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章

请欣赏教师文章(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教师文章1:教师,也有成长痛

文/耿玉苗

以前我教过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孩,沉静内敛,嗜书如命。她像一朵安静的莲,写出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一鸣惊人的感觉。四年级的时候,瘦弱的她常常感觉关节疼痛,而且是莫名其妙地来,又莫名其妙地消失。女孩的妈妈很担心,于是带孩子到医院诊疗。诊疗后发现,女孩没有生病,这些疼痛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疼痛,医生称之为成长痛(生长痛)。我为女孩松了一口气,也懂得了一个专业医学名词——成长痛。

最近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的事业发展到了瓶颈期,过去我认为奏效的管理方式与办法,似乎不能发挥太多的作用。常常觉得疼痛,是心底的一种隐隐的痛。这是对过去的一种否定和对坚持的一种迷茫。

前几天班级发生了几件小事,学生都不敢对我说实话,躲闪着我的目光。那时候,我感觉失望至极。尽管我一再强调相信他们,但他们仍然在编织谎言。

事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在教育学生或与学生谈话时,我是不是不自觉地表现出了居高临下的姿态,又或者虽然看起来表面镇定却目光愤怒……学生从这些细节中窥见了我的愤怒,自然不敢说真话。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是的,面对问题,逃避责任也是一种选择。倘若我能够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选择认真倾听,或许事情就会柳暗花明、路转峰回。而真正积极的倾听,不是“假装”的,而是一种全然接纳的姿态,以冷静的态度面对教育问题。

“倾听”不仅仅是指课堂上的40分钟,而应体现在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好好反思:我们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我们是一个善于倾听的老师吗?学生每一次发言都用心倾听了吗?我们所说的尊重,是不是真的“尊重”?是不是怀着敬畏之心面对生命?

教育是有温度的生命关怀,容不得一点点虚伪和矫揉造作。我希望教室能够给每一个学生足够的安全感,给予更多赏识与鼓励。教育需要等待,每个学生都是一路跌跌撞撞长大的,包括如今已经成人的我们。过高的期望值,不但让学生失去奋斗的勇气,也让自己深陷绝望的泥淖。

教师,也有成长痛的吧!教师也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的,失败后反思,跌倒后重新出发,错误的教育方式留给心里的隐痛终将化成一种岁月的沉淀、生命的给养,激励我们研究下去、勤奋下去、努力下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也为自己的教育生涯书写温柔、漂亮的一笔。

教师文章2:乡村教师那些年

文/王晓建

1989年秋天,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学。和我一同去的还有姓吴的姑娘,我们是当时那所学校仅有的两位女教师。

紧接着冬天就来了。那时别说暖气,连蜂窝煤球都没有。我们取暖的炉子外壳用砖块垒成,内壁是一层光滑的黏土。炉子好用不好用,火能不能烧旺,全靠内壁的形状和光滑度。学校里有经验丰富的教师,我们请他们来套炉子;烧的是煤泥和煤饼,总务处给每个教师发几百斤散煤,大家自己去地里找粘度合适的土,加水和成煤泥,晴天的时候也晒一些煤饼。那年我还学会了给炉子生火,放好多易燃的纸片和麦秸先把火引着,然后要弄点枯树枝,火烧旺了再放煤块。我的炉子老是灭,所以我常常弄得浓烟滚滚泪流满面。

操场外边是学校的一块菜地,学校分给每位教师一分地。我用同事的农具平整土地,旁边的菜畦主人问我:“我种菠菜了,你种不种?”当然种,顺带接下来的施肥浇水,也都请邻居老师代劳。等那位老师过来说:“女士,要不要替你吃菜呀?”我就知道,可以去采摘新鲜的蔬菜啦。后来又种上白菜。冬天开始窖菜了,而我看着上绿下白像个翡翠娃娃一样可爱的大白菜,说什么都不要把它们放到土里,就让它在地里长着。那年冬天比较暖和,直到快春节时才下了一场小雪,我的白菜披了一层雪的外衣。我把雪扫下来,剥去一层微微冻着的干菜叶,里面是水灵灵直棱棱的嫩叶子!而同事们的白菜因为伤热,反而烂到菜心了。春节来了,学校老师们餐桌上却是我菜地里的大白菜。

那些可爱的学生,可招人喜欢啦。女孩子通常是红红的脸蛋儿,有点黄的锈的小辫子;男孩子脸上有没洗干净的黑色颗粒,像外国小孩的雀斑,掩不住英俊少年的眉清目秀,他们叽叽喳喳地围在我身边,问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课堂上的我是很厉害的,谁完不成作业我就得让他马上到讲台前去写——这按现在的标准说是一种变相体罚了。可他们偏偏都不恨我。他们还会悄悄地来到我办公室,向我诉说他们的心事和难题,我俨然是他们最信赖的知心姐姐。

孩子们也时刻关心着老师。有天我偶尔去食堂吃饭,听到两个女孩子在议论:“今天谁惹咱老师生气了,我看到她有点不开心。”

