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味的文章

请欣赏香味的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香味的文章1:历苦留香味在品

文/物语老竹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为啥人生非要如茶呢?

“这茶,品到这会儿,算是品出点儿味来了。”

这句记不得是在哪部电视剧中听到的台词,一语双关,实实道出了“人生是须得品的”这么个真谛。

想来也是这个理儿。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人生,如果一味焦躁混沌地可劲儿直朝前闯,没空静下心来盘腿而坐去闭目品品,“有滋有味”也就成了“无滋无味”了;岂不枉废了生命一遭?

品人生好比品茶。犹如大理三道茶:苦涩、微甜、回味香。

静心品品,即便人生的经历顺序似乎也是如此?没有头道的苦涩,就很难品出二道的微甜,更加会少了三道的回味沁香……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最能说明“人生是须得品的”的,偶看不过陆羽的那位忘年之交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仅用短短三句,就道出了为何茶如人生、人生如茶的深刻道理。

苦涩的人生是需要荡涤昏寐的;一方面人生苦涩均是由昏寐而来;一方面昏寐必然带来人生苦涩。唯有将它荡涤去了,苦涩才会从容步入微甜的阶段。

如此,“情思爽朗满天地”这样一个清爽惬意的新天地,方能在自己的旅途上欣然展开。

微甜的人生是需要神清情爽的;神情混沌不清,少了清爽明晰,又如何能够感受得到人生的微甜?反之,多数时候都会含糊了苦与甜的概念,混淆了苦与甜的滋味儿。

如此,“忽如飞雨洒轻尘”的景致情致,方会在清爽的神情之中翩翩悠然而至,从微甜步入回味。

回味人生必然会是在“得道”之后,如此方会由衷感触与散发出它的沁香;这淡淡的幽香与浓香不同,虽然悄无声息地缕缕入嗅,但却是绵柔温馨悠长,且唯有心能感受得到……

浮生犹在,茶语清香,注一湾山泉之水,取一瓢沏茶;入壶、坐炉、出汤、冲沏……先觉微微苦涩,之后茗茗悠甜,再之后散发馨香……品而知其味,赏而查其妙,茗而赞其清,嗅而悦其香。

还会触而叹其灵——恬静中不少激情,清雅中不缺悸动,静谧中不乏惊栗,狂触其髓、倍受其宜、深得其悟、悲喜交织,百感交集。

品茗绿盏在手,似久旱的禾苗转瞬淋漓了雨露,点点入心,滴滴爽怀;或浅啜或慢饮,不紧不慢,悠然从容,诸多人世间的灰黑丑恶顿时遁烟而去,许多生活中难解的疙瘩释怀放开,不少平日里的焦灼困惑,全在恬静的品茗里悄然淡去……

人生是须得品的。品的是味儿,品的是缘。

缘就是茶,茶也是缘。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于是人生又有了一个明了得无法再明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别号:缘。

有缘千里来相会;相会最美一杯茶。无缘咫尺不相识,空闲杯盏留与他。

杯盏空闲为他所得了,自然这茶的微苦、微甜、馨香,也就一应全都无缘品尝了……

平日里,见很多人都念叨着“敬老”兴致勃勃地去频频光顾“百岁诞宴”,知道其中不少人还是心怀功利的。

“沾沾光”,“沾点长寿喜气”,“企望自己也能长命百岁”……

众人沉醉,唯我独醒。在杯盏喧嚣的恭奉声中,偶想那“寿星”的大脑始终都会是挺清醒的——

“容易吗?!这其间缺得了月圆月缺、疾风暴雨、以及撕心裂肺的苦痛磨砺?没有它们岂能苟活到今天?

虽然说‘转眼就是百年’;然就是这‘转眼’的工夫,不知有多少人连眼球都还没能转得过来呢就黯然逝去了!

长寿,无疑也是一种缘分。啥叫缘分?神奇莫测,可遇而不可求。

遇到了不知道去伸手将它逮住,那叫‘无缘’;没遇到在那儿用力地咋呼强求,那叫‘傻帽’……关键的关键还在一个‘品’字。在懂得不失时机地亲口去尝、亲身去‘品’……”

一个小小的“品”字,谈何容易?!

它实质是在拽心回归。回归安宁、回归恬静、回归清雅、回归自然、回归真实、回归善性。如此,方能感触到悄然临身的缘分,欣然用心去将它轻轻捧起,品出苦涩,尝到微甜,尽情嗅其馨香。

人生是须得品的。品的是味儿,品的是缘。

缘就是茶,茶也是缘。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于是人生就是缘。

不知品,不会品,不懂品的,实质是没了人生……

香味的文章2:树叶的香味

文/叶以恒

这是一片碧绿碧绿的森林。树是香的,叶是香的,空气也是香的。

清晨,叶子小米出门游玩,它遇见了一个小女孩,小米非常喜欢这个女孩,带她一起去游玩。它们飘到天空中,遇到了小鸟,小米就问:“小鸟,小鸟,你能教我飞行吗?”“对呀,对呀!你能教我们飞行吗?”小女孩说。小鸟叽叽喳喳地说:“好呀,好呀!”它们从这飞到那,从那飞到这,可开心了!

突然,小鸟焦急地说:“对不起,我妈妈说早上7点我必须回家,拜拜。”小米和小女孩也跟着说:“拜拜。”

它们又来到了一个池塘,小鱼看见了说:“Hello,欢迎来到我们的城堡。”小米看见了更是喜笑颜开:“你们能教我跳水吗?”小鱼兴奋地说:“好,好。”它们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是谁在池塘中洒下一把把色彩绚丽的鲜花。过了一会儿,小鱼们说:“我们得去吃午餐了,不能和你们玩了。拜拜!”说完,它们摆动着强劲有力的身子游走了。

小米和小女孩吃完午饭来到山坡上。小猴孙小圣看见了,兴奋地邀请它们一起玩捉迷藏游戏,小米和小女孩答应了。孙小圣可是玩捉迷藏的高手,它一会窜到这里,一会窜到那里,让小米和小女孩玩得兴致盎然。突然,一阵“滴滴”声传来,原来是小猴的手机响了。小猴对小米和小女孩说:“对不起,我妈叫我回去吃桃子,后会有期。”说完,小猴一溜烟跑了。

最后,它们又来到树下,遇见了大富翁——小松鼠。小松鼠说:“你们是来做客的吗?”小米和小女孩回答道:“是的。”小松鼠又说:“那就请进来吧。”说完,它们跟着小松鼠走进了华丽的宫殿。小松鼠说:“现在是下午茶时间,我们一起吃松果吧!”小米和小女孩答道:“好。”说完,它们一颗又一颗地吃了起来。

晚上,小女孩准备回家了。小米说:“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我认识了那么多的小伙伴,还吃到了美味的松果,我非常开心。森林之旅结束了,该回家了!”小女孩说:“谢谢你带我旅行。”这时,森林里的树、叶、空气似乎更浓郁了!

