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散文

请欣赏新年散文(精选15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新年散文1:油茶飘香润新年

文/于春

在我的老家贵州,过年的时候,肯定少不了一样美食——苞谷油茶。苞谷油茶只能在两个时段里吃到:一个是婚宴作为饭前点心;一个是过年,家家必备食物。

苞谷油茶的做法并不复杂:首先,把干玉米用放在大锅里,加入灶堂内的草木灰和水,生大火煮,玉米煮开了花后,挑到溪边淘洗干净。黑色粉末状的草木灰是当碱水用的,很难清洗,需要用刷子刷无数次。每做一次玉米花,女人们的手都冻得像红萝卜一样。接着,当玉米煮好了,还需要做米豆腐。先把大米用水泡上一晚,然后磨成浆,放入大锅熬煮。一边煮一边搅拌。关键的地方是放碱水,多了太老,少了太嫩。最后,把清水煮开后,依次倒入玉米花和切成块的米豆腐,再放入盐、味精、山茶油,一道香味迷人的苞谷油茶就做好了。黄中带白的玉米花,清澈的汤水,与块状的米豆腐混合一块,很有视觉冲击。一股诱人清香扑鼻而来,让人食欲大开。

贫穷岁月里,人多的家庭,没有足够的食物,煮上一锅苞谷油茶,多放些清水,每人都能喝上一碗。由于苞谷油茶煮的太稀,很不抗饿,吃多了还会变浮肿,人们都讨厌吃苞谷油茶。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苞谷油茶成为了新宠,很多城市里的人从很远的地方开车到乡村,只是为了品尝一下苞谷油茶。

今年,快到春节的时候,虽然我还没有踏上回家的路,但脑海里已经充满了苞谷油茶的香味,恨不得马上到家,狠狠地吃上一顿。心想:如果过年不吃上几顿苞谷油茶,这年过得一定没有味道。

新年散文2:红灯盏盏映新年

文/郝再富

儿时的记忆中,在闲房的屋梁上悬挂着两个灯笼架子。听父亲说,这是他的父亲在年轻时亲手做的,一直使用到现在。

大年三十的前一天父亲会早早地架起了梯子把两盏灯笼等距离地挂在老屋的屋檐下,到了夜晚父亲把点燃的油灯固定在灯笼里。顷刻之间,角角落落都豁亮了起来,整个饱经沧桑的院落也靓丽了许多。红光透过窗户填满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屋,老屋的土炕亮了,橱柜上摆放的瓶瓶罐罐也成了红的,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就连老屋正面土墙上挂着的一幅幅年画儿上娃娃的脸也润色了许多,个个红扑扑的活灵活现。

站在大门口凝望山村,小小的山村在家家户户的大红灯笼的映衬下沉浸在一片红色海洋之中。天红了、地红了、就连空气都被染成了红色。整个村落充盈着一种喜庆、吉祥、温暖的气氛。我和伙伴们跟着哥哥姐姐们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去欣赏各式各样的灯笼。男男女女、大大小小的人们站在下面指指点点地观赏着。一盏盏灯笼在微风中不停地晃动着,摇曳出恍恍惚惚的光晕,把我们的身影虚化为一个个卡通样的图案,如置身于梦幻之中,令人陶醉。那跃跃闪烁的灯光像一颗颗跳动的心,充满一种生命气息的韵律,我们仿佛看到了大地回春的婀娜舞姿。那红红的、柔柔的红光照亮我们的心房,映在每个人的脸上,充溢着一种从心灵深处透出由衷的兴奋和愉悦。大姑娘们花枝招展的身姿,小伙子血气方刚的体魄在灯光下闪烁着青春的光环……大人小孩就着幸福的光亮互相祝福、笑语欢天。让人深深地体味到什么是山村最真实、最朴实的欢乐。

穿越村落的小河把村庄分成东西两半儿,严寒的冬天将它冻的严严实实,冰面宽而晶亮,像镶嵌在乡村里的一条秀丽的玉带。夜晚,红色的灯光拖着像乡村岁月一样长长的光柱倒影在平静的小河冰面上,隐隐约约、如幻如梦。冰上的倒影与岸上款款错落的庭院虚实相间、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绚丽的图案,给山村平添了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红灯盏盏,似乡亲们的一张张笑脸,闪烁着乡村历史文明的光彩。它是光明的灯、理想的灯,是蕴藏在乡亲们心中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火种。从这浓浓的节日情调中感悟到了山村父老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来年幸福生活的强烈憧憬。它照出了喜庆、照出了吉祥,映红了光彩耀人的乡村岁月,映红了乡村一个浓浓的年。

新年散文3:送春联

文/陈睿喆

新年到了,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在爸爸的悉心指导下,我认真书写了好几副春联,送给了亲朋好友。

我把春联“一家和睦一家福,四季平安四季春”送到了乡下的奶奶家。奶奶见了我写的春联,乐得合不拢嘴。“来,大家帮忙贴起来!”妈妈叫上爸爸一起帮忙。我呢,快步走上前,把去年贴的春联拿下来。“今年比去年写得进步多了!”爸爸笑着竖起了大拇指。准备贴春联了,爸爸负责贴,妈妈扶着,我和奶奶做他们的助手,站在门前看春联有没有斜。我仔细比对,认真指挥:“妈妈,向左移点……妈妈,向右移点。”在我准确的指挥下,不一会儿,春联就贴好了。红色的春联可真喜庆呀!

