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人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老人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老人的散文1:六位老人一个家

文/韩国光

被花刺深戳了一下实为不幸,相反也更近地闻到了包围过来的花香。

那是去年五月鲜花盛开的时候,同事吴萍80岁的父亲不慎被汽车撞成了重伤。当时住进医院抢救,一侧胯骨几乎完全粉碎,大腿骨被撞进了盆腔内。手术中前后输血一万六千多cc,打了27根钢钉……高高胖胖的老人家活了这把年纪,从没有受过这般“折磨”。

后来吴大爷出院了,孝心的吴萍考虑他上下楼不便,就把他接到了孩子爷爷奶奶的住处。这是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楼底住房,三室一厅,两对老人住起来还算宽敞。“老弟弟,你两口子住这里好,我平时做做家务,栽栽菜,这回还能搭把手照顾你恢复身体。”说这话的是孩子的奶奶,年龄已83岁了,而孩子的爷爷年龄更大一些,86岁了。这对穿着简朴的老人实际是吴萍丈夫的养父养母,吴萍的丈夫从小就跟着他们长大。养父患有肺心病,一发病脸就憋得发白,吴萍自己的母亲也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症,这样四位老人中就有三位是有病的。吴萍小两口天天工作之余都来照看他们,还给他们请了一保姆。吴萍每天一早都要一一询问老人今天要吃什么,她的丈夫常赶早去淮河坝下买些活鱼虾送过来。“俺爸!俺妈!”暖心的招呼声直钻老人的心窝。

有时,四位老人一起来到阳台前的“小菜地”里。养母弯着腰正在摘菜或拔去新发现的小草,吴萍撑着双拐的父亲就坐在豆角藤架紫红色的花朵旁,忘情地朗诵着自己刚写的文章和格律诗,她母亲则在那随意地拍着手。有个邻居家的三四岁的小女孩,喜欢围在老人身旁玩,“爷爷、奶奶好!”她摘了一朵小花调皮地就插在了吴萍父亲的头上。这片葳蕤葱茏的“小菜地”,更因为多了满面阳光的老人,经常引得小区的人们像蝴蝶似的拥来,到此拍照再传到网上。

最热闹的时候,是吴萍丈夫的亲生父母也来到了这里,三对老人各住一间卧室,虽然感到有点拥挤,但同是一家人的亲情氛围却显得更加浓郁了。这对生活在县城的老人每年冬天都会到此过上一段时间,除了这边冬天有暖气,年迈的老人更想接近亲生儿子一家人。这次吴萍的父亲出了车祸,本不想告诉他俩的,结果想念儿子的亲生父母,五月底来遛溜时正巧遇到了吴萍的父母。六位白发老人同住在一起,真是亲啊,大家围坐着一张老式大桌子吃饭,话语多交流的是晚年健康话题,难得相聚的气氛显得非常温馨。

吴萍丈夫的亲生母亲患有青光眼,晚年喜欢上了唱过去的老歌,她眼睛看小字模糊不清,她老伴就用毛笔抄起了歌词。每个字都有拳头这么大,然后她就和老伴挥着手在小院里唱起来,有时几个“老花镜”齐盯着歌词,一起哼唱着。六位老人宛如一个个老顽童,相互搀扶说笑,各有着有趣的神态。吴萍两口子星期天除了帮他们干些杂事,还常开轿车轮流带老人就近兜兜风,“俺爸您坐这边,俺妈您坐这里”,老人们痛快的笑语宛如春风一般飘荡着,最美丽的亲情之花始终盛开在老人身旁,吴萍的父亲也由此度过了一段最难忘的时光。

关于老人的散文2:耄耋老人儿时的春节记忆

文/李亮

“人家过年咱过年,人家吃肉咱不馋,有朝一日过好了,天天十五月月年。”如今,81岁的老人江淑梅还能想起这首打油诗,孩提时代每到年关,她总能听大人们念叨起这首诗。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老人现在真正享受到了“天天十五月月年”的好生活,但儿时的春节记忆却永远地印在了她的脑海中。

江淑梅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山阳人,1935年出生的她,经历了解放前的困难时期,儿时春节的记忆也跟那个时代有关。“那时候,穷苦人家过年不贴春联,也不挂灯笼,只有财东家才有。”老人说。那时,除夕后半夜,财东家开始放鞭炮了,村里的穷人就手提一个小小的棒槌灯笼去附近的庙里烧香,乞求过上好光景。