谁的青春不热恋?乡村女教师也不例外。我家先生那时在邻村的学校教书,一有空闲就跑过来看我。记得有个雪天的傍晚,他拉着我到校外的田野里奔跑,在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串串脚印,累得气喘吁吁才回到学校,围在我小小火炉旁。那时我还喜欢唱歌,他拉一台旧的手风琴,我吟唱:“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汇成歌……”炉子的火哔哔啵啵,映红我们青春的脸庞。

乡下教书的时光匆匆过去,在城里奔忙的我常想起那生活清苦却精神充盈的一幕幕。橘红色夕阳下长长的影子,操场边睁大眼睛不说话的白杨,甬道旁婆娑起舞的依依柳树,菜地里各样的葱绿,男孩女孩搓着手呵出袅袅热气。那些美好的片段,像一部怀旧的默片电影,就在眼前,温暖着我,永远不忘。

教师文章3:我们家的“教师团”

文/雷媛媛

因为父亲是教师,我和哥哥从小耳濡目染,对教师这一职业充满了敬畏和向往。父亲也有意把我们培养成他的“衣钵传人”,自然而然地,我和哥哥都读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老师。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我们兄妹又都找了同事做爱人。就这样,我们家拥有了一支“教师团”。

平时我们都在各自的学校忙碌,到了周末回家,父亲总是三句话不离老本行,挨个询问我们这一周的教学情况。就这样,家庭聚会最后总是会发展成为由父亲主持的“教务会”。我们几个工作中遇到了难题,也愿意向教学经验丰富的父亲请教,每次总能得到启发。

每年教师节,学校总会给老师们发点纪念品,这些纪念品大多是床单被罩、水壶杯子之类的生活用品。学校为了突出所发物品的纪念意义,往往还要在物品上印上“教师节留念”的字样。我们家老师多,发的这些“纪念品”也多。时间久了,家里印着“教师节留念”的生活用品随处可见,成了我们的家庭特色。

每次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之后,我们家的气氛会变得很微妙。周末回到家,彼此间不用说话,只要看看对方的脸色,就知道对方的“战绩”如何:学生考得好的,满脸的春风得意;学生考砸了的,阴沉着脸不说话。父亲这时候就会出面主持“考务总结会”:得意别忘形;失意别气馁……

做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桃李满天下。每逢寒暑假,经常有父亲的学生登门拜访。有的早已参加工作,趁放假来找他叙叙旧;有的在外地上大学,回来给父亲捎点土特产……送走学生,父亲就开始教育我们:“对每个学生都要用心,学生能否记住你,是衡量你是否用心的重要依据……”虽然我们脸上表现出不在意的样子,其实对父亲是既羡慕又敬佩。

家有“教师团”,生活的细节里总是洋溢着浓浓的“教学氛围”。我一直觉得,生活在这个团队里,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

教师文章4:我的教师梦

文/李瑾

梦,如此简单纯洁的字眼,但它给我力量。

我的梦,就是想成为一名老师。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教会他们正直,教会他们大度,教会他们善良,教会他们诚实,教会他们勇敢;教会他们我所懂的知识。我会把我这一生都奉献给教育事业。因为,我只是想成为一名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我做老师,我不会是那种有着“冰块脸”而古板的老师,我会和我的学生们做朋友,一起游戏,一起讨论问题。在我的心里,我会关爱他们,给他们温暖,让他们知道,老师不仅是良师还是他们的益友。我会像一个孩子一样陪伴他们在校的每一个冬夏。我会用汗水来证明学生们的努力和成长。

我想成为一名老师,是因每当自己坐在讲台下,看到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快乐。我不怕叛逆的孩子,我相信自己可以让他重新认识世界,重新学习;我不怕顽皮的孩子,我相信玩只是他作为一个孩子的天性,他也有聪明的一面。所以,我会对每一名学生都充满希望。

我想成为一名老师。在春天,我会带领学生播下希望的种子;在夏天,我又会让他们付出努力的汗水来浇灌;在冬天,我将跟学生一起分享在秋天时收获的硕果。他们失败,我给他们加油;他们成功,我教他们谦虚。

我想成为一名老师。因为我喜欢闻校园里泥土的气息;我喜欢看见学生们的纯真的眼神。

我想成为一名老师。因为我有梦,梦是我飞上蓝天的翅膀,是夜空繁星点点中最亮那的一颗。

教师文章5:幸福刻度

文/连谏

邻居是一对年轻教师,三年前,小夫妻有了一个肉嘟嘟儿子,顿时间,隔壁就欢声笑语地热闹了起来,后一年,隔壁的快乐就突兀间静顿了下来,夜晚,隐约有悲怆的哭泣穿墙而过,愁云弥漫在年轻父母的脸上。傍晚的街心花园里,也不见了他们携儿散步的影子。

隔壁的沉闷持续了一两个月,渐渐然,又有了笑声,去阳台晒衣时,常听见年轻的妈妈正用心地教儿子叫爸爸妈妈或发一些简单的音节,声音温柔而执着地重复着同一个音节,回应她的,只有寂寞,或是儿子含混得没有任何内容的咿呀。

