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文章

请欣赏年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年龄文章1:年的过法

文/王晓宇

年龄越大越惧怕过节,早已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天天盼着过新年,可是“年”这个小怪物,不会因为人的心境而改变,总是不期然如约而至。

大年下,除了去婆婆家守岁,回娘家团聚,尽为人子女的本分外,再哪里都没去。每天窝在家里,安安静静地看书,上网,打坐,给儿子做点好吃的。我是不太喜欢热闹的人,这样的活法,于我已经很好了,给自己宽泛的时间,过得平淡从容真实。

走在大街上,年的氛围很浓郁,就算是在小区里,也是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七彩的小灯分外妖娆,家家户户贴上大红的春联,有调皮的孩子早已等不及,拿着鞭炮在雪地上放着玩儿。白雪地里,人来客往,不管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碰了面都会道一声“过年好”。

邻居一家去海南过年,走之前早早就把家里的春联贴好,兴高采烈地提着行李出发了。一家人难得在一起,旅游、度假兼过新年,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释放一下心中的压力,乐得逍遥自在。

楼下的小两口回乡下过年了,不用问也知道,乡下的年味最足的。杀年猪,蒸年糕,包饺子,孩子们雀跃,老人们欢心,热气腾腾,欢声笑语。回家过年,是一段剪不断的乡愁,承载着岁月的记忆。

听朋友说,他们家楼上的邻居,一对年轻的小情侣,居然一起跑到图书馆里去看书,在安静的时光里,闻着纸墨芬芳,听着翻书页时,轻轻的有质感的响声,心中安宁愉悦。

最离奇的是儿子的同学,他放寒假没有回家,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房子住下来,打工兼学习,远在新疆的父母过年时赶过来,在异乡的鞭炮声中和儿子一起守岁,顺便可以观光一下这座海滨城市的人文风貌。

一个朋友,平时工作忙,总是没有时间,过年时刚好利用这段时间陪妻子出国游,一举三得,即得到了休息,调整了身心,又把年过了,同时又照顾了妻子的感受,利用过年这段时间增加夫妻感情的交流。

时代在进步,人们对年节的过法不一而同,推陈出新,即保留了传统,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朋友一家去逛庙会,庙会虽不是什么新鲜玩艺儿,但也被中断多少年了,近年又被推出来。逛庙会图的就是个热闹和喜庆,好吃的,好玩的,唱戏的,杂耍的,要什么有什么,消食,休闲,过年,什么都不耽误。

欢欢喜喜过大年,虽然千姿百态,各有各的过法,但吉祥、团圆、祈福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但愿一年比一年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永永远远中国年。

年龄文章2:人生在世最后比的是年龄

一个人一出生,什么还没有呢,先有了年龄。无论活得多富贵,或者多卑微,死了,最后,比得还是年龄。这时候,生命里的好多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年龄留了下来。送行的人说,他比某某活得岁数大。一下子,就盖棺定论了。

这,就是一个普通人一生的成就。

只要活不成爱因斯坦,每个人注定都是肉体凡胎,都是凡夫俗子。没有成就可比的人,也只好比比年龄。与人见面,问话大都从年龄开始。即使是再势利的人,也要先从年龄这里绕个圈,才问到你的收入、职位和身世背景。问年龄,是搭讪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最后,言谈无味,要收场了,也完全可以用到年龄。说,嘿,其实吧,你比我年轻多了,然后哈哈一笑,鸟兽散。

我们都是在年龄的强大追问中成长起来的。自有记忆起,大人就会问到我们的年龄。几岁了?进一步,或者会问明年几岁了?再吊诡一些,就是在属相上蒙你一下,说今年属猪,明年属什么?仿佛以此就考察了我们的聪明。于是,深深刻进我们心底的,就是年龄。比如说到掏鸟窝差点坠崖而死的事,第一反应到的还是年龄:那一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

人在青春里,韶光,素年,锦事,最容易记住年龄。比如,为成绩哭过鼻子,或者那么欣赏或者恨过一个老师,要不就是懵懂地喜欢过一个同学。这时候,年龄就像打在一片树叶上的阳光,华美,炫目,摇曳着光泽。这是一段牛奶一样鲜润的时光,灿烂,明媚,连忧伤也是彩色的。从这个年龄段往上看,所有的人都是老的,都觉得是一棵棵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树,与自己隔着遥远的,年华上的距离。

人在年轻的时候,会看到老,但不会想到老。总以为老是别人的事情,跟自己无关。甚至,都不会想到死,认为人原本就是要活着的,只会有生之绚烂,哪里还会有其他。这是多么宝贵的一段年华啊!说它宝贵,就是因为这时候,根本无视岁月的力量,也不用向岁月妥协什么。仿佛,岁月,只是自己活着的一个载体,你载你的,我活我的,两不相干。

人到四十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不愿意记住年龄了。把年龄定格在某一个年岁上,不愿意加了,也不敢往上加了。但看春也来,秋也去,但见朝暾初出,也见暮色苍茫,知道日子在一年年地向前走,却情愿自己的年龄戛然而止,永远不走了,不走了,打死也不愿走了。这时候,最尴尬的事情,就是被问到年龄。一来是不愿被问,二来呢,真是不知道自己多大了,还得掰着手指头算一番,还要在是虚岁还是实岁是该加一岁还是减一岁上挣扎一番,最后,还是没算清楚。其实呢,就是不想算清楚。最后,干脆把出生年月报出来,是多是少,你们去算吧。

活到这一刻,才明白了,岁月才是横亘在人生前路上最大的一座山。余生,就剩下跟它周旋了,跟它过不去了。当然了,最好是别过去,妥协也好,挣扎也好,反抗也罢,你就得这样去做。

