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散文

请欣赏城市的散文(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城市的散文1:夜雨剪春韭

文/李成

丝丝春雨迷蒙了城市的楼阁,桃花枝下,小区绿地上的青草更见鲜嫩,却让我突然想起家乡的韭菜。

韭菜是常见的园蔬,一般人家的菜园里都会种植,我家也不例外,总会留一小块地种两行、三行。它的特点是只需播种一次便能连续滋生三四年,每当食用时,拿刀子去割取一丛,过不久,它又会长得跟没有割过的一般齐。

韭菜的气味比较独特,辛味比较浓厚,甚至带一点酒味,所以开胃。古人迎春有食所谓“五辛盘”的习俗,“五辛”之一就有韭菜。我们家吃韭菜,大约一是作为煮鱼时的调味品,一是炒鸡蛋吃,非常少的经验是用它炒过螺蛳或虾米之类的。好像都非常地搭配。每逢要用到韭菜,母亲从菜园里归来,会将它预先割取一小把放在菜篮里;也有临时起意,叫我赶快到菜园里去割一点,我便跑步前往,用那镰刀贴着韭菜根,咔嚓几下,割了再飞快地跑回去,也不会耽误的。今天想来,这仍像并不怎么久远的事。

韭菜的颜色、形状有点像麦苗,所以当年有笑话称,下放来的青年学生,分不清韭菜、麦苗。其实,像我这样出身农村的学生一开始也未必分得清,要用文字来形容它好像也不容易。

大约是韭菜叶长,一炒,与其他食物裹缠在一起,所以,乡间如果有谁误吞下了不易消化的东西,比如玻璃、铁钉之类物,就会炒一盘韭菜吃下去,希望它能把“异物”缠裹上,一道排出。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知道是否灵验。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是杜甫《赠卫八处士》一诗中很有名的诗句,读到这样的诗,不仅情景如见,而且色、香、味俱全,所以为人津津乐道。吃的是新打下的谷子和刚下了一场春雨过后剪下的韭菜,当然一切是那么的新鲜、诱人。

谚云:“春初早韭,冬末晚菘。”都是平常百姓最有滋味的蔬菜,刚从园中摘来,风味最足,的确只有农人才最有资格享用。

城市的散文2:乡村的冬日

文/李春环

城市与乡村是有很大区别的,冬天亦是如此。城市的冬日与乡村的冬日,各有各自的风味与特点。有人喜欢城市的冬日,但我却独爱乡村的冬日。

尽管进城已经十余年了,但对乡村的留恋与热爱一直没有改变,或许与生俱来我有一种乡村情结吧,尤其是乡村的冬日。

乡村的冬日,在我,是美好的,是祥和的,是温馨的,是让我流连忘返的。每年的冬天,我都会选择适当的机会,悄然离开城市,走进乡村的冬日,一睹乡村冬日的风姿与美丽。

城市是喧嚣的,是嘈杂的,当然也是便利的,毕竟生活在城市里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什么东西都有,交通发达,生活方便,发展机会多,正因为如此,现在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多,空气也每况愈下。而乡村虽然亦在发展,但毕竟比起城市来说,速度还是要慢许多,有话说,发展缓慢的地方,却有许多美好的保持。一些远离城市的乡村,却很美丽,也许正是如此。

下了车,便往乡村赶去,但又不想走得太快,生怕一走快了,领悟不了真正的乡村。真到了乡村,心也便放松了。放眼望去,那山,是那般宁静与伟岸;那溪流亦是那般清澈与明亮;那劳作的人们,虽然不是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微笑,但不难看出,他们的心情都不错,脸上尽是平和与安详之色,让人顿生亲近与亲切之感。那村庄,更是静谧与和谐,偶然听到几声狗叫声,蓦然让我感觉出自己已然走进真正的乡村。

住下来,与东家拉拉家常,与西家聊聊生活,与村人打打牌,抽抽劣质的旱烟,也别有一番风味。尽管,有时会感觉到生活有些不便利,但毕竟乡村的美丽实在太多,有趣的事情也很多。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真的愿意一直住在乡村不走了,毕竟乡村是美好的。我爱乡村,特别是乡村的冬日,更让我痴迷。

城市的散文3:三月里的小素食

文/邓荣河

现在城市孩子的吃的小零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些连大人们都叫不上名字。在我的故乡,当阳春三月春光烂漫之际,无论是沟沟坎坎,还是大坡小野,到处都长满了纯天然的小素食。那些小素食不仅经济,而且环保,更重要的是低碳——有的小素食入口即食,无需做任何深加工。

在各种小素食中,最常见的当属菇笛。何谓菇笛?这东西很多乡下孩子都吃过,就是茅草的嫩芽。里面包的是茅草的花苞,嫩白嫩白的,荧光一样的鲜亮;柔软,清凉,咬在嘴巴里有点儿软糯清甜。每每春光灿烂之际,一场小雨过后,菇笛们便冒出了嫩芽芽,乡下孩子便三五成群地相约相伴着到田野荒坡上拔菇笛。拔菇笛是个细致活,需捏住尖顶轻轻地拔,稍一着急便会拔断。嚼着鲜嫩的菇笛,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很有几分成就感,简直比吃名贵的口香糖还要惬意。

另外,吃茅根也是阳春里挺别致的一道小素食。当然,吃茅草根比吃菇笛费力得多,需用铁锨大镐之类的农具深挖。茅根甜甜的,简直就是长在地下的小甘蔗,因此,孩子们纵使费点气力也乐此不疲。其实,茅根不仅好吃,还可以入药。茅根“味甘性寒,善清肺、胃之热,因它有利水作用,故能导热下行。它的特点是: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尤以热症而有阴津不足现象者,最为适用。”

至于榆钱,那当属小素食中的精品了。榆钱既可以生着吃,可以熬制榆钱饭,也可以和着玉米面地瓜面做饽饽吃,很是香甜可口。据老辈人讲,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灾害之年,榆钱不知令多少将要饿死的人起死回生。那年那月,榆钱虽然不是真正的钱,但胜过真正的钱!

城市的散文4:品味乡村

文/彭殊慧

在繁华的城市中,每一天都有许多东西吸引着我,但我却一直忘不了乡村的日子,尽管它是短暂的,因为我对它是情有独钟的!

