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散文

请欣赏中国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中国的散文1:大美中国欢迎你

文/张素燕

你或许曾走过无数风景名胜,游览过无数山山水水,你的足迹或许曾遍布世界各地,你饱览过雄伟山河,气势磅礴,波澜壮阔;也曾留恋过绿杨白堤,花红柳绿,风光旖旎,但是你的脚步是否曾经到达过这里?屹立东方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我们的——大美中国!无论你去过多少国家和地方,都不要忘了来我们大美中国转一转,这里有让你倾心留恋的环境和生活!

不必说有着国际前沿的与世界接轨的大都市,尖端引领,时尚前卫,富丽堂皇,美轮美奂;也不必说正在腾飞发展的中小城市,生龙活虎,斗志昂扬,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单单是那偏居一隅的小乡村就足以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溪上青草,小桥流水,菱叶萦波,多情的你可不要暗送秋波哟!

等不及了吧?跟我走吧,现在就出发。一路欢歌笑语,山一程,水一程,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你绝对想不到在海拔500米高的半山腰上还有一个美丽神奇的古村落。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飞檐翘角,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各具特色。踩着纵横交错的青石板小路,徜徉其中,与山水交融在一起,仿佛回到了五百年前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天街古巷两旁,徽式商铺林立,人流穿梭,络绎不绝,又如置身于“清明上河图”的繁华热闹之中,感受着世纪的时空穿越。是的,这就是我们江西婺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当然,我们中国还有好多美丽乡村呢,先抛开那些着名的名村古镇不说,就单单是最普通的乡村农家也是值得我们去一看的。

美丽乡村不仅在于她的美,关键是在于她的气韵,美丽乡村是全面发展的,绿色发展的,是有特色有味道有品位的,是有生机有活力有持久的生命力的。我们大美中国正在大力建设美丽新农村,走进村子你会看到村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除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传承,村民的精神文化发展更是赋予了乡村浓郁的文化特色。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让你不仅陶醉于乡村的美景,更为村民的诚挚善良热情朴实所打动。乡村美,乡风美,乡情美,人更美!

走过美丽乡村,再来到城市歇歇脚。当你累得走不动,又不愿意挤地铁公交时,你的眼前会突然一亮,真是天助我也,路边那一辆辆共享单车不就是专门为我们服务的吗?“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骑上单车游行于繁华街头,如鱼儿得水,鸟儿高飞,真是潇洒骑一回呀!共享单车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绿色循环低碳环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享单车成为便捷经济时尚的出行方式,让我们更加亲近大自然。

绿色生活,方便你我!目前共享单车“聚粉”无数,它让我们体会到了智能的方便快捷。我们只要通过手机就能完成找车、预约单车、扫码骑行等整个共享单车服务。在这儿我们就不得不说到移动支付啦。“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聪明的你应该明白,现在是网络天下,只要有网在,一切都不怕。我们大美中国的移动支付也是遍及各个角落,无处不在。去商场购物,去餐厅吃饭,一切花销,扫码支付就可以,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甚至在街边卖菜的老大爷都会让你扫码付款。以前是一卡在手,什么都有,现在是一网在手,随便游购。来到中国,一切都有!

好了,时间有限,恕我不能够把我们大美中国的关键词都展示给你,但仅仅从这里,聪明的你应该也已经心动了吧!“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来吧,来到我们大美中国,用你那善良智慧的心去尽情地体验吧!

美哉,中国!壮哉,中国!大美中国欢迎你!

中国的散文2:中国有多少情人节

文/刘绍义

中国的情人节,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比起来,应该是最多的。2月14日,这个西方的情人节,如今已经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中,送玫瑰花,吃巧克力,已经是情侣们最富浪漫的情怀。

但你知道吗?中国情人除了2月14日这个情人节外,还有几个自己的节日。

刚刚过去的元宵节,在古代也是一个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欧阳修对元宵节这个情人节最真实的写照。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隋唐时期,就曾经出现过元宵节万人相亲的隆重场面。古代的元宵节不但是一个狂欢节,也是年青男女借赏花灯传递爱情信息的大好时机。

三月三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三月三在魏晋之前就是“上巳节”,是女娲娘娘制定的节日。我们知道,女娲是中国神话里分阴阳、定姻缘的尊贵之神,她让青年男女在三月里的第一个巳日自由恋爱,寻找伴侣。“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的《丽人行》描绘了少女上巳节春游的热闹场面。这一天,少男少女们野外踏青,溪中戏水,在欢快的气氛中寻找着自己的另一半。

七夕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在这个“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里,姑娘们相约来到花前月下,眼望星空,观赏牛郎织女的鹊桥会。有的还在瓜藤下设案焚香,放上茶、酒、鲜花、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祈祷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遇到一个牛郎一样痴情的郎君,幸福地牵手一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是写给七夕鹊桥会的。所以,“七夕”这个当之无愧的中国情人节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情人节色彩缤纷,琳琅满目,时间久,跨度大,亲近自然,贴近生活。如果2月14日由于工作等原因不能送给情人鲜花巧克力,也没有关系,还有三月三,还有七夕,还有下一个元宵节。正像秦观在《鹊桥仙》中所说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国的散文3:家乡的元宵节

文/杨小华

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后的一个重要节日,在各地有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等习俗,最典型的就是吃元宵了。元宵即“汤圆”,它是以白糖、芝麻、豆沙等为馅,用湿糯米粉搓成圆形,水煮而食,其味道香甜可口。可我却吃不惯,主要是太甜太腻,还不易消化。

在我的家乡,元宵节吃的不是汤圆,而是一种叫“团子”的食物。“团子”的“团”字,是家乡人根据它的形状这样叫的。我查了一下字典,有一个米字旁的“团”字,简化后也是这个“团”字,故本人索性将其称为“团子”。团子是这样制作的:将淘洗过的大米磨成粉,和上一点水在锅里炒至半熟放置一旁,将腊肉、莲藕、胡萝卜等切丁炒熟了做成馅,然后把调好的米粉揉成橘子大小的圆球形,在中间捏一个窝放进馅料,再又将其揉搓成雪白光滑的圆球形,上蒸笼蒸熟即可。团子不甜不腻,口感很好,既能吃饱,同样和汤圆一样也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我的家乡在农村,元宵节这天,各家各户的女主人吃过早饭后,就会用水泡一些大米,等水浸透大米后将其捞起,铺开放在通风或向阳处晾干,再用石磨磨成粉。过不了一会儿,出嫁的闺女和女婿,以及儿子儿媳都已带上孩子过来了,这个家将不再安静。孩子们在各家院子里燃放着鞭炮,嬉戏打闹。女人们则走进厨房帮老人炒米粉、炒馅儿、包团子,并将过年吃剩的腊肉腊鱼拿出来,洗净剁好。能干点的女儿或儿媳这天还将亲自掌勺,除煎、卤、烹、炸外,在蒸团子时还会蒸一些新鲜的鱼肉和时令蔬菜。男人们就很悠闲了,或聚在一起抽烟,或相互说着今年的“财喜”(即过年打牌输赢情况)。整个院子都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太阳还未偏西,厨房就飘出了蒸笼里那特有的香味。在女人们的招呼下,男人们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一盘盘冒着热气的菜就端上了桌。最诱人的还是那一个个雪白的,圆圆的,拳头大小冒着热气的团子。三两个团子放在碗里,煞是可爱。一家人围坐一起,男人们推杯换盏,豪情壮语。此时的话题已撇开“财喜”,鼓吹最多的是自己今年的发财计划。女人们则一边吃团子,一边照顾自家孩子,偶尔也会插上两句,见自家男人醉话连篇时,也会忍不住嗔怪几句。

