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情绪的散文(精选11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情绪的散文1:爱她的情绪陷在影像记忆里华静
我至今忘不了她——我的曾外婆。她的百岁的人生历程,应该拥有许多的故事,可我并不全部了解她的历史。
当我想起她的时候,随之想起的也是和我有关的一个又一个往事。恰恰就是这些细节,维系着丰富而又高尚的一种魅力,让我在想她时,将略带感伤的怀念和悠远意味的思念跃然纸上。也许,这也是我作为第四代人一定展现的鲜明情绪。
“想我的时候,就把***妈当成我。”她这话曾让我无法理解。我困惑,难以判断她说这话的初衷。但分明又理解她对我失去她以后的日子的担忧。她这话,仿若将压在箱底里的东西翻腾到箱子外面,让人在异样的气息中沉醉于一种想象。
她就是她,谁也代替不了她。当她那裹着的一双小脚一步一步走在路上时,我跟在她身后,体验着逆时代存在却又无以言表的柔美与自信。
她会在做着手中的活时,讲一些她近乎透明的遐思,那些话语对于幼年的我而言,魅力四射,透析着神话般的美丽色彩,构建着传统以外的自我意识。
“你就是你,不是别人。”
“你在这个家里长大,这里就是你全部的家。”
“想得越多,翅膀就会越沉,还飞得起来吗?”
“大人说的话也不一定全对,他们不对的地方你也能指正。”
“新式样的日子我过上了,旧式样的日子却在心里过不去。”
……
没有层层叠叠的掩饰,那话就这么一点一点说开来。
敬重曾外婆的人,更多的是敬重她有思想。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个性”的元素尚不鲜明,但曾外婆留给人的印象居然是浓重的却又最放松的一种状态。那种超越自我的生活本身的东西,她其实一直在追赶。
夜晚睡觉前,我们洗脚。我愿意用手撩起盆中的水冲洗她因常年裹着而被压平了的脚趾。问她,疼吗?也不知问过多少遍,她也不知道回答过我多少遍。但因为知道是脚在走路,所以格外关注她的痛。我总以为她的神经末梢会感觉到痛,那双变异了形状的脚就像失败了的一件作品,会让她伤感一生。然而,她在我成长的日子里,用她的言行告诉我的,远不是这样的结论。
裹脚,竟然于她有温馨的少女记忆,是牢牢嵌在她灵魂深处的一种与爱有关的记忆。都裹脚的时代,她认为爱她的家人视裹脚为“时尚”和爱护,裹脚似乎不是平庸的随大流,更是家人对她未来生活的修整。望着自己扭曲的脚,她回答我问题时,总说,我不恨家里人。
每次去西单商场,看到摆放在老字号货架上的那双尖头皮鞋,就想起我的曾外婆。这对于我来说,是个缺乏归属感的梦了。
情绪的散文2:怀旧情绪
文/李瑞华
其实,不想去怀旧
其实,不想写这些怀旧的东西。
老是去回忆,就好像显得我的过去有多么沧桑似的;也好像显得我过去的生活有多么五彩缤纷似的;又好像显得我念念不忘某个旧人、某段旧情似的。其实,我就是世界上最普通的那个男人,和绝大多数的凡夫俗子一样,踏着岁月的足迹,从无忧的童年,经过青涩的少年,到躁动的青年,然后到平淡的中年,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过来。可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青春不见了,只剩下一些所谓的回忆了。
有人说,如果你开始喜欢怀旧,那么说明你已经不再年轻了。
很同意这个说法,因为年轻时候是不具备怀旧资本的。只有经历和阅历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思维才有可能在岁月的催化下发酵,酿造出甘醇的美酒,发散出浓浓的馨香。
如果哪个人一直怀旧,说明他已经老了,这话大体没错。可随手翻开报纸,满满的是对逝去岁月的追忆。难道这个时代老了?这个社会老了?
怀旧情绪,几年之前不过是文人们的嘀嘀咕咕,可眼下弥漫了整个社会,似乎中国人都变得多愁善感起来,稍不留神就会毫无来由地想起过去的事情。
对于怀旧,你是否会认为这种情怀并不真实?
