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电影的文章(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电影的文章1:享受《小王子》的仪式感
文/毛臣
电影《小王子》里的狐狸对小王子说:“你最好在每天相同的时间来,比如你在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感到越幸福。到了四点钟我就会坐立不安,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准备我的心情,仪式能让我觉得某一天某一刻与众不同。”
我们的生活,大多数时候都是被琐事充斥,平淡无奇,如一潭死水,于是我们开始抱怨生活的无趣。可是生活就活生生地摆在那里,精彩与平淡取决于你。即使一个人,也可以让内心丰富不已。比如,等待某一个人的电话,翻越一本期待已久的书,去淘宝给父母买一件他们喜欢而需要的物品。每年的冬天,我便开始和《小王子》里的狐狸一样,春节每接近一天,我内心的幸福就越强烈,这是春节赋予我每年最美的一种仪式感,让每一年即使平淡也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各种纪念日,哪一个不是在提示我们,珍惜某一种情感,爱需要一种形式去表达。纵然现在太多的节日已经被商业化,但不管怎样,节日最原始的初衷并没有变。我们开始热衷于过节,翻开日历,哪一个月没有节日就感觉没有惊喜。有一年远在深圳的好兄弟家里,正好那天是七夕,路边大量的花童提示着我们,今天是中国的情人节。哥们在我的劝说下买了鲜花和巧克力给老婆,尽管简单而并不特别,但对于从来没受到如此仪式表达的兄弟爱人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感。
仪式感让我们觉得生活本身还是好的,只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打扮,你忧伤生活也跟着灰暗,你阳光生活跟着开朗。当婚礼来临,女儿出嫁,在车子发动的那一刻很多母女会泪流满面,其实明明知道,不过是一个仪式,过去了还是可以随时回来的,但是这种仪式能在刹那间让人清醒的意识到离别,多了一种难忘的体验。
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和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似乎都有一种仪式在向世界宣告,我们的来去都是这个世界重要的一环。去伪存真,抛却繁重的俗世仪式感,却也是让生活化繁为简的一种艺术。
仪式感能让我们高兴和悲伤,难忘而值得回味,让我们记住这种正能量的改变,享受仪式感而不做被仪式感绑架的众人,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电影的文章2:桃李春风一杯酒
文/冯娟
电影《山河故人》中有一个特别经典的片段:青春时期要好的朋友一别多年,再见面时,梁子身患重疾,急需治疗费用。他曾经喜欢过的沈涛,也与当时的情敌张晋生离婚,独自生活。虽然经济条件相对优渥,但仍有排遣不完的孤单寂寞。他们在梁子简陋逼仄的家中见面,梁子侧卧着,半边身子靠在枕头上,沈涛坐在床边的一张椅子上。沈涛一句亲切的乡音“梁子,回来了也不说一声”算是开场,几句简单的寒暄后,沈涛顺势从手提包里拿出一大叠钱放在梁子床头。梁子问道,你方便么?沈涛一句,方便。这次见面便结束。
我因为这次重逢戏,而更敬佩贾樟柯导演。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哪种更好的方式来超越这简单、沉静又意蕴丰富的表达。当年深厚真挚的情谊,历经跌宕时光,历经疾病的摧折和尘世的磨难后,我们终又见面。痛哭流涕吗,深情相拥吗,喋喋不休吗,都不能。都不用。也都不够。生活的波折动荡,命运的倾覆碾轧,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法改写分毫或者弥补什么。那既然如此,不如就这样在平静中开始和结束吧。再说人世本无需多言,无论境遇好坏,生活好坏,无论痛或者伤,皆不是你可以逗留徘徊停滞懈怠的理由,你必须努力向前走,想办法继续支撑下去。
镜头一转,是逆着热闹人流走来的沈涛。她离开了梁子的家,手上拿着一张沾满灰尘的红色喜帖,那是她与张晋生结婚时送给梁子的请帖。而如今,他们的婚姻早已破碎,年轻帅气的梁子也被疾病折磨得气息奄奄。可当年,那个大家还在一起的青春时代可不是这样子的。他们三个年轻人,朝气蓬勃,一路的欢歌笑语,开着锃亮的新车去江边,在冰封的河面上,放烟花,埋炸药,看着冰凌碴子被爆炸的冲击波带起丈余高,洁白的冰片在阳光下灼灼闪光。四野无人,只有他们的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回荡。
年前陪大熊参加中学同学聚会。原本的翩翩少年郎和如莲花般不胜微风的娇羞少女,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岁月打磨,女生脸上遮瑕膏都盖不住的皱纹和男生高突的肚腩臃肿的体态足以说明着一切。几杯热酒下肚,拘谨退去,聊天的嗓门开始变大,大家纷纷忆起当年,谁和谁成绩最好,谁和谁最调皮捣蛋,谁又暗恋着谁等。他们在蒸腾的酒气中交谈热烈,面红耳赤,但在我这个局外人,却感受到了许多的苍凉和惆怅。忆当年,忆当年,无论这一刻我们是怀着怎样喜悦激动的心情往回看,其实,我们都已经站在了时光的另一边。这一边代表着人到中年的安逸富足,也代表着按部就班的刻板消极。这一边代表着审时度势的智慧和精明,也代表着岁月的老去和激情的消退。这一边代表着成熟稳重,也代表着胆小怕事。就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一样,我们已经从青衫少年游的洒脱豪迈走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有一个少年好友黄几复,两人多年不见,黄庭坚思念好友时写过一首著名的诗作《寄黄几复》。在诗中,他写道: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慨叹光阴流逝和过往相聚的欢乐与今昔想寻对方而不见的寂寥,几许无奈伤感。在电影《山河故人》中,即将与8岁儿子分开的沈涛,也曾低沉感叹道: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人迟早是要分开的。这像是沈涛说给儿子听的话,也像是说给她自己听的。
时光激荡,故人山河。随着我们越飞越远,越走越快的步伐,少年好友终将变成记忆里的白墙映画,摇曳在心底。既然过往不可追回,将来亦无需担忧,且让我们在这丽日朗照的春光中,与伴在身边的佳人,与正在同行的好友,干上一杯,祝光阴不老,愿天长地久。
电影的文章3:努力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文/惠子
一部电影中有一段对话,小女孩问大叔:“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只是小时候是这样?”