稍微大点的孩子,直接抓着一个团子一边吃,一边围着桌子嬉戏打闹。一不小心,团子掉在地上,滴溜溜地滚出老远,还未等他反应过来,早已被等候一旁的鸡鸭一拥而上,啄了个精光。等到太阳落山了,男人们的脸红了,女人们笑了,孩子们吃饱了、玩累了,整个乡村也醉了。

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但一家人会团聚一起,喝酒、吃团子、聊家常,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庆祝这传统节日,尽享天伦之乐,共享团圆之福。所以,出门这么多年,每当提起元宵节,我的心头掠过的依然是在家乡过元宵节的情景,那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脸庞,一幕幕热闹而温馨的画面,总是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

中国的散文4:年

文/王俊楚

年,住在一本叫做中国农历的古老宫殿,从古到今。

鲜红的春联是年的前奏。

父亲将一张写着“丰”的年画贴起,年就露出它醉人的面庞。母亲笑吟吟地端出一盘年糕,年就喷喷生香了。我们,燃起一挂长长的鞭炮,年就火爆了。

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拜年拜过十五。

当犁尖划开第一道波痕,年就被升华了,随着种子而长,丰饶的粮囤,是它周而复始的轮回。

中国的散文5:鲜明生动的中国年画

文/俞益萍

年画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中国人朴素的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年画和春联一样都起源于“门神画”。门神画是从唐代开始的,说的是唐太宗常常做恶梦,老听见鬼叫,半夜惊醒,一身冷汗。

他的两员大将一个叫秦叔宝,一个叫尉迟敬德,主动提出在皇帝床头为他站岗,整夜守护。

很快,唐太宗的病好了,他觉得不能再让两员大将为他劳累,就命他们回家并命画师画了两员大将的样子贴在门上。奇怪的是,从此便高枕无忧了。

这个做法传到民间,百姓纷纷仿效,他们把门神画在纸上,这就成了门神画。

门神画到了宋代有了更大的变化,渐渐演变成年画。我曾亲眼目睹过中国最早的年画,那是南宋的木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虽然保存近千年了,但那五彩的画面,动人的神态,使我至今犹难忘怀。

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年画叫《老鼠娶亲》。描绘了老鼠迎娶新娘的场面,老鼠新娘坐在花轿里,两边的老鼠有吹喇叭的、放鞭炮的、跳的、笑的、叫的,实在好玩。

到了民国初年,上海画家将年画和月历结合起来,创造出年画的新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出现了挂历,把年画、月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很长时间风靡各地。

奇怪的是,近两年,不知什么原因,挂历又少见了,真不知又会有什么新的花样来替代它们。

古代的印刷不发达,唐代只有在木头上刻的门神,而且内容单调。

随着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了,变得丰富多彩。

中国最早的年画有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这三地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后来,又出现数十处年画的创作基地,如云南的大理、山西的临汾、四川的绵竹、广东的佛山等等,它们的年画中有《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等,色彩明快,构图生动,真是人见人爱。

中国的散文6:熊猫村庄

文/白忠德

中国曾经寺庙盛行,被称作三官庙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因了大熊猫的存在,秦岭深处一个叫三官庙的小村子,却是名扬四海,被形象地誉为“熊猫村庄”。

这里是野生动物的伊甸园,热心于大熊猫保护事业者心目中的圣地,更是全国野生大熊猫分布密度最大、可遇见率最高的地区。没有学校、商店、卫生所,不通电看不上电视,看病或上学要到100多里外的县城或50多里外的岳坝镇,最近的药店、商店也在20里外的大古坪村。土地原本瘠薄,又不能施用化肥农药,产量就不高;不能搞基础设施建设,运输靠肩挑马驮,照明靠油灯蜡烛;居住的是泥土房,里面摆设极其简陋。

村民们种着枣皮树,往年价钱好的时候还能卖些钱,这几年几乎没人收,即使有收的价钱也低得很。国家发的退耕还林补偿费,是他们的一个收入。另一个收入来自向导费,一年为游客找熊猫能得到几千元。当向导钻山体力消耗大,是年轻人的事,年龄一大就跑不动了。有几家养了马,把游客的行李从凉风垭驮进来再运出去,钱赚得辛苦,还不稳定。然而,去年5月起,国家林业局开始禁止除科研工作者外其他人进入三官庙,这两项收入便大幅减少。家家喂几头猪,年底杀了熏成腊肉管一年,吃肉不花钱,等于把钱省了。

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深深影响着村民们的生活,甚至是生命。三官庙村民何庆贵说,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稍不留神,一夜间就让野猪给毁了。那家伙成群结伙出动“扫荡”,趁着夜色进入玉米地,撞倒玉米秆挑选棒子,碰到颗粒不饱满的不吃,见到好的啃几口扔掉。一夜间,一群野猪足以把几十亩庄稼糟蹋了。野猪繁殖力旺盛得很,加之缺少天敌,现在是越来越多。与野猪“战斗”可不是件浪漫的事。他们想尽办法,庄稼地边围上篱笆,地里插上穿着旧衣服的草人,夜里点火、吹号、敲锣、放鞭炮。这些手段都用了,根本制不住那帮刁蛮凶猛的家伙。去年秋天“猪害”才叫严重呢,它们成群结伙,横冲直撞,连吃带拱地,硬把他家玉米吃光了。玉米棒子刚刚灌浆,野猪就来了。他们一家大小点上火把,拿着棍棒,牵着黄狗,敲起脸盆,大声吆喝,想吓跑它们。哪知它们滑头得很,人靠近就溜,人前脚走后脚又来,和人玩起“捉迷藏”。“拉锯战”持续三个晚上,第四天晚上他们不去了——野猪吃光了地头的玉米,转移“阵地”了……

老何开始抽烟,浓重的烟雾包裹了他。沉默好久,他的情绪缓过来了。对于庄稼人来说,再苦悲的命运,再艰辛的生活,都默默地承受了。野猪吃光了今年地头的玉米,第二年还会种上玉米,不会让地荒着手闲着,大不了叹一声“俺命悲哩,摊上了野猪”,之后该干啥还干啥,这就是庄稼人。

