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散文

请欣赏月饼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月饼的散文1:那诱人的月饼

文/季诵华

离中秋节还有一段时间,各大商场、超市已经开始销售月饼。望着那喷香扑鼻、五彩缤纷的各式月饼,又触动了我偏爱月饼的神经。

好像也不能归功于遗传,不知什么原因,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吃月饼。记得儿时,我对“八月半”是情有独钟的,每年还在镇郊小河浜里“汰冷浴”的时候,我已经盼那“八月半”快快到来。因为那一天,尽管家里经济很拮据,父亲也总要到街上去买一筒月饼回来。那时的小镇上有一家蒋姓开的茶食店,自产自销的苏式月饼很是好吃,有百果的、椒盐的,还有松子馅的。都卷在白白的涂了一层蜡的纸张里,十只一筒,价格并不贵,大概相当于一个“马蹄酥”的价钱。可是,在那个三分钱一只大饼的年代里,能买一筒这样的月饼,在我家也算是挺奢侈的。父亲坚持买月饼,一是对月亮神明的虔诚敬仰,另一方面,也是满足孩子多日的翘首以盼。

父亲刚刚将月饼买回来时,我们是不能吃的,我和哥哥妹妹只是围着那喷香扑鼻的纸卷闻一闻,摸一摸,一直要熬到晚上。吃过晚饭,皎洁的月光下,母亲搬一张小桌子到屋外,将月饼像堆宝塔似地放在碟子里,和水红菱、苹果等一起放在小桌子上。然后点上香烛,开始“祭亮嬷嬷”。待到香尽烛灭,仪式结束,我们才可以吃到月饼。但是,并不是一人吃一个,只能每人分得一点解解馋。母亲将月饼一切为二,我们兄弟姐妹每人半个。父亲与母亲,却是吃着母亲用面粉加糖水糅合后,里边包上腌菜,再在锅里煎一下的“土月饼”。我们不懂事,吃半个月饼不满足,闹着还要吃,母亲就哄着我们第二天早上吃。我们只能想着诱人的月饼,进入梦乡。第二天早上,我们每人又有半个月饼吃。而父母亲对买来的月饼,只是尝上四分之一。

长大后,偏偏又遇那灾荒年代。且父母亲都得了病,家庭经济愈发困难,别说吃月饼了,就连一日三餐也很难吃饱。再说,那时物资供应紧张,什么都要凭证供应,“八月半”吃月饼变成了一种形式。两老直到去世,也没能畅快地吃上几个月饼。

一转眼,到了我定亲的日子,按照乡下的风俗,结婚那年的“八月半”要送重礼给女方。水果、香烟、老酒、猪腿都得用担子挑,其中月饼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少说也该十几筒吧。我省吃俭用,积了点钱,买了一百多个月饼,请小弟兄帮忙,挑到了丈母娘家。那黄澄澄、香喷喷的月饼真诱人,丈母娘一一分送给左邻右舍“尝尝”,一脸自豪。在那个吃月饼还算是奢侈的年代,这件事使我一下子在丈母娘的村庄上成了“名人”。

结了婚,有了孩子,也就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各方面的条件有所改善,总算年年“八月半”能让孩子吃上整个月饼。我和妻子也不必自己做土月饼吃了。可我能真正放开吃月饼还是在我两个孩子结婚成家之后。

孩子都有工作,收入稳定。月饼也可以随便买了,花式品种也多。可是,孩子们对月饼却不太感兴趣,说是“太甜、太油”。我心想,真稀奇,月饼不甜不油还算是月饼吗?正是那特殊的“甜”和“油”,才那么诱人哩!

你看,“八月半”还早呢,市场上已经很热闹了。熬猪油、熬豆沙,香喷喷的直沁脾胃。打蛋黄、拌果仁,诱人“馋虫”。苏式的、广式的、潮式的,百果、五仁、豆沙、椒盐、椰蓉、枣泥、火腿,甚至还有香菇、蛋黄、海苔等月饼馅,更有现烤现卖的鲜肉月饼,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儿子不喜欢,我就喜欢!孩子们不感兴趣,我却依旧保持小时候对月饼的馋劲,不管哪一种月饼,我都爱吃。

月饼的散文2:月饼里的母爱

又是一年中秋至,每当这时,我总会想起童年时代吃过的月饼。在那段经济困难的岁月里,人口多收入少,每逢过中秋,都是母亲用一双巧手为我们精心制作月饼。那种香甜、酥脆、美味的感觉,现在想起来,依然让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中秋节这一天,母亲会早早地和好面,炒好芝麻,将桃仁碾碎后拌上白糖备用。为了给我们解馋,母亲还买来猪油渣斩碎放入些韭菜、粉丝。当面发酵好以后,母亲先是将其分成大小均匀的块,接着包入不同的馅,然后用手掌心磨圆、按平,最后放入鏊子上烘烤。

我们站在一旁,眼睛紧紧地盯住鏊子,期盼着月饼快快出炉。一会儿工夫,从锅盖的缝隙中透出一丝丝香气,我们便急不可待地说:“妈,月饼熟了!月饼熟了!”母亲说:“这才烙了一面,还要等一会儿。”她掀开锅盖,把月饼逐一翻个身,然后重新盖上锅盖。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都感到有希望了,便一人拿来一个小盘,准备放月饼。我们看看母亲,再看看鏊子,看看鏊子,再看看母亲。一条“馋虫”在心里痒痒地爬着,口水在舌根下慢慢溢出。

锅盖终于再次掀开了,香气顿时弥漫全屋。一个个小月饼金灿灿、黄亮亮、圆鼓鼓,而且皮焦黄焦黄的,煞是好看。我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欣喜若狂,都争先把小盘伸到母亲跟前,母亲给我们每人放上一个并嘱咐我们:“刚出锅,太热,小心烫着!”我们也顾不了那么多,捏住月饼龇着牙吃起来。

