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散文

请欣赏同学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同学散文1:我想做一个中等生

文/陶舒男

班里的每个同学都想当尖子生,可我却只想做个平淡无奇的中等生。

在人们的心目中,尖子生是完美无瑕的,是同学老师们关注的焦点。一旦犯了低级错误,就会引来旁人异样的眼光。尖子生深受老师的器重,会获得许多的荣誉、参赛机会、重要的活动……这些附带品像一阵狂风向你袭来,使你应接不暇,再也不知自在悠闲是哪种滋味。尖子生的头上似乎笼罩着一道光环,但只是偶然的小错误都会使这道光环渐失颜色。我很羡慕中等生,因为平淡无奇的中等生虽然平时不受重视,但偶尔取得的好成绩都会令周围人投来赞许的目光。

曾经,我就是一个中等生,班里的无名小卒,学习成绩一般,其他才能也不出众。后来,由于我有了进步,老师开始赏识我,常常在班里表扬我,还选我当了班长。可就在我成为众人瞩目的尖子生的同时,我也成为了众矢之的。

接下来,我饱尝了身为尖子生的痛苦。

俗话说,人无完人。老师,为什么您就不能稍稍地宽容一下我呢?犯点小错误也是无可避免的呀。

去年期中考试,我的考试分数很低,其实发试卷的时候,我的心情是万分激动的。但当我看到那下降的分数时,我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低谷,心里有说不出的惭愧、难受。评讲试卷时,您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我的计算错误,引得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全投向了我。我低着头,不经意间看到你注视着我,那充满了批评、失望的眼神,那眼神几乎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大家课后议论纷纷:“啊哈,分数还没我高!”“班长也会考这么低的分数啊!”……听着这些闲言碎语,我感到我的学习生活糟透了。

老师们呀,同学们呀,你们为什么要这么苛刻地对待尖子生呢?我想做一个中等生,我要向所有的老师、同学呼吁:请不要另眼看待尖子生,让他们有点安全感吧!

同学散文2:数十年后的同学聚会

文/浦景东

5月4日傍晚,我们鹿苑中学1973届高中(2)班全体同学,相约在鹿苑福满楼酒店聚会。这是毕业后全班同学的首次相会。1973年毕业至今,分别近40年,全班同学还是第一次聚到一块,感慨颇多。有的熟悉,有的陌生,甚至不敢相认。岁月的印迹,分明写在了那些久违的面孔上,大家都到了或接近花甲的年龄,全部“升了官”,当上了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

首次见面,互致问候,大家共享着久别重逢的喜悦。下午5点18分,摄影师一到,44名同学一起站在酒楼东侧的台阶上,先合影留念。然后大家入席,四大桌满满的。刚入座,同学相互间亲切交谈,不时传来几声幽默的笑语,同桌同学情不自禁地开怀大笑。大家向往的是相聚的欢乐和温馨,所以没有谁在意餐桌上的菜肴是否美味。同学们有喝白酒的,也有喝红酒的,还有喝饮料的,一切随意。席间,同学们互相敬酒,并相互介绍交流了毕业后的经历,军人、干部、教师、医生、金融主管、商场经理、企业老总等,全班同学分布于各条战线。工作有不同,事业有大小,但大家都勤勤恳恳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现在有的已经退休,也有的老骥伏枥,还继续奋斗在一线岗位。

接着,根据活动安排,大家边吃边欣赏同学的演唱。高辉与张秀华同学的一曲《为了谁》拉开了聚会娱乐活动的序幕;高建安同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展露出他那浑厚的音色和深厚的歌唱底蕴……同学们纷纷上台献艺。台下拍照的拍照,吆喝的吆喝,并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高辉、戴建明两位男生的歌伴舞将娱乐活动推向了高潮。我把自己在市报上发表的《母校怀旧》一文分发给了同学,借此向大家汇报交流。

晚上9点半以后,聚会活动在《难忘今宵》歌声中圆满结束。走出酒楼,感觉歌声仍在心头激荡回旋,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依依不舍,希望时间停留在这欢乐沉醉的晚上。同学友谊,怎会忘记?心儿常在一起,相聚多甜蜜!曾经的同窗,今日的朋友,愿此去多珍重,心中常相忆,来日再相聚。

同学散文3:甜甜的绿豆汤

文/左世海

我在街上遇到了老同学小A,两人正在路旁寒暄,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入了我的耳际:“强子,下班了?”

我扭头一看,原来是面带笑容的李大妈。

“噢,是李大妈!”我笑着回问道:“中午了,您这是?”