不知何时,发现自己也成了一个怀旧之人。骨子里的怀旧情绪,随着岁月的潮渐涨。那时的平淡甚至生活的艰辛,在今天看来也有它浅浅的温馨与美好。所以,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怀念那时的一草一木,那时的童年游戏,那时的露天电影,那时的夏夜星空,那时的红枣桑椹,那时的郊游野趣……
记忆是握住自己的最好方式。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比记忆更加私人化的了。即使是面对同一范畴的集体性回忆,也不会出现任何细节上的完全重合。
记忆是一种回归,是现代人对抗存在的虚无与绝望的最好武器。
而怀旧,是把令人恐惧的时间空间化的一种方式。只有在这被凝固的时间中,人才能完成对死亡的永恒降临的暂时性躲避。在对自我生命的历史性回望中触摸一些“事情本来的样子”。
怀旧,同时也是将集体记忆转化为个人记忆的一种方式。这正如克尔凯廓尔的主张,现代性的主要活动是群体社会的漂移,生活日益集体化和外在化的群体社会意味着个体的死亡。集体的理性告诉我们未来怎样怎样其实那是大可怀疑的。未来到底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今天的一切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那个过程中的痛苦和希望曾经怎样在你生命的每一寸经络中行走。
有些事情,是很难重复的。也许是不愿,也许是不必。只是偶尔会把它捧上心尖,细细体味。
在同事之间,也时常会有一些怀旧的话题。末了,终于还是让它仅仅成为谈资。因为不愿这怀旧的情绪充斥于我的文字。否则,它们可能会在我的文字中泛滥成殃。
我想,我该面对现实的生活。这才是最贴近的真实。我把怀旧的情绪尽量冲淡,但它依然会在每一天执拗地出现。这是无法回避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事,所遇的人,所持的物,有很多原本就是和过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会在某一次让你在这一刻想起当时那一刻的情形。它不是一种浪漫的粉饰,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真实的感觉,只有自己深味。
让我们怀旧的,无不是已经远去的。怀旧,让心底的温暖会增一分,亦更加懂得何谓覆水难收,对于今朝的拥有,也会更加珍惜一分。
当你面对一位老人絮絮地唠叨往事时,不要投以诧异甚或厌恶的目光,请抱着一种理解宽容的态度去聆听,去感受。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因为你还不懂。但是,多年以后,你应该会懂。
怀念过去,是因为有很多美好的记忆需要珍藏;怀念过去,是因为有很多心灵的伤痛需要抚慰;怀念过去,是因为很多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怀念过去,是因为有很多刻骨的教训需要吸取;怀念过去,是因为要感恩生活的赐予,怀念过去,是因为要获得灵魂的重生……
“物质文明向来是朝前看的,而精神家园往往在走过的路上”,人类就是在物质的展望与精神的怀想里走到今天的。展望是虚幻的,怀想则真真切切,逝去的过程永远地留在幸福的心灵之中。
想起从前,天总是蓝幽幽的天,路总是走不尽的远……
情绪的散文3:情绪下的焦虑
文/东山峰人88
我留念儿时街头巷尾人家门前摆放的茶摊。一个小桌或一个小櫈摆上几个或十几个玻璃杯子、扣上平板玻璃盖,一杯杯桔红色、桔黄色液体在玻璃杯中晃动,像极了当时最时髦的饮料,挑逗着年少的眼球和渴望,然后透着一股清凉诱人口渴的馋咽。
小时候,在无处可藏的炎热中,有种茁壮成长的无限潜力,活动量大,体内水分蒸发快,常常会因此感觉喉干舌操,一分钱一杯或两杯的茶水便成了我止渴的最佳饮料。而今,随便你怎样寻觅,却再难发现它的痕迹了。那种消声匿迹的街头玻璃杯茶摊的印记,恐怕变成了80、90后们头脑中一种久远的传说。
现在,高节奏的社会发展,意味着过往的终结和新生活的开启,因此,人们已习惯于出门自带水杯以求卫生、方便、解渴。而且街头的超市和商店,各种饮料及冰茶比比皆是,早已取代了昔日的茶摊,如果说还能寻找茶摊的印记的话,只能在街边茶馆找到,但那都已经面目全非了。
曾经,那些不被正视的压力,都被压缩在毫无心理准备的现实中,日益收紧退休后的生活上升指数,高昂的房价,带孙、送孙读书、做饭。把伤疤当成勋章的我们,都被一点点吞噬了梦想的空间。让人变成为一个被钉在屋内的玩偶。
而城市茶摊现象,用一种文化为我们构筑起了精神乐园,讲透了恒久不变的人性。在这个精神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超凡脱俗、光怪陆离,但其实又跟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熙熙攘攘,三五成群的喧哗声,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在清晨时分再度响起。嘈杂的吆喝此起彼伏,搅动着初夏躁动的清凉。茶瓶、茶杯放在折叠桌上,躺在靠背的塑料椅上,扒开双脚,盯着往来的人群,盘算起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让人脸颊不由得泛起了微微红晕。那些挑担小贩、菜农的瓜果蔬菜在清晨的阳光下洒着一层诱人的五颜六色,让人不由得想要俯下身,拿起来凑在鼻子下闻一闻透着水汽的清香。卖黑市香烟和男性秘方药的小贩,拿着铅印‘六合彩’信息买吗的市民们都穿梭在各茶桌边,舞动着城市市民心态的欢乐。
久违的街头茶馆,这种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的茶摊,是在城市街边、树林、空地中开发出来的,几张折叠桌和塑料凳子就支撑着城市市民的生活休闲方式,三五好友、街坊邻居、同事同学在这种休闲方式下集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打法一上午时光,有的回家还不忘记捎上一把小菜,真是把市民生活过到了极致。
三、四元钱一杯的茶逗留半天,付费不大,平民消费的起。这种文化生活的形式,就是城市存在的意义。这种以市民休闲方式的街头茶馆,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氛围,正是为了让人们可以更好地生活。城市是因人而创造出来的,而非人为城市而生,是人赋予了城市以生命力。