母亲做的月饼外面酥松爽脆,里面香甜美味,品种多样,芝麻馅的,桃仁馅的,还有肉馅的,既好吃又可口。很长一段时间内,月饼成了我向小伙伴们炫耀的资本:“你们谁也没有我家的月饼多,品种全……你们家只有甜的月饼,可是没有肉做的月饼!”当小伙伴们瞪大了眼睛,羡慕地看着我的时候,我的虚荣心总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到了晚上,一家人便在院中摆上桌椅,把预备好的西瓜、苹果、梨等水果用小刀雕成各种月亮的形状,然后摆上月饼,盛上丰盛的饭菜。就这样,一家人围着饭桌,在月光下尽情享用起来。

时光如流水般静静划过,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岁月的刻刀在母亲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影向大地洒下醉人的银辉,我总会望着夜空中那一轮明月,想起故乡白发苍苍的母亲,想起母亲在大铁锅里为我们儿女们做的月饼……

月饼的散文3:等待

文/骆安123

等待月圆,等待中秋。

月饼早就备好了,家人却不肯提前吃,从心理学来说,这叫“延迟满足”,它的真髓就是忍耐和等待。等到真正的月圆之夜,沐在如水的清凉月光之下,沐在如诗般的温馨亲情之中,一家人放下所有的尘世的烦累,月饼、瓜果、甜酒,彼时彼刻,才别有滋味。

正如若是有个人告诉你,一定会有好的前程在远方等你,那么你会有信心和勇气坚守前行吗?人的一生总要等待点什么,信守点什么,这不是因为别人的要求,而是人的一种自发的本能。为人母,我坚定地信守孩子会健康成长,实现志向;为人师,我坚定地信守学生会自主学习,励志成才;步入中年,我信守岁月流转,终有馈赠。

春意盎然,秋意正浓。青春人生旖旎,中年人生饱满。每个人都有一个魂灵,心灵充盈与美好,人生才有绚丽多彩。没有人给你真正的承诺,流逝的是岁月,孑存的是信念。每个人的人生似乎渺远,但维系意志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岁月的仰视。

“九·一八”的警音刚刚拉响,历史沉重,往事不堪回首;但历史终于等来了国人的觉醒。天宇又一次来找我,执着地要拿回数学课上被没收的手机。我等待他的成熟进取,等待我所有的学生站在历史的肩头说,我的梦,在远方,我一定奋勇前行——

做一个幸福的人

做人是一件有希望的事情,做一个幸福的人,是让心灵的星空光芒万丈的幸事。

光,一直被人们赋予高尚温暖,无所不能的力量。阳光、月光、灯光……光,是生命的华冠,点一盏心灯,生命便有了光明和安全,生命便有了感动和敬畏,生命便豁然开朗。生命,我用智慧去开启它的门窗,并控制好欲望与情绪,就能感受到快乐与幸福。

当情绪兴奋的时候,内分泌中叫内啡肽的物质,会让人常常陷入各种情绪和成瘾的泥淖中;把自己从成瘾的伪快乐中拔出来,需要强大的自控力。迷《龙族》,迷恋情,迷网游,消耗着时间,吞噬着精力。凡事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节制,贪恋成瘾便是罪恶,便是灾难。毒瘾,贪污瘾,暴力瘾,消费瘾,网络瘾——当你被各种瘾所绑架时,便忽略了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忽视了生活本真的内涵。

人类最大的幸福,不是来自于物质的极大追求,而是来自于精神追索的升华。每日宝马香奈儿难驱心灵的孤寂,每日美酒大餐难填心灵的空落。你享受过瓦尔登湖带给你的静谧吗?你享受过翰墨丹青带给你的欢娱吗?你享受过丝竹管弦带给你的陶悦吗?你享受过清风明月赐予的清爽吗?你享受过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高格吗?精神丰富了,幸福便永驻。它不会随时间褪色,不会因岁月流转;反而愈久愈充盈,赠你无言的幸福。

情随事迁,幸福还在于学会制怒。“怒”是奴之心,怒之人忘却了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老庄之道在于养心,静观世道;静对人心,淡定处事。即使毋需谈玄悟道,亦可生出智慧。如此,人生的处境便有了光亮。正如苏轼因乌台诗案,反成就了他人生的一段赤壁奇遇;正如天台老人,因族人的反对,反创造了人间的爱情奇迹。

做一个幸福的人,让行为光明磊落,让容颜光彩照人。不沉溺,不虚空,不妄为,不滥怒;才会在很多不经意的瞬间,显出你的美德与高雅的细节,而这些恰好是感动生命的力量。

生命之窗,期待幸福叩响——

月饼的散文4:那年中秋送月饼

文/杨松华

那年中秋,作为学校少先队鼓乐手,我有幸参加了给我们学校退休老师送月饼活动。送月饼的对象是徐兴林老师,这在我们学校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徐兴林老师那年70岁,一直在我们村小学任教,有着51年的教书生涯,在我们村小学历来教书队伍里,还没有哪一位老师的教龄能超过他。

本来,徐兴林老师60岁那年可退休回家养老的,只因那时学校师资缺少,又因他书教得特别好,经校方领导多次开会讨论,都一致要求他继续留下来任教。徐兴林老师留下来了,不知不觉又在村小学教了10年书。