“暑期到了,俺去市场买点绿豆,熬汤祛暑用。”李大妈说。

我听了忙说:“您不用买了,我这里有。”我说着弯腰从脚前的手提袋里拎出几袋包装好的绿豆和白糖,递给她。

“这怎么行?”大妈见后一愣,迟疑着,有些不知所措。

“别客气。”我说:“正好我单位刚刚发了这些防暑用品,我也用不了,放在家里时间长了,容易生虫子,您只管拿上用就是了,省的还去花钱买。”未等大妈再次推辞,我已将糖和绿豆塞到了她的手提袋中。

大妈离去后,小A对我诡秘地笑笑,道:“你这人能行啊,难怪这几年混得不错,学会见风使舵了。呵呵,不用猜,刚才那老大妈一定是你们领导的娘吧?”

“你瞎猜什么呢?”我说:“人家领导的娘还稀罕这点东西!”

“那,那就是你的亲戚了?要不,你平白无故的为啥给她?”小A疑惑不解。

我苦笑着摇头道:“也不是我的亲戚,她是我的一个街坊邻居,孩子们在外打工,家里就剩她一个人,怪可怜的。”

小A听后沉默不语。

第二天晚上,妻子突然对我说:“我今天看到街坊李大妈了,好像在路边摆了个卖绿豆汤的摊子,不少修路的民工和扫街的环卫人员前往光顾,生意似乎做得还可以。”

“哦!”我听了不由一愣,内心开始有些不悦,这个老太太,拿上别人给的东西,竟然

……

第二天,我按照妻子所说的地点,故意转悠到了那个路口。果然,我远远地看到李大妈坐在一棵大树下的小凳子上,面前摆了一个大铝锅和一溜儿茶碗,正招呼着几个头戴安全帽的修路民工。

我正想过去看个究竟,一个在草丛中捡垃圾的环卫人员正好向我这边走来,我凑过去低声问道:“前面那个老太太是不是有绿豆汤?”

“有啊!对方说:”那汤甜甜的,下火又祛暑,好喝着哩!

“那她咋卖,多少钱一碗?”我又问

“什么钱?对方鄙夷地盯着我说:“人家那是免费的,不要钱。”

我的脸一下红到了脖颈。

同学散文4:心安之处是故乡

文/宁朝华

阔别十几载的同学好不容易搞一次聚会,大家兴致颇高,谈兴正浓,你却不时拿出手机,时而面露紧张,时而泛起几丝莫名其妙的微笑,有人突然叫你的名字,你恍然一惊,好似隔世……下次聚会,没有人想要通知你。

好不容易在书店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你觊觎了很久的一本书,如获至宝,欣然买下。本打算回家后就着一杯清茶和几个下午的时光好好品读,可是,打开书还没有读几页,心里陡然涌现近来的许多烦心事:股票跌得惨烈,小舅子的家庭战火烧到了最高级别,儿子的成绩又特么下滑了好几名……乱七八糟的事情像鬼魅一般跟随自己,书,怎么也读不下去了。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一天到晚,绷紧自己的神经,内心无时无刻不在作困兽之斗,仿佛在某一处阴影里永远站着一个对手,手持利剑,随时要将自己挑落于已处的位置,让自己狼狈不堪。

台湾散文家林清玄在他的文章里谈到一个叫做广钦的老和尚,他是当代的高僧,终生念佛,神异事迹很多,例如在深山坐禅、降伏猛虎、大蛇皈依。例如他曾进入禅定长达四个月的时间,呼吸与脉搏完全停止,经弘一法师三弹指,他才从定境中出来,如此深的禅定,古今少有。当然,这个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用广钦和尚的话来说就是:对任何事都能放得下,放下即是功夫。

正因为放不下,所以,芸芸众生才会有挣脱不了的鸡零狗碎,才会始终惶惶不可终日,自觉自愿地将自己困在心灵的囚笼。我,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罢了。

不过,有时候却又有一种奇特的体验,让我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每当晴朗的天气,朗月当空,清风微拂,出门到广场走走,思绪就会一点一点地蔓延,像一条轻盈的丝绸飘飞向远处,而终点就是故乡。尽管那是一个偏僻而贫瘠的一方水土,以寥寥无几的甘甜喂养了我并不精彩的童年,可是,一想到她,我就会忘记所有的正在遭遇的困顿。

总是会想起家门口的那几株垂柳,每当春天到来,柳丝摇曳,柳絮飞舞,在塘埂和水面上落下一层白花,清朗而静谧,我手捧一本学校新发的课本,坐在树下,朗诵着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文字。那一刻,多么无忧无虑,多么简单安静,所有的美好仿佛静止成一幅画。还会想起盛夏的时候,在屋后的晒谷坪边,我负责看守刚刚收上岸来的稻子,不让鸡来偷吃,也是手捧一本书,坐在清凉的树荫下,默默地读着。那一刻,伴着扑鼻的稻香,伴着浓郁的泥土香,伴着夏日里的微风,我安静得像一棵小树。

