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旅游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旅游的文章1:徜徉的理由
文/拾小葩
自小,我就爱煞了旅游。我爱江南小桥流水的古典诗意,爱少林寺佛武合一的精魂,爱名山大川的险峻秀丽。我曾经执着的以为,我徜徉在旅游中的理由就是各地不同的景色,直到某一年某一月的某一天,我站在某个旅游景点的入口,突然察觉到一丝苍白无力的感觉。
我觉得我来过。
我开始能够猜得出将会在什么景点看到什么事物,无非是山、水、木栈道、旅店和购物中心。那一瞬间的失望感像是一锤猛击,打得我如落花般飘零。我烦闷、沉思,然后渐渐的我开始明白,旅行的意义不再是去看各地的风景。
台南的木栈道不会和青岛的有太多不同,某座无名小山上的参天林木与九寨沟顶端的森林常常有着相同的色彩。正如张晓风在《行道树》中所表达过的,城市,在这个世界都渐趋大同的时代里已逐渐失去了他们曾经独特的风格。江南的曲径幽深北京也找得到,上海的街头有了纽约的味道。但幸运的是,一方水土所养的那一方人还未被同化。于是,我旅行的最大乐趣就逐渐变成了同各地的人交谈。也许是一杯咖啡或一壶淡茶,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凝视着窗外的车水马龙;但其实大多数时候,往往都是快餐店店餐间隙的无意搭讪,博物馆询问路线时漫无目的的闲聊,再或是公车上善意热情的提示……
我开始重新爱上旅行,重新在名山大川中徜徉沉醉,因为人情美。人情美就像是繁华喧嚣的世界中的一缕寂静和一点点自怜自伤般的寂寞。我还记得独自一人在台湾考试搭乘公车时询问车票钱,司机大叔带着些许方言的国语在喧嚣的公车上显得格外寂静:“你还是个学生吧?去办个卡,省钱!”我几次想告诉他我只是个过客,但我最终放弃了这种想法,转为笑着答应。因为这种人情美,已让我不忍拒绝。
除却旅行表面的光鲜,我第一次开始更加深入的思考旅行。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过高晓松的文章,他说他和他妹妹都是无房一族,工作结束了就出去旅行,开着越野车,自己订路线。我觉得他们兄妹就像是那种永远不知疲倦的鹰,可以无尽的飞,不像蜗牛,因为背上壳的束缚而蹒跚前进。没有永远的目的地,只有暂歇的树枝、漫漫长路和路边璀璨如画的风景。我想,这当是很多驴友徜徉的意义了。
但我并非没有顾虑的。也许是祖父和外祖父两位饱学诗书的儒生对我的影响,我总隐隐对这种渴望的生活而感到些许的不安:不成家、独自一人、不能侍奉父母于榻前。但徜徉的意义就在于未知的相遇。就像三毛,在旅途中邂逅一生挚爱荷西,携手在天地山川间谱写令无数人艳羡感慨的爱情神话。
因为三毛的鼓励,我决定继续徜徉。为人所徜徉,为情所徜徉,为喧嚣之中的那点寂静与寂寞,执着的徜徉。
旅游的文章2:温馨的港湾
文/李伟
那年长假,出外旅游到达南京,归途中,从南京港坐上了江宁号游轮,顺长江逆水而行,来到了芜湖,船到达轮渡码头时,已是傍晚时分。
踏上江岸,徘徊在滨江大道上,周围灯火通明,芜湖市那几年的发展让人耳目一新,宽阔整洁的主干道、繁华的步行街、美丽如画的镜湖公园……让人感受到芜湖的发展日新月异,好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皖江大地上。
芜湖我不止一次来过,每次来都是匆匆忙忙的、走着想着,不由已感到饥肠辘辘了,我便走到江边一家普通餐厅前停止了脚步。这时一位热情豪放的店老板把我领进餐厅,刚落坐、就为我沏上一杯清茶,此时,出门在外的我,感受到一种到家的温馨和亲切感。这时我不由地仔细凝视着店老板,他约四十开外,外表憨厚、朴实。不多时,我点的饭菜已端了上来,我边吃边和店老板聊了起来。原来他是江南一家轮船公司的职员,由于轮船公司效益不景气,人员裁减,于几年前下了岗,为了供养孩子上学,为了养家糊口,迫于生计,夫妇俩不得不在江边开了这家餐厅,热忱地为南来北往的顾客提供方便,诚实守信、价廉物美是他们的经营宗旨,由于人厚道,在家排行老大,周围的人都亲昵地称他为船老大,所以生意做的还好。
聊着聊着饭已吃的差不多了,这时船老大关切地对我说:“天已很晚了,现在只有最后一班轮渡了,如果不嫌弃的话,你就在我家住上一晚,待明早我送你上轮渡。”船老大一颗挚诚的热心和温情话语滋润着我的心田。在异地他乡能遇上这样的热情人,感到一种浓浓的温馨,因那时芜湖火车北站在江北,为了赶上第二天的早班火车急于踏上归途,我不得不谢绝船老大的一番好意,离开餐厅时,船老大热情地为我领路,把我送上轮渡,并握住我的手对我说:“下次来芜湖,欢迎你到我家里做客,祝你一路平安。”
