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文章

请欣赏大寒文章(精选16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大寒文章1:大寒忙过年

文/雨君

记得小时候,每到大寒节,乡人们就开始忙着除旧布新,准备年货。

那时候人们大都去崞阳或原平城里扯布料。天不亮就起来,吃过饭,跟上大人,叫上同伴,到村口等下山的拉煤车。因村里处山区,多煤矿,所以拉煤车就多。有时候等好几辆里面都坐满了人,只得步行到窑上找个装卸工,和司机说说,就能早早地坐到小轿(驾驶室)里。那司机自然听装卸工的话,不然,装卸工不好好给他装车。不过,那时候的司机,都善解人意,都了解村里没有公交车,乡人们出门不便,所以,只要车里还有空座位,人一问就同意。

在城边下车后,自己步行到城里,寻找卖布料的门市,左摸摸,右摸摸。货比三家,讨价还价后,看谁家价格最便宜,就在谁家买。有一次,搞好了价,不买,被店主一顿骂:“都是些没头鬼,灰圪泡(灰人、不是好东西的意思),价也搞了,不买了。”我们自觉理亏,都不敢吭声,只低头灰溜溜地撩起棉门帘,出了门。心想,若是有钱,哪用受这窝囊气。回头,又去大商场,买秋衣秋裤,袜子头巾,又免不了逛来逛去,比来比去。到中午买好,找一小饭铺,吃碗刀削面,就到马路边拦上山的拉煤车。

买回去的布料,找裁缝做褂裤。母亲是裁缝,自然不用找别人做衣服。大寒那几天。到我家做衣服的很多,客户们放下的衣料堆成了小山。母亲从一吃过早饭就开始蹬着缝纫机缝衣服,一直到深夜。我眼巴巴地瞅着母亲打发走一个又一个,就是不给我们兄妹做,忍不住问甚时才做。母亲说,自己人不着急,先给别人做。于是心里不满:“自己人咋就不着急,自己人也盼着过年穿新衣”。但不敢说出。

母亲说到做到。到大年二十九晚,总要把新衣服全放到我们枕头跟。

母亲不光忙做衣服,还得忙做豆腐,烧豆腐,炸丸子,压粉条,压钢丝面河捞,蒸馍馍,蒸包子,豆馅窝窝,画窗花,扫家,糊窗。

我记得最初磨豆腐用的是驴拉磨。给拉磨的毛驴套上驴套,戴上“驴碍眼”,嘴旁拴上“驴撑棍”,毛驴在拉磨的时候把眼睛蒙起来,防止它转蒙,也怕它偷吃粮食。嘴旁拴上“驴撑棍”也是怕它偷吃。毛驴按逆时针方向拉着石磨转。有一谜语“盘石转转而不颠,路途遥遥而不远,雷声隆隆而不雨,雪花飘飘而不寒。”来描绘驴拉石磨很形象。有一次我看管磨豆子,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结果豆子洒了一地,被母亲用笤帚打了一顿。父亲为了护我说母亲“靠屁吹火”。那时候,什么都不懂,长大后,方知父亲比喻很不妥,居然把我比作“屁”。为此常常取笑父亲,父亲度量大,竟也不生气,只“呵呵”一笑了事。

后来村里有人买了钢磨,建起了钢磨坊,专门磨面或者磨豆腐。父亲只需把豆子背到钢磨坊,磨成豆浆,再担回家,倒在九烧锅里,熬浆,点卤,揉豆腐,把豆腐里的水都挤尽,成型。我最喜欢吃没有揉过的嫩豆腐。知道家里做豆腐,一放学就连蹦带跳地跑回家,进门搬个小凳子,坐在火炉边,等着吃嫩豆腐。母亲下地,给我从九烧锅里舀一小碗,捏点盐,倒点醋,就开吃,顿时周身暖和起来。

做好豆腐就能烧肉和豆腐了。先把肉在水里煮到用筷子能扎动皮,然后在色水(蜂蜜水)里煮过,再在油锅里炸,豆腐也是在色水里煮过再炸。那天也炸丸子。整个空气弥漫着麻油香味,我喜欢这种气味和气氛,那是年的气味。因为只有过年时,我们才能吃到这些好吃的。虽然心下知道,这都是为年做准备,但我一看到那介于琥珀色和褐色之间的红色肉块和豆腐、丸子,我就馋液欲滴。总是迫不及待地让母亲给我切一块红烧肉或者豆腐,或者抓几个丸子,再让母亲熬一顿大烩菜。母亲嘴里说着:“馋死你个灰鬼”,但还是熬了一锅香喷喷的烩菜。

烩菜里不可缺少的是粉条。所以压粉条也是过年要准备的重要年货。压粉条的面是纯山药蛋磨成的,劲道,柔润,光滑,弹性大。故乡盛产山药蛋,粉面自然多,用大九烧锅,在灶台上架了河捞床。河捞床身是用粗壮而弯曲的硬木料制成,讲究的还会刻成龙的形状。“河捞床”的中央有一洞,下面芯子上布满密密麻麻的小孔,上面木芯,可以上下活动。压的时候,将面填满床洞,放下木头杠子,压的人坐在杠上或者两个胳膊压在杠上,手扶着支撑物,利用自身体重下压。每次压粉条,我见父亲双臂压在木杠上使劲,我就想坐到杠子上试一试,母亲总是嫌我瞎掺乎,一把拉开。有一次非要试,就坐了上去,谁知不会使劲,又把握不住时候,面“噗嗤”一声突然压完,把我闪了一下,差点闪锅里。吓出父母一身冷汗,以后再也不许我瞎掺乎。

压粉完毕就压钢丝面河捞。钢丝面河捞是用玉茭(玉米)面或者茭子(高粱)面,荞麦面等,单样面粉或者多种面食混合加水经过一种面条机压制熟化出来的半成品面条。这种面食韧性特别强,可与钢丝一比。所以乡人命名为钢丝面或者钢丝河捞!压好后,放在冷家,腊月和正月,想吃时,就方便了。喜欢煮吃钢丝面,汤水分明,不化条不粘汤,面条也特柔滑。如果再佐以山药蛋条炒肉块,也是只有年根才能享受到的美味。有一次吃钢丝面河捞,不小心被里面的刺儿拉了一下嗓子,疼了好久。母亲说可能面里有细微的玉茭圪栏,也只怪我喉咙太细,太敏感,容不得半点粗糙和刺毛。后来,母亲只要做玉茭面饭,必事先把玉茭面过筛,以免再出现划破嗓子的事。

除了红烧肉、烧豆腐、丸子、粉条和钢丝面外,蒸馍馍,蒸包子,豆馅窝窝,也是可以提前解馋的事情。蒸饭时需要拉风箱。风箱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构成。用手拉开活动木箱,空气通过进气口使风箱的皮囊内充满空气,空气通过输风管,进入灶火,就能使火旺盛。平时母亲让拉,我总是少气无力地不好好拉,拉着拉着能睡着。但是过年蒸包子、豆馅玉茭面窝窝和馍馍不同,母亲会奖励我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或者玉茭面豆馅窝窝和馍馍。有一次,居然一气吃了三个肉包子,要知道那时候蒸的肉包子是大包子。母亲说我不识饥饱。母亲此言差矣,她又不是不知道那个年代是个什么都想吃,什么都吃不上的年代,好不容易蒸一次肉包子,焉能不馋?

