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的文章

请欣赏重阳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重阳的文章1:风动菊花香满枝

文/鲍海英 草草

重阳节后,几场秋雨洒落下来,天气骤凉,此季正是菊花怒放季节。我爱这个季节,很大因素是因为我特别喜欢这个季节的菊花。

菊花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原产我国及日本,菊花的作用,能破血疏肝,解疔散毒,其有效成分为菊醇、菊酮等。

菊花是深秋开得最可爱之花,气味清幽,颜色富贵,择其花大而艳者移至庭院,植于盆中,施以沃肥,溉以清泉,久而久之,姿态万千、风情万种的观赏菊花就这么诞生了。因为有了菊,文人们便又多了一样吟弄风雅、抒志寄怀的事情。

屈原、陶渊明都歌颂过菊花,王安石、苏轼因菊花诗句产生过争论,李清照更是写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菊同梅、兰、竹一起并称“四君子”。其实不独古人爱菊,现代人爱菊的行情依然十分高涨,这多半是因为菊花代表孤傲、纯洁、淡泊名利,这正是做人应有的境界。

过去,在长沙,金秋季节,麓山公园、天心阁等处纷纷举办菊花展。近年来,菊花展虽不会再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但人们在麓山观赏深秋枫叶时,爱晚亭周边总会摆出众多菊花,红叶在菊花的香气的熏染下,长沙秋意更浓。

重阳的文章2:向老树鞠躬

文/陶晓辉

一棵古老的重阳树生活在我们衡阳县石市镇的老家,长在山脚下,小溪旁,它虬劲地挺立着,树龄已有800余年,围径667cm,需6人合抱。它长得很高大,粗壮有力的枝杈恣意地铺展着,形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展示着固执顽强的生命,稠密的枝叶遮掩了火热的太阳。在它的荫庇之下,树下形成了一方阴凉的世界,村民坐在石凳上乘凉,歇息、谈笑,还有人搬出竹睡椅置于树下睡觉,形成一幅多么宁静惬意的图画!鸟傍着树搭窝筑巢,每近傍晚,鸟儿归巢,又是一番“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景象。树老了,有着树洞,蛇来此住宿。不过,这树中的蛇是温和的,从不咬人的,它在树洞中出没,在小溪中畅游,似与村民同乐。

老树庇护着村民,一个夏日的午后,正是收获的季节,大雨倾盆,一户人家正在树下用打谷机收割稻谷,突然“轰”的一声,一截巨大的残枝在他的鼻梁前掉落,他惊骇万分,却又毫发无损。

几百年来,它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雨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它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就再寻觅不着。它只得从自己出发,让主干变粗,让枝叶变多,节衣缩食,减小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往远处伸。厄运使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对,总得一步一步趟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老树而感动。

一天傍晚,夕阳西下,我满怀愁绪地回了家乡,在老树下,我发现了一位已近80岁高龄的老人,他正佝偻着身子,在老树旁,在小溪旁培育着一棵小树,他娴熟地挥舞着锄头,扶正小树,踩紧着稀松的泥土,“川”字的皱纹在我的眼前伸展。

我怔在那里,几十年来,这位老人从来没有一天歇息,守着黄土,操持农务,勤勉忙碌,矢志不移。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老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枝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虬劲有力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老人背着锄头,步履蹒跚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回家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老树深深地鞠躬。

重阳的文章3:重阳念远 不日待到花开好

文/飘雨桐

显扬说过,家门前一定要有琼花树。只要有琼花,那里就是我们的家。屋前种琼花树,树下纳凉。三好还想多种一棵银杏。春夏之际盛放琼花,到秋天花瓣凋零就换上满目黄金。杏果还可以食用,用来煮甜汤。你叫三好记住,在屋前挂盏灯。每到日落西山,暮色四合。屋前的灯就会指引,显扬归家的路途。

很久以前的港剧,久到将近六年。零九年重阳,学校还有工会活动。非让全体老师爬山,登高望远遥寄情怀。我拉拽着干儿子的妈,因为我实在不懂上山的路。企图偷懒,恰好她也深有同感:“就到山腰,象征性就回来。”在山腰,我买了一架精致可爱的风车。刚好是《宫心计》大结局,我哼唱着这首歌。

只记得陈豪大叫糖粘子、糖粘子,还有杨怡诠释的奸妃叫姚金铃。哎呦喂,姓姚的本来够少的了。还要整个反面派,郁闷得掉渣。专门找到最后一集,为的就是重温这首《风车》。在微信唱给某人听,奈何下午从两点半上课直至五点半。我的嗓子毁得一塌糊涂,只想简单说——念挂像风筝不见面,有着线牵。

显扬说:此情此景,指日可待。他与三好,战乱失散了三五四年。在扬州的琼花树下,如此不可思议的重新邂逅。看到角色,我才知道显扬由郑嘉颖饰演。当其时,他与佘诗曼是情侣吗?曾经以为的金童玉女,如今各有所爱。未尝,不是另一种的圆满。不管谁为谁守候,谁为谁舍弃。转转红风车,福来我家。

今年重阳,没有从前的闲情雅致。路近路远,依旧变幻不真切。

但,似乎不再害怕。云飘飘,听风说话。花开静好,指日可待……

重阳的文章4:重阳再望

文/老丁

重阳阳气重,九九奇数耸。泰山极顶望天下,五洲风云扰胸中。东方文明五千载,一朝山河破碎,荡涤百年西风!

最恨晚清皇室!腐朽没落,犹自夜郎无知;闭关锁国,盲人瞎马等死。怯于列强炮舰,断送华夏江山,漠视国人苦难!