我把“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的春联送给了苏州的爷爷,祝他们全家马年快乐,万事如意。爷爷听了,两眼笑得眯成了一条线,连连称赞:“陈睿喆,真是一个小书法家呀!”爷爷还特意奖了我一个大红包。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我还把春联“春风得意马驰千里,旭日扬辉光照万家”、“骏马奔腾千里路,新春更上一层楼”等送给了左邻右舍。邻居们都笑着夸赞:“写得真好!”他们都热情地往我的口袋里塞满糖果。满满的幸福洋溢在我的心里。

亲爱的朋友们,新的一年里,我想通过春联,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祈愿“百花齐放春光好,万马奔腾气象新”!

新年散文4:两代人的压岁钱

文/罗冬蕊

童年的印象中,新年发财,就是“新年来了能发财”。第一次拥有新年的意外之喜,正是在开始收到压岁钱的那年春节。母亲和表姨是村里仅有的两名“吃国家粮”的人,所以,能够在过年给得起压岁钱的,也只有我们两家。

每到春节临近,我们就格外盼着见到表姨,用意不言自明。我们姐妹仨,每人2元,表姨得付6元,这相当于她工资的三分之一。而表姨只有一个女儿,她只能收2元,这样,每年表姨都得多付4元。为此,母亲总有些过意不去,每年都想办法用别的方式还上这4元,而表姨又说什么也不肯要。2元钱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可以给我们买好多小人书、冰糖葫芦、鞭炮……但往往没出完年,小口袋里早空空如也。那时我们好盼望长大,因为只有成了大人,手里才有花不完的钱。

直到自己做了母亲,我才知道另一个情况:母亲和表姨给压岁钱的对象,远远不止我们几个孩子,还有双方的亲戚,主要是一些老人。但老人们多半舍不得花,会将钱留着给家里条件最困难、年纪最小的孩子。为了应付过年的压岁钱,母亲们从半年前就开始省吃俭用,为的是让村里的亲人们过年时都图个“新年发财”的吉兆。现实的新年,于她们而言,不是发财,而是退财。

那一年,父母正式退休,给老少两代人打压岁钱的接力棒也开始传到我们手上。这时候,村里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压岁钱的对象和数额也越来越大。去年过年,应付完村前村后的一切,将最后一个红包交给母亲时,母亲却悄然在里面加上200元,反给女儿了。我说什么也不干,坚持要母亲收下。母亲解释说:“妈现在有退休金,够花了。现在年纪大了,吃不了,用不了,还不如交给你们,让家里的新年多些吉祥和快乐。”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在淘气的孩子们眼里,压岁钱是永远不够花的;而在年迈的父母眼里,压岁钱是永远花不完的。父母们年轻的时候,是家里最缺钱的时候,也是他们最能享受生活的时候,但尚未懂事的孩子们,缺了最关键时刻的孝心。

今年新年,我准备带上年迈的父母,到外面过一个旅行年,尽管这份孝心有些迟到,但我相信,这会是一笔令他们最开心的压岁钱。

新年散文5:新年心语

文/小冉zi

新年伊始,春节来临,双喜临门。新年是和朋友同学同事过的好时机,春节是和家人亲戚过的无限美好时光,古代人民群众这样一举两得的安排真的是不要不要得了。

今天除夕,你们想好和谁说一声简单的春节快乐吗?不是转发,不是粘贴复制,而是因人而异。今天除夕,想好了给谁发红包了吗?今天除夕,是否想好了怎样度过这样一天呢?才会更有意义,说起意义,好多都是人自己臆想出来的美好期待和美好心情,有了好心情才有了好世界,有了好心情才有了无职业式的笑脸。

在满心欢喜迎接新年时,也不能忘了郑重和旧年道个别。无论20015年过得怎样,那都是过去式,过去只能无限的怀恋和回忆,但更重要的是把握当下,真正的迎接新的一年。

跟过去告别,告别遗憾,告别需要一定的形式,才显得更有质感。

告别需要形式是因为更好的集总结,话未来。

在2015年,生活过的生龙活虎。这不是我得了多少奖,也不是我考了好多分,也不是我找到男朋友。而是在这一年,学会了最最重要的事——淡定。心平气和的看事处事,就算明天要参加比赛,今天晚上熬夜加班背稿子,最后也得了最差的成绩,也还能掉两滴眼泪,然后在同学的推导下,开心的吃了宵夜;淡定的看待自己,如果别人优秀,就在旁边鼓掌支持,其实这需要勇气的,特别是身边的朋友突然优秀起来,很快的真心祝福而不讲闲话,真的很难做到,在自己得意时给别人鼓掌很容易,但在平淡的生活中别人异军突起,还要鼓掌不一定很容易。淡定的看待自己的所得;淡定的看待自己无能为力,有心无力,甚至是有点扶不起阿斗的气愤,这阿斗不是路人,正是自己;淡定的看待自己追求不到的东西;淡定的看待别人的优秀,淡定是不逞强,不浮夸,不买不必要的面子,忠于事实,忠于自己,忠于现实,忠于心。这需要时间的锻炼和积淀,也需要自我的成长,很多道理即使是幡然醒悟,也需要量的储备。