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许多人以财富扫出一片天下,却在街头巷尾的茶摊里,凭着“有趣灵魂之人”的集散地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恐怕这是要算一个。
人的一生中,都有自己的欲望和生活环境,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与生活对弈。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明白在成年后,越过层层心理屏障将对世界的认知碎骨回炉、淬火重生的滋味。其中多少苦辣辛酸,冷暖自知。只是,不一样的经历,注定了不一样的人生结局,好与坏,都得照单全收,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也许就是常说的‘命运'
搁在往年,我是不大出门的,喜欢宅在家里自娱自乐,外面的喧闹,同学的邀请,慢慢地我也涉世到市民生活尚浅中,了解一些外边的世界,感知一些间接的人生。因为沉浸,因为思索,而外面的热闹又容易成为我个体的经验,常常读书宅在家中往往容易让人耽于想象。如是我便成为混迹于城市的市民生活中的常客了。
街头茶馆的涌现,折射出许多市民心态,在焦虑的时代下,每个人都会感觉有一种生活的压力和对社会诸多的不满意,并且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这种情绪传导开来。大家谈到更多的是当今的人与社会关系,众口一词的破题思路在于;找到制度性利益平衡的关系,找到经济平稳发展模式,希望;公共服务到位,希望实现政府角色转换?希望;民主法治、社会公平,建立有效的公平博弈机制?希望;社会循环,能在平稳发展中完善自我纠偏机制,形成新的凝聚力。希望退休后取消双轨制,大病有保障;这种情绪下的震撼观感,能引起每个公民的情感共鸣。这不是略微’乏善可陈‘,而是’善莫大焉。‘。
一晃,已经六十五年了,寻寻觅觅、兜兜转转,眼看这人生就要过去一大半了。生活其实都不易,生命本多磨难。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美国有个畅销书作家叫芭芭拉•艾伦瑞克。在1998年,她为了体验底层人民的生活,决定亲自尝试在六个城市打不同的工。她隐瞒自己记者的身份、断掉了以前所有朋友的联系,只留下了1000美元作为启动资金。结果她发现,穷人的生活只有两个字:权衡。权衡消耗了太多的精力、脑力和动力,变富基本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最终,花了太多时间、太多精力去打工的芭芭拉只会沦为一个工作机器,她无力去想、去做任何其他事情,直到情绪崩溃。六份工作的结局,皆是如此。这就是穷人的生活,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很难从这个循环中突破。
纵观我自己几十几年的变化,我一直在寻找分享过去了的历程。曾经那种天生的冲动导致我在少年,中年和心灵上许多遗憾。而退休后出现的空余,使我更进一步有了怀念的提升,青春与无知第一次可以在1972年,“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但是,生活会把每一个成年人打回原形,乃至我退休后又重新交换思想。
偶尔,与朋友在上档次的茶馆喝茶,扯到一些有关’品茶‘之事,就略知一些这方面知识了。切一杯茶,茶叶内含物质被开水冲泡出的汁液所呈现的色泽叫汤色。汤色有深浅、亮暗、清浊之分。以汤色明亮、纯净透明、无混杂的为好;汤色灰暗、混浊的为差。红茶以红艳明亮为优,绿茶以嫩绿色为上品。如果茶水泡好后放置久了,里面的茶多酚就会被氧化变色,呈深褐,茶水颜色变深。人们饮茶的目的就是借助茶叶的苦味刺激消化腺,促使消化液分泌,以增强消化机能。再就是利用茶的寒凉之性,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
但是,在街头巷尾喝茶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茶馆的茶叶一般就是一二十元一斤,冲泡的水也是平常的自来水。然而老百姓喝它,喝的是一种叫过日子的状况,喝的是一种心态。茶摊上人手一杯茶,很是惬意,也很契合他们慢日子的调性,喝喝茶,打打牌、搓搓麻将,日子实在是太闲适了。
茶水钱也从过去几分、几毛涨到几元、几十元不等。看日子品质是提高了,大家也是愈加的会享受了,许多人点评这种街头市民文化都说是用茶水泡出来的城市,此处,随眼可见带杯、端杯的人。喝茶,喝出了人生的个性,从一些人手中的拿的茶杯就能看的出来,他虽不是一个精美的品茶人,但他喝茶是为了解渴聊天,有些人喝茶便是日子的品质和寻求,茶文明也是深化到了每个长沙市民的心里,有人调侃;假如你在大街上找不到的人,能够去街头巷尾茶摊上或茶馆试试,保不准他们都泡在茶馆里头了。
现在人们品茶是一种休闲方式的享受,也是快节奏生活下的一种自然产物,或是一种解压方式。虽然喝茶人的心态各异,但我觉得还应该含有;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等。我现在变得喜爱喝茶了,喜爱在茶馆里头听听朋友论国事家事,论自己的沧桑,谈奇闻异事。喜欢在街头巷尾的茶摊上看看路旁边行走的人,看花遛鸟,看人生百态,感触城市市民文化和气味,也是观察到文化层次留白边缘上的笔触。
在喝茶当中,我看到许多鬓角染上雪白的人,看见在眼尾皱纹炸开了花的人,就此感叹,时光伴随我长大,也在催我变老,还使我变得更加成熟了。
如今,我敬佩简单的快乐,那是复杂的最后避难所。我常想;人活着,多研究人性,少试探人心。研究人性,你会看淡很多事,看清很多人,你会越活越明白,越活越通透,而试探人心,多半会让自己失望,寒心,乃至痛苦。我们经常说,社会复杂,人心难测,这说的就是人心会变。社会由人组成,社会的复杂,其实就是人心的复杂,人心的复杂,其实都是人性在作怪。
由年老而成熟,由成熟而悟出许多人性的本质,但不知茶友们是否赞成这样的说法呢?每个喝茶的人又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坐上茶桌呢,端起一杯茶的呢?
