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习惯的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习惯的散文1:烟火日子
文/鲁桂明
每天习惯地看看微信,看朋友们来来往往,在自己眼前过,捎带着精彩新闻、精妙段子和生活常识。说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那一行一行的文字,再也挑逗不起自己的神经,只静静地浏览着。作为看客,悄悄站一旁,看熟悉的人在身边不断经过,大千世界万种风情落入眼帘。不管隔多远,距离都不成问题,轻轻一声问候,两颗心就交接上了,这是微信的妙处。
一天一天,光阴在指缝间悄悄溜走,我则像猫在阳光下打盹,眯着双眼,如果没人打扰,是醒不来的。
记得去年双十一,自己淘了一堆书,也淘了一堆物品,今年双十一还是淘,淘回来的全是物品。一件件摆弄着,然后把不满意的东西一一寄回去。为沾点小便宜,削尖脑袋淘些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去年发誓不再乱淘东西,今年网购瘾又犯了。烟火日子就得俗着,文字再好也不能当饭吃。当然,若无闲事挂心头,书还是要读的,不读书心会变成一片荒漠。
每天早晨,拎着大包小包出入菜市场,匆匆复匆匆,想着为一张嘴而循环往复单调地过着日子,真心生厌倦。身为烟火女子,说喜欢在俗中穿行,那是欺骗自己。也常见菜市场路口爬行着一些乞讨者,风里来雨里去,不惜糟蹋自己的身体,而摆在他们面前的缸子,里面的钞票却少而可怜的。见此情形总是怜悯上心头,也免不了从钱包里掏点钱,而成为施舍者心中并不好受,那一点点钱能帮对方解决什么问题呢?不过是安慰自己的同情心罢了。躺或跪在地上对人低声下气,对于这些生存困难的人,也许自尊并不显得那么重要,因为他们首先得想着怎么样活下去,然后才想着怎么样活得光鲜。而手脚健全的人呢?没有最低的生存需求,生活的期望值就自然高了,随之也平添许多的烦恼。
其实,内心特想过优雅的生活,闲暇时喝喝茶,再放上一段音乐,手中有书便更好,活出闲雅的姿态,活出闲适的心情。可有时免不了被生活弄得灰头土脸,再怎么掩饰也掩饰不了满脸的疲惫和憔悴。但还是想优雅地过着日子,优雅地老去。优雅的前题是无拘无束,行动自如,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对于那些乞讨者,是难言优雅的。如果有优雅之心,就算是闲适的人了。这样一想,自己已在享受生活了。别对生活要求太多,要求多了,一旦达不到目标,就容易在不断地攀高中摔跤……
习惯的散文2:冬日晨曲
文/雾瞳
早上,我依照着习惯,按时迎接太阳,迎接清晨。
现在已是深冬,北风日夜耀武扬威,却阻止不了太阳的升起和鸟儿的轻歌。对面楼顶上,电线杆上,光秃秃而稀零的树枝上,都三三两两地栖息着鸟儿。半梦半醒之中,思绪和意识还都朦胧,便听得几声鸟鸣,时而婉转,时而粗犷,时而虚幻,时而真切,时而连绵如行云流水,时而断续如骤然弦断,内心一种说不出的欣欣然。是啊,我们“何须丝与竹”呢,天地之间,树杈之上,自有清音。
透过玻璃窗眺望许久,才发现玻璃上竟有凝结的冰花,泛着白色,呈现出树的形态。冰晶玉洁的枝叶团团簇簇,与窗外那棵真正的肃杀的树全然两样。银白色的冰花衬着遥远处暗墨色的天空,竟依稀透出几分蓬勃之意。谁说一切银白都只象征着冷酷?谁说一切冰晶都只宣告着生命的完结?
天边的月亮仍斜挂还未休息,东边的太阳已把半边的天染成粉红。月亮似乎也少了几分寒意,平添了温暖。谁说月亮是冰镜呢?若是将它揽入怀中,想必也会有温度吧!我的月亮啊,我并非只等待太阳,还要看你一夜的星霜月痕。天空中我的目光寻找着。都说你是娉婷,是庄严,是朦胧的真切,是永恒……你从容地走过,并不担心无痕无迹,是因为一切的美都是永恒吗?我的月亮,记着我们的约定,明早还在这里邂逅!
我把双手捧成碗状,举到面前呵了一口气。破晓的寒气犹在。正当这时,一缕阳光跌跌撞撞地落入我的掌中,淡黄色的。我向东方望去,太阳才露出半个脸,早已迫不及待地照亮了黑暗。此时的太阳,"光而不耀",光泽温润柔和而又不刺眼,把千万分嫣红投向天空,一扫寒气。可惜的是,远方太远,我望不到地平线。
忽然想到,此时的氛围,最适合把酒祝“冬”风,或邀日头与自己共饮吧?我没有酒,但我为自己倒了一杯白开水。平淡的白开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竟也有了绚丽如花的色彩。举杯,饮下。
刚想为这清晨奏一小曲,转念又放弃。我想——
还是让冬日自己去谱,去奏,去写,去歌它自己的晨曲吧!