我现在领悟到的也只是凤毛麟角,人生的路还很长,可是脚底下的路却需要一步步的走。走的每一步,我的眼光就局限于那一步,很多东西都不能释然,这就像事后才想起一件事,说过了才想到有更好的语言来形容,可是以后在来看这些,甚至有可能,以后再来看现在做的事就是自打脸;甚至有可能,以后再来看自己,简直是少年不懂事,“意气风发”年纪里的豪言壮语,只能硬塞的铁铮铮似的说给自己听;甚至有可能,以后再来看我现在写的文章,简直不堪入眼,神马鬼;甚至有可能,以后再来看现在的自己,简直是幼稚。这些“甚至有可能”是往好处想,如果往混得差处来讲,甚至有可能, 我领悟的东西还没有现在多,用进废退,不晓得在哪点干巴巴盯着一分钱的打工,每天眼里心里全是老公和孩子;甚至有可能,写着就荒废了,再来看现在写的,简直是我的青春,简直佩服现在的志气;甚至有可能,我变得小肚鸡肠,斤斤计较,荒废锻炼,胖成一头猪,衣服颜色还乱搭配,连买地摊货都要再三斟酌的价格和讲不完的菜价。

写着写着就偏题了,还是滚回话题,说正题。

2016年,我希望我能继续深入学习淡然,面对这一年沉重的挑战,不管结果如何,都不留遗憾,不后悔;2016年,我希望我的室友和好朋友能够取得佳绩,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时光,干嘛嘛香!2016年,我希望最佳损友那三大叉能够按自己打算和计划进行,并祝我们的友谊节节攀高,纯真而又务实。2016年,我希望洪能够找到对她好合适的男朋友。2016年,爸妈身体健康,有活计干,有力使,可爱的亲戚们能够想清楚,开心快乐,挣钱的别忘了照顾好自己,适当的娱乐,读书的希望和同学关系和睦,成绩提升。2016年,我希望额外认识的人,能够如意的实现短期或是长期的目标,开心快乐。

虽然愿望有很多,但并不是我一己之力去实现,而是每个愿望都有自己的主人,我相信这些主人不会让自己过得很差,所以我对这些愿望还是有信心的。

新年散文6:新年朋友圈里发检讨

文/朱凌

新的一年开始了,打开朋友圈,多数人都在展望着来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事事都顺心,事事都如意。只是同事小珊,却在朋友圈里列数了这一年来,自己的种种恶行,并且以发检讨的方式,来催促自己在新的一年里,一步步改掉自己的毛病。

她列举的恶行有很多,比方说这一年买的新衣太多,花费了太多的钱。还有这一年没有好好地在家打理家务,而是让婆婆代劳。再就是这一年,为了一点小事情就和老公争吵,实属不该。

看着看着我不禁笑了。她检讨得如此彻底,倒让我觉得这其中肯定有什么问题。于是私下里便问她,她叹了口气说:“我啊,这是被婆婆给逼的,你不知道我家的那个老太太,她在圈子里发了些什么?”

一听倒让我来了兴趣,原来才结婚一年的小珊,就因为家庭琐事和婆婆频频发生战争。战争到了最后,双方都觉得很受伤,可是谁也不想向谁先低头。弄得小珊的老公左右为难,两边都不讨好。

后来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她的婆婆居然在朋友圈里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说不该过多地干涉年轻人的生活,凡事应该让年轻人做主。婆婆发的信息,小珊第一时间看到了,看后心里竟满是愧疚。

她说看着婆婆发的信息,让她也在反思自己的过错,俗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她不回应,与婆婆之间的争执也不会发生。

最后她对我说,生活当中没有谁对谁错,只不过是个人的观点不一样而已。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许多矛盾就不会发生。小珊的话,似乎说到了我的心里,纵观我这一年,有多少不该发生的争吵,就是因为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所引发的呢?

小珊的这份检讨,在圈子里引起了共鸣,大家纷纷给她留言或者是点赞,而我呢,则在心里检讨着自己这一年所不该做的一些事情,并且在新的一年里,改掉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毛病。多检讨自己,多反思自己,这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新年散文7:过新年

文/魏佳杰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贺大家新年好。

一转眼的时间,我们告别了2013年,迎来了我们的马年——2014年,人们都带着微笑迎接新的一年。

你瞧,大街上的人比往常多了起来,都在店铺里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再向上看看,路灯上挂满了一串串灯笼,那火红的颜色就好像马上要燃烧似的。商场里,超市里,人山人海的,购物的人好像比商品还多,瞧,结账时排着的长队,就像一条条“长龙”。

新年是热闹的,新年是幸福的、美满的,也是充满祝福的。在除夕那天,小孩子们一起在屋前屋后嬉戏吵闹,打弹珠、斗鸡……玩得可开心了。晚上一家人围着饭桌,说说笑笑地吃着妈妈做的年夜饭,真是好吃极了,心里无比的开心。吃完晚饭我们看烟花,那噼里啪啦的声音形成了一首有节奏的交响乐。“快看,好漂亮呀!”妈妈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声。原来那烟花像一朵花一样开放,并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爸爸坐在一旁给每个亲戚朋友发着祝福的短信,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好运不断!