喝茶,真想选择一个优雅的环境、叫上几个知心朋友泡上一壶茶,说古论今谈天说地。纵观人生百态,不由得使我想起支配中国两千年来的儒家人生哲学,它的理论看起来是建立于“不自私”上面,话皆说得美丽而典雅,甚至表面上还仿佛很高尚,但实际上却是有许多问题的。它的缺陷最明显就是对老百姓的不公证。它规定了作人的许多义务,却不大提及他们的权利。一切义务仿佛都是必要的,权利则完全出于权贵以及天上神佛的恩惠。然而,当这些空洞和虚伪的教训束缚不住人心时,国民意识和道德便自然会堕落崩溃。现实早已把这种儒家人生哲学思想驳得体无完肤。
人群中、茶馆里、聚会的交谈中,大家议论最多的还是当今社会结构与利益的博弈。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公务员与非正规就业市场在工资待遇、福利保障、就业与失业指标等方面的分化非常突出,造成了许多社会结构性矛盾。
在谈论茶摊后扯上这些事,或许是反映市民中间对社会矛盾的真实看法,它会使你内心受到煎熬,并透支着你对社会的希望。这种想法,并不代表我是一个极端主义思想的人,我也没有那么卑微低贱,只是匍匐在现实的尘埃中,较理性客观的发表了一些看法,因为,单级的思想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吞噬所有观点的价值。是否招来了一些人无端的攻击,不得而知?如果是这样,’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什么叫成熟?有人说;明亮而不刺眼,柔软却很有力量。我承认,在情绪下有许多焦虑。但有幸接触到街头巷尾的人群,也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思想上的盛宴。’焦虑‘这个名字就那样静静地躺在那里,你从不刻意去翻动,他却已经在你心上千回百转,如影随形,让你避无可避,心痛到无法呼吸。
哲学家桑塔耶纳有一句名言:“我们的尊严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懂得什么。”然而,真正看穿世界的人,必定是一个悲观的人。
往来无闲事,谈笑书与文 2020.6.9草
情绪的散文4:我的“短生活”
文/余平
前一段时间我情绪不好,上星期居然对朋友出言不逊,多年的朋友就这样闹翻了。事后我觉得自己不对,可就是放不下架子认错,我灵机一动用微信给朋友发了个语音短消息道歉,朋友马上回复了,一来二去我们又恢复了以前的朋友关系。我喜欢短消息这样的交流方式,方便快键,而且在某些情形下可以避免直白表露带来的尴尬。其实在喧闹的街头、熙熙攘攘的车站、美丽的公园,经常会看到埋头发短消息的人,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离不开短消息了。
前些天午休时间几个同事在闲谈,爱书的老李笑着问我们最近在看哪本书,小吴直截了当地说:“这年头我们已经不再捧着厚厚的书看了,读不进去不说,也浪费时间。”大家都点头默认,说真的我如小吴一般这几年真的没好好看过一本书,我越来越倾向于当“标题党”,看报、浏览网页、翻阅电子邮件只看简短的标题,往下的内容就懒得看了,我更不追剧,冗长的电视连续剧我提不起兴趣,相反我喜欢看短片短剧,微电影让我在短短的十分钟也能过一把电影瘾。
上星期我向老婆征询今年春节的出行路线,老婆说:“这些年我们春节旅游一味贪远,一路上走马观花,我算是厌烦了。”老婆的话正合我心意,这样的长游既没玩尽兴,回家后还疲惫不堪。我对老婆说:“我们春节可以短游一把,花一天时间去郊外烧烤或者去乡下观赏田园风光,或者去泡泡温泉等,这样的短游轻松惬意,不必为食宿操心,也没有车马劳顿之苦。”我的提议老婆赞成,我们把短游的目标锁定在城市近郊的农庄,这次亲近自然的短游成本不会高,旅游归来人也不会疲惫,真的值得尝试下。
春节还没到许多聚会就如约而至,老同学要聚一聚共叙同窗情,老朋友也要共叙友情,QQ群的网友也要聚一聚见见彼此的庐山真面目。这么多场子要赶,我却不担心时间问题,大家似乎都达成了默契,约定的聚会方式都是短聚,时间不超过两小时。聚会时间短,不必为饭局的事劳神,喝几杯清茶亦可相谈甚欢,短聚不伤身体不费神,不必疲于应对牌局从白天码到黑夜,不用通宵放歌累坏嗓子。现在人际交往多,同学、同事、钓友、股友、网友一大堆,逢年过节都想聚一会,可时间有限,个人精力有限,人们口袋里的钞票有限,这也许是高效率的短聚盛行的原因吧!