老人小时候家里十分艰难。5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人支撑一个家。即使这样,老人的母亲每年都会为孩子准备新衣服,把粗布煮绿做成裤子,用草灰将白布染灰做成上衣,年年如此。“当年我家对面就是一个财东,家里很是有钱,那家的姑娘过年时穿着细料布衣服,头戴一个绸子帽子,粉色边,旁边还有一个花,十分漂亮。”老人眉宇间露出淡淡的笑容,看得出她对那个帽子印象很深刻,是当时人们都羡慕的物件。

江淑梅老人还记得那时去亲戚家拜年,母亲会提前准备4把挂面,1包点心,1斤糖。想起那时母亲给她发5角钱压岁钱的心情,老人激动不已。“一领到压岁钱就高兴的呀,到处跑着玩。”老人笑着说。

儿时虽然条件艰苦,但过年对于江淑梅老人而言还是非常有乐趣的。大年初一,吃过母亲包的萝卜丝豆腐饺子,她就和村里的小朋友一起去玩了。“那时没有电,也没有电视,孩子们就在一起做游戏,那些乐子现在的孩子都几乎不玩了。”

那时村里人多,孩子也多,过年是极其热闹的。每年村里的老戏台上都会有人唱戏,他们所唱的当时叫“二黄戏”,虽然孩子们不怎么听得懂,但是那么多人聚在一起,孩子在中间跑来跑去,也是乐在其中。看“耍灯”也是老人的兴趣之一,耍灯的都是村里的小伙子,他们用红布把头一包,用线将两头一扎,老人经常跟在他们后面大半天。除此之外,村里在过年时“玩船”“耍狮子”“打花鼓”……那个时候,穷人和富人差别变小了,因为所有人都在享受着过年乐趣。“那时根本想不到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平时就跟过年一样,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啊。”老人意味深长地说着。

关于老人的散文3:冬日老人

文/蘇格啦的底

冬日的风还在不停地吹,近几日温度依然在骤降,满眼的枯黄树叶已在寒风咄咄逼人的气势下,不停发抖着、擅抖着,枯叶漫天飞舞。

小区里很静很静,似乎所有的草木都屏住了呼吸,凝聚着心神,盯着那一个身影。那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他往年都会来到这,每一棵树都认识他,他们是最好的朋友。而他又是那样平凡,那样微小,以至于行人看他一眼就将他忘记了。没有人会记起他,因为他就是一位普通的冬日老人,他只是一个拎着油漆桶,四处奔波的老人。

今年老人又来了,与往年一样,只是老人的背又佝偻了些许,看似无力的双手还是拎着满满一桶油漆,选定了一棵树,便缓缓地挪动脚步,来到树前,轻轻地扶着树蹲下,似乎来见一位老友,亦或是照顾一个顽童。老人轻轻地抚摸着树干,那双满是老茧、干竭而被冻得红肿的手贴在树上,却是分辨不是哪是手,哪是树啦。

老人艰难地抽出裹在口袋里的毛刷,同时翻带出破损的衣服里的棉絮,在这样一个大冬天里飘飞着,毛刷已经和雪白的油漆搅拌在一起了,浓稠的液体被老人翻上翻下,却象消耗了他许多元气,沉重地喘息声渐渐传来,似乎力不从心。老人动工了,提起刷子在桶沿上抖抖多余的油漆,便洋洋洒洒地刷在的树干上,倾力往下一划,一道粗而浓的白色被画在了树上,厚厚地盖在树儿的脚上,有如飘逸的带子破空而来,紧紧地缠上了。老人一脸的专注,完全不考虑自己孱弱的手臂,像似在对待一件艺术品,仔细而又缓缓地刷上树干,那一秒的划似用了一万年,一气呵成,又毫无瑕疵,这是一个平凡的老人做到的吗?那恰似轻纱的白渐渐遮盖了树的的身体,雪白的冬衣轻轻地穿在幼树上,树叶不再发抖了,在那欢喜地跳动,叶儿沙沙响。

老人的工作很简单,每年冬天都是这一笔一划,刷刷而成,但他却从不怠慢,因为那满树的枯黄在他眼中是生命,是他亲密的挚友。于是他明白在身上有大任,他身上压着的是万千的生命,是来年的绿的繁衍,是来年夏的绽放,是来年秋的收获!

