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清明节的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1:清明节前夕

文/郝天鹰

一年一度的清明近在咫尺,心中蓦然涌进一阵悲戚:月缺了会圆,父亲走了却成了永远。

五年前,父亲已安卧在故乡的黄土地里,一方矮矮的坟墓日夜与他热爱的草木庄稼相伴,但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却在我脑海里依然如旧。远去的童年生活也浮现在眼前。

七十年代初,农村的生活很是艰苦,一年四季赖以生存的口粮主要是地瓜,一天到晚的饭菜就是咸菜、辣椒、煮地瓜、蒸地瓜、熬地瓜干、蒸地瓜窝头,分到一点杂粮也不舍的吃全部卖掉,为的是多换来几斤当时最便宜的地瓜干。就是这样节省,青黄不接的时候,有些人家还常常断顿,大人们常常撵着刚放学的孩子去挖野菜。人们常常埋怨春脖子太长,眼巴巴地盼望夏天的到来。老人们总是念叨:吃了新麦死了不亏。母亲把从队里分到的东西,精打细算一一利用起来,比如:砸一块豆饼用水泡软,然后熬野菜粥。那种粥是我们孩子们的美味,因为豆饼里虽然常夹杂着蓖麻丝,但还含有豆类的清香,吃到嘴里口齿生津。可母亲做的棉种丸子我却不敢恭维。棉种丸子顾名思义就是棉花种子用石碾子压烂后团成团,用沸水煮熟而成的,嚼在嘴里不但粘牙还难以下咽,勉强咽下去还粗糙的扎喉咙。由于含有大量的棉纤维和毒素,吃下去大便常常排不下来,幼小的大弟虽不知丸子是何物做成的,但每看到锅里出现这种丸子,都大声哭着:娘,我不吃沾牙的丸子,您可别叫我吃了。直哭得母亲垂泪,父亲唉声叹气。为了给我们增加营养,多少个盛夏的夜晚,父亲不顾一天的劳累,提着一盏昏黄的马灯摸知了到深夜;多少个秋天的凌晨,不顾大运河的水冰冷刺骨去捕鱼;多少个大雪纷飞的冬日,领着我们去捕麻雀,可他从来也不舍得尝一尝。记得那年,生产队的耕牛病死了,牛肉几毛钱一斤被卖掉,只剩下牛胃没有人肯花钱来买。深夜,男劳力们都在牛屋里眼巴巴地盼天黑,等老人和孩子们睡了,就再也按耐不住,把那牛草包简单地洗了洗就在队里的大锅里煮熟,不用任何调料就狼吞虎咽的分食了。常年不闻肉滋味,父亲虽然也馋的不轻,但一想到大弟和我,就拼命忍住,把自己抢到的那一块包好拿回家,喊醒我和大弟,看着两个孩子香甜地吃着,父亲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后来父亲常常故意问大弟和我:那夜给你们的牛肚吃着香不香?我和弟总是异口同声地大声说:香!后来才知道就在煮牛胃的第二天早晨,刷锅的父亲发现锅盖上溢满了牛粪的泡沫。父亲在世时经常说:唉!想起那艰苦的年月,我们现在的生活应该满足、满足、再满足!

我和大弟相差三岁,留在我记忆里的画面,都是母亲怀抱大弟,常顾不上稍大一点的我。我的童年基本上是在父亲的呵护下度过的,受委屈哭了,父亲用粗糙的大手给我抹去眼泪;病了,父亲的脊背就是我的病床;冷了,父亲的怀抱就是我避风的港湾;困了,躺在父亲身边,就象躺在温暖舒适的摇篮;寂寞了,父亲就搜肠刮肚地讲一些民间故事逗我欢笑。记忆中,父亲从没有大声呵斥过我们,对我们的疼爱,几乎成了溺爱,弟弟让父亲当大马,他就笑着匍匐在地,驮着他在屋子里爬行,直乐得弟弟一边笑着,一边高兴地大声喊着:驾驾喔喔……直到我们姐弟都成年,他从没有向子女要求过什么,生活上还是那样俭朴。每当我们带着他的孙子及外孙女们去看望他,他都高兴地像个孩子似的,翻遍橱柜的各个角落,把他放置太久平时舍不得吃的已变干的点心和带皱的水果都找出来。只要孩子们吃了,他就会露出慈祥的笑容。饭桌上只要儿孙们爱吃的,他还是不舍得动筷,任凭家人的磨破嘴皮的劝说,不改初衷。就临去世的头一年夏天,他老人家去七里外的集市买西瓜,卖瓜人多找给了他五元钱,回到家发现后,不顾炎炎烈日的烘烤,满头的汗水骑着小三轮车,一刻不停得给卖瓜人送去。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只要有一丝力气,就挣扎着起床大小便,不想给儿女添麻烦,一直坚持到临终前的几天 。他清醒的时候,从来没喊叫过难受 ,常常在床上一声不响的辗转反侧,独自忍受病痛的折磨,只有在睡熟时才传来不能自制的呻吟声。每当看到瘦弱的我陪在他的身旁,他心里就会过意不去,连连唉声叹气,愧疚地嘟囔着:唉!你那么瘦还要照顾我!眼睛里满是疼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对慈父的怀念也不曾歇息。我想,无论天气如何,今年的清明,我都该回故乡了,梁山泊旁的杏花开了,我也该去看看父亲了!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2:他过上了清明节

文/狂野

湖岸边,宁静的一切,风吹蝶舞草木摇曳。老人默默地倚靠在竹椅,一身病骨,像一个木偶。他没有CD只能独自抽着烟,触摸着花白的老旧照片,心中难免有种刺痛的感觉。

老人一生辛勤务农,研究田地。伴偶的早逝,给他的精神来了个沉痛的打击。务农为主业,他还辛苦伺养着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大儿倒是有出息,结了婚生了仔 ,在南宁还奉献一份爱心,包养着一个。二女平日里很爱打扮自己,在村里走上一圈,小学生都会抛媚哨嘴。进了城,替人卖衣服,不久也把自己卖了出去,买主是一个四十出头的年轻老男人。这个世上钱永远是年轻的,二女过上了城市人的小康生活。小儿文化水平低,小学文化,没有文凭。他一心想当古惑仔,整日跟村里那帮青龙鼠豹闲游,瘦弱的体魄收不到保护费,跟人混就为抽上那一口半烟。

一年前,老人不小心跌跤中风。他精神恍惚,举步坚难。大儿和二女之间闹矛盾,谁都不愿意接纳老人到城里照顾。将中风的老人丢弃在破旧瓦砖的老屋,吃喝拉撒都在一个房间。房里,游荡着令人作呕的霉臭味。桌子上摆着儿子吃剩带回来的饭菜,对老人来说这就是所谓的人间地狱。这一幕幕场景揪痛着所有邻友们的心。邻友们咒骂这帮子女不是国产的,没心没肺。邻友们主动盛些饭菜送至老屋窗内,老人将恩人的饭菜吃完后,机械地将碗从窗口递出。同时邻友们才放心各自离去。