大叔回答:“总是如此。”
但是有两个故事,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网上有个问题:“一般人一次能做多少个俯卧撑?”答案各不相同。
可是有一名5岁的小女孩,每天要做500个俯卧撑,而且坚持了几年,听上去很不可思议吧。
小女孩出生时缺氧致脑损伤,尽管已经5岁了,但她走起路来,还是摇摇晃晃。
10个月大时,其他同龄的孩子都会爬了,而她只会小幅度地抬头。为了让她尽快康复,家人陪着她做康复训练,每天训练5至6个小时,雷打不动。
等到她2岁半,可以单独站立时,就开始做一些力量训练。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她一天要做300到500个俯卧撑。
这对一个孩子来说,简直是魔鬼般的训练。
实在太累了,受不了时,她站着哭、躺着哭、趴着哭,但是从没停止过训练。
有一名已经40岁的男人,靠着为别人扛货谋生。一年365天,他差不多有350天都在扛货、发货。
为了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出门揽活,有时深夜还在忙碌,最辛苦的时候甚至连续24小时不睡觉。
由于常年用手抓取货物,他的手掌不仅老茧多,手指关节也严重变形,如竹节般,每节指骨都向外隆起。
小女孩和男人的人生路,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走起来不容易;但是,他们都没有向生活低头。
他们不屈服,努力坚持着。
如今,小女孩越走越稳。她脱掉了矫正器,学会了滑板车,还能自己爬楼梯了。今年9月,她终于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背着书包进了幼儿园。
靠着肩膀讨生活的男人,通过自己的打拼,贷款买了一套60平方米的二手房。房子不大,但透着温暖的光。
孩子不用再蹭厨房的灯光做作业,一家人也不用担心下雨漏水,不愁没地方洗澡。
尝过了苦难,脚步越来越稳;熬过了艰辛,梦想越来越近;流过了汗水,日子越来越甜。
有人说:“生活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
有人说:“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还有人说:“哪怕生活再苦再累,这世间总会有一道微光,留给所有不放弃的人。”
努力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生活总是充满了未知,那些暴风雨,你永远不会知道它何时来,也不知道它何时走。但有一件事却可以确定: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人往前走,苦往后退。
穿过荆棘,蹚过急流,你会发现,我们所受过的苦痛,最终都会变成这世界赠予的礼物。
电影的文章4:乡村电影
文/钟翔
我童年的大半快乐时光,是由乡村电影陪伴着度过的。
那时是生产队,人们常聚在一块儿,共同参加劳动,说说笑笑的,过得很是快活,常忘了生活的艰辛,日子的窘迫。聚惯了的人们,一旦劳动结束,回到家里,或遇上阴雨天气,出不了家门,心里就空落落的,觉得十分无聊,没意思得很。
在这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村里的人们,既没有可看的电视,也无收听的收音机,更找不到翻看的书籍,精神生活十分贫乏。唯一可以愉悦身心,能够享受到的精神文化大餐,便是村里播放的电影了。
村里播放电影,既没有容纳那么多人的大房间,也谈不上什么正规放映院了,大家要看的话,只能在生产队宽大的麦场上,或收了庄稼后平展展的大地里,凑合着播映。放电影那天,放映员早早吃过晚饭,架子车上拉着放映机,来到确定的地点,开始张罗起来。
许是放映时间长,跑过许多村庄,放映员或多或少能总结出一套经验来,比如挂长方形的幕布时,选择树木直立的地方,用四根绳子拴住幕布四角,牢牢绑在粗壮的树杆上,扯得展展的,大大支撑开。
幕布旁高高的树杈上,架起喇叭一样的扩音器,对着人多的村庄,开始播放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幕前一二十米远的,较为平整的地面上,摆好村里借来的桌子,条凳,然后打开绿色的一只只木箱,取出播放机,转片等东西,放在上面,开始调理,安装。竖立的一根长杆上,吊着瓦数很大的一只灯泡,射出昏黄的亮光,照在操作的放映员身上,照在围观的群众身上,照在远处人家的瓦房上。
天一黑下来,外出的村民,不管是干活,还是随意溜达,都陆续回到家中。牧童赶着吃饱的牛羊,唱着优美的花儿,沿着曲折的小路,都往自己家里赶去。白天嬉闹的飞禽走兽,都归巢的归巢了,匿迹的匿迹了,各自隐藏起来,慢慢消失了,山村的傍晚渐渐安静下来,变得格外沉寂,似要进入安眠状态。常能听到的声音,是刮来的一阵大风,在不断撕扯墙头的包谷草,掀动院里的背篓,推搡转动的木门,呼呼呼,呼呼呼的,不停地大声啸叫,四处乱窜,似有用不完的力气,在一个劲儿的挥霍。
树杈上的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着人们熟悉的革命歌曲,声音传得很远,仿佛向人们大声召唤,说这村里马上要放电影了,很精彩很好看,请大家互相转告,及时前来观看,可别错过了难得的机会。听到的人们,心里痒痒的,都想赶快去看。
得知这一消息的娃们,更是喜笑颜开,奔走相告,彼此约定,要在吃过晚饭之后,做伴儿一同前往。连着播放的歌曲,悠扬动听,高亢嘹亮,在整个山川里飘荡,诱惑力极强。淘气的娃们有时忍不住,心就野起来,跟在母亲身后,嚷着要马上吃饭,说再不快点儿起身,人们都走光了,剩下自己一人,赶不上的。
我家在长龙山脚下,离康广公路一百来米,常能听到人们赶路的脚步声,时断时续的说话声,还有偶尔的咳嗽声。放电影那天,天麻麻黑,就传来许多叽叽咕咕的说话声,忽高忽低的叫嚷声,大人小孩的都有,显得十分愉快,极为热闹。我也匆忙吃过晚饭,叫上约好的娃们,跟在大人身后,沿着弯曲的一条条土路,向放影的村庄奔去。
由于天黑,人们大多拿着手电筒,不时在眼前照照,才能看清高低不平的路面,不至于跌入路边的水沟,或撞在大石头上。也有调皮捣蛋的,拿手电筒到处乱照,或在身后行人的脸上,或在路边的大树枝上,或对不远处说话的行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随意照过去,左右晃动,还用大嗓门叫喊,大家快点儿走,放快脚步,别再磨蹭了,要是慢吞吞的话,就赶不上了。那边儿的人听到后,也远远应和着,高一声低一声的,似乎很熟悉,从前认识一样,还不时投来手电筒的亮光,向其对照,作为回应。
到了放电影的地方,眼前豁然开朗起来,灯光亮亮的,照在周围的空地上,照在高大的树木上,照在人家的围墙上。黑压压的人群,或在幕前不停地转悠,或三人一堆五人一群围起来说话,或静静等待着电影开演。跟我们一样迟到的人,见来了这么多人,才觉得自己行动太慢了,早已落在了后面,就急忙跑过来,寻找合适的位置。小孩们见了亮光,看到这么多大人小孩,就不顾家人说过不准乱跑的劝告,彼此吆喝几声,向光亮处跑去。
放映机和幕布之间一二十米处,是看电影的最佳位置,已经站满了许多人,大人小孩都有,非常拥挤,根本钻不进去。家在近处的人们,早已拿来板凳椅子,放在人群中的平地上,让孩子站上去。骑自行车的人,或自己坐在后面的捎架上,或让小孩静静站上去,伸长脖子,眼光越过前面的人墙,遥遥观看。来得最早的人,坐在周围庄户的墙头上,或场边高高的草垛上,或果树歪斜的枝杈上,位置高,没人拥挤,看得清楚。
迟来的人,只得站在黑压压的人群边沿,发现幕布是倾斜的,人都变了样儿,不成比例,看时效果不好,也只能这样凑合了。站在外围的小孩,个头儿矮小,一点儿也看不见,只得由大人抱起来,或架在父母脖子上,肩膀上。有的抱了一阵,觉得很是吃力,腰酸背痛的,就对身边架子车上的孩子说,请你们稍微往里挤挤,让我的孩子也站上去。车上的娃们听后,主动挪出一点儿空位,并伸手拉拉,就站上去了,一块儿观看。