在这新的一年里,向着明天,向着我们的未来,我们要努力学习,认真工作,比去年更上一层楼。

新年散文8:新年感怀

文/易州米

又到了年终岁尾,在这辞旧迎新的喜庆时刻,我忽然想说一说新年是什么。

小时候,对我们家而言,新年似乎就是一个新的月份牌。月份牌挂在爷爷奶奶卧室的东墙上,那本薄薄的纸片,并不识字的奶奶每天都记得撕去一页。但最后一页是个例外,奶奶一定要我去撕,我也乐于干这件事儿,12月31日被登在板凳上的我利索地撕掉了,月份牌就只剩下后面的一片硬纸。奶奶随手把早就准备好的新月份牌交给我,由我挂在固定着那片硬纸的钉子上,新旧交替随即完成了。

上大学时,新年是一场盛大的狂欢。为了这场狂欢,我们几个班干部从十二月上旬就开始策划,一心想的就是怎么出新出彩,怎么在创意和内容上超过其他的班。当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从来没忘记要处处体现文艺范儿。记得有一年新年前外国文学课刚刚讲了莎士比亚,于是我提议用一台别出心裁的话剧来迎接新年的到来,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那台话剧是由《哈姆雷特》《茶馆》和《日出》三剧改编而成,虽说算不上恶搞,但也是实足的穿越剧。全班三十几个同学人人都是演员,个个演得都很投入。台词中既有英语,又有京腔普通话,还不时冒出来几句上海方言,引得被我们请来作观众的诸位老师止不住地捧腹大笑。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在办公室做文字工作,新年对我而言就是一篇贺词。为了写好这篇贺词,我必须回头看,盘点学校一年的工作,回顾那些与师生们息息相关的大事小情,那些曾带给大家激情和感动的瞬间。同时,我还得展望未来,畅想新一年的机遇与挑战,种种困难和美好。写新年贺词虽然是我的工作,但我会带着感情做这件事,逝去的和即将到来的,都会令我注力笔端。除此之外,我还会为自己写一篇新年贺词,祝贺一年来的进步和成长,同时也罗列几件最典型的糗事,当然最后不会忘记给自己鼓一把劲儿。

现在,作为一名四十几岁的中年教师,新的一年早已是列入工作计划的日子,读书、教书、写作,一切都会按部就班。不过,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我同样也是激动和忙碌的。比如现在,我正在一条条回复学生们的微信。对这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我想在微信中回赠的实在太多了,除了衷心的祝福之外,我还附带了一张小小的书单,上面都是2015年我读过的最好的书。可以想象一些学生收到这张书单时的表情,但我不觉得这有煞节日的风景,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了读书,毕竟有书相伴的日子才是充实的。

新年散文9:腊月,欢欢喜喜迎新年

文/寇玺

一转眼,已经到了一年的尾声。对农民而言,一年忙过了春耕秋收,只有这时大地沉寂,才是农闲。对上班族而言,勤勤恳恳工作了一年,这时满心都是对春节假期的期待。

农历十二月,是阴历年的最后一个月,俗称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的当数腊月。

为什么叫腊月?与古代的祭祀传统有关。“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我国古代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这个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叫腊日。

腊月里,有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古人说“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意思是说“大寒”的“大”有两重意思:一指相对于小寒而言,二指大寒期间天气冷到了极点,故谓之“大”。

腊月还有一个重要的日子——腊八节。据《洛阳市志》记载,旧时,每年腊月初八凌晨,洛阳人都会争相早起打水熬粥。人们认为,打水越早,粥熬得越稠。在老洛阳的腊八粥里,有大米、小米、柿饼、栗子、杏仁、白果、绿豆、红薯,也有人往粥里加肉丁,制作成咸食。俗话说“喝了腊八粥,心里糊涂涂”,意思是春节临近,过年不必太节约,糊涂一些不吝花钱,等到正月十五喝过了“清心茶”清醒过来,再节俭度日。

腊八在洛阳又称“庆丰日”,做腊八粥意在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人们会故意把粥熬得多一些,每天吃一点剩一点,一直吃到祭灶,谓之“接年饭”。农谚“腊八饭,剩一半”“腊八饭,吃半年”,说的就是这个理。