香味的文章3:掬一缕香味缓缓流淌

文/徐可顺

章丘古城(现绣惠镇政府所在地)东北隅有处小湾,因周围聚居着几十口黄氏家族,当地人习惯叫它黄家湾;别看这湾儿小,在早的时候,湖面清澈如镜,微风轻抚,杨柳戏水,白毛荡舟,确也颇有小江南的韵致;更令人惊啧的,这儿就是“黄家烤肉”的故里。

人都说“黄家烤肉”香。我初闻“黄家烤肉”是从嗅觉开始的。那是八十年代初,我还在镇上读中学。由于学校毗邻黄家湾,每每黄家烧制烤肉时,晴旷空中弥漫的香味就随风潜入我的鼻孔,诱惑我的味蕾,直让我浑身不自在,像有小虫潜入体内,弄得脊柱在走S弯;教室里朗朗的书声仿佛也被香气摄了魂,凝固了一般沉寂,同学们开始深深地吸噬这芬芳的气味,集体随口呼出的则是“真香啊”!在那个年代,农人们的生活是清苦的,整天吃的是棒子面窝窝头或煎饼,一般人家吃上“黄家烤肉”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儿。所以闻之香味就会兴奋不止。正是因了这透体、刻骨的“香味”,我对“黄家烤肉”好奇有加。

得尝“黄家烤肉”,得益于我当家的伯父。五十年代那当儿,他是村里会计,算盘打得特好。乡里累计账目时,他给念数的人说,你念多快我就打多快。他左右开弓,指头肚大小、被岁月抚摸得黑中透亮的算珠在他双手摆弄下,高兴得“啪、啪、啪”唱个不停,堪比万马奔腾的节奏,故伯父在乡里有“铁算盘”之称。他平日里喜好看书,讲《三国演义》等名着活灵活现,个中人物让我记忆犹新。他虽不曾做过“烤肉”,但由于乡里来、村里去的,见识自然多广,在我的穷追猛问之下,他圆释了我的烤肉梦。

那天放学后,他拽一把我的衣角,把我拉到屋里。从中山装左口袋里掏出鼓鼓的一包纸交给我。我好奇地打开浸满油渍的纸包当儿,一股似曾相闻的味道扑鼻而来,我心眼处一阵跳动,瞪大了眼睛,“‘黄家烤肉’?!”看着我惊喜的样子,伯父平缓地说,尝尝吧。看着巴掌心大、黄里透黑、灰白微红相间的嫩肉,我上来就是“喀嚓”一口,些许被咬碎的小薄片散落地上,入口的烧肉翻腾着香味弥漫整个口腔,继而向食管及五脏六腑浸润。此时,我被这透体的香给醉了,被这穿肠的味给迷了。紧接着就来了第二口、第三口……香味在口腔中延续着、叠加着、充盈着。可是不知道到了第几口,我竟然咳嗽起来。原来为了让肉里尽盐味,得多放点盐。伯父见状,把烟父袋锅从嘴里抽出来,说“不能再吃了!”。烟气从他口中冒出,一圈圈地升腾,伯父给我讲起了“黄家烤肉”的根根茎茎----“黄家烤肉”是明朝末年黄家湾一黄姓人家最先烤制出来的,“色、香、味”俱全,还略带点咸,外酥内嫩,皮黄肉白,肥而不腻,是饭桌上的美味、酒桌上的佳肴;若是窜个门、走个亲戚带上点这个,那是很体面的事情。它的烤制很讲究,家猪宰杀后先要剔去五脏和腿子骨等大块的骨头,挂在烧烤架上,匀和和地撒上花椒盐、大茴香等香料,滋润滋润,再用棒子秸、麦秸或树枝叶围成垛点火烧烤……

尽管伯父让我饱了眼福、口福,明白了它的前世今生。可是,终于有一天,我处于好奇,还是趁放学的当儿,又溜进一户人家看烤肉。只见点火后,股股黑白相间的浓烟,绞拧着、怒放着从黄家大院里飘然升空,飘向了十里八乡。自然,应了“近水黄家”,北风眷顾校园学子、最先为我们送来了肉香。期间,烤制师傅不断翻动肉体、调节火苗,肉皮烤黑、烤焦了,就刮去它,接着再烤、再刮黑焦皮……

如此三番五次,烤肉就熟了。等整体凉却透后切开,烤肉的“色、香、味”就会立体迸散开来,好色入目、浓香入鼻、五味入胃。烤肉的吃法因人而异,我喜欢把烤肉切成薄片后,就着窝窝头吃;好酒的人则切片当酒肴,或用来炖白菜豆腐;性子急的,就直接与葱搭配、蘸酱卷煎饼吃;想走亲访友的,多是切成大小适意、斤两适中的块儿,装在礼品盒里提着串门。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黄家烤肉”虽出自黄家小院,可自清代以来就闻名全国,畅销京津、沪宁等地,成为华夏神州知名特产或皇家贡品,2008年还被收入《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卷。

如今40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这些,总感念当年伯父良苦用心与体恤,以至于让这第一口香味缠了我半辈子,之后再吃烤肉,那色、那香、那味总没有第一次那样真切可掬、那样入心泌脾、那样回味绵久

……

掬一缕香味缓缓流淌。但愿名入经传的“黄家烤肉”味儿,经年缭绕,恒久传承……

香味的文章4:刺槐,雏菊,玫瑰,还有桂花的香味呢

文/海子

周日,去北京的王府井天主教堂逛了一圈。初秋的北京天气还算给力,在这个不像夏天的秋天里,稍稍的酷热,感觉不到的秋风,还有亮眼并不湛蓝的阳光。

平时忙的时候,总想着闲下来的时候,而闲下来又有点想念忙着的状态,人常常会这么小矛盾着,然后时间不等人就在闲闲忙忙中走掉了。一路去一路回来,发现还是有很多小美好。有对腻歪吵架的小情侣,有个黏着自己妈妈的孩子,还有带着父母准备去香港的两口子,一种挂满了小球球的树,拼花的玻璃窗,漂亮的衣服,有点腻口的咖啡,挺多的。那一刻心里就想,亲爱的人都不要分手,孩子快快长大然后带着父母四处走走,等到春天再来看看有什么花会开,除了这间还会不会有其他咖啡店,也很多。

王府井已经很多年没有进去了,那里充斥富贵奢华,远不是平民百姓光顾静心静气游览涉足的地方了,还是20年前,李嘉诚的巨大地产公司新东方集团没有染指的时候,去百货大楼看张秉贵一把清的称糖果,去东安商场去看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还有旧货市场及旧书店,现在早就云消雾散了,除了贵族高级白领常去流连以外,好像王府井之大,已经没有俺们的地方了。

有时候经过也是黎明时的黑暗,繁华一夜的店铺都垂下名贵的眼睑,不再顾盼我一眼,街头畅饮酣酒的醉客,三两掷躇徘徊,在寒冷中回忆昨夜的喧嚣。我匆忙踏在残酒痕迹的石板路,逃离这块不属于我的天地。

转身进入北京狭小的胡同,立即就像触及心灵的颤动,寻常百姓人家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很难用精确的语言加以描述,还是用上面这组精湛典雅的素描展现寻常百姓人家的风情和风貌,虽然过去了很多年,那刺槐桂花玫瑰雏菊的香味还在我们眼前回复飘荡。

那过去了的,久久不能遗忘!

香味的文章5:秋季里飘出的香味

文/刘志强

路过楼底下的花园,花园里飘出一种诱人的香,闻着那种香味,我的一根神经告诉我,沉浮在心底的那些文字变了色,并且发出呻吟······

夜晚总是给人许多的遐想,这些遐想总是把人折腾的身心狼狈,也总是让人的语言发不出音调,在夜晚失去平衡的方向。

走了,该走的时候到了。那天下午,你电话给我,说要远航了,要去属于自己的环境里生活一段时间。我说,也好,那就去吧!

其实,我应该说一句,不走行吗?但我最终还是没有说出这句带有一定情感的话。

你走的那天,我给你写了一份信,那是我亲笔给你写的,本来我想用电脑打出来,但是,我想我还是给你亲笔写一份信。这样好让我的字迹在你的心里保存,以便你说,最起码我是真诚的,没有那么虚心假意。

写给你的信我专门起了一个名字,叫《梦不再遥远》,我说了,青海是一个有梦的地方,也是一个让梦丢失的地方。只有你亲身体验了,就会发现我说的一切是真的。

信的最后我还特别强调了一点,青海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并且青海也是一个遥远的地方,希望,遥远的地方让你的梦不再遥远,也不要让你的心在遥远的地方徘徊。

今晚是一个宁静的夜晚,黄昏时我路过楼下面的拐角时发现,小草慢慢的变黄了,一片飘落而下的叶子告诉我,秋天到了。

秋天到了,一些花草失去了芳香,带给人们的只是一种淡淡的气味和淡香。大地上失去了香味,而在我的心里面却流淌着浓厚的香味。

今年夏天,你送我一包Stassen,当时我真的不认识这个英语字母。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种外国茉莉花茶的名字。

Stassen是一种茶的名字,来自斯里兰卡,汉语应该叫司迪生,它是茉莉花茶的一种。这种Stassen司迪生茉莉花茶具有很香的香味,只要你一打开包装盒,那种淡淡的香味就会传遍整个房间,还有我们的全身。

第一次喝这种茶,觉得世界上最好喝的茶就是它了。可后来,我发现这种茶喝的越多你就会越恋上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不是说你和茶的感情如何,而是送茶叶的人的一种内心情感!