在最老的年龄上,活得像个谁好呢。画家黄永玉就挺好的,叼着个大大的烟斗,对着一块画布画啊画的,画着画着就把个岁月给画投降了。然后,站在阳光下,看着一场风,越刮越小,小到,风的脚轻踩老而顽劣的心,小到,天地间风烟俱静。

只剩日月江河,只剩,忘了年龄的自己。

年龄文章3:日暮烟霞须珍重

文/高深

我这个年龄,生命的黄昏已经降临。正像古人说的那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离开工作岗位这些年,日常生活更随意些,更大众些,觉得过平民的暮年比在官场上“办公”开心多了。记得把办公室钥匙交给接替我那个人时,仿佛把肩上的一副重担子交给了他。

离退休后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了,这里说的“普通”首先是心态上的普通。花无百日红,有开就有谢,别老躺在往日的万紫千红里爬不出来。

刚离休时外孙女还小,有时带她上街,走得有点饿了,特别是遇上路口有卖烤红薯的,又甜又香的味道离很远就闻到了,馋虫经不住诱惑,索性买两个烤红薯,垫着一张餐巾纸,祖孙两个边行边吃起来,那才真是“味道好极了”。有的老同事说我当街吃烤红薯不雅观。我心想: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没人指出这种行为不雅,却指责我当街吃烤红薯不雅。我若始终就是一个老百姓,老同事还会指责我吗?看来要真想离退休后做个普通老百姓,必须从调整心态做起。

我已进入耄耋之年,体力视力听力渐衰,但一直坚持读书看报写字,对于社会我经常思考一些与己无直接关系的事情,对自己则经常思考一些无切身利害的事情,于是就会不断地冒出某些作文的题目,并用成熟的目光和心态圈点已经体验与实践过的往事,这种回顾却使智力和判断力不但未曾渐衰,反而有一定的长进,使智慧的存量晋级为升级版,臻于完善的境地。

对年轻人社会是允许他们犯某些可以理解和谅解的错误的,一则他们阅历有限,生活智慧不够,难免走些弯路;二则他们年轻,还有认识与改正错误的时间。老年人则不同了,夕阳的余晖已经进入倒计时,犯错误的机会和改正的时间都很少了。英国有个叫塞缪尔·约翰逊的作家,他在《文集》中说:“青年人总是扑向权力,老年人总是追求财富。”他这句话可能会误导许多青年人和老年人。青年人到底扑向什么,我们暂不妄加评议,而一个活得明白的老年人会抛弃一切多余的物质欲望,智慧地告诉家人和朋友:“唯独健康是属于我自己的。”认真地想一想,真就是这么回事。

中国已经不可抗拒地步入了老龄社会,不仅“养老”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情,而老年人自己应该怎么生活,怎样安详而又理智地画好《晚霞》这幅画图,也成了全社会都关心的问题。

写过童话《格列佛游记》的英国十七世纪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被描写为“英国最杰出的讽刺作家和古往今来屈指可数的讽刺大师之一”。他对老年人的活法提出了“十七不”,这里择其要抄录数条供老友们参考:

不混在青年人队伍里,除非他们专诚邀约。不鄙薄当代的作风、情趣、时尚……不向相同的人复述相同的事。不贪。不忘正派、整洁,因为怕落入鄙脏。不随便施教,也不随便麻烦别人,除非对方切求自己。不听谗言……

老年人已经成了中国社会的一条巨大的支脉,举手投足仍然关系到一个民族的风貌及道德文明,所以要充满激情地拥抱生活。老年人最大的悲哀不应该是耳聋眼花,体弱乏力,风烛残年,而是思想和灵魂的冷漠。明代人洪应明老先生对老年人说过一句很给力的话:“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夕阳岁月,更须珍重,不可懒惰闲散度过,仍然要过出味道过出光彩过出人格来。

年龄文章4:二十岁,你有什么?

文/雪馨沁梦

20岁,一个尴尬的年龄!

一个一无所有却自命清高的年龄。当我们吃父母的、喝父母的、花父母的血汗时,却还在为自己所谓的面子大摆宴席、招朋待友,为哥们的生日礼物不惜重金,为取悦男(女)朋友挖空心思的为此掏空腰包,想想,都花了二十年了,有自己赚的钱吗?二十岁,你有什么?青春?终究会成为回忆。知识?太浅薄了。美貌?换来的更多的是虚伪的感情与利益。时间?这样想的人差不多都在挥霍时间。爱情?那是一辈子的事,现在拥有的真实吗。除了父母给的,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去骄傲、炫耀?在别人面前我们什么都不是,这很现实。不要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在社会中,你连棵草都不是。清高,抵得上一份工作吗?能让你吃好、喝好、住好吗?不要以为端盘子洗碗、站超市、打扫卫生天生就不是你干的事,不要以为你天生就是拯救世界的料儿,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二十岁了,该现实点了,放下清高的架子,折断幻想的翅膀,才会走的更精彩!

