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的文章

请欣赏笔记的文章(精选9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笔记的文章1:忆微笔记

文/糯米团爆米花

----枯燥的回忆

手指敲着键盘,想写却又不知道写点什么,总是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最后又是删,心里感觉有点闷,所以想随便写点发泄一下枯燥的心情,因为水平有限,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不堪入目,最后又是删掉…

正文:

来到社会上经历了这么多的事,心境难免会发上一些变化,由于接触的社会层面不同,所以对社会的认知也不一样,想到当初初入社会为那些小小的心机而沾沾自喜的时候,现在也只能笑笑的在心底说一声:"当初是年少无知。"但如今也不会觉得现在自己所接触的层面有多广阔,也许,现在所接触的也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偶而已,说句难听的话,依旧是井底之蛙。

回想年少时代的时候,会为5角钱而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有时候甚至会大打出手,也会为课桌上的寸许"领地"划国界,也会为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好朋友打冷战、、、虽然现在觉得很可笑,但是也可以看成是小时候的天真可爱、调皮捣蛋,不得不说为当时的生活增添了许些乐趣。现在想着幼年时的点点滴滴,不知不觉嘴角挂起的微微的笑意!

也还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老师让写作文的时候,有一篇关于"人生"的题目,老师给我们换了一个话题,原因说是我们还小,不懂人生,这些离我们太遥远,这些话题只能是朱自清、老舍这类的"大人物"方才有资格谈论。现在觉得其实有时候让学生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也好,也可以让老师从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来引导学生更健康快乐的学习,而老师的这些做法,致使学生对自己有一种不信任,临场发挥的时候也可能会有心理影响。

然而,有很多中学生都觉得社会上立足很容易,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自己也不一定非要当状元,况且现在社会发展的速度,各行各业也犹如雨后春笋的冒出,就业机会很多,发展空间很大、、、我也不否认,自己当初也有这些想法,现在觉得自己只是傻得可爱,挺幼稚的想法,劝大家还是把这个想法扼杀在摇篮中吧!吃一堑长一智,谢谢吧!

今年是出来工作的第一年,所以感触特别多,见到以前的一些同学、朋友都是唏嘘不已,在一起说话的时候还是常常提起上学时候的事,感觉那时候的生活很快乐,很有趣,很充实,比起外面这尔虞我诈的社会,心口不一的恭维就感到无奈,这些你还不能表现在脸上,只是摇头苦笑罢了。

也是世态炎凉,不管以前在一起多铁的哥们,如果你现在对人家没有一点价值,没有一点可取之处,感情也就渐渐淡了,而一些单位、同事圈里的酒肉朋友,则如衣食父母似的,只差把他们那些"朋友"用木板钉在墙上,天天烧高香供着了…

所谓的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这些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话,也如耳旁风,在这看似灿烂的科技文明社会,一切都是笑话,只有靠自己,旁人就是让你靠,你也得有这个能力站得稳,所以,为了自己,为了生活奋斗吧!

笔记的文章2:新年笔记

文/韩仁芳

年年过年,都似敲着锣鼓,隆重走进心里走进生活,以最佳的面貌辞旧迎新。

最忙碌的是天下父母,乐呵呵地腌腊肉、腌鸡、腌鸭、腌鹅、灌香肠,依着年俗开始忙年;准备的年夜饭少油少盐花样翻新,新鲜健康的食品进入餐桌;也备了带有家乡味道的菜肴,如藕夹、春卷、素菜蛋饺、梅干菜扣肉等;下饭的还有什锦菜、厚实的牛肉、暖身的羊肉、专挑的海鲜等,都需要花时间、费精力去做,代表着父母对子女永不疲倦的爱。

最开心的是四五岁孩子,精灵般的聪明,说话利落。在亲人的重视下,能数数,写拼音,能唱儿歌,背古诗,学琴学画学舞蹈;新年带给这般大孩子的欢乐依旧,能挑新衣选新鞋;新年礼物不再仅是糖果零食,遥控小车、机器人,一个比一个精致;压岁钱仍然是新年欢乐的压轴,小数目小小孩们自己保存在储蓄罐,大数目父母帮着存进银行,还有的和爸爸妈妈一起,用压岁钱献出自己的爱心。无论怎样,这般大的孩童身上都散发着可爱的童真稚趣。