习惯的散文3:家乡的擀面
文/聂时珍
人的饮食习惯有时是可以改变的,比如我小时不喜欢吃菜薹和葱、芹菜之类的东西,可长大以后对这些蔬菜也慢慢接受了。可有的习惯却是一辈子也改变不了的,比如我喜爱的米粉和面条,特别是对尤其喜爱。30多年过去了,我仍改变不了这个嗜好,这也许就是我一生的最爱。
擀面是何物也?就是家乡自产的小麦面粉,由多道手工工序制作而成的一种面条。这种面条虽然不及机制面条精细,但它的面团经过人工的多次揉捏,制作出的面条口感好,有很强的柔软性,吃起来软滑爽口。
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家乡农村的经济状况不大好,许多家庭的粮食还不能满足自给。农村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多数的家庭每天吃两顿饭食,晚上就要吃一餐擀面。到了八十年代,我上初中的时候,每天走读,上完晚自习回家,奶奶总要给我留上一碗热腾腾的擀面条,有时还在碗底藏上一个荷包蛋或煮鸡蛋什么的,吃起那香喷喷的擀面,心里美滋滋的。每到家乡土豆成熟的季节,奶奶用新鲜的土豆切成一片一片的和擀面一起煮着吃,新鲜土豆的甜美加上面条的软滑,吃起来真是美极了。
奶奶去世后,母亲就接下做擀面的活儿。九十年代初期,我不时尝过母亲亲手制作的擀面。到了新世纪以后,家乡人嫌自种的小麦产量低,收入少,都改种水稻和其它农作物了。没了小麦,擀面也就成为无米之炊。随着农村的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长,现在的农村人没有几个人愿做擀面吃了。因为做擀面是件麻烦的事情。首先要和面粉,第二步是揉面团,其三是擀一大张面皮,最后切面条,中间要经历很多细微末节的事情。现代的农村人日子好过了,许多人不愿讨这个麻烦。大多数愿花上几个钱,买上一包精制面条,够吃上一阵子。逢年过节,人们当然忘不了买上几斤上等的精制面粉,做做肉包子或包水饺吃。现在的农村老家,做擀面吃已成为物以稀为贵的事情。
当我走出社会,奔波行走在南方的都市,每当上馆子吃上自己喜爱的面条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的擀面,想起那些难忘的岁月。过去的生活虽然清贫,没有丰裕的物质生活,但咀嚼软滑擀面的滋味却是终生难忘的。
擀面,融为我人生和生活的一种挥之不去情感。我永远爱这种滋味和感觉。
习惯的散文4:好习惯 好未来
文/陶娟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养成好的习惯绝对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还记得去年的九月,每当上课铃声响起,我走进教室,迎接我的总是一幅叽叽喳喳的喧闹场面。同学们有的在找书,有的在讲话,有的在地上捡铅笔,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根本没把上课铃声当回事情,总是要等我站在讲台边,他们才意识到要上课了。其实这也难怪,他们以前接受的学龄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为了让他们尽快地适应学校的生活,我平时上课总是要提前一两分钟走进教室,等上课铃一响,我就提醒学生该做什么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渐渐地明白上课铃声意味着一节课的开始。到了今年,情况有明显的改善,每次我走到教室门口,就看到同学们都端正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桌子上书本放得整整齐齐,上课要用的文具也放得好好的,上课的时候他们对提问也有积极的回应,我知道他们开始懂得预习课文了,这让我很欣慰。
除了学习习惯的改变外,同学们的生活习惯也有了不小的进步。以前中午在教室用餐,吃完饭课桌上或多或少留下的汤水或米粒,都要我一张张地清理干净,而现在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带了一块毛巾,吃饭的时候铺在课桌上,吃完饭,用毛巾把桌子抹一下,干干净净,偶尔有掉下来的米粒儿,同学们会主动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从去年到现在,我感觉到了同学们的习惯正在一点一点变好,面对他们的进步,我由衷地感到作为一个老师的幸福与自豪。
同学们,你们的成长与进步,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坚信以你们现在点滴的进步,将来终有一天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书写出华彩的乐章。
习惯的散文5:我家的保健粥
文/董少广
人的许多习惯都是在童年就养成了,包括一个人的口味。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粥一直是我家的主食。在我心中,粥的最大功效,就是可以从中随意添加自己喜欢的辅食,制作成独特的风味,我的童年,妈妈熬的粥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食,在外地读大学,最想的还是家里的粥。