在这最需要人照料的时刻,小儿竟提出要跟那帮兄弟离开家乡出去闯,老人是含泪不舍的。小儿毅然坚决要去广东给人打工寻发展。小儿说等捞到大钱回来,就不用靠人放牛了,是汽车拉牛。那时人也舒服,牛也轻松。老人倔不过他,失望中挥了挥手,希望到时候不要发展到缺胳少腿晃回来就行了。老人无奈的摇头说生的是自个的种,养的是别人的犬,好不容易将子女拉扯大,却无法好好享受一下子女孝敬的晚年。邻友安慰老人或许他们会良心发现的。老人说有些人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啊,吞噬了良心啊,就算你叫他狗儿啊,他反倒开心回你一句非常感谢啊,不客气啊! 他们会良心发现!?他们的心被狗吞了,连狗都找不到了。早看透了,失望透了。

苍老和疾患的难堪,他不可回避。竹椅上的老人,喘息几声,他不能再开口,身体萎缩,思想苍白,眼睛紧闭……

老天爷或许是眷顾他的,给了他一个最适合的时间和地点。他走了,清明的前一天。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3:我的西红柿炒鸡蛋

文/杜予希

在清明节的前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炒一道可口的菜,让家长品尝。

放学后,我回到家里,把作业很快地做完后,趴在桌子上想:“我该炒什么菜呢?”我终于想出了,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做西红柿炒鸡蛋吧!”妈妈疑惑地看着我,说:“你会做吗?”我说:“不会,但我可以学呀!那您教我吧!”妈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就虚心地向妈妈请教炒菜“秘诀”。

妈妈先给我讲了炒菜的方法后,我们就到厨房找需要的食材。我打开冰箱,把头伸进去,在冰箱中翻找着,哇,里面真凉,冻得我直打哆嗦,终于找到了一袋又大又红的西红柿和两个鸡蛋。

找到了食材后,我就开始做炒菜前的准备工作。我先拿来一个洗菜盆接一些水,将西红柿放入水中清洗。这时西红柿在水中时起时落,好像在向我示威。我拿起一个西红柿,先将它的蒂剥掉,再将它放入水中认真地洗了起来,不一会儿,西红柿一个个地被我洗得干干净净的,服气地待在盘中。接着我拿起菜刀,左右手并用,小心翼翼地切西红柿,可是一不留神,西红柿就从我手中溜了。我左手不得不死死地把它按在板上,右手小心地拿着刀,将光滑的西红柿切成一片一片的,好不容易切了一盘西红柿。然后我把鸡蛋打破了,倒入碗中用筷子不停地搅拌,筷子与碗发出了“当当当”的声音,不一会儿,鸡蛋液就被我搅拌均匀了,所有准备工作也就完成了。

我们就开始炒菜了。在妈妈的指导下,我先将油倒入锅中,等油烧起一点点烟,再把鸡蛋液倒入锅中,发出了“嘶拉”的声音,鸡蛋液眨眼之间膨胀起来,成了一张鸡蛋饼。我用锅铲把鸡蛋饼斩成一小片一小片的。然后我将切好的西红柿倒入锅中,这次发出更大的“嘶拉”的声音,锅中陡然升起一股明火,吓得我一大跳,我连忙跑开,心想千万不要烧着我了。妈妈见状,对我说:“不用怕,没事的,只要在菜下锅时离远点就可以了。”我用锅铲在锅中翻炒起来,只见西红柿逐渐变得软了,也闻到了香味,我拿起调料盒,铲了一勺子盐放入锅中,翻炒了一会,西红柿也熟了。我用筷子夹了一块试了试味道,觉得有些淡,就又加了一些盐,翻炒了几下,将西红柿和鸡蛋盛入盘中,我第一次炒的菜终于做好了。

我将我的“杰作”端到餐桌上,请我的“评委(爸爸和妈妈)”为我的作品打分。“评委们”经过认真品尝,最终从色、香、味等方面给我打了100分。我非常高兴,在每个“评委”脸上亲了一口,“评委”们也用鼓励的眼光望着我,希望我再接再厉。我真开心啊!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4:乡野的清明

文/林岩

清明节这天,人们在景仰先祖先贤、怀念故人亲朋的同时,还有踏青、放风筝、打马球、荡秋千、插柳植树等诸多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自古以来,我们的先民就约定俗成,在清明这天扫墓祭祖,缅怀逝去的先人。“清明”的最早记载见汉刘安所着《淮南子》:“气温回升,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说明清明处在仲春与季春交替之间。关于“清明”的字义,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引文解释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谚语有“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时节意味着寒气结束,到了春和景明、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农耕民族春耕春播的大好时光。安逸了一个冬季的农人从这个季节,便开始了一年中的忙碌,也开始了新的一年对丰收的企盼。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谚语说的是清明节这一天自古以来难得晴好天气,雾蒙蒙雨纷纷更增添了清明节寂寥惆怅的氛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清明》诗中描述的正是“清明难得晴”这一自然现象。北宋着名诗人黄庭坚在《清明》诗中写道:“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一面是草木萌发、桃李争妍的春播大好节气;一面又是荒野孤云、落寞惆怅的祭奠悲苦场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野草凄凄,荒冢处处,纸灰漫漫,哀声悠悠,那是何等凄凉?王侯的清明,多是因循古礼,士大夫的清明,多是呼酒怀古,寻常百姓的清明,就是种田之余,到荒郊野外的亲人墓前倾诉一番。

清明节这天,人们在景仰先祖先贤、怀念故人亲朋的同时,还有踏青、放风筝、打马球、荡秋千、插柳植树等诸多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拂去腮边的忧伤,拭去脸庞的泪水,追忆逝者的岁月,把握生者每一个美好的今天;让充满祈愿的微笑,随同春天的雨滴,一起播种在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我们默默等待那份来之不易的收获。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5:清明祭祖

文/王娅莉

今年的清明节,对于我们家来说,意义重大,三天时间,我们一直在等昨天下午的祭祖活动。为此,堂弟坐半夜的火车从西安赶了回来。

清明节前一天,下起了雨,我们都担心不会再搞活动了,然而,我问了族长,他说下午就去。车到了张滩,沿山梁上去,路又变得不好辨认起来,岔道很多,父亲边看窗外,边说,这地方你爷爷来过,这里我来过。我们则感叹,这么远,当年进一次安康城多不容易,那些肥料籽种是怎样翻山越岭背回去的?