野生动物毁掉庄稼,他们从没要求过赔偿。国家有这方面政策,可野生动物不是政府让来的,便觉得没有理由要求赔偿。羚牛等野生动物多次伤人,有一个村民还成了残废,可无人与它们计较。

村民们热爱着这片土地,与巡护队员们一道,参与森林防火、野外监测、反偷猎和动物救助,成为秦岭大熊猫的保护神。这些年三官庙保护站一共抢救了19只熊猫,有11只是村民发现的。一位大娘讲,一只熊猫迷了路,困在她家院中,老伴二话没说,上山砍了竹子招待这位贵客。熊猫临走时还回头望望,感谢主人的盛情款待呢。

“熊猫村庄”里的村民们,祖祖辈辈与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和谐伴生,贫穷而自足,坚韧而执着,率性而好客。几年前,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与佛坪保护区联合建立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陕西省政府决定将三官庙村民搬离,彻底解决社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熊猫村庄”里的最后一批村民,面对命运的转机,把喜悦与落寞写在脸上。何庆贵表情复杂地说:“搬到交通便利、生活条件好的大古坪或县城,当然是好事。可是没有了经济来源,人吃啥喝啥?故土难离,房子在这里,老祖宗埋在这里。这儿空气好,没有污染,经常能看到熊猫,时间长了便有了感情,几天不见还想哩……”

人类把原本属于大熊猫的栖息地还给它们的时候,三官庙的村民却得牺牲自己的生活方式,离开祖祖辈辈生长于斯的家园,走向另一个陌生的地方。

向“熊猫村庄”里最后的村民致敬!

中国的散文7:这一片喧闹的海

文/邹剑川

三亚不是中国最美的海,但应当是中国最喧闹的海。

南回归线从这里穿过,成就了三亚冬天的夏日温度,这里是热带,这里有阳光、海水、沙滩,椰树。东北人大批在三亚出没,冰天苦寒之地的他们,更青睐三亚这里的炎夏气候,这里没有那么漫长的雪花飞舞的时节,有的只是一片喧闹的海。

到了三亚,你就可以穿短袖、短裤了。我到三亚时,正是严冬,湖北下雪了,温度零下几度,但是在三亚,仍然是夏季,夏天驻足在三亚,阳光留恋三亚。蜈支洲岛上有细软的沙滩,碧蓝的海水,在这里,你可以听海的声音,静静地晒太阳。当然,这里人头攒动,度假的、度蜜月的、旅游的,似乎很多人把三亚作为蜜月旅行的选择。温柔的海或者更适合爱情的浪漫吧。

亚龙湾是免费的景区,这里人山人海,钓鱼的、冲浪的、晒太阳的、游泳的,夏日的温度在这里被人们搅拌得更加火热,让你足以忘却阴冷漫长的寒冬,把内地的冰雪抛在脑后。在三亚,留住夏天,直奔夏天,跳进海里打个滚吧,尽享夏的激情和火爆。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潜水,乘坐特制的潜艇到三亚浅海海底看一看,你会发现沉静的海面下有着如此生动美丽的世界,那一群群美丽的热带鱼,那丛生的海底水草、珊瑚,真是一个神奇的水晶宫殿啊,让你不禁感叹海的博大,海的美丽。既然在海边,当然要吃海,三亚的夜晚属于酒吧,沿着亚龙湾一带全部都是酒吧,有清吧、慢摇吧、嗨吧,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氛围和情趣,慢摇劲曲、啤酒、琵琶虾、海鱼、海蟹,热情的外国游客会主动请你喝酒,还有那些美女们,也会与你共舞。

入夜了,到沙滩上去走一走,月光跳跃在海面,月光抚摸着沙滩,高楼酒店的灯火映射在亚龙湾。这片热闹的海,入夜里也还璀璨夺目,但在某一个角落,你可以细品,可以旁观这片火辣辣的海,它火辣辣的喧闹,火爆爆的冬天里的夏季的味道。

中国的散文8:我的中国梦

文/秦楚桓

人人都有梦想,有的想成为杨立伟一样的航天员,登上太空,自由自在地遨游,探索太空的奥秘;有的想当无所不能的工程师,设计建造出高科技的桥梁和摩天大楼;有的想当技术精湛的医生,攻克医学上的疑难杂症,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的痛苦;还有的想当大红大紫的歌星,在舞台上展开歌喉,为大家唱一首首优美的歌曲。我也有一个光辉的梦想,那就是当一名科学家,为祖国做贡献!

有了这个梦想,就像把握了自己的人生航向,不会迷失方向;有了这个梦想,就好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尽管我没有过人的才智,但我不会放弃努力;尽管这个梦想很遥远,但我不会停止追求。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挫折和无数磨难,但我不会灰心丧气,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只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这样才有可能完成自己的梦想。让我们一起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也去完成中国人的梦,去完成中国的梦吧!

中国的散文9:中国梦·我的梦

文/王文

很小的时候开始有了祖国的概念,第一次学唱国歌是在小学二年级,上学回家路上也会不自觉地一边走一边练习唱国歌。从此以后,这个永远让我为之激动,让我铭记的旋律渐渐化为一种无形中的力量支撑、鞭策着我。

故乡在一座小小的美丽的村落里,那里是浩荡的原野,平静而深沉,可爱而厚重。我生活在这里,我来自这里,这是我的家。村子旁边有条小河。她流向了哪里呢?我曾经困惑,不过我知道她一定到了远方,那里和这里一样的美丽、宁静,有一样勤劳的人们在大地上快乐地生活。小河注视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承载了人们对于幸福悠远而绵长的向往。

慢慢地我理解了中国的含义。龙腾华夏,中国,存在于每一个龙的传人沸腾的血液里。历史的厚重沉淀在每一寸土地,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能有立足之地。当你仰望星空,她默默地在你的脚下,给你力量和支持;当你背起行囊,为了远方的梦想,她就在你的身后,给你祝福;当你一个人面对人生悲喜,她就在你的身边,每一次的呼吸都能感受她的气息。

我们悲伤难过,她已然历经苦难。我们意气风发,她已数度辉煌。唐风汉韵,忘不了的曾经;厉兵秣马,勇对每一次挑战;鹏程万里,前方是永恒的目的地。梦想的翅膀起飞,就像是雄鹰在翱翔,俯瞰大地,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它的坚毅的眼眸里。小小的梦想是一朵花的绽放,无数的梦想之花绽放,就会是一片花海,走到哪里都有迷人的气息环绕着你。同呼吸,共命运,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所有的梦想都会在终结点汇集成一个大大的中国梦。