隐约间,我便猜到了隔壁的突然冷清,大约和孩子有关,同为母亲,我不由得也是心下沉沉。

后来,街心花园又能看到他们一家三口的影子了,和以往悠闲的散步不同,夫妻两个,一个在扶着孩子腋下,一个在前面循循诱导着孩子勇敢往前走,孩子一岁半了,不仅连跌跌撞撞的独立行走都不能完成,甚至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喊。再后来,才听说这孩子有智力缺陷。

我渐渐习惯了隔壁的母亲用沙哑的嗓音教儿子说话,也渐渐习惯了她无数次单调的重复后便是一段不长不短的寂寞。

今年夏天,我正看书,突然听到隔壁响起了惊天动地的哭声,惊得我连书都落在了地上,再然后,我就听见那位母亲喜极而泣地大声说:宝贝,再叫一声,叫妈妈!

良久,那孩子吃力地喊出了一声妈妈,又是一阵惊天动地的哭,那是我听到的普天下最幸福的哭声,接下来,她好像给丈夫给父母逐一打电话通报儿子会叫妈妈了这个喜讯。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常能听到来自隔壁的欢呼,比如,孩子会自己走路了,能说连续三个字的话了……等等。

或许,在不知情的人看来,隔壁的幸福惊呼有些小题大做,这么大的孩子,都能流利地背诵唐诗了,他只是刚能把三个字连贯地说出来,哪值得幸福成一惊一乍的?

但,他们的幸福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幸福是有刻度的,不尽相同的人生底色使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幸福刻度,只要到达了这个预期刻度,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在强大的生活面前,人是被动而渺小的,我们须要有个适合自己的幸福刻度以让自己能感受到幸福的到来。

没有幸福刻度或是幸福刻度设置太高,是不会有幸福感的,就如隔壁的小夫妻,或许,在不知儿子有智力障碍时,他们也曾把对儿子的幸福刻度设置在神童这一档上,现实终使他们明白,这就像期望一棵草长成树的高度,只能在仰望而不可及中深陷痛苦,远不如尽力培养他做成一棵拥有正常生态的健康的草,这并不意味着妥协或是放弃,而是一种尊重,世间更多的是草芥众生,但,只要幸福刻度设置合适,草也会拥有幸福。

教师文章6:写在教师节

文/黄秀生

我喜欢做教师的感觉:上课时,领着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旁征博引,向学生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感受,不断改进和欣赏着日渐提高的“板书”水平;下课后,和同事、学生快乐的聊天、一起参加文艺体育活动;晚上,享受着看书学习、写备课笔记、批改学生作业的宁静与破茧成蝶的快慰;周末,到学生家家访,学生家长给予的尊敬和热情接待莫不令人感动……

正是带着这份喜爱,我在教师岗位上度过了三年最难忘的时光。在那里,我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把一个班67名学生从初一带到初三,数学、英语老师出缺时,我还给他们上数学、英语课;在那里我读完了《古文观止》和很多文言书籍、经典小说;在那里,我担任学校的团支部书记,带领团员青年学生学雷锋、做好事,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有益人生的活动,引导教育学生崇尚理想、追求进步;在那里,我的思想不断升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那里,我收获了很多很多……

可是这么崇高的职业,我这么热爱的工作在我人生的起跑线上却一瞬间就过去了。

一九七七年下学期开学不久,我便接到通知去县教育局谈话。局人事股的同志告诉我,调我到县委办公室做秘书工作。因为来的突然,我一下感到茫然,真的有点不知如何是好。一方面,对新岗位、新工作充满着好奇;另一方面,我实在难以割舍得下我热爱的工作和地方。回到学校,我把这种矛盾的心理告诉了当时学校的教导主任、我最尊敬的初中老师。是他劝我不要犹豫,改教从政!

到县委办公室报到后,办公室首先安排我学习打字。每天上班就是“滴滴答”、“滴滴答”敲打键盘,单调、枯燥;单位里大家都很严肃,见面都不敢大声说话。下班后,领导、同事都回家了,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也只能回单身宿舍看书、写字。那时还没有电视,一个县城就一家电影院,看场电影要提前多少天去排队买票。生活真的很乏味。说实话,我非常想再回到学校教书。三个月后,单位又安排我做秘书干事,负责文书处理和县委常委会会议记录。这样的工作,虽然能更多地了解中央的大政方针、国家大事,了解全县政治、经济、社会的情况,对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但这样严肃的工作环境我怎么也适应不了。多少次想着去找领导,要求回学校。半年后,中央通知,为加强教育工作,要求各级从学校教学岗位上调到或借调到党政机关工作的教师一律归队。我抓住机遇,向办公室领导递交了申请返回学校教书的报告,可领导以年轻人应该服从组织安排和办公室需要人为由,硬是说服我留下安心工作。

既然走不了,只能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努力去适应机关工作环境和需要。于是,我学会了坐办公室、掌握了公文写作与处理的一整套知识,学会了处理机关纷繁复杂的事务,学会了机关工作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我还注意搜集各方面的信息,编辑简报,每天给县广播站写稿。我的工作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与好评,连着给三任县委书记当秘书,很快被提拔为秘书科副科长、办公室副主任,二十九岁那年当上了县委办公室主任。就这样一直在从政的道路上走着,再也没有回头……

