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的文章

请欣赏秋月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秋月的文章1:那一年的中秋节

文/墨玉凌砚

那一轮中秋月又圆又大,高高地挂在故乡湛蓝的天空。天空纯净的像一汪静静的湖水,那时候,还没有雾霾,没有喧嚣的车来人往,故乡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我的童年就镶嵌在这水墨画中。那一年八月十五的月光洒满我家小小的院落,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欢呼雀跃在融融的月色里。院子东头的大柳树,柔软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的摇曳,弟弟随手抓住几根打秋千,一下子把自己悠出去老远,吓得母亲大声惊叫;快下来,别摔了。而我和哥哥则大笑着,一边保护着弟弟,一边又把他悠的更高,那个中秋夜,欢声笑语伴着月光在我家的小院里流淌。

三块月饼是母亲提前两天就买好的,并且藏了起来,让嘴馋的我们翻箱倒柜的也没找到。那时候,买月饼用粮票,而且,限量供应。三块月饼,三种口味,一个枣泥、一个五仁、一个豆沙,母亲说;她不爱吃,我们仨,一人一块。月光下,母亲让我们闭上眼睛,自己抓到那块是那块。我抓到一块枣泥的,弟弟抓到的是五仁,哥哥没有跟我们抢,他说,剩下的归他。我说,我的给妈掰一半。弟弟说,他也掰一半。母亲摆手坚决不要,聪明的哥哥想出了好办法,他说;我们把每块月饼十字切开,分四份,每人给妈一份,妈就可以吃到三种口味的月饼。我们三人再每人拿出两小块互相交换,也可以吃到三种不同风味的月饼。他的提议让我和弟弟拍手称快,于是,我们找来菜刀,将三块月饼分成十二份,每人三份。哥哥进屋搬来桌子,说是先祭拜月亮,然后再吃。弟弟把十二份小块月饼在桌子上摆成一个大大的圆,我摘了几串葡萄,毛桃放在圆形的中心。三个孩子虔诚的对着那轮又圆又大的月亮双手合十,拜了三拜。然后听上初中的哥哥朗诵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晴天,不知天宫阙,今夕是何年------,哥哥的朗诵字正腔圆,我和弟弟边听边喝彩。

那个中秋,那一轮圆月,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那柔柔的月光,伴着满院子的蟋蟀的欢唱,蝉的低吟,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形成了一首绝美的交响曲,伴随着我们三个孩子的追逐嬉戏,沸腾在故乡的那个注满童年欢乐的农家小院里,再回首,温馨涌上心头,像喝了一杯陈年老酒,在沉醉中舒展开疲惫的身心和四肢,梦回青涩的童年,那一晚的月亮高悬在记忆的天空,皎洁似水、纯净如玉。啊,那个无法复制的美丽的中秋。

当我们长大后各奔东西,故乡的明月已变得遥不可及。城市的中秋,月在哪里?满目是五彩迷离的灯光,巨屏广告,光影夺目,靓丽缤纷。车流滚滚中,我们脚步匆匆,无暇抬头仰望天空,寻找那轮被古今诗人们赞美过的月亮。

秋月的文章2:秋月

文/高平

秋月,高洁,特别是一场秋雨过后,你再看那皎白的月亮,更有一种明媚清凉的感觉。过去有诗说过霁月难逢,而我有幸遇到了一位名叫秋月的医生。

那是2003年的春天,我心脏不好,住进了市医院,主治医师便是张秋月,她待病人和蔼可亲,丝毫没有那种尊贵的知识分子的架子,她从容大度,谈笑风生,让人很愿意与她接近。我这人爱说笑,有一次她去查房,见她笑容可掬的向我走来,我曾经说,张医生见到你病就好了一半,后来觉得这话不妥,因为当面夸人是不好的,可怎么说呢,这是发自心里,自然流露出的话呀。一位医生的态度对病人来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好的态度,就像一缕春风把温暖吹进病人的心中,给一种抚慰,一种力量,对病情是有好处的。

七八年过去了,一天我正屋里闲坐,忽然电话铃响了,原来是教委打来的电话,说老干部局和卫生局领导,要开展“一对一帮扶亲情化服务”争取本人意见,问我愿找哪位医生?我竟不假思索的回复,我找张秋月大夫,后来果然收到一张美丽的联系卡,责任医生正是张秋月,又过了不久,张大夫和她科的同事们竟光临寒舍,嘘寒问暖,关爱备致,让我这个八十岁的老人十分感激党和政府以及市医院的领导和医护人员。

我病了,孩子们陪我去了市医院,找到张大夫,一查血压高到200多,我住院了,遇上许多难题,张大夫都热情的帮我解决了,我感激她和她的同事们,她们是我们的守护神,每当我看见她们匆忙的走在走廊上,那洁白的隔离服轻轻飘动的时候,仿佛又见到了那雨后霁月,是那么明媚靓丽圣洁,难怪人们称医务工作者是白衣天使,以此来赞美她们的医风医德。

秋月的文章3:秋月浓

文/肆吨雪

当中秋被挂上季节天空,那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载满了所有思念和流溢,随繁星一起放飞所有思绪,洒落在每一束故土的月光,照亮那一颗游子的心。

