市牙行。招工组长脸上有了笑容,问我会不会踢球?大厂爱搞文体活动,知青号准这根脉,纷纷冒充文体人才,我也照方抓药。组长说:这次只招普工,像你这样体格的男知青还有吗?我点点头。一同下乡的三十八名知青,全大队走得只剩下一女两男,同属“箩底橙”,理应相助。我连夜赶回叫来同伴,可怜这家伙体格瘦小,身上又无腱子肉可卖,当场被拒。

数日骑行,两腿沉得像灌了铅,回队上坡时,连车带人摔倒,我找块石头将摔歪的脚蹬砸直。赶上队长从坡上下来,看在眼里,脸当时就绿了。

有了已往被刷的经历,这次没抱多大希望。没想到第三天,录取通知来了。我大喜之余有些纳闷:政审为何免了?兴冲冲赶到公社,谁知又起波澜。公社文书阴着脸,厉声说:公社没批准,谁让你走的?!你既然本事大,就再弄一个招工指标,能弄来,你走;弄不来,你走不成!说完再不理我。我气得发昏,却无可奈何。出了门,看见墙上标语,想起公社正在开会,赶紧去找同队的大队支委。老孙一听,领我去找公社书记,危言耸听:小曲沟集体户走的只剩他一个,招工又不让走,这娃不会做饭,饿死咋办?当地男人多不会做饭。看我两眼眍公式、神情憔悴,估计是真怕知青饿死,公社书记开恩放我一条生路。

知青对插队之地感情特殊,在时只想走,走后常怀念。得知小曲沟人畜饮水遇到困难,我立刻向报社领导汇报,祝总、董记随即前往调查,消息很快见报,引起县里重视下拨专款。老孙患脑中风,晚景凄凉,我知恩图报,送钱送药。

寻找进厂的引路人,成了我的心事。不久前,才打听出他叫刘文安,市二中初六八届学生,为人义气,性格豪爽,无奈天不假年,十多年前因病去世。仁者不寿,令人扼腕!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因政审招工被刷,只得去了一家县办企业。自己运交华盖,却不忘拉别人一把,这就是知青情谊!此生仅见过两次的朋友,我不说永别,因为我们终将在另一个世界再见!

梦中,我又回到尘土飞扬的小县城,远远看见他神采飞扬地走来,大声向我招呼:伙计,弄啥去呀?是夜星光灿烂,春风醉人。

关于第一的散文4:中国第一铁下巴

文/马淇淇

相信每个小朋友都喜欢看电视,我也不例外。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既让人激动又让人兴奋的节目——“吉尼斯中国之夜”。

这个节目在中央一套播出,每次都有许多达人奋力地创造吉尼斯之最,都想打破吉尼斯纪录。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女大力士,其中一个能一口气托起五六个成年人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大力士还是人们喜爱的“白衣天使”。

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个小品——《我要上春晚》,我很喜欢里面那个送菜的小伙,能用自己的肉下巴顶起一辆自行车!他就是孙朝阳。这次,他也上了“吉尼斯中国之夜”节目。只见他又用下巴顶起了133个透明的高脚玻璃杯,每个杯子里还倒满了红酒,在灯光下显得特别醉人。“这可是货真价实的酒杯呀,万一砸了,怎么得了!”正当人们为他担心时,孙朝阳稳稳当当地顶着所有的酒杯,轻松地张开手臂持续了几分钟,好像是在感谢所有为他担心、给他关爱的人。在场的观众个个发出惊呼,我坐在电视机前,也紧张地站了起来,一颗心“扑通扑通”都快要跳出嗓子眼了。然而,孙朝阳一点也不紧张,慢慢地将133个酒杯放了下来,还微笑着把那些红酒端给观众喝,全场立刻欢腾起来。

