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清明节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清明节的散文1:别让清明祭奠变了味儿
文/冯蕾
清明节是祭奠逝去的革命先烈、祖先、亲人的节日,然而在节奏加快的现代城市,很多人渐渐地,只注重形式,遗忘了清明节最初的意义;也有一些别有用意的人们,利用清明节大肆宣传封建迷信;更有人不注重环境保护,放鞭炮、用不易分解的塑料清明剪纸挂花进行祭奠……对此,本报记者收集了网络和现实中不同群体的意见。
网友会飞的鱼:我最受不了过清明节,每次过清明节我家里人就忙上忙下的,一大家子坐几个小时的长途车到乡下老家祭奠,家里的老人还会请一些所谓的“先生”杀鸡“通灵”,每次看到那些所谓的“先生”在老家祠堂跳来跳去,装神弄鬼,我就十分反感,但是每次我一提出不要搞封建迷信,他们就很生气地说我不尊重祖先。让我很无语。
网友豆腐仙人:我们家乡过清明节都会去先人坟山烧香、烧纸钱、放鞭炮、放烟花……其实这样很不环保,但是因为世世代代都是这样过来的,所以我也无力改变。其实很想倡议大家环保祭奠,尤其是杜绝放鞭炮、挂塑料花等,因为这样真的很污染环境。
学生余睿涵:我觉得清明节是祭奠逝去亲人的节日,在清明节里上坟扫墓是对亲人的一种纪念,但是现在很多人越来越懒散,连给自己的亲人上坟都不愿意了,这是对传统节日的一种抹灭,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遗失。
市民田先生:现在很多地方都流行网上祭奠,这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避免了长途奔波,又十分环保。我很欣赏这种祭奠方式。
市民游女士:每一年的清明节,我们一大家子人都会带上簸箕、锄头、扫帚、菊花到逝去的亲人坟上去祭扫,我们家已经有好多年都不放鞭炮和烟花了,也不烧纸,最多点几柱香,因为这样更环保,一挂塑料做成的清明挂花要经过上万年才能分解,放鞭炮更是会污染到周边的土壤环境和空气质量。同时,我们也倡议大家不要在祭奠时用不易分解的物质进行祭奠,希望大家都能文明祭扫,因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其实一束鲜花和自己亲手打扫足以表明思念亲人的心意。
专家指出,清明节是一个祭奠先烈和亲人的日子,人们要怀着对先烈的崇敬,对亲人的思念,前往革命历史纪念碑和已故的亲人墓前献上一束鲜花,以表对先烈和亲人的缅怀。不倡议大家用点香烧烛、点炮焚纸,因为这既不环保,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诸如点炮伤人、点香焚纸易引起火灾等等,我们要响应国家号召,提倡文明祭祀;同时,祭奠的过程中要杜绝封建迷信,现代人要崇尚科学。清明节是一个文明礼貌的节日,千万别让清明祭扫变了味儿!
清明节的散文2:清明节念恩亲
文/杨巧丽
我印象中的清明节就是为烈士扫墓。那个年代,上坟祭拜逝去的亲人是封建迷信活动,是落后行为。那个时候啊,人们的思想的确很单纯,大都是要求积极进步的。这些被认为是落后的、不健康的行为,社员们还是很自觉地回避的。即使有人想去上坟给亲人烧纸,表一表思念之情,也都是悄悄地去,在坟前跪一跪,烧点纸钱,低声哀哀地念叨着,让住在地下的亲人赶快把钱收好了,别让那些孤魂野鬼给抢了去。
记忆最深的就是为外祖父上坟。外爷去世那年我上小学,许多事对我来说还是混沌不清的。记忆中的外祖父是一个脾气很不好的老头儿,我们小孩子都有些怕他。外爷脾气好的时候也给我们讲历史,他是见过些世面的,早年在国民党统治的社会里做过粮店的小店员,穿长袍马褂,颇有种不俗的气质的。至今,舅家挂在墙上的相框里还保存着外爷在粮店做事时和同事拍的老照片,那是个已经被历史湮没了的时代,让年幼的我对那样一个神秘而久远的时代产生过无尽想象和好奇。对于他的坏脾气,我只记得这么一件事,大约是在我四五岁的光景,我弟弟也就两三岁,他特别喜欢去舅家,常常由妈妈带着去,一住就是好几天。那天妈妈带着他高高兴兴去了舅厦,结果当天就返回来了,弟弟脸上的泪痕还没有擦净。原来是外爷不高兴,发脾气,摔了一只碗,正好砸在了弟弟脚上,砸出一个大口子,流了好多血。弟弟疼得哇哇大哭,外婆很生气,和外爷吵了几句,让我妈妈抱着弟弟回家了。
外爷那次生气是因为舅舅的不孝,为此,当时生产队干部还进行过调解。那时外爷虽已年近七十,但身体很硬朗,还在生产队出工劳动。他是个刚强人,能动弹的时候绝不会躺着让人伺候。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九七五年夏天收麦时节,外爷在生产队麦场值夜班看麦子,半夜突然发病,一个人在麦场痛得打滚,直到天微明才被人发现抬回家。舅舅赶紧打发人去叫我妈妈,然后请医生诊治。那天的天气很燥热,躺着睡椅上的外爷浑身是汗,不住地喊难受,让人扶他坐起来,可是坐一阵也难受啊,他又让人扶他躺下,如此反复。当等到匆匆赶过来的医生时,外爷已处于昏迷状态。医生诊断是突发性脑溢血,这种病最忌讳被挪动,应该就地抢救。但是他从发病到凌晨被人抬着一路颠簸回家,到后来躺在睡椅上不停的起身,都对病情产生了极不利的因素,也因此耽误了最佳的抢救时机。中午时分,刚强了一辈子的外爷永远地合上了他那劳累一生的双眼!那年外爷刚刚七十岁,我妈妈也只有三十五岁。
清明节,妈妈带着我和我姐去给外爷上坟。他的坟是新的,孤零零地堆在一块麦田里,妈妈说这里是舅家的祖坟,可是那些坟堆早已不见,被铲平了,上面种着绿油油的庄稼,清风吹过,麦浪起伏,是不是传递着外爷思念亲人的喃喃细语?外爷是突发性病亡,生前没有多少病痛折磨,但我的妈妈却因没能见在自己的父亲生病时床前尽孝而留下了终生憾恨。跪在新坟前妈妈放声痛哭,我和姐姐也轻声呜咽。麦浪涌过来,又涌过去,陪我们一块哭泣,一块思念……
外爷去世后,我和姐姐就常常去陪外婆。然而谁又能料到,就在我外爷溘然长逝的第二年冬天,我亲爱的外婆带着满身的病痛,带着对相濡以沫走过一生的老伴的思念,走完了她艰难苦命的一生。外婆走的那年也是整七十,我妈妈才三十六。两年之内痛失两位最亲的人,这让妈妈心里承受多大的痛苦!可是她的哭声再也喊不回亲娘眼睛的睁开;给老人守灵的夜间,舅舅和妈妈两兄妹在母亲的灵前低低私语,倾吐心事,我听见妈妈在低泣,也听见舅舅在呜咽。窗外漆黑深远的夜啊,怎掩得住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清明节,清明节,新草绕坟心凄然,纸灰纷飞泪朦胧。就让我们在这个不同寻常的节日里,以虔诚的心祈祷,安抚那些已然逝去的魂灵。
清明节的散文3:祭奠一位诗人
文/卢海娟
清明节,和朋友们一起去公墓,去看一位故去的诗人。他住进高高的、安静的南山,已经整整一年了。
把俗世之中日日浸在滚水里、沸油中的心捞出来,在新汲的井水里投投凉;带着一颗刷洗干净的清洁之心、崇敬之心,带着鲜花、酒以及诗歌,清明节,我们一起去看一位故去的诗人。
这是真正安静的世界。苍松翠柏,蓝天白云,偶尔会有鸟鸣幽幽,虫唱喃喃。再没有你争我夺,再没有荣誉或耻辱,所有那些魂牵梦绕纠扯人心的全都散了,只剩下天高地阔,只剩下风轻云淡。就像一个小小的句点,不会被人注意,却是最终的结局。
沿着大理石台阶拾级而上,走不多远,便是诗人的安身之处。比树林还要密集的墓碑,整齐划一刻着金色的名字,没有照片,没有多余的空间。原来天堂也是寸土寸金,心不由得刺痛了一下——诗人的天堂,难道和人间一样拥挤?
