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散文

请欣赏收藏散文(精选14篇),欢迎分享,更多好文请关注笔构网。

收藏散文1:小兔子

文/赵俊宇

我平时喜欢收藏一些小工艺品,我把它们陈列在我那个带玻璃门的书架上。这些工艺品当中,我最喜欢的要数那个小兔子了。小兔子大头小身子,就跟古代传说中的玉兔一样洁白无瑕。

小兔子从头到脚高不过一手掌。两只长长的大耳朵竖在头顶,并排指向天空,耳朵是粉红色的。头大大的、圆圆的。宽大的前额向前突起,占去了整个面部的四分之一,一双大眼睛,通红通红的,放着光彩。向上挑着的睫毛末端有些弯曲,脸的两颊呈现出一团金黄色的火焰,一看就是一只活泼好动的小淘气。小兔的鼻子是圆球形的,顶部勾出一条红线。嘴巴挤压成一个小红点,下颌圆圆的,五官协调恰到好处,处处透着天真和稚气。大耳朵后面有一个2厘米长的小口,小兔的身体是个半球形,一个天蓝色的领结恰当地佩带在小兔头和身体的连接处,给小兔增添了几分风度。再把它转一百八十度,就可以看到它短得出奇的小尾巴,也许是由于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所以它才总是把尾巴藏在身后。小兔的“两手”极短,还不及身体的二分之一。它左手下垂,右手举起放到脸上,做着一个立正敬礼的动作,好像一个新兵,惹人发笑。在这个小小的储蓄罐上,处处可以看出设计者的巧妙用心。比如小兔的那个大肚子,既增加了风趣,又增加了钱罐的容量。

我总是把一些零花钱投入小孔,日积月累,装满了就存进银行,于是我也就有了自己的存款。自从小兔走进我的小天地,它就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伙伴。从我各种各样的收藏品中,我一眼就可以看到这个笑眯眯地向我立正敬礼的小白兔,你说,我怎么能不喜欢它呢。

收藏散文2:收藏时光

文/昆山夏杰

时光揉碎后,适合打包收藏。

从陈妃水冢荡漾而来的文昌古阁,有着清脆的品质,在十眼长桥上徜徉一个水乡的柔美。鱼虾游弋,把水草挂于腰间,照着镜子。多美,微波使南宋的诗词有了曲调,适合吟咏,适合传唱,适合游人夹在心间存放,建立自己的博物馆。

而梦里锦溪就以博物馆为中心点,将岁月纺织成无数游人的视线,水一样的,缝制成各类纪念品带走。虽不是最美的,但自然而朴素的性格如青花碎布般妆点着,恰当、恰好、恰如其分,恰如一睡梦中的少女。

站在各类博物馆门口,如立于一个时光的渡口前,紧紧地拽着一张船票,似约会于前朝。每一个物件,都在静静地呼吸,吐纳出每个时代的语言。我们会无数次地谈论一块瓦,一把紫砂,用时代的相同点阐述源远流长的文化。而它们或许也在谈论着我们这些匆匆过客,也有那么多不得而知的秘密需要被破解。它们内心中的孤寂一下子得到释放,轻松自如地继续着那个时代的辉煌。

那些原本属于宫廷或者达官贵人的用具走进了民间,它们身上的皇族气息,时刻感染着我们这些普通人家的眼神。我们略谈文史价值,挖掘历史根源,我们是幸运的,将中华文化的内涵以平面直观的方式收藏记忆深处,众多“华夏第一”的美名不虚无、不浮夸。我们在穿越时光,先人的智慧存在于我们知觉内部,它们四面八方而来,却有着一个共同点。啧叹或者臣服,作为一个游人,将闲适枕于石板街,是幸福的。

走,轻轻地走,慢慢地走,悠悠地走,石板街在脚下凸显出800年的根系。除去歌声与摩托车声,仿佛我在每一扇雕花木窗前都能聆听到吟诗作对之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梦窗,或者唐伯虎、文征明等文人雅士正用一把折扇扇出一个时代的梦境。窗外,春光中的花瓣正动情地离了枝头而轻柔曼舞。它们和着琴弦传递瞬息浮生,细语呢喃。一杯清茶,一壶浊酒,一支湖笔在墨香中挥就锦溪的阳光画卷。今天,我们轻轻地打开,慢慢地欣赏,悠悠地品味,一条石板街带来的浓墨重彩。

船娘摇荡着民歌,朴素而真挚,泥土味的唱腔有着古今融合的笑声。看每一条皱纹都是一条小河,潺潺于回廊中,从拱桥穿过,把红艳艳的夕阳打磨成万家灯火。习惯了清净,但也不拒绝喧嚣,只要有水穿在身上的日子都显得那么柔情。从美人靠上看你婀娜身影在摇曳,一支木橹用水袖甩出韵致,多么美。

我很迷恋一座座拱桥,每次都想呼唤它的名字,如在明代的思绪中游走,那一棵棵从石缝间生长的植物摇曳着百年的妩媚,看着就让人心生疼爱。它们也是连接古代与现代的灵魂,我们每走一步,都是在和古典交流。对,就这样,在锦溪就是一次旷古对话,任流水转告四方,也让它告诉世人,发现与发展的距离到底有多远?霓虹会割去这些暗语……

在夜色中徘徊,黑夜枕着瓦片睡去,一盏红灯笼跳动着看不见的语言。小巷悄悄地抓住一方净土,种植梦乡和梦境。我们不忍踏进,恐搅了那柔软而沉实的习惯。回廊不失时机的铺开,将色彩反哺于锦溪。坐下吧,任晚风送来归家的信息,点一支烟,做成迷你灯笼,品咂……