过江轮渡即将离开岸边,船老大还久久地站在岸边目送着我,我站在甲板上挥动着手臂向他致谢,船离岸了,但船老大的身影还在我眼前晃动,久久不忍离去。此刻,江面上夜晚的风很大,我感到有丝丝凉意侵袭着我,但船老大那颗火热滚烫的爱心,却温暖着我,给我心灵带来慰藉,使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一颗至诚至真的爱心在关爱着我、鼓舞着我,让我深深难忘。
我时常在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理应多一些关爱,多一些真诚,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温馨一片。在生活的旅程中,船老大用一颗赤诚的情怀去关爱他人,本身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心灵纯净清澈,船老大的品格是生活中真善美的自然流露,碰撞出的是真情闪光的火花,如果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拥有更多的像船老大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也让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生机和希望。
旅游的文章3:生命是一树的花开
文/陈桥生
林芝的旅游季要从五月开始,然而,三月的入藏机票已是甚为紧俏。无他,只因为一年一度的桃花节。三月桃花是林芝旅游季的前奏,只是这前奏来得如此热烈,如此灿烂,一下子便将人裹挟进无边的花海里。
在我的老家,此刻也正是桃花开李花开的时候,房前屋后,溪边田头,点缀着桃红李白,红的鲜艳,白的耀眼。林芝的桃花,却是成片成林,在尼洋河边,在雪山之麓,其色或粉或白,其态娇嫩,其势连绵不绝,总要惊起人们一阵阵的尖叫。
每一个转弯都有惊喜在等待,每一秒都让你不忍心眨眼。长恨桃源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眼前不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桃源胜地吗?在高海拔的荒野之地,有如此天然一处桃花源,那么宁谧俏丽,粉嫩多姿,与刚直陡峭的悬崖雪山相互映衬,亦刚亦柔,恍如幻境。
林芝的桃花节,今年已是第十四个年头。在桃花节现场嘎拉村,这个小小的山坳,有大大小小野山桃一千多株,它们的树龄平均都在百年以上,最古老的已有三百多年。顺着山势,一排排,一行行,在阳光下开得如此明艳。清冽的山泉绕树而流,淙淙作响,恰如琴键上跳跃的音符,在天地间奏出的不绝的天籁之音。轻风过处,花影摇曳,又似那披戴整齐的藏族姑娘在婀娜起舞,风吹仙袂飘摇,环佩作响。而桃花树下,开幕式的现场,则是从林芝各地选拔的“桃花仙子”们在比美斗妍,各逞其能。一边是花团锦簇,一边是如花似玉,共同赶赴一场花的盛筵,好不炫人耳目。
作家张承志曾有过一篇散文写日本赏樱。樱花花期短,但日本的樱花,跟随春天的脚步,从南到北依次开放,足以赏够一个月。徜徉于林芝花海,也有恍如赏樱的意趣。在整个桃花季,林芝的桃花从察隅、波密开始盛开,沿着318国道一直向西,巴宜区、米林县、朗县及工布江达县……桃花依次满山遍野地铺满山坡。
临近晌午,我很想俯瞰一下嘎拉村的全貌,遂独自一人往半山腰爬去。因为海拔,看着很近却爬得很累,终于找到一块稍平整的大石块坐下时,已是气喘吁吁。
一树一树的桃花,灿烂眼底,顺着山麓绵延起伏,一路铺展。桃花的尽头是蜿蜒静流的尼洋河,传说是神女流出的悲伤的眼泪。河的对岸便是318国道,国道的上面是青黛色的峭壁,是飘浮的白云,是哈达般萦绕的雪峰,是湛蓝蓝的天空,构成一幅绚丽壮观的天然画卷,又像是身穿色彩绚丽的藏族服饰的桃花仙子。
我拿着手机一阵狂拍,却总不能框满想要的风景,最后用了全景模式,360度旋转,才终于让自己意有所足。
桃花丛中点缀的便是嘎拉村了。已经有几户人家的烟囱在冒着炊烟,该是在准备午饭了。住在这里的村民,该是惬意幸福的吧,我想。这份感受,待到当天晚上见到广东的几位援藏干部后,便有了真切准确的着落。
林芝是广东对口支援的地区。几天来,一直惦念着要见上几位援藏干部,终于在这个傍晚如愿了。第一个见到的是孙世宏,他援藏前是东莞市财政局的一名干部,现在担任巴宜区常务副区长。三年的时间,他的脸庞已然黝黑,握手间明显感觉出粗糙,穿着黑色的粗布棉袄,外貌上已看不出和地道的西藏汉子有多大区别。
嘎拉村正是孙世宏的对口支援村,他告诉我,全村共有31户155人。他指着展示栏里朱小丹省长2015年3月20日视察嘎拉村的照片,兴奋异常,言语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全部的情感投注。他说,小丹省长高度赞扬嘎拉村是一个样板工程、一流工程。并与村民约好,如果2016年全村经济收入翻一番,达到100万元,他将邀请村民来广东做客。前几天,孙世宏在电话中告诉我,今年嘎拉村桃花节的收入已经超过120万元,户均4万元,小丹省长专门发来了贺电。由十多人组成的赴约团,也将在本月底飞赴广东。