记得老人们讲过,人是有三魂七魄的。人死后,一魂投胎,一魂享祭祀,一魂守着坟墓。不知道这守墓的灵魂能不能感知空间的逼仄或是空阔,如果他仍然写诗,会不会有太多的吵闹让他难以成章,他喝酒时,是否新交了知心朋友,一醉到天明。
小心绕到诗人的墓碑前,很怕碰坏了别人家的栅栏,别人家的门扉。鲜花放了厚厚的一层,不用说,也借用了邻家的院子,不知诗人和他的邻居可否交好,那祭奠的酒席,谁与他分享?那些写给他的诗歌,带给他的是悲伤还是欢笑?
一直觉得,我是堪破了生死的,可是,这深深埋葬在碑林中的诗人还是让人心中陡生局促,看来,诗歌中梦寐以求的天堂,以及诗意栖居的净土,生不可得,死后更是得不到。
注定,有些美好只存在于诗里、梦里。
即使是诗人,也还是要用流传于民间的传统的祭奠方式。鲜花、酒馔、亲朋的祝祷和眼泪、悲伤……一样都不能少。声音在凛冽的空气中颤抖,泪水在呜咽的晓风中飘零,死亡永远是最深奥的哲学,没有人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完全读懂。
当那些冥币沿着火苗的路径化为灰烬,当香烛吐出最后一缕长烟,跪拜的人留下一地话语,或许,这已是冥界听不懂的语言。
然后,远离。
诗人,你的酒已残,菜已冷,转身,只见窄窄的墓门。
你走了,像一粒沙回到土里。这是一世的别离,缘分已尽,你的好,你辉煌的成就,就像你的脚印终将被一一捡起,那些歌功颂德,那些誉与毁,全都一文不值——走就走了,就让一切化为烟、化为云、化为一场虚无,了无痕迹。
像一场雪,白过,覆盖过,被歌颂过;也脏过,纠缠过,被讨嫌过……一切,来则来矣,去则去矣。
只有文字像细碎的砂砾,总会在无眠的夜里,硌痛了谁的心。
清明节的散文4:修缮老屋
文/竹林逸士
今年清明节回乡的时候,我对母亲说,找人把房子修缮一下吧,住着也方便一些。母亲说:“去哪里找人?寨子上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很难请人;再说,你们又不回来住,何必花那冤枉钱!”
最近这几年我回老家,都是在县城住宾馆。老家并非无屋可住,老房子空着,只是,久无人居的屋子,打开房间一股霉味,要清扫屋子,铺床叠被,折腾半天,停留时间不长,走的时候又要收拾,颇为麻烦;再说,老家自来水时有时无,水压不足,没有装热水器,洗浴也颇为不便。还有,县城里的几个同学也怂恿我在城里住,说是方便,他们也好陪我——于是,从小居住的老屋,于我连客栈也不如了!
年初母亲说要回老家生活,当时我很诧异,母亲到贵阳生活已几年,怎么突然想到要回去?我问母亲缘由,母亲说,住了一辈子的房子,莫非扔在那儿就不管了?房子长期没人住,坏得快,要回去把它管起来。我说,老家一屋空空,回去吃的东西都没有,再说,周围邻居也没几个人,冷冷清清地,回去干嘛呢?我和弟弟苦劝半天,母亲却执意要回去。我知道,在母亲的心里,她的家在乡下,那幢住了几十年的老屋,承载着她太多的记忆,特别是厢房,是在她与父亲手上修建的,浸染着她的心血,对老屋的感情,让她无法割舍!
对于母亲要回去生活的想法,以往我很不理解,还多次与母亲争执——慢慢地,也想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别人认为好的,未必就适合自己。母亲要回去,就由着她吧,她感觉在哪里生活自在,就让她在哪里生活;所谓的孝,除了子女对父母尽心奉养外,还有就是顺从,尊重老人的意愿,给老人选择生活的权利。
母亲离开生活了几年的贵阳,重回乡下去住,自然让我多了些牵挂,还有就是担心,毕竟,现在乡村空巢化严重,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些老弱病残之辈;我家所在的房子,上下几排也没几户人家常年有人,万一有什么紧急的事,如何是好?心里担心着,平时给母亲打电话问候,母亲却满不在意的样子,说在家中也没什么事,寨子上邻里间到处走动,轻闲自在。
对老家的房子,我虽然也有很深的感情,母亲到贵阳生活,无人居住期间,我托在家的邻居照看,如有房屋漏雨、破损的情况,也花钱请人简单地作些维修;但潜意识里,我也知道,今后我要回乡去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花较多资金去维修改造似乎没有必要,只需维持原貌即可。
曾经有个在贵阳工作的同乡劝我,老家的房子一定要留着,好歹回乡去有个落脚处。当年他父母过世后,老家的房子空着,时间一长,一派萧条破败之景,他就把它卖了;结果现在回去,尽管也有寨子上的邻居邀请到家里坐坐,可那毕竟是别人的家,自己的房子没了,就成了无根之萍,徒然惆怅,现在悔之晚矣!
对同乡说的话,我不以为意,人生如过客,什么东西会长久属于我们呢?天地不过是万物之逆旅,光阴如百代之过客,“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何况区区乡下一幢房屋。不过,他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老屋在,对故乡毕竟还有一点念想;如果记忆中的陈迹都没有了,那故乡还成其为故乡吗?
不管怎么说,母亲在乡下住,我得为她把生活环境弄好。清明节回去,我请简学、华西两位表弟帮忙,托他们二人请人给我把老屋修缮一下。母亲嫌以往住的老屋最里边的屋子太偏,现在住厢房楼上我以前住的房间,我给表弟说,老人上下楼梯不方便,也不安全,最好给楼梯加装扶栏;以前我安排修的洗浴间还没有完工,自来水的水压不够,可以加增压泵,请人把它完善,加装个热水器,洗浴方便;还有,以前的柴房现已空置不用,干脆把它弄成一间客房,今后我回去就在家里住,也可与周围在家的邻居交流一下……
我回到贵阳,两位表弟风风火火给我张罗,特别是华西表弟,跑上跑下,到处请人,到市场去摸行情,买材料,不时打电话给我,说进展情况,包括如何与别人反复谈工钱,细致入微,他说担心花了钱办不好事不好给我交待……我给他说,按照当地的行情该怎么支付就怎么付钱给别人,千万别在工钱上苛刻了人,要别人作退让。我离乡多年,于故乡毫无作为,如果家里的事劳烦乡邻,还在工钱上与别人斤斤计较,那我良心何在?表弟说,从下边公路运送砂石到我家中,虽然只有一百多米距离,可因为有一小段路是台阶,只有人工背运,队里的一个嫂子想承揽这活路做,约三点五方的砂石,就按三方的工钱计,如何?我说,该多少就多少吧,那是个力气活,别与别人计较工钱。
清明节我回去的时候,看见不少妇女在田间劳作,包括很多老人,她们在采摘茶叶。这些年县里大力发展产业,我所在的村子很多良田沃土都栽种上茶叶,经过几年培养,已逐步能采摘,还有人在村里办起茶叶加工厂。老人妇女采摘茶青论斤卖与加工厂,赚取一点工钱,动作麻利的每天能挣两百块的样子,低的也就几十块,不过聊胜于无,好歹有点收益。现在乡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确实大为改观,公路村村通,硬化路组组通,自来水也有了……,但是,乡村空巢化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年轻人依然纷纷外出打工,甚至于不少人已在外购房安家,流出去的人多,回乡的人少,偌大的村庄,常是十户人家只有三两家有人在家的样子,乡村的根在哪里?魂在哪里?未来何去何从?