在人们的围观中,放映员不急不忙,耐心细致的操作着。等到开演时,桌上的胶片轮子开始慢慢转动起来,刺啦啦刺啦啦响着,射出明亮的一束光芒,由细到粗,从近到远,准确投在眼前宽大的幕布上,吸引大家的目光,一同去看。换片的间歇,人们或在原地走动转圈,或不停地来回踩踏,或你推我搡的晃动,弄得脚下的尘土,一阵阵飞扬起来,在明亮的光束里,四处飞散,一粒粒都看得清。
记得当初上演的电影,几乎全是打仗的,荧幕上尽是刀呀抢呀炮呀的,在奋力拼杀,还击,很吸引人,人们非常爱看,有《铁道游击队》、《南征北战》、《上甘岭》、《渡江侦察记》、《红日》、《地道战》、《小兵张嘎》、《平原游击战》等等。读过一点儿书,稍有墨水的老人,随着影片故事情节发展,边仔细观看,边给周围的人们解说,使大家都弄明白了,懂得了其中的意思,加深了理解,很是愉快。
我那时年纪小,一个毛头小伙,不大明白事理,跟村里所有年龄相仿的娃们一样,也不知电影演的什么内容,只见轰隆隆轰隆隆大炮的巨响,手榴弹落地燃起的火焰,还有死伤的一名名士兵。问问身旁年长的老人,说电影里演的什么,哪一类是好人,哪一类是坏人。他们说帽子上有红五星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为咱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是好人,另外的一方就是坏人。我牢牢记下后,觉得要看电影,一定得分清好人和坏人,并心甘情愿的站在帽子上有红五星的好人一边,当拉拉队,加油鼓劲,让好人团结协作,厉害一点,勇敢顽强,打败坏人,取得胜利。
电影演了一阵,或是内容不好看,或是没有看懂意思,不少调皮捣蛋的娃们,独自离开父母,悄悄跑到幕布下面,跟来这里的娃们,相互玩耍,追逐大闹。娃们学电影上的样子,分为两派,一方是好人,一方是坏人,手里各持木棍,玉米杆,柳条等东西,当做战斗武器,相互进攻,比赛输赢。也有捉迷藏的,或躲在高高的大树底下,或远处柴垛的黑影里,或看电影的大人身后,来回奔跑,四处寻找,还不时叫喊对方的名字,三娃,而布都,优素福的,声音传得很远。
年龄稍大点儿,十四五岁的,有时觉得电影没多大意思,不太吸引人,就叫上要好的几个玩伴,来到远处的平地上,开始摔跤。那时摔跤挺流行,人们在一起劳动,一旦有了闲暇,年长的一动员,调皮的后生就立即应和着,一跃而起,盯着前来应战的对方,赤膊上阵,来一番较量,一比高下的。
要摔的两人,面对面站定,弓着腰身,伸出两手,使劲儿抓住对方,拧来甩去,前推后搡,想用各种办法,尽快摔倒对手,赢得胜利。一大一小,胖瘦不一的,技术力量悬殊,不大工夫就摔倒了对方,决出了胜负。力量相当,技能相差无几的,两人推过来搡过去,气喘吁吁的,忽而这人抱住了那人的后腰,忽而那人又夹住了这人的头颅,持续时间长,得需好几个回合,才能制服一方,结束较量。
摔跤的小伙,双方脚踏拳击,使劲用力,不断弄出很大的响动,加上人们加油啊加油啊的吆喝,显得吵吵嚷嚷,很是热闹,吸引远处看电影的人们,三三两两走过来,挤进围观的人群中,要看个究竟,谁输了,谁赢了。在场的好事者,安排这村最好的选手,跟那村称霸的跤王,轮流比赛,一决雌雄。全场赢下来,一次不输,笑到最后的,就成了这次摔跤的冠军。四周围观的人们,都在为本村或自己喜欢的选手,加油鼓劲,助威呐喊。
我们村居住的人,都信仰伊斯兰教,是虔诚的穆斯林群众,家教非常严格,不准回族姑娘自由恋爱。在党川堡演电影时,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是流川乡政府所在地,我国宋代就设有城堡,历史极为悠久,各民族共同杂居,回汉族群众都有,人们思想较为解放,观念还算新潮。电影一开演,许多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投在宽宽的幕布上,集中注意力去看。年轻的汉族姑娘和小伙,背着家人,偷偷来到光线背阴处,谈情说爱,搂搂抱抱,想私定终身。一次,我到远处墙后撒尿时,见路旁的一棵大树底下,有这样相好的一对恋人,很是亲热,见了我后,就慌忙撒开了手,等我走后,两人又抱在一起。
村上年长的老人,精力集中,在看电影时,随着故事情节变化,心思跟着跌宕起伏,时而高兴,时而忧伤。他们大多经历曲折,阅历丰富,见过一些世面,有自己真切的体会,觉得电影里所演的内容,似曾相识,仿佛以前就在自己村里发生过,只是时间非常久远,记忆模糊罢了。那时我就觉得,演过的所有电影,怎么都是打仗的,人们一直砍呀杀呀的,鲜血直流,喊声震天,场面极为惨烈,似乎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是由这血与火浇铸而成的,是在这战火中一直蔓延。
看了电影的人,把内容告诉给家人,或白天一块儿干活的人们,说怎么怎么好看,如何如何精彩,有多么吸引人。人们听了后,原来七嘴八舌的话题,都集中过来,围绕电影内容展开,你长我短,说三道四的,什么样的观点都有。看得认真细致的人,连故事情节都能记下来,先怎么样,后又如何变化,那一个厉害,红军砍死了多少敌人,最后日本人怎么投降了,等等等等,说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很吸引人。
后来我考上中专,离开老家,到不远的一所学校上学,便渐渐淡忘家乡的电影了。但开学不久,学校里也开始演电影了,跟我们乡下的一样,只是观众不是村上的群众,而是在校的全体学生了。记得当初所演的电影,是人们爱看的《霍元甲》,《陈真》,都是武打片,看的学生多,师生都有,男男女女的,都自带凳子,坐在电教室门前的空地上,十分拥挤。找不上位置的人们,或站在水泥台阶上仰望,或钻进对面教室的后窗,伸着脖子,静静观看。
随着土地承包下放,生产力得以解放,人们开始单家独干,村里没有了闲人,做生意的做生意,跑买卖的跑买卖,都在为发家致富,四处奔忙,再也没有群聚的机会了。再后来,由于进一步开放搞活,农民慢慢提高了生活水平,先富起来的人们,出钱买来了电视机,放在自己家里,不受时间季节限制,想在什么时候看,就在什么时候看,不再在黑咕隆咚的夜里,跑到远处的村庄,挤挤搡搡的去看电影了。这样时间一久,乡村电影就没人看了,渐渐消失了。
多少年过去了,每每忆及过去,觉得我儿时的漫长岁月,知识的点滴积累,视野的日渐开阔,人生观的逐步形成,无不与当初的乡村电影有关,与电影里动人的故事有关。其有益的养分,如绵甜的雨露甘霖,默默滋养着我的心智,督促我一步步健康成长。
电影的文章5:怀念奶奶
文/赵莎莎
看完电影《相爱相亲》,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物,便是电影中的阿祖姥姥,她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奶奶。
阿祖姥姥生于旧社会,遵循当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岳子福。没有结婚证,在现代来看婚姻根本不受法律保护,不合法。婚后,男人外出打工,在外遇见真爱成了家,归乡的时候,已经躺进棺材。就这样,阿祖姥姥守了一辈子活寡,接着又继续守着那座已经没有任何温度的坟墓。她甚至已经记不得丈夫的容貌,只用一副针线绣出他的名字,当作照片,挂在墙上。姥姥爱着丈夫,而丈夫对她却只有那个时代无法推卸的责任,除了按时寄回家用,再无其他。他的爱,都给了那个在外认识的二房妻子……好心的年轻人为了圆姥姥一个心愿,使用PS把她和丈夫合成在一起。姥姥抱着照片欢喜地回家,不想路上突然下雨,等到家后照片上已经有了水渍,姥姥不懂,拿起毛巾想擦去水渍,却把丈夫的脸越擦越花,那一刻,她终于像个小孩子一样大哭起来。姥姥甚至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她说岳福氏就是她的名字。