结婚后,喝粥的习惯依然。尤其是儿子在家的时候,看着搭配得五颜六色的辅料,轻轻搅动,淡淡的粥香钻进鼻孔,一家三口比赛似的埋头喝粥,这是妻子精心营造的家的氛围,是我们无法不留恋的巢窠。如果说小时候家里的粥是维持温饱,如今“变化万千”的粥则是对生活的细细品味。在我们家里,春季常喝百合粥,夏季端一大碗白米稀粥或者绿豆粥,秋季我家多喝玉米或红薯粥,冬季喝八宝粥。有时,一锅粥往往要用上两至三个小时,只有这样,才香,才软,两碗热粥,几碟小菜,听一曲经典老歌,平常到了极点,这种情结已嵌进了生命的深处,无法割舍。
年轻的时候,应酬较多,很少在家吃饭,平日里运动又少,胃便鼓鼓胀胀的,有时出差几日,烟酒过量,口干舌燥,对粥的思念就更强烈。随着年龄的增大,多种慢性病也都不约而来,经常心慌、失眠。儿子到了外地读大学后,为了平衡我的饮食,爱人每晚都在电饭锅里煲上豆子粥,早上起来喝它两碗,即使有牛奶、黑芝麻糊等,我还是喜欢喝粥,否则一天胃都不舒服。晚上我家多喝小米粥,在医院工作的妻子告诉我,小米中的谷氨酸能促使大脑神经细胞分泌一种催眠的“血清素”,不仅营养丰富,还能助人入睡。不良生活方式长期控制个人,实为内伤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清人曹庭栋着的《粥谱》说:“粥能益人,老年尤宜。”
莫言清粥少营养,甘香驱寒滋味长。单身一人来到合肥工作后,有时我也自己动手煮粥,虽是一样的材料,却总是感觉不如妻子做的好吃,才明白各人手艺确有高低。粥是一点点熬出来的,婚姻是一年年守出来的,熬粥的能力和经营婚姻的能力一样,年纪越大越有心得。每个个体的行为选择主导着自己的生活,常年喝粥和不间断地保持运动,我的身体也不断地由弱变强。煲粥之要诀在于不急不缓,不骄不躁,火到功成。我常想,人生如粥,淡而悠长,一碗好粥是饮食中的妙品,可治病养生,也是一方精神家园,让生活变得自然而简单。
习惯的散文6:戒烟
文/李若东
一个人的习惯如果养成又如何说改就能改掉呢,我是有这样的体会,就拿抽烟这种事来说吧,很多与文字打交道的人都喜欢与烟为伍,无论心中是忧伤郁闷还是悠然自得,一支烟点上,或深深地抽一口,或缓缓地慢品,都是一种情绪的缓冲和释放。
随着年龄的增长,抽烟给自己和家人等带来的身体上的伤害就凸现了,咳嗽、咽痛、肺伤等疾病纷沓而至。因此,戒烟就成为一种必然。经常有朋友感叹我成功的戒烟,其实我也有自己的故事,回头想一想,就有一种情愫在心中蔓延开来。我和父亲都有很长的烟龄,有好烟喜欢分享,喷云吐雾,促膝而谈,其乐融融;更有人戏称身上常来揣包烟,就算钱包瘪了口袋照样鼓,那叫踏实,想想还真有点意思。但是这种看似逍遥的日子在三年前的秋天嘎然而止。
一向身体健康的母亲在几次感冒后被查出患上再障性贫血,这种病的患病率是十万分之一,我从没有听说过这种病,听着医生严肃的叙述这种病的起因、发病及严重后果,心里一下子就乱了方寸,特别是目睹了给母亲抽骨髓化验的场景,我的心都就在痛。在住院治疗的日子里,我总是在母亲休息的时候走出病房来到济安桥畔坐坐,烟一支接一支的抽,直到抽的嗓子痛。有一天,正当我坐在石凳上抽闷烟时,一位七十来岁的老人走来,微笑着看了看我说:孩子,是不是有啥心事啊?我观察你好多天了。听到这位慈善的老人的话鼻子一酸泪流了下来,我把自己许多天来的忧伤、苦闷、无助的心里淤积一下倒了出来。老人听了神情一缓,也给我讲了他的事,老人是一位中学退休教师,他的儿子年纪轻轻就患上了白血病,儿媳离家出走,老伴在家照顾孙子,自己在这里陪着儿子做化疗,这也是一个不幸的家庭啊!
随着认识的加深,我们无话不谈,老人是一位爱好读书和写作的人,我们经常交流生活的感悟和写作的心得,倒也成了忘年交。有一天老人说,你还是少抽烟吧,你母亲很担心你的身体,她说这次犯病的原因就是你们父子抽烟让她精神崩溃,她讨厌这个烟味。我很愕然,他说,为了自己至亲的人,即使献出生命都无悔,还有什么不能改变?
于是我戒烟了,很彻底,因为人的一生太短太匆忙,只有舍才能得,舍弃不良习惯,获得健康和浓浓的亲情何乐而不为?
习惯的散文7:赶集
文/周汝国
老李有个习惯,一年四季不管天晴下雨都喜欢赶集。
儿子媳妇在街上做鱼生意,一年365天都忙,很少回家,孙子在城里读书,家里鸡蛋舍不得吃,每到逢集那天他就要给孙子送蛋去,每到逢集那天卖鱼的生意看好,老李每次送蛋去儿子媳妇都不在家,叫他到农贸市场卖鱼那儿去拿钥匙。
有一天是过节,买鱼的人多,儿子去养鱼户订货去了,媳妇又要过秤又要算账收钱忙得不亦乐乎,哪顾得上老李,脚都站软了,买鱼的人少了,媳妇才接过钥匙,急忙从池子里选了一条死鱼说:“爸,你拿回去吃吧?”老李有些不高兴:“你留着吧,田里有呢!”媳妇说:“这几天太阳大死鱼多。”她不依推脱,媳妇硬把一条死鱼往老李背篓里放。
那天媳妇生意特好,下班很早,路过永辉超市听说衣服鞋子打折,她急忙去给老李买件汗衣和裤子往家赶,恰好赶上家里吃晚饭,***见媳妇回来了,心里很高兴,立即拿碗添饭,吃着吃着,媳妇突然问她娘:“鱼呢?”
她娘说:“遭你爸甩给大黄狗了。”“爸,你咋丢了嘛,我们天天都吃死鱼呢!”