传统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七零八落,耕田种地已不能养活自己,外出打工几乎成了唯一的选择。曾经有一个在贵阳打工的同乡给我说,在家种一年地,还不如在贵阳打工一两个月的收入多!可打工未必就是坦途,找不到活干,干了活拿不到工钱,这是打工者常遇到的情况;更有被人设局拉去承包所谓的工程,被骗得倾家荡产的人。这两年常有乡人托我帮忙找点活干,说现在受经济大环境影响,打工卖力气也不好找地方——面对同乡的请托,有心无力的我,只有满腔的内疚和深深的叹息!乡村产业发展还在摸索,如何让村里的年轻人留得住,有事做,有业创,重铸乡村的根与魂,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修缮老屋想要承揽砂石背运这活计的嫂子已经六十多岁,几个儿子都在外打工,按理,这年纪只适宜干些轻便的活路,可为了挣几百块的工钱,她愿付出一身的汗水与力气——我虽然吩咐表弟及时足额支付别人的工钱,可我的内心依然惴惴不安,什么时候能让乡村的老人老有所养,不再为生活劳碌?我希望这个梦境能早日实现!
由于父亲去世后母亲到贵阳与我们兄弟一起生活,最近这五六年我很少回乡,偶尔回去,在老屋里也不过是短暂地停留;与村寨邻居见面,也是寒暄一两句而已,于故乡是越来越陌生。我也想与乡人多作交流,找回儿时邻里间的亲昵,可我时间有限,再说,即便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儿时伙伴,现在他们在我的面前有的只是客气,把我当成城里去的客人,有一种无形的隔膜,时光不会回转,再也找不着童年时的感觉啦!
年初母亲回去的时候话说得非常决然,说此次回去就在老家生活,哪儿也不会再去!可经过几个月的乡村生活,在我托表弟将老屋修缮完毕之际,弟弟打电话与她,表达请她到贵阳一起生活的意愿后,母亲的思想出现了动摇,经过再三考虑,答应再来贵阳,于端午节后成行。
故土难离,亲情难舍,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母亲只有选择漂泊!那修缮一新的老屋也只有再次任它空着,故园寂寂,时光啦,已然回不到过去!
清明节的散文5:农家菜花
文/拓毅
清明节快到了,忽地记起农家的菜花来。这菜花不是开在田畴和菜畦里,而是开在农家窑洞的墙壁上。
记得小时候,每到农历正月后半月,几乎是每家每户都不会忘记做一件事:把一根白萝卜(或蔓菁)齐腰切断,保留带根部分,并将其内芯剜去,形成钵状,注入清水,再把分开的蒜瓣儿一瓣瓣植入水中,然后用一缕细麻绳儿系起来,挂在墙壁上,让其慢慢生长。这件事必须赶在正月月底前做好,倘一进入二月就不能做了。我不知道这个中有什么禁忌,有什么讲究,反正,家家户户都是如此。
挂在墙壁上的白萝卜在最初的几天时间里并没有什么变化;可几天过后,根部就羞羞怯怯生发出了好些黄黄的、绉绉的嫩叶儿。这些嫩叶儿逐渐由黄转绿,并大大方方地舒展开来,开始了它们的新一轮生命旅程。与此同时,那些栽植在水中的蒜瓣儿也一齐努出了尖尖的芽尖儿,就像与萝卜叶儿比赛似的,也急切切地相互拥挤着生长起来。而不经意间,白嫩如翠玉般的菜苔也偷偷从菜叶儿间探出头来,开始使劲儿拔高,最后,渐渐挣脱了叶片儿的包裹,努力向上,日显茁壮,不长时间便亭亭玉立,俨然一株蓬勃向上的菜秧了。
这悬挂在墙壁上的白萝卜,不,这株生长在墙壁上的菜秧,就是农家寒舍里的小小盆景呢!这一绿色景致,使简陋的、甚至有些寒碜的农舍,在春寒料峭的早春二月,一下子有了春的色彩、春的意味儿。它虽说不上使农舍蓬荜生辉,可最起码使农舍在蓦然间有了生机,生出了许多喜气。忽有一日,在那碧绿的、润玉般的菜苔顶端,悄然生出一堆黄米粒儿似的花苞儿来,主人便惊喜道:“快看呀,菜秧打起花骨朵儿了!”于是,一家人都喜形于色,盼望那花骨朵儿快快膨大,早一天绽放开来。孩子们每天放学回家,一进门就仰脸看那菜秧:“怎还没有开呢,是不是缺水了?”就央求大人给菜秧添水。大人说:“甭心急,临近清明节它才能开呢!”孩子们便掐着手指,期盼清明节快快到来,因为他们记住了大人们说的话:清明节一到,那菜花儿就要开了。
在孩子们急切的期待中,春的脚步加快了:河湾里的柳丝吐出金黄的嫩芽儿,笑眯眯地缀满了枝条儿;剪尾紫燕儿轻俊的身影儿从柳丝间掠过,几声呢喃后,便衔着春泥,修补去年的旧垒去了;在明媚的春光里,蜜蜂的身影儿也出现了;而悬挂在农家窑洞墙壁上的菜秧,也终于在清明节的前几天绽开蓓蕾,粲粲然放出了一顶黄灿灿的菜花儿!
这是多么好看的“盆景”呀:青葱葱、苗条条的蒜苗儿齐刷刷的,宛如一盆淡雅明丽的水仙,绿意盎然,鲜嫩可爱;那颤巍巍的菜花儿,由碧绿的菜叶衬托,一枝独秀,灿若黄金,竟招来一只蜜蜂“嗡嗡”地在上面盘旋呢!这只可爱的小生灵,一定是惊艳于这明艳可人的菜花儿,嗅吸到它所释放出的淡淡花香,才来光顾的。它的飞临,使这原本静态的“风景”,轻轻摇曳、愈加鲜活起来,甚至还多了许多韵味,生出了许多难以言说的美丽。
孩子们翘首期盼的清明节终于来到了。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受重视的节令。在北方乡间,清明节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煎饼(北京人称春卷儿)或摊黄儿。煎饼馅料通常为细粉条儿、洋芋丝、豆芽、豆腐、肥肉片儿等。这些原料的色泽都单调,于是,人们就将“盆景”里那绿格蓁蓁的鲜蒜苗儿割下来,切成乱粉粉的碎叶儿,拌入馅料内。乡谚云:“三月的韭,佛张口。”是说三月的韭菜香味儿浓烈,就连视韭菜为荤物的佛祖都想张口品尝哩。其实,这三月的蒜苗儿也一点儿不比韭菜逊色,你看,这馅料内一拌入蒜苗儿,即刻就变得色香俱佳、很能撩拨人的食欲了。煎饼馅调好了,妇女们便将荞麦面与鸡蛋混合,搅成糊状,摊成薄薄的面皮儿,然后把调拌好的馅料卷入面皮儿内,这样,一张美味可口的煎饼就算做好了。人们吃着煎饼,就想:噢,原来那“盆景”里的蒜苗儿专门是为清明节培植的呀!