山村的春天是柔美的春姑娘乘着风降临到大地,她悄悄唤醒了山脚的小河,“哗哗”地诉说着情话。水中刚过完冬的鱼儿,不是跃出水面,就是成群结队地游,说不出来的调皮和捣蛋。半山腰的林子也热闹了起来,嫩绿的树、竹,一起随风舞动,展现那婀娜的身姿和柔美的腰肢。这时,喜鹊也会来凑个热闹,穿梭于树、竹之间,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像是在为舞者喝彩。房前、房后的草地上,小草露出嫩绿的芽,用一种好奇的目光环顾着这个世界。各种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极像传说中的花仙子。对乡村的春,我情有独钟于她的柔美。

夏天到了,村子又是另一番景象。河流不再窃窃私语,它奔腾着,咆哮着,如一群发狂的公牛,汹涌的向前流去。山腰的林子也退去了稚嫩,苍翠欲滴的身影充分展现了出来,它们随风飘舞的身姿显得更加优美。而那草地也充满了生机,远远望去,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对乡村夏天的刚烈情有独钟。

秋,是丰收的季节。小河安静了,静静地清点着一年的收获,私底下开心地笑。林子里黄叶纷飞,像疲倦的蝴蝶,回归母亲的怀抱。草地也变成了一片金黄色,不时传来阵阵虫鸣,像是对草地上那一群群生命的赞歌。我对秋收获的幸福情有独钟。

到了冬天,万籁俱寂。小河也沉寂了,看不到明显的流动,只是静静地回味,等待明年的到来。林子也冷清了,树、竹在雪白的大地上挺立着,收藏着一年的感悟。草地成了一片白色,但仔细看。仍有一群顽强的生命力藏于其中。对冬天的收藏,我情有独钟。

品味乡村,我情有独钟。

城市的散文5:理想的城市

文/[哈萨克斯坦]爱达

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的话,那西安应该适合你。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前是十三个朝代的首都,现在城市里还保存着古代风格的建筑、文物等。听说位于西安市区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在中国是第二大博物馆,位于骊山脚下的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许多外国人来西安的原因就是想看一看兵马俑。通过了解,我知道了兵马俑是给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做的,那个皇帝去世以后,人们就把这些兵马俑埋在皇帝跟前,希望它们可以保护皇帝的安全。有趣的是,这些兵马俑每个都不一样:脸形,表情,发型,衣服等。我觉得西安这个地方越了解、越研究越有意思。最近几年在西安开始大规模修地铁。据说修地铁的过程中挖出来大量的跟历史有关的物品。

西安市周边有山有水,有很多好玩的让你难忘的地方。比如说,有五岳里最高也最险的华山。每年有很多大学生去爬华山,一般晚上去爬,早上赶到山顶看日出。这种活动的刺激性很强,对身体也是一次锻炼。如果因健康原因你不能爬那么高的山的话,西安附近有比较安全、比较小的翠华山、骊山。那儿的风景也很美,空气也新鲜,骊山华清池还有能治疗疾病的温泉。西安的大雁塔广场据说是全亚洲最大的喷泉。每天晚上许多人围着看喷泉表演。喷泉表演结束后,男女老少会随着乐曲跳舞。西安的回民街也有自己的魅力,那是西安的小吃街,有绿豆糕、灌汤包、牛羊肉泡馍等等。这些西安的特色美食,我觉得都很好吃,如果你来西安,一定要去逛一逛、尝一尝。

如果你想来中国学习汉语的话,西安就是你比较好的选择,西安人一般都会说普通话,发音和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差不多。而且西安有各种各样专业的大学。你应该听说过陕西师范大学,是中国不错的大学之一,我就是在陕西师范大学上学。我觉得自己的中文进步得非常快。我以为对一个留学生来说,比较重要的是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要是跟北京、上海等城市来比的话,西安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比较便宜。在西安上大学会让你经济方面轻松一些。

总之,西安的优点很多,是一个理想的城市,我十分喜欢。

城市的散文6:弹三弦的男子

文/张亚宁

有人时常在我所在城市的闹市弹起心爱的三弦。

在陕北,听书是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听到三弦当然很正常了,但是在人来人往的街道弹起三弦很少见。好几次路过,听到动人心弦的三弦声,看到以弹三弦者为中心,密密匝匝围一圈听众,却很难看到那中间的演奏者。很想进去看个究竟,可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细看。可谓早闻大名,不得见其面。

有一天,下乡回来,天空飘起了洁白的雪花。虽说是初冬的第一场雪,但是来得有些急促,雪花已落了一地。远远听见醉人的三弦声,我小跑着赶过去。听书的人明显没平时多,大约有七八位年迈的老人。顺着音乐声走近,我大吃一惊,弹三弦的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男子。一身中山服有些脏,但还整齐。蓬乱的头发长长的,好久没有理了。他怀抱一把三弦,左腿上绑甩板,右手腕上绑一串小“嘛喳喳”。地下一只不新不旧的鞋盒外面糊了一层白纸,上面写着“爱心箱”,里面放有一角至五元不等的纸币。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大概有七八十块吧。我与几位老人并排站着,他专心致志地弹奏说唱。

雪下大了,白白净净地落了一地。好心人将男子的随身东西收拾起来,我也帮着收拾。他停了下来,一把手将三弦搂回来,紧紧抱在胸前,捋了捋寸把长的胡须,求助在场的人把他的那张喷绘布折叠好。他一说,我才关注到那张铺在地上的喷绘布。白色的喷绘布已经很破很旧了,沿边还粘了一圈塑料胶带。我仔细地看了一遍,才知道他为什么流落街头弹着三弦卖唱。

我准备帮他把三弦收拾好,他说三弦是他的命根子,他自己来保护。他利索地收拾东西,笑着说看来今天老天爷不容许他给大家表演了。周围人纷纷劝他明天再来,他便笑着说:“只要天晴,我肯定来,必须来,只能来。”

男子的三弦声陶醉了我不算,他的故事也打破了我二十多年对流浪者的看法。流浪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恰当的生存方式,他以生命的方式行走卖艺,又以卖艺的方式丰富自己生命的色彩。而他的精彩画卷中,不知融入这座十几万人口城市多少人的爱。我将他的“爱心箱”拿起来,抖掉积雪,整理好钱,又添了五块钱,刚好八十元。

他说他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农村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可是,有年春天,他的家庭发生了一些变故,从此他带着三弦开始了卖艺生活。他给我讲了很多,滔滔不绝,旁边的人像平时听他说书一样,聚精会神地听着。最初三弦对他来说只是爱好,在多年的卖艺生活中,他渐渐地成了行家。我说一个人一种生活,你是盲人,你选择了属于你的路,一定是幸福的。他说在别人眼里他是不幸福的,但是他一直努力在寻找幸福。

