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中秋节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中秋节散文1:田间小屋
文/郑希煜
中秋节那天,我们一家人来到了龙感湖。我登上了大河堤,向四周望去,啊!一副清新秀丽的画卷立刻展现在我眼前: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彩霞。树木掩映下的村庄有袅袅的炊烟弥漫在清晨的薄雾中,路旁的树木巍然耸立着,给大地围上了一层高大的绿色围墙。
你看,河堤上的地瓜秧像黄色的地墙。河堤下的棉田像无边无际的海洋,一阵微风吹过,棉叶发出“沙沙”的响声;河堤的右边是农科所专门培育的“鲁南一号”先进玉米品种,它们仍然高高地立在田里,好似一片无边的森林。
走下大堤,漫步在田间小路上,你瞧沉甸甸的棉桃把果枝都压弯了腰,一个个棉桃似一个个铜铃,好像正叮当作响。棉叶湿漉漉的,不少棉桃吐出了雪白的棉絮,棉絮上还有一些小水珠,晶莹透亮。
来到玉米地,这儿更闷热。一株株一人多高的玉米,牛角似的玉米棒子插在粗壮的茎杆上,棒子露出一排排黄色的牙齿。地头上一片红高粱,像一群群亭亭玉立的少女手拉手、肩并肩地站着。和高粱做邻居的是黄豆,豆角澎胀胀的,一串连一串,真逗人喜爱。
啊!红彤彤的太阳,郁郁苍苍的树林,白色海洋一般的棉田,果实累累的玉米地和高粱地……多么美丽的田野金色!
中秋节散文2:中秋节
文/武东英
吃过晚饭,天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一家六口坐在阳台上又说又笑。忽然,爷爷大声地说:“月亮升起来了!”我抬头向爷爷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正东边一片明亮,一个又大又圆的明月慢慢地从天那边升起来了。我问爷爷:“爷爷,今晚的月亮怎么又大又圆呢?”爷爷说:“好孙子,今天是中秋节,是我们全家团圆的日子,月儿当然那么大那么圆啦!”接着,爷爷给我们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听着听着,我望着圆月发呆了。这时,爸爸抬来切好的大月饼。还有花生、栗子、苹果、桔子……爸爸把月饼分给我们。我们一家人吃着又香又甜的大月饼和水果。
梦里,我坐在月亮上和嫦娥姐姐说笑呢!
中秋节散文3:特殊礼物
文/吴剑
想在中秋节里多挣些钱,在外打工的小媛已有很多年没有回过家乡陪母亲。不过,每到中秋到来之前,她都要寄些月饼等礼物给母亲,表示对母亲的惦记。
“妈,我已好多年没有陪你过中秋了,这次我特意为你准备了一份大礼物。”小媛打电话告诉母亲,卖着关子。
“大礼物什么的就算了。”母亲认真地说,“只要你人过得好,就是我最好的礼物。”
“妈,你放心,这礼物你很快就会收到的。”
小媛每一次寄礼物,都会提早几天,以便让母亲在中秋之前收到,那天已是中秋,母亲还没有收到礼物,心一急,给小媛打了电话:“小媛,不知怎么回事,我到现在都还没有收到你寄来的东西 。”
“妈,耐心等等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你下午肯定会收到。”
“嗯,嗯。” 母亲只得耐心等待。
“喂,你是小媛的母亲吗,这里有份礼物,请你老人家来签收。”不久,母亲接到电话。
“诶,我就是,谢谢!”
母亲急不可耐地跑出门,一个年轻人满面春风地迎过来说:“老人家,你的礼物在车里,请你自己去取吧。
母亲走近轿车,顿时惊呆了:“你这鬼丫头,什么时候学会了捉弄人?”
“妈!”小媛笑对着母亲说,“你今天收到的礼物不轻吧?除了我,还有一个未来的女婿!”