剧中的姥姥让我想起自己的奶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她是我父亲的养母。早年她自己的孩子夭折,便拖人到家里孩子众多的那户人家带到排行老三的爸爸。那时爷爷常年在上海工作,也是按时寄回家用。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她含辛茹苦把爸爸养育成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爷爷给她寄回的新衣服只见她拿出来晒,却没见她穿过,最后衣服都晒得发了黄。奶奶虽然不识字,却识大体,当时爸妈打算生二胎时,说万一又是个女孩怎么办?奶奶却说,男孩好女孩也好,生下来我帮你们带。后来就有了我。可以说,我的出生,要感谢我的奶奶。奶奶也信守诺言,一直把我带到上幼儿园。印象中,她身材高瘦,背由于长期田间劳作而早早驼背。她吃苦耐劳,自力更生,种些菜拿去卖。还记得奶奶有次跟我说过,等有天她不在了,要记得她叫 “王旁羲氏”,我不知道字是不是这几个,只知道她说出的是这几个读音。我想,这个奶奶应该没有告诉别人,只告诉我了吧。
在经历早年爷爷的病逝,到后来家里的变故,我无法想象奶奶是怎样熬过了那些悲痛思念的漫漫长夜,直到自己的生命也走到尽头。而我好像从来没有好好给她一个拥抱,长大后也变得和她越来越无话可说。妈妈说过,奶奶病逝后,她回乡下的老房子整理奶奶的遗物,在房间枕头的夹层中发现很多细碎的零钱。一直以来,奶奶把自己赚来的钱小心翼翼地缝在枕头中。妈妈说,看到那个场景,泪眼模糊。我也是后来的后来才知道,其实当年爷爷在外工作时,是有私生子的。
这就是我的奶奶,她没有文化,不会说甜蜜的言语,却把爱都给了爷爷,给了爸爸,给了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面对爱自己的人和自己爱的人逐渐离去。我始终相信,茫茫宇宙中,一定存在着平行时空和永恒。那些逝去的人,不曾走远,他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住在了心间。
此刻,我多想回到乡下,推开那扇尘封已久的木门,也许里面已经破旧不堪,成为各类小动物的乐园。我只想看看墙上的旧相片,想象奶奶还在灶台边生火忙碌,煮着最天然可口的饭菜。
电影的文章6:露天电影的记忆
文/赵克红
每当坐在电影院,带着3D眼镜看上映的新片时,总会回想起儿时看露天电影的情景。
所谓露天电影,就是在室外观看电影,这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那时,影剧院很少,人们基本上看的都是露天电影。
那时,若是哪个地方放映电影,邻近的人听说了,也会赶过去一饱眼福。如果是我们村放电影,我们一群小孩便会围在电影放映员的身边,看他将两根笔直的木柱竖起,然后用滑轮吊起一根细长的横棍,把银幕拴在上面,然后再升上去,用细绳子把银幕下端的两个角拉紧,绑在柱子上,以防放电影时银幕被风吹动,接着,再将音响或是喇叭固定在柱子上端。
放映员做这些时,十分娴熟。待银幕挂好,我们便兴高采烈地回家去搬凳子,占地方。待天渐渐黑下来,在人们热切的期待中,电影终于开演了。
电影结束了,大人们忙着回家,而我们一帮小孩,则意犹未尽,一边玩耍,一边争论着电影里的情节和故事。回到家里,我依然兴奋得难以入睡,满脑子全是电影中的故事。那是个崇尚英雄的时代,放学玩耍或是做游戏时,我们会扮演电影中的不同角色,正面的角色谁都愿意扮演,反面的却很难找到人演。记得看过《闪闪的红星》后,班里有个姓胡的男同学,几个调皮的学生,一见他,就叫他胡汉三,他实在忍无可忍,把这几个同学告到了老师那里,这几个同学被老师一顿痛批。
20世纪70年代末,我随父亲到青海格尔木上中学,当时父亲所在的铁道部第一设计院一总队临时驻扎在格尔木,住宿条件非常艰苦,记得我们刚到那里住的虽是帐篷,但生活待遇还是蛮高的,基本上每月都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参加工作,被分配到洛阳白马寺养路工区,因工区离市区较远,偶尔遇到节庆,洛阳铁路分局电影放映队便会到白马寺站区慰问放映。每次放映电影的时候,兄弟单位的职工都会聚集在一起观看,一场电影,把平时难得一见的站区职工们聚拢到了一起,可见当时电影的诱惑力之大。
从露天到影院,从小银幕到大银幕,从黑白到彩色,今天的电影已与4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由此,也看到了时代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尽管如此,露天电影带给我的记忆,依然是那么刻骨铭心。
电影的文章7:梦想在路上实现
旧电影再看一遍,爵士乐再听一次。吸烟,沉沦,午夜游荡的街口找不到来时的方向,唯独只剩下疲惫,疲惫的双眼,疲惫的心灵,疲惫得没有了笑容。橱窗里的情节依旧,旋转的木马身旁挂着彩色的琉璃,像是一个人的眼泪。
玻璃前倒影着整座城市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灯红酒绿,嘈杂与浮夸,而我只想找个角落继续沉沦。
一罐易拉罐内的啤酒,冒着兹兹的汽体,熏得人想哭。我看没有爱的人都一样,没有了寻找彼此的答案,游游荡荡,沉沦寻觅,死心与绝望,失望和希望,扛着放不下的回忆,又在逃避新的爱,交织着无数的疼痛却不能成为平行。
看着远处的车灯走远,只留下冷漠的回眸,原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将过去的心痛上锁,却未曾想过还有轮回。一转眼,一轮回,宿命颠簸总会巧遇重合,是种难以言说的感受。有些事奇妙的在同一时刻再次发生,有些事你以为忘了又会轮回重现。
那首歌,温暖的橘黄色调调。笑,仿若挂在嘴角边的彩虹。
只听你低声哼唱。
我想你了,就在这一刻,迷失在人潮汹涌的城市夜色中。
我以为忘记了,可以为自己而活。可是重复的歌曲依旧,过了很多年,你依旧会回到老地方,你说我想你了,就这么唱着唱着,让人变老。除了一句我想你了,还剩下什么?看你沧桑的模样,眼角有着淡漠的神情,没有了当年喧嚣的冷厉,而是一只漂泊得太久的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港湾。内心平静,只有一句我想你了。
我想你了,你就在这一刻带着你可爱的歌声再度重逢,让人手足无措,让人感动,让人热泪盈眶。我以为一切都只能这样了,而你却回来了,还是老调子,还是那样平静沙哑的哼唱,我知道,无论沉寂多久,我们依旧会在轮回时光中重逢,如同你给人的信念,你沧桑不老的歌声。
一首歌,缓慢的哼唱就抵达了心口。这才知道有些感情如同放不下的池水,鱼儿游荡你就会心痛,微风吹过你也会动容,下雨了你伤感,冰封了你沉沦。岁月那么长,路还那么长,却已经过了好久好久,久得足以让人窒息,我也以为不会这般感动流泪,原来只听一首歌就足以令人动摇得倾绝。
我想我也会累了,只能这样了,我想我已倦了,却已没有路了,尽头只不过是别人的地老天荒,我的昏天暗地。重逢在一个人走失的街头,叠在幻影一般的情节身上,我想每个人都一样,都一样。
当你开始明白的时候,其实你已经不想再明白,当你懂得的时候,其实你根本不愿去懂得。那些无法形容的伤痛其实是你最为珍贵的唯一宝石,如今再也没有了,走散了,在没有爱的城市里独自空舞着寂寞的舞蹈,却突然发现眼前只剩一片苍白。
身影的背后还有谁的踽踽独行?让谁的梦想放飞?让谁的爱情流走?来来往往的城市街道,拥挤人潮的夜色繁华,潮水冲不去的暧昧浮殇,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一罐啤酒就陪一个人疯狂一夜,一滴眼泪就足以海枯石烂,写下的字字句句正在消失,如同跌落在水面上的雨滴,再也找不到彼此的痕迹,只剩下一汪无比的惆怅,分不清楚……浓得上了心头,浅得找不到意义,阴郁得见不得光。
已把梦留在了身后,已把你忘得干净,却不知何时又被掀起?只为一首歌,就能带人一阵沉沦低落。
太久没说的话,后来就不想再说。太久不哭的人,后来就不会哭了。太久不笑的人,其实哭和笑之间已经没有区别。只剩下麻木,只剩下没有知觉的行走,只剩下一阵阵的心凉,只剩下别人脸上的欢悦,自己内心的空白。
行在路上,一刹那之间看到车窗外的一句话——梦想在路上实现。
很好的一句话,直到这个时候才觉内心怦然一跳,原来还是活着的。
有些梦想这辈子如果不去实现,那么下辈子,下下辈子也不会实现。
有些事如果现在不去做,那么永远都不会再做。
还剩下什么可说?还剩下什么可爱?