常思往昔,春秋战国,百花斗艳;秦汉伟业,天下无敌;三国演义,群英亮剑;唐明昌盛,独尊唯我!神州数千年,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文化璀璨,我方皓月最圆!

历史谆谆告诫:成大器者,必广经磨练;为大巧者,需博采众长。襟怀天下者,坐享天下;不弃溪流者,拥有海洋。李唐极盛,美国超强,天道使然!

吃堑长智方为人。改革开放,天地翻覆;卅载经略,胜过百年。可是,树木容易树人难。眼下,教育僵化,科技落后,政治改革,步履维艰。

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鲁迅善之。凭我炎黄基因,辅以勤勉持恒,三五代人之后,环顾天下,望我兴叹而已矣!

重阳的文章5:重阳吃糕

文/雨君

读唐诗三百首,偶发现孟浩然一首《过故人庄》,觉得亲切,遂即记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具鸡黍”杀鸡做黄米糕。黍即黄米。孟浩然是湖北襄樊人,但他不知转悠到哪里了,好朋友又杀鸡又做黄米面糕热情地招待他。临走还说重阳日还来,想必老朋友重阳日还给他“具鸡黍”吧。不消说,黄米面糕,炖鸡,一定很美味。我的故乡在山西晋北,故乡人待客,必杀鸡做黄米面糕,且重阳节也吃糕,孟浩然的“古人庄”与故乡风俗相同。这样的感情,是旁人不易领会的。

故乡人把黄米面糕作为待客主食,不仅因为黄米是特产,还因为黄米面糕软绵、筋道,解饥、顶饿口感好,更主要是因为糕是高的谐音,吃糕意味着步步登高,生活越过越好。黄米面糕不只是待客饭和重阳节主食,还是故乡人过年,搬家,过生日,办喜事的主食。故乡历来叫办喜事为“吃糕”。你看吧,但凡遇见个人一问:“你干啥去了?”“到谁谁谁家吃糕去了。”“记住提醒我,到多会儿多会儿我要去吃糕。”自然知道此人是要去参加喜宴,当然到了喜宴上可不是仅仅只是吃糕,有菜有酒,可主食一定是糕。这几年人们腰包粗了,腰杆子自然硬了,有的为了排场和省事,一般都在饭店办喜事,主食的品种也多了起来,有烧麦、奶油馒头、米饭、饺子等等,但糕是不可缺的。

不过,晋北人吃糕的习俗,也不能一概而论。以雁门关为界,关外人家吃的是素糕,不经油炸。吃饭时外加一碗烩菜,叫做“杂菜泡糕,一吃就饱”。关内忻、定一带吃的则是油炸糕。且定襄有一句流传民言: “扁担扁担软悠悠,担上黄米下忻州。忻州爱咱的好黄米,咱爱忻州的大闺女。”定襄盛产东坡黄米,小伙子们挑着两罗筐黄米,一边行走一边哼唱着抒发爱情的小曲儿,心里热乎乎的。这首民谣把定襄的“好黄米”和忻州的“大闺女”联系在一起,真是妙趣横生,耐人玩味! 常常听小伙子们插诨打科,“去哪里?”“量黄米。”量黄米的意思就成了找对象,找相好的象征了。

到潞城后,风俗变了。潞城没有黄米,不吃糕,吃面。“去哪呀?”“吃面。”“谁谁家吃面,叫你没有?”“叫了。”一听“吃面”就是办事宴。不论红白事,不论过满月或者圆羊,一律吃面,炒一锅烩菜,煮一锅机器面,围一大伙哄抢。刚开始到潞城真有些不适应,总觉得面天天吃,办事也吃,一点也不稀罕。只要是谁家叫我去“吃面”,我只随礼,不吃饭。后来熟悉了,也无奈了,只得入乡随俗,即便是不喜欢吃机器面,即便是不喜欢去挤进人堆里抢,也得等到最后捞个锅底应付几口。这几年,人们生活也好了,“吃面”也不只是吃面了,也吃饺子,卤面,花卷,炒饼,炒面片等。入乡随俗以后,渐渐地喜欢上了潞城这种乡土文化,也喜欢上了大锅菜,渐渐地放下斯文,也挤进人堆里去“抢”饭,甚是热闹有趣。

潞城不过重阳节,我自己过。从超市买来糕面,不杀鸡,熬一锅家乡大烩菜,拌一盆家乡凉菜(主料:土豆丝和土豆粉条),温馨实惠。只是糕不好做,得禁得起高温考验,还得和好面。面和的软硬要把握的恰到好处,软了拿不起来,硬了蒸不熟。和到像做疙瘩汤的样子,然后一层一层把黄米面均匀铺到笼屜上蒸。气上来后,蒸半个小时左右出笼,稍晾一下,取出来便开始揣糕。蒸过的黄米面又烫又软又黏。我最发愁烫手,手掌一触到热辣辣的糕面就立马缩回。狗咬刺猬,是无法下口,我是糕面高温,无法下手。面又黏,手上要不时地蘸上凉水来揣。有一次做糕,即便蘸上冷水也不顶事,只好给母亲打电话,询问良方。母亲让我把莜面和油拌起来,蘸手上。果真,手沾油和莜面不粘手。再揣,直到把黄米面揣揉成面团后,就可捏素糕了。素糕是未用油炸过的糕,但我喜欢油炸糕。而且是麻油炸糕,有股融入乡情的香味。