被风吹落的红,已经脱掉城市路旁梧桐的风情,涤丝摆柳的翠,被残卷枯叶,随风飘零,扫落楼前酷热的清石台阶,清晰昨夜街灯照亮的回忆。

也许,在枫叶落黄的季节,在夕阳入海的那一刻,从车水马龙的城市飘向稻香扑鼻的乡村,岁月的浪花总会翻涌着过往曾经,文字却无法解读对故土乡情思念的神经。

想喝一口故乡老井的水,清澈多年离别的负累,采一枚枫叶红,复制童年的天真,割一镰稻菽逗香,品茗乡土所有的滋味。

秋声唧唧的静夜,那青天一盘银月,庭院里葡萄架廊串落的玉汁琼浆,围满家人的石凳摆满圆饼,天空的圆月包裹了所有中秋的心意。

不论是在岳阳楼的烟波浩渺,还是在西子湖畔的平湖秋月,在每一处可能记起的地方,隽永成一个远方家乡和亲人的寄托和慰藉。

不知道是伤怀还是眷恋这样的季节,叶落归根总是秋风的追求,那被圆月临摹的诗词,也会随风向北吹。

天空的那轮明月,越来越圆,那一份中秋情,已经越来越浓。

秋月的文章4:又到一年秋月高悬时

早记不得时间的流逝有多快了,只觉三两月、五六月恍惚之间已是岁月流去了大半,在这段宁静的光景里我察觉到了些许变化,那不像花谢花开叶绿叶黄那么来的自然,只是这城市间可以忽略不计没有谁会注意到,但却真实的让我自身觉得害怕。

忽然而至隔世相望一般,又到一年秋月高悬时,中国文化中酒与月、愁与悲交织表现到极致的节庆,空怀古多少文人骚客吟月而歌,却也没有一段一张一字一句的契合,这是隐喻吗?在月圆离合时每一个人总有份自己的哀叹!我也不例外,只是愁到尽头何时了,遍寻秋月唯有今宵好罢了……

昨夜静思,感怀自己二十五年四次转折经过人事繁杂至今,却仍无法自述佳绩,唯有哀叹惭愧!

秋月的文章5:笋江中秋月

秋风飒飒,暑气日见消减。尝过新芋新薯,一转眼便是八月中秋了。

这正是泉州八景——笋江月色尽美之时。夕阳刚刚落进西边紫帽山的怀抱,那比脸盆还大的月亮就从东边的凤山升起,像喝多了荔枝酒的醉汉,懒洋洋地晃着。几条彩带在它附近游移着,像被它信手扯来又随手扔掉似的,变幻无常。

站在笋江石桥上放眼东望,沿江一带的竹林,间杂着荔枝树和龙眼树;背光的这面,翠绿的颜色已有些模糊。晚风中,枝叶轻轻摇曳,影影绰绰,拂着初升之月。抚着拂着,那月就顺着竹子一节一节地给拂上来了。到了顶端,月亮被那弯弯柔柔的竹梢轻轻地刷着擦着,渐渐地变小了,薄了,轻了。那颜色也越来越亮,像经玛瑙刀刮削得十分洁净的一个大金球。……

闻名四海的石笋古迹,位于一个小山岗上。岗上有一个天坛,据说古时候,在开元、承天两寺未兴之前,达官贵人的春冬两祭就在这里举行。坛上悬有“三千社稷”匾额,黑漆金字,十分壮观。坛前岩石稀奇古怪,各有形状。那块龙门鲤鱼石上还长着鲤鱼藤哩!石笋就竖在天坛旁边一个永不干涸的小池边,有野花芳草簇拥,高三米多,下圆顶尖,如春笋直立。

离石笋古迹不远,便是有名的笋江。沿江两岸的石堤,一色石砻出产的汉白玉石砌成,经历代风雨洗刷,呈微红色泽。岸上,长着一株株千年古榕,长须飘拂,形如龙飞凤舞。那些服色鲜艳的赏月人群,嬉笑着、交谈着,在岸上流连忘返。

此时,月亮已上中天。潮水定了,风静云散。江水明净如镜,圆月仿佛掉落江中,使人有如置身太空之感。忽有鱼儿跳跃江面,波影荡漾,满江碎银。不一刻,江水又复平静了。望见笋江石桥的十八个桥洞,水面上同时倒映着十八个月亮,像十八面青铜宝镜,闪射银辉,把江面映衬得如同白昼。啊,这就是民间传说的十八仙女提灯来了!东岸的清源山,西岸的紫帽山,双双倒影,在江底交颈而眠。据说,这山影就是天宫里的清源神童和瑶池的紫帽仙女,因互爱情深,触犯天规,被点化在笋江两岸三十里外。后来,他们真挚的爱情感动了月里嫦娥,于是在中秋佳节更深夜静之时,嫦娥带着仙女们提灯指引,让他俩通过江底暗道,聚会佳期。其实,这无非是月光的折射罢了,但时至今日,这个美好的神话,却还在笋江两岸的人民中,广泛流传着。

过了十八洞,那悠扬的南曲声就在耳际缭绕。举眼望去,岸上那个雕龙画凤的凉亭上,坐着两个人。抱琵琶的是中年妇女,唱歌的是姑娘。歌声贴着江水,满腹衷情,尽付东海波涛。这时,我的心都被这江水、这月色、这歌声熏得陶醉了……

秋月的文章6:与古人同看一轮中秋月

文/潘玉毅

大抵在文人的世界里,月是常客。因为有它,中国从来就不缺少名篇,只一首《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就足以叹为观止。但我觉得最迷人的还是八月十五的月,尤其当它与诗歌邂逅在一起的时候。

诗人笔下的中秋月就好像举世无双的美男子,借着时间的回眸,可以“看杀卫玠”。所谓“诗以言志”,志即是心,这颗心借助语言来体现。透过唐人的诗、宋人的词,我们可以管窥有关中秋的历史,更可以感应深藏在诗词中间的不老的情感。

因为有着“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的遗憾,当中秋来临时,人们总是特别的珍视。打开《全唐诗》:“离人无语夜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今年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诗人笔下的中秋月竟如大众情人一般,举家团聚的人想它,在外羁旅的人想它,思念远亲的人也想它。于是,在今人、古人一同仰望夜空时,中秋月就是思念,是团圆,是乡情,是离愁,更是许多人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对中秋月的偏爱,不独唐人如此。苏大胡子便有一阙《水调歌头》传唱千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因为写得简单明了,把所有人的思绪都挑动了。还有那位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似乎也厌倦了江湖漂泊的日子,看看中秋将近,“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而我,在曾经负笈长安的日子里,中秋望月,常常想家,只是归期未可期——毕业经年,几经辗转回到家乡。

明代《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对于国人来说,无论身在何方,吃月饼是中秋佳节约定俗成的一个项目。如今,月饼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味道也越来越多样,并常与酒水相依,“酒至微醺臻佳境,月不能言最可人”,岂不美哉!