二十岁,一个充满理想却过于富于幻想的年龄。成功是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付出、毅力、痛苦与艰辛后得到的,不是能幻想出来的。即使天上有掉陷饼的事也不会砸到整天幻想的人。

二十岁,一个涉世不深却自谓看透一切的年龄。我们常常讽刺社会的肮脏、丑陋、腐败,自以为很纯洁,就浅薄的说出活在这样的世界很无奈的话。热爱生命,不要只是处在大学的象塔中才说出这样的话,在当我们经历了社会的各种不纯洁时也要能说出这样的话。二十岁,在大学中你看到的连社会中的一个角都抵不上。要想真正的看透人生,等你闭眼的那一刻才是看透了,好好活着才有看破红尘的一天。

二十岁,一个美好却又短暂的年龄。这个时期是你精力最充沛、心灵最美好的季节,不要把它浪费在赚人眼泪的偶像剧中,你永远不会成为其中的女主角,不要梦想着一见钟情的遇到你的白马王子,这样的可能性比地球明天就灭亡的可能性还校有时间背起行囊出去走走吧,二十岁你看到的一切绝对和你以后在公司筹划的旅游中看到的不一样,看看外面的世界,别只是装到相册中,要装进心里。多把眼球从电脑上挪开点,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亲眼看到和在网上浏览是两码事。"宅人"的生活会让人丧失生存的价值,趁现在多出去看看,好给以后老了走不动了留下回忆的东西呀。

二十岁,一个简单却又复杂的年龄。不要过多的纠缠于过去的事,记住,真正的忘记不需要刻意。无论是多么难以忘记的感情,不属于你了就不要使劲去强掰回来,强扭的瓜不甜,真理。二十岁,不一定活的精彩,但千万要活的有自尊。尊严不值得为单纯的感情买单!到了二十岁,就要找到除了爱情能使你双脚坚强的站立在这个大地上的东西!

二十岁,一个长大却没成熟的年龄。这个时间,除了父母,没人认为你还只是一个孩子,没人会迁就你的错误,学会承担一切,你会发现那比一味的逃避强的多!

二十岁,需要用心去成长!

年龄文章5:雨天的爱与痛

文/烟尘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亲情感会越来越重,而这种亲情感多来自于对子女的爱,其实在很多的人心中对父母的爱是出自于一种孝道和责任,而并非是出于本心的爱。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像,我个人认为是我们总把爱划分成很多等份,比如,爸爸一份儿一分,妈妈一份儿一份,爱人一份儿一份,这样无形中就把爱划分成一个失重的等份,会让孩子有一种感觉,你们每一个人的爱都有我一份。其实,做为一个人,不论是为人子女,为人妻夫,为人父母,我们都该有一颗平常心,我爱你们,因为我们都是彼此不可或却的,没有你就没有我,没有我就没有你。

人生一世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们从出生尚不知为何而活时到了不得不活,再到只是活着而活,是为什么?每一个从父母的爱中走出来,走到一个爱自己孩了的生活里,如此循环而之,这可能就是很多人的人生,但是,这种人生将来并不容乐观,为什么呢?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老小老小,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是如何疼爱我们的,而他们老了的时候,你真心的疼过他们吗?这个问题很让人心酸。

当一个人的人生跌入爱的漩涡里时,就很少再有人能体会出被爱是什么感觉了,其实一个健全的人生不是仅仅会去爱,而要能体会出被爱,你爱的那个人可能会因种种情况的改变而不再爱你,而那个爱你的人却会一直爱你,所以,如果有一个真心爱你的人,请你一定要珍惜,有时错过了真得不会再来,一错就是一辈子。

也许,每人个都曾有过真心的爱,爱着爱着着,走远了,失散了,变质了,所以,天底下不是缺少爱情,而是缺少珍惜爱的人,如果有一天失散了,到了再无法找回的那一天,你的痛哭,难过的哀嚎都再也唤不回的时候,爱就真正失散了。说来说去,爱又是什么呢?爱就是走着走着就想了,想着想着就痛了,痛着痛着就融化了,然后一切都不存在了。

人这一生有两事情值得去庆幸,一是真正爱过的人,另一个就是没有爱过的人。如果你爱过,就会明白那种苦辣与酸甜,痛苦与快乐,如果不曾爱过,没有体会过爱的滋味,所以也不会因爱而是痛着或是快乐着。

窗外一直在下雨,雨量中到大,就喜欢在这样的雨天听雨,听音乐,听自己的心,天空中有雷声,想起儿时的自己,在雷雨天时的小小的自己,撑着一把大大的雨伞站在家门前的水沟里戏水。

时间一晃过去了很多年,不谙世的孩童已成为了最遥远的记忆,童年童心的美好今世不再拥有,于是只能借情一抒,希望老时能在池塘里垂钓,带着一只好吃嘴的鸡,或是一个唤我吃饭的伴儿的人影,此生便不再他求。当然,我希望我妈妈能站在我身后,一脸的笑与爱,这一刻,我只想说,我爱的人,我永远爱你们。

年龄文章6:何必为年龄发愁

文/苏畅

生活中有这样有趣的现象,几个同样年龄的人碰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却大不相同,有人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有人却相反;甚至还有这样的怪事,有人年纪轻轻却萎靡不振老气横秋,有人过了耳顺之年甚至“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年”,却依然精神焕发,神采奕奕,被人称之为“老青年”或“阳光男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要揭开这个谜底并不难。据医学家考证,人实际上有三种年龄,谓之“日历年龄”“生物年龄”和“心理年龄”。同龄人甚至不同年龄的人呈现出与实际年龄大相差异的形态,用三种年龄这把尺子一量就清楚了。

“日历年龄”,是指人的生命自诞生直至死亡实际上存在的时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享年多少”或活了多少多少岁,准确地说就是人的寿命或“实际年龄”。

“生物年龄”,按照科学的说法,是指人的生命在延续过程中的自然演化情况和程度,也就是人的实际健康状况。按照通常情况,人从五十岁开始身体机能便开始出现衰老现象,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重,这是自然规律,谁也不可抗拒。

人的“日历年龄”容易计算,一查出生年月便清楚了;但“生物年龄”听上去比较抽象,又该如何计算呢?其实这也不难,只要借助科学手段就可以了。医学研究成果表明,通过电子计算机引入人的视觉功能、听力、握力、肺活量、脊椎侧弯度、收缩期血压等变量,然后根据有关数据得出公式,再作相应分析,就能比较可靠地计算出人的“生物年龄”。虽然平时人们不会专门去做“生物年龄”计算,但通常意义上的体检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生物年龄”自然也就有所差异。