这样的回想常常让我陶醉,当思绪抽离往事回到现实,发现很多烦恼竟然烟消云散。也许,这也正是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终极一生都想落叶归根的原因吧。

真正是:此生最难是心安,心安之处是故乡。所以,当心绪难平时,当忧思困扰时,当彻夜难眠时,你是不是可以让自己的心常回故乡?回到故乡的柳树下、池塘边、山坡上……

同学散文5:同学小刚

文/和根

我们班有很多同学,他们各有千秋,但我最想夸的是小刚。

小刚喜欢帮助别人,每当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为同学排忧解难。他是同学们的“及时雨”。

记得一次上课时,余老师突然说要听写。我翻遍了书包,找遍了课桌,就是找不到田字格纸,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正当我要绝望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入了我的耳朵。“小明,没带田字格纸吗?我给你一张吧!”我转过头一看是小刚,他微微一笑,从本子上小心地撕下一张纸,放在我的桌上。顿时,一股暖流涌进了我的心田,刚才那焦急的心情也一扫而光。“谢谢你小刚,你真是雪中送炭啊!”不一会儿,余老师走进教室,开始听写:“一本正经、引人注目……”

下课啦,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涌出教室。我追上小刚,对他说:“谢谢你帮助了我。”“不客气,同学之间就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小刚一边走一边微笑着说。望着他纯真的笑脸,我的心里顿时充满了温暖。

小刚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让我从心里敬佩他。

同学散文6:有趣的漂流

文/方一行

暑假,我们班的同学及家长一起去了南漳的鱼泉河。大家一路欢歌笑语,行了三个小时的山路,终于来到了目的地。

换好衣服,来到售票口,看到那里有卖水枪的,爸爸妈妈们就建议:“给你们一人买一支水枪,你们打水仗怎么样?”我们顿时眉开眼笑,当然说——好!

大家分别上了皮艇,开启漂流的旅程。刚开始,水平如镜,要不是有桨支撑着前进,几乎感觉不到皮艇在前行呢!

两岸青山倒映水中,我们坐在皮艇上,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啊!忽然,妈妈说:“抓紧,前方有激流!”正说着,我感觉皮艇一下子就加速了。我们借助这股激流,很快就赶上了前面的同学。一见面,我二话不说,拿起水枪对他们就是一枪。哈哈,开战了!就好像“海军”和“海盗”对战一样,激烈刺激!鱼泉河上顿时飘荡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正战斗着呢,我们没有注意到前方又一个急拐弯,一个浪打来,“哗啦”一声,我们的皮艇进水了!眼看皮艇就要下沉,爸爸眼疾手快跳下水,拉住了皮艇,惊险极了!

稍作休整,我们又向着终点出发。这时,空中下起蒙蒙细雨,两岸的山仿佛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细纱,我们都没有说话,静静欣赏着美景,感叹着大自然的美好!

同学散文7:时光有情人未老

文/王纯

接到同学电话,说要组织同学聚会。我不由激动万分,自毕业以后,我们有将近20年不见了。

心中充满了期待,不知再次相见,是否会让人感觉物是人非。想想当年那些少男少女,如今都已是大叔大妈了。风沙吹老了岁月,岁月催老了容颜。再相见,还能一眼认出那些朝夕相伴的伙伴吗?

一群人见了面,大家竟然一下子叫对了同学的名字。没有改变,一切都没有变!他还是他,她还是她。近20年的时光,仿佛一瞬间被省略掉了。昔日与今天,隔着的仅仅是一层时光之雾。走近了,一切宛如昨天。

班长还是当年那样,眼神犀利,喜欢说话前拍一下掌,让大家安静下来。如今他是一所乡镇的党委书记,依旧质朴可亲。还有她,当年喜欢捂着嘴笑,如今还是那样。我的“饭友”,还记得我的口味,吃饭时,她为我夹菜。我的前座,一个羞涩的男生,说起当年他给隔壁班的女孩写情书的事,他的脸又红了。

照相的时候,不知谁喊了一声:女生站前排。我有些恍惚,多少年没人叫我“女生”了。突然觉得,我们一群还是花季里那些纯真少年。20年的时光,仿佛就是转眼之间。

所有人都没有变,时光有情,人未老。大家在一起畅谈,诉说着20年里各自的经历。沧海桑田只是个传说,永远不变的,是我们的笑脸。最后,大家一起去唱歌。点的那些歌,依然是20年前的老歌:《我的未来不是梦》《一生何求》《最真的梦》……歌还是那些歌,但是歌中的味道却变了——毕竟过了20年了。歌声中有了故事,岁月中的故事。20年,是我们人生中的华彩乐章。我们用20年的时间,明白了太多太多。