这时老李再没往下说了。
习惯的散文8:学习应该习惯为主,兴趣为辅
文/北俞.
许多人都会说学习应把它当成兴趣来做,兴趣可以激发我们对学习的热爱。但是却不知道兴趣往往因为许多事的关注而改变,如果学习这个兴趣不能持之以恒的话,就会形成我们所说的---三分钟热度。
而习惯则不一样了,西塞罗曾说过: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如果把学习当成一个习惯的话,我们每天必须要去学的东西,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会不用提醒自动去做,而不是被动。而习惯这个东西,一旦养成,便是非常难改掉的。
兴趣这个东西如果能坚持很久的话,我们并不能否认它的力量,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这是爱因斯坦所说的。
但是兴趣是一个人对一件事向往的表现,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就比如玩游戏,许多人并不是被迫喜欢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注和向往。如果我们被迫把学习当成兴趣,那么兴趣的作用就会大幅减少。相反,习惯这个东西,无论是被动也好,主动也好,它总是会习惯性的学下去。
总而言之,学习必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必须集中注意力高效率的学习。有许多人说:小学是积累基础的时候。但我却认为有另外一层意思。小学所学的东西都在初中上册都基本搞定了,那我们不如说是小学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时候。这就会出现,一些人在小学时成绩很好,但一到了初中,因为坏的学习习惯使成绩一落千丈。如果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难招架住初中,高中甚至以后的学习的。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体现出习惯是一个多么厉害的力量啊!所以我们学习要以习惯为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
习惯的散文9:茶中禅思
文/浅水
喝茶的习惯如何起始的,我已不复记忆,约莫是知道喝茶更健康之后的事了,它所含的儿茶素,据说有抗氧化、防癌、除臭、降低胆固醇的效用,咖啡因则可提神利尿,氟能预防蛀牙,维生素C与E也有抗氧化与预防癌症发生的效果,这么好的茶,怎可不喝,不过,茶师可有叮嘱,饮量要少。一杯是品,二杯是解渴,三杯是驴。环境要幽,陆游有诗云,松根偃蹇支琴石,岩窦潺湲洗药泉,这种环境饮茶别有况味,饮者要少,所谓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便是此意。
陆羽的《茶经》一度被我奉成宝典,他说:“茶之为饮,发于神农,闻于周公……”关于神农氏发现茶树的传说有二,一是神农尝百药,身中七十二,正当口干舌燥,五内欲焚时,忽见几片叶子落于眼前,拾起入口咀嚼,汁甘苦涩,气味芬芳,解其毒。另一说是,神农煮水,刚好有几片叶子落入,水色微黄,其味苦中带涩,喝入生津解渴,提神醒脑,神农以经验判断,一定是药。
茶由药转成饮品,大约汉朝,但仅限于皇室,并非人人可饮,王褒所谓的“客来烹茶”的风气估计尚未流行,魏晋之后,茶才成为平民饮。唐朝饮茶风最盛,寒夜客来茶当酒便是这时候的流风,文人开始嗜茶,谢安、左思等人,似乎都爱品茗,色、香、味兼备才是好茶,很有禅的风格,论禅之风,于是开启。
卢仝嗜茶如命,他的七碗茶诗一直被后来的品茗者传颂——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污,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发。五碗肌肤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日本茶道透着浓浓唐风,宋代时的日本荣西禅师,习成归国,写成《吃茶养生法》,成了日本茶道的始祖,他曾在书中说道:“茶是养生的仙药,延年益寿的妙方”。
日本把中国茶道发扬光大,比方说,在十四世纪时,由武士为中心举行茶会,室室町时代还有茶浴文化,十六世纪后的茶道便已很普及了。
宋代,基本上是茶发扬光大的年代,茶游戏应运而生,主要有《斗茶》与《茶百戏》两种。这与宋明理学的清谈有关,边说边谈,茶便成了圣品,很多文人都是品茗行家,欧阳修、司马光、苏东坡、黄庭坚、蔡君谟……都有礼赞茶的诗句,其中君谟与东坡的斗茶便是一绝,司马光与东坡的墨茶之辨,也是佳话。
苏轼有诗云:“细雨足时茶户喜。”意指细雨霏时种出来的茶便是好茶。罗廪的《茶解·煮茶》中说:“上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滟潋,此时幽趣,未易与俗人言。”