同事知我会做糕,常常在医院发起聚餐,让我做糕。大概是大家平素都不会做糕,又喜欢吃糕,我边炸糕,她们边吃,也不忌讳雅不雅,争先恐后地拿手抓着食之,一边咀嚼品尝,一边赞不绝口:“糕哦糕,就是高!”情不自禁地借用电影中胡汉山的剧词插科逗趣。

重阳的文章6:遍地黄花又重阳

文/高云

十月的秋风吹过,遍地黄花,漫山红叶。不知不觉中,迎来菊花盛开的重阳节。今年的国庆节天气不错,虽然不是春光,犹觉胜似春光。感知了时光的匆匆,在浓浓的秋色里登高远望。此时,想起了杜牧的那首:“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我想:那几个曾经工作生活在一起,如今却远在他乡朋友,故乡的山水正凝望着你,浓郁的乡情正召唤着你,节日里,让我们在女郎山相聚,在绣江河畔赏菊。携手漫山红叶间,在那个深秋的夜晚,把酒问青天,再一次共醉重阳节。

重阳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国家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可见从古到今对老人都是非常敬重的。重阳节这天,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使老人的晚年生活充满快乐,情趣盎然。古往今来,人生的脚步总是这么匆忙,经历了人生的拼搏,该是放下所有纷扰,平淡心灵。去看山,去看水。去看那深藏在岁月尘埃里的五彩年轮。因此古人常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一天老人都相聚在一起,饮酒赋诗共叙年华。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古语说:过了重阳无时节,三日风来四日雪。重阳节后将是寒风冷雪,万木凋零。其实不然,菊花高洁,傲霜怒放,凌寒不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最丰硕、厚重、深遂。这个季节流淌着斑斓的色彩,闪耀着缤纷的光芒。是多么的意味深长。恰似人生的晚年,阅尽人间冷暖。虽已华发苍颜,但却感悟良多。始觉黄花最多情,重阳相伴慰此心。

重阳节,这个老年人的节日,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从不关注。如今这个节日已经悄悄地走进我的生活。重阳节回家看看母亲,往事历历在目:那些年父亲在外工作,母亲操持家务,我和弟弟年少无知,母亲白天田间劳累,晚上为我们缝缝补补,还有年迈的过继的爷爷,母亲辛苦可想而知。而今,父亲去世,母亲的头发斑白,还常常伴有各种疾病,身体越来越消瘦,这些等等,怎能不叫儿女们惦记,不叫在外的孩子们挂念。在外孩子的牵挂常常在深夜,从梦中来,从梦中去。时时让我想起母亲。梦想着我又回到孩童时期,围在母亲的身前转来转去,总也长不大,总能听到母亲的叫声、笑声。回到现实的生活、工作中,虽然这一切已经过去,但我觉得一个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人,就是能将一片爱心带入老境的人。在重阳节的日子里,让我斟满酒杯,祝福母亲,祝福所有老人们重阳快乐!“

遍地黄花迎重阳,菊花黄,枫叶红。重阳节的美酒正飘香,在这如诗如画的山水小镇,多少美景值得我们去赏玩,或徒步到金盘泉水交汇处看碧水蓝天,蹁跹白鹭飞过身旁。或骑车到回村,看绿水涟漪绕村流,长白山、桃花山、女郎山,青山绵延眼前。既锻炼了身体,又开阔了眼界。在这美好时光,做自己喜欢的事,快乐将永远伴随你。用最美的色彩描绘天边那一抹瑰丽的夕阳,让黄昏更加美丽!

重阳的文章7:菊花芬芳醉重阳

文/马晓炜

重阳节,正是菊花凌霜怒放之际。千百年来,菊花以其品性高雅、色彩绚丽、风骨傲然而倍受人们追捧,那山野、村边、道旁,盛开的一株株、一朵朵、一丛丛菊花,无不给重阳佳节增添了一抹醉人的芬芳。

赏菊,是人们在重阳节必不可少的习俗,那绽放的菊花,千姿百态,斗艳争辉,成为这个季节群芳中的翘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十分喜爱菊花的。他种植大片菊花,每到重阳佳节,便邀请远近乡邻赏菊做客。兴致浓时还写下了“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这样明亮欢快的诗句,读来真是妙不可言。与陶渊明相比,元稹的观赏则更显痴迷。“秋丛绕舍似陶家,便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在《菊花》一诗中,生动告诉我们,在他家庭院周围,满是盛开的菊花,专心致志绕篱观菊赏菊,以至于夕阳落山也浑然不觉。而唐代诗人钱起是在一种清新欢快的淡然闲适心境中来描写重阳赏菊的:“今日山家野兴偏,东篱黄菊满秋园。浮云暝鸟稍飞去,始爱平林新月前”。如今读来,依然让人可以看到菊香“秋满园”的美景。

重阳节古人还有佩戴菊花的习俗。早在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在给书法家钟繇信中写道:“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独秀,今奉一束。”重阳节君王赏赐大臣以菊花佩戴祝福其健康长寿,这真是一种莫大的礼遇。然而到了唐代,重阳节簪菊花佩戴菊花,更是颇为盛行,从诗人杜牧笔下的《九日齐安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诗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重阳节人们除了佩戴茱萸,还满头插满菊花的生活场景。这一习俗,而且历代盛行,宋代将彩缯剪成菊花来相赠佩戴,同时重阳这天,京城各大酒肆茶楼,也用各色菊花装饰店面,以招揽顾客。到了清代,人们则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菊花在重阳节还是上等饮品。早在春秋时期,诗人屈原就在《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那个时候古人就把秋菊的花瓣视为舌尖上的美味了。秦汉时期,重阳节要喝菊花酒的习俗也悄然兴起,《西京杂记》《荆楚岁时记》等书中均有记载。正所谓“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故菊花又被称作“长寿之花”。当时酿造菊花酒,是将盛开的菊花掺和着黍米酿制,直到来年的重阳节方才开坛饮用。现在想来,那经过一年发酵酝酿的菊花酒,是何等的醇香诱人,口舌生津。岑参有描写饮用菊花酒的诗句,“九月黄花酒,登高会昔闻”,此诗抒发了他重阳节登高举杯欢歌,菊香盈怀的憧憬。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也写有“他乡共酌菊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的诗句,诗人在远在他乡的高山上,同大家一起喝着菊花美酒,望着南飞的鸿雁,一抹思乡之愁便迎面而来。