在那天,你还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司迪生茉莉花茶的一些故事。你说,司迪生茉莉花茶是斯里兰卡最好的茶叶之一,品种共有上百种。司迪生茶叶是采撷来自高山无污染的茶园,以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和一流的制造技术,在融入中国传统的制造方式,品质极佳,风味独特。

后来,我在网上查到,司迪生茶园位于斯里兰卡北部之广阔绵延的高山地区,由于阳光充足,云雾披露和丰沛的雨水,司迪生以整片茶叶直接焙制切碎装袋,而非一般下脚茶(即制茶后的茶渣),深受全世界六十余国家所欢迎。

好长时间没喝这种茶了,今晚吃完饭后,我先洗好杯子,一共洗了三遍,你说喝好茶应该先把杯子洗干净,然后还要有好的水,我又把自己喝的矿泉水倒进壶里烧开,再放进茶叶,倒进水!

当我从柜子里拿出茶叶的那一瞬间,淡淡的浓香味飘满了我的屋子,随着香味我的心里慢慢忧伤起来。当杯子倒满开水的霎那间,我仿佛看到了今年夏天我在你家你给我倒水的样子和熟练的沏茶动作。

等水稍微凉了一点时,我双手拿起杯子,将嘴唇慢慢放到杯子上,轻轻地品尝了一小口,就那么一点点,我感到幸福极了,那淡淡的香,那淡淡的美,真是一种最美的享受。

在我用双手慢慢品茶时,那些香味同时也飘进了我的鼻子,我的眼睛,我的耳朵,而这香味的流进,没有损伤我的任何部位,反而,这些香味的流进使我的眼睛更加明亮,耳朵更加清晰,鼻子更加灵敏,大脑更加醒悟。

再喝一口吧,自己告诉自己,我拿起自己最喜欢的玻璃杯子,将一大口水流进嘴里,含了许久,我才慢慢咽下。就在我咽下的那一瞬,我斜靠在椅子上,突然感到全身也轻松了许多,然后闭上眼睛,回想着整整一个夏季的路和秋季的梦。

秋季草木泛黄,没有了生机,大地开始凝固,将黄色的树叶吹响遥远的天国;秋季牡丹花落,飘不出迷人的芬芳,花瓣开始残落,将美丽的花瓣遗弃在黑色的大地上,发出悲伤的呻吟。而我,就在此时此刻,却意外的闻到了一种茉莉花的香味。而现在,这些Stassen茉莉花的香味成了我秋季里最美的味道,也成了你送给我秋季最好的礼物。

秋季,我闻到了最美最纯的香味,而这些浓淡的香味是来自内心深处最美的词语。此时,从杯子里飘出了许多Stassen香味,大家闻到了吗?这也是我送给大家的最好礼物,扎西德勒!

香味的文章6:糯包谷

文/刘凤莲

夏天一到,糯包谷的香味从泥土中钻出来,从嫩绿的包谷叶子里挤出来,庄稼人装满背篓,生意人大声吆喝,美食者充盈味蕾。

“今天中午回家吃饭,上午去土头掰的糯包谷,已经给你煮起了……”收到妈妈发来的微信,正在办公室忙得不亦乐乎的我,似乎嗅到从锅里飘出的香味,直接钻入心田,顿时口舌生津,满是糯包谷的味道。我和哥哥都喜欢吃糯包谷,母亲是知道的,就像“六一儿童节”会发棒棒糖一样,总在那个时节,就会有惊喜。每当这个时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家里几乎天天都会煮几个,而天天喊着减肥的我,面对香甜软糯的包谷也是最没有抵抗力的。而在我的童年,吃糯包谷已经成了一种奢望。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农村,土地很金贵,“保肋肉”土地是种粮食的主阵地,不能轻易动它。勤劳善种的妈妈就开垦出“边角费料”的贫瘠土地,种上糯包谷。那个年代农村物资匮乏,没什么好吃的,吃糯包谷可以解馋,当成小孩的零食。父母也喜欢吃,只是让我们两兄妹选择之后,才吃一些细小而不耐看的包谷。每当两兄妹吃得狼吞虎咽,包谷粒从嘴边滑落的时候,父母总会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段情景教育,也让我们从小对《悯农》这首诗耳熟能详,爱惜粮食成为一种自觉。

后来,因为爸爸和哥哥工作的原因,我们搬了几次家,但每次妈妈都不闲着,总要拾掇一块地种上糯包谷。

2008年,我们搬家到鱼洞,开始两年妈妈在小区旁边找到没开发的闲置地,开荒、找水、施肥……经过妈妈一番打理,曾是杂草丛生的不毛之地,随即变得有模有样。就像一个素颜的村姑,经过一打扮,就变得楚楚动人。糯包谷苗也争气,在这片新开垦的处女地拔地而起。长势正旺,却不逢时候,恰如“枪打出头鸟”,清幽的包谷苗被盯上了,闲置土地要开发,玉米地被夷为平地。

妈妈却不灰心,又费了好大功夫,到处托人,几经周折,终于在一个远房亲戚那里找到一块荒地,在云篆山半山腰上,走路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被迫舍近求远,终于尘埃落定,妈妈便把它视为珍宝。这一种已近十年,把一块荒地侍弄成一块熟土。

为了让我们吃到新鲜有机的糯包谷,每年春节后,就是妈妈最繁忙的时节。买种、捏泥团、下种、盖薄膜保温、移栽,移栽前要挖土、打窝、施底肥,包谷苗存活后还需要平时的管理:什么时候下肥,什么时候垒土……这个过程看似很简单,但几个月的生长期,其实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妈妈的心。

记得有一年,正当包谷抽尖扬花的季节,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暴雨。这一晚,妈妈失眠了,一心念叨着她种的糯包谷怎样了?第二天天不亮她便出门去地里,看看受损情况。我们种的那块包谷地上面是一条水沟,一晚上的雨水把没疏通的水沟涨破,石块滚落,大水直灌向包谷地,可怜的一人多高的包谷苗被拦腰折断,被雨水冲刷得所剩无几。妈妈很心疼,但无可奈何,谁又能胜天?她脱掉鞋子,卷起裤管,从地里把可能存活的包谷苗一棵棵扶正,垒土,或者用树枝作支撑,把歪七倒八的包谷苗用绳子绑正,仿佛在给伤残者绑夹板。那天,暮色从四周涌向包谷林,妈妈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心痛地告知我们,一百多棵糯包谷苗只剩下三十几棵了。妈妈一阵叹息,我们尽情安慰,才让她平静下来。有了那次教训,妈妈每年便早早的把那整条水沟打理得坚固、顺畅,沟渠再没出现洪水漫灌的事情了。

春天,妈妈会把糯包谷分三批次种下地,每批相隔半个月的样子,每次种三四十棵,考虑周全的妈妈说,这样是麻烦点,但可以避免一次性成熟了吃不完造成浪费,又可以保证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都可以吃到新鲜的糯包谷。妈妈也很大方,经常把成熟的糯包谷送点给亲戚或者邻居;让我带些到办公室与同事们分享……带着泥土芬芳的糯包谷甜进大家的心里。