冬日老人很普通,很平凡,但他也是冬天派来的天使,瞧,他拎起桶,又出发了……

关于老人的散文4:地铁里收报纸的老人

文/林贤荣

今年新单位搬到地铁口附近,上班经常坐地铁。每天在地铁3号线入口处,都能拿到免费的报纸。

随着网络逐渐占据我们的生活,现在了解时事新闻、娱乐八卦都是通过网络上来完成,以前报纸的余香味道慢慢散去,看报纸好像也变成一种奢侈品,所以每次我都在地铁里不顾忌别人感受地看着报纸,当做一种享受,打发坐地铁无聊的时间。

每次在东山口站换线时,总能看到一位老妇人站在站台电梯口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收拾人们看过的免费报纸。这是一位慈祥的老人,矮墩墩的身材,胖乎乎的面孔,头发梳得十分认真,没有一丝凌乱,可那一根根银丝般的白发还是间在黑发中清晰可见,微微下陷的眼窝里是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悄悄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老人安静地站在那里,但从来不主动伸手问路人要报纸,如果有人把报纸递给她,她便会对着你微微点头,并从苍老的嘴角露出一丝慈祥的微笑。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走到那里总会把报纸塞给这位老人。毕竟看着头发花白的慈祥的她在地铁里面收旧报纸,心里真还不好受:到了享福的年龄,该安度晚年了啊,却还要在这里收旧报纸,不知道老人的子女身处何方?不知他的子女如若看见会有何种感想?是心疼?还是……每次看到她,都会让我想起自己在乡下的老母亲,心里突怵一丝酸楚。老人究竟每天要站了多少个小时才离开?心想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让她可以多拿点报纸能早点回去。每天早上我都会拿上一份报纸,不管有没有看完,走到那里我都会把报纸塞给那位老人手里。多次以后,那位老人好像也记住我了,每次接我报纸的时候,总会伸出双手,还很慈祥的看我一眼,并小声说“谢谢。”我呢,将报纸给她的时候,也是带着微笑的。有一两次看到老人不在那里,心里反而有点失落,有点担心她老人家是不是生病或者什么原因没有来了?

人的一辈子,忙忙碌碌的,过程各不相同,但每个人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生和死。人总会老的,“百善孝为先”是我们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都一起来关怀老人,祝愿每个老人都一切安好,一生平安!

关于老人的散文5:修表的老人

文/刘希

爷爷想要一块手表,我辗转了几个表店都没看到钟意的。突然想到结婚时,有同学送我一块手表,我一直未用过,但不知道搁在哪里了。翻箱倒柜,终于从墙柜的角落里翻出一个铁盒子,打开一看,就是那块表。取掉手表上的塑胶包装袋,一块银色的手表便呈现在眼前。因为没有拆封,虽然经过了十年,但还像崭新的一样。我爱不释手地摸着这块“上海牌”手表,却发现它并不走动。

我想拿去修,可根本不知道这小城哪里有修表的,问家人,他们也不知道。去表店打听,老板指点我,说一个偏僻的小商店门口有一家,经过七拐八弯终于到达目地的,张望了好久才看见一个小摊,一张不大的木柜子上,用红纸写了两个字:修表。

估计是生意冷清,我喊了好几声修表,修表,一个约摸60岁的老人,才慢慢地从旁边打牌的摊位上走过来。我说老先生,麻烦您修下表。他笑呵呵的,也没问我这表出了什么问题,打出表盖,就开始换电池。一分钟的功夫,手表就开始正常走动。

他把手表递给我,收了钱,又转身到隔壁的铺面上去了。

这真是一个不敬业的老头。我在心里嘀咕。

把表拿给爷爷,他带上很松,嫌表带长了。第二天下了班,我只好又转到那个修表的老人那里,让他帮忙将表带取掉几个扣。他问了我爷爷的手有多粗,又将手表戴在他的手腕上让我参考,经过反复核实才决定取下四个扣,我看着说行。他麻利的三两下就弄好了。我付钱,他却不让,说上次已经付过钱,这次就算帮忙,反正没花一点材料,不要钱。

回家,跟父亲说起这事,他让我描述一下老人的外貌,当我一五一十地讲述完,他惊讶地说:“这老人呀,20多年前,可是我们小城里数一数二的修表师了,那时候,他的生意奇好,修表的都要排队。我那时就想着长大了当一名像他一样的修表师,真没想到啊,世事难料,修表业竟然这样不景气。”

又听父亲说:“这老人呀,原先可以顶他父亲的班,可是他偏不肯,说自己爱修表这行,真还没想到,他真说到做到呀。他的几个孩子都在国外,经济条件相当好,他还继续修表,真是固执。”

我顿时对他肃然起敬起来,这份微不足道的修表事业,在他眼里是那么的崇高,又是那么的迷人,以至于他这辈子,无论修表业的兴或是衰,他都始终如一的热爱着,坚持着,他享受修表带给他的成就感。我想起他为我修表时,嘴角浮起的那抹微笑,那一定是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满足与自豪的笑容!