“给,这是你今天的收入,总共八十元。”他接过我的钱,揣在衣服兜里。

生活这块冰雹砸在谁头上,只要没有被夺去生命,就得坚强地生活下去。我让他冒雪给我们再弹段三弦,他毫不推辞地站在雪中拨动了琴弦。我与七八位老人站在屋檐下,听他弹奏。天空的雪花不紧不慢地下着,飘飘洒洒,美丽极了。

城市的散文7:夏夜,用脚步丈量城市的距离

文/杨红国

南方的烟雨在春天里旖旎,小桥流水,杨柳依依,在朦朦胧胧里婉约,风景如诗如画。

南方的夏天,晴空万里,风光多了几分妩媚和娇艳。白天炎热沉闷起来,春天储藏在地下的雨水自觉的蒸发回空气中补充自然的平衡。

南方的夜晚,倒是沁凉。在微风的吹拂下恬静温婉的拥抱白天饱受酷热的人们。

因为心情低落,去歌厅任伤感的歌曲在耳朵里灌进灌出,任痛楚的心在歌曲里起伏,倾诉,回荡。

纵有千般乐,难解心中忧。走出歌厅的时候如此感慨。不想坐车,只想一路走走,用脚步丈量城市的距离。

城市的夜晚拉的好长好长,终归是慢慢的趋于平静了。路上的行人已经稀少,卖西瓜的小贩依然在经营着微薄的生意。

形单影只的走在宽敞的马路上,偶尔有车经过。

好像走在你我深深浅浅的印记里,偶尔有彼此的摩擦经过。

恍如走在你我的卿卿我我的甜蜜里,偶尔有彼此刻骨铭心的欢乐划过。

仿佛走在你我死生契阔的誓言里,偶尔有彼此的激动兴奋飘过。

路灯照亮路的方向,心灯指引心的追寻。脚步不紧不慢的走着,有起伏,有弯曲,更多的是平坦。

你曾经说喜欢南方的烟雨,喜欢南方朦朦胧胧的秀美,喜欢和我沉睡在南方的诗词歌赋画卷里;你曾经也说,城市的距离太远,路的尽头会伤感疼痛,路的前方会是一个死胡同。可是,我一路的走来,丈量城市的距离,并没有看见路有尽头,只见距离在慢慢的缩小。路的前方偶尔是有阻挡,可是,转一下绕一点就又是海阔天空了。

路永远在脚下,只要坚定前行。

路永远是无休无止的,只要坚持信念。

一路的风景,永远是美好的,只要坚守向往。

路就在脚下,等待我们一起用脚步去丈量。

城市的散文8:小笼

文/周华诚

在一座城市待久了,很多东西审美疲劳,熟视无睹。有一次我出差到西北,在兰州街巷时常见到“杭州小笼包”的招牌,突然有点惊讶:原来杭州小笼包的声名居然如此响亮。

小笼包,在杭州算常见物。人们早餐也常吃小笼包。但好像,它太日常了一些——知名的点心店里有,小巷深处的无名小店也有;达官显要吃得,平头百姓也吃得。实在是很平常的物什,平常得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杭州的小笼,是哪里来的,据说源头是在开封。

开封第一楼小笼,现在很有名。

开封的小笼包,在北宋时期由着名的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开创,后经历代厨师逐渐改制而来。

靖康之变后,北宋皇室由汴京南迁,小笼遂由中原开封带入江南杭州。

北方多以面为饭,大馒头,大包子,大盆大碗盛之,大漠孤烟直,大江一浩荡,是以豪放粗犷为美。小笼包则是典型的江南格局,如苏州园林的精巧婉转,如越剧与吴语的浅吟低唱。你看它的吃法,就很不一般:

一只好的小笼,用筷将其从笼内搛出时,便如水滴状,内里的馅与汤汁是沉甸甸的,把面皮拉长,悠悠荡荡,却并不会破。吃小笼包,要配一碟好醋,最宜用浙江的玫瑰醋,味淡而甘,醋里切了几缕姜丝。把那水滴状的小笼,入醋蜻蜓点水那么一蘸,然后凑在嘴边,在面皮上小小地咬开个口子,吸吮里头的汤汁,那汤汁充盈,味感丰富,一时间满嘴鲜香。然后,再把小笼整个塞入口中,气势磅礴地吃肉,嚼面皮,一起下肚。

吃小笼包,讲求的是要趁热,一包汤汁要热得烫些才好。从来只有人等小笼,没有小笼等人的。小笼等人,凉了,皮子硬了,易掉底、跑汤,那都不行。须是随吃随蒸,就笼上桌,食客早在桌边按着性子等候多时。然而这时,偏又不能心急。心急,烫着嘴只是其一;迸出的肉汁飙射至身上,衣物上,浓郁香味无法去除,无论是坐车还是上班,人都知道你吃过小笼包,尤为尴尬。

好了,不能心急。仿佛是要动手写一篇文章,是要开腔唱一段曲子,音高,节奏,是最重要的。不急不徐,拿捏有度,缓着劲道,沉着气息,提箸下手,轻提慢移,开窗吮汤,嚼面吞馅,继而下肚,整个过程轻描淡写,游刃有余,不溢不漏,不慌不忙,吃得一个优雅娴淑。基本上,这就是吃小笼的动作规范与技术要求。

小笼,从做到吃,都要耗费许多功夫。想来,怕只有向来物阜民丰、有钱有闲的地方,才会有小笼这般精致和讲究的点心吧。

在杭州,我曾近距离地观察过点心大师王仁孝做小笼的手法。只见他左手掌托着一块面皮,把肉馅置放其上,右手三个手指捏面皮褶子。这个过程,需要左右手配合,把小笼往同一个方向转动。几秒钟,一只标准的小笼包一气呵成。

“每只净重要达到28.5克,18个褶以上,上不接顶,下不露底,形似菊花,收口如鲫鱼嘴,是一个好小笼。”

一只小笼包,居然连多少道褶子都有讲究。蒸熟上桌之时,小笼的皮子,若婴儿的皮肤吹弹可破,18道褶纹若隐若现。隔着那半透明的皮子,丰腴的猪肉和虾仁丁,内里的馅料及汤汁居然也是隐约可见。