年根也有让我解不了馋反倒挨饿的时候,那就是扫家。扫家那天,父母把炕上包括席子和大柜上的东西都搬到了院子里,屋门大开,正值大寒,即便是生着火炉,也难敌屋外的寒气。再加上屋里灰尘动荡,让人没有落脚处。关键是因为连着忙乎,父母都顾不上做中午饭,只能等扫完家,糊完窗,才做饭。不过,糊窗贴窗花,是我乐意帮忙的事。帮母亲刷浆糊,递窗花。糊了新纸、贴了新窗花的窗户新崭崭,喜洋洋,有年的味道。

那几天家家户户都糊窗,小巷里总有挑担子的杂货郎,叫卖红红绿绿和窗花。有一次,正糊窗,窗花不够了,母亲叫我出去买窗花,我一看货担里还有小镜子和小女孩头上扎的红绸绸,于是瞒着母亲买了一根红绸和一个小镜子。但是只敢放书包里,从未拿出让母亲看到。有一天,母亲洗书包,翻出了红绸绸和小镜子,追问我从哪里来,我思忖半天,没敢说谎,因为一旦说谎,被母亲揭穿,反而会扯嘴,那可是很疼的惩罚方式。我如实地给母亲交代自己是买窗花时偷买的。那一次,母亲居然没有打骂我,说是因为我没有说谎,值得夸赞。

大寒,大寒,忙乱过年,难度年关。想来,难度年关,是大人们的感受,小孩子们却是盼着过年的。小时候的每一个大年,总是回味无穷尽。

大寒文章2:大寒小寒,磨面过年

文/尚纯江

俗话说,“小寒大寒,磨面过年”。

小寒刚过,就到了腊八。俗话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随着年的脚步愈来愈近,昔日磨面蒸馍的场景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小寒一过,娘就从麦囤里挖出一斗斗金灿灿的麦子来,端到当院里簸麦。随着簸箕的上下扇动,小麦被簸得干干净净。然后,娘把麦端到压水井边,开始淘麦。经过淘洗,金灿灿的小麦变得莹润如珠。

我知道,晒干后的小麦,很快会磨成雪白的面粉,变成雪白的馒头。那年月,白馍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所以,我总是积极地帮娘淘麦。

冬天的太阳暖暖的、柔柔的,慢慢挥发着小麦的水分。晒干麦子要经过几个太阳。在这间隙,娘到磨房联系磨面的时间,到队长那里借牲口。我们村里几十户人家只有一间磨房,要提前约订。如能借到牲口最好,那样就不用推磨了。拉磨的牲口是队里的一头驴,那头蒙了眼罩的的毛驴拉起磨来很积极,把磨拉得山响,几斗小麦很快就会磨成雪白的面粉。但是,牲口不是那么好借的,我们往往要自己推磨。

由于夜里磨面的人少,我家常在夜里磨面。冬夜,夜阑人静,万籁俱寂。磨房里,煤油灯在寒风里发出忽忽悠悠的微光。我和姐姐负责推磨,娘负责箩面。在石磨的转动声中,我和姐姐一圈圈地推起磨来,身影映在墙壁上,忽长忽短。小麦在石磨的碾压下“粉身碎骨”,变成雪白的面粉和麸皮,娘用一张箩把它们分成细细的面粉和麸皮。磨房外,月亮泛出冷冷的光,北风呼啸。磨房内,石磨声声,我们满头大汗。三星正南时,几斗小麦就变成了雪白的、散发出麦香味儿的白面了。此时,娘的头上脸上覆盖了一层白白的面粉。

蒸馍要先提酵子。娘用提好的酵子开始和面。面和好后,要让面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生发。只有发透的面做出来的馒头才暄腾好吃。面发好后,娘开始揉馒头。雪白柔软的面团在娘的手中被慢慢地揉成馒头。做好的馒头要让其保温生长。娘把家里干净的被子盖在馒头上,让馒头自然地长。做好馒头后,娘开始做大馍、馍花、枣山以及“燕子”、“小兔”。过年的规矩,要给干爹干娘及长辈送大馍,要为干儿女送“小兔”送“燕子”。

娘没有干儿子干女儿,但有八个子女。娘总是给自己的子女做几个面兔子面燕子,给俺爷俺大娘做几个大馍。面兔子面燕子的面揸的劲道,好吃。娘的手巧,雪白的面团在娘的手中很快就变成了“燕子”“兔子”,“燕子”“小兔”的头上眨着两颗用红小豆做的红眼睛,活灵活现。

我负责烧锅。烧锅用的是劈柴,火很旺,在锅底熊熊地燃烧着。娘把长好的馒头、“燕子”、“兔子”一个个放在笼屉里开始蒸馍。

一会儿,水蒸气、馍香味儿渐渐在厨房里氤氲开来。娘说,馍圆气了。就把笼屉从锅上端下来,打开笼屉。雪花般的馒头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儿,我肚子里的馋虫开始活跃,口水开始分泌,肚子咕咕地叫起来。

这时,娘在灶台上点燃了三枝香,把蒸好的大馍枣花放到灶王爷的神位上。老家的规矩,过年时不管是蒸馍、过油,还是烀肉,都要先给灶王爷上供。上完供,娘又拿出几个又大又暄的馒头,让我给爷爷送去。这也是规矩。上供后,蒸好的馒头要让爷爷奶奶先吃。即使他们不在世了,也要把馍或肉端到堂屋——他们的神位前。之后,我们才能吃。但只能一人一个,尝尝而已。这些蒸好的馍要等到过年那天才能敞开肚皮吃。那时,吃白馍是“三十吃一顿初一吃一天”,白馍是用来待客走亲戚的。小时候,走亲戚总是擓着一竹篮子白面馍。