徐兴林老师教龄之长,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如果有谁能去我们村落里问问,保准问到10个人里就有7个人说曾做过徐兴林老师的学生。你甚至还能问出有祖孙三代人都曾在他的讲台底下听过课,做过他的学生。在我们家,就有我的父亲、母亲以及我们三兄妹,共计五人都曾先后做过徐兴林老师的学生,在他的三尺讲台下听他传授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徐兴林老师之于我们村落人的恩情是如此的深厚,还在于他倾尽他的10年退休工资为我们村小学盖起了一幢厕所。

那时,我们村小学还很穷,教学设施还极为简陋,连一间像样的厕所也没有。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一概在半埋在地上的几口大土缸里方便。男老师和男学生倒没大碍,可苦了学校里的女教师和女学生,她们要想方便一次还得躲躲闪闪、遮遮掩掩……徐兴林老师在办理退休手续时,毅然将他的10年退休工资捐让出来,交由学校建起了我们学校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像模像样的厕所。有了新厕所后,我们师生好不欢喜,在欢喜的同时,我们又整日念叨起徐兴林老师的好处来。因此,当那年第一个中秋节来临时,学校决定给他举行送月饼活动,以示全校师生对他的爱和眷恋。

月饼是学校里的老师特意进城买来的,两大盒在当时看来相当不错的精致礼品。由校长亲自带队,部分老师和从各年级挑选出来的优秀学生,加上少先队鼓乐队,一行50个人组成的慰问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徐兴林老师的家离学校不是很远,如果从学校背后插近走,过几排垅田,再翻过一座小山岭,顶多20分钟的路程就可到达老徐老师的家。可那天,我们走的是另一条路径,我们从学校门口大路出发,经过村委会,再走过我们乡政府,顺着去县城的大路,我们一路敲敲打打,沿途吸引了无数群众。他们一听说这是村小学给退休的徐兴林老师送中秋月饼,都纷纷朝我们队伍伸出大拇指,以示他们心中的欣喜和认同。由此可以看出,徐兴林老师在乡亲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结果,到达那个村庄时,我们的慰问队伍猛增至100余人,都是沿途一些群众自愿加入进来的。

徐老师并不知道学校要来给他送中秋月饼,当一百来号人的慰问队伍吹吹打打走进他家并不宽敞的门院时,他和徐师母着实惊呆了。片刻的惊呆后,两个人顿时脸上笑开了花。尤其是徐老师本人,简直就像一个大孩子一样,笑得根本就合不拢嘴。他一会儿跑屋后面,又一会儿跑屋前面,忙着为我们搬凳椅倒茶水。那么多人,不是一下可以招呼过来的,我们都自觉地退到院外,只让校长和几位老师留在屋里。

突然,屋里传出老徐老师的一声嚎啕大哭。

我紧张地从其他人缝隙里望过去,就见老徐老师双手搂住月饼,被校长双手扶住……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看得起我啊……”徐老师双肩抖动得厉害,那样子很动情。

我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心震得咚咚直跳,看着徐老师像一个大孩子一样,在校长怀抱下一次又一次地,放肆地嚎啕大哭……

月饼的散文5:中秋月饼

文/蒋虹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临了,在我看来,中秋节最直接的表征就是月饼。不是吗?商家店铺的月饼早已铺天盖地,品种之繁多,包装之精美,令人眼花缭乱。

记得小时候,我家隔壁就是供销社制作糕点的地方。每次过节,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看师傅们做月饼。有位姓顾的师傅特别厉害,他的手是那么灵巧,像魔术师一般令人着迷。只见他先把制作好的黄色油酥做成小圆,一粒粒排放在案板上。然后,再从预先醒好的面团上用刀割下一小块,搓成长条后,一手抓面粉,一手从上往下拧,和油酥一样呈方形排放到案板上。令人叫绝的是,拧到最后,不多不少,手里剩下的一团,就恰是方阵中的最后一个。一白一黄两大方阵,大小均匀,整齐划一,白的如蛰伏的小鼠,黄的似静卧的菊花。但见师傅抓起一把面粉,信手一扬,面粉便如白色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飞到面团上,然后,师傅十指如飞,一手迅速在面团上一按,一手用面杖在上面一擀,刚才还饱满圆润的小白鼠,瞬间就变成了一个个小薄饼。接着,师傅将油酥包入皮中,用手压扁,卷折成团,再压扁成薄饼状,酥皮即算做成,便可包馅了。说到馅,种类还真是很多,有豆沙、芝麻、百果、椒盐等等,待月饼做好后,师傅将他们一个个排放到烤盘上,端进烤炉,不久,炉箱门打开,香喷喷、热腾腾、金灿灿的月饼便呈现在眼前,那升腾的热气、诱人的金黄,以及印制的红字,看得人眼睛都直了。

那时,由于家里孩子多,月饼都是定量供应,我们便喜欢上了月饼脱落的酥皮。那时妈妈在商店做售货员,月饼卖完后,她会把筐内落下的月饼皮收拾起来,用纸包好后带回家让我们解馋,这常引得我们兄妹几个欣喜若狂,欢叫失声。只有真正到中秋节那天,大家才能分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月饼。记得那时的我,总舍不得马上就把月饼吃掉,而是把它用纸包好,放进口袋,然后出去玩。与以往不同的是,我玩得并不投入,时不时地,我会摸摸、捏捏,或是拍拍口袋,手指接触到月饼那份圆润和沉重,心里就会溢出淡淡的甜蜜。馋得实在忍不住了,才慢慢拿出来享受,先一片片、一层层把月饼皮吃掉,当吃得只剩下光光的馅时,就开始绕着圆形一点点地啃,月饼在我的嘴边,慢慢从原来的巴掌大,变成瓶盖大、硬币大,直至最后指甲般大小时,才全部放入口中,细细嚼,慢慢咽,待月饼完全消失,望着手中的纸片,总有一种意犹未尽但心满意足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应该就叫幸福吧!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月饼只要想吃,商场里随时都能买到。单看那清水玫瑰、水晶百果、火腿百果、松子枣泥、松仁豆沙等名称,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只是,现在的我,还是只对刚烘烤出来的月饼情有独钟。或许,在用月饼祝福亲人团聚的同时,我最想追寻的,就是触摸月饼时那份炽热、温暖的感觉吧!