就这样,孙朝阳获得了吉尼斯之最,被称为“中国第一铁下巴”。

关于第一的散文5:当为东风第一枝

文/娴清

路过,街旁,卖花老人,清风微微,鲜花数数,有的含苞低首,有的暗香袭人,有的绿艳红羞,与众香不同,偏有小小紫色花瓣凌风微现,蕊粉淡点,傲然不同。我之浅陋,探问之下,方知这叫报春花。平素我只知有迎春花,还曾为之写”东风第一枝“之句,今日才知还有报春花。报春花枝茎虽柔,花瓣边缘为紫韵,渐现纯白,乱离两色竟不迷人眼,此花第一知春讯,就先把姿容现,只为嫣然自轻松,敢作当头第一枝。

报春当知春到早,它不畏人言,傲然独立,先把春的消息透露出来,尽现才情。心底呈白,不透风雨,固执自我的本色,展露真实的香风诗韵。临风映水,将春天气息报与迎春花,迎春花张开双臂,迎来春辉之时,报春花亦有尽黄或粉之色,亦斗灿枝头。

报春花亦产在内蒙古,我忽想起去内蒙古游孝庄故里时,孝庄园多处尽是那不知名的小花,极是美艳,双色斗趣,莫非就是这报喜花?真是舞动乾坤出北疆,孝庄的个性里的明决果敢,智慧内敛,不也是如此吗?《红楼梦》里贾元春在迎春之先,若是四春皆有花相配,元春未必不是报春花,自甘入宫,以青春美好尽维系,才情尽呈,方为女史,得圣宠,却要循行矩步,不能再见亲人,能苦深遂。她只为将春之消息,送给赫赫门族的生命,却无法令其永享滋荣。

报春花就是如此耀眼,争尽春辉,又绝不媚俗,纵然繁耀枝头,仍葆心内独语深思。

此花还有一个别称,唤作樱草,樱草的花语是除你之外,别无他爱。希腊神话里,无法说话的水泽女神爱上了一位英俊的青年,可是青年身边有很多女人,她只有站在很远的海水之中,一天天看看他,孤独悲凉地死去,化为樱草,默默珠泪点点。说不出的爱,越是压抑,越是深陷,也许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世界有一个女孩对他如此深爱,春来之后,万花竞艳,他又岂会注重远远水中那个落寞的身影?将心只做樱草,哪计一念成痴。

报春花,总把枝头静春芳,不了情,任生死,当为东风第一枝。

关于第一的散文6:摇出来的尴尬

文/刘荣昌

儿子上班第一个月,就用自己的工资给老牛买了个智能手机,嘴上说孩子净瞎花钱,但老牛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儿子长大了。

可是,这个智能手机也让老牛吃了不少苦头:有时候接电话手指头不听使唤,抹屏时手足无措,半天也接听不了;有时候不知道为啥本来想查电话号码,却莫名其妙拨了出去;发个信息指头肚儿总是把字母按错。

其实老牛岁数也不算很大,今年还不到50,所以不到一个礼拜,各种功能就基本熟悉了。儿子还特别下载了各种软件客户端,给他申请了QQ号。老牛每天下班后回到家吃过晚饭,爷儿俩一人一个手机,老牛从此再也没兴趣陪老婆看那些家长里短的电视剧了。

周六一大早,老婆就回娘家陪年迈的母亲,说好下午回来。老牛和儿子睡了个大懒觉,醒来后随便扒拉了几口早饭,就一个在书房,一个进卧室,玩儿起了手机。

老牛进入了微信,在来回翻看功能时,忽然发现了一个摇一摇的选项,老牛忙喊儿子:儿子,摇一摇是什么意思?儿子在书房回答:您就使劲晃手机,注意别掉地下就行。

老牛握着手机很夸张地摇晃了几下,屏幕下面显示出来一个叫做京华烟云、头像为女的图标,距离自己500米以内。

老牛觉得很好奇,就和那个女士聊起了天。真是越聊越近,原来两个人还在同一个小区。老牛越聊越好奇,执意要和她见一面,看看是不是熟人。

对方也没拒绝:10分钟后小区门口保安亭见。

老牛回答:好的,不见不散。

老牛忙和儿子打招呼:儿子,11点了,我去超市买盒烟,顺便买点饭上来,中午咱们吃。边说边穿衣穿鞋,开门快步走出去。

几分钟后,老牛到了保安亭前。东瞅瞅西看看,哪儿有人呀!