改革后,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小麦是大囤满小囤流,白馍都吃腻了,杂面馍开始吃香。现在,街上都是卖馍的,市场上啥都有卖。但我觉得,这些馍都不是人工的,且多用酵母发面,没有娘做的好吃。但是,母亲在八四年就去世了。每想起来,一行热泪就会滑落面颊。

大寒文章3:人在大寒

文/苦茶

大寒,怀抱数重山色,十里梅花;却分明有金石之气。

大寒的山色,是水墨的;花朵一小朵一小朵。梅花,水仙,风信子,都差不多的风格,淡泊素净,小小的瓣儿,像安静细碎的微笑,又像那一点若有若无的春意思。

大寒,给人的触觉,却是金、铜、铁、石,错杂冰冷,有硬度。清早傍晚,一出门,冷空气迎面裹住,如一记棒喝,一下子就让你开悟了。节令如人,是有个性的,也是有心计的。大寒,沉在节令的最深处,厚实又尖锐,像尖新的诗句,让你难解难懂又战栗不已。

有位作家说,大寒,它就是用来砥砺精神的。

对于我这样喜欢温暖、明亮与柔软的女人,大寒,真是一道魔咒,无论如何也喜欢不起来的。嘁,何谈热爱?

但它,年年如约而至,在1月20日前后,迎合着太阳到达黄经300°的位置,布置出一派天寒地冻的严峻。《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云:“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老天太熟悉四季的谋篇布局了,挥洒自如。大寒,是那将要戛然而止的兴头高处——压轴大戏,哪有那么容易改弦更张的?哪有那么乞怜怜求你理解、求你懂得求你热爱的?

这不跟我们一样的么?我们做人做事,也不必时时事事求人理解、求人喜欢的哩。只要不愧天、不怍地,我该怎么做人,就怎么做人。你喜欢,我是这么做;你不理解不喜欢,我也是这么做。喜不喜欢,是你的事。我也不需要你奉赠给我的标签,它固然能带来俗世的成就感,但何尝不是一个框框,给内心添加一层层限制。

身在人群,我努力做好我的人;花儿在大寒,我努力开好我的花儿。足足够了。

即便,落了,萎了,那又怎样?也不过,一瓣一瓣,褪掉繁华,回到花心,去面对自己。

我个人对大寒,热爱不起来,但我知道,大寒的境界,不是吹的,是明白白摆在那里的。浑浑茫茫时,不去细想,细细一究:它的格局其实很大,大到可以描画万物花开;它的风骨,很硬,硬到你蜗居一隅时,还要硬塞给以前你不曾深想的东西。

比如,再读《陶庵梦忆》,就不一样。以前只想着那张岱携孤舟往湖心亭自酌去了,无比孤寂,画面绝美。但现在联系大寒,仔细一想就不仅如此,亭子里,红泥小炉煮好了茶,温热了酒,偏偏让他遇着了,这是缘分吗?不仅如此吧。是他的生活观引出了这些际遇。

若换作我这一个畏冷畏寒的女子,在这酷寒之夜,定是封门掌灯,足不出户了:读一卷书,对一个人,举一盏茶,凝视一堂山水,从容自在自得其乐。何苦要在那仓皇风雪里扑进扑出?挨那个冻干吗呢?

以前,对于好的东西,不爱,也要强迫自己去爱。现在醒悟了,实在不必违心去爱,尊重就够了;譬如对大寒,譬如对张岱的士子之雅,再譬如对一整个世界。心怀尊重,然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两不相误,两不相欠。

人在大寒,慢慢咀嚼出,大寒收藏了万物生灵,却开出了最干净的花儿;大寒悄悄积攒着力量,也悄悄升腾着阳气。大寒的个性,真是丰厚,百炼钢也有,绕指柔也有。

大寒的夜里,外面冷极,静极;室内,人的心思也敏锐极,微微颤动如风中的触须。在大寒,去想平日想不通的问题,有足够的余地,时间,慢慢的,思绪,慢慢的。一盏茶,两盏茶,啜饮得独沽一味。

而在你愣神儿、沉思的功夫,忙年的虎虎生气,呼呼泛起来了。小寒大寒,打春过年。临窗一看,黎明即临,鸭蛋青的晨光,分明带一点春天的神色了。

大寒文章4:寒梅

文/缪晓利

大寒,太阳到达黄经300°,天气寒冷到极点。

古时,寒冬是最难熬的,但先民们却把这段时间过得极为喜庆和欢乐。人们忙着赶年集、买年货,杀年猪、熏腊味,贴年画、迎灶神,并纷纷准备各种祭祀贡品,慎终追远,用香火来接续人间的烟火。

而古之文人高士,却喜于雪霁霜晴之日,去为这茫茫雪冬寻求另一份生机,另一份希望,那就是——踏雪寻梅。

梅,冰肌玉骨,为天下尤物,令人见之不忘,思之如狂。以故,古人也常以梅花寄寓想往,寄托人生。

北魏景明二年,公元501年,陆凯带兵过梅岭,立马于梅花丛中,见寒梅傲雪,风姿出神,又恰逢南北驿使,忽念起好友范晔,遂折梅一支,复作诗一首,一并装入信袋交付信使。“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读罢此诗,又见那已干枯的梅花,身在陇头的范晔不禁热泪盈眶,情不自胜,他无法不感动于友人这份超越民族超越国别的一往深情。

李清照爱写梅花词,因为她的一生,都在雪里,都在梅中。十八岁那年,她嫁与太学生赵明诚,过着“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优裕生活。但谁能想到,优裕转眼成忧郁,突如其来的靖康之变,让当年那个误入藕花深处的活泼少女,国破夫亡,人比黄花瘦。“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唯有梅花,让她还能于睡梦中挂一丝微笑,还能于追忆中带一份坚强。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句写梅花的诗,曾让毛主席魂牵梦绕。高启用他极为精妙的手笔把梅花描摹得如此高妙,却因“虎踞龙盘”四字触怒了明太祖朱元璋,被施以腰斩之刑。孰知,高士在刑场上飞溅的那一道血红,却又给这梅花平添了一笔厚重。

踏雪寻梅,是古人易得的现实,却是我们难得的诗意,因为如今,如若穿着时装拿着手机去踏雪寻梅,未免有些不合时宜。因此,我们不妨踏古寻梅,去古籍中寻一寻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找一找雪落破帽的辛弃疾,看一看身化千亿的陆放翁,遇一遇踏娑而行的秦少游,去寻求那一份长留于冰天雪地里的高贵与孤傲。