中秋节散文4:一个人的中秋节
文/聂红
中秋节之夜。华灯初上,行人匆忙,我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这是一个人的中秋节,充满孤独又清冷的意味。
父亲病入膏肓,生命危在旦夕。母亲和姊妹们在病房简单地吃完晚饭,母亲留下陪父亲,姐姐们各自回家,谁也没提起这天是中秋节。从外地回到家乡的我,走出病房,一个人在街上溜达了一阵,在一家小餐馆闷闷地吃完饭,往酒店方向走去。
走到过街天桥下面,忽然桥上传来歌声。我循声走过去,见一年轻男子正弹着吉他,边弹边唱。地上放着一手写小纸牌,大意是:自己患病,无法工作,以此养家度日。桥上偶有行人经过,但并无人驻足观望。我怜悯起这个年轻人来。若不是遇到愁人之事,怎会在中秋之夜,一个人在这儿寂寂地弹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略带沙哑的歌声,一下击中了我本已不堪重负的心。想起遭受病痛折磨,却只能坐以待毙的父亲,想起脆如薄纸的婚姻,想起自己去去来来的病痛,不禁潸然泪下。
下桥,走了一小段,歌声又飘过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有些讶异,这首将苏轼中秋节词作谱曲的歌,历来女声演唱居多,在这个中秋之夜,由此刻这个漂泊的男声唱来,竟别有一番苍凉的感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唱给我,还是唱给他自己?
想起台湾作家林清玄曾在中秋的夜晚写的一首诗:先几度浮沉,再几番兴谢。问谁的人生,圆满如秋月。这正是作者多年来,在经历了“失志之时”、“情感的挫折”和“痛苦的成长经验”之后,领悟到的人生的真谛呀!
心情豁然开朗,心中的愁云随着歌声和美丽的诗句,在空中渐渐飘散开去。
我们一生都期待团圆、圆满,但人生又难免有离别,有缺憾。如果我们对人生多几分豁达和达观,即使有不如意、不圆满,那明月、那诗词、那歌声,也安慰了我们的心。如果我们随顺因缘,同时也仍然保持对人生圆满的期待和向往,那,相信人生的很多时刻,也终会有月圆之时。
回到酒店,我打开月饼,泡一杯热茶,用微信传一组照片给远方的孩子,告诉他,中秋节,我一个人,过得很好。
深夜无眠,倚在窗前看月亮。窗外月朗星稀,月光静静地泻了一地。
中秋节散文5:一个皮包
文/刘谣
中秋节回家,不知道给爸爸买什么,在商场里漫无目地瞎走,无意中一只精致的皮包落入眼底,开启了记忆的闸门。
眼前出现的是刚上一年级,坐在地上哭天抹泪的我。上小学的第一天,我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虽然同学们还是学前班的那些面孔,可是他们的书包却都是新的,这给我幼小的心灵添上了一丝丝的嫉妒和不满。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地上哭,从默默流泪到嚎啕大哭,变着花样地表达着我委屈的诉求。妈妈也采用先礼后兵的招数镇压着我,原因就一个:你的书包还没坏,不能买新的。正当我所有锦囊妙计都掏空的时候,爸爸就神仙一样地走进了家门,让他散发光芒的是手里拿着的黑色小皮包,我马上开启更疯狂的哭诉模式。经过妈妈的一番解释,爸爸将手上的新皮包扔给我:“给你了,起来吧!”从小爸爸就是一个慈父的形象,在我的印象中甚至没有一句严厉的话语从他口中说出。第二天我带着战利品去上学了,而皮包无疑让我出尽了风头,赚足了面子。当天放学之后家里没有人,我把包放在家门口就跟着小伙伴儿们玩儿到了天黑。回家,吃饭,写作业——皮包呢?这戏剧性的一幕让我手足无措了。暴风骤雨的“教育”之后我继续背着旧书包读完了整个小学,再也没有要求过换新的。许久以后,才知道那个皮包是爸爸工作中第一次得到的实物奖励。
经过20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到家了。迫不及待地拿出礼物给爸爸。爸爸看了看皮包,看了看我,不解地问到:“我也不拿这玩意儿,你买它干什么?”我说:“小时候弄丢了你的一个包,还你个。”等着夸奖的我仿佛还是当年的小女孩。爸爸看着我期待的小眼神儿,神秘的一笑,悠悠地说:“你弄丢我的不只是一个包吧?”全家人都哈哈笑了起来,可是我心里却苦涩得很:这么多年,我丢了爸爸的工资,丢了爸爸的黑发,丢了爸爸笔直的身躯和帅气的面庞,也许这些不全是我丢的,但如今身在远方的我却无疑丢了他身边心爱的女儿。而这些,要怎么还?