关于老人的散文6:麦田里的乡下老人

文/郭领军

周末,在家闲得无聊,我突然产生了去田间地头看看田野,看看麦子的想法,久在城里上班忙碌,好久没有感受春风拂面、初绿萌发的景象了。

骑上自行车,沿着通向郊区的公路悠然自得地前行。骑车不多远,看到一个在小麦地头浇返青水的老大爷。骑到他身后,我下了自行车,向老大爷打招呼,我说:“大爷,浇地呢?”大老爷背朝我,手拿铁锨,正全神贯注地看着不断流向麦地里的水,对我的说话没有听到。当我再次打招呼时,老大爷才扭回身。我说:“这麦子长得真好!”老大爷开心地笑了。他说:“长势不错,但进入三月中旬,气温已回升,田间蒸发量大,小麦进入了分蘖、拔节的关键生长期。这返青水就是保证小麦高产的救命水呀!”我说:“返青水这么重要呀?”老大爷说:“那当然,这麦子就像人一样,人缺了水就会生病,影响机能,尤其对小孩子来讲,就会波及生长发育,影响到整个一生。麦子也如此,没有及时充分的水,就会小麦减产,直接影响到丰收!”老大爷的话,让我心头一振,老大爷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人生的哲理,人的健康的确离不开水,离不开养分,所以,对健康人和患病的人来说,及时补充“返青水”,才是生命长久不息的无尽源泉。

我站在大爷身边,又深层联想到,人生许多关键的关口,都需要“返青水”,除健康之外,比如面对学习上的难题、事业上的困境、职场上的挫折、爱情上的裂痕,在这种艰难时刻,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去迎接挑战,都需要自身的奋起和拼博,都需要朋友、亲人的关怀与帮助,而这种入心的关怀和热情的相助,就是给人信心和力量的“返青水”。

正想着,老大爷喊道:“麦地里跑水了?”他挥着铁锨向跑水的麦田去堵水,看着老大爷的背影,我在心里说,大爷,你好了不起,是你让我进一步认识了“返青水”的真正涵义,我今天遇到你,是我的幸运!谢谢你,谢谢你这位教我人生哲理的乡下老人!

关于老人的散文7:记忆中的味道

记得儿时,一个老人,一架老式手摇爆米花机,一群围观的孩子,构成难忘的场景。老人悠闲摇着,孩子们一边玩耍,一边等待着。终于爆米花要出锅了,放炮了!老人扯着嗓子喊了几声,砰!随着清脆的一声,刚才还远远躲开,捂住耳朵的孩子们一拥而上,顾不得烫了,抓起一把就把嘴里放,吃的那么香甜。那时还没有什么牛奶味的、巧克力味的,只是天然、纯正的玉米的味道。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发生了改变,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性,老式的手摇爆米花机因含有对人体有害的铅,铅在高压加热的条件下,很容易吸附在爆米花表面,经常食用,对人身体危害较大,所以逐渐被淘汰掉。街上再也难以看到,儿时那熟悉的场景。

现在,不少人喜欢用微波炉制作爆米花,用买回来的专用玉米,按照个人口味加入黄油和糖,用不了几分钟,香气扑鼻、金灿灿的爆米花新鲜出炉了,让人垂涎欲滴。而家庭版迷你式爆米花机,因小巧、时尚外形设计,操作简单,备受人们的喜爱。看着一颗颗金色的爆米花吐出来,让人吃到美味可口的爆米花的同时,更是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老式纯白色爆米花真的很难见了,偶尔遇到了,真的很兴奋,颇有几分“众里寻他千百度”味道。买了一袋,信手抓了几粒放入口中,感觉更多有点苦,吃不出来记忆中的味道,那深深怀念的童年味道。也许爆米花没有变,变的只是自己。

时间也能改变一切,却改变不了童年的记忆,那段纯真的岁月。

关于老人的散文8:做个活在当下的幸福老人

文/普旭

想起最近有朋友提出,现在的老人比上一代幸福多了。他们所谓的幸福,是指现在的老人只要身体健康的话,都有机会找到一份工作,不需要依赖别人而能够自力更生。

其实, 幸福的定义有很多种。有些老人希望在古稀之年,仍然有工作;有些希望儿女多点时间陪伴他们 ,关心他们的起居生活;有些则希望早日退休,身体健康,含饴弄孙,或到处旅游及找朋友聊天。也有些老人追求新的知识,实现年轻时所未能达到的梦想。

人活到老,做到老或学到老,能自食其力,不依靠他人施舍,不闲着无事做,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对健康也有很大的帮助。若能为社会发挥余热,更值得赞赏。