清明节过后,那些被割去蒜苗儿的蒜瓣儿因释放尽了全部能量,已不再生长新的嫩芽儿;那黄灿灿的菜花儿也极不情愿地凋谢了,就连那原本劲拔的苔茎也开始一天天萎蔫,最后终归干枯--清明节过去了,它们的使命也完成了,短暂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写到这里,抬眼看日历牌,上面显示,再过两天就是“春分”了。我不知道在乡间农家窑洞墙壁上,现在是否还会挂有那“小小盆景”?倘有,想那菜花儿也该又快开放了。因为“春分”过后便是清明,就像那青葱的蒜苗儿专为清明节做贡献一样,那黄灿灿的菜花儿也专是为清明佳节而绽放的呀!
清明节的散文6:扫墓感想
文/徐美菊
清明节,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前往烈士陵园缅怀已故的那些为国家为民族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
莲峰烈士陵园坐落在群山环抱,花草丛生的五莲峰脚下。烈士陵园的背后是雄伟壮观的五莲峰,前方是莲峰集镇,而大门前正好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
烈士陵园里松柏密集,百草丰茂,这里,安葬着曹瑜英参谋长等其它几位烈士。
看着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我仿佛看到了曹参谋长带着无数位革命烈士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他们有的手持冲锋枪,向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有的赤手空拳,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我仿佛看到了,曹参谋长倒下的那一刻是多么的不甘心。他还没有帮助老百姓完成剿灭土匪的任务呢……当听着老人们讲述陵园里埋葬的烈士们的故事时,我不禁热泪盈眶。是啊!这些烈士为了莲峰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今天的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我们能够快乐的读书,都是这些革命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虽然他们早已到了另一个世界,但是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今天,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仿佛在为逝去的烈士们诉说,仿佛在为烈士们痛惜失去的一切。
让我们永远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足迹,跟随他们的脚步前进吧!
清明节的散文7:清明节的三种境界
天地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是《岁时百问》中的说法。
清明,是大自然变化的时令,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重要的节气。它是大自然的节日,是人回归自然的精神诉求。春回大地,人回自然。清明由寒食、上巳、清明三节合一而来,寒食节禁火寒食,寓意保护自然,保护家园,保护自我。
清明是从柳枝上转身的。忽的一阵风,你就看见杨柳依依的景致,呈现出一种清新的气息。那嫩绿的细枝,一条条垂下,丝丝缕缕,缠缠绵绵。这份随风飘拂在清明中的美丽,让人想起一种人生态度——明净,简洁。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柳节。唐代诗人来鹏在《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中写道:“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烟光,指的是柳色。袅袅炊烟中柳枝若隐若现,在阳光里如烟似雾,为春光留下无尽的遐想。
一年好景清明日,正是踏青赏柳时。柳是春天的使者,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情。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写的是勃勃生机;周邦彦的“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漂绵送行色”,说的是离别之意;李清照的“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诉的是哀怨之情。
万物清明,这是天和地的最佳组合,是清明节的第一种境界。
人文
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最初只是一个节气,到了唐玄宗年间与寒食合并,演变成怀念祭祀家族先人的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耳熟的诗句。万物复苏,生命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过程,这本该是一个吉庆的时节,为何古人却愁绪满怀?
中国人的清明忧伤,是一个特异的人文现象,并且形成了向先人表达敬意与感恩的节日。
这样一个季节,古希腊的人们也悲伤不已,他们创作了自己的哀歌:酒神在冬天里死去,又将在春天里复活。对生命悲剧性的感伤行为,使古希腊产生了悲剧艺术。
中国人自然有自己关爱生命的表达方式。他们放飞风筝,去问候逝去的亲人;他们去踏青,再次感受祖先的祝福。春天来了,生命自然也应当得到新的轮回,让祖先的灵魂回到鲜花盛开的人世间,享受这美丽的景色。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文关怀。
清明文化是崇拜祖先的文化。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敬仰与追思,承载着中华民族子孙绵延、尊祖敬宗的文化情怀。所有清明节由来的传说和民俗文化行为,无一例外地浸透着中国人特有的“感恩”情结:感谢皇天后土,感谢列祖列宗,感谢宇宙万物。
清明节是中国人的感恩节。
人文关爱,是清明节的第二种境界。
心灵
清明之时,人们摘采新柳,或缠柳叶于发际,或戴柳圈于头上,或插柳枝于地头。在天地和谐,物与我和谐的宇宙中,敬重先祖,踏青植树。人们的心灵中,缠绕着无尽的哀思。
《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一顶从汴梁郊外扫墓回来的轿子,上面插满了柳枝。清明祭祖,事涉鬼魂,为了防止邪气侵袭,就插柳于户,戴柳于首以避之。这个风俗源于一段让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春秋时,介子推追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曾割下股肉给重耳充饥。重耳复国当上晋文公以后,介子推便偕母隐归山林。晋文公为了感恩,烧山逼他出来受封。介子推不肯,和老母一起被活活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翌年,晋文公率群臣祭拜介子推,见坟前柳丝轻拂,便用柳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以示怀念。由此,插柳、戴柳便延续成每年清明祭奠的习俗。
祭扫祖先的陵墓,人们获得的是心灵的净化。
哲学家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命本身。清明是关乎生命的节日,它让人从纷扰的空间之维回到时间之维。每一次扫墓,都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它不仅扫去逝者碑上的尘埃,更扫去活人心里的尘埃,让生活回到生命本身,重归内心世界的宁净。
在天地清明的日子里,面对亡故的先人,表达敬意与伤怀,它对每一个人的心灵的陶冶是任何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古希腊美学家说,悲剧使人获得的,是一次情感体验上的净化与升华,那么,清明祭扫呢,使人们获得情感的净化与升华。
心灵的净化,是清明节的第三种境界。
清明节的散文8:伤感清明节
文/雪上一枝蒿
每每到了清明时节,梦里都会有你出现,是你真的有魂有魄缠绕在我身边?还是因为我太过思念你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里的你,慈祥如旧,核桃皮一样的脸上堆满了欢心的笑容;看我的眼神里充满了爱怜;呼唤我的声音里,饱含温柔;你瘦弱的怀抱温暖舒适,特有的安全感。我扑在你的怀里,享受着你赐予我的慈爱,感受着你熟悉的体温,久久的不肯离开。
让我醉倒在你的怀里吧!但愿这温馨的梦不要醒来!可是,我还是醒来了,醒来以后发觉已泪湿枕边,梦里幸福的情景化为乌有,陪伴我的,只有深深的哀思和伤殇的凄楚。此时,你知道我有多思念你吗?
眼前又浮现出我进入学校第一次得了奖状拿回家给你看时你惊喜的面容,我有了成就时你引以为豪的浅笑,我生病时你忐忑不安如坐针毡的神情和心疼的泪脸。
那时候的你年轻漂亮,略显黝黑的脸上忽闪着一双如秋水般的大眼睛,妩媚动人。可是,随着我的个子增高疯长,你脸上的那种艳丽的风采和迷人的神韵已经荡然无存 ,随之而来的是细密的皱纹 。渐渐的,纵横交错的沟壕无声无息的布满 了你黝黑的脸庞, 令你越显得慈祥。
你单薄的身子是我的避风港,受了惊吓,躲在你怀里,我会安静而眠;寒冷袭来,绻在你的怀里,我会觉得舒适温暖。此时,在这孤寂的黑夜里,在这温馨的梦醒来后的漆黑的夜里 ,我多想再次蜷缩在你柔弱的怀里,再次享受一下你特赐予我的那种温暖和安怡。可是,我知道,你的这种慈爱,只能在梦里拥有。我强迫自己合上双眼,想尽快的睡去,但是,却怎么也回不到当初的梦境。
天亮了,匆匆的洗漱完毕,拿上瓜果点心去郊外,给你送去你的世界里特用的纸币。郊外,无垠的麦田油油,生机盎然,远远的看见你的坟冢躲在绿油油的麦田里。在这充满无限希望的田野里栖息,你一定不会再为后代的温饱而担忧了吧!