最满足的是单位职工,领了年终奖,安顿老人,抚养孩子,善待自己。敬长辈的贺礼变了,以前的白糖、蜜枣、桂圆、芝麻胶切片等少见了,代替的有牛奶、饼干、坚果、水果等,大多数直接给老人钱了,想吃什么自己买,精打细算缩手缩脚的小气事情少了,围着他们的是浓浓亲情。

最辛苦的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同志,心暖怀热。为了父老乡亲过上幸福平安年;为了他人实现理想而追求着自己的梦。有人在边防线上站岗;有人艰守岗位,披荆斩棘,拼尽一切力量,甘愿牺牲自我,为大家负重前行。不寻常的2020年,齐心协力,众志成城,阻击新冠,全国男女老少都做了贡献,戴上了世界最美丽的光环。他们的情如年冬的雪纯洁,讴歌他们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们的敬重。

最长情的是党的关怀。各部门的关怀送给了残废军人、智障人士、低保户、空巢老人、养老院老人,不仅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慰问,还送上对联、棉衣、米油、抚助金,口罩等物资;坚守在第一线辛劳的同志同样收到关怀和慰问,让广大群众更加热爱这个文明社会。

新年钟声敲响了,抗疫防疫的艰辛工作仍精心细作、兢兢业业,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守夜,守护红红火火的中国年。

笔记的文章3:连接过去的自己

点阅了自己曾经的笔记痕迹,自然是有熟悉感,却又不免感到陌生,有些无法理解那时的自己了。

一个世界一个空间一个角度,一个自己!

发觉了,过去的自己想得想深奥,想哲学,想文艺;而现在的自己,总纠结于情情爱爱,少份自我的执着与思想的深度。无病呻吟,无所事事,该改之该改之!

身边的故事、身边的人物越来越生活化,多的是世俗的色彩,少的是文艺的清新。除了情爱,世界纵然有很多的美需要去发现、感受,需要独立的精神。倘若依托于某人而失去自我,这样的生命终究没有质感。虽然在很多理性的时候,依然很感性去做某些事,因为执念?因为那份青春依然的心?那份不愿舍弃的错过?

假设,完全放下自己,完全自由行之,未必不给他人带来困扰。总认为,有些话不必多说,更无需说明,即是千万个误会千万种错过,终究也是事实的必然。也许,某个机缘巧合,解开了郁结,带着微笑,依然是不见!

近来,自己感触颇多,无法淡定处之。必该必该~

瞑目感受过去的自己,连接起来,那份野性、勇气、执着,追寻那时的自己,而不是在世俗的生活中蹉跎岁月!

笔记的文章4:乡居笔记

清明小长假,我携妻女回老家小住了几天,体验乡村生活。虽然我出生于农村,但毕竟离开故乡已二十多年,因此,乡村生活对我来说,已经像一本久远的日记,熟悉而又陌生了。

从黄州出发不到两小时车程就到了老家。家里只有老父亲一人生活,执着地守候着孤独与全家人的牵挂和思念,只有逢年过节儿女们回来才显得热闹。老家的厨房十分宽敞,土灶上架着大铁锅,堆了半屋子的木柴,或许是看着土灶烧柴、大锅炒菜的新奇,妻子主动要求掌勺,女儿则在灶前烧火,我与老父亲在院子里抽烟喝茶聊天。父亲十分享受这种天伦之乐的氛围,笑着说:当年你一个人打着背包去了部队,一转眼你就领着妻女回来帮忙做饭,时间过得真快,岁月催人老啊。