可是时至今日,我仍然怀念在学校工作的那段时光,细细回味着教书育人给自己带来的快慰与幸福!我在想:如果人生还会给我一次选择,我仍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教师文章7:乡村教师的追梦路

文/肖阁

12年前,我从高校毕业,参加全县的招教考试,被录取后分配到家乡的一所中学任教,从此开始了我的乡村教师的追梦之路。

乡村教学条件比较差,加之工资微薄,起初我有些失落和彷徨。但出于教师的责任和对学生的负责,我还是默默地扛起了肩上的重任。年轻单纯的我,从教育理论出发,开始了自认为可行的教学实践。孰料,在第一年从教中竟然徒劳无功,所带学生的成绩在全校评比中处于下游。一时间,让我无地自容,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于是乎,上进心极强的我,一个人在孤寂的黑夜里,守在台灯下,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第二年,我开始请教学校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向他们取经来弥补我教育教学上的缺陷。在老教师们的帮助下,我很快就掌握了教学和命题规律,也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及时了解了学科考点和方向。在期末统考中,所带班级学生成绩名列前茅,这让我兴奋不已。此刻,平静的心再次沸腾,让我第一次尝试到了成功的滋味,心酸而又幸福。为了追求卓越,更好地教书育人,我广泛涉猎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自费订阅了《教育文摘周报》、《作文报》、《教师报》等报刊,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2007年,我撰写的《浅议“话题作文”的写作》在《教师报》第九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这又极大地鼓舞了我走科研促教学这条路。与此同时,我加入了国家教科所全国教师会和中国报刊协会教学课堂分会,这给我提供了向全国教师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让我知道了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还必须是一位教研型教师,因为只有进行教学教研,才能使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站得高,看得远,跟上时代而不至于落伍。为此,我参加各种教研活动,积极开展教学教研。2008年,我参加了全国着名教育专家陕西省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通过学习,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努力追求,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荣誉。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被商洛县教育局考核为优秀教师,连续三年被学校评为模范教师,先后还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先进质量个人等荣誉称号。第二至七届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老师。

十余年了,我先后身兼数职,既是班主任,又是两班的语文教师,还是教研组长、校报主编。工作虽然辛苦而繁杂,但我却乐此不疲。所有这些,只因心中那一份责任和组织的信任,对此我从来都不敢懈怠。每天,清晨的钟声是出征的号角,忙碌的脚步是紧张的旋律。夜晚10点过后,我才可以静下心来,遨游于茫茫书海,笔耕于方格纸间,继续编织我的教学教研之梦。万籁俱寂,孤灯常伴,敲打着键盘,记录着每天的教学故事和点滴反思。

为了心中那永恒的梦想,我从来不敢懈怠。在教学之余,至今已担任主编、副主编或参编教辅书籍近50部。“曾经壮志今犹在。遥望少年时,已而立。彷徨花苑月明中。寻觅觅,青山依旧在。稀发为梦想。灯下独执着,着华章。吾将上下而求索。路难行,何时上青天?”这是我在乡村教师岗位上,苦苦追梦的真实写照。

十余载弹指一挥间,我由一个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青年,如今已变为头发微脱、满脸沧桑的中年,在感慨时光易逝、岁月催人的同时,更深深体味着乡村教育教学工作的酸甜苦辣,以及那追寻后的欢悦与幸福。十余载的教学征程,留下了我多少失败的遗憾,也收获了许多成功的喜悦。这一切,都成为我乡村教师路上难以忘怀的记忆。

“山高人为峰”。虽然教学的征途上布满坎坷与荆棘,但我有信心有决心通过自己的不懈探索,努力登上教育教学的高峰。在以后的教育征程中,我将继续与梦想结伴,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教师文章8:舞台

文/郭亚松

这个三尺讲台,每个教师都是舞者,都是主角,都在主导着整部戏剧,而学生都是参与互动的观众。这部戏的成功,关键就在看老师,而现在我正以教师的身份站在这个舞台上,每天都在和我的学生主导着每一部戏,我们都在尽力演好这部戏。

以前,我只知道教师的奉献,可是并没有去深切的了解其中的含义,也并没有去深深地体会当教师这个职业。真的了解这个职业时,是在我登上讲台的那一瞬间,我知道了他的伟大,我知道了他的奉献与无私。还是小的时候,每每听到老师念课文的时候,在歌颂老师的的篇章,大都是千篇一律,没什么新意。所以,那时对老师这个字眼,了解的很肤浅,很字面话。但当我成为这个舞台上的舞者时,我成为每集戏剧的主演时,我深切的理解到当一名教师的深切的含义。教师真的就是蜡烛,燃烧自己的青春岁月,照亮孩子们的前进的道路。他们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学校教育事业上,把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学生的教育上,去了解每一个孩子,去帮助每一个孩子,去教育每一个孩子。

喜欢当这个舞者,喜欢做他们的领导,喜欢这个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有我最喜欢的观众。