今年,第一批糯包谷已经成熟了,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都会在又甜又糯的爱的呼唤中度过,糯包谷的每个颗粒都包含着妈妈辛勤的汗水,还有浓浓的母爱。

香味的文章7:木头香味

文/王太生

木头香味是木头骨子里的气味。

一个木头人、一只木头弹弓,或一只玩具小木马,有没有木头香味?我想是有的,只是自己疏忽,不曾察觉。

木是树之骨。下过雨后,几十棵松树合围的空地,散发草木清气,有松针、松叶散发的幽香,也有松木的气味。

木香是内敛的,又是悠长绵延的,将一截木头拦腰锯断,味道如水流般溢散开来。

现在建筑构件里面,较少用到木头,用木工板、胶合板,家具、门、窗、餐桌,甚至是做梦的床,满是甲醛,胶水气味。有些地方建仿古建筑,钢筋混凝土的骨架上,套顶帽子,而没有木头清芳。

木头香味,缓缓释放。我去古庙寻幽,庙里有一佛一僧。山梁大殿空幽,楠木供案,散发清芬。古庙里,老僧安详,双手合十,木头香味,让人安静。

木头的香味,在那些老房子里,花格漏窗,椽条橫梁,地板墙壁,人居其间。

问过一位老木匠,您这么多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说,是木头的香味。松木、柏木、樟木、柳木……老木匠接触过各种各样的木头,用这些木头打床、打桌椅、箱柜、碗橱、水桶、澡盆、刨、锯、凿,那些散落一地的木花、木屑,无不散发木头的清芬,在他的作坊,木头的香味布满每一寸空间。

木雕工匠用一把锋利的刀,一点一点地雕琢,那些坚硬的、多余的木头剔去,活泼的鱼、野鸭、鸯鸳,在他刀下 栩栩如生。

旧香,就是旧味。旧香里,有故人与往事。

我所在的城市,江边古镇有雕花楼。这座清代四方楼,楼栏、门窗、廊柱之上,雕刻着飞禽走兽、松枝瑞草,燕子、石榴花、牡丹花、莲荷花、太平花……美轮美奂,氤氲着木头的清香。一座精致的古楼,楼上楼下,空无一人,里面曾经住过的人,以及他们的气息,被风吹散,只有木头的香味盘桓不去。

木头有灵性,坚硬之中也有弹性。

木头香味,历经几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掩盖不掉。我在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凝视那堆楠木垒成的“黄肠题凑”,那些历过黄土掩埋,穿越几个尘世的棺木,仍丝丝散发它们数千年前就有的楠木香味。

木头的香味,挥之不去,就像记忆。

一只未上油漆的木桶,或者桌子,小孩子用刀片,或者硬器在上面划一划,它都会散发原有的香味。

外祖父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花十块钱,从一个人手中买回一张柏木桌子,外祖父用头顶着它,带回了家。那个人已经有几天没有饭吃,卖掉桌子,买粮回家。多少年来,我经常端详这张方方正正的柏木桌子,摆在那儿纹丝不动。有时候,拉开一米长的大抽屜,里面蹿出一股淡淡的木头味。

我从前去过一个木库,那些巨大的木头,露天堆放,有的木头堆在仓库里,有些大木头干脆就直接泊在河里。这些从远处用船装来,或者是直接拖来的木头,散发着与生俱来的木香。木头香味铺天盖地,人行其中,就像一只虫子回到山林里。

锯木加工厂的电锯声尖锐刺耳。木头在金属齿锯的噬咬下,木屑如野蜂飞舞,小时候,我家附近有一家锯木加工厂,喜欢闻那儿锯木头的味道,那些刚锯下的木头,大多是湿的,湿木被锯开,锯成木条、木板和木方子。来这里锯木头的人,把锯过的木头搬到车上,运回去放在室内晾吹,那些木头浓烈的香味久久不散。

木头香味,因木而异,个性不同,气质也不同。

樟木,木质坚韧,气味芳香,可以驱虫。从前人家女儿出嫁,嫁妆中有一只樟木箱子,这是娘家的味道,这只箱子,由年轻陪到年老,陪过一个女人的一辈子。

松木,有浓郁的松香味。徜徉在一片松树林里,脚踩松针路叶,香气萦鼻。

檀木,香味张扬,一串佛珠放在车中,甚至放在房间里,整个空间,充满了檀香味。

沉香木,香味不明显,常温下味道内敛,除非高温熏香,气味逸出,与低调的人,气质接近。

梨花木,委婉的酱香味,平常几乎闻不到,只有在刮出新材,或者没有打磨抛光时,才能捕捉……这些香味,逸散自年轮内部。

一棵老去的树,一截风干的木头,有树脂的香味,它是一棵树永久的气息。我在木头的香味中深呼吸,它们也在微微吐息。这时候,天地浩大,空气对流,木香沁脾,一棵树在时空里又复活了。

香味的文章8:那酒里有荷花的香味

文/吴文兰

南宋林洪所撰的《山家清供》里,有好多菜,不仅名字好听,观之清雅如画,且制作过程十分有趣。

书中写道:暑天,和客人一起泛舟莲荡之中,摘来一把荷叶,先把酒倒入荷叶,将其扎好,又把腌鱼包裹在另一张荷叶里烹制。等一群人游玩回来,酒香鱼熟,各自取酒吃鱼。可以想象,那是一场多么丰美的水泽佳宴,荷叶田田,鱼香酒醇,绿荫花色将酷暑远远阻隔在尘世的喧嚣之外。

很想知道这种酒是怎么饮用的,书中却没有找到答案。正巧,读到欧阳修的《渔家傲》,里面写得恰恰是采莲女用荷叶作杯饮酒的事:

花底忽闻敲两桨,梭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浪,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荫眠一晌,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

这首清新活泼的小词后面有详细的注解:荷叶作杯,是把荷叶连茎摘下,在叶心凹处,用针刺破,然后注酒入荷叶凹处,喝的时候从茎端处直接吸取。荷叶柄起到了吸管的作用,纯正,绿色,自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的塑料吸管哦。

据唐《酉阳杂俎》记载,从魏晋时代开始,人们就在用荷叶当做酒杯了。隋殷英童《采莲曲》云“荷叶捧成杯”,唐戴叔伦《南野》云:酒吸荷杯绿。白居易曾写过“寂寥荷叶杯”,大文豪兼美食家苏东坡也写下“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的诗句,将当时饮酒的情形描绘得形象而生动。我们的古人,曾经多么风雅啊。

那酒经过丝丝缕缕的叶脉,再从叶柄的一端缓缓流出,逶逶迤迤的一路行来,荷叶的青气和荷花的香味一定已经含蕴其中了,滋味一定妙不可言吧!