三年援藏,孙世宏本来已经到期,但他说,还有几个工程要跟进,他准备推后再说。也就在林芝的那天晚上,我竟然在人群中见到了着名的“花姐”——黄细花。花姐因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而着名,现在是惠州市旅游局局长。她告诉我,她已经是第八批的援藏干部了,本应该是五月份才进藏的,但她已迫不及待地提前到来了。临别,她把微信公众号推送给我,内容清一色都是有关林芝,有关桃花。
夜色中,她笑得如此灿烂,灿如桃花。
一批一批的援藏干部,不正是那一树一树的灿烂桃花吗?把全部的美无保留地献给了这片土地。青春的生命,在高原绽放,如一树的花开,如人间的三月天。
旅游的文章4:羊毛山
文/杨桦
我喜欢旅游和散步,却不喜欢去那些知名而热闹的地方。常常是在周末或某个黄昏,开着车出去,沿着一条陌生的公路向东或是向南行走。
我看见一条无名的乡间公路通往山里的方向,心中不由怦然一动,就沿着那条路走进去。陌生的自然界总是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何况又是油菜花盛开的时节。何况,那明亮的天光和温和的气候,总是使人想要迸发出某种舞动的欲望呢。
我喜欢那如画卷一般在眼前徐徐展开的山村,沟壑、树木与盘旋的土地,喜欢它丰富的色彩,那翠绿的国槐、粉红的桐花、粉白的楸树花、纯白的槐花,构成了这个无名村落迷人的色调。
当然,我看见了油菜花,在山峦间、在山村的周边尽情绽放,给我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我原本以为只有在青海湖和汉中盆地才可看见如此让人心动的油菜花。青海湖的油菜花着眼于大,水天之际,大气磅礴,绵延不绝,气势恢弘。汉中盆地的油菜花是一张被放大了的山水画,甚是唯美。相比之下,我眼前这无名的小山村的油菜花又算得了什么呢?既不壮观恢弘,也不唯美秀丽,只是如散金碎银一般,夹杂点缀在山峦间那略显狭窄的土地上;点缀在村落周围、溪流左右、庄前屋后、沟坎上下,显得散漫、随意而自由,不成气韵却随处可见,好像一位少不更事不加修饰的乡村小姑娘。
我漫步在村路上,阵阵山风吹过,吹抚着这春之花。她摇曳着,绽放着素雅的姿容。我尽情呼吸着空气里那略带青涩的芬芳,感受这山的色彩、山的味道、山在静谧中所呈现出的力量。
太阳落山很久了,整个山峦呈现出一个巨大而混沌的轮廓,沟谷里升腾起一缕迷蒙的雾岚。我看到村民们开始收工,女人开始吆喝孩子,间杂以牛与犬的叫声,村路上浮现出人们缓慢移动的身影。我向一位老乡打问这山和村庄的名字,他告诉的名字我从未听说过:羊毛山(后来知道这里属秦岭余脉,亦称骊山南麓)。我有些诧异,想:羊毛山,那也许是指“山高云淡”之意吧,却从中体验到一种悠远而朴实的生活韵味。
旅游的文章5:周六的一次 “旅游”
文/王泽元
周六,天气不错,我和爸爸妈妈去西安理工大学旅游。说是旅游吧,其实是骑自行车,说是骑车吧,又像是旅游。
我绕着大学操场骑了六圈,有点累了,就在操场边的大树下休息,忽然发现土地有些裂缝,长出一片绿,从前还是光秃秃的竹子,现在却长得又高又大,茂盛无比。草地上开满了鲜花。
我还去了一个秘密地方——彼得墓。我以前养了一只小兔子,我叫它彼得,可是它最后死了,我难过地埋下了它。停!停!停!我不想为大家讲太难过的事,还是说说开心的事吧!
春天一来,地上长出了小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足球场”。我和爸爸一起进行了一场足球赛,可开心了!踢完足球我们又在大学校园骑了几圈自行车,根据爸爸车子的记录,我今天一共骑了五六公里呢!
春天,太好了!
旅游的文章6:又到枇杷花开时
文/朱昌勤
外出旅游几日归来,发现院内枇杷树开花了,一团团一簇簇,引得无数蜜蜂花尖飞舞,嗡嗡之声不绝于耳。那白色花瓣随风飞起,像雪片一般散落在地上,幽幽清香充满整个小院,在这个初冬花儿凋谢的时节,传递着独有的情意!我连忙拿起手机,拍下美景传送给亲朋好友,企盼明年春天结满果实,与大家一起来品尝枇杷的美味。
枇杷给我留下许多美好回忆。童年时我在牌坊巷幼儿园上大班,因为会敲铃鼓,我被老师选中当了合唱指挥。毕业演出时我们的节目获了奖,老师奖给每个人一份枇杷。那枇杷用牛皮纸包着,我兴高采烈捧着回家,与哥哥、姐姐一块分享。
我家下放在丹阳农村时,日子过得很清苦。有一年端午节前,父亲带着我到陵口火车站接上海的姑妈。路上姑妈笑着对我说:“给你们带来了好吃的水果,能猜到是什么吗?”到了家我才知道原来是枇杷。那年端午节因为姑妈的到来,更因为吃上了甜美的枇杷,我过得非常开心。