“心理年龄”,可理解为人的精神、心理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实际状况,“年轻”或者“老化”一般可从外形、神态和待人处世等方面来判断。有的人“日历年龄”刚逾不惑,“生物年龄”可能已接近五十,而“心理年龄”超过六七十岁甚或耄耋老翁也很难说。生活中不是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吗,年纪不大却处处摆老资格,对人冷漠,傲慢无理或者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好像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而另有一种人,已经是“爷爷”辈的年龄却时时春风满面笑口常开,学这玩那过得有滋有味,“越活越年轻”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当然还有另外一种人,年纪一大把却时时“老小老小”,争吃打闹,不近情理,一般人很难与之相处,唯有近而远之,退避三舍,这也是心理不健康的“异化”表现,世人应引以为戒。

一位哲人说过:“美丽的少年人是大自然偶然的创作,美丽的老人是艺术的杰作。”

不是吗?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金秋的旋律是那样昂扬铿锵,壮怀激烈。

飞将军李广“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魏武帝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共和国元帅叶剑英“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一代伟人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这是先哲巨擘心灵的咏叹,用不朽的生命抒写的辉煌,长留天地,警策万代。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经写道——

朋友,

春天的后面不是秋,

何必为年龄发愁?

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子,

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

人民的事业与世长久,

谁的生命与它结合,

白发就上不了他的头!

朋友,珍惜生命的金秋,让它像晚霞那样熊熊燃烧吧!

年龄文章7:家在途中

文/柔软生活

对于我来说,家是一个随着年龄而不断变化的概念。

童年时,家是一声呼唤。

那时的我似乎比今日的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放学后,不会先在父母前露面,而是与左右相邻的小伙伴聚在一起,天马行空,玩的天昏地暗,直至炊烟散去,听见焦急的父母在四处喊:“回家了,吃饭了。”

这样的声音伴着我的童年,月复一月,迄今仍在我的耳畔回响。

一转眼,童年过去了,当胡须慢慢从嘴角长出,家又成了一个想逃脱的地方。

书,看多了,世界也变得大了,一张床小了,父母的叮咛也显得多余了。什么时候我会拥有自己的天空?

再后来,上了大学,家又成了一张汇款单。

每到月初,是最想家的时候,此时口袋已经空荡荡了,多么盼着,邮箱里会有自己熟悉的笔记,把那份“物质力量”寄来。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开始“受伤”,开始在人海中翻腾,开始知道,有些疼痛无法对人说,甚至知心朋友。于是,重新开始想家。当受了“重伤”时,幻想着飞到远方的家中,在推开家门的一瞬,让自己泪流满面。此刻,世界很大,而我所需要的,只是家中熟悉的那种味道,那窗前一成不变的景观……

家在途中远离母亲,在外省生存,工作之余便有无数个周末无处打发,手中电话本很厚,从头翻到尾,却没有一个号码是为你此时准备的。这个时候,家又变成要和另一个人一起建立的那一个新的小家。

从相识、相恋到相拥,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拥有了一个平凡的小家。此时,家的概念又变了,它是深夜回家时那盏为你点起的灯;是傍晚你看看书我看看电视偶尔交谈几句的那种宁静;是一桌胃口不好时也吃得下的饭菜;是得意忘形时可以呼朋唤友可以张口粗话的地方。

半年前,我成了父亲,我和一个新的生命在家中相逢,一种奇妙的感受充斥着我的心,小生命开始让我“玩物丧志”,想挣扎却又那么愿意沉溺其中。这时候,家又是一种力量,一种用幸福来缚住你的力量。

家的概念在不停地变换着,生命在这种变换中匆匆地走着。众多的概念中,家有时也意味着一种悲伤。比如当年父亲的辞世,便让我知道,世界对你的伤害加在一起有时也不如家中的变故给你的大。然而在家中,你也会感受到一种坚强,比如父亲过世后,母亲虽身子柔弱却开始变得坚强,她带着我们哥俩,一步一步地从变故中走出,之后,家又重新“站立”了起来,又变得祥和,变得不再阴云密布。家在这个过程中,又像是一种生命顽强的植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生命起步虽久,前路却还遥远。家的概念还会变换,然而我已经知道,家是奔波得来的,而家也终究是奔波的意义,只是这家有时是自己的,有时是芸芸众生的。

年龄文章8:爱的回旋曲

文/杨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承担的角色也越来越多,女儿、妻子到如今的妈妈,很多时候这些多重角色会让人感到力不从心。为儿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感到困惑,为日益老去的父母被各种病痛折磨感到焦虑。每念至此,伤感不已。在情绪低落时,偶得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一书。

全书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笔者以女人特有的细腻柔软笔触描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离开等,将人生中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描写得淋漓尽致。其中同名篇《目送》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

作为母亲,龙应台在机场送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时写道:“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每次放假回家,父母都会特意上街去买我喜欢吃的零食,变着花样做一桌我喜欢吃的饭菜,感觉像是把我当成一个久违的客人。当我回学校的时候,他们又会将我送上客车,然后不断叮嘱我,“路上注意安全”、“要按时吃饭”、“天冷注意加衣服”,而我根本就不屑理会,一下子跳上车,即便我知道他们会目送车子发动离开才会走,我也不曾回头看上一眼。