就这样静静地坐着,静静地看着石板、树木、流水,像斑驳的墙舍那样体味锦溪从南宋之南的口袋里掏出收藏的时光。此刻,每一盏灯光都能告诉我:它们的温度中,都有一座被命名的 “华夏第一”的博物馆。

收藏散文3:收藏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情

文/郑育林

古都年轻文人薛勇先生社会活动很多,但以收藏家享誉全城,是因为他的两项特别收藏,一是古灯,一是月饼模子。他的这些宝贝先后在博物馆展出,引得众人争相观赏,发出连连感叹:啧啧,这不就是咱家过去用过的么,怎么一放进博物馆就变得如此漂亮!

是的,收藏是一件很美丽的事情,它不仅改变了物件的命运,也改善了观者的视觉,搅动了凡夫俗子的好奇心理。

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收藏仅仅属于藏家的个人生活情趣,而且仅仅属于有钱、有闲、有知识阶层的闲人闲事,只有自博物馆概念引入以来,收藏活动才逐渐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个人藏品才具有了社会文化的意义。

西安人喜欢收藏,西安的藏家更喜欢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藏品,所以,西安市政府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计划得到收藏界强烈响应,几年过去,博物馆数量翻了一番。西安人与外地朋友聚到一起,话不过三句就会扯到收藏上,说谁又撞大运收到了什么宝贝,这在西安一直是时尚。

西安人自诩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据说活神仙贾平凹就是十足的收藏大佬,舍不得去买贵重的,随手碰到什么有感觉就收起来,再灰头土脸的碎砖头烂瓦片,在他眼里都成了小精灵,由它们编演出许多精彩的故事,使得人们读他的小说,直读得七仰八叉、神魂颠倒。

薛勇先生是半城神仙中一个鲜活神仙,他的收藏属于典型的文人雅趣。他的月饼模子来自大江南北,纹样繁多,雕琢精细,寓意深刻,充满生活韵味与生命意蕴,让人感觉到如果狼吞虎咽地咥月饼简直是鲁莽,是一种耻辱,那样子跟饿狼捕食没有啥区别。他所收藏的古灯,年代跨度很大,样式古朴典雅,造型异彩纷呈,各种材质都有,尤其以陶瓷灯为多。古朴的灯具散发出无穷的人文魅力,每每仔细观赏,我总感觉到它们是非常灵动的活物,这些活物聚在一起,好像有说不尽的天下沧海桑田,道不完的人间酸甜苦辣。

百态世间,万象收藏,最是灯具灵动温馨,尽管它们体量不大,但却引神勾魂,惹了不少人为薛勇先生的古灯题词作画,说了不少灯与人生、灯与社会的话语,语句优雅,生动感人,富有深刻哲理。西安美院王家春先生的古灯画简洁漂亮,题词更是精彩:“一灯可除百年暗,一茶能伏百燥心。”

我与灯的感觉,常常与母亲联系在一起。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小煤油灯由母亲掌管,当寒冷的黑夜来临,母亲手里那根一划火柴,点燃了一家的光明与温暖。后来用上了电灯,家里最早开灯、最后关灯的仍然是母亲。

我很羡慕伯母屋里那尊高脚油灯,点燃一会儿就满屋子淡淡菜油的幽香味儿。那盏铸铁灯是我们家的祖传,形状与王家春先生所画一样,圆足细杆、高托灯碗,表面深红色,端着沉、放着稳,陪伯母纺了一辈子线,最终还是随伯母去了。

大前年清明节过后,母亲突然去世,我觉得家里的一盏温暖的灯永远地熄灭了,此后凄凉一直笼罩着我。去年,我们为母亲立碑,在石碑后面刻满了母亲曾经说给我们的话,那是无数个夜晚,在油灯边、电灯下,母亲再三叮咛给我们如何好好做人、认真做事的。立碑那天二舅很激动,把碑文念了一遍又一遍。二舅不仅相貌与母亲一样慈祥,充满慈爱的声音也非常像,在我们的耳边,从二舅口里传出了母亲的声音,使我们在旷野凉风里感受到一阵暖流,母亲这盏灯在我们心中再次燃起。

每一盏灯都有每一盏灯的光辉与精彩,每一盏灯都有每一盏灯的故事与情节。薛勇先生选择了精心收藏古灯具,确实是一件十分动人的事情,更是一件十分美丽的事情,因为他在收藏古灯具的时候,收藏了无数家庭的温情;当他的古灯藏品呈现在人们眼前时,触动了无数参观者的敏感神经。

我们只要生活着,就不能没有灯,因为只有有了灯,我们才可以依靠灯的光芒在没有太阳照射的时候拨开我们眼观世界的阴暗;也只有依靠灯的光辉,我们才能在整日忙碌之后,寻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只不过,后者得靠你自己点燃自己心灵世界里的那盏圣洁之灯。

收藏散文4:冷门收藏

文/姚文学

战国青铜、唐代花瓶、明清字画、玛瑙玉石,诸如此类吉光片羽,属于贵族收藏,是那些财力雄厚兼而学识渊博者玩赏的世界。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普通百姓,工薪阶层,没有多少金钱支撑,独辟蹊径,别有洞天,同样可以迈进收藏的艺术殿堂。