文人与茶,茶与禅,禅与净心,环环扣着,一饮便上了瘾,落入文征明的《烹茶图》与沈周的《品茗图》之中了,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饮进紫藤卢的自由主义氛围里,闲坐其中,幽幽想着三十年代学术论战,吮吸一下大师的气息。
茶,真的不止是茶,而是文化与生活品味,我大约已到了“一日不可无它,一日无它则病矣”的地步,倒非嗜喝成瘾呀,而是它给了我一个澄明的清晨,人文的味儿,澈悟的反思,在火候、烹点、秤量、汤候、瓯注、饮啜、荡涤、论客、茶所、洗茶之间,流转成夏日晨光浪漫。
泡茶讲究用水,《茶经五之煮》中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其江水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陆羽的说法真的很科学,山水就是山泉水,在他眼中是泡茶的上上之选,井水便等而下之了,他还说,取水该远离住宅区,这一点我可有经验,即使溯溪一事,我们也依此法选择,何况是用来饮泡。
雪融之后的水,谓之天泉,取来泡茶听说也是上选,诗人陆游有诗云:“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煮,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
水的好坏直接关系茶的味道。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嗜饮乌龙,喝来清清爽爽,用八十度的水,泡上三十秒,正是好浓度,让儿茶素缓缓入喉,滑成一种美妙的甘酵,强身的方剂。不发酵的绿茶,如龙井、碧罗春、玉露茶,也有一番风味。
听说真正的好茶,香气逼人,可是洒了太多农药则是我担心的,好茶的确难寻,很幸运的,让我找着有机茶,一饮成瘾。
日本的绿茶家波多野公介先生说道:“茶是需要慢条斯理,而且耐心等待,才可获得的东西,隽永香酵的茶香,也是由此而生的。”
茶是禅,禅是茶,茶原来有禅思,我常手握一杯茶,在书房中思禅。
习惯的散文10:华埠回眸
已经习惯此地有人唤我,凑巧中文名和英文名的语音完全一样,不过声调是第一声和第三声的区别,回眸间,下意识选答“你好”或“哈罗”。这便是洛杉矶华埠中西合璧风格,一百多年以来,元素与元素之间,不是彼此征服而是彼此融合,以弹性方式结合成一种特别情调。
太平洋西海岸一带,天气凉爽、海景宜人,云集金融家、好莱坞明星、律师、医生诸位显赫人士。洛城华人聪慧有眼力,选择与海景媲美的东区圣盖博山谷,安家成本相对低许多,无意插柳,成片发展。在华裔商号星罗密布的山谷大道上散步,我默念这一带30个华埠小城名字:蒙特利公园市、阿罕布拉市、圣盖博市、柔似蜜市、天普市、亚凯迪亚市、圣马里诺市、南巴沙迪纳、哈仙达岗、罗兰岗、钻石吧市、核桃市……抬首遥望山峰连绵起伏,闪耀天青色泽,谷中惠风和畅,一百多万华人居住其中,暗自佩服这份达观,依山傍水各取所需,不仅是实用理念的初衷,还囊括创造环境的能力和睿智。
倘若细心,会发现在没有私家车出行困难的国度里,华埠公交路线却足够用,车次频率高,经常座位满满,和冷清巴士的传说违背,不能不说是奇景。我常坐76路去书店、博物馆、诊所,车厢里广东话、普通话、沪语盈耳,有一次还听到苏州话。华埠超市最有名气的是大华,还有夏威夷、一六八等等,简直是学英语的世俗大课堂,商品价格牌、促销小册子皆中英文对照。一到周末,住在洛杉矶各区域的华人汇聚光顾,来满足中国胃。男士们和主妇们一起现身,边买菜边看护孩童,飞快心算每种包装的米每磅价格,眼睛一瞄,就知道换牌员来了,面包马上会打折,那边海鲜柜台限时限人限份量特价购,先生通常会和太太分开排队。中式蔬菜和调料自然齐全,连酱菜、花生糖、饺皮、冬瓜茶也有,现做点心散发温热香气,看着韭菜盒子的英文标签,直译为“韭葱口袋”,我忍俊不禁。华埠中餐馆总遭议论菜肴不像中餐,当然是做法缘故,沿用西式口味和营养观点,减少油分、保留更多维生素。有两道经典菜式我大约会喜欢到永远。一道是核桃蜜虾,加州核桃裹着糖浆,搭配海虾仁,拌着由蛋黄酱、蜂蜜、炼乳、柠檬汁制成的酱料。还有一道是陈皮鸡,微微有柑橘甜酸味,左宗棠鸡看上去与之类似,不过是湖南菜,按理会辣,但厨师服务精神通常很好,想办法尽量满足每个人,而不是一味强调厨艺和地域风格,很多辣菜都可以要求不辣。亦有茶馆,能吃到菠萝包也能喝到意大利咖啡,能点一盘蔬菜沙拉也能来一杯龙井绿茶,甚至米饭上面搁块黑椒牛排也行,会看到围坐打扑克牌、小费的百分比被宽容、房产经纪们约客户聊天。朋友聚会,少有AA制,大多轮流付账,彼此不亏欠,谈天说地,却无“关怀”式的干涉或追问,这就是华埠人拿捏分寸的地方。新移民或者探亲者不适应,等到自我克制的难耐消失后,便会领略到别人的克制对自我世界的尊重,才能深得其妙。
华埠人情,杜绝用力过猛却照拂生活内芯,琐碎温馨的岁月细节,丰满了异国时光,淬炼为卷帙浩繁、随性而乐的人生故事:相约去看难得一见的越剧表演、推荐一位会说中文的家庭医生、如何种植后院果树、奔走相告州长签署法案可以露天晒衣服了、讨教要求加薪的技巧、治房屋白蚁哪家公司便宜又彻底……点滴务实叫人心生暖意。他们一直有着不同于故乡人的习俗追求,并非举步维艰地适应,而是主动地筛选和取舍,东方温情渗透在西方文化中,他们的异国梦、思乡梦,都在华埠小城里落地生根、衔泥筑巢。
习惯的散文11:春天的节日
文/尚书华
古往今来,人们习惯把“春节”视为人类自己的节日。辞旧迎新,庆祝一年的开元初始。