自宋元以降,民间还有个中秋观潮的习俗。这个习俗在慈溪的观海卫镇迄今仍完好地保存着。八月十五,吃过晚饭,与家人、朋友一起,或三五个,或十来人,带着月饼带着酒,结伴来到海边,听惊涛拍岸,看“侵天浪起”:“滔滔怒生雄势,宛胜玉龙戏水,尽出没波间”,一个浪头打来,“天垂银汉,壮观江南江北”。这时,性子稳重的人便会静静地坐在一边等待月出,也有胆大的,跑到海里学弄潮儿手把红旗海中立。待到一轮明月升至中天,岸边的人便开始望月寄情,时不时还传来青年男女曼妙的歌声……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此时节,人们心中便只存得下这若干字了。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走,“尘中见月心亦闲”,月亮看着我们,我们看着月亮……

秋月的文章7:今年中秋月更圆

文/肖持纲

山村的夜,看起来要比城里黑得深、黑得浓,因而,山村晚上的月儿也便显得格外得明亮。9月25日,是农历八月十三,尽管距一年里月儿最圆最亮的中秋节还有两天,但村上有名的贫困户,年近60岁的村民闫来者,望着门前高高挂在“磨盘岭”上的月亮,意味深长地说:“我觉得今天这月亮,是我记忆中最圆最亮的。”

闫来者所在的村叫做下付村,是地处蓝田县泄湖镇横岭地区深处的一个偏僻小村。据说,该村所在的山沟是古湖泊的湖底,土层以沉积细砂为主,格外贫瘠,故靠天靠地吃饭的该村村民生活大多不算富裕,在其他地方的农户基本都盖上新房居住的情况下,该村至今盖新房的农户也只有30%多一点。

不过,9月25日晚,闫来者意味深长地说着“我觉得今天这月亮格外的明亮”时,却是坐在自家漂亮的新房前那宽敞的健身广场上,和乡党一起高兴地赏月聊天时说的。他是在当天一大早,搬进新房的。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做了50年盖新房的梦,没想到,在这中秋月圆之时实现了,你说咱能不激动高兴吗?”

闫来者25日前居住的房屋,是上世纪60年代盖的,距今已经有50多年了,每到秋季淋雨天,房后土崖掉土、房内大漏小漏,让他格外担心和熬煎,他一度曾有盖新房的梦,但由于距离盖新房的经济条件相差很远,这新房梦他觉得应该是破灭了。

闫来者患有高血压和骨质增生,妻子身体也不大好,全家收入就靠种植几亩承包地和夫妻两在山沟里挖药材,日子很是贫寒。他只有一个女儿,他和老伴曾想给女儿招个上门女婿,但是由于家境太贫寒不仅自己无钱盖房而且连借钱盖房的能力都没有,招上门女婿的事只好搁浅,女儿远嫁到了丹凤县。女儿远嫁了,盖新房的钱依然没有,而且盖新房的那份心劲也没有了。“我看这辈子别想住上安全方便放心的新房了。”闫来者常常悲观地说。

不过闫来者的新房梦在2014年有了眉目。在县、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采取由镇政府和施工方先行垫付施工资金,待房屋盖好后,通过验收,享受国家移民搬迁、民政补助资金的方式,在村上择址开建共有35间新房的“下付农村福利院”,房屋产权归集体所有,安排村上32名无钱盖房、也借不来钱盖的特困群众无偿居住。“福利院内,健身广场、洗澡间、医务室、娱乐室;水、电、路、绿化等设施一应俱全,真没想到咱这偏远山区的老年人也能享受到福利居住的待遇了。”闫来者说,“福利新居日用家具、锅碗瓢盆、窗帘被褥等一应俱全,今天搬家,县上、镇上主要领导,还送来米面油、月饼、水果,实在让咱感激不尽哟!”

坐在健身广场上,沐浴着磨盘山明亮的月光,吃着甜甜的月饼,聊着愉快的话题,感受着这幸福的变化,和闫来者当日一同搬到下付福利院居住的30多名贫困乡党们,说着、笑着、唱着,不时把近旁一片芦苇地里的山鸟惊得叽叽喳喳!

秋月的文章8:闲赏秋月细品风

文/徐学平

漫漫清秋夜,风儿撩开了一角窗帘,顿时,一缕银白的月光俏皮地躲进了我的双眸。正因琐事烦躁,辗转难以入眠,于是,索性穿衣起身,步入阳台,任由思绪天马行空般游离于那优美的月空中。

万里无云的碧空,一览无遗的苍穹,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深邃,给人以一种沉思和遐想,总让人觉得看不够、品不透。群星璀璨,簇拥着一轮明月,洒下柔和、皎洁的光,它们似闪烁着的明眸在注视着我,与城市的霓虹交相辉映,让人真正感受到了秋高气爽的韵味。

在我看来,秋天是一个内敛、含蓄而又成熟的季节。相对来说,春天虽然鸟语花香万物复苏,但略显稚嫩了些;夏日炎炎,骄阳似火,过于热辣了些;冬天呢,草木沉寂,缺乏生机,又太过萧条。这秋天,也惟有这秋天,虽说是短暂了些,但却是美得恰到好处且不可多得的。