你定能遇见他们。因为古人一旦动了情,他们便随时能在冰冷的历史中苏醒过来,并穿越时空,奏响你的心弦。而这契机,不过在于你是否与之相遇,并是否与之心有戚戚。

梅,是冬之骨,如此臃肿的冬天,竟借一束束梅花,给撑了起来。大寒,覆天地以冰寒,唯梅花以压轴。

大寒文章5:写给春天

文/马嘶鸣

时令已过大寒,挥手告别大学已然许久,春天的脚步渐行渐近。

儿时的梦想,就是身着深蓝色的警服、头顶庄严的国徽,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2014年7月,我如愿以偿,来到了高交大队陕川界巴山执勤点,心里着实荣幸高兴,也算是圆梦吧。记得那晚难眠时,望着蜿蜒的高速公路、看着被路灯拉长的树影、听着不知名的虫鸣声。心里瞬间空荡,情绪堆积瞬间满格,是有些恋家,但更多的是陌生。在这里,我意外遇见了我的初中校友,他竟然也在这里,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我们一起打球、健身,慢慢地和其他同事也熟悉起来。一起起床、一起吃饭、一起上班,仿佛又回到了大学宿舍,还有那让人无限怀念的大学生活。

“激情在热血里激荡,寒来暑往,尘土飞扬,只为那生命之舟导航”。这跌宕的词句或许是对交通警察生涯的第一描述。交通警察在警察队伍中只是最为平凡的一个警种,没有刑侦警的刺激惊险,不像巡逻警英姿飒爽,更没有治安警的潇洒威严。长路上的岁月更像是一首歌,一幅画,我们用汉水谱写青春的旋律,用艰辛描绘靓丽斑斓的色彩;检查服务的时光更像是一条河,我们用理想和追求闪烁成欢腾的浪花;巡逻的日夜像是一座钟,我们把每一项工作都当成神圣的责任和使命。这就是肩负着祖国神圣使命的交警,因其工作的特殊性。也常三餐不济,也会晨昏颠倒,但作为交警我们是光荣的,我们守卫着法律的天平,让肇事者得到严惩,使受害者得到救助,护卫出行的平安……

热爱工作,忠于事业。我常给自己说的一句话就是“阳光下做人,风雨中做事”,做事重要,做人也重要!老话说“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翻看词典“工作”二字,释义为在长时间内做重复的动作,通过工作来产生价值,主要指劳动。我觉得工作是通过劳动产生价值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人人都应该有工作、人人都应该好好工作。刚从校园走出来的我,涉世未深,没有太多经验与磨练,遇事不沉着冷静,显得过于浮躁。在工作中得到的每一次指点开导,都让我收益受益。在岗位上得到的每一次帮助照顾,都让我感激感谢。感谢那些在工作与生活中帮助、照顾过我的人,谢谢你们!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不知不觉中2014年结束了,总感觉过的太快,总感觉还有回忆。记得,毕业收拾东西出校门时的落魄。记得,穿上警服面对镜子时的激动。记得,第一次被司机师傅称赞时的欣喜。记得……

太多的感悟、太多的慨叹,无法一一倾诉笔端。车流作韵,大道作弦。又是一年春天,新的开始,祝愿所有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幸福安康,所有看得见看不见的的旅程都平安顺畅。

大寒文章6:小寒和大寒

文/崔长灿

小寒和大寒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题记

尽管,季节的辗转,让凛冽的寒风叩启了冬天的门扉,可是从立冬到冬至,那所有的表象都只不过是冬天的幌子;尽管,太阳的光影亏满而盈,可是北国大地却还在收获着一季中最多的寒冷。只有等到锐利的北风,将要翻去陈年的最后一页;只有等到寒风与飞雪相伴,冬至与数九依恋,那一季中最刻骨的寒冷才会悄无声息地来在我们的身边。

江河封冻,天地峥嵘。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唯有借此时段才可脱俗超凡,将闲淡的时光轻捻。他们,择一处严冬里最暖和的牛屋,捧一只油腻得失去本色的旱烟袋,烧一锅自种自制的土烟丝,让缭绕满屋的烟草味在嗙古论今的气场中氤氲。然而,那些守不住寂寞的孩童,却对檐挂的琉璃和江河里的寒冰情有独钟。正是因为有了孩童们的婉转灵动和笑语欢声,那寒冷凝滞的空气中才会流动着一股微醺的温情。

轻踏时间的韵律,饮尽风雪,尝遍寒苦,便要告别三百六十五个日落日出。又是一个四季的轮回,又是一个流年的春节,炎黄的子孙们,无论是在国内生活,还是在国外居住,全都为过年奔波忙碌——赶年集,置年货;写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辞旧岁;磕响头,拜大年……到处都洋溢着浓郁的年味儿。等到过了农历新年,向我们款款走来的,将又是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在季节的深处寻觅流年的踪迹,将流年的二十四个短章信手捡起,可那失落的痛惜,却时时刺痛身体的每一个神经。行走在悠长的季节里,将华夏五千年农耕文化的习俗,收入淡墨写意的素笺,用风花雪月的意境感受唐诗宋词的美丽,用发黄的记忆重温蒹葭诗经的古意。

然而,记忆中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冰冻三尺的刻骨寒冷,似乎已化作云烟,一去不返!

冬至

冬夜未央,时光已老,阴极而退,长夜收敛起蚕食的锋芒,剪一缕光阴,输一米阳光,赠与那素白如水的华昼。

凛冽的寒风叩启了冬天的门扉。从立冬到冬至,节气走着过场,小雪纷飞,大雪落梅,雪洗寒月,风荡长空,又是一年冰冷而忧伤的季节,又是一年数九寒天的日子。

最高雅的,是那些文人墨客们。为了给空寂的心灵植入一瓣书香,他们于数九寒天到来之际,携一怀闲情,在自家的窗间挂起了九九消寒图:或是“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晴红阴蓝风黄雪白雨水绿;或是“从头检举梅花曲”,九枝寒梅枝枝九朵无白余;或是“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如此阳春白雪的情致,让那些追求散漫生活的文人墨客们,既消磨了一冬漫长的时日,又达到了身心自娱的目的,可谓是两得并举。

最惬意的,是那些无所事事的稚子们。为了细数数九寒天的日子,期盼阳春再至,他们于数九寒天到来之时,坐在自家的门前,一边吃着皮包如意馅的饺子,一边吟诵着在民间传唱已久的九九消寒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最精细的,是那些婆婆妈妈们。她们轻捻时光,在冬天的清寂里,独守一隅,用穿针引线的功夫,感受更迭的时序,口中还念念有词:吃过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只是,岁月匆匆,红尘悠悠,时光更叠,人事易改,曾经的佳节旧俗早已化作了历史的云烟――文人墨客的雅致,无知小儿的童趣,乡间阿婆的故事,也只能从文人那半卷淡墨的气息里去感知。