我们用20年的时间,明白了“我的未来不是梦”。曾经的我们,满怀壮志豪情,以为未来是一幅瑰丽多彩的画,等着我们去描绘。可是,生活的路上,我们彷徨过,跌倒过,苦恼过,最终明白了,路在自己脚下,要脚踏实地走下去。

我们用20年的时间,明白了“一生何求”。曾经我们以为,人生的价值在于拥有的名誉和地位,所以我们奋力狂奔在名利的跑道上。几番起落,几度浮沉,中年后恍然明白,一切都是浮云。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把握自己拥有的幸福,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我们用了20年的时间,明白了“最真的梦”是什么。生活匆忙,总要留下一些什么给自己。我们常说人生是一趟旅行,那么,要让旅行有些意义。不白活一回,活出自己的境界,不要丢掉最珍贵的人生行囊。我们最珍贵的人生行囊应该是亲情、友情、爱情。情感是我们最后的归宿,也是我们“最真的梦”。

人生有几个20年?只希望时光慢些走,再慢些走,让我们把美好一一铭记,慢慢品味,然后带着温暖和感动赶往下一个驿站。

同学散文8:我会玩魔方了

文/刘逸杰

我有一位同学特别会玩魔方,大约只要1~2分钟就可以六面复原。每次看他玩魔方时我都很羡慕,于是我暗暗地下决心要超越他。

有一次,奶奶带我去新华书店看书,碰巧被我看到有魔方,便说服奶奶帮我买了一个。回家后就打开电脑开始学习魔方,起初我只能复原一面,可我没有放弃,爸爸、妈妈也在一边给我打气。一天玩下来,我就可以六面复原,但是非常非常慢,大约要30分钟才能复原。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每天把魔方带到学校去,只要一有空,我就拿出来练习,有时还跟同学比赛呢。几天下来,我的速度快了好多,从原来的30分钟到现在的1分30秒,从老停顿到非常熟练,我也非常佩服自己,要知道我可是自学成才的哦。

玩魔方既锻炼智力,又锻炼毅力和耐力。现在我有信心接受别人的挑战,我就是这么一个不服输的人。

同学散文9:三十年一聚 同学情更浓

文/郎人之居

三十年前,我们44位同学,走出了黔东南州商业技校的大门,踏上了商业部门的岗位,三十年后,我们44位同学,已走了5位,且只有33位能够再次相聚在一起,重温恰同学时曾经难忘的记忆。

同学情,星转斗移,三十年,已酿得愈加醇浓。

那是1979年的金秋10月,一群吃商品粮的懵懂少年,怀揣着别样的梦想,相聚在了距州府4公里远的一所坐落于大坡的商业技校。大坡原本是一所知青农场,山上长满了茂密的松树。在面朝太阳出来的山腰上,一字排开建有三座砖房,其中两边是各有10余小间的平房,供知青居住,中间是一楼一底的办公楼。后来,农场用来办学了,知青也就走了,左右两栋平房,就分别供老师和学生之用了。

因为学校是新办,条件十分有限和艰苦,虽然仅招了一个机修班和仓储班,一共还不足100人,但却连教室也没有半间,学校便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将一栋知青用来存放农具的仅有三面墙的库房,封隔起来,作教室之用。后来这教室用了多长时间,我不知道,但我们学习的三年,寒来暑往,都是在自己亲手砌就的教室里度过的。

当时的学生生活,相对现在而言,十分单调,没有电视机、收音机、MP3什么的,就是与家里联系,也只能通过电报和写信的方式进行。

由于是技校,我们在吃的方面便有了保障,但一日三餐总是离不开馒头、粉丝、海带、洋芋等等,因为缺少油水,下午4、5点钟,大家的肚子便会不自觉闹起革命。说实在的,只要生活有了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各自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我们每月受馈于家里的汇款,便在5至10元之间,这些钱,一般是用来买生活日用品的,如果要拿去打牙祭,那是千万不可能的;至于在精神生活上,大家除了打打篮球外,别无他求,于是,学校里早中晚的高音喇叭,便成了我们获起外部信息的源泉。因之,学校的高音喇叭,“教会”了我们很多的流行歌曲,如《甜蜜的事业》、《敖包相会》、《芦笙恋歌》和《年轻的朋友们明天来相会》等等,至今,每每当听到这些老歌曲,大家就会有一种置身于那个年代的感觉。当然,那个时代,如要想看看电视什么的,却是一种难得的奢侈,好在,那时时兴放露天电影,因为不花钱,大家只要知道哪里放露天电影,不管远近,就会邀起一同前去观看,然后头顶星光,一脚深一脚浅地回到学校。