月饼的散文6:记忆中的月饼

文/郭雪强

人生至今,我只吃过两块好月饼,确切来说,让我感觉月饼这东西实在是好吃,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小时候,大约七八岁左右。那个时候,村子的小卖铺里还没有月饼卖,每逢中秋节,各家自己做月饼。因为条件有限,并不是家家都做,即便是有条件的,可以凑够原料,也不会做太多,几块而已。

那天,奶奶从邻居家借来一个做月饼的模子,它有点像木锤,只不过是空心的,看起来挺好玩。不知道奶奶什么时候从哪里弄到的葡萄干、花生仁、核桃、芝麻,它们藏在一个小纸包里,像是一包传世的珠宝玉器。我瞪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它们被放进和好的面团里,像一个个包子,但又不是。这时候月饼模子闪亮登场,奶奶把“包子”放进去,在案板上使劲一压,像模像样的月饼就出来了,这太神奇了!可是还不能吃,要在炉子上烤熟。

坦率讲,我已经不记得月饼是怎样烤熟的,但一定是一个令人煎熬的过程。一个垂涎三尺的孩子守着火炉,闻着月饼香,等待,等待,不敢离开半步,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闻,等待月饼烤熟的过程漫长而有趣。

记不清那次吃月饼是平生第一次还是第二次,却十分清楚地记得,奶奶做的月饼就是好吃,舍不得吃。咬一小口,嚼一嚼咽下去,回味无穷,吃了还想吃。我没想到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美味的食物,之前我一直以为江米条是最好吃的东西了。这么好吃的月饼,如果想要再吃,要等一年,再过中秋节才能吃到。遗憾的是,后来奶奶没有再做过。小卖铺里有了月饼,一包五个,草纸包着,草绳捆着,油浸透了纸和绳的那种。

第二次是1996年,我16岁。第一次离家到外地求学,那个秋天注定是忧伤的,空气里满是思乡的情结。为期两周的军训,踢正步、唱军歌,身心疲惫又斗志昂扬,每当休息的时候很自然地想念家,想念家里的亲人。军训结束了,恰逢中秋节,学校食堂免费赠送新生每人两块月饼。这是食堂自制的,看上去特别朴实,像极了小时候奶奶做的那种月饼。

其时,我对月饼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了。可不知怎么回事,这两块月饼拿到手里,忍不住眼睛湿润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有亲身体会才有那种浓浓的乡愁。我吃着手里的月饼,想着此时此刻,皎洁的月光下,秋意渐浓的院子里,母亲在做什么,父亲在做什么,甚至我都能闻到秋天里村庄外玉米叶的味道。月饼非常好吃,一点儿也不腻,那种香那种甜恰到好处,叫人终生难忘。我真想留一块带回去给母亲尝尝,但还是禁不住诱惑,一口接着一口,不知不觉吃到了最后。

从此,记忆中我再也没有吃过月饼,甚至一看到月饼,大脑第一反应:不好吃。我没有去想过为什么,不想吃不吃就罢了。现在,特别喜欢吃月饼的人也不多了吧?而月饼也只是作为一种礼品被人们送来送去。至于好不好吃,没人在乎了。

每当中秋节来临,街上蛋糕店都在门口摆上了各式各样的月饼,所有的超市都腾出一大块空间,摆上花样繁多的礼盒,烘托出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气氛有了,可月饼的使命还没有完成。看着那些包装得漂漂亮亮的月饼,我总觉得里面的馅料好像还缺少了点什么。

月饼的散文7:祖母的月饼

文/谢文华

我的老家在湛江徐闻,老祖母今年已经93岁,但依然精神抖擞,满脸红光。加上今年,祖母就已经和我一起度过33个中秋节。如果要问我,哪一年的中秋最难忘,我一定会说是二十年前的那个中秋节。因为那一年,祖母给我做了人生中的第一枚月饼。

那年,我正念小学三年级。父亲和母亲跟随到珠三角打工的浪潮,去广州打零工。我和妹妹则成了留守儿童,交由老祖母来照顾。祖父在我六岁的时候,得了风湿性心脏病撒手人寰。老祖母便成了我们这个家的主心骨。

那时候,徐闻乡下的生活并不富裕,虽然父母外出打工,每个月都会寄回来200元生活费,但除了吃喝,已没有太多结余。那一年的中秋快到来时,我和祖母一致认为爸妈会回家过佳节。因为以往中秋节,全家人都是齐齐整整,团团圆圆的。按照老家的习俗,如果中秋当天不能合家团圆的话,那么全年的运气都不会好。于是,爸妈回家似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我和妹妹整天沉浸在欢乐之中,因为爸妈很快就回家了,他们会给我们带回最喜欢吃的莲蓉蛋黄月饼。直到中秋节当天,我们兄妹两人陪着老祖母在村头的石磨边,从早上一直等到天黑,爸妈的身影始终没有出现。我和妹妹哭得鼻涕直流,我们一边哭,一边喊着爸妈。老祖母眼圈红红的,她牵着我们的小手丫,含着泪水说:“乖孙们,咱们回家去,奶奶给你们做月饼。”

回到家,我和妹妹围坐在八仙桌旁,泪眼汪汪地看着祖母忙碌的身影,只见她和面、搓粉、做馅、打模、定型,最后在炉子里变出一个个月亮型的金黄月饼时,我和妹妹欢快地跳起来,眼角的泪水被此刻的幸福填满。每个月饼的馅里都有花生、杏仁、芝麻和瓜子。可能是老祖母做的月饼与众不同的缘故,又或许是香味太吸引人了,村里的左邻右里都赶来我家品尝老祖母的月饼。大家吃完后,都纷纷举起大拇指。