大寒文章7:大寒-枫林主人

文/枫林主人

夏有大暑,冬有大寒,人在极冷之时,便想不起极热时的情景,那中间仿佛隔了一道墙,像是上辈子的事。在这样大风大冷的天气,有人便要说,我是不怕热的,夏天多热都不怕,就怕冷。我听了这话,就会想到他在夏天是怎么说的了。此种情形,虽可证明我辈之心惯于跳跃无端,但大寒之寒,却是不得不防。

北方人家里有暖气,从外面回来的人,刚才还像只尖瘦的猴子,一到房子里便马上变得不是他了。脱了外套,弄了热茶,对着热酒热饭直吃得浑身暖洋洋的。到了晚上,钻到被窝里头,听着窗外呼呼的大风,反倒有一种乱世偏安的滋润,恨不得这风再大一些,再冷一些,好让这滋润来得更足。这会儿,外面的大街上,胡同里,或许还有晚归的人,堵着车的,骑着车的,穿着厚重的衣服,像只笨拙的熊在北风里瑟瑟发着抖的,但这些对于这个被窝儿里的人,一点关系也没有,谁能想到他正在悠哉地施着诅咒呢。

像他这样的男子,若是和某人闹了别扭,拌了嘴,又若是在冬天之外的其它季节,便备不住离家出走,到外面的排档跟前喝到醉意阑珊,然后再看个夜场,甚是足意地玩耍一回。可在这样的大寒天气,他断是不敢的,他自知外面的世界,还没有为他的胡闹准备充足,想想便没了底气。除了他,非止于他,就是那些云游求道的人又能怎样呢?寒天冻地,薄袍敝履,此时的一盆炭火,一碗热粥,便胜过高松乱石,奇门遁甲。人唯有在极寒之时,才能心生危感,嘴上虽不说,但心里知道,有个温暖的家方是正经。

想起上学那会儿,从家到学校,骑车往返三十里,到了冬天最是难捱。一路上顶着北风,咬牙猛骑,冷得无助,冻得想哭,当时心里发狠道,这个学,从明天开始,不上也罢。有一次赶上周末回家,也是大风天气,实在蹬不动车子,就只好推着走,等到了家已是下午。母亲问我,在学校吃过饭了吗?我便赌气说,早就吃过。后来,二哥过来偷偷对我说,你不用骗人,我知道你还没吃,等着。我见他从篮子里拿出一条儿肉来,放在案子上,仔细地切了,然后取锅,热油,煸炒。没一会儿,他便给我端来一大碗热汤面,上面肉片红亮,油花如珠。我捧起碗,只觉热气呵脸,便低下头一阵猛吃。屋里静极了,只有窗户纸吹得呼塌呼塌地响,二哥问我,好吃不?我说,好吃。那时我背着他,觉得自己流下泪来了。

大寒时节,腊月过半,在冻手冻脚的日子里,春节也快到了。生活在异乡的人,这会儿都盘算着何时动身了,而我还没有一点这方面的计划。身为男子,心似弃妇,不知怎地总觉得于故乡而言,经年未归的人,只会令它生厌。可在我心里,念念不忘的,依然还是故乡的小院,红灯笼,白杨树,和满眼豁亮的雪。

大寒文章8:面线糊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

文/傅海峰

今日大寒,离过年还有大半个月,也只有我们这些大学生早早地放假回家过年了。以前我总觉得,二十出头的年纪,应当是有着仗剑走天涯的豪情,漂泊四方。现在,我也没漂泊去哪里,一艘小船不过是换了个港口停靠,也就是一停啊,停着停着,倒开始怀念家的港湾了。

好多的文人墨客写着他们的乡愁,令人心动,可我总觉得这不是我的乡愁。突然一天,我第一次发现了我的乡愁。2014年的春夏之交,我去南平考驾照,在一个清晨,看到一家小店的早餐菜单上写着“面线糊”三个字,突然想起,好久没吃过面线糊了,于是便点了份面线糊。眼前闽江水汹涌地奔向前方,正如我那情绪汹涌地奔向故乡。想起面线糊的味道,回忆之中充满着期待。激动的思绪,很快被老板打断了,一份“面线糊”摆在我眼前——这全然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吃下一口,更是绝望,除了名字是一样,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哪里是一样的。吃了几口,实在是无法下咽,匆匆结账离去。走在江边上,看着滚滚的江水,不断地想起家乡的面线糊。

后来回到学校,去周边的小吃店吃过不同的面线糊,可不管怎样,我总觉得,它们就只有名字是一样的。大概是因为想得而不可得,也就变成一种“贪欲”了吧。于是,十分怀念家乡的面线糊,怀念着家乡的味道。前年回家过年时,回到家第一天,就一个人跑去街上吃了一碗面线糊。今天,我又跑去了。这面线糊讲究个“糊而不烂、糊得清楚”,而很多“面线糊”,应当说是要么干脆不糊,要么就是糊烂了。更别提家乡的味道了,那是十万八千里之远,东西南北都没找对方向来着。老家的面线糊就是不一样,加了番薯粉,正宗地道之味立显。再放点配料,像大肠啊,醋肉什么的,那滋味别提有多好了。这大冬天的,一碗下肚,不仅温暖,还有那浓情四溢的故乡味道。

在我小时候,电视里放着纪录片,说是一个商人去日本工作生活,每年都要从家乡带走很多冷冻的面线糊,然后一年之中慢慢地吃,因为那是家乡的味道。那时我还小,不能体会。现在终于明白了,一碗面线糊,真的是家乡的味道。这世上有很多面线糊,但只有一种是家乡的味道。

大寒文章9:走近春节

文/周兵

迈过“大寒”的门槛,冬天就悄然成了春季之“黎明前的黑暗”;眨一眨眼睛,春天的气息已“迫在眉睫”。

想起小时候的日子,湖南的冬季是如此的冷,朔风猎猎,瑞雪纷纷。气温降到了可以滴水成冰的日子,皑皑白雪从北到南,铁轨般梯次推进。白雪,在向我们陈述一种洁白与高尚可以共存、清爽与纯粹可以互衬的同时,亦在表达一种季节与人生同等的四季分明。

冬来了,春还会远吗?