在学校,在彼此的帮助和影响下,大家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如洗衣、洗被、叠被,在一米见方的床上缀被子等等。而在44 位同学中,因为其中李阳明、高佩和秦国良曾经当过知青,较为成熟、活跃,做班干,对我们影响很大。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

从走出校门到5月25日凯里“王三姑酒店”相聚,挥手之间,已是三十年。搜寻着昨天的记忆,我们有太多的感叹也有太多的高兴。我们感叹,44位同学,已故5位,为他们感到惋惜,而健在的39位,其中女同胞14位,完整无缺,为她们感到高兴。但我们39位健在的同学,仍有4位因其他情况不能参加聚会,很是遗憾。因为明天的明天,我们39位,不一定都会整整齐齐能相聚在一起。

为了重温过去,26日上午,我们乘大巴,踏进了曾经的校园。而随行的摄影师、照相师,则将我们的活动进行了适时记录和定格。

因为合并办学,商校已并入了凯里学院,现在的商校所在地,已挂牌为国防学校。学校虽然新添了几栋房屋,但过去的办公楼和师生宿舍依旧保留着,就连原先我们睡过的两层木质床,都还完好保存着,无不勾起我们的还想,而我们亲手封隔的教室,却不知什么时候被拆出了。不过,在参天大树的掩隐下,学校显得更加的古朴而宁静了。

兴奋之中,我们在曾经是教室的球场上,手挽着手,拉开一个大圆圈,唱起了“年轻的朋友们明天来相会”。

按照日程安排,下午我们邀请了曾经任过我们班主任老师的罗康潮、杨光宏以及唐大姐,参加了在“王三姑酒店”的座谈会。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大家畅所欲言,重拾起昨天的记忆,感慨多多,心情激动。大家感慨,能聚在一起是缘,三年的师生情、同学义,将倍加珍惜,永远不能忘记。

27日,我们将聚会地点移师到了麻江县的的下司镇。我们的目的,一是参观国家皮筏艇训练基地,二是到“鸣鹿风情园”感受苗族同胞的烧烤风味和独特的长桌宴。

“长桌宴”,主要是苗族过节日、办红白喜事和接待客人而举行的一种饮食仪式。举行“长桌宴”时,家家户户会搬出桌子、板凳,连接排上几米或数十米,场面绵延、壮观。 如今,苗家的“长桌宴”已声誉远播,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民族饮食文化,已走进农家乐、风情园。而我们将要感受的,不再是谁家搬来的桌凳,而是已经做好的有10余米长,一米多宽的长桌。这张长桌,将供我们包括其他人员共40余人共同就餐,并为我们的三十年一聚带来美好难忘的记忆。

同学散文10:大学同学

文/李昺

大学毕业一晃三十年。在慨叹时光如此飞逝的同时,对同学大聚会有一种莫名的期待、浓浓的激动。无数青春年少的种种往事纷至沓来。回想起来,无比美好,倍感亲切。三十年来,我们班依旧有各种聚会活动,只要坐到一起,同学们就宛如回到家里,没有顾忌,尽情谈笑,不同于亲情却有特殊的感情;只要聚在一块,大家不约而同话题会转到过往的回忆,曾经的鲜活身影、言语笑貌,过去的点点滴滴乃至争吵、不快和“恩恩怨怨”,都沉淀升华为美好的回忆;只要向他人提及“大学同学”,都倍感自豪。其实不过是短短四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却铸就了深厚的特殊情谊。

而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大学同学现象,并不是局部现象、单个现象。为什么?

“大学同学”,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特定社会关系概念。

人一生除血亲、姻亲、友情之外还有许多的社会圈层关系,如同学关系、同乡关系、同事关系、同业关系等,在这些社会圈层关系中,说到同学关系,总有一种特别的纯粹性和亲切感,而同学关系中又唯有大学同学最具有同学概念的全部内涵。事实上,除亲情、友情之外,人一生最有群体情谊的就是大学同学;从最具有全部性和整体性意义上讲,在所有社会圈层关系中整体圈层关系最亲切、最自然、最纯粹、最珍惜、最有厚度者莫过于大学同学。