灶火熊熊,锅铲交错,一道姜葱鸡上桌,香气扑鼻,大家吃得一块不剩,女儿更是吃得津津有味,满嘴油光。妻子有极大的满足感,豪气冲天地说:以后回老家炒菜,我包了!炒菜的原料,水芹菜、油麦菜、葱、蒜等蔬菜是自家种的,鸡是自家院里养的,豆腐是自己磨的。于是,妻子一日两餐(早餐喝粥,不炒菜)守着厨房,捋起衣袖,系好围裙,抄起锅铲。有道是:“油烟滚滚、水汽腾腾,洗切烧炒、一气呵成。左冲右突、满脸灰尘,满桌好菜、香气诱人。”家人的每一次表扬都让她更加坚定地认为自己当医生做手术是把好手,当厨师也是一把好手。女儿即兴赋打油诗一首:“妈妈炒菜真好吃,油盐酱醋样样齐。芹菜白菜酿豆腐,油炸排骨姜葱鸡。灶火烧菜不一般,让你吃了还想吃。”

乡居三日,当然不仅仅只是呆在家里做菜、吃饭,农村自然清新的田园风光,理所当然得四处去溜达溜达。晨曦微露,我们早早吃过早餐,把水壶和饼干放进背包,便出发了。修筑于阡陌之间的乡村公路一片沉寂,四面连绵低矮的山峦、散落于山脚下的民居以及广袤的田野全部沉浸在甜蜜的梦乡里。薄薄的雾气在空气中缭绕,山峰、田园、房屋在雾气里显得隐隐约约,又因四周实在太静,让我顿时产生虚无飘渺的感觉。

村庄尚未从睡梦中醒来,这是村民们难得的休息光景。一个多小时后,薄雾渐渐退去,太阳露出笑脸,有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的村民陆续从乡村公路上行过。阳光明媚,空气清新,远山的红杜鹃开得正艳,丛丛簇簇,像秋天的火烧云;田野里的麦苗如紫色的绸缎在微风中抖着波浪,金黄色的油菜花漫山遍野;乡道上,人们携老带幼,手拿清明花,提着肉菜果品,去上坟祭拜先人,鞭炮声此起彼伏。

乡居故乡几日,既体会了与家人团聚的欢乐,又体验了故乡朴实的民风民俗。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也没有旅游景点的奇山异水,可故乡却有着一种纯朴,一种清新,一种真实,蓝蓝的天,黑黑的土,绿绿的水,凉爽的风,无处不在的平凡总透露出丝丝温馨,使人感到踏实沉静。

笔记的文章5:末日笔记

文/紫夜

十二月,又是一年的年末。这个冬天早已过了一半,可是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冷。

是啊,现在已是十二月上旬,听初中同学说东北飘雪,真的特别兴奋。我是那种特别喜欢雪景的人,喜欢那种纯洁,喜欢那种宁静。而我,也一直在期待这里也能下一场雪。

这里,是江之以南,铜陵。

昨天在网上逛贴吧的时候看到了一则帖子。觉得特别喜欢,然后就回帖了。我是职业的潜水党,从来只是只看不回,可是那时我是真的被触动了。

帖子叫《末日笔记》。大意是:如果2012年12月22日真的是世界末日的话,那么,这一年里,你还有什么遗憾吗?如果有就写下来让大家看看吧。

我笑笑了笑,我觉得楼主很幼稚,可是后来看到网友的跟帖后我却真的笑不出来,抛去这种怪诞的想法不谈,可是实质呢?

仅仅这一年,我真的有太多想说的,以至于自己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说起。

我一直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有的只是写写爱情小说,平常发生的事慢慢地被我的小说吸收了,成了故事的情节。而在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在我的印象里慢慢淡化,淡化了苍老,淡化了年华。

沦落到最后只能离自己越来越远,像记忆的时光里列车匆忙过站,不曾停留,而我,站在月台上的孤独旅客却只能看着它慢慢远去,苍白无力。

2012年初,我在黄山,那个时候我在为我的高考准备着,我答应了爸爸妈妈,我说我会努力的,但是结果我已不再看重。是啊,自己看重了太多的结果,最后只是换来一个又一个的失望。

高考前的一个月,我登着扣扣,手机放在旁边做作业。然后手机响了,一个陌生好友发过来的扣扣消息,她说,蓝格,你写了那么多悲情的爱情小说,结局大多都是背叛,离别,伤感。你肯定受了太多感情的伤吧?那么你还相信爱情吗?