有些人走了就走了,有些情没了却依旧想念。
依旧继续,梦想在路上。依旧前行,爱情在飘荡。依旧想捉住自由的风筝,却没有起程的翅膀,柔弱的卷曲在你的手心,游荡不出你的眼,只能嬉笑,只能淘气,只能发呆,只能剩下想你。
时间一点点推移前进,哪怕我百般不愿意挪步,还是被迫行走着,历史的车轮永远都在前进,碾碎着一个又一个人的梦想,依旧不依不挠的前进着,只到它超载崩溃,终结毁灭的那天为止。碾碎着梦想的骨骼,发出刺耳的声音,碾碎着爱情的灵魂,只剩下一具具疲惫的身躯。慢慢的,一点一点,我们会被时光机器推到哪里?哪里才是尽头?
怕,只剩下无话可说。怕,已经无法承受。
想让自己醉,却越发清醒。
在没有人的夜色中徘徊茫然,站在十字路口看着黄色的路标发呆,灯光打落在灰暗的情节中,只剩下一路奔跑,什么都不想,挥霍多余的汗水,听到耳边孤寂的喘息声。害怕,惶恐,想哭……却没有了任何理由,如同死了根的一棵树木,只能悲伤的倒去,只剩下最后一声巨响,然后消失在地平线上。
谁依偎在谁的肩膀?谁碰触谁的指尖?谁亲吻谁的衣襟?谁留下想念谁的心?
一切都随着列车的启程抛在身后,想转身回头,却只剩下茫然交错的轨道,如同一道道冷冷的伤疤,昏暗中寻觅不到路的尽头,原来下一站的下一站只剩下孤独,没有你的路口,只剩下永无止境的荒芜,再也没有了方向,到哪儿也是一样,哭笑也无妨。那些无法形容的痛,如今为何侵袭在这漫长的夜?让夜的衣裳变得千疮百孔,风褛婆娑让人心寒,然而还要忘记这些伤痛继续机器一般的繁琐生活。
讨厌,却不能发脾气。恐惧,没有方向的路口,充满了无尽的未知和惶恐。
明知道走下去没有你,明知道说再见已好久,明知道再无关系,却依旧心里想念。独自走着,走在一条没有你的路上,唱那首想你了的歌谣。
烦人的歌声,烦人的心情。
走在阴沉的角落,踏着自己的影子。我想大家都一样,都一样。
路上没有你,行到了尽头也算终点,走到哪算哪。
等下一世哭泣,等下一世把夜的衣裳揉成你的眼眸,等你说笑,等你遗忘,等歌声消散,把悲伤奉送。
然而悲伤如何倾诉?海誓山盟如何交换?
电影的文章8:乡村电影
文/邹永生
微信朋友圈里晒出的电影票,一下子把他拽回到童年在乡下看电影的时光之中。那时,哪里放电影,哪里便热闹。公社也就两三台放映机,得计划着到各地放,各大队难得轮到一次。轮到哪儿,哪儿就如同中了大彩,当地的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奔走相告。
有一回,他央求“二百五”、“三麻子”一帮小子,带上他去外大队看电影。放晚学了,他蹦蹦跳跳奔回家,书包一甩,扒几口饭,碗一丢,趁父母不在家,撒腿开溜。他那裹了小脚的奶奶连喊带拽,拦也拦不住他。他在东港边的小桥傍,与西港边过来的小子们碰头后一道前往,赶了一程又一程。西边的太阳隐入了地平线,天地间宛如被墨汁浸染一样愈来愈黑。他们脚步匆匆,循着放电影的声音来到那个生产队的农场。好在幻灯片刚放完,绑在两根碗口粗的竹竿上的幕布,被灯光照得极其晃眼,幕布正方形,四周镶着黑色的边框。他们赶忙冲向场头草垛,拔草,抱着草转身挤到人群最前面,把草铺在地上,盘腿坐下,仰头盯着屏幕。后面有坐在凳上的,有站着的,有边挪步边看的……“二百五”身高马大,跳起来伸手在放映机射过来的锥体光柱中摇了摇,灰黑色的大爪子映照在幕布上,晃晃悠悠。此举招来了叽里呱啦的骂声,但电影一开映便戛然而止。影片好像是《打击侵略者》,抑或是《英雄儿女》。回家途中,起先他们沉浸在兴奋之中,边走边谈片中情节,各抒己见,嘻嘻哈哈。分手时,他才猛然惊觉:自己落单了!他是东港边的,得只身继续朝南走一里多路才到家,而那拨家伙要左拐向西。大伙合计一番,约定互喊名字替他壮胆。“二百五!”“唉!”“红根子!”“唉”“三麻子!”“唉!”……红根子是他的小名。喊着喊着,那厢不搭腔了。他鼓起勇气往前走,越走越胆怯。周围黑黢黢的,身后似乎有嘁嘁喳喳的脚步声尾随。树影婆娑,河对岸的零星散坟在摇曳的芦苇丛中时隐时现,那里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蠕动,窸窸窣窣。他打了个寒战,战战兢兢,迈不动脚步了。一只鸟从那边扑棱棱地蹿出来,吓得他“哇”地哭了,哭声惊醒前面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成分”不太好,但人很好。朱大爷过来一瞧是他,就把他送回了家。其实,他离家仅仅一块田远。
屈指算来,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他向来不由发噱。直到现在,他还是个“胆小鬼”,总是有所敬畏,遇事不敢张扬。
然而,他从小也有一次胆大过。那次,他在就读的小学操场上看电影,因为轻车熟路,很早就赶去,在那欢蹦乱跳地逛荡。他好奇地蹬上电影船观摩一番,发电机在船上“突!突!突!”地响,浮着机油的河水在电灯的映照之下一漾一漾的,光怪陆离。那年头,乡村还未通上电。他觉得神奇极了!食堂里临时接了盏电灯,灯光通明。他趴在窗口,窥视放映员消受“美餐”,不知为何竟哈哈大笑。里面传出叱责声,他也不退缩,像吞了“欢喜团子”一样笑得前俯后仰。按说如,在别的场合,他不敢如此放肆,只因为当放映员是他心中的理想。事实上,伙伴们都说过,长大了想当放映员!