在这个舞台上,有我最喜欢的孩子们。

在这个舞台上,有我最喜欢的剧情。

虽然这个舞台没有多大,虽然这个舞台没有多么豪华,虽然这个舞台没有那么多的闪光灯,虽然这个舞台还很简陋,但我很喜欢,我喜欢这个舞台,在这里我找到了自信与力量。

教师文章9:父亲的车

文/SD辰羽

父亲,是一位教师。这可是我和弟弟最骄傲的事。

小时候,我和弟弟总是受人羡慕的。因为父亲写的一手好字,玩伴都愿意和我们玩,他们总不时说道:“那个墙上的字是你爸爸写的吗?”“骗人,要是你爸爸写的,你认识吗?你读出来。”“打赌,你俩读不出来,就给我们买雪糕。”我和弟弟争着告诉他们:“就是我爸爸写的,写的是‘只生一孩好!’”,“赌就赌,谁怕谁?那是‘热爱祖国,热爱人们,热爱我们的家乡!’”,“那是‘女孩男孩都是祖国的花朵!’”,“那是……”他们仔细听着然后突然各自跑回家里,我和弟弟不用去追,他们会回来的。因为他们只要把父亲写在墙上的字会读了,家长就给他们几毛钱作为奖励,我们就可以美滋滋地吃上雪糕。关于那些字,那时的我们一无所知。

当然我们受人羡慕还有另外原因的,就是父亲获得市级教学能手的奖品——永久牌自行车,我和弟弟很是喜欢。弟弟坐在前面大梁上,我坐在后面,父亲骑着它和我们一起上下学。同学都非常羡慕我们能天天坐着自行车上学。放学回家的路上是最热闹的时候,父亲骑着自行车,我和弟弟一前一后坐着。同学一哄而上追着自行车嬉闹着,我和弟弟也跟着他们嬉闹着。父亲好像有魔力,不论我和弟弟在车上怎样晃动父亲稳稳地不急不慢地骑着。一路上,欢笑声不断。

父亲,工作很是出色。每年都会获得像教学能手这样的荣誉称号,当然还有很多比较实用的奖品。家里的玻璃时钟、床单被套、水杯暖瓶,还有被父亲悬挂在屋梁下的三辆崭新自行车都是。母亲有时唠叨着父亲,“不用都放起来,让孩子也自己学骑自行车,你打算天天送他们上学。”

母亲的唠叨还真有些道理。我和弟弟要上初中了,中学离村庄有十多里的路,一般村里的学生都是自己骑着自行车周末下午离家上学,周六下午放学回家,其余的时间都要住校的。可是,我和弟弟两个人都不会骑,母亲有些着急,要求我和弟弟在暑假里去学骑自行车。父亲总是说:“等等再说。”

在暑假里,我和弟弟没有听母亲的话。继续和伙伴玩着弹球,下河捉鱼。他们不再向我问那些墙上的字,但是我和弟弟仍然是受欢迎的,因为父亲给我们买了一部小霸王学习机,而我们却完全用来玩游戏了。为了能玩上一次超级玛丽,伙伴缠着我和弟弟。雪糕、玻璃球成了他们‘贿赂’我们的主要物品。

在屋里,我们玩游戏正激烈的时候,一阵摩托车声突然在家门口消失了。负责放哨的同伴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别玩了,你父亲回来了,还有一辆摩托车。”一听摩托车,游戏没关就跑出去看个究竟。不大一会儿,家门口聚满了街坊邻居,大人们和父亲在谈论着父亲刚刚买来的摩托车。那时摩托车可是个稀罕玩意,我和弟弟高兴坏了,想着坐着这个稀罕玩意上学是一件让人兴奋不已的事情。

周末,我和弟弟在家吃过晚饭,然后父亲骑着摩托车送我们回校。十多里路,二十多分钟,弟弟坐在中间拿出贴满贴画的笔记本,那里面都是弟弟抄写的歌词,就开始了他自个人的哼唱,父亲认真地骑着,我也认真地想着游戏中那一关怎么过去,谁也不在意弟弟的哼唱。到校了,同学才刚刚在学校食堂吃过晚饭,父亲停下车,他们总是带着羡慕的眼光看着我们父子仨人,我和弟弟早已习惯了。有时父亲把我们叫住会多给点零花钱,并嘱咐着好好学习之类的话。这时的父亲很像母亲一样的唠叨,不过我并不介意,因为我多了一笔钱。

春夏秋冬,不管是晴天还是风雨天大雪天,我和弟弟一直享受着父亲给予的最特殊的“车接车送”的待遇。父亲的爱,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亲昵的做作。我和弟弟在父亲的车轮上慢慢地长大了。

长大后,在外地求学工作。离家的时候,父亲总是把母亲准备好的东西小心翼翼地绑在车座上,送我到汽车站。汽车缓缓行驶,父亲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初春寒冷的清晨里。思念就这样从离家开始一直扯着我。

年末将至,想念愈发强烈。等着那仅有的可怜的年假,收拾好行囊回家过年。父亲早早在车站等着我回家,父亲还是认真地骑着那辆摩托车,我坐在后面看见父亲满头的白发,心里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摩托车一路隆隆作响的声音提醒着我,它也已经老了,我也该为父亲做些事了。

小轿车,这是我们家的新年礼物。父亲很是喜欢。每当别人问起来,父亲总是很自豪地说:“儿子给买的!”