随后,乡亲们和我们一起拜月光,追月神。在热闹声中,小伙们和我兴奋地喊着“奶奶……奶奶……”此刻,老祖母似乎成为大家的。我吃着月饼,喝着清茶,听着老祖母的童谣进入梦乡。远方的父母今晚再也不是牵挂。

那个中秋节,距离今天已经整整二十年,我们兄妹两人也各自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今年夏天,我和爱人终于迎来我们的第一个宝宝,梦想在此刻终于圆满。市面上销售的月饼更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今时今日的幸福生活,让我更加怀念当年老祖母亲手做的月饼,还有村民们那淳朴敦厚的乡情。

现在,爸妈再也不用出外漂泊打工,老祖母也身体健壮,三位老人家在城里安享晚年。宝宝健康出世,全家和睦欢乐,人生能有这等圆满,此生足以。

月饼的散文8:月饼寄情

文/李丁卓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美的中秋月,也都有自己最好吃的月饼。为了做出最好吃的月饼,把最真挚美好的愿望供奉于月神之前,一入八月,听见干爽的叶子在树上刷拉拉的响,我们无数次地赶着小驴车往返于田地与院落,月亮也一天一天渐渐由虚而盈满的时候,就到了渐次做各种准备的时候了。

我举起竹竿敲打树尖的枣子时,弯弯的新月宛如浸在水中的冰,似有似无在落日的余晖里沉睡。它并不着急,要等到十五的晚上才能和我们一起狂欢。随着竹竿在树上的起落,枣子噼里啪啦地落下来。妹妹挎着篮子弯着腰,像抢劫似的把枣子捡到篮子里去,枣子落下的有多急她捡的就有多快,可是还不忘了顺手把又红又圆的枣子放到嘴里去格蹦蹦地大嚼。新打下的枣子有股奇香,松软而发酥,不仅流连于唇齿间,还一直游走到肠胃里去。啪地一竿子,哗啦啦一阵响,宛如一阵冰雹,枣子打在妹妹背上,还打中了她的头。“哎哟哟!”她夸张地叫。我觉得那很过瘾,也站在“冰雹”落下的地方,听枣子击打脑壳的声音,呵,可真好听,敲得人耳聪目明,心脾通畅。枣子用水煮了,然后晾晒,干了备用。

芝麻也早从地里趁着芝麻杆还黑绿时使驴子拉了回来,靠在院子的一角,让秋风从秸秆间见缝插针地钻进去。等到晾晒得干爽了,就把它们抱起来,用根棍子敲打它。芝麻快乐而且俏皮,纷纷地跳出。还有许多枯叶混着大小的土坷垃都落到铺好的包袱上来了,娘用簸箕把土块和杂草颠簸了又颠簸,在颠簸中祛除许多杂质。我从娘的眉梢上看见越来越圆的月亮了。

终于等到十五的晚上,村子里到处吵嚷着孩子们的声音,月亮也缓缓地爬上来,初是红色,后来便愈来愈亮,把院子里老槐树斑驳的影子悄悄移动。娘从屋里到屋外摆供烧香,关老爷的、财神爷的、天地的、宅神的,连门钌铞上都插了香。香烟袅袅,似乎缓缓地升到天上去,和月光、飘云都缭绕成一个世界。月光下摆着奉献给月神的方桌:香炉里燃起三炷香,三碟鸭梨,三碟苹果,还有三碟月饼。娘把香插好了,跪下来,让我们兄妹也跟着跪下,我看见月光似霜一般铺在院子里,各处都亮晶晶的,又好似一席朦胧的薄纱让院落里的一切都神秘而宁静。

夜渐渐的深了,凉意爬过我的脖子掠过我的耳尖,月亮越来越亮,云朵也越来越少。我们从外面疯跑回来,终于熬不住,等不到娘撤去供品,先后去睡觉了。在梦里,依旧飘在云中,像飞一般的奔跑,在奔跑中看着月亮亲切而明亮的脸。鸭梨飞来了,苹果飞来了,饼干飞来了,月饼也飞来了。等到天亮,一睁眼就轱辘起来。鸭梨和月饼都在,它们从月下飞回来,飞过了漫长而深幽的碧海蓝天,显得疲惫而慵懒,似乎都怀揣着一个温馨而甜美的秘密。他们不再是普通的鸭梨和月饼,而是沐浴了月神美丽光泽的美食,吃了就可以强身健体、百邪不侵、幸福安康、快乐无比。

你以为这是最好吃的月饼了,是吗?它当然够好吃,非常好吃,然而这仍然不能算是最好吃的月饼。第二天一轱辘起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邻居家送月饼。挎着篮子去给三奶奶几个,二坏爷爷几个,还有婷婶子几个等等等等,让他们都能够尝到我娘的手艺。而同时,二坏爷爷家嫦娥奔月的月饼、辣子枣,婷婶子家兔仙的月饼、柿子还有她家的鸭梨也都跑到我和妹妹的篮子里来了。

