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盛夏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盛夏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盛夏的散文1:夏之疯狂

文/天杨水乡

盛夏午后,远处看去,路面上犹如有火苗在上下攒动,白灼的空气在炎炎烈日中弥漫着烤的味道。

倏地,屋窗缝隙传出呼呼刺耳的哨声,起风了。

那风,就像脱缰的野马,随意驰骋,狂奔乱踢着;又像无数离弦之箭,渐渐紧逼,呼呼啦啦围剿着;更像是关锁了很久的群群野蜂,被猛地打开锁扣,疯也似地四散惊飞,一波一波嗡嗡叫的样子,遮天蔽日。

那风,鬼哭狼嚎般的一声紧似一声,气势汹汹的一股强似一股。听着这呼啸的狂风,提心吊胆那大片的玻璃窗户会不会给刮掉!顷刻之间,窗外弥漫着淡黄而昏暗的色调,细细的沙尘充斥在整个天空,不多飞舞的纸片隐约中像断线的风筝,高低翻飞,左右摇动,远处的高楼烟雾笼罩般的模糊一片。

那风,就这么嚣张的放肆的刮着……忽然,遥远天边一个闪电,接着震耳欲聋的惊雷脆生生地响起,狂风也许是惧怕了电闪雷鸣,瞬间便消失的无影无踪,瓢泼大雨紧随在响雷身后,夹带着凉凉的气息,撒野似地哗啦啦的流淌下来,大地上飞溅起层层水花。

不一会儿,一切恢复了平静,太阳第一个露出了灿烂而柔和的笑脸。放眼看去,大地新鲜清撤,天空明朗光亮,整个天地耳目一新,景色如画,宛如海市蜃楼似的美丽。

哦,夏天,疯狂的夏天……

关于盛夏的散文2:千朵万朵丝瓜花

文/陈绍平

盛夏,在乡下,应该是丝瓜花开放的时节了。

农家的房前屋后,院墙上爬着,桃李树上攀着,青草丛中缠缚着,朵朵黄色的小花摇曳在风中,如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夏日的阳光里跳跃着、舞蹈着,显得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清爽干净。

细看丝瓜花,淡黄淡黄的,缀在丝瓜藤上,不很起眼,也不过分炫耀,如果丝瓜花开了一大片,远远望去,那就十分的壮观,十分的热闹了。阳光倾泻在绿叶上,泛起层层绿波,此时,蜂来了,蝶来了,蜂蝶环绕,嗡嗡的声响,拍打着丝瓜花,花儿醉了,低头含羞,花瓣轻颤,如初恋的少女般羞涩,恰在低头那一瞬间风情万种。

其实,每年到了这个时节,我们总是在菜园地的边上,隔一段距离打上一根木桩,绕菜园地一圈,然后,用细藤把竹块绑在木桩上固定,丝瓜架就搭好了。然后,顺着菜地栽下一株株丝瓜苗,隔三茬五地浇肥、拔草、除虫,眼见那丝瓜藤一天天串着往上爬,等你稍不注意的时候,丝瓜藤上的叶子绿油油的,缠满了整个丝瓜架。过不了几天,当你来到这里的时候,你会忽然发现,丝瓜藤上已挂上了一根根细小的丝瓜,它们藏在丝瓜叶里,还羞羞答答的,好像乳儿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一样,看着非常的可爱,这儿一根,那儿一根,也恰是顽童般调皮,在藤间嬉戏打闹,惹得你不由得停下脚步,看着它们细细的身躯,和在绿叶丛中窃窃私语的闲趣,理不清,说不尽,牵牵绕绕,满园生辉。

我不得不想到我的母亲。在我看见丝瓜花的时候,记忆如淙淙的山泉流淌,泛起滴滴晶莹的水珠。母亲在世的每个夏天,她总会把菜地办成丝瓜花的乐园。精心侍弄瓜苗,一个人找来木桩、竹块搭好瓜架,等一切都做好了,就静待花开。丝瓜长大后,她会用米汤为我们做很好喝的丝瓜汤,还把丝瓜切成片,晚饭时端上一盘香喷喷的炒丝瓜,丝瓜散发出的香味,直到如今都还记忆犹新,永远都不能把它忘记。

这朵花开了,那朵花又谢了,就在这花开花落循环往复的岁月里,收获了丝瓜花淡黄淡黄的素雅美,收获了丝瓜汤可口的醇香,还有那满架丝瓜藤上花儿绽放的姿势。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那也许写的是桃花,或者是李花,如果写的是丝瓜花,未尝不是另一番景向呢!我是这样想的。如今,恰好夏天到来,丝瓜花已经展露笑容,那一根根依附在丝瓜藤上的丝瓜,让人惊喜,又触动我生出许多的感动来。

关于盛夏的散文3:榕树下的秋思

文/豪胄

盛夏燥热的威势还未消退,一晃又迎来了秋天。农村里的秋天是圆满的、喜庆的、收获的季节。每到秋天,我都会想起我的童年时期,那时乡亲们的物质生活非常匮乏,只有秋收后才能饱餐几顿,因此,秋天给童年时期的我留下的记忆总是那样深刻,那样清晰,那样美好……

那时长辈们都非常辛劳,我的童真与憧憬,都萌发于那些秋天,它们在我的记忆中是那么根深蒂固,恰似老家屋后的那棵饱经风雨的大榕树,稳稳当当地盘踞在故土之上。

在我遥远的记忆里,老家的那个熟悉而又能说会道的老奶奶是我们懵懂时期的启蒙老师。我们通常叫她为“卜袍奶”。她是我堂伯公的结发妻子,我们邻近卜袍村人氏。据说,她和我堂伯公的结合,完全是长辈们一手包办的。

“卜袍奶”常常在大榕树下给我们传播着“大古”(即传经颂典)。她口中讲述的各种民间奇闻趣事、季节气候、农耕情形、生活习俗、庆典礼仪、祭拜与禁忌是那么精彩,且观点独到,情趣各异。她一有闲暇就挪着那肥胖的腰身,摇着用蒲草编织的团扇来到榕树下,一边扇着风一边讲着她那套陈年旧调:“春天里来快播种,夏天里来鲤入笼,立秋里忙坏牛,天寒地冷狗洞空……”