中国梦,让我们的祖国民富国强,让每一个人都拥有爱和自由。每一个怒放的生命,如绽放的花朵,在温暖的阳光下自由地呼吸,在清风中摇曳自己的风姿,在朗朗明月下进入美丽的梦境里。她是我们的母亲,不让我们孤寂,惦记着我们,即使相隔万里;她是我们的母亲,想着我们,每一次分离,纵然时空相隔;我们是你的孩子,依赖着你,用生命的意义温暖你的心,不让你经历苦难,给你力量和安慰;我们是你的孩子,快乐而幸福。

每个社会人都有或卑微而踏实、或遥远而富足的梦,每一天我们用它提醒着自己的存在,每一刻我们用它拨起生命的下一次脉动。而梦想之于我的意义,也在随着时间的流转悄然发生着变化。儿时的梦,单纯、天真又无所畏惧。它像悬浮在空中的羽毛,因为没有足够的分量和羁绊,可以自在飞,自在飘。流水匆匆,带走了一些,也改变了一些。慢慢地长大了,经历丰厚了些,心境也更务实了些。依旧饱有孩童时的冲劲但少了些冲动,因为在大千世界,我从来不是了然一身。渐渐在社会大舞台上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于人生坐标轴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明白了肩上的责任:原来,说到底我们都在为自己而活,为活着本身而活。因为,这才是一切美好梦想的原动力和基本支撑。否则,曾经的向往,向往的以后也只是天方夜谭而已。

当梦想的羽毛有了责任和担当的负载之后,它也便产生了新的蜕变。现在的梦想更像一只慢慢爬行的蜗牛,也许笨拙,但身后的每一个划痕都写满了踏实;也许沉重,但每一次向前的触动都显得格外努力;也许速度慢了些,但它始终沿着自己的轨迹,一步一步往上爬。终究有一天,它可以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向前飞,领略属于它的那片苍穹,那片风景。

我的梦,我的中国梦,是一个充满爱的和谐天堂。每一个生命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力和能力,每一个人都在可以相互温暖的距离内,每一个人都有可以实现的梦想。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应该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们美丽的祖国,有足够的底气构建宏伟蓝图。因为,我们是中国未来的前行军。相信为了她,你我时刻充满勇气和力量。面对未知和困难,你我可以从容不迫,应对自如,用青春让梦想激情燃烧。

我的梦,我的中国梦,是一个充满自由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领地。我们自由地爱,自由地飞翔。祖国,请您放心也请您相信:我们会在自由的环境里生活和学习,珍惜每一个机会的青睐,珍惜每一次秒针的滴答,用我的青春诠释自由的梦,做肆意盛放的花,给你带来芬芳。

蓝天下每一个梦想都是一朵花,一个鲜活的生命。而我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绽放诠释这其中普通而不平凡的一朵花的生命存在,散发怡人清香,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集体意义。我的中国梦,流淌在奔腾的血液里,自由去爱,自由去绽放。

中国的散文10:行路的老者

文/塞上闲人

六十多年前,在中国中部的一个村子里,一个少年在村野骑着黄牛,手里捧着一本并不是很厚的书痴痴地读着,以至于忘了回家,母亲用并不响亮却十分温暖的声音召唤着。几年后,在父亲严肃而慈爱的目光中,在那双大大的手的搀扶下,他走出了那个村子。

三十多年前,一位雄心勃勃的中年男子,怀着一腔抱负,在许多人羡慕的岗位上施展着他的才华。一路顺风,很快走上了他理想的仕途之路。但仅仅几年,他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退出仕途,去走一条新的冒险之路。

而今,一位七十出头的老者,在一个又一个建筑工地,不时地闪着他的背影。他用脚步丈量着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大楼和一座座横跨江河的桥梁。用眼睛测算着每栋大楼的价值每座桥梁的重荷。

那个痴痴读书的少年是谁?那位毅然决然地退出仕途的中年是谁?那位频频出现在建筑工地的老者是谁?我似乎有点不太清楚。

可我知道,他是因为母亲微笑着的谎言而走出村子的。他是有点对官场的风气不太适应而改变自己人生的。他是年逾七旬之后才拿起笔开始书写自己人生感悟的。

大凡在人生路上走过来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是我选择了人生,还是人生选择了我?如果是自己选择了人生,那么他对自己人生之路选择对了还是错了?多半人难以说的清楚。

一个能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人,是能把命运掌舵在自己手里的人。一个能把命运掌舵在自己手里的人,应该不会选择错自己的人生之路的。只是这样的人不是很多。

其实,一个人选择走什么样的路,原本没有对与错。因为在通往目标的每条路上都有不同的风景。或许走了捷径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有时欣赏沿途的风光比达到目标更为重要。

但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路,他终归要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当你回到这个出发点的时候,忽然觉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很多。无论曾经付出了多少,创造了多少,很多很多都不是自己能享有的。而真正需要的只是母亲慈祥的微笑,父亲鼓励的双手。是人间最原始最纯贞的温情。

尽管这样,路总是要走的。人们不会因为需要的不多就停止自己的脚步。不去品尝酸甜苦辣又哪里知道人生的味道究竟是什么!不去走路又哪能看到一路的景色有多么的美丽!

很多人只管走路却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于是不懂得怎样去珍惜自己,忘记了人生的许多况味。这样的人像一部永不停息的机器,直到磨损到彻底颓废。

也有一些人,只懂得享受安逸,一味不动,到头来把自己像僵尸一样包裹起来,直到终老的那一天。

这个我不太熟悉的人却与别人不一样。他把自己的人生装点的丰富多彩。他在原本短促的人生道路上做了多次跨越。这每一次跨越都应该是极其艰难的,而他的跨越看起来却是那么轻松,那么精彩。他只把这样的跨越当做行路的一个部分,而且就这样行了几十年。

直到七十出头,他仍然走走歇歇,歇歇走走。这样既不累着自己,又让自己身体各部位充满着无限活力,通体放射着一种令人动魄的魅力,以至于不由让人要投去艳羡的目光。

他究竟是谁?我真的不太清楚。不过我想,只要你走进他,一定会真真切切地认识他的。

中国的散文11:老县乡村品古今

文/遥望五峰

农历三月间,中国美丽乡村平利已是春意渐浓,呈现盎然生机。女娲山西去的老县镇,自东河、北河垴的万福山、女娲山到狗脊关、药王寨,从简车坝、金盆架至杨家寨,东西南北,两河四岸阡陌纵横、茂林修竹,油菜花、茶树园、青瓦白墙的徽派民居构成一幅春天的水墨丹青画卷。

老县镇,有女娲山下小江南之称。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西北部,距县城36公里,安康市31公里,与汉滨区毗邻。镇内遍山葱茏,田园秀丽,溪水通幽;基础设施完善,国道G346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具有得天独厚的农工商旅发展优势。

老县历史悠久,老县街历来是平利重要集镇之一,是金(州)房(州)古道交通咽喉,沿途的马鞍铺、凤山铺均曾为金房古道驿站和驻军盘查关卡。明末农民义军领袖高迎祥、李自成率大军与明将陈奇瑜苦战之地就在该区域与安康市汉滨区交界地狗脊关、车厢峡。

