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的文章

请欣赏结缘的文章(精选8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结缘的文章1:书缘深深

文/巴山

今生能与书结缘,实乃我人生之大幸。

早年当学生时就喜欢读书。因家里穷,我懂事早,知道农家孩子只有读好书才有出路。读好书便成了我年少时唯一的志向。因成绩常居班级榜首,我便被许多人称许为“是一块读书的料”。

师范毕业后,我又从事与书密切相关的职业——教书。知道我的学生中有许多是与我当年一样的农家孩子,因此教好书便成了我最大的心愿。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教材也不断改版翻新。为了跟上时代,把书教得更好,教书之余我还得继续读书。我教的是语文,为吸取更丰富的营养,无论古代的、现当代的,无论中国的、外国的,也无论过去读过的、没读过的,凡是与语言文学有关的书我都广泛阅读,象春蚕嚼食桑叶一样不知疲倦地吞咽。茶余饭后,夜深人静,当人们聚集酒桌牌桌、沉迷歌厅舞厅的时候,我却手捧书卷,尽情享受着读书的苦与乐。久而久之,我便有一种奇妙的发现:每逢遭遇苦恼与烦闷时,只要我打开心爱的书籍,闻着那散发油墨的清香,心头的块垒便自动消融化解了。

十多年前,由于身居偏远乡下,没有图书馆和阅览室,供我读的书很有限。为了满足自己的读书欲,我只好自己掏钱买书。每进一回城,啥事可以不管不顾,但进书店是雷打不动的。一摞摞的书被我象驮骡一样搬进了狭小的学校宿舍。我的斗室内除了一床一桌一椅外全是书,粗略估算,少说也有好几千册。这样数量的个人藏书在城里也少见,在乡下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于是,慕名来借书的人多了。开始我还乐意,可后来我发现,借出去的书竟有好些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可我偏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后来,我只好硬着头皮在竹制书架上写着:借书者勿来!人是得罪了不少,但总算保住了我的命根——书。

书读多了,手也开始痒起来了。于是,教书、读书之余我也东施效频地涂鸦起来。嗨,还真没想到,几年过去了,还有了点小收获:不仅有几百篇“豆腐块”在全国各大报刊露脸,自己写的3本书也堂而皇之被我摆上了书架。

因书教得不赖,写书也有了点小名气,几年前,我便因此而混进了城,在县文化馆作一名文学创作干部,干起了以写书为业的行当。

城里条件好多了,单位旁边就有藏书几十万册的图书馆,尤其这些年,网上阅读多了,各类电子图书也应有尽有,但我仍喜欢那带有浓浓墨香的纸质书。只要一上街,我还会忍不住要往新华书店里钻,尽管书价越来越高,但进去一趟总也不甘心空手出来……

与书耳鬓厮磨了半生,虽阅读的境界尚浅,但读书的情结历久弥深。

因对书的特殊嗜好,也让我的家人深受熏染。一到周末、节假日,读书就成了我们家一道特别的风景。书,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家庭生活、陶冶了我们一家人的情趣,同时也成就了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教书的妻子因此成了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儿子上小学时便发表多篇习作;而我,这几年又先后写出了七、八本书。为此,2014年,我们家获得了全国首届“书香之家”的称号。

结缘的文章2:结缘,解缘

文/赵老二

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一起久了,日子长了,彼此摸清楚了。就无趣了,就心生厌烦了,不理不睬了。

相识,我认为是有缘。厌烦了,我认为是该结束这段缘的时候了。

有因就会结果,既然结缘了就会有解缘。

茫茫人海,见面了,一切就无形中将你和她绑定在一起,一条丝线将你们缠绕。像木偶一样,任缘法驱使。可能擦肩而过,也可能碰撞出绚丽的火花,仅仅是在上天的安排之下。"分","和".只是一个必然但是又要靠着运气才能得到的东西,没啥可以惦记,回忆甚至去为其纠结,伤心。

结缘的文章3:藏茶越过千山结缘

文/丹增

千百年来,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堪称嗜茶如命,他们同样把茶融入了生命,融入了文化,还积累了丰富的饮茶经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1

