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的散文

请欣赏致敬的散文(精选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致敬的散文1:致敬小浪底

那日凌晨起来,坐了八个小时大巴车,从陕西赶奔小浪底。一位年龄尚小、举止羞怯,语音中夹杂着浓重河南味的导游姑娘告诉我们说,本次由她主导的小浪底之游分两部分进行,先乘船看看大坝,再从缆索桥渡过黄河看结尾。可是,坐着柴油机拖动的船,在大坝拦起的水面上转了一圈,人们就面露倦容,一扑踏坐在那儿不想动弹了。看来,这种急行军式的游览方式人们一时还难适应。咋办?远远的来了,游览并想了解这个总面积727平方公里,涉及晋豫两省的济源,孟津、新安、渑池、陕县、平陆、夏县、坦曲八县市33个乡镇,淹没42万亩土地,耗时十几年,负有防洪防凌排沙减淤,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诸多功能的浩大工程,单凭乘小船一转,如何能够?转,累;不转,又不甘心。此刻老天似乎故意,小浪底刮起了大风,和几个同伴一商量,硬着头皮,踏上了缆索桥。用木板铺在钢丝绳上的缆索桥,在大风中摆幅很大,头发如荒草般不时遮住眼睛,虽有绳结的桥帮,但它是软的,大风呼啸,望一眼,水涌浪翻的黄河,顿感脊背发紧,凉气袭身。只走了几步,就有退回,硬拖过河的,十不过一。

介绍完小浪底结束部分的标志性艺术建筑,导游姑娘说,小浪底工程十分浩大,从大家一进入库区到现在所看到的一切,不足全部工程的百分之二十。另外百分之八十的东西在水底下,在大坝里边,在“龙宫”里。你转两天都看不完的。那属于国家机密。听姑娘这么一说,说句老实话,直到现在,我都懵着,想象不出小浪底的大,直怀疑小浪底这个名字是否叫错,这么大却叫小浪底呢?“朋友们”,小姑娘此时像变了个人似的,一脸凝重,眼神也飘向了远方。停了一下,她终于又说,“为了这个工程,晋豫两省移民二十万。二十万呀,姑娘满面戚容道,朋友们离开过家吧?恐怕离开三五天都会想起家的。对不对?移民意味着什么?移民就是抛却故土,连根拔起,永远都回不来了!人常说故土难离,故土难离,设身处地离一下试试,一步一回头,一步一把泪啊……”她又突然顿住,眼噙泪花。“为了工程”,她调整了一下情绪继续说道,“有一百四十七名建设者献出了生命,死在小浪底。其中有七名外国专家。每逢过大年,二十万移民,个个想老家。可是朋友们,你看他们书写的对联。“回头望故乡,望一眼,一捧热泪。举目望工程,望一眼,一腔欣慰。”横额是“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

工程,移民,生命……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是啊,人类的进步和文明,哪一桩、哪一件,没有劳作、奉献和牺牲相伴随啊!小浪底,我向你致敬!

致敬的散文2:致敬

文/徐澄泉

春雨如油。

浇到一顶草帽上。这不是一朵蘑菇在叩首,它是我父亲躬耕的形象。

我的父亲,正手扶禾锄,向土地点头哈腰。

我虔诚的父亲,把一亩三分作为宗教,一再重复他熟稔的动作,连绵的雨丝,被他越拉越长……

时间过得真快,春雨才下65次,被雨水和泥土滋养又为之所困的父亲,还没来得及爬上阳光照耀的山头,他头上的草帽,就长满绿油油的青草。

十年之后的隆冬,我在1000公里以外的城市高楼,向远方和低处的父亲鞠躬致敬。

我一向乐观的父亲,选择了沉默,他早已归隐到一丛青草的深处。

现实世界雾霾太重,能见度低,我的父亲,很可能没有收到我发给他的信息。

致敬的散文3:致敬,海棠松

文/程云海

这是一棵羸弱的小松树。它生长在光秃秃的岩石缝隙里,那缝隙仅有一指宽,远看像一个微微张开的小嘴,可怜兮兮地向谁求告着什么。

树只有一米上下吧,枝杈稀疏地生长着,叶子不多,每一片针形叶子都收敛着,仿若蜷曲在母亲身边的孩子,或许它们生来就理解了生活的艰辛,母亲树的不易。与身旁那些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的巍峨而立,相形之下,这株小树越发让人同情。