月色渐朦胧,晚风轻吻着我的脸,它夹杂着丹桂的幽香,丝丝缕缕,浸入鼻间,沁人心脾,想赶都赶不走。四周此时除了风声,很是静谧幽然,唯有金铃子、蛐蛐等虫儿那嘤嘤唧唧的鸣叫声忽远忽近,一如舒伯特的小夜曲,轻柔、悠长而又凄美,正在述说着秋的寂寥与多愁。

我沐浴在月色里,身披月光做成的斗篷和长衫,在李清照曼妙的诗境里,观赏明月,细品秋风。慢慢融入到风儿的拥抱中,我陶醉在一片广阔的夜空下,仿佛置身于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心境变得宁静而旷达。也许,此刻灵魂不再属于自我,而属于那明月,属于那风声,就连同躯体也随着风声湮没在无垠的月色中。

也许,不只这四季有轮回,大自然有秋天,在人生漫漫征程中,也似这春夏秋冬一样:少年时,胸怀壮志,生机勃发,是春天;青年时,热情奔放,大胆地追求理想、事业和爱情,像夏天;及至老年,退出了轰轰烈烈的社会竞争舞台,恬静而淡然地享受着人生,有一点闲适,有一点庸懒,就像冬天。这一想来,秋,正代表了中年,它累积了春夏的精华,蕴涵着人生的智慧,它因成熟而丰腴,它又因成熟而谦逊至极。

余秋雨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圆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这语言是再精当不过的了,这大自然的秋天和人到中年,恰恰都具备了这种特质。

人生无常,好比月圆月缺;红尘过往,亦如风去风来。对于刚入不惑之年的我来说,只要长守着自己心中不灭的信仰和做人的准则,又有哪些牵绊不能释怀?闲赏秋月细品风,在这月朗风清的夜晚,竟能品出些许人生感悟来,看来此夜无憾!于是,泰然就寝,酣然入梦。

秋月的文章9:汉宫秋月

文/清风轻轻

秋风清爽的夜晚,一轮明月悄然挂在夜空,宁静的抚摸着汉宫的一切,若大的宫殿都沉醉在睡梦当中,我被一曲情深悠扬的音律打动,这音律透着宁静,含着情思,深远而流淌,慢慢的寻着音律而去,在汉宫的一处湖中,有一红亭立于水面之上,亭中的你一身白衣,裙装飘飘,两袖轻柔而动,亭外纱帐随风轻舞,我站在岸边,静静的聆听你的琴韵,一种情思自心底而出,明净的湖水倒映着圆月的倩影,湖边的垂柳在随着你的音符而舞,湖里的金鱼和着你的节拍轻轻的摇摆,一处安静,两处情思,岸上的我,闭上眼,感受这意境深远的一切,秋风吹拂,让我用心聆听你那一丝的哀怨,那一丝的情长,你抚琴的样子随着纱帐而隐现,能感觉到你闭目抚琴的样子,随心而动,随心而流,意境而深远,划一叶扁舟,想要靠近你,但怕打扰这动人的旋律,还是安静的立在岸边静静的聆听吧,

几度风华几度忧,翩翩起舞爱恋愁,一叹三唱,凄凉何时休?淡淡的哀思,伴着琴声悠扬而出,一种孤寂,一种幽怨,冷宫,愁绪涌上心头,明月光影,忆起她少女时的情思,轻声的低吟,远方的郎君你在何方?可还记得在田地里诉说的衷肠,你可还穿着我给你缝的衣裳,可还记得我轻声的浅唱,远方的郎君啊,你的影子又在我脑海中浮现,你可知道我对你的思念只能通过这琴声来悠扬,远方的郎君啊,你可知道我在这深宫中对你的挂念,你可知道我在这深宫的凄凉,汉宫幽怨,佳丽三千,残阳夕照,没人看我的容颜,在这月圆之夜,我孤寂一人抱琴而来,在这红亭中奏出我心酸,

月光如水,我的心却在流泪,厚厚的宫门将我围困,汉宫琼楼,白玉雕砌,却像碎石一样将我掩埋,后宫千人,却没有欢笑,时间过的好快,我以被逐出少女的时代,情绵绵,意已断,郎君,我何时能跃出这宫闱和你想见。

看那风儿吹动月光,也在转变着方向,陌上花开,却是独自的飘零,我没有话语,只能把情思压在心底,不知你是否也在看这轮明月,不知你是否在孤灯下思念,美丽的夜啊,还是听我,听我奏响这一曲秋月的情思吧,月光啊,求你把我的音色带给我的郎君吧,

郎君你可曾想过,我们男耕女织的生活,你在田地中劳作,我在家中织衣,你在绿草中吟唱,我在田埂旁奏琴,你清风吟诗,我悄然做对,你我琴瑟和鸣,

郎君你可曾想过,我们双宿双飞的情景,在河边有我们嬉戏的身影,在草地中有我们相哺的恩爱,我们在朝霞中起舞,在余晖中而眠,秋水落霞两相融,

郎君啊,这些都是奴家的想象,

我站在湖边聆听这宫女的哀怨,一声幽叹,我是悄然离去,还是随音附和,一轮明月,两地情思,三处感伤,我能听明白你的心殇,(罢了,罢了,等会给刘邦打个电话,放你出宫去吧!)