中秋节散文6:秋日回家
文/路惠民
又是一年中秋节即将来临,我匆匆忙忙请了一天假,搭乘一辆顺车奔回老家,去完成自己每年必须完成的必修课--送节。
一路上是满目苍凉的秋色夹杂在丰收的希冀之中。满山的野花,把秋日的山坡装点得美轮美奂,上苍用自己的力量把山川织成的巨大的花布,花布在微风中起伏,象成熟的少女穿着件漂亮的裙子迎风摆动,楚楚动人,招蜂引蝶;百草皆将枯萎,失去了往日的生机;阵阵秋风吹拂着面庞,路边的柳条在微风中摆荡,那片片柳叶飘飘荡荡,翩翩飞舞于空中,演奏着秋天的旋律,飘落下来,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诠释着落叶归根--这亘古不变的永恒。
家乡渐近,倍感亲切。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那盘踞脑际已久的无形压力顿时烟消云散,一种轻松、一种回归感,让困扰自己已久的心魔远遁;愉悦、放松和围绕于身旁。亲切问候,浓浓的乡情、亲情融于其中;平日里那焦虑、浮躁之情暂时销声匿迹;宁静、祥和、自然的田园丰收景象,总能把自己带回遥远的过去。
走进村庄,巷道中没有那记忆中的悠闲,新修的水泥路面上放满了新收回来的黄豆等秋季作物;偶尔能遇上匆忙的乡人,急急忙忙便打招呼边走,他们并非在远离我,我知道他们的确很忙,忙着收获、忙于劳作,无暇与我们闲谈。巷子里的人家,大部分都市大门紧闭,中间夹杂着几户人家,大门口已经长满了杂草,看起了长时间没有人在家;还有几户人家门口晾晒着几件衣服,看上去一点也不艳丽,甚至有点褪色,一看就是老人的衣服;有几家门口还晾晒着孩子的尿布,不见漂亮的媳妇坐在大门口,抱着小孩三五成群的聊天,……
巷道中早已没了牲畜的身影,牛、马、骡、羊等,那些过去乡村到处都是的牲畜,在今天的乡村也显得稀有;记忆中,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穷不离猪,富不离书。”的乡村古训,在今天的乡村已被改写;乡村孩子们对一些牲畜的印象不再想过去孩子那样熟悉,只能停留于影视作品之中的所见,而与实物无缘谋面;巷道中鲜有孩子们追逐、大闹的身影,也听不到他们欢呼、哭闹、嬉戏的声音,没有了孩子们的温软脆朗的嬉笑、娇羞状。
村子里的人口越来越少,人气似乎严重缺乏,田间地头没有了耕牛徐徐漫步,没有了母鸡产完蛋骄傲的“咯咯蛋!咯咯蛋!”的叫声,也很难听到公鸡的引吭高歌。现代化的农机具替代了原始的耕作模式;苹果产业的兴起,替代了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规模化的养殖业替代了零散的家养畜禽,家家户户不再都养家禽家畜;偶尔有几条体型娇小的狗儿在巷道中穿梭,体型庞大的狗儿已渐退出,狗儿不再是看家护院的有力帮手,良好的社会治安,使得狗儿在农家存在的价值大打折扣。
村子里的精壮劳力陆陆续续进城务工,有的拖家带口,长时间也不回归,赚了钱就在城里买下商品房,“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大人和孩子都操着满口的普通话。逢年过节,抽点时间,他们才“衣锦还乡”,看看老人,巡视一下乡土,走走瞧瞧;回到乡土,那新鲜劲一过,时间不长,就会有一种对乡村生活不适应的感觉,迅即“逃回”城市。乡村成为许多一代“城市乡下人”心灵的籍慰和寄托。
沿着熟悉的乡村土路,漫步于乡村田野之中,寻觅记忆中的静谧与安详,站在路边的小树林里,张开嘴巴深深地呼吸,贪婪地吮吸乡土的气息,一阵秋风吹过,沁人心脾,浑身舒坦,一种久违的舒心与回归让人怦然心动。
村子里的许多生产条件优越的土地,人们不再耕种,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苹果园,品种以红富士和嘎啦为主。这里是全世界少有的苹果适生区,处在北纬35°,昼夜为差大,生产的苹果以甜脆、皮薄而闻名于世。每年中秋前十天左右,各地的客商蜂拥而至,争夺商机,努力地想赚个满钵满盆。时下的果农们,忙得不亦乐乎,一年辛苦的收成就在近几天完成,他们的生活节奏一下子加快了许多,倒车据都市急急匆匆的农人们的身影,采摘苹果、分级、验收、包装、装箱、拉运、外运……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