10分钟快到了,忽然儿子打来电话问:老爸,您是在保安亭那里吗?

老牛回答:对呀,你怎么知道的,在楼上看到我了是吗?

儿子直截了当地说:爸,我是京华烟云。

老牛傻了,弄了个大红脸:这是咋回事呀,开啥玩笑呢。

儿子笑道:这就是网络时代,我说我是女的就是女的,行了吧,今后您注意点,别遇上骗子呀。走吧,我马上下楼,咱出去吃吧,我请您。

老牛斜眼看了一眼自己家的窗户,像在对自己说也像是在对儿子说:怎么会这样呢?乱了套了。

关于第一的散文7:太阳岛之恋

文/戴益民

哈尔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天出奇的蓝,云出奇的白,空气出奇的清新,至于那冰灯、雪雕、教堂、石街……更是它独一无二的标识,令许多人为之沉醉和着迷。但倘若没有太阳岛,哈尔滨留给人们的似乎只有冷硬而少有妩媚了。太多的俄罗斯痕迹,将人们的视线吸引在建筑、街道和园圃里,那沉淀的异域风情遥远而模糊,甚至还有隐约的屈辱与愤怒。幸亏有太阳岛,哪怕看不到冷到极致的冰雕,我一点也不感到遗憾。

太阳岛位于哈尔滨市区松花江北岸,与繁华的市区隔水相望。导游小张是个胖乎乎的小姑娘,说话柔声细语,对哈尔滨各处景点了然于胸,娓娓向我们道来。大门口处,赵朴初题写的“太阳岛”三个大字古朴遒劲,十分显眼。过了拱桥,我们便坐上缆车,开始环岛游。

郑绪岚的一曲《太阳岛上》,让太阳岛红遍了大江南北。只见岛内水光潋滟,花木葱茏,幽雅静谧。沿着荷花湖、水阁云天、避雨长廊游走,我们很快到了花卉园和丁香园,小张让我们下车随意游览。丁香是哈尔滨的市花,自然引人注目。放眼望去,但见四周色彩斑斓,层林尽染。亭亭玉立的白桦树下,那一地金黄的落叶,安静地紧贴着大地,那是游子心灵的回归吗?丁香星星点点并不怎么招眼,白的红的紫的都有,仿佛如轻烟薄雾一般,朦朦胧胧散在公园里,袅娜的写意的呈现着,和内心世界的安静遥相呼应,染得满地无限风韵。

忽然不知怎的就飘起了雪花,要知道刚才还是阳光灿烂哦。聆听天籁,雪花带给我北国江南的喜悦和回味。我想,我是喜欢极了这样静静的时光。“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漫步林间,我仿佛隐约听到幽谷琴音,那一刻所有的凡尘都被抛之脑后。再见,太阳岛,但愿你的明天会更美好。

关于第一的散文8:第一故乡

文/陈绪伟

儿时随父母下放,在渭溪劳动生活了13年,恢复高考后离开,她是我一生的故乡。

故乡渭溪,地名虽不大气,却也饱经历史沧桑。六千多人口,散布在43平方公里的群山中,是典型的穷乡僻壤。她随着新中国而进步,她迎接改革开放而发展,如今这里已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拥有时代特征的美丽乡村正在崛起。