湖南中部的雪一下,便意味着春的节日近了。

欢迎白雪天使降临人间的同时,我亦在为故土的乡亲们高兴着。有了每年几场瑞雪,来年他们就可以为农作物少了一些病害,而少花一些他们用于农药方面的有限费用,也因此会少了一些焦虑,一些心烦。这些,我想只有跳出“农门”的当代城市新移民,才能体味或与我同感。

走近春节,就走近期盼。

母亲和我心中的思念与企盼,恰似眼前这漫天飞舞的白雪,在天空中高高低低地洋洋洒洒……

几近耄耋之年的母亲,已几次电话中询问我:何时抵达老家?

母亲的怀想,似一个个红红的糖葫芦,串在这根灵动的节日旗杆上。

走近春节,就走近故里。

平日里,人们生活、工作繁忙不说。但当节日来临,老家,是每个人心中最温柔的一角,是身心可以栖息的港湾。

住在故乡的那幢瓦屋里的母亲,是我们心灵深处的老家。母亲手掌的掌纹牵着我们的足迹,母亲脸上阡陌的皱褶里,曾数十年涵养着我们儿女、我们的家。

每逢春节,我们都会顺着母亲的掌上纹路回家,回到母亲的身边。躺在母亲那菊花瓣似的皱褶里恬息片刻。

走近春节,就走近传承。

记得儿时,不管家中多么拮据。每逢春节,母亲都会为我们每人准备一件新衣。有时难及,母亲就会用她的衣服为我们改制成一件“新衣”。

随着时代的前行,而今人们的衣食都不再是问题。春节,已经跳出了“穿新衣、戴新帽,大鱼、大肉”的那种境界了。但穿新衣“过年”,仍是表达喜悦、祈福于未来的一份心境。想起这,马上要回老家的我早早为母亲准备了两身新衣裳。

走近春节,就走进思念。

记得儿时有一年正月初二,父亲带我去外婆家拜年。因积雪日久,满山满道上全都结着冰,父亲和我脚上都穿着雨靴,也都在鞋上扎着稻草。然而,我刚出家门不远就摔了一跤向天地“拜年”。娇惯了、也摸清父亲心性的我,便耍赖着要父亲背。父亲不允,我就以回家相“威胁”。父亲只得背着六岁的我,一步一滑,走到了外婆家。一到外婆家,我又因手脚发麻和耳朵冷而“打了麻油”(父亲对我哭的取笑)。裹脚的外婆急忙颤巍巍抱着我到了柴火灶前,崽呀、儿呀地叫着让我取暖……

而今,三十年过去,外婆和父亲都先后去世。而父亲背我“拜年”,在外婆怀里温暖的场景已成为我生命里的“经典”画卷,足够伴我度过此生每一个冬季的严寒。

因为有期盼,走近春节,就走进了快乐!

因为有传承,走近春节,就走进了希望!

因为有故里,走近春节,就走进了期许和向往!

大寒文章10:小寒大寒 又一年

文/邓荣河

凛冽的西北风犹如一把利剑,一路狂劈乱砍,直至季节的第二十四个驿站——大寒。如果说小寒是一块令人望而生畏的冰,那么大寒就是一种透入骨髓的冷;如果说小寒是一个疯,那么大寒就是一个寒冷至极的巅。

其实,大寒是个概念,一个一想解释就要瑟瑟发抖的概念。因此《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云:“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乙未年的岁末,冬阳的生命之火被调到了最小的极限。随着夕阳西下,肆无忌惮的寒冷便开始近乎歇斯底里地疯狂。光秃秃的山在咳,在吭吭地咳;苍茫茫的地在颤,在瑟瑟地颤;冷冰冰的河在喘,在只有上气没有下气地喘……

小寒大寒又一年。在任何时候,最无情的是时间,最公平的也是时间。在城市,或欣喜或焦急的年之韵,已经开始写上每个人的眼脸。民工们等待老板施舍尽最后一份慈善,拿着用辛勤换来的薪水打道回村,准备过年;各类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力争在岁末也捞它个肚大腰圆;大小企业更是争抢着演绎最后的疯狂,能加班的加班,能加点的加点……

在乡下,年的气息更是浓酽。别的不说,单瞅那些各种形状的门楣,就可见一斑——勤快的农人,早早就贴好了年味十足的对联。尽管寒冷仍是不肯轻易退出的代言,但这种冷不会太长,因为羞涩的春姑娘正在南国紧闭门窗梳妆打扮,焦急地等待着远嫁北国的那天……

是啊,“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进入大寒之后,春,是一个愈来愈亲切的字眼;暖,是幅愈来愈清晰的画。

大寒文章11:大寒

文/我心想事

大寒,很安静。

千里冰封。雪花在石阶的缝隙里,在枯瘦的树枝上静静地守着,仿佛十指相扣的心跳,带着玉洁的胸襟等待春的消息。

大寒,也躁动。

纵隔了千山万水的距离,穿过红尘桑田,牵手春的消息足以够我们取暖,花草的枯萎是蛰伏的苏醒,一只麻雀在雪地里的叽叽咋咋,会消解了一个冬季的寒意。

大寒,更热闹。

有了春的消息,人们再也坐不住,春联灯笼的红色渲染了春的血脉,饺子老酒的热气闹腾了春的笑声,春节来了,丰收的人们把大寒的节气过得热气腾腾。

雪地里有了孩子的笑闹,一声脆响的鞭炮,把孩子们那心里的春天、春意、春情全都大写在天地间。

大寒,触摸着严冬走过一个个节气,牵手来年,牵手春天。

走过二十四个节气,我们会翻开新的一页。

新的希望在等待着我们!