据1986年《人民画报》介绍,我国算盘第一收藏家陈宝定先生,自上世纪30年代当会计时开始收藏算盘,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积累,藏有古今中外各式算盘300多种,有明代象牙算盘,有美国金质袖珍算盘,大的有长4米、1400粒算珠的柜台算盘,小的有长仅12毫米、算珠比油菜籽还小的戒指算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陈先生成立上海陈氏算具陈列室,成为中国第一个家庭收藏馆,被誉为“算盘迷宫”。在收藏算盘的同时,陈宝定先生还精心深入研究珠算,先后着述出版《现代珠算教材》等多部专着。日本珠算博物馆馆长铃木久男曾专程前往上海拜访陈先生,并授予他日本最高算盘奖。

我国着名图书装帧设计家张守义先生,生前收藏古老的民间灯具600多盏,于2005年在中国炎黄艺术馆展出,观赏者趋之若鹜。张先生利用业余时间编辑出版《老油灯》一书,图文并茂,投入市场,读者争相购买。在张先生眼里,每一盏老式灯烛都是有生命的。他在“藏灯人语”中饱含深情地写道:“灯与劳动者为伴,灯与求知者结友,灯与助人者同行,灯与度节者共乐。”各种藏灯,也成为张先生创作、设计的灵感源泉。

算盘、油灯都是旧时代里随处可见的日常用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陈宝定和张守义的收藏,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令人叹为观止,能唤起人们各自对遥远往事的温馨回忆。他们收藏的虽然是冷门藏品,但因包含丰富时代信息,受到瞩目和热评的程度,并不亚于某些热门藏品。

人们常说,玩收藏。和打牌、打球、钓鱼一样,收藏也是玩的一种方式。既然是玩,就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作家艾青喜欢收藏海螺,有此类诗作行世;大作家冯骥才喜欢收集三寸金莲,写出同名小说;2011年,第20届中国电影节在合肥举办,其间几位收藏家小心翼翼地捧出他们经年收藏的电影放映机、电影海报以及与电影相关的邮票、火花、明星签名明信片等藏品,大受欢迎。在藏品的选题上,收藏爱好者不必拘泥于那些雾里看花的什么瓷器,什么玉器。每个人根据个人喜好,发挥自身优势,天长日久,都可以走出一片广阔的收藏天地。至于在赏玩娱乐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研究,玩出专业着作,玩出博物馆、陈列馆,大都非收藏家起始阶段的有意规划,往往是水到渠成的意外收获。

收藏散文5:渴望

文/靳维华

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我们生活的城市,每个人都是一座城,城里住着许多的过客,看起来人声鼎沸,其实最后都和你没关系。

有的人可能住几天、几个月、或许几年。开始你会习惯他们的存在,但他们总会离开的,任你如何不舍,都会走,留下了一地的狼藉。

我多想有个人会一直住在你的城里,从天光乍破,再到暮雪白头,此生此世不再分离。可是,爱情并非只有甜如蜜,也有苦中涩,不是所有的爱都会换来一句“我也爱你”,也有可能是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甚至是没有声息的别离……

我有肉,你有酒吗?有的只是有情人终未成眷属的故事,总觉得一本书应该一口气读完,但这本书太长、太长了,长到读了后面,却忘了前面。

我渴望你和我合成一本书,让我们共同去书写它、阅读它、理解它……

收藏散文6:我收藏了秋天

向晚时分,伫立湖滨。观鸭子追泳,海鸥翱翔。海鸥,时而俯冲而下,激起圈圈涟漪,也激起我心田的浪花,激起游子那缠绵而遥远的思绪。

一股秋风掠过,忽觉眼前的枫叶纷纷飘落,俯身拾起,细细端详,是一片枫叶,一半金黄一半火红,份外灿烂。

枫叶——我手里那片脱离了枝梢的枫叶,她也曾有过闪熠着青春风采的岁月。那时,或许是她的青春太撩人了,多情的小鸟,常在她身边呢喃、欢跃、觅食。夜来,栖息在星光下绿叶旁,同做甜蜜的梦,一起度过漫长而凉快的黑夜。

那时候,狂风在她身边呼啸而过;那天,暴雨辟辟啪啪地打在她脸上,她当成是大自然给她的考验和锻炼,为她洗涤了身上懦弱的意志。经过雨荡风刷的枫叶,显得更翠绿更可爱。

炎热的夏天,她和姐妹们拥抱在一起,她们是一把绿色的巨伞,她们让骄阳照射在自己的身上,让别人在自己的绿荫下谈笑,并享受那从湖上徐徐而来的清风。

她一生并无奢求,她渴望的是晨露与沃土,她爱朝阳与晚霞,也爱山爱水爱洁净的蓝天,更喜闻人声鸟语。

逝去的光阴无法倒回,而今,时光的急流使她苍老了。别人到老死时,总是颜容憔悴,而她呢?她无需搽脂抹粉,不作诀别大地前的最后一次化妆,她把一生的积累化成艳丽的红妆。美得那样自然、真实、大方,把秋天打扮得如此的一片绚丽,显示了她对大自然的无限的爱。

她把一切都献给了这美好的世界。最后她离开了群芳姐妹,带着一生也做不完的梦,默默地随风飘落了。她要飘向何处,是飘向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吗?飘向软绵绵的绿色草地吗?飘向荡漾着秋波的湖上去吗?都没有。因为,是我把她逮住了的,把她带回家去,夹在一本诗集里。一片枫叶就是一首诗,从此这诗集也就多了一首没有文字的立体诗了。

收藏散文7:为我母亲点亮的灯

文/陈履生

我收藏了几千盏油灯,其中一盏为母亲而收,为母亲而点亮。

2018年1月,在巴黎旧货市场一卖旧相机的铺子里第一次看到这盏灯,1900年的产品,暗红色的灯罩,极为罕见。毫不犹豫,拿下,为了我的妈妈,在天堂她会高兴的。

这盏发出红光的灯,看到它,就想起了我的母亲,她在洗照片的暗房内工作了一辈子,除“文革”被扫地出门之外。暗房用于照明的是比较暗的红色的光。没有电的时候,用煤油灯,用红纸包在灯罩上,发出了红光,但红纸经常被烤焦。那时候如果有红色的煤油灯灯罩多好啊!