藏族民间有个谚语:“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说的是,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高原生存的必备条件。古时西藏不产茶,茶叶何时进入西藏,尚无确证。古代汉语把茶叫“槚”,藏语时至今日还把茶叫“槚”。

藏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吐蕃松赞干布的曾孙都松芒布杰,继位后得了一场重病,请了很多名医都没有医治好。一天,他正在王宫里一筹莫展,一只口衔绿树枝的飞鸟停在王宫的窗台上。藏王十分惊奇,待鸟儿飞走后,派人取来树枝仔细端详,西藏高原从来没有这样的树枝。他摘下一片绿叶,嚼在嘴里,满口醇香,病也轻了许多。于是他派出使者四处寻找这种宝树,最终被一位大臣在东方汉族地区的一个绿色密林中找到了。在一只聪明轻捷的马鹿和一只稳重矫健的大象的帮助下,将宝树运回雪域高原。都松芒布杰看到直挺挺的树干、深绿的叶子,问:“这叫什么树?”大臣回答:“汉地人叫槚,泡着喝能治小病,煮着喝能治大病”。这个故事记载于500年前出版的藏文典籍《甲帕伊仓》中,这与当代茶学家庄晚芳等人编著的《饮茶漫话》中的故事十分相似。这说明,茶叶最早不是用来生津止渴的饮品,而是用来治疗疾病的良药。

元代,藏族高僧塔巴杰中,30岁时,怀着一颗慈悲之心,以惊人的求知欲望,离开西藏前往巴蜀、滇南,一边游览名山大川、朝拜佛教名寺,一边学习考察与藏民族息息相关的茶叶。他目光注视,心灵感知,亲身体验,掌握了大量有关茶叶的第一手资料。40岁后返回西藏,撰写了藏族第一部茶经《甘露之海》。书中详尽巧妙地介绍了茶之类、茶之具、茶之烹、茶之礼、茶之益,和陆羽的《茶经》有许多不谋而合处,是古代藏族传播和发展茶文化的权威著作。

2

蜀滇是茶的发源地、生产地,与西藏相隔千万里。但千山万水、艰难险阻挡不住几近狂热的需求,被称为黑色黄金的茶叶,从川滇源源不断地进入青藏高原。

历史上,中央王朝最初派往拉萨的官员,馈赠礼品多数是茶叶,茶成了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随着中原地区对马匹需求的增大,出现了“茶马互市”,藏族人赶着大批马群,到边州交换茶叶。后来,分散的贸易方式被官府统管起来,分别在兰州、雅安等地,设置了十几个茶马交易中心,对茶马价比、交易数量实行统一管制。

川茶最早进入西藏各地。当时茶马交易中心的茶基本是蜀茶,随着川蜀茶叶不断运来,储备茶的仓库不断扩建,茶马交换的规模不断扩大,茶叶从西藏王公贵族的独享饮品,扩展到普通大众的喜爱之物。中央政府随之加强对西藏的管理,藏区的宗教领袖、土司头人纷纷入朝觐见,授官职封爵位,他们进贡马匹之外,还有红花、麝香、氆氇等土特产品,得到的赏赐品除茶叶之外还有锦缎、丝绸、瓷器,获得的大大多于进贡的。他们将不便携带运输的物品在市场交换成茶叶,朝贡互市变为茶马互市的另一种形式,巩固了西藏地方和中央政府的臣属关系。

滇川的茶商看到了西藏的茶叶市场,专门制作了运输方便、形状耐看、品质分级的茶叶,取名叫“边茶”, 把茶叶囤积到固定市场,单纯的茶马交易变成了边茶贸易。后来,西藏大的寺院、贵族、商户,组织起庞大的骡马运输队,越过积雪的高山、湍急的江河,在世界最艰难的路途上长途跋涉,把茶叶运回西藏。元明清三朝形成了从滇川到西藏的“茶业之路”“茶马之路”“茶马古道”等多条贸易通道。茶马贸易兴盛时,仅从拉萨到雅安的商队,每年藏历三月出发,少则百人千匹骡马,多则千人万匹骡马,浩浩荡荡,风雨无阻,防着盗匪,风餐露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趟来回约一年有余。内地商人,也看上了藏地药材、皮毛、马匹等特产,擅长经商的滇人赶着马帮把茶、糖、铜器,运到拉萨,因往返路途太远,就在西藏租商铺、建客栈。滇茶有悠久的历史,茶质得天独厚,但烘焙技术较差,丽江的木氏土司,知道纳西族和藏族同有嗜茶的习俗,在滇藏接壤的永胜、维西建立了茶马互市贸易市场,鼓励商人到西藏经营茶叶。