小笼贵在多汁。汁如文之气息,如诗之意象,如美人之眼神。小笼之所以多汁,全因为猪肉与肉皮冻的美妙结合。肉馅的肥瘦比例,须拿捏得好,而肉皮冻更是关键要素。肉皮要熬煮三四个小时,把肉里的胶质都煮出来,上去浮油,下去肉渣,只取中间清澈澄明的一段,冷却,放进冰柜,冻上一天一夜,制成肉皮冻。制作小笼时,取出皮冻剁碎,与猪肉拌匀为馅。这样的小笼包,清爽宜口,多吃不腻。

那是一个微雨的早晨,我要从兰州坐火车西去武威。看时间尚早,就去吃了一碗牛肉面,出得门来,见牛肉面的隔壁就是一个挂着杭州小笼包招牌的早餐店。

我问老板是哪里人。老板说,浙江的。浙江哪里。嵊州。嵊州我去过,越剧的故乡。后来才知道,杭州小笼包,所以能闻名全国,是跟嵊州人有大关系。

有资料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打着“杭州小笼包”招牌的小吃店多达100家,但经营者几乎都是浙江嵊州人。在北京,嵊州人开的“杭州小笼包”有3000余家。

整个嵊州,有5万人在全国各地蒸着小笼包。最初的原因,是嵊州的“嵊”字太生僻,很多人不认识,便有老板写了“杭州小笼包”的招牌。果然,这还真引来了好生意,于是其他人纷纷效仿。这倒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全国人民对于杭州小笼包的热爱程度。

而今,越剧式微,这美好的唱腔已经不太听得到了。我突发奇想,嵊州人那么会做小笼包子,何不在每一间店里播放越剧呢。越剧与小笼包的完美结合,是不是能带来文化上的奇妙反应,一如小笼包中的那团肉皮冻。

城市的散文9:故乡的竹

文/林汐烟

久居城市,常常怀念故乡的竹。那朗朗的风姿,那灵修而刚直的风格,还有那苍翠的绿意和竹叶吹出的袅袅清音,一直深刻在我的记忆里,时时提醒我远离权欲和名利。

故乡那里,山上山下,溪岸塘边,庭院内外,到处长着苍劲挺拔、郁郁葱葱的翠竹。一眼望过去,一树树,一丛丛,竹影重重叠叠,竹叶错落有致,风儿轻吹,摇曳出阵阵凉意,给人清新、幽美的感觉。记得我家后院就是一大片竹林,并成了我们的乐园。春天,茁壮的新竹拔地而起,高高地向上伸挺,一派箭破云雨的昂然气慨。偶尔,还能发现幼竹竹节处没有消退的白霜,衬托着稚嫩的新绿,不由你不感到一股强劲的活力。夏天,在炎炎的午后,走进那绿荫如盖的竹间小径,立时会感到一股沁人的快意,红尘荡尽,疲劳无踪,心中顿时成了清凉的世界。许多知名的不知名的小鸟飞入林间,飞溅出的啼鸣也是脆脆的,清清的。我总爱在清晨伫立于竹林下,看书,背书,任晶莹的露珠从竹叶尖上嘀嘀嗒嗒落在大地上,滋润着我年幼的心灵。到了秋冬季节,万木凋零,独有那竹子依然风度翩翩,苍翠欲滴,笑迎风霜雨雪,使你误认为眼前正是绿肥红瘦季节。每每放学归来,我和村中几个小伙伴,在林间捉迷藏、打仗儿,追逐、嬉戏,真是惬意之极。累了,我们就漫步在竹林间,沉思,遐想,细听门前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流打着欢快的漩涡,如痴如醉……如今认真地细想起来,在竹林下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童年,却也失去了一个金色的年华。

那时的家乡很穷,人们终年难得吃上几顿鱼肉,竹笋自然是餐桌上的美味。冬春时节,挖来刚拱出土的嫩笋,剥掉皮,洗净后切成薄片,放入辣椒一炒,再加几个鸡蛋,香喷喷的。到了青黄不接的夏秋交接之际,干竹笋更成了农家一道主菜。我读初中时,由于学校离村子很远,只得读寄学,每当周末回家,母亲总要炒一碗竹笋加一罐咸菜让我带到学校,够我美美吃上一周。有一次,我感冒发烧了,母亲为了省钱没有带我去医院看病吃药,而是走进竹林,把竹节带白霜的嫩竹缓缓拉下,采下一把卷而未开的嫩叶,然后用刀背轻轻叩烂,放入凉了的白开水中,等到白开水变得葡萄酒般鲜红而晶莹碧透了,再加入少许白糖。我一喝,清清凉凉的,甘冽中带着淡香,不一会儿,烧退了,人变得活蹦乱跳起来。那竹叶汤的美味,直到现在,我敢说市面上无论哪种形形色色的饮料都无法胜过。

故乡的竹,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它全身都是宝,不但竹叶可入药,竹笋是美味,而且竹身可加工成农人劳作用的扁担、箩筐、竹架等工具和竹席、竹垫、竹椅、竹床、扫把之类的日常用品。哪怕是它枯萎了,死亡了,还能给人们做柴烧,落在地上做肥料。那时故乡不通公路,山路难走,长长的竹不好运出去,村里的竹匠把竹剖成竹片,打成捆挑出去再制成成品销售,或者直接背着毛竹外出卖钱。

竹又是一种绿化树,是大地上一道耐看的风景,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以坚韧不拨、能屈能伸的节气,不畏冰霜雨雪、不择土壤肥瘠的骨气,无花无果、朴实无华的正气,赢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的钟爱,为一代代诗人作家所讴歌和赞美。至今,无论是回故乡还是外去旅游,我只要看到了竹林竹园,就会情不自禁地跑过去,在竹荫之下小憩片刻,听着轻风吹拂竹子飘动的声音,一种生命的激情便会涌上心头,令人不知不觉淡忘了名利争夺。不追求名利并不是要碌碌一生,而是要像我的父老乡亲们一样,终生保持朴实坚韧的品质,在坚实的土地上默默耕耘,让生命更加灿烂,更加有意义。

竹韵悠悠,叫我一言难尽,一生难忘。曾闻苏东坡发出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怀,其实像东坡先生这种铮铮傲骨、潇洒豪放的通才、大才,也只有竹才是他感悟生命的一种菩提。至于那位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其画出的竹却无一片糊涂叶,而是叶叶俊朗,枝枝豪迈,阵阵清风。可叹是,远离乡村的我,置身遍地铜臭的城市,只能徒生出许多的无奈和烦躁。这个时候,我便会渴望有一管袅袅的笛音,把我的灵魂引向故乡的竹林。