都说世界上有一种冷,是***觉得你冷,朋友间也曾经常打趣地问道“***今天逼你穿秋裤了吗?”其实我们都懂,这是父母对我们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但也许是习惯了这种爱觉得父母为我们做什么都是应该的,所以我们才会表现得极不耐烦,甚至冷漠,把这种爱当成一种负累。我也埋怨过父母的唠唠叨叨,对父母的嘘寒问暖也反感过,但不管我怎样,父母的爱始终如一。

如今,我也是一名母亲,也像我的父母一样,努力将自己觉得最好的给我宝贝儿子。记得第一天送儿子上幼儿园,我怕他会不适应,不舍得离开我,作好了在那里陪他一会的准备。结果,一去儿子就被老师牵走,并且让我回家,下午再来接他。当时我就有些呆住,看着他和老师走向教室的背影,我突然就哭了,觉得他怎么就这样离开了我,不需要我了,让我有些接受不了。一个人出了幼儿园,在车里坐了好久,想起龙应台说,“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是啊,儿子会慢慢长大,总有一天会离开我的身边,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们只好适时的去陪伴,学会放手。

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做了妈妈之后,我才深刻的体会到父母养大我的不容易。以前会天真的想长大了之后好好孝敬父母,好好报答他们,但是现在才知道,原来自己可以做的那么少。虽说和父母家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但一年回去看他们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回家,看着白发日渐增多,为我的到来欢喜忙碌的父母,心中满是歉疚。

龙应台体会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为人子女为人母,父母目送我们成长,我们又目送孩子长大,最后孩子又将目送着我们老去,这其实是一个轮回,一首爱的回旋曲。

年龄文章9:故乡

文/不老

年龄慢慢大了,回家的次数也多了。来城里住了这么多年,总是习惯把生我养我的故乡称为家,除了给父母增添做饭的麻烦外,回到家里也是无所事事。但母亲却是很高兴我常回去,就是老家的那几种面食,乐而不疲的换着花样。我总是说,别太麻烦了,随便做点就行了。母亲听了老是嗔怪的说:“你是不是吃腻了?我孙儿吃过多少次啊?” 是啊,现在的孩子们天天美食,可到底有几次是在吃饭呢?

思绪一下回到儿时的光阴,伴随记忆的总是饥饿,每当孩子问起我小时候的事情,讲完后感觉总是在忆苦思甜。现在回过头想想,除却那难以下咽的纯玉米窝头,还有许许多多的乐趣围绕着“吃”字,时常伴随着自己,挥之不去,换之不来。

我的故乡是在秦岭北麓,渭河之畔。每年的夏天,这里便成了我们的天堂,渭河的两边是郁郁葱葱的槐树林,五月份的时候正是槐花盛开的季节,槐花不仅花香迷人,而且可以食用,摘下来的花瓣,洗干净拌上面粉上笼蒸熟,等凉了之后,浇上用大蒜、辣椒、醋等调料和好的汁子,那味道酸辣中带有一丝甜味,吃一口还有淡淡的花香,甭提有多好吃了。摘花几天前,我们就提前制作勾花用的工具,槐树都是挺高的,够不着,得先找根竹竿,在上面绑紧扎牢一根尺许的粗铁丝,铁丝前端弄弯。那时候我们可崇拜强哥了,他做的钩子总是那么精致漂亮而且很实用,在那一阵,他理所当然的就成了我们的领袖,那时我们就会提着篮子,带着自己做的勾花用的铁钩,跟着强哥一起去河边。顿时,寂静的河滩热闹起来,除了麻雀,喜鹊,黑老鸦的叫声外,也多了我们欢快甚至有些兴奋的叫喊声,不一会,树下就会多了好多带有小树枝的槐花来。往下捋花蕾才是最费时的事情,我们坐在坝子的树荫下,把勾下来的槐花从小树枝上捋下来,只要没有盛开的,那样的做出来的劲道好吃。等大家伙都收获了满满一篮子的时候,就会悠然的躺在树下,心无杂念的望着那蓝盈盈的天,有时甚至会睡着,等到天色不早饥肠辘辘的时候便会呼朋唤友撒丫子的跑回家的。

渭河经过多年的淤积,河面离河梁有了好几里的距离,四五月份的时候,河水不大,河床上满是金灿灿的菜籽花,我们就会提着篮子来挖野菜的。不管成果如何,玩乐才是主要的,有丢了篮子的,有掉进泥塘的,也有为了舔蜜蜂的花蜜而被蛰了舌头的。下河摸鱼当然是难免的,在渭河的大堤以外,有许多的小河塘,我们就会根据水面的泡泡判断鱼的多少,于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就开始了,先是堵住一头,然后大家排成横队开始赶鱼,估计差不多的时候就在距离几十米的地方开始堵另一头,然后开始往外舀水,这可是得半天功夫的事情,但想着水快舀干,鱼儿跳跃的情景,舀水也不是件苦差事。收获是喜悦的,望着淤泥中那鳞光闪闪的跳跃,一天的劳累烟消云散。有尺许长的鲢子,有半斤多的阔板(鲫鱼),还有浑身没有鳞片的棉鱼(就是现在所说的鲶鱼吧)。最后的分配大家人人有份,大小搭配,从没有不公平的事情出现,这可能就是对团队精神的认可吧。

回到家并不会因为有了成果而会得到家人的赞许,有时反而会因为弄脏衣服或者是丢了鞋子而被训斥。我们这很少有吃鱼的习惯,一家一口大铁锅,不可能为了几条小猫鱼去烧一回灶火,所以儿时对鱼的记忆只是好玩,很少有美味的印象。

这几天又是槐花盛开的时节了。前两天带着孩子去野外勾了回槐子花,回来后我细心烹饪,做好后,孩子礼节性的尝了一点,算是对我劳动的回报,我想,若干年后,留在他们这帮孩子的记忆中关于槐花的事情也许只是紧张学习之余的一次轻松吧。