我们分不清前往祠堂的岔路,边走边问,路边所有人都知道王家祠堂,一个开三轮车的说他也是王家人,主动在前面带路,一直走到下坡的地方为止。我们从极窄的路下去,一路惊险,到祠堂一看,院子里竟然停满了车,坐满了人,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感堵住了我的心口,我们家在外姓的村庄里住了几十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本家。

主持祠堂活动的多是老年人,我又回到了童年在乡村里感受过的生活场景:做知客的,泡茶找烟;族长接待所有人,给每个人介绍祖上的分支;道士开始唱经,一句也听不懂;刚来的人放鞭炮,磕头,敬香;小孩子激动得跑来跑去。一种仪式的庄重感和想象的神秘感攫住了我们的心,一种单调平庸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了。

特别是天井里的大鼓咚咚响起来时,一个人挥舞着鼓槌,其他几人围着他敲锣,那种击破夜空的声音让所有人的内心都跳动起来。嘹亮的锣和勇猛的鼓仿佛在对唱,敲锣的人和打鼓的人眯着眼,沉浸在对决的狂欢里。生命在呼唤,血液在迅速奔流,情感在膨胀,斗志在昂扬。这时,一个敲小锣的老人唱起了歌,大意是欢迎回到王家祠堂,愿家族兴盛,福禄终享,愿祖先庇护,家族精神传扬。苍老悠远的声音盖住了所有锣鼓,袅袅升腾到夜空,所有人的心魂跟着一起飘荡到太空。一曲罢了,蹲在三槐堂角落的老人又唱起来,唱正月到十二月的花讯,唱亲人的分离,嗓音沙哑低沉,饱经沧桑的吟唱里有一种奇特的柔美。他始终蹲在角落唱,别人再喊,他也不站起来,我听到这辛酸凄美的声音,几乎想流泪。仿佛看到一代代王家人背着沉重的竹篓从山下攀援上来,看到他们用柴刀砍开荆棘,看到他们用布满老茧的手砌起庭院,看到一块块来之不易的砖瓦垒起祠堂,看到无数个老人以他们的残年余力捍卫着精神家园。

歌声唱出了家族史,民族史的沧桑和柔美,声音缭绕飘散在夜空。

堂弟在这天晚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他几乎承担了和所有亲人的敬酒;父亲和姑姑受到前所未有的尊敬,在这里他们是辈份最高的人;女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懂事,几次磕头上香,并在吃饭时主动照顾家里所有人。

我再也不需要教导女儿什么是礼仪了,她比我学得更快,在场的其他小孩子也极其恭敬。礼教和乐教的结合,使成人感受到莫大的心灵滋养,也使孩子受到了教育。

半夜时,我们离开了祠堂,心却留在了那里。我读《白鹿原》,读中国文化史,读荣格心理学所不能释然的问题,此刻都释然了。在中国,祠堂文化这种形式,是不能简单用精华和糟粕来定义的,我明白了建祠堂的意义,许多在年轻时嗤之以鼻的事,许多文化的茫然,那些迷雾在眼前 逐渐散开,我们终究要回到自己,终究要找到上山和下山的路。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6:寄往天堂的汇款

文/李付春

清明节到了,我得回家给爷爷奶奶上坟,还要给姥姥去送纸。按农村的封建说法,这叫有香火。按说这应该是他们子女的事儿,不该轮着我。父亲外出做工,前几天就告诉我别忘了给爷爷奶奶烧纸添坟;妈妈信仰基督教,她不去给姥姥上坟,可没有忘记这件事,早晨吃饭时就嘱咐我。

太阳落山不久,当我出现在爷爷奶奶的墓地前,往四周看去,到处是星火点点。我摆上供果,点燃火纸,口中念念有词,虔诚地跪在坟墓前磕了三个头,这只是完成了一半的活儿,接下来应该是给爷爷奶奶维修房屋,那就是给坟上添点土,因为没有带铁锹去,只好用双手捧上几捧黄土,洒在坟墓上方,就算完成了今天的功课。

当我回来的路上,看见路边停放着许多从城里来的轿车,显然他们都是专程来家给逝去的老人上坟的。当我回到村边时,发现有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在村外的十字路口划了一个圆圈,在圈里点燃火纸,跪冲着北边的方向,老泪纵横。问过路我才知道,前几年她有个女儿客死他乡,每年的这个时候,她都要给女儿送点“零花钱”。

祭奠逝去的老人,有多种方式,这也许是最普通常见的一种吧!这种大众化的祭奠方式一年里一般有三次,除这次以外再就是十月一和祭日了。谁都知道这是一种封建迷信,逝去的人早已成了一把骨灰,怎么能会接收到儿女们送来的钱物?他们能否接到儿女给他们送来的“添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是,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祭奠他们,纪念他们,这应该不能算是一件坏事。

在农村曾经听说过一个这样的故事,那是秋耕季节,有户人家的男人在外面打工没有回来,指望家里的那几亩地让妻子一人在家就能完成了。可是,秋种结束了,他却突然回来了,还没有放下行李,妻子问他怎么这个时候回来。他说连续两次做梦,梦见死去的父亲喊他去给泥房子,他父亲生前住地是土坯结构的房子,房顶上没有瓦,梦中的父亲说他房子漏雨,和***妈都睡不好。他把行李放院子里没进屋就冲父母的坟墓地去了。果然,拖拉机耕地时耕出的砖头和木块还在,显然是父母过世时埋得浅,原来被大大的坟头盖着,现在坟头较以前小了,这家责任田的主人,在耕地惊动着地下的老人了。

传说中逝去的老人在天有灵,只要按时孝敬他们。他们会在阴间保佑儿女平安,因此在上坟烧纸后要把想说的话给老人们讲,据说这个时候他们都能听得很清楚,把一家人这段时间的变化给他们汇报一下,很灵验的。

同样是送纸钱,好多地方的风俗是不一样的。就连我们山东各地就不同,鲁北是把火纸焚烧,鲁南则是把火纸压坟头。说法也各不相同,按迷信人说法,不焚烧,死去的人怎么会收到?只有焚烧后,那火纸才会变成钱,供阴间里的仙人所用。按今天的文明习惯来说,把火纸压坟头好一些,起码不会引起火灾。

我们家族还有一些人,在解放前夕,闯关东去了东北,他们依旧延续着山东老家的传统习惯,每年三次给逝去的老人烧纸祭奠。他们的祭奠方式很特别,有的提前把钱寄回来家,给自己家的子侄们,让他们代劳。这个钱一般都是专款专用,一部分买火纸焚烧,一部分用来买供果。

还有一种祭奠方式很特别,他们用火纸折叠一个信封,信封上分别写下逝去老人家乡的地址、姓名,有的还画上一枚邮票,甚至连邮政编码也不错,然后到集市上买些大额的冥币,装在信封里,然后和那些火纸一块焚烧。等到烟火熄灭,就意味着那些给天堂的汇款上路了,但是,他们永远也收不到回执。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7:一叶障目,一心缱绻

文/灵芙醉客

清明节一过,阴雨天气也跟着结束了。尤其是这两天,阳光明媚,惠风和畅,让人觉得春暖花开无限好。晨起跑步,看着盛开的花朵和新绿的叶子,精神也为之一爽。多日来的沉闷似乎一下次就被打破了,空气中浮动着盎然生机。