在众多重阳诗词里,只有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写的《采桑子·重阳》一诗,充满革命现实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精神,“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战火硝烟中,丛丛菊花,遍布沙场,阵阵香气,直冲云天,朵朵英姿,于秋风里更显飒爽傲骨,无论何时诵读依然令人心潮澎湃,激情豪迈。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愿我的这篇短文幻化为一束束色彩缤纷的菊花,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为您送上一缕芬芳的祝福。

重阳的文章8:重阳菊散黄金丛

文/张光恒

九月重阳,历经夏的纷繁惊艳,万物复归恬静沉寂,长空万里,秋风凉爽,谐和空灵,秋阳温和明净,真个是“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

在这个风物宜人的秋日,我们不自觉留恋于桂香流溢、鸿雁南飞的美好景致,而徜徉不归。“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不知不觉间,那登高而寄发情思的重阳佳节,带紫萸黄菊,携桂香秋露,不疾不徐,迈步缓缓走来。邀三五亲朋,登高远眺,在朗朗清风、浩浩秋阳里,遥寄离人分别的思念,感念双亲哺育的恩情,使我们在放眼山川、极目天际后,平添几丝感喟。

菊是重阳九月的主角。独傲秋霜的菊花,灿然开放,菊香流淌,秋寒奈何不了它,秋霜打不蔫它,愈冷愈显斗志,愈冷愈显精神。眼里菊花倩,口中菊酒香。重阳又至的初秋,是欣赏菊花的绝佳时节。如果去诗词王国里寻觅秋菊的风采,定会目醉神迷于古代诗人描写菊花的的匠心与妙笔:“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秋风横扫,百花凋零,独留金菊灿然,但尤为显目的是万里黄菊中的一点白菊,卓立不群,喻示着诗人不入污流的清品;“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菊花美好,酒香甘冽,但是身在异乡,独为异客,不敢望乡,只好勉强插一茱萸,随众入俗,但心中泛起的定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苦涩。

古人说,秋风秋雨愁煞人。从繁花似锦的盛夏,进入万木萧条的冷秋,人的情绪自然低落。而秋阳高照的重阳,给我们送来了淡然宁静:“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酒初熟,花未开,抛却凡尘愁,独享安闲乐,身前利禄,身后功名,皆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宜人的乐曲里率性小酌,才是人生大乐,须记“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

重阳时节,我们极应调节身心,顺应四季往复循环的变化,使天、地、人、时和谐有序,也应避免“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的感悲伤怀,而拥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豪迈乐观情怀。若能如此,定能看花是花、观景即景了!

重阳的文章9:人共菊花醉重阳

文/唐志强

路过东街的一家花店,门前摆着一桶桶的菊花和百合。百合的香气很浓,白的淡雅,红的锦缎般贵气。而黄菊,尽管大丛大丛地拥着,那清凉的香气还是被百合遮了去,我对菊有些怜悯。

有一年春天,母亲在院子里栽过一丛小白菊,说是到秋天可以采菊泡茶。得了地气的菊长势很旺,半人高,不光是枝叶繁密,根也在土里一小丛一小丛地串,串到菜地里。这长势让我心里发慌:到秋天不开花怎么办。刚入秋,看着尚还青嫩的枝杈枝杈上已满是星星点点的花苞了。恍然一夜之间,却又是一片花开似雪,引来蜜蜂嗡嗡地寻蕊采蜜。许是因为蜜蜂传粉,菊花到盛开的时候,不再是纯白,而成了水墨濡染的淡黄菊。那年秋天,院里院外满是沁脾的菊花香。

后来又因为菊与母亲赌了回气。

母亲来县城的时候,我陪她去街上散心。看到菊花欢喜得不得了,想买。母亲执意不让买。我赌气买了一丛回来,一路上两人无话。到家里往瓶里插的时候,母亲说,今年闰六月,菊花在闰年是不祥的。我问为什么,母亲又说,大家都说黄巢率众起义兵败那年是闰年,后来民间就把菊花用来祭奠和哀悼。母亲嘱我,送人不要送菊,只把它当平常花赏就是了。她不是不喜欢菊,是把喜欢上升到了精神的层次。

隐隐地对菊有了戒备,看到听到读到有关菊花的,就留了心。咏菊的诗很多,多是赞咏菊如何傲霜高洁,我发现叹咏残菊的诗作更多。《红楼梦》里,众姐妹赏菊做诗,探春吟出“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小雪时节赏菊,看在眼里的已是残菊了。一个冰雪聪明志向高的人儿,以秋后残菊作题,或是隐喻自己“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运写照?