(至此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都写完了,感谢大家一路的耐心和鼓励,让我们一起等待春的消息吧。)

大寒文章12:雪花飘落,情恋寒冬

文/太阳雨史忠和

又到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雪儿似乎要为即将逝去的冬日再铺上一层绵绵的白被,亦或是瑞雪兆丰年吧。开始,只是偶尔零星的飘过几朵又轻又薄的雪花,稀疏地,慢悠悠地,轻轻向下飞舞。渐渐地,雪的密度增强了,速度也比开始时快多了,雪花也变得厚重起来,纷纷扬扬地飘洒着。天空顿时成了银白一片,像满天的白蝴蝶轻韵地舞蹈,又如纯白的礼花从天而降。灰暗的天空,悠悠飘飞的雪花,如一幅不着色背景的素描画,没有半点粉刷修饰之美。

虽然算不上是大雪,但漫天飞舞的雪花,劈头盖面的洋洋洒下,很是壮观!雪花,像是百变的精灵,迫不及待从四面八方,如同瀑布般的,倾泻而下,仿佛急不可待的在炫耀自己的轻盈不失美丽身姿,它洋洋得意,直泻而下,哗哗的,跳跃着,舞蹈着,欢呼着,雀跃着,向人们极力展示自己生机勃勃的一面! 栏杆上,白了,房屋上白了,光秃秃的树枝上也结了一层茸茸的白毛,常青树则没有了往日的翠绿,一眨眼就穿上了白色的戎装,在朦胧中颇有神奇之风。

雪,越下越大,漫天飞舞,似烟非烟,似雾非雾,就像春天的柳絮一般,不停地飞舞着;远处,玉树琼枝,粉妆玉砌,飘飘洒洒,纷纷扬扬,拥抱着隔别已有三季的大地,一切笼罩在这茫茫的大雪之中了。好一个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的世界。

看着,看着,忍不住轻轻地推开家门,一凉意扑面而来。风伴着雪花吹在脸颊,似是恋人柔的轻抚,心中顿觉怡然。仰望迷蒙的苍穹,每一朵雪花都宛如无家可归的纯洁灵魂。我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雪,静静地听我自己,雪围着我飘落,雪抬着我上升,我融入了雪,顷刻间,世间除了雪,再没有别的什么,宇宙变成了一朵白雪。

而此时,雪浪就象一个调皮的小孩,一阵一阵向我侵袭着,持续不断地向我靠着她的肩膀,笼着我,粘住我,让我无处可藏。眼睛睁开是雪,闭出是水,冰凉凉贴在眼窝中。风雪从衣服缝隙处幽幽渗进,前胸及脚踝流动着刺骨的湿气,真正让我体会了什么是季节的变化,带给我冬的韵味。

雪,是从万丈高的空中飘下来的,轻曼飞行的舞姿,自由飘逸。以晶莹剔透的心灵,点缀着人类不曾构画各种花瓣的图案,沉默地飘浮与飞翔,展现一种冷酷的美。终于,缄默在地上、屋顶、坡里、山颠…静静等待融化,悄无声息。

雪花是有内涵的。她不会像雨滴那样用声音倾述自己的心情,而正是雪花那优美的静感,才向我们表达了内心的素洁和清静。这样的静谧不单是用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而是用我们的心灵去倾听去感受才得到的。雪花是人类心灵的写真,当我们看到了雪花的时候就看到了人儿最纯洁的一面。雪花装饰的世界真的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这个世界虽然不想以往那样富有绚丽的色彩,可是当雪花洒满每一个地方时,我们会感觉到洁白的世界才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美。这样的美原来是这么简单,简简单单,安安静静,就像是走到了世界的外面。那里听不到嘈杂的声音,看不到繁杂的迷乱,瞬间,自己就变得轻松了,心情也变得那么愉快,全身心都得到了休息。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坐看青竹变琼枝 ”我轻轻吟诵着,昂起头,张大嘴,让片片花瓣徐徐飞入我的口,这真是天然的冰淇淋。哦,湿湿的、凉凉的、甜润润的,如一股甘泉缓缓滑进我的舌,我的咽,我的喉,我的心田。捧起一团雪用力往空中飞撒,点点滴滴,滴滴点点,晶莹透亮,幻化成颗颗繁星洒落在我的头,我的脸,亮了我的每一个部位。

在冬的怀抱里深深呼吸,体味这份宁静与淡定,从容和纯净。恍惚之中,置身在雪花世界里的我,似乎也变成了一片洁白的雪花,从天空而下,飞转翔舞,绽放最美的花瓣,点缀冬天。

大寒文章13:感谢冬天

文/蔡永庆

小寒大寒时节,正值一年中最寒冷的数九寒冬。鸟儿禁不住北方的寒冷,早已纷飞南去,此刻正享受着那里的温存;还有些走不远的虫物,也于先前遁地冬眠了,如今还酣睡不醒呢!

世事难免苦难,万物适者生存。动物如此过冬也不失为一种本领,本无可厚非,却不想称道,因为总觉得它们并未去适应,只是冷风一吹,便逃之夭夭了。于是,北方大地就只剩下那些披风戴雪的寒树寒鸦了。

二九里的一天,我忽然想到都市里那片树林走走,于是裹紧棉衣冒寒出去。林子里一派萧疏,一派寂寥,犀利的北风刀刮一样肃肃而过,刺人筋骨,痛人肌肤;地上的残叶被风卷起又抛下,瑟缩着发出悲凉的嚓嚓声。我抽起衣领缓步前行,蓦然间发现眼前两排杨树紧裹了三季的草绳被崩开,散落在地下,只见那表皮下微微泛着些鲜亮的青绿,透露出一股铮铮铁骨的精神气儿。

树梢高高的擎立在阴晦的天空,根根枝条苍劲有力,利剑一般挥舞着。狂风袭来,猛烈地摇晃着它们的身体,但无论如何也动摇不了它们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像一团永远燃烧的火焰,伴随它们战胜了一场又一场严寒。冬天来了,春天定不会遥远,顶住了这最后的冬日,春天的大门就会为它们敞开。曙光在前,它们变得越来越兴奋了,风越是狂虐,它们越是充满豪情地舞蹈,就如两列欢迎的队伍,不停地挥动双手,接住风,又从容地送去,微笑着直待东风来拂。

生命需要冬天。冬天能够还你以本真,给你以静心,化你以清晰,激你以担当,让你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路上的风霜,会坚定你的信念,锤炼你的意志,丰富你的阅历,成熟你的思想,铸就你内心强大的力量。

我昂起头,走出寒风吹荡的树林。拐角处,数枝俏艳的蜡梅在路边傲然绽放,两只喜鹊正传送着春天的捷报……

大寒文章14: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文/洪利

“大寒”节气是二十四节气和冬季时节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节气,因此“大寒”就是“大冷”的意思。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度时为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间,且最结实、最厚道、最有力。大寒之时,冷气来袭,寒潮频繁,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此时要注意防御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尤其是农业上更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在我的家乡济南的南部山区,有“小寒大寒,杀猪过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的民间俗语,说明过了大寒之后,下一个节气就是“新春”佳节了。还有“到了大寒,离年不远”“大寒一到,春来报到”“过了大寒,就要过年”“大寒迎年,转眼春天”的谚语,也都是表达“过了大寒,算是一年”的。因为过了“大寒”之后,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全部“过完了”。也就是说,只要到了大寒节气,便离春节不远了,因为下一个节气就是“立春”,应该划分在另一个年头了。但是,立春的出现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年前立春,一种是在年后立春,所以大寒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节气,叫做“大寒迎年”。在我们农村,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且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里,当地也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活动。