清初,纳西族商人李悦经营以茶叶为主的滇藏贸易,成为著名富商,清末滇茶在西藏的销量超过川茶,当时来往于丽江和拉萨的藏族商人马帮1万多匹,双程运量约2000吨。可以说,茶是藏汉友谊的纽带,也是藏汉团结的象征。近代,英国在连续入侵西藏时,看到茶是汉藏离不开的因素之一,策划了印茶入藏的阴谋。他们以探险家的名义组织了马队,把印茶从印度的大吉岭运到拉萨,途经锡金、亚东,只有十多天的路程。企图用印茶垄断西藏市场,截断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印茶性热苦涩,色泽又黑又浓,制作松软易碎。藏族宁愿舍近求远,再累再苦也要赶着马帮到内地驮回汉茶。

3

雪域高原,巍峨壮丽,气宇轩昂,是苍穹下的净土,是大地上的丰碑,令人无限神往。但是,要在这地势高峻、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的地方,生存、生活、繁衍,一要有抵御高寒缺氧的身体素质,二要有迎接自然风险的生活智慧。藏族民谣:“茶是命,茶是血”,“人人离不开茶,天天离不开茶”,道出了生息在高原上的藏族对茶的需求。

辽阔美丽的藏北草原,海拔4500米,生活在这里的藏民,依靠天然牧场逐水草而居。他们生产的是高脂肪、高蛋白的牛羊肉、奶制品,生活中必须靠茶解腻、助消化。沟壑纵横的藏南谷地,曾是西藏农业文明的发祥地,海拔3400米,他们种植高原特有的青稞,由青稞加工的糌粑是他们的主食。糌粑无论怎么食用,都离不开茶水相伴。在西藏,糌粑、酥油、牛羊肉和茶叶是饮食的四要素,也是生活的四要素。

藏民族把生存当做文化,把生活当作艺术。藏族文化表现在融入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约束行为的自由、养成习惯的善良,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是豪放、诚实、热情。风情习俗是民族文化的标识和徽记,西藏茶文化折射出民族生存繁衍中的心理、性格和风情特征。

藏胞家如果进来一个陌生人,首先敬你一杯色泽淡黄、香气扑鼻的酥油茶;如果你是来做客,还要给你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亲友出门远行,一家人或全村人提着酥油茶前来送行,献上一条哈达,喝上三杯酥油茶,一路吉祥如意。婚姻中从男方家提亲、择日订婚,到迎接新娘、举行婚礼,缺了茶酒哈达一事无成。起居礼俗中,建房奠基,破土动工,上梁立柱,封顶竣工,乔迁之喜,茶酒哈达是必须的物品。新起灶,点火煮的第一锅是茶;搬新房,先入屋的第一件物品是茶;求贵人帮忙,要送的礼物首选是茶;每逢藏历新年,在佛龛前摆放的是茶、盐和酥油。