我笑笑,然后回复了她一大段。

爱情是我们一生一定会经历的,没有爱情就没有成长。爱情有太多的结局和状态。可是在我们那些生生不忘的年华里,我们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可是相识,相知,相爱到最后只是剩下一个人,可是不管再怎么变迁,心里始终住着一个未亡人,或许一辈子只能容下那么一个人。这就是爱情。

然后下了线,收起手机。我没有正面回答她的问题,因为我觉得爱情无所谓计较结局,只要有爱,那么天涯海角,也会无怨无悔。

高考后,我落榜了。在那两个月里,我终于相信什么都可以离去,包括爱情。

填志愿后,我带着单反自己去了一趟徽州的新安江。那天下了一场大雨,我独自一个人站在江南的江边小镇,站了很久很久。看着灰白的徽商宅院在雨中渐行渐远,看着徽园探春班在戏台上伊伊呀呀唱着黄梅戏。

“谁为我写下故事的句点/

面前你的眼泪迷蒙缠绵/

寥寥诗篇你我早不相见/

话离别/

我在佛前许愿了结尘缘/

前世因果今生怎能改变/

唯倚门垂泪对月三千……”

虽然听不真切,但是我相信那一定是唱尽了人世间的铅华,悲伤苦楚。

因为它的名字叫《恨红尘》。

我喜欢那种拥有古风,淡淡的伤感,也是在那些生生不忘的记忆里,我回归到一个人。从江南回来后,我看着自己拍的照片,有雨,有江南的小巷,有在伞下匆匆而过的行人,却没有一张是彩色的,我在想,是不是爱情洗尽铅华之后蒙上了一层灰色,再也擦洗不了。裸露的是一种永远抑制不住的悲伤。

然后哭着哭着,天空就这样蓝了。

是吧,我们生生不忘的结果,终究是躲不过似水流年,逃不过此间少年。

2012年9月8日,高考录取结果,我在铜陵。

那个时候除了自己一个人,我什么都没有了。我想我就这样了吧,在四个月漫长大的等待里,我学会了自己一个人。陪伴着自己的只是还未真正出生的小说。《陪我到可可西里去看海》,我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始终不满意。最后我豁然明白,小说里的主角江琪无意中被我写成了自己。

因为林锋一直对江琪唱的那首歌,歌名是《你换了几站,我一直在流浪》。

是吧,江琪是孤独的,守着不可能的约定,等到岁月都苍老。

可是无论岁月多么落寞与苍茫,那些身影总是会过目不忘。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回首彼岸,突然发现光影绵长。也时常会想起,在偶尔的前尘往事里,我们是否还记得曾经的那些诺言?

到最后也终究不过是,留不住的如花美眷,看不透的似水流年。

悄然静默,岁月安好,天涯也好,海角也罢,愿你我永不相见。

然后我突然就开始努力的学习了,也开始争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我想我需要这样的生活,不会后悔,不会虚度。

后来,我在一次发稿中收到一封邮件,那封邮件来自一个陌生网友的漂流瓶,她说,现在的你,是否依然相信爱情?

我笑笑,然后回了。

爱情,无所谓相不相信。不相见,不相恋。

从那我以为自己不会再恋爱了,就像迷失在深海的星星,永远不能回到以前。可是自己终究还是错了,错的一塌糊涂。

只是欠下了的,永远也还不了。

就像夏七夕说的。有一些人,相遇在错的时光里只能是遗憾的结局。

十月底,我上网看到同学发到邮箱的喜帖。曾经犟嘴不到三十不结婚的一群人,一个个告别了自己青涩的年华,为人夫,为人妇。我笑笑,送上祝福。

我说,那一天不能喝酒的我,也一定会一醉方休吧。

然后在分离了四个月后,接到了倩倩的电话,她说,我回来了。

我笑笑说,哦,还好,我还在呢。

可是这个还在,等了那么长的时间,还伤害了那么多的人。

那么二姐呢,那个一直执守等待心爱的男人回来的二姐呢?2010年的7月到2012年7月,那个曾经一直守候某人两年的二姐,还是和他分开了。

她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从那天后却再也不开心。甚至没有看到说说心情。

突然有一天,我在课上接到她的信息。

她说,我,我想去找他。

我说,他在杭州。你觉得值得吗?