母亲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出身于扬中小岛上一个名为友好村的富农家庭。母亲娘家一个村的人基本上都姓苏,小时候最喜欢到那里:到了那里见到年长的男的大都是叫舅舅,见到女的都喊姨娘。而自己家里就有四位亲舅舅,两位亲姨娘。母亲一生的遗憾是没有能够得到上学读书的机会,因此,她像同时期的很多女人那样往往被称为“文盲”。后来看到女画家姜燕所画的《教妈妈识字》,感觉到画面中的妈妈就是我的妈妈。著名画家陆俨少也画过这个题材。扫盲曾经是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新中国的一项很普及的事情,可是,妈妈怎么没有去扫盲?真的无从知晓。无疑那个时候的扬中是一个孤岛,很多应该的事情没有去做——只能这么去理解。母亲的不幸在于有兄弟姐妹七人,排行老五,外婆叫她“老五”。她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两个姐姐也没有上过学。有时候在想那些参加革命的富家之女,都是读书识字的还不满足,而母亲看着两位弟弟在去读书的路上所表现出的渴望,应该和那些渴望改变旧制度的人是一样的。能够在书香门第中成长确实是万幸,那些大家闺秀用书和知识养育的典雅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是令人神魂颠倒的;母亲的身上没有,可是,她的朴素,哪怕是抹一点最平常的雪花膏,那香味完全能和法国香水比美。栀子花开的时候,她插一朵在头上,放几朵在床头,这是她的美学,因此,至今闻到那香味,我都感觉到是母亲的味道。母亲是很讲究和体面的,即使是衣着朴素,即使是没有任何的修饰,那搭配也能看出几分心意。在穿着上,她很不随意。

我也曾想象母亲教我们读书识字的场景,那种温馨成为终身的期望。我不因此而对母亲产生任何的怨恨,却有着更多的同情和怜悯,她何尝不想?母亲终生抱怨她的父亲没有给她读书的机会,以至于在“文革”时,她还让我们教她识字。她非常羡慕读书识字的人,因为她太懂得有文化的重要。她如果识字,在“文革”中被迫离开原本属于她家的照相馆之后就不会在饭馆里端盘子洗碗,也不需要每天凌晨四点钟就去上班炸油条,她至少可以得到一份与识字相关的相对轻松的工作。因此,我实在怀疑这个“富农”出身,真的是弄错了:自己的女儿都没有钱上学,怎么还是富农,富在哪里?我的外公超乎寻常的喜欢他这位最小的女儿,悲剧在于重男轻女,抑或是囊中羞涩。相信但凡有可能,外公都会让她上学的。

作为母亲,她的不易是难以想象的。她生了四个儿子,都是自己带大的。除了在家里照相馆暗房里洗照片这一不能耽误的工作,早晨天不亮就起床,生煤炉,做早饭,催小的起床、大的吃饭,都是为了孩子赶着上学,不能耽误。午饭、晚饭,天天照旧,日复一日。洗衣不知道磨平了多少块搓衣板,而冬天在结冰的河水里洗衣,手冻得红红的像胡萝卜;缝补在油灯下,往往是三更灯火五更鸡,还有纳鞋底的一针一线。一个人辛劳面对一家六口的衣食住行,就这样一年365天,岁月染霜,儿子各有所成,各立门庭。母亲的不幸是生得太早,一生的多数时间没有赶上电气化时代的煤气灶、电冰箱、洗衣机。她真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的手工劳动者。按理说她也算摄影工作者,也是手艺人。她在暗房的红光下,用心里默念曝光的数字,那种准确的把握,只要一看底片就知道曝光时间的长短,显影、定影,可以说是相当的娴熟。

过去的时代实在难以回首,物质的匮乏与原始的生活方式,成为在现代化之前的这最后一代人的艰辛。现在很少穿破衣,可是,那时候的衣服实在不耐穿,所以,缝补是常态的家务。记得棉质的新线袜买回来,母亲就把袜底给剪了,缝上她做的棉布的袜底,经久耐穿。如果不这样,新的袜子穿两天,底就磨破了,到时再来缝补,既不结实又不美观。母亲纳的鞋底,针缝均匀而平实;她做的鞋既美观又耐穿,一般人很难达到她的水平。想想她常年要做六口人的鞋子、织六口人的毛衣,家乡扬中形容人的勤劳是“丢了笊耙舞扫帚”,她真的是如此,一天到晚没有空闲,经常累得直不起腰。她还要抽时间给外公外婆做鞋子,这是她的孝心。她绣花的手艺也是远近闻名,其设计和描绘的花样引领了乡邻和亲朋的时尚,街坊邻居经常来家里讨要图样,也成为她的骄傲。显然,她也是生不逢时,搁在今天,没准是刺绣类非遗的传承人,因为她确实是从前辈那里继承了手艺,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她还为新出生的孙子做虎头鞋,其色彩的搭配与缝制的技巧,完全可以视为艺术作品而放到博物馆中见证民间手艺的精彩。