年龄文章10:我家“二老”如姐妹

文/柳相

母亲与岳母年龄相差十来岁,两人性格也迥然不同:母亲好静寡言,岳母喜欢热闹,说话嗓门大;母亲天性节俭,省吃俭用,又近乎有点洁癖,家中常要擦拭得一尘不染,终日劳作而不愿停歇;岳母则以吃为重,再贵的菜也只要孩子想吃,买起来毫不手软,天天鱼肉不断。屋内看得见的地方擦拭得干干净净,至于隐藏在角落的灰尘,她则视而不见。若有空就守个电视机,尤其爱看“案件聚集”等法制类节目。

我结婚后,母亲与岳母见面的次数不多,即使相遇也很客气。母亲很欣赏岳母的大度豪爽,岳母则常常提起母亲的与人为善。

前些时候,母亲因腰椎疼痛久卧在床,竟引发了脑梗,又由于体质虚弱,右手从肩膀到手指生了许多带状疱疹,钻心地疼。什么药都用过了,但见效不大,我们作为儿女的也都束手无策。岳母几次去医院探望我母亲,回来后脸色沉沉的。因为母亲生病,妻子工作又忙,岳母让我下班后直接去她那儿吃饭,并告诉我,母亲的体质太差,需要营养跟上,光靠医院的饭菜恐怕调整不过来。我颇感为难,因我不善烹饪,而且母亲平时吃得清淡,很难伺候。岳母便自告奋勇,每天专为母亲烧营养菜:清蒸鸽子、白灼虾等,并每天烧一锅绿豆汤。我深受感动,中午就把菜汤送到母亲的病床前。

久病不愈的母亲性格变了很多,也不再坚持吃素,加之岳母的菜肴色味诱人,母亲胃口大开,每天都把菜和绿豆汤吃得一点不剩。渐渐的,母亲气色有所好转,病也好了大半,她非常感谢亲家母为她所做的一切。岳母毫不以为然:举手之劳嘛,何必挂在嘴上,只要病好了,大家都开心。

年龄文章11:音乐之伴

文/张抗抗

音乐是有年龄的。

在我们幼年的时候,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旋律的构成简单而稚拙,但每个音符都舒缓、柔和、温厚和淳朴。那节奏是摇篮式的,在摇晃着的歌谣里,我们的骨节一寸寸放大着、成长着,却分不清保姆和音乐,是怎样各司其职又互为其主。

少女时代,音乐轻捷的脚步,是我们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我们在深夜与它相约,聆听它的倾诉和呼唤。乐曲中每一处细枝末节,哪怕一个小小的颤音,也会让我们心跳脸红。那欢喜是纯真无邪的,来自生命本源的冲动,饥不择食,来者不拒,无论哪一种音乐都会使我们欢欣。但可惜那时我们太年轻,心里喜欢着,却无法分解和辨析它真正的奥妙。

到了发烧友的年龄,音乐是托付和发泄所有的青春热情、寄予内心狂热崇拜和爱恋的对象。那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偏爱激昂、亢奋、热烈和雄壮的歌曲,严格说那已不是音乐。音乐在那个年龄已不再是音乐本身,而是作为激情的象征存在。对于音乐革命的热爱,爱得盲目而疯狂。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煽动性极强的燃料,可将我们的血肉点燃,为信仰和理想奔走。

当我们成为沉稳和成熟些的青年时,浮游荡漾在空气中的音乐,也渐渐沉淀下来。那时我们开始思考音乐,努力试图去读解和领悟,并试图与音乐对话。音符变得立体,有一种辐射和扩张的趋势,暗藏着你听得见或是听不见的声音。音乐不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你发现音乐世界其实是一条深不可测的隧道,内壁悬缀着抽象的音符,不可复制也不可临摹,往往当你开口或是动手将其制作成曲谱时,它们却已消失。你只能将其烙刻在脑子里,一遍遍碾磨成体内血液流淌的声音。

被琐事杂事俗事缠身的中年,岁月匆促,音乐在生活中已是显得奢侈的享受,往往纯粹是一种娱乐和休闲。那时候音乐有点像一个分手多年的旧情人,只是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会偶尔下决心安排一次有礼貌有节制的约会。多少有点儿可有可无的意思,但若是真正割断情丝,又是不甘的。在忧伤的乐曲中,重温往昔的缠绵和恩爱,毕竟还有一种依稀的幸福感。

音乐对于老年,若不是感官麻木得不再需要,那定是摈除得很彻底很坚决的。没有音乐的老年,也许枯涩也许灰暗但也许恰是因他的内心饱满滋润,而无须依赖音乐的浇灌。人到了老年,对音乐的选择变得十分挑剔。若是喜欢的音乐,必是自己灵魂的回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除了自己认定的那种之外,天下的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噪声。所以老年的音乐,由于排除了功利的杂音,在自然淡泊的心境中,便有了一种宁静透明的质感。人走向生命尽头时,音乐不再是保姆也不是恋人,不是先哲更不是神只,而只是一个忠实的人生伴侣。

所以音乐具有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音乐无法定义。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音乐迷分享,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古典或是现代、严肃或是流行,在欣赏者那里,并没有绝对的界别。在感人至深的音乐中我们常常迷途甚至错位,但音乐宽容大度,它知道自己所能在人们心上激起的回声,是“喜欢”的唯一标准。

音乐只是有点儿模糊,有点儿空灵。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音乐被人吸纳到心里去,又被人在各个生命阶段自然而然地传递下去,音乐就变得永恒了。

年龄文章12:玫瑰情缘

文/春江水

因年龄老大不小,家人便替我的婚姻大事着急起来,亲朋好友接二连三为我介绍了好几个对象,但没有一个符合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情人节这天一大早,母亲和嫂子又把我从床上拽起来,三下五除二替我打扮收拾好,撵我去和第八位女朋友约会。

在约定的公园门口干巴巴等了半天,眼看时间已过了半个多钟头,却仍不见对方的影子,只有一个提着花篮卖花的小男孩在旁边转来转去。我被他转得有些心烦,便转过头去看墙上贴的一张广告。不知过了多久,突然发觉有人扯自己的衣角,回头一看,还是那个卖花的小男孩,他扬起头举起手中一支美丽的红玫瑰,对我说:“先生,今天是情人节,买束花送给你的女朋友吧!”