后来,在沈从文的《菜园》里,又见到了菊。每年都种白菜的玉家菜园,因为北平来的美丽的媳妇特别爱菊花,玉太太就专门留了一块地种菊花,各地寻觅佳种。八月里母子们同在园中看菊苗,她“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梦”。而那个“一面同母亲说北平栽培菊花的,如何使用他种嵩草干本接枝,开花如斗的事情,一面同蹲在面前美丽到任何时见及皆不免出惊的夫人,用目光作无言的爱抚”的玉家少爷,和那美丽的媳妇一同被人“请”去,便再也不回家了。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玉太太对花无语,无可记述。沉默寂寞地活了三年,到儿子生日那一天,天落大雪,想这样活下去日子已够了,春天同秋天不用再来了,便缢死了。

“菊花残,遍地伤……”每当听到周杰伦口里含糖一样的浅吟吟唱,眼前仿佛就再现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镜头,巩俐绣菊花巾时的悲忍决绝的神情,万千兵将残杀,血溅菊花……炫目,惊心。听说张艺谋拍片子时从云南空运了许多的菊花,搭建一个近乎辉煌的菊花台,最终人亡菊残,让我心伤了多日。人到了无以忍的时候,会愤然绝然地反抗,无辜的菊花却成了祭奠。

前不久,友人送我一幅字:菊是傲霜梅傲雪。认为是我性情的写照。这让我心里不安。一个人在外单打独斗,说不上“风刀霜剑严相逼”,也领略了几分世情的寒凉,谁还傲得起?菊本来是柔弱的寻常花,花期却被倒霉地放在了肃杀的秋,只能凌霜盛放了。我不懂得花语。我想菊花与风霜里凛然无畏,“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也许更是无奈的。

小时候看《镜花缘》连画画时,就替百花不平。心月狐受命下凡做了皇帝,记着上世的怨,在上林苑赏雪时,醉笔发旨,令人间百花齐放助兴。牡丹傲骨了一回,就被焚了枝。花真可怜啊,能抗住人间风雨霜雪,抗不过的,是人。遇了不平事,人不敢言,花解人语,于是菊花就被许多高洁人士拿出来象征了。菊花残,遍地伤,心伤也好,神伤也罢,多少人的笑容开始泛黄……弯弯的月勾住过往,往事却也泛黄。

重阳的文章10:菊开重阳自芬芳

文/文雪梅

女人如花。我的母亲,如同一朵菊花,花香四溢。

母亲的美丽形象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黑色拖地喇叭裤,大红色呢子大衣,一头蓬松时尚的烫发,非常优雅。

就像她的打扮一样,母亲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那时,父亲在外工作,家里大大小小的担子都搁在母亲肩上。她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养猪、喂鸡、养奶牛维持生计,供我们兄妹三人上学。

记得弟弟考上大学那年,我和哥哥也在上大学,这一下子,家里要供三个大学生。大家都为我们发愁,母亲的脸上却挂着笑容,她每天都很开心,等到我们开学时,还分别给我们三个不同的“活期存折”,我清楚地记得那些存折的署名都是不同的人。原来,这些存折都是母亲借来的。母亲背着我们,给村里有钱人说好话,还保证年底一定还上,所以,才借到这些学费。

我们三个上大学的几年时间里,母亲为了能按时给我们寄上生活费和学费,夜以继日地劳作。一次,父亲给母亲说:“让女儿别上了,回来在家好好养身子,过几年找个好婆家,一样的!”父亲的话却遭到母亲的极力反对,她黑着脸呵斥道:“你的思想落伍了吧,儿子女儿都一样,女儿学习那么好,她能到国外留学,我还要供她留学呢!”一句话说得父亲哑口无言。

在母亲“强势”的家教下,我们都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小日子也过得不错。

随着时间的流逝,母亲老去在岁月的河流里,性格也比年轻时温和了许多。而我们,在每年重阳节的时候,从不同的地方回家陪陪母亲,吃一顿团圆饭,登高望远,看菊花。

去年重阳节回家,大哥谈到家里买房子的事情,一向很有主见的母亲却犹豫了。看着她迟疑的表情,我笑着问:“妈,你怎么和年轻时不一样呢?”母亲捋了捋额头的白发,笑着说:“我老了,这些大事还是你们做主吧!”

院子中一丛黄菊裹着冷风,傲然盛开在阳光里,依旧灿烂艳丽。那菊花多像走到暮年的母亲啊。其实,人至老年,换一种心情,从容淡定,笑对人生,那才真正活成了想要的模样——人淡如菊,心素如简。

重阳的文章11:重阳食蟹赏菊黄

文/胡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过重阳,最令人遐想的就是食蟹赏菊。古人有诗云:“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蟹饮酒菊花天。”晋代隐士毕卓曾有诗写道:“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可见前人对在重阳节赏菊食蟹是津津乐道的。

前几天,老友张跃给我打来电话,约我到他那里去吃河蟹。张跃的家乡在渤海湾边的一个小渔村,有河流从他们那里入海,溪流网布,芦苇丛生,是河蟹孳生的好去处。每到深秋季节,我们几个老友就如期而至,到他那里去享受几顿青虾河蟹。