当时乡下放电影大多露天,偶尔也有在剧场放的,那要买票。他父亲带他到乡政府所在地看过一次,那时乡村已进入“电灯电话”的年代。第一次进剧场的感觉,就是灯很多,灯很亮,台前、人行道上、门边挤满了人。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更新,乡村电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那个时代的过来之人,受其惠,享其乐,想来蛮暖心的。
电影的文章9:《小妇人》影评
文/浮游胖虚子
最近网上很火的电影是《八佰》,因为它是体现中国人爱国情怀的电影,极符合中国人的心理和政治纲要,而且中国人喜欢一哄而上,噱头味十足,受众群体多,票房自然偏高。所以,有人推荐我去看,但是我对他说:不。因为我有个原则,不在电影院花钱观看中国电影,中国当代电影对我产生的有益价值抵不上电影票价。爱国主义的政治鼓动宣传远比不上自我独立人格意义的塑造。所以,我选择看《小妇人》。
有人说,《小妇人》的叙述凌乱,回忆和现实来回交叉,好像没有一个系统的主线。我想,那一定是个文化水平不太高的人,不懂得西方的思想逻辑。因为,这种叙述方式叫第一人称的交叉叙事。由女主角乔担任故事主角和叙事主角,所以,她自然可以来回从过去和现在之间进行交叉叙述了。而且故事主线就是四姐妹从过去到现在的成长,所有的逻辑线也都围绕这个部分展开,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其实只是这样完整贴合的叙事手法,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中国电影了。毕竟,中国人在讲故事的时候,受制于传统儒家文化的界限,总是想在突出主题的过程中,给予恰当的渲染、政治道德的宣传、观众的需要,所以,很容易就多了很多赘余的东西。结果,主线故事没讲好,渲染,宣传的东西也显得幼稚可笑,大家往往不过看个热闹。而《小妇人》这样的西方电影则不会这样,它只抓住一个主线意义,只求完尽的讲清故事内涵,所以,大多数时候,自然而然便讲清了故事。
不同中国人的面子功夫,西方人做事历来严谨,贴合实际。所以,《小妇人》只从外观布景或者化妆服饰方面,也能超越绝大多数的中国当代电影。因为只看开头,便能明显看出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故事,因为又是美国的包含战争的电影故事,所以,十之八九,便能猜测出是南北战争时期的故事。这是中国人在电影细节上的不足。当然只是电影细节上有些不足,如果有完善逻辑的故事内容和独立自主的思想价值,那也能在某个程度上提升中国电影的价值,但很明显,这在中国电影中也很少。《小妇人》的主题意义虽然是一百多年前的追求,但放在现在也不过时。因为它追求女权,而女权本身就代表了对独立平等人性的追求。同时,它是追求女权,但又不只是女权,还有很深刻的婚姻价值思考,即:为了追求生存而结婚,或者为了人类在婚姻里的主体人格需求而结婚。说的浅白一点,那就是我们单纯为了男女合作而结婚,还是为了在爱的价值需要上进行男女合作。这放在现在,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想明白,也许我们能在婚姻里更独立,更幸福。
综上,《小妇人》的意义价值,对我来说,是一部很不错的,值得观看的电影。
电影的文章10:老吴的承诺
文/杨莙
一部电影,总得有点抓人眼球的地方,比如精良宏大的制作,比如云集的大腕,比如曲折离奇的情节、惊险刺激的场面,以及打动人心的故事等等,《老吴的账单》无疑属于后者。
老吴的儿子被一场车祸带去天国后,留下因买货车欠下的19万元债务和一个两岁的女儿。乡村人家有账死人灭或是父债子还的说法,可老吴却用他羸弱的身躯,种地替儿子还清了全部欠债。
以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潼南先进典型人物吴恒忠事迹为原型改编的电影《老吴的账单》,以线形结构讲述了这个故事。故事很简单,但不简单的是,面对一张对于一个老农来说不啻天文数字的账单,老吴在儿子坟前许下的那铿然一诺:你欠下的账,我帮你还上!
河滩边,花儿草儿们环绕着那方墓。如果儿子泉下有知,定是百感交集,父子连心,儿子理解父亲,19万元账单压不垮父亲的脊梁,却会一点一点地,拖垮父亲并不强健的身体。河风呜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酸楚,也是黑发人无法让白发人安享晚年的伤悲。
却有人不理解。村支书,也是老吴的战友老何,作为老吴儿子的债主之一,他说:“人死账消,这是老理,大家心里都有数的。”老吴说:“欠债还钱,这也是老规矩。”老何摇头道:“那也是父债子偿啊,哪有儿子的钱爹去替他还的道理?”老吴索性不再说话,拿出笔和一张香烟包装纸壳,开始记账。
既然要还钱,首先得知道总共欠下多少,可儿媳也不清楚,便拿着那张账单一家一家的去问,一统计后,确定儿子生前共欠债务19万元。儿媳撇了嘴道,光凭人家一张嘴说。老吴说,嘴对着心,做人得讲良心。
正是凭着良心,才不会因为别人的同情而少记或漏记数额。在询问借了老何多少钱时,见老何犹豫着说是两万,便正色道:“到底多少?”方才逼得老何说了实话,两万五。同样,在另一家,对方吞吞吐吐的,老吴就对他说:“叔记的是个良心账,是多少就是多少。”并非着意要显示自己有多高尚,不过是讲良心的人,所讲究的一个内心的平安。
19万元,让老吴的儿媳选择了逃离,就算花骨朵儿般娇嫩可爱的女儿,也没能消减这笔巨额欠款带给她的恐惧。
打那以后,老吴带着孙女到县城当起了棒棒,却因碰见熟人,说村里的人以为他不会回去了而打消了当棒棒的念头。
老吴回到家中,先后盘下52亩撂荒地,并添置了播种机、旋耕机等农用设备。一天天一年年,勤扒苦做,种粮食,种蔬菜,为了抢个好摊位,天刚蒙蒙亮,雀子们都还在将醒未醒的梦中咕哝着,便拉着一板车青油油、鲜嫩嫩的菜,到集市去了。欠债的钱,就这样一点点攒下。
十年过去,老吴在儿子坟前烧掉了账单。
“爸爸,我们不用再去何爷爷家看电视了,爷爷说明年也能买上电视了。”与爷爷一道算账攒钱的孙女,要和天堂的爸爸一起分享喜悦。
如果只想刺激观众泪腺,赚取大把大把的眼泪,这个子债父偿的故事无疑是一个绝佳的素材,但《老吴的账单》并不刻意煽情,影片就像山涧的一朵小花,素朴,内敛,摇曳着淡淡的清芬,又像是土地之上拉起的一曲二胡,哀,而不伤,痛,却不绝望。
我的视线离开银幕的时候,脚步仍在那故事里行走。
曾在2011年采访过老吴,我看到了他的账单——几页订在一起的信笺纸,记在上面的每一笔数字,都弥漫着“汗滴禾下土”的气息:
2005年,借丁仁举的1万元还清。2006年,借刘麒麟的1万元还清。2009年,借许代全的1万元还清。2006、2007、2009、2010年共还黄光淑4万元……
这是较大数额的账目,还记着一些小金额的还款:2008年,赶场天还陈维文300元。2011年还袁定超3000元(还差2000元还清)。还吴光全7000元(还差3000元还清)……
半晌说不出话来。我们面临的,是一个诚信缺失的年代,在老吴面前,那些恶意拖欠和拒付民工工资的大老板,是真怕要低到尘埃里去了。
我去过老吴那52亩地。时值冬季,一片片绵延的油菜却蓬勃地绿着,如同春已来临。还有五分地的再生高粱,在难得一见的冬日阳光下,一穗穗的微红了脸。
有几分土的油菜苗,是老吴头天晚上打着电瓶灯才种下的。冬夜的野外,那寒凉可想而知,虽说干到十一点多钟,但他说没得啥子,比起从前在西藏平定叛乱那阵,种地这点辛苦算不得什么。
我也见过老吴儿子的坟墓。老吴会抽空去那儿坐一坐,与儿子摆摆龙门阵,说得最多的,是还账的情况。他说,得让儿子放心。如同《老吴的账单》中,老吴在儿子坟前说:“每还一笔,我都能看见你,你就安安心心的吧。”
坟墓周围,有花开时艳丽如霞的美人蕉,有初夏天吐露芬芳的栀子花。坟头上,几株黄花决明不理寒风,一簇簇开得亮艳艳的,繁盛而明媚。
“儿子喜欢花,我就栽了几窝,我要种地,这些花也好陪陪他。”老吴微笑着,眼底泪光闪烁。
想起那首歌来,“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一个与浪漫毫不沾边的老农,却用最浪漫的鲜花,搭建起一条与儿子沟通交流的桥梁。有风吹过,蝶儿一般的小黄花飞离了枝头,絮絮飘落于墓畔。是儿子深情的回应么?对父亲那屹立如塔的承诺。
“你欠下的账,我帮你还上!”如今,老吴终于用他起早摸黑在泥巴里刨出来的钱,兑现了在儿子坟前的那个承诺。一诺千金?老吴以良心为土壤,以深沉的父爱、诚信坚韧的品质作支撑而许下的那一诺,无价矣!