她回的很快。我想过了,芜湖到杭州,六个小时的车程。我还是会义无反顾的。

我说,如果他不愿意见你,你住哪里呢,那里你一点不熟悉。

她说我有钱,我带了很多钱去的。不用担心的。

我摇了摇头,我说,二姐,你知道他在哪里么?

过了好久好久我才接到二姐的电话。她说,我不知道他在哪里。

我突然心疼了一下。我说,二姐,你真傻。

然后就听到二姐在偷偷哭泣的声音,尽管压抑着,却真真切切。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在说些什么。爱情本来就没有谁对谁错,谁恋恋不舍,最后只是徒留一地悲伤。纵使再怎么挽留,也只能是自己妄自流泪罢了。

后来,我也不知道结局是怎样。只知道二姐没有去杭州,他也没有回来。

我们总是这样,在爱情里迷失最真的自己,在爱情的路上,只顾着往前走,忘记了偶尔的回头,走过的路,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这就成了我们再也不能回忆的过去。

只是因为我们年轻,仅此而已,而固执,也总是让我们在青春里遍体鳞伤。

时光荏苒,我们这一辈人,终究是要长大了,不能再随心所欲,不能再张狂叛逆。而那些流淌过的时光,和一些刻骨铭心的记忆,终究会凝聚成珍珠,在生命的暮年,散发出深深浅浅的光,折射出久远的人,久远的事,久远的情,还有那些曾经散落了一地的悲伤。

于爱情,青春总是这么的无所顾忌;于青春,爱情总是让人很向往。

记得乐嘉在《非尘勿扰》上说过一句话。我们寻找爱情,只是因为漂泊的心终究是需要一个归宿,于你于我。可是为什么那么容易受伤,只是我们习惯了在悲伤里趟过爱情。

我才幡然觉悟,是不是我们总是把爱情想成我们习惯的样子,然后一遍遍去演绎它,直到悲伤蔓延,无法愈合。

生命中总有不能承受的伤痛,从经历到结束,你总会看清很多。所以爱情,是没有如果的,不要那么偏执地去想写下如果。

前几天,乐姐告诉我,新的一期《80后》出来了,你去看看吧,然后马上就是2013版了。治愈系的小说成了主调。你的治愈系,微微疼痛的类型,我们终于用得上了。

我笑笑说,真好。

可是爱情呢,它好吗,是不是只能在被人们一次次的诉说中模糊了界限。

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再继续写小说了,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一次次对着那些文字去发呆,二十岁了,生活的节奏开始变得匆忙,多少年以后自己看到那些写爱情,写忧伤的故事,是不是摇头一笑说自己当初也是这么一个傻瓜。

我们都有流年要度,都有岁月要淌,都有各自的生活要去追求。

而结局也无非是各自安好,各奔天涯。

笔记的文章6:镌刻青春岁月

文/环梓涵

喜欢在笔记本上记录青春誓言;喜欢午饭后到操场的香樟树下任风拂乱头发;喜欢在下课铃声响起那一刻抱起同学新买的吉他拨动琴弦;喜欢午睡时塞上耳机在悠扬的旋律中睡去;喜欢在教室的走廊上眺望天空飘着的云;喜欢在晚自习时在教室后排偷偷肆意涂鸦……

这一年,我们正年轻。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趣味横生。每一寸空气都在我们挥洒的青春里轻轻跃动,与我们齐欢呼;没一米阳光都在我们激扬的时光里熠熠生辉,同我们共沸腾。

我们在成长中学会了在自己沮丧时去读一本好书,听一首好歌,吃一份美餐,然后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微一笑,告诉自己:亲爱的自己,不要沮丧,生活中会有阴影,也会有灿烂的光。走出阴霾,迎接曙光;我们学会了在同学犯胃病时,倒一杯热水,去食堂买一碗清粥,取几片胃药,放在她面前;我们学会了在父母的生日时给他们准备一份用自己省下的零花钱买的小礼物。不贵重,却沉淀着对他们深深的爱与感恩;学会了听到身后没来由的非议时,浅浅一笑,不争辩,不心急,以事实去证明自己……