看着你的略显荒秃的坟冢,鼻子一酸,两行清泪夺眶而出。别人家的老人都在安享天伦之乐,唯有你,过早的撇下我,躲在这幽静的有些肃穆的郊外野岭,默守着这份寂寞和寥落。
我黯然伫立在你的坟前,往事随风,一幕幕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你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温饱,辛勤劳作,省吃俭用,不注重自己的身体。由于你的身体长期的营养不良,以至于你的身体机能过早衰老,生命过早的枯竭。你就像西边天空悬挂的那抹夕阳,竭尽全力把你所有的光和热,无私的奉献给这个你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珍贵的家。
我和姐姐哥哥在你巩筑的暖巢里,日渐羽翼丰满,各自展翅高飞,而你也已经精疲力尽、枯萎衰竭。你倏然倒地,长眠于你曾经辛苦劳作而洒满汗水的这块田地里。你用你辛勤的汗水滋润的田地里土肥苗壮,你用你的生命滋润的我身强体壮。
我慢慢的拔掉你坟冢上的枯草,整理着属于你的这片有些凌乱荒芜的方寸领地,我知道,你历来喜欢干净清洁;我轻轻捧一把黄土,柔柔的撒在你的坟冢上。我想给你盖层温暖的被子,让你在孤寂的夜里不再感到寒冷;我默默的点燃纸钱,在心里祈祷你在另一个世界里无烦无恼,无忧无虑。
随着煦和的春风,纸钱化成黑蝶在我眼前翩然起舞,是你看见我来看你,开心高兴的舞起来了吗?幂幂之中,你好像慈爱的看着我,看着你的心肝宝贝慢慢的走向成熟,走向富足,走向生命的风华时代!
你——可以安息了吧!
清明节的散文9:一个人的守候
文/夏龙河
小学一年级那年清明节,老师说要带我们去给烈士扫墓。农家孩子,从来没出过远门,况且又是去祭拜我们英雄的烈士,那兴奋劲儿,就别提了。
第二天,下着小雨,我们来到了烈士陵园。陵园里人很多,大喇叭里放着低徊的音乐。老师给我们讲着烈士们的事迹,少年的心里,第一次切实感觉到烈士的可敬。
瞻仰了几个重要的烈士墓后,老师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活动了。小雨淅淅沥沥的,虽然不大,时间长了却可以湿透衣服。我们几个转到一个不显眼的位置,看到一个中年妇女坐在一个墓碑前,神色肃穆。她的眼前,摆着水果什么的,还有一瓶酒。雨水顺着她的头发落下来,落在肩膀上。
这里人比较少了,神色冷硬的中年妇女吓了我们一跳。我们不敢向前走了,就在那等着,一直等到老师和大队人马过来。老师好像和那妇女很熟,看到老师过来,妇女朝他点了点头,老师说,起来吧,别感冒了。
妇女轻轻地说,没事。然后不搭理老师了,复归肃穆,似乎灵魂出窍,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老师叹口气,对我们说,都给烈士鞠个躬吧。他带着我们给妇女守着的墓碑鞠了个躬。
走远些了,老师才跟我们说起了那妇女。烈士是妇女的丈夫,50年在湖南剿匪死了的。死的时候二十一岁。两人结婚第三天,丈夫就开拔了,一去再没有回来。
丈夫的父母是怕儿子没后人,才让他们两个赶紧结婚的,结果,那几天也没有给家里留下个后人。女人一直守寡,快三十年了。
我们对那个女人肃然起敬。我们不懂爱情的含义,但在我们眼里,她简直就是美丽的祝英台。
此后,一直很多年,每年清明我都能看到那个女人悲伤坚强的身影。一直到我谈恋爱,清明节,我还带着对象去看望了她。只是她不可能记得我的,因为在她的整个世界里,恐怕只记得她的丈夫。那个只有三天肌肤之亲的亲人。
突然想到真是很多年没有去看她了,算了算,她若活着该有近八十岁了,她还继续去看望她的丈夫么?
我决定,清明节去看望她。
清明节的散文10:那份永久的爱
文/老鱼鹰子
2010年的4月5日----清明节。对我及对我的家人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特别在我那漂泊在外六十余载的三大伯,今天在我的家乡有了新居,有了家。
早早起来,我和我的家人一行二十余人,驱车来到了距县城大约五公里,我那三大伯的居所。这里群山环抱,青松翠柏,汉白玉的高大门牌,以及书写着李运昌将军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高高的纪念碑。这里----兴隆县革命烈士陵园,便是我三大伯的新家,也是他那永久的家。
在第二排左数第四位,我们见到了我们的先辈,墓碑的正面五个大字:司福林烈士,在右上方烤印着他戎装的照片,这也是他唯一留给家人的遗物,据我的父母说那还是用当年缴获小日本的照相机拍的。多亏有这么一个遗物,要不然我们连他老人家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墓碑的背面刻着他的生平:司福林,男,一九二一年三月出生于河北省兴隆县,一九四二年参军,同年入党,一九四八年十月牺牲于锦州,时任连长。牺牲时年仅二十七岁。我不想对他的音容笑貌有什么描述,也不想对他的一些事迹给予记录,尽管我父母曾经给我们讲过很多关于他的故事。我想他所做的,也是当时许许多多正直勇敢,不为所辱的中国人所做的。为了一个追求,为了一个民族,为了一个国家,他们宁可抛去一切,包括自己和亲人的一切,只要需要,他们都不会犹豫,他们都不会皱一下眉毛。我想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九四三年夏季的一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三大伯带领着十几个人,突然出现在我爷爷奶奶面前,当时爷爷奶奶非常高兴,但我三大伯却说:“我们已经来了一天一夜了,和爹娘道个别马上走。”原来他们在我家的柴房已经隐蔽了一天一夜了,家里人竟然没发现。这次来是为了伏击日本鬼子,日本人在据点外修了一个靶场,我家是必经之地,日本鬼子经常去打靶,我三大伯他们想在此伏击去打靶的日本兵。我爷爷奶奶当时就被吓傻了,这不是要了一家老小的命的大事吗?万一打起来,全家人还能活命吗?如此看来,为了他的追求,他什么都愿舍弃。
司福林,我的三大伯,只不过是这里三千多位烈士其中的一个,孙永勤,包森……眼看着一个个名字,心中耸立起一个个英雄,一个个英雄,就是一座座丰碑。尽管他们中没有几人留下照片,但在我心里,仍然呈现着一个个勇敢而又鲜活的面容。他们有的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有的不知真实姓名,有的不知祖籍何在,有的没有留下一件遗物……他们每个人都没有同家人告别,甚至留下一句遗言,他们舍弃了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空着两只手走了,把所有的一切都留给了我们----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蓝蓝的天,碧碧的海,青青的山川,肥沃的田野,那舒适的环境,那幸福的生活,那日新月异的国与家……
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一切,都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他们用无数年轻的生命,义无反顾,舍生忘死换来的,是他们无私无畏,勇于奉献换来的。他们追求的,不是金钱,不是财富,不是今天我们敬献的鲜花,不是我们今天碑前的肃立,而是让他们的后代----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世世代代都拥有幸福生活……他们留给我们的,是那份沉甸甸的,世世代代的----永久的爱。
清明节的散文11:清明节的另一些爱
文/阿斗
清明节的另一些爱
文/阿斗
我的目光无法更加遥远,因为望极了天涯,也看不到你。痛和伤,人世和天堂,让一种距离,众横捭阖我们。
这个季节 , 樱花烂漫了,时光荏苒了,扳着手指头和脚趾头数,你已离开我十七个月了…
这个季节,有清明,我该回去那一片你安眠沉睡永久的土地,看望你。
这个季节,绿叶茂盛了我对你的哀思,想起你,我心温暖有伤感。
我要用什么语言来记叙,有关我们的过去?