由于我参加工作后很少回老家,也不知她老人家究竟是何时离开了人世。但每逢节日返乡时,似乎还能看到她那隐约的身影,似乎还能听到她那唠里唠叨的吆喝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乡下文化生活贫乏,信息又十分闭塞,能听到大人们在榕树下讲述外面的奇闻逸事着实不易。

夏秋交替的时节,正逢我们学校放暑假,因而玩得也最开心。农忙季节我们根本体会不到长辈们艰辛劳作的苦累,我们一群年龄相仿的小孩只管尽情地玩耍。那种充满着单纯、满足、快乐的场景仿佛还未远去,每次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那时,最让人兴奋的就是傍晚了。大人们忙完农活吃过晚饭后,经常不约而同地聚到大榕树下纳凉,大家谈天说地,享受着生活给予他们的微薄馈赠。那时乡亲们谈论的话题通常都是农活耕作中的进展状况,左邻右舍的婚姻嫁娶、病老故丧等,很少能听到他们论及国家的政策和时事等话题。

那时尽管村里也有几个所谓的先生(民办老师),在当时也算是很了不起的知识分子了,但由于信息落后,涉外事件在他们的话题里也微乎其微。他们的知识资源相对有限,极少能谈及关于国际风云变化、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层面上来。

我们小屁孩当时总是爱成群结队地玩耍,做各种各样的游戏,玩累了后便挤到正在闲聊的大人们中间,静静地听他们七嘴八舌地讲述着不知出处的坊间趣闻。

那时我们最爱听的是我堂伯公给我们讲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及《西游记》这些故事了。只要他一开讲,我们就争先恐后地挤到他身旁把他围得水泄不通。尽管他的讲述并未达到绘声绘色的水平,但他总能忘情地沉浸在他自己营造的氛围之中,眉飞色舞地演绎书中的各种情节:《三国演义》里的争权夺位、斗智斗勇;《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个个身怀绝技且行侠仗义;《西游记》里的神仙妖怪们都光怪陆离、神出鬼没……听到精彩处,我们个个都兴奋得直拍手,心中的那股高兴劲全都写在了一张张激动的小脸上。受其影响,我们会经常模仿故事里的情节兵分两路进行开战,借着放牛的时机拿耕牛当战马冲杀,然后让获胜方封侯拜相。书里说“英雄不问出处”,这话让我们这群少年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并乐在其中,那种感觉比饱餐了一顿佳肴还要舒坦!

那时我的爷爷也时常在榕树下教我们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唐诗、宋词、元曲、笠翁对韵等等。我父亲当时正值壮年,性情刚烈,对我们学习文化的要求非常严厉,常常会在吃饭前让我们背诵当日所学的诗句,若是表现不好还会被责罚……

得益于长辈们的严格要求,我长大后对学习和工作也都秉持着严谨的态度,这让我至今都深深地感恩他们。

家乡的蜕变离不开祖国的强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我的家乡也逐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孩提时常去玩耍的“阵地”后来变成了村里的文化大楼、灯光球场,乡亲们也早已告别了茅草房,告别了人背牛驮,告别了煤油灯下编织生活的模式,更加杜绝了“卜袍奶”式的包办婚姻。遗留下来的,是我心中难以割舍的记忆和家乡月色里深邃而辽阔的秋夜。

回到家乡,仰首畅读秋夜,明月星辰越发充满诗情画意,它们的静谧、安祥能将那些曾经的烦躁和不快慢慢抚平。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也变得圆通温润,学会了包容,如故乡的秋夜,湛蓝、清明、澄净、风轻云淡。有时我想:倘若心静了,如秋天般丰盈了,人生便有了秋实般的圆满。

关于盛夏的散文4:疏竹写夏凉

文/王霞

几阵风过,几场雨落,盛夏就到了我的窗前。

靠东的窗外,那一丛茂密的竹林,开始了迎风摇曳。经年的老竹主干粗壮,且光滑,泛着淡淡的黄。新生的竹也不细弱,嫩生生的青绿,还带着一层若有若无的白霜。而竹叶则一律是深青色,比枝干还深浓些,三五成丛。风过,就有窸窸窣窣的低语,柔和而安详。

我喜欢在月将满之时的深夜,关掉灯光,倚在妆台,面朝东窗,那银晖下的竹影摇摇,映在窗扇上,宛若水墨画儿一般。就忆起那一首“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了。

喜欢竹,缘于儿时。

打小喜静,极少走出长长的院落,就是从房间的书桌到院落里葡萄架下的石台上,几本带画的书册就是最好的陪伴。这里面有一本古旧泛黄的介子园画谱,上面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一应俱全,虽是黑白,可浓淡有致疏密有韵的墨线点面生动而传神。我特别喜欢那些高髻削肩、长袖软带的仕女。她们手执团扇,身旁总有几块山石,几株秀竹。那一股清幽娴静之气让小小的我悠然而神往。

再大些,就喜欢画。心里畏难,不敢描摹那些繁复的鬓发及袍服,就觉得那竹不过三两竿,四五枝,必是容易些。由是,弄点哥哥写字的墨汁,就涂抹起来,却怎么都是笨笨的。兄长大我二十岁,书画文字都很出色,见了我的涂鸦,就会指点一二。记得他教我:老枝挺而立,嫩枝却婉转;生叶丁香头,接枝如雀爪……照此法去做,果然有了灵动的模样,人人见了,都夸上几句,好不骄傲。于是,家里的旧报刊,我的新本子,只要能画的地方,就都有了竹的影子。

长大后知道,竹是极难画的。东阳先生题柯九思画竹一诗有云: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我虽知道前两句道出了简实则比繁更难的真谛,可却喜爱后两行那种疏叶玲珑,清风寒雨飒然而至,尽洗尘埃的意蕴。