随着高龄化社会的来临,社会应该以同理心多了解老年人对人生,尤其是晚年生活所需的精神寄托和追求,以帮助

老年人面对晚年生活所带来的困惑和危机感。

老年人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的习惯与行为

老年人奋斗一生,虽然不是事事如意,但总有一些方面是自己较为满意的。所以,老年人会有意无意保留一些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也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

二、人际交往的向往

老年人希望获得更多的、持久的、亲密的人际关系,尤其在退休之后,朋友突然减少,他们会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如果能够有人和他们聊天及一起娱乐,他们会更能应付晚年生活所带来的寂寞感。

三、社会的认同及尊重

人们在步入晚年时,往往感到被人冷落及抛弃。其实,一般的老年人都怀念过去受到重视的日子,并希望继续得到社会的认同与尊重。

四、独立与对抱负的执着

老年人并不希望人们为他们安排生活,他们对晚年的生活自有安排和想法。对于那些有抱负的老人,他们更不希望受别人牵制。他们希望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以满足年轻时所未能实现的抱负。

五、向往宁静的生活

老年人打拼一生,好不容易才等到退休以安享恬静舒适的生活,他们都不希望为家庭琐事而操心。他们向往轻松愉快的生活,尽情发挥自己的所长,并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做自己喜欢的事,从而体会安享晚年的乐趣。

六、关心和爱护

无论是与老伴共度晚年的老人还是孑然一身的老人,都需要晚辈或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他们期待温馨的家庭感觉,希望与人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笑容以待,相互关怀,相互扶持。

关于老人的散文9:老人归家路

文/李其志

这个季节多雨,遇到老人是在一个雨夜的高架桥上,处理完一起警情,我们返回警区时开车上了高架桥,雨刷摆动打到了最大档,可水如瓢泼一般,前方路面还是白茫茫一片,不过幸好此时已经是凌晨时分,路面极少车辆,我谨慎地握着方向盘,观察着前方的路况。

老人的影像在我眼中一闪而过。我扭头问坐在副驾驶上的搭档:你刚才看到一个人了吗?搭档一惊,道:没有啊!

我说,刚才我好像看到中央护栏边站着一个人。

我停下车,把车上所有的示警灯都打开,防止后车追尾。然后在车里穿上警用雨衣下车往回走,距离停车处二十多米处,在中央护栏围挡上,果然伏着一个人。我走上前去拉那人的胳膊,是一个有知觉的老人,直起身在雨中看着我,雨水模糊了他的面貌。

我大声问,怎么会在这里?是受伤了吗?

老人张嘴说话,可能是太虚弱,声音很小,被雨声吞没。我再次问他是不是受伤,他摇摇头。我扯着自己雨衣上的警察标志,大声告诉他,我是警察,跟我到车上去。老人痴痴地不明白,我拉起他的手,向巡逻警车走去。

把老人带回到警队,给他找来一套干衣服,让他到更衣室换上。老人抓住自己湿漉漉的衣服摇头。我看得出来,老人有些老年痴呆的症状,于是对老人说,自己去,换下来的衣服自己拿着。

老人词不达意,意识散漫,同事悄悄把装老人湿衣服的塑料袋拿走,过了一会儿,回到办公室,冲着我摇摇头,看来衣服里没有线索。老人坐在那里,嘴巴里喃喃自语着,问询陷入僵局。

然后老人张大嘴巴,说我饿,饿了。

我去食堂给老人做炝锅面,同时想着如何是好。

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端到老人跟前,他咧嘴乐,抓去我手中的筷子。可能给老人换上的衣服太大了,袖口没过了手指。

我对老人说莫急,我帮你挽一下袖子。于是我就轻轻往上挽,突然看到老人小臂的皮肤上先是出现一个9的数字,再往上是一个7的数字,等我把袖口完全挽上去时,我侧过身再看,那扭曲在老人皮肤上如同蚯蚓一般的旧痕,是一串手机号码。

联系上了老人的儿子,他很淡然。说现在太晚了,明早我叫我姐过去接老爷子,他这个月住我姐那里,她负责。我问他老人胳膊上刻的号码是怎么回事儿,他答:没办法,总走丢,有联系卡,他也扔,年纪大了脑子就坏掉了。所以我哥想了这个主意。

听他这样说,我愤怒了。电话对方可能有所感觉,说,警察同志你也别生气,这个法儿挺管用的,你不是看了这个,才联系上我的嘛。

我一时无语,是啊,我是看到老人胳膊上的号码才联系上他的家人,而且在发现的那一时刻,还曾经惊喜异常,这是怎么了?难道我也出问题了吗?