在这个愈来愈快节奏的世界里,“短生活”也愈来愈受青睐,多数人都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觉得是无聊或无意义的事情上来。“短生活”让我获取的信息种类多,可大多时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交的朋友多,可能成为知心的朋友少,与人网上交流多,推心置腹谈话的机会少……这样的“短生活”我们离不开,放不下,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因此也失去了“长生活”的那份执着和深邃,我的“短生活”真是让我五味杂陈,痛并快乐着。
情绪的散文5:别用情绪养孩子
文/摩卡
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用情绪去养孩子。开心的时候,“心肝,宝贝”一通猛夸,不高兴时口不择言,甚至有的还伴着拳打脚踢。一代代孩子在父母的情绪下长大,又用情绪培养着自己的下一代。
每次在游乐场看到家长劈头盖脸地骂孩子,我都特别心疼,想走上前说些什么,又感觉无能为力。当一个人处在感觉他是“对”的当下,惟有尊重他的选择。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哭着跑过来对爷爷说:“有个小朋友打我。”爷爷当时就怒了:“他打你?那你怎么不打回他?”爷爷这么一问,孩子哭得更凶,指着耳朵说:“我这里好痛。”
爷爷的嗓门也更大:“你没本事打回人家,还好意思哭?再说那么多孩子,人家怎么不打别人,偏偏就打你?”小男孩越哭越委屈,爷爷觉得丢了面子,拉扯着把孩子强行拽走了。
还有一回,也是在游乐场,也是一个小男孩哭着跑来找妈妈:“妈妈,大哥哥打我。”男孩的妈妈先是抱了抱孩子,问孩子打在哪里了,痛不痛。接下来妈妈的那段话,对我很有触动。
“妈妈知道你很痛,妈妈帮你揉揉,大哥哥打人是不对的,等下妈妈去跟大哥哥说,让他不要再打小朋友了好吗?”
“好。”小男孩不哭了,转身跑回去玩。
多么智慧的妈妈!只有尊重孩子当下的感受,孩子才会收到最有效的理解和支持。孩子的世界很单纯,挨打后未必就想着再打回去,跑来对家长倾诉委屈,也许他们只是想要一个理解、抱抱而已。
太多的成年人强行进入孩子的世界,用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来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可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又解决好了吗?
一位朋友离婚后,细数了前妻种种恶行后,余怒未消:“这个水性杨花的女人,孩子的抚养费她从来就没给过,这回让闺女去要,让孩子亲眼看看那个当妈的德行。”
“亲爱的,”我打断他,“我看到一个好狠心的父亲,用仇恨做成一枚子弹,射进了女儿的胸膛。”朋友愣了一下:“怎么会是我狠心?我想让孩子看看***有多狠。”
接着,我们有了以下的对话:
“你是知道前妻不会给生活费的是不是?”“是啊!”
“你也知道女儿要不到生活费的对不对?”“是啊!”
“那为什么要女儿去?”
“我得让孩子看看***有多狠!”
“可是,让一个孩子被母亲拒绝,亲眼看到母亲有多绝情,多冷酷,你想过孩子的感受吗?”
听到孩子的感受,朋友的眼圈红了。
每个孩子都忠于自己的家庭,年幼时,父母的言行就是至高无上的《圣经》,不管对错,孩子都会复制照搬。孩子和父亲的关系,就是跟男人的关系,孩子跟母亲的关系,就是跟女人的关系。假设母亲每天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地控诉他(她)的父亲多不负责,脾气多不好,孩子长大后,还会觉得男人有担当和可靠吗?
还有位朋友,单亲父亲。离异的原因是女方好赌,在独自照顾女儿十几年的光阴里,他总会悄悄买些东西,告诉孩子那是母亲的礼物。每次谈到孩子的母亲,有人替他鸣不平,他总会豁达一笑:“过去的事,不提不提,别影响了孩子。”他确实把女儿带得很好,孩子活泼开朗,没有一点单亲家庭的影子。
我们常说,一个家庭离婚了,孩子跟谁好?是谁更爱孩子就跟谁吗?是谁经济条件好就跟谁吗?都不是,孩子要跟的,是那个永远不会在孩子面前说对方坏话的人。
情绪的散文6:那些,在汴河的小情绪
文/朱小玲
那些天,情绪一直很压抑,总是有种落泪的冲动。看到凋零的枯叶,会眼中带涩;见到路旁衣衫褴褛的婆婆,会心揪着疼;因公出去拍景,竟也被意外的美景震慑到哽咽……对,这也许就是矫情,但还是原谅,原谅我的矫情。
一年半,18个月,77个星期,540个交替,这是毕业后我与魅力水乡汴河镇朝夕相处、共渡患难的日子,她见证着我褪去学生气渐显成熟的模样,她陪伴我走过一个个温暖而潮湿的时光,她看着我慢慢成长,给我带来最大的感动、最深的慰藉、最美的愿望。