那年,我中考,初三是最忙的,所以我只管学习,你只管做饭给我吃。
每天放学回来,你已经把汤饭都准备好了。每次刚到屋后,香喷喷的饭就让我的味蕾馋得不行,到家放下书包,等都等不及的就大吃特 吃。
那时我的饭量特大,一顿可以吃三个人的饭食。但你却高兴我这么能吃。我好高兴,喜欢看你笑。我们都吃得胖嘟嘟的,我说我们像两头猪,你眯着眼笑得半天回不过神来。那年,光阴是温暖的,空气是热闹的,下雨天也是幸福的。
为了中考,我几乎每晚熬夜。夜深人尽的时候,万籁俱寂,只有你拄的拐杖声,由远及近,很有节奏的伴着你的脚步声,来到我的书屋。
你总是习惯性的看我写的作业,即使你扁担大的字不识,然而你看着我写满的的字,既满意又欣喜。同时也很疼惜。所以总是嘱咐我快睡。我信口答应却没反应。你来来回回好几次我依然没为睡,最后你顺势不回去睡觉,说陪我一起。
我不忍心你熬夜,于是放下书笔就陪你休息了。
我们睡在一起。我的手脚是无论怎么捂都很冰凉的那种,所以我把脚离得远远的,避免冻着你。
你在被子里摸了摸,最后摸着我的脚,凉的吓你一跳。心疼一番之后,就毫不犹豫地把我冰凉的脚放在你的胳肢窝里暖着。我使劲缩回,你就用力拽着。我妥协了,妥协在这种被宠爱的温暖中,甜甜的睡去,做幸福的梦。
我要去县城念高中的那晚,你好像变得很失落,晚饭也没吃很多。待到睡觉的时候,你坐在我的床上,一点没有要睡觉的意思。只是目光黯然,像黑夜的暗,让人看不出温暖。
我知道,你很舍不得我走,可是,长大就是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远走,最后在一次有一次的失去中成熟。我让你和我一起睡,我们睡了,却不着。促膝长谈,谈我的未来,谈我的理想,谈我以后接你去我住的大房子,好好孝敬你。不知你是感动了还是失落了,你居然哭了。你说你是都要进泥土的人了,可能等不了我孝敬了……听着这话,我是泪流满面。
你说,要是我不走该多好,这样我就可以每天陪你聊天陪你笑了,可是,你不能自私,还是读书重要。
听着你说这话,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着妈妈要离开小小的我,远走他乡时,我也说"要是你不走该多好"'。我很清楚的记得那种感觉,那是失落中缺乏安全感,感觉忽然少了什么,空空的,无以弥补,无以填充。
我发现,你老了,也像个孩子,怕被抛弃,怕孤寂。只是,我小的时候你老了,我长大了的时候,你走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让我和她奶奶讲电话,在和老人说话的过程中,我却想你了,我想要是你还在世,我一定天天给你打几个小时的电话。可是,这一切都不可能了。树欲止而风不静,子欲养而亲不待。有时候我想,人长大了为什么要远走,为什么不好好陪亲人,而是让老人小孩在一边孤单,自己去追求一些让自己痛苦着的快乐?
奶奶,快清明了,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这个节日也属于我们两的节日。最让我难过的是,回忆你,居然用这种怀念的方式。但无论如何,我爱你,深深地,深深深深地爱。
2013年3月的尾巴
于大学校园
清明节的散文12:只缘身在此山中
文/姜义学
清明节始,几家好友结伴连日到我市的桃花涧、冰石涧,以及茶山附近的山脉游玩,深感大自然的壮观与美丽。哦,原来我们平度的山也这么美,也如此让人陶醉和惊叹。
在犁沟山,我们被山上翠绿的松树、奇形的巨石所吸引,猫腰择路而行。攀岩所至,时而悬崖峭壁,时而平缓而上。登高眺望四周,山脚下或鳞波点点,或春麦葱葱,或车流穿梭,满眼另一个世界。
山石间、断壁处,一株株苍松错落有致,或昂首挺立,或飘逸半卧,或拱手迎客,或并肩而立,忠实地守候着大山,守候着一石一土、一草一木。懒惰的巨石,是山的脊梁,更是山的坚守着,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永恒不变。巨石、奇松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壮美画卷。
居高临下,远眺我们盘踞的家园,小的像座微型沙盘,像售楼处楼房的模型,纵然几十层的高楼大厦,也只不过是山脚下的几方积木;几十米宽的大道,宛如乡间幽径,消失在车水马龙的远处;那座在平地上看起来不小的水库,就像一只破碗在碗底盛着一点水,可怜巴巴的。山,是多么伟大呀!
崮山后的北侧的一岭山脉,山脚平缓,山脉险峻,自然景观美艳之至。顺着山脉低处爬行,看到松翠花艳,美景尽收眼底。山脚下的樱桃树,花儿白粉粉地挂满树枝;桃树的枝杈间,花儿红艳艳地绽放着;山腰间的野杜鹃,火辣辣地开放,闹的人心几回醉。潺潺溪流间,干枯的水草和旁边的植物已萌生绿色,只有板栗树仿佛还沉睡在秋冬季节,看不到半丝花儿叶儿。
抬头远眺,茂密树林间,几株柏松挺拔而立,近看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庙宇。庙宇门前的老槐树有近300年树龄。树身粗壮,我们三个大人,刚刚合拢抱过来。树冠残缺,显示历经岁月沧桑。院内和庙宇后的几株柏松,都是近300年树龄、我市重点保护的古树。庙中住一老者,年逾70岁,面红眼亮,思维清晰。他告诉我们,过去自己每日饮酒近两斤,现在每日饮酒斤八。我们看到老者储存的白酒有几十箱,不锈钢盆子里有刚刚洗净的苦苦菜,碟子里还有一块新鲜的猪肉。
身栖幽静世界,远离都市浮躁,神仙生活呀!这般生活,谁人能知晓,谁人能享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大山相比,这座城市如此渺小,如此不屑一顾。于是,顿悟了“靠山”之意境。“靠山”,无非是指帮助、保护之意。有了“靠山”,我们的城市才有文化和灵气;有了“靠山”,我们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五谷丰登;有了“靠山”,我们才能出行休闲,享受自然风光。有山,就有文化和灵气,就有人气。山,是一个美丽城市不可缺少的名片!
城市之美,环境之美,在于山之美、水之美。山水造化的自然风光,像一枚历史的印章,深深印刻在平度的山水之间,成为吸引各地游客旅游观光的一张大牌。这是千百年来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是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无论是城区附件的犁沟山、桃花涧,还是市区北部的茶山、大泽山,它们都有着无法复制的自然景观。山之形成,山之文化形成,要经历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可谓千锤百炼。山之林木,山之寺院,山之溪水,山之传说,都异常珍贵。一棵树,一块石,一滴水,一个故事,当倍加爱护。秀美的山,不仅是平度的“氧气瓶”和“钱袋子”,更是一张我们平度的城市文化名片。请利用和保护好我们的城市文化名片!