吹面不寒杨柳风,可惜,附近都没有柳树。漫天飘飞的柳絮,自然也是看不见的。眼前林立的钢筋混泥土建筑毫无表情,森森然。我不喜欢一抬头便看见这些永远不带丝毫感情的冰冷的建筑物,却总无法摆脱掉它们。车如流水的繁华,反而显着淡漠和凄凉。

一叶障目,一心缱绻。我想,是我的心冷吧。你看那灿灿的阳光洒在米黄色的墙壁上,为什么不觉得温暖呢?如果这阳光了到了枝头,立马就显得俏皮可爱了。不知为何,觉得今天的阳光有些冷。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难道这就是一种预兆?铆足劲撑着笑了两天,估计太阳也有些倦了,它大概也想歇一两天了。

也好,晴天多了也是叫人烦恼的。晴几天雨几天才更显这世界的生动活泼,不然,总让人产生一成不变的错觉。其实呢,也说不上是喜欢变好呢还是喜欢不变。万事万物因循着某种规律,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一如时间的孜孜不倦,岁月的长河也只会一直往一个方向淌。人啊,之所以有那么多烦恼,归根结底是自寻的。

闲愁最苦,却抛掷不去。人哪,永远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思绪。思想的阀门不知道是由什么控制的,总是那么不由自主地开关。无端的思绪,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譬如,看春花无端地想到了秋月,听杂声无端地听出了许多连自己也咂摸不透的东西。岁月是那么纤弱,又是那么强壮,让人除了叹服之外还是叹服。对于光阴,你从来都是没有办法的。对于人生,又从来都是感叹连连的。不管怎样,岁月的车轮继续向前转动着,不肯稍停一下。

从前的自己,现在的自己,仿佛是一个人,又仿佛不是。年轮缠绕出的是一个你自己也闹不明白的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往何处?永远没有答案。不知道下一刻会遇到什么人,不知道哪一个瞬间就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不知道哪一个路口转错了方向。选择是不由自主的,也是无可更改的。但是、如果,都是不存在的。人生没有假设,生命没有复制,一切不可从来。

有人说,人生如戏。若真能如戏,那也不错。可惜呀,人生没有彩排,也没有剧本,更没有角色预定。如果说人生真是一出戏,那一切都是临场发挥的结果,绝没有再来一遍的可能。昨天、今天、明天,虽叫着三个不同的名字,其实都是一个人。那个人在茫茫宇宙中,在无涯的时间里,信步走去,身不由己地把自己活成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是的,他(她)还是他(她),他(她)又不是他(她)。你永远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自己,永远!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8:清明菜粑粑

文/巴山

清明节到了,家乡人又在忙着侍弄清明菜粑粑!

清明菜粑粑,顾名思义是掺和清明菜做成的粑粑。据《本草刚目》记载:清明菜又名鼠曲草,一年生草本植物,通常从基部分枝,叶子互生,匙形或条形,有柔软的白毛,头状花序,花黄色。茎和叶可入药,有镇咳祛痰等功效。

在我们川东农村,每逢清明前后,家乡的田边地角,房前屋后到处都生长着清明菜,胖胖的,嫩嫩的,经过一夜露水一浸染,煞是可爱。

那些年,家乡人户户都穷得叮当响,人们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一顿白米饭就算了不起的享受了。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的清明节便是乡亲们忙农活的时候了。顿顿喝那清得可见碗底的稀粥或面糊糊是难抵挡那繁重的体力活的。于是家乡人不知从何年开始,一到这时节,便纷纷发动自家孩子到野外掐摘清明菜。清明菜掐回去后,主妇们便将它洗净砌碎,然后烧上一小堆稻草灰,再将刚烧出灰装入筲箕过上适当的清水,将过出的灰水和砌细的清明菜拌上适量的盐巴煮上几分钟后,再将其和入预先准备好玉米面里搅拌均匀,搓揉成粑粑,再沿着锅边贴上几圈儿,粑粑搓完后再盖上锅盖密封好蒸上一阵,这时便有一股香喷喷的气味扑鼻而来,待蒸熟起锅后咬上一口更是满嘴的香,惹得旁人也馋得流口水。那时,只要母亲将锅盖一揭,早就守在灶边的我就会伸手从锅缘上抓起一个清明菜粑粑,顾不得热气烫手迅速地往嘴里塞。总惹得母亲好气又好笑地骂。

当然,那时的家乡人是不会知道 清明菜的什么药用的,他们只是认为它好吃又耐饿,而且能节约粮食。只要早上吃上一顿清明菜粑粑,那一天干活就有了精神。为了节约玉米面,主妇们往往把清明菜和得很多。因此,清明时节,家乡满坡遍野都是背篓挎篮的小孩子在寻找清明菜。童年的我也加入了掐清明菜的队伍。好在家乡的清明菜多,而掐过的清明菜隔几天又会长出一茬。家乡的清明菜是掐不完的,家乡的清明菜粑粑也是永远吃不够的。只是夏至一过,清明菜便少了、老了,家乡人便没那份口福了。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早已离开家乡身居城市,只是每年临近清明时节,我便仿佛闻到那清明菜粑粑的香味儿,总想再尝尝那味道。不料,到农贸市场买菜,无意中竟发现有清明菜卖,四块钱一斤,买的人竟还很多。本想买些来做粑粑,可又想到找不到稻草,只得作罢。便与卖菜的农民唠叨,得知买者大多是些有钱人,因大鱼大肉吃腻了要换换口味儿。

一次上街,忽然听到“买清明菜粑粑——买清明菜粑粑”的吆喝声。寻声过去,才发现一个小商贩踩着一辆小三轮车,车上是一摞高高的蒸笼,有四、五层,每一层蒸隔里都码满了小笼包子大小的清明菜粑粑。一问,要五角钱一个,比小笼包子贵一倍多。管他的,还是买来尝尝吧。可一入口才知是用糯米粉揉成的,而且菜少粉多,又是加了糖的,甜得腻人,一点也没有昔日的那种香味儿了。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9:清明的一天

文/文聚彬

清明节,回老家给去世的长辈送点儿纸钱,好让他们在天堂里过得舒服些,不用像在世时那样辛苦。

我跪在父母的坟前,毕恭毕敬地磕了几个头,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虽然他们去世那么多年了,可心里还是很思念他们,他们的一举一动、音容笑貌时时都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强忍着悲痛和思念,抬起头向上看了看,泪水在眼眶里转了几转,终究没有忍住,还是流了下来。等眼前的纸钱全部化为灰烬后,我才站起身。想想父母能在此小树林里安静地长眠,做儿子的也就放心了。我一步一回头慢慢往回走,心里默默地祝福他们在天堂快乐。