秋月的文章10:秋月渔光

文/邹修业

一轮巨大的金黄色的月亮悄悄爬上山巅,星星害羞地一个个逃逸。澄澈的天空宛如一盆暗蓝平静的湖水相在田野上,水浸田里泛着粼粼的流光,微风中瑟缩枯黄的草叶儿轻轻拨弄着月光的琴弦,和着秋后蚱蜢最后的疯狂歌唱。河水“哗哗”的流淌,披着一层薄薄的银纱。鱼儿不时跳出水面,对着月儿盈盈欢笑,挑逗着河滩上几个带着一挂渔网的身影。

那几个身影里有童年的我。

那时的河水晶莹碧绿,鱼虾丰足。偶有渔网捕捞,却绝不会像后来那一排排闪着灯光的电鱼机,让鱼儿断子绝孙。

河水并不深,河面很宽。带领我们的幺叔把挂网的一端固定在一根插入河滩的竹竿上,然后踏入河中,搅动着满河的银光,抛落渔网,撒下希望。渔网斜斜地拉到对岸固定,我和堂兄就向上游走去,边走边捡起河滩上的石块扔向河中。不时有鱼儿惊起,溅起一片片银花。对岸,影子模模糊糊的幺叔拉长着调子喊着那古老的渔歌:

打块石头吆

捞网鱼噢—

大鱼进网哟—

细鱼快长噢—

山头的夜鸟也许受了惊吓,桀桀怪叫于树梢,有几分凄厉,又引起我们莫名的兴奋。远处,村庄融化于夜色中,几点灯火在暮色苍苍中摇曳,像低伏在天边的星星。

月儿高了起来,亮了起来,如挂在空中的银盘,默默地俯瞰着河边欢乐的人儿。每当幺叔把渔网从对岸收拢起来,上面挣扎的鱼儿反映着月光,让我们满眼闪耀的银鳞。闻到那刚刚捕捞上来的鱼儿发出的甜腥气味,我们便止不住的欢呼雀跃。

一网网的捕捞下去,便来到深深的潭边,那河在一片青绿的石壁下,河水直冲过去,石灰质的石壁下,洞罅回荡着水声,如钟似鼓。河水长年累月在这里洄旋,潭越淘越深。淘出的沙石随水流走,在不远处堆积了一片小小的沙洲。我们来到这个潭边时,月到中天,夜色已深。月光铺满秋野,如碧水空明,隐约的人沼水中的鱼儿。空荡荡的天空似有霜花在飞扬。不远的河洲破开了河水那长长的“银绸”,洲上的白沙星星点点,迷离中似蒙着轻纱的梦。那时,我们就在这个梦中嬉闹,享受着收获的喜悦。

月儿高了,鱼篓满了,心意足了。在幺叔悠长的一声“回哟—”中,林鸟惊起,微风拂面,凉意夹杂着快意有如一缕丝绸,轻轻地飘下来,遍布全身。

秋月的文章11:中秋月

文/孙艺华

愿花常开,人长久,月常明。

——题记

柔和似絮,轻均如绢的浮云,簇拥着盈盈的皓月冉冉上升,清辉把周围映成一轮彩色的光圈,有深而浅,若有若无。不像晚霞那样浓艳,因而更显得素雅,没有夕阳那样灿烂,只给你点淡淡的喜悦。

清风推开浮云的遮掩,月光洒向壮美的山河。那一轮明月经常历代,圆了又缺,缺了又圆。青山万里是游子追寻的脚步,流淌的月华泼洒着浅浅的水墨,展开无边的温婉画卷。人间万物,在桂花香影的窗外,共此一天皓月星光。

又逢中秋,是月圆高挂的良辰佳节,那些沉积在远古的传统文化开始被清秋的声音唤醒。中秋最早岀现在《周礼》一书,而中秋节起先制定于唐朝又盛行在宋代。

中秋自古以来就有赏月的风俗。诗人们擅长遐想的天性,赋予了月亮一层又一层神秘光环,他们灵感每每来自月亮又显得那么地轻而易举,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毫无疑问,中秋的月在诗人笔下浪漫无尽。纵观历史,有苏东坡笔下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李太白吟咏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有杜甫感叹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的月寄托了些许思念。

悠悠的秋风吹过林梢,岁月匆匆而过,一轮圆月洒向凡间,天涯亦可共婵娟。纵然是千山暮雪,也是中秋之夜的团圆。同一轮明月亮下,天涯也化作咫尺。朗月当空耀古今,纵然是相隔千年,白月光里,故乡依旧。

中秋的月光格外皎洁,深蓝色的天空映衬着洁白的圆月,将昏暗的夜空照亮,群星也闪烁着点点星光,而今时异于往日。满月如往,满思溢心。

秋月的文章12:秋夜独白

窗外,秋月清淡,夜色如水。一个人,一杯茶,一种情愫弥漫开来,就这样静静流淌,流淌到一条不为人知的小河。在心的河畔,久久的,潺潺而过。喜欢这秋夜的清冷,喜欢在这样清冷的秋色里释放自己,更喜欢对着月色,乘着夜风,收集着散落去的那些记忆,那些洞彻心扉的思绪!静静的夜空里,月明,风清,心潮起伏。

今夜,什么也不想,只想静静的敲打纷乱的心绪。星星冷藏在另一个角落,把它仅有的微笑收敛,天上孤独的月,窗内孤独的我,感受着夜凉凉的思绪。喜欢这样的感觉,喜欢这样的秋夜,喜欢这诗意的朦胧。

夜凉如水,清风摇影帘轻舞,依窗倾听风与星月缠绵缱绻、窃窃低语。轻柔飘渺的音符飘在静夜,空灵的声音仿佛能穿透人的心灵。平凡、脆弱、多愁善感的我,怎能经受的起如此景致的感染?不禁潸然泪下了。

流失的岁月云舒漫卷,承载着悲欢、沧桑,沉寂的情怀掩隐在灵魂深处,在梦中徘徊。一缕阳光不经意惊醒了花蕾,很欣慰我心中的花朵还在,而你见证了花开,倾听了花开的声音。有了一次美丽的绽放,此生该足也。