清明节的散文13:又是一年清明到…
文/李萍
今年的清明节眼看要临近了,春雪沸沸扬扬地飘了好几天后,住宅小区侍弄花园、兼顾看守自行车的老夫妇,一直以来被孩子们唤作“花奶”和“草爷”的忙碌里,早醒的草芽儿,探头探脑地张望着,在我惊诧又空洞的目光里,迅即掩隐了。还有几株碧桃树的枝梢间,也隆起小如米粒又不甚清楚的芽苞,疙里疙瘩的。有天中午,阳光和暖,我站在花园前,似乎听见它们的絮叨,一会儿对身旁沉睡的月季,一会儿又对几米开外“七里香”。
那些场景像是岁月的印章,抑或一段安静的文字,还有爱,时光的利刀闪过即戛然而止。
母亲和婆婆,各自忙着准备清明节的纸钱。黄灿灿的金箔纸折叠的元宝,一张一张拓印的冥纸,都在无声地暗示清明节。
家附近一个稍大的丧葬用品店里,一摞摞一沓沓,从某地的工厂,或翻山越岭,或辗转数日,挤着赶着,抵达后挤挤挨挨叠放着许多上坟祭祖用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讨价还价之后,在某处停留几天或者一小会,即刻起程,奔赴最终的目的地——坟。不管中午傍晚,每次路过,目睹他们忙碌的身影,无丁点的哀思,倒是庆幸生意的红火,有点讥讽又无比真实。
年年一样的清明,年年不一样的拜祭。不知那些亡灵们,是否知道我们的祭拜。而祭拜先祖,也算是清明的一种别样情节,让一种幽幽的释怀得到满足。
一直以来,我们遵从在清明节前几天上坟祭祖的习俗。说来也怪,祭祖的祭品缺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缺扁豆芽,凉拌或是小炒皆可。
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的中华民族传统与美德的习俗,即使在明媚的春光抑或阴霾的日子里,心底那份感恩的情怀,依旧那样静静地在我们的生活里回放,烙印般烙在我们的心坎上,也盛开在那座有着父辈们跨进的永恒土地上……
先人的墓地,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默默无语的田野里,望着先人的栖息地,感到时光在凝固,思想在凝固,记忆在凝固。春雷惊醒了万物,为何不能惊醒父亲?
去祭祖,是因为思念,也是因为感恩。然而,感恩与思念并不局限在清明节,只是清明节,把所有感恩和思念的情怀推向了及至!
有闰月的年份,坟上的土是不能不填的。每年,三叔或者四叔都会提着木锨侍弄坟堆。堂哥在坟地附近的土坎上挖土,让我们背土。这一天,贯穿在春天里,也贯穿在我的生活里,像一片定格了季节的剪影,在注视里静静地流淌缓缓地流逝,总使我难以忘记……
印象深刻的一次,阳光还算温暖。我们十几个人,每三人一组,背着背篓,一字排开,由堂哥装土,而后一个接一个,将土背到坟包上,由叔叔们负责将土匀称地分摊开。三叔初步规定我们每人要被三背篓,说一个坟至少需要三背篓。可在背土过程中,三背篓远远不够。我背土的时候,堂哥照顾我装的不多,而我歪歪斜斜地从地头踉跄着背到坟前,土已经撒的所剩无几,倒是我成了土人。即便那样,我坚持背够了我的三背篓土,勉强的再也不能勉强,但心里觉得踏实安稳。至于每个坟上是否有我丁点的辛苦,我无所谓。每人背了三背篓之后,继续背。我得到赦免,无须再背,即使我硬要求着背一次,也是在妹妹弟弟们的帮助下得以完成。
我不孱弱,我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但在家人看来,我需要呵护,我必须被呵护,总处于被关照的行列。家人就是这样的,不管你有多失败有多优秀有多坚强,只要你是那个大家庭里的一员,你的喜怒哀乐都在他们的惦念里,尽管平时无声无息。
坟上的土填的差不多了,我们开始点香、烧纸钱、插花、献祭品,还要点燃一支烟,插在芨芨草的茎秆上。一炷香的飘渺里,崇敬在心底升腾;逐一献上各自从家里带去的祭品,为孝道描摹细节;焚几许纸钱的瞬间里,泉涌的思念纷至沓来,连三叔都眼圈红红的,叩首、磕头的礼仪中写满虔诚。面对土堆里深爱过我们的人或是我们深爱过的长辈们,我们今生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怀念。
一阵风吹来,焚烧的纸钱,像灰色的蝴蝶徐徐飞旋,凭空里的一串鞭炮声,在田野回响。阴阳两界的人,唯一都能听得到的声音,该是那鞭炮声!
一切礼数都行过了,我们席地而坐坟的一侧,待三叔把荷叶馍,依照家务间男丁的人数,挨个分摊。我恍然明白,清明之所以必备扁豆芽菜,是因其根系发达,暗示多子多孙、家族香火旺盛。
已经忘记哪年,三叔将堂弟未出生的孩子算作男性,多分一个荷叶馍;又为希望生个儿子的堂兄,多分一个;愿望其中的喻意和祝愿,大家都心照不宣,也不说出真相更不计较。我们嫁出去的丫头们,没有那个礼遇,也不在乎。
和先人们一起吃豆芽菜、荷叶馍及其他祭品。筷子只有那么几双,也无关紧要,我们折上几只芨芨草的茎秆,将就一起分享祭品。堂哥和弟弟、妹夫们向三叔敬酒之后,你一杯我一杯地畅饮,合着天空偶尔飞过的鸟鸣,有时会喝得面红耳赤,甚至几分醉意。
外子一边吃着豆芽菜,一边说他们老家没有吃祭品的习俗。三叔说清明是踏青的时候,草发芽了,冬麦返青了,一切都从从头开始了。我倒是佩服三叔,一辈子在土地上劳作,他居然知道踏青。
片刻,三叔似在自言自语又对我们讲述一般,说我们原本是城里人,你们爷爷年轻时才到这山上安家……我们好奇,追问三叔城里的家到哪里去了,在什么地方时,三叔有点落寞地说就在城中心,近一亩的院落卖了不多的钱,假如当初没有变卖,开发的话能分好几套房子!全让你们二爷挥霍掉了。
我们无语,爷爷的形象一时高大起来。爷爷只有二爷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当初二爷因为赌博输掉了店铺,爷爷无奈只好变卖家产,带着一家人到山头的小村子落户,自此开始过上了贫苦的日子。
那一刻,所有的语言,都那样苍白,我们感叹之余,三叔说人就是这样过日子的,眼前的路都是黑的,都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你们的前途、事业也都一样,没有一帆风顺的,还是要经历磨难的,要不古人怎么说“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话呢?
人死如灯灭,那是自然规律。你们看草芽都绿了,原因是清明到了!