给外祖父外祖母上坟,舅舅陪着我一起。我俯下身,点燃了纸钱,舅舅说:“爹娘,孩子来给你们送钱了,您二老在那里想买什么就买点儿什么吧!不要再舍不得了。”说着说着,舅舅的声音开始哽咽,低头流下了眼泪。外祖父、外祖母去世四十多年了,舅舅也都七十多岁了,我心里一阵酸,眼泪“刷”地就流下来了。回头看看眼圈红红的舅舅,他那布满沧桑的脸和七十度的驼背让我很是心疼,我起身轻轻地拍了拍舅舅的肩膀,安慰了舅舅,舅舅点了点头。

中午饭在舅舅家吃的。舅舅、舅母虽都已七十多岁,干起活来还是蛮利索的。我也想去帮舅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却被舅舅和舅母给拦住了。舅舅家还用过去那种烧柴火的大锅,等锅里的水烧开,掀开盖子,满厨房都是蒸汽。那种烧柴火的味道真的是好香、好亲切。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10:遥祭死去的椿树

文/老遗

清明节回家上坟,见曾经因我们铲土灰铲得光秃和岩石裸露的大山,已然绿树丛生,生机盎然。那为数不多的巨大陡岩,在刚长起的小树的掩映下,在咕咕流淌的小河陪衬下,是那样的美,仿若范增范老画家笔下的山水。我不竟大喜,生态的保护、生态的恢复必将功成今世,小村美丽的容颜必将得以重现。

祖坟的不远处,有一荆棘,占地三四平米。中有一椿树,胳膊粗细,笔直挺拔,足有四五米高。顶部才始发出的新芽,叶轴壮而结实,叶片嫩而可爱,尤其是那在萌芽时带来的暗红,任你何人都会有一种食之而后快的冲动。

堂弟老三,不知用什么办法钻入了荆棘林中,也不知道费了多少力气才把这年轻的椿树给放倒了。他摘下顶端的椿芽站在我的面前时,我突然发现我竟然是那样少语的人,也突然感觉内心好像有一阵阵流血的阵痛。

唉,英年早逝的椿树,在你受摧残的时候,我能清晰地看到你流着满眼的泪咬着咯咯作响的牙强忍着撕心裂肺剧痛的样子,也能清楚地听到你喘着粗气拼命地追世道那上千个、上万个“为什么”的呐喊。我也知道你心中的梦想还没有如愿,你大好的前程还未开启,你心有不甘呀。但我想对你说,“瞑目吧,你已经拼尽全力了。”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也许你会觉得你对社会的光还没有发完,你对社会的热还没有散尽,你对不起生你养你的那一块土地。但我想告诉你,你死去的那一刻,你还能无私地把那最后的美味献了出来,试问,大千世界,除了你还能有谁在临死的时候还在想着做最后的奉献?这已经难能可贵了,你没有自责的理由。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芳香才惹了祸。看,漫山遍野的树,什么化香、木叶才、马桑树、桦叶树……他们那一个被伤害了?又有那一个被摧残了?他们一个都没有受伤害,一个都没有被摧残。他们之所以能这样毫发无伤,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你身上的芳香,没有你那样讨人喜欢的红芽。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环境的不好才受的累。我知道你在呐喊的时候反复在追问,“同样是椿树,为什么那些栽在房前屋后、肥田旺地里的椿树一个都没有受到伤害呢?”其实这道理是很简单的,也是你能够轻易地就会想明白的。你只要随便抬眼看看围在他们新芽周边的那一坨坨污秽之物,你心里定会全然大白,因为他们有人在关怀,有人在照顾,有人在爱护。而你却全然不同,你是孤儿寡崽,完全是由命打采。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摧残的力量太过强大才断送了命。你很想不通,为什么你筑了那么大的荆棘防护栏,而且在防护栏内的每一处都密密麻麻地布满瘆人的刺,结果还是无法保护自己。那是因为摧残你的力量太过强大所致。面对强大的摧残力,你不要说只是小小的荆棘栏,就是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结果都是于事无补的,都同样是死亡的命运的。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刚正不阿而不见于人的。你不含不糊,不贪不腐,你与贾府里的妙玉同属于看破世道、心若止水的一类。但妙玉选择了逃离,最终保全了性命,而你偏不信邪,非要在那污浊之地与命抗争,想凭一已之力净化那片土地,其结果也就只能是螳臂当车了,最终连性命都搭进去也就不足为奇了。你要是懂得“合群”,也象其他树木那样左弯右拐,亦或是躲在那大树底下荆棘林中,也甘愿与他们为伍,我看你今天就不会惹这样的祸事上身了。相反,你会活得好好的,你依然会象他们一样吃香的喝辣的,依然会毫发无伤的。但你天生的直性格不允许你这样做,因为你觉得这样活着没有意义,这就是命了吧。

瞑目吧,死去的椿树,你是因为太过突出才引来了嫉妒。古人一再告诫,“高处会不胜寒”、“枪常打出头的鸟”、“出头椽会先烂”,这些都是无数先辈付出生命的人生总结,但你却全不在意,全当是耳旁风。好了,这下你不瞑目了,这又怪得了谁呢?怪就怪你不信邪的独个儿高高的突兀在那山林中,怪就怪你比那些杂树突出了那么一大截。

呜呼,你的早夭,你是壮志未酬先身死,但你的一生却是坦荡而光明的,你是问心无愧的,你应该是无怨、无悔、无憾的,你应该是可以瞑目的。

哀哉,尚飨。

余国富

2020年11月6日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11:上坟回来

文/黄静泉

有清明节扫墓一说,我不喜欢这个说法,总觉得说扫墓不如说上坟亲切,不能直接表达心思。再说了,坟地里荒草丛生,扫什么,怎么扫?我给父亲上坟回来,坐下来回忆过去。

野地里有个水泵房,水泵房周围是庄稼地。看水泵的老汉长年吃住在水泵房里,不回家。他家在我前排房,和我家门对门,我从来没见老汉回过家,老汉的老婆带着三儿一女在家里过日子,对老汉那样的工作我感到奇怪。水泵房的地下室里有些很粗的铁管子,老汉经常下去关开铁管子上的阀门,给有些地方供水,给有些地方停水。水泵房周围用铁刺网围了一圈地,地里种着菜瓜,西红柿豆角玉米,地棱子上种着红姑娘,秋天的时候,那些红姑娘火红妖艳,像灿烂的鲜花,十分好看。我经常扒着铁丝网往里边看,当然最喜欢看里边的两架葡萄树,一串串紫黑的葡萄让我嘴里增加口水。大人们说那叫玫瑰葡萄,吃起来有香味。我没吃过,怎么也想象不出有香味的葡萄是什么葡萄。我和父亲说:“有香味的葡萄是什么葡萄?”父亲说,种葡萄树很容易,等到葡萄树剪枝的时候,拾几根枝子埋在地里,第二年春天再栽进土里,经常浇点水,葡萄枝子就能长成葡萄树了。那以后,我就盼着秋天来临,秋天来临以后,我几乎每天去水泵房一次,等着看水泵老汉剪枝,下了学就去,下了学就去,害怕误了剪枝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对自己也要有一棵葡萄树的美好憧憬。终于等到了剪枝的那一天。老汉把剪下的葡萄枝随便乱扔,我跟老汉要了几枝,拿回家,跳下菜窖,把葡萄枝埋在湿润润的土里。我盼着冬天尽快过去,但越盼好像冬天越长,我发现希望其实是折磨人的一种东西。春天的时候,我还是经常到水泵房周围去,去看老汉什么时候挖出葡萄树上架。有时候,看见大风刮着蒿草,那些蒿草就像皮球一样在广阔的田野上滚动奔跑,空阔的田野就显得更加荒凉了。