藏族还把茶叶当作圣物,新塑的佛像,装藏时除了金银珠宝、五谷圣物,还必须有茶;藏民家里的积福箱,除了家族历史相传的宝物,还要装上一块茶叶。藏族把茶和盐比喻为友谊和爱情的象征,有一首歌唱道:“来自汉地的茶,来自藏北的盐,在酥油桶内相聚,融合而成的酥油茶,芳香又甜蜜,那是圆满俱佳的姻缘。”300年前,一位高僧写了一篇颂茶词:“茶是人类的救星,以节省自己的时间,延长人的生命,人与人相互照顾,茶与水需要融合,最好的水在最高处,茶叶越过千万山,要与碧水结缘分。”在草原放牧的,田野里耕种的,商道上赶马的,山路上朝佛的,到了午时,搬来三块石头,支起大小茶锅,舀上清泉溪水,煽起皮风袋,茶气飘四方,人们开始围着茶锅席地而坐,谈笑风生。这是一道亮丽的高原风景,无不渗透着茶文化的精神享受,即便这种简易的熬茶,它的水源选择、煮茶火候、石灶方位都是精心筹划过的。这时煮茶讲究的是火候要够,柴烟要高,茶沫要足,茶气要浓。

4

藏族人除了白天骑在马上、夜里睡在床上之外,都和茶在一起。从外地到西藏旅行的人,无论在农村、牧区或城镇,随处都能看到茶的身影、闻到茶的飘香。除了酥油茶,城镇最盛行的是甜茶。锅里煮上红茶粉,要看色泽变金黄,加进牛奶看浓度,不稠不淡再加糖。上世纪80年代初,拉萨人口不到5万,城里的甜茶馆就有100多家,进了茶室,人人一律平等。这里的客人喝茶,好像读诗、品画,又像是谈心、辩论。这里是新闻中心,国事家事,世态人生,正史野史,悲欢离合;这里又是交易中心,察货验货,讨价还价,玩笑逗乐,无拘无束。邻里不和睦,朋友有隔阂,到茶馆喝上半天茶,仇怨烟消云散,重归于好,握手言欢。有句古话:不能敬我以茶,还之以水。

“能行千里的好马,必须配上金鞍,来自汉地的好茶,必须盛在玉碗。”藏族人除了住房,最讲究的是茶具,茶锅茶桶,茶壶茶碗,号称四大茶具。造型美观的铜锅,轻巧方便的铝锅,精致光亮的陶锅,熬出醇香的清茶。

最小的铝锅能装一升水,煮出的茶够两个人喝。最大的铜锅口径两米宽,深度1.8米,熊熊火焰烧开滚烫的开水,十多斤的砖茶放入水中,熬成琥珀色的茶汤,可供千人饮用。据估计,这样的茶锅在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和青海的塔尔寺,有数十个。茶桶是酥油茶的加工工具,茶汤、酥油在桶内搅拌而成酥油茶。红桦木、青栗木、核桃木是制作茶桶的首选材料,不易开裂,适合当地干燥的气候。藏北普通牧民家使用的常常是简易的竹筒,粗壮的主干,打通竹节便能成为酥油桶。至于茶壶茶碗,最高档的是金杯银壶、银杯金壶,普通的是铜壶铝壶、玉碗瓷瓶。我在布达拉宫看到的最早的瓷茶碗图案是:鸟儿衔茶、金鹿背茶、长寿罗汉。藏地最普通的茶具是木碗。藏族人喝茶,最讲究的是夫妻不共碗,子女不共碗,每人一个木碗,人走碗随,形影不离。百年前,上至官界要人,下至街头乞丐,都随身带着喝茶的木碗。拉萨的达官显贵腰上挂着两样物品,一边是碗,用来喝茶的;一边是小刀,用来吃肉的。缎制的碗套从七品到三品式样不同、做工不同,从碗套可以识别官阶,每次开会或办公,不管急事缓情,首先不慌不忙地从自己的碗套里拿出木碗,从从容容地喝上三碗酥油茶。

拉萨四周的大寺院,各自的茶碗形状也不相同,哲蚌寺的是钵式茶碗,甘丹寺的是梯式茶碗,苍古尼姑寺的是平底茶碗,看茶碗就知道是哪个寺的僧人。伴随着藏地饮茶的历史进程,饮用不烫嘴、盛茶不变味的木碗,成为外出时的必备之物。现在木碗的制作越来越精美,式样越来越华丽,推动了西藏工艺品的发展。一些藏族的说唱艺人,也有自己专用的木制茶碗,小的大如羊头,大的几乎和牛头相等,一个五磅热水瓶的酥油茶全倒进去还装不满。近代西藏最好的木碗来自藏南措那达旺镇,那木碗薄如瓷碗,轻如纸杯,绵如薄铝,是用硕大的树瘤抛光打磨做出来的,看木头的纹路能分出木碗等级,当年一个猫眼纹、磷火纹的木碗价值七八头牦牛。新生儿起名之后,老人就送一个木碗喝茶用;老人凌晨起床,主妇把盛满酥油茶的木碗端到床前;老人离开人世,家人把他盛满茶叶和食品的木碗抛进江河。