它同样渴望让自己长得亭亭玉立或高大伟岸,引来俊鸟栖息,喜鹊登枝,有可能还会松塔满枝,小松鼠叽叽喳喳唱着歌爬上爬下……然而,是一阵风让它有了此刻的命运,它想抗争,狭小的石缝却阻住了路,只有顺势而长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忍受雷鸣电闪,狂风暴雪,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中挣扎着,它拦住雨,挽过风……更多的时候是静静地等待,轻轻地面对,以一颗坚忍之心期待着生命的馈赠……

海棠山邱智勇先生介绍说,这棵小松树叫可怜松,已愈百年,每年只能生长一点点,仰赖风吹进岩缝的尘土和雨露的滋润。游人是不可以浇水的,否则会将那点泥土冲走,那它的命也就保不住了……只有等到哪一天它破石而出,与石头同归于尽,它的生命也就终结了。

我的心隐隐地痛,为那块给它掩风挡雨的石,更为这弱小的松,似乎我已亲见了那石裂树殒的惨烈,似乎听见那生命之树终止时的呻吟。似乎我已与这石、这松有了潜意识里的什么牵连!

抬起头,目光向远,群山起伏,林木丰茂。这成千上万形状各异的树是否每一株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这每一处山石是否都留下着历史的足迹?

在闲聊中得知邱志勇已在海棠山AAAA风景区工作几十年了,对这里的每块石、每棵树都如数家珍,他那一头乱发仿佛树的枝枝叶叶,那沧桑的脸似乎是树的干和皮,他的目光正穿透岩石,直指峰顶!

我的眼目似有热热的暖流涌动,为这座海棠山,为这一棵棵倔傲不屈的树,更为这里生活的每一个人!

致敬的散文4:向一棵树致敬

文/林文钦

一棵树的命运决不是它自己所能决定的。

一只鸟,一头兽,一双手,一阵风,一场雨,一束火苗,甚至一把锄头或刀,就能决定一棵树的生死。

在闽东屏南县的柏源村,我和一株800岁的红豆杉相遇。二十世纪初的夏天,两座大城市之间,人们计划修筑一条干线公路。这是一条连接福州至衢州的大通道。设计的线路要经过闽东北境内的屏南县柏源村,筑路者来到了野外,设计的路段要经过这里。就在公路应该延伸的地方,挺立着一株高大茂盛的红豆杉。它是那么粗壮、结实、苍劲挺拔,如一把撑开的巨伞,又仿佛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护卫着脚下的土地。

施工的机械停止了轰鸣,挖掘机停止了前进。柏源村的村民们忧心忡忡,工人们沉默不语,筑路的专家们也沉默不语,人们都久久地注视着那棵树。他们都知道这棵树的价值。可是他们也知道筑路的计划不可以更改。沉默过后是一番精确地勘测、计算与修改,专家们一致决定:让道路为红豆杉改道绕行!“只有这样,我们的后人才不会责备我们。”望着路旁的古树,工程师的心如铺好的大路一样坦然。

几年过去了,宽阔通达的省际干线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一路坦途,但只是在一个叫柏源村的地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乘车的人们经过这里,都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窗外这株有着800多岁高龄的红豆杉,在心里向筑路的人们致以敬意。

这就是一棵树的力量!我不由仰起头颅,向一棵树投去崇敬的目光。

对于树,我从此有了一颗敬畏之心,有一种童话的感觉,敬之若神,爱之如己,岂止树木有幸,当是人生大幸。

还有这样一棵树,和我朋友的性命相连。2006年5月29日,发生在宁德市霍童溪流域的那场特大洪灾,升华了我对树的情感。

记得洪灾过后的第3天,这位陈姓朋友告诉我:他在这场洪灾中既不幸也万幸。不幸的是,他的许多财产包括房屋跟许多人一样打了水漂;万幸的是,一棵香椿树,救了他的性命,让他还能活着与我通电话。

电话那端,朋友生动地描述着绝处逢生的一幕。他说,那天晚上,他已在屋里小憩,想不到一弹指的工夫,竟被突发的洪水冲走了,漂了近100多米后,碰上一根电杆,他就像蝉一样抱上去,才喘了几口气,还来不及定神,电杆便倒了。他说,电杆毕竟是没有生命的,没有根的东西,靠不住呵!他又被洪水冲出老远。这时,他隐隐约约看见前方不远处有一丛在水中来回摇曳的树梢,他顺着洪流漂过去———那的确是一棵树,是一棵香椿树,他吃力地靠近它,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小心翼翼地向树顶挪去,像只落水的小鸟寻找一枝可靠的枝桠,近一个小后才被人救出。他最后说,要是没有这棵香椿树,他不知道会被洪水冲向何方,会死在哪里;那棵香椿树是他的救命恩人!