“悒露静,和烟绿。抢节宁改,贞心自束”。安详闲雅,而内心坚贞,懂得自我约束的竹,亦是那样的令我崇敬。

后来虽没有机会学画,但这样一种偏爱却保留了下来。记忆最深的是,我常常在寄给同学朋友们的信笺角上,勾上几片竹叶,托住我的署名。

虽说竹生南国,可至今我都觉得,所有的竹子,都是从我童年的北国家园,那长长院落的角落里生长出来的。如今,它又长到了我的窗外。

我虽未拥有豪宅广厦的高窗,却近揽这一怀明月与竹影。清风与竹语日日相伴,一扫溽夏之热。

天地万物之高贵者并不染金钱之俗气,于心于愿都足矣。

关于盛夏的散文5:酷夏山中行

文/祝宝玉

盛夏,酷热。到山中去,并非缘于老友的执意邀约,而是山约我,是水约我,是风约我。在山中,能攫取到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

舍车步行,还未进山,只是遥见,便仿佛觉到扑面的清风,轻轻柔柔吹拂周身,集结在汗腺上的烦躁瞬间被征服了,刀兵罢了,卸甲归“山”。山荫浓绿,迎迓我的到来,铺伸出一条长着兰花细草的山径。不管大山还是小山,皆有灵性,能让人忘却烦恼。

入山,怎能还去牵扯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俗事啊,凭谁打来电话,就回他“我在山中咧”,对方自然心领神会,放你消闲。进山易,出山难。只因在山中,跳出了尘世,把尘世是非看透了。三五好友,提壶相呼,且行且饮。在这无名小山中,盘桓日月的流逝,我不愿提及尘世之事,他们也对尘世噤口不言。

水沿着山势高低流,树顺着日光的向背长,风也降低身份从树缝中穿行,还有鸟雀,凭着自己的心情或低吟或高鸣,至于那些蝉们,更是一个劲地鼓吹着“山不在高,有龙则灵”的幽深秘境。人在山中,山融自然之中,所以,人在自然中便有了一席之地。如我等平庸之辈,过了而立中年,应当有自知之明,已经能温饱,莫去追名逐利,狗苟蝇营。在山中行,俗世之上少你一人不少,多你一人不多。

山中有亭,是李白笔下的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看不厌,故而流连不舍。山中久徘徊,就是没人提及出山的话头。其实,云还是孤单的好,大片大片的云反而不美。如人,偶尔还是需要寂寞的,寂寞是味药,可以明目静心,反思过往。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能依山傍水建造一山间小居,在唐朝是可以实现的,但在今天,只是一个令人不可及的幻想。苏东坡对他的忠实拥趸马梦得很是愧疚,“马生本穷士,从我二十年。日夜望我贵,求分买山钱。我今反累生,借耕辍兹田。”马梦得跟随苏东坡二十多年,末了也未能买山终老,可见梦想拥有一座山是何等困难。

其实,人又何必渴望拥有一座山呢,山是永恒的,人是短暂的,能够短暂行于其间,已经是幸甚极矣。最起码,入一次山,内心的愁便减一些,清欢的日子便会延长些。

关于盛夏的散文6:探访伊河源

文/木子铁

盛夏,车行于嵩县、栾川的山间,群山连绵,似绿色的海浪。高速公路钻山跨沟,峰回路转,汽车像一叶扁舟,在海中游弋。伊河玉带一般在山谷中缠绕,仿佛与行人捉迷藏似的,一会儿银光闪闪,一会儿又销声匿迹。等拐过一个山头,又欢快地奔跑着,与路相伴而行了。

自小在伊河边长大,孩童时,每年夏天,几乎天天泡在伊河里。在河堤上打猪草,也常常面对着河水发呆,踮起脚痴望:伊河啊,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此行,我们将去探访伊河源。车过栾川县陶湾镇,溯流而上,路越来越弯,伊河也越来越清秀,小姑娘般,在石头间跳跃,唱着一首动听的童谣。

伊河源在哪里?一村民扛锄行于路边,锄头上还沾着湿润的泥土。他指着前面,说这一带都叫伊河源,包括现在的南沟和山那边的西沟。想找水源,不远,就要到了。

抬头仰望,山巍峨,林茂密,薄纱般的云遮住了山顶。鸟鸣,水声,清静,神秘。远山近景,拉长着我收不回的目光。伊河源啊,莫非也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溪水近在咫尺,忍不住停车驻足。蹲下来,掬一捧,清清亮亮,饮一口,凉丝丝的,还带着甜味;洗把脸,神清气爽。坐在洁净的石头上,双脚伸进水里,时光顿时倒流,又回到了孩童时期……

源头在哪里?啊!我看见了,从那山涧中、树叶下、沙隙里,晶晶莹莹、叮叮咚咚跳出,清清澈澈、淅淅沥沥流出。泉水在山谷中相遇,一起踏歌而行,路途中,不断接纳新的伙伴,小溪渐渐长大了,变成了伊河。伊河浩浩荡荡,最后与洛河相汇,共同流入黄河,奔向大海。

伊河,我看见了你童年的模样,清澈的眼神、纯净的心灵。你和青葱连绵的大山,清新的空气,花香,鸟鸣,共同构成了一首诗,一幅画。慕名而来的岂止是我这个一直在你的陪伴下长大的伙伴?

我们来的当天,道路上挤满了车辆和游人。陶湾镇正在搞漂流比赛,旺盛的水源和顺山而下的巨大落差,让游客在惊险和刺激中放松心情,放飞笑声。

河的对面正在建自行车赛道,红色的路面,分外显眼。将来赛车手在这曲曲弯弯的赛道上鸟般飞旋而下,那该是怎样一道风景线。我也喜欢骑行,可否在此租间小屋,闲暇时一边聊发少年狂,一边看山看水,听鸟听风?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公路旁,一座座农家小院,两层小楼,白墙、蓝瓦、红椽。忙碌的主人热情地招揽着客人。偶尔一间半间的土瓦房,孤独地立在村子的一隅,无声地记录着过去与现在的不同。

青山绿水养育了伊河源,而伊河源又回馈着爱护它的人们。静坐在水边,我听见它哼唱着动听的歌谣……

关于盛夏的散文7:盛夏随笔

文/南卫东

盛夏,对于生活在北方的我来说,虽说是一个短暂的季节,但也正因短暂,才显示出了她的弥足珍贵与人们对她魂牵梦萦般的期盼。盛夏,这是一个浪漫的季节,也是一个美景多多、故事多多、趣味多多的季节。