这一年,我们正年轻。我们学会以真善美去面对这世界。即使世界以痛吻我,我们也报之以微笑。怎样的狂风骤雨,也淋不湿青春无敌的自己。

面临已经到来的高二,即将到来的高三,曾经在传说中无数次出现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片段来回地出现在脑海里的轰轰作响时,青春的我们毫不畏惧。

高考,不过是一场盛宴,无论早晚,都得盛装出席。于是,以准高三的身份,我们习惯了在夜色还没有扯下黑幕时便起床,带着惺忪的睡眼洗脸、刷牙;习惯了为一道数学题而熬上一个晚自习也誓不放弃;习惯了为请教一道地理题而忽略放学铃声与肚子里传来的阵阵饥饿;习惯了昨天考语文,今天考政治,明天考英语的生活而不加抱怨……

这一年,我们正年轻。在不免苦涩劳累的生活里,我们也体味那份充实与坦然。我们始终信仰着:只要奋斗,零度的青春也可以沸腾。我们一直彼此的鼓励着:今日之痛苦、劳累,只为了铸就明日之辉煌。

踩着四月的调子,我倒数着七月的降临。在那个清新的夏日,我将迎来我的十八岁。于是,在时光的边缘,我眺望着这颗璀璨的星辰在时光的催化下缓缓黯沉下落,在我心上划出一道忧伤的弧线。青春再美,终将逝去。

青春游走在岁月的尾巴上,我用力追赶,试图企及一份希望;也努力拼搏,想要在时光里镌刻些关于青春的痕迹。

笔记的文章7:慢的境界

文/张燕峰

清人周容写过一则笔记,题目叫《小港渡者》,讲的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故事。

顺治七年冬天,周容要从一个叫小港的地方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捆扎了一大摞书跟随着。

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傍晚的烟雾浮在树梢,距离镇海县城大约还有两里远。他便问一个在河边摆渡的人:“等我们赶到县城,还赶得上城门开着吗?”那渡者仔细打量了小书童一番,回答说:“若是慢慢走,城门还会开着,若是惶急赶路,城门怕是就关上了。”

周容听了有些气恼,觉得渡者在戏弄人。这一主一仆便快步前行。城门在望了,小书童却摔了一跤,捆扎书的绳子断了,书散落一地。等到他们把书整理捆好,城门已经关闭了。此时,周容才恍然明白了渡者那番话的深意。

慢,步态稳健,不疾不徐;慢,心态平和,不急不躁;慢,神色从容,不慌不忙。慢,有更多自我审慎的机会,从而避免更多的失误和遗漏出现。

作家刘震云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他的一个舅舅,这个舅舅是个木匠,方圆几十里非常有名气。因为,别的木匠打一张桌子只需要三天的时间,而他至少要花上十天功夫,所以他打出来的桌子总比别人的结实美观。后来,这个舅舅就教了他一招,就是做事情要慢。受这位舅舅的影响,他以后写小说也放慢速度,别人写一本小说花三个月,他花上三年时间。所以,读者夸他的小说好,并不是他的手艺比那个人好,而是他花的时间比那个人长一些。最后刘震云总结道“这是我写作最大的秘密和诀窍”。

慢,就是多一些细致和严谨;慢,就是多一些耐心和思考;慢,就是给自己留出足够长的自我修正的时间,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让事情少一些瑕疵和纰漏,日臻完美之境。

可见,慢不是愚钝,不是落后,不是停滞不前,更不是不求上进,而是淡定沉潜,豁达优雅,气定神闲,是看得开放得下。慢,意味着不被世俗的喧嚣和嘈杂控制自己的行动,不被虚名和浮利奴役自己的大脑,不被平庸和恶俗捆绑自己的身心,而是坚定地朝着心中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迈进。

慢,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让我们在红尘中匆忙奔波的脚步慢一些,再慢一些吧。只有慢,我们的心才能静下来,才会嗅得到每一朵花儿的清香,才会聆听到每一声小鸟清丽的歌唱。慢下来,你才会发现,生活处处海阔天空,时时云淡风轻。