我是一个路痴到病的人,走过千万遍的路依旧南北不着,所幸百度地图的强大,所以一直还在。但人生旅途呢,却是百度地图无法企及的,有很多时候会很害怕定力不够,迷失了自己,在喧闹处、在觥筹交错处、在明枪暗箭处、在尔虞我诈处……害怕看到太多的负面、听到太多的黑暗,接触太多的俗气,吞噬了当初的阳光灿烂、心中的天真烂漫、永远皎洁明亮的月牙儿。
幸好坚持地远离、逃避,幸好那盏永远闪亮的明灯,对,就是那盏灯!当走在心灵漆黑路上,垂头丧气时,那盏浮现的明灯,默默映照着我的脸,一缕柔和的光仿佛读懂所有心事,带走悲伤,带走恐惧,引领我走向曙光。是这盏灯告诉我“上与善”的差异,是这盏灯教我认识“黑与白”的两面,让我读懂什么是苦难、什么是真情、什么是奋斗、什么是自我……
记忆的田埂,那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已知或不应知的故事,在偌大的泪滴后,定格在此,或在字里行间、或在举手投足、或是心灵最深角落,化成红叶里的信念,无需记忆,却未曾忘记。
走过的时间,必定是酸甜苦辣百感交加,有满腹委屈的心酸、有压力山大的牢骚、有气急败坏的惨烈、有不被理解的痛楚……所幸的是此刻美好依然占据全部,所有的不快早已云散烟消,只道岁月静好。生物钟已不再如从前杂乱,定点起床、梳洗、吃饭、睡觉;身旁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也待我不错,会时不时陪我说说话;可以养活自己,还能给家人带去一些小惊喜;能够做一些事,证明自己还算能活;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打打球、看看书。这些于我真心足够。
在寂寞冷清的夜晚,会偶尔静坐,或是整理下自己的小情绪,或只是单纯的不想不问,也许是跟家人好友聊天视频,这样一个人的空房间也能过去540个夜晚,宁静、坦然倒也充实。有人说,怀念过去,证明这个人渐将老去,我却觉得珍惜往事的人才真正在生活。因为怀念,过去的露珠可以继续闪光,某个黑夜飘来的歌声可以继续回荡,曾经醉过的酒可以继续弥香。
所以,我还是固执一成不变地保守着某些东西,甚至在很多时间里靠回忆来打发自己。想想当时的爆笑点、当时的尴尬段、当时的你和我、当时的对与错。只是现实的忙碌常常让我们无法回味那些美好,仅出现在那稍纵即逝的瞬间,便被迫远去。
现在身边也有一些值得珍惜的朋友。越长大越孤单,越成长越觉得朋友的可贵,越入世越难交上知心好友,所以要倍加珍惜。感谢这寒冷夜里一碗热腾腾的豆皮;严肃生活里还有可以任意调侃的对象;被发现没有吃饭时温暖的电话……这些流水似的轻轻,星空般的灿烂,我将梦似的挂起,冲山谷大喊“别丢掉”,永记那跌宕的回音。
周先生说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既是圆满。
至少,此刻,我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情绪的散文7:秋天的情绪
湛蓝的天空,划过一行雁阵,我就闻到了田野里成熟的馨香。坐在一丛绵软柔韧的干茅草上,我把广阔的蓝天作为背景,想象着自己就坐在棉朵般流云的顶端,检阅日夜操劳的庄稼。这儿是金黄饱满的油葵、那儿是蔓长荚鼓的黄豆;左首是金黄酥脆的鸭梨,右首是躲藏在叶底的南瓜。玉米的棒子已经分身,臊红的高粱低首浅语。燥热的秋风吹过,这些成熟了的作物,动作笨拙,表情幸福,一个个像临盆的孕妇等待着惊喜的日子。直羡慕得那些开了花没结果的,结了果没成熟的,再也顾不得慢慢腾腾,四平八稳地度时光,个个脚赶脚地向前奔。
父亲曾经对我说,种庄稼,就得把庄稼像书一样下势读好。书里能读出黄金屋、颜如玉,但一年四季里,我和父亲更多的时候读的却是烦闷和责任。
月似银盘,秋风送爽,蛐蛐伏在菜叶上饮露放歌。此时,诗人们也许会对月兴叹,吟咏出“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的佳句。但我的父亲却不能免俗,而是蹲在碌碡上为玉米干旱的卷了叶子伤神,为葵朵上生了几条小虫发愁。在庄稼人的心里,稼禾是沉默不语的朋友。是朋友,就要惺惺相惜。下雨了,刮风了,天晴了,起雾了,谁有个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都要彼此牵挂。待到久旱的禾苗喝上了井水,满地的棉桃灭了病虫,耷拉的向日葵露出了笑容,父亲又常常会禁不住地嘶吼秦腔。啊啊啊,呜呜呜……说不清的音调,辨不出的词语,瞬间就会弥漫孤寂的原野、月色下的小村。相比之下,娘的情绪反倒好些。她站在案板边,一边择着自己亲手点在沟垄边的毛豆角,一边教着儿孙唱乡谣:“老鸹老鸹一溜溜,张家坟里炒豆豆。你一碗,我一碗,把你憋死我不管。”幽默诙谐的唱词逗得娃娃合不拢嘴,小狗小猫又摇尾巴又蹭人。