赴约之前,我从县城购来几瓶山庄老酒,以体会曾几诗云“从来叹赏内黄侯,风味樽前第一流”的风趣雅兴。聚会那天,我们登上了当地号称“小檀香”的月坨岛。来到岛上,一幅“万顷碧波澄澈,百鸟飞翔讴歌,芳草野花接疏林,小桥曲径连木阁”的风景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落座在苇庐水榭之中,桌上,尖团彤红;窗前,菊黄怒放;窗外,碧浪清波。好友王彬在我们圈内是有名的馋嘴。他不等大家寒暄,抄起螃蟹就大嚼起来。好友赵枫是个有学问的老夫子,他一把将张跃手中的残蟹夺下,对大家说:“我们虽非文人雅士,但也不能见蟹滴涎,急不可待。何不效法《红楼梦》中史湘云藕香榭大摆螃蟹宴,众姐妹以蟹吟诗行酒令呢。”我立即表示赞同,笑着对张跃说:“‘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你要吃蟹,先拿诗来换。”张跃不服气:“别看你们都能之、乎、者、也,难道我怕你们不成,作就作。”他停顿半刻,张嘴说道:“张牙舞爪谁人惧,看你横行到几时。”说完,拿起螃蟹咀嚼起来。接着,赵枫以“菊·蟹”为题,作了一首“醉花吟”。“飒爽金风拂卉秀,叶翠黄花瘦。肥蟹伴琼浆,聚友相酌,醉把私情透。今又重阳思旧友,缘孽源秋后。秋菊做兰花,心赠伊人,伴月龙须诱。”赵枫刚将词吟完,督促我披挂上阵。我并非攀风附雅之人,不熟谙那种老八股的东西。但不作诗就不能食蟹,为了一饱口福,也只能滥竽充数了。我思索良久,勉强凑合了一首七绝:“金樽泛起菊花酒,玉碗飘来蟹籽香。群芳赋螯行酒令,众友效娉啮肥螃。”就是这样,诗行三首,采过五味,桌上已是蟹碎瓶空,杯盘狼藉。

饭后,我们驱车来到当地一处有名的植物园赏菊。重阳观菊乃一雅事,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历代文人墨客咏菊抒怀的名篇佳作连篇累牍。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杜甫于风烛残年,赏菊兴致不减,最后一次重阳赏菊,一连赋诗五首,写下着名的《登高》一诗;还有黄巢的《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英雄气概冲天。

我们来到赏菊廊,但见百菊锦簇,游人如织。那菊花有紫色、墨色、酱色、橙色、黄色、白色之分,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五彩纷呈。那黄色如黄龙探爪,白色如玉蛟张须,墨色如黑蝶分翅,橙色如剥壳嫩橘。我们那位老夫子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当众吟出七律一首,题为“咏菊。”“陶令采菊东篱下,黄巢作赋百花杀。吴生妙笔涂龙爪,苏轼荆襄见落花。墨客文人多菊颂,攀风附雅意风发。唯有毛氏添新意,战地重阳赞黄葩。”并以此诗结束了我们的这次聚会。

重阳的文章12:九九重阳,久久重阳

文/弗忧

九九重阳,久久重阳。古人云,彩猫糕上菊初黄。细细品来,佳节怀感无穷。不知多少古今往来客,凭高望远,满眼秋意,冷眼淡看重阳风雨。王维笔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已定格成对亲人无尽思念的浓浓愁绪;李清照“人比黄花瘦”只留一抹浅浅的凄凉……岁又重阳,烘林枫叶红相至,桂花芳、金菊飘香,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重阳节的光环似乎已随着金秋的过去而稍微褪色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其实,很多事情,做与不做,随意;念与不念,在心。

即使在繁忙的城市,我不能登高望远,茱萸插遍,不能与亲人把酒还菊花;但我愿敬长辈,亲友朋,惟愿他们能避阴邪,去郁气。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孝心、一方清心、一片赤诚心。

如果有机会,我要为长辈奉上几个寿桃糕。追想当年指点江山,豪气如云,如今霜鬓半苍,往事似烟。偶得闲暇,理当承欢膝下,彩衣娱亲。天意知人老,儿女知不知?下班后,节假日时,一定是多陪陪父母,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承载了父母太多的使命,我们是父母的寄托,是父母的避风港。所以不要找任何借口,感恩父母养我长大,我陪您慢慢变老。

如果觉得登山太俗,又何妨安静地扫地焚香,闭阁高眠?一夜西风忽起,门外落叶乱飞,只余簟纹如水帐如烟,也是岁月静好。静默亦有时,能有时间反省与沉潜,是一种圆满。远离物欲横流,觅得一方纯静,放下浮躁之心,可以清心也。还能祈愿与祝福,心怀慈悲、能做正能量的生产者、消费者、传递者。

如果可以,我多想回到古代,看陶渊明东篱摘菊,看远方有人白衣缓缓而至,送来一壶新瓷配菊酒。而今,南山依旧,白衣去后,还有多少好朋友能陪伴着一同过佳节呢?时逢今日,思念童年一起欢笑玩耍的小伙伴。你在他乡还好吗?我们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在天南地北打拼,现代通讯让我们能保持联系,在这个容易感怀的日子里,我还是想说,在外照顾好自己,未来,让我遇见更好的你。

萸囊缀紫,菊盏浮金,一杯清露入喉,辟诸邪,忘世虑。恍惚间抬眼望见,千百年前,岚满山川,几袭衣袍猎猎,同眺风烟;又低头想起儿时在庭院吃花糕,喝清茶,说话聊天,承欢膝下……九九重阳,久久重阳。

重阳的文章13:九九那个艳阳天

文/罗旭初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早晨起来后,带着儿子去看母亲。

一进门,就看见母亲带着老花镜正聚精会神的看着一本书。母亲念书念到“共大”(现江西农大的前身)毕业。在她们那代人中,母亲算是个文化人。尽管已年逾古稀,一有空就喜欢看看书。有时来我这里,还要给她的孙子、我那宝贝儿子灌输一些“革命”道理。母亲还喜欢看我给她买的《山海经》,那里面有许多民间故事。母亲常常会在茶余饭后,精神好些的时候讲给我那臭小子听。小子总是听得很入神。