关于老人的散文10:修鞋的老人

文/张佳程

距学校不远处有一位修鞋老人。

他终日占据着巷口拐角那一平方米左右的地方,修鞋的工具有序地排成一列,放在一张漆迹斑斑的木桌上。鞋毡、针线等物品码在脚边,自己则坐在一个年代久远的小马扎上,看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修手里各式各样的鞋子。

本以为自己与老人是没有什么交集的。不料“飞来横祸”,自己的鞋子在一次碰撞中痛苦地张嘴呻吟,只得求助于老人。他拿着鞋子在手中上下翻看,又于破损处用粗糙而布满老茧的手摩挲几下,再看看身旁的工具,微笑着抬头说:“能修,十分钟。”

说着他便忙碌了起来。也许是很少有机会细致地看修鞋吧,我对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好奇。老人一翻手将鞋放在鞋架上,顺手抽出一根字迹模糊的卷尺,将裂口大小一量,放下卷尺的同时从地上抄起一个小铁钉,旋即在鞋面上敲打。三两锤之间,鞋子复原了。这一切让一旁的我觉得,修鞋也是门艺术。往日那脏兮兮油乎乎的印象也随着老人的敲打开始破裂,不经意间也开始仔细地打量老人。

老人穿着破旧,领子发黑的毛衫外是一件宽大而厚实的旧布袄,布袄的年岁看着不比我小多少。老人的背驼了,修鞋时弯成了一张弓,眼睛也不太好,不时用沾着黑污的袖套擦拭。脸上布满密集的褶皱,手上的裂纹如沟壑般狭长深邃,整个人倚在桌旁,四周空荡荡的,只有铁器碰撞的声音。

老人的修鞋工作已近尾声了,他拿出针,用一块干净的布擦亮,又放在嘴里润了润,小心翼翼地拿起线照着针眼轻轻穿去。整个动作进行得很慢很慢,身子蜷在一起,眼睛距针尖不过几厘米。我在一旁看着老人在鞋子上走着线,一点点颤巍巍但细致地完成一件艺术品。最后一针穿过打结后,老人拿着鞋子在手中验看,又在原先破洞处用粗糙的、布满老茧的手来回摩挲几下,仿佛有几分不舍地微笑着抬头说,“来,试试。”

穿上鞋,脚上还留有老人手上的温暖,来回走几步,是熨帖的踏实。我客气地问道:“爷爷,多少钱?”“三块吧,放那就成。”老人说着又拿起下一双鞋,头也不抬地做起下一单生意。

看着老人忙碌的样子,便不忍再打扰,道声谢后转身向家的方向走去,老人修过的鞋子踩在地上多了些厚实。回头望去,老人倚在桌旁,低头忙碌。巷口外车来车往,人们脚步匆忙,衣着光鲜。

刹那间,无限感慨涌上心头。在繁忙而嘈杂的生活洪流裹挟之下,谁又注意到这巷口拐角处的老人了呢?但在他身上闪现着久已逝去的平凡之美:卑微而不失自尊,艰辛而不失温暖、平凡但永远认真地活着……

关于老人的散文11:从我做起,给老人一米阳光

文/赵荣柏

近日,在电视传媒和《南陵在线》网络上看到两条新闻,一忧一喜,不禁感慨万千。

据《安徽公共频道》报道,某城一小区的五层居民楼上,一空窠老人死在家中床上达六年之久竟无人发觉,直到该幢楼拆迁,拆迁工人攀上高层窗户,才发现室内床上一具森森白骨,透视出现代都市被物欲扭曲的冷漠。看后令人心寒。

据《南陵在线》报道,南陵在线的爱心人士日前开展一系列爱心献温暖活动,其中之一是赴家发镇给贫困老人送去过冬御寒的棉衣,看到穿上新棉衣的老人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我又看到这个社会亲情的回归,人性的回归,传统美德的回归。由衷地向我们的青年志愿者道一声:谢谢!

敬老爱老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严峻答题,昌盛的国家、惠民的政府、和谐的社会为夕阳下的老人提供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健全、越来越温暖的养老环境,但老人希冀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抚慰。

我想起看过的一则外国故事,叫《给老人一米阳光》。有个叫埃尔莎的小女孩,看到住在北边屋子里的奶奶,问她的父亲:为什么太阳照不进奶奶的屋子呢?我想她是喜欢阳光的。太阳公公的头探不进北屋的窗户。她的父亲说。那么我们把房子转个个吧?爸爸?房子太大了,不好转。那奶奶就照不到一点阳光了吗?艾尔莎问。当然了,我的孩子,除非你给她带一点阳光进去。