同学关系绝不是在一起读书就能形成的简单的社会关系,而是多种因素的聚集和融合。

同学关系要形成一种深厚的整体的社会圈层关系,要有以下因素:群体的体量性,年龄的时段性,关系的完整性,情感的纯粹性,生活的密切性,以及认知和修养的层次性。

各种各样的同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同学,一类是各种各样再教育和职业教育同学。如果说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构成教育的纵坐标,各种再教育和职业教育构成教育的横坐标,那么大学同学正好处于纵横坐标的交叉地带,既是基本反映个体文化素质的基础教育,又是基本决定职业选择的职业教育,特别在上世纪前,兼有“入第”的意味。正因为如此,大学常常被称之为“第一学历”。“第一学历”而铸就“第一同学”关系和第一同学“情谊”。

扩招以前的大学生都是从独木桥走过来、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青年才俊的集合体,比如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在当地少有才名。这样一群年龄相仿、专业爱好相近、洋溢着无限青春活力的聪颖青年,再经过四年同一性、同步性教育,不但知识积累、文化素养、认知水平达到很大的提高,总体修养和素质达到一定的层次,从此步入“知识分子”群体,有了一生都消解不掉的书卷气,甚至“书生气”。而且,就一个群体总体而言,情怀趣味、思维方式也趋于相近,甚至“臭气相投”。不管个体性格、兴趣有多大差异;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以后事业发展如何、职务或职称是高是低,由于内在积淀的层次相同性,决定了同学之间一生交往在人格、精神世界的平等性。这是大学同学这个特殊圈层关系的坚厚的理性基石。

大学生活是最完整的、时间相对最长全食宿学校生活,也是人一生既单纯又丰富的生命状态。同学们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学,宛如在一个特殊大家庭生活的兄弟姐妹,接触自然最亲密,相互影响自然很大,整体情感纽带自然最坚韧。同时,这是一群带着青春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美好向往的莘莘学子,大家如璞玉般青涩而单纯,没有什么功利性羁绊,最具有进入成人阶段的精神世界的纯粹性,却又青春躁动、思维跃动,是人生情感和思想最活跃阶段。青春之花的绽放,思想火花的碰撞,构筑成大学同学无比精彩纷呈而又纯粹的生命状态。可以说,日夜相伴形影不离的世俗生活、思想纯粹活力无限的精神生活共同浇筑了大学同学丰厚的生命积淀,熔铸了一生难以割舍的特殊同学情谊。这种特殊情感无疑是全方位积淀,是任何一种其他形式、其他阶段的教育难于比肩的。

同学散文11:最喜爱的作家

文/王晨萱

想必每位同学心里都会有一个榜样,他可能是一名老师,一位父亲,一个陌生人,甚至一名英雄。而我心中的榜样,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

她是我最喜爱的作家。她不断摸索孩子阅读的兴趣,希望自己可以破解童心。她的作品是一个丰富而广大的儿童世界,既是儿童生活的现实世界,更是儿童生活的精神世界。我觉得,她的每一个字眼都是美丽的、有魅力的,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的特点、它的感悟。

《女生日记》令我百读不厌。它记叙了杨红樱的女儿即将告别童年,度过女孩子一生中最美丽的阶段——六年级所发生的事情。它以日记的形式,描绘了女生冉冬阳从女孩成为少女的生活。我读着这本书,常常会思考:如果我是冉冬阳,我会怎么做?莫欣儿的父母为什么会悄然分开?林淑媛的美国生活会是怎样度过的……问不完的问题,答不完的答案,合上书,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回忆起那些故事,情不自禁地咧开嘴:嘻!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再读一遍细细地品味吧。

为什么她的书写得如此生动、如此风趣、如此扣人心弦呢?通过不断地阅读,我慢慢体会到,她的每一个字,都是用心写的;每一个故事,都是读懂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写出来的。所以,我明白了,只要用心、认真地写,能够抓住读者的心,那就是成功的。我也非常热爱写作,我要学习她,学习她的认真、她的用心,她的执着。

我最爱写写绘日记啦!我写的是一本风趣的童话《喵星人去哪儿》,主要描绘了外星球的可爱小猫来到我家发生的趣事,把我幻想成小猫,一个字一个词发自内心地写,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每写完一篇,都先改一遍,然后会绘声绘色地读给爸爸妈妈听,有时他们被逗得哈哈大笑。如今,我最得意的作品——《喵星人去哪儿》,已经成为全班“最热门书本”啦!

杨红樱,你就是我心中的榜样,我一定会加油,多多阅读好的书籍,不断练习写作技巧,我要成为一名孩子心中最喜爱的作家。

为了自己的梦想,加油!起航!

同学散文12:同学,都还好吗?

文/李躲儿

相识是在保定农专,分别是在25年前的那个夏天。时间过得真快啊,亲爱的同学,好久不见,你们都还好吗?