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雅致的名字:碧筒酒。

香味的文章9:寻着香味找到年

文/胡俊芳

顺水河的冰面是一张白纸,捕鱼人是写在上面的黑色文字,文字的内容却是鲜活生动——用冰钎子凿出或方或圆的洞,把自家编织的渔网鱼篓放进去,被冻得有些木讷的鱼和虾就会被捞上来。大一点的鱼回家放进水缸里养,等捕捞的多了再到城里赶集;小虾直接煮了,青白色的虾变得鲜红透亮,然后挑着担子串村沿街吆喝着叫卖。那时,就是我们打牙祭的好时候,有买二分的、有买五分的,用旧报纸包了捏在手里,一尾尾细嚼慢咽,满嘴都是河鲜的清香。

入冬以后,田野一下子变得空旷静寂,一场场的雪落下又悄悄融化,高高矮矮的树木远远近近的杂草都像圣诞老人一般把自己包裹得臃臃肿肿,但那儿依旧是我们的乐园。坡坡坎坎上的黑枣树、杜梨树总会挂着没有掉下来的果实,颜色发黑形状干瘪,摘下一些丢在嘴里,涩过之后还有一种别样的甜。绕着大树玩“捉小鸡”,瞅着谁不注意,就使劲朝他身边的树身踹上一脚,晶莹的“树挂”刷拉拉落下来,洒了树下的人一头一脖子,从头顶嘴巴一直凉到脚心。干草垛和闲置的场院也是我们乐此不疲的去处。将柴草垛掏了洞,藏在里面玩“躲猫猫”,或者在打麦场上的秸秆堆里用木棍支起筛子,再系上一条绳子,逮进来吃食的鸟儿。鸟雀我是不吃的,可是有人用泥包住了烧着吃,据说味道还不错。偶尔发现有跑窝的鸡将蛋下到草窝里、闲院里,就像捡了宝贝一样交给母亲。芝麻换香油喽……小商贩的吆喝声在半个街道里流淌。母亲一高兴,就会用碗小心地挖一点芝麻,再给我们一个瓶子去打香油。从系在房梁下的竹篮里拿一个窝头,放几粒大盐,滴几滴香油,简直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犒赏。

家乡的鞭炮闻名山西陕西,也是一笔不小的副业收入。农闲的日子也就成了最忙的日子。春天里种下的大麻,在七月末长得最精神的时候割倒,削了侧枝,捆成一个个麻个儿,一层层放进水坑里沤泡。大麻的皮剥下来做绳子,秸秆晾干后放到简陋的土窑里闷烧,就成了鞭炮最基本的原料草木灰。春天里刮碱土制作的硝盐也用碾子碾碎了,和草木灰掺在一起就成了黑火药。白天,兼做炮房的饲养场里人来人往,裁草纸的、打炮捻的、系炮盘的、锥炮眼的、栽炮捻的、砸炮眼的,咯吱吱、哒哒哒的声音响成一片,大人孩子都是忙得不可开交,时不时还会为了抢炮盘子一类的小事争争吵吵。夜晚,一家人围坐在昏黄的灯光下,将散鞭炮封成长短不一的鞭挂,有壮劳力的人家搓炮筒子,系在老屋大梁下的搓炮机发出沉重的轰隆声。远道而来拉鞭炮的山里客一般都是在夜里装车,人们忙着看货验货,牲口拴在老柳树下就地饲喂,马铃声叮叮当当,寒冷的夜晚也变得热闹起来。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是试炮的时候,啪啪的鞭炮声不绝于耳,“二起脚”的咚嘎声此起彼伏,“起火”呼啸着冲上天空,将夜空炸出一片灿烂,硝烟特有的味道顺着窗棂钻进鼻孔。哦,年的脚步近了。

进了腊月,外出的人陆续回来,村子里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卖各色年货的小贩也把摊子摆在了街角街口,就像一台大戏的前奏,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角色。男人忙着把埋在地里的白菜挖出来,将红薯和红白萝卜从窖里提上来。红薯红萝卜煮熟了打成渣,抓紧喂猪催肥赶着在年根卖一个好价钱,锅里剩下的汁水父亲再用文火慢慢地熬,待到只剩下糖汁的时候就成了“糖稀”。折两根高粱棍,把糖稀缠在棍子上,扯扯拉拉间,汁水似的糖稀变得粘稠,颜色由原来的红褐色变成了金黄色,在我们的眼里就成了一件舍不得吃的艺术品。杀猪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圈里的猪嚎叫着躲避,却难敌众人之手,待到七手八脚将猪按在案板上,请来的师傅挽起袖子,瞬间将长长的尖刀捅进猪的脖子里,猪血伴着猪的嘶鸣声哗哗流出来。猪肉是舍不得让吃的,一点煮熟的血豆腐也是一种享受。这时节最忙的自然还是女人。发了面粉,烫了黄米,煮了豆子红枣,一个正月要吃的东西都要赶着做出来,炊烟明灭,热气蒸腾,满院子弥漫的都是新粮甜醇的香气。到了小年时候,猪肉要剁,白菜要剁,果子要炸,豆腐要煎,萝卜要擦,粉条要浆,叮叮当当的剁菜板声这家响了哪家响,烹大酱的香气一处更比一处浓,走在昔日清寡的街道上,仿佛走进了味道的长廊。等到腊月三十天色黑下来,鞭炮四鸣,张灯结彩,家家都开始煮饺子,煮好的饺子先敬神,再送给老人送给邻家尝尝鲜,各种味道和感情也在彼此的交换间实现了共享。

年是什么味道?是四季果蔬和鸡鸭鱼肉的味道,是红红春联和鞭炮硝烟的味道,是家固有的团圆温馨的味道,是暂缓了忙碌的脚步和亲朋好友叙说家长里短的味道。循着这个味道找过去,就能找到年,就能找到乡愁。

香味的文章10:老家的粽香

文/徐宣冬

即近端午,粽子的香味已经弥漫在街头上了。

随着传统节日文化的日渐冷落,现在知道端午节粽子来历的后辈越来越少,所以端午节的纪念意味也就淡化了。如今人们包粽子,吃粽子也只是为了存心渲染正浓烈不起来的传统节日气氛,粽子也随时可以买到,早不成端午节的专利,节日的氛围更淡了许多。

前人们包粽子往往有许多可讨吉利的地方,将生活中的各种物事形象化在粽子里,不同形状的粽子寓含着人们善良纯朴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些都不重要,粽子的美味和节日的气氛才是他们喜欢的。

年少时在老家,每到暮春时节,后山上的竹园满是高耸的竹笋,褪去层层笋壳长成新竹。我们兄妹便上山去收拣宽长的笋壳,父亲会去更远的山上采集箬竹的叶子,母亲将它们洗净晾晒之后收藏起来,待端午节时用它们包粽子最好。此时虽离端午尚远,但在准备这些笋壳和箬叶的时候,仿佛已经可以闻到粽子的香味了。

好不容易等到端午,在聚族而居的乡村里,大宅院里几十户人家,家家的门首上便挂着艾蒿和一两枝菖蒲。那艾蒿笔直的茎,带绒毛的灰叶和那菖蒲红红的根茎、剑状的翠叶,都散发出浓郁的清香,和着远近的粽香,混合成端午特有的味道。在老屋的厅堂里看着母亲用笋壳和箬叶折成斗状再装入用木灰碱水饱浸的米粒和圆豆,三两下折包捆扎起来,就是形状各异的粽子,那些粗大的笋壳包出的粽子大而饱满,十只八个的一组串将起来,装到灶台上最大的铁锅里。看着它闻着它,那是一个漫长而又期待的过程。午后,整个村落都弥漫着粽子的香味,嗅着每家门缝里、窗隙里飘出蒸煮粽子香和箬叶香味,真能让人垂涎三尺。哪家先出笼了粽子,哪家的孩子便可以此为荣,让别家的孩子羡慕。这时粽子的滋味是最好的,加上母亲的一手好手艺,做出的粽子花样迭出,所以每次总是吃得肚子鼓鼓的。残留在嘴边的粘米粒干了时如同老人的胡须揸子得用湿毛巾擦了又擦才行。

过了节,粽子的滋味会逊色很多,只有在放学或放牛回家肚子饿了的时候,在房梁上摘下一个来充饥,几日后觉察有些异味了,就央着母亲将它切片放在油锅里烙的金灿灿、香喷喷的,那是粽子的另一种风味。等到端午去得久了,包粽子的箬叶或笋壳也找不着时,便又期盼起下一个端午,粽子又变得诱人和难得了。

如今,小镇的街上几乎天天都可以买到粽子,但却很少见到有笋壳的,那滋味也远没有母亲做的好,少去了一些山乡笋壳和箬叶的清香,端午时人家门首上淡香的菖蒲和艾蒿也稀落了,大宅院里家家门缝和窗隙里粽子次第飘香的情形只能在记忆里寻找。