看着挂满枝头的红彤彤的苹果,还有那已经采摘堆积如山的苹果堆,良好广阔的市场,满意的收购价格,让农人们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喜悦之情彰显于脸庞;喜悦之情总是挂在嘴边,嘴巴也因之合拢不上。又是一个丰收年,农人们辛苦一年之后,腰包又鼓得圆圆地;不菲的收入,让我这个居住在城市的“乡下人”百感囊中羞涩,羡慕不已。
手里提着自以为“丰厚”的节日礼品,来回奔波于长辈、亲戚之间,送上自己节日里的一份心意。面对亲人们的热情,看到他们日渐好起来的日子,喜在心头。时空距离使得我们之间彼此距离在被拉大,他们看到归来的我,忙碌之间收拾一些自家的农产品--蔬菜、苹果、面粉、豆子……,嘴里还不停地嘱托:吃吃自家生产的东西,绝对放心,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绿色食品;城市里的食品让人不放心,不是参假就是放毒:地沟油、添加剂、防腐剂、黑作坊……,没几样让人放心的,咱家生产的东西再说都是绿色食品。听到这些内心不由地一阵抽搐,让我这个自以为文明的跳出农门的“现代城市人”感觉到自己有点猥琐,为那些失去道德底线的“城市人”感到羞愧。
中秋节散文7:中秋月饼
文/蒋虹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临了,在我看来,中秋节最直接的表征就是月饼。不是吗?商家店铺的月饼早已铺天盖地,品种之繁多,包装之精美,令人眼花缭乱。
记得小时候,我家隔壁就是供销社制作糕点的地方。每次过节,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看师傅们做月饼。有位姓顾的师傅特别厉害,他的手是那么灵巧,像魔术师一般令人着迷。只见他先把制作好的黄色油酥做成小圆,一粒粒排放在案板上。然后,再从预先醒好的面团上用刀割下一小块,搓成长条后,一手抓面粉,一手从上往下拧,和油酥一样呈方形排放到案板上。令人叫绝的是,拧到最后,不多不少,手里剩下的一团,就恰是方阵中的最后一个。一白一黄两大方阵,大小均匀,整齐划一,白的如蛰伏的小鼠,黄的似静卧的菊花。但见师傅抓起一把面粉,信手一扬,面粉便如白色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飞到面团上,然后,师傅十指如飞,一手迅速在面团上一按,一手用面杖在上面一擀,刚才还饱满圆润的小白鼠,瞬间就变成了一个个小薄饼。接着,师傅将油酥包入皮中,用手压扁,卷折成团,再压扁成薄饼状,酥皮即算做成,便可包馅了。说到馅,种类还真是很多,有豆沙、芝麻、百果、椒盐等等,待月饼做好后,师傅将他们一个个排放到烤盘上,端进烤炉,不久,炉箱门打开,香喷喷、热腾腾、金灿灿的月饼便呈现在眼前,那升腾的热气、诱人的金黄,以及印制的红字,看得人眼睛都直了。
那时,由于家里孩子多,月饼都是定量供应,我们便喜欢上了月饼脱落的酥皮。那时妈妈在商店做售货员,月饼卖完后,她会把筐内落下的月饼皮收拾起来,用纸包好后带回家让我们解馋,这常引得我们兄妹几个欣喜若狂,欢叫失声。只有真正到中秋节那天,大家才能分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月饼。记得那时的我,总舍不得马上就把月饼吃掉,而是把它用纸包好,放进口袋,然后出去玩。与以往不同的是,我玩得并不投入,时不时地,我会摸摸、捏捏,或是拍拍口袋,手指接触到月饼那份圆润和沉重,心里就会溢出淡淡的甜蜜。馋得实在忍不住了,才慢慢拿出来享受,先一片片、一层层把月饼皮吃掉,当吃得只剩下光光的馅时,就开始绕着圆形一点点地啃,月饼在我的嘴边,慢慢从原来的巴掌大,变成瓶盖大、硬币大,直至最后指甲般大小时,才全部放入口中,细细嚼,慢慢咽,待月饼完全消失,望着手中的纸片,总有一种意犹未尽但心满意足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应该就叫幸福吧!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月饼只要想吃,商场里随时都能买到。单看那清水玫瑰、水晶百果、火腿百果、松子枣泥、松仁豆沙等名称,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只是,现在的我,还是只对刚烘烤出来的月饼情有独钟。或许,在用月饼祝福亲人团聚的同时,我最想追寻的,就是触摸月饼时那份炽热、温暖的感觉吧!