夜来秋风凉,呼吸的气息里,都写满了一种莫名的、凉凉的愁绪。在秋夜月色的清辉里,我感受了心跳的宁静。我多想如秋月般孤傲,如秋叶般洒脱,如秋雨般尽情……可我知道,我只能在这安静的夜里,静静地,静静地勾画一些过往,憧憬一些未来,而已,而已……

秋月的文章13:中秋情系中秋月

文/刘慧敏

每年都有十二次的月圆,可,人的一生又能看到多少次这样的月圆时?但,我们唯有对中秋的月却情有独钟,也是这中秋月牵动着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那轮洗净铅华的明月,以一种静美年年月月用不变的情怀向人间挥洒着那份充满着浪漫诗意的理性光泽,以独特的静谧抚摸着大地的每一寸肌肤。

这轮明月,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厚重与历史的悠远,浸染着多少离愁,多少相思,年年如是,岁岁依旧。就是中秋这轮明月成了人们,尤其是文人墨客与月每年一次的天上人间独特的沟通,也成了人对月每年一次心灵的解读。亦成为了国人对心灵情感尽情释怀的一个日子。

天庭那轮明月在国人心中有一种怅寥与神秘,在诗意的中国文化中,月圆选择了这个气清天高的季节悬挂在故乡的上空,让注重情感的国人更多了一份寄托,也更多了一份情感寄托的情结,这种情结就像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在一起,而那轮中秋时节的明月,便是用亘古不变充满新意的情结,让我们多了些写实又浪漫的寓意。

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商隐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孟浩然的“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等等名句,还有那些唯美抑或忧伤关于月亮的传说,以及唐诗宋词的缠绵,中秋之际读月赏月,总会让你读出纸墨铅华中的伤感和心酸,一页页一行行一句句的离愁哀怨或感慨万千;亦会让你赏到那份花好月圆爱语呢喃。月圆花好,这种情结是属于国人独特的审美情结,而那轮明月里的想像,古人早就赋予了它一份无与伦比的境界。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轻轻掬一捧皎洁的月华入怀,你会感到一份凝重,会感到它的通透与清灵,它亦是一个无比绝妙的载体,让我们无限的寄托与遐思。不要说寂寥素娥,清冷玉蟾的故事,也不要提“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的悲凉,在“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光景里,就那一句“今夜明月入尽眼,不知秋思落谁家”凄凄切切的哀叹,却显现了从古至今那份“每逢佳节倍思亲”里的所有内涵。

诸多身在异乡的游子来说,从小生长的那个村子便是故乡,每到中秋月圆之时怎能不思念儿时在故乡围着老人边听故事边赏月的情景,怎么能不思念与发小月下仿古的那份童趣,又怎能不思念全家人坐在院中杏树下抬头望月的那份闲情呢!记得年少时和闺蜜在小村后田间地埂漫步于月辉下的那份美好,一起坐在地头背诵有关月亮的诗词,一起讲述那些有关嫦娥玉兔的动人传说,那些如画如诗的过往岂能用一句“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诠释得了呢!每逢中秋即读月,却读不尽那份思念,读不尽天上人间的那份哀愁!一份思念,万分哀愁,可是因了那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唯美浪漫而生么?还是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份浓重的情亲而来呢?我亦问月,月却无声。不管月能否回答,但这份思念以及那份哀愁里都注定有一个又一个的幸福温馨的原因,要不然,人们怎会对这中秋年年如此的期盼、想念,这高挂与夜空冷冷的圆月又怎么让人如此地思念和赞美,从古至今,年年如是。

应该说,人世间的每一种思念与哀愁都是令人羡慕的一种幸福。就像诗人说的,故乡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如今,当我再一次解读中秋月朗,叩问自己愁是什么?思又是什么的时候,应该说心中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思念,心,便不会老去;就如中秋有了那轮洁月,中秋便永不会老去!一代又一代延续,让那份亲情年年岁岁在月辉的淘洗中永远新鲜,让每一个游子在秋高气爽的夜晚感受一轮圆月传递出的那份思念之情;无论你是在异乡或异国都会感受到故乡这轮明月传递出的那份团圆的氛围,让心中的那份思念永远清晰,让那份真诚的情感永远激荡在每一个游子的血脉里。

我们几千年的亲情就如这年年月月的明月不会老,民族气节不会老;这轮圆月高挂在每一个国人的心中,跨越几千年的时空。每逢中秋读月,月色清静而通幽,一份情怀在风中播撒。这样的夜晚,吟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那份思念在圆月的清辉里传递。

秋月的文章14:民国文人笔下的中秋月

文/孟祥海

古往今来,中秋节的那轮明月总牵动许多人的心。

鲁迅有浓郁的“月亮情结”,并多次笔涉月亮。1926年中秋节,鲁迅在厦门度过,在日记中写道:“旧历中秋也,有月……”淡淡的一句“有月”,暗含着复杂情感。1927年中秋节,鲁迅在广州编辑完《唐宋传奇集》,又作了序例,最后写道:“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璧月澄照”四字,给人以空旷飘逸的感觉,充满了诗情画意,隐约可见这年中秋节他心情不错……

同样一轮中秋月,在周作人那里,则是另一番样子:“数千年来古人所瞻望所歌咏的就是这个月,而且这寒热得宜,桂子香飘的时节看这圆月,不是昨天或明天的所能比,也不是上月和下月的所能比的。”周作人不仅是在赞美月亮和中秋,而是把中秋月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多了一份人文思考。

1916年中秋节,在美国留学的胡适作《中秋夜月》诗,诗题自注:“旧历中秋,作诗四句,写景而已。”诗云:“小星躲尽大星少,果然今夜清光多。夜半月从江上过,一江江水变银河。”客居他乡,难免有思乡之情,后两句颇得唐人遗韵。

老舍则这样描述中秋月:“普通百姓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账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国中秋节民间拜月的习俗。

张爱玲一生钟爱月亮,她用一支绝世才华之笔,创造了一个个朦胧的月亮世界,只是她笔下的月亮多半伴着凄凉,月亮更成了她“美丽而苍凉的手势”。也许是宿命,张爱玲最终在1995年的中秋月圆之夜,溘然长逝,为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怀念……

同一轮明月,不一样的感觉。民国文人笔下的中秋月,有个人情怀寄托,有理性的思辨,有朴素的信仰,有凄凉婉约,也有诗意的寄托。今天读来仍别有一番情趣!