到了腊月二十三,代表着人们要正式进入过年的准备中。在洛阳,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知道这几句顺口溜:“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面糊;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剃精精儿;二十八,炸油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贴门画儿;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二十三,祭灶官”,对洛阳人来说可是个大日子。传说中,灶神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他所在人家的善恶功过。当天下午,家庭主妇带领姑娘、媳妇烙灶饼、打扫房间。晚上,则在灶神的像前摆上灶糖、灶饼和一只杀好的去毛公鸡,行祭祀礼。这糖是粘牙的芝麻糖,为的是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宫不要乱说话,尤其是不要乱说家里的丑事;灶饼则是灶王爷来回天宫路上的干粮,公鸡是坐骑“天马”。在洛阳,祭灶仪式均由男人主持,俗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祭灶之后,人们基本上就停了买卖和作业,一直准备到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除夕。除夕的意义,源于先秦的“逐岁”,从除旧布新,迎喜接福,一直沿袭至今,还多了合家团圆等美好愿望。除夕,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看春晚,一整年才算结束,而迎接我们的,将是令人期待的崭新一年。

新年散文10:腊八一过便是年

文/江旺明

吃了腊八粥,新年便款款而至了。

小镇里卖年画的摊子摆开了。一张张年画铺在地上,在腊月暖阳的照耀下,如同一块块五彩缤纷彩云。年画内容丰富,各式各样。前来买画的人,络绎不绝。家庭主妇喜欢买“年年有余”,新媳妇喜欢买“胖娃抱鱼”,姑娘喜欢买“喜鹊登枝”,老年人喜欢“延年益寿”,小伙子喜欢买美女图,小孩子喜欢买动物画。摊主人笑脸相迎,应接不暇。

街头“土秀才”书写对联的台子搭起来了。台子很简单,一张条桌上面摆放着,笔、墨、纸、砚。“土秀才”时而坐在旁边看书,时而站在旁边挥笔书写。书写好的对联摆在台子前。对联有春联、婚联、挽联。春联有蜡红的、有浅红的;婚联有杏红的、有桃红的;挽联的颜色有白、有黄、还有绿。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如今市场印刷的春联多,但前来请“乡土秀才”写对联的人还是源源不断。

村里豆腐作坊内,装着大豆的大桶小盆,一路路、一排排站着队。黑豆如眼珠,黄豆如蛋黄,绿豆如翡翠,色彩各异,引人瞩目。桌上摆着一板板还末分割的豆腐,似一层层厚厚的积雪,篮里装着一块块已切割的豆腐,如一块块白色的瓷砖。竹竿上晾的、绳子上挂的皮子,如一面面白色绸布。豆腐、皮子的香味夹带着柴禾的烟味在作坊蒸腾弥漫。蓝色的柴火烟、白色的豆腐、皮子水汽,混为一团,笼罩着作坊,像层层灰纱。人头在灰纱中攒动,人影在灰纱中晃动。磨豆机的叫声,与笑声、歌声、嬉闹声,连成一片,响破了屋。

打糍粑开始了。烧火蒸米,打粑做粑,一条龙作业。持棍打粑的是四个年富力强的人。四人侧身弯腰,两脚呈“丁”字形,手握粑棍,一上一下,错落有致地捅向石臼。糯米渐渐捣成乱泥、乳浆似的浆粑。接着,四人一起将浆粑弄到事先准备的案板上,做成一块块正正方方或团团圆圆的粑。有的粑还印出“双喜盈门”“吉祥如意”“招财进宝”之类的字样。

嘀嘀嘀……一阵阵汽笛声打破村庄静寂。原来是打工仔二狗驾“奥迪”带着女友回来了。二狗父亲喜得拿起鞭炮不停地鸣放,母亲急忙不停地抹桌擦椅,洗杯冲盏。鞭炮声招来了村里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了,一下子把屋里挤得水泄不通。二狗乐呵呵地发喜烟,母亲整把整把地撒喜糖,女友不知该做么事好,在一旁羞羞答答地笑。

接着,村东大丫头出嫁,姑娘、嫂子们忙着盘接亲的女婿。要女婿“钻狗洞”、“过金桥”,要女婿学狗叫、做狼嗥,接着姑娘、嫂子们一齐上,给女婿打红,女婿被弄成了“红关公”。村西劈劈叭叭响起了鞭炮声。

腊八一过便是年,村里村外吉祥喜庆的新年气氛渐渐浓郁起来。

新年散文11:新年

文/今生有约

落雪纷纷。落雪的街巷人头攒动。

我冒着雪,走进铺子去理发。那家小铺门面不大——夫妻店,在迎宾广场北侧一角。在进进出出中不觉二十余年了,那家少妇亦成老妻。近邻时我就去,远居后我还是去,倘若不是我生性固执的话,剩下的唯一一种解释就是——恋旧了。这会儿人挺多,宾主照旧客气地打着招呼:“来了?”“来了。”“快坐下!”“好。”“掸掸雪,暖和暖和。”再一个“好”字;我问:“挺忙的?”对答:“还行,托你的福!”问我:“儿子回来没?”“没回来。”我答。