一场雨过后,天空放晴,天高地阔,沟畔河岸上到处都是收获的身影。渭河滩的花生地里,农妇娃娃们弓腰低首,拽住黄绿的花生秧轻轻一拔,那些藏在沙土里的“白胖子”,就一簇簇显形现身。玉米的叶子已经发白,沉甸甸的棒子微微分身,此时收获恰到好处。玉米秆子又高又密,钻进地里看不到人影,走近了才听到“咔嚓咔嚓”掰棒声。收割回的大豆,就晾晒在场地或庭院里。炸红的秋阳照过两天,就有豆荚“喳喳”的炸响。那声音脆脆的,很干净,老是让我想起蚂蚱的鸣叫。对门二嫂从娘家扛回一副连枷,我借过来轮番捶打,干燥的豆秸豆叶支离破碎,柴扒一搂,圆滚滚的豆粒就铺满一地。
收获的日子是最美的。放眼望去,往日沉静的田野一派繁忙,人来车往、你问我答。就连两个平时有点小过节的人,彼此见了面,都要和颜悦色地点个头。急急匆匆的脚步声,直至天黑才会渐渐稀疏。
仓廪丰实了,乡村人的喜乐就掩藏不住。有乡党串门,父亲第一句话总是问,看咱的庄稼咋个样?来人捡起个苞穗掂掂说,颗粒又圆又亮的,熟到稍头了。听着称赞,父亲呵呵地笑着,透过墙头的阳光给他黝黑的脸上涂满了油彩。娃子的学费不愁了!父亲也不忘给乡党鼓鼓劲,你家的大白萝卜,个粗得都赛过牛腿了。乡党很谦虚地说,咱那收成算个啥,你没见人家老八家的棉花,啧啧,那可是又白又喧软和。哦,听说他家的女子秋后要出嫁了。对呀,那女子心灵手巧的,谁家娶了谁家得福啊!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忙完秋收,又该种麦子了。耕地、整畦、施肥、播种,直至翠绿的麦苗完全覆盖了田野,冬闲才算开始了。
人种着地,地养着人。丰了,歉了,喜了,乐了,谁也解不开这缠绕的麻。你释放一点,我发泄一点,因成长和收获而生的情绪就弥漫了整个秋天、整个乡村。
情绪的散文8:我的“短生活”
文/余平
前一段时间我情绪不好,上星期居然对朋友出言不逊,多年的朋友就这样闹翻了。事后我觉得自己不对,可就是放不下架子认错,我灵机一动用微信给朋友发了个语音短消息道歉,朋友马上回复了,一来二去我们又恢复了以前的朋友关系。我喜欢短消息这样的交流方式,方便快键,而且在某些情形下可以避免直白表露带来的尴尬。其实在喧闹的街头、熙熙攘攘的车站、美丽的公园,经常会看到埋头发短消息的人,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离不开短消息了。
前些天午休时间几个同事在闲谈,爱书的老李笑着问我们最近在看哪本书,小吴直截了当地说:“这年头我们已经不再捧着厚厚的书看了,读不进去不说,也浪费时间。”大家都点头默认,说真的我如小吴一般这几年真的没好好看过一本书,我越来越倾向于当“标题党”,看报、浏览网页、翻阅电子邮件只看简短的标题,往下的内容就懒得看了,我更不追剧,冗长的电视连续剧我提不起兴趣,相反我喜欢看短片短剧,微电影让我在短短的十分钟也能过一把电影瘾。
上星期我向老婆征询今年春节的出行路线,老婆说:“这些年我们春节旅游一味贪远,一路上走马观花,我算是厌烦了。”老婆的话正合我心意,这样的长游既没玩尽兴,回家后还疲惫不堪。我对老婆说:“我们春节可以短游一把,花一天时间去郊外烧烤或者去乡下观赏田园风光,或者去泡泡温泉等,这样的短游轻松惬意,不必为食宿操心,也没有车马劳顿之苦。”我的提议老婆赞成,我们把短游的目标锁定在城市近郊的农庄,这次亲近自然的短游成本不会高,旅游归来人也不会疲惫,真的值得尝试下。
春节还没到许多聚会就如约而至,老同学要聚一聚共叙同窗情,老朋友也要共叙友情,QQ群的网友也要聚一聚见见彼此的庐山真面目。这么多场子要赶,我却不担心时间问题,大家似乎都达成了默契,约定的聚会方式都是短聚,时间不超过两小时。聚会时间短,不必为饭局的事劳神,喝几杯清茶亦可相谈甚欢,短聚不伤身体不费神,不必疲于应对牌局从白天码到黑夜,不用通宵放歌累坏嗓子。现在人际交往多,同学、同事、钓友、股友、网友一大堆,逢年过节都想聚一会,可时间有限,个人精力有限,人们口袋里的钞票有限,这也许是高效率的短聚盛行的原因吧!
在这个愈来愈快节奏的世界里,“短生活”也愈来愈受青睐,多数人都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觉得是无聊或无意义的事情上来。“短生活”让我获取的信息种类多,可大多时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交的朋友多,可能成为知心的朋友少,与人网上交流多,推心置腹谈话的机会少……这样的“短生活”我们离不开,放不下,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因此也失去了“长生活”的那份执着和深邃,我的“短生活”真是让我五味杂陈,痛并快乐着。
情绪的散文9:落叶与情绪
文/夜灯花
情绪像风,挟着每一个人,忽左忽右。一会是阳光明媚的春,一会是阴雨晦暗的秋…这无名的风,你从哪里来,要飘向哪里呢?