秋月的文章15:无端中秋月叠弦

文/书洛

这秋总是心软软的,如水一般,于是经不得雨的耳畔撩拨,中秋未至便先对尘世露了寒的脸,却只让行走的人们真正的感受了一次秋雨的狐假虎威。少了他消息已然几日,于是这寒凉就轻易入了心,迫得她穿上了墨色的厚衣,却也抵不住思念的牙齿打颤。

因曾为他轻吟陶潜的菊,因这个处处标榜团圆的中秋将至,她便揣进口袋里几朵非洲菊,算是与他又相遇。这人人别称的扶郎花霸占了她的口袋,让她皎凉的手浅浅的触进袋口,却又恰好可以轻触她的指,像故意任她扶起,又像是帮她回忆,那个常常指尖弹琴的青衣素衫的他。

她想,如若他的脚步未和进这个中秋的律里,她大概会自己奏出一曲,双眸为泉,浸进一轮月,那是他总不愿弹给他听的《二泉映月》。

这一个中秋,被她记得清晰晰的,夜快来的时候,她听到自己分明在告诉自己:明夜最圆月。话未尽,他的脚步便叩打了心门。他的襟前在这样的天气里,更感温温,温得可以吸纳她静静的泪而不觉凉意入颊。他终是来了,带着一身风尘,即使他又将短暂的不卸风尘而去。

他抚过她随意的格子衫,嘱她秋凉,又看一看她垂着碎发的绾髻,替她消瘦的下颌一叹。这为等待而挂的苍色都入了他的眼,而他是真的担心了,他是否给了她辜负。于是小心的问她:我们会好好的吗?她踮起那双着浅灰布鞋的脚尖,递上她眸中的坚定,只轻轻说:与你无关,相信我就好。

她送他走,像个最明事理的孩子,放手大人的骤然离开,不哭不闹。天渐暗了,恰好让他的恋恋回首亦看不清她真实的送别表情。看看未到中秋还略带残额的月,她想起他曾弹给她听的那曲《夜琴》,那时,他说她的心绪如孤独的琴师,别人不懂,却在琴音里独自莲花绽放。此时,她宁愿他也不懂,不懂她安然送别下掩埋着与他圆月的清冢。

中秋前的夜,深沉,看不见的多云就忽然遮了月,让人们无法偷看月的整妆。他来,似那一滴最大的檐前雨水落到微微蓄水的檀木栏上,在一片湿意里竟冽如破冰,生生让所有的酸涩变成击缶。他去,便留下一枕素衾,先把清辉都沾了,怎么焐暖都照不进日光。

这夜足够深沉,迫得她不得不去想那年站在他镜头里的白衣白裙,青丝着阳,明媚午时,不知相遇时的相遇。离开时,他说他要多看看她现在的容颜,她不愿仰首的说老得不得见了。她真的老了呢,再不是与他一同佛前祈福的少年,而那些个以猜拳来决定给他的奖赏是牵手还是拥抱的青春,也蘸了回忆的旧黄。她想,明天会去做做头发吧,等下一次相见时,不再愧对他一如往昔的目光。

她竟感佩这中秋的月了,藏在夜的深沉宫底,竟也能琤琤拨弦,弦音正是那曲《夜深沉》,能将朴拙的击鼓和京胡都拉进它旋拂的华美里,声声告诉世人,若相遇,在佛前,也宁奔赴入俗,在四面楚歌里,也宁刎剑先把来世求。

他离开时,她告诉他,中秋的那夜,多看看圆月。他便懂了,温温的眼先把想念渡给了她。中秋的月下,她会行在湖边,会在湖里看月生了鳞波,又看天上月宫里清晰的陈设。天涯里,总有一些是可以共的,例如,他们可以同时望月,可以同时想念。

在他们的岁月里,相聚是最简短的章节,她从来不想破了不扰他的誓言,于是,音稀信渺,至今他们没有写就一部共有的卷。她想,属于他们的日子,像棉花糖,捧在掌心中,丝丝绵绵间稀薄如雾如烟,却真真的将甜融化慢慢侵近血脉。

他曾且弹且唱着《彩云追月》,她始终没有弄清,她与他之间谁是彩云谁是月。或者,她真的不应该计较总会有短暂相聚的离别,因为,没有云月之别的追随,已是红尘苍穹里千里万里难寻的奇迹。

青春时候,她曾问他:有没有中秋月下的喜嫁。他说她胡说,因为旧时有秦淮艳帜敛旗纳良家才会夜里行嫁。她说,那便挑个有雪的日子,抵得过一场月华。她浅笑,自己竟在那时便早早想好了嫁场,却是而今早忘了讨嫁。岁月有双琉璃手,慢慢剥了人的贪嗔。

中秋月,月华最盛,每每似丰雪一场。可是,雪是调皮的,让她每次走近他时都在咯吱声里被他发现,而这月华却是寂静得可以将她的脚步变成最好的忍者。只是,她再也不必出行,再也盗不到与他捉迷藏的偷欢。像那双可以轻步走在月华里的白布鞋一样,尘埃用倦怠的锁,封藏了青葱岁月。