电影的文章11:妈,亲一下
文/余生欲老
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让我知道了九把刀这个名字,后来在读者上看过一篇文章,九把刀写的,写到了他的人生就是一场不停的战斗的观点,写到了他家里负债累累母亲又生病住院的困窘,写到了出版商承诺他每写一本书就出一本书并当即付款的仗义,写到了他此时陪护妈妈写成出版 的一本书——《妈,亲一下》,不禁想起母亲的久病,想起自己的未奉汤药,一阵感伤,一阵愧疚,后来就在平板上找到并下载了这本书。
出团回来的日子,有时候想一些事,常常晚上就睡不着觉,有两个晚上半夜醒来,再也无法入眠。身边,儿子横斜着身子酣梦呼呼,偶尔还“呵呵呵”笑出声来,可能又梦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儿。我和儿子占了大块地盘,燕儿只好蜷在一角,随着儿子的翻来滚去,她不知醒过多少回。万籁俱静。又仿佛有“嗡嗡”的轰鸣。楼下远处,不知什么地方偶尔传来一两人声。想继续睡,却又翻来覆去总也睡不着,于是干脆坐起,取过平板,垫着枕头靠着床背开始阅读,读的,就是这本《妈,亲一下》。
很少读网络文学,更喜欢读古诗文,更喜欢那种纯净、简洁、凝练、绵邈的行文风格,《妈,亲一下》的文字并不很对我的胃口,但是看着看着,情不自禁被字里行间洋溢的真情所感动,很久很久,萦绕心头。
电影的文章12:有音乐和爱情的人生
文/施崇伟
电影散场,影院里的观众皆唏嘘而去。我和太太看到最后,直到音乐的休止落下、字幕拉到最底部。我似乎不能完整记住险象环生的情节,但那印度电影的唯美音乐,和虽然处于隐线却从来没有放弃追逐的爱情,让我喜欢和回味。
最近热播的印度电影《调音师》,关于剧情的虚与实、眼睛的明与瞎、主角的真与假、人性的善与恶,成为观众的热议与争论。
我从电影中品味到的鸡汤却是音乐与爱情的力量。阿卡什因为音乐而装瞎,不是为了欺骗,只希望能专注于音乐;因为这份对音乐的专注,他相识了苏菲、期遇了爱情。有着音乐的引领,他才获得了和苏菲的相爱,他才能面对杀戮与死亡而坚强。因为有爱情的力量,他才能历经千险失而复明,只为能有与苏菲重逢的那天向她说明真情。我们设想,如果阿卡什没有音乐,他能淡定在凶杀现场吗?如果他没有与苏菲重逢说明真相的期待,他能去铤而走险争取任何一个可能复明的机会吗?音乐与爱情,是他活下去的理由,是他依然能光华新生的力量。
电影里的阿卡什,让我不由得想起生活中的王洛宾。他是“西北民谣之父”,生于北京,向往巴黎,常留大西北,他一生坎坷,曾两度入狱,十九年的监狱生活扼杀不了他音乐创作的灵魂,他的《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以及《青春舞曲》等歌曲不仅在上世纪50年代就唱响了海内外,至今也仍在被无数优秀歌唱家倾情演绎。他说,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歌声带给大家。其实,他还有另一件事,就是把爱情留给自己。王洛宾大师的音乐生活、他与五个女人的纯真爱情,成就了他的传奇人生。
音乐与爱情,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衰老,也不受地界跨越而阻隔。司马相如弹唱了一曲“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而让帘后倾听的卓文君怦然心动,一见倾心。音乐剧《猫》再次回响那首经典的Memory,离群多年的格里泽贝拉动情地唱出对于往昔的回忆,倾诉出她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回归杰里科猫家族的向往,也将整部剧推向了高潮。《猫》不仅让作曲家安德鲁·洛伊·韦伯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剧创作者,也是安德鲁·洛伊·韦伯与“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的相识之作……
音乐真是爱情的催化剂,不必多言,你懂我的音乐,我知,我爱。一首小曲,两个知心人,不必多言,眼神一对便是一段爱情的开始。
此刻,我家阳台上,两把椅子,一排鲜花,音乐在流淌,清茶在飘香。我和太太用音乐对话,一首歌就是一场告白,一壶茶就是清淡的日子,多么美妙!
电影的文章13:寻找失落的光盏
文/水陌格格
电影大师伯格曼在《野草莓》里曾说过“人不可能同他的回忆对话”,可是此时此刻面对一亩星光,我觉得站在时光尽头的自言自语,如此追忆似水流年这种无声的自白和解数,也是一种对话。时光里的我们慢慢地被贴上老去的标签,趁着安静的片隅,轻轻地挽起流年碎时的发梢,低嗅蔷薇枯萎的花香,念起这一段绵长的岁月。
【时间坠入星光海】
爱是一朵花,就像时间坠入星光海,一刹那璀璨淹没的模样。时间是水,一层一层冲蚀记忆里的容颜,淡淡的水波画起琳曼的涟漪,是一种时光深处的抚慰。我伸出手,想要用力抓住,一晃而逝的爱情,还是落空了。满手清凉的月光照出满脸的忧伤,我在难忘里沉睡。
很久以前我们吟念“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总觉得青春的时光是一纸温暖的色调,浅浅温温的明媚铺洒一路的花开。是在遇见他的那一刻,所有的美好开始凝聚吧,因为太过用力所以伤神,导致了过早的凋零。可是很多事情一旦开始,结束你就再也无法做主,我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该结束了,可是这就像是痴人说梦,说给别人听的决心。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我不知道,有人说我太过痴情了吧,到现在还念念不忘,听到这样的话心里微微苦笑,一旦认真,一旦在乎,心为之羁绊,岂是说放就放下了。我为他码了几万字,写了多少深情,我所有的文字都刻上了他的眉眼,挥之不去的眷恋,不是强说愁,是真的愁苦,为情所困的迷茫。自己为自己织了一个好大的茧,躺在里面蜷缩所有的情伤。
爱情是生命里第一朵失落的光盏,但是我想生命如三月的薄雪晶莹短暂,不会给我们太多的时间去纠结过去的沼泽。寻找,让爱情在这样的夜晚悄悄的回归,该重新开始了。只有放下旧的疤痕,才会再次绽放无暇的花朵。
【光阴覆盖琉璃醉】
周华健的一曲《朋友》尝遍了大江南北,朋友阔别重逢或者离别在即的时候都喜欢唱这首歌,一辈子,一杯酒,一生朋友一起走。朋友是一方纯净无尘的琉璃,可在岁月的打磨下,很多琉璃终究还是变了颜色,碎了一地。玫瑰花安静地盛开,紫罗兰静悄悄地谢了,野草肆意的蔓延,是不是就像朋友,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人进来有人离开,而我们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朋友却反而越来越少。
一念及此,心里腾空地升起一种伤逝的感觉。曾经两个小女生手拉手一起说好的,要做一辈子的朋友,不离不弃。有时候真的很喜欢这个词语,像一种肯定和保证,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未来时光里我们不会变。说的那一刻,我们是如此笃定和斩钉截铁,可是走到半路,你左手牵的已经是别人的右手,跟我再也没有关系。
这就是我们的友谊吗?我觉得头脑开始混乱了,我看着别人描述的友情,君子兰淡雅如水却绵长一生,为什么我们只能不了了之,再见面只是尴尬说声好久不见。我想不明白,我想要守住我们最初的诺言,我小心翼翼的挽留修补,想要回到以前的我们,亲密无间。才发现愈演愈烈,越来越糟糕,连记忆都变得灰色地带。
友情是生命里第二朵失落的光盏,总想着捡起发黄的照片,却忘记了用这盏灯照亮前面的路。在星光相扶的晚上,呼唤对友情的继续。只要同行一段路,就已经是我们前世无数次回眸的缘分,不必求一生,而且当时的誓言并不虚假,都是真心所发,只是成长终究要曲终人散,就不要空愁暮了。
【年华着凉爱意倾】
有一种情感是与生俱来的,从呱呱坠地的一刹那起就萦绕左右,无微不至。亲情是什么?是感冒药吧,当我们所有的年华都着凉,唯有它可以治愈,可以平息。很多人都喜欢把家比作港湾,自己就像黑暗里的游轮,轻轻地停靠偎依,在这盏灯下酣然入梦。
我是断掌,命相上说命太硬,克父离母,颠沛流离不得善终。我一直都拒绝这样的事情发生,可是就像一种冥冥之中的力量,我奈何不得,我看着自己的亲人离去,独自舔尝痛彻心扉的苦楚。我记得那天我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滑然而落,支离破碎。
相比其他,亲情是孩子的天空,是自由飞翔的原动力,可是我发现我飞不起来了。缺失了半边翅膀,单翼的我只能在泥土里行走,慢慢的。我曾问自己,我爱我家吗?因为它的不完整,我一度怀疑我的心冷了,再也爱不起来了。
亲情是生命里的第三朵光盏,因为最重要,所以放在最后寻找,人总是被思念折磨,在思念里做一头可怜的流浪狗。看着灯光下妈妈补袜子的瞬间,心里轻轻地着落,亲情还在。虽然不是全部的爱,但是妈妈给的,一直都没有缺席。有一天,亲人也会老去,那就紧紧地抓住此时的时光吧,不要浪费,不要虚度,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后记:生活和艺术的意义在于回忆的力量,是回忆让人们重新抓住流逝了的时光。我们在回忆里永恒存在,无法改变,我们只能和过去的时光对话,解析无声的黑白,清明是非纷扰。我们的生命,就是以不断出发的姿势得到重生。寻找失落的光盏,点亮未来的人生,不要怕,不要悔,整装自己,再次出发!