顺着三叔手指的方向,草地上的草芽已经探出了头调皮地张望着,还释放出了一丝柔绿。浅浅的新绿躲藏在一些衰草间,蛊惑一旁的几株黑刺,努力隆起丁点的芽苞,试图绽放春意。
三叔不再说什么。然而,清明在往事的刻痕中,在爷爷对手足之情的慷慨里,在父亲不曾提过的故事里,我们逐渐长大,以及渐次老去的怅然里,渐渐变得事故起来了。
那暖暖的阳光,浅浅淡淡的铺洒在我们身上,有些漫不经心,又有些专心致志,无论怎样,黄土堆里安眠了多少年的亲人们,或许为这暖暖的春光,等待了漫长的冬日。
清明,是自然生命的一种炫美景观,被诗人赋予万般迤逦的意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使生命的始终与岁月的流逝清晰可见。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不管是传承文明、对先祖的祭奠、恪守孝道,还是期待一次隔世的对话,清明就这样淡淡地走来了。
一样的清明,不一样的风俗里,怀念和感恩是那么的相似。尽管我出生的地方与父亲长眠的山头相距不到百里,然而那里的清明却又是那样的简单。
姥姥百年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们提前去了。跟以往没什么两样,我们几人,点香、焚烧纸钱、摆祭品,磕几个响头罢了。清明节的那日清晨,太阳尚未露脸,表哥或是表嫂早早到坟头压上几张纸钱,在坟前的毛刺梢上挂上几张,点香烧纸钱,把扁豆芽菜供在石桌上算是祭祀。
我被清明牵绊着,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管是我出生的积石山下的小村庄,还是父亲永久守望的山村,清明对于我是一样重要,感恩的心和思念的情感是不容怀疑的。我的万般哀思,从不同的方向,随缕缕春风,涌向那一个个黄土隆起的坟堆。
今年的清明节,哪天该去祭祖,还没有商定。但我确定:对祖先和逝者最好的感恩、纪念和念想,或许就是让生命一代代延续、生生不息……
愿生者更美,逝者有所归。
清明节的散文14:读你
文/孙晓明
又到“清明节”,父亲在世的时候,每逢这个日子,他总会带着我们去给爷爷奶奶上坟,那虔诚的仪式感和源自内心的思念和悲痛,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如今,父亲不在了,每逢清明节,我们姐弟八个都会不约而同回家给父亲扫墓。
站在墓前,心潮起伏。想到关于父亲的一切。人常说:小时候父亲是万能,青年时父亲是古董,中年时父亲是多余,老年说得最多的就是:当年我父亲说……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知道他的宝贵。
小时候,总是在父亲面前撒娇。每逢过年,除夕之夜,我和弟弟兴奋得睡不着觉,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惊喜地发现过年的新衣服里,父亲已经偷偷地装满了崭新的一角一角的钱,我俩迫不及待地用手沾着唾沫数着,一角,两角,三角,……九角,十角,整整10张,在当时的那个贫困的年代,一元钱,好多呀!我和弟弟手舞足蹈地拿着压岁钱到处炫耀,左邻右舍的孩子都投来羡慕的目光……而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和弟弟总是兴高采烈地到村口去接在城里下班回家的父亲,望眼欲穿地期盼着父亲买回来红彤彤的“西瓜灯笼”和浅粉色的“布袋宝塔灯笼”,我俩点着自己喜爱的灯笼,走在人群中,虚荣心和自豪感全写在了笑逐颜开的脸上……
后来,当我们在学业、工作上遇到挫折受了委屈的时候,他总是微笑着轻轻拭去我脸上的泪珠,与我侃侃而谈,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谈人生的意义,抚慰我的伤口,引导我走出烦恼的旋涡……
再后来,因为承受不了失去二姐的痛苦,父亲突发脑出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医院整整住了一年,虽然偏瘫了,但仍以坚强的毅力重新站了起来,摆脱了拐杖和病魔的控制,我理解他的要强,因为他不想成为儿女的累赘。
时至今日我才猛然醒悟:小时候常常敬畏父亲的威严,青年时不屑于父亲的繁琐,中年时醒悟于父亲的不易,直到如今才感叹父亲的伟大。的确,父亲是家庭的顶梁柱,儿女成长的靠山,他深沉稳重,刚直伟岸,一直默默地为我们遮风挡雨,无怨无悔。
清明,读懂父亲,怀念父亲!
清明节的散文15:落花如雪祭慈魂
文/黄玉才
清明节,我拿什么叫醒沉睡九泉之下的母亲?
连续几天的大雨,让潮湿的清明节平添几许愁苦。泪水湿透的清明节,有多少路上行人,哭断愁肠!
随地春山是故人,落花如雪祭慈魂,清明节回老家祭祖,家乡中益乡建峰村正在硬化公路,泥泞的崎岖山路,挡不住绵绵哀思,也剪不断缕缕乡愁。
迎着纷纷清明雨,驱车从县城回到故居祭坟扫墓,追思亡灵,心香一瓣,大雨倾盆,化作悲伤的泪水,呼唤天国的母亲,在春雨中寄托一片哀思。
梦里时常见到母亲依旧忙碌的身影。1998年1月31日那个终身难忘的风雪之夜,积劳成疾的母亲,在我们一片哭声中飘升到了天国,留下父亲孓然身影,留下终身遗憾,留下无尽的绵绵哀思,回到来时的那片神奇土地——故居大风堡山下的碾盘坡!
走进先母碾盘坡山麓的墓园,蓬蓬松松的野草,掩映着墓台,地上残红遍地,落花如雪。满山的松竹,已长出了新绿,在春雨的洗润下,像刚从水中捞出,滴着伤心的眼泪,大雨沥沥,吟唱着悲伤的歌,墓前山溪水,长流不断,依旧弹着忧伤的弦乐。母亲去世后,我们在墓园四周遍植的松柏、万年青、柳杉、银杏等树木,如今已树木成林,郁郁葱葱,透出盎然的生机。纪念母亲的树木,是母亲音容的化身,亲情的再现。母亲离开我们10多年了,墓碑石刻风残雨剥,现仅见“正月花残初三夜,先慈梦断戊寅年”。“青龙长流水,明月照远山。”两副墓联清晰可读,墓碑上布满石花,墓志铭模糊不清,仅能识得残书片字,但勤劳朴素、闲淑善良的母亲形象,永远铭刻在儿女心中。
走进故居,春雨清洗后的故居老屋,干净得一尘不染,安静得“嘀嘀哒哒”的雨声都能听到。老屋早已断了炊烟,那飘着泥土芳香的炊烟,早已随母亲永飘人间。静悄悄、空荡荡的庭院,房门紧锁,庭院石阶,长满野草,四周古树,花开花落,自开自灭,无人问津,地上铺了一年又一年的落花香泥,房前屋后的杂草,无人料理,漫到了窗前阳台。母亲健在时使用过的石水缸、石碓窝、石磨、石桌、石椅家具物件,静静地躺在院坝一角,布满沧桑。伫立在故居前,我感叹万分,人生的生老病死新陈代谢,犹如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眼前的景物飘来无限惆怅……
缺少文化的母亲,一辈子躬耕田园,为养活四个子女,节衣省食,勤俭持家,为了一家的生计,起早摸黑,在黄家院子百年老屋里撑着煤油灯,燃烧完自己60年的生命蜡烛。为送子女读书,家中10多年没有杀年猪,每年喂养的一头肥猪,变卖了凑学费。在那饥荒年月,子女年幼,她背上背着年幼的弟弟,怀中挎着年幼的妹妹,白天随集体生产下地耕作,晚上回家筋疲力尽的她,还得上灶煮饭,推动石磨准备猪食,忙完已是深夜,天不亮还得起床准备早饭,就这样年复一年,积劳成疾,终于在1998年1月31日那个难忘的风雪之夜,含恨西去,留下无尽的思念……
如今,故乡已通了公路,家家户户用上了电视、电话等电器,部分农户致富了新建了砖混结构的新房,大风堡已建成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故乡在巨变,时代在前进,九泉下的母亲,您能听到时代的脚步声吗?您能见到山寨的巨变吗?您能感受到新时代的幸福吗?
天空下着沥沥清明雨,寂静的故居老屋平静得像湖面,任凭风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