中秋节散文8:鱼捂子里的中秋
文/孙玉秀
每逢中秋节,见到满大街的瓜果梨桃和月饼时,总会忆起我的姥姥,满眼都是酸楚的泪花。
儿时的记忆里,姥姥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她从来不吃河鱼,却喜欢用鱼捂子去江边捂鱼。这种鱼捂子很独特,不是柳条编制的,而是从供销社买来的,椭圆的形状,上端是罐头瓶一样的瓶口,底座是旋进去的窝口,也是投放鱼食,诱惑小鱼进来的通道。
姥姥每天都要擓一个很大的柳条筐,装上五六个鱼捂子,挪着小脚去江边,我便成了拿鱼食的小跟班。鱼食是姥姥自己配制的,她将炒熟的豆子碾成细面,再拌上大酱,便散出一种独特的香味。我肚子饿的时候,闻到那股香味,无端地想,鱼能吃的,我也能吃,如果能让我尝几口,不知该有多香甜!
即便是中秋节那天,太阳斜挂在半空时,姥姥同样坚持去江边捂鱼。她先下水去检查一遍,看事先砌好的石头墙是否坚固,回来将鱼食放进玻璃瓶里,再用稻草编的瓶塞堵住瓶口。最后小心翼翼端着它下水,放到石头墙下水流平稳之处,才算大功告成,接下来便是一场耐心地等待。
回想当年陪姥姥捂鱼的场面时,总觉着自己写字绣花的耐心,一定是那时磨练出来的。坐在岸上,不急不躁,可仰望蓝天白云,可在岸上嬉戏,唯独不能下水惊动那些小鱼。
太阳快要落山时,鱼篓里是满满的收获。回家后倒进水盆里,一条条挤干净,再放到外面晾干,以后便成为我们兄妹几个饭盒里的美味了。
等月亮稳稳升起时,整个世界都是乳白色的,朦胧在一片水汽里,分不清村庄和江水的界限,唯有那一轮圆月,提醒那时的我,这是一个特别的节日。
姥姥从炕琴柜里郑重拿出两块月饼和几个苹果,从中间均匀切开,分到我们兄妹几个手里。我迫不及待地吃一口月饼,在舌下打几个滚也不舍得咽下,那种香甜是浸润到骨子里的。
等姥姥在院子里放了小板凳,开始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时,我已消灭掉那半块月饼了。她的故事我几乎能倒背如流,而且说只要端一盆洗脸水,放进去一把梳子,再放到葡萄架下,便可偷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我半信半疑,便瞪大眼睛问姥姥:“这是真的吗?”
姥姥笑着回答:“是真的,不信你端一盆水,去葡萄架下试一试。”我见她的态度十分坚决,想万一果真听见牛郎织女说话,那该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啊!于是这个念头立刻被打消了,直到如今我也没去验证。
姥姥的故事讲完了,我的苹果也吃没了,便缠着她说:“炕琴柜里还有几块月饼,都给分了吧!”
母亲一旁责怪说:“小孩子不懂事,月饼和苹果都是卖鱼干换来的,咋也不能一下子全吃了。”母亲的话说完,我才恍然大悟,难怪姥姥总喜欢去江边捂鱼,原来是为了给我们换月饼和苹果吃!
姥姥去江边捂鱼的习惯,坚持了十多年,直到我们兄妹几个先后毕业了,她的腿脚也开始不利索了,才不再去江边。
我毕业那年中秋节,用自己的工资给姥姥买了两袋月饼和几斤苹果,没想到她却舍不得吃,依然锁到柜子里存放着,直到那天,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看见她一块手帕里裹着的,是一个始终没舍得吃的苹果!
二十多年了,每逢中秋佳节,万家团圆时,我都会想到鱼捂子,想到那香甜的半块月饼和半个苹果,想到我最敬爱的姥姥!
中秋节散文9:中秋赏月
文/吴苹
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中秋晚上的月亮又大又圆,我们有晚上赏月的习俗。
写月亮的古诗词有很多,比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月亮寄托了古人的许多情感,这些古诗也为月亮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虽然写月亮的古诗词很多,可我却对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颇为喜欢,苏轼是因为思念他的弟弟而写的这首词,而我喜欢它是因为我很思念我远在美国的堂哥。
我的哥哥张亦生去美国已经一年了,这个中秋他没能回来,遥望着天上圆圆的明月,我不由的想起他来,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家团圆,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爷爷奶奶不由的就说起了哥哥,一个人远在异国他乡,不知道他的身体好不好,学习怎么样,生活习惯不习惯,当他们说这些的时候,我就特别思念哥哥,因为他对我特别好,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总是要给我留着,我有什么学习上的难题,也总是向他请教,凝视着天上的月亮,我仿佛看见了广寒宫里寂寞的嫦娥,抱着她的玉兔向我招手,好像在说:“你的哥哥生活的很快乐!”,我默默的对着月亮说:“请你代我转达哥哥,希望他注意身体,好好学习,早点回来。”相信他一定也在中秋之夜也望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吧!