有一天,我终于看见老汉把葡萄树上架了,我赶紧回家,跳下菜窖取出葡萄枝子,埋在窗户前的院子里,经常给树坑里浇水。父亲说葡萄树不怕水,特别是浇水浇到的时候,葡萄树的树头上就会往出滴水,这就证明浇水浇到了。我想象着葡萄树滴水的情景,盼着葡萄枝子长出芽子,长成葡萄树。每天早晨上学前,我要看一会儿葡萄枝子,下学回来看一会儿葡萄枝子,那真是着了迷的样子,我的童心里充满了盼望的激情。葡萄枝子上的小骨朵在渐渐膨大,我知道那里面的生命正在一天天往大长,这真让我心里激动。后来葡萄树真就长大了,第三年就结出了小花穗。葡萄花穗很小,像小米粒子,等到那些小花苞长到黄米大小的时候,就开始绽放了,吐出了黄色花瓣,但花开时还是很小,没有花的意思。可见葡萄树不是看花的。葡萄树不是看花的,其实就是结果才让种树的人感到有意思。那一年,我种的葡萄树结了五串葡萄。我几乎天天都看那些小葡萄,开始像米粒,渐渐像绿豆,后来像豌豆,再后来像孩子们玩的玻璃球,沉甸甸地挂在树枝上,真是好看,真是让人心里高兴。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绿葡萄逐渐变红的时候,突然被一个小女孩偷走了两串,我真是快气死了。我向周围邻居打听到那个小女孩来我家周围转悠过,我断定是她偷走了我的葡萄,我在她下学回家的必经之路等着她,我想我抓住她以后,一定要狠狠打她一顿。我看见那个小女孩了,她也看见了我,看见我以后,她就鬼鬼祟祟往别处走,我朝她跑过去,她也开始跑,她的书包不停地磕打着她的屁股,当我离她越来越近时,***呀妈呀地哭喊起来,那声音是很瘆人的。我猛一把抓住了小女孩的肩膀,差点把小女孩拽倒。我瞪着眼睛向她怒吼,问她是不是偷了我的葡萄,她不说偷了也不说没偷,只是哭喊道:“不敢了……不敢了……我再也不敢了……”她惊恐的样子像什么?就像一只被按在猫爪子下的老鼠。我被小女孩惊恐的样子征服了,我松开手,没打她,她哭着走了。

我回到家,看着葡萄树发呆。

父亲说:“让人把葡萄偷走了?”

我点点头。

父亲说偷走就偷走了,别出去跟人家打架,今年结的少,明年就结多了。父亲给我拿回一把修剪果树的剪子,我觉得自己一下子就长成大人了,其实我那时候才上小学五年级。

葡萄树在生长期里真是长得快,那些枝条一晚上就能长六七寸,嫩枝条可以吃,吃到嘴里是酸酸的,略微有点麻,或者是有点涩。春天的的时候,葡萄树上到架子上,要饱饱的浇一次水,我人小,担水不能担满了,每次担两半桶水,要担六七次,树坑里灌满水以后,就站在葡萄树下等着,慢慢的就等到了滴水的时候。葡萄树是中空树,水分从树心里慢慢往上走,一直走到每一根树枝的枝头处,枝头在去年冬天埋到土里前剪过,所以枝头上就涌出了小水珠儿,水珠儿渐渐增大,等增大的水珠儿再也不能挂在枝头上的时候,就向下掉,水珠儿刚一掉下,枝头上就马上涌出一颗晶莹的水珠儿,那水珠儿闪烁着阳光,像晶莹的钻石。那些年月,我是和葡萄树一起长大的,葡萄树给了我许多幻想和许多快乐。父亲曾经对我说,到了阴历七月七后半夜,坐在葡萄树下能听着牛郎和织女说话呢。我真想听他们说话,可年年的七月七晚上,我总是等不到后半夜就回家睡觉了,醒来以后,就把下一次听牛郎织女说话的计划到放明年,到了明年的七月七,又糊里糊涂地睡觉了,所以从来也没有坐在葡萄树下听过牛郎织女说什么。等我长大以后,我想父亲也没听过牛郎织女说话,那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我至今都不后悔没在葡萄树下听牛郎织女说话,如果真试过,肯定会失望,心里的想象就被现实破灭了,那会让我感到多么悲伤。没试过也好,没试过就心里总是保存着一个美好的惦记。

后来,在我十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有人说在院子里种葡萄树不好,我就把那棵葡萄树挖掉了,那棵葡萄树的树根就像大人胳膊一样粗。这以后的几十年,我经常在梦里梦见那棵葡萄树,梦见的时候,那棵葡萄树是那么真切,所有的树梢儿上都挂着清亮的水珠儿,滴到脖子里会感到沁心的凉快,那些汪绿油亮的葡萄叶子,蓬散开,像一间绿房子,父亲站在葡萄树下笑眯眯地对我说:“七月七晚上,坐在葡萄树下能听着牛郎织女说话呢。”

梦醒以后,不管那梦重复过多少次,我都感到是那么真实,根本不像梦。这时候,我会更想我的父亲。

至今也不知道人们说在院子里种葡萄树到底是有什么不好,其实,再不好还能比十九岁就失去父亲更不好吗?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12:桃花开了,您却不再回来

文/黄琼

清明节要到了,我可怜的妈妈,离开我已整整九年了……过了这么多年,我以为已经痊愈、不再悲伤,可每到清明,心就隐隐作痛……

都说“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自从您离开后,我就成了风雨飘摇中一株无依无靠的小草。心中的伤痛、委屈再也找不到释放的出口,喜悦、忧愁从此少了一位最忠实无私的听众。在我心中,您是一位平凡但却伟大的母亲,命运为何对您如此无情,让您万般无奈地带着无限留恋与不舍离开了人世。您性格中最让我佩服的是那份无与伦比的坚强,做女儿的不及您十分之一。您的脸上云淡风轻,谁也不知您的牙关咬得多么紧;您走路带风,谁也不知您膝盖上仍留有未取出的钢钉;您笑得无忧无虑,没人知道您背后才无声落泪。那一年,当您被查出患有不治之症,我们全家犹如遭到晴空霹雳,工作、生活全都乱了方寸,我能想象作为当事人您心中的那份绝望与悲凉。