一直怀念那个生活了4年的校园,怀念那些朝夕相处的同学,怀念那段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葱岁月。依稀,和谁走在柏油路上争论尼采,和谁在教室里秉烛交谈?多少回在课本上写下连自己也不懂的句子,多少个夜晚心事伴着酣声入眠?多想知道,她为谁写了那么多情诗?他为什么会在离开校园时偷偷哭泣……

青春的我们在4年的寒来暑往中了解着、关爱着、激励着、收获着……在月光下、细雨中、晨雾里、雪地上,说着、笑着、打闹着、憧憬着……我们任意涂抹着浪漫情怀,编织着许多美丽的梦。

而今,少年已经事业有成,谈吐中满是刚毅;少女抛却了羞涩,举止间尽显风韵。25年华发催生,25年皱纹难挡,25年的风雨洗涤着我们,25年的尘沙历练着我们。分别太久,我只想说,同学,很想你们,都还好吗?找个时间,咱们聚聚吧!

同学散文13:拍照之乐

文/柳敏娟

拍照,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许有点陌生,但对于我却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爱上了拍照。

走到窗前,已是黄昏时分,只有点点红霞还在留恋着什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咔嚓”,我的相机中又多了一张凄美的记忆。

走近春天,千娇百媚的桃花在笑:“真高兴,在我最美的时候遇见了你!”又一声“咔嚓”,我趁早把桃花的美丽珍藏。更有那夏水、秋枫、冬雪……我的相机啊,成了一部四季的画册!

光拍不看,那多没劲儿啊!闲假时,我还会把自己拍出来的“杰作”拿来欣赏欣赏。偶尔也会自恋一下,借助”PS”手段把自己的“芳容”和那大自然的美景融为一体,向朋友们炫耀一番。偶尔还会听朋友惊呼“你从哪弄的明星照!”此时,我心里早醉了!

记得那年我生日时,陈晔、杨丹等好友来为我庆祝,开心的我自然忘不了心爱的相机。吹蜡烛、抹蛋糕、追赶、嬉闹……都一一被我定格了下来。如今每每翻阅这张相片,众位“闺蜜”的模样总在眼前晃荡。

前几年我去父母打工的城市杭州。我倚着护栏,面向西湖,微风徐来,吹皱一湖碧波。放眼望去竟发现了1元纸币上的“宝葫芦”形的建筑,爸爸告诉我那叫“三潭映月”,是西湖的标志性景观。我不禁笑了出来,这等新鲜的景致哪能错过,我侧着身子“咔嚓”一声按下了快门。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想不到与我们同游的细爸“狡诈”地将我们变成了他的“风景”,他传过来的相片中绽放着三张笑脸——是爸爸、妈妈和我。……

光阴如水,时过景迁。早年的“闺蜜”们或忙碌于自己的学业或离开了自己的故土。父母呢?也似乎少了许多慈祥,多了几许“提醒”和“严厉”。但不管怎样,我还是感谢我的相机,它为我“保鲜”了许多曾经的美丽。

品赏自然美景,回味人间情感。多希望在紧张学习的同时,我能与相机时刻相伴!那么,世间的美丽就都被我“尽收眼底”。

同学散文14:我敬佩的同学

文/余文婷

我们班卧虎藏龙,能人特别多,在我心目中,我最敬佩的是汤丽俊同学。

她有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经常扎着马尾辫,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很可爱!她的眉毛弯弯的,像镰刀一样。她的一双大眼睛总是忽闪忽闪的,笑起来像月牙似的,好看极了!她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每次和她讨论问题,她总是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她不仅学习很好,而且心灵也很美,总喜欢乐于助人。

记得有一天,天阴沉沉的。不一会儿,下起了倾盆大雨。这时,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因为我没带雨伞。我想:等放学的时候,我一定会被淋成落汤鸡的!“叮铃铃”放学了,同学们都拿起伞回家了,只有我独自坐在教室里发呆。这时,汤丽俊悄悄地走到我旁边,热心地说:“小婷,你没带伞吗?”我难过地摇摇头,汤丽俊笑着对我说:“那我们一起打伞吧!”顿时,我内心有一股暖流涌出,并感激万分地对她说:“谢谢。”那一刻,我觉得她的心灵真美啊!我以后一定要向她学习。

同学散文15:正月,又到同学相聚时

文/白梅

腊月廿四小年的晚上,初中同学微信群里非常热闹,有好几个同学已在迫不及待地询问春节里哪天聚会了。看来,大家都很期待这一年一次的同学相聚。

我上学时间不多,因此同学也不算多,但有几位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一直交往至今。平时各忙各的,一年难得见一两次面,只有到了正月时,才能相聚一回,这已经形成了老习惯。