我下意识地四处张望,见到的却非如约而至的女朋友,而是一个穿着白色连衣裙的陌生女孩。听到卖花男孩的话,她似乎明白了什么,脸绯红,赶紧和我拉开了距离。女孩窘得厉害,我只得抱歉地朝她笑笑,赶快向男孩挥挥手,让他离去。但小男孩显然十分想做成这笔生意,仍举着手中的花不肯离开,嘴里还不断强调着情人节给女朋友送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避免继续纠缠下去,我只得掏钱把花买下,这才把缠着不放的小男孩打发走。

那天女朋友不知何故,并未前来赴约,而那陌生的女孩也同样没有等到她要等的人。就在离开公园门口时,为表示歉意,我便把手中那支红玫瑰送给了她。女孩并未拒绝我这多少有些唐突的馈赠,更意外的是,半年后,那个在公园门口穿白连衣裙的陌生女孩成了我的妻子。

年龄文章13:老粗布的情缘

文/王敬礼

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人,大都穿过用老粗布做的衣服。 那时国家还不富裕,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每人每年只发几尺布票,远远不够穿衣服的, 广大农民只好自己纺线织布,所以那时人们穿的几乎都是老粗布衣服。

记得每年秋收后,人们就会带上省吃俭用的钱,步行四十多里到寿北的寇家坞一带买棉花。那时棉花也是统购统销,不准个人自私买卖,只好托亲戚买下,趁晚上没人检查背回来。再到工坊压仔弹花。弹好的棉絮轻若烟云,细如丝绢, 先用筷子搓成布基子(我们这里叫菇锥),然后开始纺线 ,几乎整个冬天 ,白天黑夜地纺,才够织一机布。

记得母亲纺线时,先将线头轻轻地连在纺车尾部的纱锭杆子上,左手摇动纺车,右手将棉基子悠悠地向后拉去,一扬,一收,将抽出的棉线有序地缠绕在纱碇杆子上,于是,手里的棉花慢慢变成细细的棉线。纺完一个线穗子,拿下来,把线头缠好,放到针线簸箩里,再纺下一个。但纺线是个苦差事, 白天事多坐不住,晚上要纺到深夜,有月亮时就借着月光纺,没有月亮时,点着煤油灯纺,记得那时经常半夜醒来,看着母亲还在煤油灯下手摇纺车不停地纺线。

经过一个冬季的纺线,来年开春,天气暖和了, 就开始忙着把纺好的线缠到纱锭子上去,缠完之后便请人牵机;牵机的时候,在院子里摆好纱锭子(我们这叫樾子), 墙上挂上形似圆环的牵绺子, 便用一根带钩的杆子牵着线来回穿梭,牵完后,盘成一个大园团。下一步就是认柱了,小心翼翼地把每根线头穿进两个柱里,以便以后织布时把线分开穿梭用。这是一个细活,需两人合作才能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刷浆,先把面粉熬成糊状,把线团放到里面,蘸酱,重要的是蘸均匀,保证每根线都蘸上酱,这样以后织出的布才结实光洁。为了把酱挂均匀,还要刷机,一边刷,一边晾干,天冷时还要点上火盆,然后缠到一个专用木辊子上,以备织布时用。

接下来就是织布了, 梭子是一个两头尖中间空的椭形物, 织布时先把事先准备好的线穗子塞进梭子,织布时要手脚并用,脚踩踏板控制经线,手推挡板来回穿梭 ,把线压实,于是一尺尺老粗布就成形了。 织布时会听到“吱吱嘎嘎”的织布声。这样 织成的老粗布还是白色,可做被里、床单,要是做衣服还要根据需要进行染色。那时有染坊到各村辍染, 很方便,也可买颜料在家自己染。染过色以后就可做衣服了。

用老粗布做成的衣服有质地柔软,舒适感强,抗静电等优点,开始穿时,有点 粗糙,越穿越舒服,但与现在的衣服比起来,老粗布既不美观也不耐穿,而且颜色单调,加之那时劳动强度大,没有替换衣服,大多数人都穿过带补丁的老粗布衣裤。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 纺织品花样繁多,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但是,老粗布依然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现在的纺织方法也有了很大改进,织出的布品质颜色好了很多,舒适耐穿,吸汗,用它做成的床单,夏天铺着凉爽,冬天感到温暖。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它已从过去主角演变成了现在的配角。但我们这些穿过粗布衣服的人们,永远对它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

年龄文章14:一样的梦,不一样的去向

文/张建春

随着年龄的增长,梦的品种开始单一,摸不着边缘的梦少之又少。但有两个梦,却是常常做着。故乡越来越远,和梦拉得却越来越近。考试已开始成为遥远的过去,在梦中仍然活灵活现,足足急出一身汗来。

离开故乡少说也近三十年了,况且家乡已在大建设中成为一个新的世界,生我养我的土地,水稻、小麦、豆子之类搬迁得远远的,树也换了品种,槐、榆、梀等将领地让了出来,代替的是从远山来的客人,树冠大大的,腰杆笔挺的,田埂和土生的草一起消失,亲切的香味、戳手的荆棘想见也见不着了。但这些都能在梦中拾起。