可是,她还记得年轻时候与他一起听古筝,他给她讲那一曲《林冲夜奔》。他的低低耳语下,她便似看到了忽忽雪里,那本是末路出逃,却又是风生水起的一幕苍天翻手覆云剧。其实,世人都在剧里,或者,哪一个中秋月华如雪里,他便真的奔了来赴前誓,又或者,哪一个雪夜里,他们就丢了下一个中秋。只是,苍天有礼,将誓言刻进了月。

她想,古人真的很会在自己的尘重里添趣,就如这中秋,因了它而红尘里所有的喧嚷都变成了安静的围暖守护。她走在清亮亮的月色下,竟觉得自己像清水中的鱼,可以尝到每一滴月下的泪咸。

在月色下扎起长发,他曾说她适合梳这马尾辫。如果月色下有海市蜃楼多好,他也许会在天涯处某个地方看得见她被月色濯洗得清清如初的容颜。她很少计较容相,所以,他一直是她最初遇见的模样。可是,因他,她竟总会想起那时即使鬓边簪上干枯的满天星亦如华钗,那时偶尔自己挥剪,短短的发被风吹得凌乱,依然欺负不得半点无痕颜。她便真的略略畏缩了等待的时限。

听着湖水的拍打声,她想,除了她,很多东西都是不老的。就如那曲他弹的《春江花月夜》,如此的静水中依然在她心间深流着,春扇一直开而未阖,月依然如那时随江水涌,花影幢幢,未曾萎败。那一夜,他早早弹出了她一个人落音后的静默。

中秋,花色也是多的,好象跟月光争宠。园中阶前有紫色,常常怀疑是薰衣草的造访。别处有小小雏菊,红得老成,白得鲜亮。还有那送花的少年郎,竟扛起了一大束粉色,旁若无人的行在一丛艳羡目光里。

她记得他也曾送她一枝粉色,玫瑰吧,她便是这样不长进的,这么久的时光里,从来安不上花朵的真姓实名。清凉的日子太多,她的心实在也栽植培育不出一蓬花色,所以,那朵粉蕊大概只能挂了轻轻的霜,寻找着自己不残不败的结局。原来,花比她更明白色妍的秘密,不会在一个回首呵暖间,轻易融化。

月下花颜都成乌色,像落在低矮丛中的团身乌雀。只当这每一朵花开便是一声乌啼,可以用来忆故情,念离人,更可以诉相思。那曲《乌夜啼》曾被他演绎得万绪寸寸断,偏又让人不得不再次敛起。今夜乌雀又啼,她却依然不把相思寄。

他来相见时,她的泪便是抱怨,他懂。于是,他无奈的轻叹:真的太忙。她便掩了泪,努力销毁这分明带给他的负担。天涯,有多少个关山相隔,他在那里黄沙征战,而她永远看不到那端的戎机景象。距离的铁壁,是她翻遍所有的红线局,都无法破解的固城。

她像一个孩子在那短暂的相聚里絮叨着日子如何过,其实不过是在耳畔扣住他所有留下的音弦,一遍遍的反复将孤独搅碎。而她竟从来都忘了想,他是否正在阳光里月色下,守着没有她声音的回忆,与离别的朔气对抗。

于是,这个中秋的月下,她竟在他的那曲《关山月》中捡拾到了心疼。今月也照天涯关山,这是她至大的安慰。将满心的最柔软掺在月华里,希望能接住他不小心滴下的泪光。

有人说,白银月光,青铜水面。或者,那是很磅礴的江上,可以将三秋都容纳。可是,她仅依傍着一湖水面,一顷月光,于是,清减了霸气和沉淀,就如她一直无法像别人一样,在世俗的从容里为自己添一枚枚醒目的徽章。

她总是从梦中醒来时,还依稀觉得自己仍是梦中旧时初阳般的少年年纪,依然在那满树的樱开下抬步走在邻伴的呼唤里。那时还有野花簪发,那时还用荷叶作扇,那时还用桃花试做着粉红的信笺,那时,还未遇见他。这么多年以后,她才知道,相遇竟能让人这么快速的长大,她不敢对他说,她想耍赖般的讨问,可不可以不遇。

可是,仍要知足的懂得,长大也有长大的领悟。那时与他一起听《渔舟唱晚》,不懂草笠和蓑衣有什么欢喜,而今即使在中秋的清月下,依然能够感知到,每一次拨弦里都是一种无求拙净的欣然。她与他的相遇,从来不会成为流传的范例,一如伐渔般简单的击壤,所以她求的,也不过就是简单的能够时而欢喜。

湖边岸上,中秋的醒月下,仍时时有喁喁细语,也有偶尔的高声应和。她知道那是一处处牵手与相拥的开场念白。她也曾经与他牵手,时而疏凉时而紧热,好似牵手也有四季的味道。她也曾在他的身后将他相围,手中是挂在他腰际的百合,那时,他们共赴别人的嫁期。

她是在江南结识他的,江南最多小桥,最多临屋傍舍的河道,最多小船,轻棹往复,悠悠的载着一批又一批人的行程。她至今不再去江南,因为他不在那里。她想她会再去江南,那是北方银杏黄灿时,江南橹摇凉意,他为她戴上约指,恰如橹与水的融融咬合。

又一声应和从岸上传来,想是已经寻到了彼此的声息。听这应和之声,竟想起他弹的那曲《欸乃》,原本是渔翁的应和之声,却成了琴曲,难得的生出山水绿,生出红尘秀。未遇时,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鸬鹚,无饱餍的寻捕。相遇久才知道,其实,彼此都是渔翁,最入心的,不过是那或远或近的应答之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