笔记的文章8:夏日笔记

文/李季

那些竹子已长成

天越来越长了,竹子越长越高了。竹笋的每一节都包着一片萚,由下到上,萚一片一片慢慢脱落,露出鲜嫩的竹竿,上面罩着一层若有若无的绒毛,像是婴儿脸上的胎毛。绒毛褪尽,竹竿的颜色已经加深,变暗,枝叶也已长开。

竹子的下部一般不生枝叶,一人高往上的地方才开始有。一左一右,交错生长在竹节上,每个竹节生有两支,非常对称,叶子也是对称的,只是顶上有一根单独的竹叶。竹叶开始呈针状,慢慢舒卷开,后来就成了绿色的手掌,承接阳光和雨露、月色和鸟鸣。

竹园生笋的时节,大人和孩子都不进去。竹子长成后,竹园便成了乘凉、玩耍的好去处。鸭们午后卧在竹园里,头埋在翅膀下午休。鸡们整天都在竹园里刨着落叶,翻找虫子。麻雀一早出去,在田野里觅食,晚上回来住。狗喜欢偎着人,随时溜进来卧在主人的脚边。

雨滴竹叶的声音,连成一片,依然清脆。月色姣好的夜晚,若有微风,竹影婆娑,如幽人独自来去。露珠从一片竹叶滑落到另一片竹叶上,这就是所谓的“竹露滴清响”。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穷书生,家门前有一片竹林,于是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竹林的主人心胸狭窄,看了这幅对联后,把竹子全部拦腰斩断了,心想,这下你这幅对联总名不副实了。谁知书生把上联下添了个字“短”,下联添了个字“长”,依然说得通。竹林的主人一气之下,把竹子全部砍掉了。书生又添了两个字,上联成了:门对千竿竹短无,下联成看:家藏万卷书长有。毁掉一片竹林不是容易的事,因为竹鞭繁盛,长得长,埋得深,互相交织,密不可分。竹鞭的每一节上都有一个嫩芽,不用说,每个嫩芽都将是一根竹子。来年,这个书生家门前仍将是一片青葱的竹林。

那些竹子已长成,它们守着老家,不离不弃。而我在远方,我将在远方终老,老到拄着竹杖,才能回到那片竹林。

妈妈的蒲扇

很难忘记,那些夏夜在院内乘凉的情景,孩子们躺在竹床上,妈妈坐在旁边的竹椅上轻摇着蒲扇,为孩子们驱赶蚊子,讲着古老的故事。

蒲扇已经不常见了,小一些的孩子只认识电扇和空调。多年前,蒲扇不仅是夏天的日常必需品,一年四季生煤火炉子也离不了它。街头卖西瓜牙子的,人手一把,多半是用来赶蝇子的,因为他们用的都是破旧的蒲扇,扇边散开,几乎扇不出风来,大概新的舍不得用在瓜摊这种纷乱的场合吧。村头巷尾,经常可见的是坐在小马扎上的老爷爷和老奶奶,脚边放着大茶缸子和收音机,手里的蒲扇时不时在腿上轻拍一下,不知是扇风还是赶飞虫。

新买回的蒲扇,必定要缝上一圈布边,加固一下,让它不易散边。一般缝的是蓝色或白色的粗布,讲究的会缝碎花布。爱美的姑娘还会在扇柄下缝一串红色的塑料绳当流苏,这种扇子只放在她们的枕边,轻易不拿出来。小孩子喜欢用大一些的纸折叠成扇子,扇不出多大的风,纯粹是为了玩。

扇子的样式非常多,最难忘的还是最朴实的蒲扇。蒲扇带着居家过日子的味道,风力大,结实耐用,床头、饭桌、灶下,都离不了它。以前的孩子,哪个夏天没出过痱子呢?吃饭的时候,痱子惊了,身上奇痒难当,妈妈拿着蒲扇一阵猛扇,痱子马上就被安抚下去了。