城市的散文10:这村子的城市

文/薛洪文河南油田

今天的天,一天的特别好。好处自在心里,好处也在天气的回晴与转暧,给人一个闲适自在的心,去散步那不经意的脚步,慢慢品味,细细咀嚼;其妙处,自然在皮肤、在鼻孔、在眼球、在肺部,在五脏六腑的深处,在六腑的不安分处。

天上有红彤彤的太阳,无一丝的云,碧蓝的像大海的深蓝镜子,也像一双蓝蓝的眼睛。招惹你的是,时不时有轻风荡过,风很柔软,极像一位漂亮美女的柔发,从身边擦肩而过时的痒挠;也像香草丛里飘出的淡香,轻轻地撒在身上,只不过仅能感到的是,皮肤表层那极轻、极轻的抚摸。

走在这三月,阴云沉闷多日的好天气里,人一下子人轻起来了,人也爽快,人也精神起来了,多日阴郁沉闷的心绪也散去了。

走在这村子的城市,城市的村子,我的脑海浮现了许多时髦与不时髦的事,新鲜而又萎枯的消息,趣味而厌倦的回忆,触摸而又摸不到的气味。不过,天气很好呀,哈哈!天气很好呀。

地上的小草还很冷,冷得披着秋黄的衣,不过人踩过去的脚印,可不是绿地毯能消隐去的。路旁边,有杂乱的脚印,仿佛是脚印在寻找什么?因我是一个闲心情的人,自然就想去看个究竟。

在脚印的深处不远地方,见到一个小村庙,庙前飘着黑黄双色的小旗,旗子上印着蛇足与骨头,香炉的火还没有熄,上面有敬神的供品还在热,烧了一地的烟火鞭炮,地上散落的有没有烧尽的钱。

看来,祖宗迷信的记忆没有忘记,不过祖宗迷信的是天与地,可这小旗子装的是什么信?是不是那个骨头,是不是那个黑蛇,看来,只有今天天气好,才能看得清。哈哈,今天天气不错,真的不错呀!

走过小庙,脚印更多了,更乱了,更想是在做什么事?看到一块空地,地上有道具,道具里有语言,好像在操练什么,也好像不是;好像是训练什么,也好像不是;可躺在地上的,是一棵棵断了头的木。这些木头,我想起来了,可能是要装进棺材,安葬在地下。呵呵!这村子的城市,城市的村子,今天,天气不错,真的不错呀!

我不敢继续向前走了,就择一条人走得多的路,返回。可这明媚的阳光下,这碧蓝的天空下,今天,怎么没有见有人走呢?

我好生觉得怪起来,奇怪得前面熟悉的路也怪起来了,路面也坑洼不平起来,路下面,也好像有声音,不过不是地下发出的,是路旁边那一簇簇的怪草堆,它们的语言丰富起来了,我没有听过,可是也听得到,我开始害怕起来。

我回到书桌前,想看书,却又看不进去,只看清楚了几个大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在这几个大字面前,听到一个声音,一个英雄的声音,那就是敢于在黑影势力的刀斧下,读出这几个字,也是敢于向这不是人类的信仰----迷信,去撕破黑旗子里面的黑语言。

今天的天,一天的特别好。好处自在心里,好处也在天气的回晴与转暧。我想三月的春后,就是四月的春,后面呢,那当然是生命的翠绿与绽放。

呵呵!这村子的城市,城市的村子,我写了时髦与不时髦的事,新鲜而又萎枯的消息,趣味而厌倦的回忆,触摸而又摸不到的气味。不过,天气很好呀,哈哈!天气很好呀。

城市的散文11:城市边缘有森林

文/完美

城市与森林的距离在心里很遥远,那是两个不着边际的世界。可是一旦付诸行动,迈开腿出发,你会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遥不可及,也许两个小时后你就会伸手触碰到森林里的冰凉露珠。

从和睦森林公园回来的第二天,双腿开始酸痛,这是我攀登了三千八百米山峰后的生理感觉,至于心理感觉是对自己的意志有了新的定位,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艰辛路程,竟意外轻松的被我步量了,可见有些事情做起来还没有看起来那么困难,只因为对自我认识的模糊。

一行人进驻森林,走完全程才发现,原来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险陡峭的路径,这次意外的“误入歧途”却也带来了意外的全新体验。这是三千八百米的攀登之路,时而是人工修葺的木质阶梯,时而是天然土坡,时而又是湿滑石砾。我们不时的查看路标,距离一线天越来越近了,这是和睦森林公园着名景点之一,在没看到它的真面目前,我已经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头脑中有了概念性的影像,不过,当一线天就在眼前就在脚下时,我还是感叹想象与现实的差距是如此之大。想象虚幻得像海市蜃楼只是飘渺在遥远天空中的图画,现实是视觉听觉感觉各种感官的真实触碰。

看着前方同行伙伴汗水淋漓的脖颈和湿透的衣衫,在听听自己急促的喘息,感觉一线天快到了,我们几个体力好的伙伴也已经快到了极限,这时的一线天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支撑动力。果然,登上一处缓步阶梯,转过一个弯,一线天就这么横空的竖立在了眼前,两边刀削似的峭壁直耸青天,劲头是天空透过的一点光亮,一条足有50度斜坡、幽深狭长的窄道不是向前方伸延,而是向天空攀升,犹如伸向天空的阶梯,好像顺势攀岩即可到达奇幻无穷的天庭。这样震撼的视觉冲击不禁让人相信眼前的鬼斧神工都来至传说中的真实故事,伏羲玉斧劈山所致,而忘记了理性的分析这是千万年来地壳变迁的岁月痕迹。

一米多宽的窄道只能容纳两人并行,脚下是层层叠升的嶙峋岩石,被地下的阴湿潮气侵蚀成了黑色,上面覆着着青绿苔藓。岩石缝隙被松软腐叶填满,层层覆盖厚厚沉积。在石间有时隐时现的涓细水流,水流时而被岩石阻断,随缝隙潜流,时而隐入腐叶下暗藏流动,泛着银白的光影,像从天而降的灵蛇,游走下山。一不小心踩在腐叶上,会泛起水泡,打湿鞋帮,一股冰凉寒意顿时从脚底爬上心头。峭壁上方,随着清亮的鸟鸣,不时飘落一枚枚树叶,开始千年的沉睡。