除了报纸杂志,母亲最爱看书。记忆里母亲捧着书看的身影是那么的深刻。

母亲出生在城里,见识自然就比较多。小时候,母亲跟我讲过很多三国里故事,草船借箭,连环计,空城计,赤壁之战,等等。母亲可以看懂很多的书。有一次我问她,“这么多字,您都看得懂吗?”母亲说:“有些懂,有些不懂。”“那看不懂怎么办?”母亲说:“看不懂我就问问哑巴老师。”我好了奇了,“哑巴老师?哑巴老师是谁?”母亲扬扬手中的字典,“哑巴老师就是她,字典就是哑巴老师。我看不懂的时候,就会问她,她就会告诉我答案了。”从那时候,我懂得了,字典就是哑巴老师,不会说话的老师。后来发现,母亲看书的时候,身边还真的时常放着她的哑巴老师。她也时常虚心地向老师“讨教”。就是母亲这样认真的学习的身影,影响着我,使我从小就喜欢上读书写字。

在我人生的旅途中,总会有那么多的回忆在不经意间被提起,每一个不经意的场景,不经意的片段,都让我重温那些与母亲走过的点点滴滴,母亲的教诲让我懂得用博爱的胸怀去善待身边的人,明白只有豁达的胸怀才会有宽阔的天空。每当与同学、朋友回忆往事时,我的言语中就充满了优越与自豪,幸福无以言表。这是母亲给予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母亲是一个待人和善的人,在四邻八乡都是出了名的。几十年来,母亲的一言一行都在实践着“行善积德,宽以待人”的信条,每次见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母亲从不吝啬的倾其所有,深得乡亲们的爱戴。我为有这样的母亲而倍感自豪。所以,我始终认为,母亲坚韧的个性和无私的爱是我生命的根本。那个时候,我觉得母亲是世上最美丽的女人。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惠特曼说:“全世界的母亲是那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和千千万万中国母亲一样,我有一个疼爱我的母亲。

自从我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母亲就开始爱着我,那份爱是那么深沉而低调。在生命的记忆里,母爱是最温馨,让人难以忘怀的。在母亲的关爱中,我一直很勤奋、很努力,每当把获得的荣誉拿给母亲时,母亲总会露出灿烂的笑容,那时我真正体会到“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爱”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是啊,人一出生所能体验到的第一份情感,就是母爱,尽管那时我们没有记忆,但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恋。在人生中,母亲乃是一切。在悲伤时,她是慰籍;在沮丧时,她是希望;在软弱时,她是力量。母亲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厚的源泉,世上唯一永恒不变的也只有母爱。这种爱伟大而平凡,这种爱总是无私的付出不求回报,这种爱如甘甜的清泉纯真而唯美。

我的母亲,对于我们兄妹来说,是一个永远没有工资的“职员”。她总是无私奉献出自己的爱给她的儿女。母亲,让我学会了宽容;母亲,让我学会了忍耐;母亲,让我学会了奉献;母亲,让我学会了坚强;母亲,让我学会了坚持。我在母亲的养育下健康成长。   

我喜欢母亲那张和蔼慈祥的脸,望着那双眸子,让我忘记孤独和烦恼。望着那双厚厚的嘴唇,我不仅默默忏悔,为了我,母亲不只从嘴唇上磨出多少叮咛和嘱咐。她总谆谆告诫我:“孩子,做人要平和一点,看事情不能太偏激。”“孩子,话说出口之前要好好想想,以免得罪人。”“孩子,你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摸着母亲那粗糙且长满老茧的手,我的心不仅颤颤,我感受到母爱是无私的,她不求的一丝的回报。她只希望自己的儿女懂得怎样去把握自己。我喜欢母亲抚摩脸颊,她掌心的温度从脸颊遍布全身。如果说母爱是片湖水,那么我就是湖中快乐的小鱼;如果说母爱是片云彩,那么我就是云彩下幸福的小鸟。母亲的爱给了我温暖,给了我幸福的源泉,给了我依赖的爱。

母亲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朵花。她虽不如腊梅那样傲骨,没有牡丹那样娇贵,但母亲身上有着不逊于她们的风采。母亲对我的爱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她滋润着我,哺育着我,可我知道,她没有什么可祈求的。至于我,我想,我不会那么愚蠢,我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想,我一定会好好报答我的母亲的!

广告中曾写到小男孩为自己母亲洗脚的感人片断。可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否是每个儿女都能够做得到的呢?“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或许有时会对一个陌生人的一点关怀念念不忘,却对母亲的大爱熟视无睹,嫌她唠叨,或因一些小事就大发雷霆……然而,母亲却永远在一旁默默地支持我们,耐心的开导教育我们,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母亲如玉般纯洁、象牙雕刻般精致,受母爱浇灌的生命酝酿着纯美和芬芳。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聆听完母亲的唠叨,诚恳面对母亲的严厉,感悟母亲阳光般的心灵世界。

母亲是一个很坚强的女人,小时候我是很崇拜我的母亲的。那时我并不懂光阴的残酷,直到后来母亲的棱角在付出中慢慢磨去,但我却看到母亲昔日光洁的额头上,娇嫩的眼角竟爬上了许多皱纹,我才在她脸的沟壑中慢慢的读懂皱纹里藏满了对儿女们的爱。

母亲,多么让天下儿女敬仰的字眼。人世间的儿女们,望着两鬓斑白的母亲,哪一个不辛酸至极呢?母亲赋予给我们的爱实在、朴实、严厉,有时还有点诗情画意。

蔡国庆等人曾在《妈妈的口头禅》一曲中唱道:“长大后我离家去外边,妈妈她还是那句口头禅,慢一点小心点,她再忙再累不忘叮咛几遍。听了这句话,心里好温暖,应一声知道了,我泪水浸满双眼。”正如歌词所言,妈妈对我们不仅仅有反复的唠叨,也有不厌其烦的温馨叮嘱。

有母亲的家庭才是一个真正的家,没母亲的家庭就是一个亲戚。今天,陪着妈妈吃了一餐饭,我成了“美食家”。

母亲啊,我看着您的脸庞笑出来,告诉自己亘古不变的信念:母亲永远是艳阳天!