洪水后的第4天,凭借好友电话里告诉的大致方位,我找到了那棵香椿树。它并不大,碗口一般粗细,经历洪水洗劫,看上去有些悲壮憔悴,但依旧挺直。我试图接近它拥抱它,但却被没膝的淤泥阻止了。我只好久久地注视它,从内心向它致敬。我依依不舍地转过身,离开它,想去附近看望其他树。然而除了它,我的目光无处停留,搜索向远山,也少见突兀的绿。我想,如果有更多的树,不用说百年老树,哪怕与那棵香椿树一般大小,只要能够成片成林,洪水也许就不会那么张狂,就不会那样一路扫荡精光而去。

一棵树,幸运地由种子而成为一棵树,是多么的不容易。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说,他宁愿跪倒在一棵无花果树下忏悔私缠的情欲,也不肯跪拜在教堂的十字架前。当我在闽东北的原始森林里自由行走时,我再次向一棵树致敬,以信徒般的虔诚。

致敬的散文5:致敬毛泽东爷爷

文/江亲莲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是的,我们现在听到的看到的这些流传下来的名句都是毛泽东爷爷曾经写下的说过的,经过历史的见证和洗礼,深深的镌刻在了我们每一个人心底。我们没有真正见过毛泽东爷爷,确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类媒体上见过他的传奇事迹,无不令人感叹折服。

2020年12月26日,我们又迎来了纪念毛泽东爷爷诞辰127周年。这一天,我们在朋友圈、网络、学习强国上掀起了一股学习毛泽东爷爷的热潮。毛泽东爷爷是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他引导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平凡又非凡的一生,值得我们所有人用心学习、深切缅怀和纪念。

我对毛泽东爷爷的印象,更多的还是打小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口述中得知,他们说曾经在上学的时候,亲自为毛泽东爷爷送过行,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能在有生之年亲自去毛泽东爷爷的故居走一走看一看。带着爸爸妈妈的愿望,也带着我们年轻一代人的崇敬,今年,利用休假的机会,我们一家人去了毛泽东爷爷的故居,真切感受一位出生农民之家的伟人经过怎样的艰辛,才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不一样的时代。经过几十个小时的驱车路程,我们终于来到了湖南省湘潭县韶山故居,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匆匆找了个旅馆住下,然后就开始在网络上订门票,生怕错过了这宝贵的时机,一切安顿稳妥后,我们一家子将时间调整好,期待着第二天的行程。早上八点不到,我们就步行来到了毛爷爷的故居,没曾想那里早已人山人海,远比我们想象的游人更多更热闹,想要身临其境地感受下伟人生活气息的人还源源不断的来在路上,我们内心一阵疯狂。

跟随着导游的讲解,我们花了一个小时游完了全部的故居行程,我们也给妈妈拍了很多不同场景不同角度的照片,想要妈妈留个念想。妈妈兴高采烈的说,儿时的梦想,终于在几个小辈的帮助下完成了,真是太开心了,这辈子都觉得没有遗憾了。我想,不光是妈妈那一代人有很多的不舍,而且我们这年轻一代人也有很多的不舍。因为他从韶山出生、读书求学到参加革命,再到建立国家、治理国家的一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早已成了我们学习的榜样模范,在内心生成一股力量,激励我们前行。

毛泽东爷爷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峥嵘岁月,和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建设新中国艰苦奋斗的历程,都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铭记历史,感恩前行,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我们年轻一代人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参加过革命战争,没有体会过那些枪林弹雨的血雨腥风的日子,可是,历史是残酷的现实的真实的,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将中国精神发扬光大,将中国力量续写下去,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微薄力量。

毛泽东爷爷虽然远去了,但是他一切以人民为重,心心念念不忘人民,做人民的勤务员,为人民服务是一生的追求的精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都来自很平凡很普通的工作岗位,可能更多的还是想养家糊口,但在这之余,我们更要懂得提高自我的履职本领,真正做到在岗位上守责、负责、尽责,这也是一份努力和付出。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可以感受这个温暖的世界,纷繁的人生,阖家的团聚。而,毛泽东爷爷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光自己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他的六位亲人也是为民捐躯付出了一切,临了,两袖清风,没有一分钱存款,没有一套高档服装,没有一件金银珠宝,没有给子女留下一分钱、一间房、一亩地。

可谓,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离不开毛泽东爷爷等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艰辛付出,是我们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的人,我们要带着这份崇敬,走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属于我们国人自己的足迹,书写更加华丽的篇章。(江亲莲)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