母亲烹饪的手艺也是不同一般,毕竟在饭馆干过。虽然平生没有做过鲍鱼、鱼翅,也没有吃过,但是,蒸包子、做年糕和酒酿等等属于扬中人的基本食品,那是绝对的好手。今天当家乡把做河豚做成产业,母亲当年就是个中老手。她自己杀河豚,小心翼翼。家乡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每年都能听到吃死人的传闻。河豚的毒性极大,关键是宰杀和火工。每次做好之后,香味四溢,母亲总是第一个先吃,实际上是先尝:看看没事了,家里人再吃。那时候扬中人有规矩,河豚不能招待客人,就是怕出事。可是,我们家照样招待客人,这就是母亲的自信,艺高人胆大。

母亲的善良、勤劳、节俭,顾家,是一种典型的扬中人品格;她是一个时代中基层女性的代表。她在平凡的一生中享受着属于她的平凡的幸福,晚年她还经常去照顾年迈的母亲,以至于在去看望她母亲的路上被拖拉机撞伤。虽然伤筋动骨没有能够要她的命,可是,外伤却在内里改变了她长寿的基因。她走的那年才67岁,和活到99岁的我的外婆相比,和活到89岁的我的父亲相比,和她健在的93岁的我的大姨娘相比,她走的确实太早了。

我和我的兄弟都很爱我们的母亲,可是,我们没有说过“爱”字;母亲用她的勤俭和辛劳表达出对我们的爱,但是,她也从来没有说过“爱”字。表达爱的方式有多种,挂在嘴上只是一种,朴素的家乡情感于不言之中也是一种。

母亲——苏近芳,您是伟大的。

您的伟大在于平凡。

收藏散文8:收藏故事老茶壶囤子

文/代德寿

因爱好收藏,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去古玩市场转转。最近,我收藏到两个不同材质的茶壶囤子,现实生活中很难再见到的老器物。

童年时的一个冬天,我在邻街一家富户的炕头上见过一个藤子编的茶壶囤子。在过去,对这种物件,即便是曾经家家户户都有过茶壶的家庭,也很少将茶壶配上囤子。为此,现在好多人对此物件很陌生。茶壶囤子也叫茶壶套子,它就是旧时庄户人家自己发明的能使茶壶水保温的一个生活器物,也可以说是暖瓶的祖先。其材质有竹编、草编、藤编、木质等,外形以圆形为主,也有扁圆形、方形的。

茶壶囤子的做工很讲究。南方人以藤编草编的居多,据说藤编茶壶囤子最早是在清朝时由广东人发明的。这种物件的编织,充分反映了南方人心灵手巧、做工细腻的特点。把收割好的藤条经过清洗、剥皮、打磨等工序后,用来编织。出于对饮茶的讲究,除了结实耐用外,茶壶囤子的装饰也十分考究,既体现它的使用价值,也很注重观赏价值。因此,现在能看到的藤子编制的茶壶囤子,周身都镶有铜饰件。而图中木头做的那只茶壶囤子,在盖子提把上设计巧妙,只有转动一头的销子才能将横担提把拿下,之后才能取出盖子。

茶壶囤子主要用途是保温,所以要在茶壶囤子里做一个正好能装下茶壶的棉套,形状与茶壶的外形相一致,正好可以把茶壶包裹起来,包括茶壶嘴的部位做出一个凹陷,保证茶壶放在里边恰到好处。茶壶放进去后,严丝合缝,没有任何空隙,既保温,又可以防止茶壶在里面活动和碰撞。茶壶囤子制作,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盛水的器具花样不断翻新,保温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曾经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茶壶囤子便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收藏散文9:学术在民间

文/曹军华

近日在阅读一本收藏类杂志时,被其上介绍徐悲鸿先生与友人情谊的故事所深深吸引,更为文章中所附的两幅悲鸿先生所绘并分别赠于卢赵两位友人的神骏图所折服、感奋。

两幅画上的马均在奋蹄疾驰,喷鼻扬尾,其“所向无空阔”的豪迈与劲健美不胜收,观之令人激情澎湃。

然,悲鸿分别题于画上的一句话:“绳曾君不识,他日会相知”却一时令人费解。费解的是“绳曾”两字的意思?我读画往往极留意题款,不但从中欣赏画家那个性十足的书法,更从赏析画家们那妙趣横生的落款中管窥其艺术与人生感悟之嘉言慧语。

记得崔振宽先生在其一幅小品画中所留的题款就留下了令我回味无穷的印象:“观宾虹老画,无笔不连,无笔不断。相连处,若即若离;相断处,若即若续……”

又记着贾平凹先生在其一简笔画鱼的画作旁留下的是一行:“鱼的坟墓在人腹,我的毁誉在民间”的题记。读来真真既振聋发聩,又引人沉思。

对于悲鸿先生所题的“绳曾不相识,他日会相知”,我在疑惑与好奇中查阅了词典,也上网进行了搜索,却未找到答案。未找到答案的原因是因为“绳曾”两字字意不明,这两字既不是人名典故,亦不是文言虚词。那么,这句话就仍是令人半知半解了。就这样,一连几天,抱着疑

虑和探寻的心理请教了几位饱读诗书的先生,其答案终乏合情合理的说服力。

一天在办公室将几天来的疑虑说给同事们,起初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未曾想同事陈静在网上找到徐悲鸿的原作看罢,经过一番思索后很快给了我答案。她认为,绳曾不相识是说骏马对缰绳起初是不接受不认可的,但终有一天骏马会认识到自身与英雄俊杰的结合才能风云际会,得到用武之地。

我想,无论陈静的解释吻合与否,但我以为她的理解应是最贴近悲鸿先生原意的解读了。

一次偶遇原文编辑肖先生,问起悲鸿先生那句话的含义,答,他直到现在也未有答案。因而才在文中未涉及这一话题。当得知了我们的解读后,他连连称赞解释得好,并感叹说:学术在民间啊!