在春景里品味老县的前世今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蒋家坪村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茶垄翠绿似长虹卧波,蜿蜒起伏在山岭间。蒋家坪村有陕西唯一一颗千年老鹰古茶树,时值阳春,老鹰茶开始采摘。只见两部长梯架于粗壮的乔木枝干上,树身上几百条红色飘带随风摇曳,多为当地山民在此老鹰茶古树前拜祭,并系上一根红色飘带,祈福一家老少平安健康。近观古树,树干约三人合抱粗,根部以上分6个大枝,高约30米,树梢间藏有鸟巢,树冠宽大,延展约为百余平方米。在历经沧桑的老树干上,布满金钱豹似的花纹。传闻老鹰茶树诞生于汉代,虽距今千年岁月,依然四季常青,枝繁叶茂。据说老鹰茶除了饮用之外就是药店做药用,每年仅能采到上等茶品约10余公斤,可谓千元一斤都难求。老鹰茶,也作老茶,多生长于悬崖峭壁危险之地,不便于采摘。传闻有老鹰喜欢在树上栖身搭窝而得名。老鹰茶分布较广,自然生长于湖北、四川、重庆等地,但在陕南平利生长着千年老鹰茶树实属罕见。蒋家坪这株老鹰茶古树已成为平利发展"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成为研究秦汉古茶和茶马古道早期茶文化的一颗"活化石".

与安康市汉滨区交界的凤桥村菜花金黄,杨柳依依,满目春色。凤桥南山平安宫,是始建于汉光武帝年间的道教活动场所。沿松林间小路盘旋而上,山路两旁,灌木丛丛,松涛阵阵,鸟啼雀鸣。至望风亭内,居高临下,放眼四野,群峰耸翠,重岚叠嶂。脚下346国道沿途徽派民居房舍鳞次栉比,灰白相间,掩映在葱郁翠绿中。极目远眺,北河潺潺,若隐若现。安平高速公路宛若巨龙,在绿野中蜿蜒爬行。此刻伫立山巅,天高云淡、高逸闲适,飘飘欲仙,心境自然舒畅之极。从七十七级台阶拾级而上,平安宫正殿便映入眼帘,供奉的首位神仙是骊山老母,此外还供有送子观音、地母药王、袁仙姑等诸神塑像。早闻此处有王莽叛乱追杀刘秀于山前所幸被救,刘秀为感念骊山老母点化转危为安之恩建造庙宇的传说,神奇而又美好。民间还流传着清光绪年间,原财梁乡广沟村聪明贤慧的袁姓童养媳,悉心学医为人治病,深受乡邻爱戴,后被骊山老母点化成仙的故事。因此地恰好位于平利与安康交界处,便有了"平安宫"之美称,寄托了当地民众追求幸福平安祥和的美好愿望。

沿北河而上,正值春耕不闲时节,老县镇木瓜沟村两名妇女正在种植香菇菌棒。老县镇木瓜沟的返乡创业青年冉康的鸽子养殖大棚整齐排列,经过几年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现有肉鸽养殖大棚四栋6000余平方米,种鸽10000对,现存栏6万羽;年产乳鸽30万羽,鸽子蛋20万枚,带动全村30余户劳动力就近就业。鸽子又名白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还有一定的辅助医疗作用。著名的中成药乌鸡白凤丸,就是用乌骨鸡和白凤为原料制成的。民间有"一鸽胜九鸡"的说法,鸽肉性平、味甘、咸,归肝、肾经; 具有滋肾益气、祛风解毒、补气虚、益精血、暖腰膝、利小便等作用。鸽子的营养价值极高,既是名贵的美味佳肴,又是高级滋补佳品。鸽子蛋虽然个头很小,营养价值却很高,口感比较细嫩,爽滑, 营养丰富。乃孕妇、儿童、病人等人群的高级营养品,也是宴席上的一道时尚菜肴。鸽子蛋被人称之为"动物人参",不仅可以预防儿童麻疹,也是滋阴补肾之佳品。因此成为备受追捧的营养、健康美食,是发展前景极好的朝阳产业。冉康计划以肉鸽养殖产业为基础,全力打造陕南肉鸽养殖示范园,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出健康特色美食"鸽子宴",美味+健康,自然是很诱惑人了。

木瓜沟垴的万福山有一处宝相寺遗址。遗址为寺庙建筑,依山势而建,背靠西北,面朝东南,南北轴线穿建筑整体对角而过,建设年代不详。整个建筑基础以青石条垒砌而成,缝隙严密,造型规整,风格肃穆。可见正面三进石阶,寺前院子四周砌有石坎,地面平整,登七级阶梯进入前院,正面是遗留约三米多高基础,可以想象当初的规模,推测便是大殿。再登七级台阶进大殿,四周是半人高石条墙基,墙均不存,中间新造一座香炉,高香屹立,香灰满满,一旁堆着善男信女运来的红砖。再向前就是14个台阶,登顶正殿大门上书"万福山宝相寺重生利乐",两边对角褪色斑驳联文不清,门楣横联上书"志在高山",可一窥居者心境。正殿两侧是偏房,西侧是厨房和居士寝室,东侧是火塘和大厅,堆着善信捐赠的桌椅板凳。眺望群山皆是一片景和清明,古老的遗址建筑基础的青石上,仍布满尚未发绿的苔藓,青灰色点点片片,似乎是岁月给宝相寺镌刻的铭文,记录下寺庙风风雨雨的往事,如果能读懂它们,一定会精彩纷呈。

北河畔,平利县老县城遗址,沐浴在春日阳光下,更显沧桑。唐武德八年(625年)至清嘉庆九年先后两次建县城于此,唐武德8年为平利古县城址,《新元史》《兴安州志》记载,元初(1279年)后撤销平利县,改平利为巡检司,属金洲派出机构驻地。《明史》光绪《县志》记载,明初恢复平利县,洪武5年(1378年)再迁平利县城于此。清嘉庆10年(1805年)迁县城于今址后,称旧县城为老县,现部分城垣尚存,该遗址北部、西部残存有部分城墙,总长度约250余米。原古城附近的"锦屏春霁""凤山叠翠""灌溪百折"等"八景"均因历史变迁而无迹可寻。