月亮见证了许多人间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多人和事已经不在了,但月亮仍在,我相信月亮一定都把这些美好的或痛苦的瞬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希望在中秋这一天团圆,那些团圆不了的人们,一定也在这一天望着月亮思念亲人吧!
在这里我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
中秋节散文10:秋味儿
中秋节过去两天了,晚上看月亮,她又开始残缺了,路两旁的树叶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快掉光了,这该是秋天气息最浓郁时候了。
以前在家乡的时候,总感觉每个季节的特点都很鲜明,譬如一想到春天,就会想起清晨潮湿的露水和土腥味浓厚的空气,以及布谷鸟的轻啼和杨树上掉落下来的嫩绿的穗子;夏天,特征便更明显了,是个由于暑假而可以使人尽情玩耍的季节,记忆中隐约有个大街上到处跑的孩子,玩水弄的满身湿,那就是我;冬天,银白色无疑是主色调,雪固然是我所喜欢的,可更吸引我的却是那鞭炮声中诱人的年味儿。
如今我身在异乡,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了,可总是觉得这秋天还不是百分之百的纯正,似乎少了点什么,跟记忆中的秋天有那么一点微小的差异。于是我开始在安静之中思索、回味记忆中秋天的样子:寒风、枯叶、潇雨、月明……然而这些其实这里也都有,我只好责备自己的敏感,而随其自然了。
上午跟老同学聊天,问他在忙什么,他说在帮家里干活,玉米收获了,正是忙的时候。于是我终于想起这异乡的秋天缺少的是什么来了:秋味儿!那娇润饱满的玉米在地上滚成一堆散发的草香味儿!真正的秋天,光有寒风落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那收获季节特有的味道才行。于是我又不得不回想起在家过中秋时的情形来……下午回到老家,便开始为晚餐忙碌,杀鸡沽酒,走亲访友,互相送去佳节的祝福。晚餐是最幸福的时候,一家人围绕着一张桌子坐下,热气腾腾的丰盛菜肴满满的挤了一桌,男人尽情畅饮,谁都不用再像往日应酬一样劳费心思劝酒、逃酒,席间聊的是幸福的家常,往日缠人的琐事丝毫不能削减欢快的气氛,似乎整个世界都在此刻停止转动,让所有的中国人尽情享受节日的幸福。
吃的差不多了,大人们继续唠,而我总是会一个人走出门外,静静地欣赏起月亮。每年都如此,月亮总是在这一天最圆,而我的心情也总是在这一天最轻盈。胡同道里漆黑而安静,家家户户都在吃团圆饭,阵阵笑声不时传来,窗户里闪耀着幸福的光亮。我闭上眼睛,缓缓地深吸一口气,呵,正是玉米收获的时候,玉米淡淡的清香里混杂着些许秸秆燃烧的烟味儿,空气微寒,褪去了夏天的燥热,却又不至于冷的让人打颤,在这弥漫的味道里,充斥的,是收获;在这清爽的月夜下,蔓延的,是团圆,这便是我最陶醉的时刻了……
从恍惚的回忆中醒来,我在没有乡的城,自然便没有那乡下才有的玉米,那农村烧出的烟。沿着油亮的柏油路走了一晚上,也找不着一处堆秸秆的垛、晒玉米的摊。是他们晚上都回家了,还是我寻找的根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梦?恐怕我不能责怪这都市太没有情调,有些事物只有在特定的某个地方才能引起感悟,有些感情离开了她归属的地方,容易变得不再纯真。
我怀着那份对家乡的秋天的思念,目光游离在这异乡的郊野,秋天仍旧是秋天,而浓浓的秋味儿,荡漾在心底里……
中秋节散文11:快乐的中秋节
文/梁枭涵
大雁乘着阵阵秋风飞向了南方,树上的叶子脱下了绿色的衣裳,在阳光的照耀下,如黄蝶般纷纷落下。中秋,这个中国传统的团圆、欢庆的佳节,在这硕果累累的季节里悄然来临。
在清凉的微风中,像圆盘一样的月亮从东边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桌子上摆着丰富的食物。有各种各样的月饼:豆沙的、火腿的、麻仁的等,我最喜欢吃豆沙月饼了。妈妈说:“吃月饼象征着家人团团圆圆。”桌上还有品种繁多的水果:苹果、西瓜、梨和石榴。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玉米棒子、毛豆、核桃、板栗和松子,这些食物象征着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生活幸福。
我们正津津有味地吃月饼的时候,突然爸爸说:“在这美好的时候,让我们来玩个游戏吧!每人说一个带月的词和句子。”爸爸先说:“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接着妈妈说:“月到十五自然圆。”最后我说:“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一双,举头望吊灯,低头看木箱。”顿时,一家人哈哈大笑起来,妈妈差点笑得从凳子上掉了下去。唉,我出丑了,都怪我想学有所用,改一下诗句,不想却说得不太好。我立即接着说:“月饼越吃越好吃。”爸爸高兴地说:“对对对。现在我们就来大饱口福吧!”