我在云南已经生活了16年,以虔诚的心朝觐过六大茶山。古老的茶树一到春天,繁茂着自己青春的枝叶,茂叶风声瑟瑟,紧枝月影重重。新建的茶山,一棵棵茶树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一条条绿色的彩带、一层层绿色的波纹,温柔恬静。我也走过茶马古道,一条条蜿蜒于群山间的古道,用光滑的青石铺筑,石块、石条、石板,百里、千里、万里,石路像一条不见首尾的巨蟒,卧伏于起伏连绵的崇山峻岭中。这条路有时像悬在半空中的栈道,有时像直通天上的云梯,有时像穿越峭壁的羊肠小道。

茶是历史,路是历史,历史是人类进步发展的记录。我的生命在一个艰险的空间,勇敢闯冲过,靠的可能就是这条历史的路。

结缘的文章4:茶,让心灵回家

文/彼岸蒹葭

我与茶结缘久矣。小时候,我常常蹭父亲的茶喝。他是个老茶客,口味重,有个专用的搪瓷茶盅,很大,茶叶放得多,喝起来很浓,又涩又苦,像喝中药,但是,很解渴。

真正喝茶是在三十岁后。人世变故,有一段时间常常失眠。漫长漆黑的夜里,睡意全无,索性披衣起床。捧住一杯新沏的绿茶,突然对茶的美好有了醍醐灌顶般的顿悟。一杯茶像一汪净水,在阳光下晶莹剔透;一撮茶叶如一群小鱼,浅翔于水,与你对视,安慰你,倾听你,也向你讲述它的故事。

从此,再放不下手中的茶杯。一次次,烧水、温杯、投茶、注水、出汤……茶在沸水中复活,茶色、茶香、茶味,美好的境界次第呈现。最奇妙的是,在品饮中,饮者的心逐渐沉静下来——这是一种超越,还是另一种抵达?人生最难得是静。《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一杯茶汤观身心,茶汤里投影出的,其实是饮者的心。很多时候,人总是习惯于从外部世界寻求答案,以期说服自己,但往往无功而返。这时,通过一盏茶汤反观内心,我们会发现:如果一个人内心混乱,茶汤自然焦躁寡味;如果内心清净祥和,茶汤自然芬芳香甜。品茶实为品心。

喝茶,是让心灵回家。修行的法门八万四千,这难道不是其中的方便法门?

结缘的文章5:围棋伴我成长

文/展开

与围棋结缘,缘于妈妈的自作主张。可如今,它却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成了我成长大道上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记得我八岁那年,妈妈帮我去少年宫报了围棋学习班。说实话,妈妈这种做法让我很反感,她根本就没有考虑我内心的感受,可是我又没办法拒绝,谁叫她是我妈妈呢。

开始学习围棋时,我总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反正就是几颗棋子,应付一下好了。可能真是跟围棋有缘,我胡乱下下居然十回有八回赢。老师觉得我很有天赋,帮我找了个已经获得一段的对手下围棋。

开始下棋了,首先对方让我吃了几颗棋子。我心里想,一个一段对手,连我都下不过。我正在窃喜时,突然对方下了一步好棋,扭转了局势,天哪,居然通吃。就这么一步棋,把我打得落花流水,使我满盘皆输。老师对我摇了摇头,满脸严肃地走开了。

事后我想想,都是因为我的自以为是、骄傲自大。从那时起,我就决定要好好学习。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在与对手无数次的对弈中,我的棋艺突飞猛进。一转眼,就到了我定段的时候了。

那天,我早早地就来到了比赛场地,做好了充分应战的准备,对二段,我是志在必得。定段一共要进行六轮比赛,六轮中如果赢了五局就能升二段。比赛开始了,前面四局有惊无险,我很幸运都赢了。只要赢了第五局,我就稳操胜券了。可天有不测风云,在稳占上风的情形下,因为我下错了一颗棋,结果一下子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反而被对方占了上风,结果我输了。

回想整个学围棋的过程,我突然明白,成长不是和下围棋一样吗?既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山路。但只要你冷静下来,好好思考,努力一把,不就走过了吗?围棋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更加坦然地面对成长!