姑妈走后,我幻想着自己家能长出枇杷。于是,将吃出的枇杷核种在了屋后菜地里,还用树枝围成一圈当护栏。我每天去浇水,等到绿芽破土而出后,我更是天天盼望枇杷快快长大,但希望却未能实现,刚长出的绿芽不久就变黄、枯死了。
现在我家院子里的这棵枇杷已有30多年树龄。1985年我家搬迁到花山湾,那时的花山湾是全城最新的小区。我家住在一楼,院内有很大的空地,可以种树、种花。父亲在苗木市场挑了又挑选中了两棵枇杷,全家人齐动手将枇杷种在院内。父亲精心呵护枇杷幼苗,给它们浇水施肥。枇杷幼苗像是懂得主人的心情,长得很快,一年下来就有1米多高。过了四五年,两棵枇杷树已在院内遮天蔽日,但就是不结果。后来经行家指点,我忍痛割爱锯掉了一棵,留下的一棵果然争气,当年冬天便开花,隔年春天结出了果实。等到成熟时,家人终于尝到自己种的枇杷了,尽管那枇杷带着酸涩味,但第一次的获得仍然有着一份惊喜。
从此以后,枇杷树日渐茂盛,果实也越来越甜,而且无需打理、施肥。枇杷树一年四季都会带来惠泽。夏天展开的枝叶像一把巨大的伞遮挡着炎炎烈日,让院内凉风习习;秋天换出的新叶翠绿养霜,晨练时站在树下总能感觉到神清气爽;冬天盛开着散发幽香的白花,让院内充满生气;春天结出的果实密密匝匝。
每到枇杷采摘时,兄弟姐妹、长辈晚辈、邻里好友都会应邀而来登高采摘,摘下的枇杷也顾不上清洗,便剥了皮往嘴里送,那时小院内便是欢声笑语一片了。
多年来,枇杷树成了传递友爱、联络感情的纽带,给我平凡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旅游的文章7:北大印象
到北京旅游,你可以不去故宫,长城,雍和宫,可以不去十三陵,明皇宫,甚至水立方和鸟巢,但你一定要去北大走一走。
没有刻意的炒作,没有旅游景点的气氛,更没有商贩的吆喝声。一切都那么自然,幽深与沉静。
是的,在这里面看不到随处丢弃的垃圾,闻不到旮旯里的尿骚味,听不到喊爹叫娘的哭闹谩骂声;是的,在这里没有恢弘气派,华丽招摇的建筑,没有整齐的一字排开的草木,甚至很少见到鲜花锦缎。但这里有一片片古老葱郁的树木,有一座座古朴敦厚的建筑 。走在里面的人,不管你是多么的气场或是多么寒酸,都可以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能去除旅途的乏燥和疲惫,感受着历史百年的沧桑和对莘莘学子的那份敬慕之情。
北大到底有多大我不了解,只记得从东门进去,看到的是朴实坚厚的建筑分布左右,顺着这条主干道走大约十分钟吧,再向右边走去不多远,就看见北大图书馆了。久慕之名终于得幸相见,内心的狂喜跃然而出,却很快的被一种气息淹没——文化。这座建筑是中国传统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方正严谨,似要告诉人们做人要中正踏实,根基牢固。
顺着图书馆的左侧绕去,登上一节楼梯,是通向二楼各处侧门的一个长廊,长廊一侧均匀排列着一些长椅,在绿树成荫的映衬下格外宁静。我想那些学子们手捧着书,或坐或站,贪婪的吸收着自然和书籍同时赐予的灵气,是多么幸运和幸福的事情啊!
路过图书馆和一些古式建筑时已到正午,我们在学校的南面简单用餐后,继续往北走。
在经过一段烈日当头后,我们来到了一处幽静之所——勺园。这里似乎少人光顾,古树苍天,杂草丛生,依稀中一条小径自外面探进来,曲曲折折通向杂草更深处。斑驳脱落的亭栏在向我诉说着一段往事,是给那个曾经的风华年代在历经沧桑与磨难后的一个圆满。
对于深深喜爱这种僻静幽深的我来说,离开的确是件残忍的事,却还是恋恋不舍的往北走去。
也许是老天对我的厚爱吧,这一路没有让我太大失望,顺着久老的勺湖,循着垂柳的足迹,慢慢的就移到了北门——这个历史最早开出的门。由门东走十米便是校友桥,通过校友桥,我们漫无目的的又往东北方向走去。说是漫无目的,因为我们实在不知未名湖在哪个地方,只能边走边看,也不失为一种享受了。
为什么我如此的喜欢这里,看那一路走来,古树葱郁,浓荫密布,竟没有感受到一丝夏日的焦躁。曲径两旁的松柏,估计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吧,竟也还遮天蔽日,长势旺盛,它们大概是吸收了北大的地气和才子们的灵气,将这校园装点得安静神秘。对了,还有三三两两的鸟时而穿梭在林木之间,给这安宁增添了几分情趣。
听,似乎有溪水的声音,疾步奔去果然是一条小溪从地下冒出,它们轻快的与石块唱着欢快的歌。此刻,谁也别想阻止这忘我的陶醉了,不去寻什么未名湖和博雅塔,仅这几十公分宽的小溪就让我整个儿的轻快起来,我一下子又回到童年时代,竟忘记我还身在异乡,还只是一个游客了。若时光停止有多好,我真想在这里慢慢等老啊!
这时候有了一些游客开始往前面聚集,我抬眼望去是一片湖水映入眼帘,哦,原来前面就是未名湖啊,原来这溪水就是流向未名湖的。我就站在湖的源头之上,我感觉自己此刻竟比湖水还要清澈,这是怎样的一次洗涤啊!