妻子已经第三次催促我理发了,再不去有点对不住她。

傍晚时分回家,妻子拎回来两只彤红灯笼,笼面上各一个大大的“福”字,金黄色的流苏下坠着一双金童玉女,笑笑的,粉脸香腮。我陡然于昏噩中感受到了新年的到来。

昨天下午,科局班子进行了调动,就像家庭过日子,有人欢喜有人愁。我呢?照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脑中无奢望,心里无惆怅。我想起了一首诗:春有百花,夏有风;秋有明月,冬有雪。若无烦忧挂心头,便是人生好季节。真实想来,人生苦短,何苦把精力和生命干耗在唧唧歪歪的徒劳之中呢?倒不如及早拥抱这大好生命的春天。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一新春的到来,兀自心境落差各异。刚进城居住那些年里,日子虽然苦一点,紧一点,倒是不知愁忧的,渐渐地就像耕夫的枷锁,越套越紧,及至做了父亲,人到中年,父母由乡下迁居城里,骤然感到身心的疲惫。老人与孩子是我们永远挥之不去的牵念之结啊。

整个冬天里,我一趟一趟到父母居住的平房里去。耄耋之年的老人已经离不开人了。

要过年了,不知怎么了,南方就忽然下起了暴雪。电视画面上出现了国家总理亲临慰问的温馨场景,我不觉想起煤炭事故频发期总理亲临几百米井下看望煤炭工人,想起前年底国家总理亲自为民工工钱讨说法;我忽然就记起了共和国总理6年前吟咏过的那句古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不觉泪水满面。总理,您瘦多了,头发已显斑斑白丝。

我打电话给滞留南方值班的儿子,儿子说:“不要挂念,没事的,不出房门,不冷也很安全。”

我心安然了许多。

一个家庭,一个人,一桩事,就这样如此地牵动着一个家庭的神经;同样,共和国的总理又有多少国事、民事而牵肠挂肚呢?!我不能回答,谁人又能够回答得上来?

……

落雪纷纷。新年就要到了。我感到了新年到来时的无限温存和幸福。那是因为,我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而宽厚的国度里。

新年散文12:外国新年五花八门

文/王吴军

对于新年,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来欢度的,这个时刻,人们把对未来的向往、希望和心中有着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借助新年而有了温馨的寄托。

越南人过新年时,把橘子树当做是新年树。越南的除夕之夜,人们常常都要送给朋友们一些尚未完全绽放花朵的桃花枝,而且,越南的家家户户在除夕之夜都会和朋友们一起坐在火炉旁讲故事,看今朝,思往昔,话旧迎新。

蒙古人过新年的时候,许多老人会装扮成古代牧羊人的模样,穿着毛茸茸的皮外套,头上戴一顶狐狸皮的帽子,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鞭子,不时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直响。

日本过新年却是与众不同的。在日本,除夕的午夜时分,全国各地的城乡中的寺庙里的钟都要敲响一百零八下,当然,如今的日本,除夕之夜的钟声是通过电台电视信号传送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里的。按照习惯,随着最后的一声钟响,人们就应该赶快去睡觉,以便在新年第一天的拂晓按时起床,然后走上街头,去迎接新年的初升太阳的第一缕朝霞。日本有一种说法,若是谁睡过了这一时刻,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和好运擦肩而过。新年的前夕,日本的各家各户都要制作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风筝,在新年的节日里进行放飞。

在伊朗,过新年的时候正好是春季到来的时刻,这样一来,庆祝新年的隆重仪式要持续一周的时间。这时,伊朗家家户户做家长的要为全家人准备新衣服。在迎接新年的时候,伊朗人总是要纷纷走上街头,点燃起一堆堆的篝火,然后,人们一个个从篝火上跳来跳去,尽情狂欢,迎接新年的到来。按照伊朗的风俗,在除夕之夜的十二点,人们的手里要拿一枚银币,而且,伊朗人认为,在新年里把自己家里所有的旧陶器统统打破,那是一个好的预兆。

在缅甸,过新年的时候正好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按照缅甸的传统习惯,人们要互相泼水表达新年的祝福,不论是亲戚、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谁也不会因为在新年的时候全身被别人泼得湿漉漉的而不悦。

印度自古以来就保持着一种传统习俗,在新年的第一天,谁也不许对别人生气、发脾气。印度人认为,新年的第一天必须过得和睦,这会给全年带来好运。

几内亚人在新年的第一天按照传统习惯都要牵着大象在街上走来走去。这时,几内亚人在大街上载歌载舞,尽情狂欢,欢度新年。

每年的九月中旬是埃塞俄比亚的新年,这正好和埃塞俄比亚的收获节遇到一起。这时,人们会聚集在城市郊区或村子里,每个人随身带来一捆干树枝,然后,大家把干树枝架在一起点燃起来,当篝火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人们便围着篝火走动、游戏、唱歌、跳舞,气氛热烈。

在意大利,新年的风俗非常特别。除夕的夜晚,意大利人要把自己家里不需要的东西扔到院子里,或干脆扔到野外去。意大利的传统说法是,这样就会在新的一年里给家庭带来幸福。另外,意大利人在除夕之夜总是给孩子们讲一个关于女妖的故事,说这个女妖总是偷偷地从家里的烟囱钻进屋里,给孩子们送来一些礼物,放在他们的鞋子里,这是一份美好的祝福。

在德国和奥地利,人们总是把猪视为成功和幸福的象征,因此,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在新年聚餐时,一定要吃猪肉。维也纳的国家印钞厂在新年前夕总是要制作专门的纪念章,上面是两个小孩骑在猪背上的图案。