把阳光如何给奶奶带去,成了艾米莎的愿望。当她在田野里玩耍,看到因了太阳的照耀,小草和花儿都生气勃勃,茁壮成长,鸟儿在阳光里自由的鸣唱,善良的艾尔莎心里想,奶奶肯定也喜欢,我一定要带一点阳光给她。当她发现温暖的阳光,照到她金色的头发上,又照到她的衣摆上,她突然高兴地跳起来,我要用衣服把阳光包住。然后跑进奶奶屋里,叫着:看,奶奶,我给你带来一些阳光。奶奶说:它们在你金色的头发里闪耀,有你在我身边,我不需要阳光了。

从此每天早上,艾尔莎在公园玩耍,都会跑进奶奶房间,用她的眼睛和头发,给奶奶带去一米阳光。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每年呈百分之三点二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会有近三亿人,到2013年,100个人要养38个老人,养老,任重而道远。老人辛苦操劳,奉献一生,如春蚕般为儿女吐尽最后一口丝,如蜡烛般燃尽最后一滴烛泪,到老人老了,需要被关爱,照料时,我们不愿看到的老人被虐待,被遗弃的现象却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屡屡出现。乌鸦尚有反哺之恩,牛羊也有跪乳之恩,作为大孝无疆的华夏子孙我们尽了孝道了吗?

给老人一米阳光吧,让老人石刻般的脸舒展阳光般的笑意。给老人一米阳光,让老人孤独的心灵,不再缀满落寞和冷清。给老人一米阳光,让老人爱有所值,老有所养,老有所终,老而无憾,老而无悔。给老人一米阳光,让老人的晚年天空不再是阴云密布,凄风苦雨。给老人一米阳光,让老人晚年的天空,霞光满溢,永远美丽,温暖,灿烂。给老人一米阳光,让你浓浓的爱意和殷殷的孝心,暖透老人短短的余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请给老人一米阳光。

关于老人的散文12:老人心理保健不可少

文/王建锋

许多老人对心理保健不以为然,觉得不学习不了解这方面知识也无所谓,一切照旧,影响不大。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自己有一套解闷的方法。其实不然,许多时候,人往往在不经意间,在不知不觉之中,在匆匆忙忙之中,暮然回首,已经是山穷水尽,叹惋无穷!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古人早就对生命的短暂和珍贵有非常深刻的认识,确实至理名言,叫人回味无穷。个体生命在无限的宇宙之中确实非常渺茫,所以,对每一个个体仅有的一次生命,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但是,人们却往往在生活实际当中忽略了这一点,掉以轻心,结果致使深染沉疴,病入膏肓,悔之晚矣。

我们周围有许多人原本是可以活的更长寿的,他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自以为是,麻痹大意,不注意保养,不注意自我掉节,固执己见,不重视与人多沟通,不及时就医,结果导致病情加重,难以治愈,令人扼腕叹息。其中,心理保健是很重要的一条。

我们村有一个老人,年近古稀,三个孩子,两个已经成家立业,都有了孩子,唯独长子三十好几了还不结婚,而同村的同龄人都已经结婚成家,孩子几个,其乐融融。这让一辈子好强的老人感到很没有面子,心里很焦虑很失落。同村的老人,临近村落熟识的老人,他们的子女多已经成家,老人们相聚,自然避免不了谈及各自的子女情况,这更加让老人没有面子,心里焦虑。但是,儿子又不听话,老两口一再劝说儿子及早成家,可是,儿子怎么都听不进去。老两口束手无策。老人由于和人交往感到没有面子,丢人,于是,常常在家不出门,只是看电视,带孙子,或者偶尔外出在田间地头干农活。偏偏老人左邻右舍以及家族亲属的孩子也都成家,家庭圆满,这让老人更是无形当中增加了压力。于是,常常闷闷不乐,在村里的娱乐场合和人群当中很少去。只是在家里常常和老婆发牢骚,抱怨,生闷气。加之,饮食不注意,盐多,饱食,好抽烟,天长日久,成了高血压。

由于不和人沟通交流,自以为是,得知高血压后,也不大在意,自己听广播看电视,买一些保健品来舒缓,结果,表面看开,人变精神了,食欲增加了,但是病情并没有得到缓解和根治,而是隐藏下来,导致病情加重,最终脑溢血突然重度发作,不治而亡,令家人万分悲痛和无限遗憾。

从这个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人的悲剧,多么惋惜!如果他能注意养生保健,知道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心情放开朗,保持心态平和,不和人攀比,及时就诊,戒除不良嗜好,何至于此!可惜,生命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复生,失去的就再也无法回来了。

试想,如果这个老人把心态放平和,注意心理保健,面对不顺,多与人交流,开朗达观些,何至于积郁不能排解,何至于成天在家叹息郁闷以至于贻误病情!