迫于女儿的央求,我们顺着源头又向前走去。这时候女儿问我:为什么叫未名湖,而且水都是绿色的等一些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
我想了想说道:有名不如无名,所以就叫未名湖了。你知道吗,这里有蔡元培,鲁迅,胡适,钱钟书,等好多的名人巨匠的足迹,你站在这里等于站在了文化先人们的心脏中,精神里,他们说文论道的声音不曾远去,他们挺拔傲然的身影不曾离去。这里更是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之余休憩养身的地方,能够净化他们的心灵,开拓他们的视野。
女儿又说:唉,就是水太脏了。
我说:不是水脏,是年代的久远。绿水青山相映处,不就说得水是绿色吗。绿色代表和平,宁静,就像一块碧玉映亮北大的校园。
湖水流淌的是一种精神,才气,是一脉传承的中国文化。
女儿半懂不懂若有所思的点着头,我想在她小小的内心会否有这样的想法:将来我也要考进这里,和表哥做伴,做那些文人巨匠的校友?应该是吧,因为这才是我此行的真正目的所在。
旅游的文章8:在林芝品石锅鸡
文/蒋平
到西藏林芝旅游,听说过这样一则笑话:西藏的鸡真便宜,“十个鸡”才300来元,平均每个才30多元。其实食客被忽悠了,这道菜的真名,叫“石锅鸡”,是流行墨脱鲁朗一带的传统美食。
“石锅鸡”,其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石锅和藏鸡。炖鸡用的锅,由墨脱县富含特殊矿物元素石材制作而成,鸡是藏民在山头放养的土鸡,是雪域高原特有的地方鸡种,耐寒耐缺氧,生长缓慢。准确地讲,类似于藏族地区人工放养的野鸡。特殊的地域,特殊的饲养方式,使藏鸡成为一道天然的食品。炖鸡用的水,取自雪山上融化的溪水。鸡汤的主要配料,有一味手掌参,是鲁朗林海所产的一种药材,形如极小的手掌,煮后变得透明。
林芝地区平均海拔2800多米,在西藏高原,属地势较低处。但炖鸡时,还得用高压锅才能煮熟。先将鸡块和手掌参、苡仁、细木耳、野生香菇等配料置入高压锅内,煮一小时以上,然后换入石锅,用文火煲2至3个小时。经石锅慢火炖制出来的石锅鸡,汤味有一股淡淡的药材清香,鸡肉细嫩而有弹性。
吃石锅鸡前,先喝上一两碗清汤。其味鲜美无比,入口余香深沉。吃鸡肉前,先将鸡块及配料装入小碗,加一点川味辣,味道更佳。品鸡肉的同时,在锅内剩汤内放入时令小菜,各类营养便齐全了。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随处都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景象,而石锅鸡,在这样的气候中,给人体补充足够的能量,因而备受食客垂青。一只石锅鸡,足够一到两家人吃,既美味,又实惠。
旅游的文章9:渼陂行
文/文俊
这是我第二次到渼陂(mei bei)湖旅游,也是一次说去就去的随意之旅。
周末闲暇,一家人想去秦镇吃米皮,在鄠邑吃完午饭,时间尚早,就想在附近浪一浪再回家,记得附近有一个渼陂湖,景色还不错,一家人随驱车前往。
渼陂湖距离县城(鄠邑)不远,大约有四五华里的路程,素有“关中山水最佳处”美誉。宋人张汲《空翠堂记》云:关中多山水之胜,而渼陂在终南山下,气象清绝,为最佳处。有人说,渼陂湖的来历就是因其水甘美而得名,也有人说是因为陂中产鱼甚美,故称渼陂。但这两种说法很难让人信服,于是,借这次再去之机,查阅了字典、辞海,求教了“度娘”,想搞清楚渼陂湖的来龙去脉,但最终也没能找到一种信服的权威说法。按照字典的解释,“渼”就是水、水波的意思,“陂”就是池塘的意思,“渼陂”就是一湖美水。网上搜寻,除了上述两种说法外,还有一种解释,即明崇祯年间张宗孟所修《户县志》记载,渼陂湖水出终南山诸峪,汇合渼泉、胡公泉、白沙泉之水而成。渼水汇合了胡公泉、白沙泉诸水北流,经锦绣沟后蓄积成湖,渼陂即渼水汇之陂,这种说法感觉上好像更靠谱一些。
过去的渼陂湖曾经是秦汉上林苑,唐代渼陂是一个大湖,“周围十四里”,当时人们常在这里泛舟游玩,杜甫、岑参、苏轼、程颢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饮酒赋诗,并留下了 “波涛万顷堆琉璃”、“菱叶荷花静如拭”优美诗句。据说这里有周季王陵、秦九女冢、秦萯阳宫、空翠堂、渼陂书院、杜堤三桥等历史遗迹,是历史上着名的关中旅游胜地。
现在的渼陂湖是一个渼陂湖水系生态文化修复工程,通过恢复蓄滞洪区、湿地、水田、草甸等水生态系统,重现“渼陂泛舟”盛景。整个渼陂湖景区分两期建设,现在开放的是一期萯阳湖,二期渼阳湖正在建设之中。一期的萯阳湖虽然还没有完全建好,但优美的景色已经逐步显现,小桥流水,堤柳风飏,九曲栏杆,蜿蜒一方,绿水碧碧,蒹葭苍苍,片片红舟,在水远方, 真是一处消遣休闲的好去处,假日闲暇,绕湖漫步,赏水观花,放飞心情,真是一种享受。
据说附近有10多处历史遗迹,但我去的不多。有一处萯阳宫,可以抽出片刻时光,走马观花看一下,萯阳宫里可看的古建筑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他的故事、历史、文化内涵耐人回味。萯阳宫是秦惠文王(前337-前325年在位)所造,秦王政九年(前238年)谬毒作乱被灭族,迁太后于萯阳宫囚禁起来,边看萯阳宫,边回忆那段历史,也是蛮有意思的。特别提醒的是,出门时别忘了仔细看一下门口的石雕,那可不是常见的石狮子,而是一对石雕白泽兽,白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地位崇高的神兽,祥瑞之象征,是令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兽,据说这也是国内唯一的一对白泽石雕,其中一只在2010年曾经被盗,后破案追回。