电影的文章14:离别在即
有时候看着电影、电视剧眼泪不知不觉的掉下来,不是剧情有多感人,不是他们的表演多生动,只是因为他的一句话、一个场景,让我想起了那个我忘不掉的人,给自己一个哭泣的理由。
那个我离开了,却让我牵肠挂肚的人。
我们曾经也是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我的头枕在你的腿上。
也曾经在商城里逛了一圈又一圈,只是为了等待着那一部不知道好不好看的电影。
有时候好想见面,相见之后俩个人手牵手的走在马路上,却不知道去哪里。漫不经心的走过了一下午,口中叨念着真无聊,可是离别的时候抱着你,怎么都不肯放手。
今天的你在什么地方,对我的那些甜言蜜语又说给了谁?你的左手边站着谁?谁才是最接近你心的位置?
好像我们分分合合了好多次,这一次,我们真的离开了彼此的世界。我们之间再也没有了交集。没有了共同的生活话题,没有共同的生活圈,没有共同的朋友圈,没有了共同的期待。这样的我们还是分开的好。至少我们觉得对方在自己心中还是有完美的一面。这样记在心中就够了。
其实这一段时间我逃避了好多,不敢想你,不敢看你的QQ心情,甚至不敢知道你最近怎么样,会不会为了我有那么一点的伤心难过。今天我去了你的空间,看见你发表的心情,心中百感交集。
“不是我想离开你,不是我不爱你,只是我发现我不配,以前我总是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只要我真心爱你真心对你好就没什么战胜不了的,可是,经过这几天的思考我发现现实没那么简单,爱一个人要让她幸福,即便是在一起了而不能让她幸福,那有什么用?所以我选择离开,不是我懦弱,而是不想让你跟我受苦”
看到这些,我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是这样觉得么?
我是成熟了?还是冷血了?心中竟有一种时过境迁的感觉。时间是不是已经将我们的感情消磨殆尽了?我们最后还是退出了彼此的世界。我们一直想要坚持的事情最后还是没有坚持到底。
这句话我们说过好多次,但是这次,我们也许真的再见了。
还记得生日那天给我发的信息,我们生分了,看来俩个人的陌生很简单。相识就像是织毛衣一样,需要一针一线,而陌生,就像拆毛衣一样,只要用力一拉,就是什么都没有了。
电影的文章15:拥有爱是人生最好的风景
文/楚君梅
电影《杜拉拉追婚记》中有一句台词“拥有爱是人生最好的风景”,这句台词深深地打动了我,激活了我心中关于爱的回忆。
那是三年前。当我在住宅楼下的院子里散步的时候经常与一对老夫妻相遇。他们已经衰老不堪了,走路颤巍巍,头垂得很低,眼睛已经没有力气睁开始终眯缝着,仿佛随时都有可能撒手人寰。俩位老夫妻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俩人走路的时候,两只手总是紧紧相握,仿佛手中握的是价值连城的珍宝,其实握在手中的只不过是像枯树皮一样皱缩的手。两人并肩坐在长椅上,奶奶的头枕在爷爷的肩上,那种感觉踏实而笃定,流露出一种毫无保留的信赖和深深的依恋。我像欣赏一帧美丽的风景一样欣赏着老俩口,能够拥有终生不渝的爱真是幸福啊!这对老伴真让我羡慕。
有时,我会走近老俩口和他们闲聊几句。我想听他们讲讲自己的爱情故事。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奶奶像讲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一样娓娓动听地讲述起他们的爱情故事。五十几年前,奶奶是一个花季少女,美丽、多情、活泼、对未来充满幻想,又因为家境优渥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样一个天之骄子一样的女孩子自然少不了追求者。而爷爷出身贫困,靠着顽强的毅力边打工边上学念完了大学课程,因为成绩优异留校当了一名老师。奶奶和爷爷陷入了热恋,俩人如胶似漆,难舍难分。由于爷爷是家中的长子,要养育五个弟弟妹妹,一大家子人全靠爷爷的工资生活,其困难可想而知,爷爷的责任很重。因而奶奶的家人不同意女儿与一个穷教书匠结婚,奶奶的母亲甚至以自杀相威胁。可是奶奶是个意志坚定的人,一旦认准了一件事就要坚持到底。顶住强大的压力,奶奶与爷爷结婚了。因为这份婚姻来之不易,所以奶奶和爷爷都格外珍惜,在生活中相敬如宾,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嘴,日子虽然艰难,然而在奶奶与爷爷的努力经营下,非常甜蜜幸福。
奶奶与爷爷养育了3个子女,两个女儿现在生活在美国,他们和小儿子生活在一起,儿子对他们非常孝顺,精心伺候着老俩口,不让老俩口受一点罪。老俩口以前帮着儿子带孙子,现在孙子大了不用他们照顾了,老俩口就怡然地安享晚年,每天散步、打太极拳、看看电视,日子过着很舒服。
突然有一天,我再也见不到老俩口了,我预感到有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了,就不安地来到老人家。当我敲开门,一张慈善友好的脸随着打开的门出现在我的脸前,我仿佛看到了爷爷年轻时的相貌。这是爷爷的儿子。他请我进屋,黯然地告诉我,他的父母都已经过世了。爷爷奶奶走得很安祥,没有受罪,也没有痛苦。他们身体一直很好,已经20年没有生病没有吃药了,他们是老死的,死前没有任何预兆。是奶奶先走的,当时奶奶躺在床上,对老伴说:“我累了,让我在你的肩上靠一靠。”这一靠就成了永别,奶奶再也没有醒来。过了不多久,爷爷也安然地去了。临走的时候,俩个人依然是手牵着手,手牵得很紧怎么也掰不开。爷爷和奶奶没有同一天出生却同一天驾鹤西去,死得那么美那么幸福,真是有福气的一对知心爱人。
爷爷奶奶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让我懂得了,世上有永恒的爱情,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真心为对方付出,爱情就永远不会随年华老去而褪色,爱情会永远留驻在彼此心间,从心里开出永不凋谢的鲜花。
爱情可以创造奇迹,爱情是人间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