渭溪地名,源于渭子溪这条河。它水路长,旱不枯,从凤凰山铁瓦殿南面的五根树下,清亮甘甜地涌泉而来,潺潺流淌到曹家沟聚成溪水,绕乡政府半圈再往南去,贯穿全境后归入汉江,而取名渭溪。渭子溪,故乡一条主河道,长年流淌,四季变幻着容颜。春夏之季,河水轻盈丰满,弥漫山色;秋冬之季,河水清浅消瘦,风韵天成。渭子溪,站在岁月的尽头,袒露大山的心脉,弹奏最强的曲调,一路欢歌笑语,一路不息前行。

故乡所有地名,我眯着眼都能说得一清二楚。乡政府驻地的金鱼村,依偎的一条山梁极像一条金鱼,鱼嘴伸进渭子溪水中,而得名。乡政府北面,渭子溪的源头是凤凰山,这上游之地就取名凤凰村。乡政府东面,山坡岩石为红色,起名红岩梁,梁上的寨子保平安,就叫红安寨,寨子下面的村,就叫红安村。乡政府南面,处于渭子溪中段的那个村,就叫中渭村。渭子溪下段,在归入汉江时,冲出上千亩的一坝田来,这个村就得名大坝村。从大坝村向西,财神庙下一条山梁,形似鲤鱼,渴饮汉江水,起名鲤鱼村。乡政府西南的汉江边,阮家坝一带,水路陆路交通极为方便,命名为交通村。渭溪乡七个村的冠名,均与山水、与地形、与自然密切相关。故乡就这样,地名让人过目不忘,知之犹新。

渭溪这方土地,很早就有人类起居。早在7000多年前,汉江边上的阮家坝,就有人类居住生活。1981年国家文物考古发现,挖掘出大量的磨光石器、陶鬲、瓮等文物残片出土,属新石器时代、夏商村落文化遗址。与此相接,北靠凤凰山余脉的黄泥梁,土丘斜坡中大面积发现有瓦砾层、红烧土、炭渣、陶器残片,属秦汉时代的村落遗址。杨子明沟上的财神庙,为杨氏家族建于唐代,神像下的坐台有“天佑年杨氏供奉”字样,可惜未保存。乡政府驻地的三官殿,是两进院的清代建筑,天官、地官、水官神像高坐后台大殿,大门前一个大场地,对面一个高台戏楼,很是壮观。此后,在全民办学时,三官殿拆除改建成了学校。凤凰村的林家堡子,闽粤客家大围屋风格,堡子分外围、中围、内围三道石砦墙,如今已是残缺不齐,但有遗存触摸;内围有花岗岩石条砌成的正门(南门)、东门、西门,南门保存基本完整,石条上“致祥堡”三字还清晰可见……总之,踏进这片土地,似乎就走进了历史的时光隧道,给人带来许多奇思幻影。 

我喜欢在溪边漫步,眼望群山连绵,草木绿莹,如黛的火石梁、金鱼山两峰之间,白云时起时伏。山梁下的农家房屋,青瓦白墙而错落有致,一幅天然浑成的山水画,时不时有人在画中点缀。夏天,喜欢在溪水中捉螃蟹、摸鱼,感觉非常惬意;冬日,特爱在暖阳下晒太阳,感觉是那般的亲切、温暖。

这种亲切与温暖,在1976年初夏体现得真实朴素。记得那年,全县首届农民运动会的篮球赛,在渭溪公社隆重举行。15个农民代表队的分组赛,须有三个标准化篮球场,渭溪人一个月内就修整完好,验收合格。全公社上300多个劳力,记工分自带干粮,白天拼命干,夜间打着马灯、手电,推着架子车日夜奋战;一车车细沙黄泥拌石灰的三合土,厚度比技术员要求的标准还高,牛拉石磙碾第一道,人力石夯踏压第二道,最后用手工搧板子打实拍平,就那样齐刷刷地搧拍出平整而弹性十足的三个篮球场地。那时公社没有客房,驻地没有旅店,乡机关干部、教师、附近大院子家庭,都洗净床被、或购买新被单,腾出宿舍、教室、房屋让运动员住宿;那时生活很困难,也要杀猪、宰鸡、摸鱼改善伙食……渭溪人心中只有一个心愿,让远道而来的农民运动员,精神十足地参加比赛,留一个厚道美好的念想!