旅游的文章10:我们没有在一起
文/不聚不散
正值旅游旺季,之晴带的两日游团出问题了,一上车便收自费的她遭到了客人的刁难,虽说每人两百多的自费不多,但这两游客变死活不肯缴,还扬言强制的话告到旅游局,话又说回来,这年头一分钱一分货,团费本来就低,导游也是要生存的呀,总不能比伺候爹妈还周到地服务到位完事还倒贴吧!心理这么一番估摸着,又无奈也只好忍气吞声,小团还好,把客人当宝一样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心怕烫,使眼色得罪了还得不偿失,默默地坐回了导游座。不料,旁边的另一位客人咕哝了几句,三人就吵起来了,一个人哪说的过人家呀,接下来便是一番拳脚相加,吓得全车骚动,之晴当然是得挺身而出了,劝得不行就拆架,哪知如典型游客纷争导游挨揍,被急救到医院,旅行社另派导游走行程。在医院,警察录口供,眉宇间盯死女警察看,眼下这位干练清爽的女警不就是前男友的女朋友吗?虽然穿着制服,但丝毫不减清纯脱俗气质。记得在毕业典礼上代表全年级发表毕业赠言的全国优大,一身落落大方的学士服,高挑身段,宛宛中分长发披肩,标准瓜子脸,典型一校花模样,谁也不相信这是体育学院的学生,最致命的还是现在的职业,“警察”。你说之晴做了什么孽,眼前这女人拥有她梦寐的职业,更有她此生最爱的男人,恨不得问天问大地了。然而这女警离开之前关心地询问让之晴的家人或朋友到医院接她回家,之晴的心瞬间就如醋泉咕咚咕咚地翻搅,醋就从眼睛里冒出来了,去***的,你以为都跟你一样有随叫随到的家人,男朋友啊!越想越委屈,哭声堪比失恋那晚。
那晚在两瓶二锅头下肚后,之晴就瘫软在男友的怀里,当时已是入深冬的十一月,她还念叨着“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哼。”顿时声泪俱下,哭得死去活来,(后来她说那是她有生以来哭得最痛心最痛心的一次,以后或许还有,但感情会不同。现在回想起来分分钟都想抽死当时矫情的自己。)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大渡河的风吹得呼啦啦的,丝毫不怜惜这位失恋进行时的女孩,在室友的帮忙下,男友吃力地背上沉如死尸的之晴,上台阶的时候就放下来左右搀扶着上去,进一步退一步地用两分钟走完平时花几秒的石梯,吐的时候也放下来,吐完了男友就脱下外套披在她身上,前去找瓶矿泉水喂她,毕竟深夜小卖部关门,也不知道在哪儿弄的水,直到被值班老师抓个正着认为酗酒后室友拼命叫醒她有点意识外,所有的情节都是第二天在地铺上醒来后室友生动给她描述的,包括如何潇洒地脱衣服给她披上,要知道风撩人单薄,如何让小卖部阿姨在困顿中卖出矿泉水,如何毫无怨言步履维艰背上六楼,在羡煞旁人的语言结尾也提醒了她,然而你们已经分手了!之晴呆坐在冰凉的地上,胃还泛着阵阵苦痛,披肩的卷发凌乱不堪,弱弱地说了一句:这幸福好像不是我的,为什么我毫无知觉?就算分手,我仿佛也是在听故事。天呐!她居然说昨晚是一场享受,是幸福,她是有多缺爱。
之晴记得,大一的时候他们相识在溜溜情歌中的跑马山上,那是传说中的情歌圣地,之后两人来到木格措,听过野人海的传说,翻过雅拉雪山,朝着贡嘎神山呐喊过,住过雅家情海边的客栈,散步过丹巴甲居藏寨的林荫小道,他在稻城亚丁的仙乃日神山面前跪地用一朵格桑花给她求爱,倒影在卓玛拉措湖上。在洛克广场转经桶时悄悄许下心愿要一直幸福下去。把她比喻过格桑花,灿烂,美丽,当时她乐得在草原转圈,差点儿没晕过去。终究抵不过现实,或许是为了利益,又或许是为了之晴好,毕业前男友就牵了别的女孩的手。还在怀疑是自己太多公主病不够独立还是不够善解人意之时,她已经逐步走向自己的生活。
离开医院后,之晴晃晃荡荡地欣赏异乡的陌生美,大声喊了一句:你好笨,杨之晴。谁知她回家后会不会锁上门把委屈难受痛哭出来,谁知她会不会越来越坚强越来越独立。
很多人也是这样,在行走的轨迹上与陌生人的擦肩而过也会泛起涟漪,然后在脑中牵扯出过往的千丝万缕,一番折腾过后告诉自己要强大,纵使人家只负责当你生活的背景。
旅游的文章11:奇特的袜子
文/李俊锐
外公和外婆旅游终于回来了。刚进家门,外公就喊道:“看我给你们带回来的袜子!”我循声望去,只见外公手里拿着一个靴子一样毛绒绒的东西。“这是我给你们带回来的礼物。”说完,他就忙着收拾行李去了。我拿着它,仔细地看了看,发现它整个儿都是由动物的毛和柳絮组成的。这不是鸟巢吗?我心里有些纳闷。
我好奇地捏了捏它,发现非常有韧性,拿在手里也很柔软,外观确实很像一只袜子。我把弟弟的袜子找出一只放到“鸟巢”旁边对比,大小还真差不多!我再分别掂了掂两只袜子的重量,“鸟巢”要稍重一些。“看来要试一试。”我心想。我把弟弟找来,轻轻地把“鸟巢”套到他的脚上。弟弟踩了踩地,一点也不扎脚,还真是只袜子。外公看到我的举动,笑呵呵地对我说:“这是攀雀的巢,当地人拿来给小孩当袜子的。”
我开始相信外公的话了,带着一颗好奇的心,我查阅了资料,原来,鸟巢袜子就是攀雀的鸟巢,是用羊毛做的,简直就是羊毛袜。在严寒的蒙古,这种鸟巢用来做孩子的袜子既结实又保暖,这真是一种奇特的袜子。
这只鸟巢袜子的旅行真好,给我们南方孩子也带来了温暖,也让我知道了攀雀鸟巢在生活中的用途。
旅游的文章12:08年的那事 那人 那情
文/乐呵呵
题记:由一个人的旅游,忆起08年的那一幕幕的画面,犹如昨日!岁月无情,人心却有情!
如果人生如戏,它就是戏中的亮点之一;如果做不了森林,就要做一棵有价值的树!