知道吗,尽管我想偏袒娘的手艺,可是,我还是得告诉你,那些换来的月饼才是真正最好吃的月饼。

月饼的散文9:月饼的故事

文/李沫蕾

中秋节快到了,妈妈从商店里买回了火腿月饼。我放学回到家里,看到月饼,心里可高兴了,还没征得妈妈的同意,我就悄悄地拿了一个躲到阳台上吃,那味道真是美极了。

第二天早上去上学,我又悄悄地拿了一个放进书包里,一路上心里总是在回味那月饼的香甜味。

妈妈发现袋子里的月饼少了,她没有责备我,而是用关切的口气对我说:“我买的月饼好吃吗?”“哇,真是太好吃了!我还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月饼哩。”我用赞赏的口气对妈妈说。此时,妈妈语气一转,就给我讲她们小时候过中秋节的故事。妈妈出生在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生活困难,每年的中秋节是她们最渴望的日子。听到家里要做月饼,妈妈激动得睡不着觉。要说那个时候的月饼的样子,妈妈说:“其实就是红糖粑粑。”每家在灶台上烤五六个糖粑粑,然后大家围在一起吃,一个中秋节就算过完了。妈妈开玩笑似地说,她们小时候吃的月饼,非常硬,能把狗打死。

妈妈沉思了一会儿说:“麦子,你们现在真是幸福。我们有你们大的时候,哪里吃得起这么好的月饼。那个时候,家里一是没有多余的钱,二是即使有钱,到商店里也买不到像现在这样好的月饼。那时我们吃肉是要分着吃的,一个人最多吃四五块。一小块肉放进嘴里,要反复地嚼上半天,才舍得把它咽下去。现在好了,街上的水果蔬菜、日用百货一年四季应有尽有,你想吃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我问妈妈:“你们小时候为什么会那么穷?”妈妈说,不仅仅是她的家里穷,就是其他家也一样难过。因为那个时候,整个国家都还处在非常困难的时期。今天,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富强了,家家户户也过上了好日子。

月饼的散文10:最昂贵的月饼

文/蓝狐

一个穷苦孩子的一个小小心愿,有时竟会是那般的昂贵。

虽然她可以背着二十几斤玉米,走上十几里乡路,只为变卖到一盒火柴;虽然她可以把政府接济给家里,料理父亲丧事的六百元钱再次送到村上,只是觉得“借人家的钱一定要还”;虽然她可以拒绝好心人的收养,甘愿留在智障的妈妈身边一直照顾下去……但是她却依然希冀着,用人们捐助给她和妈妈的六万元钱,去买两块月饼。

两块月饼啊,成了这个穷苦孩子一个天大的心愿。

她说,月饼是妈妈最喜欢吃的东西,自己也喜欢吃,那么甜。

她说,以前,都只是买一个的,自己吃一口,剩下的就给了妈妈。

她说,现在有钱了,可以买两个了,我和妈妈一人一个。

一边这样说着,八岁的倪东艳笑了,像是已经吃到了月饼,那么甜。

八岁,似乎连天真都显得那么简单的年龄,在倪东艳心里却不得不变得繁杂起来。爸爸突发脑溢血,那么匆忙地走了,她不得不去照料一直瘫痪在床,并且患有智障的母亲。每天,天还没亮,她就起床了,做好了一天的饭,再去唤妈妈起床,等到妈妈吃下了早饭,她才又匆匆往学校里赶。中午一放学,她又得急匆匆返回家来,再为妈妈弄些吃的。下午,放学之后,她也同样要重复着燃起一缕炊烟……

然而,炊烟里没有月饼,只有爸爸的叮嘱:照顾好妈妈!

这叮嘱该是多么的酸涩,而她那心愿又是多么的甜美。

偏偏,在酸涩和甜美中间,小东艳掩藏下了一个孩子天真烂漫的笑脸,反而把爸爸的一句叮咛和妈妈的一日三餐四季平安,做成了一块大大的月饼,时刻高高地悬挂在自己的心空上,那么圆,那么甜。

或许,那该是世上最昂贵的月饼。童心的面,亲情的馅,她和妈妈一人一个,品咂到永远……

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被小东艳打动了,纷纷向她和妈妈伸出了援手,人们捐款捐物,真情满满。可是,八岁的小东艳并不晓得数钱,她惟独时常盘算的,仿佛只是照料妈妈的日子,还有柴米油盐的如何打点。甚或,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即便拥有再多的钱,也要最先买下爸爸临终的叮咛,最先买下妈妈最爱的甘甜。

她的心愿如此清贫,却又如此昂贵。只因为啊,只因为不是所有的月饼都值六万,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舍得像小东艳那样,以六万的价格去为妈妈买回几口日子里的香醇和甜美……

两块月饼,要你出资六万,肯么?

月饼的散文11:没有月饼的中秋节

文/郭华悦

那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当时,临近中秋,母亲想尽了办法,从亲友手中换来了几张月饼票,说是要让我们过上一个难忘的中秋节!得知这个消息,几个孩子都兴奋得无法言喻。要知道,在那个年头,想吃上一个做工精致的月饼,可不是容易事儿。

那时,都是凭票供应。每家能分到的月饼票,少得可怜。多数的人家,中秋节都是吃自家做的月饼,月饼票则拿去和别人换布票或粮票。因此,我们总念叨着,不知道啥时能吃上商店里卖的月饼,那味道肯定棒极了!

听得多了,母亲就放在了心里。中秋节那天,一大早,母亲让我拿着票,去供销社买月饼。我乐坏了,把票放进口袋里,一路飞奔,只恨自己少生了两条腿。

到了柜台,我说要买几盒月饼。可手一伸进口袋,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月饼票没了!我把口袋翻了个底朝天,又把全身都搜了个遍,也没找到月饼票。那一刻,我心里直冒冷气,完了,月饼票丢了!

我这才想到,肯定是刚才跑太急了,把票颠出了口袋都没有察觉。

我沿着那条路,来来回回找了十几遍,还是没找到。一直到下午,我才垂头丧气地回家。一见到我,母亲就气急败坏地说,让你去买几盒月饼,买了大半天,怎么回事?早饭午饭也不回来吃,不会把月饼都吃光了吧?