重阳的文章14:菊花酒 重阳糕

文/王晓宇

如果说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那么九九重阳便是秋天里最美的时节。初秋温婉矜持,像一个羞涩的少女;晚秋萧索寂寥,像一位孤单的老人;唯有中秋之后,重阳时节,秋天的丰膄与神韵才被一层层铺开,推向极致。

重阳时节,天高地远,大雁南归,满目秋色,向晚沉醉。这样的时节怎少得了菊花美酒、重阳花糕?九九重阳,喝菊花酒、食重阳糕是传统的食俗,从先秦那会儿一直流传到今天。汉代的《西京杂记》里曾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饮菊花酒”自然不难懂。这古人的“饵”,便是今人的糕点。

传统的节俗很有些意思,大多以美食为载体。没有美食助兴,似乎不足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快乐。比如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七夕节的巧果,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花糕,腊八节的腊八粥……

双九重阳,赏菊、登高、踏秋,遍插茱蓃,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是谓节俗。

九月清寒,霜重露凝。菊花在这样的节气里,傲然而开。菊花娴静温婉,香味清淡雅致,姿容脱俗绝尘,品性傲骨凛然。文人喜欢吟咏菊花,厨师喜欢用菊花烹饪花馔,而民间百姓则喜欢用菊花做菊花枕,喝菊花茶,煲菊花粥,制菊花酿……

古人喜欢在重阳节酿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西京杂记》里曾说:“菊花舒时,并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第二年重阳时节,喝菊花酒,吟菊花诗,倒是别具情趣。

想想那样的画面,心中都觉得美。采摘新鲜饱满的黄花,将少许枝叶洗净,和黄米以及酒曲混合装坛,封藏发酵,及至第二年九月九,菊花酒便如甘泉一般汩汩而出。淡淡的菊花酒,像清凉的月光,被打捞起来,盛进蓝花白瓷碗中,成为重阳时节必饮的“长寿酒”。据说,菊花酒清凉甜美,清热解毒,延缓衰老,是重阳节必喝的“吉祥酒”。

除了菊花酒,重阳花糕也是重阳节必吃之物。因为“糕”与“高”谐音,层层高,寓意美好,取其吉祥之意。古人食重阳糕,最初的起源应该是对一种美好愿望的表达,除了祭祀天地,祭拜祖先,祈求子嗣,也有欢庆丰收,品尝新粮的喜悦。

古人食糕,“食无定法,较为随意”。花糕一般二层三层不等,当然也有五层、九层之多。大户人家比较讲究,每层中间会夹有蜜饯果脯花瓣之类,个头小,精致养眼。小户人家多半以江米黄米制成两层花糕,上面点缀大枣或栗子什么,图个好吃。

光阴流转,许多人事都湮灭成灰,但重阳吃花糕这一习俗却一直流传至今。江浙人喜欢把米粉染成五色,蒸制成糕,分送给亲朋好友;老北京人的重阳糕花样就多了,有皇家流传下来的吃法,有点心铺子里的做法,有民间的吃法,各有千秋;关中地区的花糕多用面粉和大枣做出各种造型;而我小时候吃过的花糕,是母亲用玉米面粉和大枣蒸制而成的,倒也是松暄柔软,香甜可口,有着粮食独有的厚朴和香味。

一年一度,重阳佳节,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赏秋色美景,这是秋天里最惬意的美好时光。

重阳的文章15:乡村里的重阳

文/冯秀兰

年年岁岁,今又重阳。

九月九日,一个今天人们眼中代表长长久久的吉利日子,儿时的我,却并不知道这一天是重阳节。

幼小的记忆里,记忆中的重阳是那么繁忙。入秋后,人们忙着掰玉米,忙着拾棉花,忙着轧豆子,忙着刨花生……从一进入农历八月份开始,人们就忘记了白天黑夜,一门心思地下地收取一年的口粮,一直要忙到麦苗长出很高了,还有些人家的棉花没有拾完。所以,忙碌的人们顾不得出游赏景,顾不得登高远眺,顾不得观赏菊花,顾不得遍插茱萸……更不见有人家多么隆重地过这个重阳节。

儿时记忆里的重阳节,我们家都是在田地里度过的。母亲带领我们兄妹在田地里,带着为财神做寿的礼物——烙成的焦饼(据说重阳节是财神的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借着皎洁的月光拾棉花、掰玉米、刨花生……我们边干活边吃着薄薄的酥香的焦饼边进行着各种游戏:成语接龙、猜字谜、故事会、演唱会……欢笑声中,我们忘记了劳累,忘记了时间,似乎也忘记了我们自己。

重阳,无论人们有多忙,都会在这个特定的日子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这思念,或深或浅,或浓或淡;这情怀,就好像这个深秋季节,她谱写着每一个思念者的心歌,托鸿雁,托落叶,托明月,托秋风……

记忆中的重阳,给了勤劳的人们无尽的深情和无尽的诗情画意。

我在想象,下一个重阳,又将会是什么样……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