您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害怕增加我们的思想压力影响工作与生活,总是强忍悲痛,故作轻松地开导我们说病情没有那么严重,您一定会挺过来。无论内心怎么翻江倒海,却始终面带微笑。女子本弱,为母则刚。2009年4月,您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接受了一次大手术。每天下班,总能看到术后的您静静地坐在藤椅上,病恹恹的,但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女儿无时无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对您而言,我们安好,便是晴天。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您浑身疼痛,不吃不喝,每天只是频繁地剧烈呕吐,手背和脚背因吊针太多大片青紫,看得我们心如刀绞。世上最残忍的事莫过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挚爱的亲人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点,却无力回天。可自始至终未见您掉过一次泪,未叫过一声痛,更没有对我们有半句埋怨,您骨瘦如柴的身躯静静地蜷缩在病床上,没有悲伤的倾诉,没有临终的要求。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柱一直在支撑着您,让您具有这种超人的毅力?我想那一定是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对儿女深深的眷恋。

受住房条件所限,我只能将术后的您安排在阁楼上休养。手术后因身体不适您经常彻夜难眠,实在坚持不住时就悄悄起身,黑暗中摸索着坐到床边的藤椅上,孤身一人,一坐就是大半夜,直至天明。怕打扰我们休息,您不愿开灯,不敢呻吟,也从未向我们诉过一次苦。

在这期间,一次我无意中发现身上有一硬块,就悄悄对老公嘀咕了一声。在老公的“押解”下,我被迫来到医院作检查。在医院折腾了一上午,即将离开时,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昏暗的走廊尽头,您静静地站在那里。无法想象,您是怎样拖着手术未愈的虚弱身体,一步一蹒跚地走到医院,在这里默默地等待着,只为等到女儿平安的消息。我知道您多么紧张、害怕听到我和您一样的命运,那是您万万不能承受的,对我们的爱胜过您的生命。您无比清楚自己的病情,可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内心仍然割舍不了的是对儿女的无限牵挂……这就是伟大的母亲,这就是崇高的母爱……眼泪簌簌而下,妈妈,我想问您,天堂里有桃花盛开吗?您那里也是草儿绿了,鸟儿欢唱,乾坤朗朗?我猜,您没有离去,您一定去了比远方还远的地方,遥遥地福佑子孙,用那永恒的母爱温暖我们的一生……

冰心诗曰:“母亲啊,您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您,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家乡的小院,您生前所植的香樟今已亭亭如盖,桃花兀自飘香,慈颜何处,我泪眼问花?

叮咛犹在耳畔,而今人去楼空,又到清明,折菊寄您身旁……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13:受伤的小麻雀

文/张思辰

清明节放假,我去妈妈工作的地方玩。

他们单位对面有一个院子,我带着弟弟在院子里面打羽毛球。我们打着打着,突然,从空中掉下了一个灰灰的东西,走近一看,原来是只小麻雀。我轻轻地把它捧起来,仔细一看,小麻雀露出惊恐的目光。它的翅膀耷拉着,腿上正在流血。噢!原来它受伤了。

我赶紧和弟弟捧着麻雀往回跑。妈妈拿出一小瓶药,给它涂上,又用白布条把小麻雀的伤口包好。这时,小麻雀的目光变柔和了。我把它放在一个纸盒里,还在它面前放了一些饭。

第二天一起床,我就去看小麻雀,它精神好多了,可以一瘸一瘸地蹦跳,我高兴极了。

中午,我带着它到公园里玩。旁边有几个小孩,正准备用弹弓射麻雀,我非常愤怒,走上去说:“你们怎么可以伤害这些小鸟呢?鸟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听到我这样说,那几个小孩赶忙说:“我们错了,再也不射了。”一眨眼,他们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看着手里受伤的麻雀,看着几个小孩消失的背影,我想,今后我一定还要保护小动物,不让它们受到伤害。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14:去苏州看西山

文/兰草ygl

清明节闲暇,朋友说苏州的西山值得看看。

二十几年前我去过苏州,当初来去匆匆,只是在苏州城里转了转,留下的记忆很多都是模糊的。离城西南40多公里的西山,不但没去过,甚至至今都不知它的存在。听说它就座落在太湖之中,撩拨起我浓浓的兴趣。

朋友驾车载着我们一进苏州城的高架路,就让一个个曾相识的路口转晕了头,个把小时的功夫,百十公里的冤枉路,一会儿转出去,一会儿又折回来,朋友脸上的细汗珠擦了又冒出来,嘴里不时说着两个字:抱歉。

我一个劲儿地打圆场,其实也是我真心话。久违了的苏州,正好是一次没有预约的绝好的重逢。在高架路上坐车看苏州,有点像坐飞机超低空飞翔游览,十几年前脑海中苏州的精巧、典雅、剔透的画卷,在我眼前变得支离破碎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苏州不再是小桥、流水、人家的一统天下,视野所见,除了一幢幢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掩映着一片片保存完好的民居古宅,还是一片片保存完好的民居古宅,衬托着一幢幢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古老的建筑风格和现代的艺术设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这或许就是今日苏州独特的城市风貌和魅力所在。那片规模宏大的开发区,无疑苏州这些年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的缩影。

汽车在绕城高架路上不快不慢地开着,不时闪出一个个远近闻名的着名风景区路标,勾起我对苏州的点点回忆。让我在感叹苏州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同时,体味了人生的短暂,20多年弹指一挥间,正值青春年华的苏州之旅只能留给回忆了。隔着车窗我一眼认出了虎丘,那山、那塔、那满目葱茏,曾在我记忆中是那么深刻、那么伟岸,不知是随着光阴流逝的缘故,还是居高临下的视觉问题,它变得如此玲珑!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转眼就消失了。

“找到路了!”朋友惊喜的一句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只见朋友顺着“清明扫墓方向”的大字路牌,快速地沿着一个路口驶去。看得出这是为方便清明节扫墓人新设的临时醒目路标,却让我们西山之行找到了正确的方位。朋友说,很多上海、苏州人家的墓地都在与西山相对的东山,东山也是一个风景区,只不过与西山各有独特的风情。正逢清明时节,扫墓的车流都拥挤地驶向东山,或者说驶向东山的车大都是为了扫墓。朋友还说他的父亲就埋在东山墓地。清明节前曾为此来扫过墓,这条路原本他很熟悉,每年都走一次。只不过进苏州城上错了路下错了路口,迷了路,才耽搁了那么多时间。

正说着,我见车子前方的高高山峰的半山坡上,隐约可见一片整齐的墓地,远远看去,一片白色花岗岩被高低错落的绿树簇拥着。朋友说,那都是十几年前规范的墓地,买下墓地的同时,就栽上了树苗,寄托哀思的同时,也绿化了山峰,思念与亲情同在,树木和亲情一道成长,直到永远。