一听这话,我眼泪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母亲得知我把月饼票弄丢后,反倒收起了怒气,叹着气说,算了吧,丢了就丢了,还以为什么大不了的事呢!

接着,母亲赶紧烙了几个饼,当成过中秋的月饼。以往,尽管没有买月饼,但自家都会做点月饼,只不过比较费工费时。当时,已经来不及了,母亲也就没有做月饼,而是烙了几个圆形的饼。

那个中秋节,许久以来的盼望,眼看着就要实现,却又因自己的疏忽而落了空,心情的失落可想而知。可在吃烙饼过中秋的时候,母亲没有提月饼票的事儿,也没有责备我,反倒给我们讲了好多和月亮有关的故事,把孩子们逗得呵呵直笑。

在母亲的故事里,我这才渐渐把丢失月饼票的不快抛诸脑后。吃完烙饼,听完故事,已经是深夜了。母亲让我们回房睡觉,隔天还得早起帮忙呢!

多年后,我曾问母亲,当年丢了那么重要的月饼票,怎么就不把我痛打一顿呢?母亲却笑着说,买月饼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你们,结果票子被你丢了,你肯定比谁都难过。这种时候,哪还能骂你打你,安慰你都来不及了。

如今,尽管每年都能吃上口味颇佳的月饼,但那一年,母亲的烙饼,却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中。那是一个母亲,用宽容和爱做出来的,是任何美味都无法比拟的。

月饼的散文12:趣赏月饼诗

文/李惠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全家人团聚赏月尝饼,取“人月共圆”之意。因而,月饼被形容为“一轮缩小的月亮”。清代祁启萼有《月饼》诗云:“中秋节物未为低,火烘罗罗出斧齐。一样饼师新制得,佳名先向月中题。”点出了月饼命名的取义。

古往今来,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里,留有不少“月饼诗”。苏东坡在一首咏月饼的诗中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可见早在宋代,月饼因其香甜可口,就很受人喜爱。其实,月饼的雏形早在唐代就已出现,随着时

间的推移,花色品种越来越多。古代苏州诗人袁景澜《咏月饼》诗对饼师精工制作月饼有这种描绘:“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从诗中我们不仅知道了做月饼的工序,还可看出古代中秋节就形成了互赠月饼的习俗。在福建等一些地方,凡当外祖父或舅父母的,中秋节要给外孙子、外孙女或外甥送月饼。对此,施景琛的《中秋词》咏道:“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爱护意,年年例又贶双鱼。”

月饼真正的起因,应当在于我国古老质朴的“尝新”风。金秋正是收获的季节,古代的人们用新谷物、果子做一些新鲜可口的食品尝新,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一首《淞南乐府》便描绘了这一情景:“淞南好,时物存秋香。月饼饱装枣肉馅,甜果新谷渐登场。”这不仅是对劳动成果的品尝,更是对来年丰收的祝愿。

到了明代,月饼的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月饼上已经出现了“月中蟾兔”、“嫦娥奔月”之类的装饰性图案。其设计之精美、构图之巧妙、花纹之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既体现出月饼制作者的匠心独运,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彭蕴章《幽州土风俗》赞月饼曰:“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可见心灵手巧的饼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了。随着时代的推移,月饼的馅儿也更加讲究起来。杨光辅在《凇南采府》中有诗为证:“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由此可见,当时的月饼已经和今天的颇有些类似了。

中秋月夜,合家团聚,纳凉赏月,尝饼品诗,戏饼作乐,的确是雅致非凡,别有情趣!

月饼的散文13:那年那月饼

文/杨迁美

儿时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在朗月星空下吃中秋月饼了。

记得那是改革开放八年后的中秋,天已向晚,家里烟囱迟迟没见冒烟。我怕父母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故意找话茬提醒:“娘,田美她们家要吃晚饭了,我闻到她家鸡蛋炒黄豆的香味了!”“我见桥娥家门口倒有蜂子窝,她们肯定在吃蜂蛹了呢!”母亲没说话,径直进屋舀猪潲喂猪去了。父亲也没说什么,只对我笑笑就朝门外走去。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父亲终于挽着裤脚回来了,腿肚上还粘有泥巴,左手的稻草上串着几条小鱼和泥鳅,右手掌托着一个纸袋筒。真希望它是月饼。

我连忙凑到父亲跟前,接过纸袋,迫不及待打开。是月饼!真是月饼,父母没有忘记。这是上面布有芝麻的那种月饼,我已一年没吃过了。正想从纸袋里掏出一个尝尝鲜儿,姐姐从里屋出来了,一把将月饼夺了过去,放在堂屋饭盆里,说:“馋鬼,等月亮出来了再看着月亮慢慢吃!”我悻悻地“哦”了一声,恋恋不舍地朝着月饼吞了吞口水。

吃完饭,月亮已悄悄挂在天边。我想快点享受与小伙伴们捉迷藏的欢乐时光,便央求母亲把月饼分了。姐姐、我、弟弟、妹妹、奶奶一人一个,纸袋里还剩一个月饼,那是父亲和母亲的。父亲说,月饼一斤6元钱,恰好6个。

拿到属于自己的月饼,我正想痛快地一口气吃了。瞥见懂事的姐姐用手慢慢抠月饼上的芝麻尝,也忍不住馋劲用手抠芝麻吃,真香!其实,一起玩捉迷藏的小伙伴们都是抠吃芝麻完后才开始小口品尝月饼的,只有杨启模老师家的小儿子春凯和月饼店家的女儿军凤手中的月饼吃了一大半。我真是羡慕他们。

那晚回家时我和姐姐手里的月饼还有一大半,姐姐的半边月饼用作业纸包好放在书包里挂在板壁上。为方便明早一醒来就能吃月饼,我把残饼往床头木箱上一搁就睡大觉去了,梦里全是香甜的月饼,一大堆,全家人都在尽情地吃呀吃,笑呀笑,好开心!