香味的文章11:野果香味入梦乡

文/张亦斌

端午节,一家老小回到乡下父母家里,一起过节。几个小把戏放着香喷喷的粽子不吃,都到屋后的山上找野果子吃,摘了一大堆熟透了的桑葚,吃得满口留香,好不快乐。

看到小把戏们那得意洋洋的神情,我想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摘桑葚的往事。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山窝窝里度过的。其时,我的父亲在一所山村学校教书,我便随他在那所学校里读书。每天下午放学以后,我和几个小伙伴便一头钻进山里,寻觅那些可以饱口福的野果。

初夏时节是桑葚成熟的季节。学校的围墙边就有好几棵桑树,桑葚刚刚红时,还没有成熟,吃到口里有一丝涩味和酸味。但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跳起来摘那些尚未成熟的桑葚,摘下来,也不洗,直接往口里一丢。虽然有点涩,有点酸,但我们才不管那么多,眯着眼睛就吞了下去。桑树似乎并不在乎土壤的肥沃与否,山脚下、荆棘中,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我对学校围墙边的桑葚不屑一顾,常常到偏僻处去找。人们只喜欢就近寻找桑树,较少光顾偏僻处的桑树,因而偏僻处的桑葚往往更加诱人,紫黑色的桑葚挂满枝头,一下子就能勾起食欲与采摘的冲动。有一次,我独自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找到一棵大桑树,满树都是紫黑色的桑葚。我忘乎所以,爬上树就猴急猴急地一边摘一边吃。也应了“乐极生悲”这句话,我一不小心,从树上摔了下来,鼻青脸肿不算,脚也崴了。我当时并不觉得疼,从地上爬起来,又往树上爬。因为脚痛,爬不上去了,我跳起来折了几条挂满桑葚的桑树枝,像个士兵扛枪一样把桑树枝扛在肩上。本想做出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在小伙伴面前显摆一番,谁知道脚痛得厉害,既不能雄纠纠,也不能气昂昂,只能一瘸一拐慢慢往回挪。回到家时,已是满天星斗,小伙伴们早就散了,各自回家吃饭去了。

其实,山里能吃的野果很多,远不止桑葚一种。春天的三月泡是我们的最爱。我不知道三月泡的学名是什么,可能与现在人们种植的草莓是近亲吧,大家也有叫它野草莓的。摘三月泡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它长在带刺的灌木上,那种灌木有钩刺,所以采摘时必须十分小心。三月泡一般长在山路或者是旱地两边的坡上和坎下,一颗一颗挂在枝头上,成熟后都晶莹剔透,清香四溢。别说是吃,光看着,也是一种享受。每次我们进山,总要采摘一大堆三月泡,回来后比一比谁的战果多,谁的三月泡大。秋天的尖栗子也是不错的美味。尖栗子大概是板栗的近亲吧,看起来像是板栗的浓缩版。我们小心地把尖栗子长满毛刺的外壳摘下来,用砖头、石头砸开,或者用火烧,使尖栗子的外壳爆开,然后再剥开它的内壳,才能吃到清甜可口的尖栗子。还有又酸又甜、红彤彤的山里红,还有个头很小、味道独特的野葡萄,还有……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野果就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最好的零食,采野果、吃野果是很多人童年最快乐的事。如今,人们吃的花样多了,但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的机会少了。如果有机会,不妨领着孩子,到乡村山野,重新寻找那些曾带给我们无限快乐的野果,重新感受味蕾上的清新,枕着野果的清香悠然入眠。

香味的文章12:春香在心头萦绕

文/程应峰

春天有多少香味?谁也说不清。花草树木,行云流水,天地万物,都沐浴在春天的清香里。置身春天,探寻的目光是香的,思念的味道是香的,就连蜂涌的想象也裹着芳香,在身心周边辗转反侧,萦回不舍,缠绵不去。

春天之美,美在春风中,美在春雨里,美在花香怡人,美在芳菲遍地。春风抚过,花香便飘在了风中,淡淡的香味不绝如缕,三两下就将爱花惜花之人带到了花前,让人一不经意就沉醉在了春香满怀的意蕴里。花香若是游离在细柔的春雨里,淡淡的若有若无的香味,让人顿生寻觅的冲动,雨幕中的嗅觉和视线也因此平添了几分清明,一旦被花簇环抱,又怎能不明白什么才是一生一世的契合之心?

春天的香味,漫过岁月的堤岸,以轻盈的姿态落入少女的心扉,立马在少女的脸庞荡漾开来,刹那间的人生俗念,顺理成章地跃上了眼角眉梢,在红尘的念想里,在春雨的节奏中,自然散发,悄然弥漫无碍舒展。一园一园春色饱满的花树间,有缘披着一袭花香,看落花飞红,听流水淙淙,抬手间,花香盈溢指间的刹那,心头又怎能捺得住春思的汹涌?

作为春香的载体,无论是榆钱花,还是槐花,抑或是成片成片的金黄色的油菜花,无论是嫩香,甜香,还是扑鼻的浓香,都是春天最美丽的魂魄。就算是一些无名的野花,若是有心摘一把在手,一样是美轮美奂,满手香醇。

春香氤氲的时日,人事总串缀在花事之中,花与花的簇拥一如人与人的拥抱,花有清香,人有体香,花有丽影,人有娇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又怎能不引人浮想联翩,驻足流连。多情的春天,以她身体中汩汩流淌的馨香,开启了一个季节的情景,搅动了一个季节的情事。

无论白天黑夜,春日在,春香就在。在月色里,在星光下,若有心走出户外,就会在或朦胧或寂黯中感受到春香的魅力。呼吸之间,也许看不见花影,但直入肺腑的春香会不招自来,感觉中,有一波一波袭人的芳香在周边恣意荡漾。在想象的丛林里,这暗流涌动般的春香之味已传送至四面八方,甚至天涯海角。这样的时候,吸一口春香,再疲惫的身心也得以放松,再烦恼的事情也变得轻淡。

春阳下的花香自是最为惹人怜爱的了。再微不足道的花朵,也会尽情地将芳颜展露在人们的视野里,让有心之人在春日温暖的阳光下去捕捉,去欣赏,去发现,去把握她们生命中美丽芬芳的性情。她们是春天的精灵啊,正是她们的加入,春天才会在一个如此短暂的过程里,变得春香萦绕,生机盎然,多姿多彩,别致烂漫。

春香总是短暂的,春花凋落的时候,也许会溅起些许的叹息,但所有的芳香已无声无息地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存留在属于我们的不会泯灭的精神世界里。

香味的文章13:栗香

文/杜妮娜

西安,从入秋到深冬,有两种香味最吸引人。打头的自然是桂花,从一丝到充满全城,这香气,能甜得你发腻,发腻了也喜爱。另一个,即是栗子了。

天一冷满大街遽然一夜间摆满了卖栗子的小推车,似乎连说话都带栗子味了。每天等车的大十字路口,熙熙攘攘,从早到晚,热闹得紧。进入十月,那个卖糖炒栗子的大叔一准出现在路口西南角,一辆人力三轮推车,一袋切开口的生栗子,一口乌黑锃亮的大锅,半锅黑砂石,一把大铲,一壶蜂蜜及一副看上去身经百战的黑糊糊的棉线手套,就是大叔的全部家当。