一片黄叶,被风高高卷起,翻转着,旋滚着,看不清面目。风是季节的情绪,叶是自然里的行者,天生的搭档。没有了根,在空中的黄叶很恐惧,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属,身不由已。但下面那苍茫的大地,那亲切的引力,让它感觉到自己的真实。
周围有狂舞的同伴,一样的飘摇;周围有降落的同伴,荡动秋千;周围有摆脱了风的嬉戏、静卧大地的同伴,面目安详。有什么可怕的,这风,这季节里的风。它会卷起高度,它会嗅探空间,它会编织新的定位,给叶,给这个缤纷的世界,演绎多彩的梦。
风来自于压力,情绪也来自于压力。压力是生命里的部分,只有欢迎这个元素。回望经过的天空,收获、喜悦、成功,哪一件不和他相伴呢。把压力写下来,像风过留痕;把压力梳理清,像打起的一个个绳结;把压力挂在勤奋的阳光下,像屋檐下的冰棱——慢慢清扫、慢慢解开、慢慢消溶。
情绪的散文10:疾病的源头
文/高朝阳
闲暇读书,被一句话牵动:“情绪没有理由,只需要被表达。”什么意思?作者曰:“弗洛伊德认为,疾病是用不同的器官在表达着需求。其实,疾病是各种情绪的表达,比如胃病表达着委屈,心脏病表达着伤心,高血压表达着愤怒,冠心病表达着承担控制……当我们不去直接表达情绪,甚至忘记了表达情绪并失去了表达情绪的能力时,我们的身体就通过疾病来表达情绪”。
读到这里,似乎豁然开朗。自己的病不是吗?跟前所熟知的人不也是吗?!其先,自己从生活的阅历中得出的结论是,人的疾病除了意外事件之外,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活习惯,不遵循自然规律,或暴饮暴食,或通宵达旦,或随心所欲,最简单的例子如三伏天喝一杯冰镇水,不就像烧红的烙铁往水里蘸么?还有那“宁让胃穿个洞,不让感情留道缝”,把高度酒当凉白开喝,与自然与身体的需要相对抗,久而久之,不生病才怪。另一个呢?气!生气而不宣泄,憋闷在心里,非得病不可。一个朋友没战死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却因为遭到权势的戏弄,一气之下,落下不治之症,早早地就与阳光告别。
婴儿的身体之所以柔软而富有弹性,是其情绪或哭或闹或喜欢没那么多凡尘扰心,直接表达;而随着与家庭与社会的接触,人的感官认知也随之不断变化,如生姜一样,越长越“辣”,这种“辣”看起来是趋于圆滑,其实内心的流动是用大脑的“意志”控制着的,似乎“若无其事”,但身体依然承载着,承载不了背不动时,就转化为病变。高兴事就可以“过”了?也不一定。情绪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喜极而泣,喜过而使气缓,便失去神志,历史上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一个明证。
情绪多多,其应对无外乎接受、逃避和攻击三种办法。弱者逃避,或者讨好、自责,强者攻击、指责,甚至暴跳如雷,都会造成气血不通,经络受阻,各个脏器生理功能失衡,而疾病缠身。
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情绪呢?接纳。唯有接纳、包容,才能实现平衡。仅宽容不够,宽容还有“气”的存在,只不过是原谅,不发作而已。所谓的包容是对外部世界不作评判,不拿自己的观点当作一把尺子测评一切事物。这不是忍让,不是韬光养晦,不是伪饰,而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接纳。由于各自审视事物的站立点、出发点和角度的差别,自己的不一定就正确,别人的也不一定就是错。
试试看,当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时。
有朋友会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事没放在自己头上。”放在头上又如何?事物都是一张“纸”,这一面写着“是”,另一面不写“非”也就那里明摆着,认清了这个道道,不管遇到什么事还值得去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么?!
情绪的散文11:做一个善于管控情绪的人
文/若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应激理论的现代代表人物之一的理查德 拉扎勒斯将情绪定义为:“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此定义明确指出情绪对人的需要和态度的关系。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来自人们内心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当人格中有足够多对生命的接纳与尊重时,也就有能力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社会人际关系中,要注重培养共情能力,不断成长自己的人格,一个人的人格越健康时,就越有能力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遇事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怒中之言,必有泄漏。尽量避免情绪化处理事情,以免把事情弄得更糟。
情绪就是人的内心对境况所表达的态度,情绪与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喜怒哀乐都是人们的内心体会和心智感应。其实,任何事情,只要转换角度思考,心境就会截然不同,也许会“别有洞天”。心态就是人的情绪最真实的反映,心态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一个人有怎样的心态,就会有怎样的人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的名言,充分表达了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它也完美地诠释了一个人的情绪,无论何时都应保持的最佳状态是情绪稳定。情绪是否稳定往往能决定生活的状态和质量,是否拥有良好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是否能愉快地生活,情绪稳定的人,生活品质不会太低,也不会有太大起伏,拥有情绪稳定的人,心理状态也会相对良好,反之,情绪不稳定则会严重影响生活的情调和品质。
社会、生活里,工作实践中,每个人都有情绪,而每个人都有不同表达情绪的方式,情绪的自控力也不一样。情绪暴躁,乱发脾气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只有控制好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进一步扩散和恶化,才能让事态朝预计的、好的方向发展。凡事只有冷静应对,才能将事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稳定心绪,保持情绪稳定,才能使问题简单化,化被动为主动、化干戈为玉帛。要学会让不良的情绪在微笑中化解,让良好的情绪在生命中放彩。让自己保持内心独立、思想独立、保持微笑是稳定情绪、养成良好情绪的最好方式,保持良好情绪是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内心强大是管控情绪的力量源泉。
智慧、成熟的人是懂得管理情绪的,控制好情绪才不会让自己的心智被情绪左右。换位思考能有效缓解不良情绪,调整思维角度可以减少摩擦、消除猜忌、化解矛盾。学会将影响自己的不好情绪的人、事、物遗忘,让负面情绪远离自己,阳光面对生活。拥有良好情绪的人会让人有一种如沐清风、春风化雨的感觉。
面对太阳,阴影将落在你的背后。生活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
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善于管控情绪,阳光面对生活的、有情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