走出一线天并未到达奇幻的天庭,眼前是一片青白的天空,还有顺势蜿蜒的山脊。下山的路途是迂回蜿蜒的木梯,高耸入云的落叶松、一干两枝的和睦树和随手就能拈来的槭树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枝干苍劲伸展的红松,形似一道火红的闪电,乍现林中。树梢上的云雀声声悦耳宛转啼鸣,想寻毛羽却了无踪迹,这鸣叫分明是在吟诵欧阳修的诗句:“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上山一路攀登只顾脚下,不曾留意途中的景色,下山时却可一路观赏,可见下坡路时因为心情的放松,反而会观赏到更美的风景。

经过了一线天的陡峭艰险,山脊的高低起伏,下山的悠然自得,到达神树寺更像是苦尽甘来的清心修行。对于佛主一向是敬畏有加,不敢亵渎,在寺中低声轻语,生怕打扰了佛主的清修。环视四周,大雄宝殿气势庄严,殿前香火缭绕,信徒虔诚叩首。钟楼鼓楼相对而立,钟楼铁门微启,鼓楼铁门紧闭,一时兴起,推开钟楼铁门登梯而上,只顾登梯不想被楼顶石板撞到头顶,顿时生疼昏眩,低头缩颈,在同伴的搀扶下登上楼顶。朝钟暮鼓,此时正是落日斜阳,不是撞钟的时辰,无缘听闻钟声缭绕不绝于耳的天籁之音。绕钟一周下得钟楼,揉着隐隐作痛的百会穴,向方丈述说,方丈摸着自己的头顶笑而不语,这时我才发现,方丈的头顶有一方明显的突起如鸡蛋大小,那是每日向佛主顶礼膜拜的虔诚印记。不由在心中暗暗悟道:我这一撞难道是佛主的有意惩戒,怪我贪玩乱闯乱动,不守佛门规矩。不禁在心里默默念叨:“佛主莫怪,佛主慈悲。”出得寺门,是一泓清浅小池,清澈如镜,映衬出白云朵朵,红色和金色的小鱼成群结队安然游弋,划动的胸鳍和腹鳍,像扇动的翅膀,犹如在蓝天中翩飞的神鱼。

一路呼吸着清新空气返回市区,正如别人所说高含量的负氧离子有安神催眠的奇异功效,那一晚,我像是醉氧一般,懒懒散散香甜入睡。

城市的散文12:未来的城市

文/陆匡琳

一天晚上,我突然看见冰仔从镜子里走了出来,笑着对我说;“琳琳,想随我去2050年看看吗?”我听了欣然应诺。

我和冰仔坐上时光穿梭器,只觉得风在耳边呼呼直响。不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2050年。哇,城市好繁华呀!一条条宽敞的马路纵横交错着,一幢幢高楼大厦矗立两旁。咦?街上怎么一辆汽车也没有,全都是来往的行人?冰仔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带我来到了地道。哦!原来汽车都从下面走呢!冰仔神气地对我说:“现在的汽车不烧汽油,用的是各种各样的回收物发的电,它不仅不排放二氧化碳,还能给我们供给氧气呢!如果你觉得在路上比较慢,只要按一下汽车上的飞行按钮,汽车便会载着你以每秒2000多米的速度前进;如果你想到海上去看风景,只要按一下蓝色按钮,汽车便会载着你在水上悠闲地散步。”听了冰仔的介绍,我很想见识一下这神奇的汽车,冰仔早有准备,开来了一辆汽车。呵!妹妹也在车上呢!我们俩跟随着冰仔去体验一番,可真刺激过瘾!

接着,冰仔把我们带到了他的家。刚走进门,就响起一阵美妙的音乐,我忙四处寻找,冰仔指了指地板。我仔细一听,果然音乐是从地板中发出的。妹妹惊讶地说:“姐姐,看,机器人!”我随着妹妹看去,啊!机器人保姆!冰仔招呼我们来到客厅坐下,机器人保姆给我们每人倒了杯果汁。冰仔说:“看一会电视吧!想看什么你们说。”我转了一圈,哪里有什么电视机?“喏,这面墙就是呀。”冰仔指了指面前的一面大墙,继续介绍说:“这电视是声控的,这窗帘可以根据你的要求自动调节……”听得我和妹妹面面相觑,目瞪口呆。

冰仔刚想再带我们去超市转转,“丁零零……”一阵急促的闹铃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哦,原来是场梦啊!真希望美梦成真!

城市的散文13:霜叶红时霞满天

文/谢新正

久居城市,最易忘却季节变化。蓦然回首,发现季节早已转换频道,转换为另一风景如画页面。

前天,有朋友从西安来,惊讶直呼:“好美的秦岭红叶,霜叶红于二月花!”方才想起,是赏红叶的时候了。小城虽珍藏在红叶丛中,四季风景如画,但要欣赏漫山红叶,阅尽秋色美景,还须走一段路程。

周日午间,太阳暖融融的爽,与朋友相约,仨人驱车前去秦岭云横处赏红叶。行走在曾经的312国道,清晰记忆,历历在目,如发生在昨天一般。一条再熟悉不过的弯弯山路,见证着沧桑巨变,曾经行路难的国道,清冷静虚,当年人来车往络绎不绝、拥挤堵塞经常不断场面,不再重演。不一会儿,就到了一线天的秦岭峡口。入峡,秦岭红叶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峡里赏红叶,堪称最佳角度。

仰望连绵起伏山峦,红叶如火烧云一般,醉山醉水陶醉了人心。阳光照耀,红叶热烈,明晦变幻,亦梦亦幻,屏蔽掉一惊一咋惊叹声,长年山居,虽然此时依然十分感动,却不会惊讶得如天真烂漫儿童那样,立马蹦得八丈高。更不会像某些触景生情、一高兴就划满整个页面感叹号,仅寥寥数个汉字插在中间,让旁观者不知其所以然,却自命不凡诗人那般赋诗抒情。翻过秦岭云横处,就是长安城角,不会像昔日汉唐长安大明宫宫女那样,满腹忧怨,一腔懊恼,全因了皇上宠幸只一身,虽然皇上享受如云美女,长恨分身乏术,不能夜夜使个个天生丽质享尽床第之欢!只好任由宫女聊以自慰,借红叶题诗发牢骚:“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景物常难驻,伤春复怨秋。旋书红叶落,拟画碧云收。”令红叶诗顺曲曲弯弯宫河流出宫墙,传情递恨,移情别恋;某首宫怨红叶诗,如抛绣球一般,竟然砸中幸运戍边战士头颅。愿得心上人,白头不相离。