出北河顺县河而下,至锦屏稻草街,便是今镇政府所在地的太山庙村。在县河南岸缓坡地,东起稻草街上街头,西止杨家湾,分布着面积为1.7万平方米的稻草街汉墓群遗址。1987年汉白公路自锦屏改线,掘出大量绳纹、菱纹砖和陶器、铜器,还有西汉新莽"始建国三年"纪年砖和"八千万岁"铭文砖(东汉遗物》,其中模印"鱼龙变化"和"豕"、"虎"纹砖,极有特色。村民取土挖毁部分砖圈墓室,其砖灰色菱形几何纹,方砖长43厘米、宽22厘米、厚10厘米。可惜出土陶器毁弃,铜器村民作废铜售卖收购站。稻草街后山坡村民多次挖出汉代砖室墓空心画像砖,其中一块"龙虎斗"纹画面完整的空心砖,长75厘米、宽28厘米,纵向破裂,厚度不详,大侧面和两端平面皆饰粗绳纹,正面模印为浮雕画像,虎身与另砖(现存安康博物馆)拼接,仅存粗健有力的虎足。龙纹以4个反方向弯曲组成身躯,颈腰部怒鳞竖起,缩颈翘尾,工艺精湛。画像砖被专家命名为西城虎画像砖,县城月湖北路女娲广场南侧存有复制浮雕。

七里沟垭口下,G346国道边,翠竹掩映下的龙泉山庄里曲径通幽,鸟语花香。庄园因泉得名。庄园后山有一眼龙泉水常年流淌,无论天旱雨涝水量不增不减,传说龙井水能治疗百病,故当地群众在龙泉井旁建一座龙井庙供奉,尤其是每月农历初一、十五香火旺盛。龙泉井泉水甘甜清冽,周边林深幽静,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俱佳。龙泉也成就了一道地方美食——老县豆腐,游客可体验手工制作豆腐,品尝老县豆腐宴,因而成为旅途中一次绝佳的美食体验。群山新绿滴翠,站在龙泉山庄凉亭远眺县河两岸坝子里青瓦白墙的徽派民居星罗棋布,高速公路高架桥矗立在田坝之上,一辆辆汽车穿山飞驰而过。高速路为老县的经济发展装上了新引擎,动力十足的老县一定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高速驰骋。

"岭障层围黑子城,溪流如带石如撑,竹篱茅舍人称市,野鸟闲花自识名;地僻不闻黧犬吠,山深只许白云耕,仆夫叱驭穿林度,几片红霞映日明"清代老县地方官员赋诗赞叹。巴蜀文化、秦楚习俗的浸润,铸就老县史册里一段永恒的辉煌,每一缕叶脉都充满远古的向往,历史的积淀催开文明的花朵,岁月更迭,依旧月明风清。

中国的散文12:清明踏青 吐故纳新

文/郑其

在中国的古代,近游成为国人特别是下层群众旅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和风俗。此外,由于交通不便,近游成了人们走出深宅大院出外改换环境一吐郁气的最佳方式。这既不违背安土重迁的观念,又能得到游乐的快感。清明踏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大堤曲》中曾描述了人们踏青的风俗,谓:“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宋代词人张先对吴兴寒食节时的清明踏青景象及风俗作了描绘,在《木兰花》一词中写道:“芳洲捡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柳永在《西平乐》一词中写道:“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烟光澹荡,妆点平芜远树。”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风俗记》中记述了洛阳的春游风俗:“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他还在《阮郎归》一词中描述了他在春游时的见闻:“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壁双燕栖。”宋代词人张炎有一首词:《庆春宫·都下寒食,游人甚盛,水边花外,多丽环集,各以柳圈祓楔而去,亦京洛旧事也》,细致地写出了洛阳清明踏青的盛况:“波荡兰觞,邻分杏酪,昼辉冉冉烘晴。绳索飞仙,戏船移景,薄游也自喜人。短桥虚市,听隔柳,谁家卖饧?月题争系,油壁相连,笑语逢迎。”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是这样描写村民的踏青情形的:“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樵鼓过清明。”元代诗人马祖常有一首《杨花宛转曲》:“清明艳阳三月天,帝里烟花匝酒船。石桥横直人家好,小海白鱼跳碧藻。”写出了平头百姓虽无“烟花匝酒船”的奢华财力,也自有“白鱼跳碧藻”的生活情趣。

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的下层百姓,喜欢在清明日到西山和什刹海春游和踏青。在男权社会,妇女出游是不可能的事,唯有在清明、元宵这些传统节日有“松禁”的例俗。广西太平府的左州,壮族瑶族妇女“婚嫁唱歌踏青为媒”,使踏青更增添了一种民俗意蕴,清代便有一首《浣溪纱·踏青》,专门描写当时的妇女是“春深闺阁弄妆迟,弓鞋罗袜踏青时。”

总而言之,无论官员还是百姓,在清明都乐踏青而不疲。尤其是对于无钱作远距离长游的普通农民和市民,踏青确是他们开春之后走出冬天紧闭的家门、吐故纳新、舒畅心情的极好机会。

中国的散文13:感受中国的活化石——彝族祭火圣礼

文/龙天尧

感受中国的活化石——彝族祭火圣礼

(散文)

龙天尧

当一群男子赤裸全身举着火神、抬着火种在你面前欢呼舞蹈,你不要错误地认为那是一群原始人的狂欢,在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整个彝族村寨都要举行这种祭火祈祷平安的圣礼,据说在中国所有的彝族聚居地,只有这个村寨一直延续这种祭火圣礼,因此,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祭火便被文史学家称之为中国的火文化活化石。

相传远古彝族先民在原始森林里狩猎时,因为无火,饥饿和寒冷的先民们便只能围成一圈或抱成一团相互取暖,由此抵御风吹雨淋及寒冷与黑暗,为给人类带来温暖与光明,一位被称为木邓的先祖便在古木上钻了三天三夜终于取得了火种,有了火,先民们不仅从此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蛮荒时代,还通过火熔炼出铁水制成铁器中的长矛大刀等狩猎工具。火是神圣的,它之所以神圣,就在于它用燃烧的火焰给人类带来文明与希望,文明的人类离不开火,因此,木邓便被彝族先民们尊为火神,红万村据说就是火神木邓后裔传人的彝寨,因此,这里的彝胞们每年都要隆重举行一次神圣的祭祀火神活动,重温先祖木邓取火的过程,然后把取到的火种逐一传送到家家户户,以此祈祷火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孙繁衍。今年的初春,我就曾感受过一次祭祀火神的圣礼,并由此更为崇敬给我们人类带来文明与希望的先祖---木邓。

那天,太阳刚刚升起,村寨里所有的彝胞们便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然后聚集在寨门的牌坊前等待着迎接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宾客与朋友,无论男女老少,都灿烂地欢笑着,那笑靥和环抱村寨一树又一树、一簇又一簇、一山又一山烂漫无边而又灿若星河的桃花相映,使之成为一幅抒情而又醉人心魄的喜庆年画。只见用柏树枝搭建的牌坊下,两名赤裸全身但却用五彩颜料纹饰的男子,手持大刀与两名依然赤裸仍用五彩颜料纹饰的金童分站于牌坊的两边,当有宾客与朋友走进牌坊时,站于牌坊两边的彝家小姑娘及小伙子们便弹响大三弦跳起欢快的彝族跳月……