记得初中刚毕业时,我们一群玩得比较好的同学相约每年正月初七去母校给班主任袁老师拜年,慢慢地,这个日子就成了同学聚会之日。可惜好景不长,9年后,班主任因病去世了。我记得那是2000年的冬季,很冷。那年春节,我们没有聚会。后来,我们商定,把每年的聚会地点定在学智和永玲夫妇家。这小两口非常勤劳,早就在城区买了房子,而且都是我们初中的同班同学,大家还笑我是他们的媒人呢!于是,10多年来,每年正月初七前到学智永玲家聚会,成了我们的惯例。

10多次的聚会中,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去年正月初六的那次。那天来的同学比往年多了几位,有一个同学小凤,我初中毕业之后就一直没有见过她了。20多年没见过面的老同学再次相见,自然格外开心,尤其是那个远在新疆工作、好几年没回家过年的艳萍,更是带给我们不小的惊喜。艳萍是我小学和初中的同学,我们从小是一块长大的。后来,我考上中专当了老师,她却因为读定点分配的大专,毕业后去了新疆。尽管工资比较高,而且与她同在新疆工作的丈夫也是郴州人,但她还是非常想回到家乡来工作,可惜调动不了。“我刚在郴州买了房子,准备退了休就常住郴州,”艳萍说,“到时我们老同学就可以经常见面聚会了。”

“谁让你在郴州买啊?怎么不到东江买呢?不然我们不是可以成邻居了?”秀华故作不满地说。秀华初中时可是我们的校花呢,高中毕业后南下深圳打工,至今已经做到了公司中层管理人员。“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外漂泊,想回家乡来,又找不到好项目,只好年年回年年走啰。”秀华说,她在东江买了房子,等以后老了就回来。

与秀华的经历大同小异的是巧丽。她一直在东莞打工,最近两年把家安在了东江,把丈夫和两个女儿留在家里,自己又独自去东莞上班了。“因为我不喜欢做家务事,我更喜欢上班,我老公比我有耐心,所以还是让他当家庭主男吧。”巧丽笑着解释。巧丽是我初中的同桌,成绩在班上一直比较好,毕业后在东莞的一家大型企业打工,从普通打工仔干到了如今的管理人员。她的工作能力很强,可惜一回到家就坐着不动,身材越来越胖,同学们每次见面都要她减肥,可她根本下不了这个决心,吃了饭就窝在沙发上不想动。

年复一年的同学聚会,我还发现一个变化,就是来聚会的女同学比男同学多了。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五六个甚至更多的女人聚在一起,可以想像,这是多么热闹的一场大戏!今年的同学聚会更是如此,因为我们聚在一起都不打牌,大家无非就是家长里短地聊天,询问各自的近况和变化,尽管显得那么琐碎,却充满了温馨,一天的时间感觉过得太快了!

将来等我们老了,如果都还能在一起聊聊天、聚聚餐,岂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我们期待着下一年的同学聚会,再下一年……

同学散文16:我们班的37号

文/刘竹暄

五年级一班,由36个同学组成的大家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学号。可是,36个同学都有一个共同朋友——“37号”。明明只有36个同学,哪里冒出来一个37号呢?这可是个秘密。

37号一头长发披在肩上,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你瞧,37号站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朗读着英语文章,每一个角色都被她演绎得惟妙惟肖;写课堂作业时,37号忙得团团转,一会儿给大家说格式,一会儿到台下来巡视,有时还目不转睛地盯着某个同学的作业本啧啧称赞;当我们认真地写字帖时,37号趴在讲台上,一笔一画地批起了作业;当我们不守纪律时,37号厉声呵斥,目光犹如利箭一般向我们射来……

下课了,几个同学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37号也加入了辩论。可她像墙头草,两边倒,一会儿说甲方说的有道理,一会儿说乙方说的也在行,直到大家都认定一方胜利,37号才摆摆手说:“嗯,我还是赞同这一方的说法。”常常搞得我们哭笑不得。快放学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37号和我们聊天,她告诉我们那些很久以前的小故事,跟我们讨论英文字母的来源,听得我们都不想回家。

37号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成绩,更关心我们的健康。一名同学不小心被铅笔划破了手指,37号吓得大呼小叫,急忙把他带到医务室里三层外三层地包扎,那名同学回来后,手指被包得鼓鼓囊囊的,引得全班哄堂大笑,37号也会心地笑了。前些天,又一名同学患了感冒,37号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我们看着都感动不已。

你知道这位时而像我们的朋友,时而像我们的妈妈的“37号”是谁吗?她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