幸亏皇上当时正处在征服异国疆土的狂欢陶醉之中,情绪亢奋,龙颜大悦,一高兴便将忧愤宫女许配给战士,成就一桩人间好姻缘,遂成太平盛世佳话。想想看,后宫里佳丽三千,那个不是皇上的老婆?野男子竟敢偷情庙堂之高的皇上老婆,岂不是自找死吗?要不是皇上开恩大赦的话,宫女如此大逆不道,如此“性解放 ”大胆“意淫”,不是被打入天牢,便是赐其五尺白绫,令其自裁独决。红颜薄命,娥眉惹得帝王妒,儿女情事,曾经搭上几多鲜活薄命!披阅史书,因感情出轨而被杀的美媚还少吗?怜香惜玉,常常看得眼花缭乱,咋舌瓷眼,唉声叹气,很不得立马杀入梦游中长安,杀了那鸟皇帝……

红叶烂漫,红得陶醉,引领我仨踏上羊肠小道,跋涉中风景,与山下风光迥然不同,引起共鸣的是唐杜牧《山行》意境,小杜当年正是在欣赏秦岭红叶时突发灵感,遂成千年绝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首七绝,寥寥二十八字,写尽红叶醉人的千年遗梦,令四方游子沉缅其中,即使凡夫俗子,照样难以自拔。秦岭红叶被装裱成千年幽梦长轴,定格于蹉跎岁月画框中,代代相传,光辉灿烂。

赏红叶者,定为拾梦而来,拾得千年遗梦,那是何等阳光人生!阳光是上苍赐予红叶的最珍贵礼盒,礼盒里炫耀着片片红叶。置身美境,颜面尽被红叶映红,肯定如少女一般羞红吧?只是男人比不得美眉佳丽心细,不论身在何处,人处何地,那怕饭不吃,水不喝,天大的事情缠身,也不忘及时照镜补妆画眉描线,借机来一番孤芳自赏,自然便知当前是人面桃花相映红?还是人面霜叶陶醉红?

秋风徐徐,轻轻的吹,红叶狂欢快舞,晚秋的神话,就这样在眼前晃悠,在心中荡漾,在镜头里熙熙攘攘。山林不再寂寞,小河不再轻声漫语,山路不再洁身自好。片片红叶,落红阵阵,燃烧起千堆醉人云朵。红叶与山林缠绵,与小河嘻戏,与山路亲昵,与游人窃窃私语。火红霜叶,飘乎而来,轻飘而去,仿佛游历于地老天荒岁月,身处汉赋唐诗迷人时光。有人与片片霜叶或吴浓细语,情思绵绵,或击节长歌,别离愁恨,字句入声入诗入韵。那肯定是过路的南方诗人,南方人的细腻与灵秀浪漫,与秦人高喉咙大嗓门的性格,遂成鲜明对比。

往事越千年,秦人虽不再是西戎初入长安那般茹毛饮血,骠悍骁勇,却因血管里流淌着霜叶一般殷红血液,一路高歌,热血沸腾。这霜叶,曾是秦人征战者歌咏赋诗的主题?也就难怪红叶颂歌与诗赋那般源远流长,亘古弥新。

天边的云朵,悄悄来聚会,霞光万道,笼罩头顶;秦岭红叶,勾起一波又波联翩浮想,最令人动情陶醉,动心动手,动起写作欲念。心,早已沉浸于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层林尽染情景。物我俩忘,何等惬意!

城市的散文14:风雨中的大理

文/李禹佳

大理,一个自由的城市,它早就令我向往,于是在今年寒假,我目睹了大理的风情。

晨之阳将其金光洒到大理的古道上,漫步在金色的小道,听着耳边时时吹来的微风,又一次将我的思绪带到了洱海边,带到了双廊镇,带到了太阳宫。上午去的月亮宫,它依山傍水,四周绿树舒展,娇美的身姿衬得太阳宫更如仙境。小心翼翼地登上一级级台阶,站在一个可以与风对话的观景台上,静静地望着月亮宫,一个简约却又生动的院子,一颗细腻而又不老的心。初闻杨丽萍是她的孔雀舞,当时初识她是在电视里,其婀娜的身姿,优雅的舞蹈,都令我陶醉。如今的杨丽萍已有58岁,但却拥有一个婀娜的身姿,一颗少女心。

回味着杨丽萍的艺术宫,继续在古道上散步,哪料到风竟带来了一片片乌云,随即而来的还有俏皮的雨儿。无奈,只好避雨在一家茶馆里,品着茶,望着烟雨中的大理。雨中的大理古城,与往日不同,她比往日更深邃,更迷人。好不容易待到雨稍稍停,走在刚被雨水浸得发亮的古街上,闻着夹杂着雨水与大理深邃的气息,看着一旁被雨洗得发亮的树木,听着街间潺潺的流水声,时光又一次停止。最喜雨后初晴的大理,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将一座风中的古城洗涤得更清,更透,更靓。风吹散了遮蔽太阳的厚云,那绚丽的光终透出牢笼,照在古城之上,为其披上了金缕衣。

耳边的风愈来愈大,风吹走了乌云,吹走了古城的尘埃,也吹走了我心中的杂尘,留下的只有一颗如洱海般纯净的心。

领略着雨后的大理,我的心是净的,是静的。再细品风雨中的古城,我忽觉人就应该如这古城一般纯净,何必去争斗,何必斤斤计较?当今社会是浮躁的,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永争不休的心,在我们争斗得不可开交时,竟忘记自己的本性,竟忘记世界最单纯的一面,竟忘记了快乐与幸福。

一场风,吹着大理古城,吹着我略微疲倦的心;一场雨,洗净了大理古城,洗净了我心中的一切灰尘。我也未曾料到,风雨中的大理,竟折射出了一颗善良而又简单的心。

城市的散文15:一个人的水稻田

文/王太生

我在城市眺望水稻田。有个朋友,在微信上直播水稻收割的视频:收割机开进村庄,开进水稻田,机声轰鸣,那些稻子应声倒伏,几个农人,倒背着手,站在田埂上,一言不发。

这让我想起古代的两个人,站在旷野上,隔着一段距离,拱手道别。

用沉默这样一种方式,与一季水稻依依相送,也让我想起曾经踩过的几块水稻田。

10岁时,我到乡下家去。远远的,看到亲戚们在水田弯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

三伏天,大地流火,人有渴感,动植物也有很强的表达。秧苗扭着身体,大口大口地喝水。我还看到一只亭亭的鸟,不失时机地立在稻田边饮水。喝一口,尾巴翘一下;又喝一口,尾巴再翘一下。不难想见,清亮的水,顺着鸟的喉管,舒服地流到胃里。