当太阳正顶时分,整个村寨的长街上又被彝家小姑娘们铺上一层翠绿色仿佛毛毯似的松叶,大碗的肉菜及大碗的白酒便随之摆上,彝胞们祭祀先祖欢迎宾客与朋友的长街宴便开始了,那些素不相识的宾客与朋友坐成长长的一排,当即融入了彝家人热情豁达、耿朴好客的温暖氛围里,感受了一次返璞归真、情融大自然的最原始的共产主义聚餐,而此时,村寨里最有威望的毕摩还带着一群彝家姑娘沿长街宴向宾客与朋友唱起酒歌真诚敬酒……

下午五时,在村寨中的一棵老龙树下,毕摩开始念诵经文,然后钻木取火,当钻到新火爆起之时,迎火神、送火种的队伍便举着火神把新钻出的火种逐一传送到村寨的家家户户。迎火神、送火种的队伍前面是赤裸全身的男子,那些男子用五彩颜料在赤裸的全身上纹饰一些图案,然后用棕叶或网状似的棕片、树叶等遮掩阴部,但却在阴部正前方挂上葫芦、芭蕉或羊角等奇特的饰物,以突出男性生殖器的威武与雄壮,这或许就是远古的蛮荒时代先民们对生殖的崇拜,这是一切崇拜和图腾中最神圣的崇拜!毕竟,在原始的蛮荒时代,人类为了繁衍而崇拜生殖,所以生殖是神圣的。送火队的男子们一律用网状似的棕片蒙面,手持大刀、木棍、木叉、弓箭等跳着粗犷神秘、原始纯朴的舞蹈并用彝语大声吆喝着:“火、火、火……”继之逐一走向家家户户……

祭火圣礼最精彩的高潮部分是在村寨中心颇为宽畅的广场上。那时送火队的男子们用手里的新火种点燃早已堆放在广场正中的柴禾之后,人们便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在热闹的鞭炮声中仿佛又过一次喜庆佳节似地跳了起来,大三弦激越的脆响夹杂着人们跳月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一直传向山里山外,与我们同行的作家老李望着眼前人声鼎沸的景象显得颇为激动地告诉我,他几乎每年都要参加自己民族的这种祭火圣礼,但今年的祭火似乎要比往年热闹很多,不仅来了国内上百家的新闻单位采访,甚至美国、英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地的人都慕名而来了,这真是一个奇迹!——我想,这种奇迹只有在今天、在人民丰衣足食大步迈向小康歌舞长平、姹紫嫣红的这个春天里才可能出现!

先祖木邓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希望的火种,而春天则给我们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

电话: 13769370199

中国的散文14:在中国过中秋节

文/赵敏廷

我是韩国人,今年20岁,来陕西师大学汉语有半年多了。今年三月第一次到西安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有些孤单。但是,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

中秋节快要到了。第一次在中国过中秋节,觉得这是一个特别的体验。中国人认为过节是很重大的事情,所以,中秋节还没到,超市里就已经准备了好多月饼,而且几星期前就开始卖月饼了,这令我惊讶。

韩国也过中秋节。过节的时候,我们吃“松糕”。吃松糕是为了感谢我们的祖宗。秋天是庄稼收获的季节。我们用这年收获到的大米、绿豆等做松糕。这是很久以前就开始的文化,做松糕和吃松糕已经成为了韩国中秋节具有代表性的事情。

同一个节日,吃的食物不一样。我很想知道为什么中国人过中秋节要吃月饼,就请教了老师。老师告诉我说有两个原因:第一,和韩国一样,也是为了感谢祖宗;第二,因为月饼的样子:月饼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味道,但是样子都是圆圆的。中国人认为,吃了圆圆的月饼,所有的事情都会有一个圆满的解决,或希望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我特别喜欢这第二个原因。

韩国人虽然在中秋节吃松糕,但也欣赏月亮,也讲究全家团圆。两个国家的文化是相通的。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过节日的方式,但是心意、愿望往往是一样的。

中国的散文15:正月的中国红

文/孙凤山

有人说正月是从腊月里忙出来的,是从年里团圆出来的;有人说正月是腊梅绽开的馨香时光,是锣鼓敲出的欢乐新春。我说正月是新年弥漫中国红的开场白,是幸福和春风一起撞我满怀的忙里偷闲的温暖,是举着中国红走南闯北的大写的笑意,是中国红尽情染就的新愿景、新日子、新气象。

在正月,说出来的红不是中国红,动起来的红才是中国红。中国红深植在腊月的响动和喜悦里,有一枚粗壮的根叫除夕。这个响动和喜悦是粮仓的高,是过年的忙,是腊梅的萌,是丸子的香,是烟花的弧,是团圆的甜,是晚会的乐,当然还有大雪的白、寒风的刺骨。最先,一盏大红的灯笼挂出了回家过年的路,一张薄薄的车票装满了肥硕的思念,一个红气球放飞着孩子们的梦,一节红头绳扎起了姑娘长高的俊俏,一挂红红的鞭炮炸响了鲜明的年景,一对开门纳喜的红春联厮守着千家万户的安康,一幅倒贴的“福”字向正月张开天高地厚的胸怀……腊月就这么以南腔北调的动词汇集中国农历的底线,就这么以车来人往的谓语担当起辞旧迎新的坐标,就这么以中国红的名义迎来吉庆的正月。于是,春节大踏步掀开盖头:红春联调动着汉字里最修辞的寓意,红灯笼照耀着最圆满的祝福,红梅花绽开着最鲜艳的意志,红气球放飞着最调皮的星星……正月就这么大刀阔斧地爱着,把遍地的中国红散养在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真万确里,一浪高过一浪的中国红悸动着正月的心,把计划、吉庆、起步、欢乐染就得春色无边。

在正月,说出来的甜不是中国红挤出的甜,流淌出来甜的才是中国红染就的甜。如果我们深爱中国红,我们就会把自己投进正月,把根扎在春节,与除夕紧紧相连,然后,通过中国红的一双双慧眼去看故乡,去看中国,去看世界。我们能够融入中国红,能够酿造中国红的甜,是因为我们能在正月里看到我们自己的梦想,在我们身上也看到了中国红的源远流长和漂染的春。这种缘于腊月的红,长于正月的红,放手后成为风景,成为大好河山,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源于中国红的心,开局中方显一个民族的大气,坚持中方显新春的真诚。我们都懂了,我们便接近甜自内心的禅意、红色铸就的辉煌;我们都投入了,我们便拥有正月的起步、新春的经过、秋天的收获。每一颗大树的成长,都要接受阳光,也包容风雨;每一抹中国红铺开的甜,都要接受血肉和灵魂的打磨,也包容疲倦和失意。在正月,雪和严寒都转身走了,就由中国红迎接龙抬头的二月二吧。正月的特产是喜悦和吉庆,就让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塞北江南甜甜的中国红,把一个盛世中国,装点上世界的眉梢。