大叔炒栗子几近行为艺术,看上去气势汹汹,一把大铲子上下翻飞,栗子翻滚于黑沙之间,外壳披裹上薄薄的糖衣,渐亮渐鼓,不一会就有甜香慢慢飘出,怎么看都是某种暴力美学的结果,所以它们也应得一种带有微微暴力色彩的结果――当你打开那只被塞得满满的牛皮纸袋,冒着被烫伤的危险取出一颗栗子来,手指和牙齿快速地工作着,潦草地吞下那颗被剥得有些乱七八糟的小果实的时候,那一刻你才能真实地体验到吃栗子的快乐。便是那样急切地,莽撞地,一颗接一颗地边走边吃的方式,那样的栗子才是最为美味的,它们是寒冷季节最棒的一种糖果。郝兰皋的《晒书堂笔录》有“炒栗”记载:“栗生啖之益人,而新者微觉寡味,干取食之则味佳矣,苏子由服栗法亦是取其极干者耳。然市肆皆传炒栗法。余幼时自塾晚归,闻街头唤炒栗声,舌本流津,买之盈袖,恣意咀嚼,其栗殊小而壳薄,中实充满,炒用糖膏则壳极薄脆,手微剥之,壳肉易离而皮膜不粘,意甚快也。”

民国时期的爱情里也有糖炒栗子的身影。张爱玲的《半生缘》里有一幕,顾曼桢与沈世钧相识相知的那个深秋,在湖上那艘小木船里,两人坐在船上闲话,旁边一袋糖炒栗子散发着温暖香甜的气息。只是最后物是人非,回不去的岁月里,那袋糖炒栗子竟成了两人最甜蜜的爱情回忆。

除了时下盛行的糖炒,栗子生吃也是极好,且另有一番风味。第一次在山上看到栗子树,眼前一亮,毛茸茸的果实挂在枝头,甚是可爱。不过要吃上栗子还得冒点风险,包裹一身硬刺的栗子被打下来时,不管砸到哪个部位,都少不了吃点苦头。据山民说,每年打栗子,总有倒霉的家伙仰头观望躲避不及,被栗子硬刺扎到眼睛,这罪可就受大了去了。对付栗子这一身硬刺,不少人如老虎啃刺猬般无处下手,其实很简单,不用手,上脚即可。鞋底踩着搓几下,硬刺壳就开了,露出来的就是常见的栗子模样了。相当于熟栗子的甜糯,栗子生吃,脆、嫩、甜。

栗子还可风干吃,汪曾祺说,“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想是风吹之下,水分蒸发,糖分集聚,吃着也就更显甜了。《红楼梦》第十九回中,倚老仗势的李嬷嬷吃了宝玉专门给袭人留的酥酪,为了安抚发飙的宝玉,袭人就是借着要吃风干栗子,转移了宝玉的注意力。富贵贾府中,不仅有让刘姥姥咂舌的茄鲞,也有这惊鸿一瞥野趣犹存的风干栗子。栗子也可入菜,最常见的有栗子烧肉、栗子焖鸡等。《随园食单》就载有“栗子炒鸡”一菜,“鸡斩块,用菜油二两炮,加酒一饭碗,秋油一小杯,水一饭碗,煨七分熟;先将栗子煮熟,同笋下之,再煨三分起锅,下糖一撮。”现今栗子烧鸡、烧肉的家常做法大抵也如此。讲究的烧法要整颗栗子不碎,方显得菜形、汤色俱佳。只是,但凡栗子肉同烧的结果总要本末倒置――上桌之后肉是不大有人吃的,反而栗子被一扫而空。

栗子当然也有比较文雅的,不慌不忙的吃法,比如栗子蛋糕。在上海的凯司令蛋糕店吃过他家的招牌栗子蛋糕,白色纸盒,里面盛放着小小圆圆的蛋糕,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海绵蛋糕上那一圈圈鲜滑甜美的鲜栗子泥,让人忍不住食指大动,只可惜作为点缀,量很少,不能过瘾。

上个周末,我决定自己动手来做栗子蛋糕。买来鲜栗子,用麦芽糖将其炒软,加上鲜奶油,用手工搅和成栗子泥,确保其不会太稀也不要太干。“实墩墩”的栗子,经过几道工序的手工加工,拥有了轻盈的口感,浓郁的栗子香、奶香和酒香。最后的步骤就是用裱花嘴将栗子泥挤在刚刚出炉的、蓬松而软和的海绵蛋糕的上面,一圈一圈地做成“Mont-Blanc”的模样,事实上,这也是栗子蛋糕的名字由来。栗子泥是淡淡的褐色,这正象征了秋冬季树木枯萎但又覆盖白雪的蒙勃朗峰呈现的颜色。此外,江南还有一道以栗子做成的点心,将栗子煮烂,加上糯米粉和白糖进行蒸制,佐以瓜子仁或松子做成栗糕,也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下班后的傍晚,走在路上,哈着白气,听一首范晓萱为《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献唱的《同步》,是时候放下浮华,踏实地劳动,踏实地吃栗子,饱揣安全感过冬啦!

香味的文章14: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

若有人问起:你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宁静!

我没有诸葛孔明那样的智慧,也不会有他那样显赫于世的史绩,但我却时时向往着那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恬适生活,并时时在宁静的氛围中体味人生的快乐。

宁静不同于安静,它重在平和,是一种心灵的洁净和心绪的安宁。心中宁静,便会忘却红尘的喧嚣和世务的繁杂,使自已的心智得以澄澈透明,在安静的思考中使灵魂得以自由和永恒。江水绵延千里,在平淡中执着地奔流;群山巍峨千年,在静默中恒久地伫立。日夜更迭,季节流转,如同清泉流淌,松涛起伏,一切皆在淡然之中,一切皆在平静之中。只有在淡泊宁静中,才能觅到那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与潇洒,我们所向往的,所追求的那一种生命形式,才能真正地呈现于眼前,而不再是糊涂和慌乱中的一时梦幻。

宁静更是一种文化概念。就像一幅对联所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可不要;琴棋书画诗酒花,非要不可;横批,活得像人。文化给予人类最宝贵的是思想的能力,有了思想的能力,我们才能抵御孤独享受宁静。宁静,能使生活更有品味。凡是享受宁静的人,他的生活便不同于流俗。

人类一直追逐着幸福,殊不知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灵愉悦的感觉。有人爱你是幸福,有人愿意为你分担苦乐是幸福,有人愿意等你也是幸福,幸福存在于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它不一定是物质的,也不能量化。获得幸福,只需要一颗宁静的心。

我们不可能人人都要有份伟业,也不可人人在不知疲倦的拼搏中都拥有丰盈的物质,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像梭罗。亨利和约翰。海恩斯那样,寻一方净土,让自己的天性在自然的宁静中尽展,在和谐健康的生活中领悟世界,了解自己。正如约翰在其《星·雪·火》中所写:"什么都不做,当个无名小卒,那会是一种好生活。像阳光下一块石头那样安静,伐木、劈柴、生火取暖,将雪和冰融化成水,这一切,生活的追求,事物的追求,都是无穷无尽的。"

社会,使人性趋向复杂化。对于精神本能强烈的人来说,节制社会交往从而简化社会关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梭罗和约翰是宁静幸福的,他们是自己真正的主宰。

宁静,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远离喧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雅休闲,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恬淡从容,更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超脱人生。

前人曾有"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之说,其实隐者无大小,无论城市乡村塞北岭南,皆可随遇而安。宁静是心境,所谓我心即万物,我心宁静,万物即宁静。

宁静,是一种领悟生命的境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清澈悠远的歌声,至今飘荡在万里长空。李叔同,这个曾在文学音乐、书法绘画、话剧表演均有极高造诣的风流才子,竟然在事业巅峰时期出家为僧,成了青灯黄卷持斋诵经的弘一法师。

美丽的,未必是快乐的。李叔同由情欲走向空灵,以其独特的方式走进了宁静。

人的欲望可以很小很具体,也可以无限膨胀。当人们共同承受患难的时候,每一个平凡宁静的日子就会变得无比美好,那种只求在天长地久之中享受粗茶淡饭的愿望,就足以成为幸福的期盼。痛苦与快乐永远是相对的,凡是享受过极顶欢乐的人,欢乐结束便要承受极顶的痛苦。以宁静的心态去感受生活,虽然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却能享受那份平淡之中的永恒安详。