一阵阵欢声笑语,在凉爽的风中渐渐飘送到远方,千家万户乐团圆。
中秋之夜,其乐融融!
中秋节散文12:最美月夕
文/范丽飞
“中秋节”有另外一个诗意无比的名字叫“月夕”,听起来韵味绵长。“月夕”二字,犹如一块娟洁的青石,脱俗不染尘。从唇齿间吐露“月夕”的时候,似一阵清凉的风从面容上拂过,沁心丝凉,又如身披轻纱走在青山绿水间,静逸唯美。
我喜欢把中秋节叫做月夕,那是月亮的的节日,在三百六十五个星夜篇章中,月夕实属最美的一页,这一页上的笔墨也最为厚重,这一夜上写满了深情的寄语,这一页上承载了世间最温情的相思。
月夕之夜犹如新娘掀起了面纱,毫不遮掩地把娇羞与妩媚展现在世人面前,那经典的美是无与伦比的。
月夕之夜像一朵莲花曾唯美的盛开在众多文人骚客的笔墨里。宋代词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秋》中写到: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
诗词虽寥寥数语,却把中秋月夜的盛况展现在我们面前。中秋之夜的月光较平常相比要皎洁明亮许多,月光之下,王孙诸侯,交杯换盏,登高楼赏月赋诗,琴声不断,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清香,火树银花盛景难切。这一夜,温馨浪漫,即便百姓之家也要摆上小小的宴席,与归来的儿女们合欢团聚,庆祝佳节。
陆游笔下的月夕有些寂然静美,“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虽身处深宅,可月夕之夜依旧美的不同寻常。月夕之夜的庭院像是飘洒了一层晶莹透亮的白雪,纤尘不染。微风摇竹簌簌作响犹如曼妙地落雪声,此时此刻如身处佳境飘逸洒脱,“肝肺清”更是道出了月夕之夜的清丽静美!
张九龄《望月怀远》里的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知道出多少游子们的心声,明月寄相思,那一刻有多少双眸在凝视,那一刻,月亮是母亲的手,抚摸着远在天涯海角游子们的额头,那一刻,月亮是友人寄来的信笺,把彼此的祝福默默地传送,那一刻,月亮是爱人的密语,把思念静静地吐露……
月夕之夜是一幅千年不褪色的画卷,对它每一次的回眸都百赏不厌,它更像一朵永不凋零的睡莲静静地绽放在人们的心田,脚下虽是天涯,一抬头便好似融进了久违的家!
中秋节散文13:名家笔下的中秋节
文/杨恋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夜,皓月当空,清辉照九州。古往今来,描写中秋的诗词文章,不胜枚举。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过:“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夜,苏轼客居密州时所作。词前小引:“丙辰仲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从这可看出,这年中秋节,苏轼非常高兴,喝醉后思念起身处异乡的胞弟苏辙。词人对月酌酒,心潮起伏,随即思绪翩翩,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丰富瑰丽的想象,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桃源美景,另外还唤醒了人们面对世事无常,应当珍惜当下的体悟。
第二年的中秋节,苏轼见到了胞弟苏辙,于是又写了《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该诗记述了苏轼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秋月的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又要分离的哀伤和感慨。很难想象,在这个月圆之夜,多年未见的兄弟二人该怎样相互诉衷肠?