我们过“春节”是具有仪式感的。奔乡回家,拜宗祭祖,燃放鞭炮,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拜年、耍狮、舞龙、扭秧歌……很多少数民族同样把“春节”过得正式而隆重,既不失本民族特色,又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召示春天的到来。
对“春节”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动植物们似乎没有感觉到与常日的不同。牛、马、羊在圈棚里悠闲安然地嚼着干草;鸡、鸭、鹅一如既往地在村街上徜徉;只有通晓人性的狗,忠诚地保镖般跟着主人一趟趟买年货、挂灯笼、贴春联——跑前窜后,兴奋不已。村头那棵沧桑的老榆树,像长者一样静静地俯视着穿着新衣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地逐家拜年。尽管所有的牲畜、树木们并不知道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的节日,可从主人比以往给它们多添加的草料以及孩子们比平日更多的欢颜悦色中,它们隐隐体验到一种异样的气氛,只是不知晓这种气氛叫做“春节”。
春节,天气依然很冷,可人们心头的热望抵御驱散了些许寒意。春,从人们的心窝涌出,荡漾在每一张渴望温暖的脸上。
一年四季,这个时候是最具活力的。这种活力绝不单单来自人类社会,而是整个大自然的倾情呈现。从高天厚土,到江河湖泊;从广袤田野,到浩瀚森林;从南方到北方,从村寨到城市,到处都涌动着生命律动的春潮。
人类用独有的智慧将一年划分成季节和节气,并设定了诸多节日,用以将日子过得更具条理、更有节奏、更多色彩。动植物虽说不具有这样的智慧,可本能使然,让它们敏感于季节和节气,对春天的气息更是有一种别样的灵动表达。
“春节”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动物、植物包括世间所有的生命都拥有春天,“春天的节日”亦属于它们。
那些至今仍有幸生活在原始旷野中的动物们,春天的阳光和雨水给了它们太多旺盛的精力。它们在辽阔的山野中自由奔跑,相互角逐,让旺兴的种群更加旺兴,让强大的基因更加强大。也许这就是它们欢度春天节日的方式。
那些高大到可参天的树木,弱小如苔藓类植物,无一不感念春天。春天对它们而言,既是节日,亦是生日。在北方,所有的草木经过一夏一秋荣枯后,寒冷的严冬对它们充满了生命考验。它们渴望春天早早到来,意在让春风春雨检验一下生命的荣枯。于是,春天的节日,是盛大的礼赞,没理由不用一抹动人的新绿去充盈枝头的萌蘖,为春天的到来唱一曲由衷的赞歌。
正月初一之后,无论南方北方,风,被称为春风;雨,被称为春雨;雷,被称为春雷;雪,被称为春雪。还有春水、春泥、春苗……人们把世间许多景物都冠上一个春字,这些景物自然就成了春天节日的主人。
中国人习惯把“春节”称为过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为年间,长达半月,喜庆绵长。
在这春天的节日里,人们用一年中最美好的祈盼虔诚点亮自家门前的灯笼。人与人之间仿佛少了些许陌生,好心情释放出带着笑容的问候,走在街上相互打着招呼,“过年好!”的祝福声不绝于耳,暖情弥漫,街巷温馨。
在凌空炸响的鞭炮和孩子们阵阵的欢声笑语之中,农家院里,那头喂养了一冬的黄牛,膘肥体壮,结实的肌肉似乎忆起了春播犁铧蹚开泥土时的那份畅快,湿气氤氲的土地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伴着秧歌队渐渐远去的铿锵锣鼓,侧耳倾听,远处隐约传来声声鸟鸣。那是报春鸟儿在风中欢快鸣叫。在这谐美的叫声中,雪在一点点融化,大地在慢慢舒缓解冻,冬眠中的一切生命都在悄然复苏。
春天的节日,属于人类,更属于自然。属于山川、树木、鸟兽、花草、鱼虫——世间万物。
春节,一个人与自然共享的节日。
习惯的散文12:轻轻的走近你
文/心心
习惯在夜晚悄悄来临的时候,
轻轻的走近你,
用心的去读你,
这样,
是因为喜欢夜的沉寂,
还是你的安静,
很久,
我似乎难于找到答案…
曾经在秋天来临时,与你不期而遇,曾经在散文天地里,视你为最爱!直到今日,也难说清,是因为你而爱散文,还是因为散文而爱你!
也许,你不知道,在结识你之前,我是很惧怕夏季的,我怕这个季节的炎热,我怕这个季节的烦恼,我怕这个季节的别离,我怕这个季节的伤害…
可是,在那个偶然的夜晚,你和这朵圣洁的荷花,飘然的走进了我的心里,从此,我的心海始终摇曳着初始的美丽。
是你让我如蜻蜓飞舞般的找到了落脚点,每每端详起荷花深处的藕莲时,我便跟随那些枝繁叶茂的思绪,去寻找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你的品貌,在你凝练出的精华之处,我贪婪的涉猎着秋波倒影水中的眉峰,快乐的阅读着那爱恋挂在琴弦清音中的诗行,偶尔回眸中也看到过你多情的眼神和矫健的身影…
在荷花池旁驻足的我,凝视水中清晰的倒影,仿佛一个温婉的询问,来自细腻而豪放的你:
看到你,我便看到了困守散文的女人,注定要在插满翅膀的文字中飞翔,也注定要在飞翔中跌宕起伏。你的每一次莅临,你的每一句评语,都是你缔结的芳邻吗?