有关大寒节气的谚语很多,但大都是表述大寒之“冷”的。因为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所以便有了“三九四九冰上走,大寒时节冻僵手”的谚语。还有诸如“小寒不如大寒寒,小寒不寒寒大寒”“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大寒大寒,无风也寒”等民谚,都是用以说明大寒节气之“寒气逼人”景况的。同时,还有“大寒不寒,春分不暖”这句谚语,主要意思是说,如果大寒这天不太冷,那么寒冷的天气就会向后展延,来年的春分时节天气仍将十分寒冷。这些民间俗语,都与气象“预测”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该冷不冷,不成年景”“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暖个够”等谚语,都与以后的天气变化有许多关联。另外,“物极必反,冷极必暖”的谚语,更说明了在极寒的大寒节气之后,春天的脚步已越来越近,东风拂面、春暖花开的季节就要来临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家乡还流传着诸如“过了大寒,回家过年”“大寒大寒,盼夫回转”“不到真大寒,亲人难见面”的谚语,主要说得是在那个年代里,每到冬季的时候,村子里大多数劳动力都要被派到外地去“出福”,即服劳役、下苦力,不到年底别想回来,所以,家中的亲人们都盼着“大寒”之后早日归来。

大寒时节,是一年中天气寒冷至极的最冷季节,也是冬令进补的好时机。进补的重点应放在固护脾肾、调养肝血上,进补的方法最好是食补与药补相结合。偏于阳虚的人食补以温热食物为宜,偏于阴虚者以滋阴食物为宜。大寒的饮食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另外,大寒养生,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说法。药补要结合自己的体质和病状选择服用,如体质虚弱、气虚之人可服人参汤;阴虚者可服六味地黄丸等。又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在饮食上也要顺应季节的变化,还须多添加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升发的需要。

大寒文章15:江南落雪

文/落英

大寒节气天空阴沉北风萧瑟,中午时分天空落雪,硕大的雪花密集地下着。“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南宋诗人雪中作诗抒发情怀,我们今天再读此佳句是否有同感?其实,雪与雪之间,寒冷与寒冷之间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

江南的雪,不比北方的雪厚重坚实耀眼炫目。江南的雪,阴柔之美别有一番娇弱,软软的落在屋头树上竹林中。皑皑白雪压弯了枝头,经过雪的妆点韵味十足。撑起雨伞走向室外,听无声的落雪,看飞雪漫天。在欣赏雪景的同时,拍上几张照片,定格在人与雪的自然中,给单调的冬季增添一些情趣,感受一番分明的四季更叠。

近年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气候已经悄悄的发生了一些变化,江南夏季的酷暑似乎不再那么不可忍受了, 江南冬季的寒冷雨雪也少了许多。雪,已有几年没有光顾了。但是,今年这已经是第二场雪了。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经过冬季漫长的等待,春天的脚步已经走来,立春就在眼前。可是白雪却不耐春色来迟,兴冲冲的送来厚重的礼物,用雪的洁白妆点人间,把房屋、庭院、树木素里在银装里,就权当落花以充春景。

落雪无声落雪有痕,徜徉在雪的世界里,漫天飞舞的雪花宁静而清丽。落在地上已经有些融化了,踩在松软的雪地上,雪迅速以水的形式流淌开来,因为大地还有些温暖,不足以让它坚实起来,这也许就是江南江北落雪的不同之处吧。

“江南雪,轻素减云端。琼林忽惊春意早,梅花偏觉晓香寒。冷影褫清欢。蟾玉回,清夜好重看。谢女联诗衾翠幕,子猷乘兴泛平澜。空惜舞英残。”王琪的忆江南,景象映入眼帘,好一幅“江南雪,轻素减云端。”

此情此景,我欲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对话,请教前辈面对雪景抒发的情怀。又或许诗句就是诗人的对此最好的阐述。四季轮回,冬季不请自来,在不常下雪的江南,有谁知道在哪一年,人们又会邂逅在哪一场冬雪之中?因为是赏自家的雪景,不期而至最好。

大寒文章16:年味记忆

文/安建雄

大寒节气过后,天气开始悄悄转暖。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空气中的一切都好像在酝酿着节日的浓重气氛。

这样的时候,忍不住怀念起童年的年味来。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度过的,我的老家在彝山深处,当时的物质贫乏可想而知。对于我们这些山娃子而言,那是一个嚼草根都特别香甜的年代。

每到入秋时节,我们就巴不得山上的树叶尽快变红,秋山像火一样灿烂过后,年关就近了。不管家中如何困难,除夕这一天,都要宰一只鸡,以显示这个节日的隆重。如果年成好一点,食物会更加丰富,糖果也会备得更多一些。那时,我们脑海中的“盛宴”,也就莫过于此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念五年级时,一个同学非常认真地向我表达过他的梦想,他满眼憧憬地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天天过年!

每年的尽头街——也就是年街,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央大人带我们去,尽管来回要走二十多公里的山路。街上人山人海,有时挤得连脚都落不了地。满街的花花绿绿,男孩子最先想要的东西就是爆竹,因为爆竹的威力和花式,在过年几天的时间里,最能给男孩子带来自豪感。爆竹买回来了,要在朗朗的太阳底下晒一晒,这样它才会响得脆亮有力。爆竹在太阳底下晒着,我们忍不住要摸一摸,真像宝贝一样。

年夜饭过后,孩子们打着饱嗝,用手抹一抹嘴上的油,带着非常满足快乐的神情到村中的某一地点集中,而后由大一点的孩子指挥着,浩浩荡荡地去进行一项重要的活动——讨柴。队伍每到一户人家门口,都会用彝族话大声齐喊——给柴来,给柴来……那声音喜气而有活力,久久在彝寨里回旋。主人家会愉快地将家中不便烧的粗大的柴块交给孩子,有甚者就连破了的猪槽也让孩子们抬走。接受任务的孩子将讨来的柴抬到宽阔的场子上。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场子上已经堆了如同小山一般的柴垛。

彝族是一个崇尚火的民族,除夕下午孩子们挨家挨户讨柴,然后在初一早上燃起熊熊大火,其实是寄寓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之意,更表达了世世代代的山民们希望生活一年比一年更红火的心愿。

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是我那在大山深处的老家,也已经处处呈现出现代化的景象。只是,我童年时麦芽糖的滋味,还有那些讨柴时纯真而喜气的声音,都已渐去渐远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