在故乡梦的元素中,出现最多的是赤足在田埂上奔跑,土块坷垃硌得脚生痛,还是一个劲地向前,或许田埂关住的庄稼是年年岁岁的口粮吧,奔田埂也就是奔生活。

过去的村庄,最美的景致是连片的金黄的水稻,我的梦许久连流在这之间,让稻芒刺激赤裸的双脚,一种麻苏苏的感觉特别美好,心足足的充实,醒来时眼角的笑,伸手还能触摸到。有时醒来会想,今天可以睡在席梦思上做梦,梦中的稻子可是大功臣,以食为天的人,没有稻米可一天也生存不下去。

赤足奔走的梦,和故乡三间草房是连在一起的。房屋的低矮和门扉的弱小一样是梦必进的地方,但梦中每每都是温暖的,从来没有因此哀怨过,如豆的灯光依然可以照亮眼睛,梦中的祖母慈祥,父母年轻而严厉,我总是在阳光最明亮的门前放逐自己,和鸟对话,和一树的花打着招呼。激愣中醒来,早已物是人非,奶奶早已故去,父母也已老迈,从偌大窗户洒进来的月光,布满了斑斑点点,许多事已碎得拾不起来。

念念不忘故乡,可能是所有人挥之不去的情结。前些天和女儿聊天,问起她对故乡的感受,她一脸茫然,我的故乡她无从触摸,而现今她所居住的城市,当然是她的故乡。不过没有了乡间小路,林林杂杂树木和飘动在不高屋脊上的炊烟,这样的地方难以在心中烙下印记。

考试的梦也不知做过多少次。面对一张试卷,密密麻麻的题目,一道也不会做,眼见时间过了,卷面还是空白,哼哼叽叽地醒了,头发早已透湿。

春节期间去看望师娘,又忆及作古的老师,师娘说:你的老师呆板,一辈子都是个老实人。倒也是,老师实在,教导我们最多的就是老老实实的不作弊,大小考试不允许交头接耳、更不允许抄袭。我参加高考那年,监考似乎没有如今的严格,也不分A卷、B卷,甚至一个班的考生都在一个考场,那时想抄点不是难事,偶尔回个头就可增加几分甚至十分。或许我的梦的根子,就是这年高考时留下的,几道题实在不会做,而我身后是我最要好的朋友,看我几道题空着,一个劲踢我的屁股,也不知是什么在起作用,我没有回头。许多年后也有后悔的时候,如果那时回下头,抄上一个题,我的命运或许就改写了,关于考试的梦的去向估计也会改变的。

经历过许多次考试以后,作古的老师在生前和我有多次的交谈,谈起他带过的学生,也有因考试作弊上了大学,此后混得不错的。他和我说过这样的话,实实在在的一辈子安逸。面对有形的、无形的试卷,交满分卷委实不是件容易事,而坚守不作弊不抄袭是要用一辈子来坚持的。

就在昨天晚上,梦又闯进了我的夜晚,上半夜关于故乡,下半夜因为考试。故乡的梦依然带着甜甜的呓语,清苦的、踏实的。考试的梦仍是不变的主题,那么多题目不会做带着莫名的苦涩,着急的、诱惑的,好在我坚守着没有回头。

梦的去向和心有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大都这般,对故乡的思念增添了梦的机缘,而人生面临的种种考试,又在梦中以试卷的面目出现。感念故乡,想交份圆满的试卷肯定是件好事,梦是反的不少人这样告诉我,或许真的是这样,见不着故乡时时梦着,而现实中又何曾交过白卷?

不管是甜美还是愁急的梦都会醒来,所有夜的梦当然如此。大梦醒来,生生地发现,手放在心口上,扪心自问,无论如何还是踏实的好。

年龄文章15:一岁年龄,一岁心

文/赵红丽

不知不觉中,人生已过半。仿佛弹指一挥间,我们的生命又画上了一道年轮。

有怎样的年龄,就有怎样的人生使命;有怎样的年龄,就有怎样的处世心境;有怎样的年龄,就有怎样的办事思维和方法。

一个人由青涩到成熟,除了自身的修炼,还必须有时光的打磨、岁月的锻造。

岁月让我们学会了世事洞明随遇而安,即使面对世态炎凉、人心不古,我们也不再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因为我们明白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对于那些我们无力改变的我们就去接受,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命,什么是缘。我们少了激情和冲动,我们更注重稳定与和谐,虽然未免有些世故。

我们学会了妥协,不再争强好胜,我们从棱角分明变得圆润灵活,我们学会了乐天知命。

岁月让我们懂得了把握自己,坚守道德,坚守原则。滚滚红尘,物欲横流,身处数不胜数的令人目眩神迷的诱惑之中,我们已经可以冷静自持,淡然面对,我们已不会情不自禁随俗沉浮,心也不再躁动不安。

岁月让我们学会了担当,学会了自己疗伤。我们不再依赖别人,面对挫折,我们不再推卸责任,不再为自己找借口。

岁月让我们学会了选择与放弃。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我们已经能理清什么是主,什么是次,哪些是轻哪些是重。

一岁年龄一岁人,一岁年龄一岁心,时光打磨成熟心。岁月,让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越来越深。光阴可以消磨我们的风华,却带给我们成熟的魅力;风尘能够暗淡我们的容颜,却将一份智慧与淡定浸润在我们的心灵。

我们自省更自信,自尊更自爱。我们坚信,只有经过岁月的打磨,人生才能沙粒成珠,彩蝶破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