一、陕北掠影

陕北的夏天是最美的季节。

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好似一团团洁白的棉花镶嵌在了蔚蓝的天空。被茂密的植被覆盖着的黄土高原也有了江南丘陵般的美丽身姿:起起伏伏、绵延无际。漫山开遍的荞麦花、油菜花、马铃薯花,红的红、黄的黄、白的白、紫的紫,姹紫嫣红,争相斗艳。还有那不敢示弱摇曳着纤纤身姿盛开着的格桑花,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从大西北戈壁滩上一路刮过来的西北风,在经过这里茂密的植被一番荡涤之后,已几无尘埃。透过裤管、袖管、衣领轻抚过人体的每一寸肌肤,让人倍感清爽。这个时节,假如你再亲近上一些这里的河流或者湖泊,让她们一洗你在尘世的喧嚣之后,那你还真舍不得离开了呢。

盛夏的陕北高原,完全是一个避暑休闲的圣地。

二、又见儿时

还记得小时候,一到夏天,我们小孩子们就光着脚丫子走在软绵绵的黄土路上,尽享黄土带给我们的快乐。中午河水渐热时,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的在家乡大石拱桥下的河里游泳、戏水。之后躺在河边滚烫的石床上享受阳光。傍晚时分,约上几个玩伴上山摘桑葚、杏子,爬树掏鸟蛋。运气好时,偶尔逮只野兔或野鸡,就地挖个土坑起灶来次野炊,真是件乐事。有时乘傍晚天气凉爽,大人们带着农具上山劳作。我们小孩则赶着各自家的牛羊,在河滩或山谷间的草地上放牧。直至天麻麻黑大人们吆喝着小孩,孩子们赶着各自的牛羊,收工回家。现在回想起那种带月荷锄归、夕露沾我衣、牧童骑黄牛的乡间生活真让人留恋、向往。夜晚,铺一张凉席盖一块薄被子,睡在院中被白天骄阳晒热的石板床上,一边数闪闪的星星,看弯弯的月亮,一边听妈妈讲月亮上关于嫦娥和广寒宫的故事,直到迷迷糊糊入睡。

儿时的夏天真是烂漫绚丽、趣味多多。

三、诗意之夏

那是2007年的夏天。那年夏天,我非常幸运的通过了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的招聘考核,光荣地成为了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天坐在接送车上来单位报到时的情景:那天正下着绵绵细雨,汽车疾驰在黄土高原一条笔直宽阔的高速公路上。透过车窗外的雨帘,我看到的是公路两边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草滩。当时虽然有点就要告别四年校园生活时的伤感之情,但看到高速公路两边江南般烟雨蒙蒙的美景之后,这种伤感稍稍有点消减。取而代之的是我对自己从未亲身见过、走过的高速公路这个在我看来是新生事物的好奇与热爱。

那年夏天,在些许江南烟雨般的诗意美景中,我的人生荣幸地融入了高速公路事业。

关于盛夏的散文8:盛夏的傍晚

文/汐湄如烟

裸着上身,一条宽松的短裤,席地而坐,一大群的男人组成了傍晚小街边的风景。每每晚饭后去公园或者步行街散步的时候,如果不想绕道,就只能在他们注目之下,经过或者穿过。

这是一群建筑工人,来自内地不同的省份,从杂乱的口音里可以听出。但有一点是相似的,在这个珠江边城市的某条小街,在傍晚的凉风中,在一天劳作后的休息时刻,绅士风度与他们无关。或许他们从来也没有刻意要去体现绅士风度,对他们来讲,能凭着自己的一双手赚钱养家,有一个体贴的女人和懂事的儿女就是人生的最大幸福,除此,似乎别无所求。

于是,在盛夏异乡的傍晚,凑在一起神侃瞎吹,不时看看经过的漂亮的人,之后,低声地评头论足一番,也应该是一大乐事。他们决不会如一群小青年般的起哄,或者打口哨,当有漂亮时尚的女人经过时,只用目光温柔地抚摸,像极了抚摸一朵夏天的花儿,也如在抚摸曾经青春的少年梦。

那一时刻,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的是一份欣喜和赞美。也会有几个女人站着或坐在他们中间,大概是某男人的女人。挤进这样的一个圈子里的女人们,是不能等同街上移动的女人般的吸引男人的。因为,她们是某男人的女人,熟悉得知道各自的小心思,熟悉得不再是眼里的风景,而是手里的掌纹、心上的河流、一生的守护。

我从来也没有敢小站一会儿,认真的听过他们讲些什么,在匆匆而过的时候也几乎是旁若无人,只小心地穿过去,然后听到身后一些窃窃私语。但我相信他们真的很快乐:大声地说,大声地笑,有时候还会一起抽烟、喝小酒,纯粹小时候在乡下的夏天晒场上看到的情景。很欣赏这种纯朴的生活态度,不管在哪里都在某些小范围里保持着自己最根本,最质朴的一面,就算是在别人的眼里很土气,那又如何?

这个小镇有很多如我一样的异乡人,在渐渐消失的故乡口音中,还固执地坚守着一些旧有的习惯。就如本地的许多老人傍晚时分,喜欢在自家的门前席地而坐一样,没有谁会认为那有失他们的尊严。这其实应该是很自然的表现,生活习惯,根本不需要坚持什么。但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说,也的确是在为自己的根本作出努力,当漂泊成为一种生活的状态,也渐渐地成为一种主流时,许多的人都会迷失自己,于是,那些唯一能扼住生命本真的一丝一线,都值得去珍惜,并维持。

这样的傍晚,无论天晴还是雨下,如果你多穿行几条小巷,你会发现自己竟然会轻易地被陌生中的熟悉所诱惑,竟然会有那么一阵恍惚,以为自己回到了久别的故乡。那是从院墙上,窗口里跳出来的声音,或者气味。无论高墙多么结实地围困着人们心与心交流,眼与眼的对望,而那些声音,却总会在耳鼓上敲出熟悉的节拍,你一定会听到些许与自己从小习惯的俚语一样的字节来。而饭菜的香里,更有着浓浓的乡味,在不断地刺激着你的味觉,深深地吸上一口,瞬间,家乡就在眼前,心里,不用去想念,只是抱紧。

关于盛夏的散文9:品茶紫阳城

文/张志强

受友人相邀,盛夏时节,我终于有机会游览了一趟陕南的巴山汉水。在荡舟安康瀛湖,参观了景色奇特的旬阳老县城之后,一路兴致来到久慕盛名的产茶名城——紫阳。

紫阳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历史文化古城,在群山环抱、丛林绿涛中,清幽的汉江围城而过。城区虽不大,却极秀美,街路虽不宽,却青石铺垫,干净清爽。午后三点左右,我们刚安排好住处,陪同的友人小陈就说:“走,喝茶去!”