相比苏轼与弟团聚的中秋节而言,唐代诗人杜甫的中秋节则无比凄冷。在《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中,诗人如“转蓬”一般,遇风飞转,飘泊不定。诗句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里烦闷愁苦的情绪。“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诗人听到刁斗声响起,不由得想到戍边的士卒,以及战乱中背井离乡的劳苦大众。原本合家团圆的中秋节,杜甫却为了逃避战乱,独寄蜀中,实在悲伤凄凉。
现代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丽的时候……那文化过熟的北平人,从一入八月就准备给亲友们送节礼了。”北京中秋的习俗有祭月拜月,还有买卖兔儿爷的儿童玩具。“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老舍笔下的中秋,节俗浓厚,别具风味。
名家笔下的中秋节,大都思乡念亲,拜月怀远;而现代散文家周作人对待中秋佳节,却有异于常人。在《中秋的月亮》一文中,他说:“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
中秋节散文14:月圆中秋
文/李学强
快到中秋节了,田野里飘荡着温馨的气息,稻谷正在收割,棉花绽放笑脸。城市里,苹果、梨大量上市,交易活跃。天也黑得早了,气温变得适宜,蚊虫玩起了失踪。随着中秋的临近,远方的游子也在为节日的即将到来而兴奋,又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了。
月圆之夜,玉兔东升,晶莹澄澈。月光在窗间,门前阶下,树旁无声地流过,往地上瞧更是清辉一片,月华如水,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月光闪耀于朗朗夜空,把大街小巷照得如同白昼。偶尔,一片云飘过掩遮了明月,须臾,明月穿过灰白色的云朵,又露出皎皎无瑕的美丽容颜,一时间清光四溢。
手捧月饼,欣喜而小心地咬上一口,美味就在舌尖上弥散开。如今月饼品种是越来越多了,肉松,蛋黄,琳琅满目,形式多样,与小时候商店里只有五仁,青丝玫瑰馅的相比,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月饼在我小时候是个稀罕物,父亲下班买回的月饼放在小桌子上,油光纸扎着带着红贴,捆着细麻绳,五个一斤,虽然包装简单,但中秋节也成为全家的焦点,毋庸置疑,守着它晚饭都吃得格外香甜。
月儿升起,母亲微笑着把月饼细绳一道道解开,剥开一层一层的油光纸,露出焦黄油润的月饼,诱人的香味弥散开,让人垂涎三尺。把月饼都掰开来,每人分上一块儿。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小孩子们的心思瞒不过大人的眼睛,大人们把手中的又分成几块儿,孩子们手中又丰盈了许多,心里乐滋滋的。
现在的城市里,孩子们不太喜欢吃月饼,小时候爱吃月饼的我也感觉不到月饼的可口了,也似乎吃不出儿时那诱人的味道了,我想,其实它们的味道并不差,只能比小时候的味道好,喜欢吃它的人少了,是人们有更多的美食可以选择。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金”,中秋月圆,桂花也开了。淡黄色的花朵藏在肥厚的树叶中,花香浓郁,地上树影斑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几只小鸟从横斜突兀的枝干间飞起,枝叶婆娑,沙沙作响。蟋蟀藏在墙角唱歌。月圆之夜,清盈的月光如流水一般,倾泻在房前屋后,让人心里也亮堂堂的。
人们坐在自家门前赏月,品茶,听戏,侃大山。月光下回荡着孩子的欢笑。在明亮的月光下,他们在宽宽的巷子里玩捉迷藏,剪刀石头布。腿弯撑上一道皮筋跳来跳去,把几声声欢笑挂在树梢。
月到中秋,院里院外被月光镀成一片霜色。农家屋檐下挂着串串红辣椒,墙头码着穗穗黄玉米,屋角蹲着收获的花生。村边的荷塘衰败了,月光下水面泛起片片银光,静静的乡村披上一层薄纱。蛙声远去,沉淀下三两点静谧,无言中,明月把莫名的乡愁一寸寸拉长。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东坡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成为绝唱,残缺与圆满相对,阴晴与雨雪相承,时光悠悠,大自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客匆匆,一眨眼便是沧海桑田。
中秋的月让人梦圆,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明月熠熠让一天劳作的艰辛苦累好像都消逝了,明月调适着心情,人感受着生活的满足;中秋的月让人梦牵,节日之后,亲人又踏上征程,迈出匆忙的脚步,不舍之间让心头又增添几多挂念。
月到中秋,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中秋节散文15:中秋节
文/何章正洋
中秋节到了,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在家过中秋节。妈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月饼,有火腿的,有五仁的,有水果的,有豆沙的,还有蘑菇的……真是香甜可口,美味极了。
此时,一轮明月升起来了,大地洒满银光,多么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一阵清风吹来,飘来阵阵桂花香,令人陶醉极了,蛐蛐叽叽地叫着,好像在开中秋晚会。
我拿起一块月饼,边吃边看着明月。透过朦胧的月光,我仿佛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间辛勤地劳作;环卫阿姨在清理垃圾;交警叔叔在街头指挥交通;还有乞丐老爷爷不知他们现在是否和我一样吃着香甜的月饼?
我希望总有一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中秋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