稻草人,也是大地上的“人”。我看着它们在水稻成熟季节,头戴破草帽,身穿旧衣衫,身上还残留着某个农人的汗味和体温,成为农人的另一种站姿。一个人和他所对应的稻草人,孤独地,守望着一片水稻田。

20岁那年,我在苏北水乡,亲近一株水稻。我站在一片水稻中间,是想看看水稻的灌浆。灌,这个词,很微妙,它把日月天地的水土精华,都进灌去了,待到秋天渐渐风干,成了一粒凝固的记忆。

柴门临水稻花香。夜晚的水稻地,是用来回忆的。在一个有月光的夜晚,水稻田里蛙鼓虫吟,谦卑的水稻,在水田里微微呼吸。水稻的呼吸,也是村庄的呼吸。

有个在景区工作的朋友,用一年时间,做他的彩色稻田。登上约10米高的观景台,一只松鼠跳跃而来。远远望去,彩色稻田画在水乡田畴,色彩斑斓,景色迷离。

朋友说,彩色水稻有紫、绿、黄、红等不同颜色,叶子、稻穗为彩色,但脱谷后,仍是晶莹白色的米粒。水稻的外形呈彩色,把它们进行组合种植后,就能够呈现出美丽的“稻田画”。

一个农民也做他的彩色稻田。我乡下的朋友王小二,在水稻田里“种”了一个杨柳青年画上的胖娃娃。胖娃娃的胳膊、腿是黄色彩稻,紫色的用于描边,普通水稻构成了整幅图的背景。

插秧时,王小二在稻田里划了好多条小沟,忙得汗流浃背。他用数百根小木杆和400多米的草绳,勾勒出娃娃的形状,将10多种颜色不一的水稻种子栽种下去。经过半年多的孕育,王小二家的胖娃娃呱呱出世了,王小二请朋友来参观,开心得合不拢嘴。

金色的水稻田,是用来勾画村庄的。几年前,我和几个朋友到皖南黟县关麓古村,坐在“联体别墅”前的石头上小憩,我没有进宅去,而是被眼前一块泛着秋光,油画般的水稻田所吸引。乡村老别墅里的人,上哪儿去了?他们已经远行,留下这幽幽古宅和门前年年依旧的水稻田,映衬着老旧的建筑,粉墙黛瓦,古朴而宁静。

丰收的水稻田,是沉默和谦卑的。看过那么多的浮华和飘渺,一个城里人,想去看看实实在在的水稻田。

我理想的彩色水稻田,是在大地上写诗:“城市里生活,古村里怀念”,里面有一个中年男人的梦境。用彩色稻种,种下字,让一行诗,在季节里渐渐生动饱满起来。村庄和一颗躁动的心,也在季节里渐渐安静。

稻草的暖,是一种清香的暖。那天,我和朋友开车到他的乡下老家去喝酒。车沿着寂静水稻田簇拥着的小路,左右绕行。我用手机拍下水稻田中央的村庄,在微信上写下这几个字:吃过那么多的大米,一个城里人去看水稻。

在我的故乡,没有大片大片的红高粱,也没有大片大片的梵高的向日葵,那些水稻田,包围着村庄,我去乡下,像一只偶尔路过的鸟,在金黄的水稻田间穿行。

水稻田,从少年开始,一路光影过渡,来到中年。这些与生长有关的田块,饱含生活的隐喻和生命体验。我知道,稻谷就在窗户外面,影影绰绰,它们在奔跑,那是祖先的影子。

城市的散文16:宁静无价

文/黎戈

当房价越来越高,城市寸土寸金的时候,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选择了离开闹市,回归田园的生活。比如有个网友叫小Y,她是自由职业者,给媒体撰稿及拍图,她在乡下有个农居。一是因为自己的喜好,二也是想给孩子一个接近自然的童年。她平时常带着孩子四处旅行,采风,收集创作素材。节假日约了两家老人一起去乡下。常常看她晒自己园子里的植物——快要成熟的南瓜和豆角。看她每天采摘新鲜的果实给孩子做饭,心生艳羡。在物欲喧嚣的今日,能够远离人际摩擦,利益纷争,这样的绿色生活,令人心向往之。

我有个朋友小C,是在山区经营茶叶生意的,平时收茶,炒茶,卖茶,闲时则去相熟的寺庙找老僧人聊天,晚上翻翻古书,试试新茶,“茶烟轻扬落花风,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古诗词里才有的唯美意境,对她,是日常生活。

这种田园生活,远观固然有诗情及美感,但当它与现实接轨的时候,会有操作层面上的麻烦么?水电煤气,孩子受教育,人身安全等等,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毕竟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当代文明人。

就此我去问了我的朋友小江,她生性热爱自由,先是去了深圳,不习惯,辗转到了云南。在她的影集里,全是大理的朝霞、流云、花开,院墙上不惧人的小狗,孩子红彤彤的小脸。她要让孩子在大理长大,常常背着她上山。孩子的眼眸里,是和城市小孩完全不一样的,近乎小动物的憨拙。

我想起我的小女儿,她只有五岁半,每天早出晚归地上幼儿园,课后还有幼小衔接的作业,为了入小学做必要的准备,周六得上一次兴趣班。我不忍心加重孩子的负担,但个体对抗教育体制是无力的,只能配合。我不由想起小江,她这样地把孩子几乎是放养在大自然里,不怕将来接轨困难,贻误孩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么?

小江告诉我,在大自然里走得多了,就无法习惯大城市里的生活,空气、环境、交通、消费、人际……各方面都不适应。之前本来想待在拉萨,后来生了孩子,就来到大理,这里相对西藏而言更温和,无论自然和人文环境都更适合孩子成长。孩子在这里生活首先是对身体健康更好,户外活动空间大,上山下海都方便,每天都可以看蓝天白云和星星……其次相对大城市而言,这里的民风较为淳朴,社会关系简单,孩子也不会那么早熟。

小江喜欢的一段话也许是答案“对于人生,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建造或耕耘。建造者会发现自己被困在亲手筑成的围墙里。选择耕耘者则要经受暴风雨的洗礼,应对季节的变换,几乎从不歇息。这些离开城市,不愿意自己的一生变成房奴苦役史的朋友,他们体验世界的方式,就是耕耘,融入,感受万物枯荣自守,生死无言的寂静,在这个过程中回味生命的涨落滋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