那事:犹如昨日,历历在目
那年,因为思念、想分担点什么;不顾一切,独自踏上了远方之旅;
那年,懵懂的我:从未买过火车票、从未一人留宿在外、从未夜晚独自等待时间的到来、甚至是24小时的站立…那一刻,都在经历中……
那年,带我坐公交、买水果、买衣服……
那年,带我们一起去游玩,像亲人一样的温馨,心中却是无比的感激
那年,去看演讲比赛,体会到中国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为此感到特别的欣慰!
那年,去观看足球赛,是如此的壮观;作为一个国人,见证了中国的发展,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那年,带我去找假期工作、在那座陌生的城市,坐上了陌生人的车,并去了陌生的工厂;那时的我心里忒害怕,但我却显得挺淡定的,因为我想离开;在那陌生的城市,那陌生的人,半路让我下了车,凭着那些记忆,回到了家,并找到了踏实的感觉!
那年,给了我工作,我却挺难受的,因为我感觉不能做点什么……
那年,更重要的是:收获的是放心,得到的是真情!
那些年的帮助和关心,那些年买的每本书,那些年买的每件衣…
那些年,情道不完,也说不尽;就让我把所有的感谢汇成一句话:谢谢你们!
那人:待人友善,铭记于心
那些人,给予的帮助与关怀,温暖于心
那些人,曾经言语上的教诲,铭记于心
那些人,对我们的关照,心怀感恩
那些人,或许只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之一,但却最值得我们尊敬!
那些人,愿你们健康、幸福、快乐!
那些人的您:看到您那白发,我很心疼,但却很放心;因为有那些人!
那些所有的人:真的很感谢你们,辛苦了!
只要用心去对待身边的人,人生才会更精彩、更美好!
也许那年的那事对那人是微不足道,但对另一方却是影响一生!
那情:真诚相待,传递爱心
一个故事、一段感情;在这段生活经历里,我无时无刻都在感受着真、善、美的滋润;
或许不能为那些人做点什么,但至少会尽全力把这份博大的美,播散到四处;
希望身边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生命曾可贵,幸福价更高!
小结:她发现曾经的她很大胆、很执着、懂得感恩;能体会他人的不易;她不应该那么任性、那么由着自己的性子;她清楚的知道家的责任、生活的保障;因为她知道:这些年,您真的不容易!永远爱您!
旅游的文章13:旅游中接受爱国教育
文/王敬礼
今年去南京旅游, 在美丽的南京古城,我们游览了总统府、秦淮河、中山陵等,但最不能忘怀的是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75年前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制造了二战史上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为了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中国人民而建立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于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为了让世人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一历史的真实性,在南京大屠杀的原地建造了一个2100平方米大型墓冢-----墓地广场。 在墓地广场,有三处遇难者遗存:一处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馆时,首次发掘到的大批遇难者遗骸,已存放在墓地广场的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另一处是1998年至1999年发掘的“万人坑”遗址,在此遇难者遗骸分七层排列,分布在表层的就有208具, 第三处是在近几年扩建工程中新发现的遇难者遗骸,现被原地原貌陈列在新落成的展厅内。这些遇难者的遗骸,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铁证。馆内还展出历史文物3000多件,图片3500幅,令人触目惊心 。置身于纪念馆中,似乎亲历这场残无人道的大屠杀, 心中掀起阵阵愤怒。
走出纪念馆,大家的心还在隐隐作痛。痛定思痛,落后就要挨打。这三十万人血的教训太沉痛太深刻。今天,我们祭奠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三十万同胞, 要牢记国耻,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 。只有我们强大了,才能站得直,立的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旅游的文章14:斗羊
文/杨明安
白羊村的乡村旅游原本搞得红红火火,但今年却变得十分冷淡。为啥?有游客说,附近的黑马村景点多,风景好,所以去了那里。束手无策的乡亲们找到村支书杨山,希望他想个法子。
杨山也是焦头烂额,好久都没吃好睡好了。一天,村里的养羊大户杨树说,他家有只好斗的头羊,谁家的羊要是斗赢了它,就可领走他提供的500元奖金,要是斗输了,他一分钱都不要。
斗羊比赛?还有奖金?虽然白羊村家家户户都有养羊习惯,却从没举办过斗羊比赛。因为有奖金的诱惑,加上闲得无聊,有两户人家决定去试试。
斗羊场设在杨树家的院坝里,他用树桩和木板围了一个圈。杨树说,斗羊比赛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举办一场,如果谁家的羊将他的头羊斗翻在地,或者赶出了圈,就可以拿走奖金。
第一场比赛,杨树牵出的是只肥硕的山羊,而它的对手是只矫健的山羊。两只羊刚被放进场内,很快就斗了起来。那只矫健的山羊十分聪明,每次都小心地后退到一定距离,然后迅猛地冲撞对手的头部。没到三个回合,那只肥硕的山羊就被撞翻在地,踹气不止。杨树将500元钱交给了喜笑颜开的羊主人。
第二场比赛,杨树还是牵出那只肥硕的山羊,而它的对手是只高大的山羊。刚进场,杨树的羊就毫无斗志。待那只高大的山羊鼓足劲儿冲向它时,它自己一个鱼跃跳出了圈。杨树又输了500元钱,围观的人看得很开心,也在心里笑杨树傻。
有人问:“明天还继续比赛不?”
杨树毫不犹疑地说:“继续!”
听说前去比赛的羊都赢了,又有几家人准备明天去参加比赛。杨山的老婆对他说:“咱们也去试试?”
杨山顿时火冒三丈:“试个球!”