在除夕之夜,芬兰的女孩们总是要把自己的鞋子向上扔起来,如果哪个女孩扔起来的鞋子落下时鞋尖正好朝着门,就预示着她今年必定要结婚。

保加利亚的新年也是很别致的,当宣告新年到来的午夜钟声的最后一响响起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屋里顿时灯火通明。这时,人们互相祝福、拥抱、亲吻,祝贺新年的到来。保加利亚的家庭主妇会在新年的馅饼上制作一些小巧的庆祝新年的图案,谁要是有幸吃到新年馅饼上的铜币图案,就预示着新的一年里他要财运亨通,谁要是吃到玫瑰花的图案,就象征着他在新的一年里会得到爱情的幸福。

在英国,人们迎接新年到来时并不举行庆祝集会的方式。英国人过新年的方式很特别,那就是谁也不邀请谁。但是,英国的新年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风俗,就是在新年的晚上或除夕之夜,每个人都可以不经任何人的邀请,到任何一个家庭里去祝贺新年,即使是不认识的人的家里,也可以去,主人总是会高高兴兴地热情接待。不过,按照英国的习俗,客人要随身带着哪怕是一小块煤,把它扔到自己去的那个家庭的火炉中,祝福他家在新的一年里炉火旺旺的,永远不会熄灭,好运也旺旺的,永远都在。

其实,新年不论怎么过,展示出的都是一份美好的期待和憧憬,期待在新的一年中能够美梦成真,憧憬着在新的一年中能够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快乐。新年,就是能够给人带来美好希望的一段时光。

新年散文13:新年福到

文/朱凌

上班的时候经过门房,老师傅递给我一副对联,笑着说:“这不快过年了,报社的发行人员给送来了对联,一家一户添点喜庆。”对联拿在手上,心里暖洋洋的。

来到公司,老板问联欢会的事宜,一再叮嘱办好联欢会是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他说一年了,同事间也该聚一下了,总结一下今年的成绩,谈一谈来年的想法。过年,不仅是家人团聚日子,更是同事及好友间联络感情的日子。

从同事手中,接过远方寄来的信件。打开一看,原来是文友寄来的贺卡。简单的几个字,“新年到福送到”,却让人倍感温暖。拿着贺卡,我能够想象得出,她提笔写这几个字的模样。

走在街上,商场及超市门前,挂满了灯笼和彩带,年还没到,便感觉到身在其中。街上的人们也都大包小包地拎着,人们的脸上都笑开了花。

经过车站,看到一群孩子站在那等车。谈论最多的是新年的打算,有的说拿了压岁钱,给父母买些礼物。有的说想在新年,学会如何做家务。还有的则说,新的一年里,争取多考好成绩。望着这群孩子,心里有着些许感动,而我也在心里暗暗地发誓,新的一年里,不让父母为我多操心。

带女儿回家,看见母亲正在炸肉丸。见我们回来了,母亲笑呵呵地往我们嘴里塞,并且不停地问:“好吃不?”我和女儿笑着说:“好吃。”母亲也笑了,她对女儿说:“外婆多给你们炸点,想吃了,让妈妈给你热一下。”母亲和女儿一老一小在厨房里说着笑着,盼望着新年的到来,看着她们,我也笑了。

这些天眼中看到的,耳边听到的,全都是与年有关的事情。有喜悦,有快乐,有期盼,也有等待。喜悦着属于我们的年就要来到了,快乐着在新年里能和家人团聚,期盼着来年能越来越好,等待着亲人归家的脚步。

新年到,福送到。新年是所有中国人的节日,只要你是中国人,只要你有一颗中国心,那么你就会在这其中感受到快乐。让我们多将祝福送给自己的亲人朋友,让这份祝福在尘世间流淌,并且对素不相识的人也说一声,新年好!

新年散文14:新年感怀

文/魏益君

也许每个人在往前走时,都会有走一段回头看的习惯,当2016年笑意盈盈如约而至,我惊喜地回头,竟然是一路风景,有太多的美好让人记忆。

2015年夏季的一天,患病残疾的老父亲打来电话,说他也像我领工资一样每月领钱了,还不少呢。我说你一不当官,二不当将,领的哪门子钱啊。老父亲说了半天我才听清楚,原来他和母亲都有了农村低保。我跟父亲说,你儿子可是吃公家饭的,这样不好,退了吧,再说我还养得起你们。父亲说,不是咱要的,是村里上报,上级批的。听父亲的高兴劲,我不好再说啥。

两个月后我驾车回老家,把车停放在镇中学的院子里,然后打了一辆三轮回村,因为通往村里的那条羊肠小路,车根本开不进去。坐上三轮跑了一段我愣了,通往村里的路越走越好,全是新铺的水泥路。我问三轮师傅,师傅说,路是今年夏天才修的,叫什么“村村通”工程。

车抵村口,正碰上村里年轻的书记,我对这条路感慨一阵后,就说起了低保的事。书记说,你甭往心里去,你在城里又不当官,再说大伯治病花了那么多钱,如今残疾,符合低保政策,这是上级对大病致残户的关心和温暖。听着年轻书记的话,我的心里也一阵温热,为家乡的变化,更为党的好政策。