收藏散文10:收藏农具的人

文/李晓

锄头、镰刀、手摇纺车、耙子、量米用的斗、榨甘蔗的器具、石磨……这是友人孙老大收藏的农具。孙老大说,今年,他要建一个农具博物馆。

孙老大捂着胸口对我说:“这些,真可以抢救一下啊,它们是我们祖先安身立命的东西。”我问孙老大,你家有多少代人没种过粮了?孙老大激动地站起身说:“我爷爷那一代人,都是种地的人。”

孙老大是城里一个小老板,不过有钱的人可比他多了,用他的话说就是“这辈子只是不愁吃穿了”。他收藏这些灰头土脸的农具,是啥意思呢?

四年前腊月的一天,孙老大陪几个城里朋友去他老家乡下溜达,老孙和几个友人,差不多是在杂草丛生的路上打着滚找到亲戚家老屋的。一个亲戚那天给他们几个人做午饭,正要把一个吹稻谷用的风车劈了,准备做柴火炖腊肉。孙老大顿时喝住那人:“给我留下,留下!”一个风车,就那样在半空中抡起的斧头下抢救了回来。那亲戚说,这东西现在有啥用啊。孙老大抚摸着老风车,摇动摇柄,呼呼的风把衣衫掀起,他突然一把抱住风车,喃喃地说:“这都是我们祖辈的宝贝啊,得留下,留下……”这个风车,被孙老大扛回了城里。

孙老大向我说起一件事,他说有天深夜惊醒,梦见屋子里的风车自个转动了起来,让屋子里流淌着风……孙老大说,风车是有魂的啊,它肯定是回想起了稻谷归仓的日子了,那是一个风车忙碌的季节。

我去孙老大的屋子里,看望过那个风车,它由漏斗、风鼓和三个排泄口组成,风雨侵蚀,岁月包浆浸透,它已呈灰白颜色,让我想起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人,用嘴一口一口吹着稻谷里的稗子,每一粒稻谷,都经历了风雨雷电。风车的出现,大大帮助了农人们。这样一个风车,它呼呼呼掀起的风,把稻谷、麦子、高粱里的杂物抛开,留下结实饱满的粮食,养育着大地上的人。

孙老大收藏农具的行动,从此一发不可收。几年来,他深入乡村农家,运回了一个一个农耕时代的传统农具:独轮车、老纺具、犁、耙、磨、石磙子、碓臼、辘轳、打铁的风箱、拉粮车……这些沧桑的上千件老农具,摆满了孙老大整整两个大房间。孙老大常常就坐在屋子里,怔怔地望着他那些收藏的传家宝。“你轻一点啊,轻一点……”每逢有人出于好奇心跑到他屋子里摸着这些老农具,孙老大就在旁边一遍一遍地叮嘱。

孙老大在城里的农具收藏“馆”,让我们这些有乡愁的人,在城里也仿佛看到了屋顶上的炊烟袅袅、农人耕作时的佝偻身影,也听到了布谷鸟的歌唱……

收藏散文11:戒烟与收藏

文/俞永清

戒烟已经三年了,谈起我的戒烟故事,那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啊。

记得刚走上工作岗位,自己还不会抽烟,后来到了社会这个大染缸里,为了应酬,为了办事,为了礼貌……今天抽一根,明天抽一根,慢慢上瘾了。刚开始,烟量不大,几天抽一包,后来发展到一天抽几包,烟瘾越来越大。尤其是碰到高兴的事,几个好朋友聚在一起,喝喝酒,抽抽烟,吃吃饭,其乐无穷。特别是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围在麻将桌上,口里叼着一支烟,手里摸着麻将牌,一场麻将打下来,也不知道抽了多少根,反正嘴巴里是苦涩的,喉咙里是干滞的,眼睛里是迷蒙的,整个人是昏昏沉沉的,就连身上的衣服都是一股烟草味。由于害怕回家遭受老婆的批评,临进家门前,把衣服脱下来使劲地扇风,可香烟的味道仿佛魔鬼缠身,挥之不去。

有人总结得好:“喝一生的酒,丢一生的丑;抽一生的烟,烫一生的手。”

因为抽烟,我的手指头都是焦黄色的,尤其右手的食指和中指都被烫成老茧。这还不算,最严重的是我经常边骑摩托车边抽烟,由于风大,把烟火吹到衣服上,我的衣服上到处都是小窟窿。