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自己的内心感受。

卢梭曾经断言,人类可以有两次诞生:一次为了生存,一次为了生活。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不仅有肉的诞生,还必须有灵的诞生。

宁静,是诞生和滋润人类灵魂的绿茵园地,是人类追求圆熟通达境界的必由之路。

宁静和寂寞是孪生姐妹,有人在宁静中感到寂寞,有人却在寂寞中享受宁静。前者因为灵魂的空虚,后者得益于灵魂的丰厚。

宁静,是经历沧桑后的沉静,是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宁静不是消极退缩的同义词,它是看透历史风沙后的平和,是抚平岁月沧桑后的恬淡。宁静含有一种震撼生命的力量,它不仅是人生中的一种丰盈和豁达,更是心灵上的一种抵达和升华。宁静,孕育着人类的睿智。

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是,我们依然渴望回到家里品味那份宁静。我们的心灵只有置身于家的宁静中,才能像那杯浸泡在开水里的绿茶一样,彻底地舒展放松。宁静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

谁都可以拥有雨打芭蕉那样的美好境界,只要你把心灵托付给那芭蕉绿叶和潇潇雨滴,在清净优雅之中过滤掉那些浮躁妄念,你就会在心底生长出清逸纯真和安详快乐。

宁静的心灵,是快乐的源泉。

历史的宁静沉淀了岁月的艰辛,社会的宁静充满着人类的磨难,生活的宁静蕴含着平淡的幸福,在宁静中我们领略宇宙的奥妙,思考生命的意义,感受爱的真谛。

享受宁静,就是享受生命旅程中最感动的时刻,就是享受灵魂的安详。一片落叶,一丝阳光,都会使你感受到生命深处悄悄蔓延开来的美好。

海德格尔说过:"人应当诗意地安居".这"诗意",正是指现代人生活中缺少的那种宁静。宁静,既是工作时的宁静、思索时的宁静、享受时的宁静,也是痛苦时的宁静、失落时的宁静、反省时的宁静。当这份宁静慢慢渗入我们心底深处的时候,生活就会变得豁达洒脱。

周国平说:"有钱又有闲当然幸运,倘不能,退而求其次,我宁愿做有闲的穷人,不做有钱的忙人。我爱闲适胜于爱金钱。金钱终究是身外之物,闲适却使我感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

罗曼·罗兰把幸福形容成"是一种灵魂的香味".

享受宁静,就是享受那份清幽淡雅的闲适,就是享受那份灵魂深处的香味。

我爱上了寂寞,在寂寞中我享受到了宁静给予我的快乐,在宁静中我也感受到:人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香味的文章15:桃花烂漫时

盈盈的风夹带着香味轻轻佛面而来,娇艳的花朵上有几只蜜蜂跳着劲舞,清脆的鸟鸣声声入耳,漫步在这香气漫天的桃花源,仿佛倘如色彩缤纷的海洋,令人似梦似幻,如痴如醉。

每年的此时,花事正浓,在渠水的波光粼粼中,总会有一对颤颤巍巍的人影相拥渠边,抑或对望,抑或呢喃。

但今年气候似乎很冷,开花时节也好像比往年推迟了许多,左顾右盼,终于又欣赏到了久违的桃花雨,只是人的心境不同,享受的感觉就不一样,孩子们依然如往,蹦蹦跳跳、无忧无虑,我却多了几分沉默和孤寂。

此刻的我,不再以为告别了冬天,就一定是绿草茵茵、欣欣向荣的春天,也不再幼稚的以为告别了童年,会迎来一段青春美丽的绚丽旅程,我更多感受到的是,青春会带来如许的烦恼,岁月蹉跎,生命易老,我们都不再年轻,曾今的信誓旦旦,虽犹回荡耳畔,但放眼望去,却不再是原来的光景,昔日的笑颜,而曾经的点点思念,也似乎都化作了滴滴泪珠在眼眶打转。我怕泪流下了,思念也会随之消逝,因此我强忍着不让自己脆弱,不愿思念随着这纷纷扬扬的桃花雨一起消失,

二日十年后的今天,再次站在我面前的你,也不见了往日青春的气息,岁月在你的脸上,雕琢了许多沧桑和无奈,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我,除了感叹时光的飞快,命运多变,心也只能是空寂的、飘摇的,低头思忖,再过二十年,除了我们,这里的一切是否依旧。

如今,生命中的桃花烂漫之期已过,我的心里日渐盲目、日渐含混了,欣赏花的心态也早不与从前一样。想到桃花的花期过后,残叶将一瓣瓣凋零,自己也在随着一点点的老去,心好像在滴血。我想,人和花唯一不同的是,来年的春天,逝去的花依然可能飘上枝头,再次展现及其魅力的青春,而人只要魂归西天,便永不复返。

人生如此匆匆,生命如此脆弱,我们能做的,是好好珍惜自己一生中桃花烂漫的时刻、珍惜我们生命中有过的桃花雨。

香味的文章16:腊月的香味

文/张光茫

每年刚入腊月,总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的香味。

腊月最沁人心脾的,是腊八粥的香味。腊八粥给我的记忆,有一份眷眷如丝的亲情。母亲熬粥的时候,先把不易煮烂的红豆、绿豆、花生、莲子下锅,用大火煨煮,待它们开花笑了,再加入糯米、小米、栗子、青菜。粥沸腾后改为小火,不急不躁耐心地熬着,为防溢出,将锅盖敞开一道缝。锅内咕嘟咕嘟的欢快歌唱,让孩提时的我感到心里暖意融融。刚出锅的腊八粥热气腾腾、粒粒晶莹、香气四溢。而这,更让我体会到了熬腊八粥的幸福。

腊月最令人回味的,是腊梅的香味。腊月的一个午后,我经过离家不远的街角。一阵暗香漂浮过来,我信步随风进入到了一个院落。这是一幢老房子前的一个院落,看着墙角盛开的腊梅,我一下子来了精神,好似遇见多年不见的故友,心境顿时清雅起来。林逋在《山园小梅》中写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这玉琢银装的日子里,读着被誉为千古咏梅的绝唱诗句,不会觉得辛劳与疲惫。懂得欣赏是一种享受,何况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腊月最勾人魂魄的,是腊肉的香味。食腊是中国人的传统,因为腊味的天性是抗寒抗湿的,特别适合在阴冷的冬日里吃。所以,各地都是一到过年,就必吃腌腊食品。虽然做法多种多样,但殊途同归,追求的都是一个热气腾腾。这种神奇的食物,制作的时间必须在冬天。在冷飕飕、阴丝丝腊月,晾制成的腊味,品质最高,口味最佳。当这些历经了天寒地冻的腊肉、腊肠、腊鸭、腊鱼被烹饪之后,却又变成了餐桌上释放最多热量的一道暖菜,这其中的反差引人深思。

中国的腊味,一为“烟熏腊”,另一为“香蜜腊”。“烟熏腊”是指腊肉或腊肠,在风干前都经历了烟熏的过程。用些谷壳木屑的就能熏,熏的时候还需加点儿陈皮之类的香料。这样做出的腊味,有种令人感动的烟火气,尤其是腊鱼,熏过之后肉质紧实,但仍不失细腻,吃的时候是典型的重口味做法——先蒸、后烤,再加辣椒和豆豉煎炒,一入口,便可令昏昏欲睡的味蕾清醒过来。相比“烟熏腊”的烟火味,“香蜜腊”更多地洋溢着酒味和花香味,味道也更甜更润。

进了腊月,年的气息便越来越浓了。腊月里所有的日子都攒着一股劲,心无旁骛,奔着年而去。年固然吸引着我们,但最令人回味悠长的,或许还是腊月里那些迎候年的日子。这些日子,让年的内涵更亲和、更丰满了。所以,腊月的香味,就是亲人的味道,家的味道。它总能触动游子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给人力量与抚慰,让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对故乡魂牵梦萦。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