来紫阳的目的,就是想品味一下地道的紫阳茶,这不仅是我多年的心愿,也因为我在卫生部门工作,常听医学专家讲陕南一带的绿茶,尤以紫阳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硒和锌含量较高,对维护人体健康很有益处,因而来紫阳喝茶的兴趣很高。

拐过两个街弯,当我们一行三人,被引领到临江而建的一座茶楼时,门口一副手写木刻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才引汉江水,又食紫阳茶”,横批是“顶上茗饮”。挑帘进门后,一位六旬开外的店主,赶忙放下手中的蒲扇,笑嘻嘻地搬竹椅,擦桌子。听说我们来自西安,第一次到紫阳喝茶,就热情介绍紫阳茶的历史,又神秘地告知,茶含天地灵气,自然风魂,因而饮茶要心静气和,清心寡欲,慢酌慢饮,不可性急心躁。说着,他叫我们先洗了手,擦把脸,安心坐好,先吃着桌上几个小碟内的瓜籽、干果。十多分钟后,茶泡好了,揭开小碗瓷盖,一股飘出的淡淡蒸汽中,充溢着浓浓的香味。“好茶,好茶呀!”同伴刘先生先声赞美。只见那小碗中的茶丝,慢慢舒展开来,一芽一叶,半浮半沉,汤色绿中透黄,清澈鲜亮。再闻其味,淡雅香醇,清悠绵长,顷刻沁人心脾。没等我们发问,店主即答:“这茶是自家园子的,采自今年清明节。看你们是省城来的贵客,今日就为大家泡壶紫阳当地产的上等春茶。”

说起泡茶,这位学过中医的店主介绍道:“茶离不开水,水滋养着茶。不仅茶树的生长要有适宜的温度和地下湿度,泡茶也很讲究水质和水温。咱陕南汉江沿岸的气候就适宜作务茶园,而经过处理的干净汉江水,煮沸后其软硬度亦适合泡茶。可你们今天喝的茶水,是从江对岸一个叫龙泉沟的山泉接取来的。”正说着,一位穿桃红短袖的女服务员,从一个白色大塑料桶里舀出一瓢水来,观其透明闪亮,清凉凛冽,果真是山泉水呢!

好茶又碰上了好店主,我们真幸运。这位店主懂经营,又健谈。他不停歇地给我们介绍喝茶的知识。说茶是注入人体的精灵,因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既能醒脑提神,开胃消食,又能补虚减肥,软化血管,降压降脂,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强壮筋骨、延长寿命的保健效果。末了,他又叮咛,喝茶有“六不宜”:刚吃完饭不喝茶(饭后一小时再饮);身体发热时不喝茶;不喝头遍茶(防止茶叶上的残留农药污染);不喝刚烧开的滚水茶(最好用灌在热水瓶中的开水);不喝凉茶和隔夜茶,要喝热茶和温茶;不喝采摘半个月内的新茶(新茶饮用要在半月后)。

冲茶三巡过后,天色已晚。眺望窗外,汉江被那橘红的晚霞映照得五光十色,渔歌互答中,耳畔又传来对面巴山峡谷中襄渝线火车的鸣笛声。

茶香未消,我心却醉了,沉醉在这紫阳的山水间……

关于盛夏的散文10:盛夏五月枇杷黄

文/吴遵智

我家老屋边上的菜园旁有一棵枇杷树,还是童年时,她已风姿绰约。

每年五月,满树的枇杷一片金黄。这时,枇杷树就像一位阿姨,在烟雨迷蒙中等待着我们。吃过早饭,父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下田栽秧去了,我们小伙伴也迫不及待地来到枇杷树脚,在雨雾中仰望着那黄澄澄、金灿灿的枇杷,直吞口水。我们想过很多摘枇杷的方法,用小石子扔,用长棍子敲,爬上树去摘……大人知道后,不允许我们用这样的方法,说是危险。

父亲教给我一个方法,把长竹竿的一端破开,用一截小棍横在中间,做成一个“丫”形。摘枇杷时,选一个地方站好,拿着这根竹竿用“丫”形的一端叉住枇杷枝,用力左右一旋,一小枝枇杷就掉了下来。那时,我总是纳闷,以父亲的身手,上到树上用手摘,这不省事得多吗?后来我才知道,父亲这样做是在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着我们。父亲每次栽秧回来,蓑衣斗笠还在身上,他都要去摘下几笆篓枇杷,叫我们拿给下田回来的叔伯吃。枇杷那蜜甜的味道,至今我还记得,是现在街上所买的枇杷无法相比的。

枇杷过嫁后,田里的秧也栽完了。这时,父亲总会把枇杷树周围的小灌木砍掉,铺放在枇杷树脚。农村的活,忙完了田里忙土里,大人们到坡上薅草去了,担心我们小孩子在家无所事做,到处乱跑。父亲就把那根摘枇杷的长竹竿拿来,用细线把破开的一端缠好,绑上一个用篾片环成的椭圆形,做成如羽毛球拍的样子,再在屋角檐下网上蜘蛛网,教我们捕蜻蜓。

大人包着午饭去坡上干活,我们就在家的附近捕蜻蜓玩。捕得的蜻蜓,有的拿来喂鸡,有的拿来逗蚂蚁玩。如果捕到红蜻蜓,我们就找来一根细线,吊住它的尾巴,然后放着它在风里飞……