看到你,我也看到了盈盈一水间,那清纯的依水而居的荷花女子,在潋滟的水光中,不胜娇憨的可人。你的每一篇博文,你的每一次抒怀,都是你真情的袒露吗?
看到你,我还看到了文字后面那苍白与憔悴的面容,在秀发挽起的地方从容与淡定,是你把疼痛的心伤宛化成了动人的心弦,在微风的伴奏下弹一曲悠扬的轻歌吗?
看到你,我更看到了一个即使悄然行走,也有那才情丽人款款而行,清风徐徐吹的婀娜景致。在那坚强的微笑后面,你是否愿意打开心锁倾诉自己沧海桑田的冷暖?
是的,看到你,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人若如荷花,心若静如水,便有了清雅的风韵,它能让人避开尘世滚滚的缭绕,清了心,清了身,清了这尘尘与埃埃。清纯的文字在散文的乐曲中曼舞,滴滴的垂落,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在氲氤中弥漫扩散,晕染了天,晕染了地。
被如此深刻理解着的人,怎能不微笑的告诉你:原本就酷爱散文的我,因你而对此更加眷恋。
它让我在那个低迷的季节里,感受到温柔的T恤与关爱,让我在文字的严谨和感性中,拔出刺痛记忆的根,而把最深的情和爱,浅留在花托之上,深藏在根水之间。
深秋我在你挽起的一袖暗香中,用散文抖落了那一季的忧伤,而你多次深入笔端的痴心刻画,构成了一份静美淡雅的心境,在灵动的水光映照中璀璨,始终闪烁着魅人的亮泽,让我飘泊不定的情怀,伴随着最后的妩媚,在穿越时光的湖水中,寻求到了生命的真谛。
为此,我常忆起爱在深秋的散文;为此,我曾用爱默默的陪你走过!
此刻,你和秋的一切散文依旧在感动着我,就像,无数个夜晚留下对你的祝福一样,一份小小的心意,一个悄悄的传递,从温暖心灵的家开始,你成为我最牵挂的人!
那些闪烁着你深情泪花的时刻,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而你的忧伤也将与我的爱同在!
今夜,让我再次轻轻的走近你,用心,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习惯的散文13:已习惯有你
文/静伊诗婕
繁华落尽,满地荒疏,取一叶凄凉,沏一杯苦咖啡,咽下的,是寂寞,品味的,是苦涩。
当把记忆,慢慢的从地上拾起,点点滴滴,演绎,别样的人生,凄苦的心情。是谁,残忍的掐灭了希望的亮光,在那个粉红的世界里,丢下一片荒凉。
每一次的踏入,心如刀割,为何,却是为何,那蔓延的草丛,虽然还有,怀旧的镰刀在割。已扎入骨髓的草根,拔出来了,就粘带着一块,躯体上的肉,疼,痛,在心上,滋啦啦的。
习惯了那种习惯,习惯了某种依恋。当那种习惯,从键盘上逐渐消失,鼠标的行程,跟随着流水的方向,来回移动。梦一般的青春,花一样的娇艳,就这样,飘零,散落,在被人遗忘的角落,渐渐风干。
每一句话语,都永远的叠在,那不再延伸的页面;每一张甜美的笑脸,孤独的守侯在,无人光顾的旮旯;那一堆堆曾经辉煌的数字,显示着无奈。疑惑,焦虑,悲凉,谁又能知道,从何方突然射来的一箭,射穿它的心脏,让它如此的痛苦不堪,生不如死。
一阵秋风,隔窗吹过,撩起一绺,额前的发丝,轻轻的,飘晃。希望,夜风不要那么凉,心就不会受伤,身体里的,三分的热度,散个净光。打个冷颤,却不小心,把眸里的幻觉,搅个粉碎。
真的已习惯,有你伴随。从你诞生的那一刻,家的感觉,责任,就烙在心上,精心,陪伴着你的成长。你身上的,每一根血管和细胞,你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和呼吸,我都熟悉而掌控。
当这一天,我突然感觉到了迷惘,陌生,我眼睛里的视觉,是不是出了差错?我开始怀疑,我是不是成了色盲,看到的,还是不是,那一处粉红。
困惑,处处躲藏在,缠满藤条的的脚下。为了生存,你只能拨开,勒住心脏的那根,避免致命。疑惑就象一群飞虫,弥漫了整个天空。
不需要语言,苍白,空洞。风不能确定,雨下到何时会停;云会不会挡住,星星俏皮的眼睛;忧虑顺着思绪,沿到了海边,想把眼泪洒进海水,怎知那一望无际的大海,早已被泪水灌满。所以,不再流眼泪,只有揪心的痛。
已习惯有你,生命里的血液,曾经因你而沸腾,兴奋,失眠,刺激过多少次大脑的神经。一瞬间,你让我变成了一无所有。每天提溜着个扫帚,清扫落叶。秋,依然凄美绚丽,灰尘,一层,一层的。轻轻的禅一下吧,别弄的尘土飞扬,让他人讨厌,让心更殇。
冷落,萧条,惨淡,往昔的欢声笑语,悄悄飞远。荒草蔓延,苟延残喘,寂寥,落寞,孤单,怎奈流水逝年,苦酒一盏。如此境地,聚,散,命中难免,谁也不能改变。习惯,不习惯,在变幻莫测中,都得慢慢的习惯。
习惯的散文14:养成好习惯
文/黎敏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小学生主要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在父母、老师的搀扶下学习走路。这条路是漫长的,总会有些磕磕绊绊,也总会被你们扶起来。现在我们慢慢长大了,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打造了完美人生。
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思想。要从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才能真正把大事做好。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古人曾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再小的好事我们也要去做,再小的坏事我们也要远离,知道错了,就要立即改正。