多少夏夜,多少孩子在妈妈轻摇的蒲扇下进入了梦乡。星空低垂,树影婆娑,夏虫呢哝,日子好像长得没有边际,岂知转眼孩子们已经长大去了异乡,留下已经年迈的妈妈依然在乡下轻摇着蒲扇。

给往事添加注脚

怀旧,是给往事添加注脚。能够站出来认真打量自己,能够客观评述自己人生旅程的人,是明智的人。

经过,就是曾经的过往。一切事,转眼即成往事,真正能记住的能有多少呢?到终了,我们撒手而去的时候,撒开的手里,最后放飞的是哪一段不忍舍弃的往事?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记住的事情,只剩下了一些模糊的片段。勒克莱齐奥在《孤独旅馆》里写道:“勇往直前的跋涉,覆水难收的深情,渐行渐远的面孔,愈退愈远的世界。个中甘苦,冷暖自知。”彩霞满天,只剩下纤云一缕。万千滋味,皆化作淡淡伤感。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酒味终将淡去,月色也终将淡去,只是那留恋之意,始终在萦绕。

我换下的第一颗乳牙,被母亲扔在了哪个房顶?我踏在异乡的第一个脚印,到底印在何处?我第一次醉酒喝空的酒瓶,丢在了哪一块地头?

风往南吹,吹到故土,吹到村子的上空看一看。那里的青草正在发芽,田埂上的蒲公英拉着一把把小小的降落伞,把乡愁托离深厚的土地,飞往他乡。

看看我离开故土已有多久,看看哪一朵扯着降落伞的蒲公英是我?

风往南吹,拂过我爱的人的脸庞。我已逝的双亲,我远方的情人,我只能用一棵小草的肉身,在他乡想你。夜深人静时,垂下几串露珠,把露珠当成放大镜,瞄准远方,找你千寻。

田埂上倒剪双手走来的汉子,可是我的父亲?池塘边洗衣的妇人,可是我的母亲?河边掩面而泣的女子,可是我失散多年的情人?

伤心的雨水打在水面,向外画出无数的圆,犹如内心深处发出的无数的电波。谁郁郁的心中,永远涌动着无法重逢的苦楚?

多年以后,我会沿着夏日里最后一场雨水回来。我要守候在往事的边缘,等我爱的人。千年恍若隔日。

笔记的文章9:笔记生活

文/江泽涵

每日晨起或临睡,我都会记录一些当日的见闻、遐思或梦中的画面,还有读书观影的心得,少则寥寥数言,多则百余字,当然算不得文章,不是日记,也不像札记,我就称此为笔记。

我不是记录在本子上,而是利用一堆散乱的纸片,比如超市发票、取款凭条、信封、说明书的背面,拆开摊平的牙膏盒、药盒的内面,还有只打印了半页的纸。记完后,暂时都存进饼干箱里。

每逢周末,我会打开翻一翻,把内容相近的几则拎出来,有的可以直接串联成文,而更多的须打碎、糅合,然后花功夫打磨,直到看起来像篇文章了。要想变成铅字,那总得像个样子嘛。

这样坚持了五年,我发现记笔记有大益处。

首先,可时常自检近期言行,不致于一路糊涂。很多时候,知易行难,我们纵使知道应该要怎样做,可真正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若记下笔记,写成短文,无疑能加强自我监督。这对于意志不坚定的我来说的确有很好的自警、自持效用。如果说读书能洗心,那么写字能锤心。其次,要是文字能发表,可以换点稿费,不仅能获得成就感,还能贴补家用呢。我读大学时,家里很困难,学费、生活费,以及后来参加工作买手机、电脑,考驾照、旅行,还多亏了这些稿酬,偶尔我还能汇一些给家里应急。

于我而言,“码字”还有第三个好处,就是好玩。编织、叙说自己的工作生活,是件有趣的事。曾经有人问我:你这类文章没多少人看,也畅销不了,干嘛还花那么多时间、气力?我深知如今的书文行情,但与读者和畅销无关。我的回答是那句古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天做笔记,觉得很踏实,吃饭香,睡觉香,精神好。

和阅读一样,笔记已经融进我的生活中,我将终生坚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