5年前,杨树家的头羊将杨山家的头羊顶下悬崖摔得粉身碎骨。杨山强行牵走了杨树家的头羊,而那只死羊,杨山家吃了好几天,杨树一根羊毛也没捞到。从此,两家断了来往。
第二天,杨树牵出的还是那只山羊,结果可想而知,杨树又白白地送出两笔奖金。
第三天,杨树牵出的是只腿粗蹄齐、椅角粗壮的山羊。除了迅猛地发起正面进攻,它还会腾挪闪躲,化解对方进攻。连战两场,缠斗几十个回合,它都取得了胜利。精彩的对抗深深吸引着观众,斗羊场边喝彩声不断,一片欢腾。
斗羊比赛每天都在继续,愿意参与的羊主人越来越多。细心的村民发现,许多游客又来到了白羊村。游客说,他们就是冲着斗羊比赛而来。
那天,看完斗羊比赛,杨山猫着腰准备悄悄离去,一把大手从身后拉住了他,扭头一看,是杨树。
“杨山大哥,别忙着走,我有话对你说。”
杨山点点头。
“杨山大哥,那件事都过去多年了,你还放在心上?”
杨山摇摇头。
“杨山大哥,要是你同意,我们可以一起把山羊这篇文章做大。夏天搞斗羊节,邀请游客看斗羊,享清凉;冬天搞羊肉节,邀请游客看雪景,吃羊肉。”
杨山一边点头,一边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杨树。
旅游的文章15:带着老妈去旅游
文/杜明骏
自从30年前遭遇了那场车祸,老妈一步也没有离开过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小县城,直到去年秋天,我带她到市里检查身体,她才算重新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尽管思维已不再敏捷的老妈从不敢让我离开太远,连我出去拿药走的时间长了,她都会烦躁不安。但我看得出,她还是对市里的高楼大厦、大型超市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总督署、莲池、大慈阁,每一个景点她都看得津津有味。我想,已经年逾古稀的她老人家可能完全忘记了,她曾经牵着小时候的我,在这些景点流连忘返,不厌其烦地为我讲解。
默默地看着老妈高兴的样子,我的眼睛不知不觉地湿润了,心里也有一种说不出的苦涩。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老话,不知怎么又袭上了我的心头。我的脑子里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何不在今后几年时间里带着老妈去旅游?”是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却极富情感、极有担当的男人,骑着三轮或推着小车带着自己年迈的父母周游世界,我要和他们同行。
旅游的文章16:边出游边出书
文/陆曼玲
我喜欢旅游,也喜欢摄影,每次从外地回来,相机手机上拍的图片上千张。
退休后时间有了,去的地方多了,拍的图片也更多。现时的人已不将照片洗印了,都存在电脑里,想看的时候点开看看,好的照片就发朋友圈显摆显摆,我却总觉得不方便,照片拿在手里细细地看和在电脑上看还是不一样。
有朋友从微信中发来美篇作品,点开一看,不仅有美丽的图片,还有详细的文字,比起电脑上整版的图片要生动得多,有趣得多。于是,我马上下载了一个App,把以往拍摄的图片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并配以文字说明,形成一个完整的记忆链,想看时从手机上点击,所到之处,所观之景,所见之人一目了然。
慢慢地我又不满足图片加说明的结构了,心想何不把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文章,配上图片,既生动形象地记录自己的足迹,又让朋友分享旅行的快乐和感悟呢?说写就写,那年中秋后去新疆喀拉斯,往禾木时遇上漫天大雪,当即写下散文《八月看雪》,从山脚飞絮般的小雪,到山腰飘飘洒洒的大雪,再到山顶漫天狂舞的暴雪,都作了详尽的描写,再配以一帧帧雪盖山野、银装素裹,游客们裙裾飘飘、与雪合影的图片,祖国疆域之宽广、山河之壮美和游人之率性快乐跃然纸上,在朋友圈发出后点赞者众多。以后每到一地便写文章,写了不少件美篇作品。
除了在国内畅游,我还独自随旅游团去了北美、欧洲、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写下了《华盛顿的白与黑》、《雷神之水天上来》、《啊,伏尔加河》……在旅游团中,我惊喜地发现团员大多是银发族,他们或夫妻同游,或朋友结伴,或独身前行,一路欢声笑语,一路丝巾飘飘。我在拍摄沿途美景的同时,也拍下他们阳光、健康的身影,制作成美篇作品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分享。
后得知,可以把作品印成图文并茂的书籍,上百页的书几十元钱就可印制一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把在北美旅游写的12篇文章和百余张图片编辑排版,取书名为《行走北美》,没想到不到一个星期,书就寄来了。拿在手上,厚厚的,沉沉的,翻开一看,图片清晰、色彩逼真、字体得当,真是不错。
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在做了《行走北美》后,又相继印制了《初识北欧》《澳州见闻》和《神州足迹》等美篇书。每每翻书阅读,既感叹世界之大、山河之美,亦感叹我们这辈人赶上了好时代,年过花甲还能走遍五洲四海,还能出书立传,把自己的经历留给子孙后代。过去的人,未到六十便年老体衰,生命的轨迹不过是以自己为中心,以到村头、街头的距离为半径画圆,不说国外、首都省城,就连县城都没去过,终其一生连张照片都没留下。现在的人生活的范围大了,生命的轨迹长了,宽了,不说六十七十,我去年在多伦多还见到一位八十多岁的北京老人独自出游呢!天南地北地走,飞机轮船 地坐,视频照片地拍,完了还要出书,跟着书睡在床上神游世界,坐在躺椅上回味银发飘飘的潇洒,这是多么快意的人生,多么欢畅的晚年啊!一本书承载的岂止是一个老人的足迹,那是告别贫困的整整一代人的幸福和安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