父亲开着小轿车,弟弟坐在副驾驶座上,我和母亲坐在后面。车里开着暖气,放着弟弟特意给父母亲下载的八十年代的经典歌曲,母亲说:“这挺好的,你爸爸以后开会办个事也方便,夏天淋不着,冬天冻不着。看你爸幸福的那样。要是以后有了孙子孙女那还不乐坏你爸了。不过,到哪会这个车就不行了。”父亲赶紧接着:“急什么?到时候不是还有你那两个宝贝儿子吗?我退休了,咱俩就给他们照看孩子,想去哪家就打电话让儿子来接,谁还给他们开车?”

“哥,你快点抓紧吧!”

我笑而不答,伴着一首《甜蜜蜜》睡着了。

“哥,到家了。”醒来看到曾带给我骄傲与幸福的自行车和摩托车被冷落在院落一旁,而这辆崭新的小轿车成了父亲的新宠。我那儿时的记忆已随着它们被乡间的灰尘掩盖而渐渐淡去,无法消失的是:

我和弟弟儿时的骄傲,还有父亲现在的自豪。

教师文章10:记忆“的确良”

文/刘干

和几名90后教师集体备课时,讨论路遥小说《人生》中描写的当时人们把穿“的确良”衣服作为衡量一个家庭境况好坏的标准,充满好奇,甚至还有质疑。让我这个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为之感慨。

记得那时,在“的确良”布料尚未问世之前,我们衣服大多是棉质印染品。棉布虽然吸汗,柔软,穿着舒服,但易皱易破损,不耐穿。而在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年代,衣服少,使用频率高,一件新衣服,一个夏天肩膀、屁股就磨烂了。没办法,只得重新缝补起来再穿。那时判断漂亮衣服不是样式新颖时尚,而是看是否是一件没有补丁的完好衣服。

“的确良”是合成纤维,因其挺阔,不皱,耐穿,且免烫,穿起来体面、时尚,人显得非常精神,感觉朝气蓬勃。这种服装是当时最为时髦的装束,被冠之为“文明新装”,所以深受老百姓的青睐。虽然当时价格比棉布价格高几倍,但只要商店一有货,立马就被抢购一空,无不掀起一阵“的确良”热潮,推动了衣服时尚的潮流。

我的第一件“的确良”衣服,说起来有些心酸。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地里背回家的玉米棒子,堆积如山,需趁着炎炎夏日脱粒晒干后,装仓入库。父母忙着照料地里农活,剥玉米粒的手工活,就全落在我们这些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娇嫩的手指手掌,常常被磨出血泡,疼痛不已。为了刺激和鼓励孩子们干活,母亲常给些工钱作为奖赏。我把辛苦所得的零花钱积攒起来,达到一定数目后,交给母亲,让母亲到布店扯上几尺“的确良”布料,找裁缝店做了这件白“的确良”褂子。当然平时是舍不得穿的,只有在走亲戚、参加集体活动或过年时,才应时穿一下。回到家,立马脱下来洗一洗,干了,又叠叠收藏起来。就这样,这件“的确良”褂子,我整整穿了五年,布都褛了,也未舍得扔掉,仍保存着,非常珍惜。

第二件“的确良”衣服是浅蓝色的褂子,左胸前特意缝了个口袋,可以挂支钢笔在袋口上,显得有“学问”,可惜这件衣服没有寿终正寝就中途夭折了。那时我住校读初中,我的下床同学晚上点蜡烛看小人书,疲倦睡着后,烛火燃了蚊帐,我的那件“的确良”褂子,也被付之一炬,让我心痛了好长时间。好在这位同学家长,不久又赔我一件同颜色的“的确良”褂子,才让我缓过神来。我一直收藏,保留到今天。

从诞生之日起,“的确良”就不断发展变化。后来,各种印花“的确良”纷纷面世。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几乎每位中国人都以穿“的确良”为美。特别是白底戴花的“的确良”,一时成为社会主色调,满街“白色”飘,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更好的布料也相继初露端倪。如卡基布、雪花尼、亚麻、蚕丝、纳米等高档布料的种类,越来越多,衣服样式也从单一的中山装,到西服,再到中国传统时装,款式每年都在翻新。新颖、时尚、潮流的布料,又渐渐取代了“的确良”衣服,成为人们新宠。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给中国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却是非常惊人的。如今“的确良”虽风采不再,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但它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和折射出中国人在穿戴方面发生的从商品匮缺到商品丰盛的历史沧桑巨变。

如今的衣服,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服饰的概念,而上升为一种文化符号。如牛仔服、情侣装、乞丐服、仿造的球星队服、文化衫等,带有极强的个性色彩。商场里各种奇装异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在幸福中长大的90后年轻人,他们体会不到改革开放前那段艰苦的历史,对“的确良”一度代表当时家庭贫富差距的状况,不理解或很难理解就自然而然了。