2015年金秋,正是农民收获希望的时候,我也收获了一份惊喜。那天,我乡下的“联系户”刘强带着一个有些羞涩的姑娘专程到城里来感谢我,说我的一篇文章促成了他的喜事,马上就要结婚办喜事了。

刘强是我在“机关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活动”中的一个联系户,记得我刚到他家时,他正在给母亲擦洗身子。听有人进门,赶紧给老人盖好被单,接待我们。刘强的母亲患脑溢血全身瘫痪,父亲又去逝的早,十多年里,就是刘强一个人照顾着生病的母亲,以至于穷得家徒四壁,三十多了至今没有成家。陪同的村干部说,刘强是个好孩子,这么多年母亲卧床不起,他都没让母亲生过褥疮,正因为家庭穷,还有一个多病的母亲,至今找不上媳妇。

刘强的事让我着实感动,我很快写出了一篇新闻稿《久病床前有孝子》,稿件在报纸发出后,电视台也采访了刘强行孝的事。很快,就有姑娘被刘强的孝心打动,说愿意跟刘强好,共同照顾老人。

没想到,我这点文人的天赋,竟然促成了一对美满姻缘。看到刘强他们小两口甜蜜微笑的时候,我也为自己有写作的爱好而无比自豪,看来,结对帮扶,并不仅仅是物质的帮扶啊。

2015,让人回味的记忆太多太多,这里,只是撷取绿叶几片。

新的一年到来了,这一年,能把亲情友情拉得更浓,平凡的日子过出精彩,理想事业锦上添花,我想,这便是最美丽的人生,这便是最幸福的日子。

新年散文15:岚皋的新年味儿

文/段祖琼

一进腊月,浓浓的年味便在岚皋县城大街小巷弥漫开来,街头的红灯笼一串串高高挂起,灯笼上“国是家、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善作魂”等醒目的黄色大字在寒风中飘扬。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初八,这个貌似平凡而普通的日子,却是串起岚皋年味的那根线头。腊八粥的味道还停留在儿时的记忆里,如今在岚皋县城的小河口广场飘香,等待喝粥的市民排起了长队,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而满足的笑容,在氤氲着五谷清香的空气里绽放。刚刚从外地打工返城的帅哥靓女也加入到领粥的队伍,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情不自禁地说:“这是家的味道!这是年的味道!”

街头的人流逐日增多,把这个不大的山城挤得热热闹闹、沸沸扬扬。河滨大道宽阔的步道上,一溜儿排开摆了数十张长桌,县书法协会的老师们正挥毫泼墨为群众免费书写、赠送春联。穿过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苍劲有力、墨香四溢的红对联:安宁康泰吉祥地,盛世和谐幸福家;澎雨含情情有韵,春光带梦梦长圆……字里行间体现了岚皋人与时俱进的追求,也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年味不仅浓烈在岚皋县城,延伸到乡村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农村最热闹的莫过于杀年猪,一家猪叫,全村男女老少都来帮忙。有动手的,也有围观的,最主要的是图个热闹,等刨汤肉端上桌,看着远的、近的、老的、少的,挨挨挤挤坐满屋子,赶走了一年来的冷清,主人家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就这样一家一家地赶着吃刨汤肉,外出打工的人们利用坐席的机会增进交流和感情,把平日里疏远了亲情和乡情融入浓浓的肉汤里。

由社区老人自发组织的演出队正紧锣密鼓地排练,正月里,一队队社火演出人员,画着彩妆,穿着喜庆艳丽的服装,手执各种道具在大街小巷穿行。走在最前面的是一条金黄色的长龙,在演员手中翻飞跃动;金毛雄狮一路摇头摆尾,看见路人围观,还会摇头晃脑眨眼睛;彩船队的大爷大妈模样俏皮夸张,迈着秧歌步悠闲自如;队尾的跟着一群手举各色花灯的金童玉女。一路浩浩荡荡,给各机关单位,商铺和小区居民纳祥送福。不少乡村正积极策划“乡村春晚”,演出的主角,登台亮相的都是普通老百姓。唱歌、跳舞、小品、三句半,歌颂的是如今的好政策,称赞的是一年又一年红红火火的好日子。表演的人激情飞扬,观看的人喜笑颜开。新年的喜悦不再是一家一户的团聚,而是全村、全社区的欢聚和热闹。

岚皋的新年一直要闹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元宵夜,巴文化广场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广场四周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纸条,上面写满了灯谜。一年一度的猜灯谜活动如期举行,这些灯谜谜面都是本地有名望的文化人根据县情精心设置的,有地名谜、人名谜、日常用品、节庆年俗等,更有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政策、巴文化、核心主义价值观等内容。谜面趣味无穷,谜底寓意深远。从猜谜人怀中收获的奖品可以看出老百姓的文化素养,男女老少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夜幕中,县城的灯火绽放出妩媚妖娆的本色,岚河两岸闪烁的霓虹倒映在清澈的河水里,和夜空里的星星在流光溢彩的水波里嬉戏,犹如天上人间令人沉醉忘归。小小一座山城,真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