老婆大人经常数落我抽烟的种种不是,我家的小公主慢慢长大了,也加入了***妈的“团队”,每天都和***妈一起“批斗”我,逼我戒烟。

其实,我也知道抽烟的种种危害,特别是,我的健康开始亮起了红灯,每天早上起床后,咳嗽不止——内外交困的我,开始下决心要戒掉香烟。

俗话说:“说的容易,做的难。”刚开始戒烟,人就像掉了魂似的,感到精神恍恍惚惚的,看到别人抽烟,口水都掉下来了。怎么办呢?吃零食吧,拼命地吃,还是不行。有时实在受不了,家里不让抽,就找个理由,借口到楼下倒垃圾,躲在树底下狠狠地抽几根,过了烟瘾,才回家睡觉。但时间一长,还是被我家的小公主侦察到了,向***妈“告状”。弄得女儿像个侦察员,一门心思全用在监视我,学习成绩都下降了不少,让我心理上很受打击。

我再次下决心戒烟。这一次我是暗暗地发了誓——我没有向别人说,因为怕哪天又抽上了,面子过不去。我把家里的香烟和打火机全部扔掉,确保家里不留任何与香烟有关的“痕迹”。

谢天谢地,这回我是真的戒掉了,直到现在,我已经三年没有再抽一根香烟。

香烟是戒了,我减少了一个嗜好,空闲的时间多起来了。有时候觉得无聊,总想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充实自己。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古董市场闲逛,看到琳琅满目的纪念币,价格也不贵,就买了几枚玩。后来我经常去,出于好奇的心理,今天买一个,明天买一个,渐渐地一发不可收。

我每次买纪念币,也不计较价格。我想,以前我总是把零钱用在买香烟上,花钱买病,现在烟戒了,我要把戒烟省下来的钱,用来购买纪念币,既能欣赏,又可以收藏。我的同学小吴是个业余“收藏家”,得知我收藏纪念币后,他倾力指导我。他告诉我,钱币收藏主要看是否是官方发行,看它的存世数量,铸行的年代,流通的范围,钱币的材质,钱币的外观和品相等。另外既然买了,就得好好保存。得到行家的真传,更加激发了我的收藏兴趣。

我的性格是“做一行爱一行”,而且要做出个样子来。刚开始我也交了一点“学费”,后来经过比较、鉴别,我买了更多的钱币。我又买来收藏册,把收集的纪念币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册子里。当然,我收藏不为发财,纯属业务爱好,自娱自乐。收集的钱币多了,我也经常把收藏册拿给同学看,给朋友看,给同事看……

同事小陈是个“大烟鬼子”,有一天,我把自己“戒烟与收藏”的故事告诉他,他很受触动,现在不仅把烟戒了,也爱好收藏奇石了。业余时间,我与他经常在一起交流、分享收藏的乐趣,我俩从惺惺相“吸”的烟友,变成了惺惺相惜的藏友。

收藏散文12:生命中的鹅卵石

文/长观皓月

我没有收藏奇石古玩的闲情雅致,却对鹅卵石情有独钟。以至于把“鹅卵石”的雅号送给了我的诗人挚友。每每外出,只要遇到鹅卵石,我总会带回几枚,把它放在鱼缸里,让它与鱼儿相伴;放在花盆里,让它点缀红花绿叶;放在案头上,闲暇时与之默默心语……

渐渐地,家里的鹅卵石也就多了起来。于是我就用原产地分别给它们命名:大理花、南京红、长岛白、泰山青等等。对了,还有一块五龙河黄。仔细端详着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鹅卵石,品味鹅卵石的精气神,似乎成了我的一个爱好。它们有的呈青黛色,零星点缀着几颗小白点,极像夜空中闪烁着的星星,熠熠生辉;有的通体透明,洁白无瑕,让你爱不释手;有的身披一袭靓装,红白相间,像是舞女的裙,潇洒飘逸,动静有致,极富诗情画意;还有的貌似丑陋,却隐隐透出刚毅断然的神情,直让人顿生敬畏……

每当抚摸着这一枚枚鹅卵石,我曾试图探究它的历史,想从那些不规则的纹络中寻找它的根基。然而,这是徒劳的,因为它没有确切的答案。尽管如此,我没有失望,我虽然只能是触摸到它圆润的身躯,却透过那滑滑的表体感受到它的沧桑。我不知道它们生在何处,却知道它们长于水中、成于水中,随遇而安,任凭山洪锤打,溪水雕琢,海水侵蚀,在无尽的岁月中默默承受着大自然无情地改造。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的磨难与抗争,使得它失去了原本棱角分明、粗犷豪迈的身躯,变得圆润光滑、晶莹剔透,然而它绝不会妥协屈从,更不会奴颜卑膝,形态的变化只是它韬光养晦、顺应自然的本能,唯一不变的,是沉稳与坚定的内心,哪怕被磨砺成一粒细沙,它也保持着它所应有的石英岩的本色。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常说,不要小视这些并不起眼的鹅卵石,它们也曾是山巅之上威严屹立的磐石,笑迎日出,目送日落;也曾是笑傲江湖的中流砥柱,敢挽狂澜于既倒,能扶大厦之将倾;它也曾磨砺出无数的锋利的刀剑,奔向扶危济世的战场!它从大风大浪中走来,体验过暴风骤雨的肆虐,经历过涤荡世界的波涛浪滚,见识过逆流而上的沉船和水手的森森白骨。它朴实无华,可观可鉴,它不媚不躁、含而不露,就像一位历尽坎坷洞穿世象的圣哲。