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细节问题尤为重要。地上有纸屑,要主动捡起来,垃圾要放入垃圾箱里,在保持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有秩序。作为学生我们不能进入网吧,在家玩游戏,也要适量,不能过分迷恋电脑,更不能进入不良场所。
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贵在坚持。已经有了良好的习惯,就要坚持去做,如果放弃了,一切努力不就付之东流了吗。我们要有毅力。一个有毅力的人,再远的路程也是近的;一个有毅力的人,才会选择坚持,只有坚持下去,好习惯才能久远。
做得更多一点,动力更足一点,速度更快一点,坚持的时间更久一点。体现的是一种勤奋主动的精神,一种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意志,一种行动迅速、做事准确的能力。古人云:要想取之,必先予之。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付出代价,没有辛苦是不可能有收获的。“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一项大成就,都是一点一滴不断积累起来的。如果你能比别人多走出一步,多投入一点,并渐渐把这种习惯应用于生活,你就会得到超值的回报。
习惯的散文15:西安,西安
文/杨子叶
我还是习惯把西安称作是长安,在我的心里,西安便是长安。
西安是在一个早晨亲近我的,虽然,那天阳光并不明媚。有时候我想,喜欢一个地方与这个地方的温度无关,气候无关。反而,对某个地方的衷情倒会因这个地方的某种特性而情有独钟。
来到西安第一个白天的时间都消耗在世园会里了,从早晨到夜幕降临,来来回回的游游逛逛。已经不太记得走过的那些条路的名字,只能从世园会里发放的导游图上找得到。路旁的草地上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馆内绽放着的花草树木,大都叫不上来品名,尽管同行的人们有几个还都是园艺学的教授。如果不是在相机里的留的影,和一只在非洲馆里带回来的黑美人娃娃,俨然不会记得那些曾经入过我眼睛里的名花奇草。如果世园会是有灵魂的,有一句话用在世园会里刚刚好:解释,永远是多余的,因为懂你的人不需要它,不懂你的人更不需要。世园会对于我,我们,你,你们,他(她),他(她)们,这句话是最恰当的。
赶了一夜的路,不是专程为世园会而来,世园会不过是途中落脚的一个行程。这与对西安的感觉无关。只是会想,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一座古老传统而又被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着的国际化都市里绽放,承载的该是什么?反正,在我没来西安之前我想象中的西安不是被打扮成这样子的。
只有绕行在古城里,才会有一种落泪的感动,本该斑驳却修葺一新的西安古城,淹没了脚步的声音,用眼神抚摸那些竹简秦砖的建筑和棋盘状的古城,却也隐约在眼前呈现出曾经岁月的风雨穿梭。
尤其是在傍晚,走进城门,好似穿越在唐王朝里,谁们,霓裳羽衣,赋诗作画,载歌载舞在繁华的长安城。从西周到秦、汉,从西晋、前赵、北周到隋、唐,也依稀能看得见,曾经,这里,将士征程,尘土飞扬,黄沙漫天,烽烟滚滚。
留宿在西安,也是行程里事先的安排。很多时候,做一个背包客只是想想而已,在情绪里酝酿酝酿也就是了。下榻的宾馆起的名字很洋气,没有一丁点历史的味道,不说也罢。坐上电梯,几秒钟就从宾馆的大厅到房间里了,推开窗,远处的星星点点,只向我证明这是一个城市,体现不出她的名字来。
说话间,也就到了,远望,人山人海、霓虹闪烁,一派盛世的繁荣。走近了,走近了,大家谁也没有能吃上刚在路上说的什么凉皮牛羊肉泡馍的,更不要说皮影戏了,倒是有吼秦腔的,离表演的舞台有些远,话筒的声音不小,方言的原因吧,只听得调调,听不清吼的什么词什么句,倒无妨,不影响对秦腔的激动,说到底,还是真真切切的听到了本土人说的本土话,本土人吼的正宗的秦腔。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是生死离别的悲剧,手书在华清宫内的墙壁上的《长恨歌》,让路人不由得忆起李、杨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是李、杨的爱情成就了一代名园——华清宫,还是早先的华清园成就了李、杨的爱情呢。人皆有情,君王也和普通人一样有情,一样为色所迷。不管是褒是贬,是倾向满怀怜惜,还是倾向一种批判,一些个故事一些个人在岁月流转后,化为云烟,都已不在。惟有古长安的城墙见证过历史的刀光剑影,鼓角铮鸣、盛、衰、兴、亡、聚、散、离、合。
西安的历史太重,重的我无法用我走马观花的文字完全诠释对于这个城市的感受。我只知道在西安,分不清身处在哪个年代,举步是历史,移步是文化,就连我站的脚下,不是秦砖就是汉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