记得有一回,我缠着母亲要她也给我包一包饭去捕蜻蜓玩。我们那里,如要去坡上干整天的活,吃早饭时都会炒上一碗大头盐菜,然后将大头盐菜包在饭中间,用手帕捆好。到坡上干了半天的活,日头正顶,就找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来,用细枝削成筷子,就这样简单的吃了午饭。午饭后,这个坡脚、那个岭上到处都传出歌声,与知鸟、黄莺的叫声融合在一起,成了山间交响乐。但这盐菜包饭也有讲究,一是要用透风的手帕来包,才不会馊;二是要放在蚂蚁不能去的地方,因为菜饭的香味会引来很多蚂蚁,蚂蚁爬进去后就不能再吃了,农村有一句话说:“吃了蚂蚁一只脚,三年痨病打不脱”。那一回,我与几个小伙伴将母亲包好的菜饭挂在一棵小枇杷树上,就坐在那株大枇杷树脚用网来的蜻蜓逗蚂蚁。一只蚂蚁发现死蜻蜓后,它从窠里叫来所有的兄弟姐妹,成线状的奔来,把蜻蜓抬走。当我与小伙伴们感到饥饿时,打开饭包一看,里面全是蚂蚁。那天,我们一直在枇杷树脚饿到父母归来。

季节在催红樱桃,催黄枇杷后,水果就多了起来,杨梅、桃李、梨子次第成熟。到了十月,新鲜的水果不多了,花儿也少了。可枇杷却又开起花来,那外面裹着锈色绒毛的白色小花,一簇簇,一条条,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在一片枯寂中显得格外美丽。唐代有诗句“珍树寒始花,氤氲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无绝。鰯鰯碧海风,濛濛绿枝雪。急景有余妍,春禽自流悦。”盛赞枇杷树如亭亭玉立的少女,不与人争春,而在万花凋零,秋叶飘落和晚秋季节里,才开始孕育花蕾到寒冬开放,迎着雾雪,独显高洁,留下金丸。

枇杷树四季苍翠,一身是宝,她的叶与皮是止咳平喘的良药。枇杷果能润肺下气、生津止渴,富含人体所需的许多元素,是营养丰富的保健水果。枇杷汤更是一道美食,它能趋热弃燥、和胃降逆,同时对心悸失眠有一定的食疗作用。这道汤的做法很简单,先将枇杷去核洗净,然后取锅上火,放入冰糖,微沸时转小火放入枇杷,炖5分钟即成。上个月出差南方,在阳光中奔走,一天下来,累渴并存。晚饭时,喝了一大半罐枇杷汤,顿时觉得神清气爽。第二天,我们又去到一片枇杷园,沐着阳光江风,尽情地采摘着枇杷,真正体验到了诗画般的生活,正像戴复古《初夏游张园》所云: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关于盛夏的散文11:一叶知秋

文/松月子

秋来了,无论你对盛夏有多么留恋,多么不舍,也无论你是否对它发出邀请,秋都会在季节的当口,携着残荷,携着田野的金黄,携着丰收的稻谷堆,携着一份安静与纯粹,在一场场秋雨中,轻轻敲开千家万户的门窗,矜持而又明快的走近你,带给你生命里又一季不同的秋天。

进入11月,供暖期开始了。然而今年的秋来却是暖暖的,艳阳高照的。每天清晨,当我坐在家中吃早点的时候,我都会被南窗外那迷人的霞光吸引,我会对家人们嚷嚷说,你们快看,窗外那阳光,多迷人!早上六七点钟,开车送儿子上学,天上、湖上,两轮又大又红的太阳交相辉映,发出金灿灿的光芒。数百只海鸥在那万丈光芒里飞翔,舞动翅膀,这些来自大海的精灵,丰满着洁白的羽翼,在晨光之中,是那么灵动、流畅,吸引人们人驻足观赏。沿着蜿蜒的湖岸行车,我喜欢听莫扎特的小夜曲。一曲曲,钢琴清脆的声音,婉转,欢快,空气里弥漫着洁净、透明、纯粹。

每到这时节,银杏树就开始展现她生命里最为华美、最为璀璨的美。办公楼东门口的几棵银杏树金灿灿的。每片叶子都透着一抹纯净的鹅黄。秋天的主色调该是金色的。你看那银杏树,树梢上的叶片和落在地面的叶片,把原本枯燥无味的铁栅栏围起来的小角落渲染得诗意盎然。而职工食堂南门口的那几棵长得好似同胞兄弟般的九棵银杏,看起来黄的更为纯粹、更为鲜活,他们个子不高,树身高度大概四米左右,都顶着一头丰沛的发冠,叶子齐刷刷的一色金黄,在那古朴的粉刷得雪白的砖墙衬托下,显得更为灵动,又因为秋天里格外澄澈的蓝天帷幕,再加上那自天幕挥洒下的阳光照耀,真真如那诗经所歌咏一般“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这几棵昂扬着的银杏,恰风华正茂的少年,让人们在擦肩而过的瞬间,在心里多了份明朗与鲜亮。

仰望那满树金黄的银杏叶,触摸扇型的叶片,虽已渐渐的失去了水分,分明的脉络里,让人仍不由的深深的感悟到生命的壮美。它微微弯曲着,叶柄稍微的仰着,这样的姿态将成为它在这个世界最后的姿态,直到粉碎成尘,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叶子依旧把无私的爱融进每个细胞当中,愈是到最后愈是显出生命中最靓丽的颜色,然后慷慨的给予这平凡的世界,给予哀伤的人以抚慰,给予碧绿的草丛以点缀、连沉稳的青石板路上都能见到叶子们飞舞的身影,她飘落到哪里,哪里就多了一抹色彩,增添了一丝不平常,在秋雨飘摇里,叶子们会更加的鲜亮,雨中的秋叶是饱含着萧瑟味道的。当最后一片叶子飘落的时候,银杏树突兀着枝干,落下片片金黄,它们层层叠叠,随着风儿,卷起,落下,滑动,飞扬,想要真的观赏叶子们自然的舞蹈,要有淡然的心境和发现的眼睛。