对儿子不成家一事,要顺其自然,量力而行。讲清道理,督促下,也无妨,但是,儿子已经是成年人,是人到中年,不是小孩子,实在听不进去,就由他去,不必强求。对此自寻烦恼,耿耿于怀,致使自己不得开心颜,以至于影响了自己的养生和保健,实在是得不偿失。人道七十古来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清自己去。重要的是:善待自己,无愧于心。随遇而安,自成天趣。信马由缰,快乐安康。知足常乐,不攀不比。可惜,老人保守自闭,不注重与人交往,郁结的心志无法转移化解,听不得这些道理。另外,老人好面子,心强,不够豁达、超然,这些都是养生大忌。还有,老人对疾病没有足够重视,不及时就诊,一味地看电视听广播轻信广告,耽误了疾病,也是重要原因。如果多参加集体活动,也许会从别人那里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及早就医。

唏嘘!人生没有如果,一切悔之晚矣!老人面对家庭不顺的事情,一定要注意心理保健,防患于未然!

关于老人的散文13:好心的老人

文/闫养民

正在办公室加班,老婆打电话说家里有事,让我想办法回去一趟。我不敢怠慢,马上给同事交代了几句,就一溜烟地出单位大门而去。

好不容易盼来了公交!等心急火燎地上车、买票,一摸裤兜才想起上班时嫌累赘,将钱包扔办公桌抽屉了。

怎么办?我涨红着脸和售票员“套磁”:“我是咱这路的老熟客,刚才因为走得急,钱包落单位了。您看,能不能通融一下,下次加倍补票?”

售票员像没听见似的,冷若冰霜地冲司机一声大喝:“停车,让这位师傅下去!”

公交车应声而止。车上的乘客全都像看外星人似的盯着我,我惶恐地逐一扫描,还真没一个认识的。还等什么?灰溜溜准备下车吧。

“等等!”这时一位白发老者喊住我。他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元钱递给售票员,平静地说:“给你,这位师傅的车票钱。”

终于可以不被驱逐了,我感激地向伸手救助的老者点头致谢,老者微笑着示意我坐下。

还没坐稳呢,身边的人忽然开始七嘴八舌地互相交流,大意说像我这样蹭车的人见得多了……我自嘲着苦笑,只恨公交车跑得太慢。

就在这时,替我买票的白发老者忽然大声说:“小伙子,带电话了吗?我给老伴打个电话……”我听了赶忙掏出上衣口袋里的手机递过去,老者接在手中开始打起电话来……这下好了,我再不像个骗子了,多少回报了老人,我也 如释重负。

到站了,我匆匆下车,心里感念着今天及时帮我解困的白发老者,我打开手机想看看时间,顺便看看老者刚才在车上的通话号码。啊?竟然是0000000!我顿时愣住了:原来老者根本没有拨通电话,他只是为我解围而已……

关于老人的散文14:如何越睡越长寿

文/杨力

老人长寿也是需要一些好的养生保健习惯。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老人保健时如何越睡越长寿。

睡眠的姿势。

睡眠姿势是否合理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睡眠质量。生活中睡眠姿势有仰卧、俯卧、左侧卧和右侧卧。

相传宋代陈抟是着名的睡仙,他非常爱睡,并独创了卧式睡功修炼法,他晚年隐居华山,时常闭门卧睡,活了118岁。他的安睡秘诀是,如果左侧睡,就将左腿和左臂弯曲,用手上接头部,同时,把右足伸直,将右手放在右大腿上;右侧卧时,则相反。据说,陈抟的这种睡功秘诀对安睡有非常好的作用。

老人长寿除了要求睡觉的姿势外,还需要掌握好的睡觉朝向。下面来看看老人如何越睡越长寿的睡觉的朝向问题。

睡眠的朝向。

对于睡眠的朝向,《礼记玉藻》中有:人在睡觉的时候,头应该朝东,这是因为东方是日出之位,头朝东是顺应早晨的生发之气。《保生心鉴》中记载:但凡睡觉的姿势,春夏头都应该朝东,秋冬头都应该朝西,认为是顺应四时养生。《老老恒言》认为,睡眠时头的朝向要保持常规的安定状态,不应该频繁更换。

由此可见:

①睡眠不管采取哪种姿势,只要舒服就可以了。但有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不宜仰卧或俯卧。

②睡眠时头的朝向不宜经常更换,而应相对固定,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③床按南北方向摆放与地球磁力线方向一致。

④固定一种卧姿不舒服的时候可以翻转身体,这样不但可以舒筋活血,有利于健康,还有助于促进入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