中国的散文16:那些年,那些味

文/紫陌

年,又叫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对老百姓来说,它是生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年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也许是自己年届不惑,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现在还时常忆起童年时的春节,回味旧时年的味道。

童年时代,我的家乡并不富裕,孩子们过年才能穿一身新衣服,可以放肆地玩,只要不犯太大的错误,大人们都不会打骂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压岁钱拿,可以土豪好些天,买零食、玩具和烟花。因此,孩子们都掰着指头数,盼着年的到来。大人们则从经济开支、卫生和吃穿等方面,有条不紊地做着过年的准备。

中国人对于过年那可都是慷慨的,就是平时再节省的人,置办年货时也毫不吝惜,辛苦攒了几个月的钱,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过年上。

腊月二十几,家家都要大扫除,拾掇房前屋后“打阳尘”,把家里的灰尘、蛛网、垃圾等清理干净,被褥、家什、炊具都要好好洗一遍,去掉旧日的尘秽,才能干干净净迎新年。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准备吃的,才是年前的重头戏。对于四川的“好吃嘴”来说,吃的东西可谓是五花八门。

过年的吃食,少不了腊肉香肠。冬至前后,家家杀了年猪,就用盐把肉腌透,吹干水分,再用柏桠、桔壳等带香气的植物熏制成腊肉,将猪肉灌进猪小肠里做成香肠,还有熏制的猪内脏,这些就是过年的主菜了。

为了炒腊肉,有的家里要做“催眠豆”(也叫豆香)。把黄豆煮熟,用扁竹根(一种春天开白花的野花)捂住,之后加豆粉和花椒面、辣椒面、盐、味精等作料拌匀,捏成球形;最后用稻草包裹,一串串的像糖葫芦,挂在柴火上慢慢烤干。半肥半瘦的腊肉切成很薄的片,加上豆香、蒜苗或葱段、青红椒等热炒,蒸在铁罐子饭上,那叫一个香,舌尖上至今还留有它的味道,是餐桌上的重头菜。现在集市里买的豆香,完全挑不起我的食欲了。

童年时,外婆家有一口石磨,做过年的吃食,魔芋、豆腐、米豆腐、汤圆等原料都得经过它的研磨。

外婆家的石磨很大,直径有一米多,上磨盘有个孔轴,孔轴连着推把,还有个喂料孔。磨盘下是流槽,流槽前有流嘴,流嘴下放桶盆等接米浆。上下磨盘结合得很紧密,贴合面有微凸的条状纹路,这样就能把食物磨得更细腻。现在都是机械化了,打制磨盘的技艺日渐失传,老式的石磨都成为古董了。

小时候最爱看大人们推汤圆面。推汤圆面要三个人配合,推磨的两个人轮流替换,另一个人则负责加料。每次推磨,婶娘们总是先脱去外套,轻装上阵。她们双手扶住推把,先往右前方推,同时身体顺势前倾,手臂顺着磨盘划出优美的弧线,腰身也跟着节奏自然地扭转。一旁加料的,需得跟着节拍,用长柄勺舀一勺糯米加到喂料孔里,两圈加一次料。石磨一圈圈转动,米浆从磨盘缝隙不断流出,下到流槽,再顺着流槽流到桶里。看着雪白的米浆,我的舌尖早已涌起红糖汤圆的软糯香甜。婶娘们边推磨边说笑,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那是劳动与幸福的成果。

魔芋、豆腐和米豆腐推出来的浆则要经过蒸煮,晾凉了用清水泡。家乡的米豆腐都要加黄栀子,然后用干稻草烧成草碱灰煮。这些纯手工的家乡味道,至今都在我的唇齿里留香。

石磨慢慢地转动,年的脚步也渐渐地近了。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开始洗煮腊肉香肠、杀鸡宰鸭。年就在大人们的忙碌中渐渐来了……

腊月三十,大人们早早起床准备团年饭。说是早些吃团年饭,这一年才会顺顺利利,邻里乡亲你追我赶,想博得头彩,讨个好兆头。喧闹的鞭炮声中,团年饭陆陆续续上桌了。鱼是必不可少的菜,饭菜要有剩余,所谓年年有余。大人们说团年饭要慢慢吃,吃得久表示来年结余多。于是,年的味道在大家的舌尖上化开了。

对孩子们来说,最喜欢的就是除夕夜了,大人们叫守岁,交天过后会发压岁钱,少则三五元,多则十元。很多时候,压岁钱是和期末考试成绩挂钩的,考得好的就要多些。大人们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期盼着儿女好好读书,成龙成凤。我曾拿到几回“大团结”,为此还美了好些天呢。

初一一大早,大人们叫孩子早起迎接新年,不能吵闹,说是怕把财神爷和好运之神吓跑了。于是孩子们一个个都穿上久盼的新衣,在左邻右舍相互显摆。红糖汤圆是早上必吃的,预示着新年里团团圆圆,生活甜甜蜜蜜。大人们还要在其中的一个汤圆里包上一枚硬币,说是吃到的人新年财运好。

过年的这些天,有些生产队还要放坝坝电影,条件好的,还有唱川戏的。小时候觉得川戏吐火好神奇,到初中学了化学,也就不觉得神奇了;再有的就是变脸了,这讲求一个快字,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乡里组织的舞狮队,走家串户舞狮拜年,三五元的礼钱全仗老板大方。

民俗文化表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划彩船,就是我们叫的“车车灯”。表演者穿着艳丽的绸服,脸上打着“摩登红”,在一个像船的道具里又舞又唱:“正月里是新年呢……咿呀喂……”“荷花哩登喂呀海棠花呀……”简单的词曲和大胆夸张的装扮,常常让我们看得入神。

过年那些天,亲戚间喜欢吃转转户,今天你家,明天我家,一大早大家就相互帮忙张罗。切几盘香肠腊肉,揪几窝时令小蔬,拿出自家推的魔芋、米豆腐和鸡鸭鱼肉,摆满满的一桌。男人倒上几杯老白干,女人和孩子喝着鸡汤,家长里短,酸甜苦辣,一年中的大事小情都在推杯换盏之间说开了,年的味道在大人们的龙门阵里更浓了。亲朋好友趁着年的间隙,总会提着礼物登门拜年,年在人们的真诚祝愿里持续升温……

年末的元宵节最热闹的就是看耍火龙。用稻草扎成的龙在舞龙队员的手里奔腾欢舞,队员都裸着上身,有人用铁水泼往场中,顿时铁花飞溅,队员在灼热的铁水花中跑得更快,把龙也舞得更欢了。节目表演完,烧了草龙,说是要送龙下海,企盼新的一年里,龙王爷让家乡风调雨顺。

元宵过后,年就正式过完了。大人们又投入到忙碌的农业生产中,耍安逸的孩子们则回归平日的校园生活。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