渭溪乡贤文化,让我终身难忘。公社很器重乡贤文人,还把从城镇下放到这里的“文艺人”集中起来;以乡土风情和时代艺术为载体,成立公社文艺宣传队。宣传队员白天照样干农活,晚上编排乡土文艺节目,一台节目编排好后,就挨个到公社各大队夜间演出。那时,我当民办教师也参入其中,让我认识了晚上演出照明用“气油灯”,燃料是煤油,通过打气,把煤油汽化而燃烧,灯泡的材质是石棉,灯光非常峞亮;对啥叫“穷畅快”体验很深,精神生活很丰富,因为乡土文艺形式和演艺内容很特别。有编写时政宣传的对口词,赞美劳动光荣的群体快板,歌颂好人好事的表演唱,批评教育不良习气的三句半,表现时代风貌的花鼓小调,学唱革命歌曲和样板戏等等。尤其自编自演《银泉翻波》汉调二黄小戏剧,影响力很大。从大队演到公社,再演到区上,由区上推荐参加全县文艺调演,获得编剧演出双佳的好评。背景是公社动员全社人力物力,修建大坝水库,不受益的其他大队怨言四起,其中一个大队,用过去受到其他大队的支援,而渡过难关的事例,启发教育了所有人,这样由原来的消极怠工,矛盾四起,而得到释怀调解并达成共识,齐心协力加劲干,终于在夏季洪水到来前,牢固筑成了水库大坝,银泉荡漾起“人民公社好、团结力量大”的碧波浪花。

没有人能想到,通公社(乡)路,通村、环村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渭溪就实现了。虽然当时还是砂石路,却能在那样困难的时期,五年时间全线贯通是很少见的。记得那是1973年至1978年,每年公社采取冬季三个月与春夏相接的两个月农闲时间,前两年修通公社到区上的公路27公里,后三年修建通村环村公路59公里。公社聘请县交通局技术员测路线,然后分段分大队组织劳力,大集体队里记工分,炸药和雷管、钢钎和铁锤由公社提供,其他工具自备,完成任务提前并验收合格的给予一定补助。公社化时代,人们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是热情很高。那时期,没有机械全是人工;没有成品炸药,只能自购硝铵兑木屑炒制而成;完全是一场铁镐、铁铲、锄头、薅锄、畚箕、架子车、铁锤、钢钎的人海战斗;我当时是整条线上的记事员,办有《渭溪公路建设战报》(简报),三天一份,公布出工人数、任务进程,好人好事等。一天一个来回,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通畅,我终于从这条路上走出了渭溪;故乡很多人,最后都从这条路上走出山野,走向全国各地。

渭溪,就是这么一块神奇的土地。这片土地,最早为民国时期汉阳乡管辖的三官(原有三官殿而名)保,解放初期改名为漩涡区下辖的三官村,1953更名为三官乡,1956年正式命名为渭溪(渭子溪)乡;1958年改名为渭溪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渭溪乡名称。2000年撤销渭溪乡并入汉阳镇。渭溪成为了历史的记忆,渭子溪依然碧水长流,滋养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还有很多传奇故事、很多能工巧匠,很多趣闻风情和美丽景色,用笔是写不全、写不尽、写不完的。

离别故乡几十年,这里早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的故乡,已是掩映于绿荫葱葱树林之间的红砖楼房,不再是土巴墙茅草房;故乡,之所以有许多人走出大山、走向城市、走向全国,就因为这路从过去的砂石路,变成了三级硬化公路,联通县道、省道和国道;水泥路不仅通村通组,还通到院落农家门口。如此诸多的改变,让人欣慰欣喜,更让人赞叹不已。

故乡渭子溪,日夜不息、潺潺向前,载着家乡的憧憬,载着故乡的希望,也载着时代的浪花,一日千里,永不停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