让“千古无重局”的围棋陪伴着我成长,去构造一盘属于我自己的人生棋局吧!

结缘的文章6:与文字 结缘

文/翁桂涛

我一直坚信,文字是有魔力的。因为它总能在某个特定时刻让人们内心趋于平静,同时找到一种共鸣。对于文字,我一直有很深的情愫,与文字结缘,确是一件相当愉悦的事。

在文字世界里,人们可以寄托或喜或悲的情感,敞开心扉,释放激情,让每个思绪在文字里面跳跃。读忧伤的文字,就像聆听一曲幽婉的歌一样荡气回肠;读欢快的文字,又总能让人感到快乐备至。在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文字世界里,我读懂了人生的悲与乐,体验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倾听了心灵深处的呐喊。

在生活的边沿,用一颗纯洁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将点点滴滴的生活感悟凝结成一个个跳跃在纸上或者显现在电脑屏幕上的文字。那些用笔端触摸纸张的沙沙声,或是那些敲打键盘的滴答声,都成了我文字创作历程中的记录声带。之后便有了从未间断的投稿经历,在坚持的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样报样刊被逐一地摆放到了我的书柜,为我那本来空荡荡的书柜增加了不少的色彩和充实,而那些金额或多或少的稿费也让我得到了莫大的鼓励和激进。

当然,写作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升华。穿梭在文字的殿堂里,我渴望文字带给我的每一个乐趣,就像每一次追求得以实现时的那种快感。所以,每当看到自己的文字被印刷成铅字发表时,内心总少不了一阵兴奋和雀跃,那是属于每一个追求文学的人特有的归宿感和成就感。

用文字书写心情,用文字放飞梦想,用文字诠释生活。我相信,每一个用文字书写人生、歌唱生命的人都是幸福、快乐的。

其实,生活并不缺少美。只要我们在每一次的心灵撞击下,将内心所产生的共鸣化为零星点点的文字,那么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段情感、每一次相遇、每一种情绪等都能化作飞舞的文字飘散在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文字,应当是一种虔诚的守候以及不懈的追求。用一颗坦然的心,尽情徜徉在文字的世界里,让文字充实人生,用文字绘制生命。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都愿与文字一路结缘。

结缘的文章7:躲雨结缘

文/王生标

早饭后,我骑着电动车,到县城办事。事毕,工作人员将资料递给我。我随手接过资料,装在一只随身携带的档案袋里,放在电动车的车篓内。当我经过医院时,天空中却飘起了零星的小雨,我不以为然继续骑着车准备回家。当车行过华润苏果东边的十字路口时,突然,天昏地暗、风大雨疾。为了车篓里的资料不被雨水淋湿,我本能地将车骑到离我最近的交警值班室。本想借助值班室的房檐躲雨,当我架好车拿出档案袋时,发现那房檐太小。我将档案袋抱在怀里,一筹莫展不知所措。这时,值班室内的一位交警,打开窗户喊道:同志请到里面来吧!我还没回过神来,稍迟疑了一下,那个交警看出我的犹豫,又焦急地喊道:快进来吧!如此盛情我怎好拒绝?