秋日里,我迷恋每一片在街口、小巷、河湾里或是飞舞,或是飘零着的秋叶。泰戈尔曾赋诗曰:“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少不知事的时节,只能赏得夏花的灿烂,却未曾体味秋到秋叶的静美。原来对自然、对生命的探寻与发现是随着岁月的累积一点点的修炼收获的。日暮时,天幕暗下来,街灯瞬间亮起,昏暗的街巷旁,黑压压的森林在傍晚浓墨般的黑中演奏着小夜曲,风摇起来,叶落下来。咔咔,那声音绝不同于盛夏时节,这演奏的是生命谢幕的最后交响,有些哀伤,有些凄婉,自然里的作别从不矫揉造作。那叶片随风飞舞着,划着优美的斜线,一片接一片,好似赛跑般的扑向大地,投入到永久的怀抱中。在这无声的离别里,大树依然以仰望的姿态直面上苍,他在守候着下一个春天。

今天的秋天是格外美好的。在我的记忆画册里老边沟的秋叶之美是无可比拟的。我们搀扶着母亲,走进老边沟如火的秋叶之中,八十六岁的母亲浑浊的双眼被那火红的枫叶点亮了。她有些贪婪的四处了望,枫叶们或如临水照花、或如被仙人用朱沙描染了般,叶子红如丹朱,不是黄里带红,而是纯净的、沉稳的红。一幅“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的景象。这时候,你就不由得不敬佩起大自然的创造力来。有棵树,不知晓它的种类,只见它枝干风骨凛然,叶子细小如柳叶,又不似柳叶那么纤长柔美,略略短了些,每一片都是纯粹的深红色。一眼望去,就想,这树红的有风骨、有味道,该让那善于丹青描慕的国画家看到,那就一定能绘出叫人叹为观止的丹青力作。陪伴母亲走在栈道上,清澈的小溪映照着枫叶,几片落下来的,就随着小溪欢快的奔下去,或是蜿蜒在赭石色的大石头处,堆积在一起,缠绕了一会,再欢快的奔过去。夜晚,我们宿在山脚下的农家客栈,一大家人仰躺在在一铺火炕上,起风了,急促的风带来急促的雨,我在想,一定又摇下了许多的红叶了,雨落下来,噼噼啪啪,声响脆亮,好似就砸在我们的头顶上。二姐有些辗转难眠了,乡下土炕上的夜晚让她一下子彷如回到了从前。她说,我见你香甜的睡着,如同小时候一样。小时候,我们就是这么躺着。东屋里面是父母亲带着我们,西屋是大哥和二哥。如今再也见不到父亲了,父亲在四年前已经化成了一片落叶,别过了我们,回到了老家的河岸上长眠。在肃杀的深秋去看望父亲,那林间的落叶,每阵风都好似一个发令的号角,叶子一片片,一树一树,在那林中纷纷扬扬的飘落。让我伫立林中,无法释然,无处倾诉。

落的最晚的当数那些槐树、柳树了,这些树的叶子依然挂在枝头,虽墨绿中带了点浅黄,却依然在微风中摇曳着。母亲站在窗口远眺,不由得自言自语道,这叶子还绿着呢。我接话说,真不错呢。母亲说,霜降了就落了。我在心里计算着那霜降的日子,心想,霜降了,叶子该是都要落了,秋过去了,冬就来了,而那个嫩芽般的早春也就离我们不远了。这一季,那一季,轮回反复,生命在这更迭之中,若不是空空的只任凭时光流逝,握住生命里最美好的,跟着岁月的脚步,一点点的往前走着,愈是深秋愈是如那秋叶般的有了更为丰富、更为深厚的色彩,即使是到了生命落叶的时刻,也是欣慰、无憾的。

将一叶秋叶夹在书中,做成岁月的书签。窗外又起风了,晨光中的叶子们通身透亮,它们随风摇曳,好似在跳着优美欢快的“波尔卡”--

关于盛夏的散文12:美的瞬间

文/余虹霖

盛夏的雨总是来去匆匆,天空经过洗礼,变得澄净,地上坑坑洼洼,夕阳的影子投射在上面,光晕晕的开在四周,美如梦幻……

校园里乐声朗朗,我凝望回廊尽头的教室,眼眶微涩。看到那一瞬间,只不过阴差阳错。云层很密集,天空阴沉着脸色,四周有些闷热。我甩干手中的水珠,背起书包,往校园外走去。一种有些不寻常的感觉缭绕-----我好像把书袋忘在教室了,无奈的往回走,一路上人群稀少,寒风徐徐,看来暴风雨已经迫不及待了。灯光微黄,绕过长长的楼梯,教室门依稀开着,有点疑惑。“谁在里面?”我探头寻望,那抹身影映入眼帘时,心头滋味难言……是老师。

老师的背影昏黄,留着平头的脑袋上蓄着大半银丝,在风中略显单薄,影子投在墙上,有一种孤独的感觉。他埋头写着什么,时不时抬手固定眼镜,天色渐渐暗下,浮云涌动。老师收起纸张,清理着桌面,我怔愣在门口,忘记抬脚,只听得四下雨起,淅淅沥沥飘洒在窗户、屋檐上,水迹流淌,雨滴越过廊窗打湿我的肩,丝毫没有察觉。

老师被屋外的雨声惊动,抬头望望,轻轻皱眉,转眼瞅见伫于门外的我,微微诧异:“怎么还不回家?”一瞬间,那个画面定格,老师疲倦的面容映在我眼前,他好像和以前不一样了。窗外的雨声回荡耳畔,声音与画面交融,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口中一片酸涩,有些艰难:“我……我回来拿些东西……”

我不记得自己是怎样走出教学楼的,站在水渍肆意横流的操场,仰望天空,稀疏有几滴雨落在脸上,肩头有些发冷。回眸,脑海中久久回荡的只有那一个瞬间——那么美的瞬间。

天边晚霞蔓延,那一幕令我感动,我很感谢老师,他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奉献了20多年,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只在那一个画面,我明白了他对我们深深的无私的,被我们忽视了很久的、习以为常的爱……