今天之所以重提我那两件已保留四十年的“的确良”衣服,不是忆苦思甜,而是为了留住一段岁月,唤起旧时的记忆。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勿忘中国改革伟大成就,更加懂得珍惜今天所拥有的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教师文章11:我的书房梦

文/张旗

书是一个教师吃饭的家什,啃书自然就成了我每日必习之功。自己又喜欢读书,喜欢买书、订阅书报杂志,业余还喜欢写作。梦寐以求的,就是何时自己能有间书房,有书桌,还有书柜,能安静地读书和写作。

当民办教师那几年,就住在家里,卧室就兼书房,饭桌也是书桌。没有书柜,连个简易书架也没有,书就放在几个破纸箱里,和些烂鞋臭袜一起,塞在床底下,鼠咬虫蛀也顾不得了,但这在一个嗜书如命的读书人心目中,简直就是亵渎。

1978年后,县里民办教师转正,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没错,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我平时就喜欢读书,本来就热爱教育工作,有幸碰上了这历史大变革的机遇,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转正后,我被调到一个乡镇初级中学任教,卧室不仅要兼书房,自己做饭吃,还要兼厨房,摆放锅碗瓢盆柴米油盐。所幸有了一张书桌,能备课改作业,还能摆放几本工具书和订阅的书报杂志。那是间土木结构的撒瓦房,我在床头的土墙上钉了两根木桩,搭上一块木板,把一部分中外名著放在上面。其他的大部分委屈在几个包装箱里,堆放在靠书桌一面的墙角旮旯里。要看一本什么书,或查找点什么参考资料,仍然不方便。

调到县完中任教后,学校给我安排的住房是个套间,二十来平米,还有个简易的小书架,书桌是三屉两柜的,我和我的那些书的境遇有所改观。

1987年,学校修建了教师宿舍,我分到一套三十平米两室一厅的住房。虽然没有一间书房,但把卧室和厨房分开了。而且,在设计修建这些教师宿舍时,学校考虑周到,利用空间,在每套住房的隔墙上装修了一个小书柜。我又跟后勤要了两个小书架摆放在卧室里。我的工作条件,也是我和书的境遇又大为改善。

1998年,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时,州教育局的领导到我们学校调研,跟我们座谈。谁也没有想到,该领导座谈中竟问到每个教师的藏书,有没有800册?他说,读书是每个人的内在需要,是自我修养的完成,它关乎一个人的人生品质与生活质量,关乎一个人的成长。他强调,在这件事上,学校和教师负担着起承传续的角色。

进入新世纪,住房实施商品化政策,学校组织教职工集资建房,每套120平米,四室两厅。我终于可以给自己设置一间书房了。装修时,我在书房里特意做了两个高齐屋顶的大书柜,书桌呢,与时俱进,直接就做成了电脑桌。有一间书房,有书桌、书柜,看着那些伴我大半辈子一路走来的书,静静地列队站在我的书柜里,心感觉特别踏实而充实。

教师文章12: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文/张继红

最近就段时间我总是在读作者陶继新老师写的书名叫《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该书有着他的三个讲演录,“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捧着此书,感觉很奇妙,初读时,兴奋无比,感觉到一种心灵的平静与灵魂的提升,越往下读心头越有沉甸甸的感觉,而且挥之不去。沉甸之外,感觉头脑中一片绿地铺展开去,绵延无尽。读后不由思索,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幸福教师?答案模模糊糊,忽近忽远,若有若无,一惊之下,一直在小范围内不无自负、自信的我,不知所向。

透过两千五百年的风雨岁月,审视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我看来,现在的教育也曾强调“以人为本”。读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才知自己思想多么浅薄,大谈“以人为本”的时候并不明了什么是人之“本”,怎样去“以人为本”。是啊,曾经提出的“学生参与度高、时间利用率高、目标达成率高”的课堂三维目标,对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对灵魂幸福指数的帮助能有多少?只不过是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通过一种近于反复训练的方式做了一种规范和评价范式。直接效果自然是提高成绩服务于考试。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六个年头了,我一直以来在思考学生的健康发展靠什么?成绩,显然不是全部,因为我们成人之后的生存靠的是综合素质能力;不是成绩,显然也不对,因为成绩是敲门砖,没有优异的成绩就不能提升人生的生存起点。读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大大提高了我我对我本身工作,对学生教育成绩的认识。对学生教育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的结果,如此说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直奔成绩弱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是片面的,不谈成绩说是素质教育也是片面的。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关注生命健康、关注生命快乐、关注生命幸福、关注生命习惯、关注学生一生发展的教育!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中关于教师和学生相处学习的环境,我认为在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在本书中提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谐给予每个人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家长是引路人,“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和谁一起走”,老师与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来讲期望方向永远是一致的,所以家校教育应该和谐,只有和谐才能共振,只有共振才能有最大可能的生成。因此老师埋怨学生、家长埋怨孩子,老师埋怨家长、家长埋怨老师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当你学会赞美学生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家长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老师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孩子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学校的时候……,所以赞美在本书中有着很深的见解,我们也应该去将我们的赞美去发挥去应用去实践!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让我真正体会和学习到了好多教师应该具备的很多知识和很多方法,让我有着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对做人的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对我们身边的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都有着太多的帮助。所以我认为这本让我们教师队伍增加知识储备增强我们的好学兴趣都有着太大的帮助。尊重孩子的学习环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只要老师怀着一颗爱心,处处留意,微观入手,扶起孩子自信之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我们用全部的爱细心呵护每一株稚嫩的幼苗。只要有爱的阳光,只要有爱的雨露,总有一天,每一株稚嫩的幼苗都会成为参天大树。那时才是我们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最幸福的时候。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教师文章13:我的教师梦