第二天醒来,想起昨晚省下的月饼,急忙反手去箱盖上抓,却什么也没有抓到。我的月饼呢!怎么没了?问了家里的所有人,都没动过,我急得大哭了起来。

母亲帮我里里外外找了个遍,最后我们循着饼屑的痕迹在老鼠洞里找到了月饼!黑黢黢的,被老鼠啃得只剩圆滚的一小坨。望着自己舍不得吃的月饼竟然被老鼠啃了,我气极了,恨不得自己有特异功能把家里的老鼠全杀死,却见鼠妈妈带着一窝鼠仔仔“唧唧唧”叫唤着惊慌失措从我眼前闪过,我恨得牙痒痒却又无可奈何。

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只靠种田种地过日子,地里蔬菜倒是长得好,可集市离我们寨子远,十天半个月都没有一辆车来,走路去赶集需要两三个钟头,乡邻们从没想过要把蔬菜挑到集市去卖。我家靠一年卖一头猪或几年卖一头牛或零星出售些农产品维持日常开支,加上还要培养我们四个子女读书,生活的清苦可想而知,哪有尽情尽兴吃月饼的奢望呢!

儿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们四姊妹都有了幸福的家庭,平时想吃什么都可以到超市尽情选购,有房有车,何况区区几个月饼呢!今年中秋节又到了,要带家小回老家看望二老,去超市里买了苹果、石榴,当然还买了我最爱吃的月饼,一口气买了五百元。

以前回一趟家要一整天,现在,自驾车只要两个小时。

我把买来的水果和月饼递给母亲,母亲在围裙上抹抹手乐呵呵地说:“现在月饼多得吃不完,今天早上刚收到你弟弟从毕节寄来的几盒,你妹妹也从县城托人带来了月饼放在堂屋里!”

我说:“娘,现在的月饼越来越好吃了,等会儿我们都要多吃点。不知道今晚老鼠还会不会跑出来偷吃月饼,也不知它们都爱吃什么馅的,我准备了牛肉馅、蛋黄馅,还有五仁馅……”

母亲笑了笑拍拍我肩膀:“妹儿,自从我们家新修了房子后家里就没有老鼠了!”

月饼的散文14:两盒月饼的往事

文/张恒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上师专的时候,月饼还是奢侈品。记得大二那个中秋节前,学校商店贴出告示:学生可以用菜票购买月饼。我一看便怦然心动。

如果用钱买我当然是舍不得的。因为家庭困难,母亲给的几个钱我平时不大舍得用,留着买书、买回家的车票。菜票是学校发的,省点出来买月饼没多大关系。

我最后决定买两盒月饼完全是为了孝敬母亲。因为中秋节正好和国庆节连在一起,学校放四天假,我能回去的。母亲为了我们几个子女太勤俭了,这些年都没买过月饼。再说弟弟妹妹每次看到别人家吃月饼的时候总是眼馋馋的,我要给他们一个惊喜。

买好月饼就盼着放假。想象着母亲拿着月饼时的笑容,想象着弟弟妹妹咬着月饼时心满意足的样子,我就暗暗高兴。我很小就失去父亲,是母亲拉扯着我们姐妹四个艰难度日,作为长子,我有责任和义务替母亲分担一点。

可当我回到家,母亲见着先是露出笑容而后又不高兴地说,你刚到学校不久,这才一个月就回来,车票不要钱啊?我语塞,原有的喜悦瞬间就没了。我理解母亲,她不是嫌我回来勤了,她是心疼我来回的车票钱。

我不怨母亲,小心翼翼地拿出包里的盒子递过去,说,这是我给您和弟弟妹妹买的月饼。

母亲没接,却板着脸说,怎么学会大手大脚了,这么贵的东西你也买?

我连忙解释说,这月饼不花钱的,是用菜票在学校商店换的。我特地把“菜票”和“换”两个词和字说得很重,让母亲听得明白,免得她又是心疼。

真的?母亲将信将疑。见我丝毫没有撒谎的样子,她才接过月饼。忽然,她似乎明白了什么,对我说,是不是因为月饼不要钱买你才特地回来的?

知儿莫过母,我的心思全在了母亲的眼里。

可母亲捧着月饼又说,算算账怕是也差不多,这路费钱你也没少出。再说,你把菜票用了以后不吃啦?

母亲纯朴的话里带着嗔怪和怜爱,但是我知道,亲情和孝顺有时是不能用简单的算术来衡量的。

中秋节那天,母亲特地为我们做了一锅包心粑粑。这要是在平时,弟弟妹妹他们一定是很高兴的,但这次却是另有所盼。我知道,他们一定是在等着吃月饼。于是,我对母亲说,把月饼拿出来吧,弟弟妹妹等不及了。

母亲说,包心粑粑和月饼不是一样吗?你看,都是圆圆的,都有皮,都包着馅。

弟妹不依了,他们说,好不容易哥哥买一回月饼,你却藏着掖着不让吃。

母亲忽然叹了一口气,说,月饼我送人了。隔壁常槐大叔每年都为我们家免费犁田,还帮着照看地埂,平日里没好处到人家,正好你哥买了月饼,我就送一盒给他。

小弟说,那还有一盒啊?

另一盒我送给你奶奶了。中秋节没钱给老人,送盒月饼也算表表我们做晚辈的孝敬。

我和弟弟妹妹都不再言语。母亲真是不易。母亲想得真是周到。看着失望的弟弟妹妹,我对他们说,等我拿工资了一定给你们买多多的月饼……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