过往,那美的瞬间,铭记永远。

关于盛夏的散文13:熄灭了盛夏,我已近,凉秋

文/夏夜轩

八月,星辰亮满了天幕,月亮点燃了,发出灼灼的光芒,有人说,那种光芒的燃点低。皮肤会有灼痛,那些厚重的寒冷一片片的落满你的皮肤,就像一片清霜一样,厚厚的一层。

八月,我想这是我第一次仔细的看天,庞大的黑幕,没有边缘,只是肆意的吞噬着光芒,那么的狂妄的扩张着,不给白昼留一点颜面,八月,星辰没有流泪,依旧那么善良的笑面盈盈,没有看到流星,没有看到拖着泪痕的星辰飞逝而过,我不知道这是一个寒凉的夏天,还是一个灼热的秋天,他们泾渭分明,性格卓然不同,一个字眼的差距,注定着彼此的寂灭,或者新生,他们说是凉秋了,盛夏终于难产,死掉了,不过那些热量依旧那么的肆意,我想,或许那是她的灵魂,依旧活在这个年度,我似乎看到她的瞳孔,她说,再相见,只不过,已经是来年。

这个夏季,风雨燃起了灼热的气息,温度像个孩子,肆无忌惮的玩闹,只不过折磨了这一众生灵,雨水的燃点到了,风总是随时恭候,他们风雨同行,只不过如今,那些气息灭了,嚣张到最后,也便是残忍的诞生,他们死了,风和雨,死在了八月的末端,于是我再也没有看到狂风暴雨,再也没有看到他们的肆虐。

在这个季节,思念一个人,是相当艰难的,当我听到风声的时候,他们说,思念近了,那些熟悉的气息,渐渐的临近,上升气流,磅礴的卷过这一方大地,于是思念的人又远了,直到,雨水缓慢的降下来,而思念的气息,融入了整片盛夏,于是哪里都是你的气息。

这是一个没有纸鸢的季节,因为俗意上的风筝,总不会像富兰克林的手中,那么轻易的在大雨磅礴的夜晚,飞上高空,这象征着某些事物是没有自由的,至少,纸鸢,是不会像鸟儿自由翱翔的,而我们对自由的向往,或许只能等到秋天,随着蒲公英飘向远方,然后生根发芽。

这也不是一个流浪的季节,炎热总是一方厚厚的屏障,你在里面看风景,而我在外面汗流浃背,你是秋天的我,而我是现在的我, 我可以

看到凉秋的我,站在广袤的大地上肆意高歌,那时梦里,于是我可以,我无法在盛夏里,疯狂的奔跑,因为汗水蒸发的速度,总是快过风声滑过田野的瞬间。

但是这毕竟已经秋天了,梦想该起程了,归家后,便开始,远走高飞,依旧像从前,火车,飞机,脚踏车,无论是哪个方向,无论是哪种交通工具,我们已经飞翔,我们即将飞起来,为梦想,为前方。

过去了一个熟悉的季节,我们说无比熟悉,厌倦了高温的抚摸,厌倦了雨水的轻吻,厌倦风声的轻吼,于是秋天来了,一片陌生又将来临,而这又是一个挑战。

关于盛夏的散文14:盛夏莲曲

文/韦联成

亭台碧水之畔,莲以湖光为镜,朝露中粉面含春,轻舒玉臂,细挽清风临水梳妆。波光粼动时,秀目微倾,香唇欲启,谛听游鱼浅水低吟的神韵。而她,植根于深泥之中,浮身在绿水之间,含而不露,艳而不妖,甘于寂寞,洁身自好的品性,激起我心间曼妙的神思……

我无限怀念故乡的莲塘。那里河渠纵横,池塘、湖泊点缀其间。点点莲荷在风中摇曳生姿,绿肥红瘦、风姿雨韵,在雨打莲塘的傍晚,残荷伏雨隐忍的美,总是摄人心魄,不忍触碰,让人心生怜爱之情。

当木叶葳蕤、绿草盈窗的时节。当你把目光投向大片莲塘,刹那间,你会看到一片翠黄、碧绿的叶盖,脸挨着脸、肩并着肩,在阳光下慎重地舒展着花和叶。那一根根中通外直的叶杆,撑着一顶顶小圆伞,似乎在踮着脚尖互相比试高低。蓦地一阵风吹来,碧盘叮当,碧珠滚玉盘似的撒开,把晨露化作点点流韵,在阳光下洒满。而那枝枝错落的莲花,披着粉红、洁白的衣装,摇曳成一曲舒缓的江南小调,在绿叶丛中翩翩起舞,用青春的亮丽、少女的情怀,装点出湖光山色,描绘成阡陌田畴。

想起莲塘,我便想起少年时代编织的童趣。几个莲塘边戏水的少年,坐着一只大木盆似的小船,钻进莲花丛中,摘个莲蓬,剥出莲子,你一颗,我一颗塞进嘴里,咀嚼着那年青葱的时光。已经不记得是哪个顽皮的少年,采得塘中那朵最艳丽的莲花,回头塞在妹妹手里,让她扮成出嫁的新娘,几个调皮捣蛋的男孩鼓着腮帮,将折断的莲杆吹成嘀嗒作响的唢呐,每人头上戴一顶莲叶的盖帽,一路欢呼雀跃,装扮成送亲的队伍,喧闹着走过故乡青石铺就的老街。

往日美好的念想流溢在指尖,回转身时,那些经年的往事早已随水溯远。

长大后,我告别了故乡,不能再和朝夕相处的莲塘为伴。即使偶尔在城市的公园里与莲邂逅,也只能做短暂相视,心中对于莲的念想,转瞬又被繁忙的脚步覆盖。我未能远离尘世,莲却能独处一隅,清心脱俗,把心中的柔情默默献给碧水清风,献给那一潭静水深泥。

最近,我又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重新面对那一片久违的莲塘,脑子里倏忽跳出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传颂千古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梦影交叠,少年时候的心曲在心间回荡,莲影如曲,摇曳成歌,重新带我回到多年以前,甚至多年以后……

我在莲塘边久久徘徊,驻足沉思,深深吮吸着风中送来的阵阵莲花香。抬眼深望的瞬间,那碧池疏影中的莲花,在清晨的雨幕里,涤荡出一帘静美的舞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