转过山峰,远远望去,就见一片白茫茫的汪洋,这无疑就是闻名遐迩的太湖了。只见碧波万顷,群岛错立,山水萦抱,峰峦坞谷,湖湾人家,风光旖旎,构成一幅蔚为壮观的天然画卷。

这就是西山,西山就座落在太湖中。由西山岛及其周围20多个小岛,组成了以吴越文化为底蕴,太湖山水为主体,集岛屿风光、古洞奇石、寺庙园林、古建民居、花果丛林、现代农业示范、民俗风情为一体的西山旅游风景区。

未进西山大门,首先举目入画的是,棋盘式具有异国风情的花园洋房和造型独特的别墅小区。从玻璃窗里透出的蕾丝窗帘、窗台上摆放的花盆、阳台里晾晒的衣物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花园洋房、别墅已名花有主。一些新楼盘还在售楼中心的广告牌下招揽新主人。一台台建筑吊车,挥动着长长的手臂不停地忙碌着,一片又一片的居民住宅小区和与之配套的商业建筑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我想,花园洋房也好,别墅小区也好,建筑风格和特色在西山本身并不是特别重要,真正吸人眼球的还是这里背靠青山,面对绿水,宜人的气侯,方便的交通,清幽的自然生态环境。西山是得天独厚的休闲度假胜地、宜人居住的人间天堂。

与洋房、别墅一样红火的是满目天南地北的游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仨五成群,悠闲地漫步逛着,还有的围坐在木椅和石凳上,乐其融融,说着笑着。一辆辆各式小汽车摆满了停车场,连柏油马边也挤满了车,有点人满车患。

车子从西山入口处往里走,经过两座跨湖大桥,游人渐渐少了许多,景色也越发耐看起来。

西山是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精华。西山因太湖而妩媚多姿,太湖因西山而丰富多彩。西山群岛风光无限,“山不高而清秀,水不深而辽阔”,湖中72峰有41峰在西山。

太湖圣景在西山,西山圣景在石公。石公山背依丛岭,斗突湖中,似青螺伏水,如碧玉浮湖,与三山等岛屿互为对景。石公山满山翠柏,怪石奇秀,危崖绝壁,石窑洞穴,比比皆是。

日月双照奇观更是罕见独特。听朋友说,如果在农历九月十三来这里,傍晚时刻在落照台可以看到日落水面、月升湖上、日月东西对照的奇观圣景。我想像着,当夕阳西坠,残阳如血,湖上泛起霞光万道;月出东方,皓洁如玉,将将一片片银辉洒向水面,满湖铺金镶银,交相辉映的那一时刻,该是怎样令人心醉的情景!

西山历史悠久,胜迹众多,既有山川林石之美,又有人文风物之萃。相传夏禹来此治水,吴王夫差偕西施在此消夏赏月,“商山四皓”在此避乱隐居。东晋南北朝,佛道盛行,建有三庵十八寺。南宋遗民在此建宅造园,留有古建百余幢。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名人,给西山带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层层叠叠成片成林的果树和茶园,让西山飞红点绿,香飘四溢。柑橘、杨梅、枇杷、石榴、银杏、板栗等果树,花开花落,四时有景,数之不尽,尝之不完。

清明时节,北方的春天刚刚从冬日中醒来,树也好草也好,绿色还没有伸展出来,满目还是灰蒙蒙的一片。西山则是完全不同的景致,草是绿茵茵的,树是绿茸茸的,还有开在那树枝头一团团、一族簇色彩斑斓的花朵。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东一堆西一块的油菜花,看样子很多是野生的,面积都不大,黄灿灿的,十分耀眼。

走在环湖的柏油路上,一边是葱茏的山丘,下面是以黑白色彩为主基调的民宅、店铺,还有各式建筑风格的宾馆、酒楼,一边是清清的湖水,大大小小的渔船、游船在湖水中渐行渐远,万千佳境,深远意趣,令人凝思神往。

会做生意的西山人,把自家生产储存的一些农副产品,一筐筐一篓篓地摆在柏油路边,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人驻足。枇杷在北方只有收获季节才能见到,黄橙橙干干净净的很诱人,买了一袋品尝,馨香爽口,酸甜适度,口感不错。

路边时常可以见到一个个茶摊,箱里篓里盛满绿绿的茶叶,旁边还着摆放着一个炒锅,将鲜茶炒熟现卖还头一次见过。朋友说,这都是碧螺春茶,是西山的特产,口味清香、凉甜、鲜爽、汤清、味醇。因价格不菲,游人真正掏腰包购买的人不多。朋友还说,这里的碧螺春茶之所以盛名,气候和水土是一方面原因,茶树、果树相间种植,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不知不觉,已过中午,朋友把我们领进一幢两层小楼的农家小饭店。小饭店与湖水一条柏油路之隔。湖边有几条木船停靠,看样子是水上人家,既可以打渔、开饭店,又可以一家人居住生活。一个中年妇女站在湖边热情地招呼游人乘坐快艇,用手指着湖对面的一个小岛,说是可以开到那里游玩。我看见湖中的几只正在游览的快艇,一个个都开得飞快,不时在水中划出一道道弧形,作着有惊无险的游戏。

从那不大宽敞的木楼梯进入饭店的二楼,店主人忙迎上前来,他中等年纪,个子不高,是地道的西山人。朋友介绍说,我们从东北慕名而来,他脸上笑容更加灿烂,便热情地给我们推荐饮誉海内外的西山三宝:太湖银鱼、白鱼、白虾。

银鱼是太湖名贵特产,色泽似银,细嫩透明,肉质细腻,营养丰富。自60年代起就远销国外出口。白鱼肉质洁白,清蒸过后放在嘴里品尝,特别细嫩味鲜,妙不可言。与鲈鱼、鲤鱼、鲑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鱼。白虾通体透明,水晶一般,壳薄肉嫩,为当地传流名菜,据说长期食用具强肾补精等保健功能。

莼菜也是西山的特产,它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性湖泊草本植物。季节性非常强,只要符合水温就会大量繁殖,似乎一夜便可长成,但如不及时采摘,很快便蹿升水面嬗变碧叶,结果好看却不可食用。大自然馔馈西山的莼菜是富含多种药性的名肴,做出的汤色香味俱全,形状卷缩似莲叶的莼菜,舒张开来浮摊在青花瓷碗中,正面绿色,背面呈紫褐,并裹缠着深稠透明腻滑的黏糊状,看上去很有食欲,吃起来非常鲜嫩滑润可口。

西山的景色是随时令季节的变化而变幻无穷,尽管走马观花,难观全景全貌,但初领了它独特的迷人魅力。其山之幽、水之逸、洞之妙、景之奇,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其中,神怡气爽,乐而忘返。

从西山回来,我对朋友说,西山确实值得看看。西山之行,不仅欣赏了美景美色,更是一次旅游思维方式层次性渐进的过程。懂得了不仅要以一颗平常心尊崇自然的异质性,还要把自然作为有个性的独立生命来看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