我抱着档案袋,腼腆地走了进去,几平米的值班室里三位交警“老、中、青”。刚才喊我的,年岁稍大。我挨着靠门的一张方凳还未坐稳,年轻的交警微笑着递给我一杯热水,还未入口倍感温暖。

我看着窗外的大雨,心里充满感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我看雨没有停歇的迹象,趁雨势渐小,我起身欲离开。那位年岁大点的交警拉住我,从办公桌的抽屉里,找出一只方便袋递给我,示意我将资料套起来。由于方便袋有点短,不能完全将档案袋套住,中年交警又忙着找出一只方便袋给我,两只方便袋对头勉强套住档案袋。年轻的交警见状,迅速打开他电动车的后箱,从里面拿出一只手提袋给我,虽然有点破,但我感受到他的心意是完整的。

回家途中,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风吹在脸上凉凉的,想到三位交警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心里始终感到暖暖的。

从那以后,我每次经过那个十字路口时,都会下意识地看一眼那个交警值班室,对里面的交警心存敬意。

结缘的文章8:与“快乐”结缘

文/眷恋着

【与“快乐”结缘】

网海茫茫,人生海海,我们与生命中的每个人的遇见,都需要缘分,是缘分让我们隔屏交心,是缘分让我们从陌生到相识、相知、相惜。我珍惜生命中每份友谊,我希望友谊能永恒长久。

【一】

轻轻的一句问候,你好吗?看着这一句简单的却浓缩着你最深的挂念的问候,我只是轻描淡写的回了一句:我很好啊!你再一遍的问:真的好吗?我的心狠狠的怔住了,而后,心里有一股酸楚的感觉袭来,是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经好久没有人问我过得好吗。一下子情绪低落到谷底,想想这样一路走走停停,云里来风里去,一个人无怨无悔。总是坚强的擦干眼泪眼泪告诉自己不准哭,我只想要一份最温暖的理解而已。快乐,你总是这样问肠子里、骨子里、内心里,让一颗原本平静的心再起阵阵涟漪,一圈一圈的荡漾开来。你是最懂我最了解我的网络姐姐,无论多久没联络,牵挂总是萦绕在心头,我们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我感染着你的一颦一笑,你牵动着我的喜怒哀乐。一句轻轻的、柔柔的、暖暖的问候,如和风细雨般沁人心脾。

【二】

我们也时而斗嘴,晚上,我幽幽的问你:我们怎么会认识的?你说鬼才知道怎么会与你认识!哼,你就爱和我斗嘴,不是说我像个小孩子就是骂我是笨蛋,你知道我最不喜欢人家把我当小孩子了,不过我知道你是那般疼爱我的。其实我知道你肯定记得我们为何相识,那是一个无意间点击,我在手机美文看到你给一篇文章的评论,你的评论很特别,我就进去你的空间留了言,然后你点击我的心灵港湾,我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深的伤感,你说不能再看我的文了,不想再看一遍留一次泪了。我被你的用心感动了,真的,你如此用心在感受我字里行间的酸甜苦辣。

晚上,点击你那个优雅的头像,像往常一样谈谈心。我问:美女姐,你可好?

你疑惑的反问:为何这样问?

我说:一直都是我在诉说我自己,无论好与不好,你全盘接受,我从来没问过你好与不好,我很自私。

你又来一句:小孩子长大了?然后接着说:我叫快乐,所以我一直都很快乐,没有不好过。

快乐姐,一直以来都是我在说我的苦与乐,很少问问你好不好,我太自私了,无论你心情如何,你总是乐着我的乐、痛着我的痛、苦着我的苦。你心态一直很好,我知道你是想给我一个做姐姐的榜样,要知道心态再好再乐观的人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

【三】

依然记得你在银屏那端说:等我退休了第一个时间就去看你。我很期待,我在幻想我们会以何种场面相逢,是在机场?是在火车站?是在川流不息的街口?无论是怎样的一种相逢都是喜悦的。

也依然记得我们会在聊的尽兴时,感慨万千。我说如若我们是生活中朋友就好了,我们一定一起逛街一起喝咖啡一起谈心。每每想起,总让人嘴角上扬、如沐春风、心旷神怡。每一个美好的期待在心中生根,发芽,开出了一朵朵灿烂的花儿。

【四】

这份难得的友谊在我纤长的指尖顾盼生姿,炫烂着情深与缘长;在我淡淡的文字里低吟浅唱,跳跃着美丽的音符;在我深深的内心里绽放光芒,照射着我前行的方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