搜寻鹅卵石、欣赏鹅卵石大概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有的人偏爱鹅卵石漂亮的外观,有的人钟情于鹅卵石圆滑的体表,而我总是信手拈来,不追求它的完美无缺,更喜爱它的斑剥陆离。我似乎能从它的缺损处,读到它内心的血性和那团星光四射的火焰。狂风暴雨没能颠覆它的心灵,波涛汹涌的大海没能湮没它的躯体,漫漫长夜掩饰不了它的光芒,恰恰是这一切却造就了它素美的外形和坚强的魂魄。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块不同形状的鹅卵石,都是美不胜收的。

每每与鹅卵石对语,却从没看见它开口说话,也不知道它会不会唱歌。但是我相信,鹅卵石的生命价值并不在于你对它的评价如何,如果它真的开口说话,那一定是一曲动人的乐章,一定是一首不朽的诗篇。

收藏散文13:亦为消遣亦为藏

文/刘鹏飞

每当有好友或至亲见到我收藏的几大柜“宝贝”时,总会问起这样一句话:“现在能值多少钱?”每当听到这句话,我都是微微一笑,顾左右而言他。他们哪里知道,我的收藏,只是一种爱好,从没有想过以此发财。

一个人光为利而收藏时,马上就会失去收藏的乐趣。利一旦占据收藏者的内心,收藏者就会急功近利,变得焦躁,变得不可理喻,变得心态不平衡,那样不但不利于身心健康,更不利于自己的收藏。

我认为,收藏增值是一件“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情,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情,不可勉强,更不能强求。因为收藏除了想让自己的“宝贝”保值增值外,还可以让我们充实自己的生活,增长自己的见识。只要有了这样的心态,我们的收藏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拿我收藏的近二十件清朝鼻烟壶来说吧,看着这些做工精美、材质多样、小巧玲珑的小玩意,我心里都会生出一股无比愉悦的感觉。同时,也有了想了解鼻烟壶历史的欲望,甚至对一些特别漂亮的鼻烟壶,还想知道它的来历,在书中看到有关鼻烟壶的文字,也会格外留意。

我知道鼻烟是明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玛窦传到中国的,有了鼻烟也就有了鼻烟壶。还在许多古籍中知道了鼻烟的用处,《随銮纪恩》就有这样的记载:“用(鼻烟)瓶悬之带间,闲以小指挑分许,嗅入两鼻观,最能去疾。”《清稗类钞》也记载:“鼻烟,以鼻吸取之烟也。屑叶为末,杂以花露,一器值数十金,贵人馈遗以为重礼。”正因为鼻烟的值钱,人们爱屋及乌,鼻烟壶也跟着身价百倍,清朝皇帝把鼻烟和鼻烟壶都作为重礼赏赐给他所喜欢的大臣们。

在古典书籍中,我也格外注意有关鼻烟壶的记载。知道鼻烟壶是清朝不少达官贵人的至爱,大贪官和珅一个人就收藏了2390多个鼻烟壶。《红楼梦》中的晴雯见到西洋珐琅的鼻烟壶上,有个两肋有肉翅的黄发赤身女子,“只顾看画儿了”,竟忘了用烟。我还知道“内画鼻烟壶”是在嘉庆末年道光初年出现的,它是一个和尚得益于一位寄宿寺庙的地方官吏,用烟签掏挖壶壁上剩余的鼻烟,在内壁上无意中画出许多美丽的划痕而发明的。总之,鼻烟壶给我增加了不少知识,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

鼻烟壶是这样,其他各种各样的“宝贝”也都是这样,它们在给我带来无穷无尽收藏的乐趣的时候,也给我带来了增加知识的快乐。

收藏散文14:收藏多多 收获多多

文/潘冬妹

幼儿收藏的品种之多是大人难以想象的,据我观察,幼儿的收藏主要有:不同类型的球、小汽车、五颜六色的糖纸、各种形状的木块、教师发的小红花、各种包装盒……总之,幼儿的收藏范围非常广,收藏多了,收获也就多了。

然而,一提到收藏,人们总认为是大人的事。怎样正确指导孩子的收藏,我做了一些尝试。

激发兴趣,收藏多多。一次和诺诺家长交流,听到家长诉说自己的孩子怎么那么小气,每次玩过的纸都不舍得扔掉,甚至连一点点大的小纸片都不扔。看着家长一脸迷茫的样子,我马上说:“诺诺这个爱好很好啊,你可以有侧重地和他一起收集。”过了一段时间,诺诺带来了一本画册,打开一看,哇,漂亮极了,是一本糖纸画册,每一页都以图案分类,如水果类、花卉类、蔬菜类、动物类等。我便让诺诺向全班幼儿介绍,其他幼儿听得津津有味,表示要学着收藏。

学会收藏,惊喜多多。幼儿的收藏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还要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不要收藏不干净的东西,像玻璃片这类不安全的东西也不宜收藏。在收藏方法上,也要做具体的指导。如药瓶必须洗净再玩,糖纸要洗净抹平,图片、照片还应该注意不要用汗水、湿手直接接触……这样,幼儿就不只是爱收藏,而且会收藏。

举办展览,收获多多。幼儿把自己收藏的东西带到幼儿园展出,孩子们兴趣很高,家长也非常支持。在介绍收藏的过程中,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有的幼儿头头是道地介绍收集的各种“第一”,如第一只书包、第一张画、第一朵小红花等等。举办亲子收藏制作展览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收藏的材料巧妙利用,推陈出新,点石成金,家长同孩子一起用收藏的旧画报、碎布片、边角零碎等进行缝制、粘贴、喷涂、剪刻等各种方法装饰,做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的收藏兴趣,可以寓教于乐,培养他们的审美情绪,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荣誉感、友情感、集体感。

大家都在看