文/常永瑞

作为陕北山区的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的梦想就是希望通过辛勤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同时,把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写成文章,能与更多同行分享。

14年前,我从学校毕业走向教师岗位后,我就给自己订立了职业目标:努力做一个学生和家长喜欢的好老师,讲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娃,让课堂充满阳光和智趣。因此,对教学业务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我在虚心请教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同时,并在书本、报刊和网络中寻找案例,迅速及时地准确解答。课堂教学我尽量做到组织严谨、结构合理、方法得当、善于应变、善于设计。平时我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小学语文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故事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复习旧知识导入法等等,我根据孩子特性,灵活运用。为尽到讲好课、教好娃的职业责任,在课堂上,我始终把人生理想教育渗透其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循循善诱,深受学生欢迎。在坚持自我摸索的过程中,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赛讲赛教教研活动,去年还被评为我们镇中心小学的优秀教师。

梦想是成就事业的发动机。为实现做一名优秀教师的梦想,我今年又以县级优秀教师的候选人身份,开始准备参加县级赛讲赛教活动。现正从教学设计、说课稿、答辩等环节精心准备,争取在课堂上尽全力展现自己的教学风采,为孩子们传输更多知识。当然,我们赛讲赛教活动也非常激烈,不过,即使失败,我仍然会继续努力。

这些年,为实现我的优秀教师梦,在努力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我利用闲暇时间,坚持阅读了大量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报刊,将名师们精彩的教育案例收集下来,认真揣摩学习,每年坚持写两万多字的学习笔记和教学心得。我把这些学习心得,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收到良好效果,因而多次受到校领导和上级检查组的好评,并在全校展评中多次获奖。近年来,我撰写的教育故事、随笔、教学体会文章,先后在《安塞教育》、《延安日报》、《陕西教育·教学》、《教师报》等杂志报刊发表。边教学边写作,虽然辛苦,但对自己教学工作是促进,更对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是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虽然是一名贫困山区的小学语文教师,但教书育人的责任和大城市老师的一样重。眼下,我们正在进行教学实践创新改革,对语文老师来说,我要进一步树立“大语文观”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把语文课上成孩子们的读书课、交流课、综合课、品德教育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更多知识传递给山区的孩子们,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教师文章14:爱的教育

文/范莹洁

不知不觉,踏上教师这个岗位已经三年了。三年来,我对老师这一职业的体会是: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为师德之本,无爱则无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必须是普遍而广泛的,应该一视同仁。我班有一名黄姓的学生,父母离异,导致他性格十分偏激。课堂上随意开口说话,课后找他谈话也是软硬不吃。与同学交往很不融洽,无法融入集体。面对这一情况,我耐心地与他交流,用我的坦诚和真诚走进他的心里,以朋友的身份关心他,不以教师的身份命令他。果然,他很快就与我熟悉起来,也主动和我说了自己的烦恼:想与班中同学一起学习游戏,可别人都知道他不是好惹的,都不愿意。是啊,他毕竟是个孩子,当然渴望友谊。“既然知道自己的小小缺点,难道你没有能力改变吗?”这是我留给他自己思考的问题,他立刻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可以!”随后,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些具体办法,他也的确做到了。同时,我尽可能地创造他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大家感觉到他的改变,愿意接受他。之后的日子里,我明显感觉他变得活泼了,友善了。

记得刚工作时,我接手的是一个学习基础比较弱的班级,尤其是其中一个孩子,特别调皮,十分令人头疼。

一天晚上七点多了,这个孩子的家长打电话来说他还没到家。接到电话后,我马上和几名学生了解他放学后的行踪,但没得到什么有用信息。我特别着急,这么冷的天,孩子会去哪儿?吃饭了吗?安全吗?到了半夜,仍然没有任何消息的我们只能报了警。谁知,我们的担惊受怕换来的却是第二天他和同桌有说有笑地来上学了。看见他的一瞬间,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事后,我也没有严厉地责备他,只是和他讲述了这一晚的经过。他流下了眼泪,体会到了我们的付出,保证不会再犯。令我欣喜的是,从那以后,他在我的课堂上像是变了个人,认真勤奋,成绩自然是突飞猛进。

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师爱是师德的灵魂。为师者应该热爱、关心、善待每一个孩子,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一个孩子的心门,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成为遗憾。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